導航:首頁 > 數字科學 > 小學數學課堂如何設計課堂提問

小學數學課堂如何設計課堂提問

發布時間:2022-11-22 11:23:29

『壹』 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策略

導語:課堂提問是小學數學課堂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是教師向學生輸出信息的主要途徑之一,也是溝通教師、教材、學生之間聯系的主渠道和“鋪路石”. 善於把握教材的特點,舊中求新、從不同的方面或角度提出生動曲折、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將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也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的思維過程處於積極愉快地獲取知識的狀態,給課堂教學增添神奇的魅力,給課堂教學帶來生機.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如何巧妙地把問題貫穿於教學服務於教學,做到恰到好處的拋磚引玉,是值得我們探究的課題

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策略

一、在無意中提問

在教學中,我們常常會發現這樣的情況,教師看到某位同學在開小差,就直接點名:“某某,你來回答這個問題”,當然,由於開小差,那位同學肯定沒有聽課,回答不出來,教師自認為達到了教育的目的,但實際上在學生的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陰影,容易使他對課堂恐懼,對教師反感,進而影響到他對數學的熱情。如果在課堂提問的過程中,教師換一種方式,在不經意間進行提問,就會減小提問對學生的壓力,教師不經意提問,學生不經意回答,也能達到提問的效果。比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的時候,教師可以隨口問大家:為什麼三角形的面積是底乘以高除以2呢?如果不除以2會是什麼樣子啊?學生們就會去思考,進而就會有學生回答,不除以2就是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或者是平行四邊形的計算公式。教師進而可以引導學生:其實,每個三角形都可以變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然後在黑板上畫出一個三角形,再畫一個一樣的三角形,將2個三角形合並在一起,就成了一個長方形或者平行四邊形,然後告訴學生:其實三角形就是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就是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除以2。用這樣的方法引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二、在關鍵處引問

在我看來,數學教學的過程,不是―個教師灌輸、學生接受的過程,而是教師引導學生去探索、去發現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而不是一個“傳送者”。只有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得出來的結果對他們來說才印象深刻,才容易掌握,如果僅僅是教師傳輸與灌輸,學生處於一個被動的地位,對於他們的學習是很不利的,對於他們以後的創新才能、智力的發展都有一定的限制。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更多地引導學生去發現,在提問的時候也是引導提問。在學習二位數乘法的時候,我就讓學生發現其中的技巧,比如,十幾乘以十幾的乘法,我就會將結果寫出來,讓學生發現其中的規律,怎麼能夠簡便、快速地運算,如15×16=240,16×17=272,17×18=306,我提問學生發現其中有什麼規律,就會有學生發現;結果的最後一位和2個乘數最後一位的`積的最後一位是一樣的,發現這個規律之後,我就進一步引導,直到學生發現:十幾乘上十幾,你只要把前面的乘數加上後面乘數的個位作為百位和十位,他們的個位數相乘作為對應的個位十位,然後相加就可以了。

三、在教學中探問

探問就是試探性地提問,就是引導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通過簡單的問題達到提問的目的。比如,有這樣一個題目:學校的花園長6米,為了提高校園的綠化度,又加長了3米,加長之後花園的面積比原來大了18平方米,求原來花園的面積是多大?這個題目不是簡答的面積計算題目,而是需要根據已知條件求所需條件,進而才能得出結果的實用性應用題。我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是直接提問,而是一步步地探問:根據已知條件能夠直接算出面積嗎?算面積需要哪些條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未知的要怎麼求?引導學生求出原來花園的寬,加長3米面積增大18平方米,說明寬是6米,算出了寬,也有了花園的長,就可以得出花園原來的面積了。

四、在嘗試後導問

教學的過程是一個探究的過程,也是需要學生嘗試的過程,一些知識應該先讓學生思考、實踐,解決不了再由教師進行引導。比如,在“植樹”問題中,教師可以先提出問題:為了迎接植樹節,要將操場周圍都種上樹,已知操場較長的邊上要種15棵,較短的邊上要種10棵,問最少要准備多少棵樹苗?學生剛看到這樣的問題時,算出四邊的和,(15+10)×2=50(棵),看似正確,其實不然。教師這時候就可以讓學生自己畫一個操場的模型,再將50棵樹“種進去”,看是不是正確的,是不是最少的,為什麼不正確呢?經過學生的思考後,再導出題目的實際意義:“植樹問題”其實是一個需要特殊對待的問題,由於操場有4個角,每個角上的樹既可以屬於較長的邊,也可以屬於較短的邊,其實是被重復計算的,如果要正確計算,就要減去4。通過這樣的導問,能進一步加強學生對問題的理解。

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策略

一、課堂提問的整體性

提問題要緊扣教材內容,圍繞學習的目的要求,將問題集中在那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點上,以利於突出重點、攻克難點。

二、課堂提問的靈活性

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這就要求教師的提問要靈活應變。如,一位教師教了整數減帶分數後,要求學生做5-(2+1/4)等於多少。有一個學生只把整數部分相減,得出3+1/4;另一個學生從被減數中拿出1化成4/4,相減時5又忘了減少1,得3+3/4。在分析這兩個學生做錯的原因並訂正後,教師沒有到此為止,而是提出:如果要使答案是3+1/4或3+3/4,那麼這個題目應如何改動?這一問,立即引起全班學生的興趣,大家紛紛討論。這一問題恰恰把整數減帶分數中容易混淆或產生錯誤的地方暴露出來,這種問題來自學生,又由學生自己來解決的方式,不僅對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大有裨益,而且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課堂提問的趣味性

提問設計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學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時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教學。兒童的心理特點是好奇、好動、好玩,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兒童文化,採用講故事、猜謎語、游戲、比賽等形式,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動的實物內容聯系起來,激起學生心理上的疑團,形成懸念問題。如果一堂課的提問都是平平淡淡,引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必定消弱課堂教學的效果。因此,教師在設計提問時就應注意到他的趣味性。課堂提問的內容新穎別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學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學習。

比如,教學圓的認識,講完新課後,鞏固新知時運用多媒體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動物王國舉行騎車比賽,小熊的車輪是正方形的,小猴的車輪是圓形的,小象的車輪是三角形的。它們同時、同地、同向出發。教師引發猜想:“誰先到達終點呢?”這樣的提問形象直觀,生動活潑,富有兒童情趣。這樣聯系學生實際的提問,能喚起學生已有經驗並展開聯想,引人入深,扣人心弦,使學生積極投身到問題解決的情境之中。

四、課堂提問的思考性

教師要在知識的關鍵處、理解的疑難處、思維的轉折處、規律的探求處設問。在知識的關鍵處提問,能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幫助學生掃除學習障礙。在思維的轉折處提問,有利於促進知識的遷移,有利於建構和加深所學的新知。如,教“圓的面積”時,教師組織學生直觀操作,將圓剪開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並利用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這里知識的內在聯系是拼成的近似長方形的面積與原來圓的面積有什麼關系?拼成的近似長方形的長和寬是原來圓的什麼?為了適時提出這兩個問題,教師先讓學生動手操作,將一個圓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教師提出:

①若把這個圓平均分成32份、64份……這樣拼出來的圖形怎麼樣?

②這個近似長方形的長和寬就是圓的什麼?

③那麼怎樣通過長方形面積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學生很快推導出:長方形面積=長×寬圓的面積=半周長×半徑=(2πr/2)×r=πr2在規律的探求處設問,可促使學生在課堂中積極思考,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學習新知識,得到新規律,可以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4.提問的多向性。首先要讓學生的思維多向。教師所提的問題的答案,或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不能是唯一的,學生回答這類問題時,需要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學生的思維要躍出線性思維的軌道,向平面型、立體型思維拓展。因此,它對於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發展思維的靈活性、創造性都是十分有益的。其次要注意信息傳遞的多向性。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改變信息單向傳遞的被動局面,使課堂呈現教師問學生答、學生問教師答、學生問學生答的生動活潑局面。

五、課堂提問的巧妙性

當學生的情感被激發起來時,教師要善於激疑促思,或於“無疑”處設疑,或在內容深處、關鍵處、結合部設疑,使課堂教學時有波瀾。如,一位老師上的“三角形面積的計算”,這節課時間過半時,學生基本上掌握了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並能運用這個公式求一般三角形面積。正當學生充滿成功的喜悅時,老師拋出了一道“奇特”的題目:計算右圖三角形的面積。並有意採用競賽的形式把課堂氣氛搞得很熱烈,學生個個躍躍欲試,搶著回答。結果,幾乎全班學生的答案都是4×6÷2=12(平方米)。正當學生又一次為自己的“勝利”而感到喜悅時,老師詼諧地說:“你們都上當啦!”一語出口,尤如在已有漣漪的湖中投入一塊巨石,學生情緒為之亢奮。這時老師才在學生思維異常活躍的情況下揭示其中的奧秘,從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提問的設計技巧看似隨機應變,實際上功夫在“課堂”之外,它要求教師既備教材、教法,又要備學生,是教師認真學習科學理論、按照教學規律不斷改進課堂教學的結果。

『貳』 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策略

導語:提問是一節課必不可少的,提問既可以檢驗課堂的教學效果,又可以活躍教學氣氛,還可以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提問是一般教師都比較喜歡的教學方式,但是卻有很多學生不喜歡,他們討厭被提問,甚至對於提問的教師敬而遠之。造成學生對教師的厭惡,甚至產生對課堂的恐懼,是由教師提問方式不正確造成的,那麼小學教師該如何科學、正確地提問呢

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策略

(一)提問要情境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對小學生來說,沒有興趣的學習是一種苦役. 很難想像,當他們對學習毫無興趣時,能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 而數學知識的呈現又是抽象的、靜態的,甚至是枯燥的,因此有效的課堂提問要善於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例如,在執教《圓的認識》時,我用多媒體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一場賽車比賽,第一輛的車輪是正方形的,第二輛的車輪是圓形的,第三輛的車輪是三角形的. 它們同時、同地、同向出發. 教師引發猜想:“誰先到達終點呢?”這樣的提問形象直觀,生動活潑,富有情趣,能喚起學生已有經驗並展開聯想,引人入勝,扣人心弦,使學生積極投入到問題解決的情境中.

(二)提問要抓住關鍵

問題的清晰程度直接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向的定位,影響學生回答問題的水平. 如教師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引入a + b後提問:“A與B這兩個分數有什麼特點?”有的答:“都是真分數. ”還有的答:“分子都是1. ”顯然,這一提問不明確,學生的回答沒有達到教師的提問意圖. 如果改問:“這兩個分數的分母相同嗎?分母不同的分數能不能直接相加?為什麼?”這樣的提問既明確,又問在關鍵處,有助於學生理解為什麼要通分的算理.

(三)提問要抓住學生的思維方式

教師要在知識的關鍵處、理解的疑難處、思維的轉折處、規律的探求處設問. 在知識的關鍵處提問,能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幫助學生掃除學習障礙. 在思維的轉折處提問,有利於促進知識的遷移,有利於建構和加深所學的新知. 如,教“圓的面積”時,教師組織學生直觀操作,將圓剪開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並利用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 這里知識的內在聯系是拼成的近似長方形的面積與原來圓的面積有什麼關系?拼成的近似長方形的長和寬是原來圓的什麼?為了適時提出這兩個問題,教師先讓學生動手操作,將一個圓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 教師提出:① 若把這個圓平均分成32份、64份……這樣拼出來的圖形怎麼樣?② 這個近似長方形的長和寬就是圓的什麼?③ 那麼怎樣通過長方形面積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在規律的探求處設問,可促使學生在課堂中積極思考,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學習新知識,得到新規律,可以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四)提問要促使知識逐漸深化

學生對知識的認識掌握,總要經歷一個由不懂到懂、由淺到深的認知過程,教師只有在關鍵時刻恰如其分的提問,才能加速深化過程. 比如: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的內容時,教師用課件出示一個等腰直角三角形,師問:這個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生:180度. 師:把這個等腰直角三角形等分成兩個三角形,每個三角形的內角和各是多少度?有學生立即回答:90度. 師:怎麼得的90度?生:180度的一半等於90度. 師:這樣計算對嗎?(課件演示等分成兩個直角三角形的過程. )通過觀察和思考,生:各是180度. 師: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師:畫一個任意三角形,把三個角剪下來拼一拼,你能拼成什麼角?這樣由淺入深的引導提問,可以使學生茅塞頓開,思維順暢,學生更清楚的知道三角形內角和都是180度,與三角形的大小、形狀無關,這樣深化知識的提問,步步入深,引人入勝,即啟迪了學生智力又幫助學生找到解題的關鍵.

(五)提問要有針對性

學生的學習必然存在著好、中、差. 如果教師在課堂提問時統統都讓好學生回答,而忽略了學習困難的學生,就會造成兩節分化. 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要針對不同學生的情況提出問題. 對尖子生可適當“提高”,對普通學生可逐步“升級”,對學習困難的學生可適當“降級”,滿足不同胃口的需要,從而使“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課堂教學時,教師雖然無法為每一名同學設計一套問題,但注意提問層次和梯度,並根據問題的難易提問不同的學生,這還是能辦到的.

(六)營造和諧的提問環境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教師的面部表情、語言語調、舉手投足以及師生間的距離,對學生的思維都有一定影響. 教師應努力營造民主型的教學氣氛,形成和諧的課堂提問環境,自然很好提出問題、討論問題. 當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教師態度要親切溫和,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認真傾聽學生的回答,不要輕易打斷學生的發言,特別是學生語言吞吞吐吐表達不清時,不能怕耽誤教學時間而責令學生坐下,可以讓學生把回答的內容寫在紙上後再回答. 對於學生答錯,可以先讓其他學生評價,在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後,老師再發表自己的看法,但同時不要忘了給他鼓勵性的評價. 如果平時教師對答錯或不會回答的學生隨意訓斥甚至挖苦,不僅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而且造成學生對回答的懼怕心理,再也不敢回答.

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一個解疑者、組織者,要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精心設計對學生理解和掌握有關知識起重要作用的問題,激發學生參與動機,引導學生參與整個學習過程,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化.

『叄』 小學數學教師課堂怎樣提問

導語:課堂提問的過程,是師生雙方共同提出問題和解答問題的過程,是教師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是師生交流的契約,是讓學生思維不再缺席的重要手段,是達到師生互動課堂教學的效果的重要途徑。那麼,如何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進行課堂提問呢?

小學數學教師課堂怎樣提問

一、提問的目的

數學教學活動都需要提問這個紐帶來增加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比如說,數學討論活動、實驗活動、探索活動等。即使是教師想要了解一下學生的預習狀態、對知識的掌握狀態以及復習狀態等,也需要藉助提問這種方式來進行。數學課堂提問的目的就在於通過對學生進行精深的、機動靈活的提問,幫助學生復習學過的知識和掌握新的知識內容。由此可以看出,數學課堂提問對提高教學效率和促進學生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高效提問的含義

高效提問,從廣義上講,就是通過使用有詢問功能或詢問形式的語言來引發他人進行思考並作出相應回答的一種活動。而所謂課堂提問,顧名思義,就是指教師為了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提出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分析問題,並找出問題的解決辦法。

具體而言,筆者認為課堂提問主要包括以下三個階段:(1)在備課中提前設置好教學問題。即:教師在正式授課之前,需要根據教學內容,提前設計好在課堂上准備向學生提問的內容。(2)老師提問,學生回答。這個階段是師生互動的階段。(3)教師對學生的答案進行相應的評價。即:在課堂教學進行到一定階段之後,教師要就自己的教學情況以及學生的學習成效展開評價。

高效提問,應當符合下列四個條件:

(1)要求教師提問的內容要有目的性

教師應當對數學教材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把握教材重、難點內容,然後設置具有針對性的問題。這樣才能在關鍵的地方引發學生思考,增加教學內容的針對性,使學生能夠全面地把握課堂教學內容。

(2)設置的問題要具有啟發性

帶有啟發性的課堂提問才能更好地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才能更好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發散學生的思維、擴展學生的思路和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及想像力。可見,有效的課堂提問離不開啟發性。

(3)設置的問題要具有趣味性

教師要根據小學階段孩子們年齡和心理特徵設置他們感興趣的提問內容和提問方式,以使孩子們對數學課程更感興趣,能夠更加輕松和快樂地學習。

(4)設置的課堂提問難度要適中

如果教師設置的問題太過簡單,會讓孩子們掉以輕心,難以引發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很可能會讓學生形成傲慢、浮躁的不良習慣;如果教師設置的問題超過了孩子們可以理解的范圍,孩子們通過努力也找不到答案,會挫傷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總而言之,高效提問就是教師在課堂中對學生提出的有目的性、有啟發性、有趣味性、難度適中的問題,讓學生來回答,以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促進學生發展的目的的一種課堂活動。

三、高效提問的設計策略

1.入課時的提問策略

入課時進行教學提問,要本著兩個目的來問:

(1)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而進行提問。教師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必須先對自己的學生進行了解。通過對學生進行提問,可以了解到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點,以及學生感覺學起來比較困難的知識點。這樣可以使教師更好地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計劃。比如說,教師在講《圓的面積》這一課時,可以向學生提問些這樣的問題:“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見到東西有哪些是圓形的”“同學們對於圓形,你們都想了解什麼?”“同學們認為學習圓形對我們有什麼幫助呢?”等等。

這樣,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回答了解到他們的性格特徵和心理特徵、對圓形這個知識點的看法和掌握情況,就可以根據這些內容更好地實施教學方案,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關於這節課的'知識。

(2)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濃厚的學習興趣走進課堂而進行提問。通過提問,教師可以讓學生充分運用自己的智慧,將學生的鑽研興趣激發出來。比如,教師在教學生認識人們幣的時候,可以提出類似於這樣的問題:“同學們,錢可以做什麼呀?”“同學們手裡有錢嗎?都有多少錢啊”等等。

這樣,讓實際生活走進課堂,可以有效地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可以很輕易地把學生帶入課堂學習當中。

2.數學活動中的提問策略

結合上文中提到的高效提問的內容,筆者認為,在數學活動中的提問首先要具體、難度要適中,符合學生的特點。因為小學階段的孩子們的認知能力和生活經驗還是有限的。其次,教師設置的問題要具有啟發性和挑戰性。最後,教師設置的問題要指向同一個教學目標。

比如,教師在講《圓柱》這一課的相關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問學生“到底什麼樣的物體是圓柱體呢?”“搞清楚了圓柱的平面圖,那我們怎麼計算它的表面積呢?”“計算圓柱的面積有什麼用呢?”等問題,讓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積極開動腦筋,發散思維,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出答案,這就是對學生的一種挑戰。同時,這些問題背後都指向了一個知識點,即圓柱的相關知識。

3.活動將結束時的提問策略

課堂教學活動快要結束時的提問,教師要給學生創造一次概括提升的機會。比如,教師在講《小數的加法》這一課的時候,在經過入課階段和教學活動之後,學生已經對小數的加法有了自己的理解和體會,能夠自己總結小數加法的一些規律和計算方法了。這時,教師就要用簡單明了的問題引導學生來對小數點加法的規律和計算方法進行總結。

比如,教師首先可以問學生:“孩子們,這節課就要結束了,誰可以告訴我這節課有什麼收獲?”孩子們回答完之後接著問:“我們學習這個有什麼用?”孩子們會回答出他們認為有意義的東西,比如說,在買東西結賬的時候,就能夠用到這些知識。然後老師可以接著問:“那麼,誰可以告訴我,到底應該怎樣進行小數的加法計算呢?”引導學生進行最後的概況和總結,深化學生對小數的加法這個知識點的記憶。

四、小學數學課堂高效提問的設計模式

筆者根據教學研究需要,將小學數學教育階段分為小學低段、小學中段和小學高端三個階段。其中小學低段主要是指小學一年級和小學二年級;小學中段是指小學三年級和小學四年級;小學高段是指小學五年級和小學六年級。下面,筆者將分別詳細論述入課時、教學活動中以及教學活動結束時低、高、中段課堂提問模式。

1.入課時低、中、高年級的課堂提問模式

根據相關研究數據表明,入課時小學低段的提問數量位居第二,小學中段位居第一,小學高段排名第三。這就說明了在中段和低段,學生的注意力易於分散,教師要認識到這種情況的存在,要在入課時用科學有效的問題將學生的求知慾激發出來,將學生引入課堂學習中。

而小學高段的學生心理比較成熟了,有了自律意識,注意力保持時間較長,教師較少使用課堂提問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鑒於這個研究結論,教師在對小學低段和小學中段的學生進行數學課堂教學時,在入課時,要多使用課堂提問的方法,注重課堂提問的有趣性、啟發性和難易程度,充分發揮入課時的課堂提問在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方面的作用,讓學生更好地進入數學學習狀態。

而對於小學高段的學生來講,他們的自我約束力和自我控制力已經不再太過於依賴教師在入課時的引導,教師可以根據實際的教學需要,適當地安排入課時的課堂提問內容,這些內容要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和啟發性,同時,要將大部分提問放在教學活動中。

2.數學活動中的低、中、高年級的課堂提問模式

經相關研究發現,在數學活動中,由於小學低段、中段和高段的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徵的不同,學生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有很大的不同。了解到這個情況,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設置提問的時候考慮這些因素,注重不同階段學生的差異。

比如,要對小學高段學生加重提示學生回憶原有知識和呈現有組織的信息的課堂提問實例方面的比例,在教學過程中多採用“從這些數據或者是圖表中你得到了哪些數學信息?”“根據這幾個例子,你能得出什麼結論?”這樣的提問模式,而對於較小的小學低段和小學中段的孩子來說,在教學過程中多採用引起注意與告知目標的課堂提問實例。比如,“大家一起來做個游戲好不好”“大家來看這個圖片”等這樣的提問模式。

3.數學活動結束時的低、中、高年級的課堂提問模式

在數學活動結束時,對於小學中段和小學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還比較匱乏,認識和分析相關數學知識的水平較低,故而教師要提問一些基礎性的、理解層次較低的、相對簡單的問題。

而對五、六年級的小學生而言,除了在對學生進行分層次提問之外,還要對其進行綜合性提問。因為高層次的提問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基礎知識

所以,它適合小學高段的學生。只有在數學活動結束時對不同階段的學生採用不同的課堂提問模式,才能更好地促進不同階段的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提問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教師應該將提問教學合理地運用於課堂教學活動中,使其能夠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肆』 小學數學老師課堂怎麼提問

導語:“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課堂提問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 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很好地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與交流. 尤其是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提問就更顯其重要性。那麼具體該怎麼做呢?請參考我為大家整理的方法。

小學數學老師課堂怎麼提問

一、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教學特點

(1)整體性和綜合性

在教學實踐中,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組織形式等都是構成課堂提問教學策略的要素,這些要素綜合地、密不可分地共同在教學活動中發揮作用,因此,課堂提問教學策略的構建必須針對具體的教學需求和條件,對構成教學策略的幾種因素進行綜合考慮,組成切合實際的最佳的實施教學的方案。

(2)層次性

每一個班級里的學生,在心理、思維、能力等各方面都不是一致的,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層次性的。相應地,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教學策略也要體現出層次性,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運用不同層次的教學策略,才能達到教學策略應有的效果。

(3)針對性

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教學策略要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內容和任務的要求,並參照學生的實際水平,將最適宜的教學方法、媒體和教學組織形式組合起來,保證數學教學活動的進行,以便實現特定的目標,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當教學目標、內容和教學對象發生變化時,教學策略也要隨之而改變。

二、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教學策略

1.提出的問題目的要明確,重點要突出

課堂提問是為達到教學目的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因此提問的目的要明確,應盡量避免與教學內容無關的信口提問。提問題要緊扣教材內容,圍繞學習的目的要求,將問題集中在那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點上,以利於突出重點、攻克難點。

如:在講工程問題時,經常將工程總量看成一個整體“1”,根據“總工程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列式計算,這就是教材中的重點,也是難點。要使學生透徹理解,就要根據練習題中的變換、轉化設計問題。

例:碳廠存有石炭90噸,用甲拖拉機單獨運需20小時運完,用乙拖拉機單獨運需30小時運完,問兩拖拉機同時運,需多少小時運完?同學看完這道題後就會很快列出:這時老師可以繼續設問:這樣解對嗎?為什麼?正確的解法究竟怎樣列?通過這些問題的討論就可以加深同學對工程單位“1”的認識,同時也可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

2.熟悉學生的認知結構,調節提問的范圍

提問要根據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學生掌握知識的實際接受能力,要注意生動形象,要注意提問不能太難或太易;要把握教材的內容,舉出學生較為熟悉的實例,便於學生較為輕松愉快地理解知識。

如教學11~20各數的認識時,我創設了這樣的'生活情境:“你幫爸爸、媽媽買過東西嗎?想買一本標價是11元的書,你准備怎樣付錢?想簡便地把錢付清又不用營業員找錢,你有好辦法嗎?請代表說說看。”這樣藉助學生的生活經驗,將日常買東西付款的方法再現,讓他們議一議、說一說,初步建立了十進制的體會:1個十和1個一合起來是11。這樣聯系生活實例進行教學就會使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進而喜歡數學。

3.提問也要緊扣知識之間的聯系

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很緊密,每一個新知識都是建立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的,新知識是舊知識的延續和發展,舊知識為學好新知識起著橋梁作用。因此,以知識的聯系設計好一些問題,能促使學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轉化為已知,牢固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識。如在講三角形內角和時,可以這樣設計問題:請學生畫一個長方形,所畫長方形有幾個角?每個角是多少度?再請同學在長方形內畫一條線段,能使長方形變成兩個三角形。

這時兩個三角形的總內角和是多少度?那麼每個三角型的內角和又是多少度?再用正方形換長方形做一次。學生通過舊知識邊回憶邊思維邊動手操作,再通過比較,能直觀地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的結論。這樣做能加深學生的理解從而牢固掌握,一旦忘記可回憶當初的操作過程,從而自主推出定理。

4.教授提問方法,使其善於提問

由於不同情況下問題的內容、性質各有特點,因而提問的方法和形式也應各有特色,只有恰到好處地提問,才能揭示問題的本質。反之,提問方法不當,不但不能切中問題的要害,反而易使人感到乏味和厭煩。因此,要想提高學生的提問能力,還必須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提問方法,使學生善於提問。

5.創設適當的數學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提出數學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創設適當的數學情境,創設數學情境就是教師用輔助教具或工具,以及其他相關材料,使學生積極性提高,刺激他們的感官,提高興趣和熱情,啟迪思維,激發其好奇心和發現欲,誘發質疑、猜想,喚醒其強烈的問題意識,從而誘發學生提出數學問題。

(1)從數學內部創設數學情境

這個很好理解,就是所謂的數學層級方法的運用,針對本課時或本單元設計一些基礎性的題目,鞏固剛學的知識內容。

(2)從數學外部創設數學情境

一是從現實生活中創設數學情境。二是可以在其他的學科中建立一些數學知識的維度,這些知識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都是一種整體構建,比如在自然科學的學習中去領會一些數學概念,也是有利於數學學習能力的提高的。

三、結束語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基於“課堂提問”在數學領域的重要性以及數學教學著重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本論文首先闡述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特點,進而提出幾點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教學策略,逐步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伍』 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提問策略

導語: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是組織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是溝通教師、教材、學生三者的主渠道。教師應圍繞課堂教學目標,課前充分預設每一個教學環節的引領性問題,充分利用課堂40分鍾,並根據學生在課堂上不斷生成的新問題,調整、重組,靈活機動地組織教學。

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提問策略

一、提問要明確

提問的目的性要明確,講究為什麼要提這個問題,通過提問要解決什麼問題,達到什麼目的,就是提問要做到有的放矢,不可信口開河,或形式主義地為提問而提問。

所提問題本身要明確,要求用語規范妥帖,答域清晰確定;問題不明確,學生便無法准確地回答,提問就失去了意義。造成提問不明確的原因多種多樣,問句中概念不清,邏輯混亂,答域不明,教師不注意語言的動態變化(指語言的輕重、速度的快慢、語鏈的停連、語調的升降與語氣的強弱等變化)等,都是造成問題不明的主要原因。如有教師問:2千米等於多少米?學生往往會莫名其妙,2000米當然還是2000米啊?若老師的提問讀作“兩千――米――等於多少――千米”,學生就比較容易聽懂你所要表達的意思。

二、提問要通俗易懂

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與心理特點,他們的生活經驗與數學知識還不豐富,難以接受深奧、抽象、難懂的數學概念、名詞、術語,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盡可能地用通俗易懂、兒童能夠理解的問題去提供給學生。

1、不用文言文,改說白話文

例如少用“若”、“則”,改用“如果”、“就”,“兩數之和”改稱為“兩個數的和”,等等。

2、盡量少用深奧的近代詞語,改用通俗易懂、兒童化的語言

近來常聽到教師提問低年級學生“你能從這幅圖上提取什麼信息”,或“你如何處理這些信息”。什麼叫“信息”和“處理信息”,兒童能聽懂嗎?因此,凡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現的專門數學術語,教師就要慎重對待,有的還必須要像語文教師一樣,先標音,再讀准字音,講清詞義。凡是能用白話文、兒童化詞語代替的話語,決不用教材外使用的深奧的詞語。

三、提問要有啟發性

教學語言的啟發性,首先表現在提問語言上,能夠啟發思維是高質量提問的標志之一。陶行知先生說過:“智者問的巧,愚者問的笨。”這巧和笨的區別,就在於是否能啟發思維,提問得巧。提問的啟發性主要通過形式與角度的創新來體現。例如選擇背面切入的角度,巧妙地利用矛盾來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富於啟發性的提出問題,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學生紛紛思考,順理成章地想與同伴討論解決。

四、提問要形象化

數學教師必須善於運用提問來創造直觀形象,來幫助學生理解、掌握各種抽象的數學知識。好教師非常注意選用那些表現具體事物的直觀形象語言,運用比喻、摹狀、轉換、形示等形象化的教學方式來增強教學語言的形象性,來幫助學生更為有效地掌握數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確保學生建立清晰的思維表象。如教學相遇問題時,有幾個名稱是“三同三相”:同時出發、同時到達、同向而行;相向而行、相距、相遇。它們分別表示什麼意思呢?我就利用形象化的拍手動作幫助學生理解這些概念。

五、引導學生提問解疑

1、鼓勵學生提出問題

學生提出問題是研究課堂提問的一個重要話題。美國教育家布魯巴克曾說:“最精湛的教育藝術,遵循的最高准則,就是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還有的學者指出:“如果學生能夠自己提出疑惑,學習就不再是一種異己的外在力量,而成為一種發自內心的精神解放運動。”鼓勵學生提出問題,首先,要引導學生敢問。師生是教學活動中的有機整體,教師的作用應體現在營造師生“一體化”的課堂氛圍,實現師生間平等的對話。要善於觀顏察色,當學生不知所措時,當學生眉頭緊鎖時,當學生互相張望時,可能就是有疑惑時,就要鼓勵學生大膽說出心中的`疑團。其次,要引導學生會問。要讓學生在提問的過程中學會提問,並逐步提高問題的質量。經常表揚學生提出的好問題,進行“看誰的問題好”的比賽等,有利用學生提高問題的質量。

2、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提出問題只是手段,解決問題才是關鍵。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是指,面對學生提出來的問題,教師要進行合理處理,巧妙地引導學生探索並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值得注意的是,學生能夠解答的讓學生解答,教師不能越廚代庖;學生不能解決的,教師作適當啟發,讓學生試著解答,教師只能充當“合作者、引導者、組織者”的角色。例如,學習“平均數”,設置問題:“學生去離學校5千米的公園春遊,行走了20分鍾,休息20分鍾,繼續行走了20分鍾到達目的地。同學們行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一個成績不錯的學生問:“老師,‘休息20分鍾’要不要計算呢?”教師不置可否,把綉球拋給了大家:“你們說呢?”同學們爭論不休,許久沒有結論。就在學生憤悱狀態,教師引導:“請對照我們討論的數量關系‘平均速度=總路程÷總時間’思考一下”。

最後,教師必須針對每堂課的具體特點,根據自身的實際,採用不同的提問策略,在提問中,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 1)提問要適時

提問該作鋪墊時就鋪墊,該作歸納時歸納,要把握最佳時機提問,使之能化解難點、深化認識,要在學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狀態提出相應的問題。

(2)提問不宜太多

一堂課如果有太多的問題,讓學生長時間地處在思考中,學生就會厭倦、懈怠、生成的質量就會明顯下降。要給學生足夠的練習、討論時間,多設計一些問中有練、練中有問的題型,提問與練習兩者互相融。

(3)提問涉及面要廣

有些教師的課堂提問往往面向優等學生,很少叫中等生,後進的學生更加收到冷落。這樣做教師比較省力,提問也一帆風順,但是這與因材施教相違背。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計一些難易適度的問題,對尖子生可合理“提高”,對中等生可逐步“升級”,對後進生可適當“降級”,從而使全體學生都可獲取知識營養,滿足其“胃口”的需要,使成績好中差的學生都有機會參與答問。

『陸』 小學數學課堂教師如何提問

導語:提問是一種啟發式教學方法,是組織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它不僅能啟發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問效果如何往往成為一堂課成敗的關鍵,而決定提問效果的根本因素在於如何把握課堂提問的技巧。

小學數學課堂教師如何提問

一、衡量提問有效性的標准

(一)提問的種類

教師提問多種多樣,國內也曾有人分析過此項專題。西方教學界根據提問的內容及其功能,一般將教師提問分成以下幾種類型:1.封閉式(有惟一正確答案)和開放式(有多種答案);2.迴音式(確認檢查理解度)和認知式(導致學生知識的習得);3.展示式(教師本人知道答案)和咨詢性提問(教師本人不知道答案)。

(二)提問的有效性標准

有效的提問是指能引起學生學習的提問。在師生間的交互中,教師提問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對問題做出迅速、准確、全面的回答,而且增強其學習的興趣、動力和信心。

PennyUr(1996)總結出下列衡量提問有效性的標准:

一是明確性,即學習者能否立即、准確地領會問題的涵義及所需回答的種類;

二是學習價值,問題能否引發學生對所學材料作進一步思考,以便更深入地掌握材料;

三是興趣,能否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覺得回答問題很有挑戰性,充滿樂趣;四是參與性,能否使大多數學生參與回答;是否只有少數幾個成績優秀、自信心強的學生回答;五是擴展性,問題本身是否有助於擴展出多種多樣的回答;六是教師的反應,通過提問,學生是否確信其回答受到教師的尊重,即使回答不恰當,也不會受到輕視或嘲笑。

按照上述各條標准,教師可根據具體的教學材料、內容及學生狀況,預先設計課堂交互中的問題,從而引導交互活動其他環節的順利進行,又促進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目前小學數學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

目前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提問的有效性差的問題顯得相當突出,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老師在上課的過程中,隨心所欲地提問,想到什麼提問什麼,有些過於簡單,問題欠思考力或太過玄奧;二是提問過多,不分主次,不顧學生實際,一次提出一連串的問題,學生找不到核心問題;三是問題提出後,急於求答,對於答不出的學生,不善於啟發答問的思路;四是點評答問的得失,全由教師一人包辦或對答問與其思路不同的學生置之不理等現象還較為常見,並且課堂多數是師問生答,使學生處在應付狀態。對學生的提問不重視,在提問時不能靈活應變,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因此,增強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值得每位教師認真研究、探討。

三、提高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

要考慮問什麼,什麼時候問。如果教師准備不足,想問什麼就問什麼,就會使課堂顯得鬆散甚至起不到提問的作用。課堂提問的題目一定要斟酌,要提在點上,對重點、難點問題提問時,更應慎重,要緊緊圍繞著重點,及如何攻破難點提問題。

此外,要給學生答問以等待:教師提出問題後,要等待足夠長的時間,不要馬上重復問題或指定別的同學來回答,其目的是為學生提供一定思考時間;學生回答問題後,教師也應等待足夠的時間,再對學生的回答作出評價或者再提另外的問題,這樣可以使學生有一定的時間來說明、補充或者修改他們的回答,從而使他們的回答更加系統、完善,而不至於打斷他們的思路。教師提問要有針對性,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並採用不同的方法。提出的問題既不能過於簡單,也不能脫離學生的認知水平,把問題提得太難。具體可以從如下幾方面入手:

1.在引入新課處設問。

學習新知識時,教師的設問要根據學生好新、好奇等心理特點,抓住時機,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因而設問要有新穎性,具有吸引力,盡量吸引學生的注意,讓學生開展聯想,認識到生活實際中確實存在的問題,怎麼辦?引起急於解決的懸念,激勵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進行推測和猜想,並集中精力投入到學習中。

2.在教學重點、難點處提問

教師的提問,應突出實質問題,准確把握重點、難點,抓住那些至關重要的內容,對於哪些內容該如何提問,怎麼提問應“心中有數”。還可在預設時根據學生不同的情況進行預設,臨場才能做到將“意外”轉變為課堂的資源,甚至成為課堂的“亮點”。學生的思維與認識對象之間,有一個“最近發展區”,教師設計問題要尋找這個“發展區”。提出有利於學生積極思維、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特別是要在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關鍵處提問。當學生的思維出現障礙時,教師要及時的點撥,像疏通河道一樣,把學生的思路理順。

3.在知識本質處提問

新課程實施以來的數學課堂,教學的形式較以前更豐富了,課堂氣氛活躍,但要想通過課堂,使學習更有效,如何使數學的本質得到有效地揭示無疑是一個重要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在揭示知識內容本質處“精心”設問,尤其是學生難以理解或者容易混淆的知識時,教師的提問不僅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性,更要起到點撥和啟迪作用,為學生塔橋鋪路,從現象看本質。總之教師要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問在本質處,點在惑時,以達到引發認知興趣,獲得知識,提高能力的目的。

4.在認知提升處提問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個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這種個性的激發,體現在數學課堂上,則需要教師通過提問,適時加以引導,抓住時機,為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拓展空間,通過提問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變通性、獨創性,以便更好地開發、發展學生的智能,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四、結語

總之,教師可以從功在課前――精在課中――思在課後三個階段下功夫來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即課前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恰當地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課中教師巧妙提問後合理安排候答時間,讓學生思考問題,組織語言後回答;課後對課堂提問的情況作出直觀、有效的分析,改進下一步的教學。只要我們能持之以恆地實踐下去,不斷反思,逐步改進,課堂提問的效率一定會提高,真正實現有效提問、高效課堂。

『柒』 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技巧

導語:課堂提問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特別是在當前如何實施好素質教育,如何充分發揮課堂提問的功能,如何使課堂提問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中起到應有的作用,這都需要教師掌握好課堂提問的策略。課堂提問是小學數學課堂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是教師向學生輸出信息的主要途徑之一。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如何巧妙地把問題貫穿於教學服務於教學,做到恰倒好處的拋磚引玉,是值得我們探究的課題。

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技巧

一、問題設計要緊扣教學重點和難點,注重質量

每個教學單元都有其重點、難點,每堂課的提問應該圍繞這些重點、難點進行。知識是無邊的海洋,不突出重點、難點,舍本求末,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片面追求所謂的課堂氣氛活躍,就不能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

提問要考慮它的價值性,不能隨心所欲。原蘇聯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認為,提問方法的問題是一個復雜的遠沒有解決的教育學上的問題,他要求採用“教育上合理的提問方法”。如果提問能引起學生的積極思維活動,並且學生又不可能照搬課本上的答案,就可以認為,進行了“教育上合理”的提問。

二、問題設計要適應學生能力和水平,注重難度

在設計課堂提問時,教師需要對全體同學的綜合情況(主要指個性、知識、素質、能力、基礎等)全面分析和正確把握,應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課堂的實際需要,掌握好所提問題的難易程度。如果問得太平直、太淺顯,如問學生“是不是”、“好不好”、“對不對”、“能不能”等,學生幾乎不用通過思考就立即回答,齊答了事,整堂課表面上看來熱熱鬧鬧、氣氛活躍,實則流於形式、華而不實,這樣的提問對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能力沒有任何益處。而問得太迂曲、太深奧,學生想半天連問題的要點還弄不明白,則易造成“問而不答,啟而不發”的尷尬局面,就會損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對教學也沒什麼好處。

三、問題設計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注重趣味

課堂提問就是有意識地挑起學生認識中的矛盾,促使學生原有知識與新知識發生激烈沖突,使學生意識中的矛盾激化,從而產生問題情境。這種以矛盾沖突為基礎的問題情境的產生和解決,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滿足學生好奇的心理。

四、問題要有結果和答案,注重評價

有問必答,這是課堂教學的內在要求。在教案設計的時候,教師應把本課時該提哪些問題、該作哪些回答、標准答案怎樣等詳細程序全部編入設計,還要估計學生對這些問題可能有幾種解答、可能會出現哪些差錯、該怎樣引導。

如有一位老師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有這樣一個精彩的片段:

教師在引導學生初步感知分數後,提出了一個問題:“把一個圓分成兩份,每份一定是這個圓的二分之一,對嗎?”話音剛落,全班學生已分成兩個陣營,有的說對,有的說錯。面對學生的不同答案,教師沒有判定誰是誰非,而是鼓勵雙方進行辯論,於是有了下面一段學生課堂辯論。

正方(把手中的圓平均分成兩份):“我是不是把這個圓分成了兩份?”

反方:“是!是!”

正方舉起其中的半個圓:“這份是不是這個圓的二分之一?”

反方:“是!是啊!”

正方:“既然是二分之一,為什麼不同意這種說法?”

師:反方同學,你們難道不想說什麼嗎?

反方(從圓紙片上撕下一小塊,高舉著分開的兩部分大聲問):“這是分成兩份嗎?”

正方:“是。”

反方(把小小的一份舉在面前):“這是圓的二分之一嗎?”

正方(小聲的):“不是。”

反方:“既然不是二分之一,為什麼你們要同意這種說法呢?”

正方服氣地點了點頭,不好意思地站到了反方的隊伍中。

自始至終,教師以微笑鼓勵著學生,讓學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維。辯論結束,教師緊握著反方學生的手,說:“祝賀你們,是你們精彩的發言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後深情地握著正方的手:“謝謝你們,正是因為你們問題的出現,才給咱們全班帶來了一次有意義的討論!”教師彬彬有禮地向他們深深地鞠了一躬,孩子們笑了。教師接著向全班學生說:“從上面的例子可以體會到,‘分成兩份’和‘平分成兩份’是不一樣的。我們一定要仔細認真。”

我聽完這節課對這一幕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正是教師延遲了對標准答案的判定,才有了這個精彩片段,它使成功者體會到了快樂,使暫時失敗者也深刻地理解了分數的意義,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熱愛與尊重,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

總之,課堂提問既是一門學問,又是一種藝術,也是教師的基本功之一。成功的課堂提問,能給教師帶來無盡的教學趣味,同時也能給學生帶來思考的快樂、思維的提高。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應該努力探求課堂提問妙法,使學生在課堂提問中迸射出創造的火花,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捌』 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技巧與策略

提問是課堂教學的常用方法,是一門需要深入研究的學問,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起著紐帶作用。相同的問題由不同的老師以不同的方法提問,收到的效果是不盡相同的。好的提問能引導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能力、活躍思維、探索解答問題。可以說,課堂提問設計得好,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把情緒融入到課堂氛圍中來,同時,也激發了他們探究問題的興趣,激勵他們主動、自覺地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中,從而使整個教學活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數學課堂提問是數學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動力,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巧妙地使用課堂提問,會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開闊,教學效果良好。因此,教師應充分發揮課堂提問的效能,把握好提問的「火候",多層次、多方位、多角度地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的好奇慾望、探索慾望、創造慾望和競爭慾望,進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以下是筆者對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技巧與策略的一點拙見。
一、根據教材內容特點,提問要有「點」。
在小學數學課中有各種「點"。「點"是每個學生都應當掌握的主要內容,因此,圍繞「點"要反復設計提問的問題,要抓住 「點」的內容、詞語設問,使學生明確「點"、理解「點"掌握「點", 從而保持學生思維的條理性、連續性和穩定性,進而為學生解答一些相關問題奠定基礎。
1.圍繞教學「關鍵點"設問。所謂關鍵,是指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在教材的重點處提問,重點就會突出,在教材的難點提問,難點就容易突破。如在圓面積計算教學中,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是整節課的教學難點,理解由圓轉化的近似長方形與圓的各部分間的關系則是教學關鍵所在。
2·通過「連接點"設計問題。數學知識內在聯系十分緊密,每個新知識建立在舊知識的基礎上,而新知識是舊知識的延伸和發展,它們內在的共同因素為學生掌握新知識架起了橋梁。因此,教學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促使學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轉化為已知。
3·抓「致盲點」設計問題。所謂「盲點"是在正思維中不容易被注意到但實際運用中又往往會影響學生正確思維的問題。盲點一般不被人注意,教師應設計恰當的問題,幫助學生自己發現盲點。
4·抓住問題的「啟發點"。教師的提問要問在點子上,啟發到關鍵處。這對於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提問學生的能力和發展學生的智力都有益處。教師要善於從知識結構出發,要把提問的啟發點指向教材的重點或者某些有暗示性的問題,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抓住關鍵。
二、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課堂提問要分層,因材施教。
為了鼓勵全體學生都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關鍵在於是否能調動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應該有意識地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課堂提問要有層次性,對學習較為困難的學生,在課堂上要盡量讓他們回答較基本、較簡單的問題,不論回答的對或錯,首先要鼓勵他們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增強自尊心與自信心;對學習成績較高、能力較強的學生,讓他們回答較尖端、較難的問題。有時還要與他們較勁兒,故意為難他們,訓練他們的能力。還可以把一個問題分解成了解、理解、綜合分析三個層次的問題,讓三個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主動積極地進人角色,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根據實際的教學目標。提問要創設良好的情境。
一個好的課堂提問能夠把學生帶人問題情境,使他們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現象、定理或專題上;能夠引導學生追憶、聯想,進行創造性思維。
1.設計良好的教學情境。教師在提問時,應設置有趣的情境或者提供相關的材料,或者給予必要的提問等,使學生不僅對問題的思考有明確的方向,而且有廣闊的思維空間。
2.保持民主的教學氣氛,也是很好的情境創設。教師組織的課堂教學應該是民主的。提問時,教師應注意自己的語氣、表情、行為舉止等,要給學生一種信賴和鼓勵;要以和學生一起思考的心態提問,不要用強制性的態度來要求學生回答。對應答學生不能表現出不耐煩,應耐心聽取,否則會使學生產生抵觸情緒,阻礙問題的解決。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要使提問收到較好的效果,要注意一些提問的注意事項:
(1)提問語言要精煉。數學語言的特點是嚴謹、簡潔,形成符號化。教師提問的語言既要顧及數學的這種特點,又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語言表述要准確精煉,不能含糊不清。
(2)提問時機要靈活。提問要特別注意把握好時機。教師在備課時,大多對課堂的提問作了精心設計,甚至連讓哪個同學回答、學生回答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也有所准備。但課堂教學是師生雙方互動式的動態過程,因此,在問答過程中出現一些老師在備課時沒想到的事情也是常見現象,這就要求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根據需要靈活設計一些提問,以調整和改善教學活動。
(3)提問思考要留空。學生對老師提出的問題,總有一個思考的過程,因此,從問題提出到點名讓學生回答應有一個適當的停頓。至於停頓的長短,一般可根據問題的難易和學生的情況而定。對於學生的回答,教師應作出及時、明確的反應。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實施課堂提問,既能促進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又能實現教學目標的基本控制,使課堂教學效果最優化,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玖』 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的技巧

導語: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課堂提問是重要的教學環節,也是教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學手段。然而,在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尚未掌握必要的有效提問策略,在選擇與使用時常常會出現偏差,並因而影響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因此,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精心設計問題至關重要。那麼,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呢?

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的技巧

一、根據教材內容特點,提問要有“點”

在小學數學課中有各種“點”。“點”是每個學生都應當掌握的主要內容,因此圍繞“點”要反復設計提問的問題。要抓住“點”的內容、詞語設問,使學生明確“點”、理解“點”、掌握“點”,從而保持學生思維的條理性、連續性和穩定性,並為學生進而解答一些相關問題奠定基礎。

1.圍繞教學“關鍵點”設問 所謂關鍵,是指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在教材的重點處提問,重點就會突出,在教材的難點處提問,難點就容易突破。如在圓面積計算教學中,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是整節課的教學難點,理解由圓轉化的近似長方形與圓的各部分間的關系則是教學關鍵所在。

2.通過“連接點”設計問題 數學知識內在聯系十分緊密,每個新知識建立在舊知識的基礎上,而新知識是舊知識的延伸和發展,它們內在的共同因素為學生掌握新知識架起了橋梁,因此,教學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促使學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轉化為已知。

3.抓“致盲點”設計問題 所謂“盲點”是在正常思維中不容易被注意到但實際運用中又往往會影響學生正確思維的問題。盲點一般不被人注意,教師應設計恰當的問題,幫助學生自己發現盲點。

4.抓住問題的“啟發點” 俗話說“打蛇打在七寸上”,同樣,教師的提問要問在點子上,啟發到關鍵處。這對於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提問學生的能力和發展學生的智力,都是學生有益的。教師要善於從知識結構出發,要把提問的啟發點指向教材的重點或者某些有暗示性的問題,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抓住關鍵。

二、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課堂提問要分層,因材施教

為了鼓勵全體學生都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關鍵在於是否能調動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應該有意識地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課堂提問要有層次性,對學習較為困難的學生,在課堂上盡量讓他們回答較為基本或較淺的問題,不論回答的對或錯,首先鼓勵他們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增強其自尊心與自信心;對學習成績較高、能力較強的學生,讓他們回答較難、較深的問題,有時還與他們較勁兒,故意為難他們,訓練他們的能力。還可以把一個問題分解成了解、理解、綜合分析三個層次的問題,讓三個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主動積極地進入角色,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根據實際的教學目標,提問要創設良好的情境

一個好的課堂提問能夠把學生帶入問題情境,使他們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現象、定理或專題上;能夠引導學生追憶、聯想,進行創造性思維。

1.設計良好的教學情境 教師在提問時,應設置有趣的情境或者提供相關的材料,或者給予必要的提問等等,使學生對問題的思考不但有明確的方向,而且有廣闊的思維空間。

2.保持民主的教學氣氛,也是很好的情境創設 教師組織的課堂教學應該是民主的。在提問時,教師應注意自己的語氣、表情、行為舉止等,都要給學生一種信賴和鼓勵;要以學生一起思考的心情提問,不要用強制性的態度來要求學生回答。對應答學生不能表現出不耐煩,應耐心聽取,否則會使學生產生抵觸情緒,阻礙問題的解決。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要使提問收到較好的效果,要注意一些提問的注意事項:

(1)提問語言要精煉

數學語言的特點是嚴謹、簡潔,形成符號化。教師提問的語言既要顧及數學得這種特點,又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語言表述要准確精煉,不能含糊不清。

(2)提問時機要靈活

教師在備課時,大都對課堂的提問作了精心設計,甚至連讓哪個同學回答、學生回答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也有所准備,但課堂教學是個師生雙方互動式的動態過程,因而在問答過程中出現一些老師在備課時沒想到的事情也是常見現象,這就要求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根據需要,靈活設計出一些提問,以調整和改善教學活動。提問要特別注意把握好時機。

(3)提問思考要留空

學生對老師提出的問題,總有一個思考的過程,因此,從問題提出到點名讓學生回答應有一個適當的停頓。至於停頓的長短,一般可根據問題的難易和學生的反應情況而定。對於學生的回答,教師應作出及時的明確的反應。

總之,課堂提問的技巧還有很多,如:

比較式提問――教師提問的目的是讓學生在眾多答案中進行比較、鑒別;

突破式提問――問題的答案不僅限於所學課本的知識內容,而往往是超越課本知識以外的回答;

連環式提問――問題環環相扣,層層推進;

發散式提問――以一個問題為中心,引發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實施課堂提問,既能促進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又能實現教學目標的基本控制,使課堂教學效果最優化,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拾』 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方法

導語: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課堂提問是重要的教學環節,也是教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學手段。然而,在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尚未掌握必要的有效提問策略,在選擇與使用時常常會出現偏差,並因而影響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因此,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精心設計問題至關重要。那麼,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呢?

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方法 篇1

一、問題的提出,要有明確性

提問時為了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提的問題只有明確具體,才能為學生指明思維的方向。否則,會使學生產生誤導,反而達不到提問的預設效果。如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時,教師出示一個十分漂亮的Flash課件的情景圖。學生觀察畫面後教師提問:「看了這幅圖,你有什麼發現?」問題一出,學生們踴躍發言,將一個個畫面用語言描述了一遍。而久久不能提出與課本內容相關的數學問題。教學時間也白白地浪費了。如果教師一開始這樣問:「圖上有幾只動物?它們各是幾只在一起?」再注意引導學生3隻3隻、4隻4隻、2隻2隻地數,突出「幾個3」「幾個2」「幾個4」。再讓學生想辦法求它們各是多少。這樣,問題明確了,才能引導學生在情景中有效地捕捉數學信息,為以後的乘法學習奠定基礎。

二、提問要有啟發性

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如果把學生的大腦比作一泓平靜的湖水,那麼教師富有啟發性、針對性的提問就像投入平靜湖水裡的一粒石子,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浪花,啟迪學生的心扉,使學生在課堂上處於思維的最佳狀態。「水本無華,激石起千層浪」,精當的啟發性提問,是教學成敗的關鍵,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環節。

啟發性提問要遵循兩個原則:

(1)教師提問時,要根據學生的實際,讓學生得知其然,還得知所以然,同時要針對學生掌握知識的實際和接受能力,不能太難或太易,否則會事倍功半。問題提出後,適當地停頓,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通過提問、解疑的思維過程,達到誘導思維的目的。如,教學應用題:「大豐糧店運進大米40噸,運進麵粉的噸數是大米的3倍,運進大米和麵粉一共有多少噸?」教師可作啟發性提問:要求的麵粉和大米一共有多少噸,需要具備哪些條件?解決問題的關鍵是什麼?通過這些有序的啟發,引導學生抓住數量關系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2)啟發性提問還需要考慮能否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師要勇於從教科書里跳出來,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在更廣闊的天地間開展課堂教學提問活動,讓學生通過主動積極的獲取知識,將感性的實際活動與內心的感受、體驗結合起來。如:如教學「找規律」一課時,出示情景圖:為了慶祝六一節,學校食堂為小朋友們准備了一些水果,有哪些水果?是按什麼規律擺放的?接下去會怎樣擺?你是怎樣想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景圖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接著我引導學生從找圖形的擺放規律到找數的排列規律,進而創造規律,達到了誘導思維,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目的。

三、問題的提出,要有針對性

常言道:「十個手指不一樣齊。」更何況人的學習水平呢?學生的學習必然存在著好、中、差。如果教師在課堂提問時統統都讓好學生回答,而忽略了學習困難的學生,就會造成兩極分化。因此課堂教學時,教師雖然無法為每一個學生設計一套問題,但注意提問層次和梯度,並根據問題的難易提問不同的學生,這還是能辦到的。同時,教師應及時表揚他們的進步,使學習困難的學生嘗到學習的甜頭,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

四、問題的提出,要有靈活性

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的變化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的提問要靈活應變。許多老師總是想要貫徹自己的設計意圖,總想著「創造」機會把自己設計的問題問出來,而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取捨問題。如,一位老師教了整數減帶分數後,要求學生做5-(2+1/4)等於多少。有一個學生只把整數部分相減,得出3+1/4;另一個學生從被減數中拿出1化成4/4。相減時5又忘了減少1,得3+3/4。在分析這兩個學生做錯的原因並訂正後,教師沒有到此為止,而是提出:如果答案是3+1/4或3+3/4。那麼這個題目應如何改動?這一問,立即引起全班學生的興趣,大家紛紛議論。這一問恰恰把整數減帶分數容易混淆或產生錯誤的地方暴露出來,這個問題來自學生,又由學生自己來解決,這不僅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大有裨益,而且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五、問題的提出,要有層次性

問題的方法很多,按其層次和作用可歸納為四種:一是復習性提問,即在講課之前提問已學過的內容,以達到復習鞏固已學知識的目的。二是引導性的提問,這是在教學過程中的提問,引導學生由已學知識向新學知識過渡。三是重點性提問,也就是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對問題了解更明白。四是總結性提問,即在新課講完後,要提問學生這節課講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內容的重點是什麼?要掌握哪幾個關系問題等等。這些提問內容很多,可靈活運用。一個問題可能分幾步解,每一步的提問都要恰如其分,提問既不能次序顛倒,又要注意前後銜接,使每一個提問都能恰到好處地引發學生積極思維的作用。

眾所周知,一堂課沒有固定的模式,課堂提問也絕非千篇一律。不管採用什麼形式的課堂提問,都應當在傳授知識、啟迪智慧、陶冶情操諸方面取得最佳效果。只要在教學過程中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撥動其思維心弦,讓學生以最佳狀態投入到學習中,為整個課堂教學奠定基礎,就是成功的課堂提問。

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方法 篇2

課堂提問是任何教學活動中必備的教學形式,是課堂教學中師生相互交流、相互撞擊的重要的雙邊教學形式。然而大多數教師都有這種感覺:許多學生表現為上課不愛舉手發言,課堂討論氣氛不夠熱烈,上啟而不發,呼而不答,這給數學教學帶來很大的障礙。如何有效地優化課堂提問,在當今以學生為主、培養創造性思維的新課程改革中顯得更為重要和突出。

1、巧妙提問能激發學生學習情趣;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問要力求新穎巧妙,要能激發情趣,發人深思,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在提問時,教師應根據教材的特點和教學內容的實際情況,巧妙設地設計問題,抓住契機,富於藝術技巧地提問,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從而獲取數學知識。例如:在學習了《同類項》內容後,在課後小結時,不要按照常規問「今天我們學到什麼?你有什麼收獲?」,而是先巧妙地舉了一個例子「上一節我們學習了降冪排列,如果說降冪排列就好比是同學們按照個子高低去排隊,那麼今天學習的同類項可以好比什麼哪?」。學生們立即開展了討論,小結的發言異常踴躍:「好比是按照男生、女生來排隊」;「好比是賣水果,橘子歸一類,香蕉歸一類,蘋果歸一類」等等。學生們充分發揮著他們的想像力,情趣盎然。教師馬上追問「那麼同類項的分類應該注意些什麼哪?」。通過這樣的巧妙設計問題後提問,大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情趣,啟動了思維,學生會牢固掌握同類項的分類應注意的問題。

2、提問要注重問題的難度和深度;

教師所提問題必須有一定的難度和深度,必須經過學生的認真思考,動一番腦筋後才能做出回答。因此,問題的難度和深度應適宜。如果所提問題過於簡單,就不能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而難度過大,超越學生的智力范圍太遠,也會使學生喪失信心,減低學習興趣。我們提倡從發展學生的.思維出發,從學生的學習認知水平和數學學科的特點,以及課堂教學45分鍾的限制出發,通過深題淺問,淺題深問,直題曲問,曲題直問,逆向提問,一題多問等不同方式,開展多角度思維,優化學生的思維品質,展示學生的創新個性。促進學生知識技能形成,促進學生健康情感的培養。

因此上課前應該進行充分的學情分析,了解學生對將要教授的內容的掌握程度。在此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年齡、原有認知基礎和能力實際進行適度設問,即問題的難度要符合心理學所謂的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生的現有水平與學生經過思考可以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區域,既非伸手可及,但是跳一跳又能夠的著。

3、提問要精而准;

蘇格拉底說:「問題是接生婆,它能促進新思維的誕生。」因此,好的問題是需要教師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充分吃透了教材和學情之後設計出來的。「精」「准」是指課堂提問要有明確的出發點和針對性,問題精要恰當,准確無誤,精益求精,教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不僅本身要經得起推敲,同時還得強調組合的最有效,就是問題與問題之間有聯系、有層次,力爭使教師設計的每一個問題組成一個有機的嚴密的整體。讓學生解答這些問題時,既理解和掌握知識,又得到嚴格的思維訓練。而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往往問題過多,且浮於表面,流於形式,都是一些諸如「懂了嗎?還有不會的嗎?找到了嗎?」等無效問題。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站在發揮形式的主觀能動性角度上,多設計一些能啟發他們思考、拓展思維乃至創新的應用、綜合型的問題。

4、提問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因人而異;

提問涉及面要廣,要合理分配被問對象。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計一些難易適度的問題,讓全體學生都可獲取知識營養,滿足其「胃口」的需要,使成績好中差的學生都有機會參與答問。同時,教師應針對學生實際水平,設計不同的有梯度的問題:對學困生可適當「降級」,提簡單的問題,照顧他們,讓他們獲得成功;對中等生提一些稍難的問題,讓他們嘗試成功;對尖子生,提一些難度大的問題,激勵上進;對特長生可合理提高難度,提一些專門的創新性的問題,鼓勵創新。提問要因人而異,因人施問,消除中等生與學困生回答問題的畏懼心理,培養各層面學生的學習興趣。

5、提問後要給學生留下思考、探索的時間。

好的提問方式應該是把注意力放在激發學生的思維過程上,而不應該急促地邁向結果。教師提問後要耐心等待,課堂提問的發問間隔時間還是一個很有講究的學問。教師根據問題的性質留給學生適當的考慮時間。研究表明,當教師把等待時間從不到1秒增加到3至5秒時,課堂就會出現許多有意義的顯著變化,如學生會給出更詳細的答案,會作出更多以證據為基礎的證明,會提出更多的問題,學生的成就感會明顯增強。在此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時間越長越好,最好不要超過10秒。因為隨著時間的延長,課堂氣氛會變得異樣,很多學生開始處於思維游盪狀態中,即已偏離了課堂教學的問題范圍。因此,教師要把握好提問後的等待時間。

宋代教育學家朱熹說過:讀書無疑者須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一堂課的教學過程其實就是由若干個問題組合起來的,而且每個問題都是一個「驛站」。教學的成功與否,學生所獲的豐欠與否,都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提問的質量有直接的關系。優秀教師的教學不只在於會講,更在於會問。

因此對待課堂提問,要求教師心中有學生、有目標、有策略,在動態生成的課堂中,要不斷優化課堂提問的方法、過程、內容、途徑、角度,通過科學的課堂提問,多角度、多層次地調動學生學習的內動力,加強教與學的和諧互動,充分發揮提問的有效價值,真誠的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精心設計對學生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起重要作用的問題,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積極參與整個學習過程,真正激發學生的思維,使數學課堂教學達到最有效。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數學課堂如何設計課堂提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8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