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提高培智學校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培智學校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對於我們這些特教人來說,讓智障學生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並不是唯一的目的,我們更要注重他們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只有學生能將課本知識熟練運用到生活中去,這才真正達到了教學目的,實現了教學的有效性。那麼,如何才能提高培智學校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有效教學的幾條途徑。
一、合理改編教材,做足准備
教材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工具,合理而有效地使用教材,也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實現有效教學的途徑之一。
1、對於教材中的內容,應不拘形式的靈活而有效地將之教授給學生,確保學生理解和接受。例如,對於剛開始學習加減法的學生來說,加法和減法是十分抽象的概念,而在教材中,小鳥飛來了、氣球飛走了等圖畫形象而生動的表明了運算的含義。我們不妨將之合理利用,多花些時間在圖畫內容的講解上,讓孩子們通過觀察,深刻明了圖畫的內容,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加減法的意義。
2、不能局限於教材的內容,對於教材中出現的一些不利於學生理解和接受的內容,應該大膽改革, 把抽象的數學問題轉化為實際的生活問題,使學生學之有味,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感覺到數學的趣味性。在教學加減法應用題的時候,總是機械的藉助教具或者課本上的圖畫進行教學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審美疲勞,從而失去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於是,我將例題改編成「我們班有8個人,隔壁班有11個人,兩個班級一共有多少個人?」通過將學生所熟知的現象引入課堂,變成習題,學生很感興趣。同時,我也會要求他們自己動腦想一想,如果我們班有一個人沒來,兩個班的人數是多少?通過不斷變換已知條件引導學生理解加法的意義。
3、對於教材中實用性較強的內容可適當擴展。如,在認識人民幣這一部分的教學中,為了加強學生們對不同幣值的人民幣之間的兌換關系,可以找一些紙幣模型,在課堂中讓學生實際操作,既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同時也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了人民幣。
二、豐富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是無可否認的。智障學生的認知、理解等能力較差,這使得他們對數學這門相對枯燥的課程難以產生好感。由此看來,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一步就是激發起智障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1、結合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巧設教學情境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在數學教學中,如果一味單純的說教,師生間缺乏交流互動,必然會讓學生產生厭煩情緒,不能有效地集中注意力。為了避免類似情況的發生,我們可以通過在教學中創設生活情境的方法有效強化學生的感性認識,並能在此基礎上巧妙引入新的知識點,幫助學生很好的理解比較抽象的數學概念。同時,當他們看到生活中很多麻煩的問題到了數學課上就可以輕松的解決,也會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與熱情。
例如:在認識數字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這樣的情境:把班上學生分成兩個小組,由兩組的學生互相數一數對方的組里有學生幾人,記錄到本子上,然後再把某一位或者兩位學生由其中一組抽調到另外一組,再讓學生數一數現在兩組的人數分別是多少。這樣,通過直觀而形象的情境活動使學生進一步明確了數字的概念。
2、動手操作,直觀感受
所謂「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 教師不僅僅是要在課堂上傳授知識給學生,更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他們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從而幫助他們在活動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智障學生的認知、理解能力比較差,有時僅僅依靠老師的講解可能很難達到教學效果。這時,不妨嘗試一下讓學生動手去操作。
最初教學兩位數的進位加法時,由於學生不能理解進位的含義,總是忘記把進位的數加到十位上去或者不需要進位時反倒進了位。這樣,不妨事先准備一些計數棒,並十個為一組捆成了若干捆。在講解習題時,要求學生在豎式旁邊用計數棒先把豎式表示出來,並通過計數棒的個數,來體驗「進位」這一過程。如:在「26+19=」這個算式中,6與9的和是15,也就是豎式中個位上的計數棒是15根,很直觀的看到應該把15根計數棒中的10根捆為一組「進位」到十位上。通過這樣的實際操作,學生能很明了的「看」到運算過程,很快就掌握了兩位數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
3、運用多媒體,將抽象知識形象化
智障學生思維比較刻板,要使他們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必須為他們搭建一個良好的學習平台,從而使他們逐步藉助對形象具體事物的認識,逐步理解並掌握知識。如在教學乘法應用題「商店裡有5個籃球,每個籃球25元,一共可以賣多少元」時 ,利用多媒體,可以很直觀的把籃球的價格、數量表現出來,這樣學生就很容易找出其中的數量關系,並列式計算了。
4、巧妙練習,體驗生活中的數學
除了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外,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將所學知識加以運用,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在教學認識圖形這一課時,我又帶著學生做了一些練習,問:「你們能找一找教室里還有哪些東西是我們學習的這些形狀嗎?」因為有著一定的生活經驗,學生們很積極的回答我的問題,並在教室里指給我看。我一一肯定了他們的回答,並讓他們想一想,教室外面還哪些物品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形狀?隨後,出示事先在校園里拍攝的視頻,當看到課堂上的數學知識居然可以與平時司空見慣的事物聯系起來時,學生們表現的尤為興奮,一直指指點點的說他見過,他知道。最後,我又給他們留了課下作業,回家時去找找家裡有哪些物品是今天學習的形狀,及時鞏固練習並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三、將數學教學與其他科目的教學聯系起來
1、將數學與語文結合,培養學生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智障學生的文字理解能力普遍比較差,尤其在做應用題時,常常因為讀不懂已知條件和未知條件而弄錯題意。因此,在初步接觸應用題時,應該側重於培養他們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讀懂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同樣是在教學簡單應用題時,可以利用圖畫來輔助教學,除了藉此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更直觀的理解題目要求外,我還會在出示圖畫的同時寫出相應的已知條件,並讓學生讀一讀。眼睛看、嘴巴讀、腦子想,「三管齊下」,對於提高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必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將數學與美工課結合,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課堂教學中,除了要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外,也應該注重發展學生的動手能力,這對於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來說是非常必要的。尤其長時間的數學學習可能會使智障學生感到疲勞,這時,我們可以將美工課的內容引入到數學教學中來。比如,在圖形認識這一課的教學時,我們可以將低年級美工教學中練習畫圓、三角形等基本圖形的練習引入到課堂中來。先讓學生自己畫好基本圖形,然後,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並動手將之剪下來,充分鍛煉了學生們的動手能力,並有效調動了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有效緩解了數學學習中產生的疲勞。最後,通過讓學生向大家介紹一下自己的小作品的活動形式,既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進一步強化了學生對這些基本圖形特點的認識,可謂一舉多得。但是,剪圖形時教師一定要在旁指導,注意學生的人身安全。
總之,在有效教學這一理念的指引下,作為特教學校的教師,我們必須不斷的探索有效教學的實施途徑,才能提高課堂效率,使聾生得到更全面的發展。
② 如何讓小學數學教學與學生生活結合起來
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果能夠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已有生活經驗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讓他們感受到生活處處是數學,數學與生活同在,這將有利於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應用意識、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對於更好地認識數學、學好數學、培養能力、發展智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那麼,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呢?下面談談本人的幾點見解:
一、 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導入。
有些教師在課堂的引入中墨守成規,忽視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認知特點,問題的引入機械、枯燥,難以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如果能利用學生身邊的生活問題、從生活事例中自然過渡到數學課堂中來,將會極大地激起學生的求知慾,對數學產生一種親切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同在,並不那麼神秘、難懂。
比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我是這樣導入的:「在生活中,你們見過的哪些物體是圓的?」學生舉了很多例子:圓桌的桌面是圓的,一元錢硬幣的面是圓的,光碟是圓的,自行車、汽車的輪胎是圓的……,我又問:「車輪為什麼要做成圓的而不做成正方形或其它形狀的呢?」學生眾說紛紛,知道了做成圓的車輪滾動起來才會平穩。這時,我又追問:「為什麼做成圓形的車輪滾動起來才會平穩呢?」這時學生已難以用學過的知識做出科學、准確的回答。我就此引入新課:「今天我們研究圓的特徵,同學們就會對這個問題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學生帶著尋求實際問題答案的急切心情進入了新的學習。
這樣的導入形式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只要教師在教學中能把較為抽象的數學問題轉化為學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現象,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背景出發,使學生感受到所學的數學知識就是發生在自己周圍的事情,體會到生活中處處離不開數學,從而更好地激起學生愛數學、學數學的興趣。
二、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學習數學。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很強的學科,而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形象直觀為主,在學習過程中如果能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生活情景,讓學生的生活實踐進入數學課堂學習,讓他們在實際操作中,通過觀察和實踐來理解數學概念,學習數學知識,逐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概括、比較、分析等的綜合能力。
比如,在教學「10的分成」時,我創設一個分蘋果的情境:媽媽買來10個蘋果,要你分給自己和弟弟吃,你准備怎麼分呢?為什麼?這樣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每個學生都在積極思考,既讓學生對10的組成有了清晰的認識,又在課堂中滲透了「人文」精神,讓學生懂得人與人之間的尊重和友愛。又如,在學習實際測量時,我帶著學生拿測量工具到操場測量操場的長、寬,跑道的長;又量出10米的長度,然後讓學生實踐一下10米的距離自己正常走幾步,再算出各人的步長多少,提高學生對長度單位的感性認識和應用能力。通過以上這些實踐活動,將數學與學生的生活、學習聯系起來,使課堂充滿生活氣息,讓學生輕松愉快地掌握數學知識。經事實證明,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習數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設計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深入學生的現實生活,應用數學。
多年以來,我們的數學教學忽視了數學的實際應用,不注意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與應用能力,偏重於脫離實際的機械訓練和題型教學。長期的這樣訓練導致了學生思維僵化,不利於學生思維發展。教學的改革其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技能。因此,在教學中,每學到一個新的知識,我都要鼓勵和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實際,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讓學生真正由「讀書蟲」向社會實用型人才發展。
如:在教學百分數應用題之後,我讓學生到學校各科任老師中調查某班學生某次測評的成績,讓學生分別算出測評的及格率、優秀率、不及格率;又在當天,讓學生到各班級調查算出各班學生的出勤率。通過這些活動,加深了學生對百分數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又如,在教學了有關的面積應用題之後,我讓學生量一量指定的窗戶的長和寬,讓他們算出窗戶的面積,討論做這個窗戶的窗簾要用多少布。這就應讓學生考慮到生活的實際問題了,他們各有看法,最後得出窗簾要比窗戶長一些,寬一些,要活用知識。再如,學習了長度單位和實際測量之後,我告訴學生:你們身上都隱藏著幾把尺子,就是可以知道了自己的一拃之長、兩手臂之間的距離,然後用來測量別的物體的長度,我讓學生用自身的尺子量量教室里黑板的長,課桌,講台的長、寬大約是多少,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運用這些較為抽象的長度單位,認識到學習數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及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陶行知早就說過:「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並真正成為教育。」因此,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應用意識是加強數學實踐能力、培養創新意識的最好辦法。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把社會生活中最為鮮活的題材引入到學習數學的大課堂中來,幫助學生把從學校所學的東西,遷移到家庭的日常生活情境中、社區情境中、以及工作崗位的情境中,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和提高學生用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分析、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的能力,形成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
③ 如何實現培智數學課堂的生活化
蘇州市平江區培智學校倪文霞
生活化的教學模式在現今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很受關注,在《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對培智學校的課程設置原則也提出了要求:「生活適應與潛能開發相結合,即在課程功能上,強調學生積極生活態度的養成,注重對學生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與訓練,關注學生潛能的開發,培養學生的個人才能。」而且將原來的《數學》學科改名為《生活數學》,並提出要求「以幫助學生形成和掌握與生活相關的簡單的數的概念、數的運算、時空認識、以及數的運用,學習運用簡單的運算工具等為課程內容。培養學生具有初步的計算技能、初步的思維能力和應用數學解決日常生活中一些簡單問題的能力。」
要如何做到真正將生活融入到教學過程中,或者說如何做到教學過程更顯生活性,提高教學過程的有效性是我們一線教師所要思考的方法。作為一名培智學校的數學教師,所要給予學生的不僅僅是要教會他們「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學會如何去「運用知識」,對於後一個要求用純粹的書本知識很難使智障學生學會,這是他們的生理缺陷使然,但是如果把生活中的相關知識和場景與學習內容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就能很快掌握其中的奧秘了。
一、用生活場景替代現有的教學環境
四四方方的大教室里,只有冷冰冰的桌子和椅子,及一些簡單的牆面布置,學生每天身處在一塵不變的環境中,時間長了會覺得很無趣,這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果都是很不利的。我們不妨在課前多准備一些教具或課件,將生活中的場景放置到教室中來,在新鮮感的促使下進行教學,不光會讓學生提高濃厚的學習興趣,還會讓教師收到不同的教學效果。
我在教學《人民幣的使用》時,將教室的一角分割出來變成一個「超市角」,利用區域功能將超市搬到了教室中來,將准備好的「商品」、「價格牌」、「人民幣」、「收銀台」等放在相應的位置,這樣一個超市就准備好了。教師在准備的時候也可以讓學生來參與,這樣可以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其實這是在幫學生進行課前准備。課堂教學時,讓學生到自己的超市來進行一次購物之旅,同時將數學教學融入其中,讓智障學生學會看價格牌、學會付錢、學會計算找零等等……一堂生活化的數學課,在師生的互動結束了,學習環境的變化會讓學生變得興致高昂,在這種情況下給予學生相關的數學知識,會讓其更好地掌握知識、理解知識、活用知識。這種看似寓教於樂的方法很適合培智學校的數學教學。
二、生動的生活語言替代生澀的教學語言
教師很多時候為了解釋一些知識、講明一個數學公式,會說出一些讓學生完全無法理解的語言,這些語言只適合出現在書本中,對於理解能力較差的智障學生是很不適用的。當然,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在語言表述時確實存在一些困難,所以我們可以用生活中的語言來解釋說明這些深奧的數學知識,用智障學生所能理解的事物來舉例講解,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學《圖形的認識》時,用生活中的物品可以讓智障學生知道什麼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三角形。例如,圓圓的大餅或餅干,可用來教學生認識圓形;紅領巾、三角板,可用來教學三角形的認識;再如書本、鉛筆盒、尺子這類具有長方形特徵的物品,可以用來教學長方形的認識等等。
由於智障學生的大腦發育不完全,所以在理解時,只能做出形象記憶,假如我們要他們去記住長方形、圓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本特徵來學會分辨這幾種基本圖形的話,對於中重度學生來說是一件很完成的作業。所以我們只有用簡單的語言來教學,如「圓圓的大餅是圓形,長長的尺子是長方形,有角的紅領巾是三角形、方方的手帕是正方形」,這樣的話可以讓學生讀起來朗朗上口,也有利用理解,用語言描述和形象記憶來幫助智障學生認識圖形,雙重方法只為達到一個目標。
三、生活化的游戲替代枯燥的習題作業
數學課上完後,教師總會給學生一些練習題做,作為鞏固知識的方法,但這並不是唯一方法。智障學生由於思維緩慢,發散性思維能力差,在做數學習題時,只是按著教學例題的解答方法來完成,如果題目稍有變動,他們還是會出錯,特別是中重度智障學生更是如此。這些學生不能理解題目的含義,如果教師只是一味的讓他們去做習題,而忽略了他們「是否理解」這一層,那麼不論學生做多少題,教師批改多少次,他們仍是不會做或總是做錯。因此在考查學生知識掌握情況時,可以採用另外一種方法——生活化的游戲。
我在教學《10以內的加法》時,利用學生經常玩的串珠游戲進行教學:給每個學生一根繩子和若干珠子,讓一個學生A把9個珠子穿在線上,學生B再穿上1個珠子,這時就引出問題:學生A穿了9個珠子,學生B穿了1個珠子,線上一共有幾個珠子?在知道運用加法計算的時候,學生可以再穿一次珠子來加深影響:9個珠子和1個珠子放在一起變成了10個珠子。此時教師可以進行實物與文字結合的方式加強學生的認識:
(板書)9個珠子和1個珠子放在一起(用加法計算)
9個珠子+1個珠子=10個珠子
9+1=10(引出加法公式)
知道結果了,並不能說明學生已經掌握了,我們可以讓每個學生都來穿一次珠子,表面上可以說「大家一起來檢查一下算得對不對?」其實是讓學生再一次進行操作練習,鞏固9+1=10這個知識。在這樣的反復情況之下,學生便能基本掌握知識了。利用學生對於游戲的熱愛,加上他們對於比賽獲勝的可望,可以讓學生在反復游戲中做到真正的掌握並學會運用知識了。
四、生活化的解題方法替代公式化的解題方法
數學學科其實是一門來源於生活的學科,但往往我們在解答數學題目時卻忘記了數學的本質,變得了解題而解題了。其實有時候我們把數學問題放到生活中,可以很快的就迎刃而解。
在教學《應用題》時,智障學生因為不理解應用題的含義,變得無從下手,這時教師可以將題目語言換成生活中的語言來提問,例如要解答這樣一個應用題「小紅今年12歲,小林今年18歲,小紅比小林小幾歲?」,我們可以把題目中的人物換成班裡的同學,用他們自己年齡來設計一個題目,讓他們知道如何來解答比較大小、多少的問題,再將自行設計的題目換到前面的習題,這樣學生會更容易理解,也就不會做錯了!
生活化的數學教學課堂,是以學生為中心來開展的,我們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知識和生活場景,給學生創設一個學習型的生活環境,在生活化的教學語言指導下和生活化游戲的配合下,用生活化的解題方法來解答數學問題,可以讓智障學生不再是為學而學。學習的過程本身是一件快樂的過程,純數學的教學過程是不能給學生帶來一絲快樂的,但在生活化的教學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是在快樂中學習,在興趣中學習,自主地學習。因此,生活化的數學教學給智障學生帶來學習的快樂,也讓教師的課堂教學發揮得更為淋漓盡致。
【參考文獻】
1、《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
2、朴永馨主編:《特殊教育概論》,華夏出版社,1995年1月
3、張寧生周仁來著:《同在藍天下》,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9月
④ 從生活中培養數學能力方法有哪些
一、讓孩子在課堂外學會觀察,培養數學思維
1、在購物中形成數字觀念。長期以來,數學學習一直困擾著師生,教者認為難教、學者覺得難學,家長認為難管。其實生活當中就有許多數學的培訓方式:如身上有多少錢,要去超市買東西,如何做計劃,能買什麼,不能買什麼。如買冰棍花了8元,數量有12根,那單價是多少?這些就是身邊的數學。我們要讓孩子在生活中學會觀察,培養孩子數的概念,學會比較,學會計算等。
2、在觀察事物中培養數學思維。數學思維意識需要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來逐步培養,數學能力的關鍵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要盡量為孩子提供更多的機會接觸現實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使孩子意識到在他們周圍存在著很多有趣的數學,並養成有意識地用數學的觀點觀察和認識事物的習慣,逐步形成把簡單的實際問題表示為數學問題的意識傾向,養成觀察、分析的思維習慣。
3、在娛樂中養成數學思維習慣。「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是直線」,所以要取得比賽的勝利,我們要盡可能走直線。在所有的娛樂方式中,都有數學的影子,用數學的思維方法去娛樂,就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形成數學思維習慣是孩子學好數學的關鍵。
二、讓孩子在游戲中學會思考,領悟數學方法
1、用游戲的手段培養孩子數學思維。在日常生活中採取能誘發孩子數學興趣,將數學教育的內容游戲化,讓孩子在各類游戲中感受數學,運用數學,將數學融入各類游戲中。讓孩子在運用數學方法解決游戲中某些簡單問題的過程時理解數學,積累數學經驗,鞏固數學方法,領悟數學價值,體驗成功的樂趣。如在擺跳棋、量量小手和小腳、認識形狀、比高矮等游戲中,讓孩子學習分類、點數、比較、運算等基本的數學能力等。
2、興趣是孩子學好數學的第一老師。自然界中有很多數學問題,家長經常為孩子提供展開數學想像的奇趣空間,就會激發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好奇心。例如:讓孩子說出小三角形面積是大三角形面積的幾分之幾?這個題目告訴孩子變形可以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學過分數以後,給孩子出一個經典的數學趣題:有位農夫共有11匹馬,他臨死的時候留下一份遺囑:將財產的二分之一分給小兒子,將財產的四分之一分給小女兒,將財產的六分之一分給大女兒。農夫死後兒女們為分割財產傷透了腦筋,怎麼辦呢?最後還是一位鄰居牽來自家的一匹馬幫忙解決了這個難題,你知道是怎樣解決的嗎?對於孩子來說,11不能夠被6、4、2整除,這個問題難就難在這里。不過可以鼓勵孩子開動腦筋,算一算如果加上鄰居的一匹馬,是否很容易就將馬匹分開了?
3、數學方法的形成是數學思維習慣形成的核心。數學是一種高度抽象的邏輯數理知識,具有抽象性、邏輯性、精確性等特點。首先要深刻理解數學概念,對公式、定理的條件與結論不能模糊。其次要按一定的數學方法進行思考。每次游戲時要善於總結,善於思考還有哪些解決辦法?養成習慣,結合條件不斷變化結論。數學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考試一百分,而是為了不斷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培養自己有一顆聰明的大腦。
三、讓孩子在問題中形成創新的數學思維習慣
1、巧設探索性問題,培養孩子創新思維。我們要為孩子創設逼真的問題情境,喚起他們思考的慾望。在實踐中,我們如能讓孩子置身於逼真的問題情境中,體驗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在實踐中提高創新思維,孩子也會品嘗到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
2、培養孩子敢於打破傳統,開啟孩子「智慧之門」。創新思維的培養,要讓孩子在生活中敢於打破傳統的思維模式。疑問是思維的開始,疑問是創造的動力,一個好的問題比一個好的回答更有價值,作為師長要有意識的為孩子創設問題情境,並通過點撥、啟發、引導,促使他們積極思考,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同時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
3、在生活中培養孩子求異思維,大膽創新。引導孩子在問題中積極求異,在學習中變換敘述方式,在計算中採用多種演算法,在應用題解決中採用「一題多編」、「一題多變」、「一題多解」、「一題多比」、「一題多問」、「一題多改」、「一題多條件」等,不斷激勵孩子創新的思維火花,培養學好數學知識的行為習慣。
四、讓孩子在表達中培養數學思維能力
數學是一種語言,一種具有邏輯性和抽象性的高級語言,它能夠簡潔而確切地表達思想和交流思想。數學交流是孩子必備的能力,具體來說就是閱讀並理解數學課本,並把數學研究和問題解決的結果向別人表達,包括讀、寫、說的能力。
1、培養數學「讀」的能力。讓閱讀成為數學學習的一種習慣,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蘇霍姆林斯基也說「學會學習,首先要學會閱讀」。學生只有通過閱讀才能以讀促思、以讀促說、以讀促學,才能正確理解和解決問題。通過閱讀教材,使孩子不僅可以學習知識、探索規律、鍛煉思維,還可以通過數學圖形和數學規律感知無窮的數學美。
2、注重數學「寫」的能力。學會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數學表達,對於一些易錯題,可備有錯題集,寫出自己的解題思路和正確的解題過程兩者一起比較,找出自己的錯誤所在,以便及時更正。提倡記「數學小日記」,介紹對數學和數學問題的理解、用數學知識的經歷。這種「小日記」自然、真切,寫的是數學活動後孩子們最想說的,因此它最能激發孩子們數學學習情感、引導孩子們深刻反思學習、體會數學學習價值的有效方式。
3、突出數學「說」的能力。數學語言表達方式是世界上最准確的、最簡潔的,讓孩子用數學語言進行大膽的表達,能引導孩子自主探究、發現生活中有數學,感受數學就在身邊,讓熟悉的環境、親近的素材幫助孩子們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燃起主動探索、勇於挑戰數學問題的慾望。
五、讓孩子在實踐中掌握數學技能
一位教育家說過:「學習活動最好的方法是行動。」通過孩子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進行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歸納整理,形成新的知識結構。這樣使他們的直觀感知、觀察發現、歸納類比等數學思維能力在課堂之外的活動中得到鍛煉和提高,實現學以致用的目的。
1、讓孩子在生活中學習。從生活中學習數學,在游戲中學習數學,並把數學應用到生活中去,讓孩子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正符合了中國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的理念:生活即是教育,在做中教乃是真教,在做中學乃是真學。
2、讓孩子在實踐操作中掌握數學知識。活動是孩子最喜歡的學習方式,它是求知慾的外在表現。教師在課外實踐中動手操作或讓孩子自己動手操作,最能喚起孩子的興趣,保持他們穩定的注意力。在平時要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讓孩子的精力高度集中,使大腦興奮,思維敏捷,狀態最佳,有了好的思維習慣,數學知識就能運用自如。
3、讓孩子在探索中掌握數學規律。孩子親自操作的過程,是自己去發現規律的重要過程。通過操作、觀察、分析、比較、判斷、推理、猜想、驗證等活動有機地結合,使孩子不僅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在啟迪思維、解決問題,以及情感與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有所發展。在數學活動中,孩子是活動的主體,重視孩子的實踐活動,給他們探索的機會,不僅讓他們動眼、動耳,而且還要動手、動腦、動口,通過自己看、自已做、自己想、自已說,進行積極探索,體驗成功。
綜上所述,在小學生數學學習中,有計劃有步驟地在課堂內外採用多種多樣的方法激發孩子的興趣,啟迪孩子的思維,培養孩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數學思維習慣;為他們創設寬松、民主、和諧、豐富多彩的氣氛,提供思考、探索和創新的最大空間;引導孩子在自己的生活中學習數學,探究學習方法,形成數學思維能力,為孩子的終身發展奠基。
⑤ 淺談如何打造趣味化的小學數學課堂
一、在教學中加入生活素材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小學數學教學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採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活動進行教學是十分重要的。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搜集身邊和生活中的例子再結合課本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讓數學走向生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樂趣和實用性。例如,在教學《元角分》時,我設計了「跳蚤市場」的活動。在課前讓學生每人准備一套幣學具和一個玩具,在課堂上讓學生模擬購物的情景,學生可以賣掉自己的玩具,去買自己喜歡的其他同學的玩具。通過「買賣」玩具的活動,孩子們認識了幣,學會了簡單的使用幣的方法,將現實生活中的情景再現在課堂上,使孩子們學習的興趣濃厚,積極性高,讓孩子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既看得見也摸得著,不再是不切實際的海市蜃樓,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在教學中鼓勵學生自主探索《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引導學生調整學習方式,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使他們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多鼓勵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數學教學的游戲活動中,學生們在游戲中體驗到參與的樂趣,學習變得有樂趣。如果在課堂上只讓少部分學生參與游戲,其他大部分學生充當小觀眾,那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也全部調動不起來,游戲活動也就流於形式,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在教學《有餘數的除法》一課時,我設計了一個分禮物游戲,創設了這樣一個教學情境:兒童節快到了,我們班要舉行聯歡會,老師給每組同學准備了一些小禮物,請長打開禮物箱,將本組的禮物平均分給組里的4個同學。學生分完後發現:8支鉛筆,平均分給4個同學,每人分2支;9塊橡皮,平均分給4個同學,每人分2塊,多了1塊;11個本子,平均分給4個同學,每人分2個,多了3個……這個活動是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他們開始思考:為什麼有時沒有多餘,有時多1,有時多3呢?這樣學生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
這樣,學生開始思考、討論,學生的心中對「余數」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感受。用實際生活的例子來開展教學,這樣的游戲活動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對生活的觀察,培養了學生的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三、在教學中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課堂改革提倡課堂教學師生的民主平等。師生共同參與創設和諧課堂是新教材的一個亮點。課堂中的教學活動,教師與學生一起投入更能體現師生的民主平等,《小學數學課程標准》提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指導者,又是參與者,應該和學生一起融入教學活動,既是學生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斷地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如:在教學10的組成時,我抽出一張「2」字牌,並問:「誰和我是好朋友,我們一起組成10?」學生則舉出「8」的字牌,並搶答:「我和你是好朋友,2和8組成10。
」隨後,我再換一張字牌找朋友。找完以後,又請一名同學任意抽出1張牌,同上面一樣,邊問,邊答,邊出牌,慢慢把游戲由師生找朋友拓展到生生找朋友,使得同學們的積極性很高,他們在游戲中掌握了數的組成。因為有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了教學活動,所以他們顯得特別興奮,師生一起參與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和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也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教師和學生平等的共同參與教學活動,使教學充滿了民主的氣氛,因此而顯得和諧生動,體現了新課改理念。四、在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採用恰當的教學方法以外,還要精心設計教學環節,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⑥ 如何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數學教學
數學的產生和發展與現實生活密不可分,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實際,生活中處處皆有數學。《數學課程標准》中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在其基本理念中明確指出:「使學生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不僅要求選材必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而且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來設計教學,為學生精心創設用數學的情境,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體會數學,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
在實施新課程中,我緊緊圍繞「把生活中的數學引進課堂」,構建生活化的數學課堂,讓數學課堂充滿活力,發揮出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創造性,下面就談談這方面的體會。
一、捕捉生活素材,精心設疑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新課的導入是一節課的序幕,它直接影響著學生參與的興趣。在導入的過程中要盡可能性地選取一些富有時代氣息、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為學生熟悉的和感興趣的、能引起學生積極思考探索的材料,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明確數學源於生活的本質,而且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米的認識一課中,我利用前一節課剛剛學習厘米的知識,讓學生用尺來測量教室的長度,學生都感覺很為難,因為用尺來測量教室是很困難的,尺太短,教室太長。這時老師設計了一個疑問,深深的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引起了學生的思考該如何做呢?我立刻引入米,出示米尺,介紹在量比較長的物體時,我們常常用米來做單位,並用米尺來測量教室的長度。通過這樣的引入學生很容易能理解厘米是用來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米是用來測量比較長的物體。
在課堂教學中我常常這樣提問:「在我們的數學知識中有沒有這樣的例子呢?你能舉出一個或幾個例子來說明嗎?」這樣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現象」引入新知,可以消除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陌生感,對數學有一種親近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同時也激起了學生積極探索的興趣。
是的,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只有生活化的數學問題才讓學生看得見,用得著。讓學生切實地體會到:這是我們在生活中將要面臨的和需要解決的種種問題,也讓學生體會到我有權利選擇解決問題的辦法,因而迸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他們都主動地思考,積極地動手操作,認真地推理、歸納,在緊張熱烈的氛圍中很快地掌握了知識要點。
二、聯系生活實際,充實創新教材,讓教材煥發生活氣息。
數學具有邏輯的嚴謹性,在教材中它總以完善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許多題目都是經過數學處理的,具有科學性、系統性。文字表達嚴謹、准確、枯燥,但很少創設問題情境,忽略了數學知識從生活生產中被發現的曲折過程,抑制了學生思維的空間。因此,我們要善於處理教材,把學生社會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課堂,創造出校本特色。
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有著廣泛的應用。但由於教材的滯後性,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在教材中難以及時體現。所以在教學中我們應該聯系生活實際,就地取材,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題材充實教材中去,讓教材更好地為教學服務,以增進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教學被除數一樣,除數大商反而小的題目時,我就引入學生熟悉的肯德基的例子。兩個小朋友都去吃肯德基,他們都有10元錢,一個吃漢堡包只能吃一個,另一個吃上校雞塊能吃5塊,為什麼?因為一個漢堡包10元,一塊上校雞塊2元,同樣多的錢買貴的物品數量就少,買便宜的物品數量就多。這樣的講解學生就很容易明白了。
三、創設情境活動,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同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習是為了應用。可我們的學生缺乏運用數學知識和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和解決日常生活中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我想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理論與實際相脫節,所以我們在學生掌握了某項數學知識後,可以有意識地創設一些情境活動,肯定會使學生感受到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成功和樂趣。
例如在學習統計一課中,我就讓學生模仿教材的內容讓學生去統計小組中每個成員對各門課程的喜歡,並把統計的數據記錄下來,進行分析。統計結果出來以後,學生發現喜歡上體育課和藝術 的同學比較多,這是為什麼呢?學生分析認為這兩門課比較有意思,學起來很輕松愉快。
總之,在教學中,教材不只是供教師教學的唯一資源。我們應大膽摒棄教材視為「聖經」,不敢越雷池一步的舊的「教材觀」,在深刻領會教材編寫的意圖,可以根據學生的認識實際靈活使用教材,我們有權利也有義務對課本進行改革、剪裁。我認為每一節課,都應有自己創新的內容,把生活內容引進課堂,讓課堂教學生活化,使整個學習過程更活潑、主動,更具有個性化,並能充滿生活的氣息。深化學生對數學的認識,喚起學生親近數學的熱情,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培養他們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創新意識。
數學的知識源於生活。我們把研究的目光注視到學生的生活中去,學生的生活是五彩斑斕的,充分利用起來將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學源泉。讓數學課堂成為生活化的課堂,讓數學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⑦ 幼兒園數學教育生活化方法
導語:數學是一門邏輯性、系統性以及科學性非常強的學科,無論在哪一個階段,數學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都會感到一定的困難,特別是幼兒園數學教育。那該如何做好幼兒園數學教育呢?
一、將數學教育隨機滲透於幼兒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提出:“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強調寓教育於幼兒的生活之中,使生活無時不含教育的意義。
數學教育的開展不僅僅是每周一兩次的數學集體活動,而是將數學教育隨機滲透於幼兒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之中,如:午餐時值日生的分發碗筷、吃點心時的分發餅干、餅干變形游戲,排隊洗手時的排序倒順數,以及散步時的規律排序等;在游戲活動結束收活動材料的過程中引導幼兒在歸類擺放中感知集合、分類的概念。將數學教育融入到幼兒的一日活動之中,讓幼兒從熟悉的現實生活開始,讓他們在身邊的事情中發現數學,通過身邊的事情學習數學,把數學知識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二、重視與環境、區域的相互作用
在我們生活的周圍每一樣物品都以它一定的形狀、大小、數量和方位存在著,只要做個有心人就能在生活中找到數學素材。充分利用園內的各個活動場所,多感官的刺激幼兒進行數學探究活動。通過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促進幼兒思維發展、發展他們的數概念。
1.活動室:室內牆面有大有小充分利用成為互動牆面並在下方設有活動材料,供幼兒自由活動時選擇、操作。
2.室外瓷磚牆面:利用裝飾牆面用剩的海綿紙、卡紙剪成各種圖形供幼兒粘貼,剛開始幼兒只是無目的地把各種圖形往牆面上貼著玩,後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始有目的、有主題地根據圖形的特點進行拼貼、排序、分類、比較大小以及加減運算等活動。
3.班級活動區角:班內數學活動角的開設拓寬了教學活動以外的幼兒數學能力的挖掘和培養,在數學角的內容、材料的設定和投放上我們做到既保持相對的穩定性又不斷的進行更新,使之滿足不同能力幼兒的需求。
4.樓梯:我們在樓梯上設計了各種顏色的數字、圖片及與之相對應的圓點,讓幼兒有意無意地去感知數序、序數、相鄰數及數與量的對應。同時還把幾何圖形方面的知識及按規律排序等方面的知識也融到其中,幼兒在進進出出、上下樓梯的過程中增長了知識,培養了觀察力。
三、創新材料的投入,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操作、游戲活動
皮亞傑認為“對兒童來說,邏輯數理知識,不是從課題本身得到的,而是通過與材料的相互作用發現的”。重視活動材料的投放,將與幼兒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物品都轉化為幼兒開展數學活動的材料。
分層次的提供難易度不同、繁簡不同的各類材料使每個幼兒都能輕松的、創造性地使用材料充分放手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意願去選擇去探究、真正達到自我發展的目的。如根據撲克牌的花樣、數字大小進行排序、接龍、比大小、加減運算游戲:利用瓶瓶罐罐進行疊高、認識形體、辨別大小、比高低活動;運用生活中的種子、豆類進行分類、多種規律排序的探究活動。在這種生活化材料的操作擺弄中幼兒表現出了強烈的探索慾望,得到了無限的樂趣,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數學知識豐富了數的經驗。
四、大膽實踐生活化的情景教學
《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生活實際進行”。教學過程中,我們以模擬的方式再現生活情境,將數學知識融入其中,讓幼兒在創設的生活情境中學習數學。孩子越小情境性越明顯,所以應加強學習內容、學習過程與真實世界間的聯系。
在中班“學習順數、倒數”的.活動中,我們通過生活中的“紅綠燈、倒計時”聯想,形象地感知並發現順數、倒數時的數序規律。
在《看電影》系列活動中通過對電影院的內部環境的模擬展現,利用電影票進行序數的學習及二次對應以及單雙數和倒順數的數學活動,孩子們在愉悅的游戲氛圍中感知、掌握了數學知識的同時又對我們生活的場景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初步學習運用數字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並體驗了活動的樂趣!
陶行知還指出:“應讓幼兒走進大自然去觀察、看事實,讓幼兒在活動中通過操作進行學習,充分發揮其創造力,教師在幼兒的活動過程中進行教學”。
在主題活動《美麗的秋天》中,結合我園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開展了《我們去秋遊》活動,設計了“乘公交車去”的情節,引導幼兒學會看“路線圖”,比較路線的長短、疊加結果的多少,找出最近又最合適的乘車路線;在購買“車票”的活動環節中,鞏固數的組、分成,練習應用數的加減。生活化的情景教學可以促使幼兒學會更多的關注生活中的數學,有助於幼兒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培養。
幼兒的數學教育活動,從最初正規化的課堂教學到如今強調創設開放自由的活動空間,強調兒童為主體,注重幼兒的主動參與,多元化的自主活動。“數學來自生活,最終必回歸生活”,這句至理名言充分強調了數學教育的最終歸宿--用幼兒能理解的數學觀點和方法去發現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⑧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數學源於生活,數學植根於生活,在新課程體系中,新課程關注學生的主體性和生活經驗,更注重讓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進行自主學習,用數學的方法去解決一些日常生活中問題,讓學生感到數學的適用性,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 然而,很多學生害怕數學,不喜歡數學,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覺得數學枯燥無味,很抽象,與生活沒有多大的聯系,不知道如何把它應用到實踐當中,要改變這個狀況,必須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這就需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聯系實際,把生活中的問題引進課堂,從中去學習知識,再把知識應用到實踐當中去系實際,把生活中的問題引進課去學堂,從中習知識,再把知識應用到實踐當中去去學堂,從中習知識,再把知識應用到實踐當中去. 新《數學課程標准》強調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以有的知識體驗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景,引導學生從數學角度去觀察問題、以及發展思維能力,體驗數學樂趣、感悟數學的作用.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而最終服務於生活,對於小學數學,更能在生活中在教學過程中找到其原型,為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必須開放課堂教學,讓數學貼近生活,讓學生發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一、 數學離不開生活 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引進生活問題,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操作: 1、結合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的慾望 為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學習數學的大 課堂,創設問題情境應注意從學生自己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情景出發,即要讓學生感覺到所面臨的問題是熟悉的、常見的,同時又是好奇的,富有挑戰性的,一方面使學生有可能去進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時刻感受到自身已有知識的局限性,從而處於一種想知而未知,欲罷而不能的心理狀態,引起強烈的探索慾望. 剛入學的一年級孩子,有部分受到過學前教育,所以說,他們對數學並不是一無所知,但對於學習數學的興趣卻是不盡相同的,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因此,在上第一節數學課《數一數》時,教師應先讓學生觀察主題圖片,讓學生感受到學校生活的豐富多彩,有三個同學在踢足球,有2個女孩在跳繩,有4個同學在做氣象觀察等等.讓兒童感受上學後自己也將融入學校生活,也將參加學習活動,同時也體會到各種活動需要多少人共同參與.接著再讓學生觀察他們新的學習環境—教室,讓他們尋找教室中的數,又領學生到校園進行參觀,尋找校園中的數,然後告訴學生:「這就是數學,其實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使學生對數學逐漸產生了親切感,通過看一看,數一數等教學活動,深切體會數學就在自己身邊,身邊就有數學,這樣可以更好的增強數學的親和力,激發兒童學習數學的主動性、積極性.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為了讓孩子在玩中獲得知識,我針對學習內容,編排了一些游戲、故事,例如:在上《6和7的加減法》時,先用課件演示出一副美麗的郊外園,告訴學生:「秋天到了,圖畫里秀麗的鄉村風光多美麗啊!老師帶領大家和圖畫里的小朋友一塊玩玩,還要請喜歡數學的同學幫助老師用數學解決實際的問題,你們能做到嗎?通過簡短的幾句話,孩子的強烈的表現慾望油然面生,學習情緒高漲,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和探究中,充分體驗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使學生通過學習,掌握知識,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也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世界上許多發明創造都源於疑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就是要為學生提供「問」的環境,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表現在:
(1)、師生平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設一種師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的課堂氣氛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索、自主創新的前提.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注重學生的權利,讓他們人人都有發言權,人人都有爭議權.
(2)、注重實踐活動,拓展學生發展空間.要讓學生敢於提出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要讓學生意識到教師「不怕被他們問倒,就怕他們不問」的心態,要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與價值.畢竟,「真正的教育必須培養出能思考會創造的人.」 用生活理念構建小學數學教學就要將傳統課堂內教學活動向課外延伸,創設真實的生活環境,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生動活潑地主動學習,使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即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問題情境要貼近小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就要以學生具有的「數學現實」作為直接出發點,充分利用生活現實作為問題的載體,讓學生發現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數學原來那麼貼近生活,激發學生探索慾望. 2、注重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發現數學問題的能力 為了使學生學好數學知識,初步接觸和逐漸掌握數學思想方法,不斷增強數學意識,就必須
⑨ 數學在生活中有哪些運用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應從數學教學的需求出發,讓學生從生活經驗、生活實際中去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體現「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領悟到數學的魅力、感受到數學的樂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如何使數學教學生活化?
一、生活化中融入數學教學法
數學教學方法生活化是數學教學生活化的一個關鍵。因此,教學中要盡可能使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1、運用生活化語言教學。前蘇聯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爾曾說過: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課堂中,師生的交往主要是通過言語交流。同一堂課,不同的教師教出來的學生接受程度不一樣,這主要取決於教師語言的素質,尤其是數學教學中如何抽象化的數學讓學生形象地去理解和接受。一個看似枯燥無味的數學,實則裡面蘊藏著生動有趣的東西,教師如果沒有高素質語言藝術是不能勝任的。鑒於此,數學教學語言生活化是引導學生理解數學、學習數學的重要手段。教師要結合兒童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心理特徵等個性心理傾向,在不影響知識的前提下,對數學語言進行加工、裝飾,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認識「<」、「>」,教師可引導學生學習順口溜:大於號、小於號,兩個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於,開口在前是大於,兩個數字中間站,誰大對誰開口笑。區別這兩個符號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這個富有童趣的順口溜可以幫助學生有效的區分。又如把教學「長度單位」改成「長長短短」,教學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貨員」,比大小說成「排排隊」等等,學生對這些生活味十足的課題知識感到非常好奇,感到學習數學很有趣。
2、運用生活化游戲教學。學生喜歡做游戲,游戲符合他們愛玩好動的天性,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為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創設最佳環境,能吸引全班學生積極主動、愉悅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使教學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把數學知識「蘊藏」在生活常見的游戲中,無疑是讓學生樂學、愛學的最佳途徑。因此,教學中要注重運用生活的數學游戲,引領學生學數學,增添學習的趣味,達到相得益彰。
二、數學教學運用生活化
數學應用於實際,才會變得有血有肉,才會富有生氣,才能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和意義,確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信心。所以,作為數學教師要避免從概念到概念、從書本到書本,變數學練習的「機械演練」為「生活應用」。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通過在生活中用數學,增強學生對數學價值的體驗,強化應用數學的意識。
1、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問題。生活是數學的寶庫,生活中隨處都可以找到數學的原型。經常讓學生聯系生活學數學,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問題,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認識周圍事物的習慣,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探索的意識。如認識「圓」以後,讓學生到自己生活的環境中去觀察哪些物體的面是圓的?學習了「圓柱的側面積和體積」之後,讓學生觀察生活中哪些物體是圓柱體。學習了「軸對稱圖形」後,讓學生找一找,說一說,你見過周圍那些物體是軸對稱圖形?又如,在學習了普通記時法與24小時記時法後,老師可以讓學生去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哪些部門是用24小時記時法的,哪些地方、哪些部門又是用普通記時法的。
2、用數學方法研究生活問題。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包含著數學知識。引導學生運用數學方法研究問題,不僅使學生感受到成功和自身價值的存在,而且可綻放絢麗的創造之花,讓學生真正由「讀書蟲」向社會實用型人才發展。如,學了數學三角形的穩定性後可以讓學生解釋一下:我們住的房子的屋頂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師傅幫同學修理課桌為何要在桌腳對角處釘上一根斜條?教學平行四邊形的特性請學生說明:為什麼拉柵門要做成平行四邊形的網格狀而不做成三角形?
3、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通過創造條件,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不斷提高學生運用數學能力。如,學習了有關面積計算的應用題後,學生學會量窗戶的長和寬,算出它的面積,而後再導入生活,引導學生實際計算做窗簾要用多少米布。這就應考慮到窗簾要比窗戶長一些,寬一些,如果是面積較大的用兩幅窗簾面對拉,要照原樣配一塊該怎麼辦?在沒有尺的情況下,應帶哪塊玻璃?還是兩塊都帶去?這樣的「生活化」教學活動,學生既增長了知識,又學會了思考和解決問題,大大地鍛煉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總之,數學教學生活化是教育現代化對數學教學提出的新要求,我們在數學教學中必須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從生活中體驗數學,讓學生自覺地把數學知識運用到各種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把培養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貫穿於教學的始終,使學生在「生活」和「數學」的交替、互動中更加熱愛數學、熱愛生活。
⑩ 如何將學生的生活經驗融入數學教學中
一、生活中數數的經驗與技能是數與計算知識的生長點
孩子對數的意義的理解最早始於小手剛剛靈活的時候。面對擺在面前的一個物體,他已經能夠從媽媽那裡學會用一個手指表示它的數量了。這時,「一個物體」與「一個手指」建立起一一對應的關系。當他能夠吃力的伸出兩個手指表示兩個大蘋果時,他對數的意義的理解就實現了一次飛躍。這個過程讓孩子在「一個手指」與「兩個手指」的不同中,體會「1」與「2」所表示的不同意義。然後隨著年齡的增大,他們的認識發展更為迅速。因此,當他們在課堂上學習這些數字時,吱吱喳喳地想要表達他們的認識,從而增加了教師操縱課堂的難度。教師要能理解,他們這時的感覺不是陌生,而是親切的,同時也是信心十足的。在學習時,常常與自己以往的體驗相聯系,將老師引導學習的內容與自己的經驗相對照,加深了對數的理解和體驗。可見,孩子是帶著自己的已有知識和經驗走入課堂的。比如,我在教「8的認識」的時候,問學生:「8像什麼?」。有的說像眼鏡、有的說:「我爸爸在考汽車駕駛證時要開車繞8字。」、有的還說:「我的電子表上的8字跟這個不同的。」還有的說:「老師,我能用一根橡皮筋做出一個8字。」……事實上,學生在入學前,早已對「8」有所了解和認識,不過他們想到的可真多,有點讓我意想不到啊!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忽視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要注重從一事一物的認識中培養他們的數感和數理。多開展一些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相關的活動,為學生創造一個更有價值的討論學習的平台,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出教與學的創造性。
數的產生和發展來源於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數和數字元號及其運算規律是表示、交流和傳遞信息的最有效的手段。因此,我們要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況下理解數的意義,把握數的大小關系,就必需在教學中要注意與學生已有的數數經驗和數感相結合。數字本身並沒有大小之分,之所以要進行大小比較,是因為它們在不同情況下就代表著不同的意義。如數字「1和2」,如果當它們只是表示物體的數量時,1就是比2少;而當它們表示比賽名次時,第一名又比第二名要大要好。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應盡力貼近學生的生活,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以學生已有的數數的經驗和數感為基礎,用生活的觀點來看待課堂教學,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而且學習數學要會從不同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數學就是他已有經驗的升華,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消除對學習數學的畏懼感。
二、相對位置關系,對稱、角、平移與旋轉等經驗是空間與圖形知識的生長點
空間觀念是一個人在對周圍環境和實物的直接感知的基礎上形成的。教學中,應組織學生去感知現實空間中物體的形狀、大小長短及其所處的方位,初步認識物體的視圖,了解常見的平面圖形,從而積累豐富的幾何事實,以幫助學生理解現實的三維世界,形成良好的空間觀念。這對以後進入高年級學習幾何知識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從兒童的心理特點來看,低年級學生學習注意力維持時間不長,尤其是對抽象的枯燥的數學學習,更容易產生疲勞,因而影響學習效果。有關幾何方面的知識對低年級學生來說很抽象難懂。所以在教學設計中,要創設學習情景,從生活中的實物引入,讓學生具體感知幾何圖形在實物中的立體形狀。從立體圖形過渡到平面圖形,學生會較易理解。這樣把學生的學習置於一種愉快生活情境之中,使學生對活動本身產生很大的興趣,能保持一種積極的心態投入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三、生活中分類、收集數據以及無法預知一些現象是否發生等經驗是統計與概率知識的生長點
統計圖和統計表在日常生活中已經變得很常見,同時人們也越來越多地需要對已有數據或根據要求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然後作出決策。另外,對事物不確定性的認識和理解,也是人們更好地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關鍵。因此,對中小學生進行信息處理思想的熏陶,讓他們掌握統計與概率的基本知識和方法。
一二年級我們都有學習簡單統計圖表的知識,在布置家庭作業時,我讓學生根據本班實際信息編制全班同學參加學校興趣班人數的統計表,改變了以往從課本到作業本的傳統作業模式,讓學生對身邊活生生的例子材料進行處理,開放學生學習空間,讓學生用各自的方法開展實際鍛煉,收集信息,調查本班參加興趣班的人數。然後製成相應的統計圖或統計表,盡可能正確、規范,利用數學課時間進行交流匯報,師生共同講評,從中選擇一部分優秀作業在教室後的學習園地上進行展示。而且讓學生進行階段性的學習延伸,對統計知識長期積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提出讓學生對往後的一個月的天氣情況作一個真實的記錄,然後編成統計表、畫統計圖。由於作業設計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很有特色,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主體意識得到了體現,自覺地參與知識的應用。學生在運用數學知識中,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提高了學生運用知識的自覺性。只要持之以恆,長期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會潛移默化地受到培養。
事實上,只要我們更多地觀察生活,在生活中認真地收集素材,我們就能在教學中給學生提供很多貼近生活,尤其是貼近學生生活的數學素材。同時,我們還應引導學生主動地去發現、體會、理解生活中的數學,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生活中所包含的數學實在是太豐富了,我們要把這樣豐富的內容展現在學生的面前,避免把數學的面孔搞得太嚴肅,與生活太格格不入。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使他們走出對數學理解的種種誤區,還數學一個真實的面目,讓他們真正理解數學、認識數學、運用數學為自已和社會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