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一年級數學解決一共有多少實際問題教案
《求一共有多少的實際問題》
教學目標
1.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的實際問題。
2.訓練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同一個問題,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新
性。
3.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解決教學重點
難點的措施
重點: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認識從不同角度可以觀察到不同的事物。
1.復習20以內數的加法口算,請同學講講方法,為本節課做好計算鋪墊。
2.展示雙關圖:從同一副中,從不同角度可以觀察到不同的事物。
上課前先讓同學們看2副有趣的圖,想不想看?
從第一幅圖中,你看到了什麼?
生:兩個人臉 花瓶。
第二幅圖呢?
生:美女 花
師:真有趣,為什麼同一幅圖我們看到不同的事物呢?
生:角度不同
師:是的,同一幅圖,從不同角度,能看出不同的事物,這就要求我們有一雙會觀察的眼睛,這節課讓我帶著這雙會觀察的眼睛,走進我們的數學課堂。
2.觀察大屏幕:啦啦操表演
問題是求「一共有多少人? 」,請仔細觀察,要解決這個問題,你能從圖中收集到哪些數學信息呢?
預設1:分成兩排
預設2:有男生、有女生
預設3:前排有7人,後排有8人。
預設4:男生有9人,女生有6人。
預設5:男生比女生多。
……
教師:為什麼同一幅圖片觀察到的信息不一樣呢?
4.學生交流,舉手回答:觀察的角度不同。
二、感受從不同角度
1.擺一擺
不同同角度收集到的數學信息不一樣,用學具把你所觀察到的信息擺出來。
擺好了請坐端正。
2.集信息
(同桌交流,將已知的信息和問題連起來說一說))
生1:前排有8人,後排有7人,一共有多少人?
生2:男生有9人,女生有6人,一共有多少人?
(解題:根據你擺出來的列一列算式,寫在草稿紙上)
生1:從前排和後排的角度看,前排有8人,後排有7人,合起來一共有多少人?用加法計算,列式是:8+7=15(板書)
生2:從男生和女生角度看,男生有9人,女生有6人,合起來一共有多少人?用加法計算,所以我的列式是:9+6=15(板書)
3、比一比
師:這道題可以這么算,也可以這么算,這兩個算式有什麼相同之處嗎?
生:都是用加法,得數都是15
師:為什麼都用加法呢?
小結:從不同的角度觀察這幅圖,提取不同的數學信息,找到了不同的方法解答,但是我們都是求一共有多少人?求總數,都是把兩部分合起來,所以都用加法,而答案都是一樣的。
4、檢查:
師:列完算式,我們還要做什麼呢?
生:要記得檢查。
師:檢查我們的答案對嗎?你會怎麼檢驗?
生1:數一數
生2:用另外一種方法來檢查
生3:交換加數的位置再計算一遍
生4:湊十法
小結:總結各種相加的方法。
三、練習鞏固
做一做:一共有多少只天鵝。
請學生尋找圖中的數學信息,並列算式解答,說一說算式中各表示什麼。
四、全課總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知識?掌握了哪些方法?
五、布置作業
完成書本上99頁,100頁作業。
㈡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求一共有多少的實際問題》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一、以新的理念為指導,在有趣的游戲活動中進行教學。
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最喜歡活動了,讓學生在有趣的活動中產生例題進行學習,學生會感到輕松愉快,大大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本堂課一開始,我就設計了一個猜數字的游戲。讓學生在這個游戲中猜學過的數字1、2、3、4、5,並且自然而然的從游戲中引出本堂課要學習的內容「0」。這樣,學生感到有趣、熟悉、自然,對數學的親切感、興趣感也自然產生了。
二、以新的理念為指導,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進行教學。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創設與生活實際有關的情境,讓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數學並不難,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本堂課中,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我先在黑板上貼了一隻可愛的小猴子,並對學生說:「老師今天帶來了一位好朋友,看看是誰?猴子媽媽因為小猴子愛學習,所以獎勵給它兩個桃子。看他的表情是怎樣變化的?猜一猜,為什麼會有這些變化?」說的同時,出示三幅表情各異的猴子圖。接著讓小朋友們在所創設的情境中發揮想像,猜想猴子吃桃的表情各不相同的原因。小朋友們說完後,我在小猴子面前貼上一個大盤子和兩個新鮮的大桃子。「小朋友你們看,小猴子是不是很開心呀?盤子里的桃子可以用數字幾來表示?」學生回答並舉起數字卡;接著小猴子就開始「吃」桃子了。我先從盤子里取下一個桃子,這時讓學生觀察:發現了什麼?(發現盤子里只剩下一個桃子了。)我接著問:「可以用數字幾來表示呢?」學生答:「可以用1來表示。」然後我又取下一個桃子,並說:「小猴子又吃了一個桃子,這回該用數字幾來表示呢?小猴子不知道了,小朋友們讓我們來幫助小猴子解決這個問題好嗎?」 很自然的讓小朋友說出了「0」。這樣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讓學生自己在生活中尋找數學、發現數學、探究數學,體驗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三、以新的理念為指導,自主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
只有用新的理念分析新教材,理解新教材,才能真正體會編者的意圖。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創造地運用教材資源,給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以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使之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例如,我在教學一年級上冊數學第29頁上「0」的認識時,我充分挖掘教材,當小朋友認識了「0」後,我提問:你們還在什麼地方見過「0」?小朋友說得熱火朝天,有的說:我家電話機上、手機上有「0」;有的說:足球比賽的比分是0︰0;溫度計上有「0」;尺子上有「0」;門牌號碼有「0」;還有的學生說今年是2007年,裡面也有兩個「0」……最後,我讓學生想辦法表示0,學生表情興奮,紛紛動腦、動手操作起來,有的把文具盒裡的東西全倒出來,說裡面有 「0」枝筆;有的學生說:我們上體育課時,教室里的人數是「0」……「讓學生想辦法表示0」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活動機會和想像空間,培養的學生的想像力,讓學生通過表演,自己去發現、研究,揭示了學生對0的含義的理解,也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思維。
課程改革為我們帶來了新的教學理念,為學生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我認為,凡是學生能夠探索出來的,教師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夠獨立發現的絕不暗示,讓學生從生活、活動、思索、合作交流中學習,盡可能多給一點思考的時間,多給一點活動的空間,多給學生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多一點創造。
㈢ 一年級數學上冊《比多少》評課稿
摘抄位置:斐斐課件園 >> 評課說課 >> 數學評課說課稿 >> 一年級數學評課說課稿 >> 正文
人教版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比多少》評課稿
王老師這節課上的很成功,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注意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在這節課中,教師很好地體現這一理念,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活動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如猜小棒,為學生創建了一個發現,探究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在積極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自己去發現,領會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意思,並能用它描述兩數之間的大小關系。
二、估計方法的指導恰到好處。數學老師的責任不是簡單地把現成的數學知識交給學生。而是要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積極動腦去探求知識。這點王老師做得很好,如在導入部分,第一次讓學生猜一猜,老師手中有多少根小棒?這時學生毫無標准去猜,老師再拿出10根小棒,引導學生再次猜一猜,學生被老師這樣一點撥,馬上知道要以10根作參考,學生的答案就比較接近准確數了。老師再次引導學生討論:為什麼第二次猜的比較接近准確數?這樣一層一層地指導學生估算,學生受益匪淺,學生深深知道今後在估計物體多少時可以找出參照物,然後再估一估,就比較接近准確答案了。
三、練習設計一題多化。在學生獲取新知識後,教師在練習的設計上,更注重學生一題多變的訓練,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如猜裙子,猜分數等等。
㈣ 一年級數學上冊第八單元求一共有多少的解決問題的評課稿及反思
是第八單元的第一課時,是學生在學習了11~20個數的認識及10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雖然有一部分的學生已經學會計算20以內的進位加法,但是不是很熟練,而且在方法上各有不同:有些學生使用從一個加數開始往上數的方法;有些用物品擺出來數一數的方法,極少有學生或沒有學生會使用湊十法來計算。因而學會9加幾的計算方法等有關知識,對於學生進一步學習整個20以內的進位加法至關重要。學生掌握好了本節的知識,可為進一步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礎 。本課重點理解「湊十法」的思想過程,不僅是20以內加法的核心方法,也是將來學習加減法簡便運算的重要方法(湊整)的基礎。上完課後,我對本課教學環節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根據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整節課我以小精靈給學生提出挑戰為主線進行情景創設,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達到本課時的教學目標。上課開始,我介紹新朋友「小精靈」給學生認識,並由小精靈給他們提出了挑戰,激發了學生挑戰困難的信心和勇氣,接著就利用課件顯示10加幾的復習題。為新的學習作了鋪墊,並由復習題總結出10 是我們的好朋友,找到了10就可以使運算又快又準的進行。挑戰結束後,小精靈帶來了春暉小學舉行運動會的消息,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對運動會興趣,讓學生認真的觀察主題圖,使他們認識到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存在著許多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從而誘發孩子們主動地發現並提出問題,積極地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讓他們在具體的情境中始終精神飽滿地參與教學活動並使學生體驗到生活處處有數學,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
在教學中,放手讓學生進行演算法探討,對不同的演算法加以肯定,尊重學生個性化的計算方法。提倡演算法多樣化是《標准》關於計算教學的基本理念之一。為了使學生在初步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化,並初步認識用「湊十法」來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上課開始時,我出示了飲料圖,讓學生說說圖意,再根據圖意列式,學生很快列出了「9+4=13」,接著,我讓學生說出「你是怎麼想的?」學生回答如下:
生1:我是一個一個數出來的。
㈤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還剩下多少評課記錄北師大版
教學目的:
1.在具體情境與活動中,認識減法的含義。
2.能列出、讀出減法算式,並會正確計算5以內的減法。
3.能根據提供的情境,解決生活中簡單的減法問題。
教學重難點:
理解體會減法的含義,正確計算5以內的減法,並能聯系
生活實際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教具准備:
情境圖,口算卡片,多媒體
教學日期: 年 月 日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
示果樹圖,讓學生觀察圖,讀取圖中信息,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
去描述這些信息。
二.體會減法的含義
1.引導學生觀察圖,說一說笑笑看到了什麼/
2.根據圖,提出問題,並引出減法
樹上原來有5個蘋果,掉了2個,樹上還剩下幾個蘋果?
你怎麼知道是3個。從圖中看出來。 比5個少2個是3個。
從5個中去掉2個,可以用一個減法算式來表示,5-2=3中間的
符號是減號,算式讀作5減2等於3. 表示有5個蘋果,去掉2個
還剩3個。
3用圓片代替果子擺一擺,先擺5個圓片表示什麼,
再拿走2個表示什麼,最後剩下3個表示什麼/?
換個算式5-4=1 擺一擺
4. 還剩下幾塊餅干?說一說,數一數。
引導學生說一說,原來有多少塊,搬走了幾塊,還剩多少?
動手擺一擺,畫一畫,列出算式。
5-2=3 各個數字分別表示什麼意思?
5.你能象這樣說出幾個減法算式並讀出來嗎?
6.尋找身邊的減法問題
小朋友認識了減法,能不能在自己的身邊找到減法問題呢?
三.鞏固練習
㈥ 一年級數學北師大版一共有多少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
「一共有多少」的教學目標是:
1結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經驗,理解加法的意義。
2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從具體的情境中提出加法問題並解答。
3.在觀察、操作的活動中,探索5以內數的加法。
4.在學習活動中,不斷養成認真傾聽和有條理地表達的良好習慣。
在本課教學中,我首先復習前面學過的找圖中的數學信息,即簡單的用數字來表示,接著用學生的感興趣的謎語引入今天的主題圖。觀察笑笑圖,通過笑笑的鉛筆演示,先讓學生說說圖意,接著試著提問題,然後讓學生動手演示,最後說說數法。出示熊貓樂園圖。還是讓學生說說圖意,試著提問題,讓學生動手擺一擺圓片,畫一畫,最後說說數法。歸結兩幅情景圖,引入加法,認識加法算式。第二環節動手操作,體會加法的含義,教師讓學生擺一擺,算一算。第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我巧設練習的坡度,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第四環節鞏固練習,拓展延伸,最後聯系生活,總結反思。
反思整節課,在教學中做得比較好的有以下幾點:我在教學中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讓學生在嘗試中發現,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與發展,更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現實世界一樣豐富多彩。其次,教師能注重讓學生體會數學的價值,增強掌握數學知識信心。
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有以下幾點:教師對於課堂的生成不能很好的捉住並開發這有利的資源,在一些細節沒有很好的去注意、把握。另外,教師在傾聽學生的回答上尚需提高。最後,時間的把握上不夠合理,導致有些重要的知識的挖掘較為不夠。
㈦ 北師大版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一共有多少》評課稿
一共有多少的評課稿
㈧ 一年級上冊求一共有多少的實際問題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設計是在新課程標准理念指導下,根據本班學生實際情況進行設計的。從實施情況來看,整堂課學生情緒高漲、興趣盎然。我認為本節課有以下三個優點:
1、 多媒體配合教材,使教學內容豐富有趣。 本節課由「復習導入,嘹亮的讀題聲」——「接受邀請走進城堡」——「城堡第一層:大哥哥、大姐姐的相遇」——「城堡第二層:天鵝湖的問號」——「城堡的主人:一共有多少只猴子」——「回到課堂:你學會了什麼」五個部分組成,教師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城堡闖關」的情景。PPT播放著美麗的圖案,使情景與學習內容相映成趣。隨著情景的推移,教學內容也是一環扣一環,激發著學生想要去探索的慾望,學生積極地體驗著學習的過程。
2、 創設民主氛圍,鼓勵解決問題演算法的多樣化與擇優化 民主、自由、開放的學習氛圍是學生主動參與、敢於發表自己獨特見解的前提條件。學生為主體積極主動地思考解題方法,教師引導、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出來,使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揮的淋漓盡致,體現了演算法的多樣化。在學生列出四個演算法之後,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你喜歡什麼方法,為什麼?你覺得什麼方法不太好,為什麼?」讓小朋友們自主地去思考,自主地去解答,將最簡便的解題方法運用至今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中,這體現了演算法的擇優法。
3、 及時處理課堂生成,藉此機會教育學生 在總結例題時有一位別班的家長來送書,我先請學生坐好,再出去與家長了解情況後,解釋我們正在上公開課,她的孩子在樓下一年級二班。轉身回來便和學生說:「有一個二年級的小哥哥今天上學忘記帶數學書了,他的媽媽來給他送書了,我們可不能像他這樣丟三落四,每天早上上學之前都要檢查檢查書包。好的,我們繼續剛才的學習內容„„」我認為課堂中經常會出現一些意料之外的「小狀況」,教師要處理好這些「小狀況」,並向學生們解釋剛剛是怎麼回事,最好還能藉此機會向學生們灌輸思想,滲透德育教育。
一節課有優點、有亮點,必然也會有缺陷,我認為我的不足有以下幾點:
1、 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數學也要像語文一樣,請學生把一句話說完整,教師應當更大膽地放手讓孩子們回答。看圖列式題時,請同學們說一說「我讀懂了題目是什麼意思,我的解題思路是什麼。」
2、語言要更加精煉 這個我深有體會,正式走上教師這個崗位已經有4個月,在這4個月中我一直在思考我要怎樣解釋學生才會懂,我要怎樣運用簡短的一兩句話就能使學生明白我的意思。 本節公開課使我受益匪淺,更加堅定了要在教育事業這條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扎實。
各位老師的點評更是讓我如醍醐灌頂,深深地明白了自己哪裡做的好,要保持。哪裡做的不夠,要改正。我堅信,只要不斷完善自己,總有一天我會變得更加優秀更加出彩!
㈨ 小學數學 北師大版 一年級《一共有多少》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1、說課內容: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實驗教材北師大第四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的內容《一共有多少》。
2、教材分析:《一共有多少》是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一節的內容。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數學運算,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對數字有了一定的認識,加上自身的經驗積累對學習本節知識也有很大的幫助。
3、學生分析:學生在學習之前對加法應該都有比較簡單的認識,因為加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數學運算方法,學生對此有一定的情感體驗,因此對於這節課的學生是非常有幫助的。但是每個學生的生活背景,知識經驗不同,每個同學接受知識的能力也有所差別,因此我會顧及到每個學生。通過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培養學生溝通能力以及對數學的濃厚興趣。
4、教學目標:
(1)結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經驗,理解加法的意義。
(2)在觀察、操作的活動中,探索5以內數的加法
(3)在會讀會寫加法算式、感悟把兩個數合在一起,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計算。
5、 教學重難點:感知加法的意義,以及計算與生活的聯系。
6、 教法:本節課首先以生活中的例子為背景,引起學生對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用符號代替法來代替實物,再讓學生動手操作,根據之前學過的知識,引導學生用數字來表示這些符號,進而進行加法的學習,最後請同學列舉生活中的例子並列出算式,使學生更加深化對加法的學習。採用「情景學習——解決問題 拓展思維——課外延伸」的教學方法。
7、學法:新課程倡導「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方法,但是根據一年級學生的情況,在注重學生主體的同時教師還應注重對學生的不斷引導。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進行本節課的學習。
8、 教學過程:
第一個環節:初步感知加法
先給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例子開始本節課的學習。「去商店買東西,買了一塊橡皮兩毛錢,一支鉛筆一毛錢,我應該給老闆多少錢?」通過這樣簡單而又經常碰到的問題使學生對學習數學產生興趣,並且明白生活處處有數學。並請學生舉自己生活中所遇到的有關加法的例子。
第二個環節:進一步感知加法運算,明白加法的含義
學生會用符號代替法來代替生活中的實物,小組合作交流,一個學生舉例子,其他同學用小棒或者小圓片擺出相應的樣子,學生就會明白加法就是兩個數合在一起,並通過數數得出答案。
第三個環節:會用數字進行加法運算,學會正確讀、寫、使用「+」
之前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會用符號代替實物,用數字代替符號,因此在擺小圓片的基礎上請學生之間相互討論怎樣用數字和「+」來表示一個數學算式。
第四個環節:看圖示能正確列出算式,並說出為什麼要這樣列
看到圖示,學生基本會正確列出加法算式,但是由於角度不一樣列的算式也不一樣,但是都應該值得肯定。讓學生獨立列出算式,並說出你為什麼這樣列。
第五個環節:鞏固練習、課外延伸
根據課本上的練習題,鞏固所學知識。最後請學生列舉平時遇到的有關加法的問題,並列舉算式說出原因。或者提出遇到的問題,同學之間相互討論解決。
以上是我對《一共有多少》這節課的認識和教學過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貫穿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交往能力,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保持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數學的生命是生活,我希望學生明白數學不是無源之水,而是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道路上走的更遠。
㈩ 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上冊《一共有多少》教學案例及反思
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上冊《前後》教學案例及教學反思
一、教學內容
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
二、教學目標
1通過多種實踐活動,體會「前後」的概念和前後位置的相對性。
2能比較准確地確定物體前後的位置與順序,按一定的順序觀察、描述和表達事物。
三、課堂實錄
(一)談話導入
師:我們的好朋友小淘氣又遇到難題了,你們願意幫助他解決嗎?(願意)我們一起來看看淘氣遇到了什麼難題。
( 評析 採用問題引入,引起學生興趣,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主動探究的慾望。)
(教師播放淘氣的錄音)「我總是忘記自己站隊的位置,聰明的你能幫我想個辦法嗎?」
師:哪個熱心、聰明的學生來給淘氣出個主意?
生1:只要記住自己排在第幾個就行了。
師:是個好主意,還有其他辦法嗎?
( 評析 對生1的評價略顯應付,沒有對其進行實質性的分析。教師顯然在等待其他同學說出自己想要的答案。)
生2:記住自己前面是誰,後面是誰,就不會錯了。
師:你想的辦法真不錯!原來利用前後可以幫助我們記住自己的位置。這節課,我們就跟小鹿導游一起進一步認識「前後」。
(教師出示課題)
( 評析 教師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後「遺忘」了生1的回答,利用確定淘氣在隊伍中的位置引入「前後」,比較合理、自然。只是要對不是教師預期的答案予以重視。)
(二)新課探討
1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師:同學們,今天動物們正在舉行一場熱鬧的「森林運動會」。(教師邊說邊出示掛圖,教師在掛圖中沒有呈現出動物。)
師:咦,運動場上怎麼沒有運動員?到底有哪些小動物參加比賽?別著急,教科書第56頁有一張小動物比賽的照片。
(指導學生看第一幅圖)
師:請一名同學先按順序介紹一下正在參加跑步比賽的運動員吧!
生:美麗的長頸鹿、可愛的小白兔、還有小烏龜、小松鼠和小蝸牛。(教師根據學生的介紹,出示各個小動物,但是沒有按順序出示,隨意粘在圖上。)
( 評析 教師故意「犯錯」,引發學生的「好勝」心理,滿足他們的成就感。)
生:(學生發現順序不對,紛紛舉手發言)不對,老師把它們的順序弄錯了。
師:同學們觀察得非常認真,說說正確的順序應該怎樣呢?
生:小鹿跑第一,是排在最前面的。
師:你來擺放吧。
生1:小松鼠在小鹿的後面。(學生邊說邊擺)
生2:小白兔在小鹿的後面,但松鼠是排第二,小白兔排第三。
生3:蝸牛在最後。
( 評析 教師能夠讓學生親自動手,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描述方式說出小動物的准確位置。在學生陳述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調整好各個動物的位置。)
2小組競賽。
師:老師真佩服大家,能用這么多不同的方法來表示小動物們的位置與順序。每個小組選一種你們最喜歡的動物,然後討論一下這個動物的位置有哪幾種不同的說法,比一比哪一組的說法最多。
(組織小組合作交流)
(小組代表匯報)
(如果小組之間選的動物一樣,教師可以請兩位同學先做個交流,然後反饋。)
( 評析 此處可能會出現「小白兔在小松鼠後面」「小白兔在小烏龜」前面的說法。教學時,教師應適當地抓住這個契機,引出前後位置的相對性問題。)
3播一播。
(1)先播放獅子大王的邀請信,再出示賽車圖。
師:誰願意接受獅子大王的邀請,來當賽車比賽的解說員。
(學生模仿體育解說員解說)
( 評析 這個活動安排比較巧妙,其實是讓學生在解說中反饋對「前後」的理解。)
(2)課件演示,運動員們的頭上顯示問號。
師:你們能幫每個運動員提一個問題嗎?
生:我想幫小兔提個問題:「我的前面有幾輛車?」
生:我幫小熊貓提個問題:「我的後面有幾輛車?」
(學生之間採取一問一答的形式說一說。)
(3)指導看書,把課本中的填空補充完整。
(三)游戲鞏固
1乘車游戲。
(1)請5個同學當5個站牌,再請一個同學當司機。
(2)請每個上台表演的同學都要提一個和前後有關系的問題,回答正確的同學就可以上車來提問下面的同學。
(教師設計這個游戲時,要注意結合當地情況設計學生所熟悉的站牌。)
2排隊游戲。
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被叫到名字的同學自行排隊,其餘同學幫助排隊:××同學站在最後面,××同學站在最前面,小紅站在××的前面第幾位,小明站在××的後面……
(學生根據老師的要求自行排隊,師生互動後,也可以讓學生之間互相提要求排隊。)
3排隊比賽。
(1)每組5人分別戴上5種動物的頭飾。
(2)按照屏幕上的游戲規則排隊,看哪一組又快又好。(小組長公布位置要求,其他同學按要求排隊。)
(四)數學故事
1引導學生觀察圖,編出故事。
師:認真觀察圖,想想能否用上今天所學的前後知識,編編故事。
2學生交流反饋。
(教師盡量引導學生用生動有趣的語言表達。)
(五)總結
師:同學們,說說本節課給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
師:今天所學的「前後」知識在生活中經常可以用得到。同學們課後要多留心找一找,我們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還會用到「前後」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