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數學活動中,社區資源該怎麼利用
引言:在現代的教育水平不斷提高,父母們為了能夠提高自己孩子的知識水平,都會把孩子送到學校來進行,有必要的教育和學習。然而在現在的社會發展中,為了能夠更好的開發學習孩子的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習能力,就表示著在教育的行業中要不斷的出現創新和改進。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一些社會上的資源是很有必要的。那麼對於最近的數學活動中涉及資源怎樣才能更好的利用這個問題引起了很多人的思考。
三:要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父母為了孩子能夠得到更好的教育,都會把他送進學校,走進課堂來進行學習。那麼在課堂這樣封閉的條件下,有些孩子是不能夠完全有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的。所以提高孩子們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從孩子的角度來想,問題和針對於孩子們在什麼年齡段都喜歡什麼東西利用這些來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是很有必要的。
❷ 怎麼把大班數學知識運用到故事當中
幼兒對數學的學習依賴於生活中對具體事物的反復自由探索和親身體驗,只有通過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幼兒才能使數學經驗逐漸內化,並自我建構以獲得發展。當幼兒在生活中發現問題,逐漸學習運用已經掌握的數學概念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時,數學就自然地產生了。同時這種以科學、客觀為基礎的思維方法,也就自然的建立起來。
一、引導幼兒從生活中發現數學,激發興趣。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我們身邊形形色色的事物,都能提供給我們諸多的數學信息,例如,孩子們發現車輪是圓的,很多房子的屋頂是斜的。回家的途中能發現的各種數信息(幾輛車,幾個行人,幾朵花),幼兒園里的各種數學信息(幾扇窗戶,幾張桌子,幾把椅子,幾個小朋友)。還可獲得對物體的形狀、大小、顏色及其上下、前後、左右等形體及空間方位的認識,從日常生活中獲得有關時間與事件順序的關系(如幾點起床、吃飯、上幼兒園、放學、睡覺等)以及做操時如何按高矮排隊等。這些數學信息或分散或隱蔽,但都切切實實存在於我們身邊,只是需要我們引導孩子去關注、去體驗。生活中的體驗過程,也是從熟悉的生活情景出發,喚起孩子們生活經驗和生活情感的過程。孩子們在潛移默化發展的同時,也找到了自己身邊的各種各樣的數學。因此,我們應從幼兒熟悉的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及有趣的數學現象入手,將其融入幼兒探究周圍現象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引導幼兒去感知有關量與計量、數與數量的關系,領會有關物體的空間與圖形的知識,探索有關事件的發展與時間的關系,並引導幼兒在現實生活中嘗試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及游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體驗數學的重要與樂趣。
二、生活中為幼兒提供良好的學數學、用數學、做數學的教育環境皮亞傑認為:3-6歲的幼兒屬於前運算時期,其思維具有自我中心、直觀形象的特點,抽象思維剛剛萌芽,因此幼兒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要通過反復操作、多次親身體驗才能將所學的東西內化,獲得數的經驗。也就是說幼兒對數學知識的掌握不是來自於被操作的對象,而是來自於幼兒在操作過程中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行為與活動,以此來發現與建構數學關系。所以幼兒數學教育中教師要創設與幼兒相適宜的環境,提供具有意義的操作材料與機會,鼓勵幼兒去發現與交流,豐富幼兒的數經驗,促進幼兒的邏輯思維的發展。
1、已有的生活經驗是幼兒理解數學知識的基礎,是幼兒接受新知識形成親能力的知識准備,只有生活經驗豐富,體驗正確才能找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經驗的結合點。因此現實生活中要重視創設與教育目標,教育內容相關的物質環境引導幼兒積累相關的生活經驗。例如為了讓幼兒的日常生活多蘊含一些數學知識,我們將幼兒的日用品、學慣用品、進區卡、晨檢袋的插牌位置均統一編上幼兒的學號,幼兒對自己和別人的學號就跟名字一樣熟悉,在要學習相鄰數之前,就讓每一個幼兒找一找自己學號的鄰居,三個三個的手拉手告訴大家,你學號的鄰居是誰?要學習單數和雙數之前,就讓幼兒去拿與自己學號一樣數量的雪花片,二個一對二個一對地擺,擺到最後發現了什麼秘密?又例如學習分類之前,我要求幼兒根據「筐子」的標記收拾整理桌面玩具,其標記有時是不同顏色的,有時是不同形狀的,通過實踐證明這一教育方法可行,是幼兒學數學、用數學的良好途徑。
2、環境中應提供豐富多樣的操作材料
數學活動區是幼兒觀察、操作、探究學習與運用數學知識的最好場所,也是培養幼兒會聽、會看、會想、會做、會用、會收等數學活動必備的智力技能的最好教育活動,因此我非常重視數學區的材料投放。我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投放一些能激發幼兒主動探索的、有意義的材料,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與意願,自由選擇活動的材料、自己來確定活動的內容和方法,觀察操作材料,用自己的感觀來感知與發現事物之間的關系。如玩撲克是大人小孩子都愛玩的一種娛樂活動,幼兒可以通過玩撲克牌游戲來獲得大量的數學知識,例如幼兒通過分牌練習分類,通過撲克牌排隊練習有規律排序,通過比大小、找對、湊數、加減等。撲克牌游戲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游戲活動,是對幼兒進行數學教育的良好途徑。下游戲棋也是幼兒喜愛的一項娛樂活動,其骰子有蘊含一定的數學知識,但是比較單一幼兒玩久了會感到枯燥無味,因此我就採取動手自製不斷更換骰子的辦法。例如,幼兒在學習4以內的數與數之間的關系時,我就自製骰子的六面,分別用不同的圖案和顏色來畫上去,如有的畫了三顆紅色的星星和一顆綠色的星星,這樣幼兒下棋的時候,就能會數數來看自己要走幾步,使孩子學會了手口一致的點數和懂得了比3多1是4,玩過一段時間之後,我再根據教育的內容更換骰子,通過實踐證明這項活動能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幼兒對數學的興趣。是一項學數學、做數學、用數學的綜合性的活動。
在數學區的的環境創設中,我非常重視圖片的投放掛圖的展示,將數學知識,數學故事、數學兒歌用活潑大方的畫面表現出來,例如在學習5的組成時,我在數學區展示了這樣一幅數學故事圖,有5隻小鳥,其中有2隻小鳥在飛,有3隻小鳥站在樹上;有4隻小鳥的頭向右,有1隻鳥的頭向左;有3隻小鳥是紅色的,有2隻小鳥是綠色的,這樣幼兒通過觀察、探究、學習不僅掌握了一定的數學技能,而且還發展了口語表達能力。
三、將數學貫穿於幼兒的一日生活中,引導幼兒主動學習。幼10家 10兒童要將教育滲透到幼兒的一日生活發揮整體教育功能,這是得到大家一致認可的教育觀點,幼兒日常生活中的數學教育這也成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1、建立數學概念的過程實際上是孩子們學習從一個新的角度看待和描述周圍世界的過程。數學是抽象的。例如,1可以指一個人,也可以指一棵樹、一朵花。數學本身不具有實際意義,但當它與客觀事物結合,便有了全新的含義。在孩子眼中,以往他們看到的樹、房子、汽車等具體的事物,一旦建立了數學的概念,就可能變成2棵樹、3棟房子、4輛汽車,習以為常的事物就突然具有了新的含義了,他們也得以從更多的角度去認識和描述周圍世界。數學融入了他們的頭腦中,便成為了他人觀察和思維的基本方式。幼兒以這種觀察——發現的方式感受著數學,這本身就是一個主動學習的過程。
2、在游戲中積累數學經驗。游戲是幼兒喜愛的活動,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動活潑的游戲緊密結合起來,能夠使幼兒自發地應用數學,獲得有益的經驗。如,積木游戲包括空間關系。幼兒在搭建的過程中,在游戲體驗中能獲得數、形的經驗和知識。玩沙玩水游戲是幼兒十分喜愛的游戲。幼兒通過用各種形狀的容器盛裝沙和水,感知容量守恆。沙子和水混合後還可壘成多種立體模型,使幼兒感受不同的空間形式。在各種角色游戲中,更有大量學習數學的機會。如在商店的游戲中,幼兒可以將商店分類擺放,並在買賣過程中學習數的加減運算。其他如搶椅子游戲、也可使幼兒比較10以內數的多少、大小,學習數的組成、加減和序數等知識。在游戲中伴隨愉快的情緒體驗獲得數、形的經驗和知識,形成初步的數的概念。
3、欣賞數學故事、數學兒歌。為了豐富數學活動的形式,引發幼兒對數學的興趣,我們有意識地收集整理了許多生活化的蘊藏著各種數學關系的數學故事、數學兒歌、數學游戲,在幼兒生活中滲透相關的數學知識。比如通過欣賞數學故事《驕傲的「0」》、《快樂的明天》,讓幼兒了解9與10的關系,正確理解時間概念;通過欣賞《豬八戒分西瓜》可了解等分;通過欣賞數學兒歌《數數歌》、《拍手歌》來學習1-10的數數,此外還有《開汽車》、《一隻青蛙》等朗朗上口的數學兒歌均蘊含著不同的數學知識。
4、我還在班級設立了「小小統計員」,這是值日生每日早操前的一項報告與記錄活動,目的是培養幼兒的任務意識,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有利於幼兒對一些相關的數學知識的認識、運用、遷移。這項活動的作法是由值日生在早操前記錄好當天本班小朋友們的出勤人數,男生多少人,女生多少人,同時在天氣卡上指出今天的天氣,我覺得這項活動很有意義,幼兒在學到知識的同時,還可以養成關心他人的良好品格,例如,幼兒在記錄班出勤人數的時候,發現某個小朋友沒有來幼兒園,就會打個電話問候一下。
❸ 如何投放大班數學活動區材料
❹ 幼兒園數學區域活動方案
活動目標:
1、了解打電話的過程。
2、學會0-9的數字。
3、學會點數對應,並體會打電話的樂趣。
活動准備:
電話1部、號碼記錄卡、筆。
活動過程:
1、創設情境,引出活動內容。
(1)老師口袋裡放著一部手機。
師:小朋友們,家裡是不是只有你一個孩子呢?
幼:是/不是
師:大多數小朋友家裡就他一個孩子。那麼,要是在家裡的時候想找小夥伴玩了,會怎麼做?
幼:打電話/到他家裡去玩/叫他來自己家裡
師:嗯,說的對。可是,要怎麼才能叫他來自己家裡呢?或者我們要去他家裡,也要先告訴他一聲吧?
幼:對的。
師:所以,我們可以用什麼方法呢?
幼:打電話。
師:真聰明。打電話多方便呀?現在呀,老師就要打一個電話
撥號,老師撥打,通話,掛上。
師:"老師剛才在跟誰打電話?聽得出來嗎?"展示撥打的電話號碼
(2)師:這里有兩張電話號碼卡,一張是小男孩的,一張是小女孩的。可是,卡上沒有數字,只有點。你們來告訴我是幾個點好嗎?
幼:好
按點認讀。
師:現在我們都知道數字了,那麼號碼記錄卡上小男孩家裡電話是多少呢?把它們都寫下來吧。
幼兒看點數寫數字
(3)小女孩家裡電話是多少?
看點數寫數字
(4)師:那你們家裡的電話號碼是多少呀?能告訴我嗎?
鼓勵幼兒說出自己家裡的電話號碼。
畫點數,並對照點數寫數字
2、幼兒交流經驗:號碼是多少?
(1)小朋友交流自己家電話是多少?
(2)請小朋友做打電話的游戲,撥打正確號碼(用手做打電話狀)。
師:"剛才小朋友都說了平時是怎樣打電話的,現在小朋友們來試試吧。"
3、幼兒體驗打電話的心情和樂趣。
全體幼兒一起復習一遍。
4、幼兒觀察和記錄。
師:我們知道了家裡的電話,那麼爺爺奶奶家還有外公外婆家的電話號碼你們都知道嗎?我們回家再去記下來吧。
活動反思:
在本次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因為電話是小朋友常見的而感興趣的,所以整個過程孩子的熱情高漲,興趣很濃.積極參與整個活動,樂意的表現自己,達到了活動目標。
教學內容 :比較大小、長短、高矮
教學目的:
1、使幼兒聯系生活經驗認識大小.長短和高矮的含義,體會比較一般方法,初步學會比較物體的大小.長短和高矮。
2、使幼兒經過比較的活動,初步建立大小長短和高矮的觀念,培養初步的觀察、判斷和推理的能力。
教學重點:
1、知道長短、高矮、大小的含義。
2、初步懂得直接比較長短、高矮、大小的思維方法。
教學難點:
1、掌握比較的標准和比較的方法。
2、用正確的數學語言表達比較的結果。
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儀器:實物
教學過程:
一、復習了解幼兒對實際生活中大小.長短、高矮已有的感性認識。
二、新課導入
1、取出一把尺子,問:這把尺子長還是短?
2、當幼兒說出答案或爭論時,再分別拿出比它短和比它長的尺子,引起幼兒對剛才答案的懷疑,從而導入新課。
3、出示課題,明確目標。
三、新課教學
1、明確比較的要求。
(1)必須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才能作比較,對單個物件不存在什麼比較。
(2)確定什麼和什麼比較,比較的標準是什麼。
(3)比較時,要把兩種物體的一端對齊,然後再看它們的另一端是否對齊,從而進行比較。
2、教學"大小長短"、" 高矮"。
(1)提問:圖中畫了些什麼?你能說一說嗎?
(2)比一比讓幼兒看圖找一找、比一比。同桌小朋友互相交流。
3、練習
4、小結比較大小長短和高矮都必須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才能作比較,單個物件不存在大小.長短、高矮的,比較大小長短和高矮的方法一樣,一定要把一頭對齊,才能正確比較出大小長短和高矮。
5、拿出課前准備好的實物,分組進行比較,相互講出比較的結果。
四、總結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談談你的收獲。
五、作業運用已學的知識,找身邊熟識的事物比一比,說一說。
設計意圖:
只有當數學回歸了幼兒的生活情境,才給了幼兒將數學思維進行寬廣的遷移和應用的機會,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幼兒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體現數學的教育價值。《綱要》中關於數學領域的目標定為「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這一表述也正說明新課程數學教育的價值取向已不再過度注重靜態知識的傳遞,而是更注重從生活中感受和體驗數學的實際意義,並嘗試應用數學的觀點和方法去發現和解答身邊生動的實際問題。
在我們周圍的生活中有許多有規律的事物,如衣服上的花紋、地磚、欄桿;幼兒游戲活動時按男女間隔排隊;律動、做操中動作的反復等等。這些事物幼兒都很熟悉,因此我們把這些內容作為本活動的素材,希望從中讓幼兒更生活化地感知規律,並且最終培養起幼兒的數學可以服務應用於生活的意識,如運用規律知識進行裝飾;創編游戲、動作等等。
活動目標:
1、感受生活中有規律的序列,產生對規律活動的興趣。
2、能仔細觀察、主動探索,感知規律的主要特徵。
3、嘗試自創規律,發展幼兒的實際運用能力。
活動准備:
1、有色綵排列出規律的衣服。
2、可以串掛的小積木若干,穿掛用的繩子人手一根。
3、生活中有規律事物的課件(照片以幼兒身邊場景為主)。
活動過程:
(一)感受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
1、欣賞衣服
引導幼兒觀察一些同伴的衣服,並發現衣服上的規律。
2、觀看課件,進一步感受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
引導幼兒觀察:這是什麼(或什麼地方)?你能找到其中的規律嗎?這個規律是怎麼樣的?
(二)穿玩具,感知各種規律
1、幼兒自己運用一定的規律穿起小玩具串。
2、集體交流自己運用的規律,並將其轉換成符號形式。
3、引導幼兒分析與提煉規律的主要特點。
(三)運用規律
1、排隊:我們小朋友可以排排隊,排出規律。
2、編動作:用動作表現規律。
設計意圖:
數學是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往往在組織教學時,會感到孩子們的興趣不高,主動學習的慾望不強。《綱要》中明確中指出: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為了創設一個讓幼兒的主動探究學習的空間,我為幼兒營造了一個游戲的情境空間,讓幼兒在「布置超市」、「購買活動」等一系列操作、游戲活動中主動獲得「5的加減法」的有關經驗。
活動目標:
1、學習5的加減法,進一步理解加法交換、加減互逆的關系。
2、能用較完整地語言口編應用題,會正確書寫加減法的算式,保持正確的書寫姿勢。
3、能與同伴合作游戲,體驗合作完成任務的樂趣。
活動准備:
1、提前告訴幼兒設立貝貝玩具超市,請幼兒和老師一起准備各種玩具。
2、和幼兒一起創設貝貝玩具超市(共分為4塊,並貼有不同的與每組幼兒身上顏色相同的即時貼),帶有不同數字(圓點)的玩具40個,裝玩具的小盒每組5個(上面貼有數字5)。
3、供幼兒記錄的記錄卡40張(田字格)。
4、每人一個信封,裝有硬紙幣5個。
5、教師用的大展示板2張(田字格)。
6、泡沫墊20塊。
7、幼兒每5人為一組,每組幼兒身上貼不同顏色的即時貼。
活動過程:
一、請幼兒與
教師一起布置貝貝玩具超市。激發幼兒收拾、整理的願望。
教師:「今天早上,小朋友帶來了許多玩具,都貼上了價格標牌,現在我們一起把它布置起來好嗎」
二、引導幼兒發現5的加法,並請幼兒記錄算式。
1、引導幼兒觀察發現玩具身上有不同數字的粘貼。
教師:「小朋友看。玩具身上有什麼?」引導幼兒發現卡片上的數字和圓點數是相同的。
2、教師提出整理的要求:
觀察每個盒上的大小、數字,引導幼兒了解每個盒裡只能放兩個玩具,它們身上的數字相加必須等於5。教師舉例:先拿一個數字是4的玩具放好,啟發幼兒說出再應該拿數字是幾的玩具(1)。
請幼兒觀察小盒下面的記錄紙,教師邊啟發幼兒想一想應該怎樣寫加法算式記錄整理結果(4 1=5),邊出示寫好的算式。
請幼兒觀察小筐上的即時貼顏色,告訴幼兒負責整理與自己身上即時貼顏色相同的區域。
看哪組幼兒整理的快,記錄的准。
3、幼兒分組記錄,教師巡迴指導,提醒幼兒及時記錄整理結果,並督促幼兒整理後馬上回位子坐好,鼓勵整理好的幼兒可互相交流自己的記錄結果。
4、全部整理後,與幼兒一起檢查整理結果是否正確。
三、請各組幼兒以口編應用題的方法,介紹自己的記錄結果。
1、教師以算式的形式在展示板上展示幼兒記錄結果。引導幼兒講講算式所代表的意思,理解加法交換的規律。
2、鼓勵幼兒給玩具超市取個好聽的.名字。
四、以買玩具的游戲形式學習5的加法。
1、教師:「超市布置好了,我要5元錢去買一個喜歡的玩具(拿出信封里的5元錢),我買了一個4元錢的,還剩幾元錢?應該怎樣記錄?」教師出示範例5-4=1
2、請幼兒從小椅子下取出信封,看看裡面有幾元錢?請幼兒用手裡的5元錢到玩具城買喜歡的玩具。
3、提出要求:每人只買一個玩具,並把自己花了多少錢,剩了多少錢也要向老師一樣記錄下來。
4、請幼兒以口編應用題的方法,介紹自己購買的玩具及記錄,老師同樣以算式的形式在展示板上展示幼兒記錄結果。引導幼兒理解加減互逆的規律。
五、自然結束。
活動目的:
1.能按物體的特徵進行層級分類;能明確地講述操作過程與結果。
2.學慣用數字對物體進行分類統計。
3.能有序地擺放、整理活動材料,培養幼兒良好的數學常規。
活動准備:
1.紅、藍兩色水筆各一支;
2.「分衣服」材料:大小、顏色不一的「衣服「; 「分紐扣」材料:大小、扣眼、顏色不一的「紐扣」若干份;
3.分類板、記錄紙;
4.投影儀。
活動預設:
一、以「開百貨商店」導入活動。
師:郭老師開的商店進了一批新貨,這批貨又多又亂,請小朋友幫幫我,將這些東西分一分,好嗎?
二、教師講解層級分類和記錄法
1.第一次分類並記錄:
(1)教師引導幼兒按照不同特徵來進行第一次分類,並根據標志進行記錄。
(2)師:這些衣服一樣嗎?哪裡不一樣?可以怎麼分?
師:我們將分好的衣服再按照它的特徵進行記錄(先數一數分出的物品有多少,在相應的記錄紙上用數字記錄並在上面畫上標志)。
2.進行二級分類:
師:如果我要將這些衣服再進行分類,能不能再分?怎麼分?(請幼兒進行分類,分好後教師進行記錄。)
教師小結:像我們今天這樣一層一層進行分類的方法就叫做層級分類。我們在分同一種東西的時候都可以根據它的款式、大小、顏色等特徵進行多級的分類!
三、幼兒分組操作,進一步學習層級分類:
師:我的商店裡還進了一批的紐扣,也想請你們幫我分一分。小朋友們可以根據郭老師剛剛的方法,將這些紐扣一層一層進行分類,你們想想,看看有幾種方法可以將這些紐扣進行分類整理!
師:我們分小組進行,每組2人,2個小朋友們可以先討論,然後按商量好的方法幫我的紐扣進行分類。一人分一人進行記錄,每分一層都要數一數有多少,在記錄紙上用數字記錄並在上面畫上標志。(提醒幼兒記錄好一種辦法後可以在籃子里再拿一張記錄表用另外一種方法進行分類記錄。)
四、師幼一同評價操作情況:
師:請你說說你是按紐扣的什麼特徵來分的?怎麼記的?
(請個別幼兒來介紹他的操作情況,引導全體幼兒對各組的統計表進行討論,看看這些統計表是否能讓別人清楚分的是什麼、是按什麼分的!)
五、結束延伸:
師:這些紐扣還能再分嗎?怎麼分?等等我們回班上一起來分分。
❺ 如何在數學區域活動中的進行有效指導
區域活動之所以得到幼兒的喜愛,是因為區域活動開放、自由、自主,能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環境,幼兒能按自己的意願自主選擇活動內容、活動形式和活動夥伴,並按自己的學習方式、學習速度去操作實踐.那麼,如何把數學內容、數學目標、數學材料有效地融進區域活動之中呢?在實踐中,我緊緊抓住三個「數」策略,扎實有效地開展幼兒數學區域活動,讓數學知識融入孩子感興趣的游戲中.
一、心中有「數」——確立區域活動的階段目標
明確的教育目標和計劃是發揮數學區域活動最大功效的導向和保證,因此,我們必須有效把握區域活動的即時效應和發展的潛在性問題,也就是說,我們在設立一組區域活動時,心中要有目標.因此,在開展區域活動之前,我們需要根據階段性數學活動的目標,配合集體數學活動的進度、內容來擬定數學區域的具體目標、具體計劃和具體內容.
例如:中班的「數形成」活動,其目標為:體驗數的形成,建立初步的數序邏輯概念,會用語言表述「幾添上一是幾」.幼兒對「幾添上一是幾」這句話的理解尤為困難,「添上」往往會被他們想像為「天上」,因此,「會用語言表述幾添上一是幾」就成了我們數形成區域活動中的階段目標.配合目標,我們設計了一系列游戲,有「翻一翻,說一說」「串一串,說一說」「畫一畫,說一說」「貼一貼,說一說」「添一碗,說一說」等.區域游戲中的每一個動作——翻、串、畫、貼、添,都讓孩子們體會著數的形成,感悟著數字形成的實際意義,特別是「添一碗」游戲,使孩子們對「幾添上一是幾」這句話理解得淋漓盡致,活動的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
當然,數學區域活動中的階段目標還應根據孩子們的實際情況不斷加深、調整、補充、完善,原定兩周的階段目標,幼兒可能在一周內就已完成得較好了,或者幼兒對此活動已不感興趣了,那麼,教師就要靈活調整,提前進人下一階段活動.假如兩周未達到預期的目標,或幼兒興趣正濃,教師可適當延長活動的時間,以滿足幼兒的需要.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階段目標心中有數,從而使幼兒在數學區域活動中增強對數學的敏感性和對數學的運用能力.
二、渾身解「數」——巧投區域活動的游戲材料
幼兒數學區域活動的材料直接影響著孩子對數學活動的興趣,作為老師的我們,總是在為不斷翻新區域材料而傷透腦筋:有時,辛辛苦苦製作的區域材料得不到孩子們的喜愛;有時,孩子們對新投放的區域材料一時興起,但兩天之後就置之不理了.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只疲於更換數學區域活動的材料了,費時費力不說,收效卻甚微.看來,區域活動游戲材料的投放,關鍵還得在「巧」字上下功夫.
在幾年的數學區域實踐中,我發現我們的游戲材料多偏向於卡片、圖片等,孩子們在區域活動中玩了幾次就會感覺索然無味.了解到此種情況後,我在材料的種類上嘗試了改變,如結構游戲中現成的雪花片、插塑、套桶、棋子等,自然界中常見的石子、種子、樹葉等;剪貼活動中的作品、範例等;生活中的鈕扣、豆腐盒、牛奶盒等……這些唾手可得的游戲材料都成了我們數學區域活動中的主角,有序插接、按特徵分類、組成分合、排序組合等,許多數學區域活動中都有它們的身影.
❻ 如何在數學區域游戲中關注幼兒個體差異
不同的個體具有不同的成長節律,每一個幼兒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的心理發展所面臨的問題也是千差萬別的。因此,成人必須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應根據每個幼兒的心理特點進行個別化的教育。這就要求成人要給予幼兒充分的活動自由,讓孩子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蒙太梭利認為,好的教育就是順應兒童天性的教育,其根本目的在於服務於兒童,為他們提供良好的適宜的環境,滿足他們的需要,發揮他們的能量,分析存在的問題並查找原因,提出改善措施。區域活動是現在廣泛採用的一種教育活動形式,它組織形式靈活、活動內容豐富、材料多樣化,為幼兒提供了一種開放的游戲環境和個別學習的情景,促使幼兒在認知、情感、身體等方面和諧發展。現在筆者就教育工作者如何在區域活動中運用各種途徑尊重幼兒個體差異,關懷並促進每個孩子身心和諧發展提出了幾點建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教師要善於觀察幼兒在區域活動中表現出的個體差異
《綱要》指出:「幼兒園應在各項活動的過程中,根據幼兒不同的心理發展水平,注重培養幼兒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更應注意根據幼兒個體差異,研究有效的活動形式和方法,不要強求一律。」所以教師在區域活動中要觀察每個幼兒在語言表達、交往、活動興趣、目的性、持續性等各方面的不同差異,了解掌握不同幼兒的個人發展水平,並在此基礎上採取有效的活動及方法,因材施教,激發幼兒的自主性、積極性,使其個性得到良好發展。如教師看到有的幼兒交往能力不強就尋找幼兒感興趣的話題或運用一些小游戲把幼兒帶到活動中來,激發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幼兒的表達、交往能力。而如果教師不認真地觀察和了解幼兒,在幼兒遇到困難時沒能及時幫忙,將導致幼兒的個性不能得到良好的發展。
二、區域活動中環境的創設及材料的層次性
幼兒個性的發展與環境息息相關,在區域活動中,教師為每個幼兒提供材料的適宜性決定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慾望、積極性等,所以,教師要成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讓幼兒在活動中展示自己的個性,就必須讓環境成為幼兒個性化發展的平台,讓多層次的材料准備滿足不同層次幼兒發展的需要。
而環境的創設並不簡單,需要老師從多方面考慮為幼兒活動提供條件,如區域的空間、場地的設置和提供的操作材料等。我們幼兒園也認識到了開展區域活動的重要性,想方設法地為幼兒開辟活動場所,我們根據幼兒近期發展目標,為幼兒設計和布置了各類活動區,材料的投放充分考慮發揮教學與游戲的功能,一方面考慮了材料的適宜性和幼兒的興趣性,讓孩子們願意玩、樂於玩,另一方面又注意了層次性和教育性,使不同水平的幼兒都能有所發展。如:幼兒學習了歌曲《小烏鴉》後,教師在活動區投放了表演材料,能力弱的幼兒用頭飾表演,能力稍強的幼兒用指偶表演,能力很強的幼兒通過教師提供的廢舊材料自己動手製作並創編表演,教師關注了每個幼兒能力的差異,使每個幼兒都參加了活動,讓孩子們在玩中、在與材料的互動中各方面能力得到發展。
三、區域活動中教師的有效指導
區域活動是以個別化的教育形式尊重幼兒的個性差異,滿足幼兒個體發展的需要,培養幼兒的主動探索精神,發展幼兒能力的一種教學形式。活動中教師的指導是幼兒是否能在區域活動中得到發展的關鍵,教師除了根據幼兒發展需要提供適宜的環境和材料外還要參與孩子的活動,成為孩子的合作者、指導者,時刻關注孩子們在區域活動中的表現,及時發現孩子們的需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及經驗做出判斷,當發現幼兒在活動中存在一些問題需要介入時,必須找出介入的最佳時機和最適合的方法,如教師可以以游戲角色的身份提出問題,使幼兒產生解決問題的動機,激發幼兒解決問題的積極性,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當看到「娃娃家」的孩子們無所事事,很無聊的樣子時,教師可以以客人的身份介入,敲敲門,告訴他們寶寶哭了,是不是餓了,是不是生病了或是不是要換尿布了等,也可以以小服務員、小售貨員的身份介入,請「爸爸」「媽媽」帶孩子到「小餐館」去吃點心,到「小超市」去給娃娃買玩具等,這時孩子們就會順著老師的引導,進入角色照顧娃娃了。適當地對幼兒進行指導,不但能進一步拓寬幼兒的探索途徑,而且還可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也能真正做幼兒的支持者、參與者和合作者。
總之,先天遺傳、家庭環境等各種不同的因素決定了幼兒在性格、智力、發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差異,教師要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讓每位幼兒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取得最大的進步與成功。
❼ 數學在生活中有哪些運用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應從數學教學的需求出發,讓學生從生活經驗、生活實際中去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體現「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領悟到數學的魅力、感受到數學的樂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如何使數學教學生活化?
一、生活化中融入數學教學法
數學教學方法生活化是數學教學生活化的一個關鍵。因此,教學中要盡可能使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1、運用生活化語言教學。前蘇聯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爾曾說過: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課堂中,師生的交往主要是通過言語交流。同一堂課,不同的教師教出來的學生接受程度不一樣,這主要取決於教師語言的素質,尤其是數學教學中如何抽象化的數學讓學生形象地去理解和接受。一個看似枯燥無味的數學,實則裡面蘊藏著生動有趣的東西,教師如果沒有高素質語言藝術是不能勝任的。鑒於此,數學教學語言生活化是引導學生理解數學、學習數學的重要手段。教師要結合兒童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心理特徵等個性心理傾向,在不影響知識的前提下,對數學語言進行加工、裝飾,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認識「<」、「>」,教師可引導學生學習順口溜:大於號、小於號,兩個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於,開口在前是大於,兩個數字中間站,誰大對誰開口笑。區別這兩個符號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這個富有童趣的順口溜可以幫助學生有效的區分。又如把教學「長度單位」改成「長長短短」,教學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貨員」,比大小說成「排排隊」等等,學生對這些生活味十足的課題知識感到非常好奇,感到學習數學很有趣。
2、運用生活化游戲教學。學生喜歡做游戲,游戲符合他們愛玩好動的天性,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為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創設最佳環境,能吸引全班學生積極主動、愉悅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使教學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把數學知識「蘊藏」在生活常見的游戲中,無疑是讓學生樂學、愛學的最佳途徑。因此,教學中要注重運用生活的數學游戲,引領學生學數學,增添學習的趣味,達到相得益彰。
二、數學教學運用生活化
數學應用於實際,才會變得有血有肉,才會富有生氣,才能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和意義,確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信心。所以,作為數學教師要避免從概念到概念、從書本到書本,變數學練習的「機械演練」為「生活應用」。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通過在生活中用數學,增強學生對數學價值的體驗,強化應用數學的意識。
1、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問題。生活是數學的寶庫,生活中隨處都可以找到數學的原型。經常讓學生聯系生活學數學,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問題,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認識周圍事物的習慣,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探索的意識。如認識「圓」以後,讓學生到自己生活的環境中去觀察哪些物體的面是圓的?學習了「圓柱的側面積和體積」之後,讓學生觀察生活中哪些物體是圓柱體。學習了「軸對稱圖形」後,讓學生找一找,說一說,你見過周圍那些物體是軸對稱圖形?又如,在學習了普通記時法與24小時記時法後,老師可以讓學生去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哪些部門是用24小時記時法的,哪些地方、哪些部門又是用普通記時法的。
2、用數學方法研究生活問題。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包含著數學知識。引導學生運用數學方法研究問題,不僅使學生感受到成功和自身價值的存在,而且可綻放絢麗的創造之花,讓學生真正由「讀書蟲」向社會實用型人才發展。如,學了數學三角形的穩定性後可以讓學生解釋一下:我們住的房子的屋頂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師傅幫同學修理課桌為何要在桌腳對角處釘上一根斜條?教學平行四邊形的特性請學生說明:為什麼拉柵門要做成平行四邊形的網格狀而不做成三角形?
3、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通過創造條件,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不斷提高學生運用數學能力。如,學習了有關面積計算的應用題後,學生學會量窗戶的長和寬,算出它的面積,而後再導入生活,引導學生實際計算做窗簾要用多少米布。這就應考慮到窗簾要比窗戶長一些,寬一些,如果是面積較大的用兩幅窗簾面對拉,要照原樣配一塊該怎麼辦?在沒有尺的情況下,應帶哪塊玻璃?還是兩塊都帶去?這樣的「生活化」教學活動,學生既增長了知識,又學會了思考和解決問題,大大地鍛煉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總之,數學教學生活化是教育現代化對數學教學提出的新要求,我們在數學教學中必須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從生活中體驗數學,讓學生自覺地把數學知識運用到各種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把培養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貫穿於教學的始終,使學生在「生活」和「數學」的交替、互動中更加熱愛數學、熱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