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提高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質量的主要措施
(一)求真務實,做好常規
(1)要認真學習《數學課程標准》:領會「課標」精神,在課堂教學中真正體現和落實好「課標」的具體要求。
(2)要堅定不移地抓緊抓實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教學,為學生學習和發展奠定必備的、扎實的基礎。在日常的教學中要合理制定好教學目標和要求,准確扎實地教好每一個知識點,要特別重視引導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產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主動探索,積極思考,獲得發展。
(3)加強數學教學與日常生活實際的聯系:要積極創設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具有「生活原型」的數學材料,讓學生親歷將生活經驗抽象成數學模型及應用的過程,使學生明確數學來自生活又能為生活實際服務。
(4)重視練習設計:力求通過多層次、多形式必要的練習,使學困生能保底,學優生能吃得飽,從而進一步扎實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與此同時關注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基本的數學
思想和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二)導優補差
1、思想方面的導優補差。
(1)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經常和學生談心,關心他們,關愛他們,讓學生覺得老師是重視他們的,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了解學生們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等。從而根據學生的思想心態進行相應的輔導。
(2)經常與家長聯系,了解學生的家庭、生活、思想、課堂等各方面的情況。相互了解學生在家與在校的一些情況,共同促進學生的作業情況,培養學習興趣,樹立對學習的信心。(3)要講究教法。要認真上好每一節課,研究不同課型的教法。如上復習課時,要把知識進行網路,把知識進行列表比較,把知識系統,便於學生掌握;上習題評講課時,做到既評又講,評有代表性的學生答題情況,講知識的重點、易混點、熱點及考點。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極大的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優生率。
2、有效導優補差措施。
根據學生的素質採取相應的方法輔導。具體方法如下:
(1)課上差生板演,中等生訂正,優等生解決難題。
(2)安排座位時堅持「好差同桌」結為學習對子。即「兵教兵」。
(3)課堂練習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層「必做題」—基礎題,第二層:「選做題」—中等題,第三層「思考題」 --拓廣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
(4)根據優差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學習方案,比如優秀生可以給他們一定難度的題目讓他們進行練習,學困生則根據他們的程度給與相應的題目進行練習和講解,已達到循序漸進的目的。
❷ 小學二年級數學觀察物體教學反思
小學二年級數學觀察物體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小學二年級數學觀察物體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觀察物體》這一單元的教學,我讓學生經歷觀察的過程。學生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觀察到形狀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個面,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左面或右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有以下的'收獲:
1、學會觀察,教師要讓學生知道怎樣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例如:觀察一個圓柱,如果從正面觀察這個圓柱,教師要讓學生從比較遠的地方觀察,把圓柱放在講台上,讓學生站在教室的最後面,圓柱放的高度要與觀察者的眼睛一樣高,把眼睛稍微眯起來,這樣,學生正面看到的圓柱確實是一個長方體。大部分學生能體會到。
2、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藉助學具,利用這些學具體驗如果從正面看到的是圓,它有可能是什麼?如果從正面看到的是正方形,它有可能是什麼?……教師給出從正面看到的平面的由三個正方形組成的圖,要求學生用4個正方體積木,有哪幾種搭法?小組成員邊討論邊動手搭,最後形成共識。
3、學生在學會觀察物體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觀察由幾個小正方體組成的實物,把從正面、左面或右面、上面所觀察到的圖形畫下來,大部分學生能畫正確。總之,《觀察物體》這一教學內容,只要讓學生通過具體的實物感知,就能讓學生真正掌握知識。
在本課的學習活動中,多次讓學生參與觀察活動,鼓勵學生能根據指定的視圖要求進行擺物體的活動,發揮各自的想像力,探索不同的拼擺方法,從而使學生的直觀思考能力和空間想像能力得到更為充分的鍛煉。在觀察、比較、實踐中,幫助學生進一步積累經驗,從而深化對實物與視圖關系的認識,發展空間觀念。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施,形象直觀地對物體進行觀察,提高學習效率,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本課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了充分的張揚,創新的思維火花、熱烈的氣氛都有利於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主體性、探究性、實踐性。
(一)主體性。
培養、發展人的主體性,是教育改革的一個主題,也是深化當前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基於這一指導思想,本課的設計始終圍繞著「自主參與──獨立學習──深刻體驗」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增強自主意識,從而主動去獲取和領悟感性材料中的簡單數學問題。如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讓學生不由自主地進入學習活動中,繼而讓學生獨立沉浸在豐富的學習材料之中,有玩具,也有生活用品,鼓勵學生自己選擇觀察的方向,再畫一畫,畫好後又讓他們離開自己的座位,從不同的方向去觀察所畫的物體,最後,通過小組合作交流,互相啟迪,體會到在實際的生活中,幾乎所有的物體都是立體的,而觀察的方向不同,看到的形狀也就不一樣。
(二)探究性。
本節課注重為學生營造探究條件,一方面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自己帶自己喜歡的玩具刀課堂上來;另一方面我也參與到學生的探究活動之中,同學生一起觀察,這樣的操作活動既能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又能通過他們的探索逐步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三)實踐性。
對於這節課,我准確把握了教學要求,每個學生我准備了學具,切實組織好活動,使每個學生都能真正參與進來,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比較,強化了視圖與實物的認識,做到不以教師的演示來替代學生的操作,不以對教材中的插圖觀察來替代對實物的觀察。數學是一種工具,一種將自然、社會運動現象法則化、簡約化的工具。
數學學習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學會建立數學模型,用以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這節課中,大量地創設條件,讓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和方法應用於生活實際之中,「學以致用」,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如課中觀察玩具、用品等,都採用了貼近學生生活的材料,旨在聯系生活,開闊視野,同時延伸學習,使學生能從看到的物體的某一個面,聯想到整個物體的形狀,培養其觀察立體實物的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
《觀察物體》是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在本冊教材中這部分是難點,它是在學生熟練掌握上下前後左右的基礎上,對學生空間概念的培養,現對教學中的不足做以下幾點反思、整理:
一、教學目標定位為:正確辨別從不同位置(正面、左側面、右側面、後面、上面、下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教學目標的定位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對於本課時來說我的教學目標定的有些過高,本節課的難點過多,尤其是被觀察物體的選擇,涉及到了透視圖,所以部分同學出現了問題,學生對於左右面的認識和親自實踐觀察其實都是沒有問題的。
二、教學中的課堂組織
本節課大部分學生都是隨著老師的教學在聽課,但本節課在觀察物體的實踐活動環節中,由於給學生的改錯時間太過局限,所以有幾個同學沒有改完錯,在一直改錯,沒有注意聽老師下面的環節。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注意留給學生更多的自我改錯時間。
三、細節設計
本節課的教學環節從整體上來說還算緊湊,但有些環節是可以更深入挖掘的,這些點需要教師在備課中自己挖掘,一節課的點不能太多,但對於教學中的重點是必須要深入挖掘的。
四、學生能力的培養
在本節課中針對難點,我是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但一節課下來,發現還是自己說的較多,給學生們「留白」的時間較少。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觀察物體》的教學目標是:學生能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在教學本課時,我准備了許多實物作為教學教具,以此希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達到教學目標。
上課開始,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都被老師手中的各式各樣的物體吸引,積極回答問題,達到了我預期的效果,讓我欣喜不已,但是沒過多久,我發現有些學生開始交頭接耳,注意力開始不夠集中,這突如其來的變化讓我有些不知所措,面對此情景,最後我只能採取高壓政策,才使教室恢復了平靜,才使本節課順利完成,同時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教學效果可想而知,並不會好到哪裡去。
課後,我反復思索著課上發生的一切,學生為什麼會在後半段注意力不集中呢?最後我總結出了兩點原因導致本課出現如此局面:
第一、課堂形式設計過於單調,使學生的學習熱情被逐漸瓦解。
第二、疲勞,低年級學生由於年齡較小,大多堅持不下40分鍾,導致出現疲勞,注意力不集中。
針對以上兩點,我提醒自己在以後的`教學設計過程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內容合理,不易過多。
2、課堂形式多樣,適合學生的學齡段。
3、形式與內容合理搭配。
4、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設計適合學生的小游戲,以轉移學生注意力,緩解學生在課堂上的疲勞。
在本課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了充分的張揚,創新的思維火花、熱烈的氣氛都有利於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堂上努力體現「三性」
(一)主體性
張揚、培植受教育者的主體性,理應成為現代教育追求的目標。培養、發展人的主體性,是教育改革的一個主題,也是深化當前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基於這一指導思想,本課的設計始終圍繞著「自主參與──獨立學習──深刻體驗」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增強自主意識,從而主動去獲取和領悟感性材料中的簡單數學問題。如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並配以輕柔愉悅的音樂,讓學生不由自主地進入學習活動中,繼而讓學生獨立沉浸在豐富的學習材料之中,有玩具,也有生活用品,鼓勵學生自己選擇觀察的方向,再畫一畫,畫好後又讓他們離開自己的座位,從不同的方向去觀察所畫的物體,最後,通過小組合作交流,互相啟迪,體會到在實際的生活中,幾乎所有的物體都是立體的,而觀察的方向不同,看到的形狀也就不一樣。
(二)探究性
本節課注重為學生營造探究條件,一方面讓學生自己帶東西到課堂上來,有玩具汽車、飛機、水壺、鍾、塑料椅子、絨毛玩具等物品,再從中選取信息探究新知;另一方面我也參與到學生的探究活動之中,如應用拓展的練習「擺正方體」,看著組合圖形的三視圖把圖形擺出來,這樣的操作活動對於需要教師點撥指導的學生來說,既能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又能通過他們的探索逐步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三)實踐性
數學是一種工具,一種將自然、社會運動現象法則化、簡約化的工具。數學學習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學會建立數學模型,用以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這節課中,大量地創設條件,讓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和方法應用於生活實際之中,「學以致用」,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如上課伊始的猜冰箱,課中觀察玩具、用品,給熊貓照相等,都採用了貼近學生生活的材料,旨在聯系生活,開闊視野,同時延伸學習,使學生能從看到的物體的某一個面,聯想到整個物體的形狀,培養其觀察立體實物的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本課的所有教學環節都注重藉助學生生活中常見的`事物為知識載體,意在讓學生感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離不開數學」。
二、需進一步探究的問題
「觀察物體」的內容主要是對簡單物體正面、側面、上面形狀的觀察,因此本節課選擇了大量生活中的實物讓學生觀察,旨在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但同時,生活中有些柱形體的幾個面沒有明顯的區別,這些物體的觀察又如何與本課的學習目標有機結合,它們的尺度該如何把握,都是有待進一步探究的問題。
本節課課末的拓展練習中已涉及觀察三視圖後擺出組合圖形,這個要求有一定的難度,但對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卻是極其有效的。課堂上四人小組通過討論思考,都能擺出正確的結果,可見一年級學生已能基本達到此要求,那麼在今後的學習中「圖形的認識」又該如何編排?如何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呢?這也有待教師進一步思考。
1、本節課主要採取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教學。通過學生合作觀察探究、相互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幾何知識的教學重要的是建立空間觀念。由實物抽象出實物圖形,是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的一種有效途徑。教學時先出示積木,小組合作擺成和老師一樣的圖形,找到物體的前面、上面和左面。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畫出物體的前面、上面和左面,並能從這三個面觀察到物體的不同的形狀,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3、通過讓學生觀察、想像,發表自己的見解,並能說出從某個方位看到的物體的形狀。認識物體的前面、左面和上面是觀察物體的前提。在這一節的教學中,我以「簡單的活動,真實的感受,有效的學習」這一想法為指導,引導學生逐步認識物體的前面、左面和上面。利用積木,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學在其中,樂在其中,不僅認識了物體的前面、左面和上面,更身臨其境地體會到觀察的位置決定著觀察的結果,為後面的學習創設了一個輕松愉悅的氛圍。
;❸ 二年級數學題。小亮喜歡製作汽車模型,已做好了2輛,還剩下12個輪子,一共能做幾
12÷4+2
=3+2
=5(輛)
答:一共能做5輛。
❹ 小學二年級數學找規律題怎麼輔導
找規律的題型有很多種,數列、圖形……關鍵要幫助孩子理解不同類型題中所蘊含的不同規律。
至於圖形:多給孩子時間,讓他觀察,幫助分析,即可。
對於數列:一個是:用加減法計算找規律。
一個是:一些有關數列的方法。
1、2,5,8(11)(14)17,20,23(等差數列)
2、1,16,3,14,5,12,7,10,9(10 ),(11)(雙重等差數列)
3、1,,2,3,5,8,13,(21)(34)(兔子數列)
4、1,1,2,3,5,8,(13)(21)(文波那契數列)
5、1,2,4,8,(16)(32)(等比數列)
6、1,4,9,16,(25)(36)(平方數列)
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先掌握這些。
❺ 孩子上小學二年級數學文字題理解能力差,不會做怎麼辦
① 首先要對於基礎的數學概念,知識點的深刻理解!
比如學了乘法,除法的含義,對應的就有倍數關系應用題(平均數,和倍,差倍,歸一,歸總等題型),理解了分數應用題中量率對應才會去運用到解決問題中,路程=速度×時間是行程問題的核心數量關系。
關鍵詞語都是和基礎數學概念有很深的聯系,比如倍,平均分,比,份等等,如何結合關鍵詞,建立數學分析模型才是重點,鼓勵孩子邊讀題邊畫圖,實際上就是讓孩子經歷讀題解構的過程。
② 多去接觸不同題型,多運用!
從二年級的基礎兩步應用題開始,逐步到和差問題,和差倍問題,移多補少問題等等,都是從基礎題型到比較復雜的數量關系題型過渡,學習要循序漸進,不能過於著急,保證扎實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多接觸復雜題型,從簡單到復雜實際上也是經歷轉化思想的運用。比如基礎差倍問題,和幾倍多幾的差倍問題。不要強記公式,要讓孩子經歷思考的過程,這樣才能歸納,為己所用。
❻ 二年級數學手抄報簡單又漂亮
二年級數學成功小報一
二年級數學成功小報二
二年級數學成功小報三
二年級數學成功小報四
二年級數學成功小報五
統計學是數學的一門分支。
統計學是通過搜索、整理、分析、描述數據等手段,以達到推斷所測對象的本質,甚至預測對象未來的一門綜合性科學。其中用到了大量的數學及其它學科的專業知識,它的使用范圍幾乎覆蓋了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
統計學是數學的一門分支,用來搜集,分析,演繹以及呈現數據。它被廣泛的應用在各門學科之上,從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到人文科學,甚至被用來工商業及政府的情報決策之上。給定一組數據,統計學可以摘要並且描述這份數據。這個用法稱作為描述統計學。另外,觀察者以數據的形態建立出一個用以解釋其隨機性和不確定性的數學模型,以之來推論研究中的步驟及母體,這種用法被稱做推論統計學。這兩種用法都可以被稱作為應用統計學。另外也有一個叫做數理統計學的學科專門用來討論這門科目背後的理論基礎。
我愛數學,我愛這種由數字組成的藝術,我更愛這一門有趣學科。
我愛破譯問題時的思考,我愛解除問題是的喜悅,我愛那種成功的感覺,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成功……
我渴望成為一名出色的`數學家,就像…就像祖沖之一樣,我也常常用他的故事來勉勵我:
一天,年輕的祖沖之,正在自己書房中翻閱歷書:《春秋四分歷》、《太初歷》、《後漢四分歷》、《元始歷》、《元嘉歷》等——把他最近一段時間所查閱的這些有關我國古人制定的歷法書,加以認真地比較,仔細地探討。他發現在我國五胡十國時期的北涼的趙榧於公元四一二年作的《元始歷》中,第一次不用十九年七閏的舊章法,而改用六百年二百二十一閏。他不禁連連稱贊:“好!大膽的嘗試!”於是他又拿出了算籌,細心地計算了起來,計算結果表明:十九年七閏,閏數過多,在二百年內,就要比實際多出一天來,“看來十九年七閏的舊章法,是非改不可!”他自言自語地叨咕著。
他沉思了片刻。忽地站了起來,走到窗邊,捲起竹簾,推開窗子,斜射的夕照把他的身影拉得長長的,拖在地上。在房裡,他一邊來回地走動,一邊思索這樣的一個問題:要進一步提高歷法的精度,光靠桌上的那幾本歷書行嗎?不行!得靠自己去觀測,用實際觀測得來的數據,才能進行正確的計算……從哪裡入手呢?對!就從測定冬至的日期著手!
從此,在他的觀測站上,立起了一個八尺高的圭表,觀測日影的長度。在這些日子裡,他“親量圭尺”,臉曬黑了,手凍出了裂口,但觀測冊上卻記下了一個又一個數據;記錄著一個又一個變化的日影。從此,在他的觀測站上,又多了幾個他新設計的計時的漏壺。在記下日影長短的同時,記下了准確的時間。為了實現改革歷法的計劃,祖沖之就這樣以旺盛的精力,火一般的熱情,不辭勞苦地工作著!一年、二年過去了。用竹簡串起來的觀測記錄把本來十分寬敞的書房,堆得十分擁擠。但是還沒有得出理想的結果。這是什麼原因呢?他想通向揭開冬至時刻的奧秘的道路可有許多條,但最好、最短、最准確的只有一條。他要尋找一條最近又是最好的登山之路,他苦苦思索著,仔細分析著,考慮了又考慮,計算了又計算,核對了又核對,他也記不得究競花費了多少心血,終於發現了:由於冬至前後的影長變化不太明顯,再加漏壺表示的時間不那麼准確,這給冬至時刻的准確測定帶來了困難。他總結失敗的教訓,困難面前不氣餒,他終於想出了一個新的方法:不直接觀測冬至那天日影的長度,而觀測冬至前後二十三、四天的日影長度,再取它的平均值,求出冬至發生的日期和時刻。因為離開冬至日遠些,日影的變化就快些,所以這一方法提高了冬至時刻的測定的精度。祖沖之制定的《大明歷》歲實取365.24281481日,與現代天文學所測結果,一年中僅有六十萬分之一的誤差,這是多麼精密的結果啊!
祖沖之的故事告訴我們,只有堅持努力,不斷思考,不斷探索,才能成功。
我愛我們的數學,我愛這一門絕無僅有的藝術……我欽佩那些偉大的科學家……
這幾批使我們偉大的“數學”藝術!
❼ 淺談小學數學建模小論文
隨著我國基礎 教育 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數學建模越來越受到重視,在小學數學中的地位也逐漸顯著。下面是我帶來的關於小學數學建模小論文的內容,歡迎閱讀參考!
小學數學建模小論文篇1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數學建模
什麼是數學建模呢?下面我從兩個方面談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數學建模。
一、從建模的角度解讀教材
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大部分內容已經按照數學建模的思想編排,即“創設問題情境——對問題進行分析——建立數學模型——模型應用、拓展”的模式,只是大部分數學教師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數學教師首先要從數學建模的角度解讀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建模思想,運用建模思想創造性的解釋運用教材。
例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一章“測量”的第一節“毫米的認識”這一內容,書中是這樣編排的:
1、通過插圖創設問題情境:(1)、讓學生估計數學書的長、寬、厚大約是多少厘米,再讓學生測量“數學書的長、寬、厚的長度”。(2)、學生匯報測量的結果:“我量出的寬不到15厘米,還差------”,“我量出的寬比14厘米多,多------”,“數學書的厚不到1厘米是------”這里讓學生量的數學書的寬和高都不是整厘米,學生不會表述。(3)、小精靈提出數學問題:“當測量的長度不是整厘米時,怎麼辦?”
2、將實際問題數學化,建立數學模型:
當測量的長度不到1厘米時怎麼辦呢?這時學生就會產生“有比1厘米更短的長度單位嗎?”的念頭,然後教師啟發學生:“數學家們把1厘米平均分成10格,每1小格的長度叫1毫米,請同學們看自己的直尺,數一數1厘米的長度里有幾小格?1厘米里有幾毫米呢?”。在這里教師一定要幫助學生建立“毫米”這個數學模型的概念。
3、解釋、應用與拓展:
(1)、請同學們看實物1分錢硬幣,它的厚是1毫米。(2)、讓學生再次測量數學書的寬、厚各是多少?(學生測量後匯報:寬是14厘米8毫米,厚是6毫米)。(3)、請同學們說一說生活中的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單位?
二、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模型的產生、形成與應用過程
小學階段的數學建模重在讓學生體驗建模的過程。從學生親身經歷的現實問題情境出發,將實際問題數學化,使學生經歷數學模型建立的過程,再運用建立的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例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圓的周長”一課教師可以這樣設計。
1、讓學生親身經歷問題產生的過程:
出示主題圖:一個學生繞著圓形花壇騎自行車。教師提出問題“騎一圈大約有多少米?”。自行車繞著圓形花壇騎一圈的軌跡是一個圓,它的長度就是這個圓的周長(如果忽略自行車行走時與花壇的距離)。學生產生疑問:怎樣才能知道一個圓的周長呢?什麼是圓的周長?
2、讓學生親身經歷猜測、分析、驗證的過程:
(1)、師:請同學回憶什麼是周長?正方形、長方形的周長怎麼求?與什麼有關系?
(2)、師:什麼是圓的周長?同桌互相指一指自己桌面上的圓形物體的周長。
(3)、師:猜想圓的周長與什麼有關?(生1:我認為圓的周長與半徑有關,自行車的半徑越大車輪就越大。生2:我認為圓的周長與直徑有關,圓形花壇的直徑越大圓形花壇的周長就越長。)
(4)、學生動手驗證自己的猜想
a、請同學拿出課前准備的學具(兩個大小不同的圓,一個直徑5厘米,另一個直徑10厘米),同桌合作分別量出兩圓的周長,驗證生1與生2的猜測是否正確。
b、學生匯報交流自己測量的結果,並談談自己的看法。(生1:我用細繩繞直徑是10厘米的圓一周,然後量出細繩的長大約是31.2厘米。生2:我在作業本上畫了一條直線,讓直徑是5厘米的圓沿直線滾動一周,量出一周的直線長大約是15.5厘米。生3:我認為剛才我們的猜想是正確的,直徑是10厘米,周長大約是31.2厘米;直徑是5厘米,周長大約是15.5厘米。直徑越大周長越長,直徑越小周長越短,所以圓的周長與直徑、半徑有關。)
3、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模型(圓周率π)的產生過程
剛才同學們已驗證了圓的周長與直徑有關,那麼它們到底有怎樣的關系呢?
(1)、師:正方形的周長是邊長的4倍,猜猜圓的周長與直徑有倍數關系嗎?如果有,你認為是幾倍?仔細觀察下圖後回答。
(2)、師:同學們的猜想有道理嗎,讓我們利用前面測量過的圓的直徑與周長的數據來算一算圓的周長是直徑的幾倍,學生計算後匯報交流。(生1:第一個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是:31.2÷10=3.12,第二個是:15.5÷5=3.1。生2:我發現周長與直徑的比值都是3倍多一些,難道它也和正方形的一樣,比值是個固定值嗎?)師:你的猜想太對了,發現了一個數學秘密。一個圓的周長與它的直徑的比值是一個固定值,數學家們把它叫做圓周率,用字母π表示。
(3)、介紹中國古代數學著作《周髀算經》與數學家祖沖之1500年前就計算出圓周率應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的 故事 。然後課件呈現:π是一個無限不循環小數,再呈現小數點後面4百位的分布情況。
師:π的小數部分有很多位數。為了計算方便,一般把它保留兩位小數,取近似值3.14。剛才同學們用自己測量的周長與直徑算出的比值分別是3.12和3.1,雖然存在誤差,但是老師認為你們已經很不錯了,不僅發現了圓的周長與直徑有關,而且還發現他們的比值是一個固定值。
4、讓學生歸納、 總結 、應用圓的周長計算公式
師:既然圓的周長與它的直徑的比值是一個固定值π,那麼圓的周長怎樣求?(生:圓的周長=直徑×π)。請同學們利用公式計算“騎一圈大約有多少米?”【量得圓形花壇的直徑是20米,學生計算3.14×20=62.8(米)。】
反思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不能簡單地進行傳授的,而必須通過學生自身以主動、積極的建構方式獲得。這里從貼近學生的生活背景出發,提出“繞著圓形花壇騎一圈大約有多少米?”的問題,到“怎樣求圓的周長”,再到學生不斷地猜想驗證“圓的周長與直徑有關”,“圓的周長與它的直徑的比值是一個固定值”,最後得到“圓的周長計算公式”這個數學模型,學生親身經歷了猜測、分析、驗證、交流、歸納、總結的過程,實際上這就是一個建立數學模型的過程。在這個建模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初步建模能力,自覺地運用數學 方法 去發現、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小學數學建模小論文篇2
淺談小學數學的數學建模教學策略
摘 要:小學數學的“數學建模”是教學方式中新的改革亮點。近年來許多學校都陸續展開小學數學的“數學建模”活動。希望通過積極的實踐為小學數學教育總結出一條全新的教育模式。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建模;教學策略探究
數學教育是引導學生形成具有縝密邏輯性的思想方式。建立和解析數學模型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熱情,降低數學學習的難度,使學生運用數學知識更加輕松自然。然而,在小學的數學教育內容中,就已經包含許多初級的數學模型。所以,在研究“數學建模”的過程中,教育界的學者們認為,小學的“數學建模”需要注意三個方面:小學“數學建模”的意義與目標;小學“數學建模”的定位;小學“數學建模”的教學演繹。
一、小學“數學建模”的意義與目標
1、小學“數學建模”的意義
小學的“數學建模”活動早已經有學校展開研究。從目前研究資料來分析,小學數學建模是指:學生在教師設計的生活情景之中,通過一定的數學活動建立能夠解讀的數學模型並以此為學習數學的基本載體,進行學習相關的數學知識。
小學數學建模在建模目的、活動方式、背景知識三方面,與傳統數學模型存在較大差異。(1)建模目的方面:小學的數學建模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通過數學模型掌握新吸收的數學知識和爭強對數學知識的正確應用,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數學思考能力。(2)活動方式方面:小學的數學建模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數學興趣和更好掌握數學知識的教學方式,所以在教學活動方式上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活動內容,由教師引導逐漸參與和體會數學世界的豐富和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3)知識背景方面:小學的數學建模,是在小學生毫無數學基礎的情況下進行構建數學模型,所以在小學的數學建模中,需要簡單的數學知識,以此為學生的數學知識結構打下良好基礎。
通過上述三個方面的分析,小學“數學建模”的意義,在於通過數學教育方式的改進,引導小學生發現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提高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培養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為日後的數學學習打下結實基礎。
2、小學“數學建模”的目標導向
小學的數學建模,其目標導向是培養小學生的建模意識。通過培養建模意識來提升數學思維能力,積累數學知識,提升數學素養。建模意識的培養需要通過挖掘教學內容中蘊涵的建模元素,採用教師引導、學生尋找、以生活內容加強記憶的方式,使學生掌握數學建模的過程和通過數學模型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在不斷反復的學習和鍛煉中組建使學生提升數學建模的意識。
二、小學“數學建模”的定位
數學建模,是建立數學模型並且通過使用數學模型,解決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問題,整體過程的簡稱。
如果通過大學或高中的教學視角審視數學建模,無疑會對學生日後學習和工作產生積極的影響。不過,從小學生的視角考慮數學建模,就需要特別注意建模的合理性定位,既不能失去數學建模的意義,又不能過於拔苗助長,導致教學效果的反向反彈。所以“數學建模”的定位要適合小學生的生活 經驗 和環境,同時適合小學生的思維模式。
1、定位於 兒童 的生活經驗
在小學對小學生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提供學生探討研究的數學問題,其難易程度和復雜程度需要盡量貼近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在設計教學內容的時候,需要多設計小學生常見的生活數學問題,使學生因為好奇心而對學習產生動力,通過思考探索,體會數學模型的存在。
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循序漸進,隨著學生的年齡爭長,認知度的加強,生活關注內容的變化,適時地增加數學問題的難度。在此過程中,既需要照顧學生們的學習差異性,又要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個性。
2、定位於兒童的思維模式
小學生的思維模式比較簡單。在小學數學的建模過程中,需要根據學生的具體學習程度循序漸進,通過由簡入深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具有充分的適應過程。只有適應學生思維模式的教學定位,才能使學生的數學意識得到提高,並且通過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掌握運用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舉例:在小學二年級,關於認知乘法和除法的過程中,將時間、路程、速度引入教學場景之中。學生跟隨教師引導,逐漸發現時間與路程的關系,並且結合所學的數學知識,乘法與除法,找到了“一乘兩除”的數學原型。從而使學生通過“數量關系”中,認知到生活與數學的關系。
三、小學“數學建模”的教學演繹
小學“數學建模”的教學演繹,主要分析以下兩個方面。
1、在小學“數學建模”中促進結構性生長
因為小學生的 邏輯思維 能力還處於發展構成階段,所以必須在數學建模教學過程中從學生的“邏輯結構圖式”出發,充分考慮小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規律,通過整合實際問題,從數學問題角度為學生整合抽象的、具有清晰結構認知性的,數學教育模型,從而使小學生能夠直接清晰地對數學模型擁有直觀深刻的認知。
2、在小學“數學建模”中促進學生自主性建構
在小學“數學建模”中教師需要引導和幫助學生,運用已學習的數學知識,構建具有應用性的數學模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學生們習以為常的事物進行剖析,使事物露出具有吸引性的數學問題,通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探索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問題,幫助學生發現生活中隱藏的數學問題和解決問題,最終促使學生能夠獨立自主地根據實際問題建立數學模型。
小學數學的“數學建模”是教學方式中新的嘗試,它作為一種學習數學的方式、方法、策略和將生活與數學緊密聯系的紐帶,對引導學生更好的認識數學、學習數學、運用數學、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小學生學習建模過程,實際就是鍛煉邏輯思維能力的過程,對學生日後學習學習知識和 興趣 愛好 都有顯著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陳進春.基於數學建模視角的教學演繹[J].江蘇教育,2013(4).
[2] 儲冬生.小學數學建模的分析討論[J].湖南教育,2012(12).
[3] 陳明椿.數學教育中的數學建模方法[J].福建師范大學,2014(1).
小學數學建模小論文篇3
淺析數學建模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
摘 要:小學階段進行數學基礎知識的教學時,適時適度滲透數學思想模式,不僅成為一種可能,也成為一種必需。學校教育由於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中存在著知識技能強,實際應用差的情況.為此,本文引入了“數學模型”這一概念,就此討論如何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模型以及建立數學模型的意義,旨在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實際應用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 模型 概念 應用
一、數學教學中數學模型應用的缺乏
數學課程改革的思路之一就是數學應強化應用意識,允許非形式化。事實上,數學課程中數學的應用意識早已成為發達國家的共識,而我國目前應用意識卻十分淡薄,與世界數學課程的發展潮流極不合拍。
當前使用的數學教材中的習題多是脫離了實際背景的純數學題,或者是看不見背景的應用數學題,這樣的訓練,久而久之,使學生解現成的數學題能力很強,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卻很弱。教師要獨具慧眼,善於改造教材,為學生創造一個可操作,可探索的數學情境,引領他們探索知識的生成過程,再現數學知識的生活底蘊。因此,引入“數學模型”這一概念。
二、概念界定
何謂數學模型?數學模型可描述為:對於現實世界的一個特定對象,為了一個特定的目的,根據特有的內在規律,做出一些必要的簡化假設,運用適當的數學工具,得到一個數學結構,而建立數學模型的過程,則稱之為數學建模。
三、數學建模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
1、 讓學生經歷數學概念形成的過程,探索數學規律。《新課標》的總體目標中提出,要讓學生“經歷將一些實際問題抽象為數與代數的問題的過程,掌握數與代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讓學生經歷就必須有一個實際環境。學生在實際環境中通過活動體會數學、了解數學、認識數學。
在教學中“魚段中燒”常常存在。沒有在教學的應用上給予足夠的注意和訓練,即沒有著意討論和訓練如何從實際問題中提煉出數學問題(魚頭)以及如何應用數學來滿足實際問題中的特殊需求(魚尾),很少給學生揭示有關數學概念及理論的實際背景和應用價值。為了避免這一情況,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數感,在自己的水平上探索不同的數學模型。比如:在教學連減應用題時,可以讓學生進行模擬購物。小售貨員講一講自己怎樣算帳,體會兩種方法的不同:小強帶了90元錢去買了一隻 足球 45元,一隻 排球 26元,要找回幾元?大部分小售貨員都這樣算:先用90元錢去減一隻足球的錢,再減去一隻排球的錢,求出來的就是要找回的錢。算式是90-45-26=19(元)。也有一小部分售貨員列出了這樣的算式:45+26=71(元) 90-71=19(元)兩種方法我都給予肯定,並總結:遇到求剩餘問題的題目時都用減法來做。並總結出求大數用加法,求小數用減法的模型。學生只要在做題中知道求的是大數還是小數就可以了,從而培養了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和解釋生活。
2、 開設數學活動課,重視實踐活動,為學生解決問題積累經驗。開設數學活動課,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解決問題,可以使他們獲取數學實際問題的背景、情境,理解有關的名詞、概念,有助於學生正確理解題目意思,建立數學模型,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自由天地。
比如:在上“幾個與第幾個”的拓展課時,出現一道題:從左往右數,小華是第9個,從右往左數,小華是第8個,這一排有多少人?在解這道題之前,我讓一個組6個人站起來,數其中的一個人,發現就直接3+4=7,會多出一人來。為什麼會這樣?學生討論後得出:其中的那個人多數一次了,要把他減掉。於是,得到一個模型:左邊數過來的數+右邊數過來的數-1=總人數。有了這個模型之後,解決這一類問題就容易多了。
3、 引導學生用圖形解決問題,確立從代數到幾何的過渡。代數與幾何並不是孤立的兩塊。他們也有相通之處。我們可以用幾何的觀念來解代數問題。圖形對於低段學生來說是更直觀、更有效的形式。
例:讓學生觀察熱水瓶、茶杯、可樂罐、電線桿、大樹、房屋柱子等,通過現代教學手段(如用CAI課件或實物投影儀),學會撇開扶手柄、樹枝、顏色等非本質特徵,分析主體部分的形狀,再配以必要的假設,得出它們的共同屬性:只能往一個方向滾動,且上下兩個底面是大小相同的圓面,抽象出“圓柱體”這一數學模型。這樣通過向學生展示上述數學建模的過程,使學生知道數學來源於實際生活,生活處處有數學,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把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和生產的實際中去。又如,在教學應用題時,我們往往藉助線段圖來解,將文字題有效地轉化為圖形,使題目變得淺顯易懂。
四、數學模型在小學數學中的現實意義
1、 通過數學建模理論的學習研討,有利於提高教師的數學素養。一般地說,在建模過程中,原始問題中的本質特徵應被保留下來,當然也要簡化,這種簡化基於科學,而不完全基於數學,另一方面,一定的簡化又是必須的,以便得到的數學體系是易處理的。這就需要教師必須具備精深的專業知識,能幫助學生建立准確的數學模型。
2、 建立數學模型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數學模型是數學基礎知識與數學應用之間的橋梁,建立和處理數學模型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學生能體會到從實際情景中發展數學,獲得再創造數學的絕好機會,學生更加體會到數學與大自然和社會的天然聯系。因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讓學生從現實問題情景中學數學、做數學、用數學應該成為我們的一種共識。
3、 數學建模是培養學生建模能力的重要途徑。數學建模就是找出具體問題的數學模型,求出模型的解,驗證模型解的全過程。由於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他們的數學模型大多和形象圖有關。引導學生從畫實物圖、矩形圖、線段圖開始,逐步做到自覺主動地構建數學模型,並把它作為一種極好的解決問題的工具,使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提高興趣,增強能力。
4、 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反映到人們的意識之中,經過思維活動而產生的結果。數學思想是對數學事實與理論經過概括後產生的本質認識;基本數學思想則是體現或應該體現於基礎數學中的具有奠基性、總結性和最廣泛的數學思想,它們含有傳統數學思想的精華和現代數學思想的基本特徵,並且是歷史地發展著的。通過數學思想的培養,數學的能力才會有一個大幅度的提高。
五、結束語
學生的建模思想的培養是長期的、復雜的過程,採用的方法是多樣、靈活的。只要教師用心設計,耐心誘導,全體學生都能建立不同水平的數學模型。
猜你喜歡:
1. 數學建模教學相關小論文
2. 小學數學建模優秀論文
3. 關於小學數學建模論文
4. 學習數學建模心得體會
5. 小學數學教學小論文
❽ 二年級學生!老師要求做一個活動角、請問怎麼製作謝謝
用兩個硬紙片分別在兩端縫上摁扣的兩個部分,然後按在一起可以隨意變換角的大小,即實用又簡單。
方法如下:
1、准備一張卡紙,如下圖所示:
動手操作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見多動手操作,能發展學生的思維,達到創新教學的目的。
在教學中,讓學生多動手,親身實踐,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全面理解,同時也能開發學生智力,讓他們積極地動手、動腦。大膽地去思索、探討、創新,使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主動積極的參與者,是認識過程的探索者,是學習活動的主體。
❾ 誰能告訴我小學二年級的數學模型怎麼做啊做什麼
你要做什麼模型,如果是簡單的,用紙就行啊,要是復雜的話,你要有圖片,一般來說手工課教的那些,就能幫你做模型。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