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數學課標中的數學思考是什麼意思
《標准》在「課程目標」的總目標中明確指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體會數學知識之間┅┅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在「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下,數學課程目標雙細化出了「數學思考」,其直接指向的是三維目標中的「過程方法」目標。
所謂數學思考,就是在面臨各種現實的問題情境,特別是非數學問題時,能夠從數學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也就是能夠自覺應用數學的知識、方法、思想和觀念去發現其中所存在的數學現象和數學規律,並能夠運用數學的知識和數學的思想方法去解決問題。數學思考作為一種「過程性目標」,實際上是讓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也就是讓學生經歷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數學思考是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核心;讓學生經歷數學思考的過程,是喚起學生對數學的好廳心,激發並維持學生主動和自主學習的根本保證;是提高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有力措施;是培育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有效途徑。
數學思考包括的內容:
1、建立數感、符號意識和空間觀念,初步形成幾何直觀和運算能力,發展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
2、體會統計方法的意義,發展數據分析觀念,感受隨機現象。
3、在參與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綜合實踐等數學活動中,發展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能力,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4、學會獨立思考,體會數學的基本思想和思維方式。
從2001年進行新課改以來,到2011年版新課標的頒布,我們的數學教材發生了很多變化,無論從形式還是到內容都充分地關注了學生的數學思考。小版本變成了大版本,版面設計清爽美觀、圖文並茂、裝幀精美、文字准確,能很好地吸引小學生閱讀學習,激發學生的數學思考;從教學內容看,新的數學教材內容豐富,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根據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規律,體現了合理的教學順序和節奏,為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步驟,教給了學生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教材中呈現的是:知道了什麼,即理解現實的問題情境,發現要解決的數學問題;怎樣解答,即分析問題找到解決的方案並解決;解答正確嗎,即對解答的結果和解決的方法進行檢驗、回顧與反思。每冊數學教材都設計一次綜合實踐活動,從一年級下冊教材開始設置「數學廣角」單元,利用直觀操作等手段滲透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每單元內容結束後,設置過程性評價板塊,建立成長小檔案,為學生提供自我反思與評價的機會,使學生獲得學習數學的良好體驗,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期末結束後,設置了自我評價表,圍繞學習表現進行自我評價。所有這些,不僅利於落實「四基、四能」目標,也更利於落實「數學思考」目標。
關注學生數學思考的過程,能更好地喚起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激發並維持學生主動、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真正有效地讓學生進行數學思考,教師是真正的執行者和落實者。首先教師必須真正把握教材明確編者意圖,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將「數學思考」目標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如數與代數的內容應側重於建立數感、符號意識、初步形成運算能力、體會模型思想,發展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空間與圖形的內容應側重於幾何直觀和空間觀念的培養;統計與概率的內容應側重於發展數據分析觀念;綜合與實踐的內容應側重於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的培養。推理能力的培養應該滲透在數學課程的各個領域內容里。當然,年段不同,側重點也不同。低年段側重於體驗,重在積累數學思考經驗;高年段重在思考的深度,培養學生各種數學能力。其次,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1、有效創設問題情境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只有好的問題才能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教師要認真創設具有新穎性、挑戰性和可行性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數學思考。教材基本上每部分內容都創設了很好的情境,教師要充分有效地使用。另外,現實的、生活的題材可以作為問題情境,數學本身的內容也可以作為問題情境。
2、精心設計課堂提問
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因為課堂提問是支撐學生數學思考和整個教學活動的重要內容,是教師激發學生數學思考的直接動力。反思我們的數學課堂提問:有的問題重復耽誤時間;有的問題指向性不明確;有的問題細小瑣碎;有的問題不夠准確;尤其是有的問題缺乏思考性。那麼教師應怎樣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呢?我想,教師設計課堂提問時,一定要結合教學內容、學生實際,在新舊知識的連接處提問;在知識的對比處提問;在知識的變化處提問;在總結知識的規律處提問,提問時要注意問題要由易到難、層層深入、環環相扣等。
3、為學生提供充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我們在聽課的過程中發現,有些課堂教學師生是在簡單的對話中進行的,尤其是在觀察、發現、概括、總結出方法、規律時,教師總是著急,不等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就不讓學生說或提示代替學生說,沒有為學生提供充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要讓學生先獨立思考,不要直接給出問題的思考思路;不要輕易否定學生的想法;要適時把學生提出的問題或具體想法呈現給其他學生,讓大家共同交流和探究。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家長放手的孩子自立、自理能力強,就是讓孩子親身經歷了很多。同樣,課堂上教師只有放手、捨得,才會讓學生去充分地經歷體驗、充分地進行數學思考。還要給學生創造寬松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敢問、愛問、會問,從而激發學生的數學思考。
4、設計富有思考性的練習題
練習題一般分為基本練習、綜合練習和拓展練習。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學生實際每節課設計一道或兩道更有思考性、挑戰性的綜合練習或拓展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數學思考。
總之,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要給學生努力創設良好的思考環境,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不斷促進學生的數學思考力度,感受數學思考的魅力,使學生成為會數學思考、樂於數學思考的人,真正使我們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數學教育,形成良好的數學素養!
❷ 知識技能是指什麼
「知識」指陳述性知識,「技能」是指程序性知識。
陳述性知識是關於「是什麼」的知識,包括各種事實、概念、原則和理論等,它在人腦中是以命題和命題網路的形式存在的。
程序性知識是關於「如何做」的知識,包括如何從事並完成各種活動的技能,它在人腦中是以產生式和產生式系統的形式存在的。
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的獲得是學生學習過程中兩個連續的階段。起初學生獲得的通常是一些陳述性知識,經過大量的練習,這些知識具有了自動化的特點之後,就變成了程序性知識,使學生形成了必要的基本技能。
「知識」是指陳述性知識,「技能」是指程序性知識。
陳述性知識是關於「是什麼」的知識,包括各種事實、概念、原則和理論等,它在人腦中是以命題和命題網路的形式存在的;程序性知識是關於「如何做」的知識,包括如何從事並完成各種活動的技能,它在人腦中是以產生式和產生式系統的形式存在的;絕大多數陳述性知識是可以言傳的,比如物理概念、物理規律等內容,而很多程序性知識則是不能言傳的,比如物理的一些解題技巧。
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的獲得是學生學習過程中兩個連續的階段;最初,學生獲得的通常是一些陳述性知識,經過大量的練習,這些知識具有了自動化的特點之後,就變成了程序性知識,使學生形成了必要的基本技能。
❸ 如何對「應同時兼顧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及情感態度這四個方面的目標」的理解
我覺得應該去掉「的目標」三個字。這樣就好理解了。
知識技能,這個比較好理解,就是你的知識水平和專業技能水平。
數學思考,我猜是從數據角度看待問題。數據也能反映實際。
問題解決,也就是問題的解決辦法/方案/預案,遇到問題能夠迅速作出回應。
情感態度,應該是綜合考慮各方的情感,保持客觀性,但與當事人交流時不失情感因素。往往是客觀化分析問題,情感化交流溝通。
❹ 為什麼把教學目標分為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
過去教學目標重點有兩個,即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新的數學大綱的教學目標有四個,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對照「四基」,你所說的「認識與技能」歸入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數學思考或方法」就是基本思想,「解決問題和或過程」就是基本活動經驗.至於「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可歸入基本活動經驗里,這是因為只有在活動過程中學生才會有情感的流露.
❺ 舉例說明什麼是數學知識、技能、能力和思想方法
數學思考方法指解決數學問題的思路,一般有順向思維和逆向思維,還有類比的思考方法。解題方法指的是具體的解題技巧,比如假設法,代數法(就是方程)表格法、畫圖法等。技能指的是運用這些基本方法的熟練程度,而數學能力則是指人的數學綜合素質,包括思路是否清晰,運用的解題方法是否合適,計算能力思維能力是否達到一定水平等。至於數學知識這個概念,則很籠統,只要是涉及到數學方面的生活常識、公理定理、公式、解題方法等等,都可以稱為數學知識,比如一年有四季,一時有60分等,當然也包括以上列舉的能力方法等幾項內容。
❻ 什麼是知識,什麼是技能
知識的定義
知識到底是什麼,目前仍然有爭議。我國對知識的定義一般是從哲學角度作出的,如在《中國大網路全書·教育》中「知識」條目是這樣表述的:「所謂知識,就它反映的內容而言,是客觀事物的屬性與聯系的反映,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就它的反映活動形式而言,有時表現為主體對事物的感性知覺或表象,屬於感性知識,有時表現為關於事物的概念或規律,屬於理性知識。」從這一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知識是主客體相互統一的產物。它來源於外部世界,所以知識是客觀的;但是知識本身並不是客觀現實,而是事物的特徵與聯系在人腦中的反映,是客觀事物的一種主觀表徵,知識是在主客體相互作用的基礎上,通過人腦的反映活動而產生的。
上述定義為我們討論知識的內涵提供了哲學基礎。但宏觀的哲學反映論的認識還需要從個體認知角度進行具體化,這樣才能有效地用以指導學校的具體教學。
知識的分類
按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理解,知識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知識可以分為兩類,即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
1.陳述性知識
陳述性知識是描述客觀事物的特點及關系的知識,也稱為描述性知識。陳述性知識主要包括三種不同水平:符號表徵、概念、命題。
符號表徵是最簡單的陳述性知識。所謂符號表徵就指代表一定事物的符號。例如學生所學習的英語單詞的詞形、數學中的數字、物理公式中的符號、化學元素的符號等,都是符號表徵。
概念是對一類事物本質特徵的反映,是較為復雜的陳述性知識。
命題是對事物之間關系的陳述,是最復雜的陳述性知識。命題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非概括性命題,只表示兩個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間的關系。另一類命題表示若幹事物或性質之間的關系,這類命題叫概括,如「圓的直徑是它的半徑的兩倍」,這里的倍數關系是普遍的關系。
2.程序性知識
程序性知識是一套關於辦事的操作步驟和過程的知識,也稱操作性知識。這類知識主要用來解決「做什麼」和「如何做」的問題,可用來進行操作和實踐。
策略性知識是一種較為特殊的程序性知識。它是關於認識活動的方法和技巧的知識。例如,「如何有效記憶?」「如何明確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向?」等等。
與哲學不同,認知心理學是從知識的來源、個體知識的產生過程及表徵形式等角度對知識進行研究的。例如,皮亞傑認為,經驗(即知識)來源於個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這種經驗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物理經驗,它來自外部世界,是個體作用於客體而獲得的關於客觀事物及其聯系認識;另一類是邏輯——數學經驗,它來自主體的動作,是個體理解動作與動作之間相互協調的結果。如兒童通過擺弄物體,獲得關於數量守恆的經驗,學生通過數學推理獲得關於數學原理的認識。皮亞傑對知識的定義是從個體知識的產生過程來表述的。布盧姆在《教育目標分類學》中認為知識是「對具體事物和普遍原理的回憶,對方法和過程的回憶,或者對一種模式、結構或框架的回憶」,這是從知識所包含的內容的角度說的,屬於一種現象描述。
我們認為,在理解知識的含義時,有必要把作為人類社會共同財富的知識與作為個體頭腦中的知識區分開來。人類社會的知識是客觀存在的,但個體頭腦中的知識並不是客觀現實本身,而是個體的一種主觀表徵,即人腦中的知識結構,它既包括感覺、知覺、表象等,又包括概念、命題、圖式,它們分別標志著個體對客觀事物反應的不同廣度和深度,這是通過個體的認知活動而形成的。一般來說,個體的知識以從具體到抽象的層次網路結構(認知結構)的形式存儲於大腦之中。哲學主要對人類社會共同知識的性質進行研究,心理學則主要對個體知識的性質進行研究。
❼ 什麼是小學生數學思考能力
所謂數學思考,就是在面臨各種現實的問題情境,特別是非數學問題時,能夠從數學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也就是能夠自覺應用數學的知識、方法、思想和觀念去發現其中所存在的數學現象和數學規律,並能夠運用數學的知識和數學的思想方法去解決問題。數學思考作為一種「過程性目標」,實際上是讓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也就是讓學生經歷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數學思考是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核心;讓學生經歷數學思考的過程,是喚起學生對數學的好廳心,激發並維持學生主動和自主學習的根本保證;是提高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有力措施;是培育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有效途徑。
數學思考包括的內容:
1、建立數感、符號意識和空間觀念,初步形成幾何直觀和運算能力,發展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
2、體會統計方法的意義,發展數據分析觀念,感受隨機現象。
3、在參與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綜合實踐等數學活動中,發展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能力,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4、學會獨立思考,體會數學的基本思想和思維方式。
❽ 數學四維目標指的是什麼
新版課標《小學數學課程標准(修訂稿)》(就是常說的2011版)中,將數學課程的總體目標與分學段目標按四個維度表述,也就是你所說的「四維目標」,即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
1、知識與技能
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包括數學事實、數學活動經驗)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
2、數學思考
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3、解決問題
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同時能對較復雜的問題有計劃、有把握的處理。
4、情感與態度
在探索新知的過程中,體會數學的趣味性。進而養成善於思考、勤於鑽研的好習慣。
(8)什麼是知識技能數學思考擴展閱讀:
課程目標
1、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包括數學事實、數學活動經驗)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
2、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3、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發展。
課程內容
本部分分別闡述各個學段中"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四個領域的內容標准。
"數與代數"的內容主要包括數與式、方程與不等式、函數,它們都是研究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的數學模型,可以幫助人們從數量關系的角度更准確、清晰地認識、描述和把握現實世界。
"空間與圖形"的內容主要涉及現實世界中的物體、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及其變換,它是人們更好地認識和描述生活空間並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統計與概率"主要研究現實生活中的數據和客觀世界中的隨機現象,它通過對數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對事件發生可能性的刻畫,來幫助人們作出合理的推斷和預測。
"實踐與綜合應用"將幫助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決與生活經驗密切聯系的、具有一定挑戰性和綜合性的問題,以發展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對"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內容的理解,體會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數學課程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