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初中數學教學如何滲透新課標理念
數學是中小學教育必不可少的基礎學科,對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特別是在培養人的思維方面,具有其它任何一門學科都無法替代的特殊功能。課程改革,對傳統的教學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波。一言堂變成了群言堂,多了動感、生氣與活力,學生在課堂上能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獨到見解,學生的思維可以充分得到放飛,能力可以充分得到培養。作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教師,怎樣讓新課標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呢,本人在學習新課標和教學實踐中有以下幾點嘗試。
一、要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興趣是提高學生自覺性和積極性的直接因素。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產生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它推動人去探索新的知識,發展新的能力,學生如果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表現出對數學學習的一種特殊情感,學習起來樂此不疲,這就是所謂的樂學之下無負擔。那麼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首先、創設情境,點燃學生學習興趣的火花。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起始階段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關繫到這堂課的成敗。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心理及年齡特徵,上課一開始就給學生創設情境,將學生帶入情境之中,使之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慾,使學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其次、把空間留給學生,激發興趣。活動教學的理念作為新課程標准大力倡導的教學原則,已經走進了中學數學課堂,讓學生自行探究、研討是體現主體性教學思想的最佳教學模式。教師要充分利用數學活動課的優勢,對學生及時進行學習興趣、學習動機的引導和強化。使學生在成功後有了學習興趣,在失敗時能更加明確學習目標,強化學習動機。
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知識的更新以幾何級數激增。這些知識、技術僅靠課堂或老師的傳授顯然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學生有較強的自學能力。知識可能被遺忘,但能力卻伴隨你終身。如果一個學生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就可以擴大知識面,並增強自身的技術和技能。。數學學科所具有的思考性、知識的發散性和思想的延伸性,要求學生必須充分利用自學這種學習方法。但自學是一種高層次的學習能力,它不是人與生俱來的,需要教師後天的培養和學生自身的努自學是一種自主、探究、發散式的學習方法,它會使學生更能掌握和理解數學的真諦。教師在培養學生自學數學能力時,一方面要對學生說明進行自學數學的意義,另一方面要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成功的體驗,以增強自學數學的興趣。所以我們對學生自我探究式的自學一定要高度重視,並進行行之有效的訓練。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我深深體會到,指導學生自學是學生自主發展的重要環節,又是個循序漸進的漫長過程,只有在平時課中堅持這種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的學習獲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三、讓數學教學生活化。《數學課程標准》中指出: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學存在於現實生活中,並被廣泛應用於現實世界,才能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同時,新課程標准中還多次強調:教學中,應注重所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並對此做了具體細致的闡述。那麼,教學活動中我們如何讓生活走進數學,讓數學服務於生活呢?第一、感受數學,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數學課堂,生活數學課堂中,再現了數學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使數學教學更具活力。新的課程標准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探索數學規律,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在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數學問題,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數學無處不在,生活處處有數學。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第二、探究生活問題,讓生活數學化,體現數學知識的生活回歸。我們的數學教學除了讓學生從生活中抽象出數學知識,還應將數學知識運用於生活中,並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去解決生活中實際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捕捉生活情景,讓學生有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真實體驗,從而體現了數學學習的價值。這就是數學的魅力。
新時代的進步,促進著教育的新形勢,作為新時代的教學同樣也要求教師能善於利用新課標。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只有教師真正改變多年來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工作方式,才能穩健地推進課程改革。教師只有不斷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不斷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才能真正走進新課程。
⑵ 新課標新在哪裡:解讀初中數學課程標准
總目標五大變化 「課程內容」修改 泉州市教科所教研員 張白翎 數學課標(2011年版)核心理念:「數學課程應致力於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總目標五大變化 一、明確提出四基,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 二、針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明確提出「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針對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明確提出「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 四、對於情感態度的培養,進一步明確「了解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針對學科精神的培養,明確提出「具有初步的創新意識和科學態度」。 「課程內容」的修改 數學新課標將實驗稿中的「空間與圖形」改為「圖形與幾何」、「實踐與綜合應用」改為「綜合與實踐」,新課標課程內容的四個部分為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 四個部分一些具體的內容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個是刪除了一些條目,第二是新增了一些內容(包括必學和選學內容),第三是對相同內容的要求不同(包括程度上的不同以及要求的進一步細化)。 如,圖形與幾何內容結構上略有調整,分別是圖形的性質、圖形的變化、圖形與坐標(原來是圖形的認識、圖形與變換、圖形與坐標、圖形與證明);對基本事實規定更清晰,不再使用「公理」這個詞;增強了「圖形與幾何」內容的條理性,進一步闡述了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的關系,強調了幾何證明表述方式的多樣性。統計與概率減少了概率的部分內容,使得三個學段的層次更加清晰,表達更加准確。綜合與實踐統一了三個學段的名稱,進一步明確了其目的和內涵。 教學中最需要做的事 數學教學活動,特別是課堂教學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 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 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處理好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 應建立目標多元、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也要重視學習的過程;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重視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⑶ 闡述對新課標基本理念的理解
《新課程標准》中的六條基本理念是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精神,結合我國英語課程的實際情況提出來的,是我們英語教學的根本理念。
理念1:「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英語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課程特別強調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提高人文素養,增強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
面向全體學生的核心思想是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英語課程應該是為每一個學生開設的。因此我們設計的教學目標就應該是絕大多數學生能夠達到的,當然我們也應該積極的創造條件,滿足那些有更多學習潛力的學生的需要。同時在這一理念中必須注重素質教育,我們英語教育也因該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增強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因此,我們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讓學生在語言的學習過程中體驗語言的美,而且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想像能力和創新能力,還要滲透情感教育。
理念2:「整體設計目標,體現靈活開放。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目標是以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的發展為基礎,培養學生英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標准》),將課程目標設定為九個級別並以學生'能夠做某事'具體描述各級別的要求,這種設計旨在體現基礎教育階段學生能力發展循序漸進的過程和課程要求的有機銜接,保證國家英語課程標準的整體性、靈活性和開放性。」
理念3:「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個體差異。學生的發展是英語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英語課程在目標設定。教學過程、課程評價和教學資源的開發等方面都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課程實施應成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構建知識、提高技能、磨礪意志、活躍思維、展現個性、發展心智和拓展視野的過程。」
我們的英語教學要始終使學生發揮主體作用,要以學生為中心,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生理特點,以及他們的興趣、愛好來設計教學內容,也就是說我們教師的備課要以學生為中心,而不是以教授內容為主。我們在教學中往往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或誤解:我的備課內容講完了就是完成任務了,不管學生的狀況。還有老師認為有效教學就是教的有效,而不考慮學生的接受如何。這一理念要求我們要以學生的需要為依據。尊重學生 的個體差異就是只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在現有基礎、學習潛能、興趣愛好、學習風格等方面的差異。 我們不能用統一的標准來要求每個學生,也不能強迫學生學習單一的學習材料,我們要盡可能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我們在設計檢測練習、布置作業時都應該考慮學生的不同水平,可以設計分層作業、分層練習,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成功的快樂,不同水平的學生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理念4:採用活動途徑,倡導體驗參與。本課程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情感和策略調整,以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促進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
理念5:注重過程評價,促進學生發展。建立能激勵學生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發展的評價體系。該評價體系由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構成。在英語教學過
程中應以形成性評價為主,注重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終結性評價應著重檢測學生綜合語言技能和語言應用能力。評價要有利於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發展;促進教師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促進英語課程的不斷發展與完善。
理念6:開發課程資源,拓展學用渠道。英語課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給學生提供貼近學生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內容健康和豐富的課程資源;要積極利用音像、電視、書刊雜志、網路信息等豐富的教學資源,拓展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渠道;積極鼓勵和支持學生主動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組內討論總結:
英語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他們建立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整體設計目標,體現靈活開放性。英語教學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我們要盡可能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
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本課程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感受成功。在英語教學
過程中應以形成性評價為主,評價要有利於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健康的人格發展,促進英語課程的不斷發展與完善。英語課程要力求合理利於和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給學生提供貼近學生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內
⑷ 新課程理念下數學教師備課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一、備課准確定位學生學習目標
教師備課時應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而傳統備課中的目標確定是一種知識的預設.新課標要求達成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目標設計上要做到「三個並重」.傳統的知識點、能力點要求仍然是教師備課中必須重視的,同時需要考慮另外兩個目標,一是過程和方法的考量,必須重視設計每個學生自主思索的平台,必須讓每個學生都能用數學.的方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二是可理解為看不見的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要求,主要表現為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勤於思考、善於探索、長於合作、追求真理的學習心理和學習品質.備課中應考慮兩項內容:一是本課的知識點和能力點的問題,對定理的掌握應用,整個初中階段所學的平面幾何知識的理解.二是學法指導,在備課時就要充分考慮好,每節課的學習都要讓學生學會一定探究的方法、技巧,教師將作怎樣的指導,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我們在這方面下些功夫,學生就能學會學習、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學習的效率就體現出來了.
二、備課應考慮師生雙邊互動式
新課標強調「教」服務於「學」,教師通過與學生合作,依靠學生自主動手活動、實踐、合作與交流去實現教學任務;新課標要求教師以學生的心理發展為主線,以學生的眼界去設計教學思路,預測學生可能的思維活動並設計相應對策.這就要求我們讓學生參與課前的准備,自己收集製作有關資料(如實物、圖片、數據等),如做等腰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然後嘗試研究它的性質.這個過程不僅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為課堂教學作很好的鋪墊,還能使教師預測到學生的需要,掌握學生的現有水平和情感狀態,把握學生的「現有發展水平」,使教師在備課時,更多地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去考慮教學方案,對症下葯,有的放矢.
三、備課應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新課程倡導打造教學基礎,做好教學的前提工作,了解教學對象的差異——學生差異.備課時,我們應認真分析學生的知識結構的差異,找准新知識學習的切入點;認真分析學生的學習方式的差異,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情緒,設計課堂教學,把握學習的鼓動點;認真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差異,根據對象確定分層施教,架好學習的橋梁,使基礎較差的學生「吃得進,消得了」,使學有餘力的學生「跳一跳,摘得到」.
只有這樣,在掌握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個體需求的前提下,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才能為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創造條件,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學習活動中來,使每個人都獲得身心的愉悅和在原有基礎上有較大發展.因此教師精心地選擇例題和學生的訓練題至關重要.例題的選擇要有典型性.代表性.思維性.特別要注意例題的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和一圖多用.學生的課內訓練題和課外作業題,要避免大量的機械模仿性的題目;要緊扣重點,有利於基礎知識的鞏固和規律的掌握,要注意題型的多樣性,要重視變式訓練和探索性的訓練,以培養能力發展智力對於課外作業可布置適量,選做題,以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
四、根據教學情況進行課後備課,提高教學反思能力.
課前備課、寫教案固然重要,但課後反思,進行二次備課,更有利於教師的專業成熟與提高.教案的價值並不僅僅在於它是課堂教學的准備,教案作為教師教學思想、方法軌跡的記錄,也是教師認識自己、總結教學經驗的重要資料.在教學實踐中,課堂一旦放開,真正活起來,就會有很多突如其來的可變因素,學生的一個提問、一個「發難」、一個突發事件,都會對原有的教學設計提出挑戰.
教師在課後把這些突發事件記錄下來,對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學生的表現、教學的成功與失敗進行理性的分析,通過反思、體會和感悟,則可以幫助自己總結和積累經驗,形成一套能適應教學變化的、能出色駕馭課堂教學的知識體系和本領.
在新課程條件下,隨著教師角色的轉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的要求,備課不再是教材內容的簡單的詮釋、教學過程的簡單的安排、教學方法的簡單的展示,它的性質、功能、方法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要求教師從新課程理念出發,在落實學生主體學習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實每一個學生自主學習上下功夫,在落實學生合作學習上下功夫,在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學生的學習活動流於形式、切實提高課堂效益上下功夫.因此教師備課已升華為教師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
⑸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2011版的基本理念是什麼課程總目標是什麼
過對《<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標准(2011年版)>的理念及總體目標 》課程的學習,我深深感受到新課程標准與教學大綱有著很大的不同,新課程標准無論是從理念上還是目標上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2011年版),是在總結2001年新課程實施以來的經驗,分析實驗過程中提出的問題和來自各方面的意見與建議,經過修訂組幾年的努力,對2001實驗版進行修改而成的。
2011年修訂版堅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方向,保持原版的基本結構,對理念、目標、內容等做了一些重要的修訂,力圖更加體現數學教育改革的方向,適合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需要,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打下扎實的數學基礎,為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提供依據。
一、修訂版強調了數學的意義和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性質(數學的定義、性質、價值以及教育價值);重新闡述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將「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改為「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課程內容的選材標准「要反映社會的需要、數學的特點、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對怎樣編寫教材提出了基本要求。給出數學的教學定位,將「數學學習」和「數學教學」兩條合並成一條「教學活動」,整體上闡述數學教學活動的特徵。表述為:「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明確了對數學的學科要求、對學生的要求、對教師的要求、對學習評價和信息技術的支撐要求。
二、修訂版明確提出「四基」(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是數學課程與教學的基本目標;提出了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在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培養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完善了一些具體目標的描述:比如對於學習習慣,明確指出使學生養成「認真勤奮、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質疑等學習習慣」。規范了課程目標的若干術語。並在學段目標中使用這些術語。
三、修訂版梳理了10個重要的核心概念。確立了「數感」、「符號意識」、「運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推理能力」、「數據分析觀念」、「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十個關鍵詞,並給出具體描述,便於教師把握。
四、「課程內容」(原「內容標准」)的修改體現一線教師意見,更符合教學實際,便於教師掌握教學要求。我們從下面四個方面變化(僅初中部分就有30處變化),來感悟修訂的合理性。如:
1.對「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和「綜合與實踐」四個方面的內容及要求進行了適當的調整,使用規定的課程目標術語,對某些課程目標的表述進行了修改。如「解決問題」變為「問題解決」。三維目標在數學上的四個方面作出了清晰文字說明,這些目標的實現是學生受到良好數學教育的標志。
2.從總體結構上看,「幾何與圖形」領域發生了一些變化,另外三個領域的結構基本沒變。「幾何與圖形」結構的變化表現在:將實驗稿中分四個方面對內容進行的要求(即「圖形的認識」、「圖形與變換」、「圖形與坐標」、「圖形與證明」)改為從三個方面展開內容要求,即「圖形的性質」、「圖形的變化」、「圖形與坐標」,這三部分中的「圖形的性質」基本上是整合了實驗稿中的第一和第四部分而成,而其他兩個部分與原來的兩部分對應。
3.四個領域中一些具體的內容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個是刪除了一些條目,第二是新增了一些內容(包括必學和選學內容),第三是對相同內容的要求不同(包括程度上的不同以及要求的進一步細化),具體如下。
(1)刪除的內容
▲在「數與代數」領域,刪除了一些內容,例如:
①對「大數」的認識與應用——「能對含有較大數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釋與推斷」(實驗稿P31)
②對有效數字的要求——「了解有效數字的概念」(實驗稿P32)
③對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要求——「能夠根據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解決簡單的問題」(實驗稿P33)
▲在「圖形與幾何」(實驗稿為「空間與圖形」)領域,刪除的主要內容和要求有:
①關於等腰梯形的相關要求(實驗稿P39、P43)
②探索並了解圓與圓的位置關系(實驗稿P39)
③關於影子、視點、視角、盲區等內容,以及對雪花曲線和莫比烏斯帶等圖形的欣賞等(實驗稿P40)
④關於鏡面對稱的要求(實驗稿P41)
▲「統計與概率」部分刪除的內容
極差、頻數折線圖等內容
(2)新增加的內容
▲「數與代數」中既有必學的內容,也有選學的內容
①知道|a|的含義(這里a表示有理數)
②最簡二次根式和最簡分式的概念
③能進行簡單的整式乘法運算中增加了一次式與二次式相乘
④能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別式判別方程是否有實根和兩個實根是否相等
⑤會利用待定系數法確定一次函數的解析表達式
以上為增加的必學內容,此外,此次《標准》修改,還以標注「*」的方式,增加了選學內容,具體如下:
*⑥解簡單的三元一次方程組
*⑦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與系數的關系
*⑧知道給定不共線三點的坐標可以確定一個二次函數
▲在「幾何與圖形」領域中,增加的內容既有必學的內容,也有選學的內容。
①會比較線段的大小,理解線段的和、差,以及線段中點的意義
②了解平行於同一條直線的兩條直線平行
③會按照邊長的關系和角的大小對三角形進行分類
④了解並證明圓內接四邊形的對角互補
⑤了解正多邊形的概念及正多邊形與圓的關系
⑥尺規作圖:過一點作已知直線的垂線;已知一直角邊和斜邊作直角三角形;作三角形的外接圓、內切圓;作圓的內接正方形和正六邊形
(3)在要求上有變化的內容
4.在綜合與實踐領域,基本保持了實驗稿的要求,如:要經歷從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並加以解決的過程,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等等。此外,還提出更為具體的要求,如:反思參與活動的全過程,將研究的過程和結果形成報告或小論文,交流成果,總結參與數學活動的收獲,進一步積累數學活動經驗。這樣使綜合與實踐的學習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總體看,2011年修訂版課標,對編寫與修訂版一致的、高質量的教材,提供了依據、「標准」和呈現方式,也為一線教師把握教材、組織教學活動提供了可操作的「尺度」,也為學生各學段提供了不同層次的要求,使教材富於啟發與思考,成為學生可讀、理解、喜歡的學材,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兼顧了數學的系統性和學段銜接,有利於課堂教學改革,有利於高效課堂的實施。
⑹ 新課標指導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本文是從分析傳統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的特徵及其弊端人手,闡述了新課標下堅持以人為本,改革和創新課堂教學觀念、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策略、教學手段和教學評價等現代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理念.1 傳統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的特徵及其弊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主導性教學模式興起於20世紀80年代,它是對建國後長期形成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的改革.它雖然超越了「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思想,但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其弊端已逐漸「顯山露水」,「請你跟我走,保證沒錯」的主導式教育教學思想,使得學生思維難以多方面展開,只是為知識而教,不是為多元化人格的發展而教.從宏觀上來審視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設計,通常存在以下特徵及弊端:(1)以教師的教為本位.教師講,學生練,學生圍繞教師轉,學生失去了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性和主動性.(2)以書本知識為本位.學生死記數學定理、公式,機械地模仿教科書上解決問題的方法,忽視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應有的合作學習與情感交流,喪失了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性和發展性.(3)以靜態教案為本位.教師對教材、教案的認識過程代替了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認知過程,學生只能被動適應,喪失了學習過程中的能動性和創造性.2 新課標下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理念現代學習化社會要培養適應具有國際性競爭力的新型人才,我們必須與時俱進,轉變教育觀念和人才的培養模式,以課堂教學改革為突破口,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使現代數學課堂教學設計既要為學生今天的學習服務,又要為學生明天的可持續發展奠基.「以學生為本」的現代課堂教學設計應把學生學習的起點作為教師教學的起點,要把傳授書本知識服務於學生有個性、可持續、全面和諧的發展.因此「以學生為本」的現代教學基本理念要求我們的課堂教學設計必須實現以下幾個方面的轉變:2.1 課堂教學觀念的轉變教學觀念的轉變包括教師的角色轉變和學生地位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是教師主導下的教學,而新課標提倡的教學觀念是教師指導下的教學,教師角色的轉變應從原來以自己為中心的「講解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指導者.學生地位的轉變是將學生由原來單純聽課、被動接收的地位轉變為主動參與、合作學習、探究發現的主體地位.兩方面轉變所引起的是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的建立,體現了「數學教學活動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的教學新理念.2.2 課堂教學內涵認識的更新傳統的教學內涵對學生而言只是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提供了模仿的對象;對教師而言只是一種預計的、最為理想化的學習結果.教師是將其中一個個精確的概念,一個個深刻的定理;一道道難題的精妙解法和一串串抽象的證明一絲不差的傳授給學生,使本來充滿生機的數學變得枯燥、乏味、抽象,使學生望而生畏.而新課標所持有的數學教學理念是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方面達到不同的發展而不是人人成為數學家.在這一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應認識到教學應為學生的數學活動提供基本線索、基本內容和主要的數學活動機會.因此學生的學習內容應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應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這就需要教學內容的設計應盡量來源於實際生活,源於自然、社會和科學中具有一定的數學價值的現象和問題.例如:「圖的認識」可以借用學生喜歡的綵球、彩棒、動物模型;對「圓的認識」可以從「車輪為什麼都是圓的」做為教學的起點.2.3 課堂教學策略的改變適應於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策略是:著力引導一主動參與一有效建構.柏拉圖曾說過: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心靈達到完善的境地.這就是說真正的教育應當是用知識的陶冶與智慧的激發來「照亮人的心靈」.由此可見教師的作用主要在於與學生的交往過程中對學生的引導.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並不是對現實的准確表徵,而只是一種解釋和假設,學習者應根據自己的經驗,以自己的方式建構知識的理解,學習活動也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同時把社會性的互動作用看作促進學習的源泉.因此,教師的著力引導,是為了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從而形成有效的建構性學習.2.4 課堂教學模式的變革「復舊、講新、練習、作業」是傳統的教學結構模式,形式單一,只重知識的傳遞,忽視了學生的心理過程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忽視了知、情、意、行的相互關聯和相互滲透.這種只強調「感知一理解一固一應用」的單一模式,只能使學生處於機械訓練,被動參與之中.新課標下課堂教學應由傳統的教授學生記誦什麼,思考什麼,轉變為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如何思考,如何交往,如何發現,變「信息源泉」和「知識傳播者」為一個合作者和一個咨詢者,讓學生以生活中「找」數學,使數學生活化;從實踐中「做」數學,使數學活動化;在游戲中「玩」數學,使數學趣味化;在情境中「問」數學,使數學問題化.例:有一對統計圖的認識的教學案例:「在《中國日報》1999年10月1日的國慶刊上,刊登了有關中國城市在建國50年的發展情況,下面是一則中國城市數量統計圖.你從這個統計圖中獲得了哪些信息?並和同學交流」.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讓學生搜集有關的報紙、電視等媒體中有關中國社會發展的報道.然後組織學生討論報道中的具體內容,提出自己的想法.學生在搜集有關的數據或統計圖表時,會親自感受統計數據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切實了解統計表的真實意義.同時學生搜集數據或圖表的過程,也是一種經驗和體驗.以這樣的事例為背景組織的教學不是簡單地讓學生知道什麼是統計圖,了解統計圖表,而是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討論,從圖表中了解更多的信息,通過比較分析,提出進一步研究的問題.2.5 課堂教學過程的轉變傳統的教學過程是邏輯分析一講解說明式的進程,它抑制了學生的思維,導致課堂氣氛窒息,使學生失去了學習活動的空間,喪失了自己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而新課標提倡的教學過程是在建構理論指導下的教學過程,即利用教學資源,建立教學情景,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學習,理解知識,發現知識,並通過有意義建構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從而獲得新知.新課標下的現代教學過程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1)自主性學習:讓學生明確知識源於實踐,反過來指導實踐,知識就在我們身邊.給學生提供自主思考的機會,讓學生自動地思考、概括、提煉、消化知識,體驗學習過程,從而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問題的能力.(2)合作性學習:子日「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教師和學生不應是被動的服從關系,應是和諧、互助的合作關系,讓學生提出問題,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達到互教互學、教學相長之目的.(3)探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首先要轉變教師觀念,由「傳道、授業、解惑、」向迷惑、激勵、求知轉換」.教師的作用不僅僅是為學生「解惑」,有時甚至需要「迷惑」學生,把學生引入「歧途」,然後讓他們自己去尋找出路.其次要用好用活現行教材,著眼於創新素質的培養,把陳述性知識轉變為探究性素材.第三要更新習題配置觀念,根據「躍而可獲」的原則,配置具有梯度性的習題,適合不同程度學生的需要,變「知識鞏固」為「知識發現」.(4)趣味性學習:數學家王元曾說「興趣是成功的第一步」.「玩」是青少年兒童的天性,教師應抓住這個特性,讓他們在「玩」中學到知識,如把做智力游戲、小發明、小製作、社會實踐活動等融入第二課堂,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2.6 課堂教學手段的轉移傳統的課堂教學是教師利用和操作教學媒體(教具、學具、現代化教學媒體)向學生呈現和講述知識,而新課標下應把教學媒體,從教師手中轉移到學生手中,讓學生親自操作,使媒體由作為教師的講解工具轉變為學生的認知工具.2.7 課堂教學評價的改變 。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側重於終結性評價,以學生是否能正確回答課堂教學提問;是否解決書本上的練習題;是否達到課堂教學目標為測量指標,目的是選拔和管理.而新課標下的教學評價更側重於形成性評價,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課堂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新課標下課堂教學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又要關注他們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又要關注他們在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 ,總之,我們要准確把握數學新課標的本質和內涵,堅持貫徹「以學生為本」和「實踐第一」的原則,精心設計好每一堂課,以學生思維活動為中心,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讓學生真正「動」起來.通過反復歷煉,循序漸進,
⑺ 初中數學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有哪幾個方面
一、數學課程標準的性質:
《標准》是國家課程的基本綱領性文件,是國家對基礎教育數學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質量要求。
數學課程標准規定的是國家對國民在數學方面的基本素質要求,它對數學教材、數學教育和評價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是其出發點和歸宿,也是其靈魂。
二、課程標準的特點:
(1)體現素質教育觀念 (2)突破學科中心 (3)引導學生改革學習方式 4)加強評價改革的指導 (5)拓展課程實施空間
三、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
(1)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發展性,使數學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夠幫助人們處理數據、進行運算、推理和證明,數學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數學為其他科學提供了語言、思考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術發展的基礎;數學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創造力等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3)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內容的呈現應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於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4)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5)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6)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對數學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的信息技術,特別要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大力開發並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四、《標准》的前言部分:
(1)數學課程的基本出發點是什麼?什麼是數學?數學的作用是什麼?
答:出發點: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
數學是人們對現實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與理論,並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
作用:基本理念第二點
(2)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是什麼意思?
答: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
⑻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主要理念是哪些
基本理念是數學課程的核心指導思想,是初中數學教學中對數學與數學課程、學生學習、教師教學、教學評價以及課堂教學技術與教學手段改革認識的基本准則,是指導人們建立起初中數學教育教學的新的課程觀、教學觀和學習觀、教育評價觀、信息科技觀。
(一)基本理念指導下的數學課程觀
初中數學的教學內容,既要體現義務教育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又要體現數學的工具性、語言性、創造性和文化性。
傳統的初中數學課程過分強調數學的科學性而忽視了數學的教育功能,過分追求邏輯嚴謹和體系的形式化,因而學習內容存在著"繁、難、偏、舊"的現象,造成了初中數學課程及初中數學教育不能適應社會需要的局面,導致許多的初中學生對數學產生了一種畏懼。
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制定過程中,有人曾經抽取了九所普通中學的九個班,對初中學生的數學學習狀況進行了初步調查,與學生進行了直接交流。調查表明,學生感到數學內容有的太難,學不懂,也覺得學了沒有用。對數學內容普遍的意見是"要記的概念、公式太多";"計算題有的數據多而繁";"應用題和幾何證明題太難";"作圖題不知所措;""函數題弄不懂"。21.5%的學生最不喜歡的是幾何。
對於初中數學要教給學生什麼樣的數學、如何引導學生認識數學,基本理念提出了"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的觀點。湘教版的教材中就體現了這種精神。如七年級上冊第二章代數式2.1用字母表示數(p.70)、2.2列代數式(p.75)、2.3代數式的值(p.82),都是從生活實際中引入問題。強調了數學的實踐性、探究性與合作性內容。
(二)基本理念指導下的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觀和學習觀
在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中,生動豐富的數學內容被機械枯燥的定理定義和公式取代;數學學習就是老師講學生聽,背熟定理和公式,記住各種題型。教師教得死,學生學得死,使得數學學習索然寡味。
新課程要求建立新的教師教學觀和學生學習觀:
1、教師的教學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2、學生的學習觀:"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例如湘教版七年級上冊p.105剪紙的方法;p.187從統計數據中獲得不同的信息;p.191收集數據的步驟。就體現了這種新的教學觀和學習觀。
(三)基本理念指導下的數學教育評價觀
基本理念認為新的評價觀的核心是:"要把學生的學習過程納入評價的視野;要拓展多樣化的評價目標和方法;要促進教師改進教學。"傳統的初中數學教育評價以量化為特徵,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這種量化又演變成以"扣分"為主要特徵的排隊考試。這種"排隊"有著積極的一面(對學生有激勵作用),但是其側重的是"甄別"與"選拔"。連續不斷地用分數排隊來評價學生的優劣,容易使原本充滿學習熱情的學生在因為一些偶然的原因一兩次"掉隊"後開始懷疑起自己,懷疑自己的能力,變得越來越沒有自信。學習的熱情隨著"掉隊"而消退、喪失,以致對數學學習變得畏懼甚至厭惡。
課程標准根據基本理念,對初中數學教育提出了五條評價建議:
1、注重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
2、恰當評價學生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
3、重視對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
4、評價主題和方式要多樣化。
5、評價結果要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呈現。
第二題: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如何教好一堂初中數學課。
數學課程標准為數學教學樹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中學數學教學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中學數學教師應積極、迅速地反思過去和現在的數學教學,理解新的數學課程理念,建立起新的中學數學教學觀。
(一)樹立多元化的教學目標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有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基於這樣的理念,數學課程從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四個方面樹立其多元化的教學目標。數學教學不僅要關注知識技能,也要關注情感態度。也既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數學教學不僅要關注問題解決,也要關注數學思考過程。也既將結果和過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二)建立互動型的師生關系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實際上是師生雙方以自己的固定經驗(自我概念)來了解對方的一種相互交流與溝通的方式。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的目標重心在於改變學生、促進學習、形成態度、培養性格和促進技能發展,完成社會化的任務。學生的目標在於通過規定的學習與發展過程盡可能地改變自己,接受社會化。只有縮小這種目標上的差異,才有利於教學目標的達成與實現。
這首先要求教師轉變三種角色。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由傳統的教學支配者、控制者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和指導者;由傳統的靜態知識佔有者成為動態的研究者。
其次,要求教師以新角色實踐教學。這要求教師破除師道尊嚴的舊俗,與學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關系,走下高高講台,走進學生身邊,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與交流;要求教師與學生一起討論和探索,鼓勵他們主動自由地思考、發問、選擇,甚至行動,努力當學生的顧問,當他們交換意見時的積極參與者;要求教師與學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關系,使學生感到教師是他們的親密朋友。
一旦課堂上師生角色得以轉換和新型師生關系得以建立,我們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課堂教學正在師生互動中進行和完成。師生間要建立良好的互動型關系,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從學生知識狀況和生活實際出發,更多地考慮如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來學會有關知識和技能;在課堂上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經驗與認知水平,讓學生大膽提問、主動探究,發動學生積極地投入對問題的探討與解決之中;應靈活變換角色,用"童眼"來看問題,懷"童心"來想問題,以"童趣"來解問題,共同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學習夥伴。
(三)引入生活化的學習情境
《課標》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這就是說,數學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現實世界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例如有位教師在嘉興上《一百萬有多大?》時,首先問學生:"我們嘉興在兩會期間五芳齋食品創收了近5.9億美元,你知道5.9億美元有多大嗎?""……""那麼誰還在其它地方見過這么大的數嗎?"這種談話方式學生很容易接受,提到本地的特產,學生自然感到既親切又自豪,再從特產聯繫到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類似的大數,引入自然、親切而又貼近生活,為學習新知陳設了一種民主、科學、和諧、愉快的學習氛圍。這種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習成為一種樂趣,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行為。
(四)選用開放性的教學內容
新的數學課程改革強調,數學學習並不是單純的解題訓練,現實的和探索性的數學學習活動要成為數學學習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
開放性的教學內容首先表現在開放題的應用上,以開放題為載體來促進數學學習方式的轉變,彌補了數學教學開放性、培養學生主體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不足。數學開放題的類型很多,如:例1,某中學搞綠化,要在一塊矩形空地上建花壇,現徵集設計方案,要求設計的方案成軸對稱(可以用圓、正方形或其它圖形組成),如何設計?(這是一道結論開放題)例2,有一種螃蟹,從海上捕獲後不放養最多隻能存活兩天,如果放養在塘內,可以延長存活時間,但每天也有一定數量的蟹死去,放養期內蟹的個體重量基本保持不變。現有一經銷商,按市場價收購了這種活蟹1000千克放養在塘內,此時市場價為每千克30元。據測算,此後第千克活蟹市場價每天上升1元,但是,放養1天需各種支出400元,且平均每天還有10千克蟹死去,假定死蟹均於當天全部售出,售價都有是每千克20元。(1)如果放養x天後將活蟹一次性出售,並記1000千克蟹的總額為q元,請寫出q關於x的函數關系式;(2)該經銷商將這批蟹放養多少天後出售,可獲最大利潤(利潤=銷售總額-收購成本-費用)?最大利潤是多少?(這是一道方案探索題,這道條件開放題給出問題中要求設計不同方法(案),並尋求最佳方法(案),有助於考查學生的發散思維與創新精神。)等等。
在開放題的使用中要注意,開放題中所包含的事件應為學生所熟悉,其內容是有趣的,是學生所願意研究的,是通過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夠解決的可行的問題;開放題應使學生能夠獲得各種水平程度的解答,學生所作出的解答可以是互不相同的;開放題教學應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因而好的開放題應滿足非常規性、參與性、趣味性和挑戰性、開放性以及探索性等特徵中全部或數個。其次還表現在學習的材料應不局限在教材這一點上,生活事件、實踐活動、成長經歷等都可作為學習的材料。
(五)採用多樣性教學方法
新課標強調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也即要求教學中教師要採用多樣性教學方法。歸納為四類:教師引導,實踐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師引導。盡管中學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經歷與知識基礎,但他們學習的更多的是人類文明的間接經驗;盡管他們在學習上處於主體的地位,但這並不能削弱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反而對教師的組織、引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平行公理"、"四則運算"等,作為約定俗成的間接經驗,如果讓學生自行探索,也許耗時費力低效,而老師只需適當引導即可解決。
實踐操作。中學生的思維在很大層面上藉助於間接經驗與直觀感受,有時簡單的操作活動與實踐經歷即可幫助他們理解抽象的數學,如對展開與折疊的理解、計算器的使用和從不同的方向看等,說百句不如動一動,教師應善於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活動。
自主探究。學習過程是一個對外界知識的內化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探究非常重要,自主探究作為新課標理念下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教師應充分給予學生這種權力。如學了解方程之後,發現分數基本性質和比的基本性質等具有密切關聯的知識,教師的放手,能收到更為好的效果,學生能更為自主、有效地溝通知識間的聯系,建構其良好的知識結構。
合作交流。教學過程就是一個合作交流的過程,教學中教師應處理好師生之間的關系,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多利用小組學習、活動游戲等方式,促進學生的合作與交流,一方面能促進學習更為高效,另一方面也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合作的習慣、交流的能力,更好地推動學生發展。
(六)展開參與性的教學過程
新課標不僅重視知識技能目標,還特別強調過程性目標,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和探索感受。因而,充分展開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非常必要,為順利有效地展開這一過程,我覺的應做好這三件工作:提高自主意識,激勵主體參與,重視主動評價。
提高自主意識。展開過程的前提是學生應主動參與過程,這就要求學生有較強的自主意識,把學習當作自我的一種主體行為,要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就應尊重學生主體,給他們個體活動的機會,並且在活動中體驗感受,享受成功、獲取收獲,這也正是《標准》所強調的教學要求。
激勵主體參與。學生學習不是接受灌輸的過程,而是主動獲取的過程,只有促使學生主體參與學習過程,才能得到更好的學習成效。
重視主動評價。評價作為杠桿,不僅決定學生學習的結果,也決定學習的行為。作為學習主體,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不僅依靠教師的評價,很大程度上也與學生主體對自我的評價相關。在學習中,教師應給學生參與學習過程評價的機會,參與結果評價的權力,學生主動參與了學習過程與結果的評價,就能加強其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習成為自覺、快樂的行動。
⑼ 對新課標基本理念的理解
對新課標基本理念和和目標的理解
新課程標准理念要求教師從片面注重知識的傳授轉變到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促進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重視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成為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和參與者,教師的教學方式應該靈活多樣,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要通過討論、研究、試驗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師應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要關注每個學生,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
新課程標准要求教師要「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設計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過程。」「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並「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在教學過程中還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要」。因此,實施新課程滲透新理念的主要渠道依然是課堂教學。
例如:在一個長為50米、寬為30米的矩形空地上建造一個花圃要求種植花草的面積是整塊空地面積的一半。請展示你的設計。這是一道開放題。其問題的條件、解題的策略或應用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開放性。因為此題所建花圃的圖案形狀沒有規定性的要求參與性很強。在初中數學課堂中也可用它在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中進行了嘗試。結果在短短的一節課中,每個學生都展開了豐富的想像。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後,各種各樣符合題意又頗具個性的設計方案就涌現了出來,無不充分展示了幾何圖形和幾何知識的靈活與綜合應用。這樣數學生活化,能讓每一個學生學有價值和必需的數學,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
例如:討論方程、函數結合的基本方法,一是把方程和函數的表達式結合起來,二是從幾何圖形中考慮。利用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將會使問題清晰明了。注重知識在教學整體結構中的內在聯系,揭示思想方法在知識與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互相溝通中的紐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講,數學思想、數學方法的自覺運用往往使我們運算簡捷、推理機敏,更是提高學生數學能力的必由之路。我們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都要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方法的掌握,數學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學生受益終生。初中數學課堂不僅僅向學生傳授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為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做准備。樹立積極樂觀的學生觀、潛能觀、終身學習觀是時代發展對我們的要求。
⑽ 《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標准(2011年版)》的理念是什麼
《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標准(2011年版)》的理念如下:
1、數學課程應致力於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課程內容要反映社會的需要、數學的特點,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它不僅包括數學的結果,也包括數學結果的形成過程和蘊涵的數學思想方法。
課程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學生的實際,有利於學生體驗與理解、思考與探索。課程內容的組織要重視過程,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系;要重視直觀,處理好直觀與抽象的關系;要重視直接經驗,處理好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關系。課程內容的呈現應注意層次性和多樣性。
3、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課程目標
數學教學活動,特別是課堂教學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
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
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處理好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體會和運用數學思想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