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學數學試卷命題應注意些什麼
一、 題目要簡潔明了
試題是老師對學生在一段時間以來學習成果的一種考察載體,因此我們在出題時,考察的目標一定要明確。題目的表述要簡潔明了。我們在出題時應該選擇適合學生年齡段的閱讀水平,便於他們理解,不要使用一些學生難以理解的詞語,避免因閱讀困難給學生的解題造成困難;題目中的情境應該是當地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場景,盡量少用或不用學生難以理解的生活場景。
二、 注重題目的科學性
數學試題是知識的載體,在試題中有豐富的知識,學生在分析問題的時候,同時也吸收了題目中的知識,開闊了他們的視野。所以我們在出題時應注意題目內容的科學嚴謹性,盡量不要出現一些科學性的錯誤。
比如:五年級數學試卷中有過這樣一道題:某工地堆放的一批鋼管,形狀近似與梯形,上層有4根,最底層有10根,共9層,請問這批鋼管共有多少根?從數學的角度來說,這一道題好像沒什麼問題,可仔細一想,這題出的缺乏其科學性。鋼管的堆放,每一根應該放在下面兩根的之間,不可能在每一根的上面,這樣說來,以下每一層都應該比上一層多一根,因此也就只有7層,而不是10層。
三、 注重試題的應用性
數學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課程標志明確指出:學生數學學習的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戰性的。因此我們在出題時應盡可能的挖掘學生身邊的數學素材來命題,讓學生充分的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他們所學的數學是有價值的,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
『貳』 小學數學閱讀的技巧和方法
小學數學閱讀的技巧和方法
小學數學閱讀的技巧和方法,數學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小學數學是對小朋友們數學的啟蒙,所以這個時候學好數學是很重要的,那怎麼才能學好學數學呢,下面分享小學數學閱讀的技巧和方法。
01、閱讀引言
1、要注意章節標題,因為它標出了課文主題;
2、要注意理解段落大意,弄明白引入新知識的直觀素材;
3、要抓住關鍵字、詞、句和重要結論,這對於理解新知識非常重要。
02、閱讀概念
1、要正確理解概念中的字、詞、句,能正確進行文字語言,圖形語言和符號語言的互譯;
2、要注意聯系實際找出正反例子或實物;
3、要弄明白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就是說既能區分相近的概念,又能知道其適用范圍。
03、閱讀定理
1、要注意分清定理的條件和結論;
2、要探討定理的證明途徑和方法,通過與課本對照,分析證法的正誤、優劣;
3、要注意聯系類似定理,進行分析比較、掌握其應用;
4、要思考定理可否逆用,推廣及引伸。
04、閱讀公式
1、要弄明白公式的來龍去脈,會推導公式;
2、要明白公式的特徵並能想法子記住;
3、要注意公式的應用條件,弄明白有關公式的內在聯系,了解公式的運用、逆用、合用,變用和巧用。
05、閱讀例題
1、要認真審題,分析解題過程的關鍵所在,嘗試解題;
2、要和課本比較解法的優劣,並使解題過程的表達既簡捷又符合書寫格式;
3、要注意總結解題規律並努力去探求新的解題途徑。
小學數學學習方法
01、重視計算
數學的計算學習就像語文的識字學習,是最基本的。
不識字,語文讀不好;計算差,數學同樣學不好。而且計算好,會給孩子數學學習提供很大的幫助。
家長可以每天讓孩子做2分鍾口算。一開始,2分鍾內能只能做完 20道口算,但之後,你會發現孩子會越來越快,正確率越來越高。
02、重視生活中的數學
其實數學的學習對生活的影響很大,它能提供很多的幫助。
例如:
買東西、計算利率、盈利等等,這些都用到數學。你可以在生活中,有意識的跟孩子提數學問題,讓他解答。很簡單,你帶孩子去買菜,一斤蘋果 5元,買3斤多少錢,給阿姨20元,找回多少錢。
別小看這些,在小學數學學習中,解決問題占的分數是最多的,而解決問題無非就是判斷用加減乘除中的哪種來列式解答,這些問題其實就是生活中的問題,孩子在生活中接觸多,自然就會解答。
03、主動預習
新知識在未講解之前,認真閱讀教材,養成主動預習的習慣,是獲得數學知識的重要手段。因此,培養自學能力,在老師的引導下學會看書,帶著老師精心設計的思考題去預習。
如自學例題時,要弄清例題講的什麼內容,告訴了哪些條件,求什麼,書上怎麼解答的,為什麼要這樣解答,還有沒有新的解法,解題步驟是怎樣的。
抓住這些重要問題,動腦思考,步步深入,學會運用已有的知識去獨立探究新的知識。
有些家長頭疼孩子上課效率很差;這其中很關鍵的原因是沒有做好預習;自然也就做不到有的放矢;
04、思考是數學學習方法的核心
一些孩子對公式、性質、法則等背的挺熟,但遇到實際問題時,卻又無從下手,不知如何應用所學的知識去解答問題。
如有這樣一道題讓學生解「把一個長方體的高去掉2厘米後成為一個正方體,他的表面積減少了48平方厘米,這個正方體的體積是多少?」
孩子對求體積的公式雖記得很熟,但由於該題涉及知識面廣,許多同學理不出解題思路,這需要學生在老師家長的引導下逐漸掌握解題時的思考方法。
這道題從單位上講,涉及到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從圖形上講,涉及到長方形、正方形、長方體、正方體;
從圖形變化關系講:長方形→正方形;從思維推理上講:長方體→減少一部分底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減少部分四個面面積相等→求一個面的面積→求出長方形的長(即正方形的'一個棱長)→正方體的體積;
經啟發,孩子分析後,學生根據其思路(可畫出圖形)進行解答。
有的學生很快解答出來:
設原長方體的底面長為X,則2X×4=48
得:X=6(即正方體的棱長),
這樣得出正方體的體積為:6×6×6=216(立方厘米)。
所以說,在學習過程中,老師家長最大的作用是:啟發。
孩子在老師家長的引導下,去主動思考解題的思路,掌握學習方法!
05、培養閱讀興趣
假期和一位資深老師聊到孩子數學學習問題,分享一段重點:
「您孩子數學學習是什麼情況?」老師問。
「題不難成績還不錯。一遇難題,就好像深入不進去。」提起女兒的數學,我真頭疼。
「那她平時喜歡讀書嗎?」(這個問題可能很多家長都和我一樣想不明白,閱讀?這不是語文老師的事嗎?跟數學。。。?)
「不是特別喜歡,但也不是一點不讀。平時喜歡看漫畫之類。」我想了想說。
「哦,那科普讀物和一些經典名著讀過嗎?」老師接著問。
「沒有,我認為對學習有用的書她都讀不懂,也不願意讀。」我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
「是有些問題。」老師頓了頓說,「孩子將來中學要想學好數理化,必須小學得多讀書,特別是有深度有人文素養的好書。多讀好書的孩子思維活躍,視野也開闊,到了高年級就更能顯示出優勢。」
「我們帶過的數學成績好的同學大多6、7歲就能看書,在小學階段就大量閱讀有深度有人文素養的好書,愛思考,愛看書,這群孩子問問題的深度和廣度有時把我都難倒了。
而那些成績不怎麼樣的孩子大都對閱讀沒太大興趣。這兩者孩子最簡單的差別就是在審題能力上,不注重閱讀能力的孩子 ,經常會無法理解題意,或者是頻現家長常說的孩子審題不清,粗心大意。
其實主要問題是出在閱讀理解能力上,這類孩子,老師家長再怎麼輔導,他們的數學成績也不會有太大的提高。」
聽她這么一說,我這才更加理解「學生讀書越多,他的思維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躍。」
閱讀對數學的重要性
很多家長總覺得閱讀所帶來的改變很緩慢,而考試就在眼前,所以還是覺得不如補課來得直接,效果更顯著。
其實:閱讀的功效絕不僅僅是豐富文化積淀,提高語文素養,而是幫助孩子點燃思維的火花,拓展視野,深化思維,提高學習力。
所以,閱讀不僅僅是語文的事情,它對於任何一門學科來說都是首要的。有研究發現,一年級或更早開始大量閱讀的孩子比三年級開始閱讀的孩子在其後的中小學學習,尤其是數理化學習方面潛力更大。
因為前者在其後的學習生涯中具備了深閱讀能力和習慣,也就是理解能力很強,而後者閱讀時思維很膚淺,理解能力自然很弱。這個現象在初二這個分水嶺年級就表現得很明顯了。
所以,不要等到中小學遇到困難才沒完沒了地補課「拉一把」,而是要讓孩子4-7歲解決識字問題,6-9歲就能愛看書,9歲後就會大量閱讀、讀好書。
『叄』 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閱讀審題能力
1.以「疑」導讀。即帶著問題讀,在閱讀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設疑要有層次性和啟發性,要教會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質疑,養成愛問、好問、會問的好習慣。
2.以「動」帶讀。即邊讀邊讓學生做一做、畫一畫、寫一寫。在各年級的應用題教學中,以「動」帶讀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和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如低年級可以把題目轉化成簡單的圖形或數字。在中高年級要讓學生學會邊看題邊畫線段圖、幾何圖或簡單列出條件、問題以幫助解題。
3.以「議」促讀。即讀讀議議,讓學生在相互交流閱讀中發現的問題,相互協作以解決問題,提高認識。對知識的內容、形式和形成過程,從多個不同的側面,用不同的角度開展思考、討論,內化知識、深化知識,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多樣性和創造性。
4.以「比」引讀。即通過比較知識的縱橫聯系、差別,來掌握課本知識,把知識內化的一種讀書方法。邊讀邊比可以在知識形成的初始階段,把知識進行有層次的、系統的區分和整理,防止概念之間、規律之間、計算方法之間的相互交叉、混淆,使學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識的重點,對知識間的聯系和差別系統掌握。
5.轉化法。數學語言通常是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和圖表語言的交融。閱讀時要靈活轉化閱讀內容,把抽象表達的問題轉化成具體形象的問題;把符號語言、圖表語言轉化成為語言表述形式;把文字語言表述形式轉化成為圖表表述形式。
6.補充法。數學語言總是非常簡潔的,一些數學概念、數量關系通常是隱藏的、含蓄的。小學生在閱讀數學文本時,常用到「加法」方式,要通過自己的教學知識,補足或擴展題目所提供的信息和意義,才能充分理解。如「四年級(1)班有42人,四年級(2)班比四年級(1)班少4人,兩班一共有多少人?」解題時首先要理解其中的「比較」關系,即根據「四年級(2)班比四年級(1)班少4人」這一條件,計算出四年級(2)班的人數,然後理解題目中的組合關系:將兩個班的人數求和,雖然問題文本中只有兩個數字,卻包含了比較和組合兩層數量關系,在計算過程中,學生列式有42+4=46(人);42-4=38(人)和42+4+42=88(人)。這些學生將其中的比較關系的方向搞反了,從而導致理解錯誤。因此,我在教學中補充一個問題「四年級(2)班有多少人?」這樣,學生就懂得如何解題了。
『肆』 如何培養一年級學生的數學讀題能力
您好:數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語言。數學閱讀是學生個體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閱讀數學材料建構數學意義和方法的學習活動,是學生主動獲取信息,汲取知識,發展數學思維,學習數學語言的重要途徑。因此較強的數學閱讀能力對提高數學學習成績和培養自學能力、創新精神具有重要意義。一年級是學生步入小學階段的開始,數學閱讀能力將決定學生將來的學習數學的水平。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發現一年級的學生先天有著對探索數學的興趣,卻不知道從哪裡看起。而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剛從「自由自在」的幼兒園轉變到現在有規有矩的小學,讓他們馬上靜下心來學習和閱讀時間不容易的事。而如今要他們按要求回答問題解決問題,更是難上加難。從這一學期的學習與教學,不僅讓我領閱到孩子們的天真和可愛,也讓我感受到孩子們理解能力及思維能力的匱乏。而這些都使得孩子們數學閱讀有許多困難,下面就在教學中遇到的困惑和方法與大家分享一下。
困惑1、識字量少,阻礙閱讀
一年級的孩子在幼兒園識字量本身不多,加上一些孩子講話還帶
著鄉音,讓這些孩子閱讀書本文字那簡直是看「天書」。看著學生束手無策的樣子,也真是無奈啊。 1)課前教授關鍵字
在新課教學時,先教孩子們學會關鍵字的學習。例如:本冊關鍵
字是:多,少,長短,高矮,左右,最,第,順序,規律,同樣多,畫,塗,劃,輕,重,從大到小,從小到大。 2)讀題方法指導
學生沒有識字量,在解決問題時,應當引導學生讀題。讀題要求分步引導。首先,教師領讀,學生跟著老師,用手指逐字跟讀,接著,請學生自己試著讀,在此時有前面老師的引讀,孩子有相應的識字,但還是存在一些斷句,於是教師再試著讀一讀,學生跟讀。一段時間以後,隨著語文教學的深入,學生的識字量會逐漸增加,孩子閱讀能力會逐漸提高,於是孩子可以試著獨立讀題。
在剛開始時,要求學生逐字點讀,要求不要漏字。在讀題的時候,要求不漏字,並且點讀,一些孩子會出現偷懶的現象,為了培養他們認真讀題的習慣,老師發現只要有一個孩子沒有點讀,全班重新讀題。一遍又一遍的閱讀,是識字量的增加,同時無形中提醒學生讀題需要仔細,需要點讀。不斷強化這一行為。
困惑2、閱讀漏字,顧此失彼
學生在讀題的時候會顯出懶散的行為,覺得讀題很枯燥,產生這一現象,主要是孩子對讀題是敷衍的,沒有真的靜下心來閱讀;第二種現象是,學生在點讀的時候方法不正確,讀的速度和點字的速度不能跟上,導致最後無法點讀,最後漏字。導致最終的結果是孩子的讀題是漏要求的,顧此失彼,漏洞百出。
從這里可以從以下方面做起。1)要學生帶著讀題的目的讀,一邊讀一邊想題目的要求。同時孩子們正確領略後,要馬上給與表揚,
體會到讀題的樂趣和成就感,激發孩子讀題的興趣。2)給出讀題的方法。例如:想一想,□表示幾?★表示幾?思考先求那個圖形?學生在讀題的時候「正方形表示幾」對應的是「□表示幾」,但在點的時候不能一一對應,學生一點無法對應,就傻傻等在哪裡,這時候老師應當在投影儀下指導逐字點的方法。這樣題目讀順了,孩子才能夠思考有幾個問題,如果連題目都不順,何來按要求呢?
困惑3、粗略觀察,丟三落四
在數學閱讀中不僅僅是文字的閱讀,還有不同類型的題目,例如:純圖片,圖文結合,表格,純文字等等,這就要求學生不僅有讀文字的方法,更要仔細觀察題目的習慣。例如:圖文結合的題目中往往隱含著一些條件。要挖掘這些隱含條件,這就要求我們引導學生先看文字,找出這些問題需要哪些條件,然後再從圖上找一找,圖上有哪些信息。
總之,數學閱讀能力只有通過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想結合,課內得法,課外得益,課內外相得益彰,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才能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閱讀的樂趣,收獲閱讀的成功。
希望對您的學習有幫助
【滿意請採納】O(∩_∩)O謝謝
歡迎追問O(∩_∩)O~
祝學習進步~
『伍』 淺談如何讀懂小學數學題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解答:淺談如何讀懂小學數學題:
一、【對閱讀的認識】
事實上,對於數學閱讀,從學校到教師再到學生都沒有得到足夠的認識。在以往聽課的過程中,我發現,老師們特別注重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的訓練,往往設計了合作操作的教學環節,但很少有留給學生閱讀思考的時間。甚至有些年輕老師常不自覺的重復,一遍一遍強調重要知識點,剝奪了學生閱讀理解的權利。而我們的學生也從沒有認為閱讀是一項數學能力。前一段時間我調查班裡雜志訂閱情況,數學雜志共訂閱2份,占總訂閱數的2.5%。我隨機找了幾個學生問了一下,為什麼不訂數學雜志。他們回答我說:數學是用來做的,不是看的。而兩個訂閱了數學雜志的同學之所以訂,是因為數學成績不好,家長要求必須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網站我也看到了我省兩位老師對初中學生的調查:83%的學生認為閱讀是語文或英語的事,數學學習只要能解題就可以了;52%的學生認為數學課本沒有閱讀的必要,它只是做作業的依據而已;76%的學生做數學題時不是先仔細閱讀題目條件,而是先看題目結果求什麼;有85%的學生一見應用題就心煩,因為對題目給出的眾多條件難以辨清關系。我自己在教學過程中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特別是六年級,分數乘除法解決問題,百分數解決問題,對學生理解題意的要求比較高,對學生的閱讀題目的能力要求也一下子提高。學生不重視數學閱讀與數學閱讀高要求這對矛盾就凸顯出來。例如,描述「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變成「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另一個數」,描述方式的變化會使一些學生無所適從。
二、【理論基礎】
閱讀能力與語言發展水平有關,數學語言發展水平低的學生,課堂上對數學語言信息的敏感性差,思維轉換慢,從而造成知識接受質差量少。教學實踐也表明,數學語言發展水平低的學生的數學理解力也差,理解問題時常發生困難和錯誤。因此,重視數學閱讀,豐富數學語言系統,提高數學語言水平有著重要而現實的教育意義。而數學閱讀有助於數學語言水平的提高。數學閱讀還有助於數學交流能力的培養。提倡合作與交流是新課程理念之一。發展學生的數學語言能力是提高數學交流能力的根本。
三、【閱讀方法】
我們知道,動手操作是促進理解、減少數學學習困難的有效手段。而解題練習又是鞏固數學知識、形成技能技巧、培養把數學知識應用於實際的重要途徑。與其它學科相比,數學學習尤其離不開操作、練習。在閱讀 學習中,倡導讀做結合、讀練結合,實際上就是引導學生把已初步理解的一些知識,運用到新的知識情境中去,用新的知識體系去解釋新的現象。這種過程既是知識的復現,又有助於學生加深對新學知識的理解記憶,同 時也有助於學生把凝固的認知結構轉化為能動的能力,提高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的素質。
如「圓的認識」中,學習圓的畫法。當學生閱讀了畫圓的基本操作步驟以後,及時要求根據教材中規定的步驟試著先畫一個圓。畫好後討論:(1)畫圓時,有一隻腳固定不動,是哪只腳?
(2)在紙面上不停移動的是哪只腳?它是怎樣移動的?
(3)同學們畫出來的圓有大有小,那麼什麼情況下畫出來的圓較大,什麼情況下較小?
最後再要求學生畫指定大小的圓。經常進行這樣讀練結合的教學,潛移默化中,學生便逐步養成了讀練結合的良好習慣。
四、【課外閱讀的重要性】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課外閱讀用形象的話來說,既是思考的大船藉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進的風。沒有閱讀,就既沒有帆,也沒有風。閱讀就是獨立地在知識的海洋里航行。」為了提高學生的數學閱讀興趣,擴展學生的數學視野,使他們多方面領會數學的美和數學的應用,我向學生推薦了適合他們閱讀的課外書籍,如我國張景中院士的科普讀物:《數學家的眼光》《數學傳奇》等。同時指導學生寫閱讀體會。
五、【結語】
總之,數學教學中的閱讀教學,應當是一種意識,一種旨在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自學能力和習慣的意識,而不是一種形式它應當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數學閱讀既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與深度,增加學習興趣,又可以使學生在陌生領域施展才華,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社會、人生、世界,使批判性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得到充分地發揮。重視數學閱讀,培養閱讀能力,還有助於學生個性的全面地發展,以真正達到「教學生學會學習」的教育目標。
註:絕對正確!望採納!
『陸』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應用題閱讀能力的培養
對於學生在應用題掌握較差的原因有:
①審題不嚴,忽視了條件與問題的關系的詞語;
②對問題的要求不明確;
③條件與條件之間的關系沒有搞清楚;
④條件與問題之間的關系沒有搞清楚;
⑤數量關系不明確;
⑥根本不理解題意而亂做;
⑦也有一些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勉強會做,而讓其獨立解答就錯誤百出,或條件和問題稍有改變,就解答不出來。
如何提高小學生數學應用題解題能力 一、掌握分析 (1)學會認真閱讀應用題,理解題意,分清條件和問題;
(2)學會運用動作、圖解、畫圖等方法表示應用題的條件和問題;
(3)學會運用綜合法或分析法分析應用題。通過解析的實踐找出題中的數量關系,從而進行判斷、推理、選擇演算法。
二、列式計算 (1)口頭或書面做解題計劃;
(2)先用分步列式後用綜合算式;
(3)能根據算式正確、迅速、合理地算式;
(4)正確使用單位名稱;
(5)根據問題寫答數;
(6)自覺進行驗算或估算。
三、會復述講解 (1)會把應用題中的主要內容講述出來;
(2)會根據條件和問題敘述解題計劃和列式計算的步驟;
3)會按照數量之間的相依關系,復述選擇演算法的依據;
(4)會正確地讀出算式、講出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5)會從應用題的問題出發,敘述推理和列式;
四、會編題 1、自編應用題;
(1)根據兩個已知數提(或補足)問題;
(2)根據一個已知數和問題,補充缺少的已知數;
(3)根據實物、圖表、線段圖或表演動作編應用題;
(4)根據故事內容或某一件事實編應用題;
(5)根據算式或演算法編應用題;
(6)仿照課本上的應用題自編。
2、改編應用題:
(1)把某一種簡單應用題改編為另一種類型的簡單應用題;
(2)把幾個有連續性的簡單應用題組合成一個復合應用題,或把一個復合應用題改編為幾個有連續性的簡單應用題;
(3)把未知數改為已知數,把已知數改為未知數,編成一道或幾道逆運算的應用題;
(4)把應用題中的某一個已知條件,分解為兩個已知條件,使計算增加一步,或把應用題中的某兩個已知條件合並為一個已知條件,使計算減少一步。
五、掌握解答步驟 第一步:弄清題意。
看到一道應用題,不要匆匆忙忙拿起筆來就算,而是應該認真讀題,弄清題目的意思。
第二步:分析數量關系。
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要對題目中的數量關系進行全面地分析研究,分析已知數量之間的關系,已知數量和所求問題之間的關系。這一步比較困難,也是解答應用題的關鍵。
第三步:列式計算。
在分析數量關系的基礎上,我們才能確定演算法,明確運算順序。這時就可以列算式了。
第四步:驗算。
我們要學會驗算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養成驗算的習慣。因為我們不掌握驗算的方法,只是把題目從頭到底再做一遍,什麼也查不出來,起不到驗算的作用。應用題做錯一般有三種情況:
1、列式錯誤。這是由於題意理解錯了或是數量關系分析錯了所造成的。
2、計算錯誤。有時列式並沒有錯,可惜算錯了。 3、單位名稱寫錯或漏寫。
以上三種錯誤,後兩種還容易查出,而第一種錯誤比較難查出來。通常有以下幾種驗算方法:估計法、代入法、替換法。
第五步:寫出答案。
總之,我們要為我們的學生多思考,多鑽研,多開發學生的智力,讓我們的學生在應用題方面得到一定的提高。
『柒』 如何提高小學生數學讀題解題能力
一、引導學生仔細審題,真正弄懂題意
不能正確理解把握題意,是錯誤的主要原因。較為普遍的情況有以下兩種:一是小學生由於缺少社會生活經驗,認知水平較低,客觀情況也確實存在部分習題所取素材與生活不太貼近,使小學生對所描述的內容不能夠清晰地理解。二是小學生由於閱讀能力的限制,如「增加」與「增加到」等易混淆的詞語不能夠准確區分,造成對題意的錯誤判讀,從而影響解題的正確率。三是高年級學生對分數應用題分析的不夠,他們都是看到這幾個數字就直接按以前學過的去做,根本就沒有分析這題是不是跟以前的一樣還是不一樣,尤其對單位「1」的量分析的很不好,分析題就是看一遍,就拿起數字做,於是很可能裡面就有陷阱。但是他們缺乏分析問題的耐心和仔細,我覺得要提高他們的能力就要在這方面下功夫。還有教師在布置練習時,不可全盤照搬,要精心篩選習題,或結合小學生的生活經驗、認知水平作適當的改編,對學生可能誤解的詞語要事先適當引導學生討論,努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准確理解題目中所包含的信息。二是小學生由於年齡小,尤其是低年級學生,有意注意能力相對較弱,耐心不足,部分學生在作業過程中存在求速的心理狀態,審題時走馬觀花,粗心大意。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不能只滿足於學生解題方法的訓練,而應該是把培養學生優良的心理素質與數學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的耐心和細心的品質的培養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需要教師持之以恆的努力。如果學生形成良好的審題習慣,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必然會有明顯的提高。
二、 重視對數量關系分析
應用題教學把分析數量關系看作重中之重,而「解決問題」教學中,學生感興趣的是說情節,題目被分解得支離破碎,以致數量關系的分析被淡化,這是造成大部分學生還不能完全依靠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來解決問題的重要原因。我們應利用主題圖的直觀,注重學生對問題的完整表述,有效地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的習慣。同時可適當增加純文字題,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指導學生靈活運用各種策略,提倡演算法多樣化
部分學生不能正確解決數學問題是不能夠掌握和運用合適的解題策略引起的。教師應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善於分析總結各種問題的策略,也可以讓優秀的學生寫很多不同的解決問題的策略,然後讓學生熟知解決問題的多種策略,能夠結合問題的特點靈活運用不同的策略,並選擇自己最喜歡最優的策略。在平時的數學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擺脫思維定勢,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運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大力提倡演算法多樣化,在多樣化的基礎上倡導策略最優化。學生運用不同的策略解決問題之後,讓學生探討各種不同策略,比較不同策略的特徵,理解各種方法的優點和不足,互相學習,取長補短,舉一反三。通過討論交流,從多種方法中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策略,從而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效果。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應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將數學學習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在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培養數學能力,並發展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待生活,解決生活實際問題。使學生做到「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在數學中感受生活」。
『捌』 淺談如何進行小學數學閱讀教學
數學知識的教學與學習,特別強調學生的會學和會閱讀比學會知識更重要。因為,閱讀是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一項重要活動,也是人類社會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和感知世界的重要方法。但在傳統的閱讀教學中,人們往往誤認為就是語文閱讀,而忽略了數學的閱讀。隨著「社會的數字化」,僅僅具有語文閱讀能力是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的。因此,作為教師的我們,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尤為重要。我結合多年的小學數學閱讀教學經歷,談談自己的一些淺見。
一、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任何行為都因趣而生,那麼興趣也就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閱讀中,肯定會遇到很多的問題和困難,如果再缺乏興趣,就更容易退縮、逃避。因此,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學生只有對所提供的材料感興趣,才有可能去主動閱讀,用心閱讀,所以無論是課內閱讀指導還是課外閱讀推薦,都應該用學生的眼光去判斷和選擇,給學生喜歡的閱讀內容,給學生需要的閱讀內容。
1.數學閱讀方法的指導
教授學生閱讀技能就是教會學生正確地閱讀數學的方法。但由於數學語言的符號化、邏輯化、嚴謹性和抽象性等特點,決定了數學閱讀必須勤思多想、讀寫結合、舉一反三等相結合。
2.數學閱讀質量的提高
數學是一種語言,數學閱讀過程是一種完整的心理過程。根據數學閱讀的特點,數學閱讀時,要精力集中,邊讀邊思考、分析。閱讀時要根據教師的閱讀提綱,抓住關鍵,仔細閱讀。概念、公式、規律等是閱讀的重點,要仔細分析,弄清概念的實質及公式和規律的條件與結論以及推導的思路。文中符號、圖表應結合課文內容,仔細思考、分析,以達到數形結合。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在平時的教學或練習中,我們經常發現學生會有稀奇古怪的錯誤出現,究其原因是因為學生在做題時讀題不夠完整,往往句子只讀一半,就開始動筆做題,這樣造成許多不應該出現的錯誤。有許多錯誤往往通過最後完整地閱讀一下,就能發現其中不正確的地方,這樣也有助於學生養成檢查驗算的良好習慣。只有教師在平時的練習、作業中經常提醒,注意滲透,學生才能慢慢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1.讓學生學會善於閱讀的習慣
數學書需要重讀、精讀、巧讀。計算過程要重點讀,計算教學中不僅要讀算式、讀法則,更重要的是要訓練學生閱讀中間過程,通過閱讀促使學生理解題目要求,看清運算數字、運算符號和運算順序,明白運算方法。數學概念應按其結構來精讀,力求讓學生學會理解概念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精讀概念。解決問題要巧讀,關鍵詞語重音讀、省略句式補全讀、意思隱含換詞讀。
2.讓學生形成會讀的習慣
(1)在「讀」中生疑。敢於質疑,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關鍵。通過閱讀讓學生提出疑問,引發學習興趣,並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創造性地思維,從而自主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動中。(2)在「讀」中理解。對於一些關鍵性的字、詞、句要進行圈點劃批,正確理解數學語言,掌握數學概念。(3)在「讀」中比較。以「讀」比較就是通過比較知識的縱橫聯系、差別,把知識內化的一種讀書方法。邊讀邊比使學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識的重點,對知識間的聯系和差別能夠系統地把握,為以後靈活應用打下扎實的基礎。
三、讀與想相結合,注重數學閱讀活動中的思考與交流
在閱讀的過程中,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在閱讀中思考問題、發現問題。數學課本上的定義、定律等語言,雖然言簡意賅,但是不像文學語言那樣生動、形象、幽默,它常常不易理解。因而教師在指導閱讀時,引導和啟發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千方百計鼓勵學生要主動,要多層次、多角度地思考,養成凡事問個為什麼的良好習慣。
另外,數學閱讀活動是一種有目的、有組織的數學信息的汲取與交流的活動。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是數學閱讀的出發點和歸宿,因此閱讀活動應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激勵性與啟發性,具有一定的目標取向,能激發學生復雜的思維和高水平的認知,避免使數學閱讀活動流於形式。所以應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圍繞問題進行靈動活躍的交流對話,由淺入深、層層深入地獲得多角度、多層次的啟發,進而獲得知識結構的改造與重組。
『玖』 數學閱讀理解的內涵及在小學數學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以及教育對策
摘要: 數學課也存在閱讀理解的問題,數學閱讀理解能力是發揮數學潛能的重要前提。從數學閱讀理解的過程看,它包含了四個層次,在每個層次上學生都會面臨困難;在教育中就應開展有針對性的指導,包含建構結構化的知識,適當的元認知訓練等。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教育;數學閱讀理解;數學文本;知識建構;元知訓練等
閱讀理解不旦是語文課要解決的學習任務,數學課也經常存在閱讀理解的問題,在教學中需要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因為在數學中不光有數字運算,還有空間關系和邏輯思維的問題。而閱讀理解能力常常是解決數學問題,特別是數學文本問題的必要前提。本文將討論數學閱讀理解的內涵及在小學數學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以及教育對策等問題。
一、小學數學閱讀理解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閱讀是對文本的加工和理解過程,小學數學也涉及文本的問題,如應用題、文字題、圖表等,這些數學文本由數字、抽象符號以及語言詞彙等構成。在目前,我們教師也意識到小學生閱讀跟數學技能的水平很不對稱。有的學生面對文字題、應用題時就「傻眼」了,難以應對。例如當學生直接計算兩個數字的積或者商時,他們可以准確無誤地完成;然而,把這兩個數字放在文字題中時,他們就不知道是應該求積還是求商。事實上,很多學生對數學中的基本語言甚至關於解題要求都不能准確理解。如:「請問小明最少要看多少頁才能超過小華?」有許多學生就不能正確理解問句中的關系詞「最少……才能超過」。很顯然,數學文本理解能力的不足已經制約了數學潛能的發揮。因此要提高學生數學的綜合運用能力,就要指導他們如何閱讀數學文本。
數學閱讀理解有著自己的特殊性。數學中的語言總是非常簡潔,一些數學概念、數量關系通常是隱藏的,含蓄的。小學生在閱讀數學文本時,常用到「加法」方式,要通過自己的數學知識,補足或擴展題目所提供的信息和意義,才能充分理解。如:「第一車間生產了200個零件,第二車間比第一車間少生產4個,兩個車間一共生產多少個零件?」解題時首先要理解其中的「比較」關系,即根據「第二車間比第一車間少做4個零件」這一條件,計算出第二車間的個數,然後理解題目中的「組合」關系,將兩個車間生產的個數求和,雖然問題文本中只有兩個數字,卻包含了「比較」和「組合」兩層數量關系,在計算過程中,學生列式有200+4=204.200-4=196和200+4+200=404。這些學生將其中的比較關系的方向搞反了,從而導致理解錯誤。因此,在數學活動指導中應該有意識的提高學生對數學文本的閱讀理解能力。
二、小學數學閱讀理解的過程理解
小學數學文本由數學語言、詞彙以及以非常簡潔的形式符號組成,小學數學文本理解過程至少有四個層次:
第一、正確理解詞彙和符號。小學數學應用題常常用一些詞彙來表述,這些詞彙有些是數學中的專門術語,有些則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語。因此,指導學生准確理解這些詞彙的內涵是正確理解問題的前提。對於數學術語的理解要取決於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掌握程度,而那些來自生活中的常用語的概念來說,放在數學中就有了新的內涵,即由「日常概念」變成了「科學概念」。然而小學生卻往往不去注意兩者之間的差別而誤解其意義。例如:「垂直」在日常語言中最基本的含義可能是指與水平或地面垂直,於是有的學生以為在數學中也應該這樣理解「垂直」的含義,這顯然沒有抓住「垂直」作為科學概念時的內涵。小學生對這些符號的掌握必須是准確的,並且達到自動化的水平,只有這樣才能順利地解決問題。
第二、正確解決詞彙和符號之間的「互譯」問題。
在實踐活動中,用詞彙表示概念與用符號來表示概念之間需要相互翻譯。如在解決應用題時,需要用文字表述列出算式,也可以根據算式來編應用題,這樣就涉及到了詞彙和符號之間的互譯問題。目前小學生在這方面常常面臨許多困難。
第三、在應用題、用符號表示的數學方程表達式中,也涉及到理解符號關系和數量關系的問題。如在四則運算中,同時出現了加、除、括弧等,這就必須理解這些符號的關系,才能確定計算的順序。
第四、小學生對數學問題的閱讀理解最終還是要構建合適的問題模型。在詞彙、符號、語法結構的水平上去理解問題的文本都是必要的步驟,最終還是要形成一個合適的問題模型才能解決它。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常常有某些信息的缺口,而且在問題的給定條件和要達到的目的之間總是包含了很大的差異,這就需要學生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將已有的概念性知識、理解方法和策略方面的程序性知識聯系起來,來彌補這種缺口的差異,形成關於問題的內在表徵模型,最終達到解決問題。
三、小學數學閱讀的困難和對策
小學生在數學文本的理解中面臨的任務以及困難是多種多樣的,然而,導致學生數學閱讀困難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的。因此,要根據主要原因的不同採取有針對性的指導對策。
1.在數學理解的不同步驟上加以訓練。
小學生對數學文本的理解有不同的層次,因此,在實踐中每個學生的數學閱讀困難也是不一樣的,要根據不同學生安排有針對性的訓練活動。小學生理解的困難可能是不能理解數學術語和符號或者不知道將兩者互譯,還有可能是不善於理解數學的「語法結構」等。
對策:對不能理解詞彙和符號進行互譯的學生,指導過程中要訓練他們用多種方式理解和處理同一個數學主題。如:可採用根據一個應用題文本列出幾個算式;或者反過來,根據一個算式編出多種數量關系結構或類型不同的應用題。對於不善於區分不同數量關系的學生,可以讓學生根據其中包含的集合關系(算術應用題中的組合問題、比較問題、變換問題)的數學題進行分類;也可採用一些「完形填空」的方法來訓練學生對數學表達方式的敏感性。總之,要根據學生在每個數學閱讀層次上面臨的具體困難,加以適當的`訓練。
2.指導學生構建「活的」、結構化知識。
掌握必要的數學知識是提高數學閱讀能力的前提,在實踐活動中小學生對數學文本的理解之所以會出現問題,可能是如下原因:缺乏用於解釋文本信息的足夠的已有知識;學生已有的知識雖然很充分,但不知道選擇合適的知識點與問題情景聯系起來;學生對問題理解與題目表達的含義不一致。
對策:根據以上原因,在實踐指導中要發展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充分理解,形成有結構的知識體系。如:可以引導學生用畫「概念」和「概念網路結構」的方法促進知識的系統化和組織化,將概念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的學習與條件性知識的學習結合起來。如:老師不僅要講解一道題目的計算方法,還應該引導學生思考在什麼情況下可以應用這些方法等,這樣知識才能變成「活的」、可用的知識。此外,還應鼓勵學生多了解一些一般的科學文化知識及生活經驗,可以為問題解決提供豐富的背景信息。如:學生對銀行所使用的「利率」概念及其計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後,在課堂上遇到類似問題可能就更容易應對。
3.在實踐活動中進行適當的元認知訓練
小學生在理解數學問題或文本時,其認識活動不僅是指向外在問題文本,還指向自己的認識活動為對象的認識,就是「元認知」,就是對認識活動的認知。在對數學問題理解過程中的元認識活動包括很多內容,如事先計劃預測結果、時間分配、自我控制、自我質疑、自我評價等,從以往的實踐證明,許多學生不善於理解數學文本,可能是因為元認知能力的缺乏造成的。
對策:提高數學閱讀理解中的元認知能力的方法很多。如:可以通過數學習作訓練學生的元認知。Fuentes認為:在目前,小學生都是學習現成的數學教本,解決教師或書本上提供的問題,實際上可以把這些工作部分讓學生自己去完成。如讓學生學習編寫數學練習題並給出答案,這樣他們就要斟酌如何表述問題,如何調整自己的思路,讓別人明白,從而訓練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此外,加強口頭解題的思維訓練,這樣有助於維持問題理解的注意力,也有利於不斷調整自己的理解活動。最後,培養學生對自己的作業進行自評和修改,同時也可以提高自我反省能力。
小學數學閱讀理解能力是發揮數學潛能的重要前提,但它有自己的特殊性,在數學課中應該重視閱讀理解教學。從過程看,數學閱讀理解包含了前後相依的四個層次,在每個層次上學生都可能面臨困難,我們應該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包括建構結構化的知識、適當的元認知訓練等。
『拾』 如何提升小學生的數學閱讀理解能力
閱讀理解不但是語文課要解決的學習任務,數學課也經常存在閱讀理解的問題,在教學中需要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因為在數學中不光有數字運算,還有空間關系和邏輯思維的問題。而閱讀理解能力常常是解決數學問題,特別是數學文本問題的必要前提。本文將討論數學閱讀理解的內涵及在小學數學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以及教育對策等問題。
一、小學數學閱讀理解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閱讀是對文本的加工和理解過程,小學數學也涉及文本的問題,如應用題、文字題、圖表等,這些數學文本由數字、抽象符號以及語言詞彙等構成。在目前,我們教師也意識到小學生閱讀跟數學技能的水平很不對稱。有的學生面對文字題、應用題時就「傻眼」了,難以應對。例如當學生直接計算兩個數字的積或者商時,他們可以准確無誤地完成;然而,把這兩個數字放在文字題中時,他們就不知道是應該求積還是求商。事實上,很多學生對數學中的基本語言甚至關於解題要求都不能准確理解。
二、小學數學閱讀理解的過程理解
小學數學文本由數學語言、詞彙以及以非常簡潔的形式符號組成,小學數學文本理解過程至少有四個層次:
1.正確理解詞彙和符號。小學數學應用題常常用一些詞彙來表述,這些詞彙有些是數學中的專門術語,有些則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語。因此,指導學生准確理解這些詞彙的內涵是正確理解問題的前提。
2.正確解決詞彙和符號之間的「互譯」問題。在實踐活動中,用詞彙表示概念與用符號來表示概念之間需要相互翻譯。
3.在應用題、用符號表示的數學方程表達式中,也涉及到理解符號關系和數量關系的問題。如在四則運算中,同時出現了加、除、括弧等,這就必須理解這些符號的關系,才能確定計算的順序。
4.小學生對數學問題的閱讀理解最終還是要構建合適的問題模型。在詞彙、符號、語法結構的水平上去理解問題的文本都是必要的步驟,最終還是要形成一個合適的問題模型才能解決它。
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常常有某些信息的缺口,而且在問題的給定條件和要達到的目的之間總是包含了很大的差異,這就需要學生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將已有的概念性知識、理解方法和策略方面的程序性知識聯系起來,來彌補這種缺口的差異,形成關於問題的內在表徵模型,最終達到解決問題。
三、小學數學閱讀的困難和對策
小學生在數學文本的理解中面臨的任務以及困難是多種多樣的,然而,導致學生數學閱讀困難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的。因此,要根據主要原因的不同採取有針對性的指導對策。
1.在數學理解的不同步驟上加以訓練。小學生對數學文本的理解有不同的層次,因此,在實踐中每個學生的數學閱讀困難也是不一樣的,要根據不同學生安排有針對性的訓練活動。小學生理解的困難可能是不能理解數學術語和符號或者不知道將兩者互譯,還有可能是不善於理解數學的「語法結構」等。對策:對不能理解詞彙和符號進行互譯的學生,指導過程中要訓練他們用多種方式理解和處理同一個數學主題。
2.指導學生構建「活的」、結構化知識。掌握必要的數學知識是提高數學閱讀能力的前提,在實踐活動中小學生對數學文本的理解之所以會出現問題,可能是如下原因:缺乏用於解釋文本信息的足夠的已有知識;學生已有的知識雖然很充分,但不知道選擇合適的知識點與問題情景聯系起來;學生對問題理解與題目表達的含義不一致。對策:根據以上原因,在實踐指導中要發展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充分理解,形成有結構的知識體系。
3.在實踐活動中進行適當的元認知訓練。小學生在理解數學問題或文本時,其認識活動不僅是指向外在問題文本,還指向自己的認識活動為對象的認識,就是「元認知」,就是對認識活動的認知。在對數學問題理解過程中的元認識活動包括很多內容,如事先計劃預測結果、時間分配、自我控制、自我質疑、自我評價等,從以往的實踐證明,許多學生不善於理解數學文本,可能是因為元認知能力的缺乏造成的。
四、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理解的能力
一年級學生由於其語文識字量和知識水平的局限,造成他們閱讀能力不夠。他們常常依賴老師或家長幫助其讀題、分析題意,沒有自己閱讀題目的習慣。我們經常在批改作業中發現,前一次做過的一類題目要求是劃出一組題中得數較大的一個算式,這一次再做類似的題型,只不過題目要求變成了在得數較大的算式後面打「√」,許多學生做題時還是按照以前遇到過的要求做題,究其原因是他們在做題之前根本就沒有閱讀過題目要求,也就根本談不上按要求正確完成習題了。針對這一現象,教師應在平時的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滲透讓學生自行讀題、獨立理解題意。當在學生學完拼音之後,教師可給題目要求註上拼音,讓學生獨立讀題。讀題時先要求讀出聲音來,把書面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眼、耳、口、心並用,運用多種感官參與。而且,在讀題時可以讓學生有意識地重讀需要注意的地方和關鍵詞語。這樣更有助於學生理解題義。學生在讀了之後還不能正確理解的地方,教師再有針對性地加以講解。這樣不僅訓練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還能讓學生養成在做題之前要閱讀題目要求的良好學習習慣,逐步養成他們獨立閱讀的能力,從根本上減少並杜絕上述錯誤情況發生。
五、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理解習慣
在平時的教學或練習中我們經常發現學生會有稀奇古怪的錯誤出現,究其原因是因為學生在做題時讀題不夠完整,往往句子只讀一半,就開始動筆做題,這樣造成許多不應該出現的錯誤。
小學數學閱讀理解能力是發揮數學潛能的重要前提,但它有自己的特殊性,在數學課中應該重視閱讀理解教學。從過程看,數學閱讀理解包含了前後相依的四個層次,在每個層次上學生都可能面臨困難,我們應該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包括建構結構化的知識、適當的元認知訓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