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幼兒園大班加減法應該學到多少了
幼兒園大班數學要學到20以內的加減法。
『貳』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准備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供大家參考,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活動目標:
1、正確感知10以內的數量,能按群目測數群。
2、能把兩部分數量合起來看,學習按群測數。
3、敢大膽講述自己的操作過程。
活動准備:
教具:5、6、7、8、9、10的實物卡片共6張。
學具:幼兒用書,鉛筆每人一份。
活動過程:
1、集體活動。
(1)目測數群,感知10以內的數。
教師分別出示實物卡片,引導幼兒觀察圖片,說一說:圖片上有什麼?有多少?L你是怎麼看出來的?教師帶領幼兒一一點數,並說出物體的總是。
(2)學習按群測數。
教師啟發幼兒用「合起來」的方法說出總數,想一想:還可以用什麼方法很快能知道有多少個xx?說一說:你們覺得這幾種方法,哪一種方法最快?為什麼?組織幼兒討論得出結論。
教師帶領幼兒看5的實物卡片,啟發幼兒用「合起來」的方法說出總數。
教師引導幼兒觀察6——7的實物卡片,鼓勵幼兒自己用這種辦法說出總數。
教師藉助手勢,啟發幼兒用手畫圈表示總數。
2、操作活動。
(1)看實物和圓點連線。
(教師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實物和圓點的數量,說一說,圖上有什麼?每張卡片上的數量是多少?啟發幼兒用連線的方法,連接數字和相應的卡片。
比較兩組物體的數量,請你給多的一組打√,再寫上數字。
(2)統計活動。
觀察畫面,說說:圖上有哪些動物?請你將同類的動物圈在一起。
啟發幼兒按標記在格子里寫上相應的數字。
3、活動評價。
(1)重點評價:「看圖連線」和「按標記寫數字」,請幼兒自己講述操作過程。
(2)對操作正確以及能邊操作邊講述的幼兒給予表揚。
活動目標:
1、感知並理解相鄰數的概念,掌握1——10的相鄰數,理解並能說出相鄰數之間多一少一的關系。
2、發展幼兒的比較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
3、學習與同伴友好交往、合作游戲的方法,激發幼兒對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相鄰數的含義,掌握10以內各數的相鄰數。
活動准備:
數字卡片1套、學具袋、羊羊數字頭飾、灰太狼頭飾
活動過程:
一、師生互動,隨音樂進入教室
1、師:小朋友們好!今天老師帶著大家到數字王國里,和數字寶寶交朋友好嗎?看小汽車來了,我們快快出發吧!
2、放音樂《去郊遊》師生一起做開車動作,隨音樂進入教室。
二、談話激發興趣
1、師:小朋友你們知道什麼叫鄰居嗎?你旁邊和你挨住坐的兩個朋友是你的鄰居,請小朋友們說你旁邊的鄰居是誰好嗎?(指名說)小朋友們有鄰居,數字寶寶也有鄰居呢!數字王國的數字寶寶急著要和我們見面了,我們來看看,他們都是誰?(出示數字卡片1——10)。
2、教師打亂出示數字卡片指名小朋友認讀。
3、請小朋友給數字寶寶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排隊。
三、初步認識相鄰數
1、師:小朋友們,我們一起來給數字寶寶找鄰居吧!
(1)我們來看看數字寶寶2的鄰居是誰呀?2的前面是幾?(是1),2的後面呢?(是3)(1和3是2的鄰居,也叫做2的相鄰數。)
(2)數字寶寶5也想找鄰居了,小朋友們快幫幫他吧!(把5貼在黑板上,讓幼兒給5找鄰居)
(3)出示卡片9讓幼兒給9找鄰居。
小結:剛才小朋友給數字寶寶們找到了鄰居,我們的寶寶們真棒!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秘密,每個數字寶寶都有兩個相鄰數,前面一個後面一個,小朋友們可要記清楚了。
四、拓展活動,加深幼兒理解
1、給小動物找鄰居。
教師課件出示小動物圖片,讓幼兒數一數它的個數,並說一說它鄰居的個數。
2、游戲<<智救羊羊>>
游戲規則:教師請10名幼兒扮演羊羊,給他們戴上寫有編號的羊羊頭飾,並請幼兒記住編號。
教師扮演灰太狼。
播放音樂《我只是一隻羊》,音樂響起羊羊們在歡快的玩耍。
音樂一停灰太狼就抓住一隻羊羊。
並告訴其他的羊羊,要想救走這只羊羊就要他的鄰居來才行。
(游戲數遍)
五、結束部分:
師:"今天,我們知道了每一個數字寶寶都有自己的好朋友、好鄰居,它們之間互相幫助團結友愛,快樂的生活著。
我們小朋友也要像數字寶寶一樣,大家團結友愛互幫互助。"
活動目標:
1、學習7的加減,能根據花朵顏色的不同列出加、減法算式並進行7以內數的加減運算。
2、進一步鞏固對加、減法算式及其含義的理解。
3、愛動腦筋,能積極參與加減運算活動。
活動准備:
1、經驗准備:幼兒有看圖列組成式的經驗,學習過6以內各數的加減和7的組成。
2、物質准備:
——教具:圖片一張(上面畫7隻猴子,其中1隻小猴,6隻大猴;2隻猴子在樹上,5隻猴子在草地上;3隻猴子在吃香蕉,4隻在吃蘋果。)
——學具:《幼兒用書》(P11、12、13頁),幼兒人手一支筆。
活動過程:
1、看猴子去。
——教師:還記得《7隻小猴去旅行》的故事嗎?小猴們旅行回來了,我們去看看它們吧。
——教師(出示圖片):小猴在哪裡?它們都在干什麼?
——請幼兒說一說每個小猴子的位置,以及它們正在做什麼?如:1隻小猴子,6隻大猴子………
——教師:你能用一道算式來表示嗎?
——引導幼兒列加法或減法算式,並說一說每個數字表示什麼意思。
如:1+6=7
表示1隻小猴子和6隻大猴子合起來是7隻猴子。
再如:7—1=6表示7隻猴子中,有一隻小猴子剩下的都是大猴子。
——繼續引發幼兒的思考:你還能列出和剛才不一樣的算式嗎?
2、幼兒操作活動。
——看圖按特徵標記列算式。
請幼兒觀察畫面上的實物有多少?它們的顏色和其它特徵是怎樣的?然後,列出7的第一組加法或減法算式。
——觀察連續的三幅圖,講述圖片的含義,列出加減算式。
——帶領幼兒分別打開《幼兒用書》第12、13頁,引導幼兒練習7的第二組、第三組加減運算。
(也可採用分組練習的方式,本活動只完成一頁練習,其它練習放在日常或區域中進行。)
3、活動評價
請幼兒介紹「看特徵列算式」的活動,鼓勵幼兒說出每道算式的意思,幫助幼兒理解加減法的含義。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學習將一個物體分成相等的四份。
2、探索物體等分的多種方法,激發幼兒對等分的興趣。
3、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比較能力。
活動准備:
1、材料紙:圓形、正方形、長方形。
2、實物:餅干
3、數學練習冊
活動過程 :
一、集體活動
1、用變魔術的形式引入課題。
師:今天,我們班來了一位魔術師,現在請魔術師為我們表演變魔術,好嗎?
2、教師出示一根繩子。
師:小朋友看,這是什麼?(繩子)多少根繩子?(一根)小朋友想學魔術師變魔術嗎?
師:魔術師可以將一根繩子變成四根,你們信嗎?
(1)請個別幼兒表演變魔術,先將一根繩子變為兩根一樣長的繩子。
(2)再請個別幼兒表演變魔術,由兩根繩子變為四根一樣長的繩子。並說說你是怎樣變來的?你是怎麼知道它們是一樣長?
3、教師示範圓形的四等分。
教師繼續以變魔術的形式出示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的材料紙,請幼兒示範。
師:請小朋友比一比:等分後的部分是否一樣大,以及原來的圖形和分後的每一部分哪個大?哪個小?
4、幼兒操作,請幼兒探索各種圖形的四等分的多種不同方法。
5、教師在黑板上示範用筆將圖形四等分。
二、個別活動
師:請小朋友把練習冊打開到43、44頁。
師講述操作要求:
1、下列每組圖中的物品是四等分嗎?把正確的圈起來。
2、將下列圖形四等分,有幾種方法?用筆畫線。
三、活動評價
師:請做好的小朋友和好朋友說說你是怎麼做的?(幼兒交流)
師:真會動腦筋,講得真不錯。
四、延伸活動
師:請小朋友課後區域活動的時候可以玩一玩《賣餅干》的游戲。
活動目標:
1、讓幼兒通過實踐學習自然測量,初步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2、使幼兒知道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的結果有關,量具越長,測的次數越少,量具越短,測的次數越多。
3、初步培養幼兒互相合作的能力。
活動准備:
1、各種自然測量的工具(筆、積木、筷子、布條、紙條等)
2、記錄測量次數的紙、筆。
活動過程:
1、談話導入活動。
師:小朋友你們知道我們教室里的每一樣物品有多長嗎?
2、學習自然測量。
(1)幼兒嘗試自由測量,記錄結果。
(2)交流,教師請個別幼兒測量從黑板的一端到另一端,並引導幼兒討論出正確的測量方法:測量時,測量工具要和起點對齊,在測量工具的另一頭用筆做個記號,第二次測量時,要從記號開始接下去量。
(3)教師與一位幼兒合作,再次進行測量,並做好測量次數的記錄,最後說出測量結果。
(3)幼兒自由結伴,選擇測量工具和測量線路進行測量,教師進行觀察,適時進行輔導。
(4)請部分幼兒說一說測量的結果。
3、體驗測量工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1)師:「我用兩種不同的測量工具測同一條線路,測出的結果是一樣的嗎?」
(2)請兩位幼兒進行實踐操作,引導幼兒比較測量結果的數目為什麼不同,說出用長的工具量出來的次數少,用短的工具量出來的次數多。
4、活動延伸:鼓勵幼兒在區角活動中使用各種不同的測量工具進行測量,比較各種不同的結果。
『叄』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
篇一: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排隊
活動目標:
1、通過將花片進行分類、排列、記錄,積極探索、分析討論感知物體的大小、數量與排列長短的關系。
2、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發展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
活動准備:
學具:1、幼兒人手一份雙面操作板和積塑(大、中、小各十個)。
2、記號筆人手一支。
3、同樣長度即時貼兩條。
教具:1、示範用操作板兩份。
2、小橘子、大蘋果各一個。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出示花片引起幼兒興趣。
師:看,這里有什麼?(花片)
2、第一次探索活動:感知數量相同、大小不一的花片,排列長短不一樣。
(1)教師講解操作要領。
師:請你們幫忙做件事,給這些花片分分家,排排隊。
出示操作卡正面提問:
*猜猜,第一條線上排什麼?
*第二、第三條線上呢?
師:排的時候要從紅線開始,一個靠著一個,讓它們站在線上。三排全排完了,不要收,把數字記在後面的格子里。
(2)幼兒操作,用花片在紙板上排隊。
(3)幼兒講述排列結果,並討論「為什麼都是十個,隊伍卻不一樣長呢?」
(因為小花片小,所以排得最短;因為大花片大,所以排得最長;因為中花片不大也不小,所以排的隊伍不長也不短。)
(4)小結:相同數量的花片,花片越小排列越短;花片越大排列越長。
3、第二次探索活動:感知大小不一的花片,排列長短相同時,數量不同。
(1) 觀察紙板另一面,提問:
*看看紙板上的三條線怎麼樣?(一樣長)
*如果在這三條一樣長的線上排隊,想想,用的花片的數量會不會一樣多?(一樣;不一樣)
(2) 交代探索要求,幼兒操作,尋求答案。
師:請你們用不同的花片分別在三條一樣長的線上排列,看看它們的數量到底會不會一樣多呢?
(3) 幼兒講述操作結果。
(不一樣多,小花片用的最多,大花片用的最少。)
(4)討論:為什麼排一樣長的隊伍時,小花片用的最多,大花片用的最少?
(5)小結:隊伍一樣長時,小花片用的數量多,大花片用的數量少。
4、結合生活實際,進一步感知大小、數量與排列長短的關系。
(1) 出示橘子和蘋果提問:
*如果用相同數量橘子和蘋果排隊,誰的隊伍長?誰的隊伍短?為什麼?
(橘子小,排的隊伍長;蘋果大,排的隊伍短。)
*讓它們排一樣長的隊伍,橘子和蘋果誰用的多?為什麼?
小結:隊伍一樣長時,大的蘋果用的數量少,小的橘子用的數量多。
(2)師幼游戲「走鋼絲」。
*老師和一幼兒走「鋼絲」,全體幼兒分成兩組分別為老師和幼兒點數步子。
師:「從起點線處腳跟對腳尖走到終點線,大家幫著數數用了幾步?」
*討論:為什麼老師用的步子少,小朋友用的多呢?
*小結:走一樣長的「鋼絲」,老師腳大,用的步子少,小朋友腳小,用的步子多。
師:讓我們把今天的許多新發現、學會的新本領告訴其他的小朋友吧!
大班數學教案:認識星期(7以內的數)
篇二: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認識星期(7以內的數)
活動目標:
1、復習鞏固1—7的序數,2—6的鄰數。
2、認識時間星期,了解其順序性、周期性,初步形成「星期」概念。
3、激發幼兒對時間的興趣,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
活動准備:
1-7的數字娃娃,大寫數字一至七,星期娃娃圖片7張,四個星期轉盤,星期娃娃頭飾每人一個。
活動過程:
一、 復習鞏固1—7序數,2—6鄰數。
1:今天數字娃娃也來到我們班,和小朋友一起上課,(同時出示無序的數字1—7),請你們按從小到大的順序給數字娃娃排隊,還要說出排在第一的是哪個數字娃娃。
2:以「數字娃娃找朋友」的游戲形式鞏固鄰數。
老師以數字娃娃的口氣問:我是2,我的朋友是幾和幾?請小朋友幫助我,幫我找出好朋友。幼兒回答:二、二、二,你的朋友是一和三,一和三是你的好朋友。
二、 新授:以故事的形式讓幼兒了解星期的順序性、周期性。
1:現在我們要和數字娃娃一起來聽一個童話故事,聽的時侯要仔細聽,故事裡講了什麼。
老師講述故事《星期媽媽和孩子們》。
講完後提問:
故事的名字叫什麼?
星期媽媽一連生了幾個孩子?
它給孩子取了什麼名字?穿什麼顏色的衣服?
(老師隨幼兒的回答出示星期娃娃圖片,打亂順序。)
強調:星期媽媽的第一個孩子是誰?第二個孩子是誰?請你們幫星期妹妹來排隊,好嗎?(排好隊後讀一讀)
2:轉盤游戲「找鄰居」。
老師示範轉動轉盤,然後請個別幼兒操作。
規則:轉動轉盤後,指到星期幾,就請小朋友講出星期幾的兩個鄰居。游戲反復進行3—4次。
突出強調:星期日的鄰居是誰?(意在突破星期的周期性這一難點,讓幼兒具有明確的周期意識,即一個星期有七天,一個星期結束下一個星期開始。)
三:幼兒操作活動:轉盤游戲「找鄰居」
幼兒分成3大組,每組一個星期轉盤,一組幼兒輪流轉動轉盤,同組全體幼兒共同講述指針所指星期幾的兩個鄰居是星期幾和星期幾。
(讓幼兒通過實際操作,進一步感覺星期的順序性、周期性,形成星期這一時間感念。)
四:活動評價:
引導幼兒與老師一起談談這節課認識了什麼?明白了什麼道理?講講玩星期轉盤游戲的感受。
五:分組進行角色游戲:找鄰居。
七名幼兒一組,分別戴上星期娃娃頭飾,扮演星期一至星期日七個角色形象,手拉手圍成圈,順時針轉動,邊轉邊說: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七個娃娃在一起,快快樂樂做游戲,游戲的名字叫「找鄰居」。
接著星期一發問:我是星期一,我有兩個好鄰居,我的鄰居是幾和幾?其餘六個星期娃娃回答:星期一,星期一,你有兩個好鄰居,你的鄰居是星期日和星期二。
接下去由星期二、星期三……星期日順次提問,方法同上,游戲繼續進行。
篇三:大班數學教案:有趣的門卡
活動目標:
1、學習8的加減運算,能正確地列出8的加減算式。
2、嘗試用三個數字在符號板上擺出不同的加減算式,初步感受加法交換律和減法的互換關系。
3、積極地動腦思考,主動探索數字在算式中的不同位置。
活動准備:
1、經驗准備:幼兒學過7以內各數加減法及8的組成。
2、物質准備:
——教具:符號底板(底板分成四格,兩格上寫有加號和等號,另外兩格寫有減號和等號,符號中間有空間便於寫數字),8、3、5三個數字各一張,筆一支。
——學具:《幼兒用書》(P14、15、16),幼人手一支筆。
活動過程:
1、奇怪的門卡。
——教師:爸爸帶花花到其他城市去遊玩,他們住飯店時,服務員給他們出了一道題,我們一起去看一看。
——教師(出示符號底板和8、3、5三個數字):服務員說,當他們用這三個數字在門卡上擺出四道力口減算式,才能順利地拿到門卡進房間。你們願意來試試嗎?
——幼兒思考。請個別幼兒來演示,說一說自己擺的是什麼算式,集體檢查。鼓勵幼兒用三個數擺出四道不同的加減算式。
2、幼兒操作活動。
——看房子特徵列算式。觀察8座小房子,根據房子的顏色,在加減符號旁邊填寫數字,列出四道不同的'加減算式。
——觀察左邊的數字,請你列出四道不同的算式。
——觀察三組蔬菜,想一想:哪兩組蔬菜力口起來和下面的數字相同,請畫線連起來。
——帶領幼兒分別打開第15、16頁引導幼兒練習8的第二組、第三組和第四組加減運算。(也可以採用分組練習的方式,本;舌動只完成一頁練習,其它練習放在曰常或區域中進行。)
3、活動評價。
——請幼兒介紹操作活動。
——引導幼兒觀察兩道加法算式和兩道減法算式的相同點與不同點,發現兩道加法算式的數字都相同,但加號兩邊的數字位置不同;兩道減法算式是等號兩邊的數字位置交換了。
——請幼兒觀察自己的記錄結果,看看有沒有同樣的發現。表揚正確列出四道不同的加減算式的幼兒,然後結束教學活動。
篇四:大班數學活動:保齡球館
設計意圖:
數的組成是數概念教育內容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以往幼兒學習時,經常會出現機械記憶的情況,有些雖然開始關注孩子的操作但是多以「就事論事」地擺弄桌面材料為主,比較單一、乏味。新《綱要》中關於數學領域的目標定義為「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而保齡球就是孩子們生活中常玩的一個合作體育游戲,整個活動以保齡球館為游戲情節線索,以兒童思維發展的理論為依據,設計了三部曲:操作體驗——歸納提升——遷移運用,讓幼兒在操作中體驗快樂,積累經驗;在交流、歸納、提升中發現一些簡單的規律,在遷移運用中提升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能力。
活動目標:
1、探索發現將數字10分成兩個部分時,可以有不同的結果,並能分出10的所有組數。
2、能夠在觀察的基礎上,分析比較多組分和記錄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並能用符號表示,體驗互換、互補關系。
3、在游戲活動中鞏固10以內數的組成,體驗參與活動的樂趣。
活動准備:
保齡球若干 記錄表 皮球 投影儀 獎品 抽獎箱
活動過程:
一、幼兒游戲,記錄結果
1、引題:樂樂保齡球館今天開業了,你們想不想去嘗試一下?我們先來看看這張記分表,它能告訴我們什麼?
2、介紹規則:等會三個小朋友一組,請你們商量一下誰先玩,誰記錄,誰撿球,商量好了到老師地方領一張記錄表,請你看清楚記錄表的左上角是數字幾,就到幾號保齡球館玩。
3、游戲與記錄
二、交流結果,梳理經驗
1、交流結果
師:你是怎麼記錄的?
2、引導梳理
教師提升:10個保齡球可以分成3個站著的和7個倒的。3和7合起來是10。
3、探索互換規律
4、用已知規律整理記錄表
師:在老師表格裡面找不到的記錄你們還有嗎?是不是你們打保齡球的所有記錄都在這上面了?
師:現在請你們三個人一組將記錄表用自己的方法整理一下,讓它有次序、很整齊、也記得牢、不會漏掉、也不會重復。
幼兒交流記錄表。
三、頒獎活動,遷移經驗
1、交待規則
師:你們看這是什麼?(出示抽獎箱)抽獎時間到了!每個小朋友可以到抽獎箱里摸一張獎券,請你們看清楚是幾元的獎券,每張獎券只能領兩種獎品,兩種獎品合起來的價格剛好是獎券的面額。
2、領取獎品
3、交流分享
師:你拿的是幾元的獎券?你用這獎券領了哪兩樣獎品?
大班計算活動:比較輕重
幼兒園大班計算活動:比較輕重
溫州三幼得勝園區 潘雪如
活動目標:
1、感知輕重,知道要有兩個或者幾個物體才可以比較重量。
2、學慣用自然測量比較兩個物體的輕重,用工具測量來比較三個物體的重量,並做好記錄。
3、體驗合作帶來的樂趣與成功感。
活動准備:
1、學具筐:面霜瓶、積木、天平8個。
2、皮球、桶、紙盒、水瓶、鉛筆盒、杯子、積木、瓶子各兩個。
活動過程:
一、提出概念。
1、請一名幼兒上來。
(1) 今天老師想給XXX小朋友比重量,你們覺得一個人可以比重量么?那有什麼辦法呢?你們覺得誰重?
(2) 今天老師帶來了蹺蹺板,看看誰重一點?我給重一點那邊貼上箭頭向下的標記。
(3) 小結:原來比重量要兩個或者幾個物品才可以比較,一個物體不能自己跟自己比重量。
二、感知重量。
1、幼兒探索。
(1)今天老師也給你們帶來了兩樣物品,老師請你們來給他們比一比輕重。
(2)我請兩個孩子一組,站在桌子旁邊去找兩樣物品比輕重,給重的那樣東西貼上朝下的箭頭。
2、小結:原來我們用我們的小手掂一掂可以比較出物體的輕重。
三、工具測量。
1、出示三樣物品。(三個玩具)
(1) 剛才我們給兩樣東西比了重量,我這里有三樣東西,誰願意上來給他們比較輕重。誰跟他有不一樣的意見?
(2) 那到底誰排的對呢?我也不知道。當我們用手也沒辦法分出輕重的時候,那我們就需要一個准確的測量工具。他就是天平。
(3) 我們先將兩個物品進行比較,把輕的那個拿下來,重的那個不動。然後再把第三個物品拿來進行比較。那這個比其他兩個都重,所以他是最重的,那C就是最輕的,中間這個叫什麼呢?他叫不輕也不重。
(4) 因為他最重的要輕,比最輕的要重,所以他叫不輕也不重。一起來說說看。(貼上箭頭)
(5) 教師示範記錄表。
2、幼兒操作。
(1) 請小朋友兩人一組不拿凳子到桌子旁邊,合作一人記錄,一人測量,給三樣物品比輕重。
(2) 教師檢驗:將幼兒的記錄表貼在黑板上。
(3) 找出不一樣的檢測一次。
(4) 其實我們生活中也有很多東西可以比較輕重,我們一起去找找吧。
篇五: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正方體與長方體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能正確地認識正方體與長方體的名稱及特徵。
2、能在活動中培養自己的觀察力以及初步的空間想像力。
3、使在探索活動中提高對認識立體圖體的興趣。
活動准備:
正方體、長方體製作材料紙若干張,正方體、長方體積木若干塊。
活動過程:
1、集體活動。
觀察兩張製作材料,講述異同。「小朋友看老師帶來了兩張紙,請你仔細觀察它們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點:都有6個圖形組成。不同點:一張紙上都是一樣大的正方形組成。還有一張紙上有正方形和長方形組成。)
2、幼兒操作活動。
「今天老師就要請小朋友用這兩張紙來變魔術,怎麼做呢?」
(1)介紹製作形體的方法。
出示示意圖,教師簡單講述製作方法。
(2)製作後講述異同,介紹形體名稱。(正方體、長方體。)
「你們做的兩件東西像什麼?「(積木、盒子)「它們一樣嗎?」(不一樣)「怎麼不一樣?」(有的上面都是正方形,有的上面有正方形還有長方形。
老師手指正方體的一面,這就叫面。我們一起數數它有幾個面。(6個)「這6個面都是怎樣的?」(同樣大小的正方形。)由6個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圍成的形體它的名字就叫正方體。「請你把你做的正方體找出來,說說它是什麼樣的?」現在請你們拿出 你製作的另一個形體,數數上面有幾個面?每個面一樣嗎?(不一樣。)怎麼不一樣?(6個面里有正方形和長方形。)它也有名字,叫長方體。
歸納小結:正方體的6個面是一樣大小的正方形。長方體的6個面,有的都是長方形(面對面的一樣大);有的4個面是長方形(面對面的一樣大),2 個面是正方形。
3、按特徵標記將正方體與長方體分類。
出示貼有正方體與長方體標記的兩個籃子。「這里有兩個籃子,籃子上分別貼有什麼樣的標記?」(正方體、長方體。)請你們把桌子上的各種形體送進帶有特徵標記的籃子,並說說你送的是什麼形體。
4、搭積木游戲
數一數我用了幾塊積木來搭,數的時候要考慮到看不到的積木,提高觀察能力與空間知覺能力。
篇六: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對稱》
活動目標
1.初步認識軸對稱現象,能在對稱圖形身上找出對稱軸。
2.通過操作,創作表現對稱美,在操作中探索發現。
3.感受周圍事物的對稱美,提高審美意識、體驗創造操作的樂趣。
活動准備
1.圖片:蝴蝶24,剪刀。
2.長方形,正方形紙若干。
活動過程
一、理解對稱概念,初步感受對稱美
1.出示圖片:蝴蝶,感知理解對稱。
教師:今天老師帶來一些圖片給小朋友看,你們想看嗎?
你覺得這些圖片好看嗎?你發現這些圖片奇妙的地方了嗎?
(幼兒互相議論。)
2.教師小結:原來,這些圖案的左邊和右邊都是一模一樣的,像這種左右兩邊形狀、大小、顏色
都一樣的,我們就叫它「對稱」。
3.教師出示一張圖片,演示圖形對折。
(1)教師:那麼把這些對稱的圖形對折,會怎麼樣呢?對折後一樣齊的,我們叫做「重合」--出示字卡"重合
(2)重合後,我們發現中間有一條折線,它也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對稱軸」
4.觀察生活中的實物圖片,感受對稱美
(1)出示蝴蝶風箏、、面具(臉譜)、飛機等感知對稱,尋找對稱軸。
提問:它們對稱嗎?你從什麼地方看出它們是對稱的?對稱軸在哪裡?)
(2)為什麼人們要把這些東西造成是對稱的呢?看起來對稱的東西怎麼樣?
(平衡感、整齊、美觀)
二、尋找身邊的對稱物品,鞏固理解對稱含義。
1.出示實物若干(望遠鏡、梳子、衣服、鏡子等)
提要求:選一件對稱的物品。
2.幼兒介紹自己的物品,說說為什麼自己覺得它是對稱的?
對稱軸在哪裡?
(引導幼兒發現對折後能重合,即是對稱)
三、幼兒操作,創作表現對稱美。
1.出示作品(眼鏡)
教師:你們看這是什麼?它對稱嗎?
你們知道還有什麼是對稱的嗎?
2.幼兒操作,探索用紙片折疊對稱圖形。
四、結束
教師總結:今天,我們班裡的小朋友都很能幹,不但認識了解了對稱,還能自己動手摺疊對稱的圖形,
在我們身邊還有好多好多對稱的物品,今天我們也回家找一找,還有哪些東西是對稱的,
明天來告訴老師好嗎?
『肆』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
幼兒大班數學教案篇一:認識10以內數字的組成
目標:
1.復習鞏固10以內數的組成和並練習10以內數的加減運算。
2.發展幼兒的邏輯能力,提高思維的敏銳性。
准備:
數字組成卡片,標有0-10的卡片多套(幼兒人數的1.5倍)
過程:
1.數字游戲《找朋友》----每個幼兒都分得一張0-10的數字卡片,貼於胸前。教師出示數字卡片如7,請幼兒找胸前數字相加或者相減得數是7的另一幼兒做朋友。
(1)首先兩兩找朋友,即兩個幼兒的數字之和為7.
(2)再讓找兩個幼兒的數字之差為7的做朋友.
(3)請找對朋友的`幼兒手拉手站著,並能說出如4+3=7的等式。適時提醒:如果教師手中的數字為8,而有些幼兒胸前的數字為2,那麼這些幼兒即可以和數字為6的幼兒做朋友,也可以和數字為10的幼兒做朋友,但只能選擇其中一個做好朋友哦。
2.游戲《翻得數》
(1)兩位教師示範游戲規則:把30張卡片打亂,游戲者輪流摸10張,剩餘10張反扣在桌子中間。
其中一游戲者先翻開桌面的任意一張卡片,此卡片上的數即表示得數。再從自己的手中找兩個數字,這兩個數字相加或者相減其得數與翻的牌一致,確認找對後就把著三張卡片整齊地放在自己的一旁。接著就輪到另一游戲者翻開桌面的一張卡片,依次類推。如果翻的卡片是5,而自己手中沒有相加或者相減其得數等於5的,那麼就把這張卡片拿到自己手中。桌子中間的卡片翻完後,手中牌少著為勝。
(2)小組內幼兒兩兩輪流繼續游戲。
幼兒大班數學教案篇二:學習3的組成
活動目標:
1、教幼兒學習3的組成,會正確認識分合式。
2、讓幼兒學慣用教為清楚的語言表達分和合的過程,初步理解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活動准備:
1、教具玩具熊1個玩具香蕉3個香蕉卡片3個
2、學具人手一份材料紙蠟筆和若干記號筆
活動過程:
1、集體活動。
(1)教師以故事的形式引出3可以分成2和1,1和2合起來是3。
例:今天的小熊家裡來了兩位客人小貓,(出示玩具熊和貓),小熊拿出了幾個香蕉來招待客人呢?(3個),小熊送給小熊1個香蕉,送給小貓2個香蕉。同時用語言表述:3個香蕉可以分成1個和2個,可是小貓說了他們不愛吃香蕉,於是就把香蕉還給了小熊,現在小熊的手裡有幾個香蕉呢?並用語言表述:1個香蕉和2個香蕉合起來是3個香蕉,最後,教師在黑板上貼上卡片香蕉和數字,表示上述分和過程,同時出示分和符號「^」,向幼兒說明分合號及其用途,講解分合號的使用方法,並教幼兒正確用語言表達3可以分成2和1,1和2合起來就是3。
(2)啟發幼兒學慣用口語表述其分和關系。3可以分成2和1,1和2合起來就是3。
教師出示3個塑料球和2個盤子,問:「要把3個球放在2個盤子里,並且每個盤子里都有球,應該怎麼放呢,引導幼兒說出3可以分成2和1,再用同樣的方法把兩個盤子的球合起來,表述稱:2和1合起來就是3。
2、小組活動。
第一、二組,點子房子圖。
第三、四組,塗顏色。
第五、六、七組,填空缺。
3、活動評價。
讓幼兒根據展示自己做的材料紙進行討論。
幼兒大班數學教案篇三:4的組成
目標:
1、學習4的組成,知道4分成兩份有三種分法
2、學慣用實物和數字表示這個過程
准備:
圓點圖片卡1、2、3、4及分合號;數學練習冊
過程:
一、集體活動
1、復習2、3的組成
教師:「上次我們學習了2和3的組成,一起來復習一下吧。」
2、學習4的組成
(1)教師:「今天,我們要來學習4的組成。請小朋友來看一看。」看一看:教師逐一在黑板上畫出四隻桃子,引導幼兒把四隻桃子分別放在下面兩個盤子里(用筆畫)
(4可以分成2和2、1和3、3和1)
(2)請個別幼兒上黑板操作(不會畫桃子的幼兒可以用圓來代替)
教師:「我們請某某小朋友把黑板上的四隻桃子分放到下面兩只盤子里,其他小朋友做小評委,看看他有沒有分對?」
(3)老師引導幼兒一起觀察操作情況,一起學用完整地話講述分解的圖。
教師:「我們來看看剛才小朋友分的蘋果對不對?誰能用分合式表示分桃子的事?」
(4)(教師出示帶有四個小圓片的圖片)請個別幼兒上來示範分解四個小圓片
教師:「小朋友都知道怎麼分蘋果了,老師現在把蘋果換成了小圓片,有誰會分?」
(5)請個別幼兒來做數學4的分解,其他幼兒一起驗證是否正確。
二、個別操作
重點指導能力弱的幼兒,知道分桃子時下面要畫桃子而不能用數字來代替,下面有幾條線就是有幾種方法。分解數字時下面就要用數字來表示。
教師:「請小朋友把練習冊打開到第25頁,完成4的分解組成及加減法」
教師:「做加減法時,題目的要求是:右邊每個盤里原來有4個桃子。小動物們分別拿走了幾個?還剩幾個?聽清楚題目,想好了再做。」
三、評價幼兒的操作情況
1、對上課認真聽講並獨立完成作業的小朋友予以表揚。
2、對能力較弱的幼兒再進行重點指導,直到弄明白為止。
『伍』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範文(通用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一、教材分析:
人是一個能動的個體,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的過程。社會的發展也強烈需要幼兒有主動性和競爭意識。而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在我選擇的"玩骰子"這個數學活動時,我考慮到教師們習慣於僅以幼兒認識數學,單一的合成、分解這一特點為依據,只強調直觀性,在活動中教師常常運用教具演示,並以此為基礎講解基本的教學概念,而實際,幼兒數學概念的形成不是通過聽老師講、看老師演示所能解決的,必須通過幼兒自己主動地參與,了解活動過程,孩子們在先前已學習了10以內的組成,進一步學習數的加法運算,大班孩子已具有初步的計算能力,為了更進一步的提高他們這種能力,為進入小學做好准備。在"玩骰子"時,我注重從感知入手,由具體到抽象,由易到難,層層遞進,通過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激發幼兒學習興趣,達到培養幼兒邏輯思維能力的目的。我希望提供給幼兒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導,一步步深入,使幼兒真正在操作、玩耍過程中發現數的合成的樂趣。
因為從中班下學期開始孩子們特別喜歡玩各類棋子,尤其是男孩子他們競爭意識強,好爭不怕輸得精神時時激勵著我,但有一部分孩子對書的概念薄弱,能力強的孩子帶動能力弱的孩子,讓我好感動。他們互相交流、互相配合,這次我們大班提倡了學習合作化精神,使我們班合作氛圍日日俱增。如:戶外跳長繩(孩子們排隊有序,不推不擠。)、玩貼大餅游戲(互相協作,3~4人共同努力,獲得快樂。)、鑽圈游戲(上下共同配合,又序入圈。)。現在孩子們口說出了:大班真好,玩的東西真多、幼兒園真好,朋友真多,孩子們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他們叫著跑著,彷彿我們老師也回到了童年時代,家長們也共同參與,我們大(一)班就象一個和睦的大家庭。
二、幼兒情況分析:
大班幼兒的認知、操作、邏輯思維能力在不斷提高,同時,他們不僅滿足於老師所告訴的,所傳授的,他們更希望通過自己的能力加以證實。因此,他們對操作比較感興趣,目前,我班中班時期初步學習珠心算,大班上學期學習了數的組成和分解,知道了一個加數和一個加數之和的運算,但個別幼兒還存在運算速度慢,容易錯的壞毛病,而且幼兒對大數字的運算也不成熟,有時也很難轉化過來,所以通過這次活動我希望他們能把這些好的運算方式與平時課間玩耍相結合,使他們能進一步提高,為入小學打好基礎。
三、目標確定:
新《綱要》指出:科學教育的價值趨向不再是注重靜態知識的傳遞,而是注重孩子的情感態度和孩子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幼兒是教育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而非被動接受者,活動內容必須與幼兒興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導幼兒向最近發展區發展。在接觸中發現,大班孩子喜歡探索,喜歡嘗試,,對於動動、做做、玩玩,非常感興趣,還會合作著自己找朋友玩,於是我啟發他們在操作後進行交流和討論,積累經驗,引導他們發現玩棋學運算的樂趣。因此,根據《綱要》中數學領域的目標以及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我將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於:
1、通過幼兒自主探索學習,培養他們觀察、思維、運算能力。
2、學會根據兩個骰面上的點數說出相應的答數,並會一一對應擺放棋子。
3、發展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游戲活動使孩子認識到數與棋類的關系。
4、通過幼兒操作、探索、親自嘗試,提到孩子們競爭意識。
目標分析:
1、能力目標,認知目標:使幼兒學會運用兩個數字進行組合運算。
2、情感與價值目標:通過本課內容的學習,激發幼兒對數的運算的興趣以及大膽表現,積極交流的良好習慣。
3、發展目標:能分析問題,有一定的競爭意識。
四、教學要點:
1、教學重點:本課重點是學習兩數間組成進行加法運算。
2、教學難點:本課難點是學會謙讓,互相交流合作默契。
五、教法:
採用展示教具嘗試發現,綜合了解規律對比,帶問題自由組合,動手操作配合完成游戲活動。
六、學法:
以引導幼兒自主探索學習,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方法與學習習慣,讓幼兒看看、想想、練練、玩玩,一玩為主,以親自實踐,積極動腦,動手來學習新知識。按照心理常識,幼兒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v,就能自覺地排除內外主客觀因素的干擾,集中注意力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把學習當成一件愉快的事。
本課通過各類棋子進行操作,來感知加法運算;然後通過數的組成來理解得數;最後通過練習,讓學有餘力的幼兒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
目標:
1.理解加號、減號、等號的含義。
2.學習5以內的加法。
准備:
1.5以內加法題卡,加、減、等於符號,動物卡片圖等。
2.教室的地上畫一個圈。
過程:
1、介紹新朋友:教師出示+、-、=符號。「+」表示一個數與另一個數合起來。
教師示意:兩個幼兒分別站在教師左右兩邊,「+」表示兩個幼兒分別從教師的左右兩邊走到一起並擁抱。
「-」表示原來的總數中去掉一個數。
教師示意:原來擁抱在一起的兩個幼兒,走開一個。
「=」表示它兩邊的數量相等。
教師示意:教師的左右手分別攙著兩個幼兒。
2、學習加法:
教師在黑板上演示加法題:
「河裡有2隻小鴨,游來了只小鴨,現在河裡有幾只小鴨?」
教師演示算式:
「原來的2隻小鴨用數字2表示;游來了一隻小鴨用數字1表示;現在河裡有幾只小鴨?在數字2和數字1之間用+,表示這兩個數字合起來是3。
2+1=3。」
「等號兩邊的數字有什麼特點?」(兩邊的數量相等。)
以此類推,學習5以內數的加法。
3、游戲:奇妙的口袋:
教師在教室的地上畫一個圈。
幼兒參加游戲,看教師出示的符號,立即做出反應:
「看到『+』號你們趕快從外邊站到圓圈裡去;看帶『-』號你們要從圈裡出來;看到『=』號表示圈內圈外的人數一樣多。」
教材分析 :
大班幼兒思維特徵已經從具形象思維逐漸向抽象邏輯思維逐步轉化,而幼兒園數學是一門系統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它有著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因此必須密切聯系幼兒的生活,結合幼兒生活實際和知識經驗來設計數學活動。時間是無直觀形象較為抽象的概念,因此,我運用了幼兒較熟悉的一日活動的作息時間,引導幼兒認識整點、半點,如:7:00起床,8:00入園、11:00吃飯,12:30午睡,2:30起床,4:00離園……這樣易引起幼兒的情緒體驗,使其容易理解和接受。
幼兒情況分析:在時間概念中,小班幼兒對一年四季有了較初淺的感知,對早上、中午、晚上三個時間概念也有了清晰的感知;中班幼兒則對昨天、今天、明天掌握較好,而大班幼兒則對時間更加敏感,對於大人手上的手錶更加感興趣,總是會提出怎麼滴答滴答的響,為什麼這個細細的針會動呢等等。而現今每家每戶都配有時鍾,幼兒則更加嚮往了解時鍾和時間的關系並希望能讀懂時鍾。而大班幼兒對時間的了解掌握也可為入小學幼小銜接做好准備。因此我以時間為主題設計了大班數學活動《認識時鍾》。
目標
目標是教學活動起點和歸宿,根據教材內容和幼兒的實際情況,以及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發展規律,結合科學領域中數學教學活動目標特製訂出本次活動的教學目標,並從情感、認知、能力三方面入手分別制訂為:
1.知識目標:認識時鍾,基本掌握鍾面的主要結構,能叫出名稱。知道時針、分針、以及它們之間的運轉關系,能正確辨認整點、半點。
2.能力目標:通過觀察、操作、記錄、交流建立初步的時間概念。
3.情感目標:感知時間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本次教學活動的目標主要是幫助幼兒認識整點、半點和時針與分針之間的運轉關系,使幼兒建立初步的時間概念。
難點:通過觀察、操作、交流初步掌握整點、半點記錄的方法。
制定重難點的依據是:大班幼兒在情感及認知方面的特點,即大班幼兒理解水平方面,對時鍾的半點整點運轉有一定的困難,所以讓幼兒充分感受分針和時針之間的運轉規律是非常重要。而記錄時間則又為幼兒提升了一個高度和難度。
教學准備
准備分為前期知識經驗准備和物質准備,教學准備。
一)前期知識經驗准備:
1、首先教師設計一份科學的作息時間表發給每位家長,在這張表中有如下內容:幼兒起床時間、早點時間、入園時間、中餐時間、午睡時間、午睡起床時間、晚餐時間、晚上入睡時間。並按照科學的作息時間進行相應的一日活動。
2、指導家長作好幼小銜接工作,初步的帶領幼兒感知時鍾的整點和半點。
3、班級主題牆飾中布置有各種各樣的鍾已經進行展示(可用蛋糕盒製作)
二)物質准備:
1、ppt幻燈片「我的一天」從小明起床到晚上入睡的作息活動情況,在每張幻燈片上都畫有相應的時鍾和記錄的時間(如7:00用數字7、冒號兩點和00數字來表示和記錄)
2、我提供了幼兒人手一隻操作鍾,讓幼兒在撥一撥,看一看的過程中掌握整點、半點,知道時針、分針、以及它們之間的運轉關系。教師自己使用的示範鍾表。
3、操作記錄表一:這份操作記錄表以圖文並茂的形式突現(如在半張a4紙上畫有時鍾已經顯示好的時間,又有小明起床或者進餐、午睡的圖畫)請小朋友記錄時用文字表示,在這張圖的右下角有—:—的圖示,意思是讓幼兒記錄數字即可。
4、操作記錄表二:這份記錄表上有圖片,只有記錄時間—:—的圖示但沒有時鍾做襯托,請幼兒根據自己的經驗記錄自己午睡的時間等。
說教學流程
設疑激趣,引入主題——觀察操作,分享交流——合作探索,記錄驗證——遷移經驗,生活引用。
說教學環節
一)、設疑激趣,引入主題(提問法、討論法、直觀演示法)
播放幻燈片1,你看到了什麼(小朋友、鍾、記錄的數字)小明在什麼時候在干什麼?你是怎麼知道的?引出活動內容,然後出示實物鍾,請幼兒說說鍾的用途,總結出鍾能告訴我們時間,人們的學習、生活、工作都離不開它。
二)觀察操作,分享交流
環節分析:根據幼兒認識過程的直觀形象性,遵循直觀性原則,主要採取視、聽、講結合法來引導幼兒充分
觀察鍾面的結構,時針和分針之間的運轉關系;在活動中我避免了「一言談」和「自問自答」的形式,注重幼兒主動的觀察,鼓勵幼兒發現問題,主動求知和自我實踐操作。主要運用直觀演示法、操作法、觀察法和游戲法。
1.讓幼兒觀察鍾面,指導幼兒仔細觀察。
教師提問「小朋友,看,鍾面上有什麼呀?」「這鍾面上都有那些數字?」「這些數字都是怎麼排列的?」「這兩根針一樣長嗎?」等等,來引導幼兒初步的認識時鍾。
2.認識整點、半點,了解時針和分針之間的運轉關系
在本環節中,我先出示了紅、黃、綠三隻鍾,提出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小朋友們,誰能看出這三隻小時鍾上面有什麼一樣的地方?」讓幼兒觀察,比較,最後得出分針指向12,從而總結出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糾正幼兒用寧波方言說的幾點,正確的書面用語是幾時,如:7時半;八時等)緊接著又出示了幾只動物鍾,讓幼兒說說幾點鍾,使幼兒所學知識能馬上得以鞏固。接著通過教師的操作演示,幼兒的細心主動觀察,了解分針與時針的運轉關系。由於這是本次活動的重點,所以我在最後不進行操作演示,讓幼兒想一想,2點到3點分針時針是怎麼變化的,得出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格。接著我又以相同的方式認識了半點及半點時分針時針之間的運轉關系。突破重點。
環節分析:遵循積極性原則,教師藉助環境條件(實物投影儀)集圖象、色彩一體,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遵循個別性原則,對能力差的幼兒在看圖撥指針時,教師注意加強輔導,如:7:00時,提醒幼兒分針在12上,時針在7上。
3.看圖撥時間
考考小朋友,看誰把剛才的知識學會了。」一下子把幼兒的注意力吸引住了,然後運用圖片上幼兒較熟悉的一日活動的作息時間,使幼兒對學習活動較感興趣及易於理解,並通過操作活動,使幼兒對所學知識有了進一步的鞏固,最後請幼兒講講自己是幾點睡覺的,讓活動滲入到常規習慣的培養,使幼兒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
三)、合作探索,記錄驗證
環節分析:這個環節主要是突破難點解決目標2記錄的方法,在上一環節的鋪墊下,幼兒已經對時鍾的分針和時針之間的運轉關系理解的比較透徹,在此基礎上深化幼兒對時間的概念性的記錄從而突破難點。我園一直以來以數學活動為特色幼兒在對數學的掌握較好,但記錄時鍾上的整點和半點還是第一次,所以對大班幼兒來說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本次環節中遵循活性原則,綜合運用發現法、游戲法,讓幼兒通過操作活動、言語活動,促進幼兒主動學習。主要運用合作法、實踐操作法。
1、在這個環節中我准備了三種操作卡片一種是上一環節中能力較弱的幼兒還未掌握的運用圖文並茂的操作卡片進行操作;一種是有圖沒有時鍾標志,但卻有記錄標志的;一種是有圖片指示既無時鍾指向又沒有記錄時間標志的操作卡片。
2、根據孩子的個體差異,孩子自由選擇操作卡片
3、操作前出示操作卡片請幼兒說說記錄的正確方法,在操作時可以和好朋友說一說,你在一天當中都做了一些什麼事情分別在什麼時候。(教師詳細介紹記錄的方法:時間的記錄用數字表示:如7時半,用數字7、冒號和30表示,而7時則用數字7、冒號和00表示)
4、幼兒自由選擇操作材料,教師巡迴指導(鼓勵幼兒互相交流互相感知時間的重要性)引導幼兒學習記錄的方法。
5、將記錄的結果以自由講解的方式在集體內互相交流。
四)、遷移經驗,生活引用
1、小朋友知道時間對我們生活和學習的重要,除了以上的這些生活中最常用的時間,你還會在哪些時間做什麼事情呢?比如游戲、玩玩具、做客。
2、你還將用寶貴的時間做哪些事情。時間很寶貴,過不了多久我們就要做一名優秀的小學生了,我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也希望小朋友們像小明一樣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成為一名能乾的孩子。
本次活動亮點
1、數學活動生活化、數學活動游戲化。幼兒的一切學習都來自於生活經驗的積累。大班幼兒的數學學習並不是一個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一個自主建構過程。數學活動的建構,其活動設計必須貼近生活,才能引起幼兒學習的興趣
2、為了幫助幼兒掌握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在活動中始終以幼兒為主體,體現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教學氛圍,堅持師幼互動原則。整個活動創造良好的師幼互動環境,教師在活動中一直以引導者、支持者、鼓勵者的角色身份進行數學教學活動。
3、,注重個體差異性,通過幼兒自我操作實踐建構知識經驗。通過不同的操作卡,讓每位幼兒都感受到成功的快樂。
一、分析教材
幼兒園數學是一門系統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有著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密切聯系幼兒的生活,結合幼兒生活實際和知識經驗來設計數學活動。時間無直觀形象是較為籠統的因此,運用了幼兒較熟悉的一日活動的作息時間,引導幼兒認識整點、半點,如:800入園,330離園…這樣易引起幼兒的'情緒體驗,為其理解和接受。根據教材內容和幼兒的實際情況,制訂出本次活動的教學為:
1使幼兒認識時鍾,能叫出名稱,基本掌握鍾面的主要結構。
2使幼兒知道時針、分針、以及它之間的運轉關系,能正確識別整點、半點。
3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操作能力,使幼兒建立初步的時間概念。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次教學活動的目標主要是協助幼兒認識整點、半點和時針與分針之間的運轉關系,使幼兒建立初步的時間概念。為此,提供了幼兒人手一隻鍾,讓幼兒撥一撥,看一看的過程中掌握整點、半點,知道時針、分針、以及它之間的運轉關系。
三.教法與學法
為了協助幼兒掌握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活動中始終以幼兒為主體。根據幼兒認識過程的直觀形象性,遵循直觀性原則,主要採取視、聽、講結合法來引導幼兒充分觀察鍾面的結構,時針和分針之間的運轉關系;活動中遵循活性原則,綜合運用發現法、游戲法,讓幼兒通過操作活動、言語活動,促進幼兒主動學習;遵循積極性原則,教師藉助環境條件(實物投影儀)集圖象、色彩一體,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遵循個別性原則,對能力差的幼兒在看圖撥指針時,教師注意加強輔導,如:700時,提醒幼兒分針在12上,時針在7上。
四.教學准備 小兔木偶,動物鍾若干只(小老鼠、小豬、小猴、小牛、小狗等)圖片若干張,紅、黃、綠鍾各兩只,幼兒人手一隻鍾,實物中一隻。
五.教學過程
一)開始局部
二)活動一開始我出示了一隻木偶小兔,以小兔開了家鍾表點引出活動內容,然後出示食物鍾,請幼兒說說鍾的用途,總結出鍾能告訴我時間,人們學習、生活、工作都離不開它
三)基本局部
活動中我防止了一言談」和「自問自答」注重幼兒主動的觀察,鼓勵幼兒發現問題,主動求知。
1.讓幼兒觀察鍾面,指導幼兒仔細觀察。
教師提問「看,鍾面上有什麼?鍾面上有多少數字?這鍾面上有多少數字?這12個數字是怎麼排的這兩根針一樣長嗎?等。
2.認識整點、半點,解時針和分針之間的運轉關系
本環節中,先出示了紅、黃、綠三隻鍾,提出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發現這三隻鍾有什麼秘密?讓幼兒觀察,比擬,最後得出分針指向12從而總結出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點。緊接著又出示了幾只動物鍾,讓幼兒說說幾點鍾,使幼兒所學知識馬上得以鞏固,而且通過實物投影放動物鍾,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接著通過教師的操作演示,幼兒的細心主動觀察,解分針與時針的運轉關系。由於這是本次活動的難點,所以我最後不進行操作演示,讓幼兒想一想,2點到3點分針時針是怎麼變化的得出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格。接著我又以相同的方式認識了半點及半點時分針時針之間的運轉關系。
3.看圖撥時間
以小兔的口吻提出請幼兒看幾張照片,一下子把幼兒的注意力吸引住了運用幼兒較熟悉的一日活動的作息時間,使幼兒對學習活動較感興趣及易於理解,通過操作活動,使幼兒對所學知識有了進一步的鞏固,請幼兒講講自己是幾點睡覺的讓幼兒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使活動滲入了慣例習慣的培養。
活動目標:
1、讓幼兒通過實踐學習自然測量,初步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2、使幼兒知道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的結果有關,量具越長,測的次數越少,量具越短,測的次數越多。
3、初步培養幼兒互相合作的能力。
活動准備:
1、各種自然測量的工具(筆、積木、筷子、布條、紙條等)2、記錄測量次數的紙、筆。
活動過程:
1、談話導入活動。
師:小朋友你們知道我們教室里的每一樣物品有多長嗎?
2、學習自然測量。
(1)幼兒嘗試自由測量,記錄結果。
(2)交流,教師請個別幼兒測量從黑板的一端到另一端,並引導幼兒討論出正確的測量方法:測量時,測量工具要和起點對齊,在測量工具的另一頭用筆做個記號,第二次測量時,要從記號開始接下去量。
(3)教師與一位幼兒合作,再次進行測量,並做好測量次數的記錄,最後說出測量結果。
(3)幼兒自由結伴,選擇測量工具和測量線路進行測量,教師進行觀察,適時進行輔導。
(4)請部分幼兒說一說測量的結果。
3、體驗測量工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1)師:「我用兩種不同的測量工具測同一條線路,測出的結果是一樣的嗎?」
(2)請兩位幼兒進行實踐操作,引導幼兒比較測量結果的數目為什麼不同,說出用長的工具量出來的次數少,用短的工具量出來的次數多。
4、活動延伸:鼓勵幼兒在區角活動中使用各種不同的測量工具進行測量,比較各種不同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