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有哪些
一、 走進生活,用數學眼光去觀察和認識周圍的事物: 在教學中,要使學生接觸實際,了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滿了數學,數學就在你自己的身邊。二、 感悟生活,架構數學與生活的橋梁: 「人人學有用的數學,有用的數學應當為人人所學」成了數學教學改革實驗的口號。教學中我聯系生活實際,拉近學生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距離,用具體生動、形象可感的生活事例解釋數學問題。 1、 運用生活經驗解決數學問題 在上「用字母表示數」一課的內容時,我用CAI課件演示王玉同學拾金不昧的情景,緊接著播出一則「失物招領啟事」: 失 物 招 領 李蕾同學在校園升旗台附近拾到人民幣A元,請失主前來少先隊大隊部認領。 校少先隊大隊部 2002.3 學生驚奇於數學課上老師怎麼講起了失物招領的事呢?我和學生通過分析討論A元所表示的意義, 師:A元可以是1元錢嗎? 生1:A元可以是1元錢,表示拾到1元錢。 師:A元可以是5元錢嗎? 生2:可以!表示拾到5元錢。 師:A元還可以是多少錢呢?生3:還可以是85元,表示拾到85元錢。 師:A元還可以是多少錢呢?生4:還可以是0.5元,表示拾到5角錢。…… 師:那麼A元可以是0元嗎?生5:絕對不可以,如果是0元,那麼這個失物招領啟事就和大家開了一個大玩笑! 師:為什麼不直接說出拾到多少元,而用A元表示呢?2、 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例如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及組合圖形的計算後,我嘗試著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老師家有一間兩室一廳的住房,如圖:你能幫幫他算一算這兩室一廳的住的面積有多大?要計算面積有多大我們先要測量哪些長度的面積?在給出一定的數據後讓學生們計算;接下來我還讓學生們回家測算一下自己家的實際居住面積。在這樣一個實際測算的過程中,既提高了興趣,又培養了實際測量、計算的能力,讓學生在生活中學、在生活中用。 三、創造生活,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兩步應用題之後的教學,我讓學生「創作」應用題,學生們積極思考,發揮自己的想像力。
2. 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有什麼應用
如下:
第一,騎自行車的時候你有想過用腳蹬一圈腳踏板自行車行走了多少米嗎?我們可以去測量車輪的半徑,再用圓的周長公式求出來。
或者是用一條繩子鋪在地上測量,或者你還有其他的辦法。然後你看到旁邊的同學騎自行車比你騎得快,你有想過你是怎麼判斷誰快誰慢嗎?相同的速度比較路程?還是相同的路程比較速度?當然都可以。
第二,由於數學在構成方面具有的本源性質,導致世界上大部分學科的發展與進步都離不開數學,這一點在同樣需要嚴謹思維的建築學領域更是顯得尤為突出。建築學追求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生於自然也回報與自然,達到建築物與周圍環境的和諧共存。
傳統建築學是最早應用數學理論的,而其中最為經典的就是「黃金分割」。例如古希臘的巴特農神廟,其高和寬的比保持在0.618,後世的建築師發現按照這樣的比例來設計建築物,建築物也會更加的美觀漂亮。
對於現代的建築領域來說,應用數學是完美的設定工具,可以在最大程度避免人們產生不必要的誤差。古今中外的建築師將建築學知識與自身的數學思維相結合,這樣我們才得以在今天看到各種宏偉的建築。
第三,今天上學的這段路程,你知道到底是在哪一段花的時間最多嗎?畫個平面直角坐標系,橫坐標為時間,縱坐標為離家的路程,就能一目瞭然。
第四,遲到的時候需要在執勤人員那裡登記,要求寫下年級班級姓名。這樣學校就會知道這個星期哪個班的遲到人數最多,哪個班遲到人數最少。也是簡單的統計學問題。
3. 小學數學如何跟生活相結合
1. 導入生活化,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
心理學研究表明:熟悉的、貼近學生生活的學習內容最容易被學生接受,類似的學習對象容易被學生感知,並能促進知識的遷移。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 教師要善於從生活情境導入課堂,來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創造性地把教材中的數學問題轉化成生活問題。例如:在教學二年級「數學廣角——搭配(一)」時,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設計了一個外出春遊的活動,外出時出示紅白兩件上衣和黑綠藍三件褲子讓學生搭配出不同的穿法去遊玩。不同的學生會搭配出不同的套裝,有的學生喜歡白上衣和黑褲子、有的喜歡白上衣和綠褲子、有的喜歡紅上衣和黑褲子等。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生活背景和喜好出發,帶著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積極主動地去探求新知識。
2.教學生活化,結合生活實際探究新知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很強的學科,而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形象性為主。為了使學生能比較輕松的掌握數學規律,在課堂教學中,力求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生活情景,讓教學內容成為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化的題目。例如,在教學五年級《長方體的認識》時,課前安排學生動手製作或者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種各樣長方體盒子,課堂中讓學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實物,通過摸一摸,找一找、比一比等實踐活動,讓學生發現這些長方體都有什麼樣的共同點,從而概括總結出長方體的特徵。這樣以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為切入點極大的調動學生的參與度,使學生對長方體的認識有形象感知過渡到建立表象的層面。同時也讓學生在愉快的玩中學習,通過親身經歷而學到的知識,會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
3.知識生活化,從虛擬化到現實化
數學知識的「生活化」,就是引導學生對現實世界的客觀事物數學化,把數學概念、數學命題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將數學知識回歸到學生的生活世界中,使生活世界中的經驗得以提升成為「數學」。 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常用的容積單位升、毫升的認識時,教具准備了學生們所熟知的「一盒牛奶250mL、一瓶礦泉水550mL、一桶桶裝水25L」這些不同的實物。通過這一系列的實物,讓學生看到了、摸到了升、毫升這些單位所表示的大小。最後讓學生舉例說明在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體積可以用大約1L、100mL、500mL、50L來做單位。這樣,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經過討論、探索、交流等活動,獲取了容積單位升和毫升的認識及其進率的轉換,進一步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4. 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有哪些
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包括但不限於:
1、騎自行車的時候用腳蹬一圈腳踏板自行車行走的米數。我們可以去測量車輪的半徑,再用圓的周長公式求出來。
2、面積的計算。自家的住房面積,公園的佔地面積,操場的活動面積等等。
3、工資的計算。財務收入與支出,日常的消費管理等等。
4、數學加減乘除的計算。如商品的買賣,日期的計算,時間的計算。
5、家庭生活成本計算,學習了數學以後就會在生活中不由自主的使用。經常被使用的是統籌方法,如煮飯過程中的一系列事物先後安排,都是有數學科學上的學問的。
數學的相關名言:
萬物皆數。——畢達哥拉斯
幾何無王者之道。——歐幾里德
數學是上帝用來書寫宇宙的文字。——伽利略
5. 如何使數學教學與生活有機結合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應注重"生活化"教學,而在生活中又應注重「數學化」培養。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教學,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領悟到數學的魅力,感受到數學的樂趣。因此,強調生活數學化和數學生活化這兩者的辯證結合,對於數學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如何在數學教學中溶進生活問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的學習,我想結合新課程的教學,淺談一下這方面的幾點想法:
一、把生活中的數學引入課堂
學生不僅要用自己的腦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聽,用自己的嘴說話,用自己的手操作,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這不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更是激發學生生命活力、培養學生對數學情感的需要。因此,作為老師,我們要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提供豐富的、現實的、富有挑戰性的情境。
例如「實踐活動——愉快的周末」的教學,教材雖然也提供了生動豐富的現實情境,但是靜態的畫面哪有動態的游戲、競賽更讓學生感興趣的呢?而且這部分知識安排了5個活動場景,如果一個個去解決,時間也不夠。因此,在考慮到班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他們強烈的競爭意識,我整合了教材內容,選取了適合室內活動的套圈比賽作為主要的學習內容。先結合套圈選手的隊列訓練,復習「幾」和「第幾」的知識;接著通過每人所套的3個圈的得分,來訓練學生的口算和估算能力;然後在成績的統計中評出冠亞軍,並對活動的過程和結果提出數學問題。最後,學生分組討論解決其餘4個活動場景的內容。讓他們在探索活動中、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和方法,鼓勵小組學習、合作交流、與人分享和獨立思考的學習方式。
又如在「0的加減法」教學中,我讓學生看圖講「小貓吃魚」的故事,在故事中體會「相同的數相減得0」;在教學「幾和第幾」時,我讓學生通過排隊來感受「幾」和「第幾」的區別;在教學「20以內的加減法」時,我又讓學生們利用擺小棒來經歷「湊十」的過程,等等。總之,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我經常利用講故事、做游戲、動手操作和現場表演等形式,整合本課時的知識點,讓學生在各項活動中親身經歷數學知識與技能形成的過程,感受一些數學現象,發現並解決實際問題,在活動中體驗數學。
如在「比一比」的教學中,讓學生比較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物體的長短、高矮和大小、輕重。在練習中,選擇學生生活中常見的題材或有趣的情景,如設計一個小魔術:把一長一短兩支鉛筆握在手裡(使長的那支短些,短的那支長些),先讓學生比出長短,再張開手給他們看,讓學生感受到魔術中也有數學。
二、把卡通人物引入到課堂
教材中有一些情景雖從生活中來,但又遠離生活。學生很喜歡遠離現實的童話中的主角,這些主角的出現,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解決數學問題。因此以此為切入口,安排他們喜歡的小動物和他們一起學習,也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習提煉生活。如:在「十幾減8、十幾減7」的練習中,我就出示了聰明猴,讓它來安排課堂活動,讓它把全班學生分成了兩隊「松鼠隊」和「小熊隊」進行奪紅旗的比賽,哪一隊獲勝,哪一隊就會獲得「藍貓」標志,由於有學生熟悉的動畫人物參加,因此課堂上童趣繚繞。最後的環節中,聰明猴認為兩隊的小朋友都很出色,因此帶大家來到果園摘水果,先選擇你喜歡的水果,再回答上面的口算題,這個水果就是獎給你的。學生此時小手都舉得高高的,都想獲得其中的水果,使學生感到學習數學真有趣,真快樂。
三、把課堂上的數學運用到生活中去
在數學教學實踐中,我是這樣做的:根據新課的內容,讓學生每天去收集「身邊的數學問題」,並記下來。比如教完「認位置」後,讓學生用「上下、前後、左右」介紹自己小房間的布置。
如教完「時間」後,我讓學生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時間,並用圖畫的方式畫出來貼在自己的房間里每天執行。
又如在教完「分類」以後,我結合品德課的內容,安排學生進行了一次整理書包的比賽。學生在比賽中不僅調動了積極性,而且深刻的感覺到只有合理的分類以後才能將書包整理的更好。
總之,教學中應該善於結合生活實際,抓住典型事例,教給思考方法,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使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體驗數學、喜歡數學,讓數學課堂教學適應時代發展和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從而培養出一批真正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
6. 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有哪些
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有工資的計算、數學加減乘除的計算、面積的計算、家庭生活成本計算、程序的計算。
一、工資的計算
計算機相關工作者,數學是工作中必不可少的,C語言寫程序,就需要運用排序演算法,如快速排序,插入排序,堆排序,歸並排序,基數排序,希爾排序,桶排序,錦標賽排序等等,如果掌握《數據結構》的相關知識,就會變得非常容易。
7. 數學會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數學和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也會讓我們的生活做出改變。如果一個人有數學思維,有管理數字的能力,那麼生活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可以讓原本雜亂無章的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條,也可以讓每個月都做月光族的人,慢慢積攢下一筆積蓄,這些都是跟數學有關系的問題。數學學得好,有一種理性的數學思維,那麼我們的生活就變得有條有理了。
數學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關於一些工作的安排,輕重緩急等等,同樣的也是數學問題,能處理好的話,做事就會事半功倍。
8. 如何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
數學是人類對事物的抽象結構與模式進行嚴格描述的一種通用手段,可以應用於現實世界的任何問題,所有的數學對象本質上都是人為定義的。下面是我整理的如何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歡迎大家分享。
數學是一種應用非常廣泛的學科。偉大的數學家華羅庚曾經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活之迷、日月之繁,無處不用數學。」這應該算得上是對數學與生活的關系的完美闡述了吧!新課程標程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不僅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而且還要激發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興趣,培養探索精神、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做到學以致用,進一步體會數學的作用和價值,感受到數學的魅力。
一、創設生活情景,培養濃厚的興趣,激發探索慾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使人的大腦處於最活躍的狀態,能夠最佳地接受教學信息。濃厚的學習興趣,能有效地誘發學習動機,促使學生自覺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我從古時候的大馬車,秦朝兵馬俑中的戰車,近代的木輪車,現代的各種各樣的火車、貨車乃至豪華轎車,找到許多圖片,讓學生從外形上比較感知人類的進步、文化的發展等。但無論哪一個朝代、哪一種作用、哪一種形狀的車,車輪都是永遠沒有改變的圓形。為什麼呢?問題一提出,同學們就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各抒己見,氣氛一下子活躍了起來。從而使學生對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索圓性質的心理傾向,因而效果很好。既然數學來源於生活,那麼我們在進行數學教學時就應該密切聯系生活、貼近生活,合理組織教材,充分挖掘潛在的生活素材,找准每節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切合點」,給學生創設一定的情境,調動學生生活中的經驗,使之產生美感,培養濃厚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參與積極性,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增強其學習數學的主動性。
二、讓學生利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數學是一種語言,是認識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運用數學的能力是未來公民應當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質之一。新課標指出:「要使學生受到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的'訓練,形成用數學的意識。」我認為,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1、重視知識形成的過程,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數學概念和數學規律大多是由實際問題抽象出來的,因而在進行數學概念和數學規律的教學中,我們不應當只是單純地向學生傳授這些數學知識,而是應當從實際事例或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逐步引導學生對原型加以分析和抽象、概括,弄清知識的抽象過程,了解它們的用途和適用范圍,從而使學生形成對學數學、用數學所必須遵循的途徑的認識。如:在進行「平面鑲嵌」的概念教學時,我讓學生根據生活中所見到的「瓷磚鋪設」問題說說自己的看法.學生爭先恐後的說出家庭鋪的地板磚、街道上鋪的彩磚、浴室里的牆磚……我又接著問學生:「你知道工人師傅在鋪時是遵循什麼規則嗎?」從而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地推出「平面鑲嵌」的概念,這不僅僅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而且對激發學生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生用數學的意識都大有裨益。
2、精心設計練習,把數學知識應用於生活實際
數學家波利亞曾說:「數學教師的責任是盡其可能來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見體會數學的意義和價值,聯系生活實際理解並掌握知識,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學以致用,應用所學的知識去發現、分析、直至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才是最終的目標。數學源於生活,更應應用於生活。如:在「點和圓的位置關系」教學中,為了鞏固新知,我們精心設計了以下習題:一所學校在直線l上的A點處,在直線l上離學校A處180米的B處有一條公路m與直線l相交成30°,一拖拉機在公路上行駛,已知拖拉機行駛時周圍100米的圓形區域內會受到噪音影響。⑴請問學校是否會受到該拖拉機噪音影響?並說明理由。⑵如果你是該學校中的一名學生,你會有何想法?這樣一來,能使新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促進學生對點與圓的位置關系進一步理解與掌握,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並能體驗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成功與快樂,同時又能讓學生感受到拖拉機等的噪音對人們的危害,喚起他們的環保意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加強建模訓練,培養建立數學模型的能力
建立適當的數學模型,是利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前提。建立數學模型的能力是運用數學能力的關鍵一步。如:「一次函數的應用」中有例題:A城有肥料200噸,B城有肥料300噸,現要把這些肥料全部運往C、D兩鄉。從A城往C、D兩鄉運肥料的費用分別是20元/噸和25元/噸,從B城往C、D兩鄉運肥料的費用分別為15元/噸和24元/噸,現C鄉需要肥料240噸,D鄉需要肥料260噸,怎樣調用總運費最少?在教學時,我首先設計了幾個問題:⑴影響總運費的變數有哪些?⑵由A、B城分別運往C、D兩鄉的肥料量共有幾個量?⑶這些量之間有什麼關系?解決這三個問題後引導學生建立總運費與其中一條運輸路線上的肥料運送數量之間的函數關系模型,從而利用函數的最值來解決問題。其實,在解應用題時,特別是解綜合性比較強的應用題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建構一個數學模型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對選編的一些實際問題(如利息、股票、利潤、保險等問題)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抽象、概括為數學模型,培養學生的建模能力,通過建模訓練,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中的定義、概念、定理、公式等都是從現實世界中經過逐步抽象、概括而得到的數學模型,與現實世界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並且可以反過來應用於現實世界解決各類實際問題。
4、拓展生活實踐,為學生打造運用數學知識的平台
在新課程教學實踐中,要堅持數學來源於生活、紮根於生活,且反過來又應用、服務於生活,將學生運用數學的過程興趣化、生活化,為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提高數學能力提供一個廣闊的空間。讓學生把課堂中學到的知識返回到生活中去,用生活實踐中學到的知識彌補課堂內學不到的知識,自然滿足了學生求知的心理願望,產生了強烈的教與學的共鳴,同時在生活實踐中學會了解決問題。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我實施了這樣的實踐活動——看一看,誰從生活中發現的軸對稱圖形的實例多。這樣一來,匯報課上爭先恐後的情形別提有多熱鬧了。再如,在教學「用扇形圖描述數據」時,我安排了這樣一個「實踐性」作業:請大家課後設法搜集一下我國2006年經濟普查數據,製成一張扇形統計圖,並讀圖分析一下我國新時期在發展經濟上又取得了哪些成就?這樣一來大大豐富了學生的數學知識,增強了他們實踐操作能力,讓他們真正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生活的中間,從而激發他們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情感,培養他們認真觀察並自覺的把數學知識應用於實際生活的能動性。
5、鼓勵學生留意生活中的數學
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存在數學知識。只要你留意,你就能發現.比如:增長率、企業成本與利潤的核算、市場調查與分析、比賽場次安排等等,都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應用的廣泛性,並明確數學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認識自然和人類社會,更好的適應生活,有效的進行表達和交流。作為老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的去發現,善於提出生活中的問題。久而久之,學生會感覺到知識的樂趣,想去發現、去創造,產生迫切學習知識的願望。
總而言之,數學應用的基本素質,是未來任何一層次的人都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作為現在的學生對數學應用能力的重視和關注,都將對他一生產生重大影響。為此,在新課程改革實驗中,我們應該始終堅持將數學知識的學習置於學生生活的大課堂中,無論是課前,還是課中,乃至課後都應緊密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運用數學,體會到數學的內在價值。讓學生人人都能樂於學數學,會學數學,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
怎樣把數學成績提上來
1.建立錯題本,平時多看,多問問題
2.回歸課本多看看定理或例題,或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萬變不離其宗,課本上的定理或例題非常重要,很多高考題都是從它們演變而來。考生在前段時間的復習中大量做題,可能對這些內容反而疏遠了,在考前必須重新溫習一下。
3.熟悉各類題型和答題節奏,保持好狀態。在試題的難度選擇上,應該選擇比平時習題簡單一些的,這樣利於恢復信心。
對於復習重點來說,三角函數、概率統計、立體幾何這幾部分內容是最容易出中檔題的,考生在最後沖刺階段可以側重這幾方面試題的練習。
很多學生在數學考試時常常會因為一道題卡殼,產生慌亂,進而影響到其他題的解答。因此,最好給自己制訂一個臨場心理預案,對考場上可能碰到的壞情形都一一想好對策,做好充足心理准備。
9. 如何實現數學與生活的對接
一、利用直接數學活動經驗,實現有效「對接」
直接數學活動經驗就是直接聯系日常生活經驗的數學活動所獲得的經驗。在數學教學中,通過數學活動過程,幫助學生將日常生活經驗逐漸轉化為數學活動經驗,能實現有效「對接」。
例如:教學一年級教材中「認識人民幣」一課,在導入時,教師出示超市購物圖,說:「超市我們都去過,買東西要用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人民幣。」首先,從學生熟悉的購物導入,利用學生對錢的直接生活經驗認識不同面值的人民幣。電腦出示不同面值的人民幣,教師隨機講解人民幣的單位是元、角、分。其次,在模擬購物的游戲環節,教師出示貨架物品,包括橡皮(每塊4角)、美工刀(每把9角)、鉛筆(每枝3角)和尺(每把7角),問:「1元錢可以買哪幾件物品?1元錢買一支鉛筆,應找回多少錢?請小朋友分組用1元錢模擬購物,想一想,說一說,可以買哪幾樣東西?應找回多少錢?」活動中,讓學生扮演營業員和顧客,正是利用了學生平時和父母購物的生活經驗,才出現了許多精彩的對話,課堂氣氛變得活躍,同時也鍛煉、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可謂事半功倍。
二、利用間接數學活動經驗,實現有效「對接」
間接數學活動經驗是創設實際情境、構建數學模型所獲得的經驗。
三年級教材中,「年、月、日」一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年、月、日,它不像認識「時、分、秒」時學生有直接的生活經驗。要掌握年、月、日之間的關系,並學會判斷平年和閏年的方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教學時,筆者注意提取學生的生活經驗,先請學生用語言描述一下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長。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說:「今年10月1日是國慶節,再到明年的10月1日,就是一年。」「1月1日到2月1日是一個月。」「今天這時到明天這時就是一日。」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年、月、日的經驗構成了其進一步學習新知的數學基礎。
平年和閏年的判斷是本課的教學難點,筆者也充分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教學活動,如:媽媽今年36歲,但她只過了10個生日,這是怎麼回事呢?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問題情境中調動好奇心,使他們能積極投入到平年和閏年的判斷學習中,感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它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
三、激發學生數學活動經驗,實現有效「對接」
教材是學生積累基本數學活動經驗的重要依據,因此,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對教學環節的處理,都影響著學生基本數學活動經驗的形成與積累。這就需要教師研讀教材,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有意識地激活學生已有的數學活動經驗,最原始的活動經驗可能是新經驗的有效支撐。
學生從四年級開始接觸「解決問題的策略」這部分內容,學習了畫圖、列表、列舉、倒推、假設等一系列解決問題的策略。例如:在五年級(上)「找規律」(第二課時)的例2教學中。教師首先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片:「說說你發現了兔子是怎樣排列的?」「每3隻兔為一組,每組中有1隻灰兔、2隻白兔,按照1灰2白的順序排列的。」「18隻兔子分成這樣的幾組?」教師接著問,「老師想知道,照這樣排列,18隻兔子中有幾只灰兔?幾只白兔呢?你能想出幾種辦法幫小猴老師解決這個問題呢?」學生討論出有以下三種:(1)列舉:3隻為一組,每組里有1隻灰兔、2隻白兔;兩組里就有2隻灰兔、4隻白兔;三組里有3隻灰兔、6隻白兔……18隻兔子一共可以分成6組,那麼6組里有6隻灰兔、12隻白兔。(2)畫圖:用不同的符號分別代表灰兔和白兔,按規律畫足18隻,再數一數灰兔、白兔各有幾只?(3)計算:先想18隻兔子排成這樣的幾組?18÷3=6(組),18隻兔子剛好排成「這樣的6組」。每組有1隻灰兔、2隻白兔,所以灰兔:1×6=6(只),白兔:2×6=12(只)。而本節課周期問題的教學目標是「根據周期現象的排列規律,能熟練計算按周期規律排列的某類物體或圖形共有多少個」。從教材上看,整個過程又有列舉策略和畫圖策略存在於其中。可見,基本數學活動經驗也有內在的聯系,我們應找准新舊數學活動的結合點,激發學生已有的數學活動經驗,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遷移基本數學活動經驗,為學生學到新的數學活動經驗和靈活運用已有數學活動經驗做鋪墊。
四、豐富學生數學活動經驗,實現有效「對接」
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的自我反思,對於提升和豐富數學活動經驗是十分重要的。在課堂教學中,要組織學生對參與的數學活動進行討論和總結,檢查自己的思維活動,反思自己發現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豐富自己的數學活動經驗。
在教學「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這課時,筆者注重聯系學生生活經驗,讓學生認識生活空間里的東、南、西、北。「太陽從東邊升起」是大多數學生已經知道的常識,教學從這里開始。例題的圖畫里,女孩向著太陽走在上學路上,「茄子」卡通的提問「太陽是從哪個方向升起的」意在聯系學生的已有經驗。然後創設小明面向太陽站立的情境,讓學生進入這個情境,看著圖畫在教材上分別填出小明的後面、右面和左面各是什麼方向。由於小明的朝向與學生是一致的,他的雙臂平伸,圖畫里還標出了東、南、西、北,因此,學生能夠正確地填出各個方向。教材精心安排填方向的次序,前面是東已經寫出,讓學生填出後面是西,右面是南已經寫出,讓學生填出左面是北,能方便學生記憶這四個方向。這樣,學生認識了平面的方向標。但對於城裡的學生來說,他們幾乎都不知道現實生活中的東、南、西、北,學方向不是為了紙上談兵,於是筆者讓學生藉助肢體活動,學會辨認生活中的方向,結合教材中的「試一試」在教室里活動。先面向東(由教師告訴學生東面)站立,右手側平舉,說出右面的方向。再「試一試」面向南、西站立時,既要說右面的方向,也要說左面的方向;當面向北站立時,說出背後的方向。這些都讓學生深刻體會東與西、南與北是相對的,也有助於記憶和辨認方向。
學生從經歷了「太陽從東邊升起」的實際經驗,到認識平面圖上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又到認識生活中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學生的經驗得到了豐富,他們深切感受到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實現了數學與生活的有效「對接」。
五、優化學生數學活動經驗,實現有效「對接」
在三年級「統計與可能性」的教學中,學生在前幾冊教材中已初步學習了收集、記錄、分類整理信息以及用簡單的表格或塗顏色的方塊表示統計結果的方法,在這一單元繼續學習「可能性」時。筆者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統計知識,記錄信息採用教材提供的兩種統計圖,左邊一種是以前學過的方塊圖,右邊一種把方格連成了條形,讓學生自由選擇一種方法記錄。
例如:讓學生玩摸球游戲,首先明確游戲方法——每次摸1個球,摸出以後把球放回口袋,一共摸40次。筆者讓學生分組進行記錄,活動結束後匯報結果。有學生以前用畫「√」的方法進行記錄,也有用畫「正」字的方法記錄的。結合「摸球結果記錄表」讓學生觀察,摸了40次以後,分別統計摸到紅球、黃球的次數,畫「√」和畫「正」字。學生討論發現用畫「正」的方法記錄好,能很快、很清楚地知道結果,不需要一個個地數。統計方法在他們已有的經驗上得到了優化,實現了有效「對接」。
學生有著很豐富的生活經驗,這些經驗是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資源。我們應該在教學中努力找到生活與數學聯系的橋梁與紐帶,真正讓學生經歷將生活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獲取更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使數學教學成為一個鮮活、主動而富有創造意義的過程,從而真正實現數學與生活經驗的有效「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