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數字科學 > 三年級數學下冊什麼是面積反思

三年級數學下冊什麼是面積反思

發布時間:2022-12-28 17:49:35

⑴ 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下冊什麼是面積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什麼是面積》。 【教材簡析】 「什麼是面積」是北師大版第六冊第四單元面積的第一課時。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的知識,本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以及它們的周長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掌握好這部分內容,能為他們後續學習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也為整個數學幾何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對物體表面大小的認識,學生在生活中有較為豐富的經驗和體會,為了直觀認識面積的含義,教材在安排上分三個層次引導學生逐步認識和體會。第一層次通過比較數學課本與語文課本、硬幣、手掌、樹葉四個實物面積比大小的活動,讓學生獲得對面積的感性認識。第二層次讓學生用不同方法比較一個正方形與一個長方形的面積,通過比較,可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面積概念,又使學生體驗比較面積大小策略的多樣性,特別是感知正方形進行測量、比較的優點,更為後面學習面積單位作好鋪墊。第三個層次是通過在方格紙上畫圖的活動,進一步認識面積的含義,並體驗一個數學事實,即面積相同的圖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狀。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特徵,知道了圖形的周長,並會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而且已經具備了初步觀察、評估、驗證的能力,具有摸一摸、比一比等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目標】 1. 參與認知過程活動,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 2. 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3. 在活動中提高動手操作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以及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重點】 結合實例理解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 探索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方法,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教學設想】 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面積的含義,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從線過渡到面,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過渡,是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學習好本節內容,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還為後續學習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因此在教學中我注意加強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有效提高知識攝取的效果。 1.課上我採取與學生合作互動的方式完成導入,這樣既拉近了師生的距離、營造了和諧 的課堂氛圍,又自然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體會物體表面有大有小,對於封閉圖形的理解,我通過在課件演示封閉圖形並讓孩子指出面積,感知封閉圖形的面積,並利用種草種不完來解釋不封閉圖形沒有面積等活動,讓學生親歷了面積形成的過程。 2.在探索比較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大小時,是先讓學生體會觀察法和重疊法之後,再通過小組合作,探索不同的方法,優化畫格子法。這一環節既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又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3.本節課練習的設計,力求緊扣重點,面向全班學生,因材施教。最後的創意大比拼,詣在讓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基礎上了解面積相同,形狀可以不同。 【教具】 多媒體課件、兩片樹葉。 【學具】 硬幣(一角和一元)、一平方厘米的塑料片、10×10透明膠片、直徑為2厘米的塑料圓片、彩筆、一個長方形、一個正方形(附頁2中6)。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 師:(出示數學書和信息書)同學們熟悉這兩本書嗎?它們什麼是一樣的?學生會說到是大小一樣,追問:什麼大小?指的是哪裡?學生會嘗試說出是面一樣大,或是會用手摸書的封面來解釋。然後,師對全體生:我們大家都來摸一摸,再來說一說,數學書和信息書的封面一樣大。 生:主動去摸一摸,然後其他學生也來摸。 【設計意圖: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面」上來】 師:那這兩枚硬幣呢?有什麼不一樣嗎?誰的面大,誰的面小呢? 師:這是老師的手掌面,你們的手掌面在哪?誰想和老師比比手掌面的大小?哈哈,我的手掌面大。這兩片樹葉有面嗎?(在展台展示一名學生摸的過程)誰的面大,誰的面小呢? 【設計意圖: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事物中引出對面的初步認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為探究新知做鋪墊】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面積概念 (1)初步理解面積的含義。 師:我們剛才摸到的都是物體什麼?(表面) 比的又是什麼?(物體表面的大小) 【設計意圖:雖然本課沒有要求對物體表面的概念進行探究,但仍然在引導學生認識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中,從物體的一個面開始,讓學生認識到物體一個面的大小就是這個面的面積,在此基礎上使學生意識到物體的表面有時是由多個面組成的。為學生的後繼學習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小結:通過觀察、操作與比較我們知道了物體表面有大有小。 師:我們就說物體表面 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 【設計意圖:讓學生充分地摸物體的表面,比較物體表面的大小,滲透了面積大小相對性的數學思想,為學生學習「面積」建立了感性認識,同時體現了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 (2)結合具體實例理解面積的含義。 師慢說: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積),誰能把這句話完整地說說。 師:課本封面的大小呢?(多指名幾個人說) 誰能像老師這樣說說其它面的面積?並用學生舉出的例子比面的大小 (3)看一看、說一說。 屏幕展示書上四幅圖抽象成平面圖形的過程。 師:這些圖形能通過摸來感受它們的大小嗎?這些圖形有大小之分嗎?那也就是說這些封閉平面形也有面積,誰能說說它們的面積是指哪裡呢?有什麼辦法能夠把面積呈現出來? 生:指出面積,課件演示(用單一顏色塗色) 師:為什麼是封閉圖形呢?(課件演示將一幅圖擦拭一些。)若這里種草,能種完嗎?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理解「封閉」一詞】 師:誰能說一說什麼是面積?(指出幾名學生描述) 完成板書: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學生齊讀,師板書課題) (4)聯系生活拓展。 誰還能舉例說說生活中、學習中還見過哪些物體表面、封閉的平面圖形面積嗎? 先小組說,再集體交流。(幫助學生完整表述) 小結:看來面積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還是很普遍的,只要大家多注意觀察,就會發現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看老師——自己嘗試——創新舉例」一系列實踐,認識面積的概念,從直觀形象到抽象,幫助學生在感性經驗的支撐下深刻的建立起面積的表象】 2.動手操作、比較大小,正確理解面積的意義 (1)直接觀察比較 出示兩個大小懸殊的三角形比較面積大小(觀察法和重疊法) 再出示41頁練一練第一題。 【設計意圖:學生及時鞏固新知,並培養了直觀估測的能力,發展了空間觀念。】 (2)藉助工具比較 師:有些圖形我們直接觀察就能比較出它們的大小,現在請同學們看這兩個圖形(附頁2中圖6)誰的面積大? ①提問:猜一猜,哪個圖形面積大些? ②找驗證策略: A.到底哪個結論是正確的?能不能結合學具袋裡的學具想辦法來驗證? B.個人嘗試 C.小組同學交流,相互說一說。歸納小組的辦法。 D.小組代表展示驗證,並說明理由或想法。 至少可以呈現這樣四種方法:折疊、用圓形圖片擺、用小方塊擺、用透明膠片的格子比較 。 引導學生學會欣賞、反思和評價。(在匯報多樣比較方法時,按由繁到簡的順序,如:先是剪後重疊比的;然後是用圓片擺的;最後是數格子的;……這個在學生活動時由教師巡視發現確定匯報順序。) (3)師小結: 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時。可以採用不同的方法,但驗證過程必須科學、認真。大家覺得哪種方法更好些呢? 【設計意圖:通過親自操作,學生獲得了自己去探索數學的體驗,培養了學生的探索意識。以小組為單位利用多種比較方法(「觀察法」「剪拼法」「擺圖形」「數格子」 「統一標准」),讓學生參與了合作與交流的活動,在交流中學生認識到比較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要「統一標准」,從而順利驗證猜一猜的答案,體驗了比較策略的多樣性。學生上台交流展示自己的辦法,不僅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而且教師和同學的肯定,使自身獲得了成功的體驗,關注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三)實踐應用 1.直觀感受圖形面積的大小 練習41頁的2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及時鞏固新知並滲透數格子比大小是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基本方法。】 2.創意大比拼 練習40頁畫一畫。 讓學生先說一說要求中要注意什麼,什麼一樣?什麼不一樣?學生自己嘗試畫,先完成的同學的可以相互看一看,分享不同的畫法。然後再全班展示交流中,體會形狀不同的圖形,面積可能相等。 【設計意圖:讓學生進一步鞏固對面積的認識,讓學生自由想像,畫出各種圖形,然後組織交流,並讓學生直觀感知面積相同的圖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狀。】 (四)總結收獲 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麼? 【設計意圖:使學生再次鞏固所學的知識,達到充分吸收掌握的目的。】

⑵ 北師大版數學三年級下冊《什麼是面積》教學設計,反思

【教學設想】
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面積的含義,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從線過渡到面,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過渡,是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學習好本節內容,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還為後續學習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因此在教學中我注意加強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有效提高知識攝取的效果。
1.課上我採取與學生合作互動的方式完成導入,這樣既拉近了師生的距離、營造了和諧
的課堂氛圍,又自然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體會物體表面有大有小,對於封閉圖形的理解,我通過在課件演示封閉圖形並讓孩子指出面積,感知封閉圖形的面積,並利用種草種不完來解釋不封閉圖形沒有面積等活動,讓學生親歷了面積形成的過程。
2.在探索比較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大小時,是先讓學生體會觀察法和重疊法之後,再通過小組合作,探索不同的方法,優化畫格子法。這一環節既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又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3.本節課練習的設計,力求緊扣重點,面向全班學生,因材施教。最後的創意大比拼,詣在讓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基礎上了解面積相同,形狀可以不同。

⑶ 小學數學三年級什麼是面積教學反思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數學三年級下冊。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實例和畫面活動,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
2.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鍛煉數學思考能力,發展空間觀念,激發進一步學習和探索的興趣。
3.滲透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
教學重點:結合具體實例和畫面活動,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
1.面積概念的形成。
2.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教學准備:小黑板,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卡片,硬幣,學具袋,彩色筆等。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
(設計「我說你點」的游戲:老師說,學生指,看誰反應最快,能夠指正確。)
師:剛才我們一起玩了游戲,在這個游戲中還蘊含著數學知識。誰能猜一猜在游戲中你們點到的是什麼?(生交流。)
師:其實啊,你們點到的都是它們的「面」。(板書。)
【意圖:教師設置游戲情境,學生用眼睛、手等多種感官初步感知物體或圖形的面,充分調動了學習積極性。】
二、探索感知面積大小
1.摸一摸。
師:現在請同學們動手摸一摸自己手的面、數學書的面、課桌……摸一摸你身邊物體的「面」。(生活動。)
師:誰來說一說,你發現了什麼?(生匯報,師板書。)
師:通過剛才的活動,我們能摸到的是物體的「表面」。(板書:物體的表面)有些「表面」是平平的,有些「表面」是彎曲的,有的大,有的小。
師:物體表面的大小,你們能用數學語言給取個名字嗎?
(生自由發言。)
師:大家說得都不錯。在數學上,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就叫物體的面積。(板書:面積。)
【意圖:利用學生周邊的事物,讓學生通過摸一摸、說一說哪個面大,哪個面小,比較自然地引到數學中面積的含義上。】
2.比較平面圖形的大小。
小組活動:把手中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卡片的輪廓描到紙上,將描好的圖形再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然後請學生說一說,自己小組塗的圖形中哪個是最大的?哪個是最小的?
師:剛才你們塗的都是什麼圖形啊?
生:有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師:你們塗的這些都叫平面圖形。通過描輪廓和塗色,你們發現了什麼?
生:平面圖形有大有小。
師:那麼平面圖形的大小叫什麼呢?(板書:平面圖形的大小。)
生:面積。
【意圖:在描與塗中調動多種感官,讓學生初步感知平面圖形的面有大有小,豐富對面積的感性認識。】
3.小結「面積」的含義。
師:現在,大家知道什麼叫「面積」。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內容。(板書:什麼是面積)同桌用簡練語言互相說一說什麼是面積。(生歸納小結。)
師:一起來看看我們的數學專家是怎麼說的?(課件出示:物體的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師:你們說的和專家說的很接近,同學們的概括能力真強。
4.面積與周長區別。
師:通過剛才的塗和畫,想想周長和面積是一回事嗎?它們的區別是什麼?
生:周長是物體表面邊線的總長,而面積是指物體表面的大小。
【意圖:在學生充分感知並形成表象後,教師將知識升華到理性的高度,明確知識的本質意義,概括出事物的本質屬性,並把這些本質屬性推廣到同類事物的全體,從而形成面積概念。通過塗色活動,讓學生感受到平面圖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能和物體表面的周長做個區別,再次鞏固周長和面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三、比一比,探究方法
1.小黑板出示一組圖形。
師:現在請大家看小黑板上的這兩個圖形,誰能用上「面積」這個詞語比較這兩個圖形的大小?你認為它們誰的面積比較大?
生:正方形的面積比長方形的面積大。
師:你們是怎麼知道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的呢?
生:用眼睛看出來的。
師:用眼睛看,比較出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這種方法叫「觀察法」。(板書:觀察法。)
2.動手探究。
師:請拿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卡片,你們先猜一猜哪個圖形的面積大,並根據需要用身邊的工具證實自己的想法。比比誰想出的方法多。(生活動。)
師:現在這兩個圖形用眼睛看,看得出來誰大,誰小嗎?
生:不能。
師:那麼該怎麼辦呢?請動用小組的力量來解決這個問題,好嗎?大家一起商量一下,用什麼辦法可以比較出這兩個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請你們在小組內選擇一個最喜歡的方法展示給全班同學。(學生用剪拼、數方格、擺正方形、擺硬幣等方法,並匯報。)
師:大家說得都很好。有的小組說把它們重疊在一起比一比,這用的是「重疊法」。(板書:重疊法)有的說把它們重合在一起,再把多的剪下來,拼在一起,比一比,這用的是「剪拼法」。(板書:剪拼法)有的說用同樣的硬幣擺一擺,看哪個圖形擺的硬幣多,哪個圖形就比較大,這叫「拼擺法」。(板書:拼擺法)還有的小組通過討論,認為只要把這兩個圖形畫上同樣大小的方格,數一數方格數就能知道誰大誰小了,這用的是「數方格」的方法。(板書:數方格。)
……
師:大家想的方法可真多。由於時間關系,今天我們先來研究關於「拼擺」的方法。剛才那位同學說用硬幣擺,你們還能用什麼圖形來擺。

⑷ 小學三年級數學《什麼是面積》教學評析

《什 么 是 面 積》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下冊)第39~41頁。
教材簡析
「面積」是《數學課程標准》中「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內容。本節課的內容是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面積的概念。它是在學生已經認識平面圖形,了解平面圖形的特徵,並會計算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面積的含義,教材安排了三個不同層次的實踐活動:一是結合四個具體實例,通過「比一比」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二是通過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實踐操作,體驗比較面積大小策略的多樣性;三是在方格紙上畫圖,進一步認識面積的含義,並體驗到面積相同的圖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狀。教材中所提供的大量「比一比」、「猜一猜」、「擺一擺」都將成為課堂中學生親身經歷的活動過程。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我創設了涵蓋知識內容又具有挑戰性的活動情境,充實學生的實踐活動,把培養和發展空間觀念的目標落到實處。
學生分析:
《什麼是面積》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厘米、米等長度單位,認識了周長,能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基礎上安排的相關知識。面積的含義,對於三年級下學期的學生而言,雖然知識是新的,但孩子們在平時的生活積累中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比如說家裡住房的面積,我們國家領土的面積等等。但這些經驗都是零散的,不確定的,大多數學生對面積的含義都沒有確切的概念,所以讓學生直觀地認識面積的含義,准確地比較出面積的大小,有必要拉回到原始起點進行教學。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實物和活動,理解面積的含義,會比較面積的大小。
2、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3、在學習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鍛煉數學思考能力,發展空間觀念,激發進一步學習和探索的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
教具、學具准備:課件、正方形紙、長方形紙、剪刀、直尺、方格紙、1 元硬幣、五角的硬幣10個、邊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形紙片
教學設想:
面積的概念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學生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為了使學生較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積」這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我從生活入手,讓學生通過找一找、摸一摸活動,感知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通過物體表面的大小比較揭示物體的面積,使學生把抽象的概念與生活中具體的事例聯系起來,加深對面積的理解。然後再由實際生活中物體的表面逐步過渡、抽象到封閉圖形的大小,讓學生認識封閉圖形的面積,這樣層層深入,環環相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面積的含義。
在探索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環節中,則為學生創設了從事數學學習活動和交流的空間。通過探索、交流、比較等方法,比較出面積的大小,教師適時引導,讓每個學生都有表達想法的機會,使探究學習落到實處。這樣學生全面、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不同的發展。在實踐活動中,讓學生經歷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加深了對面積含義的理解,同時培養了他們分析、比較能力與合作意識,在一定程度上滲透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課件演示分地)
這是兩塊菜地,獅子大王要把這兩塊地分給山羊和狐狸,忠厚的山羊讓狐狸先挑了,狐狸很快地挑了第一塊地。為什麼?(第一塊地大)
師:「第一塊地大」是什麼意思?在數學上我們該用什麼語言來敘述呢?學習了今天的課後,相信你們一定會用數學語言來敘述。
二、新知探索:
1、感知面積概念:
(1)認識物體表面
出示:(一本數學書)這是一個物體。(有手摸數學書的封面)看看老師摸的是什麼?(數學書的封面或表面)還有什麼物體有表面?誰能舉例說一說,並摸一摸。
物體都有它的表面。例如:黑板的表面、桌子的表面等等。
(2)物體表面的大小
A、請大家觀察一下黑板的表面和桌子的表面,說一說哪個表面比較大,哪個表面比較小?
B、再請大家拿出課前准備的1元硬幣和5角硬幣誰的表面大,誰的表面小?你是怎樣比較的?
小結:通過觀察,操作與比較,我們知道了物體表面有大有小,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比如說數學書封面的大小叫數學書封面的面積,桌面的大小叫桌面的面積。誰還能象老師這樣來描述生活中一些物體的面積。
【評析:利用學生周邊的事物,讓學生通過摸一摸、說一說,感知面積的存在和面積的大小,比較自然地過渡到教學面積的含義上。】
(3)抽象出封閉圖形
A、在上述圖形中抽象出「封閉圖形」
師:數學書的封面是一個什麼圖形?請同學們沿著數學書的封面畫下來這個圖形。
(課件出示圖形)說一說,這些都是什麼圖形?
師說明:這些圖形都可以稱為「封閉圖形」(板書:封閉圖形)。
師問:「封閉」是什麼意思呢?
請學生回答,師最後小結學生的表達語言。
B、(課件出示題目)下面圖形中,哪些是封閉圖形?哪些不是?

請學生回答。
(4)封閉圖形的大小
觀察圖中的圖形誰大誰小?
小結:這說明封閉圖形也有大小。封閉圖形的大小也叫做它們的面積。
(板書)比如;長方形的大小叫長方形的面積。正方形的大小叫正方形的
面積。誰還能象老師這樣來描述一些封閉圖形的面積。
【評析:在實物中抽象出「封閉圖形」,形象展示了「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的過程,使學生從感知中升華知識,形成抽象的概念;學生用兒童語言解釋「封閉」的含義 ,使抽象概念更容易被理解。及時地進行判斷封閉圖形的練習,使學生對封閉圖形的認識得以鞏固,理解更到位,概念更清晰。】
(5)歸納出面積的概念
師:這兩句話都是告訴我們什麼(板書課題:什麼是面積)?你能把這兩句話「合二為一」嗎?
請學生回答,其餘學生評價、修改或補充。師最後小結出面積概念。(板書: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評析:學生在抽象概括中,不但體會到優化知識的好處,還體驗到生活化的數學知識升華為數學化的數學知識的具體過程。】
(6)舉例說明,豐富認識
現在請同學們舉例說明身邊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先讓同桌兩說一說,再組織學生全班交流)
大家都知道了什麼是面積,那麼請同學們看看哪些說法與面積有關(課件出示)下面哪種說法與面積有關,在括弧內畫「√」.
1.操場的大小( )2.籃球架的高度( )3.課桌面有多大 ( )4.游泳池佔地的大小( )5.蘋果有多重( )6.小明有多高( )7.這塊玻璃有多大( )
2、體驗藉助工具比較面積大小
(1)製造認知沖突:
探密游戲:勇敢的孩子都喜歡玩探尋秘密的游戲,這里有5個圖形,秘密就藏在其中一個圖形里,想知道它在哪個圖形里嗎?老師給你一些提示,排除一些錯誤答案,請聽好:
① 這個禮物不在面積最大的圖形里,去掉誰?
② 它不在面積最小的圖里,去掉誰?
③ 第二點提示它也不在圓里,通過這個提示你知道了什麼?
④ 再提示一句:它在剩下的兩個圖形中面積較大的圖形里,猜一猜它在哪裡?
指名口答結果。當學生意見不同時,引導學生認識:用觀察的方法有進很難比較兩個圖形的大小。這時我們就要用科學的方法來驗證。
(2)探討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
A:這兩個圖形到底誰大誰小?拿出你准備的長方形和正方形,藉助你
手中的小圓片,小正方形,尺子,等工具,小組同學一起想辦法,看看怎樣能比較出它們的面積的大小。注意小組合作時,別人說進你認真聽,大家比一比,哪能個小組秩序好,哪個小組的方法多。
B:小組討論,交流,師巡視指導。
C:全班交流。
剛才大家藉助工具,比較出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的大小,老師其實也想到了幾種方法,大家想不想看一看(課件演示)
同學們真能幹,只要你愛動腦筋,就能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在這幾種方法中,你認為哪種方法更好一些呢?為什麼?
小結:這些方法都很好,我們在用的時候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
【評析:在學生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中得出很多種方法,突出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重點引導學生理解各種不同的比較方法,感受到方格在比較中的優勢。
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每個人的想法都成為一種課程資源,在交流的過程中互相補充、完善,不斷吸納他人的觀點,實現資源共享。這種資源共享不僅僅是簡單地解決了知識上的問題,更使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合作的快樂,同時享受到積極思考獲得成功的喜悅。】
三、快樂練功房
同學們知道平時我們要注意鍛煉,身體才會健康,學習也一樣,學到知識,我們要注意應用,知識才能更牢固。下面,就讓我們到快樂練功房裡瞧一瞧都有些項目。(課件出示)
1、方格中哪個圖形的面積大?(課本41頁第2題)
2、說一說每種顏色圖形的面積等於幾個小方格那麼大。(課本41頁第3題)
3、哪個圖形的面積大?(課本41頁第4題)
4、在方格紙上畫圖形
師:同學們都很認真,下面我們來一個創意大比拼,請打開課本的第40頁,畫一畫:在方格紙上畫3個面積等於7個方格的圖形,比一比,誰畫得准確而有創意。
(學生操作,老師巡視指導)
(作品展示,交流評價。)
師:通過這次活動,你發現了什麼?有什麼感受呢?(他們畫的圖形的面積都是7個方格,可形狀不同。)
小結:也就是說面積相同的圖形,形狀可能不同。
那麼是不是方格數一樣多的圖形,它們的面積就一樣呢?(課件出示)
這兩個圖形的方格數一樣多,但它們的面積一樣嗎?
小結:數格子比大小是比較圖形面積的基本方法,但是使用這種方法的前提條件是----方格大小必須統一。
【評析:寓教於樂,將數學知識滲透到游戲活動中,讓學生在做中學,在游戲活動中學生不知不覺、輕松愉快的理解數學知識。】
5、頭腦訓練營(擴展練習)
我們的教室和家裡的卧室的地面是分別用兩種不同型號的地磚鋪的,兩個房間都用了100塊磚,這兩個房間的面積一樣大嗎?為什麼?(教室方磚面積大,卧室方轉面積小)
【評析:練習層層遞進,有坡度。在練習中,對面積含義及比較方法做了進一步的鞏固;動態的課件演示,形象展示了比較策略及割補法的具體操作過程,學生知識面得以拓展,綜合實踐能力得到提高。】
四、全課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獲?(學生小結)
師總結:同學們,這節課表現不錯,各自都了有收獲,讓我們來誇誇自己,自己認為這節課表現好的同學,都對自己說:這節課我表現不錯,我很棒!自己認為表現不夠好的同學,以後要努力喲。
板書設計:
什麼是面積
物體的表面
或 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封閉圖形的
〖教學反思〗
本課以學生熟悉的事物――數學書引入學習內容,把直接感受面積的含義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有機地結合起來。加強學生的實踐體驗。通過「猜一猜」「比一比」「畫一畫」,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實踐機會,使課堂變成學生親身經歷的生動過程,有效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⑸ 三年級數學下冊 什麼是面積教學反思 北師大版

一、教學目標
1、結合實例認識面積的含義,能有自選的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2、體會並認識面積單位(厘米2、分米2、米2、千米2、公頃),會進行簡單的面積換算。
3、探索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二、教材分析
第四單元「面積」,第一課要初步建立面積的概念。首先結合四對形狀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物體或圖形,直觀說明面積的含義。接著讓學生從附頁中剪 下一個正方形和一個長方形,比一比它們的面積大小。解決這個問題的挑戰性在於單純依靠觀察難以判斷,要鼓勵學生嘗試尋找其他的比較手段和途徑。教材中提供了三種辦法:剪一剪,拼一拼;用硬幣擺一擺,再數一數;先畫格子,再數一數。不僅體現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其中擺硬幣或畫格子的辦法所蘊含的思想,還為後來學習面積的度量埋下了伏筆。
第二課,是讓學生量一量數學書封面的面積有多大。這個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經歷用畫方格數方格的方法測量封面,以及交流各自測量結果的過程,並在對彼此不同的測量結果的質疑與反思中,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在這個基礎上,認識1厘米2的面積單位,並讓學生說一說自己身邊哪些東西的面積大約是1厘米2,使1厘米2這個面積單位變得直觀、具體,看得見,摸得著。學生有了對1厘米2這個面積單位體驗後,讓他們再估一估數學封面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厘米,並用格子紙量一量,檢驗估測得准不準。這樣的活動對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與估測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後續教材引導學生認識1分米2與1米2等面積單位的活動,也要經歷與認識1厘米2大體相同的認知過程,特別要體會學習1分米2與1米2這兩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以及獲得它們所示面積大小的具體體驗。因為不同大小的面積單位是根據具體情境或場合加以選擇使用的。
第三課「擺一擺」是探索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探索活動從估測3個長方形的面積開始,培養估測意識;然後用1厘米2的小正方形放在3 個長方形上擺一擺,看需要擺幾行幾列,能夠分別把這些長方形鋪滿 ,從而獲得每一個長方形的長、寬和面積 的關系數據;把這些數據記錄在表格中,進行觀察、比較,發現長方形面積與乘法的聯系,從而建立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個實驗、探索的過程是學生體驗合情推理、建立數學模型的抽象思維的過程。有了建立長方形面積公式的經驗,經過類比推理,學生就能夠得出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第四課「鋪地面」,學習面積單位的換算關系(進率)。教材創設了「鋪地面」的問題情境,探索1分米2與1厘米2的換算關系。先讓學生估計1分米2=100厘米2的換算關系。學生經歷這個過程之後,就可能類似地推出1米=100分米2、1米=10000厘米2等結論。在掌握厘米2、分米2和米2之間的單位換算關系之後,再認識米2、公頃和千米2之間的換算關系,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記憶這些常用的面積單位及其換算關系。例如,1米2=10000厘米2、1公頃=10000米2,這兩個換算關系有相同的進率;1分米2=100厘米2、1米2=100分米2、1千米2=100公頃,這三個換算關系也相同的進率--利用這種形式上的聯系,也許有助於保持對它們的記憶。
三、重點難點
1、理解面積的含義,感受1厘米2、1分米2、1米2、1公頃、1千米2的實際大小。
2、會用合適的面積單位表示面積的大小。
3、會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4、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5、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6、會應用長、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四、教學建議
1、要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教學重點
2、要讓學生在觀察、比較、測量、操作等實踐活動中發展空間觀念。
3、要重視估測活動的過程,鼓勵估測方法的多樣化。
4、要重視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⑹ 什麼是面積的讓小孩更好的理解周長和面積

北師大版數學三年級下冊《什麼是面積》教學設計、反思學習目標:1、讓學生結合具體實例和畫圖活動,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2、讓學生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3、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4、使學生在活動中懂得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並發展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學習重點:結合具體實例和畫圖活動,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學習難點:1、理解圖形面積的含義。2、能夠正確的判斷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教學准備:學具盒、各種實物、課件等。教學過程:一、欣賞禮物,認識面積的含義。1、認識物體表面。(1)出示林林總總的「六一」節日禮物,問:這是老師為大家准備的節日禮物,漂亮嗎?出示其中一個小房子,問:誰能把這件禮物介紹給大家?(2)指名介紹後,說明:其實,不管是房子的上面、正面還是側面,我們都叫它房子的表面。房子的表面相同嗎?哪些地方不同?(3)演示並說明:生活中很多物體有表面,這是手的表面,這是臉的表面,這是桌子的表面……問:你們還能找出哪些物體的表面?用手摸一摸!又問:這些表面有什麼不同?(4)說明:同學們剛才摸的這些面,都是物體的表面。(板書:物體的表面)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這個表面的面積。(板書:物體表面大小)(5)(出示幾組物體表面)問:誰的表面面積大?誰的表面面積小?2、認識封閉圖形。(1)描一描:學生自選一樣物體,把它的一個表面描在白紙上。(2)比一比:展示學生描出的圖形,問:是這樣的圖形嗎?你描的是物體的哪個面?再出示學生描出的不封閉圖形,問:是這樣的圖形嗎?為什麼不是?最後說明:我們把沒有缺口的圖形稱為封閉圖形。(板書:封閉圖形)(3)說一說:問:這些封閉圖形有什麼不同?說明:封閉圖形也有大小,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這個封閉圖形的面積。3、認識面積的含義。(1)小結: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完成板書)(2)說明:在我們生活中經常會遇到與面積有關的數學問題。(課件展示生活圖片,領略「面積」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二、卡片排隊,比較面積的大小。1、出示三張大小相差很大的卡片,比較大小。學生游戲:選出面積最大的一張舉起來!選出面積最小的一張舉起來!問:你們是怎樣知道誰的面積大,誰的面積小的?2、出示兩張大小相差不大的圖形,比較大小。問:猜一猜哪個圖形的面積大?學生猜測後,想法用學具袋裡的學具驗證猜測結果。全班交流,展示驗證方法。(可能出現的方法有:剪拼法、數格法等)3、引導學生欣賞、反思和評價。問: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可以採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你比較喜歡哪種方法?說明:方法多種多樣,各有不同,我們要根據不同的情況靈活選用不同的方法。三、練習沙龍,體驗面積的運用。創設數學樂園情境。1、完成41頁第2題。學生先估測哪個圖形的面積大,再實際數一數。交流時,問:誰的面積大?你是怎樣知道的?2、完成41頁第3題。學生獨立完成後,問:誰來說說算面積大小的方法?(指第二個圖形)數格子時,不滿1格怎麼?3、完成40頁的「畫一畫」。課件出示教師設計的小船圖案,問:這個圖形像什麼?它的面積是多少?再讓學生按要求畫2個面積相等的不同圖案。交流學生作品後,問:觀察這些作品,你有什麼發現?使學生明確:不同的圖形,面積可能相等;面積相等,圖形卻可能不一樣。四、全課小結,拓展面積的學習。問:這節課我們又認識了一個新朋友——面積,大家有什麼收獲?還想知道面積的什麼知識?小結:這節課同學們知道了什麼是面積,學會了比較面積的大小,生活中還有很多與面積有關的奧秘,大家可以在課後到生活中繼續尋找面積的有關信息,下節課繼續交流。教學反思:「面積」的概念是學生學習幾何形體的基礎,因此要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情境中感悟和理解這一概念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我創設了各種活動情境,充實學生的實踐活動,把培養和發展空間觀念的目標落到實處。面積的概念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學生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為了使學生較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積」這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我從生活入手,讓學生找生活中物體的面,用手去摸物體的面,說一說你有什麼感受,在把不同物體的面進行大小比較,通過物體面的大小比較揭示物體表面的面積。再通過對封閉圖形的大小感知,使學生理解封閉圖形的面積。這樣層層深入,環環相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面積的含義,有種水到渠成的感覺。本課教學過程中我還為學生創設了從事數學學習活動和交流的空間。例如:在教學平面圖形面積大小比較時,我先讓學生猜測,然後獨立思考想出比較的方法,最後小組合作分組探討出的比較方法,學生通過實踐、操作驗證自己的猜測,學生用剪拼、數方格、擺學具的方法等,這樣學生全面、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不同的發展,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讓學生經歷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加深了學生對面積含義的理解,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與合作意識。教師在傳授知識,培養學生能力的同時,還應把激發調動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和慾望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還應充分發揮課堂評判語的激勵功能。教師通過對學生學習的激勵性評價,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激發繼續學習的動機,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尤其對後進學生產生鞭策作用。評價的可持續性更是應該加強的。這節課,我也注重了對學生的評價:在學生猜測完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大小之後,我的評價:剛才同學們說的都是我們的猜測,大膽的猜測已經朝著正確答案邁出了一步了,離正確答案更進一步的話就應該去驗證你的猜測。但在評價語言上我自己感覺還是不夠完善的,以後的課堂上我會在這一方面下功夫。

⑺ 三年級數學下冊 什麼是面積教學反思 北師大版

【教材分析】
《面積》這一單元的主要內容包括什麼是面積、量一量、擺一擺、鋪地磚。《什麼是面積》是本單元的起始課。本套教材為了改變過去偏重面積計算和單位換算,不重視培養和發慌學生空間觀念的現象,把面積的含義單獨列開教學。教材安排了以下幾個實踐活動:一是創設生活具體情境讓學生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二是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活動體驗比較面積大小策略的多樣性,三是通過畫圖的活動加深學生對面積的認識。教學中,要充分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多多舉例說出身邊物體的表面或圖形的大小,使學生對面積有更感性的認識,真切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比較過程中,讓學生親歷活動的整個過程,體驗知識的形成,培養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本節課也注重了學生創造意識與團隊協作精神的培養,讓學生在活動中溝通、交流,自覺地使自己成為學習的主人。
【學生分析】
之前,三年級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也認識了正方體、長方體等立體圖形,了解了它們的特徵,也學習了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到五年級時,他們還將學習不規則圖形面積的估計。對物體表面大小的認識,學生也有比較豐富的經驗。在學習中通過觀察、動手操作對兩個圖形面積大小進行比較,在這一活動中將讓學生大膽利用學具,想出多種解決問題的策略,思考並擇出更科學准確的方法。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體驗面積的含義,初步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封閉圖形面積的大小。
2、通過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讓學生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同時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創設有目的的活動,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培養學生主動探索與團結協作的意識和能力,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准備】
1、教師准備:多媒體課件、學具袋(正方形與長方形每生各一個,剪刀、固體膠、小紙片、硬幣等)
2、學生准備:學具袋(正方形與長方形每生各一個,剪刀、固體膠、小紙片、硬幣等)
【學法引導】
觀察比較、動手操作、自主探究與團隊協作
【教學重點】
理解面積的含義,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教學難點】
理解面積含義,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游戲導入
1、聽算10道,集體對得數。重點講解25×16
2、師:全對的同學舉手,請兩位同學帶大家一起唱《拍手歌》表示鼓勵。好嗎?(全班齊動)
[評析:藉助拍手歌的情境導入新課。學生情緒高漲。]
二、初步感知,認識面積
1.揭示面積的含義。
師:我們拍手的時候,兩只手碰擊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誰來摸一摸老師的手掌面?(學生摸老師的手掌面)
師:你們的手掌面在哪兒?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學生摸自己的手掌面)
師:(摸數學書的封面)這是數學書的封面。老師的手掌面和數學書的封面比,哪一個面大?
生:數學書的封面大,手掌的面小。
師:把剛才的話說完整,好嗎?
生:數學書的封面比手掌面大,手掌面比數學書的封面小。
師:伸出你們的小手,也擺在數學書封面上,比一比大小。
生1:數學書的封面比我的手掌面大。
生2:我的手掌面比數學書的封面小。
師:數學書的封面和黑板的表面比,哪個面大呢?
生:數學書的封面比黑板的面小,黑板的面比數學書的封面大。
師:(指黑板面)像這里,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積。(板書:面積)你能說一說什麼是數學書封面的面積嗎?
生:數學書封面的大小就是數學書封面的面積。
2.摸一摸,說一說。
師:在我們身邊還有很多物體,桌子、凳子、練習本、文具盒等等。這些物體都有面,這些面的面積有大有小。現在,請同學們選擇其中的兩個面比一比,哪個面的面積大,哪個面的面積小?
生1:課桌面的面積比凳子面的面積大。
生2:練習本封面的面積比課桌面的面積小。
三、比較大小、揭示定義。
1、觀察比較。
師:我們把物體的表面畫在紙上就是平面圖形,觀察這些圖形,它們有什麼特徵,有大小嘛?
(課件出示、學生判斷,比大小)
2、明確封閉圖形也有大小。它們的大小就是圖形的面積。
3、揭示定義: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4、(課件出示)判斷下面哪些圖形是封閉圖形,鞏固概念。
四、操作實驗、研究方法。
1、出示面積相近的兩個圖形,學生比大小。
師:這兩個圖形的面積相近,你能看出它們面積的大小嘛?
生:不能,但我們可以用重疊法。(學生上台演示)。
2、課件出示出示面積接近的正方形和長方形,學生判斷面積的大小。
師:不能用重疊法怎麼辦?(學生小組討論)
師:為了方便大家比較,老師為你們提供了一些材料:4個小方塊、紙條、硬幣。大家可以藉助這些材料,想辦法比較它們的大小。
學生動手操作,利用學具袋中的學具想出多種方法比較兩個圖形的大小。師巡視指導。
3、學生演示不同方法並由學生選擇測量面積比較准確的方法。
4、師引出數格子的方法。
五、實踐運用,解決問題
1、(課件出示)用數格子的方法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生觀察後舉手回答。
2、出示兩個正方形,學生討論並判斷是否可以用數格子的方法。讓學生知道比較時格子的大小要一樣。
3、書本40頁畫一畫。
明確面積一樣,圖形的形狀可以不一樣。
六、 拓展(小小設計師)
在方格紙中小組合作完成一個圖形貼畫。
1、由智慧老人送禮物引出。2、教師提出活動具體要求。
3、展示學生部分作品,並比較圖形面積大小。
七、總結

⑻ 《什麼是面積》教學反思

北師大版三年級下數學

「面積」是《數學課程標准》中「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內容,本節課的內容是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面積的概念。北師大版數學教材把面積概念獨立教學, 目的是改變以往偏重面積計算及單位換算, 不重視培養和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現象。 「面積」的概念是學生學習幾何形體的基礎, 因此要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情境中感悟和理解這一概念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什麼是面積》這一課,關鍵是要讓學生在教學中感受面積的含義,是本節課的重難點。我從學生身邊最熟悉的物體入手,首先通過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動認識生活中物體表面和封閉圖形的面積大小,讓學生獲得初步的面積概念。然後讓學生用不同方法比較一個正方形與一個長方形(課前布置學生剪下附頁中的正方形和長方形)圖形的面積,通過比較,既使學生進一步豐富對面積概念的理解,又使學生體會到計量面積最基本的方法,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利用教學書封面的面積揭示面積的概念,然後讓學生嘗試說明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面積,使學生建立空間概念,切實理解面積的意義,在實際解決問題中,重視解決問題的多樣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意識,物體面積大小比較可以用數格子、拼一拼、剪一剪、湊一湊、擺一擺、數一數……多種方法進行比較,只要學生思想到位,理解正確便予以肯定。

整堂課學生參與力高,課堂氣氛活躍,知識點掌握較好。

閱讀全文

與三年級數學下冊什麼是面積反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