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把數學課上得生動有趣
1、創設有新意的「開場白」
一節課的開場白好比是一首樂曲的前奏,前奏旋律優美,給聽者的感覺是享受和欣賞。一段巧妙的開場白往往能牢牢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自然想聽、想學。那些老套的開場白盡可能不使用或少使用,而設計一些獨具匠心、形式多樣的開場白,比如:一個故事,一個謎語,一種游戲,一種活動,一幅圖畫,一段音樂等等都可作為一節課的開場白。
2、巧妙安排課堂內容,增加數學課的趣味性
把數學課上得讓學生感興趣,符合學生的口味,利用課間休息與學生聊天,走進學生們的內心世界。投其所好,把課堂盡可能融入他們感興趣的內容,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數學的感染和熏陶,自然而然地獲得數學知識。思考過程所帶來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和表達的,無形之中學生會感覺數學是那麼有魅力。
3、錘煉數學語言,產生情感效應
語言應該豐富多彩,富於變化,時而輕松歡快,時而悲傷哀婉,時而大氣磅礴,時而輕聲慢語。通過教師聲情並茂的講解,一個個枯燥、乏味的公式、定理、定律像一串串美妙的音符歡快地跳出,躍然紙上。這樣的語言,有利於良好情感氛圍的創設,使學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
(1)初中數學課如何體現數學味擴展閱讀:
快樂教學法就是是面向全體學生,著眼於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雙邊作用」,做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實現在發展中求愉快,在愉快中求發展的一種教學方法。
以快樂的情緒感染人,以快樂的氛圍熏陶人,以快樂的理念開導人,以快樂的內容啟迪人,以快樂的方法培養人,使學生樂而有度,樂中受益。實施快樂教學法必須遵循下列原則:率先垂範,言傳身教的原則。「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教師的表率、示範作用是有效實施快樂教育的法寶。學生都喜歡微笑的快樂的老師。快樂的教學氛圍容易讓老師的創造性和主導作用得以最大的發揮,更容易讓學生增強自信力,激發想像力,激活創造力。教師應當用快樂的語言開導學生,用快樂的行動影響學生,注重言傳身教。
尊重個體,有教無類的原則,孔子早在幾千年前就提出「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斯賓塞主張永遠把孩子作為一個主體,並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教育實際上是一種不斷的誘導和發現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應當因材施教,尊重學生個體,承認個性差異,不拿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學生。在實施快樂教育時,不能停留在淺層次的說笑上,不能無視他人的自尊和人格,應特別注意呵護每一位學生的閃光點和進取心,體現出愛心不論親疏,教育不分種群。
理解寬容,巧妙暗示的原則,「這孩子太不一般了,他看一樣東西總是目不轉睛。」「看看,這孩子的精力多好,總是手腳不停。」「唉呀,這孩子力氣真大呀,這么重的東西他都拿得起來。」……這樣飽含情感、帶著寬容和贊美的暗示,很容易使孩子接受,在這樣的暗示下,孩子一定會表現得很出色。這種暗示運用到我們的學生身上,也一定會讓學生欣喜不已。
❷ 如何提升數學課堂的「數學味 」
眾所周知做菜講究「口」味,京劇追求「京」味,舞蹈注重「韻」味,一節好的數學課肯定有著濃濃的「數學味」。什麼是「數學味」?也就是數學學科的特點。數學要求人們在想問題和做事時追求數量精確性、過程嚴謹性、條理簡約性,數學問題的有效又合乎邏輯,思考與表達的高度概括性,數學概念高度的抽象性,這些都是數學味。說到底數學味就是數學精神,數學的思想方法,它就是數學美的所在。數學課該如何來上出「數學味」呢?
一、教師要轉變觀念,努力提升專業素養
有時候數學課堂上出現缺失「數學味」的現象,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教師對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理解出現偏差,或者是教師本身數學專業知識不扎實而造成的。毫無疑問,數學教學在傳授知識、形成技能的同時,還要發揮育人的功能。但由於認識的膚淺,教師往往不是從數學教學的內部去挖掘教育因素,而是以簡單的方式從外部添加,結果導致「數學味」淡化。鄭毓信指出:「數學可以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思路清晰,條理分明;有助於培養學生認真細致、嚴謹踏實、一絲不苟的作風;可以使學生養成精益求精的風格;可以使學生增強拼搏精神和應變能力;可以調動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造力;可以使學生具有數學上的直覺和想像力等等」。這些特有的素質和能力,是只有或主要通過數學的學習才能逐步培養形成的。顯然,這些特有的素質與能力也是構成「數學味」的重要元素,是當下數學課堂教學應該認真挖掘和努力體現的。這需要數學教師在數學教學實踐中,不斷領會數學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加強專業知識學習。
二、教師要善於挖掘教材的有利因素,善於提煉具有數學本質的材料
翻開現在小學課本,圖片豐富,形象生動,不管是例題還是練習題都十分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這樣生動的教材有助於小學生學習興趣地培養,圖文並茂的設計對還處在形象發展時期的兒童學習數學提供了很好的幫助,然而有數學味的數學語言和思考在書上卻不多。數學學科有著獨特的數學魅力,「在數學課堂上讓學生感受到數學魅力要比一堂熱熱鬧鬧的數學生活化的課有意義得多」。例如:數學要培養學生的一種想像能力,在學習之初可藉助實物,但是漸漸地要學會脫離實物來進行思考,如果始終需要藉助實物來思考問題的話,就忽略了數學的簡約、抽象的特點,教學中的「數學味」被濃重的「生活味」掩蓋住了,學生也無法體會數學的簡單、抽象的美了。如在分數初步認識的課堂教學中,有的教師經常會在課上設計切割物體的情景,比如讓學生分月餅、吃月餅或分西瓜、吃西瓜,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這種「數學生活化」就應該得到質疑。因為學生在切月餅和西瓜時,他們的數學思考已經淹沒在月餅、西瓜等色香味引起的其他想像中了,而把「平均」之類的數學思考拋在一邊。
三、設計問題要有目的性,排除課上「非數學」的干擾
課堂教學設計的問題一定要有數學味,學生怎麼想、怎麼說,與教師設計的問題很有關系。例如:在看一副小雞圖的時候,我不是籠統地提出:「小朋友看到了什麼?」因為這樣學生難以想到要說數學方面的內容,於是我會問:「請用一個算式表示圖中小雞的數量」,學生就會往算式上想,也就是要學習的內容。也許現在,有些數學教師會認為設計的問題要有開放性,就不要限制學生的思維。這是沒有錯的,但是,開放性應該是數學問題的開放性,而不是漫無邊際的開放;數學教學最重要的特徵是數學思維活動的展現,強調的是數學思維活動,而不是其他活動。課堂所設計的操作活動應該是數學思維活動。現在,數學課堂內大量運用活動形式開展數學內容的學習,這符合小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特徵,是值得提倡。但是,如果活動的內容不是數學所關注的,那麼對學習數學沒有半點幫助。如果一堂數學課這樣的活動多了,那就不是數學課了,數學課也就是失去了數學味。一堂數學課不能承載太多的額外任務。有些與數學無關的內容不是不要,而是要有機地滲透在教學之中。數學課最重要的任務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在這個大前提下,將相關的內容滲透在數學材料中,學生潛移默化地感受與領悟,准確把握數學術語的含義。否則,數學課就失去了她本身的魅力。《數學課程標准》(教育部2011)強調觀察、實驗、猜測等探索性活動,部分教師由於不能把握數學上觀察、猜測的意義,將猜謎語式的活動也認為是數學上的猜測或猜想,誤導了學生,以致學生在課堂上盡是毫無目的地說出許多與數學毫不相乾的東西。數學課要上出數學味,只有在體現數學上下功夫,才會有精彩的課堂。任何熱鬧、嘩眾取寵的數學課是達不到數學教育應有的目標的。我們只有認真研讀數學教育理論,不斷探索數學教育實踐,才能上出有數學味的數學課。
四、讓學生熟悉數學語言,逐漸規范數學語言
數學語言的應用,也體現了學習數學的程度和對數學的理解程度。例如長方形的長、寬,正方形的邊長,平行、垂直,正三角形,正多邊形,循環小數,分數中的平均分,除法的意義中的包含除、平均除等等。這些在小學數學中的數學專用詞彙,不光教師在教學中要應用得精準、恰當,而且還要讓學生也學會運用這些數學語言進行思考和解決數學問題。
首先,教學要重視學生對數學語言的系統、完整的掌握。符號是數學語言的基本詞彙,定律、法則、公式和特定的表達程式構成了數學語言的基本語法規則,掌握好這些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要特別重視引導學生用數學的語言進行交流,教學中要不斷地引導幫助學生將他的表達向更簡潔、更科學、更符號化的方向發展,即向符號語言與圖式語言靠攏,而不是停留在繁瑣的描述或淺層的心理感受上。特別注意的是學生的數學語言很大程度上都受到數學老師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教師上課要用規范嚴謹的數學語言,給學生一個示範作用。
五、學生會用數學思想方法思考問題
笛卡爾說過:「數學是使人變聰明的一門科學」。數學思想方法反映著數學概念、原理及規律的聯系和本質,是學生形成良好知識結構的紐帶,是培養學生能力的橋梁。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知識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斯苗兒指出:「小學數學教材中,蘊含了許多數學思想和方法,如極限思想、符號化思想、集合思想、轉化、建模的思想以及猜想、驗證的方法等」。學生對數學的學習不單純是知識的獲得和反復的操練,貫穿始終的還有數學思想方法。如果說數學教材中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一條明線的話,那麼蘊含在教材中的數學思想方法就是一條暗線。教師要注意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抓住教學內容中的有利因素,有意識地加以引導,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數學思想方法。教師要注意的是小學生學習數學,不能僅僅停留在具體形象思維上,應該努力向抽象概括思維邁進。
關注數學味,決不意味著否定數學需要生活化,恰恰相反,這是在更高的層面上肯定了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價值。為了更好地將「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的理念落到實處,讓全體學生達到基本要求的同時使一部分學生有更高的發展——獲得更多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思維方式,傳承優良的數學傳統,避免數學學習處於「瀏覽」層面,我們必須讓數學課堂回歸科學與本質。
❸ 初中數學聽課反思心得
初中數學教師聽課的意義並不止於教師間相互交流學習,更在於聽者要 反思 課堂教學過程,經過反思整合課堂生成。下面我為大家整理的初中數學聽課反思心得,希望大家喜歡。
初中數學聽課反思心得篇一
首先,感謝學校領導為我提供這樣一個學習的平台,讓我有一個互 相學 習,共同提高的機會。我有幸去日照市實驗二中聽了「2013年初中數學優質課評選活動」,現在我把聽課後的 心得體會 作一下整理:
(一)還數學課堂以安靜氛圍聽完數學優質課聽課活動後,我最大的感受是:這次優質課跟以往不同,以前的大型公開課在我眼裡是熱鬧有加,整堂課如雷貫耳的掌聲、贊揚聲、小組合作討論聲,游戲高興地叫喊聲,真的聲聲入耳,還有那變幻莫測能刺激視覺的課件,一個比一個美,讓我們可望不可即。而這次的課堂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去掉了很多浮躁、形式上的東西。課堂返璞歸真,已經安靜了很多,留給學生安靜思考時間,回歸數學課堂抽象性或邏輯性。課堂變成了一個師生共同「享受」知識正能量,傳遞信息的空間,讓我們真正體會到數學課堂教學的樸素與扎實。
(二)課堂教學體現數學味道很多老師心裡想,數學課堂肯定體現數學味道,這還用說。老師們都知道,一些公開課,老師為了讓數學課堂更加充實生動,更加吸引學生,老師在教學中加入大量生活方面知識;為了擴展學生知識面,老師又加入了相關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為了豐富課堂語言,有感情,用著詩意一般語調講課;一節課下來,精彩紛呈,演化繚亂。學生不知這節課到底是什麼課,數學課也像,自然科學也像,綜合課也像,最終成了「四不像」。但這次的課堂卻體現了數學應有的味道,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這次講課內容貼近生活,源於教材,選材恰當,過度自然,不像以前公開課那樣只重形式,淡化實質,只重結果,淡化過程,只講簡單數學認識,對於一些抽象代數知識是避之若騖。二是重視學語言表達和思維的形成過程,教師語言簡潔精煉,言簡意賅,沒有多餘的話,最大特是培養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注重數學的 抽象思維 和具象思維的培養,注意學生語言的嚴謹性。
(三)多媒體的大量運用最後我簡單地說一說有關多媒體的運用,老師們都知道,數學課堂上運用課件目的一方面是為了節省時間,二是直觀形象展示給學生。這次的課件製作水平相當高,很真實,而且使用效果好,克服以前課件華而不實的現象,學生的專著力只在課件表面的畫面上,沒有起到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的作用,課件成了擺設。課件是教學的輔助手段,為教學服務,不能主次顛倒。以上是我這次聽課後的感受。總而言之,課堂教學改革走到今天,已經由當初的不知所措,人雲亦雲,逐漸成熟起來,冷寂下來。課改教學的思路逐漸清晰,課改的理念逐漸形成,我們感到由衷的欣慰。總之教學必須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遵循學生的認知模式,依託學生的認知水平讓學生自主快樂的學習,健康自由的成長。最後,也祝願老師們在自己的教學園地這塊實驗田裡結出豐碩的果實。
初中數學聽課反思心得篇二
20____年1月21日,我有幸參加了高港區教研室組織的數學教研活動,學習了高港中學兩位老師的課,真是受益匪淺。最值得我學習的是他們站在講台上展示自己的那份勇氣,這是我最弱的方面。他們,給了我也想講課的慾望,有了想跟他們比一比,看看自己差在哪的想法。
兩節課的共同點是充分發揮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學習方式,教學中注重學生能力、素質的培養,打破了以往只注重結果不注重過程的教學方式,兩位教師都具備扎實的基本功,有非常強的駕馭課堂的能力,藉助講學稿和多媒體的輔助教學,使課上得有聲有色,這些太值得我學習了。
這兩節公開課為我以後的教學提供了很大幫助,在此我想談談我的感受:
一、講學稿的使用
講學稿是我們高港區正在大力推行的「教學助手」,我校初一數學組正在使用講學稿,這個「新型的助手」帶給我們很多的幫助,讓我們覺得課上45分鍾更有緊迫感,更有效率。例如課前的預習。 課前預習 是學新課的前提。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基礎 教育 不只重視學生學到什麼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良好的預習是獲取知識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途徑。為了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課前預習尤為重要。使用講學稿後,讓學生更有針對性的預習,完成好講學稿上的預習題,使預習效果更佳。高港中學的兩位老師都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
二、知識點的延伸與拓展
兩位老師上的都是初三的復習課,都注意到了知識點之間的連貫性。第一位老師由一個拋物線引出一系列的問題,將問題一拓展開,提出關於該拋物線相關的問題,讓學生感受到知識點的連貫性;第二位老師在講「求兩條對角線互相垂直的梯形的面積」時,問學生有哪些 方法 ,還有哪些四邊形的面積可用這些方法。初三復習課更是要注意知識點的相通,讓學生所學的知識形成一個知識網,將相關知識用聯系的觀點來看待。
三、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
葉聖陶說:「教育就是要培養習慣。」培根說:「習慣是人生的主宰。」可見培養學生愛動腦動口、勤思考的學習習慣是促進他們思維發展,協調個性差異整體發展的手段之一。從這兩節課來看,高港中學的學生有著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通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教給學生合作學習的方法,不斷引導學生如何探究,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教育是不斷發展、改革著的。我需要更多的學習機會和學習時間,每天都要思索,怎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生動活潑的發展,怎樣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怎樣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更能促進學習;怎樣適應教學改革和社會發展的新趨勢,達到共同提高,為學生今後的學習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初中數學聽課反思心得篇三
本月聆聽了數學組教師的課,他們精湛的教藝,先進的理念,完美的設計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從情景創設走入數學世界
教師在一堂課中設計了一個貼近生活,與生活情景相連的導入,便能使學生更容易進入學習狀態。一個引人入勝的教學情景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情商」,引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激發他們學習動機和好奇心,培養他們的求知慾,促使他們的思維進入最佳狀態,在數學學習中體驗數學的奧秘與樂趣。如:在聽初一數學第六章第一節有序數對中,教師把學生所在位置用行與列的方式表示出來,從而在熟悉周圍人的過程中讓學生認識了什麼是有序數對及它的作用與意義就呈現出來。
反思:把學生生活中最為熟悉的事物引入數學之中,使原本枯燥無味的內容變得鮮活起來。從而所學知識更易理解。
二、由點及面,擴展式教學益處多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把現有內容與相關內容聯系在一起,讓學生聯想思考,把問題以新帶舊,溫故知新,融會貫通。形成知識體系。如:初三復習課中《二次函數與圖形面積問題》,教師給出例題:已知函數y=__^2-6__+8交於__軸於A(2,0)B(4,0)兩點,與y軸交於C點,求三角形ABC面積?在此題的基礎上,教師拓展了三個問題(1)求頂點P及三角形ABP面積?(2)拋物線(除C)是否存在點P使三角形ABC與三角形ABD面積相等?(3)拋物線(除P)是否存在點Q是三角形ABQ與三角形ABP面積相等?反思:新舊知識相輔相成,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了知識的連貫性。
三、由考點出發,實用性強,引發學生興趣
對於即將面臨中考的學生,教師從往年常見考點出發,把問題分類研究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培養他們歸納 總結 的能力。如:初三復習課《二次函數十大考點》一課中,教師在引領學生時提出十種類型題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
1、求頂點坐標
2、求拋物線與坐標軸交點坐標
3、判a,b,c及代數式的符號
4、一線四點
5、用待定系數法求拋物線
6、藉助拋物線性質求系數值
7、根據函數圖象獲取信息
8、二次函數求最值
9、二次函數考點應用
10、與二次函數相關的存在性問題
反思:用這樣的方式給學生一個清晰明了的體系,明確考點,對所學知識有了更深的理解。
四、與實際問題相聯系,從實際走入數學,後再投入回實際
數學本身就是源於生活,在實際生活,生產中提出各式問題抽象而成,深入研究解決後再用於生活,這也是學習數學的目的之一。如:初二《函數及其圖象》一節中,教師從一句描述新疆氣候的俗語中引出如何用數學語言表達實際問題,之後同學生一同研究了如銀行存款等生活問題,體驗了函數自變數與變數概念的產生過程。最後用新學知識把先前的問題一一解決,首尾照應。
反思:數學課堂上不應該只關心數字,更應讓學生去親身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更多地讓學生感悟問題探究的過程,從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一節課,我們都能上,但不是所有人都會上。一節課的教學質量高低,不僅僅是與一名老師有關,它更關繫到那些學子們。通過這次聽評課,讓我反思良久,希望在以後的工作中把各位教師優秀的授課模式與技巧恰倒好處的運用到我的課堂中去,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為更多的莘莘學子服務.
初中數學聽課反思心得相關 文章 :
★ 初中數學聽課心得體會4篇
★ 初中數學聽課心得體會5篇
★ 初中數學課聽課心得體會3篇
★ 初中數學聽評課反思 初中數學聽課心得體會
★ 初中數學聽課心得體會3篇
★ 初中數學聽課心得體會5篇(2)
★ 初中數學優質課聽課心得範文5篇
★ 初中數學優質課聽課心得3篇
★ 初中數學教師聽課反思
★ 關於聽初中數學課學習心得體會5篇
❹ 如何把初中數學課上得有趣且有效率
怎樣使初中數學課堂更有趣?教師以生動有趣、詼諧幽默的語言講授知識,可以讓學生直接感受到教學過程本身的樂趣,享受到輕松愉快的情緒體驗,從而活躍課堂教學氣氛,擺脫苦學的煩惱,進入樂學的境界。今天,朴新小編給大家帶來與數學相關的方法。
首先,我們在備課時要讓教學素材,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因為只有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演繹的問題情境,才能使學生真正的體念到數學不是枯燥的。然後,注意新課的導入。老師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實際年齡特徵、知識經驗、能力水平、認知規律等因素,抓住學生思維活動的關鍵,為學生創設豐富有趣的故事背景,比如用講故事導入新課,這樣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怎樣使初中數學課堂更有趣
其次,別忘了課堂上運用詼諧幽默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要想提高教學效率,應該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來完成知識的學習,讓學生在玩中學。在教學時我經常給學生加一些趣味數學的內容。我還經常給學生講一些數學故事,穿插一些笑話和謎語。比如,我在講授乘法的時候,就出了一則謎語:「五湖四海皆兄弟」,我問學生:「你能編出一道乘法算式題嗎?」學生答:「能」,隨後我讓他記住乘法口訣,四五二十。所以,學生只有被數學的好玩、有趣所吸引,才能真正的認可數學,由此可見,我們必須創造出妙趣橫生的數學課堂,創造出讓學生喜歡的數學課堂,來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樂觀、開朗的性格是創造教學幽默的基礎。教育工作是以人為對象的,教師要用知識啟迪學生的心靈,用情感訴諸人的情感。所以,教師要時時處處表現出樂觀向上、熱情奔放的精神面貌。只有這樣,教學中才能用幽默的語言、表情、動作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順利實現教學目的。教師以生動有趣、詼諧幽默的語言講授知識,可以讓學生直接感受到教學過程本身的樂趣,享受到輕松愉快的情緒體驗,從而活躍課堂教學氣氛,擺脫苦學的煩惱,進入樂學的境界。
❺ 如何在數學課堂上展現數學的魅力
如何在數學課堂上展現數學的魅力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數學的鍾情往往是從興趣開始的,由興趣到探求,由探求到成功,在成功的喜悅中產生新的興趣,如此往復循環,推動數學學習的不斷前進。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我注重從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中創設教學情境,講個生活小故事,組織數學游戲,讓數學走進生活,讓學生在教學中學數學,在生活中用數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導入能使學生精神飽滿、情緒高漲、注意力集中。為此,我經常了解學生中最近「流行」什麼,然後創設好導入情境。如:在教學《認識角》一課時,我聯系了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看一些學校里的照片,給他們創設介紹新朋友的情境,利用了學生熟悉的紅領巾、椅子、剪刀、鬧鍾、三角尺等,初步感知角的形狀,在此基礎上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由實物到圖形、由具體到抽象,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緊接著又設計了在生活中找角的環節,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角,進而感悟到數學的價值。實踐證明新課導入的成功,的確有事半功倍之效。
在教學實踐中,我深刻感受到「情境」作為數學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其價值至少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激發學生的學習內在需要。把學生引入到身臨其境的環境中去,自然地生發學習需求。(2)引導學生體驗學習過程。讓學生在經歷和體驗中學習數學,而不是直接獲得結論。(3)幫助學生有效解決問題。創設情境,溝通知識點的聯系,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科學地思考問題,尋找解題途徑。(4)促進情感與態度的發展。避免傳統數學教學中只重知識技能,不重學生人文精神的滋養。從以上分析看出,「情境」創設至少有一個基本原則:從兒童發展的內在需要出發。因此,創設情境是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二、注重動手操作,讓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見多動手操作,能發散學生生的思維,達到創新的目的。在教學中,讓學生多動手,親身實踐,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全面理解,同時也能開發學生智力,讓他們積極的動手、動腦。大膽的去思索、探討、創新,使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主動積極的參與者,是認識過程的探索者,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對於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小學生來說,數學是枯燥的、嚴肅的。老師如果把數學知識轉化成有形有色的學具操作時,他們會倍感興趣,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內驅力,變「苦學」為「樂學」,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如在教學「有餘數除法」時,為了建立「有餘數除法」的概念,我讓學生准備紙盤和9顆糖果,同桌之間做「分糖果」的操作,經歷平均分有分不完的過程。實踐證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還使學生輕松、愉快地獲得了知識。
三、巧設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大量研究表明,每個學生都有分析、解決問題和創造的潛能,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把自己當成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的本能,他們都有要證實自己思想的慾望。如果小學數學教學把握住了這一點,那麼就有可能引導學生表現出更充足的自信、更認真的思考,就有可能使學生更積極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和答案。在教學中巧妙地提出問題,將會引起學生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興趣。其實在教學過程中,新知與舊知,已知與未知時刻在學生的認知過程中造成沖突。教師就要利用這一矛盾沖突精心設疑,創設引發學生認知沖突,誘發學生思維動機的問題。如:教學「平年和閏年」時,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喜歡過生日嗎?」學生都高興地回答「喜歡!」接著又提問了幾個學生:「你幾歲了?過了幾個生日?」許多學生都紛紛說:「一個人有幾歲,就會過幾個生日」。這時我抓住契機說「可是小蘭滿12歲的時候,只過了3個生日,這是為什麼呢?你們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 學生聽了,個個情緒高漲。這樣就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渴望探究新知的良好心理狀態,從而主動深入學習。
四、設計游戲化練習,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
練習是學生學習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徑,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要使課堂練習達到「高效」「低耗」,使學生保持愉快的心情、振奮的精神,那麼練習設計必須符合學生的心理。小學低年級學生生性好動,游戲像磁鐵一樣吸引著學生。若把練習融入游戲中,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上計算練習課時,我經常把學生進行分組組織「登山」、「過河」、「摘桃子」比賽,第一名的小組三顆星,第二名兩顆星,第三名一顆星。這樣既活躍了學生的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我還設計了許多有趣的游戲,如:「找朋友」、「對口令」、「出示手指」、「幫小動物找家」等等,把枯燥乏味的計算變成豐富多彩的游戲。通過游戲活動,學生的興趣濃厚,情緒高漲,思維活躍,反應靈敏,學生在玩耍中,不僅輕松愉快地獲取了知識,而且提高了數學能力。
五、開展數學課外活動, 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數學知識源於生活而最終服務於生活,尤其是小學數學,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新的教學大綱也指出:「人人學有用的數學,有用的數學應當為人人所學,不同的人學不同的數學」。小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經驗,同時他們對周圍的事物又特別感興趣,充滿著好奇。教師應緊緊抓住這份好奇心,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課外小組活動。例如:教學米和千米後,我有意識地讓學生到操場測量一下,體驗10米有多長,是自己的幾步,100米、1千米有多長?回家的路上再數一數走了多少步,這樣就知道了家離學校大概有多遠。學生都特別激動,數得特別認真。通過這樣的實踐操作,既加強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又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發展了學生的個性與創新精神。
總之,「教無定法,學無常法。」數學教學過程中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作為學生的引導者,要因材施教,靈活多變,把握學生的最佳心理狀態,不失時機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處於積極主動的地位,讓學生從生活中學數學,並把數學知識應用於生活中,把現實問題數學化,把數學知識實踐化,真正體現數學的魅力。
❻ 怎樣讓數學課上出「數學味」
目前,人們看一節課是否成功,更多的是看學生表現是否積極,課堂氣氛是否活躍。可以說在不同的課上,學生的發展應有所側重,數學課則應注重學生的思維是否活躍,即數學思維是否得到充分發展,離開這個前提,數學課也就失去其獨特的價值了。
在一個寬松的學習氣氛中,多數學生都會表現出興奮、活躍的狀態,隨之思維也積極地運作起來。這只是一節課成功的前提。數學課還應更多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活動,在活動中不斷「數學化」。數學思維是「動」的數學,而數學知識本身是「靜」的數學,學生的數學學習和研究應該看成是數學思維過程和數學思維結果這二者的結合。
現在我們的數學課開始走向活躍,我們同時還應該時刻意識到這種活躍,實質上應是數學思維的激活,而不是一般情感上的寬松和學生毫無意義的回答。如果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把教材內容的安排不作處理而是直截了當第呈現在學生面前,則會掩蓋學習數學知識中的思維過程。只有當數學思維過程充分展開之後,教師的主導作用才能體現在學生思維的「數學化」上,使數學課真正上出數學課的味兒來!現在就如何把數學課上出數學味來我就談談幾點看法
一 、製造認知沖突,誘發探究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如何點燃這「發現」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顯得尤為重要。如:12÷6+3.6÷6 1÷6+2÷6,學生能夠很快的利用舊知算出得數,但第二小題卻難住了學生,這時我問:第二題能用剛才的方法計算嗎?為什麼?那怎麼辦?通過問題情境製造了認知的沖突,使學生深深被課堂吸引,快速投入到學習中來。又如當學生說出1/6 +2/6 =3/6 時,教師問:還有不同的意見嗎?有小部分學生說:我認為1/6 +2/6 = 1/ 2,教師緊接著提出:到底哪個答案正確呢?你們能用什麼辦法來驗證呢?簡單的一句話,卻製造了矛盾的沖突,使課堂出現了觀點的交鋒、智慧的碰撞。學生們紛紛動手開始驗證:有畫圖的、有折紙的……課堂儼然是一個實驗研究室,學生在此經歷了觀察、實驗、證明等數學活動過程,從而發展了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這正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理念。教師善於製造矛盾的沖突,把孩子推到了自主探究的前台,使學生親身經歷「做數學」的過程,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
2、重視操作實踐,主動建構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十分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和直接經驗,讓學生充分動手、動口、動腦,在活動中自己去探索數學知識與數學思想方法,在活動中體會成功的喜悅。數學課程標准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要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就必須尊重學生的選擇,允許學生根據自身的需要選擇學習內容,為學生創設自由、民主的合作氛圍,讓不同的學生根據相同的興趣走到一起,共同品嘗成功的快樂。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中。我們可以讓學生利用提供的小棒、數位表等結構性強的材料開展探究性的學習,真心實意地把學習權還給學生。相信學生能夠在操作活動中,在小組交流找出被3整除的特徵,同時提供思維含量較高的學習問題引導學生的思維。
1.用幾根小棒擺出的數能被3整除,用幾根小棒擺出的數不能被3整除?
2.小棒的根數與所擺的 數有什麼聯系?
3.猜想能被3整除的數有什麼特點。
4.寫幾個數驗證你的結論。
3、加強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進入課改後,教師在課堂上都比較注重學生的合作學習,但合作學習並不是簡單地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圍在一起坐就行。研究表明,學生積極參與交流活動對他們學習知識是十分重要的。學生積極參與數學交流活動,不僅可以培養合作學習的精神,而且還可以達到互相學習、互相補充的目的。因此,我在教學中注重了交流的實效性,保證了學生的全員參與,給予了充足的時間,使學生實現了表現自我的慾望,課堂頓時成為了學生展示自己個性的舞台。
4、 關注情感態度,體驗成功
數學課程標准把情感與態度作為四大總體目標之一,是因為把數學課堂看成是素質教育的課堂,數學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慾,並獲得成功的體驗及克服困難的信心。例如,當學生回答問題後,可以採取不同的表揚激勵手段,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當學生回答不出來時,不是馬上告知答案,而是一起研究探索尋求答案,從而最終解決問題,體驗成功。
如果說數學知識是學生主體性發展的基礎,那麼,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及掌握的過程,則是發展學生主體性所必不可少的前提。我們只有通過數學活動,才有可能激活學生的思維,使之不斷迸射出創新的火花。在活動中體驗數學的邏輯美,進而形成一種求真、求實、求美的科學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