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學數學中對學生轉化思想的培養方法有哪些
轉化思想是把一個實際問題通過某種轉化、歸結為一個數學問題,把一個較復雜的問題轉化、歸結為一個較簡單的問題。也就是說,轉化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在解決數學問題時,將待解決的問題,通過某種轉化過程,歸結到一類已經解決或者比較容易解決的問題,然後通過容易問題還原解決復雜的問題。將有待解決或未解決的問題,轉化為在已有知識的范圍內可解決的問題,是解決數學問題的基本思路和途徑之一,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
小學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啟蒙階段,這一階段讓學生真正理解並掌握一些基本的數學思想便顯得尤為重要。轉化思想是數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從未知領域發展,通過數學元素之間的因果聯系向已知領域轉化,從中找出它們之間的本質聯系,解決問題的一種思想方法。在小學數學中,主要表現為數學知識的某一形式向另一形式轉變,即化新為舊、化繁為簡、化曲為直、化數為形等。21世紀的數學教師,應該結合相應的數學情景,培養學生善於和習慣利用轉化思想解決問題的意識。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抽象的問題具體化,特殊的問題一般化,未知的問題已知化,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愛上學數學。
1.計算的縱向轉化
加減計算: 20以內數的加減←―100以內數的加減←―多位數的加減←―小數加減 ← 分數加減 。其中 20以內數的加減計算是基礎。如23+15可以轉化成2+1和3+5兩道十以內數的計算,64-38 可以轉化成14-8和5-3兩道計算。多位數計算也同樣。
分數加減計算如 7/8+3/8 就是 7個1/8 加3個1/8 ,就是(7+3)個1/8 ,最後也可以看作是20以內數的計算。乘除計算:一位數乘法← 多位數乘法← 小數乘法。一位數乘法口訣是基礎,多位數乘法都可以把它歸結到一位數乘法。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多位數除法←-小數除法。除法中除數是一位數除法的計算方法是基礎,多位數除法都可以把它歸結到一位數除法。 2.計算的橫向轉化
加法與減法之間可以轉化,乘法與除法之間可以轉化。幾個相同加數連加的和,可以轉化成乘法來計算。被減數連續減去幾個相同的減數,差為零,可以轉化成除法來表示。分數的除法,可以將除數顛倒位置變成乘法進行計算。
3.圖形中的轉化
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可以把長方形面積公式作為基礎,其它圖形面積公式都可以通過轉化變成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後得出公式。體積計算公式以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為基礎,圓柱體的體積公式的推導也是通過轉化為長方體來得出。轉化思想是解決數學問題的一種最基本的數學思想,在研究數學問題時,我們通常是將未知問題轉化為已知的問題,將復雜的問題轉化為簡單的問題,將抽象的問題轉化為具體的問題,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我們也常常在不同的數學問題之間互相轉化,可以說在解決數學問題時轉化思想幾乎是無處不在的。
❷ 淺談在數學教學中,怎樣運用化歸思想
數學思想方法是聯系知識和能力的紐帶,是數學科學的靈魂。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獲取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我們必須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
化歸方法是數學中最基本的思想方法之一。它是指數學家們把待解決的問題通過某種轉化過程,歸結到一類已經解決或者比較容易解決的問題中,最終獲得原問題的解答的一種手段和方法。在小學數學中蘊藏著各種可運用化歸的方法進行解答的內容,我們在教學中可逐步滲透這種思想方法,讓學生逐步領悟直至到高年級能進行簡單的應用。
筆者現在擔任教學的兩個班是從二年級開始帶起的,在這幾年的教學過程中我進行了化歸方法的滲透教學,到五年級時,我發現學生已能自然地想到使用它來解決數學問題了。我在教學中深刻體會到化歸方法的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思想方法,它有著較為廣泛的用途,掌握了它將使我的學生們終身受益。以下是筆者的一些探索和心得:
一、尋找生長點,化未知為已知。
在學習新知時,我總是先啟發學生從自己已有的知識中設法去尋找與新知識的相似之處,將新問題中陌生的形式或內容轉化為比較熟悉的形式和內容。例如:數的大小比較學生從低年級起就學習了,隨著對數的研究的不斷深入,學生要進行兩位數與三位數、萬以內的數、多位數以及小數、百分數、分數的大小比較。剛開始學整數的大小比較時,我就讓學生搞清:每個數位上的數字所表示的含義是不同的,因為計數單位不同。接著我再讓他們理解整數的大小比較的基本方法:位數多的數比較大(計數單位大);相同位數的數,先從高位比起(計數單位最大的數位上的數比起),依次比較,直到比出大小來。有了這些基礎知識的鋪墊,學生在學習「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一課時,已能通過老師的啟發、同學的討論和自己的思考來解決例題了。
學習「小數的大小比較」一課時,學生能藉助於自己的舊知解決整數部分的大小比較,小數部分的大小比較學生又有小數的意義為支點,理解了小數與整數大小比較的方法的相似性以及舊知識的鋪墊,學生自然地將「小數的大小比較」化歸為類似「整數的大小比較」問題,這一內容很快在學生的思考與討論中解決了。
小學數學教材中經常有類似的內容出現,找出新知識與舊知識的相似之處,找准知識的生長點,就能將未知的內容化歸為我們熟悉的內容,學生在化歸方法的滲透過程中也漸漸地學會了思考問題的方法。
二、掌握規律,化繁為簡。
隨著年級的升高,對數學知識的不斷深入,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們所遇到的問題也越來越復雜。而化歸方法卻可使比較復雜的形式、關系結構變為比較簡單的形式和關系結構,這種方法的有效性在中、高年級時表現的更為突出。
在中年級時,學生就開始接觸到一些平面圖形的面積問題。學生在學習了長方形面積公式之後,通過剪、拼、割、補等方法相繼得到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以及梯形的面積公式,這時學生對化歸方法已有了朦朧的認識。有了這樣的學習經驗的,接下去在高年級求組合圖形面積或較復雜的圖形面積時,學生自然地想到了通過分割或拼接的方式也將它們化歸為已學過的圖形,然後得到其面積的方法。
三、拓展思路,化難為易。
高年級學生學過的數學知識逐漸豐富起來,在我的不斷鼓勵之下,學生們遇到問題總是喜歡做一做、想一想、議一議,然後在自己的獨立思考過程之後大膽提出看法。隨著化歸思想方法的不斷滲透,學生們認識到幾乎所有的難題經過老師的啟發或同學之間的討論,看清其實質,總能化歸為比較簡單的問題來解決。這種思想方法也就在他們解題時經常被想到。
《新課程標准》要求教師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實際教學中我正是這么做的。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越深入,對於問題的理解和思考方法也越來越多樣化。在課堂上,許多同學都爭先恐後地發表自己的意見,還能對自己的觀點進行合理地解釋。例如:在學習了相關的內容之後,教材中出現了1/5<( )<1/4,要求填寫出合適的分數。我知道這是一道很有挑戰性的習題,答案不是唯一的,學生們如果能靈活應用已有的知識就可以輕松得到答案。於是,我就將這道題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想辦法來解決。學生們剛開始面對它時緊鎖眉頭,接著他們或低頭沉思,或埋頭計算,或小聲議論,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思考、醞釀,他們都自信滿滿地舉起了手。學生們根據自己對題意的理解將它化歸為以下題目:①同分母分數的大小比較。8/40<(9/40)<10/40 ②異分母分數的大小比較。2/10<(2/9)<2/8 ③兩位小數的大小比較。0.2<0.24(6/25)<0.25 ④大數(小數)接近法。1/5<(23/100)<25/100或<5/25<(6/25)<1/4。
對於學生們獲得的這些答案,我感到非常滿意,不僅因為他們都按自己的思路大膽地去嘗試獲得了成功,而且他們都想到了利用化歸的思想方法將難題轉化為較簡單的問題,然後合理利用舊知來靈活解決。說明幾年潛移默化的教學已經深入人心,他們開始自覺地想到和應用它了,這正是我的教學目標之一。
波利亞說:「完善的思想方法,猶如北極星,許多人通過它而找到了正確的道路。」化歸思想方法在新知識學習、問題解決和知識結構梳理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應用。它能幫助學生化未知為已知,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化曲為直。這種思想方法的滲透和簡單應用的教學不僅對學生現在的學習具有輔助和促進作用,我想在他們未來的工作和學習將有更加廣泛的應用。
我在將來的教學過程中將一如既往地進行其他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和簡單應用,把它們與數學知識有機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學好知識,進而優化他們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❸ 談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運用轉化思想
小學數學修訂後的課標在原來「雙基」的基礎上,提出了「四基」,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 小學數學思想方法許多,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有:轉化思想方法、分類思想方法、集合思想方法、統計思想方法、假設思想方法、對應思想方法、比較思想方法、符號化思想方法、類比思想方法、數形結合思想方法、極限思想方法、代換思想方法、可逆思想方法以、化歸思想方法、變中抓不變思想方法、數學模型思想方法、整體思想方法等,結合本周教學比武中的課例談談數學教學中滲透轉化思想方法:
1.化新為舊。根據學生已有的新舊知識的聯系,將新知識轉化為已有的知識來解決。
如:賴傳淇老師執教的《通分》一課中,出示2/5○1/4,進行比較大小。異分母分數大小的比較對學生來說是新的知識,學生不會比較,老師啟發學生將新的知識轉化成已學過的知識進行解決這個問題。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然後進行匯報,生1: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把這個兩個分數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數,2/5=8/20,1/4=5/20,因為8/20>5/20,所以2/5>1/4;生2:把2/5和1/4這兩個分數都化成已學過的小數,2/5=0.4,1/4=0.25,因為0.4>0.25,所以2/5>1/4;生3: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把2/5和1/4這兩個分數的分子化成相同,2/5○1/4=2/8,因為2/5>2/8,所以2/5>1/4;生4:將2/5和1/4用線段來表示,畫一條長20厘米的線段,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2份,這兩份長8厘米,也就是這條線段總長的2/5,再畫一條長20厘米的線段,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這一份長5厘米,也就是這條線段總長的1/4,因為8厘米>5厘米,所以2/5>1/4。學生運用了化新為舊的轉化思想解決了新知。
又如:郭秋妹老師執教的《兩位數乘兩位數》一課中,學生列出算式24×12後,問學生可以用什麼方法計算?學生回答可以用估算、口算、筆算。師問如何口算24×12,學生一時愣住了,郭老師進行引導,可以將它轉化成已學過的。學生開始嘗試做,不一會兒學生紛紛舉手回答。生1:24×3×4=288,把12拆成3×4,就變成已學過的兩位數乘一位數的了24×3=72,72×4=288;生2:24×2×6=288;生3:12×4×6=288;生4:12×3×8=288;生5:把24看成20和4的和,20×12=240,4×12=48,240+48=288;生6:把12看成10和2的和,24×10=240,24×2=48,240+48=288;生7:把12看成9和3的和,24×9=216,24×3=72,216+72=288……學生運用了化新為舊的轉化思想解決了新知,發散了思維。
2.化難為易。如:蔣友成老師執教的《數學思考》一課中,出示一題20個點最多可以輕連幾條線段?學生一時也無從下手,老師進行引導,將問題化難為易,化大為小,化多為少,將20點轉化為1,2,3,4,5點,分別能畫幾條線段?讓學生動手操作、小組討論。然後學生匯報:點數1,條數0(條);點數2,條數1(條);點數3,條數1+2=3(條);點數4,條數1+2+3=6(條);點數5,條數1+2+3+4=10(條)。讓學生觀察、分析條數與點數的關系,學生通過觀、分析、小組討論發現:條數的計算方法是從1加2加到點數減1的和。學生發現這個規律後,再來解答20個點最多可以輕連幾條線段就輕而易舉了,學生就很快的說出算式1+2+3+4+……+19=190(條)。師生進行小結:遇到難的題目,可以將它轉化為容易的,簡單的來解決,接著找出規律,然後運用規律解決較難的題目,這就是運用了化難為易的轉化思想方法。
3.化數為形。如:在計算1/2+1/4+1/8+1/16+1/32+1/64+1/128+1/256+1/512中,通過引導學生化數為形,畫一個正方形, 1/2塗上色,空白的也是1/2,塗色部分可以用1減去空白的;接著在空白的1/2上再塗色一半,塗色部分就是1/2+1/4,塗色部分可以用1減去空白的, 塗色部分就是1-1/4,接著在空白的1/4上再塗色一半,塗色部分就是1/2+1/4+1/8,塗色部分可以用1減去空白的, 塗色部分就是1-1/8。從剛才的過程可以發現規律,塗色部分可以用1減去空白的,因此,1/2+1/4+1/8+1/16+1/32+1/64+1/128+1/256+1/512=1-1/512=511/512。通過化數為形,可以把這個算式轉化成1-1/512=511/512。
4.為曲為直。如: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就要用到化曲為直的思想方法,通過將圓分割成若乾等份,拼成近似的長方形,由圓的半徑與面積的關系轉化為長方形的長寬與面積的關系,由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的公式。這里,就是將長方形的面積公式轉化為圓的面積公式。在學習圓柱的體積計算時,學生也能很快悟到立體圖形之間的聯系,感悟到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任何功課最終的目的就是要達到不需要教,需要有會學習的能力、會學習的方法,而數學思想的形成及運用就會產生好的方法,就會提高學習的能力,就會為不教奠定基礎。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拓展視野,在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❹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轉化思想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轉化思想。
日本著名教育家米山國藏指出:「學生所學的數學知識,在進入社會後幾乎沒有什麼機會應用,因而這種作為知識的數學,通常在走出校門後不到一兩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們從事什麼工作,唯有深深銘刻於頭腦中的數學思想和方法等隨時地發生作用,使他們受益終身。」小學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啟蒙時期,這一階段注意給學生滲透基本的數學思想便顯得尤為重要。
轉化思想是解決數學問題的一個重要思想。任何一個新知識,總是原有知識發展和轉化的結果。它可以將某些數學問題化難為易,另闢蹊徑,通過轉化途徑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新思路。在教學中我們教師應結合恰當的教學內容逐步滲透給學生轉化的思想,使他們能用轉化的思想去學習新知識、分析並解決問題。那麼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去挖掘並適時地加以滲透呢?以下根據自身的數學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粗淺見解。
一、 在教學新知識時滲透轉化思想
例:在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一課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1、在情境中產生關於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問題,引入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學習。
2、讓學生獨立思考,嘗試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法。
3、小組交流異分母分數加法的方法。整理並匯報。
方法1:將兩個異分母分數都變成小數,再相加。
方法2:將兩個異分母分數都通分變成同分母分數後,再相加。
4、歸納整理,滲透轉化思想
思考以上兩種方法,你有什麼發現?(兩種方法均是將異分母分數轉化成已學過的知識,即將異分母分數轉化成與其相等的小數或同分母分數之後,再相加。)……
5、回顧反思,強化思想
回顧本節課的學習,談談你的收獲和體會。(在轉化完成之後及時的反思,是對轉化思想的進一步鞏固與提升——進入思想的內核,再次深刻理解。)
在我們小學數學教材中,像這樣,需教師巧妙地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自主產生轉化的需要來學習新知識的例子很多,需要我們教師深入分析教材,理解教材,進而挖掘出其蘊含的轉化思想。
二、在數學公式推導過程中滲透轉化思想
如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等圖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它們均是在學生認識了這些圖形,掌握了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之後安排的,是整個小學階段平面圖形面積計算的一個重點,也是整個小學階段中能較明顯體現轉化思想的內容之一。教學這些內容,一般是將要學習的圖形轉化成已經學會的圖形,在引導學生比較之後得出將要學習圖形的面積計算方法。隨著教學的步步深入,轉化思想也漸漸浸入學生們的頭腦中。
如平行四邊形面積推導,當教師通過創設情境使學生產生迫切要求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需要時,可以將「怎樣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直接拋向學生,讓學生獨立自由地思考。這個完全陌生的問題,需學生調動所有的相關知識及經驗儲備,尋找可能的方法,解決問題。當學生將沒有學過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轉化成已經學過的長方形的面積的時候,要讓學生明確兩個方面:
一是在轉化的過程,把平行四邊形剪一剪、拼一拼,最後得到的長方形和原來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相等的(等積轉化)。在這個前提之下,長方形的長就是平行四邊形的底,寬就是高,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等於底乘高。
二是在轉化完成之後應提醒學生反思「為什麼要轉化成長方形的」。因為長方形的面積我們先前已經會計算了,所以,將不會的生疏的知識轉化成了已經會了的、可以解決的知識,從而解決了新問題。在此過程中轉化的思想也就隨之潛入學生的心中。其他圖形的教學亦是如此。需要注意的是轉化應該成為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內在的迫切需要,而不應該是教師提出的要求,因為這樣,學生的操作、思考都將處於被動的狀態,對轉化的理解則可能浮於表面。
三、在數學練習題中挖掘轉化思想
在三角形內角和教學後,書中有一練習題,「求出四邊形和正六邊形的內角和是多少?」這一問題的解決完全依賴於轉化思想,即:把四邊形和正六邊形都轉化成若干個三角形的和。即連接對角線把四邊形轉化成兩個三角形,那麼四邊形內角和就等於兩個180度,即360度。而正六邊形通過連接對角線轉化成了四個三角形,則內角和是四個180度,即720度。教師在處理習題時,不能僅僅教給學生解題術,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收獲其數學思想,用知識里蘊含的「魂」去塑造學生的靈魂。這是讓學生受益終生的。
總之,轉化的思想應用於數學學習的各個領域,但不管在哪方面,它都是以已知的、簡單的、具體的、基本的知識為基礎,將未知的化為已知的,復雜的化為簡單的,抽象的化為具體的,一般的化為特殊的,非基本的化為基本的,從而得出正確的解答。其實,轉化本是化歸數學思想方法的一種體現(把所要解決的問題,經過某種變化,使之歸結為另一個問題,再通過另一個問題的求解,把解得結果作用於原有問題,從而使原有問題得解)。因此在轉化的過程中,教師自身應該有一個寬闊的轉化意識,夯實轉化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在單元結束後的「整理與練習」中,再次提升轉化思想,並在後續的學習中有意識地關注轉化思想,進行必要的溝通與整合。
❺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轉化思想是指什麼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轉化思想是指把生疏問題轉化為熟悉問題,把抽象問題轉化為具體問題,把復雜問題轉化為簡單問題,把一般問題轉化為特殊問題,把高次問題轉化為低次問題,把未知條件轉化為已知條件,把一個綜合問題轉化為幾個基本問題,把順向思維轉化為逆向思維。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當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滲透數學轉化思想,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學會用「轉化」思想解決問題,從而提高數學能力。
❻ 轉化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
轉化是一種常用數學思想方法,利用這種方法,可以把新知識轉化成舊知識,從而使新問題得到解決。「轉化思想」是數學思想方法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種方法,理解並掌握了這種方法,許許多多的數學問題都能迎刃而解,同時還能夠培養學生遷移類推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轉化在小學數學計算中的應用
1、小數乘法轉化成整數乘法。
2、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為除數是整數的除法。
3、分數除法轉化為分數乘法。
4、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轉化為同分母分數加減法。
5、在四則運算中小數、分數、百分數的互化。
二、轉化在平面圖形面積計算中應用
1、 將平行四邊形通過煎一剪,移一移,拼一拼,轉化成長方形,進而推導出其面積計算公式。
2、一般將三角形、梯形通過拼湊法轉化成平行四邊形,並推導出它們的面積計算公式。(當然也可以通過剪拼法將三角形轉化成長方形、將梯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或三角形,推導出它們的面積計算公式,這是對課本教學內容的拓展,難度相對高一些。)
3、將圓通過剪拼法轉化成近似的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推導出其面積計算公式。(也可以通過一定的方法,把圓轉化成三角形等推導面積計算公式,這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挑戰)
4、 把圓環剪拼成近似的梯形,推倒出面積計算方法。(對學生來說,難度很高,也不容易理解,適合於在數學活動課中進行。)
三、轉化在立體圖形體積計算中的應用
1、把圓柱體通過剪拼的方法轉化成近似的長方體,推導出體積計算公式。
2、將圓錐體轉化成等底等高的圓柱體推導出體積計算公式。
3、將不規則形體轉化成規則形體計算出體積。
四、轉化解決實際問題中的運用
如四(2)班一共有45名同學,其中男生人數是女生的4/5。男生有多少名?把女生人數平均分成5份,男生人數有這樣的4份,全班人數一共有9份。這樣就轉化為男生人數佔全班人數的4/9,進而就能算出男生人數。
轉化是一種解決問題的策略,它實質上是以「退「為」進「,」退「是手段,「進」是目的。轉化思想不但在小學數學中用到,在中學數學中,也經常用到。因此,我們應該充分重視轉化在教材中的作用,使學生初步學會這一數學思想方法,不斷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❼ 怎樣培養學生運用轉化策略解決數學問題
「轉化」是研究和解決數學問題的一種有效的思考方法,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運用事物和事物之間互相聯系,把未知變為已知,把復雜變為簡單的思維方法。《新數學課程標准》中指出:數學學習應當使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就解題的本質而言,解題既意味著「轉化」,因此學生學會數學「轉化」策略,有利於實現學習遷移,特別是原理和態度的遷移。因此,我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當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滲透數學「轉化」思想,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學會用「轉化」思想解決問題,從而提高數學能力。
「轉化」是解決問題時經常採用的方法,「轉化」的手段和方法是多樣而靈活的,既與實際問題的內容和特點有關,也與學生的認知結構有關,掌握「轉化」策略不僅有利於問題的解決,更有益於思維的發展。教學中不應只以學生能夠解決教材里的各個問題為目的,而在於學生對「轉化」策略的體驗與主動應用。具有初步的「轉化」意識和能力,對以後的學習與解決問題將會產生十分積極的作用。
二、轉化的學習基礎
(一)知識基礎--策略學習的基石
萬丈高樓平地起,轉化策略的運用同樣如此。「轉化」就是把新問題變成舊問題,把復雜的問題變成簡單的問題,從而使原問題得以解決的一種策略。其實,運用什麼方法轉化,轉化後的問題又怎麼解決,這都需要一定的知識基礎,否則問題也不能得到解決。可見,一定的知識基礎是「轉化」策略學習的基石。
(二)能力基礎--策略學習的有力杠桿
策略的學習不僅需要一定的知識基礎,也需要一定的能力基礎。心理學研究表明:能力是人們獲取知識、掌握技能的基本條件,完成任何一種活動都需要多種能力的結合。因此,學生已具備的能力基礎可以說是策略學習的有力杠桿。
1.觀察、想像、操作能力:
學習幾何形體離不開敏銳的觀察力和空間想像力,以及在此基礎上進行動手操作的能力。
2.遷移、推理能力:由於「轉化」是把一類問題轉化成另一類問題,因此無論從轉化的視角,還是從推廣應用的視角,學生都應具有遷移、推理的能力。所以,教學「轉化」策略時,要引導學生正確推理,實現轉化,切實解決問題。當然更應由例題的學習,進而能解決類似的更多實際問題。
3.求異、創新能力:人人具有求異的思想,人人具有創新的沖動。事實上,轉化也是一種重要的策略,但在真正解決問題時,還需要確定具體的轉化目標和方法。
4.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是一個人必備的學習能力,也是衡量一個人能力高低的重要標准。因而,它也是學生學習轉化策略的重要能力基礎。
三、轉化策略
1、運用類比聯想,實現轉化
類比方法是通過對兩個研究對象的比較,根據它們某些方面的相同或類似之處,推出它們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類似的一種推理方法。因此,在學習新知識時,適時運用類比方法進行轉化,可使生疏的問題轉化為熟悉的問題,有利於學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識,鞏固舊知識。
2、運用數形結合思想,實現轉化
數形結合思想是充分利用「形」把一定的數量關系形象地表示出來。即通過做一些線段圖、 數形圖 、長方形面積圖 、集合體等來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數量關系,使問題內容具體化、形象化,從而把復雜問題轉化為簡單問題的一種數學思想方法。
3、運用替換思想,實現轉化
替換思想是數學教學的重要思維方法,替換的實質是改變題目的形式,但卻不改變題目的本質。當我們遇到題意比較難懂的習題時,可以把題中的某些條件或問題替換成與其內容等價的另一種形式,從而實現解題思路的順利轉化,以達到解題的目的。
4、運用假設法,實現轉化
在小學數學中,學生對思考性較強的問題常常感到難以解決。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以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而假設方法往往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起關鍵性的作用。假設法就是把抽象性的問題轉化為比較具體的問題,使其中的數量關系更加明確,更易於把握解題的路徑。
5、運用已有知識,實現轉化
生疏問題向熟悉問題轉化是解題中常用的思考方法。解題能力實際上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能力,而這種能力的關鍵是能否細心觀察,運用過去所學的知識,將生疏問題轉化為熟悉問題。因此作為教師,應深刻挖掘量變因素,將教材抽象程度利用學過知識,加工到使學生通過努力能夠接受的水平上來,縮小接觸新內容時的陌生度,避免因研究對象的變化而產生的心理障礙,這樣做常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運用合理設置問題,實現轉化
教師通過合理設置問題,將一個復雜的問題分成幾個難度與學生的思維水平同步的小問題,再分析說明這幾個小問題之間的相互聯系,以局部知識的掌握為整體服務。例如,針對某一概念,可圍繞下面幾個角度設置問題:概念的構成;概念所涉及的子概念;概念的外延;概念的內涵;概念的確定與否定;概念之間的關系;概念的應用以及由概念而設計的一些構造性問題等等。問題與問題之間要有一定的梯度,以利於教學時啟發學生思維。
復雜問題簡化是數學解題中運用最普通的思考方法。一個難以直接解決的問題,通過深入觀察和研究,轉化為簡單問題迅速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