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學數學課程標准和小學數學教材教法一樣嗎教材教法具體考什麼
這兩個完全是不同的概念。
《數學課程標准》是新修訂的以前的《教學大綱》。但是現在已經不叫《教學大綱》,由國家教育部頒布實施。主講:教學理念和設計思路,課程目標,內容標准,課程實施建議。
《小學數學教材教法》是指整個小學階段,各個梳理好的知識點的教學法。和小學數學課堂常用的教學方法和法則。師范學校的學生應該都有這本書。
具體考核內容如下:
第一章:小學數學教學的目的和教學內容
第二章: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和組織
第三章:數與計算的教學
第四章:應用題的教學
第五章:代數初步知識的教學
第六章:幾何初步知識的教學
第七章:量與計量的教學
第八章:統計初步知識教學
希望我的回答能讓您滿意。並採納!
『貳』 初中數學教材教法是指教案嗎
不是,教材教法指你對教材內容採取什麼樣的教學方法。通過教材教法的學習,應知道課程教學法的基本原理,明確課程教學的大綱,具有分析教材、編寫教案和進行常規教學的能力,並且能夠對課程教學中的規律進行初步的研究。
『叄』 談談研究小學數學課程標准與教材對於小學生的意義
「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歷來是小學教師培養的重要課程。我國從1999年開始正式設立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培養本科層次的小學教師。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的開設需要在原來以師范學校為主的小學教師培養體系的基礎上,建構一套新的適應本科專業學生學習需要的課程體系,然而在十多年的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發展的實踐中,不同院校的培養方案差異很大,就小學數學學科而言,從原有中等師范學校的「小學數學教材教法」發展為「小學數學教學論」、「小學數學課程論」、「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論」、「小學數學教材研究」、「小學數學教學研究」等不同的課程。這導致小學教師培養缺乏系統性、規范性等問題。教育部於2011年頒布的《教師教育課程標准(試行)》中規定了小學教育專業的課程結構與課程設置建議。其中明確開設「學科課程標准與教材研究」和「學科教學設計」模塊,根據這一標准,「小學數學課程與教材研究」成為小學教育專業的必修課程。
『肆』 小學數學教材教法與新課標的聯系和區別
它們的聯系在於基本理念是相同的,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
--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夠幫助人們處理數據、進行計算、推理和證明,數學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數學為其他科學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術發展的基礎;數學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創造力等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3.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內容的呈現應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於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4.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5.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6.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要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大力開發並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區別在於:設計思路不同,它包括學段、目標、內容三個方面。
『伍』 小學教材教法《數學
小學數學教材教法考試復習資料
理論部分:
1、總體目標是什麼?答: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夠:
●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包括數學事實、數學活動經驗)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
●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發展。
2、《數學》的基本理念?答:
1.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
--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夠幫助人們處理數據、進行計算、推理和證明,數學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數學為其他科學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術發展的基礎;數學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創造力等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3.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內容的呈現應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於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4.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5.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6.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要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大力開發並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3、課程內容的學習,強調學生的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感、空間觀念、統計觀念,以及應用意識與推理能力。其中數感、空間觀念主要表現在?
答:數感主要表現在:理解數的意義;能用多種方法來表示數;能在具體的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系;能用數來表達和交流信息;能為解決問題而選擇適當的演算法;能估計運算的結果,並對結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釋。
空間觀念主要表現在:能由實物的形狀想像出幾何圖形,由幾何圖形想像出實物的形狀,進行幾何體與其三視圖、展開圖之間的轉化;能根據條件做出立體模型或畫出圖形;能從較復雜的圖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圖形,並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關系;能描述實物或幾何圖形的運動和變化;能採用適當的方式描述物體間的位置關系;能運用圖形形象地描述問題,利用直觀來進行思考。
5、寫出自己所教年級在知識與能力方面的學段目標?答:學段目標
第一學段(1~3年級) 第二學段(4~6年級)
知識與技能 ● 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認識萬以內的數、小數、簡單的分數和常見的量;了解四則運算的意義,掌握必要的運算(包括估算)技能。
● 經歷直觀認識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過程,了解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感受平移、旋轉、對稱現象,能初步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獲得初步的測量(包括估測)、識圖、作圖等技能。
● 對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過程有所體驗,掌握一些簡單的數據處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確定現象 ● 經歷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數及簡單數量關系的過程,認識億以內的數,了解分數、百分數、負數的意義,掌握必要的運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給定事物中隱含的規律,會用方程表示簡單的數量關系,會解簡單的方程。
● 經歷探索物體與圖形的形狀、大小、運動和位置關系的過程,了解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徵,能對簡單圖形進行變換,能初步確定物體的位置,發展測量(包括估測)、識圖、作圖等技能。
● 經歷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數據的過程,掌握一些數據處理技能;體驗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游戲規則的公平性,能計算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填空題(課程標准部分)
1、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 )、(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 )、(引導者)與(合作者)。
3.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餓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4.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結合數學教育的特點,《標准》明確了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總目標,並從(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 )、(情感與態度)等四個方面作出了進一步的闡述。
5.在各個學段中,《標准》安排了(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四個學習領域。課程內容的學習,強調學生的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感)、(空間觀念)、(統計觀念),以及(應用意識)與(推理能力)。
6.「數與代數」的內容主要包括數與式、方程與不等式、函數,它們都是研究(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的數學模型,可以幫助人們從數量關系的角度更准確、清晰地認識、描述和把握現實世界。
7.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動手實踐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8.在第二學段的數學學習過程充滿著觀察、(實驗)、(模擬)、(推斷)等探索性與挑戰性活動。教師要改變以例題、(示範)、(講解為主)為主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投入到(探索)與(交流)的學習活動之中。
9.要初步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 (提出問題)、(理解問題),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
教材部分:(教學建議)
第三單元 乘法
1.結合具體情境估計兩三位數乘積范圍,探索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
嘗試估計乘積范圍
討論多種不同的演算法
結合已有知識重點討論豎式計算方法
2.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如何估計大數量物體,培養估算意識
估計數據有多種方法,關鍵是能根據不同的情況確定不同的方法
把整體分成均勻的幾部分,再由部分估計整體是一種常用的方法
「估計」教學難有「確定」的答案和「唯一的方法,要多給學生留一點「時空」
3.結合具體活動,了解計算器的使用,能利用計算器探索規律
了解計算器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普遍性
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在使用中了解和掌握計算器功能鍵(特別是M+和MR)的用及使用方法
為學生提供嘗試估計方法的空間,在交流的基礎上,形成有效的解決問題的策略
4.結合具體情境,經歷探索過程,發現乘法的運算定律
發現問題
舉例驗證
歸納規律
實際應用
通過練習掌握利用乘法分配律解決乘加混合運算的簡便計算方法, 培養學生的算意識
控制簡便計算的難度,以書上練習為主,淡化不必要的技巧訓練
運算律的價值,屬於通性通法,首要作用不在於簡算本身,目的是通過應用進一步體會運算律,強調的是簡算意識,而不是簡算的技巧
第五單元 除法
1.結合具體情境,探索、歸納除法演算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藉助已有分物經驗,讓學生獨立探索解問題的方法
在豎式計算中,討 論商的位置
如果學生難以理解豎式,用左圖人民幣進行直觀解釋
2.結合實際情境,理解並掌握常見的數量關系,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建議通過具體問題的討論,使學生認識到兩個物體運動的快慢與路程和時間都關系經歷探索多位數除法的過程,解決簡單實際問題
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算式
嘗試估計算式得數
先讓學生獨立探索,再交流討論如何試商
4.結合具體情境,體驗「調商」的過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組織學生充分交流情境圖中的信息,提出問題
嘗試多種方法估計商的得數
理解「調商」的道理,掌握調商的方法
5.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感受萬、億等大數意義,會結合生活中的數據,描述並感知大數
引導學生運用「身邊」熟悉的事物做參照物「刻畫」較大的數
用計算器驗證學生的描述,糾正偏差
6.在觀察和比較中發現商不變的規律
通過觀察比較算式中被除數、除數和商的變化關系,發現商不變的規律
第八單元 統計
1.通過利用實驗數據畫統計圖的活動,體會統計圖中1格表示多個單位的必要性和靈活性
交流實驗觀察中記錄的數據
在統計表中整理數據
在自主探索制圖過程中體會到1格表示多個單位的必要性
讓學生獨立嘗試如何確定1格表示多少
2.結合數據處理過程,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能繪制折線統計圖,並會根據圖表的信息,預測數量的變化情況
結合具體情境體會不同統計圖的特點
嘗試完成 折線統計圖
根據圖中信息進行預測
教材部分
乘法單元:教材分析
本單元學習的內容主要有:兩、三位數乘法,能對一些較大的數進行估計,認識計算器以及運用計算器探索一些數學規律。學生在上學期,已經學習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本單元學習的內容是在這一基礎上的進一步拓展。根據課程標准具體內容目標的要求,對乘法的整數計算只要求是「三位數乘兩位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嚴格按照課程標准提出的目標要求實施教學,引導學生經歷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幫助學生理解運算的意義。在第一學段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接觸了估算,本單元的重點是歸納一些估算的方法。當然,教材的安排不僅是讓學生能發現乘法的運算律,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探索的過程: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舉例驗證—歸納結論。在教學活動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 讓學生在具體情境活動中,探索並掌握兩、三位數乘法的計算方法
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學習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與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這為學生的進一步學習奠定了基礎。因此,在本單元的教學中,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計算的方法。
如「衛星運行時間」的活動,在出示情境圖後,可以讓學生簡單地說一說衛星運行的情況,列出算式,接著讓學生估一估大約的時間。教材中安排的兩種估計方法僅是一種參考,學生在估計的過程中可能還有更多的方法,只要他們說得有道理都應肯定。隨後,討論具體的計算方法,由於學生有了第一學段的基礎,一般說來計算上難度不是很大,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做一做,然後再進行討論,從而掌握兩、三位數乘法的計算方法。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教材安排了計算商店的贏利問題,在教學中可以分步出示問題,以降低學生解決問題的難度。當然,教師也可以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補充一些類似的練習,以鞏固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
2. 在交流活動中,引導學生歸納估算的方法
估算活動,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歷了多次,但如何把估算的方法適當地進行歸納,則成為本單元「估算」內容教學的一個重點。在「體育場」(教材第35頁)的活動中,可以讓學生相互交流後,討論「如何進行估計」「你的根據是什麼」等問題,引導他們對所用的方法進行歸納總結。在「練一練」的第1題中(教材第36頁),請學生估計一張報紙其中一版的字數,對於這一內容也可以先讓學生自己進行操作,然後再進行小結(估計的方法可以是:折疊後估計、先選擇一版某一段的字數進行估計等)。第2題的數據基本都在200附近,所以,以200為標准,立即就能知道10天的營業額。第3題可以採用先估計部分,再估計全部的方法。可以先把整個圖形分成幾個部分(或分幾個正方形),然後估計其中的一部分,再估計全部。
3. 在探索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乘法的運算律
從本單元起學生將學習計算器,當然,學習計算器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單純地計算,而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和探索數學規律(為使學生打好基本的運算基礎,除一些復雜的實際問題和需要探索的問題使用計算器外,一般的計算仍需要學生筆算)。學生在掌握計算器的使用方法後,教材安排了三個「探索與發現」的內容。「探索與發現(一)」主要是探索某些算式中所蘊涵的規律。安排這一內容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進而發現數學的奇妙。教學過程中的重點是指導學生如何進行探索。因此,在教學中,可以逐步展示題目,解決一個問題後應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交流探索的方法。「探索與發現(二)、(三)」是探索乘法的結合律、交換律與分配律。教材中呈現的步驟是: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舉例驗證—歸納規律。對此,在教學中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試一試,然後再交流各自的探索方法以及探索的步驟。
對於運用乘法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的內容,教材中僅安排一些可以直接簡便運算的題目,目的是淡化不必要的技巧訓練。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也不需要加深相關的內容,避免給學生增加不必要的負擔。
乘法單元:教學目標:
1、能結合具體情境,探索並掌握兩、三位數乘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能運用乘法運算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對生活中具體事物的數量能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估計。
3.認識並會使用計算器,會利用計算器探索一些數學規律。
4.通過對乘法運算律以及有趣算式規律的探索,經歷探索數學問題的過程,並會運用乘法運算律進行簡便運算。
除法單元 :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內容主要有:三位數除以整十數,三位數除以兩位數,商不變的運算規律,整數四則混合運算。此外,還有路程、時間與速度的數量關系,進一步感受大數等內容。
本單元教材編寫的特點是突出題材的現實性,從學生的生活環境中選擇一些有趣的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除法計算的基本方法。為鼓勵學生進行探索,不論是除法的計算,還是除法的運算規律以及解決簡單的問題,教材都安排了學生自主探索的空間,目的是通過這些活動提供培養學生探索能力的平台。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 在探索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歸納計算的方法
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其宗旨是承認學生思維策略的差異,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它是提高學生探索能力,促使學生不同潛能得以充分發揮的有效途徑。在本單元的各個活動中,創設各種條件,讓學生自己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歸納計算的方法。如「買文具」的活動(教材第58頁),對於三位數除以整十數的計算,教材呈現了三種計算的方法,有逐步相減的、有用乘法思考的、也有用豎式計算的。在解決這個問題時,可以讓學生先獨立地進行探索,與同學進行交流後再歸納計算的方法。又如「參觀苗圃」的活動(教材第 64 頁),如何試商是除數是兩位數除法計算的關鍵,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要急於為學生提供現成的計算方法,可以在學生探索計算方法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總結各種方法的優劣,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
本單元安排的「探索與發現(四)」(教材第 74 頁)是第三單元三個「探索與發現」的繼續,探索的方法與前面有所不同,主要是通過對數據之間的關系進行推理,從中發現商不變的規律。教材中用對話的形式來反映探索的過程,教學時,可以運用這些思路來指導學生。對於商不變規律的應用問題,主要是一些比較簡單的應用,所以相關的簡便計算不要求加大難度。
2. 在解決問題中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本單元解決實際問題的內容的安排都與計算同步。在解決問題時,首先需要指導學生分析呈現的信息,會選擇相關的信息。因為在題目中有些信息是多餘的,有些信息是隱蔽的,只有把這些信息合理分析,才能正確地解決相關的問題。其次是合理地利用題目中的條件,並能根據條件之間的關系作出簡單的推理。如教材第77頁第3題的「設計購買方案」是條件比較多的問題,而且具有開放性。因此,如何根據題目的要求,作出一些簡單的推理則顯得十分必要。當然,對一些有困難的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可以逐步出示一些條件,以減輕他們學習的壓力。
3. 在運算的過程中提高學生估算的能力
在本單元中,基本上在每個運算前都安排了估一估的要求,目的是加強對學生估算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不論是學習新的知識,還是練習鞏固,都應該讓學生先估一估,然後再算一算。對於學生的估算,可以讓學生說一說估算的依據。當然,每個學生的估算方法不一定是一致的,只要合理都應肯定。
除法單元:教學目標
1、結合實際情境,探索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筆算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除法。
2.在實際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系,並能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3.結合具體情境,通過對大數的估計,體會萬、億等大數的實際意義。
4.經歷探索商不變規律的過程,並能運用規律進行簡便計算。
5.會進行整數四則混合運算(不超過三步)。
統計單元 :教材分析
本單元學習的主要內容有:1格表示多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本單元教材編寫的特點是將統計知識的學習與學生處理實驗數據的過程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教材的編排中,安排了兩個活動:栽蒜苗(一)、栽蒜苗(二)。學生將在處理數據的過程中體會不同統計圖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在處理實驗數據的過程中,認識條形統計圖與折線統計圖
在第一學段,學生已經學習了1格表示1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而本單元學習1格表示多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在理解和掌握上增加了一定的難度。因為,1格表示1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的基礎是象形統計圖,它所表示的數據與學生的直觀認識相一致,容易理解。而1格表示多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其每1格代表的意義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學生需在處理實驗數據中逐步加以理解。
栽蒜苗(二)中的折線統計圖是在學生的預測中引入的,這也是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在教學中,可以先請學生猜一猜這些蒜苗的長勢,然後再共同討論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製作方法。本單元學習的統計圖僅是單式的,復式的統計圖在後續的學習中將重點學習。因此,教學中不要加深學習的內容,增加學生的負擔。
2、從圖表中盡可能多地獲取信息
在統計圖表方面除了要求學生能收集、整理與描述數據外,在練習中還較多地提出了分析圖表的要求。如類似「從圖中你能獲取哪些信息?與同學進行交流。」「從圖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還能提出什麼問題?」教材安排這些問題的目的是希望學生能根據自己的經驗與認知水平,從統計圖表中獲取盡可能多的信息。
3、通過解決實際問題,認識數據統計的作用
在第二學段中,將結合學生學習統計的內容逐步滲透一些社會活動的題材,以擴大學生的視野,進一步體會數據統計的作用。本單元中安排的「『非典』疫情」等題材,目的是讓學生體會到數據統計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這對培養統計意識具有重要意義。當學生意識到數據統計能幫助他們描述問題、分析問題時,他們才有更大的興趣去進一步地學習。
統計單元 :教學目標
1、 通過結合實驗數據畫統計圖的活動,體會統計圖中1格表示多個單位的必要性,進一步理解條形統計圖所表示的意義。
2、通過處理實驗數據的活動,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能根據數據畫折線圖,並能根據折線統計圖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
3、經歷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的活動,體會統計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案例研討
大家在研究本節教材內容時,有教師認為第二、三幅圖應該教師講,因為「趨勢」這詞,學生不懂,折線統計圖又是本節的新內容,所以應先用已有的知識解決教材內容中的描點、連線,再看「趨勢」,說明這是折線統計圖。你對此有什麼看法?
直接由教師講解,學生易懂,時間上省,但不足之處是學生主動參與少。本案例由學生已有的繪制條形統計圖的基礎引入,由教師提出問題,產生連線的需要,在學生改條形圖和匯報討論中由教師引導、講解,學生通過比較相同之處發現連線表示蒜苗的生長趨勢,再通過擇優體會點所表示的意義,從而使學生初步感知圖中點和線所代表的意義,再由課件演示從原條形統計圖演變成折線統計圖,從而自然生成折線統計圖,為進一步讀懂折線統計圖打下基礎。
——為什麼要用計算器?或者說什麼時候才用計算器?遇到大數目的計算才用計算器來幫助,並不是所有計算都需要用計算器。
——要真正用好計算器,首先要熟悉你的計算器,它是聰明型的還是傻瓜型的。像第三題,聰明型的計算器,可以直接輸入;傻瓜型的計算器,最好要學會用「M+」和「MR」這兩個鍵。
——使用計算器時要注意運算順序,並可以用估算來幫助驗算。
另外提醒學生計算器並不能保證計算一定正確,正確計算的前提是要正確地輸入數字。
演算法多樣化需不需要擇優?這位老師的處理你認為怎麼樣?
——演算法多樣化的目的是鼓勵學生獨立思考。
——在交流的過程中,通過傾聽和反思,以達到心甘情願地接受別人比較快捷的計算方法。
——這位教師組織的學生交流比較充分,既肯定了一個一個數的方法是可以的,又適時地引導學生用了湊十的方法。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賦予新內容
建立相對穩定的學習小組(開始以2人一組比較好)
培養學生積極參加小組活動
鼓勵學生勇於發表自己的意見
培養學生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
培養學生樂於與人合作
從學生的身體上找數對學生認識數起到什麼作用?
——剛入學的學生對數數是有一定的生活經驗的,我們要充分利用。
——通過數身體上的數,我們也可以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便於有針對性第開展教學。
——聯系生活實際學習數學,使學生對學習有興趣。
提倡演算法多樣化其目的是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尊重學生個性差異。演算法多樣化是思考策略的多樣化,群體的多樣化。因此演算法不是越多越好,通過交流對演算法進行分析、歸類、反思,在此基礎上,由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可以在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下,選擇適當的方法。
加減法的應用在一年級上冊都是用圖畫呈現的,引導學生從圖中提取信息,根據加減法含義正確列式解答。由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就可能列出不同的算式,只要合理,都是可以的。一般來說,要從這幅圖的整體觀察,列出算式
『陸』 教材教法和中學數學課程論兩門課的區別
對初中數學,就課程內容與教材教法兩個方面加以研究,以提高初中數學教師的課程認知水平。
現在世界各國都普遍重視教師的素養,關注教師在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技能等教師職業素質水平的提高。盡管在大學里,學校十分重視教育理論課程、教學技能課程、教育實踐課程的教與學;盡管在實習中,學生也有一些接觸實際教學的機會,但由於時間極短,所以他們對教育理論課程的認知並不深刻,也無法實現對教育理論課程的內化,換句話說,教師對教育理論課程的深刻的認識與真正的內化,是在較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的過程之中,是在相應的專業化教育與專業化實踐的結合之中,是在積極的職後教育或成人教育之中。在這種意義之下,數學教師對相應的理論課程的深刻的認識與內化,當然應當在相應的數學專業化教育與數學專業化實踐的過程之中,是在針對數學教師成長與成才的職後教育或成人教育之中,尤其是對初中數學教師的培養與提高,更需加強他們的課程認知水平。初中仍屬於義務教育階段,是義務教育的第三學段。對初中數學教師的課程認知,可從課程內容與教材教法兩個方面加以研究。
一、對初中數學課程內容的研究
對初中數學課程內容的認知,至少要從課程內容的構成、選擇、編排和呈現四個方面來進行研究。
(一)初中數學教學內容的構成。為了比較,特將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內容與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以下簡稱《標准》)第三學段的教學內容簡說如下。
傳統的初中數學課程的內容是以數學知識為主線出示的,主要有「數及其運算」、「式及其運算」、「方程與不等式」、「函數初步」、「統計初步」、「平面幾何」,其中包括直線形(平行線、三角形、四邊形、多邊形)、圓、相似形和解三角形的基本知識。《標准》中所述初中數學課程的內容是以學生的認知結構領域出示的,四個領域的內容標準是「數與代數」(數與式、方程與不等式、函數),「空間與圖形」(圖形的認識、圖形的變換、圖形的坐標、圖形的證明),「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課題學習)。傳統的初中數學課程內容與《標准》中所述初中數學課程的內容,就其知識主線來說,差別不大,但傳統課程內容在大綱中規定較死。《標准》在內容標准中規定了學生在第三學段應該達到的基本水平,這就體現了靈活性與選擇性,而且《標准》並不規定內容的呈現順序和形式,教材有多種編排方式。
(二)初中數學教學內容的選擇。初中數學教學內容選擇的依據主要考慮三個方面,即依據義務教育的性質和需要,選擇最具基礎性和工具性價值並且是初中學生都能夠掌握的數學知識讓學生學習;依據初中學生的年齡特徵和接受能力,選擇大多數學生都能夠接受、理解和掌握的數學知識讓學生學習;依據現代教育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選擇未來社會對數學需要的較新的內容讓學生學習和體驗,比如對現實生活中某些事件發生可能性的估計和預測,對數據的採集、歸納和分析並做出解釋,對實際問題的模型化和運用模型解釋生活中的某些現象,對電子計算器的酌情引入等方面的課程內容,以滿足未來社會對公民素質的要求。
初中數學教學內容選擇的基本原則,除了基礎性原則外,考慮可接受性與發展性相結合的原則,統一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在這些原則之下,選擇的課程內容對培養初中學生的數學思維、數學能力和良好的個性品質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對發展初中學生的能力,以及愛祖國、愛人民、愛科學的思想,有較強的教育作用。
(三)初中數學教學內容的編排。初中數學教學內容的編排原則是:正確處理數學知識的邏輯順序與初中學生心理發展順序的關系,把知識的系統性和證明的嚴謹性和學生的可接受性和興趣性相結合;突出初中數學知識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加強各部分知識間的縱橫聯系;將相關知識(例如方程、不等式、函數)適當分段、螺旋上升、由淺入深、循序漸近地進行編排;知識結構力求簡明;適時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結合初中數學教學內容,還應適當編排一些數學史的知識作為激發初中學生學習的閱讀材料,例如一些有關正負數與無理數的歷史,一些重要符號的起源與演變,《幾何原本》與《九章算術》這兩種數學的源頭,勾股定理及其典型證法,等等。
(四)初中數學教學內容的呈現。與第一、第二學段相比,整個第三學段的教學內容已經能夠初步體現中學數學學科的知識結構,在「數與代數」中,「數與式、方程與不等式、函數」的呈現方式是適當分段、螺旋上升的;在「空間與圖形」中,「圖形的認識、圖形的變換、圖形的坐標、圖形的證明」的呈現方式基本上是「直線型」的;在「統計與概率」中,呈現方式以強調「過程體驗」與利於「探究發現」為主;在「實踐與綜合應用」中,「課題學習」以「切近初中生生活」與「提倡合作交流」為主。初中數學教學內容的呈現,在內容的表述上要注意趣味性、可讀性,在內容的呈現上要圖文並茂、有直觀性,在內容的組織上要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
二、對初中數學教材教法的研究
初中數學的課程內容以教材的呈現與教法的落實而體現。教材為初中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基本線索,是實現初中數學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教法為初中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基本方法,是實現初中數學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手段。
(一)初中數學教材綜述。改革開放以前,國家基本上實施「一綱一本」的策略,「一綱」由中央教育行政部門制定,「一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初中數學教材。從1992年開始,國家教委實行「一綱多本」的措施。從1993年秋季開始,出現了6種初中數學教材,分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適用於三年制或四年制初中)出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適用於四年制初中)出版、華南師范大學出版社(適用於沿海地區的三年制初中)出版、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適用於內地的三年制初中)出版、另有國家教委「中學實驗教材研究組」編寫的《三年制初中數學實驗教材(普及本)》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編寫的初中數學「自學輔導」教材。
200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布了《標准》,在第三學段的教材編寫建議中提出「一、選取自然、社會與其他學科中的素材」,「二、給學生提供探索與交流的空間」,「三、體現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四、呈現形式要豐富多彩」,「五、內容設計要有一定的彈性」,「六、重要的數學概念與數學思想宜體現螺旋上升的原則」,「七、重視知識之間的聯系」,「介紹有關的數學背景知識」,在這種基本理念和保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許多省市都編寫出版了體現自己風格和特色的初中數學教材。數學教師在使用和研究本省教材的同時,也一定要參考其他教材,開發各種優秀資源,為課程內容服務。
(二)初中數學教法綜述。劉雲章、趙雄輝所編的《數學解題思維策略波利亞著作選講》(湖志教育出版社)中說,波利亞提出了三條學與教的原則:主動學習原則、最佳動機原則、循序階段原則,這三條原則也適合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數學的教與學。在這三條原則中,最本質的一條是主動學習原則。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學習不是由教師把數學知識簡單地傳授給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就初中數學學習而言,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來自教材、教師和其他方面的數學信息,而是在一定的數學情境下,根據自己的數學活動經驗,對外部數學信息進行選擇、加工和處理,主動建構數學知識、數學方法和數學思維的過程。所以,學習主體的主動學習是初中數學教學的基本原則,因此,初中數學教師應堅持「為指導學生進行數學學習而教」,這既是一種教學方法,更是一種教學觀念。初中數學教學是初中學生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活動的主體和主角是初中學生。《標准》中對初中課程內容的學習,強調學生的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感、空間觀念、統計觀念,以及應用意識與推理能力。學生經歷了數學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經歷了對數學問題的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才能夠發現與理解數學之間的聯系,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標准》規定的課程標準的最低要求,乃至達到不同程度的較高要求。
初中數學教師應該主動地、生成性的、長期性的提高自己的課程意識,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課程認知的水平。初中數學教師不但要做教學的熱心人,還要做教學研究的有心人,能不斷地更新自己的認知結構和激活自己專業發展的內在動力,能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學並且能與同事合作交流以改進教學。
『柒』 教師考試教材教法是什麼意思
教材教法是師范專業大學生必學的一門課程,不同專業的內容不一樣,例如物理專業叫做中學物理教材教法。實際上這個名字是簡稱,這門課程涉及的是教材的分析和教學方法。簡而言之,學習如何教書。
考試內容是主觀和客觀題考的。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知識,實踐知識如寫教學設計,上課案例分析等。創設問題的情境,使學生在這種情境中產生矛盾,提出要解決或必須解決的問題。
促使學生利用教師所提供的某些材料和所提出的問題,提出解答的假設;從理論上和實踐上檢驗自己的假設。根據實驗獲得的一定材料或結果,在仔細評價的基礎上引出結論。
(7)教材教法對數學有什麼含義擴展閱讀
教學方法的內涵 重點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為實現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要求,在教學活動中所採取的行為方式的總稱。
教學方法的內在本質特點:
⑴教學方法體現了特定的教育和教學的價值觀念,它指向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要求;
⑵教學方法受到特定的教學內容的制約;
⑶教學方法要受到具體的教學組織形式的影響和制約。
『捌』 高中數學教材教法有哪些
高中數學教材只是一個藍本,如何利用好這個藍本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是數學教育者們研究的重要課題。還記得以前上學時老師給我們上課,對於教材上內容基本上是不經過「加工」,直接灌輸給我們,這種方式處理教材的弊端很多:學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學生的思維得不到訓練等等,這種照本宣科的處理教材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在新課程理念下,不僅要讓學生的知識得到升華,更要使學生的能力得到培養,因此:「吃透教材,創造性使用教材,用合適的教學方式講解教材」,始終是中學數學日常的教研教改的焦點,自然也是砥礪教師專業「鋒芒」的「磨刀石」。基於此,現就高中數學的教材教法談談個人的一些淺見。
一、「自學方式」進行教學
讓學生自己閱讀教材,並思考教師給出的問題,這樣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答案,再相互交流、小組討論,最後由代表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指出不足並與學生共同歸納總結,自學方式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例如:高中數學必修3第二章第三節變數之間的相關關系的教學,可以採用這種方式。學生閱讀並思考:
(1)怎樣定性描述相關關系?舉例說明具有相關關系的兩個變數。
(2)相關關系與函數關系的異同點?
(讓學生交流討論發表觀點,最後師生歸納總結)。
二、「設疑方式」進行教學
設疑方式即學生在教師設置的問題下,步步深入學習教材內容的方式。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是思維的出發點。設置的問題一個接一個,一問接一問,相互關聯,這樣緊緊抓住學生的心,促使他們進入緊張有序的思維狀態,讓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
例如:高中數學必修2第三章第二節直線的點斜式方程的教學。
教師設置以下五個思考題引導學生完成教學任務:
思考1:直線L過Po(xo, yo)點,斜率為k, P(x, y)∈L,求x, y滿足的關系式?
思考2:(1)直線上點的坐標是不是都滿足方程?
(2)以方程的解為坐標的點是不是都在直線上?
思考3:(1)求過Po(xo, yo)與x軸平行(重合)的直線方程?
(2)求過Po(xo, yo)與y軸平行(重合)的直線方程?
思考4:如果直線L過Po(o, b),斜率為k,求直線L的方程
思考5:(1)斜截式與點斜式存在什麼關系?能否表示平面直角坐標系內任一條直線?
(2)斜截式與初中學習的一次函數有何區別聯系?
(3)斜截式y=kx+b中,k與b的幾何意義是什麼?
(4)b是否表示圖像與y軸交點到原點的距離,比較截距與距離。
三、「聯想方式」進行教學
巴甫洛夫認為「一切教學都是各種聯想的形式」,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聯想與之相關的新知識,利用事物內在的關系,幫助我們從一個方面回憶起另一個方面,通過聯想,學生的印像更加深刻,這種方式進行教學,不僅節約了課堂時間,而且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有助於我們理解、獲取新知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回報。
例如:高中數學必修4第一章第四節正弦函數、餘弦函數的性質的教學。
師生先共同學習正弦函數的性質:周期性、奇偶性、單調性、最大(小)值,然後讓學生通過聯想類比正弦函數的性質,得到餘弦函數的性質。
再如學習對數函數時,讓學生去聯想指數函數,這樣學習知識易形成網路,加強知識間的聯系。
四、「探究方式」進行教學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它要求:數學教學要為學生提供探索性、研究性學習的課程渠道,幫助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進行探究。探究方式就是學生圍繞某個數學問題,自主探究學習的方式,學生由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由接受學習轉向研究性學習,由單獨學習轉向合作學習,教師在探究性教學中,更多關注學生探究的習慣、探究的意識,更多的關注探究的過程,而不是結果。
例如:高中數學必修4第二章復習參考題B組第5題。
已知向量OP1、OP2、OP3, 滿足條件OP1+ OP2+ OP3=0,|OP1|=|OP2|=|OP3|=1,求證ΔP1P2P3是正三角形
探究一:讓學生探究它的證明方法(筆者嘗試過讓學生探究此題的證明方法,學生通過探究提出如下方法)
(1)證法一:證明OP1、OP2、OP3三個向量兩兩之間是120o。。
(2)證法二:證明|P1P2| = |P1P3| = |P2P3|。
(3)證法三:證明ΔABC兩「心」重合。
探究二:將題中兩個條件與結論任取二個,能否得到另一個?
探究三:若有四個向量OP1、OP2、OP3、OP4,滿足條件 OP1+ OP2+ OP3+ OP4=0,|OP1|=|OP2|=|OP3|= |OP4|,則四邊形ABCD是矩形嗎?是否為正方形?
對於「探究方式」教學,可以利用課堂時間探究,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探究。
五、「實驗方式」進行教學
數學實驗指的是為了研究數學知識,發現數學結論而進行的某種操作,實踐出真知,學生的動手操作、實驗觀察能力對數學的學習、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實驗方式進行教學就是對某個數學問題,教師示範實驗或學生親自實驗,獲取知識,它能抽象問題具體化,枯燥問題生動化,通過實驗方式得出的結論直觀,學生易於接受,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高中數學必修2第一章第二節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的教學。可以親自做一個模型,這樣就能很直觀的得出正視圖、側視圖和俯視圖。
再如:高中數學必修4第一章第五節函數y=Asin(wx +φ)的圖象的教學。
實驗一:利用計算機在同一坐標系中畫出y=sin(x +)和y=sinx圖象,得出φ對圖象的影響
實驗二:利用計算機在同一坐標系中畫出y=sin(2x +)和y=sin(x +)圖象,得出w對圖象的影響
實驗三:利用計算機在同一坐標系中畫出y=3sin(2x +)和y=sin(2x +)圖象,得出A對圖象的影響
以上這些教學方式有時不是單一進行的,可以交叉使用,靈活把握。總之,在備教材時要考慮到怎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堂上多給學生留出一些讓他們自主學習和討論的空間,使他們有機會進行獨立思考,相互討論並發表各自的意見,這是不斷改變教材教法的目標,也是我們前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