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011年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性質、地位、作用
新課標修訂之後,比原課標更加准確、規范、明了、全面。結構更加合理,思路更加清
晰。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是數學課程應致力於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11版課標與01版課標相比,發生了一些變化。
變化之一:數學觀由「過程」變「科學」
01版「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11版「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
變化之二:基本理念「三句」變「兩句」
2001年版新課標中的基本理念是「三句話」: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而2011年版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是「兩句話」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其差別是將有價值的數學和必需的數學改為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這是因為什麼是有價值的數學,什麼是必需的數學,需要去檢驗,也很難解釋清楚。所以在新版課標中改為「良好的數學教育」,它的落腳點是數學教育,而不是教學內容。那麼修訂之後的良好的數學教育怎麼理解呢?我認為,良好的數學教育,就是學生不僅懂得了知識,還懂得了基本思想,在學習過程中得到磨練。這就是良好的數學教育。
變化之三:課程目標「雙基」變「四基」
在新版課標中,史寧中教授提出了「數學教學的四基」,引起了數學教育界的廣泛關注。以前強調的雙基是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雙基教學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傳授,講究精講多練,主張『練中學』,相信『熟能生巧』,追求基礎知識的記憶和掌握、基本技能的操演和熟練,以使學生獲得扎實的基礎知識、熟練的基本技能和較高的學科能力為其主要的教學目標。現在提出的四基不但包括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還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從雙基拓展為四基的最重要的原因是:通過讓學生體會和運用基本思想、積累基本活動經驗來切實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特別是創新精神。實際上,一個人要具有創新精神,可能需要三個基本要素: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創新機遇。其中,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形成,不僅僅需要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積累,更需要思想方法、活動經驗的積累。也就是說,要創新,需要具備知識技能、需要掌握思想方法、需要積累有關經驗,幾方面缺一不可。
Ⅱ 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屬性是什麼
1.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 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
--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 ,能夠幫助人們處理數據、進行計算、推理和證明,數學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數學為其他科學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術發展的基礎;數學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創造力等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3.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內容的呈現應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於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4.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5.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6.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要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大力開發並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Ⅲ 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性質是什麼
《課程標准》把「課程目標」分成「總目標」「總目標的四個具體方面」以及「學段目標」三個部分。「總目標」帶有全局性、方向性、指導性;「總目標的四個具體方面」,即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這四個方面,也可以稱為數學課程的四個具體目標。《課程標准》中對數學課程的「總目標」表述為三點:一是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二是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增強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了解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初步的創新意識和科學態度。數學課程「總目標」的表述,言簡意賅,即結合數學教學的特點,分別從獲得「四基」、增強能力、培養科學態度的角度,用明確區分又相互聯系的三句話表述,又體現了《綱要》中規定的三維目標,也體現了素質教育和全面育人的思想。
Ⅳ 小學數學課程的性質
一、 小學數學課程性質與地位
(一)性質
談及數學課程的地位和性質,就必須認識數學這門學科的本質。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
義務教育的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抽象性、精確性和應用的極端廣泛性等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它提供了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系、讓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經歷一個「數學建模」的過程。這不僅需要學生具有轉化為數學問題,選擇、創造一定的數學方法的能力,而且還要有合作學習的群體意識。當數學用來為現實服務時,不僅需要學生不局限於數學一科,而且還要有多方面的知識,並能解釋、交流。數學課程強調學生經歷數學活動過程,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的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諸方面得到發展,真正發揮數學課程的育人功能。
(二)地位
20世紀中葉以來,數學自身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與計算機的結合,使得數學在研究領域、研究方式和應用范圍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數學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探求客觀世界的規律,並對現代社會中大量紛繁復雜的信息作出恰當的選擇與判斷,同時為人們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種有效、簡捷的手段。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夠幫助人們處理數據、進行計算、推理和證明,數學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數學為其他科學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術發展的基礎;數學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創造力等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統計,發達國家中從事信息產業的人數占就業人口的50%左右。以此推算,到21世紀中葉我國要濟身於世界強國之林,將有數億計的人從事第四產業,大多數職業必將要求人們具有較高的統計分析、數據處理等數學素養。在市場經濟活動中,買與賣、存款與保險、股票與證券等與經濟活動相關的數學,如比和比例、利息與利率、統計與概率、運籌與優化以及系統分析與決策等等,均成為人人必備的數學知識。
數學語言也正在生活化,或者說生活需要越來越多的數學語言。數學語言是世界通用語言,以其准確、簡明、抽象的特質正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天氣預報的降雨概率通過電視傳給千家萬戶,各種統計圖表比例、百分數、頻繁見於報端生產、交通、股市等迥然不同的領域卻用著同樣的數學手段。
Ⅳ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具有哪些性質
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數學源於對現實世界的抽象,通過對數量和數量關系、圖形和圖形關系的抽象,得到數學的研究對象及其關系;基於抽象結構,通過對研究對象的符號運算、形式推理、模型構建等,形成數學的結論和方法,幫助人們認識、理解和表達現實世界的本質、關系和規律。
數學不僅是運算和推理的工具,還是表達和交流的語言。數學承載著思想和文化,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是自然科學的重要基礎,在社會科學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數學的應用滲透到現代社會的各個方面,直接為社會創造價值,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隨著大數據分析、人工智慧的發展,數學研究與應用領域不斷拓展。
Ⅵ 高中數學課程的性質是什麼
數學是研究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科學,是刻畫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的科學語言和有效工具。數學科學是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等科學的基礎,並在經濟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發展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數學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正在不斷地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與計算機技術的結合在許多方面直接為社會創造價值,推動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數學在形成人類理性思維和促進個人智力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質是公民所必須具備的一種基本素質。
數學教育作為教育的組成部分,在發展和完善人的教育活動中、在形成人們認識世界的態度和思想方法方面、在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進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現代社會中,數學教育又是終身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是公民進一步深造的基礎,是終身發展的需要。數學教育在學校教育中佔有特殊的地位,它使學生掌握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使學生表達清晰、思考有條理,使學生具有實事求是的態度、鍥而不舍的精神,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思考方式解決問題、認識世界。
課程性質
高中數學課程是義務教育後普通高級中學的一門主要課程,它包含了數學中最基本的內容,是培養公民素質的基礎課程。
高中數學課程對於認識數學與自然界、數學與人類社會的關系,認識數學的科學價值、文化價值,提高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維,發展智力和創新意識具有基礎性的作用。
高中數學課程有助於學生認識數學的應用價值,增強應用意識,形成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高中數學課程是學習高中物理、化學、技術等課程和進一步學習的基礎。同時,它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奠定基礎,對提高全民族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課程的基本理念
構建共同基礎,提供發展平台 高中數學課程具有基礎性,它包括兩方面的含義:第一,在義務教育階段之後,為學生適應現代生活和未來發展提供更高水平的數學基礎,使他們獲得更高的數學素養;第二,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提供必要的數學准備。高中數學課程由必修系列課程和選修系列課程組成,必修系列課程是為了滿足所有學生的共同數學需求;選修系列課程是為了學生的不同數學需求,它仍然是學生發展所需要的基礎性數學課程。
提供多樣課程,適應個性選擇 高中數學課程具有多樣性與選擇性,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為學生提供選擇和發展的空間,為學生提供多層次、多種類的選擇,以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對未來人生規劃的思考。
倡導積極主動、勇於探索的學習方式 高中數學課程倡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等學習數學的方式。這些方式有助於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在教師引導下的「再創造」過程。同時,課程設立「數學探究」「數學建摸」等學習活動,為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多樣的學習方式進一步創造有利的條件,以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成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的習慣。力求通過各種不同形式的自主學習、探究活動,讓學生體驗數學發現和創造的歷程,發展創新意識。
注重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高中數學課程注重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這是數學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人們在學習數學和運用數學解決問題時,不斷地經歷直觀感知、觀察發現、歸納類比、空間想像、抽象概括、符號表示、運算求解、數據處理、演繹證明、反思與建構等思維過程。這些過程是數學思維能力的具體體現,有助於學生對客觀事物中蘊涵的數學模式進行思考和做出判斷。數學思維能力在形成理性思維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當今知識經濟時代,數學正在從幕後走向台前,數學和計算機技術的結合使得數學能夠在許多方面直接為社會創造價值,同時,也為數學發展開拓了廣闊的前景。高中數學課程提供基本內容的實際背景,反映數學的應用價值,開展「數學建摸」的學習活動,設立體現數學某些重要應用的專題課程。力求使學生體驗數學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數學與日常生活及其他學科的聯系,促進學生逐步形成和發展數學應用意識,提高實踐能力。
與時俱進的認識「雙基」 隨著時代的發展,特別是數學的廣泛應用、計算機技術和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學課程設置和實施重新審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內涵,形成符合時代要求的新的「雙基」。
強調本質,注意適度形式化 形式化是數學的基本特徵之一。在數學教學中,學習形式化的表達是一項基本要求,但是不能只限於形式化的表達,要強調對數學本質的認識, 高中數學課程力求返璞歸真,努力揭示數學概念、法則、結論的發展過程和本質。
體現數學的文化價值 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課程應適當反映數學的歷史、應用和發展趨勢,數學對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用,數學的社會需求,社會發展對數學發展的推動作用,數學科學的思想體系,數學的美學價值,數學家的創新精神。數學課程應幫助學生了解數學在人類文明發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確的數學觀。為此,高中數學課程提倡體現數學的文化價值,並在適當的內容中提出對「數學文化」的學習要求,設立「數學史選講」等專題。
注重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 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正在對數學課程內容、數學教學、數學學習等方面產生深刻的影響。高中數學課程提倡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有機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則是有利於學生認識數學的本質,鼓勵學生運用計算機、計算器等進行探索和發現。
建立合理、科學的評價體系 現代社會對人的發展的要求引起評價體系的深刻變化。高中數學課程應建立合理、科學的評價體系,包括評價理念、評價內容、評價形式和評價體制等方面。評價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也要關注他們數學學習的過程;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的變化。
課程目標
高中數學課程的總目標是:使學生在九年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作為未來公民所必要的數學素養,以滿足個人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需要。具體目標如下:
1.知識
獲得必要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數學概念、數學結論的本質,了解概念、結論等產生的背景、應用,體會其中所蘊涵的數學思想和方法,以及它們在後續學習中的作用。通過不同形式的自主學習、探究活動,體驗數學發現和創造的歷程。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形成鍥而不舍的鑽研精神和科學態度。
具有一定的數學視野,逐步認識數學的科學價值、應用價值和文化價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維習慣,崇尚數學的理性精神,體會數學的美學意義,從而進一步樹立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
3.能力
提高空間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論證、運算求解、數據處理等基本能力。
提高數學地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包括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數學表達和交流的能力,發展獨立獲取數學知識的能力。
發展數學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力求對現實世界中蘊涵的一些數學模式進行思考和作出判斷。
課程具體目標中的知識、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力三個維度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模塊簡介
高中數學課程包括五個必修模塊,每個模塊2學分、36學時。選修課程由系列1,系列2,系列3,系列4組成。系列1包括2個模塊,每個模塊2學分、36學時;系列2則是為希望在理工、經濟等方面發展的學生設置的,包括3個模塊,每個模塊2學分、36學時;系列3由6個專題組成,每個專題1學分、18學時;系列4由10個專題組成,每個專題1學分、18學時。
模塊
必修
模塊
必修1:
集合、函數概念與基本初等函數
集合論是得國數學家康托在19世紀末創立的,集合語言是現代數學的基本語言。使用集合語言,可以簡潔、准確地表達數學的一些內容。高中數學課程只將集合作為一種語言來學習,學生將學會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語言表示有關的數學對象,發展運用數學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
函數是描述客觀世界變化規律的重要數學模型。高中階段不僅把函數看成變數之間的依賴關系,同時還用集合與對應的語言刻畫函數,函數的思想方法將貫穿高中數學課程的始終。學生將學習指數函數、對數函數等具體的基本初等函數,結合實際問題,感受運用函數概念建立模型的過程和方法,體會函數在數學和其他學科中的重要性,初步運用函數思想理解和處理現實生活和社會中的簡單問題。學生還將學習利用函數的性質求方程的近似解,體會函數與方程的有機聯系。
必修2:
立體幾何初步、平面解析幾何初步
幾何學是研究現實世界中物體的形狀、大小與位置關系的數學學科。人們通常採用直觀感知、操作確認、思維論證、度量計算等方法認識和探索幾何圖形及其性質。三維空間是人類生存的現實空間,認識空間圖形,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推理論證能力、運用圖形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以及幾何直觀能力,是高中階段數學必修系列課程的基本要求。
解析幾何是17世紀數學發展的重要成果之一,其本質是用代數方法研究圖形的幾何性質,體現了數形結合的重要數學思想。在本模塊中,學生將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建立直線和圓的代數方程,運用代數方法研究它們的幾何性質及其相互位置關系,並了解空間直角坐標系。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初步形成用代數方法解解決幾何問題的能力。
必修3:
演算法初步、統計、概率
演算法是數學及其應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計算科學的重要基礎。隨著現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演算法在科學技術、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並日益融入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演算法思想已經成為現代人應具備的一種數學素養。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中國古代數學中蘊涵了豐富的演算法思想。在本模塊中,學生將在義務教育階段初步感受演算法思想的基礎上,結合對具體數學實例的分析,體驗程序框圖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通過模仿、操作、探索,學習設計程序框圖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演算法的基本思想以及演算法的重要性和有效性,發展有條理的思考與表達的能力,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統計是研究如何合理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學科,它可以為人們制定決策提供依據。隨機現象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概率是研究隨機現象規律的學科,它為人們認識客觀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維模式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為統計學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在本模塊中,學生將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習統計與概率的基礎上,通過實際問題情境,學習隨機抽樣、樣本估計總體、線性回歸的基本方法,體會有樣本估計總體及其特徵的思想;通過解決實際問題,較為系統地經歷數據收集與處理的全過程,體會統計思維與確定性思維的差異。學生將結合具體實例,學習概率的某些基本性質和簡單的概率模型,加深對隨機現象的理解,能通過實驗、計算器(機)模擬估計簡單隨機事件發生的概率。
必修4:
三角函數、平面上的向量、三角恆等變換
三角函數是基本初等函數,它是描述周期現象的重要數學模型,在數學和其他領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本模塊中,學生將通過實例,學習三角函數及其基本性質,體會三角函數在解決具有周期變化規律的問題中的作用。
向量是近代數學中重要和基本的數學概念之一,它是溝通代數、幾何與三角函數的一種工具,有著極其豐富的實際背景。在本模塊中,學生將了解向量豐富的實際背景,理解平面向量及其運算的意義。能用向量語言和方法表述和解決數學和物理學中的一些問題,發展運算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角恆等變換在數學中有一定的作用,同時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和運算能力。在本模塊中,學生將運用向量的方法推導基本的三角恆等變換公式,由此出發導出其他的三角恆等變換公式,並能運用這些公式進行簡單的恆等變換
必修5:
解三角形、數列、不等式
學生將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對任意三角形邊角關系的探究,發現並掌握三角形中的邊長與角度之間的數量關系,並認識到運用它們可以解決一些測量和幾何計算有關的實際問題。
數列作為一種特殊的函數,是反映自然規律的基本數學模型。在本模塊中,學生將通過對日常生活中大量實際問題的分析,建立等差數列和等比數列這兩種數列模型,探索並掌握它們的一些基本數量關系,感受這兩種數列模型的廣泛應用,並利用它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不等關系與相等關系都是客觀事物的基本數量關系,是數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建立不等觀念、處理不等關系與處理等量問題是同樣重要的。在本模塊中,學生將通過具體情境,感受在現實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不等關系,理解不等式(組)對於刻畫不等關系的意義和價值;掌握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本方法,並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能用二元一次不等式組表示平面區域,並嘗試解決一些簡單的二元線性規劃問題;認識基本不等式及其簡單應用;體會不等式、方程及函數之間的聯系。
選修模塊
選修1-1:
常用邏輯用語、圓錐曲線與方程、導數及其應用
正確地使用邏輯用語是現代社會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無論是進行思考、交流,還是從事各項工作,都需要正確地運用邏輯用語表達自己的思想。在本模塊中,學生將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上,學習常用邏輯用語,體會邏輯用語在表述和論證中的作用,利用這些邏輯用語准確地表達數學內容,更好地進行交流。
在必修課程學習平面解析幾何初步的基礎上,在本模塊中,學生將學習圓錐曲線與方程,了解圓錐曲線與二次方程的關系,掌握圓錐曲線的基本幾何性質,感受圓錐曲線在刻畫現實世界和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進一步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
微積分的創立是數學發展中的里程碑,它的發展及廣泛應用開創了向近代數學過渡的新時期,它為研究變數與函數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手段。導數的概念是微積分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有極其豐富的實際背景和廣泛的應用。在本模塊中,學生將通過大量實例,經歷由平均變化率到瞬時變化率刻畫現實問題的過程,理解導數的含義,體會導數的思想及其內涵;應用導數探索函數的單調、極值等性質及其在實際中的應用,感受導數在解決數學問題和實際問題中的作用,體會微積分的產生對人類文化發展的價值。
選修1-2:
統計案例、推理與證明、數系擴充及復數的引入、框圖
學生將在必修課程學習統計的基礎上,通過對典型案例的討論,了解和使用一些常用的統計方法,進一步體會運用統計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思想,認識統計方法在決策中的作用。
「推理與證明」是數學的基本思維過程,也是人們學習和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思維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歸納、類比是合情推理常用的思維方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演繹推理或邏輯證明的能力是高中數學課程的重要目標。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之間聯系緊密、相輔相成。證明通常包括邏輯證明和實驗、實驗證明,數學結論的正確性必須通過演繹推理或邏輯證明來保證,即在前提正確的基礎上,通過正確使用推理規則得出結論。在本模塊中,學生將通過對已學知識的回顧,進一步體會合情推理、演繹推理以及二者之間的聯系與差異;體會數學證明的特點,了解數學證明的基本方法,包括直接證明的方法(如分析法、綜合法)和間接證明的方法(如反證法);感受邏輯證明在數學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養成言之有理、論證有據的習慣。
數系擴充的過程體現了數學的發現和創造過程,同時體現了數學發生、發展的客觀需求,復數的引入是中學階段數系的又一次擴充。在本模塊中,學生將在問題情境中了解數系擴充的過程以及引入復數的必要性,學習復數的一些基本知識、體會人類理性思維在數系擴充中的作用。
框圖是表示一個系統各部分和各環節之間的圖示,它的作用在於能夠清晰地表達比較復雜的系統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框圖已經廣泛應用於演算法、計算機程序設計、工業流程的表述、設計方案的比較等方面,也是表示數學計算與證明過程中主要邏輯步驟的工具,並將成為日常生活和各門學科中進行交流的一種常用表達方式。在本模塊中,學生將學慣用「流程圖」「結構圖」等刻畫數學問題以及其他問題的解決過程;並在學習過程中,體驗用框圖表示數學問題解決過程以及事物發生、發展過程的優越性,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能清晰地表達和交流思想。
選修2-1:
常用邏輯用語、圓錐曲線方程、空間中的向量與立體幾何
正確地使用邏輯用語是現代社會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無論是進行思考、交流,還是從事各項工作,都需要正確地運用邏輯用語表達自己的思想。在本模塊中,學生將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上,學習常用邏輯用語,體會邏輯用語在表述和論證中的作用,利用這些邏輯用語准確地表達數學內容,更好地進行交流。
在必修階段學習平面解析幾何初步的基礎上,在本模塊中,學生將學習圓錐曲線與方程,了解圓錐曲線與二次方程的關系,掌握圓錐曲線的基本幾何性質,感受圓錐曲線在刻畫現實世界和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結合已學過的曲線及其方程的實例,了解曲線與方程的對應關系,進一步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
用空間向量處理立體幾何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空間向量的引入,為解決三維空間中圖形的位置關系與度量問題提供了一個十分有效的工具。在本模塊中,學生將在學習平面向量的基礎上,把平面向量及其運算推廣到空間,運用空間向量解決有關直線、平面位置關系的問題,體會向量方法在研究幾何圖形中的作用,進一步發展空間想像能力和幾何直觀能力。
選修2-2:
導數及其應用、推理與證明、數系的擴充與復數的引入
微積分的創立是數學發展中的里程碑,它的發展及廣泛應用開創了向近代數學過渡的新時期,它為研究變數與函數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手段。導數的概念是微積分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有極其豐富的實際背景和廣泛的應用。在本模塊中,學生將通過大量實例,經歷由平均變化率到瞬時變化率刻畫現實問題的過程,理解導數的含義,體會導數的思想及其內涵;應用導數探索函數的單調、極值等性質及其在實際中的應用,感受導數在解決數學問題和實際問題中的作用,體會微積分的產生對人類文化發展的價值。
「推理與證明」是數學的基本思維過程,也是人們學習和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思維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歸納、類比是合情推理常用的思維方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演繹推理或邏輯證明的能力是高中數學課程的重要目標。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之間聯系緊密、相輔相成。證明通常包括邏輯證明和實驗、實驗證明,數學結論的正確性必須通過演繹推理或邏輯證明來保證,即在前提正確的基礎上,通過正確使用推理規則得出結論。在本模塊中,學生將通過對已學知識的回顧,進一步體會合情推理、演繹推理以及二者之間的聯系與差異;體會數學證明的特點,了解數學證明的基本方法,包括直接證明的方法(如分析法、綜合法)和間接證明的方法(如反證法);感受邏輯證明在數學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養成言之有理、論證有據的習慣。
數系擴充的過程體現了數學的發現和創造過程,同時體現了數學發生、發展的客觀需求,復數的引入是中學階段數系的又一次擴充。在本模塊中,學生將在問題情境中了解數系擴充的過程以及引入復數的必要性,學習復數的一些基本知識、體會人類理性思維在數系擴充中的作用。
選修2-3:
計數原理、統計案例、概率
記數問題是數學中的重要研究對象之一,分類加法計數原理、分步乘法計數原理是解決計數問題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也稱為基本計數原理,它們為解決很多實際問題提供了思想和工具。在本模塊中,學生將學習計數基本原理、排列、組合、二項式定理及其應用,了解計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會解決簡單的計數問題。
學生將在必修課程學習概率的基礎上,學習某些離散型隨機變數分布列及其均值、方差等內容,初步學會利用離散型隨機變數思想描述和分析某些隨機現象的方法,並能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概率模型的作用及運用概率思考問題的特點,初步形成用隨機觀念觀察、分析問題的意識。
學生將在必修課程學習統計的基礎上,通過對典型案例的討論,了解和使用一些常用的統計方法,進一步體會運用統計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思想,認識統計方法在決策中的作用。
選修4-1:
幾何證明選講
幾何證明選講有助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在幾何證明的過程中,不僅是邏輯演繹的程序,它還包含著大量的觀察、探索、發現的創造性過程。本專題從復習相似圖形的性質入手,證明一些反映圓與直線關系的重要定理,並通過對圓錐曲線性質的進一步探索,提高學生空間想像能力、幾何直觀能力和運用綜合幾何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選修4-2:
坐標系與參數方程
坐標系是解析幾何的基礎。在坐標系中,可以用有序實數組確定點的位置,進而用方程刻畫幾何圖形。為便於用代數的方法刻畫幾何圖形或描述自然現象,需要建立不同的坐標系。極坐標系、柱坐標系、球坐標系等是與直角坐標系不同的坐標系,對於有些幾何圖形,選用這些坐標系可以使建立的方程更加簡單。
參數方程是以參變數為中介來表示曲線上點的坐標的方程,是曲線在同一坐標系下的又一種表示形式。某些曲線用參數方程表示比用普通方程表示更方便。學習參數方程有助於學生進一步體會解決問題中數學方法的靈活多變。
本專題是解析幾何初步、平面向量、三角函數等內容的綜合應用和進一步深化。極坐標系和參數方程是本專題的重點內容,對於柱坐標系、球坐標系等只作簡單了解。通過對本專題的學習,學生將掌握極坐標和參數方程的基本概念,了解曲線的多種表現形式,體會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學問題的過程,培養探究數學問題的興趣和能力,體會數學在實際中的應用價值,提高應用
Ⅶ 解讀數學課程標准
解讀數學課程標准
1、數學的概念: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
2、數學的作用:
數學作為對於客觀現象抽象概括而逐漸形成的科學語言與工具,不僅是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基礎,而且在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3、數學課程性質: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是培養公民素質的基礎課程,具有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
4、數學課程基本理念:
數學課程應致力於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5、數學課程的設計思路:
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設計充分考慮本階段學生數學學習的特點,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徵,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充分考慮數學本身的特點,體現數學的實質,在呈現作為知識與技能的數學結果的同時,重視學生已有的經驗,使學生體驗從實際背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構建數學模型、尋求結果、解決問題的過程。
6、數學課程目標
從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四個方面加以闡述。
7、在數學課程中,應當注重發展學生的:
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還要特別注重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8、模型思想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學生體會和理解數學與外部世界聯系的基本途徑。建立和求解模型的過程包括:從現實生活或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學問題,用數學符號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數等表示數學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求出結果並討論結果的意義。這些內容的學習有助於學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應用意識。
9、創新意識的培養
創新意識的培養是現代數學教育的基本任務,應體現在數學教與學的過程之中,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問題是創新的基礎;獨立思考、學會思考是創新的核心;歸納概括得到猜想和規律,並加以驗證,是創新的重要方法。創新意識的培養應該從義務教育階段做起,貫穿數學教育的始終。
10、數學課程的總目標
1、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
2、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增強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了解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初步的創新意識和科學態度。
11、總目標與其他目標的關系。
總目標的這四個方面,不是相互獨立和割裂的,而是一個密切聯系,相互交融的有機整體。在課程設計和教學活動組織中,應同時兼顧這四個方面的目標。這些目標的整體實現,是學生受到良好數學教育的標志。它對學生的全面、持續、和諧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的發展離不開知識技能的學習,知識技能的學習必須有利於其他三個目標的實現。
12、總目標中情感態度的要求
1、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慾。
2、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體驗獲得成功的樂趣,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3、體會數學的特點,了解數學的價值。
4、養成認真勤奮、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質疑等學習習慣。
5、形成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13、
了解的含義
從具體實例中知道或舉例說明對象的有關特徵;根據對象的特徵,從具體情境中辨認或者舉例說明對象。
14、理解的含義
描述對象的特徵和由來,闡述此對象與相關對象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15、掌握的含義
在理解的基礎上,把對象用於新的情境。
16、運用的含義
綜合使用已掌握的對象,選擇或創造適當的方法解決問題。
17、經歷的含義
在特定的數學活動中,獲得一些感性認識。
18、體驗的含義
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主動認識或驗證對象的特徵,獲得一些經驗。
19、探索的含義
獨立或與他人合作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理解或提出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思路,發現對象的特徵及其與相關對象的區別和聯系,獲得一定的理性認識。
20、總目標中問題解決的要求。
1、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增強應用意識,提高實踐能力。
2、獲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發展創新意識。
3、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
4、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21、總目標中數學思考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