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將數學文化融入教學實踐中
數學,不僅是一門理性與系統性很強的學科,其與藝術性學科一樣,也有著自己的文化背景與文化內涵。加強數學文化教育,是促進數學學科長久發展的必然之計。小學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階段,也是學生數學思想的啟蒙階段。加強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學科教學中的滲透,可以充分體現數學教學的意義。因此,筆者選擇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滲透方法作為研究對象是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的。
1.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的必要性分析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進行數學文化的滲透之所以成為許多小學數學教育者的重要研究對象,是因為數學學科的發展與當代小學生的發展對其有很大的需求。下面就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的必要性進行分析。
1.1數學學科發展的需求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文明的不斷興盛,人們對於文化事業發展的關注度不斷提高。無論是哪一門學科,沒有其專有文化的支持,其發展就缺少必要的基礎與動力。對於小學數學學科教育發展來講也是一樣,憑空進行數學理論的講解,對於學生學習興趣與教學成效的提高都極為不利。數學文化融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數學教學的內容得到充實,數學理論的出處得到明確,數學學科發展會更加迅速。數學學科的發展需要理論的發展,更需要文化的發展。因此,加強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滲透是數學學科發展的需求。
1.2小學生的個人發展需求
數學,是小學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小學生綜合素質與學習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影響。然而,當代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表現不盡如人意,對於數學學習的興趣較低。許多小學生對數學學習有抵觸情緒,在課堂上不願意配合老師完成教學任務。這就使得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得不到體現。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融入,可以很好地解決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數學文化的融入,可以使學生找到除了數學理論之外的關注點,對於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與學習熱情的提高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強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滲透是非常必要的。
2.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的方法分析
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融入,對於數學學科與小學生個人的發展都有著重要作用。這就使得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滲透方法成當代小學數學教師研究的重點。下面就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的方法進行分析。
2.1對課本中的數學文化進行深入挖掘
數學文化在課堂教學中的融入一直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在小學數學課本中有許多文化因素。正是這些數學文化,使得小學課本內容更具有趣味性與生活性,使得小學生願意對課本中的內容進行閱讀與學習。一般來講,課本上的數學文化經常是與數學知識相結合的,是為了引出數學知識而存在的。數學文化與數學知識一起,為小學生打造了一個豐富多彩的數學世界。也正是數學文化使得學生認清了數學與生活之間的關系,更立體地對待與觀察數學學科,產生數學學習興趣。
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利用適當的知識對數學文化進行介紹。比如在學習小數的時候,教師可以從小數的進制方面對十進制及十進制的由來進行分析。教師可以對我國引出十進制的數學家劉徽進行介紹,提出我國早在1700多年前就開始使用十進制計數法。這樣,學生在學習小數知識的同時,也可對我國的數學發展歷史有一定的了解,在數學文化的了解與學習過程中產生強烈的民族認同感。
小學數學教師要重視自身素質的提高,對數學課本中存在的文化因素進行深入挖掘,使數學文化服務於數學知識的講授。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學習數學的時候了解到更多的文化知識,認識到數學的文化價值,提高數學學習興趣。
2.2凸顯數學學科的文化屬性
一些小學生認為數學與語文這類文化類的科目是相互對立的,數學與文化沒有任何關系。這就要求當代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之時,突出數學學科的文化屬性,使學生認識到數學文化的存在。數學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學科,學生在學習數學的時候,對於一些數學定義與規則都要進行死記硬背,這使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打擊,對於數學學科的發展也有負面影響。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更多地了解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與社會文化是密切相關的。
比如在進行《圓》的講解之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自主發現生活中的圓形,將數學學習與生活實踐進行很好的結合。另外,教師要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對圓形進行分析,中國人之所以喜歡圓,是因為圓無棱無角,象徵著圓滿與安全,等等。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之下,學生會對數學知識有全新的認識。小學數學課堂需要數學文化的支撐,在這樣的文化影響下,學生會擺脫對於數學的刻板枯燥的印象,認識與學習數學文化。
2.3豐富數學活動形式
數學活動是數學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以利用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使學生了解數學文化。游戲與競賽是小學生喜愛的活動類型,老師可以利用競賽小游戲引導學生對數學文化進行學習。在進行數學知識的講解時,教師可以就與學習知識相關的數學文化進行提問,當有學生回答出時,教師給予獎勵。並告訴學生,在下節課,教師還要就數學知識相關的數學文化進行提問,請同學們做好准備。在第二節課,教師可以利用搶答的形式組織學生對數學文化問題進行回答,搶答正確的學生可以獲得小紅花一枚。在這樣的活動之下,學生的數學文化學習積極性會得到提高,學習熱情也會隨之高漲。
Ⅱ 數學文化在初中教學中的應用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這對數學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數學教師不僅要有基本教學技能和基本學科知識,同時也要認識數學文化,明確數學文化對於數學教學的意義,對於學生成長的意義。本文,筆者就從數學文化的教學價值談起,並重在分析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
一、數學文化的教育意義
1.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以往傳統的應試教育讓學生失去了活力,現今高速發展的社會需要的是全面發展的人才,在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實質上是「軟化」了科學,讓科學更具有「溫度」。數學是一門理科類學科,其理科性較強,而數學文化正是其人文性的一面,學生只有了解了這部分人文性,才能對數學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
2.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與責任心
數學在中國的發展歷史是輝煌的,華夏祖先們為我國數學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傑出的數學家與數學著作不勝枚舉,例如關於代數與計算的《周髀算經》和《九章算術》,都是在當時領先世界的數學著作。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有意讓學生了解這些歷史,有助於讓學生對自己的民族感到自豪,同時也會激發起學生的傳揚民族優秀文化的責任意識,在這兩種情緒的帶動下,學生會逐漸對數學產生興趣,愛上數學。
3.為學生樹立優秀的榜樣
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在數學的發展過程中,有一大批優秀的數學家,他們有的是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堅持數學研究,例如數學家歐拉幾乎是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進行數學研究,有的數學成果是在幾個人甚至幾代人的努力下才得到的。這些例子都可以成為激勵學生刻苦學習數學的動力,在數學文化的滲透過程中,教學者可以多向學生介紹相關事件,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獲得積極的影響。
二、把數學文化滲透到數學教學中的方法
1.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數學文化史
在初中數學的教材中,有部分閱讀材料就是關於數學文化與數學歷史的,例如在教學關於整式的內容時,教材中出現了楊輝三角的材料,教學者可以抓住這個機會對學生進行文化的教育,楊輝三角即賈憲三角、帕斯卡三角形,是二項式系數在三角形中的一種幾何排列。這無疑是中國光輝燦爛的數學史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介紹完之後,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觀察並深入研究楊輝三角,讓學生在了解其背景的情況下進行學習,必定事半功倍。
又如,教學關於一元二次方程的相關內容時,可以適當向學生介紹關於「黃金分割」的知識:在兩千餘年前的古希臘,有一位數學學者提出了一個想法,在任意一條線段中尋找能將這條線段分成兩條,並且使得較長部分與較短部分的長度的比等於全長與較長部分的長度的比。這個點對這條線段進行的分割就是黃金分割。黃金分割可以應用於許多領域,在藝術繪畫與服裝、審美等領域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後再向學生解釋其本質,這個數學家提出的問題其實可以通過一元二次方程來求解。如此一來,學生的熱情一下子就提高了,對於數學學習也充滿了期待,不再將數學看作是冷冰冰的數字與公式,而是鮮活生動的故事與人。
2.巧妙導入數學文化相關的問題情境
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數學教學中,有許多概念和定理的形成都具有一定的歷史性。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我們可以適當導入關於數學文化的問題情境,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教學勾股定理這一概念性內容之前,我們就可以先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勾股定理嗎?它還有哪些名字呢?是由誰提出的呢?」有的同學可能會知道勾股定理又叫商高定理、畢氏定理,或稱畢哥拉斯定理,但也有同學不知道。不過提問的目的不是檢測有多少學生知道,或者不知道,而是希望通過提問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教學之初,我們還可以適當引申勾股定理的發展過程,講述關於勾股定理的歷史問題,以故事的形式給學生上一堂不一樣的數學課。相信如此教學,不僅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中的文化,也能夠讓學生對數學感興趣。
3.課內外結合,加強對學生數學史的教學
初中的數學課堂,一節課只有短短四十五分鍾的時間,要在這短短的時間內讓學生掌握全部數學知識又充分了解數學史是不太可能的,因此數學教師要將這項工作一直延伸到課外。例如定期向學生推薦一些介紹數學歷史的書籍,比如:李文林老師的《數學史概論》,王憲昌老師的《數學文化概論》以及《古今數學思想》等書籍。讓學生在課後進行閱讀,然後教師在課堂上提綱挈領地對書籍進行總結並與學生交流讀後感。時間久了以後,學生會自然養成閱讀的習慣,對數學史的了解也會越來越多,那麼數學素養的提高也就是必然的了。
4.合理運用數學文化中的名人效應
中外數學家的經典學說與人文理念是我們滲透人文教育、構建精神文明的不竭源泉。我們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也可以宣揚卡迪爾精神,比如他在學生時代博覽群書,只為開闊自己的眼界;在青年時代,又致力於數學的科學性和廣泛性。
5.理解數學文化所傳遞的數學精神
初中階段是青少年身心發育的重要時刻,是培養青少年良好精神思想和品格的重要時刻。在初中的數學教學中,將數學精神貫徹於整個初中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有助於學生對待任何事物都持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去尋求事實真相的思想品德的養成,並培養學生在尋求真相的過程中,不畏懼艱難困苦,勇於挑戰任何艱難困苦。不過,我們雖然強調培養學生不畏艱難的精神品質,但也絕非要求學生有那種「不到黃河不死心」的態度,任何時候做任何事情都應該是靈活多變的,所謂「條條大道通羅馬」就是要求學生除有堅持不懈的精神外,還可以有靈活的變得思想。對待數學學習也是一樣,既需要培養學生堅持的精神,也需要培養學生靈活把握事物的精神。
總而言之,數學文化本身就是數學知識的載體,也是數學家們在探索數學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累積下來的寶貴財富,更是對數學精神的一種體現。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我們更應該重視數學文化,加強數學文化的滲透,以數學文化去感染學生,引導學生學習數學,從而提高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的熱情,讓學生從被動接受數學知識變成主動吸收和消化數學知識,最終從根源上「治癒學生對數學的恐懼」,也讓學生感悟數學的真諦,從而學好數學。
Ⅲ 數學文化如何融入數學課堂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高中數學的教學以培養學生應試能力為主要目標,忽視了對數學中文化內涵的發掘,導致學生只會做題,無法領略數學知識的文化魅力。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關注數學中的文化因素,開發出數學的美學價值,讓學生在掌握數學知識與方法的同時,也能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
一、講述數學史,進行數學文化滲透
通過對數學發展歷史的回顧,能夠將數學文化融入到學生的腦海中,強化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認同感與歸屬感,認識到數學知識與人類發展的密切關系,從而有效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知識的主動性。在學習數學史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清楚地了解數學知識的產生過程。
這樣就能深化他們對所學概念、定理等相關知識的理解,從而提升他們的學習效果。例如,在初次學習復數的概念時,學生無法在短時間內理解透徹,就會產生畏難情緒,此時教師就應當引導他們了解有關復數的數學史,比如利用網路、圖書館等資源。
查找有關復數發展史的知識。經過仔細的了解後,學生發現原來18世紀的數學家也難以理解復數的概念和性質,人們對於復數的認識,是一步一步向前推進的,這樣就消除了學生的畏懼感,增強了學學習自信心。
除此之外,學生也能從數學發展史中獲得學習的靈感,理清學習思路,比如通過對勾股定理的了解,學生能夠總結出數形結合的相關思想。
二、結合生活教學,適時滲透數學文化
從本質上來說,數學知識是人們生產、生活經驗的結晶,生活的每一處都包含了數學因素,比如貸款、理財、購物等,均離不開數學。對於高中數學來說,要想將數學文化落實到教學深處,也應當將數學課堂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從生活中選取鮮活的教學素材。
讓學生在實際案例中理解數學知識和文化。例如,在進行《指數函數》的教學時,教師向學生展示如下生活場景:小寧的爸爸想去銀行存2000元錢,他預計存5年。
利率2.25%,某銀行的存款方案有兩種:第一種為一年定期,期滿轉存,第二種為零存整取,請你為小寧的爸爸選擇利息最高的方案。經過一番計算後,學生發現第一種方案利息更高,這樣就引出了指數函數的內容,有利於學生對指數函數概念的理解。
就能更好的開展教學。不難看出,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能夠將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讓學生在生動的場景中感知數學知識,從而有效提升他們對數學知識和文化的理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Ⅳ 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滲透數學文化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數學文化佔有重要的地位,給學生更多的人文氣息,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原本枯燥的教學活動變得更加生動有趣。所以,缺少了數學文化的數學教學就會走入一定的誤區,並且會慢慢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通常來說,針對小學數學的幾個重點部分,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滲透數學文化。通過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從多個方面對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滲透數學文化進行了簡要分析,旨在能夠有效提高教學效率,保證學生的綜合素質。
通常所述的數學文化就是指數學的思想和精神等,同時還包括方法的形成和發展。從廣泛意義上來說,數學史和數學美都屬於數學文化的范疇。在人類文化寶庫中,數學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數學素養也是每一個公民應該具有的基本素養。所以,作為一個小學數學教師,應該有能力進行基本的數學教學之外,還應該能夠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夠有效滲透數學文化,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引導學生感受、發現和體會數學美
(一)展示小學數學的簡潔美
從古至今,數學一直追求簡潔美,通過不斷的發展和改進,數學變得更加的簡潔。在數學語言表達上充分體現出了數學的簡潔美,教師通過簡單的語言表達,對數學概念和法則進行了簡要的總結。例如,在學習數學加法法則的時候,「數位對齊,各位加起,逢十進一」,復雜的加法就被這簡單的十二個字完整地總結了下來。同樣,在數學課堂上還有「增長了兩倍和增長到兩倍」,這樣的語言多了就會顯得冗雜,正是這樣簡單的文字准確地表達了數學意義。由此可見,數學的簡潔美既實用又方便。
(二)體現小學數學的對稱美
小學數學中對稱美也是非常明顯的,尤其是在一些圖形或者物體上。對稱美主要就是指在圖形或者物體上相對於某個點、直線或者平面來說,在大小、形狀和排列上能夠形成一一對應的關系。點對稱、線對稱和面對陳都是對稱的一種。所以教師在開展教學的時候,可以時刻注重引導學生發現數學的對稱美、例如,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畫出對稱線,從而讓學生慢慢體會數學的對稱美。
(三)凸顯小學數學的奇異美
小學數學還有一種美,被稱作奇異美。奇異美可以展現在數學的幾何形式上、外在形式上和計算方法上。可以說,數學奇異美也是無處不在的。所以,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的時候,應該引導學生領悟奇異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1996+1995-1994-1993+1992+1991-1990-1989+……+4+3-2-1中,最後計算出的結果是1996,盡管後面有許多數的運算。教師可以利用這種奇異美,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更加積極地投入到數學學習過程中。
二、滲透數學文化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綜合素質
(一)滲透數學史,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
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該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給與學生適當的獲取知識的空間,保證教學效率。這就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合理使用數學史知識,從而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使教學內容變得更加豐富,有效利用數學史知識,能夠使數學知識變得更加有趣味性。所以,教師想要保證數學教學效率,既要教會學生解題的方法,同時還應該使學生掌握實際應用的思路,從而真正實現數學教學的最終目的。例如,在學習三角形的時候,教師要讓學生練習家裡面房梁的三腳架,讓學生知道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特點,從而使學生掌握更加扎實的數學知識。
(二)了解數學家的品質,進行德育教育
在數學史中,有許多數學家,憑借其頑強的毅力和品德,為數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解一下這些數學家的事跡,讓學生能夠養成頑強的毅力和品德,使學生養成認真仔細的習慣,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更好地發展。例如,在學習圓周率的時候,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解一下祖沖之的故事,正是因為其付出了許許多多的辛苦和努力,最終才換來了如此豐碩的成果。通過這些成功教育,能夠使學生不斷提高自己的意志品質,成為一個高素質的人才。
(三)開展合作學習,體現數學文化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合作學習文化受到了許多師生的歡迎,正是因為合作學習的幫助,才使得學生的學習效率顯著提高,教師教學也變得更加輕松。所以,教師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時候,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滲透合作學習文化,使學生能夠通過合作學習,協調努力,共同學習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例如,在學習《認識人民幣》的時候,可以開展合作學習,讓學生通過共同的努力來更好地學習認識人民幣知識,從而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結語
綜上所述,數學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對於學生的綜合發展有著重要的幫助。所以,數學教師應該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加強數學文化的滲透,讓學生能夠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同時,讓學生了解數學思想,使其能夠掌握基本的數學思維方式和方法,促進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
Ⅳ 如何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滲透數學文化
多年的實踐教學中,我真正體會到在課堂教學中滲透著「數學文化」學習的重要性。其實數學的內涵十分豐富,數學應該作為一種文化走進課堂,滲入實際數學教學,努力使學生在學習數學中體驗數學文化,受到文化感染,產生文化共鳴,真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又能主動地從數學的角度探索這一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價值。那麼,如何讓「數學文化」滲透在課堂教學中呢?下面談談我的幾點體會:
一、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的必要性
1、在數學概念、定理、公式的教學中滲透著數學文化
概念、定理、公式的學習總是比較枯燥,如果能有一個精彩的數學史故事點綴其中,則足以活躍概念、定理、公式教學課堂的整體氛圍,喚起學生無限的遐想,啟發引導學生走進數學的殿堂。例如在向學生介紹幾何時,我們可以向學生介紹幾何的創始人----笛卡爾的小故事。笛卡爾一天睡醒後觀察天花板上蒼蠅的爬動,受其啟發,才發明了幾何,這是數學發展史上的一個旅程碑,它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通過這樣的一個小故事,將數學背景包含在學生所熟悉的情景中,會讓學生倍感親切、自然,使學生從中體驗到數學發現的興趣,激發學生愛數學、學數學的極大興趣,達到在數學教學中滲透著「數學文化」的作用。
2、在教學情境的創設中滲透數學文化
一堂好的教學情境,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和主動參與的興趣,使學生主動思考問題,積極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圍之中,從而能夠順利地突出這節課的重點,突破難點。利用「數學文化」中的一些趣味故事正能很好地幫助我們創設教學情境。
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教師是這樣導入的:教師問學生「在生活中,你們見到過哪些物體上有圓?」學生舉了很多例子:圓桌的桌面是圓的,一元錢硬幣的面是圓的,光碟是圓的,汽車的輪胎是圓的……教師又問:「車輪為什麼要做成圓的而不做成正方形的和橢圓形的?」學生回答:「做成正方形和橢圓形的車輪滾動起來就不平穩。」「為什麼做成圓形的車輪滾動起來就平穩呢?」教師的追問令學生難以用學過的知識做出科學、准確的回答,這個就是古代數學家——祖忠之的理論故事。教師就此引入新課:「今天研究了圓的特徵,同學們就會對這個問題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學生帶著尋求實際問題答案的急切心情進入了新課的學習。
相信沒有不喜歡故事的學生,因此像這樣從數學史和數學文化的角度深入課題,可以使課題的引入變得引學生入勝,從一開始就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了過來,容易讓學生產生出喜愛數學的情感。
3、在例題的分析講解中滲透數學文化
數學例題在課堂教學中是不可缺的一個教學環節。因此我們總希望課堂中的例題設置,既能達到知識功能的目的,又不失去教育功能。比如人教九年級二次函數的應用舉例一節中,通過用馬爾薩斯人口模型來分析我國當前所面臨的實際人口現狀,讓學生從中體會我國的基本國策----計劃生育實施的必要性,以及國家目前所面臨的難以承受的人口壓力,從而讓學生得到必要的國情教育。
4、在作業的布置中滲透數學文化
數學作業在數學教學中是學生在課外獨立進行的數學活動。新課改教材,它的一大亮點是增加了一定數量的閱讀與思考材料,開辟了「觀察與猜想」、「閱讀與思考」、「探究與發現」「信息技術與應用」等拓展性欄目,為有興趣、有特長、有能力的學生提供了探究的空間。因此在課後作業的布置中,我們應有選擇地利用這一亮點引導學生展開數學探究,使課內探究自然而然地延伸到課外,達到課內探究與課外探究有機結合的目的。比如在學生學完了九年級中的《投影與視圖》一章後,我們可以布置學生查閱資料,了解三視圖擴充的歷史過程,感受數學家們為此所付出的執著追求與不懈努力。
二、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的重要性
數學的教育既是科學素質的教育,同時也是一種文化素質的教育,更是一個現代人必備的基本素質。數學教育,首先是教育,育人是根本,數學知識只不過是一種載體而已。所以人們學習數學不僅是為了獲取知識,更要通過數學學習接受數學精神、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應用,提高思維能力,鍛煉意志品質,並把它們遷移到學習、工作和生活實際的各個領域中去。
三、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應注意三個方面
總之,雖然新課標沒有對「數學文化」設置專門的課時,但這並不意味著就可以省略這部分內容。相反,我們應更注重將「數學文化」有機地滲透到不同的教學內容中去,通過各種的途徑,形式多樣地讓學生在學習、探索、交流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得到熏陶,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增加實踐活動的機會,達到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創新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目的。
Ⅵ 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的策略
作為數學教師,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一些學生在認真學習的同時,也非常厭煩數學,且這種情況日益加劇;很多人離開學校後,你問他哪些數學知識能派上用場?回答是不知道。這是數學教學的悲哀。正如劉兼教授所說,我們更多的是將"數學教育"的重心放在了"數學知識"的掌握上,然而事實上只有不到1%的人會從事與數學有直接關系的工作。這顯然是只關注了少數人,而忽視了絕大多數人的需求。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把數學文化也引入其中,這樣才能讓數學學有所用。
策略一:構建數學文化課堂教學的目標體系
數學作為一種文化體系的教育,就是要通過數學使學生在知識教養、情感教育、智能發展、數學審美和數學文化觀念等方面得到發展。數學文化課堂教學的目標體系應構建為:教養性目標(知識技能)——認識價值;發展性目標(過程方法)——實踐價值;教育性目標(情意審美)——美學價值。
策略二:營造數學課堂文化的教學氛圍
1.倡導教學民主
教學民主能提供給學生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營造平等、民主、寬松的學習氛圍。在這種氣氛下學生敢想、敢問、敢說,思維處於積極的狀態,這樣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來,體會數學學習的快樂,加深對數學文化的情愫。
2.強化自主活動
讓學生自主活動,就是要把思維的空間、研究的時間留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潛質得到充分的開發。新教材呈現出學生周圍世界和現實生活背景下豐富有趣的學習素材,為學生提供了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並感受數學文化在生活中的價值體現。
3.創設學習情境
數學作為一門藝術學科,蘊涵著許許多多有趣而美妙、獨特而神奇的知識奧秘,教師要積極地開發和應用,把情趣盎然的數學文化內容生動有趣地呈現出來,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品位、去享受,無疑是一種樂趣。
策略三:揭示數學文化的內涵
1.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生成和發展的過程
在教學"分數的認識"時,可設置這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打開課本看圖,說說有關分數產生的情況。分數是在分物體得不到整數結果時產生的。在我國古代用算籌表示分數,當印度人發明了阿拉伯數字和阿拉伯人發明了分數線後,分數就變成現在的表示方式了。這足以見得有了數學家的不懈努力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分數的表達方法也就愈來愈簡潔,直至今後我們還可以用字母符號來表示所有的分數。另外,還要學生理解分數的產生是建立在"平均分"基礎之上的,體會"平均分"是最公平公正、最合情合理的分法。
2.展示教材知識點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如,我在教學《角》時,從現實素材中挖掘出了很多角的應用事例:(1)照相機的標准鏡頭和廣角鏡頭,可以改變拍攝的范圍。一般的標准鏡頭拍攝的范圍在45度到50度之間,而使用廣角鏡頭,可以擴大拍攝范圍。(2)看幼兒園滑梯的角度,一般是多少度為合適呢?根據詢問專家,得知一般滑梯的斜度在40到56度之間為宜。(3)學生椅子的靠背多少度適宜呢?
3.讓學生了解數學與其他學科間的聯系
在學習"分數、百分數"時,可向學生提供這樣的數學文化信息:我國科學家王菊珍對待實驗失敗有句格言,叫做"幹下去還有50%的希望,不幹便是100%的失敗。"大發明家愛迪生在談天才時用一個等式來描述,他說"天才=1%的靈感+99%的血汗。"這些"格言"不僅折射出偉人的人生信仰,同時還折射出數學的光輝。
4.讓學生了解數學家們的傑出貢獻
在學習"數的整除"之後,有必要向學生介紹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他認為"任何大於2的偶數都是兩個質數之和。"在當時無人問津,200年過去了,這一猜想就像一座堅固的堡壘,巋然不動。我國數學家陳景潤在1966年證明出了這個震驚世界的"1+2".讓學生了解數學家們的貢獻,讓他們成為學生心中的偶像,對培養學生認真學習鑽研的精神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另外,讓學生寫數學故事、數學小論文、猜數學謎語、編寫數學兒歌,參加一些數學知識競賽、數學智力游戲,做一些數學小剪報,都能很好地促進學生對數學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同時通過實踐創作也能達到以美衍趣、以美激情、以美啟智的目的。
5.讓學生感受數學的趣聞、軼事
七月八月為何連續兩個大月、"數學黑洞""親和數""完全數""孿生數"都是數學文化課堂教學的寶貴資源,已成為數學文化生活中一道美麗的大餐,挖掘出來必將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探究的慾望。
數學不但能促進人們邏輯思維的發展,而且能培養人們的創造性。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應藉助數學科學的文化價值,把蘊含在數學課程中的思想方法、價值觀念、審美情趣進行挖掘,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得到熏陶。作為知識,無需終生銘記,但數學精神會激勵終生;解題技能無需終生掌握,但觀念及其文化哲學會受用終生,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是一種應有的現實的價值追求。
Ⅶ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滲透數學文化
可以在課堂結尾介紹一些相關的數學小故事,包括各種名人,數學家的故事,能更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如祖沖之,劉徽和圓周率的故事。
Ⅷ 如何在數學教學中體現數學文化
新一輪《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准》指出:通過高中階段數學文化的學習,要使學生了解數學科學與人類社會發展之問的相互作用,體會數學的科學價值、應用價值、人文價值。開闊視野、尋求數學進步的歷史軌跡,激發對數學創新原動力的認識,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領會數學的美學價值,從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和創新意識。那麼如何在日常數學教學中體現數學文化一直以來都成為了近年來數學教育研究中的熱點問題。
課堂是學生學習這些數學文化知識的主要途徑。為了適應課程改革,我們應與時俱進,用新的數學觀,特別是用數學文化視角下的數學觀來看待課堂教學,要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真正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體會數學的文化品味,提高數學的文化修養。以下將闡述一些新視角,力求在課堂教學中多側面的展現數學文化。
一、數學家與數學文化
在平時的備課過程中,應該注意對一些數學家相關的故事進行收集並作熟悉的了解,這樣當在課堂上講到相關內容、與學生交流、數學課外活動時就可以信手拈來,隨時插入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數學文化的人文價值教育。如,在進行「圓柱體體積計算公式」教學時,可以先介紹曹沖稱象的故事;在講解「等差數列求和公式」時可以向學生介紹德國的「數學王子」高斯的小故事;在學習「二項式定理」時可以介紹我國古代數學成就「楊輝三角」等等。總之,以數學家為線索的數學文化源遠流長、包羅萬象,我們可根據教材所涉及的知識介紹不同層次的相關內容,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美學與數學文化
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去發現數學中的美。符號是數學的一大特徵。有些人見到一個個符號就猶如聽到一個個美麗動聽的音符;有些人見到了符號就眼花,搞得暈頭轉向、不知所以,這與他們對符號本身的認識程度有關,所以在課堂教學,適當介紹一些數學符號的來龍去脈,無疑有助於提高學生對符號的深刻認識,並從中得到樂趣。比如,在立體幾何課應該適當提及到學生感興趣的美術繪畫,傳授學生如何把立體的圖形畫在平面上。
當然,教師應該注意提高自身的美學修養,要有對學生進行美學教育的意識,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是賞心悅目的,使追求和探索數學中的美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並引導學生利用數學中的美陶冶性情,實現數學的文化教育功能。
三、文學與數學文化
數學和文學的思考方法往往是相通的。舉例來說,中學數學課程里有「對稱」,文學中則有「對仗」。對稱是一種變換,變過去了卻有些性質保持不變。數學中的軸對稱,即是依對稱軸對折,圖形的形狀和大小都保持不變。那麼文學中的對仗是什麼?以王維所雲:「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為例來說,這里,上聯對下聯,其中字詞句的某些特性不變,如「明月」對「清泉」,都是自然景物,沒有變。形容詞「明」對「清」,名詞「月」對「泉」,詞性不變,看其餘各詞均如此。不難發現,變化中的不變性質,在文學中、數學中確實存在著相通的關系。
四、生活與數學文化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作用於生活,課堂教學應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是密切聯系的,體會到數學的內在價值。課堂教學中可以把現實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數學現象或數學問題作為教學素材,如在講幾何圖形和幾何體時,可以讓學生舉例說明身邊有哪些相應的實物;或者將教材中的問題適當開放使之更接近實際,如在講等比數列求和公式時,可以列舉其在貸款購房中的應用;在講概率時,可以列舉其在彩票方面的應用;又如在學習「統計」時,可結合容易引起學生思考興趣的奧運會上獎牌數、射擊環數的統計等等。總之,要讓學生認識到數學與「我」有關,與實際生活有關,讓學生意識到數學是有用的,從而更加有興趣有目的性地學習數學。
在數學教學的課堂上,不應該只是充斥著「定理、公式、習題……」,而應像語文課那樣,通過「作者介紹、背景分析」,使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以及賴以生長的「土壤」,以豐富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感性體驗;應像歷史課那樣,講一段「數學故事、數學家逸事」,使數學知識折射出人的意志和智慧而富有「人性化」,使學生在感動、開心之中更好地理解掌握數學知識;應像音樂、美術課那樣,通過「數學作品」的解讀,讓學生感知數學的和諧、欣賞數學的美.
總之,要在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離不開數學史,但又不能僅限於數學史,還應該有一些「非數學」的內容。教師只有結合學生實際,精心創設教學情境,努力誘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為學生學習做好充分的課堂准備,才能將數學文化的魅力真正融入教材、到達課堂、溶入教學,才能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喜歡數學、熱愛數學,從而主動探索,進而獲取知識。
Ⅸ 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
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的相關內容呢?下面我以蘇教版小學四年級上冊《認識並用計算器計算》為例進行簡單說明。新課引入時我讓學生根據提示,猜一件日常用品。「與數有關、計算工具、誕生於古代、每一檔上有七個算珠」引導學生猜出算盤以後,教師介紹:算盤可以算得上是咱們中國的國粹,在計算器誕生之前它的運用是非常廣泛的。就是在電子計算產品日益普及的今天,美國、日本等一些發達國家的一些有遠見的數學家仍是念念不忘咱們的珠算盤,作為我們炎黃子孫我們更不能丟了傳統。這么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小環節不僅滲透了數學文化的傳承,而且還對已經網路化了的孩子滲透了思想教育——咱們不能丟了傳統。這樣的滲透教育有沒有效果呢?我認為是有的,因為第二天我的講台上就多了一把算盤,因為課間會有孩子圍在我身邊興高采烈地講述他們對算盤的認識。在本課的「利用計算器發現規律」環節,我讓學生利用計算器解決一道對學生而言很復雜的計算題:111111111×111111111在學生嘗試無果的情況下。老師問:怎麼?放棄?這時教師出示了一段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說過的一段話:在面對復雜的問題要善於「退」,足夠的「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是學好數學的一個訣竅。要退咱們就大步的退,推到無路可退。1×1,還能退嗎?退不是懦弱的表現,退是為了更好的前進,前進11×11=121再進111×111=再進,算式是——1111×1111,找到點竅門了嗎?打開課本第101頁看第4題,同桌合作自己往前進。發現什麼了嗎?有什麼規律嗎?引導學生漸次觀察,直至發現其中的規律。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教師適時引進滲透數學文化,交給學生學習數學必要的數學思想。最後讓學生在觀賞中拓展——言已盡而意無窮談話:同學們,在人類計算工具的發展史上,人們就一直沒有停下自己追求的腳步。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則短片。算籌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一種記數和計算的工具——算盤:更加簡便的計算工具——計算器:體積小,運算快,操作簡便——電子計算機:進行計算器無法完成的復雜計算。通過觀看短片不僅讓學生體會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而且歷經了計算工具不斷進步與發展的歷史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