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讓幼兒數學融入生活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 幼兒數學教育是啟蒙性的、准備性的、基礎性的,既是為了促進幼兒當前的發展,也是為幼兒日後的發展打基礎。《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充分關注幼兒的經驗,引導幼兒在生活和活動中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明確的提出了要在幼兒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去激發他們的興趣和求知慾。我認為應該讓幼兒在生活中去玩數學。學與玩 並不矛盾,對兒童來說,玩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適合於兒童的天性和特點的一種學習。數學不應是數數和加減運算,也不該是乏味而枯燥的阿拉伯數字和運算符號,而應該是融入於我們真實的生活之中,時刻存在於許許多多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事件和細節中的,這些生活情景同樣也是教育孩子的大好機會,讓我們與孩子一起在生活中尋找快樂!
—、在游戲中學數學教育家說:「玩具是幼兒的天使,游戲是幼兒的伴侶」,幼兒就是在游戲中、在玩中一天天長大和進步的。游戲深受幼兒喜愛,融入數學知識的游戲或者說將數學活動設計成游戲則更受幼兒的歡迎。在數學活動中,我總是採用游戲的形式,千方百計地把幼兒的注意力吸引過來,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這樣,枯燥的數學知識就會變得有趣,簡單重復的練習也因游戲而變得生動起來,小朋友學得輕松、學得愉快,效果也會更好。
1、結合日常生活活動設計數學游戲日常生活活動在幼兒的一日活動中佔了很大的比例,我設計了一些游戲,讓幼兒在生活活動中學習數學知識。如:點心吃餅乾的時候,小朋友大多關注的是「吃」這一活動,不會考慮別的更多的東西,我就啟發幼兒動腦筋讓餅干「變魔術」,一會兒變成三角形,一會兒變成圓形,一會兒變成正方形,這樣,在吃餅干這一生活環節中,小朋友們關注的就不再僅僅是吃,同時也鞏固了對圖形的認識,培養了幼兒動腦筋的習慣,還避免了浪費餅乾的現象。
2、結合幼兒感興趣的特例設計數學游戲幼兒由於年齡較小,不能保持長久的注意力,對於枯燥的數學更是愛不起來,注意力集中不起來。但也不是說不能集中起注意力,而是視內容和形式而定,能吸引幼兒的內容和形式就能讓幼兒保持長時間的注意。我們要讓教材走近孩子,而不是把孩子拉向教材;我們要讓教材向孩子開放,而不是把孩子引向封閉。在感知五以內的數量時,我讓幼兒通過包禮物來感知五以內的數量,通過將幼兒感興趣的一些食物分別按照所規定的數量取了之後包紮起來,然後去送給自己的好朋友,幼兒的興致十分高漲,每一個人都積極地行動起來,在這么一個包禮物的游戲中,幼兒不知不覺地感知了五以內的數量。
二、在戶外體育活動中學數學有人說,幼兒是在摸、爬、滾、打中認識周圍世界的,順應這一年齡特點,我注意將數學練習和體育活動結合起來,讓幼兒在體育活動中學數學,收效也很明顯。
1、 對現有體育游戲進行改編許多現成的體育游戲注重的是對幼兒基本動作技能的訓練,因其簡單有趣,深受幼兒的喜愛。如果將數學知識融入其中,豈不是既練習了動作技能又鞏固了數學知識?可謂一舉兩得、兩全其美。如;在「跳格子」的體育游戲中,可以結合「1」和「許多」以及10以內點數的教學,在游戲中提出要求 「跳一下」、「跳許多下」,「跳N下」。還可讓幼兒練習邊雙腳跳邊回答:「跳一下」、「跳許多下」「跳N下」。改編後的體育游戲更切合教學實際,也更有利於幼兒掌握數學知識。
2根據需要創編體育游戲根據數學學科的教育計劃,許多游戲是讓小朋友在室內進行桌面操作的,能不能創編一些包含數學練習的室外體育游戲呢?因為那樣既可以滿足幼兒戶外活動的需要,同時也能進行數學練習。實踐證明,根據數學教學的需要,創編一些易組織的體育游戲是可行的。如:結合幾何圖形的復習我創編了體育游戲「有趣的圖形」。幼兒人手一套硬紙板做的幾何圖形(各種形狀)將幾何圖形板四散放在場地上,師敲擊小鈴,幼兒在場地上自由奔跑,鈴聲停,師出示一個圖形,幼兒便快速跑到相應的圖形處,輕輕跳上去。還可教師同時出示兩個或三個圖形,幼兒迅速找到相應的圖形用自己的四肢同時按住幾何圖形,以提高游戲的趣味性。
Ⅱ 如何把生活問題引入數學課堂
從生活經驗入手調動課堂氣氛
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同一堂課,不同的教師教出來的學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樣,這主要取決於教師的語言水平。尤其是數學課堂教學,要學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沒有高素質語言藝術的教師是不能勝任的。鑒於此,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心理特徵等個性心理傾向,將數學語言生活化是引導學生理解數學、學習數學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課的教學中,筆者問:「我家裡有10000元錢暫時不用,可是現金放在家裡不安全,請同學們幫老師想個辦法,如何更好地處理這些錢?」學生回答的辦法很多,這時再趁機引導學生:「選擇儲蓄比較安全。在儲蓄之前,我還想了解一下關於儲蓄的知識,哪位同學能夠介紹一下嗎?」學生們競相發言。在充分感知了「儲蓄」的益處之後,學生們又主動介紹了「儲蓄的相關事項」,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知識,體會到了生活與數學休戚相關。
創設課堂教學生活化情境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經驗越接近時,學生自覺接受知識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情出發設計數學活動,使學生身臨其境,激發學生去發現、探索和應用,學生們就會發現原來熟視無睹的事物竟包含著這么豐富的數學知識。例如老師可以把學生春遊中的情境拿到教學中來,「同學們去春遊,爭著要去劃船,公園里有7條小船,每船乘6個人,結果還有18個人在岸上等候。」在課上,讓學生根據情境自己編題,自己列式解題。這樣,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變成了來自生活的、生動的數學問題,還促使學生能夠主動投入、積極探究。
結合生活進行實際演練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很強的學科,而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形象性為主。為了使學生能比較輕松的掌握數學規律,在課堂教學中,筆者力求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生活情景,把他們引入生活實際中來,讓他們在實際操作中,通過觀察和實踐來理解數學概念,掌握數學方法,逐步培養他們抽象、概括、比較、分析和綜合的能力。比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時,存在著三種類型的題目:相向而行(或相對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為了讓學生能夠搞清三者之間解題規律的聯系和區別,筆者組織學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兩人為一組,將相遇問題中的三種情況作演示,表演場地在教室內外自由尋找,過5分鍾後集中交流表演情況。學生們興致勃勃,個個洋溢著笑容開始了自己的演出。通過這次實際演練,使學生加深了對相遇問題三種情況的理解。
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
「讓講台成為舞台、讓教室成為社會、讓學生成為演員、讓教師成為導演」,將數學與生活、學習、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將學生運用數學的過程趣味化、生活化,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慾望,培養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
學生運用語言表達出自己在數學學習中的新思想、新發現,可以幫助學生系統地思考問題、探究問題,深化對問題的理解,找到成功的感受和體驗,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在教學中讓學生編寫「我和數學」的故事,寫「數學日記」,可以培養對數學的感受能力,深化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引導學生感受數學就在身邊,數學與生活聯系緊密。如讓學生寫在家裡,爸爸媽媽用到了哪些數學知識,上商店買東西,又用了哪些數學知識……通過記「數學日記」,既讓學生探究了生活中的數學,明白了數學知識不僅有用,而且在生活中時時處處都在用,又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養;而教師通過閱讀學生的「數學日記」,也可以了解學生有沒有較強的「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使以後的教學更有針對性。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把社會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學習數學的大課堂中,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他們學會用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形成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
Ⅲ 讓幼兒在生活與游戲中學數學的方法
很多教師認為,幼兒數學教育形式單一,內容枯燥。其實,幼兒的一日生活中處處隱含著數學教育的內容。只要能抓住幼兒的興趣,創設輕松的氛圍,寓數學教育於幼兒生活活動之中,數學教育同樣能夠活潑而又精彩。
一、環境與幼兒數學的學習
幼兒園班級的環境布置和材料投放都可以滲透一定的數學元素,這樣可以吸引幼兒的無意注意,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感受、體驗數學知識,發展數學能力。如數學角擺放的數字卡片、串珠,積木區投放的各種形狀的積木,建築區張貼的各種幾何圖形組合的房子,沙水區擺放的不同容積的玻璃杯,等等。這些環境和材料中都包含了一定的數學教育內容,能夠激發幼兒對各種數學現象的興趣,引發幼兒的思考。因此,教師應該積極創設能夠培養和激發幼兒思考數學的環境,為幼兒提供可以自如、充分操作的材料,以支持幼兒的數學學習。幼兒也可以參與環境創設的過程,這個創設環境的過程將成為幼兒數學學習的過程。
二、創設生活化的數學學習的環境
數學知識與生活聯系十分密切,只有讓幼兒感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才能引發他們更積極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因此,幼兒數學教育生活化,需要教師巧妙抓住一日生活中與數學有關的問題情境,讓幼兒在各種活動中感知和體驗。例如,可以利用活動區的人數、游戲材料的數量等,讓幼兒學習有關「數」的概念;通過「我是第幾組的小朋友」「我排第幾個」等問題,讓幼兒積累與「序」有關的知識經驗;通過游戲時的「小腳印」標記、玩具櫃的標記以及發放碗筷等,讓幼兒學習「對應比較」。
教師不但要提供生活化的數學環境,更應該抓住和把握生活中的數學教育契機。例如,在討論如何輪流幫教師整理玩具時,有的小朋友提出:「從周一到周五每天有一組小朋友整理,那第六組哪天整理呢?」經過討論,幼兒提出:「可以讓第六組小朋友分到前五組。」為了幫助幼兒理清分組的線索,記住分組的結果,我邊在黑板上畫表格,邊對照表格用問題引導幼兒整理經驗:原來每組有幾位小朋友?一共有幾組加了人?第六組幾人參加做值日?還剩幾個人?怎麼辦?幼兒一一做了回答。因最後多出一人,大家決定讓他替沒來的小朋友做值日。這樣直觀清楚地呈現分配過程和結果,便於幼兒建構數學經驗。幼兒通過充分地討論建構了相應的數學經驗,真正學會了運用數學經驗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幼兒的思維發展具有具體形象性的特點,他們需要通過實際的操作來加強對數學的理解。日常生活具有一定的情境性、直觀性,它貼近幼兒的生活,與幼兒的經驗相符合,其中滲透的數學概念更易於幼兒理解和接受。因此,教師可以利用這些教育資源,引導幼兒了解數學與生活的關系,讓幼兒在輕松的生活中獲得數學知識和經驗,學會解決問題,獲得主動發展。
三、在游戲活動中創設數學學習的環境
游戲本身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情境性,同時游戲過程中有玩具、材料、動作和活動,容易吸引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在游戲中,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和豐富的活動形式緊密結合起來,幼兒能夠自發地應用數學知識,獲得有益的經驗。因此,游戲是激發幼兒對數學活動興趣最直接的方法,教師應在數學游戲活動與區角游戲中滲透數學教育的內容,為幼兒提供可展開探索的操作材料(材料的提供要體現層次性和階段性),讓幼兒通過操作材料,獲得感知和體驗。在小、中、大班開展的超市游戲中,小班幼兒可以按標記將商品分類擺放;中班幼兒可以進行「買賣」活動,教師提供點卡作為錢,根據價格畫點;大班幼兒的活動則更加豐富、多元。如,我們在大班的超市活動中開展了促銷活動,設計出一張促銷單。幼兒進行游戲的積極性越來越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越來越強,後來我們又生成了「買一送一」等促銷活動,這些都蘊涵著數學的概念。
再如,在小班開展「娃娃家」游戲時,讓幼兒在游戲中通過分發碗、勺等活動,理解「1和許多」「一一對應」等數學概念,發展幼兒分類和比較等數學能力。在提供物品時,教師可以先提供一樣多的物品,再提供不一樣多的物品,逐漸提高要求。
因此,我們要挖掘身邊數學的教育契機,讓幼兒學會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只要教師心中有明確的教育目標,並善於觀察和思考,就能抓住教育的契機,支持並創造條件讓幼兒大膽去猜想、去探索;適時幫助幼兒整理經驗,讓幼兒在不斷積累經驗的過程中獲得發展。
Ⅳ 從生活中培養數學能力方法有哪些
一、讓孩子在課堂外學會觀察,培養數學思維
1、在購物中形成數字觀念。長期以來,數學學習一直困擾著師生,教者認為難教、學者覺得難學,家長認為難管。其實生活當中就有許多數學的培訓方式:如身上有多少錢,要去超市買東西,如何做計劃,能買什麼,不能買什麼。如買冰棍花了8元,數量有12根,那單價是多少?這些就是身邊的數學。我們要讓孩子在生活中學會觀察,培養孩子數的概念,學會比較,學會計算等。
2、在觀察事物中培養數學思維。數學思維意識需要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來逐步培養,數學能力的關鍵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要盡量為孩子提供更多的機會接觸現實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使孩子意識到在他們周圍存在著很多有趣的數學,並養成有意識地用數學的觀點觀察和認識事物的習慣,逐步形成把簡單的實際問題表示為數學問題的意識傾向,養成觀察、分析的思維習慣。
3、在娛樂中養成數學思維習慣。「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是直線」,所以要取得比賽的勝利,我們要盡可能走直線。在所有的娛樂方式中,都有數學的影子,用數學的思維方法去娛樂,就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形成數學思維習慣是孩子學好數學的關鍵。
二、讓孩子在游戲中學會思考,領悟數學方法
1、用游戲的手段培養孩子數學思維。在日常生活中採取能誘發孩子數學興趣,將數學教育的內容游戲化,讓孩子在各類游戲中感受數學,運用數學,將數學融入各類游戲中。讓孩子在運用數學方法解決游戲中某些簡單問題的過程時理解數學,積累數學經驗,鞏固數學方法,領悟數學價值,體驗成功的樂趣。如在擺跳棋、量量小手和小腳、認識形狀、比高矮等游戲中,讓孩子學習分類、點數、比較、運算等基本的數學能力等。
2、興趣是孩子學好數學的第一老師。自然界中有很多數學問題,家長經常為孩子提供展開數學想像的奇趣空間,就會激發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好奇心。例如:讓孩子說出小三角形面積是大三角形面積的幾分之幾?這個題目告訴孩子變形可以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學過分數以後,給孩子出一個經典的數學趣題:有位農夫共有11匹馬,他臨死的時候留下一份遺囑:將財產的二分之一分給小兒子,將財產的四分之一分給小女兒,將財產的六分之一分給大女兒。農夫死後兒女們為分割財產傷透了腦筋,怎麼辦呢?最後還是一位鄰居牽來自家的一匹馬幫忙解決了這個難題,你知道是怎樣解決的嗎?對於孩子來說,11不能夠被6、4、2整除,這個問題難就難在這里。不過可以鼓勵孩子開動腦筋,算一算如果加上鄰居的一匹馬,是否很容易就將馬匹分開了?
3、數學方法的形成是數學思維習慣形成的核心。數學是一種高度抽象的邏輯數理知識,具有抽象性、邏輯性、精確性等特點。首先要深刻理解數學概念,對公式、定理的條件與結論不能模糊。其次要按一定的數學方法進行思考。每次游戲時要善於總結,善於思考還有哪些解決辦法?養成習慣,結合條件不斷變化結論。數學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考試一百分,而是為了不斷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培養自己有一顆聰明的大腦。
三、讓孩子在問題中形成創新的數學思維習慣
1、巧設探索性問題,培養孩子創新思維。我們要為孩子創設逼真的問題情境,喚起他們思考的慾望。在實踐中,我們如能讓孩子置身於逼真的問題情境中,體驗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在實踐中提高創新思維,孩子也會品嘗到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
2、培養孩子敢於打破傳統,開啟孩子「智慧之門」。創新思維的培養,要讓孩子在生活中敢於打破傳統的思維模式。疑問是思維的開始,疑問是創造的動力,一個好的問題比一個好的回答更有價值,作為師長要有意識的為孩子創設問題情境,並通過點撥、啟發、引導,促使他們積極思考,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同時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
3、在生活中培養孩子求異思維,大膽創新。引導孩子在問題中積極求異,在學習中變換敘述方式,在計算中採用多種演算法,在應用題解決中採用「一題多編」、「一題多變」、「一題多解」、「一題多比」、「一題多問」、「一題多改」、「一題多條件」等,不斷激勵孩子創新的思維火花,培養學好數學知識的行為習慣。
四、讓孩子在表達中培養數學思維能力
數學是一種語言,一種具有邏輯性和抽象性的高級語言,它能夠簡潔而確切地表達思想和交流思想。數學交流是孩子必備的能力,具體來說就是閱讀並理解數學課本,並把數學研究和問題解決的結果向別人表達,包括讀、寫、說的能力。
1、培養數學「讀」的能力。讓閱讀成為數學學習的一種習慣,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蘇霍姆林斯基也說「學會學習,首先要學會閱讀」。學生只有通過閱讀才能以讀促思、以讀促說、以讀促學,才能正確理解和解決問題。通過閱讀教材,使孩子不僅可以學習知識、探索規律、鍛煉思維,還可以通過數學圖形和數學規律感知無窮的數學美。
2、注重數學「寫」的能力。學會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數學表達,對於一些易錯題,可備有錯題集,寫出自己的解題思路和正確的解題過程兩者一起比較,找出自己的錯誤所在,以便及時更正。提倡記「數學小日記」,介紹對數學和數學問題的理解、用數學知識的經歷。這種「小日記」自然、真切,寫的是數學活動後孩子們最想說的,因此它最能激發孩子們數學學習情感、引導孩子們深刻反思學習、體會數學學習價值的有效方式。
3、突出數學「說」的能力。數學語言表達方式是世界上最准確的、最簡潔的,讓孩子用數學語言進行大膽的表達,能引導孩子自主探究、發現生活中有數學,感受數學就在身邊,讓熟悉的環境、親近的素材幫助孩子們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燃起主動探索、勇於挑戰數學問題的慾望。
五、讓孩子在實踐中掌握數學技能
一位教育家說過:「學習活動最好的方法是行動。」通過孩子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進行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歸納整理,形成新的知識結構。這樣使他們的直觀感知、觀察發現、歸納類比等數學思維能力在課堂之外的活動中得到鍛煉和提高,實現學以致用的目的。
1、讓孩子在生活中學習。從生活中學習數學,在游戲中學習數學,並把數學應用到生活中去,讓孩子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正符合了中國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的理念:生活即是教育,在做中教乃是真教,在做中學乃是真學。
2、讓孩子在實踐操作中掌握數學知識。活動是孩子最喜歡的學習方式,它是求知慾的外在表現。教師在課外實踐中動手操作或讓孩子自己動手操作,最能喚起孩子的興趣,保持他們穩定的注意力。在平時要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讓孩子的精力高度集中,使大腦興奮,思維敏捷,狀態最佳,有了好的思維習慣,數學知識就能運用自如。
3、讓孩子在探索中掌握數學規律。孩子親自操作的過程,是自己去發現規律的重要過程。通過操作、觀察、分析、比較、判斷、推理、猜想、驗證等活動有機地結合,使孩子不僅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在啟迪思維、解決問題,以及情感與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有所發展。在數學活動中,孩子是活動的主體,重視孩子的實踐活動,給他們探索的機會,不僅讓他們動眼、動耳,而且還要動手、動腦、動口,通過自己看、自已做、自己想、自已說,進行積極探索,體驗成功。
綜上所述,在小學生數學學習中,有計劃有步驟地在課堂內外採用多種多樣的方法激發孩子的興趣,啟迪孩子的思維,培養孩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數學思維習慣;為他們創設寬松、民主、和諧、豐富多彩的氣氛,提供思考、探索和創新的最大空間;引導孩子在自己的生活中學習數學,探究學習方法,形成數學思維能力,為孩子的終身發展奠基。
Ⅳ 如何在大班幼兒的一日生活中滲透數學教學
數學是一門培養和鍛煉思維能力的基礎課,人們形象地稱數學是人類思維的「體操」。
幼兒園進行數學啟蒙教育,對孩子的思維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03.有 用 性
有用的數學,無論是出發點還是歸宿,都與幼兒的現實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能切實幫助幼兒感知和體驗、發現自己的生活是離不開數學的,它可以幫助幼兒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使幼兒的生活更方便。有用的數學更考慮為幼兒未來的數學學習打下基礎。
Ⅵ 怎樣在生活中學習數學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又充滿著數學。學生的數學知識與才能,不僅來自於課堂,還來自於現實生活實際。在課堂教學中,把數學和學生的生活實際銜接起來,讓數學貼近生活,使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起來自然、親切、真實。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如何把握數學與生活的銜接,提高教學效果,我在教學中注意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 數學語言生活化,理解數學
前蘇聯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爾曾說過: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在課堂教學的師生交往中,主要是通過言語交流。同一堂課,不同的教師教出來的學生接受程度不一樣,主要還是取決於教師的語言素質如何,尤其是在我們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將抽象化的數學使學生形象地接受、理解。一個沒有高素質語言藝術的教師是不能勝任的。看似枯燥無味的數學,實則裡面蘊藏著生動有趣的東西。鑒於此,教師的數學語言生活化是學生引導理解數學、學習數學的重要手段。教師要結合兒童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心理特徵等個性心理傾向,在不影響知識的前提下,對數學語言進行加工、裝飾,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如認識「 <」、「>」,教師可引導學生學習順口溜:大於號、小於號,兩個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於,開口在前是大於,兩個數字中間站,誰大對誰開口笑。區別這兩個符號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這個富有童趣的順口溜可以幫助學生有效的區分。
又如把教學長度單位改成「長長短短」;把教學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貨員」,把比大小說成「排排隊」等等,學生對這些生活味十足的課題知識感到非常好奇,感到學習數學很有趣。
二、數學問題生活化,感受數學
新的課程標准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探索數學規律,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自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數學問題,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數學無處不在,生活處處有數學。因此,通過學生所了解、熟悉的社會實際問題(如環境問題、治理垃圾問題、旅遊問題等等),為學生創設生動活潑的探究知識的情境,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
比如:生活中每時每刻都要用到估算,要求學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學到校需多少時間,以免遲到;或估算一下外出旅遊要帶多少錢,才夠回來等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既可積累數學知識,讓學生通過如此切身的問題感受到學數學的價值所在,更是培養學生探索意識和應用意識的最佳途徑。
三、數學情境生活化,體驗數學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在沒有精神壓力,沒有心理負擔,心情舒暢,情緒飽滿的情境下,大腦皮層容易形成興奮中心,思維最活躍,實踐能力最強。在日常的教學中,應該提供這樣的思維環境,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使學生感覺到在課堂上學習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數學問題一樣,需要大家一起來實踐解決,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集體的共同研究,最終得出學習結論。
如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學生生活中的事物,引導學生探索圖形的特徵,豐富空間與圖形的經驗,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教學中可以組織學生分小組到操場上選定一個建築物,讓學生站在不同角度看這個建築物,體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同一個物體時,所看到的形狀的變化,並用簡單的圖形畫下來。也可讓學生在方格紙畫出示意圖:假設圖書館在學校的正東方向200米處,小紅家在學校正北方向500米處,醫院在學校的正南方向1000米處,車站在學校的正西方向800米處。學生可以根據這些信息,在方格紙上確定適當的單位距離,標出相對位置後,教師再及時組織引導學生進行交流,逐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又如教學「元角分的認識」,組織學生開展一次「我是一位出色的售貨員」活動,讓他們在逼真的買賣中掌握、消化和應用知識。再如,相遇問題應用題教學,教師採用學生登台表演,情景再現的方法,把抽象的相關的各種數學術語讓學生迅速地理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高效率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四、數學作業生活化,運用數學
數學來源於生活而最終服務於生活。尤其是小學數學知識 ,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由於課堂時間短暫,所以作業成了課堂教學的有益延伸,成了創新的廣闊天地。學生適當運用課堂內容的自然延伸,能從廣闊的大千世界中學習知識。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激發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慾望,引導學生自覺地應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相關的問題。
如學習了長度單位,可以測自己和父母的身高,從家到學校的路程;認識了人民幣可以用自己零用錢買所需要的東西;學習了統計知識和百分比應用題,可以去統計本校學生人數以及男女生比例;會計算圖形面積可以算一算自己家裡的面積,所用瓷磚的塊數等。
再如布置學生「觀察你家中的物品,找出幾道乘法算式」;「你家一天的生活費用是多少,記錄下來,製成表格,再進行計算」,這樣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有助於學生理解,同時能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也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觀察能力、實踐能力。這樣,學生在輕松愉快地交流中,學得積極、主動,思維隨之展開,興趣隨之激起。
將數學教學與生活相銜接,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數學素材,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習數學如身臨其境,就會產生強烈的親近感和認同感,有利於形成似曾相識的接納心理。教學實踐使我體會到:數學即生活,只有將學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實地感受數學在生活的原型,才能讓學生真正的理解數學,使學生感受到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數學的世界,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