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培養一年級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習慣是逐漸養成的,好的習慣對學習至關重要。而小學低年級階段是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最佳時期,因此,在小學低年級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每一位教師的重要職責。
一、制定規范
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是經過長期行為,逐漸養成的。我們都知道低年級學生自製力差,愛動,注意力不集中,這就需要教師制定出能約束他們的班規。所以,教師要與學生一起討論並制訂出有關這些學習習慣的行為准則。如聽課的習慣:聽課不光要認真聽老師的講解,還要認真聽其他同學的發言,並能對他人的觀點作出評價和必要的補充;又如答問的習慣:不但要樂於把自己的想法完整地說給老師聽,還要學會在合作學習中把自己的想法與同伴交流。
二、循序漸進,持之以恆
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老師長期有計劃、有意識的予以培養。具體要做到「低起點、細要求、巧激勵」這幾點。
1.制定起始點
針對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在習慣的培養上我們要堅持低起點的原則。以「認真聽課」為例,一開始,我們先要求學生做到「認真聽老師的講解和同學的回答」,只有聽入耳了,聽仔細了,才會有深思。當學生養成了這一習慣後,再提出「對同學的觀點進行評價和必要的補充」這高一層次的要求,從易到難,由簡到繁,逐步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聽課習慣。
2.抓住細節嚴要求
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對抽象、籠統的概念不容易理解,也把握不好尺度。為此,我們對學生提出的習慣要求要實、要細。如培養學生良好的作業習慣,我們可以分解為下面幾個小要求:
(1)書寫工整、格式規范;(2)獨立完成、按時完成;(3)認真讀題、仔細計算、自覺驗算。這些做法學生一聽就懂,操作性很強,老師也易於指導和檢查。
3.適當激勵學生
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巧用激勵手段,加速學生養成良好數學學習習慣的進程。常用的激勵方法有語言激勵法:如針對學生的回答,老師可以說「你的回答既完整又響亮」、「你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好孩子」等;批語激勵法:給作業又快又好的學生刻上,給粗心馬虎的學生談話,要求他們改正。
總之,習慣在學生學習中起著重要的「杠桿」作用,學生有了「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這一杠桿,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㈡ 如何培養一年級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並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只要求學生上課坐好、舉手發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敢於提問、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樂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等內在的學習品質。而小學一年級階段是兒童形成各種習慣的最佳時期。在這一階段重視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在一定程度上還影響其能力、性格的發展。
一、培養學生專心聽講的習慣
專心聽講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積極思考的基礎,也是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前提。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上課專心聽講的習慣。上課專心聽講包括看、聽、想、做:看老師演示、板書和動作;聽老師的講解和同學的回答;想所學的內容,自己學會了什麼,還有什麼與別人不同的見解;動手操作學具和做練習。
為了培養學生上課專心聽講的習慣,首先要求學生聽老師講課時,思想不要開小差或做小動作,注意力要集中;其次,要求認真傾聽其他同學回答問題,仔細研究他們回答得是否正確,有沒有需要補充的,有沒有更好的建議;再次,要仔細觀察老師的演示和板書,並按要求認真地操作學具,做好練習。
要做到這點,對老師的要求就非常的高,教師除了要上好課,還得眼觀八方。課堂上要能用生動有趣語言和各種教具、學具創設出適合學生學習的環境,激發出學生想去學的興趣。上課時還要時時注意每個學生的一舉一動,甚至是一個眼神,並能用幽默的語言把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學習上來。
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習慣
數學是思考性極強的學科。在數學教學中,必須使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樂於思考,勤於思考,善於思考,逐步養成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的習慣。但事與願違,現在很多的孩子遇到難題,或呆坐,或急於從同桌那兒得到答案。其實也並非題目真的難到學生做不出的地步,原因在於一些學生沒有找到思考的角度,還有些學生則是對自己缺乏自信。針對以上原因,在教學中可採用的方法是:1、將題目細化更有利於學生思考;2、語言激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3、放寬思考時間,讓學生能進行充分的思考。
為了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時,教師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一般來說,教師提出問題後,智力水平高的同學能很快舉手回答,但為了照顧到中、下程度的學生,應多留一些時間讓大家思考,待已有相當多的同學舉手後,再根據情況,讓不同層次的同學回答。有時讓那些沒有舉手的同學回答,讓他們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有什麼困難,以促進他們開動腦筋想問題。在提問時,避免僅與個別成績好的同學對話,而置大多數同學於不顧。要注意調動全班同學的積極性,可利用合作學習、小組討論、動手操作等多種方法,或在老師的指導下,讓一些性格內向、不願在大庭廣眾之下提出問題的學生,也有獨立思考、提出問題的機會。
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還必須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其實提出問題有時比解答問題更重要,任何發明創造都是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開始的,學生提出問題是從所學知識中,尋找矛盾和疑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這種提問能力是學生學習活動中的一項重要能力,也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有效途徑。因此,教師要多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我經常在課堂上故意出錯,讓學生指出,使學生不迷信老師。在某學生回答有錯誤時,要求學生指出。讓學生從小養成認真傾聽的習慣。
㈢ 如何培養小學一年級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對於學生來說,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可是使其終生受益,尤其是剛接觸學習的一年級學生。但如何培養一年級學生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呢?這個問題於我們教師而言責任可謂是重大。一位教育學家曾經說過,一年級是兒童最易形成各種習慣的時期,這一階段中,教師以及家長應重視和培養兒童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些習慣不僅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成績,也影響其能力和性格的發展。因此,教師在教數學的同時,不容忽視的就是培養小朋友們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學習習慣的內涵不但很豐富,其涉及的方面也非常廣,所以從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角度出發,在實際的數學教學中,我覺得培養學生如下幾點學習習慣非常重要。
一、認真聽講的好習慣
在一年級課堂上常能看到這樣的現象:小手林立,小學生們踴躍發言,氣氛相當活躍。但是,他們只顧著自己表達,而沒有注意傾聽別人的表達,以致於有的學生一再重復別人的答案,有的答案已有明確提示,可他還陷在自己的錯誤思維中的現象。這對於學生的思維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剛入學時只在意自己的想法,想及時把自己的想法告訴老師和同學,而造成上課隨意插話的習慣,這往往使他失去吸取別人經驗的機會,甚至更嚴重的導致聽課效果的負面影響。
對於我們一年級的教師就應該給學生一個具體的、可操作性的、細化的要求來糾正他們以前的不良習慣。我們應該要求學生做到:一專心,無論是聽老師講課,還是聽同學發言,都要聽清老師或發言人說的每一句話;二耐心,不隨便插話,要聽完別人的話,才來發表自己的意見。特別是當別人的發言有錯時,一定要等他把話說完了再用適當的方式指出;三虛心,當別人提出與自己不同的意見時,要能虛心接受,邊聽邊修正自己的觀點;四用心,在聽取他人意見時不能盲從,要有選擇地接受,要分析他們的回答是否正確。最後還要求學生學會評價同學的發言,做到不重復他人的意見,自己的意見要建立在他人發言的基礎上或者提出新穎的想法。當然我們的告訴要重復幾十遍或幾百遍,但別嫌麻煩,對於一年級的孩子就得天天說,它是一個長期的形成過程,但一旦形成,課堂教學會非常輕松而有效率。
同時教師應該做好備課工作,課堂形式多樣化,語言生動有趣,條理清晰,使課堂引人入勝。教師要善於發揮自己的聲音優勢,對於不同的教學環節,我們可以根據語速、聲高的不同來加以區別。小學生注意力維持時間比較短,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選擇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還要適時地組織幾個活動游戲的**,不斷地多角度多層次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二、動腦多思的好習慣
《新課程標准》中指出:「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數學學習方法。 」
孩子是有惰性的,特別是有一批孩子聽講而不動腦,而數學光聽是沒有用的。數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所以從小養成學生動腦思考的數學習慣非常重要。那麼,一年級孩子天真膽大是一個好契機,我覺得可以在教學中採用以下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其動腦思考的慾望,進而逐漸形成好習慣。
①激疑啟思法。教師要抓住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中要善於提問,啟發學生積極思考,使其產生探索求知,解決問題的積極要求。有人說只有「笨」老師才能教出天才,因為這樣的老師總在問為什麼,也只有他的學生總在想為什麼,所以這樣的學生越來越聰明。因此我們也可以裝得「笨」一點,總來問一問為什麼,你的學生也會想積極地教你,動腦他才會學習。
②情境激勵法。從數學學科特點和小學生心理特點出發,根據新授知識的需要,精心設計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和信心,提高他們進一步探索問題的能力,培養其良好的鑽研動腦習慣。
③操作交流法。在數學教學中,結合教學的重點或難點,教師一方面應利用形象的直觀教具進行演示,另一方面應充分讓學生有操作的機會,使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在動手中領悟道理,不僅在操作中不斷感悟和思考,同時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探索精神。特別是一年級學生的動手活動,他們更願意交流和動腦,就像小孩擺積木一樣,在他們的世界裡,會發現我們教不到的許多知識和能力。
㈣ 如何培養一年級孩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縱觀全國小學數學試題,涉及計算內容的題目在一份試卷中均佔85%以上。從這個意義上說,加強計算教學,有效地提高計算的正確率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非常重要方面。新課程標准中也指出:「應重視口算,加強估算,提倡鼓勵演算法多樣化。」並對低年級的口算教學與訓練規定了具體要求。而實際教學情況表明,一個學生的計算正確率的高低,與他口算能力的強弱是成正比例的。因此,我們必須要從一年級入手,著力培養學生較強的口算能力。
一、注重直觀教學,理解口算的方法。
從運算形式看,小學低年級的口算是從直觀感知過渡到表象的運算。因此我從學生認識10以內數開始,就始終注重直觀教學。課前師生共同准備大量學生喜愛的實物圖片、小棒等。課堂上讓學生數一數圖片、小棒,再數一數自己的小手指,強化數感訓練。再通過分一分、並一並的直觀操作活動建立表象,掌握10以內數的組成和分解,熟練地口算10以內加減法。
如進位加法9+2的表象建立,我是這樣進行的:課堂上先出示盒子里9個小球,外面2個小球,想一想,怎樣擺就可以一眼看出一共有多少呢?學生很快地想出辦法來,說:「我將外面2個中拿1個放到盒子里,這樣盒子里就是10個,外面是1個,一共11個。」我對學生的回答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贊揚,並當場獎勵給他一顆星表示對他的獎勵,同時向學生說明這種方法叫「湊十法」,看到9,就想9和幾湊成10。在此基礎上我馬上出了幾道:9+3=?,9+4=?……學生都對答如流,並准確地說出了湊十的方法,這樣既建立了表象又提高了口算的准確率。
二、注重算理教學,加快口算的速度。
有人認為口算題易教,學生易學,則出現了重演算法,輕算理;重練習,輕理解;重速度,輕質量;重知識,輕能力的現象,導致學生產生了口算又簡單又好學,一聽就會,因而學生不肯動腦筋,僅滿足於機械練習。其實這是低年級口算教學的一個誤區。在基本口算教學中,不在於單一的追求口算速度,而在於使學生理清算理,只有弄清了算理,才能有效地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而口算方法的靈活運用,又能加深對算理的理解,因此在教學時,我不僅僅教給學生正確合理的演算法,而且十分重視算理教學。
如在教學20以內進位加法時,上課前選進行兩數湊十和前兩數和是10的三個數連加式的鋪墊練習,教學時要求學生弄清為什麼9加幾需要將較小的數拆成1和幾,如教學9+5=14時,要從實際操作入手,讓學生理解:9比10少1,求9與5之和,應把5分成1和4 ,9 與1組成10,10加4等於14。同時,教師畫出口算9+5=14的思維過程圖。在學生充分理解了算理的基礎上,簡縮思維過程。並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類推出8加幾,7加幾……的計算方法。進而抽象出進位加法的法則:「看大數,分小數,湊成10,再加幾。」最後,再引導學生想一想「5+9」怎樣算。這樣,學生理解了算理,亦就掌握了口算的基本方法,方法活了,口算速度也加快了。
而在學生掌握了算理以後,更要結合具體的題目,抓好學生的算理訓練,並要求學生就不同的方法加強說理訓練,以提高口算的速度。
三、注重變換形式,,提高口算的趣味性。
口算的正確率和速度需要多練,才能得以提高。在一年級的口算教學中尤其如此。因此,每節數學課,教師都應視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選擇適當的時間,安排3~5分鍾的口算練習,這樣長期進行,持之以恆,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但是我們也發現,學生做得多了,就會產生厭煩的心理,不僅口算的速度慢,效率更是差,因此老師一定要注意口算形式的變換,不同的口算形式交替使用,以激發並保持學生口算的興趣。如上課時可以形象地表演「數的組成」、「數的分成」、「數字歌」、「找鄰居」、「找朋友」、「送信」 、視算訓練、聽算訓練、搶答口算、口算游戲、「對抗賽」、「接力賽」等游戲,都是藉助學生的表演動作和生活常識來理解數學知識。再如兒歌「2字像小鴨,圓圓小腦瓜,斜著長脖子,直著小尾巴。」形象地描述了數字「2」的字形和書寫要領。
另外,現在的學生都非常喜歡看動畫片,教師便可因勢利導,將動畫片中的主人公引入課堂,如「虹貓和你比口算」、「誰和藍兔比一比」等等(這時,教師便扮演這些卡通人物了),而當學生在比賽中獲勝以後,便可以得到相應的卡通人物的圖片、貼紙。以學生們喜歡的動畫人物來主導口算訓練,學生又怎麼會沒有興趣呢?
四、建立獎勵競賽機制,提高口算的積極性。
一年級的孩子非常的要強,他們非常渴望能得到別人的表揚。教師可由此建立一套有效地獎勵和競爭機制,鼓勵學生細心口算,提高口算的速度和正確率。如,在班級中可定期開展「口算比賽」,評出一些「口算大王」,進行大力表揚,將名字寫入「表揚欄」內,在口算本上獲得一枚精美的「圖章」。並且進行圖章的累積,到期末再進行總的評比。這樣,將大大激發學生進行口算的積極性,口算的效率也將得到提高。
新《課程標准》指出:「義務教育階段應突出體現數學的基礎性和發展性。」口算,便是學生的一項基本的數學能力。口算能力的訓練,有助於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有助於培養學生綜合的思維能力;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快速反應能力;有助於學生創新意識的增養。在小學低年級培養口算能力,既是數學學習的重點之一,也是數學學習的難點之一。而要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是小學教師長期、仔細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
㈤ 如何從小學一年級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一年級數學教學應培養的好習慣
1、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
為了教和學的同步,教師應要求學生在課堂上集中思想,專心致志地參加學習活動,認真聽同學發言,一年級的孩子年齡小,如果沒有認真傾聽的話課堂學習效率等於0。所以課上我要求學生全神貫注地聽講,主要採取正面引導的方法,看到某某學生聽講特別認真,我就適時的表揚。如,「侯歆格聽講多認真呀,小朋友們真應該向她學習。」而看到個別不認真聽講的學生,教師可用目光加以暗示。一年級學生很單純,都愛受表揚,因此正面引導的效果會好一些。
一年級學生由於其特殊的年齡特徵,其思維更具形象性。在具體教學中,我注意教學形式的多樣化與直觀性,盡量利用多媒體課件、直觀教具等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採取多種游戲的方式進行練習,這樣學生在課上就不容易「走神」,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學習中去,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上課認真聽講的良好習慣。
2、培養學生大膽「想」的習慣。
積極思考老師和同學提出的問題,使自己始終置身於教學活動之中,這是提高學習質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證。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比較懶散,對於新的問題和未曾見過的題型多數都在等待老師的答案或是好同學的發言,應該培養和訓練孩子思考的習慣,只有多動腦思考才會讓孩子越變越聰明。也是為他們將來步入高年級增強解決問題的意識做鋪墊。如果不積極動腦思考就不可能學好數學。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不是單純地「教」知識,而是通過引導幫助學生去做、去想知識。如在學習「10的分與合」時,在復習鋪墊的基礎上,提問:「10可以分成幾和幾呢?」引導學生一邊分小棒一邊思考,從而自己得出結論。多問幾個「為什麼」比直接告訴學生「是這樣的」要好得多。另外,學生原有知識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也應引起我們的注意。如在進9加幾的學習時,我才剛開講,有的學生就叫起來:9+2=11、9+4=13……千萬不要以為學生都會了,知道答案的學生都是上過幼兒園的學生,而那些沒上過幼兒園的學生則一無所知。另外,即使那些能說出答案的學生,理解水平也是不一樣的,有的演算法清晰,有的則僅是形式上會背出答案而已,而對於具體的思考過程、計算方法等並不是很清楚。於是我問那些能說出答案的學生:「你們是怎麼算出來9+2=11、9+4=13……你 能當小老師說給其他同學聽聽嗎?」這就促使那些能說出答案的學生不得不重新沉下心來考慮如何解釋,從而重新思考關於9加幾的相關知識。而對那些還不會計算9加幾的學生我則引導:「同學們,其他小朋友都知道了這么多加法算式,我們可不能輸給他們,趕緊想辦法試試看。」這樣,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就幾乎能全部調動起來了。之後,我再請小老師說說自己的算理、演算法,其他同學進行驗證、補充,學生在相互之間的思維撞擊中學會了知識,獲得了積極的成功體驗。
3、培養學生大膽發言的習慣。
發言需要學生將自己的思考過程用言語的形式表達出來,要把內部的知識轉化為外部的語言,必須表達清楚,使別人能聽懂,因此自己內部的思維必須清晰才行,所以發言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能力。我在課上盡量創造更多讓學生發言的機會,注意學生表達的准確性與嚴謹性。但一節課讓學生們發言的機會畢竟有限。有的學生按捺不住,提意見:「老師,怎麼不喊我呢?」 我向孩子們解釋:「一節課老師不可能讓全班所有的小朋友都起來回答問題,但敢於舉手的小朋友都是愛學習的勇敢的孩子,老師都看見了,這節課老師喊不到你,以後的課老師會盡量喊你。上課的時候如果你來不及跟老師說你的想法,下課還可以告訴老師呀。」於是,一些課上沒有來得及回答問題的學生會在下課以後跑到我跟前說自己的想法,適時的表揚仍讓他們心滿意足。另外我也注意利用「同桌互相說說」、「小組內大家討論討論」、「和你的好朋友商量商量」等形式,讓學生有更多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
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如果正確且清晰,那是再好不過了。如果學生回答錯了,說明他們對知識還沒有真正理解透徹,而他們的錯誤回答往往能代表一部分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與漏洞,如果我們能很好地加以引導,就有助於學生真正掌握知識。如有一次遇到這樣一道題目:「小紅的前面有5個人,後面有3個人,這一排一共有幾個人?」學生有的說是8個,有的說是9個,於是我請答案是8的一個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他答道:「小紅前面5個人,後面3個人,5+3=8,所以應該是8個人。」我又請了答案是9的學生說自己的解題思路,大家最後都明白應該是9個人。想想一些高年級的學生不喜歡回答問題,恐怕就是因為怕回答出錯挨批評。「你的回答錯了,坐下,聽別人怎麼說的。」「不對,你也好好想想再舉手呀。」諸如此類生硬的批評話語,往往會挫傷學生的自尊心,我們還是應該慎重一些。
4、培養學生勤於動腦,善於思考的習慣
學生學習數學這一活動,歸根到底是思維的活動,只有勤於動腦,肯於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形成各種數學能力。教師首先要注意激發學生的思考慾望,善於提出啟發學生思考的問題,形成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良好品質;其次要注意提供適量的思考依據,培養學生有根據、有條理、有序的進行思考的習慣;還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個人的見解,主動探索新知,多渠道、多角度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促使思維水平的逐步提高。一般情況下,學生想出比較新穎獨特的解題思路,大多是在整個思考過程的後半段時間內形成的,如果教師過早的作出評價,往往會挫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不利於學生思維的進一步拓展。如要求學生用數學語言准確的表達17-8所表達的意義,學生一般表達為17減去 8得多少,但如果教師留給學生充分思考時間,啟發學生從減法的運算名稱、意義等多角度進行思考,就會促使學生積極動腦,踴躍發言。(1 )被減數是17,減數是8,差是多少?(2)17比8多多少?(3)8比17少多少?(4)8再添上幾就是17?(5)17減去多少與8同樣多?所以,課堂上教師要善於觀察,多方引導,恰當把握時機,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總之,學習的能力和學習的習慣只能在學習中形成和發展。因此教師要更新觀念,積極進行教學改革。選取最能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在教學基礎知識的過程中教學習和思考的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有持之以恆,才能使學生不但學會知識,而且會學知識,做學習的主人。
㈥ 如何培養一年級學生的數學學習習慣
現在一年級的學生大多數讀過幼兒園,對於一年級的語、數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而在學習習慣的養成方面卻是很欠缺的。因此,我認為在小學一年級重要的不僅是知識的教學,而且更要注重學習習慣的培養。
一、 上課習慣的培養
上課前,教師要求學生把課堂上用的東西,如教科書、練習本、筆等放在桌上一定的地方,預備鈴一響就安靜下來,小憩收心。課堂上對學生的怎樣坐,答問時怎樣站等都要提出明確要求,培養學生認真對待學習的態度和習慣。
二、 專心聽講的習慣培養
現代心理學證明,注意力集中的小學生,聽課效率和學習水平遠遠高於注意力分散的小學生。小學生年齡小,特別是一年級的學生,好動、易興奮、易疲勞,有意注意保持時間短。針對這些特點,培養學生專心聽講的習慣,除了正常的課堂學習常規的教育與訓練外,還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一些努力:
1、力求教學語言的兒化和趣味性,激發學生認真聽講的興奮點。像數學教學內容本身比較抽象、枯燥,如果教學語言生澀、呆板,一年級學生學起來就乏味、疲倦,很難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因此,教學語言在精練、准確的同時,更要生動、活潑;增加形象思維的色彩。
2、盡可能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回答問題,促使他們始終處於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必須讓每一個學生有表現自己的機會,充分發揮出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注意動靜搭配,調整學生聽講情緒。數學課教學的主體結構是講和練的結合。講授要通過練習消化理解,鞏固運用。為了使小學生始終保持專心聽講的學習情緒,就必須講究課堂練習的設計。在講授討論中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動口說一說,動手擺一擺,動筆寫一寫,並穿插一些輕松活潑的數學游戲,讓學生處於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有意注意的保持時間自然增長。
三、 與他人合作的習慣培養
與人合作是集體教育的一個方面。課堂上,讓學生同桌互相說一說,或者一人擺學具一人做記錄等,喚起學生合作的意識,使其能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將個人的學生活動與集體活動融為一體,互相配合,協調一致。此外,還鼓勵學習成績好的同學幫助學習成績差的同學,當別的同學回答問題時,要仔細地聽,不嘲笑同學的錯誤等。
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能一朝一夕養成,要充分發揮榜樣的無窮力量,潛移默化的感染學生,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㈦ 怎樣培養一年級孩子的數學好習慣
小學一年級的孩子,他們的學習習慣就如一張有待繪畫的白紙,或是色彩斑斕、或是胡亂塗鴉,就看對孩子習慣培養的意識和方法了。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起步階段的數學基礎知識,是孩子後續學習和進一步發展的奠基之石。培養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能為掌握牢固的基礎知識做保障。下面我就家長培養孩子的數學學習習慣方面,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數學聯系生活的習慣培養
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 同理,數學學習與生活也是息息相關的。那麼家長們就應該有意識地指導孩子觀察和體會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挖掘和運用生活中蘊藏的數學知識。
比如,在一年級上冊教材學習「幾個和第幾個」,孩子雖然會說,但不是很清楚它們的區別和實際含義。那麼在超市排隊付款,讓孩子說說這一隊有幾個人?我是第幾個人?孩子有了這樣的實際經歷,當然能理解基數和序數的含義和區別。
再比如上街買東西時,讓孩子認識不同面值的人民幣、商品的價格,簡單的算賬,有意識的跟孩子提數學問題,讓他解決。比如一本書8元,給售貨員10元,找回多少錢。
這些問題其實就是生活中的問題,孩子在生活中接觸多,自然就會解決。然後通過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告訴孩子,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從而讓孩子愛上數學,養成數學聯系生活實際的好習慣。
二、認真讀題審題習慣的培養
在孩子練習中,可以發現,很多孩子只是用眼睛瞟了一下題目就想當然動筆,往往一動筆就出錯。當說明錯題原因時,孩子往往用「粗心大意」來解釋。
其實我們都知道,出錯並非都是粗心,而是沒有好好審題。想讓孩子自己養成認真審題的好習慣,單憑錯後的批評教育和提醒要認真讀題審題,這是遠遠不夠的,這個習慣要在平時的學習中逐步養成。
家長可以教給孩子一些技巧和方法。讀題時讓孩子用手指著題中的字一個字一個字地讀,碰到不認識的字,註上拼音讓他們看著拼音讀,特別強調做題前「題讀三遍再下筆」。
第1遍粗讀,大致了解題目的意思。第2遍細讀,要逐字逐句的讀,仔細理解題目中每個信息的含義。讀的時候不妨用筆把題目中的重要信息,重要語句劃下來、圈起來,以提醒自己,引起重視。第3遍精讀,用筆劃出題中的關鍵字、詞,這樣有助於孩子對題目進行思考和分析。
比如有一道數學題畫了5隻小雞,題目要求把左邊的4隻小鳥圈起來,認真讀題後可以用筆把「左」、「4隻」下面劃橫線,分清「左」和「右」「4隻」和「第4隻」。
作為家長,不能讓孩子錯失審題的機會,當孩子審題困難時,告訴孩子「我也不明白題目叫我做什麼,讓我們一起來想想;讓孩子用自己的話將題目要求敘述給你聽,在敘述的過程中既鍛煉了他語言表達能力,也讓他有機會進一步審視題意。
三、良好書寫習慣的培養
一份書寫工整的作業給人賞心悅目的感覺,說明孩子是認真細致的,專心程度高,錯誤率自然就低。家長一開始就要從嚴培養孩子的書寫,要求書寫工整、格式規范。
例如每個字,每個數,嚴格掌握每個數字筆順和結構,要求寫得正確、勻稱、規范、迅速、不能亂畫或倒筆。每個運算符號必須規范、清楚。數字間的間隔要適宜,草稿上豎式排列時相同數位要對齊,連線時要用直尺和鉛筆,塗色應該先塗邊線再塗中間等等。
結合孩子出現的一些書寫不規范的現象,及時要求學生糾正錯誤。長期堅持下去,孩子就能逐步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四、自主摸索,獨立解決問題習慣的培養
對於孩子不能解決的問題,採取誘導的方式引導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鼓勵孩子擺一擺、剪一剪、畫一畫、摸一摸,通過動手自己嘗試解決。
例如:「至少用幾個相同的小正方體可以搭成一個較大正方體」。很多孩子認為是「4個」。這時可以指導孩子拿出正方體動手擺一擺,看到面前的圖形,孩子們就明白「4個」不能搭成一個(正正方方)的正方體的原因,繼續拼,當孩子發現需要8個小正方體時別提有多高興。
動手操作看似浪費時間,實則收效大,孩子在擺的過程中感知正方體的特徵,頭腦中形成正確的表象,從中體會獨立解決問題的成功感。
五、在多樣的口算訓練中 ,培養數感和計算能力
計算能力是一項基本的數學能力,計算的正確率如何將影響孩子的數學學習,口算是提高計算速度的基礎。
一年級學的10以內的加減法、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退位減法,二年級學的乘法口訣,這些都是以後學習計算的基礎。
家長要做有心人,多進行這方面的練習,口算的練習方法多樣,可以將這些口算做成口算卡,讓孩子看算式直接說得數獨立練習,可以玩撲克牌(20以內進位加法),也可以利用在家做家務等時間和孩子一起對口令。
同時要留心孩子口算錯誤的原因,必要時多讓孩子藉助小棒等學具擺一擺,說一說計算的思路。計算能力的提高會增強孩子學好數學的信心。
好習慣成就好人生。好方法成就高效學習。學習之路,重在起步,把一個個小妙招抓實抓活,就是在為孩子的後續學習和發展搭建堅實的知識基礎。
㈧ 淺析如何培養小學一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良好習慣
一、確定目標,讓學生有目的而為
開學第一節課我就給學生確定了數學科方面的幾個要求:第一、課前准備:在上課前准備好所有的學慣用品,包括課本、練習本、鉛筆、橡皮擦等,其他與學習無關的一律裝在書包里,特別是文具盒。一年級學生好奇心強,精力容易分散,課桌上越少東西越不會分散注意力。第二、課堂習慣:要求他們做到細心看、認真聽、用心想、勤發言。細心看指的是看書、看黑板;認真聽指的是聽老師的講解,思想不開小差,尊重同學,仔細聽好同學的發言;用心想指的是想老師提的問題,想老師的講解,想同學的發言;勤發言指的是大膽發言,回答老師的提問;敢於發言,不怕出錯;主動和同學交流自己的想法,對每一個問題,你怎麼想就怎麼說。第三、課後習慣:每天晚上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完成作業後預習好明天的課程,每天老師發回去的作業要及時訂正。這樣學生就很清楚身為一年級學生,自己在課前、課堂上、課後應該怎麼做,有一定的目標,就會努力去做。
二、細化目標,讓學生明確而為
有了大目標還要有詳細的目標,學生才能明確地按照具體要求去做。如:課堂傾聽方面我給學生提出了一個具體的、可操作性的、細化的要求。我要求學生傾聽時做到:一要專心,無論是聽老師講課,還是聽同學發言,都要聽清老師或發言人說的每一句話;二要耐心,不隨便插嘴,要聽完別人的話,才來發表自己的意見。特別是當別人的發言有錯時,一定要等他把話說完了再用適當的方式指出;三要虛心,當別人提出與自己不同的意見時,要能虛心接受,邊聽邊修正自己的觀點;四要用心,在聽取他人意見時不能盲從,要有選擇地接受要分析他們的回答是否正確。最後還要求學生學會評價同學的發言,做到不重復他人的意見,自己的意見要建立在他人發言的基礎上或者提出新穎的想法。
細化目標還可以分段要求學生。學習習慣有課前、課堂、課後等方面的要求,學生不可能一個星期就養成各方面的習慣,我們可以分段要求。如第一周主要抓課前准備的習慣,對課前准備做得好的同學給予表揚和加分,對於做得不好的同學,課後留下來練習。通過一周的強化,學生基本養成了課前准備好學慣用品的好習慣。第二周主要抓課堂認真聽的習慣,第三周主要抓積極發言的習慣······這樣極少成多,好習慣也就慢慢養成了。
三、適時表揚,讓學生有興趣而為
小學生心理和身理特點告訴我們,他們好勝心強,喜歡表揚,老師的表揚常常能激發他們的熱情,促使他們更積極地投入。根據這一特點,我在課堂上經常用不同的鼓勵方式表揚課堂習慣做得較好的同學,比如當學生做連線的練習時,我去巡視發現有些同學是按照老師的要求做的,立刻說:「嗯,昕童同學真不錯,做事認真,先算出得數再連線」。這樣既樹立了榜樣,又調動了其他同學的積極性,其他同學聽到我表揚他們,也想得到表揚,就紛紛跟著先算出得數再連線。又如我經常提醒學生坐端正、認真聽,但多次以後效果並不好,持續的時間也不長,於是就採用表揚的方式督促學生自覺遵守紀律。只要有上課認真聽講,坐得端正的同學,我都及時給予表揚和獎勵, 「博文同學坐得真端正!楊壘同學動作最快!……」這類的話,其他學生一聽,馬上跟著也坐端正了。
四、反復訓練,讓學生持久而為
近代英國教育家洛克在其《教育漫話》中說道:「兒童不是用規則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規則總是被他們忘掉。你覺得他們有什麼必須做的事,你便應該利用一切時機,給他們一種不可缺少的練習,使它們在他們身上固定起來。這就使他們養成一種習慣,這種習慣一旦養成以後,便不用藉助記憶,很容易地、很自然地發生作用了。」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好習慣必須經過長期的反復的訓練才能形成。良好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在養成良好習慣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鬆懈現象,這樣,平時的督促就顯得更為重要,要通過經常性的督促檢查,使學生在不斷的實踐中養成自覺的習慣。因此,每天我都會提醒學生做好課前准備,課堂要求,作業要求,發現做得不夠好的學生,及時指出,幫助糾正。久而久之使學生化外來的強制為內在的自覺行為習慣。
總之,習慣是通過長期的訓練與實踐中養成的,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必須貫穿在整個數學教學過程中。要堅持嚴格要求,示範誘導,反復訓練,才能取得預想的效果。
㈨ 如何培養一年級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一、養成良好的課前准備習慣。
課前准備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尤其是低年級教師應要求學生做好課前准備工作。為了讓學生做到課前准備充分,我們要提出具體明確的要求,經常檢查、督促、講評。我在對低年級學生進行課前准備訓練中,採用多表揚、多獎勵的措施。例如:上課鈴聲停止前,哪一個小組將課本、練習本及必需的文具和學具准備好,並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我就會給該組表揚並每人獎一顆小星星,這樣經過一段時間訓練,使學生逐漸「習慣成自然」,養成了良好的課前准備習慣。
二、養成專心聽講的習慣
專心聽講是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積極思考的基礎,也是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前提。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上課專心聽講的習慣。上課專心聽講主要包括看、聽、想、做四個方面。所謂看:就是看老師演示、板書和動作;聽:就是注意聽老師的講課和同學的回答;想:就是想老師所講的內容,提出的問題以及同學發表的意見;做:就是動手操作和做練習;為了培養學生上課專心聽講的習慣,首先應要求學生聽課時,不要思想開小差或做小動作,集中注意力;其次,要求他們認真聽其他同學回答問題,仔細研究他們回答是否正確,有沒有需要補充的;再次,要仔細觀察老師的演示和板書,並按老師的要求認真的操作學具,做好練習。良好的聽講習慣要著力從以下四方面進行培養:
(一)、獨立思考的習慣
數學是思考性極強的一門學科,在數學教學中,必須使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樂於思考,勤於思考,善於思考,逐步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要使學生獨立思考,首先,要選好思考的內容。思考內容一般在知識的關鍵處,通過設計提問的形式出現。例如,教學100以內的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口算時,學生通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列式解決時,32+29=想一想,你是怎樣計算的?這樣通過一個問題,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地探索計算方法,培養了獨立思考的習慣。
為了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在提供思考內容的同時,還必須給予足夠的思考時間。在一般情況下,當老師提出問題後,思維敏捷的學生能很快應答,這時為了照顧到中、差生,應該多留一些時間讓大家思考,等待有大部分學生舉手後,再根據情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也可讓那些沒有舉手的學生回答,讓他們說說怎樣想的,有什麼困難,以促進他們開動腦筋想問題。在提問時,應盡量照顧到全員參與,並且還要注意調動全班學生的積極性。
(二)、善於質疑的習慣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質疑問難,是學生創造性學習習慣培養的一個重要方面。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質疑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創新的基礎,善於質疑的學生,善於發現問題。對學生質疑習慣的培養,教師要言傳身教,要教給學生在哪裡找疑點,一般來說,質疑可產生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學習過程的關鍵處、演算法規律的結論處等。在數學課堂上,教師應經常設計「自由提問」環節,鼓勵學生變換角度,多提問題,相互自由解答疑問、解決問題。
(三)、樂於實踐的習慣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正處在向抽象思維、邏輯思維發展的過渡階段,他們的抽象思維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進行,因此,必須重視培養學生樂於動手、動腦、動口的良好實踐習慣,使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擺一擺、折一折、講一講來獲取新知。例如在學習「角的初步認識」時,角的大小與兩邊的長短有沒有關系?這個問題就可以通過動手操作自製的活動角,邊操作、邊觀察、邊交流,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開展這樣的學習活動,就能使學生養成手腦結合,樂於實踐的學習習慣。
(四)、合作性學習習慣
互助性學習是新課程實施以來小學生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有利於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溝通交流能力、團隊觀念和創新意識。在數學學習中,學生可以通過課堂合作實驗、共同操作、相互討論、小組交流等形式積極開展互助性學習活動。在活動中,學生要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學會傾聽他人的發言,學會評判他人的觀點,學會接受他人的意見。每一次互助性學習,學生都要積極參與,相互學習,相互促進,逐漸養成習慣,以便解決數學學習中的疑難問題,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不斷取得共同進步。
為了使學生上課專心聽講,吸引其注意力,作為低年級數學教師在講課時應力求做到:精神飽滿、熱情洋溢,語言生動有趣,方法靈活多樣,使課堂教學引人入勝,使每個同學都樂意聽講。
三、養成良好的做作業習慣
完成作業是學生最基本、最經常的學習實踐活動,是鞏固知識、形成知識技能的主要手段。學生的作業反映了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小學生要從小養成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要求作業格式和書寫規范清楚,養成認真審題、獨立思考、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和仔細運算的習慣。良好的作業習慣包括:
(一)、書寫姿勢規范。從學生剛入校的那天起,就要培養正確的書寫姿勢,身體要坐直,眼睛與作業本要保持一尺左右,光線要合適等。
(二)、要求書寫工整、格式規范。從認數到數的書寫,都要嚴格要求,特別是符號的准確和步驟的完整。此時對於多次潦草馬虎的同學要狠得下心讓他重做。
(三)、態度認真、獨立完成。獨立完成作業是發揮作業應有作用的切實保證,要經常表揚那些克服困難並認真檢查作業的學生,防止和糾正抄襲別人作業的壞習慣。
(四)、認真審題的習慣。審題是進行正確計算不可缺少的環節。通過審題訓練,可以養成學生認真嚴謹的習慣,引導學生靈活地選擇正確合理的計算方法,提高做題的質量和速度。所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五)、認真檢查的習慣。如:在計算中,不要抄錯數,不要計算錯。計算後,要認真檢查「一步一回頭」,同時整個過程要寫的工工整整。在全過程中,每個環節都踏踏實實,一絲不苟。
(六)、及時改正的習慣。開始要求改正作業,每位同學要將做錯的題重新在本次作業後面重新做一次。當天的作業必須當天全部改正完畢。
四、養成良好的應用習慣
學數學,用數學,達到學以致用,才是學習數學的終極目標。學生是知識的建構者,只有通過應用,把數學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學生才能學得最好。如何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習慣,
(一)、數學教學應盡量與日常生活相聯系。人的直觀感覺、對環境的感性認識,都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作為數學老師,我們應該盡量去發現數學與學生現實之間的聯系,在課堂上創設現實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與抽象的數學知識走得更近。
(二)、要注重過程的體驗。聯系日常生活數學教學,其目的是有利於學生理解數學的全過程,形成正確的數學觀。所以,數學應用的教學,同樣要注重過程的體驗。
(三)、要讓學生主動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指導寫數學日記。在學生的生活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數學問題、數學現象,當學生在課堂上學習了相應的知識後,學生真正需要的、想要做的是利用自己的本領嘗試著去解決它們,去獲得成功的體驗,而小學生又是善於表現的,作為教師應盡量給他們表現的機會,課堂上如此,課外更應該如此。為了讓每位學生都有機會,都有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討論,我覺得寫數學日記是一個很好的方法。讓學生把自己的靈感,自己在生活中有關數學的體驗,遇到感興趣的、有疑問的數學問題都記在數學日記上。學生可自發的組織小組進行討論、交流,也可以單獨與老師交流看法。但不管採用何種方式,老師還是應該有自己的計劃,適時地開展數學日記交流會,認真做好查詢、答疑、鼓勵、獎勵工作,時時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每一位同學都能產生興趣,都能積極參與到學數學日記的行列中。
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是多方面的,糾正一個壞習慣比培養一個好習慣更難。作為低年級教師,我們平時應關注個別學生的學習習慣,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學生是有差異的,而培養方法也是因人而異,讓學生用好習慣來取代原有的壞習慣很難,培養習慣應從小抓起,年級越低越好抓,糾正壞習慣越及時越好。
學習習慣的培養也是一項必須持之以恆的工作。任何一個習慣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須有一個慢慢形成的過程。而形成過程中,學生必然會有一個新舊反復的過程,這時教師不應操之過急,注意耐心個別糾正,及時提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有耐心、持之以恆,嚴格訓練,不然將事半功倍。
㈩ 一年級學生學好數學,需要怎麼樣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呢
俗話說「好習慣終身受益」。學好數學,需要培養學生養成認真嚴謹、一絲不苟的學習習慣。培養一年級學生學好數學的習慣,需要抓好以下四個方向。
一、格式規范,書寫認真
小學低年級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看是似小事,實則關系學生一生學習習慣的養成,關系學生一生學習的質量和效果 。學生的習慣一旦養成後,就會對學習產生極大的興趣和推動力,有信心迎接更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