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培養孩子的數學素養1
培養小學生的數學素養
數學素養聽起來好像很深奧、很生疏,其實它時時滲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如:商場打折信息、家庭投資理財問題等。
小學生的數學素養包括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統計觀念、數學應用意識五種數學意識,數學思維、數學理解、數學交流、解決問題四種數學能力以及數學價值觀的發展。
下面我從以下三個方面和大家談談我對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膚淺認識:。
一、用數學的視角去認識世界——數學意識的培養。
什麼是「數學意識」呢?舉一個例子,假如學生會計算「48÷4」,說明學生具有除法的知識與技能。學生會解「有48個蘋果,平均每人分4個蘋果,可以分給多少人?」,說明學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都不能說明學生具有數學意識。而在體育課上,48位學生在跳長繩,教師共准備了4根長繩,由此學生能想到「48÷4」這個算式,這就說明學生具有一定的數學意識了。
(一) 理解數的意義與數的聯系,培養數感。
培養小學生的「數感」是低學段教學的重點。其實學生入學前就已經知道了不少數,但那隻是他們憑生活經驗認識的數,對數他們只是有一種非常「膚淺」的表層認識,我們的任務就是讓這些成人看起來非常抽象的數,在孩子的腦子中逐漸豐富起來,富有「數的內涵」。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學習11~20各數的認識,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初步認識和數位「個位」、「十位」 和 計數單位「一」、「十」;理解同一數字在不同位置表示不同的數值。一上課我通過猜數游戲引出「11」這個數,然後要求學生把11根小棒擺在桌面上,讓別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1根。當學生把11根分成10根和1根兩部分後,接著讓他們把10根捆在一起。這時告訴大家,和同學們一樣,數也有自己的位置,並出示數位筒,認識個位和十位。1根小棒表示1個一應放在個位筒里,1捆小棒表示1個十應放在十位筒里。另外,學生通過1個十和10個一的相互轉化過程,體會 「數位」「計數單位」概念的實際意義,建立「數位」和「計數單位」的概念。同時,「數位筒」的教學又在不知不覺中對後面「份」的概念的教學起到了非常微妙的作用,從份的概念來分析,把這「10」根小棒捆成1捆,就是把10根小棒看成1份。學完後我問學生當你看到20你想到了什麼?學生說:「我穿20號的鞋子。20十位上是2,個位上是0。我有20支新鉛筆。20比11大多了。」如果我們不給孩子說的自由,大概就沒機會知道孩子心中的數有如此豐富的內涵了。
(二)經歷符號化過程,培養符號意識。
學生在生活中能接觸到很多像停車標志、奧運五環標志等用符號表示的情境,所以有一定的符號經驗。我在教學「用數對確定位置」時,先通過呈現學生熟悉的教室里的座位這一具體場景,激活學生頭腦中已有的描述物體位置的經驗;通過交流,學生產生用一致的方式來表示位置的需求。然後把具體的場景圖逐步抽象成圓圈圖、網路圖這種平面圖,並讓經歷用數對表示位置的過程。這樣學生就經歷了「具體事物——個性化地符號表示——學會數學化表示」的學習過程,體會到引入符號的必要性以及數學符號的簡潔與實用,培養了學生的符號意識,發展空間觀念。
(三)實踐操作與數學思考相結合,培養空間觀念
教學時,我們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找准發展空間觀念的支點。在學習 「方向與位置」時,我把學生帶到操場上,利用學生已有的「太陽從東方升起」的生活經驗,先確定東方,再來認識其他三個方向。這樣就把教學視野拓展到了生活空間,利用生活原型來有效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四)經歷統計活動的全過程,培養統計觀念
統計觀念的培養僅靠訓練是難以形成的,必須讓學生去親身體驗。如,上學期學校舉辦「陽光女孩節」,我班就開展了一次「應多買些什麼顏色的氣球」的調查。學生經歷了收集數據、整理數據、描述數據,通過交流,作出決策的統計活動。在活動中學生體會到統計的必要性以及統計的作用。
現代公共媒體已經大量使用統計圖來表示信息,能看懂生活中常見的統計圖表是現代公民重要的數學素養。因此,進行統計教學時,應將學習重點放在引導學生讀懂統計圖表、會分析圖表中的數據並進行必要的推理上,而不是放在製作統計圖表上。如,一位同學調查了自己班上的5位男同學,其中有4位同學喜歡打籃球,便得出結論他班80%的同學喜歡打籃球。我們就要引導學生對數據來源、數據處理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結論進行合理的質疑,使學生對統計數據有較全面、正確的認識。
(五)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數學應用意識
有一次,我的好朋友不好意思的問我:在超市買東西時,你好不好看同一產品不同的包裝的價格,然後比較一下哪個便宜再買?其實,我們學知識為了什麼?不就是用嗎?學了不讓它為我們的生活服務,我們學它干什麼。比如,同樣是光明純鮮牛奶:大包裝1000ml,8元/桶;小包裝220ml,2元/盒。通過計算1000÷8=1250(ml/元)220÷2=110(ml/元)可以知道,同樣1元錢,可以多喝15 ml牛奶,如果家庭人口比較多,當然選擇大包裝合算。什麼是數學應用意識呢?數學應用意識是應用數學知識、數學思想方法的心理傾向,主動嘗試用數學知識、方法、策略、思想去思考和解決遇到的現實問題。看來我這位朋友就有很好的數學應用意識。在教學中我們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這些數學問題,讓他們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意義以及數學的應用價值,養成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的習慣。
二、用數學的方式去思考問題——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
(一) 數形結合,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
小學生的思維處於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數是形的抽象,形是數的表現。「數形結合」能幫助學生生成正確的數學表象,促進學生的數學理解。
如:「千克與克」的認識屬於概念教學,內容相對比較抽象,學生理解有一定困難。在學習千克的時候,我設計了一個找1千克的環節。我讓學生一隻手掂著1千克重的洗衣粉,另一隻手掂一掂袋子里的東西,估一估哪袋東西也重1千克。人對物體質量的直觀感知,除了掂一掂然後估一估之外,很重要的一種方式是根據具體實物的數量來進行簡單推斷。因此,在評價學生「克與千克」知識掌握程度時,經常要考查學生「5個蘋果約重()千克」、「1箱蘋果重10()」。我們大人根據一般的生活經驗,都能做出簡單的估計。但剛上三年級的小學生,生活經驗比較少,或者平時經歷了但沒有留心,臨到做題時只能瞎猜。而且同樣質量的物體,每個物體的大小不同,物體的數量也不同。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實踐活動,喚醒學生的經驗,提醒他們注意積累對質量的體驗。比如,學生掂、稱出1千克蘋果、麵粉等後,讓學生數一數、看一看,就能發現4~6個蘋果約重1千克,2瓶礦泉水約重1千克,1千克黃豆(約4000粒)有幾捧。讓學生將抽象的1千克數學概念與具體事物的數量、體積聯系起來,能幫助學生有效建立1千克的質量概念,化抽象的概念為可以看得見的數學事實。
圖形語言是形象思維的主要載體,運用「數形結合」辦法解決問題就是把數學問題中的數量關系與空間形式結合起來進行思維。例如,小朋友排隊,小雨從前往後數,他自己是第8個。又從後往前數,他是第5個。這隊共有多少個小朋友?一部分學生一時難以解決,教師要引導學生畫示意圖解決,用圖表示為:前○○○○○○○△○○○○後,得到:7+1+4=12(人)或8+4=12(人),化抽象為直觀,使問題的數量關系更容易理解,找到簡捷地解決問題的辦法。
(二)把握整體,突破常規,培養直覺思維能力
愛因斯坦說:「真正可貴的思維是直覺思維。」直覺思維是人腦對事物、問題、現象的某種直接的領悟和洞察的一種思維形式。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能力。首先,要提高學生整體把握知識的能力。如小明今年8歲,他媽媽今年36歲,再過6年,媽媽比小明大幾歲?按一般的思維方式,此題列式是「(36+6)-(8+6)」,但具有良好的直覺思維的學生就會簡化信息與問題間的距離,直接列式為「36-8」.其次,要選擇合適的問題和形式,訓練學生的直覺思維。如問題1:計算(1+3+5+…+2007)-(2+4+6+…+2006),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數據特點,從而產生直覺預見,去掉括弧,將算式重組為1+(3-2)+(5-4)+…+(2007-2006)=1004。問題2:下面時間中,與你的年齡最接近的是()。a.600時 b 600日 c 600周 d 600月 本題是一道選擇題,只要求從四個選項中挑選一個合理的答案,省略了解題過程,允許學生運用合理的猜想,有利於直覺思維的發展。
三、用數學的方法解決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一)讓運用策略成為學生的一種思維習慣
生活中的問題形式多樣、變化多端,我們不可能把所有問題讓學生一一嘗試解決。因此,「解決問題」的學習價值在於使學生積淀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和常用方法,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應把畫圖、列表、猜想與驗證、動手操作等作為常用策略在教學中加以指導。
很多問題都可以通過用「圖」解決或找到思路。「畫圖」包括畫線段圖、示意圖等。線段圖是一種常見的圖式表徵的形式,在一年級學習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幾的問題時,我就引導學生用線段圖來揭示數量關系,使問題變的直觀易解。
畫示意圖是指用圖來模擬具體情境或事物運動變化的過程,如這樣一個問題:小船最初在南岸,從南岸駛向北岸,再從北岸駛回南岸,不斷往返。小船擺渡21次後,船在南岸還是北岸?為什麼?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畫出了示意圖。通過觀察得出結論:擺渡奇數次後,船在北岸;擺渡偶數次後,船在南岸。因為21是奇數,所以船在北岸。畫圖直觀、明了,學生容易找到解題思路。
另外,在指導學生掌握和運用這些方法和策略的同時,還應結合適當的材料滲透一些基本的數學思想,如剛才提到的化歸思想,數學問題解決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化歸:把未知的問題化歸為已知的問題,把非典型的問題化歸為典型的問題,把非常規的問題化歸為常規問題。還有函數思想、集合思想等。
(二)有效實現解決問題過程的兩次轉化
1.注重「問題表徵」方法與策略的指導,促進「問題情境」向「數學問題」的轉化
比如看到「一共」就用加法,看到「少」就用減法;而使用問題模型策略的學生是對每個信息都進行表徵,理解各信息之間的關系,再進行情境模型建構。如這樣一個問題:學校體育室共有30個籃球,四(1)班借了20個籃球,又還回來8個,四(1)班還有幾個籃球沒有還?如果學生認為「 共有30個籃球,借走20個,算式是『30-20』,又還回來8個,所以算式是『30-20+8』」這說明他使用的是直接轉換策略;如果學生認為「借走20個,又還回來8個,所以沒有還的籃球數是『20-8』,30在這個問題中是多餘信息」,這個學生使用的就是問題模型策略。教學中,教師要有針對性的指導,提高學生運用「問題模型策略」表徵問題的能力。
2.注重數量關系分析的指導,促進從「數學問題」到「用數學方法解決」的轉化
解決問題時,分析數量關系是從「數學問題」到「用數學方法解決」的「橋梁」。數量關系的建構要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除了「速度、時間、路程」和「單價、數量、總價」等常見的數學模型有必要進行概括外,其他的數量關系就沒有必要作統一要求了。對於比較復雜的數量關系,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畫圖、列表等表徵方式進行分析。下面來看一個教學片斷:「解決角上重復計數問題」:在一個正方形的每條邊上放6個棋子,最少要用多少個棋子?教師鼓勵學生用畫圖的方式說明自己的想法。結果出現了:生1:6×2+(6-2)×2=20(個),我先算兩條邊的棋子數要12個,另外兩條邊只要增加4個就可以了。生2:角上4個棋子各重復了一次,我每條邊上只算一個,所以是5×4=20(個)。生3:角上的棋子重復了一次,所以是6×4-4=20(個)。生4:角上的棋子可以先不算,所以是4×4+4=20(個)。反饋交流後,再呈現第二個問題:在一個正方形的每條邊上擺100個棋子,最少要多少個呢?讓學生先把圖畫在腦子里,嘗試列式計算,最後畫圖驗證。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引導學生用畫圖的方法進行思考,從簡單到復雜,從具體到抽象,並把數學計算方法、圖形、數學語言說明相結合,促進了學生對方法的理解,提高了使用畫圖策略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解決問題的策略是多樣化的,我們要鼓勵學生根據不同的問題來選擇恰當的方法和策略,並將解決問題的策略內化為個人的數學素養,成為思考問題的一種習慣。
其實別以為小學數學知識簡單,如果沒有數學基礎理論知識和高等數學的視野,是做不好這份看似簡單的工作的。期待在以後的工作中和大家共同學習,在小兒科的小學數學上,做出大學問!
B. 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這里來談一下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
一、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基本概述
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其實是一種學習態度和學習能力,可以理解為小學生學習數學過程中養成的綜合學習能力,主要是指讓學生掌握運用數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能力,包含從數學意識到數學行為的很多內容,是一種合理、有序的數學思維,它基於數據基礎知識,但又高於具體的數據基礎知識。小學生不具備任何的數學學習思維和學習能力,這就需要教師深入思考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注重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二、培養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 學生數學學習興趣淡薄
小學生對於數學的認識還停留在單純的數字表達上,對於一些公式和概念類的數學知識會感到枯燥和反感,容易使學生喪失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從而不利於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
2. 將數學核心素養誤認為是數學技能
有些教師在認識上產生了誤區,認為學好數學的唯一辦法是加大學生的練習量,通過重復地做題訓練才能夠提高學生的數學技能。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水平,但限制了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不利於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3. 師生間缺乏交流溝通
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師生間缺乏交流溝通,教師對於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和課堂知識的掌握情況也不清楚,無法對學生做出針對性的指導,這樣不利於教學質量的提升,也不利於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
4. 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較差
學生通過課堂學習能夠掌握豐富的數學知識,但是小學生年齡階段較小,學以致用的能力尚不具備,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還比較弱。
三、培養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意義
1. 有利於提高小學生的思維能力
數學不僅僅是一些簡單的數字元號和復雜的數學公式,它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聯系。數學是邏輯性較強的學科,它可以幫助學生梳理瑣碎事務、建立數學模型、運用數學邏輯思維解決問題。
2. 有利於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數學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體現著數學知識。因此,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幫助學生形成有序、邏輯性的數學思維,可以使學生在生活中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游刃有餘。
四、培養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具體策略
1. 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
未來社會需要的是綜合性的人才,僅僅具備數學基本技能是不夠的,還要具備數學思想和實際應用能力。具體來說,應當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1)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觀。教師應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2)聯系生活情境,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數學知識與生活相結合,創設生活化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引導學生加強合作學習。每個學生的思想都不相同,對於數學知識的理解也不相同。通過合作交流,大家能夠互相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學習其他同學的長處,從而彌補自身的不足,完善學習方法。
2. 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興趣是激勵人們積極從事某種活動的內在動力。當學生對一門學科或某種知識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在學習中表現出極大的自覺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其積極探索數學知識。比如,在教學加減乘除的計算時,讓學生計算某天自己零花錢剩餘的額度,加深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印象,激發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3. 重視數學課堂的實踐活動
數學的實踐活動有利於提高小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和數學成績。現在新版本的數學教材,每個數學模塊之後都有相應的實踐內容,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比如,時間優化的知識,具體來說是要求學生明確同時做幾件事情時,怎樣做所用的時間最短。這主要涉及數學統籌方面的知識,這方面的知識不是教學任務的內容,所以只需要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思考解決,教師盡量放寬限制,讓學生自主思考、自主解決,以提高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同時,鼓勵學生在家長的監督下對這類問題進行嘗試,還可以就這些問題尋求家長的意見。在這樣實際的操作與交流的過程中,培養了他們的綜合能力以及數學核心素養。
五、鼓勵學生勤提問
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要通過教學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知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勤思考、勤提問,敢於發現問題並自主解決問題,提高學習主動性。
例如,在教學分數加減法時,教師問:「動物園里的駱駝占所有動物數量的1/4,斑馬佔2/7,鴕鳥佔1/5,請根據提供的信息提出問題並予以解決。」學生提出了很多問題:動物園里總共有幾只鴕鳥?鴕鳥和斑馬占所有動物數量的幾分之幾?駱駝和鴕鳥占所有動物數量的幾分之幾?鴕鳥占斑馬總數的幾分之幾?通過這種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認真思考,積極解決問題。
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數學新課標強調,要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數學思維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解決日常生活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小學數學基礎知識概念比較多,公式較為抽象,許多學生無法運用正確的數學語言來加深理解,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有計劃地示範、滲透、指導各種數學語言的表達方法,從具體的感性認識入手,靈活地設置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在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是完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完成教學目標的必要因素,也是提高小學生數學成績的重要途徑。教師應當在數學教學中不斷總結方法,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C. 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所謂數學素養,就是在人的先天生理的基礎上,受後天環境、數學教育的影響,通過個體自身的實踐和認識活動,所得到的數學知識、技能、能力、觀念和品質的素養。它是在長期的數學學習中逐步內化而成的。它包括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意識、解決問題能力、數學信息交流、創新意識等。青少年們是全能型人才的後備軍,也是祖國的未來,擔負著歷史賦予的神聖使命。教育青少年們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打下堅實基礎,尤其是從小培養他們的數學素養是他們能否成為全面發展的人的關鍵之一。
《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提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三大理念,強調數學課程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這是數學教育多年來指導思想的突破與革新。也就是說,當前我們要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實現數學教育的總體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大力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態度和數學能力,把新課標理念轉化成一個個具體的教學目標,逐一落實在數學教學活動中。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談自己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結合教學實際,重視培養學生的數感
數感是一個人數學素養的重要成分,所謂「數感」,是指學生對「數」的敏銳、精確、豐富的感知和領悟。數感的建立水平是學生個體數學素養水平的重要標志。《數學課程標准》中指出要通過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數感。
1、創設生活情境,啟蒙數感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一針見血地指出:「人們對數學產生枯燥無味、神秘難測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數學教學脫離實際。」可見,生活是數學的源泉,數學學習離開了生活,將會寸步難行,而「數感」更不是通過傳授而能得到培養的。為此,我們在數學教學中必須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充分挖掘學生的生活資源,將抽象的數學建立在學生生動、豐富的生活背景上,讓學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認識周圍的事物,用數學語言來表達與交流。從中提高學生對數的敏銳程度,形成對數的良好直覺,啟蒙學生的數感。
2、引導認真觀察,建立數感
數學是一種運用思維的學科,觀察是思維的觸角,是學生認識事物的基礎,觀察是形成和發展數學知識的基本方法之一。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目標有序、認真、多角度、全方位的觀察,可引導學生觀察畫面,發現數學問題;觀察規律,發現數學問題;也可引導學生用數來表達和交流觀察到的信息……通過一系列的觀察活動幫助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建立數感、發展數感。比如在新課程各年級「數的認識」教學中,要注重讓學生聯系實際先觀察再說一說。如:觀察一張紙多厚,再觀察10張、30張、50張有多厚,然後拿出一疊(1000張)紙,讓他們觀察有多厚。又如在教學「0的認識」時,教師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出在哪些地方見過「0」。這方面,學生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說出諸如「在體育比賽的比分上見過0」;「在溫度表上見過0」;「電話上有0」;「我的直尺上有0」……學生直觀體會「0」除了表示沒有以外,在溫度表上、方向圖上表示分界點;在直尺上表示起點;在日歷上表示日期;在電話、車牌上與其他數字一起組成號碼……這些都是學生身邊的事,學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這樣,學生在觀察中不但體會了數的含義,而且初步建立相應的數感。
3、構建活動平台,發展數感
皮亞傑說,活動是兒童發展的杠桿。通過實踐操作,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產生親切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平台,始終把兒童的活動作為主體發展的基礎與載體,提供開闊的活動時空,讓學生有合作交流、積極思考、操作等活動空間,使學生的數感真正得到發展。
4、加強估算教學,優化數感
估算本身是數感的一個重要方面,也反映人對實際情境中數和數量及其大小范圍的理解和把握水平,同樣在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使用價值。因此,加強估算,可以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和估算能力,提高計算準確率,優化、鞏固學生的數感。首先,教師要善於抓住各種時機,創造性地開發教材內容,讓學生在探索中學會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並說明自己估計的合理性。在這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估算方法,養成良好的估算習慣。其次,應用估算。如計算7.98×5.1,先讓學生估算,可以看作8×5;所以積一定在40左右,然後再筆算;如遇到工程問題「築路隊要修一條公路,甲隊獨修要60天,乙隊獨修要40天,兩隊合修要多少天?」可以要求學生很快地確定大概時間,再進行計算,以提高計算的准確率。這樣的估算,是學生在筆算中取的相應的感覺,體會和經驗積累的基礎上進行的,它對數感十分有利。
5、解決實際實際問題,提升數感
我們知道,數學源於生活,更要高於生活。因此,數學教學應從現實的、有趣的或與學生已有知識相聯系的素材出發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引發討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了解新知識,形成新技能,反過來解決原先的問題,在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的數感得到發展。如,教學「有餘數的除法」後,讓學生解決「全班43人去劃船,每條船限坐6人,至少需要幾條船?怎樣乘船合理?」的問題,學生通過思考、計算,不難得出需要8條船。
二、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重視學生的感受和體驗
在教學中,有些概念是十分抽象的,但他反映的內容又是很現實的,它與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所以,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應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的體驗和感受,理解這些概念的含義。比如說,在教學量與計量時。首先,要讓學生進行具體的、現實的活動感受,讓他們獲得初步體驗。
三、逐步發展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數學思想的均衡發展
1、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知識的價值在於應用,如果學會了知識卻不會運用就等於不會知識。也就是說,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引導他們學會知識,更要的是要引導他們學會學習和運用知識。所以,教師一定要運用好教材中「實踐活動」的學習素材,
2、滲透思想教育,讓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以均衡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如何直接影響到他們對數學知識的把握與理解。那麼,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時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知識的慾望,正確的評價和鼓勵每一位學生;
3、對學生的生活趣味與教材趣味進行整合,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教材種設計了許多兒童喜聞樂見的內容,反映了小學階段學生的興趣愛好。
總之,數學素養是一種思維形式,其主要評價指標有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能力、數學問題解決能力、數學觀念和數學思維等。培養小學生的數學素養是一個長期的、不斷積累的過程,也是時代及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小學教師應積極轉變教學觀念,走出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誤區,牢記育人為本,樹立大數學觀;在教學過程中做到以本為本,合理利用教材資源;同時還要因需定法,靈活使用多種教學方法,在培養數學能力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為小學生的日後學習和成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D. 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在數學教學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素養
數學素養大而言之關繫到學生的成長方向和發展目標,小而言之關繫到人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等。數學素養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學習方向性、求實性與嚴密性的統一體。它包括學習目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邏輯思維方式以及邏輯的、直覺的、聯系的、發展的思維方法。
關於學習目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等,都已被廣大教育工作者普遍認識和理解。因此,我著重談四個問題。
(一)求真務實,培養學生縝密嚴謹的思維品質 我們在教學中常常發現這樣的事:有的學生把加號寫成減號,把除數和被除數弄顛倒了,把已經計算正確的結果寫錯„„許多教師把這些都歸結為「馬虎」造成的,其實不盡然。我覺得關鍵在於學生還沒有形成縝密嚴謹的思維品質。作為教師應當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能夠發現學生身上存在的不良品質,甚至在教學具體內容時能夠准確預測到可能出現的問題,並積極主動地採取措施進行培養、糾正,形成穩固的思維定勢。這種品質的培養,貫穿在整個教學活動之中。
我在教學「按比例分配」內容時,講新課之前首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 把12棵樹分給兩個小組去栽,每個小組分幾棵?
仔細觀察分析就會發現,這道題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課堂上我把這道題出示給學生,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
在我提出問題後,全班同學都不加思考,異口同聲地回答:「6棵!」 「有沒有不同意見?」我征詢道。同時目光很快地在每個同學的臉上掠過。我忽然發現,一位姓孫的學生眉頭微蹙,眼睛凝視窗外,憑著我對這位學生的了解和多年來形成的特殊直覺,我敏銳地感到他一定有與眾不同的想法,很可能在他身上找到突破口。於是我提醒大家說:「你們要認認真真思考一下,有的學生可能把你們的答案推翻了。」這時,學生頓時警覺起來,重新思考我提出的問題。隨即,便有幾個同學舉手要求發言,姓孫的學生也把手舉起來。我立即讓他談談是怎樣思考的,同時用鼓勵的目光注視著他。他站起來說:「老師,每組分6棵不一定對。」
「為什麼?」我趕緊插入一個問號,讓大家注意。
「因為題中沒有說怎樣分。如果平均分,那麼每組可以分得6棵。如果不平均分,就有多種分法。」
我當即帶著表揚的口吻說:「好!他說得很正確。過去我們學的都是平均分,也就是等分,今天要學習的是不平均分。」然後,我立刻在黑板上寫出了「按比例分配」。
學生好像在朦朧中被人叫醒,頓時振作起來,大家看著我寫出的課題,想著姓孫的那位學生提出的不平均分,都急於想知道「按比例分配」怎麼個分法。就這樣,我從孩子的習慣的認識中巧妙地把單一思維活動引申到多項思維中去。
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一設疑,使學生注意力格外集中,情緒格外高漲,大家躍躍欲試、滿懷激情地開始了新課的學習。
究竟什麼是按比例分配?我接著舉例:有12棵樹,按照三個等份分給兩個小組去栽,一、二兩個小組依次分得一份和兩份,每個小組各分得幾棵?在我的引導下,學生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概念,並掌握了運算方法。最後我又進一步設疑,「按比例分配」和「平均分」是什麼關系呢?學生的思維又活躍起來。經過討論,大家終於領悟到兩種分配方法都是有條件的,「按比例分配」是在「平均分」的基礎上引申出來的,而「平均分」又正是「按比例
分配」的特例。
在我的數學教學中,常常有這樣的設難置疑,探索中求真求實,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時,縝密嚴謹地思考解答。 (二)刻苦鑽研,培養學生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刻苦鑽研、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是非智力因素的內容。我在教學中十分重視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我認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兒童成長的兩個翅膀,哪一個不豐滿都會影響起飛,影響發展。現在的小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多數家長都只重視智力開發,忽略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造成了許多兒童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發展不協調,尤其是缺乏刻苦鑽研、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這是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大難題。
我想,刻苦鑽研、孜孜以求並不只是「頭懸梁、錐刺骨」的堅強毅力,還要有跳出書本之外,「打破砂鍋問到底」和「不到黃河不罷休」的探索意識和頑強徹底的學習恆心。
我在教學「面積的認識」這一內容時,通過讓學生看、摸、想,學習什麼是面積之後,又在學生提出的許多問題中,抽出了三個有趣的問題: (1)你看到過哪些東西的面是平面?最平的是哪個? (2)大海的面是不是平的?為什麼?
(3)哪些東西的面沒有邊?怎樣設法使它有邊?
讓二年級學生討論這些問題不是「深」了嗎?是的,是深一點。但這些問題是學生感興趣的,通過教師的「點」和「撥」是完全可以領悟的。我就是想通過「深」來誘發學生主動地鑽研,開拓知識領域,培養學生優良的學習品德 學生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我們教室的水泥地面最平。」一個學生說。 「不平,因為我灑水的時候有存水的地方。」馬上就有一個學生反駁,「我說玻璃黑板的面最平。」
「也不對,最平的面就不能寫字了!」一個學生反駁得很有力,把大家逗樂了。 「那麼,商店賣的玻璃的面是最平的。」又一個學生提出了新見解。
教室內暫時肅靜了,兩秒內無人提出疑意。忽然一個高個子女生站起來說:「玻璃的面也不是平的,因為把兩塊玻璃合在一起,中間也會鑽進灰塵。」 「說得太漂亮了!」我贊揚道。我讓同學們繼續找最平的面,大家有些為難了。於是我總結說:「在實際事物中,絕對平的面是不存在的,平不平都是相互比較而言的,數學課本里所指的平面,在我們的頭腦里只不過是想像中的平面而已。可見,我們見過的幾種幾何圖形的面並不是絕對平的。」
大家開始解答第二個問題--大海的面是不是平的?為什麼?這個問題爭論得也很激烈。一個學生說:「大海的面是平面,因為地圖上就是那樣畫的。」另一個學生說:「大海的面不是平面,是曲面,因為地球儀上的海是曲面。」到底誰說得對呢?我為學生指出了思考問題的方向:「那麼你們再想一想,地球實際上是什麼形狀呢?」大家馬上找到了答案。 現在該解決第三個問題了。
「哪些東西的面沒有邊呢?」我剛一提頭兒,馬上有許多同學搶答:「皮球」、「地球」、「雞蛋」„„
「球的面都沒有邊。」有個學生一語道破天機。
「沒有邊的面,面積可怎麼算呢?我們還得想辦法使它有邊呀!」我故意帶著為難的神情對學生說。 一個學生說:「我們把它割成兩半,不就有邊了嗎?」 我搖搖頭,「這個辦法會把好東西弄壞,再說,有些東西也不能割開呀!這個辦法不太好。」
又一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有個好辦法--在上邊畫個印,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好,這個想法可以,我們只要用一條線在上邊做出標記,曲面的邊就可以找到了。」我及時給予肯定。接著我又拿出一個雞蛋,用粉筆在上面畫了一條封閉曲線。這時,一個同學當即提出一個難題:「趙老師,這樣的面積怎麼計算呀?」 我的學生就是這樣喜歡刨根問底。我認為,學生能夠在學習當中不斷提出新問題並開動腦筋去解決問題,是探索精神的表現。學生早一天提出問題,就說明早一天具有探索意識;永遠不問就永遠沒有探索精神。早一天問住老師就早一天成功,我很希望被學生問住。 (三)明確方向,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意識
我在教學百分數應用題時,給學生出了一些有關利率、匯兌方面的練習題,許多人感到迷惑不解。 近些年來,我所主持的整體改革實驗以及數學教學,都是從未來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需要出發,把人的自身發展需要同社會發展需要緊密結合,把提高人才素質作為突破口和落腳點。我的想法是:21世紀是經濟騰飛的時代,現在的小學生正是21世紀經濟建設的人才,人的素質直接關繫到經濟發展幅度,無論是哪個部門、哪個行業,都離不開數學,尤其離不開與生產生活緊密聯系的數學知識。因此從小就要培養小學生具有迎接未來挑戰,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更好地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和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結合教材內容,幫助學生逐步明確學習方向,了解自己在未來經濟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積極倡導學生學習微機。經濟越來越發達,越來越需要高科技人才。從小讓學生學習微機,不但掌握了一種社會需要的基本技能,而且能使學生懂得21世紀是高科技的時代,從小就要努力學習,將來才能適應社會需要,更好地為社會做貢獻。這就是說,要讓學生把現在的學習同社會經濟發展聯系起來,樹立遠大的學習目標。 (四)培養學生用辯證唯物的觀點看世界
我認為,小學生學習數學,不僅要知其然,而且還要知其所以然。也就是不僅要弄懂演算法,還要弄懂算理,重要的是算理,作為教師,是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應該努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掌握基本的數學思維方式和數學思想,進而了解到數學是研究數與量、時與空、形與式的關系的科學。數學中的內容彼此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充滿著辯證唯物的思想。這種觀點的樹立要靠對教材的挖掘和點撥。
我在教學「1」時,在回顧自己幾十年的實踐體會的同時,注意到教學內容中蘊含的深邃的數學思想,並使之具體化。
上課了,我在黑板上清晰而端正地寫上了「1」字。
「同學們,誰認識『1』呀?」孩子們唰地把小手舉起來。 「好。誰能說說『1』是什麼意思呢?」
孩子們眼珠轉動著,有的把手舉起來,有的又慢慢地把舉起的手收了回去。 我又展開掛圖:「誰能說說圖上畫的是什麼呀?」 學生接二連三地回答:「一個小朋友坐著一條凳子,在一張桌子上寫字,桌子上放著一本書,還有一個文具盒。」„„ --這是讓孩子們看圖認識「1」,是第一步。 接著我舉起一根小木棒:「這根小木棒像什麼?」 「像『1』。」
「是直的還是彎的?」
「是直的,一點彎兒也沒有。」
「好!大家練一練,看誰寫得又直又快。」 學生們都認認真真地寫起來。
--這是讓學生藉助實物形象寫「1」,是第二步。
然後,我又讓學生列舉「1」所表示的事物。學生們都爭先恐後地說起來:一張講桌、一塊黑板、一棵樹、一朵花、一架飛機、一個月亮、一條銀河„„學生們想像的翅膀展開了。 正在學生說得來勁的時候,我又提出一個問題:「你們能不能把『1』表示的事物都說完呀?」
學生回答:「說不完。」我接著說:「對了。用『1』表示的事物是說不完的,是無限的。」 我在講課中巧妙地從各種具體的事物中抽象出數字「1」的概念,反過來又通過事物賦予數字「1」的實際涵義,從而把數與量結合起來,有限與無限結合起來。在教學中,我滲透了整體和部分互相轉化的辯證法和極限的思想,使「1」的教學更加豐富引人,達到一石多鳥的目的和效果。
對培養中學生數學素養的思考
「數學素養」一詞首次出現在我國初中數學教學大綱中,這標志著我國數學教育目標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必然趨勢。在數學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是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教師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廣大數學工作者亟待探討和解決的問題。 一、數學素養的內涵和表現
數學素養是指人們通過數學教育及自身的實踐和認識活動,所獲得的數學知識、技能、能力、觀念和品質的素養。它主要包括:數學基礎知識、數學能力和數學品質。
數學素養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
1、在學習數學中所形成的良好的個性品質,例如求實的精神,認真的態度,頑強的毅力,敏捷的思維;
2、能自覺地用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方法去觀察、分析、處理周圍的生活和生產問題; 3、語言表達准確、簡練,邏輯性強,具有較好的數學語言交流能力。 二、重視數學知識素養的培養,提高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是目前中學數學教學的薄弱環節,因此提高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提高數學素養的關鍵,在實際教學中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要積極展示數學知識發生、形成過程。如概念的形成、定理公式的推導或發現、問題的思考分析過程等,使學生能夠了解知識的歷史和現實背景,進而更廣闊、多角度、多側面地理解知識;
2、要避免就知識講知識,而應把知識放到知識結構的網路中進行教學,不僅要了解知識內容本身的規定和意義,還要隨時把它與其他知識內容聯系起來去理解,使所學知識上下貫通、左右相聯,形成一個處於動態發展的知識與思維網路。
3、重視數學概念演變過程的教學。數學概念來源於實踐,是對實際問題高度抽象的結果,能更准確地反映科學本質,具有普遍意義。但正是這種概括和抽象的結果,使數學學
習和數學應用之間形成了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致使學生們雖學了很多知識卻不知如何運用。這就要求在數學概念教學中能體現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原則,使學生弄清數學概念的發生、發展過程,弄清概念在現實中的原型,這樣才能追本求源以不變應萬變。
4、開展模型教學及數學建模能力訓練。在運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時,首先要構築實際問題的數學模型,然後用數學理論和方法尋出其結果,再返回到實際問題中實現問的解決,最後反過來又促進數學新理論的建立和發展。至於學生建模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開始應從簡單問題入手,師生共同創建模型,引導學生初步掌握用數學形式刻畫和構造模型的方法,培養學生積極參與和勇於創造的意識。隨著能力和經驗的增加,可通過實習作業或活動小組的形式,由學生展開分析討論,分析每種模型的有效性,並提出修改意見,使學生在不斷創造中培養信心,糾正對數學知識理解的片面性。 三、重視數學能力素養培養,確定數學思維能力培養的核心地位
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素養,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是提高數學素養的前提和保證。數學能力素養可表述為: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像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中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數學能力素養培養的核心。所以,要明確數學思維能力培養的核心主導地位,著力全面提高學生能力素養。為此,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創設思維情境,注重思維誘導,培養思維的探索性。根據「導而勿牽」的教學思想,使學生在課堂上有一定的自由想像的時間、空間,在新情景下獨立地探索解決問題。通過討論式、問答式及程序作業來讓學生參與下定義、給結論,發現解題思路、方法,總結解題規律、步驟,讓學生參與更多的教學探索活動。
2、克服思維定勢,注重多向思維,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在思維和解題過程中,應該總結某些題型的常規解法,做到遇到問題有「法」可循,有「路」可行。但更為重要的是,教學中要設法克服學生的某些錯誤思維定勢,注重多角度思維,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全面性。
3、抓住問題本質,挖掘隱含條件,培養思維的深刻性。有些學生解題時,往往抓不住
問題的實質,挖掘不出問題中的某些隱含條件,思維處於較淺層次。教師在引導學生思考時,應注重問題本質的分析,通過逐層分析,挖掘隱含條件,揭露問題的實質,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4、加強對比聯想,引導一題多解,培養思維的廣闊性。在教學中,教師應多結合教材內容,從新知與舊知、本類與它類、縱向與橫向等方面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弄清知識之間的聯系,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拓學生的思維。
四、重視數學品質素養培養,鍛造學生求真務實的個性人格
數學品質素養是學生學習知識以及今後從事研究或工作所應具備的精神氣質和個性特徵。它體現了人格力量,是數學與品質的結晶。數學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正確的學習目的,濃厚的學習興趣,頑強的學習毅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獨立思考、勇於創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培養學生數學品質素養的目標和要求。從某種意義上講,學生數學品質素養的培養較之數學知識的傳授具有更深遠的意義和更大的價值。
在數學教學中,應結合數學自身特點,突出或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
1、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個性品質。數學是一門使人創造性思維嚴格化和理論體系嚴謹化的科學。學習數學來不得半點虛假,必須一絲不苟,扎扎實實,即使通過想像、直覺、類比等一些不嚴謹的方法創造出來的命題,也必須經嚴格的邏輯證明,才能確認其真偽。所以,通過數學教學,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精神品質,對於形成一般文化素養也是十分重要的,而且這種品質能保持和延伸到其他領域並發揮效益;
2、培養學生執著追求,不斷創新的精神品質。數學從數的產生和演變,逐漸發展為分支眾多的「數學大家族」,教師可藉助於數學的發展史以及教材中數學概念、定理、公式等的建立過程,來培養學生勇於開拓,執著追求,不斷創新的精神品質;
3、培養學生抽象概括,善抓本質的個性品質。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很強的科學。如自然數和簡單的幾何圖形等初始概念,都是從現實世界抽象來的,甚至一些起初似乎不相關的問題,就其數學本質來講卻是完全相同的,如面積與質量、速度與切線斜率的關系等。所
以,在數學教學中要將這種精神品質滲透給學生,培養他們在處理數學或其它領城中的問題時,能夠通過表面現象抓住問題本質特徵的抽象概括的能力。
4、培養學生優化問題解決方法的品質。當今社會中,各行各業都在追求效益。如投資、股票、證券、利潤等都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而這些「最好、最省、最大、最低等問題,其實就是優化問題。在數學中,優化思想始終貫穿於整個數學發展的全過程。可見,培養學生優化問題的意識、能力不僅是數學教學的需要,也是當代社會發展對培養人才規劃的要求,其目的就是使學生將優化意識和品質自覺地運用到實際問題中。
總之,培養中學生的數學素養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需要我們數學教育界的努力,而且也要靠我們全社會的關心和支持。對中學數學教師來說,只有不斷實踐、不斷探索,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適應這一形勢的需要,從而更有效地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E. 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所謂數學素養,就是在人的先天生理的基礎上,受後天環境、數學教育的影響,通過個體自身的實踐和認識活動,所得到的數學知識、技能、能力、觀念和品質的素養。它是在長期的數學學習中逐步內化而成的。它包括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意識、解決問題能力、數學信息交流、創新意識等。青少年們是全能型人才的後備軍,也是祖國的未來,擔負著歷史賦予的神聖使命。教育青少年們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打下堅實基礎,尤其是從小培養他們的數學素養是他們能否成為全面發展的人的關鍵之一。
《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提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三大理念,強調數學課程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這是數學教育多年來指導思想的突破與革新。也就是說,當前我們要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實現數學教育的總體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大力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態度和數學能力,把新課標理念轉化成一個個具體的教學目標,逐一落實在數學教學活動中。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談自己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結合教學實際,重視培養學生的數感
數感是一個人數學素養的重要成分,所謂「數感」,是指學生對「數」的敏銳、精確、豐富的感知和領悟。數感的建立水平是學生個體數學素養水平的重要標志。《數學課程標准》中指出要通過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數感。
1、創設生活情境,啟蒙數感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一針見血地指出:「人們對數學產生枯燥無味、神秘難測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數學教學脫離實際。」可見,生活是數學的源泉,數學學習離開了生活,將會寸步難行,而「數感」更不是通過傳授而能得到培養的。為此,我們在數學教學中必須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充分挖掘學生的生活資源,將抽象的數學建立在學生生動、豐富的生活背景上,讓學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認識周圍的事物,用數學語言來表達與交流。從中提高學生對數的敏銳程度,形成對數的良好直覺,啟蒙學生的數感。
2、引導認真觀察,建立數感
數學是一種運用思維的學科,觀察是思維的觸角,是學生認識事物的基礎,觀察是形成和發展數學知識的基本方法之一。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目標有序、認真、多角度、全方位的觀察,可引導學生觀察畫面,發現數學問題;觀察規律,發現數學問題;也可引導學生用數來表達和交流觀察到的信息……通過一系列的觀察活動幫助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建立數感、發展數感。比如在新課程各年級「數的認識」教學中,要注重讓學生聯系實際先觀察再說一說。如:觀察一張紙多厚,再觀察10張、30張、50張有多厚,然後拿出一疊(1000張)紙,讓他們觀察有多厚。又如在教學「0的認識」時,教師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出在哪些地方見過「0」。這方面,學生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說出諸如「在體育比賽的比分上見過0」;「在溫度表上見過0」;「電話上有0」;「我的直尺上有0」……學生直觀體會「0」除了表示沒有以外,在溫度表上、方向圖上表示分界點;在直尺上表示起點;在日歷上表示日期;在電話、車牌上與其他數字一起組成號碼……這些都是學生身邊的事,學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這樣,學生在觀察中不但體會了數的含義,而且初步建立相應的數感。
3、構建活動平台,發展數感
皮亞傑說,活動是兒童發展的杠桿。通過實踐操作,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產生親切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平台,始終把兒童的活動作為主體發展的基礎與載體,提供開闊的活動時空,讓學生有合作交流、積極思考、操作等活動空間,使學生的數感真正得到發展。
4、加強估算教學,優化數感
估算本身是數感的一個重要方面,也反映人對實際情境中數和數量及其大小范圍的理解和把握水平,同樣在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使用價值。因此,加強估算,可以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和估算能力,提高計算準確率,優化、鞏固學生的數感。首先,教師要善於抓住各種時機,創造性地開發教材內容,讓學生在探索中學會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並說明自己估計的合理性。在這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估算方法,養成良好的估算習慣。其次,應用估算。如計算7.98×5.1,先讓學生估算,可以看作8×5;所以積一定在40左右,然後再筆算;如遇到工程問題「築路隊要修一條公路,甲隊獨修要60天,乙隊獨修要40天,兩隊合修要多少天?」可以要求學生很快地確定大概時間,再進行計算,以提高計算的准確率。這樣的估算,是學生在筆算中取的相應的感覺,體會和經驗積累的基礎上進行的,它對數感十分有利。
5、解決實際實際問題,提升數感
我們知道,數學源於生活,更要高於生活。因此,數學教學應從現實的、有趣的或與學生已有知識相聯系的素材出發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引發討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了解新知識,形成新技能,反過來解決原先的問題,在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的數感得到發展。如,教學「有餘數的除法」後,讓學生解決「全班43人去劃船,每條船限坐6人,至少需要幾條船?怎樣乘船合理?」的問題,學生通過思考、計算,不難得出需要8條船。
二、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重視學生的感受和體驗
在教學中,有些概念是十分抽象的,但他反映的內容又是很現實的,它與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所以,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應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的體驗和感受,理解這些概念的含義。比如說,在教學量與計量時。首先,要讓學生進行具體的、現實的活動感受,讓他們獲得初步體驗。
三、逐步發展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數學思想的均衡發展
1、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知識的價值在於應用,如果學會了知識卻不會運用就等於不會知識。也就是說,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引導他們學會知識,更要的是要引導他們學會學習和運用知識。所以,教師一定要運用好教材中「實踐活動」的學習素材,
2、滲透思想教育,讓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以均衡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如何直接影響到他們對數學知識的把握與理解。那麼,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時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知識的慾望,正確的評價和鼓勵每一位學生;
3、對學生的生活趣味與教材趣味進行整合,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教材種設計了許多兒童喜聞樂見的內容,反映了小學階段學生的興趣愛好。
總之,數學素養是一種思維形式,其主要評價指標有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能力、數學問題解決能力、數學觀念和數學思維等。培養小學生的數學素養是一個長期的、不斷積累的過程,也是時代及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小學教師應積極轉變教學觀念,走出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誤區,牢記育人為本,樹立大數學觀;在教學過程中做到以本為本,合理利用教材資源;同時還要因需定法,靈活使用多種教學方法,在培養數學能力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為小學生的日後學習和成才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