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乘拓展性課程之風,讓數學高處也勝寒
希望能將一點點感悟帶回學校,同大家一起分享——
1.本次峰會的內容是什麼?
2.什麼是拓展性課程?
3.為什麼要開展拓展性課程?
4.拓展性課程拓展什麼?
5.拓展性課程適合哪些學生,是全體學生,還是部分學生?
6.如何上好一節數學拓展課?
7.拓展性課程給我們哪些啟示?
拓展性課程的依據是課程標准,這是一個重要的常態。以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特級教師 吳正憲 的《復式折線統計圖》為例。課標中指出: 數據分析是統計的核心 。因此,吳老師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在數據分析上。
(1) 創設情境:給出甲、乙、丙三人一人進球數量,請同學們選擇其中一位代表我們班參加點球比賽。
(2) 合作探究:學生分小組合作研究,畫出合適的統計圖表示三人的進球情況。得出復式折線統計圖的價值和畫法。
(3) 分析結果:在學生們熱情地辯論中,分析甲乙丙三人的進球數據,選擇合適的人選,學生發現三人或穩定、或波動、或不斷上升。每種選擇都很有道理,難以說服彼此。
(4) 拓展總結:教師繼續給出第二周的數據,再讓學生分析,這次學生提出根據比賽對手的水平、比賽的賽制安排等選擇人選。給足了學生討論分析的時間。
這節課,吳老師帶給了學生新的思考:統計的最後結論與分析數據的人的性格、主觀需求有關。統計的分析是相對的,沒有唯一正確結果。整堂課站在了教材的整體把握上,將教材的骨幹綱舉目張----將最核心的數據分析提到了前面來重點討論,而復式統計圖的畫圖規范方法則放在下一節課繼續落實。
江蘇特級教師 郎宏坤 團隊開發了一系列的小學數學游戲課程,《尋找加勒比海盜寶藏》這堂課以「尋找加勒比海盜寶藏」為整個課堂的探索主題,藉助可以穿行其上的方格地毯,讓學生們在一系列游戲活動中拓展對位置坐標、正負數、軸對稱等相關知識的理解。
郎老師的數學游戲拓展課程有三個特點:(1) 注重知識的拓展,孩子們在之前學習了方向和位置,到六年級以後才學負數、平面直角坐標系和空間坐標,但今天的游戲都有很好的拓展。(2) 能力拓展方面,培養空間想像能力、幾何直觀能力、推理能力,落腳點在數學核心素養。(3) 在情感認同方面,學生認同數學有趣,學生與教師成為了玩耍的朋友關系,學生在游戲中既有謙讓又有贊賞。
浙江特級教師 邵漢民 的《達依爾的麥子》通過象棋棋盤放麥子的經典故事,自然引出了2,4,8,…等比數列,從等差數列的角度進行審題和分析,找到了等比數列和等差數列的關聯,巧妙地處理了學生的舊經驗。通過等比數列求和的表達形式的不斷優化,體會到優化的策略— 尋找規律,統一表達 。最後,將麥粒總數換算成重量噸,全世界要用兩千多年才能生產這么多麥子,從而將抽象的大數與重量、時間聯系在一起,讓人耳目一新。最後通過池塘里的浮萍一天一天長指數級的長大,顛覆了學生的最初認識,切實感受到了 數和幾何的直觀聯系 ,學生甚至聯繫到了人生的發展同樣也是量變到質變。
廣西特級教師 陳燕虹 的《美術館遇見的數學》,採用自主開發的數學繪本,通過閱讀,引導學生發現 數學與藝術的聯系 ,從藝術作品走向數學原理,感悟其中蘊含的數學方法。
浙江特級教師 吳恢鑾 的《百變立方體》基於人教版數學二下圖形的對稱、旋轉、平移綜合實踐活動內容,設計了一堂數學實驗課。孩子們用帶有圖案的立方體木塊拼出學過的基本幾何圖形。再將復雜圖案分割成基本圖形。經歷選擇性拼圖、想像性分圖、創意性組圖的實驗活動過程,通過圖形的組合、分割、變換等空間認知思維活動,發展學生空間表象與想像力。
拓展課程是教師在實施國家課程的過程中,在現有教材的基礎上,基於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自己尋找教學資源,自主開發的課程。「小學數學拓展課」就是對小學數學教材內容教學的一種的擴展、延伸或展望的課堂教學。(整理自網路及《小學數學拓展教學的策略研究》)
拓展性課程不是替代基礎課程,而是國家基礎課程的有益補充,研究的中心還是基礎課程。適度地增加拓展課程,可以讓數學更加豐富,孩子們學得更加靈活,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讓數學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整理自北師大版教科書編寫組成員朱德江老師點評發言)
(1) 拓興趣,讓學生對數學產生美好的情感。
(2) 拓經驗,通過數學活動不斷經歷數學表達和感悟,而不是超綱的知識。
(3) 拓視野,讓孩子打開一扇窗,看到更廣闊的數學世界,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4) 拓思維,課堂活動要富有數學思考的含量。
(整理自北師大版教科書編寫組成員朱德江老師點評發言)
如果面對全體學生,拓展性課程要少些,現在各個版本的教材中已有了一定內容的拓展,這部分內容組織良好的教學已是非常難得,不要再增加學生的負擔。第二,面對部分學生時,可以拓展部分學有餘力有興趣的學生,幫助他們繼續探索課程之外的數學世界。總之,課程角色的選擇非常重要。(整理自北師大版教科書編寫組成員朱德江老師點評發言)
(1) 設計合理的學習路徑。拓展性課程有難度,對孩子的要求起點要低,先進入課堂,再逐漸進入思維深度。
(2) 選擇合適的學習支架。拓展性課程一定是有趣的,不能按照傳統課程的方式來教,學具、任務單、學習任務、材料的設計,都是在備課需要思考的。
(3) 讓學生來學,獨立學習結合協同學習。讓學習真實發生,走向深度學習。
(4) 以問題、任務來引導學生捲入學習,促進學生真實的表達對話,看見思維。
(整理自北師大版教科書編寫組成員朱德江老師、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小學數學教研員斯苗兒點評發言)
國家基礎課程保證了小學數學課程內容的完整性和必要性,拓展性課程是基礎課程的有益補充,不論是拓展性課程,還是國家基礎課程,我們都可以通過「三個學習」來促進學生的學習:
(1) 向教材學習。綜合將教材的內容打通,進行應用;抓住學生在應用過程中的重難點,強化學習;選擇有意義的素材,促進學習。
(2) 向同行學習。借鑒國內外的很多富有創意的課堂,不僅學習教學方式,更重要關注課堂要讓孩子們學到什麼。
(3) 向孩子學習。學生非常想做、愛做、能做,在游戲等富有趣味的課堂中,能看到孩子的學習過程,讓孩子們大膽猜測、實踐。
總之,如果每一位數學教師都能理清數學教材的條、塊、目,在教學過程中就能按照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就能讓學生學習數學有方法、有效率、有興趣。(由武漢育才小學校長關培老師的點評發言聯想到的)
蘇軾的這首辭反映了我在教學中的躊躇心態,教材上的基礎課程內容顯然不能滿足學有餘力的學生,我想「乘風歸去」,拓展數學的廣度和難度,又擔心有孩子「高處不勝寒」聽不懂受挫。如何拓展教材內容,讓數學既充滿樂趣、富有挑戰,又同時能照顧到全體學生的實際情況呢?
希望藉助這次峰會,乘拓展性課程之風,讓學生在數學的高處也能起舞弄清影!
❷ 如何有效做好小學數學課程的拓展延伸
1、利用拓展延伸,引領學生體驗生活中的數學。
2、可以有效的培養學生動手實踐操作能力。
3、鼓勵學生讀一些數學課本以外的科普讀物、數學網站等的閱讀思考活動,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拓展延伸的活動內容要適量、難度適當、不要忽視教材體系。
❸ 如何上好初中數學活動課
貴州省金沙縣沙土中學 游永輝
〔關鍵詞〕課堂教學數學初中方法
1 培養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
教學中要注意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要給學生提供參與教學的機會,給他們搭建表現自我能力的平台,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思維空間,使學生在親自參與教學活動並一步步獲得成功的過程中,去體驗、去總結.讓他們嘗到知識的甜美,分享成功的喜悅.教師要在課堂上創造一種寬松、和諧的氛圍,把緊張的學習過程轉變為一種愉悅的學習活動,從而使學生積極地、全面地參與教學活動.對學生的每一個設想、思路都給以恰當的肯定和激勵.要通過討論、啟發、激勵去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教師要改變過去滿堂灌的「注入式」教學方法,要把功夫用在「導」字上,引導、誘導、指導,導方法、導技巧、導規律.凡學生所能之處,教師一概不包辦代替,在課堂內最大限度地給學生創造思維發展的時間和空間,爭取用最短的時間,最出神入化的方法去點撥、誘導學生思考,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去討論,去嘗試,去歸納總結,給他們成功的機會,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當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愉悅時,求知的課堂就會變成智慧的樂園,他們就會在自己喜愛的天地裏海闊魚躍、天高鳥飛地奮斗一番.
2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2.1 鼓勵學生標新立異,培養求異思維.數學教學中,教師在進行數學思維教育的同時,應多鼓勵學生用新方法、新思路,拓寬思維領域,以克服思維的呆板性,促進靈活性,培養學生多角度、全方位思維的習慣,加快思維速度,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2.2 注意專題研究,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利用書本知識進行專題研究.如歸納輔助線作法:在學完平面幾何《梯形》一節後,學生認識到如何添加梯形輔助線是證題解題的關鍵,故在教學中「以梯形中輔助線添加方法」為發散點進行專題討論,以各種題型為對象,引導學生歸納出梯形六種輔助線的添加法,學生在歸納總結中既掌握了知識、習題解法規律、技巧,同時從多角度、多方位研討了輔助線的作法.數學學科本身具有科學性,系統性,邏輯性,嚴謹性,它追求合諧、完善、富有挑戰性.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知識和心理需求,利用學生好奇、好問、善思的特點,設置專題,巧造發散點,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2.3 提倡「各抒已見」,培養學生思維的批判性.思維的批判性是科學思維的素質之一,批判性往往是與嚴謹同生的,它是創造的主線.「各抒己見」的過程實際上是對問題重新認識的過程,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科學的態度和站在新的角度解決問題的習慣,更重要的是學生在肯定、否定到反思原先思維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嚴謹、求真的科學態度,這將使學生受益終身.
2.4 灌輸變換思想,培養學生靈活性.思想變換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思想,是指從某一重要的數學知識、技能或方法出發加以,或圍繞著某一典型性的問題對學生進行變換思想,變換方法的集中訓練能使學生逐步形成用變換思想來改變題型結構的習慣和能力.
2.5 尋求一題多解,挖掘一題多變,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一題多解與一題多變也是教學中使用最為廣泛的思維訓練方法,通過這兩種方法的探求,可使學生把教學知識、技能及方法和隱含的數學思想進行串聯,使之網路化、規律化,同時在問題的求解過程中也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問題所具有的感染力和矛盾轉化規律的辯證思想,感受數學的內在美.
2.6 建立數學模型,養成數學思維的創新.21 世紀,社會的發展,需要的是會學習,會思考的人,而會學習,會思考必然要從學生時代抓起,學生是一切教育活動的主體,又是未知事物的求學者、探索者,光教會學生用比較法、觀察法、發現法、求異法、逆向思維法,我認為還不夠,建立數學模型,養成數學思維的品質才是未來數學教師的著眼點.笛如爾說:「萬物皆數.」這話有點過大,但他卻奠定了解析幾何的發展.因此,我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每日一題———思維訓練題,每日一問———由學生自己提問題,班級學生共同解答,學生的問題中有許多不屬於數學思維范疇,卻可以培養學生思維,有些問題可以訓練學生合理建立數學模型.
2.7 教師的創新意識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首要條件.教育本身就是一個創新的過程,教師必須具有創新意識,改變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教學思路,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目標,從教學思想到教學方式上,大膽突破,確立創新性教學原則.數學學科的豐富內容非常有利於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有利於培養他們對事物進行對比、類比、判斷、推理以及跨越時空的想像力.實踐證明,數學課堂教學是實施創造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主戰場.
3 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數學素質教育僅靠課堂教學是難以完成的.
數學實踐課的開設應以課程形式出現,應區別於以往的課外活動或第二課堂.應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和數學知識應用能力為目的,活動內容上不但要與教材內容相輔相成,又要保證相對獨立,自成體系.課程設計要遵循靈活、開放的原則,給
❹ 初中數學課怎麼上效果最好 數學教學方法
初中數學老師怎麼上課教學效果最好?本文整理了幾種教學方法,供參考!
第一,備好課是前提。備課不是單純地寫教案而必須備教材、備學生。並且教學前需要明確教學目標,從而提高教學內容的有效性,新課程標准要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方面目標的有機結合。
第二,在教學過程中只有了解學生的實際,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要想了解學生必須首先了解學生的思想認識,能估計到學生在學習中有哪些想法是需要給與引導的及如何去引導等。其次是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這包括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基礎、學習習慣和方法、接受能力以及有無知識障礙。
第三,就每節課在上課之前對於課堂教學中教、學各個環節,教師、教材、媒介、學生有個精細的設計,包括在反思中遺留問題的講解都應考慮在內。對實現新課程改革三維目標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落實有一個先期的預設保證。
首先,良好的開端是保證上好一節課的重要前提,生動有趣的課堂導入能使一節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一個好的數學教師,不僅要課講得好,而且還要善於調控課堂氣氛。授課的過程中,當學生昏昏欲睡時,當學生思想開小差時,自然而巧妙地「加塞」上一段幽默語言,能解除學生的疲勞,並能在歡快的氣氛中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自然,這種活躍的課堂氣氛也利於學生接受和消化講課的內容。
再次,體驗成功的喜悅,也能增強集中注意力的信心。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給學生創設成功的機會,讓每個學生不斷得到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生集中注意力上課的信心。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這是數學教育理念。為此應該為學生提供了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數學學習內容,這些內容的呈現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基本模式展開。之所以採用這種模式,就是要使學生經歷從實際背景中抽象出數學模型、探索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的過程,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理解數學,發展解決問題的策略,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數學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為我所用。」「數學學習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學會建立數學模型,用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了促使數學教師盡快實現數學教育理念的轉變。因此,初中數學復習教學中例題習題的設計特別要加強數學模型方法的教學,以補平時教學之不足。數學模型方法的教學就是根據實際問題構造數學模型,也就是根據實際問題的特定關系(限於初中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這里的「實際問題」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實際問題,而是已經「初步數學化」了的實際問題)和具體要求,考察主要因素和有關量之間的關系,在進行抽象概括的基礎上,利用有關的數學知識和數學語言刻畫這種關系。
只有採用科學的方法,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訓練,才能使復習取到抓綱務本、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指導學生利用教材和考標,正確處理記憶、練習、測驗的關系。同時進行訓練時還應滲入鄉土氣息,貼近生活,引導學生關心本地的經濟生活,關注地方經濟的發展,使學生體會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實用價值。
❺ 怎樣才能上好數學課
怎樣才能上好數學課
如何上數學課,對於每一位數學老師來說,可以說是再熟悉不過了。但是,如何上好每一節數學課,使學生在課堂上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識,提高數學成績,確實需要我們精心設計,不僅在內容上精益求精,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激情等方面都要有很深地研究。通過自己多年在教學中地不斷實踐,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教學是一門藝術,備好課是搞好藝術的基本條件。
不經武裝的戰士上戰場,只能束手就擒;沒有充分准備的教師上講台,充其量是「信口開河」,決談不上駕馭課堂的能力,那麼,真正做到哪些才算是備好了一節課?
1.要備起點。
所謂起點,就是新知識在原有知識基礎上的生長點。起點要合適,采有利於促進知識遷移,學生才能學,才肯學。起點過低,學生沒興趣,不願學;起點過高,學生又聽不懂,不能學。
2.要備重點。
重點往往是新知識的起點和主體部分。備課時要突出重點。一節課內,首先要在時間上保證重點內容重點講,要緊緊圍繞重點,以它為中心,輔以知識講練,引導啟發學生加強對重點內容的理解,做到心中有重點,講中出重點,才能使整個一堂課有個靈魂。
3.要備難點。
所謂難點,即數學中大多數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識點。難點和重點有時是一致的。備課時要根據教材內容的廣度、深度和學生的基礎來確定,一定要注重分析,認真研究,抓住關鍵,突破難點。
4.要備交點。
即新舊知識的連接點。數學知識本身系統性很強,章節、例題、習題中都有密切的聯系,要真正搞懂新舊知識的交點,才能把知識融會貫通,溝通知識間的縱橫聯系,形成知識網路,學生才能舉一反三,更有利於靈活地運用知識。
5.要備疑點。
即學生易混、易錯的知識點。備課時要結合學生的基礎及實際能力,找准疑點,充分准備。
二、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特點,發揮學生本身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創造最佳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克服本身的缺點,教育學生向最優的方向發展。不要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而要創造適合學生最優發展的教育。
1.了解學生,分析學生
教師要分析學生的生活習慣,家庭自然狀況,學習態度、學習能力,性格、朋友關系和愛好,身體狀況等,這樣才能全面客觀地了解學生、認識學生。並通過觀察和了解,認真的加以分析、比較,歸納出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習特點、行為習慣的特點。這是創造適合學生最優發展教育的出發點。
2.發現問題,掌握興奮點
教師通過對學生的了解和分析,從中發現問題,掌握學生階段性的和暫時性的生理和心理的變化,從而能夠把握學生某一階段和某一時期、甚至某一時刻的興奮中心和興奮點。經常與學生交流,從學生中掌握第一手材料。做到勤學、勤問、勤走、勤看、勤想,這樣才能設計出最佳的合適的教育方法。這是創造適合學生最優發展教育的基礎。
三、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模式優化共有四個特點:
1.適當增加學生的思維容量。
2.重視教學語言的編寫。
3.把發問貫穿於課堂教學始終。
4 .及時進行課內練習。
為在課堂教學中提供一種輕松愉快和生動活潑的環境,做法有:
1.不要求學生抄筆記,更不檢查學生的課堂筆記,實在需要記下來的東西,只需要寫在書本相應的頁上就行了。要求學生認真聽講,主動參與發言提問。
2.把重點放在"講"課上。把概念、例題講明、講透、講活。上新課切忌任意補充例題,特別是在學生尚未理解掌握新知識時,任意加大知識點難度是得不償失的,會驟然引起學生對剛學的知識反感和恐懼心理。
3.及時進行堂內練習,使學生對自己能准確運用新學知識解決問題,產生愉悅心情,對自己充滿信心。
4.講課要抓住知識要領,來龍去脈也要清楚,特別還要講清運用,聯系生活,聯系生產勞動,聯系科學技術,使學生不斷樹立明確學習數學的目的。
5.要善於運用幽默語言,舉例得當,使適合學生年齡層次,學習是一種樂趣,而不是負擔。
目前階段,課堂教學依舊是學校教育的主渠道,我十分注重課堂教學的不斷改革和優化,強調課堂教學的科學性、客觀性,即使學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規律、基本技能及問題解決的策略,以具有初步的科學意識、科學態度。我又強調課堂教學的人文性、社會性,發展學生的自信心、自製力,培養積極進取的良好個性品質,著重學生對課堂教學活動的內心體驗,注重知識、智能、情感和行為的整合。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數學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成績。
❻ 如何上好一節數學課
一、讀懂教材: 讀懂教材是教師必備的基本功,讀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學的基礎。(1)要用整體聯系的觀點讀教材;(2)要持課程改革的理念讀教材;(3)要懷著質疑好問的態度解讀教材;(4)要抓住數學的本質去解讀教材。2、如何具體地讀懂一節教材?(1)讀懂問題情境;(2)讀懂每一道習題;(怎麼解決?學生可能會遇到什麼困難?還有更好的方法嗎?)(3)讀懂教材內容的結構;(4)讀懂教材的呈現方式;(5)讀懂教材的旁註、留白。 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並不是改變教材。北師大版的教材都是以情境來展示教學目標的。它給了老師更大的研讀教材的空間,同時也給了我們很大的挑戰。教材上的每幅圖都有其深刻的含義和目的,做為教師,只有把它研讀透徹,才能明白其中真知。但是,最好是利用教材作為原型,創設適合自己學生的情景。但萬變不離其中。只有研讀透教材,才能更進一步。3、關於教材要四讀:(1) 讀前有思考。讀課標的要求,看結構。比如:分數這一知識體系是,先出現除法、分數初步認識、分數的再認識、比。在這里初步認識時產生新數必要性,通過直觀學習;再認識時,對產生背景的擴充對整體「1」的學習。(2) 讀中想:想教材為什麼這么編?(3) 課後思考:估算與精確結果對比(4) 讀後體會改造教材讀了未必懂,我們每一個人可能都有過這樣的體會,一遍遍的看教材看教參,卻陷入了誤區和苦惱的困惑。讀與懂之間必須有「想」這座橋。多問問自己什麼?即為什麼?用什麼方法?原來在什麼地方?要達到什麼目的?當自己能夠完全說服自己,回答清楚地時候才走出了讀懂的第一步。總之,一節課成功與否,主要取決於教師對教材理解的深度、廣度,是否能挖掘出知識背後的數學思想、方法,是否能在知識形成過程的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數學演變歷程等等。二、讀懂學生讀學生相對於讀教材是難了一點。張教授從重視學生的活動經驗談起對讀懂學生進行了解讀。具體如下:1、為什麼要「讀懂學生」?因為學生之間是存在差異的,讀懂學生的差異是教學的基礎。差異一:人的認知水平存在縱向的差異;差異二:兒童間存在橫向差異。(一)「讀懂學生」什麼(1)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2)已有的知識基礎;(3)由經驗而來的典型的困難和錯因;(4)學生的興趣點和學習需要;(5)學生的學習路徑。對於學生的生活經驗或已有的知識,學生知道一點點還是錯誤的,還不如不知道呢。不知道的情況下,學生就好象一張白紙,就可以接受新的知識。(二)如何「讀懂」學生(1)課前訪談;(2)課前問卷;(前測)(3)經驗與分析;(4)把目標從「雙基」拓展為「四基」(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三)具體怎麼做(1)引導學生思考、發現 (2)協調好實踐、活動、思考、探究之間的關系(3)注重揭示數學本質 (4)樹立基於「全面數學」的教學觀讀懂學生是一個重要的步驟。我們每天都是在和學生的心理打交道,而學生的心理又是個變化而精密的體系,要以心換「心」,多關心學生,讀懂學生的「心」,就要了解學生、理解學生。要知學生的心,把全班學生的心抓住、讀懂,就需要從教育學、心理學的角度去研究每個學生。讓每個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只有讀懂學生,課堂才有根,只有讀懂課堂我們的教學才會有實效。我們要多參加這樣有意義的學習,提升自身的素質。三、讀懂課堂讀和懂之間有一段距離,怎麼縮短距離,主要靠反思。1、讀懂教什麼?(1)讀:預設的教學目標是什麼?課堂上有沒有實現目標?教師有沒有調整目標?有沒有新生成的目標?(2)反思:a、教的內容是否體現了數學學科的本質特點和核心思想。b、教的內容是否有利於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c、什麼情況下要調整目標?如何處理生成性目標?2、讀懂怎麼教?(1)要讀懂每個教學活動。反思:a、這個教學活動的價值是什麼?b、課堂有沒有實現這個教學活動的目標、功能?c、活動有效嗎?d、這個活動有更好的處理方式嗎?(2)讀懂教的策略反思:教師的提問是否符合學生的學情?問題的指向是否明確?是否激發學生的思維?教師的引導、指導、反饋、評價策略有效嗎?(3)讀懂怎麼學讀:a、有自主學習、探索學習嗎?空間如何?效果如何? b、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 c、學生的參與度怎樣? d、是否給學生提供了充分表達的機會?反思: a、學生思維參與度高或不高的原因是什麼? b、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否真正發揮? c、學生學得怎麼樣呢? d、學習有效性高或不高的原因是什麼?針對不同的學生,可以實現不同的目標;如果學生基礎良好,是可以總結出一般方法的,如果學生接受一般,就不需要強求了。但是,當學生遇到了陌生問題的時候,能夠通過畫圖、分析的方法,再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這多好啊! 專家認為,讀懂學生是一個重要的步驟。我們每天都是在和學生的心理打交道,而學生的心理又是個變化而精密的體系,要以心換「心」,多關心學生
❼ 有什麼好的數學拓展課教學設計嗎
背景:兒童在日常生活中並通過前面的學習,對上、下,前、後,左、右及從兩個維度來確定物體的位置等方位已積累了一些感性經驗,但不一定能准確地加以生活運用,因此,本課時進行拓展活動。幫助兒童學會辨別:上、下,前、後,左、右,同時按行、列確定物體的位置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如,學生的位置,電影院的座位等等。這些知識對學生來說,既是實際生活的需要,又是進一步體驗的需要
學習目標:
1、使學生能夠在具體情境中學會用"第幾排第幾座"、"第幾層第幾號"、"第幾組第幾個"等方式描述物體在平面中的相對位置,或根據平面位置確定物體。
2、在探索交流物體關系的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培養實踐能力。
3、通過活動使學生懂得觀察要有序,表達要有條理。
4、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並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5、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重難點:確定位置的方法、用語言描述物體的具體位置
准備:課件,方格紙
課時:1課時
活動過程:
一、游戲引入
我們來玩一個游戲。找地雷。(電腦出示)
第一排那兒?用手比劃一下。
老師把滑鼠移到什麼位置,你就說一說,這個位置,然後猜一猜後面有沒有地雷。看一看有沒有?
哪一個小朋友願意上台來試試。
下面的小朋友,你們說一個位置,讓台上的小朋友把小手(滑鼠指針)放在相應位置上面,並猜一猜。
老師要求提高速度,說給你的同桌聽聽,是第幾排第幾號。並猜一猜有沒有地雷(老師移動)。
❽ 如何有效做好小學數學課程的拓展延伸
一、利用拓展延伸,引領學生體驗生活中的數學。
《標准》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有價值的數學應該與學生現實生活有密切的關系,是對他們有吸引力,能使他們產生興趣的內容。比如在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分米、米以後,我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測量周圍事物的長度,自己的書桌、身高,到教室、黑板的長寬,父母的腰圍等;在認識了元角分後,讓學生課後模擬超市購物活動,既鞏固了學生所學的知識,又加強了學生間的合作與交流;學習比的知識時,讓學生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搜集了各種形式的比,並在課堂教學中成為有效的學習資源,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了數學中的比的實際意義。
二、利用拓展延伸,培養學生動手實踐操作能力。
數學內容相對比較抽象,在有限的教學時空中,學生不可能都有機會動手實踐,而課外則有更多的時間與機會,在數學相關知識的學習後如能及時設計實踐性的拓展作業,將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如教學《可能性的大小》,可以設計這樣的實踐題:自己做一個轉盤,塗上紅色、黃色和綠色,要使指針轉動後偶爾落在綠色區域,而落在紅色、黃色區域的次數差不多,應怎樣塗色?先試著塗一塗,再轉動若干次,看看結果怎樣?這樣的實踐性作業可以使學生自覺地將數學知識運用於動手實踐中,而且學生可以根據的自己的想法進行富有個性的設計。
三、利用拓展延伸,帶領學生進入數學新時空。
教師要利用拓展延伸,鼓勵學生讀一些數學課本以外的科普讀物、數學網站等的閱讀思考活動,以引起思想共鳴和模仿實踐,可以提高學生數學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求知慾。向學生提供好的課外讀物,訂閱一些數學刊物,如《小學生數學報》等,幫助和鼓勵他們利用課外時間積極地閱讀,可以使他們開闊知識視野,提高他們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還可以讓學生寫數學日記,數學日記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真實寫照。讓學生通過隨筆或日記的方式記錄下來,能夠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密切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通過數學日記,使學生,家長、教師之間得到了很好的互動,孩子們也能把平時不敢說的話在日記中表達出來,彼此之間更多了一份了解。開展數學小調查活動,讓學生進行社會實踐,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活動能力,擴展學生的視野。
小學數學課程的拓展延伸應注意的問題:
不適時機與過度拓展延伸,往往帶來較差的效果,所以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拓展延伸活動的內容要適量。
拓展延伸活動的內容太少了,作用不大,太多了,又會喧賓奪主。合適的量度需要根據教學目標和所教學生認知需要來定。每項活動都有明確的目標,拓展延伸活動是為達成教學目標服務的,過量的拓展延伸活動會無端增加學生學習負擔,減弱學習興趣。
二,拓展延伸活動的內容的難度要適當。
拓展延伸一定要根據數學學科特點、學生的年齡特徵、認知特點及知識經驗進行適度的拓展延伸。不要因拓展延伸需要而忽略學生的認識理解程度。需要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分析各種教輔資料,多角度、多層面地刪選與補充有價值的資源,更好地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認知結構。
三、拓展延伸活動的內容不能忽視教材體系。
很多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往往對教學拓展延伸進行了預設,尤其在新課學習環節。但部分教師僅從教的角度考慮問題,為了完成預設的教學流程,忽視學生的主體參與,忽視學生的主動探究,更忽視忽視教材體系。每節數學課都有學習主題,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與相關的知識經驗,教師總會制定課時教學目標。但很多教師的教學拓展延伸活動忽視了教學重點,偏離了學習主題,游離了教材,有點喧賓奪主,成了無效勞動。拓展延伸活動的內容要充分樹立教材觀,從整個小學數學教學內容來整體分析,有目的、有層次地系統地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培養學生對於數學的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數學學習拓展延伸活動為我們的數學課堂打開了通向大千世界的窗口,讓學生在更廣闊的數學天地中獲取信息,整合信息,豐富知識,感悟思想,創生思維,提升學習品質。有價值的課外拓展延伸活動是對課堂數學學習的有效補充,只要我們認真解讀教材,客觀分析學情,對課堂教學進行有效拓展延伸,克服隨意性、盲目性,提高針對性、有效性,凸顯自主性,創新性。可以激發學生的研究熱情,同時也可以使學生養成用數學、做數學的良好習慣,只有注重知識的延伸與拓展,才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探索與發現、鞏固與提高,創新意識與能力也能得到有效培養。
❾ 如何在數學課中培養學生的拓展性思維
一、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
據調查研究,良好的思維習慣一般包括四大塊: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和獨創性,當然,這些良好的思維習慣養成要經過反復的練習而形成,它們是條件反射的長期積累,是反復強化的產物,因此,家長在平時引導孩子學習時,要注重培養孩子這四方面的能力。
家長們也許會問了,怎樣培養孩子們良好的思維習慣呢?首先,要引導孩子在做題時養成全神貫注、心無旁騖的專注力,不難發現,孩子們回家做作業時總不能專注於眼下的作業,更多的可能是一邊做作業,一邊看手機或聽歌,這樣對於思考數學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家長要及時制止孩子這樣的做法。當然,在孩子全身心投入學習以後,家長一定不能去中斷他的投入思考狀態。
二、學會質疑,勇於提問
問題是所有答案的來源,在每一次考試試卷發放下來之後,家長除開根據情況分析和激勵孩子之外,更別忘了讓孩子自己去分析自己的錯題,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來逐步引導孩子分析錯題,歸納總結出一些解題技巧,這還不算,我們都知道,一道題目不止一種解題方法,
要想讓孩子學會提問,父母首先要做到善於向孩子提問,經常和孩子談論一些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從而引導孩子學會思考和提問。在提問孩子的過程中,內容要符合孩子的年齡和知識范圍,不能提得過難或過易,不然會挫傷孩子思考的積極性。孩子經常處於提問和思考的環境之中,自然會慢慢學會提出自己的疑問,進而養成質疑的習慣。
父母要掌握和孩子說話的技巧,啟發、引導孩子的好奇心,比如不馬上為孩子提供答案,而是進一步提出疑問和懸念等方式,激起孩子更強的求知慾。
孩子對事物提出自己的質疑時,父母要給予適當的賞識,讓孩子更加大膽地去質疑。父母千萬不要否定孩子的意見,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從他們的年齡特點和思考方式出發,積極肯定他們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