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數字科學 > 小學數學如何說課稿

小學數學如何說課稿

發布時間:2022-12-30 10:10:53

Ⅰ 小學數學說課的基本步驟

一、說教材
1.先說教材地位,如××節是第×冊第×章的第×節,與前後的聯系如何(是基礎/應用/承上啟下……)。

課的學習有什麼幫助或困難。
三、說教法,在教學中採用的方法。

四、說學法,立足學生,要學好這個知識應用什麼方法。
五、說教具,多媒體也算。
六、說教學過程(這是最重要,應占說課環節的一半以上時間)。
1.引入,從什麼角度引入正題,如講故事,看視頻,提問……
2.具體的知識環節,在說的過程中一定要和教學目標與教法相對應。如:我對待這個問題時設計了三個思考問題循序漸進引導學生思考,是為了突破教學難點中的哪個目標。
3.總結歸結。
4.反饋練習(這個也很重要,不能多也不能丟)
七、說教學反思,即講完這節課後有什麼地方做得好,什麼地方做得不足,仍需努力(如果是課前說課此環節省略)。

Ⅱ 小學數學說課稿

小學數學說課稿範文如下:

《圖形的拼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三角形的第四小節的內容。這個內容在以前的教材中是沒有的,該內容是在學習了三角形的分類、內角和的基礎上出現的,我認為教材出現這樣一個內容有兩個原因:

首先在於為以後的平面圖形,特別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推倒做鋪墊的,第二是為了溝通知識之間的聯系。體會平面圖形之間的關系,學慣用聯系變化的觀點看待事物,並未圖形的面積打基礎。

基於以上的認識,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知識技能目標:

⑴通過讓學生用三角形拼不同的四邊形,用三角形拼組圖案。使學生進一步體會三角形的特徵,體會平面圖形之間的關系。

(2)通過拼擺、設計等活動,不僅培養學生觀察、操作和想像能力,而且還培養學生用數學進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創新的意識。

過程與方法:通過動手實踐與合作交流發展空間想像力和審美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玩樂學習中使學生感覺到數學活動的有趣,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教學重難點:用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四邊形,拼出各種圖案。

教具、學具准備:實物投影儀,師生都准備用色卡紙剪出的各種三角形、圖畫紙。

說教學目標:

1、結合實例,通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

2、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動中獲得關於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3、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確定了本課時的教學重、難點: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正確的表象。

面積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並且是在直觀表象的基礎上,抽象出面積概念,而學生的形象思維仍佔主要地位,理解這種抽象的面積知識相對困難,在今後學習中還會與周長概念相混淆。

這堂課是今後學習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基礎,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多種感官積極參與一系列活動,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較好地內化概念本質。

Ⅲ 小學數學優秀說課稿

小學數學優秀說課稿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小學數學優秀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優秀說課稿1

一、說教材

我所執教的"分米、厘米、毫米"的認識這一課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四冊第三單元的內容。

1、教材簡析

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它是在學生認識了長度單位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習分米、厘米、毫米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長度單位的認識,為以後進一步學習長度單位的換算及其他幾何知識打下基礎,它也是實際應用所必需的。

2、教學目標

認識分米、厘米、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這些單位間的進率。

通過直觀操作、小組交流等形式的學習,使學生形成初步的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觀察和認識周圍事物的興趣和意識,使學生感受教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3、教學重點:認識分米、厘米、毫米,知道它們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建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長度觀念。

二、教學設想

1、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所以我根據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即認識1米的基礎上,打亂原有教材安排的先認識厘米,再認識分米、毫米這樣的順序,重新組織教材,讓學生先認識分米,再認識厘米,最後認識毫米。這樣教學之後,不需教師再花時間讓學生去比較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大小,在學生的頭腦中已無形之中形成了一個不等式:米>分米>厘米>毫米。這樣有利於學生有序的建立數量觀念,為學生以後學習數量打好基礎。

2、數學生活化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設計本節課時,我堅持從低年級學生的年齡實際出發,以"感受生活化的數學"和"體驗數學的生活化"為教學理念,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讓數學貼近生活,使學生感受數學的實用性,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本課一開始,從清明節扎小白花剩下的鉛絲引入,使學生感受到長度單位與我們現實生活是密切聯系的,消除對這一數學知識的距離感。

教學活動中,也都注重數學知識跟現實生活相聯系,如在學生認識了1分米、1厘米,1毫米之後,讓學生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哪些東西長度是1分米、1厘米,1毫米,哪些物體可以用毫米作單位。

數學知識學習之後,應該讓這一數學知識回歸生活,所以在練習中我讓學生判斷身邊物體的高度、長度,如:旗桿高10米,鉛筆長10厘米,身高120厘米等等。

3、親身體驗,從中感悟

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教師只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學生才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我在設計本課時,採取看一看、數一數、猜一猜、量一量、摸一摸、想一想等實踐操作和空間想像相結合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閱讀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4、內容分層細化,著眼一個"實"字

這一課主要分三段進行教學,第一段是認識分米,第二段是認識厘米,最後是認識毫米,課的知識量較大,所以教學時我把主要著眼點放在"厘米"的教學上,分米和毫米的認識花的時間相對較少。

認識分米時,我先讓學生觀察米尺得出從"0"刻度線到"10"刻度線的這一段長就是1分米,再讓學生用手比一比1分米有多長,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體大約1分米,充分感知1分米的長度,在此基礎上落實米和分米間的單位進率。

認識厘米時,從三角板入手,觀察得出1厘米的長度,同樣讓學生認識幾厘米的長度,其中安排了一個游戲,通過小組合作看一看、摸一摸、評一評,既讓學生充分感悟到各單位長度,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最後安排了量文具盒,讓學生既鞏固量的方法,又可初步讓學生感知立體圖形,建立空間觀念。

認識毫米時,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1毫米有多長,初步建立1毫米的觀念。

5、重過程教學

一般教學在教學新課後都非常注重對新知的練習鞏固,有基本訓練、專項訓練、深化訓練,使學生在練中達到教師所期望達到的教學效果。現代數學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中重結果,輕過程的思想,轉而重視過程教學,重視學生知識構建的過程。所以在教學這一課時,我把主要時間集中於學生對1分米、1厘米1毫米的認識及建立它們的長度觀念,只留少量的時間做些簡單的鞏固練習。

小學數學優秀說課稿2

一、說教材(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在全書和章節中的作用是:《xx》是xx版數學教材第冊第章第節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基礎,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在中,占據的地位。以及為其他學科和今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2、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通過教學初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讀圖分析,收集處理信息,團結協作,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通過師生雙邊活動,初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加強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的教學引導學生從現實的生活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或另分成三個層次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3、重點、難點以及確定依據: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難點是

下面,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目標,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說教法(教學策略)

1、教學手段:

在教學過程中擬計劃進行如下操作。基於本節課的特點,著重採用的教學方法。

2、教學方法及其理論依據: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主導」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採用學生參與度高的學導式討論教學法。在學生看書,討論的基礎上,在老師啟發引導下,運用問題解決式教法,師生交談法,圖像信號法,問答式,課堂討論法。在採用問答法時,特別注重不同難度的問題,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面向全體,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機會,培養其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有效的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能,力求使學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同時通過課堂練習和課後作業,啟發學生從書本知識回到社會實踐。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數學知識,學習基礎性的知識和技能,在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明確學習目標,老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主體的內驅力。

3、說學法(學情分析)

(1)學生特點分析:年級的學生認知處於發展階段是,抓住學生特點,積極採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能激發學生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

(2)知識障礙上:知識掌握上,學生原有的知識,許多學生出現知識遺忘,所以應全面系統的去講述;學生學習本節課的知識障礙,知識學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學中老師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3)動機和興趣上:明確的學習目的,老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最後我來具體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4、說教學流程:

(1)由引入: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的沉思,期待尋找理由和證明過程。在實際情況下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肖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知識,不但易於保持,而且易於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2)由實例得出本課新的知識點

(3)講解例題。在講例題時,不僅在於怎樣解,更在於為什麼這樣解,而及時對解題方法和規律進行概括,有利於學生的思維能力。

(4)能力訓練。課後練習使學生能鞏固並自覺運用所學知識與解題思想方法。

(5)總結結論,強化認識。知識性的內容小結,可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盡快化為學生的素質,數學思想方法的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並且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目標。

(6)變式延伸,進行重構,重視課本例題,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例題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累積,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7)板書

(8)布置作業。

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進行分層訓練,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

教學程序:

課堂結構:復習提問,導入講授課,課堂練習,鞏固新課,布置作業等五部分

小學數學優秀說課稿3

一.說教材:

《認識鍾表》是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內容。`本節課要求學生對整時的認識,是學生建立時間概念的初次嘗試,也為以後「時、分」的教學奠定了基礎。教材在編寫上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生動具體的學習數學。按照「認識鍾面結構——整時的讀寫法——時間觀念建立」的順序編寫。

一般來說,一名6歲的兒童每天起床、吃飯、上課都要按照一定的時間進行,這樣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節課的目標定為:

1.認知目標:

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認識鍾面的外部構成;結合生活經驗總結出認識整時的方法;知道表示時間的兩種形式。

2、情感目標:

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學習意識。

3、思維拓展目標:

(1)使學生初步建立時間觀念,自覺養成遵守和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2)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重點:充分認識鍾面的外部構成,掌握認讀整時的方法;

難點:正確說出鍾面上所指的整時。

二、說教法學法:

這一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年齡小、好動、愛玩、好奇心強,在四十分鍾的教學中容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採用了愉快式教學方法為主,創設情境,設計了色彩鮮艷的課件,讓學生在課件所創設的情境中學習。同時我還採用了動像發現教學法,讓孩子們通過合作交流發現鍾面的結構,這樣既活躍了學生的思想,激發了認知興趣,而且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為了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想一想、數一數、說一說、比一比、寫一寫、撥一撥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動眼、動耳、動腦、動口,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

三、總體設計:

本節課我安排了四個教學環節:

(1)創設情境,誘發興趣。

(2)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3)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4)引導學生總結全課

第一層:創設情境,誘發興趣。

在這個環節中,我首先用課件出示鬧鍾聲和錄音讓大家猜謎,當同學們猜出鬧鍾,再說說它的作用。這樣引出課題。目的在於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景。

第二層: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在這一環節,我分了兩大步驟來完成:

第一步驟是初步認識鍾面

在這一部分內容里,我注重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引導學生觀察課件上的鍾面和自己的學具鍾表看發現了什麼?充分的讓學生說一說,數一數,主動探索性觀察解決問題,把自己發現的與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學習,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是凌亂的不是在序的,不容易將知識轉為內化,如:有的學生發現有長針也有短針等,在教學設計中我充分地考慮到這一點,採用了電腦輔助教學,讓時針和分針作自我介紹,用充滿童真的語言來吸引孩子。接著再跟著電腦數,得出鍾面的基本結構,也強調了時針走的慢,分針走的快的特點,這樣的組織讓學生的思維有序了,同時以培養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這比教師直接給予答案,更能使學生記憶深刻,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

第二步驟是學習整時的認、讀、寫。

學生在生活中雖然有的能認識整時,但概念是模糊的,為了更好的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我將3個鍾面板在黑板上,學生通過觀察對比、討論交流,最後達成共識:這三個鍾面的分針都指12,引導總結出當分針指12時,時針指幾就是幾時。為了更好的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對時針和分針的區分,做一個時針和分針交朋友的小游戲。最後讓學生動手操作,撥一撥,在這里教師作示範按順時針撥動鍾面,再讓全班同學參照老師的方法,一人說時刻,一人撥鍾面。這為今後的教學作鋪墊。

在教學整時的兩種寫法時,我先介紹漢字「時」表示的方法,在教學電子表形式時,充分利用教材,出示主題圖,引導學生觀察桌子上放著什麼?你在哪兒見過這樣的鍾?自然巧妙地把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打開學生的記憶大門,使學生從生活中找出答案,通過對8時的兩種書寫形式的教學,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了整時兩種寫法,再通過練習,讓學生板演黑板另外兩個鍾面的寫法。使學生學以致用,促使知識內化。

第三層: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在這一環節中寓教於樂,溶練習於游戲中,讓學生玩樂中鞏固知識,在這里我主要設計了,小朋友一天的作息安排。

我用課件出示小朋友的一天,讓學生邊看錄像邊互相說「小朋友什麼時間在做什麼」然後讓學生評一評他的安排合理嗎?這樣將數學課堂教學變為學生認識生活,認識數學的活動課,體現「數學源於生活,賦於生活,用於生活的思想。也為後面的作業打下鋪墊。

我先讓學生說說在這40分鍾里學會了什麼樣?你是通過什麼方法知道的?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鞏固。並布置作業擴展訓練,回家在爸爸媽媽幫助下為自己設計一份作息時間表。

以上是我對「認識整時」這部分內容的分析和教學設想。

;

Ⅳ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一份優秀的說課稿,體現的不僅僅是教師的能力,更體現出教師對工作的熱愛認真程度,通過說課稿,教師可以更好地展開教學,合理科學的規劃使教學作用化。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學 二年級數學 說課稿(三篇)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篇一】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一、說內容:

九年級義務 教育 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八單元《數學廣角——搭配(一)》第一課時《簡單的排列》。

二、說教材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在二年級開始新增設的一個單元,主要是讓學生感知重要的排列的數學思想及其 方法 。排列的思想方法應用非常廣泛,而且也為以後的學習打下了基礎。《標准》中指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在新課部分安排了學生利用三張數字卡片擺兩位數的情境,其主要目是讓學生從最簡單的排列入手,為後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根據教材的相關知識和學生積累知識、 抽象思維 較弱、理解能力有限,對多個事物的排列,常常出現遺漏、重復。所以本課教學重點在於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意識。

三、說教學目標

依據《課標》對知識、能力和思想教育三者統一的要求,及我對教材的分析、理解和對學生實際情況的了解,我將本節課的三維目標確立為:

(一)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活動,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觀察、比較、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動,培養學生有序地、全面的思考問題的意識。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意識。

四、說教法

《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根據學生認知特點和規律、學情分析,以及《課標》的要求和低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實際,在本節課的設計中,從學生喜歡破譯簡單的密碼入手來引入新課。我准備了數字卡片的學具,讓學生在操作中突出本節課的重點,並把重點內容利用板書呈現。整節課注重發揮多媒體教學的`作用,通過課件演示、動手操作、合作學習、游戲活動等方式組織教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從而提高課堂效率。把靜態知識轉化成動態,把抽象數學知識變為具體可操作的規律性知識。

五、說學法:

二年級的學生積累知識、理解能力有限,缺乏空間 想像力 ,在心理上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是很難的,特別是數學廣角內容一年級沒有接觸過,突然接觸,學生不知道學的是什麼。而且學生也容易將排列和組合混淆,在本節課不作定義上的講解,只是讓學生初步感知。所以,不能夠直接讓學生來學習,學生會覺得很困難,也不能夠有好的效果,但學生已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只是沒有被系統的提煉出來。因此,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結合生動有趣的活動來進行學習,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新知,發現規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我們要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 經驗 出發,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貫穿全課,充分應用分組合作、共同探究、獨立思考的學習模式,使學生在合作中學會了知識,體驗了學習的樂趣,思維活動也更加活躍。

六、說結構:

(一)創設情景,導入課題。(3分鍾)

創設一個利用1、2兩個數開密碼鎖的方法進行數的排列教學,這里是讓學先獨立思考,然後學生拿出卡片進行操作,這樣可以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導出課題。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15分鍾)

本節課屬於數學活動課,既然是活動課,那就應該讓學生充分的動起來,通過「擺」發現問題,通過「說」進行交流,從而解決問題。

(三)課間休息。(2分鍾)

(四)鞏固練習。(18分鍾)

1、變式練習:把數字1改為0,用1、0、3任選2個數字能擺出幾個不同的兩位數?

2、3位同學坐成一排合影,有多少種做法?

3、三個人每,兩個人握1次手,一共握了幾次手?

4、逛逛服裝店,這里有2件衣服和2條褲子,小朋友們你們想怎樣搭配買一套衣服呢?

5、《 兒童 文學》、《 十萬個為什麼 》和《自然奧秘》要送給小紅兩本,可能送哪兩本?

(五) 總結 歸納(2分鍾)

讓學生說一說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那些收獲?

【篇二】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一、說教材

《克和千克》是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的內容。要求學生認識兩個常用的質量單位克和千克,是學生對質量單位的初步嘗試,也是為後面「噸」的教學奠定基礎。從學生的感知規律和生活經驗出發,靈活處理教材,先認識克,再認識千克,然後理解克與千克的關系及知識應用。

圍繞這節課的內容,以新的教學理念作指導,結合課題的實驗方向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1、學生認識克和千克,對1千克、幾千克、1克、幾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與千克的關系,能進行簡單的質量計算。

2、繼續培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 學習方法 、鼓勵個性化的學習意識。

3、使學生充分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的重點是對千克與克的認識並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難點是對克的認識。

二、教法和學法

教法:這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二年級學生,雖然他們已養成一定的學習習慣,但因年齡小,還是好動、好玩、好奇心強,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教師在教學中以情境教學法為主,創設學生喜歡、熟悉的游戲情境、活動情境,讓學生充分去感受、發現,獲取新知,同時還採用啟發式教學、直觀教學等 教學方法 ,為學生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創造了良好基礎。

學法:為了更好的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並優化多樣化學習方式,在學法上採用了讓學生掂一掂、說一說、估一估、稱一稱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動手、動口、動耳、動腦,在這種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教師:前幾天,同學們隨家長去超市購買了一些物品,還收集了一些常用物品的質量,我們一起交流一下好嗎?

生答:媽媽買的牙膏是30克,火腿腸一根是45克,我的體重是31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師:同學們說了這么多,你有什麼發現嗎?

生:有的後面帶:「克」,有的後面帶「千克」。

學生有可能答出:比較輕的用克作單位,比較重的用千克作單位。

2、點明課題。

師:要知道我們購買的物品的輕重,可以用什麼方法?

生答:用秤稱。

3、課件展示生活中常見的幾種秤。

教師著重給學生介紹一下天平的組成及用法。

設計理念

教材呈現給我們是一個靜態的知識,它所創設的情境有些離本地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在本節課中,我先讓學生交流平時購物中的一些發現,學生學會了認識商品的質量標注,從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識是真實的、親切的,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為學生學數學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在生活中體驗感悟

1、克的認識

這部分內容主要從以下六個環節來進行:

(1)用手掂一掂:一枚2分硬幣有多重。

(2)用天平稱:一枚二分硬幣重約一克。

(3)再用手掂一掂:一克大約有多重? 說說 自己的感受。

(4)舉幾個生活中大約重一克的物品的例子。

(5)掂一掂桌子上的學慣用品大約有多重,用天平稱一稱。

(6)用手掂一掂學慣用品,說說自己的感受。

2、千克的認識

千克的認識這部分內容主要從以下八個環節來進行:

(1)用手掂一掂:估一估一袋鹽大約有多重。

(2)看標註:一袋鹽重500克。

(3)教師問:兩袋鹽呢?

生答:1000克

(4)用手掂一掂兩袋鹽的重量。

(5)教師問:兩袋鹽的重量用天平秤合適嗎?

生答:不合適。

教師:那應該用那種秤來稱呢?

生:彈簧秤。

生:台秤。

(6)用彈簧秤稱兩袋鹽的重量,得出:1千克。

推出:1千克=1000克板書:1千克=1000克

(7)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說說自己的感受。

(8)稱桌子上的學慣用品稱一稱,掂一掂,說說自己的感受。

設計理念

傳統的教學中,知識形成的過程是由教師講的。教師的講授代替了學生的操作與思維,學生無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學生通過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的活動,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後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並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學生通過大量的操作:稱一稱2分硬幣、數學書、1千克重的食鹽、書包等,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彈簧稱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這些生活中的數學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體驗到的,並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鞏固新知

課件展示:

1、寫出體重。

2、在括弧里填上合適的單位。

3、連一連。

4、找錯。

設計理念

本節課,學生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一個2分硬幣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在教學中,我充分讓學生動手掂一掂、動腦估一估、動口說說自己的感受,在愉快的學習氣氛中體會感悟1克和1千克的實際輕重,理解克和千克的關系,符合小學生好奇好勝的心理,增強了學習興趣,又讓學生充分享受了學習、交流、體驗成功的喜悅。

【篇三】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倍的認識》:

一、說內容:

本節課是西師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P82例1、例2及相關練習

二、說目標:

1、通過操作初步理解「倍」的意義;

2、能用「倍」的意義敘述兩個數的倍數關系;

3、培養學生動手、動口能力和認真思考的習慣,激發學生求知慾。

三、說重、難點:

理解倍的意義;敘述兩個數的倍數關系。

四、教、學具准備:

磁石片、小棒、小黑板等。

五、說教學過程:

(一)鋪墊練習:

1、數8根小棒,每2根分一份;說8裡面有()個2;

2、數9根小棒,每3根分一份;說9裡面有()個3。怎麼算?

(讓學生熟練掌握兩種分法)

(二)探究新知:

1、分兩排擺小棒,3根和6根,再說說3與6有什麼關系?師小結引入新課。從一個數裡面有幾個另一個數,初步認識一個數是另一個為幾倍。(剛才同學們說到的3和6的這些關系,都是我們以前學過的知識,其實,3和6之間還存在其他的一些關系,今天,老師就要帶著同學們一起去探究3和6之間一種新的數量關系:倍數關系。(板書:倍的認識))

2、能過畫一畫,圈一圈,填一填,進一步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3、指導看書,完成例2,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

4、通過議一議的(8是4的幾倍?8是2的幾倍?)活動,讓學生更進一步理解倍的意義。

5、小結:要知道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就想:這個數裡面有(幾)個另一個數,那這個數就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三)課堂活動

指導看書,引導說8、6、48的倍數關系。

(四)全課總結。

今天我們探究了什麼?你能舉例說說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嗎?

(五)作業

六、教學得失:

學生通過一系列的操作活動,學生初步理解了倍的意義,通過一個數裡面有幾個另一個數,去體會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教學中,在復習練習鋪墊中的分一分,花費時間較多,導致作業練習沒有完成;二是課堂活動的2題,對於「6的8倍是48」與「48是6的8倍」兩句話的理解,學生易弄混,說不清。這是我在之前對教材和學生研究的不夠。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相關 文章 :

1.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的教案

2. 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一課的教案

3. 小學二年級語文課堂說課稿

4.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教案

5. 小學二年級語文《狼和小羊》教案及說課稿

6. 小學數學教案《認識角》教學設計

7. 師范生都要的萬能說課稿,別藏著了,分享吧(附數學說課模板)

8. 二年級語文教師說課稿:《曹沖稱象》說課稿

9. 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玩具櫃台前的孩子說課稿

Ⅳ 小學數學六年級說課稿

小學數學六年級說課稿範文(通用5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六年級說課稿範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數學六年級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課是一節實踐課,內容選取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的寄信活動為素材,通過探究如何確定郵資,如何根據信函質量支付郵資等活動,一方面鞏固所學的集合、組合知識,另一方面培養學生歸納、推理的能力。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熟悉、了解、鞏固所學的郵票組合知識,並通過探究,知道如何確定郵資,會寄信。

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如何確定郵資,如何根據信函質量支付郵資等活動,培養學生調查能力、搜集處理信息能力和歸納、推理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3、本節課的重難點:

探究如何確定郵資,如何根據信函質量支付郵資。

二、說教法學法

1)以學生已有經驗導入,提高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先給學生呈現一些不同的郵票,讓學生了解郵票的相關知識,認識郵票的作用,為後面探索郵票中的數學問題作好鋪墊,同時也讓學生通過郵票上的圖案了解我國的大好河山,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凸現教學的實效性。

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小組合作的作用,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首先,出示國家郵局關於新含郵資的規定,使學生了解信函郵資的一些常識,並說明確定信函資費的兩大要素:第一,信函的目的地是本埠還是外埠。第二,信函質量。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引導學生填寫1克——100克的資費表格,確定100克以內的信函所支付的費用,再確定哪些資費可以僅用0.8元和1.2元的郵票支付,那些不能。然後再小組合作,設計出一張符合要求的郵票面值。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在練習中提升學生應用數學意識,培養創新意識。

練習相似類型的習題,如最多用4張郵票支付不超過400克的信函,,除了用0、8元和1、2元的郵票外,還需要增加什麼面值的郵票?在練習活動中,先小組合作再獨立解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使學生會應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三、說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觀察郵票

問:你寄過信嗎?見過這些郵票嗎?

2.說一說。

(1)上面這些都是普通郵票,你還見過哪些郵票?

(2)你知道它們各有什麼作用嗎?交流後,使學生明白普通郵票面值種類齊全,可適用於各種郵政業務。

3.揭示課題。

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郵票中的數學問題。

板書課題:郵票中的數學問題。

(二)組織活動:

1、出示郵票相關的費用。(課本118頁)

問:從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如:

(1)不到20g的信函,寄給本埠的朋友只要貼0.80元的郵票。

(2)不到20g的信函,寄給外埠的朋友要貼1.20元的郵票。

2、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樣貼郵票?

(1)學生觀察表中數據,計算出所需郵資。

(2)說一說你是怎麼算的。

想:每重20g,郵資1.20元,40g,的信函,郵資是2.40元。

3、不足20g按20g計算,所以,45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郵資是3.60元、。

4、如果郵寄不超過100g的信函,最多隻能貼3張郵票,只能用80分和1.2元的郵票能滿足需要嗎?如果不能,請你再設計一張郵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郵票能滿足需要。

(1)不超過去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郵資?

學生說一說各種可能的資費。引導列表描述。(課本119頁)

(2)只用80分和1.2元兩種面值可支付的資費是多少?

一張:80分1.2元

兩張:80分×2=1.6元 1.2×2=2.4元 0.8+1.2=2.0元

三張:0.8×3=2.4元

1、2×3=3.6元

1、2×2+0.8=3.2元

(3)你認為可以讀者設計一張多少面值的郵票?學生自行設計各種面值的郵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郵票能滿足需要。

(三)布置作業:

如果想最多隻用4種面值的郵票,就能支付所有不超過硬,400g的信函的資費,除了80分和1、2元兩種面值,你認為還需要增加什麼面值的郵票?

小學數學六年級說課稿2

教材說明

這是一節小學六年級的數學課。

學生分析

學生整體上思維敏捷,在新授課上總是表現出較濃的興趣,課堂反應與接受較快。

本節課將要教學的「成數與折扣」,大多數同學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新聞媒體、交往、購物等多少都有所接觸、了解。但學生的這種認識還只是憑借生活經驗產生的感性認識。如打折,學生都能想到是便宜了,比原價少了,但問其所以然,能解釋清楚的並不多。所以對成數、折扣知識概念學生並未真正理解。另外,學生很少會將這種生活中的商業折扣、農業成數與數學、與課本上的百分數數學知識相聯系,欠缺知識間溝通互化的意識。所以,需要教師規范、指導形成系統的概念,聯系生活實踐來展開教學。

教學目標

1.明確成數、折扣的含義。

2.能熟練地把成數、折扣寫成分數、百分數。

3.正確解答有關成數、折扣應用題。

4.學會合理、靈活地選擇方法,鍛煉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課前准備

電腦課件一份,學生准備計算器。

教學流程

一、聯系主活,導入新課。

師:我們剛剛度過一個有意義的寒假。愉快的寒假結束了,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過去了,就在春節過後,各商家又會搞些什麼樣的促銷活動呢?學生匯報調查情況。

二、在生活情境中,講授新知。

1.教學折扣的含義,會把折扣改寫成百分數。

(1)談話,探學情。

師:剛才大家調查到的打折是商家常用的手段,是一個商業用語,那麼你所調查到的打折是什麼意思呢?比如說打「七折」,你怎麼理解?學生回答。

師:你們舉的例子都很好,老師也搜集到某商場打七折的售價標簽。

(電腦顯示)

①大衣,原價:1000元,現價:700元。

②圍巾,原價:100元,現價:70元。

③鉛筆盒,原價:10元,現價:xx

④橡皮,原價:1元,現價:xx

師:動腦筋想一想。如果原價是10元的鉛筆盒,打七折,猜一猜現價會是多少?如果原價是1元的橡皮,打七折,現價又是多少?

學生回答。

師:仔細觀察,商品在打七折時,原價與現價有一個什麼樣的關系?帶著這樣的問題,拿出你手中調查到的打七折的標簽,可以利用計算器,也可以藉助課本,四人小組一起試著找到答案。

(2)討論,找規律。

學生動手操作、計算,並在計算或討論中發現規律。

師:說說你們組尋找的方法。

學生的方法有:利用計算器,原價乘以70%恰好是標簽的售價;或現價除以原價大約都是70%;或查書等。

(3)歸納,得定義。

師:通過小組討論,誰能說說打七折是什麼意思?打八折是什麼意思?打九折呢?打八五折呢?

學生回答。

師:概括地講,打折是什麼意思?如果用分母是十的分數,該怎樣表示?

師小結:「幾折」是就是十分之幾,也就是百分之幾十。

(4)練習。

①四折是十分之(),改寫成百分數是()。

②六折是十分之(),改寫成百分數是()。

③七五折是十分之(),改寫成百分數是()。

④九二折是十分之(),改寫成百分數是()。

2.運用折扣含義解決實際問題。

例1:商店出售錄音機,每台原價430元,現價打九折出售,比原價便宜多少元?

(1)出示提綱。

①打九折怎麼理解?

②是以誰為單位「1」?

③可以改寫成一道怎樣的應用題?

④要求便宜多少元?也就是要求什麼?

(2)學生試做,講評。

(3)練習,做一做。

3.教學成數的含義,把成數改寫成百分數。

(1)新聞,探學情。

師:看了這則新聞,你想到什麼?是肯定不能來嗎?從哪兒看出來的?你認為八成表示有多大的把握?

學生回答。

師:大家說得都很好。如果把肯定來晉看作100%的話,八成就相當於80%。這種說法除了日常生活之外,在工農業生產中也經常用到。

(2)自學,得意義。

打開書自學課本相關內容。

學生匯報情況,概括成數的`含義。

(3)練習。

師:就要單元測試了,能不能用含有成數的句子表達你對這次測試有多大的信心?

①四成是十分之(),改寫成百分數()。

②二成五是十分之(),改寫成百分數()。

③七成五是十分之(),改寫成百分數()。

④八成七是十分之(),改寫成百分數()。

4.運用成數含義解決實際問題。

例2:小華家承包了一塊菜田,前年收白菜41、6噸,去年比前年多收了二成五,去年收白菜多少噸?

學生試做、匯報、講評。

三、鞏固練習、應用所學。

1.判斷。

(1)成數表示兩數之間的倍數關系。()

(2)五成八改寫成百分數是5、8%。()

(3)商品打折扣都是以原商品價格為單位「1」,即標准量。()

(4)某縣今年蔬菜比去年增產四成,這里的四成是把去年看作單位「1」。()

(5)一件上衣現在打八折出售,就是說比原價降低10%。()

2.做課本中的相關練習題。

四、全課總結。

今天你又知道了什麼知識?

板書:

折扣成數:

例1:430×(1-90%)例2:41、6×(1+25%)

=430×0、1=41、6×1、25

=43(元)=52(噸)

答:比原價便宜43元。答:去年收白菜52噸。

小學數學六年級說課稿3

一、教材及學情分析:

「認識比」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教材中第五單元的起始課,是本冊教材的教學重點之一。教材密切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設置了多種情境圖。通過對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對已有的兩個數相比的知識得以升華,同時也能夠對學生進一步學習比的性質、比的應用和比例的相關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認識比」這部分知識內容學生缺乏已有的感知、經驗。針對知識內容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組織學生圍繞「比」的問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較、總結的教學方法,實現學生有效學習。

二、教學目標分析:

依據教材特點及學情分析,結合數學教學「知識與技巧」、「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我將本課時目標確定如下:

(1)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比的過程,理解比的意義。

(2)能正確讀寫比,會求比值,理解比與除法、分數的關系。

(3)培養學生比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能利用比的知識解釋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

其中,理解掌握比的意義,比與分數、除法之間的聯系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

三、教學活動過程與安排

教學伊時,以落實第1個目標,教材中學生非常熟悉的實物圖為例,引出比的概念。在要求學生閱讀教材後,我引導學生認識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關系還可以用「比」的形式,在講練結合中,引導學生學習比的讀寫;並通過自學,讓學生認識比的各部分的名稱。「試一試」的教學先讓學生說一說四個「比」的具體意義;通過交流,讓學生說出把每種溶液里洗潔液看作1份時水的份數。引導學生討論每種溶液里洗潔液與水體積之間關系的其他表示方法,從而使學生初步體會到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內在聯系,加深對比的意義的認識。

接著利用教材里生活中行程問題為例,引導學生填表後說明還可以用比的方法表示路程與時間的關系。啟發學生觀察分析已認識的比進而組織學生討論:「兩個數的比又表示什麼?」這一問題,使學生認識上面的例子都是通過比來表示兩個數相除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對比的認識,從而正確描述比的意義及比值的概念,促使學生把比的知識納入到已有的知識結構。

例2後面「試一試」與「練一練」的第3題整合在一起,學生完成填空後,組織學生討論:比的前項、後項和比值分別相當於除法和分數的什麼?並通過自學「試一試」後面一段話發現兩個數的比也可以寫成不同形式,但仍讀作比,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最後討論「比的後項可以是0嗎」這一問題時穿插數學中的比與體育比賽中引用比寫法的區別。使學生對比的認識更加透徹。在上述過程中,用討論與交流的方式對比與除法和分數進行了比較詳細的對比,加強了知識間的聯系。

鞏固練習我安排了兩個環節,第一環節完成練一練1、2題,練習十三1-4題,目的在於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第二環節對本課新知進行了相應拓展。首先讓學生從身邊找比,課件呈現人體中有趣的比及一組圖片,國旗、國畫、建築圖。結合「黃金比」使學生認識到按照每種規格做的國旗,長和寬的比都是3:2,這樣看起來是最美麗的,梅花圖、建築圖的呈現,讓學生感受黃金比在各個領域的應用,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中「比」的魅力,同時也使健康、愛國等教育在數學中得到有效滲透。

小學數學六年級說課稿4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內容為: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統計。本單元是扇形統計圖的教學,是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進行編排的。是在學生學習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通過熟悉的事例讓學生體會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2、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認識扇形統計圖的特點,知道扇形統計圖可以直觀地反映部分數量與總量的百分中,能從扇形統計圖中讀出必要的信息。

過程與方法:

經歷扇形統計圖的認識過程,體驗對比觀察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學習活動中體驗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以及在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分析、比較、觀察的能力,加強學生思想教育。

3、說重、難點

教學重點:在合作討論的過程中體會數據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扇形統計圖的特點,並能從中發現信息。

教學難點:能從扇形統計圖中獲得有用信息,並做出合理推斷。

二、說學法教法:

新標准指出:必須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

1、聯系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2、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3、通過獨立思考,開展同桌及小組合作交流的方法,完善自己的想法,構建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

這節課主要是通過實例使學生感受扇形統計圖的必要性,並根據扇形統計圖中的數據提出問題並解答簡單的問題。所以,在教學方法上我力求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1、創造性使用教材,讓學生感受身邊的數學。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教材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線索。本節課的教學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情境,誘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

數學教學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有更多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在引入新課時,我通過讓學生感受冬天到了,天氣越來越冷了,有的同學已經感冒了。那麼在冬天我們如何增強體質,抵禦嚴寒,預防感冒呢?同學們自然就會想到參加體育鍛煉,教師隨之就問,你們知道我們班參加各項體育項目的人數分別是多少嗎?學生感到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要統計一下。這樣學生在生活中有了統計的意識,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探究的慾望。

2、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得重要方式。《數學課程標准》指出:要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弗賴登塔爾說過:學生學習是知識的「再創造」過程。教師設計一些探索性、合作性活動,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研究知識,「創造」知識。引導學生對條形統計圖知識整理,從條形統計圖中很容易看出哪些數學信息,感受條形統計圖的作用。

轉變老師的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如當學生提出喜歡乒乓球項目的人數佔全班總人數的百分比,在條形統計圖中不能很容易的看出,而這種百分比在生產生活中又會經常用到,這時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一種新統計圖,扇形統計圖由此而產生。面對新知學生在相互交流討論中,體驗扇形統計圖的價值,感受到扇形統計圖的優越性。

三、教學流程分析:

(一)激趣引入,創設情境

多媒體學生感興趣的生活資料,讓學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

(二)新舊知識對比,探究學習

多媒體展示同學們最喜歡的明星統計圖,引導學生讀圖思考、小組交流。在此基礎上,出示教師收集的扇形統計圖資料,引導學生讀圖交流,並歸納概括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三)練習提高

學生在歸納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後,出示教科書第107頁做一做及108頁習題2,使學生會利用扇形統計圖處理解決問題,以同桌互問互答得方式提高了學習效率。

(四)作業布置讓學生收集自己家中的收支情況,力爭使學生不僅在學數學,也在用數學。體會數學帶給我們的人文性。

小學數學六年級說課稿5

一、說教材

圓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它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圖形、面積的計算,以及圓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圓的有關知識的。

本節課要求學生進一步認識圓、了解圓的特徵、學會用圓規畫圓。教材通過對圓的研究,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同時,也滲透了曲線圖形和直線圖形的關系,這樣不僅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從空間觀念方面來說,也進入了一新的領域。因此,通過對圓的認識,不僅能加深對周圍事物的了解,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為今後學習圓的周長、面積、圓柱、圓錐等知識打好基礎,縱觀學生的知識基礎及對教材的剖析,我確立了該課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點和難點。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使學生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在同圓中直徑與半徑的關系;使學生學會用圓規畫圓。

2、技能目標:

通過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理解並形成圓的概念,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空間想像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並能把所學知識運用於生活實際當中。

3、情感目標: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由於教材並沒有給圓下一個准確的定義,主要是通過直觀演示,動手操作使學生感知並了解圓的基本特徵,因此「感知並了解圓的基本特徵和用圓規畫圓」就成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認識圓的特徵的過程中,主要是依靠感知來理解其中許多的概念,因此「認識圓的特徵,畫出指定位置和大小的圓」是本節課的難點。

四、說學情

本班上共有84名同學,其中有少數同學的成績較差,他們上課時不愛聽課,也不知道怎樣學習,平時很少舉手回答問題的了。但班上象徐小紅、徐港新、徐煥這樣的學生還是有幾位的,他們在班上的表現還是可以的,一般情況下,都能回答教師提出的一些問題,有時,較難的也有個別學生也能答出來。我在教學時,注重鼓勵和表揚學生,有時也給予批評。我盡量做到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和結果,讓他們有思考的空間。

五、說教法、學法

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上述三維目標呢?根據教材的特點,本節課將以分組合作學習為主要方式進行教學。在教學中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生動、直觀的觀察材料,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並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操作,發現和掌握圓的特徵,學會用圓規畫圓。從培養學生主體參與和創新意識的角度出發,以學生分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分如下三個環節完成本節課的教學。

六、說教學過程

(一)課前學習調查

1、《圓的認識》課前學習調查。

(1)你已經知道了圓的那些知識?還學會了什麼?

(2)怎樣使用圓規畫圓?有什麼技巧?

(3)圓與其它平面圖形有什麼不同?

(4)圓有什麼特徵?

(5)生活中哪裡用到了圓?你能解釋為什麼用?

(6)關於圓你還能提出什麼問題?

(二)認識圓的特徵

1、認識曲線圖形:教師閉眼徒手畫一條不封閉的曲線。

這是圓嗎?最不像圓的在哪裡?

2、探索圓的特徵。

(1)整體把握曲線圖形。

我們常採用「對比、比較」的方法探索特徵。你能想起那些平面圖形?

把這些圖形進行分類,你會如何分類?為什麼?

(2)出示一組組合圖形:圓裡面內接一個最大的正三角形、正四邊形、正五邊形、正六邊形、正八邊形、正十二邊形。

(3)猜想:每個正多邊形的中心點到角頂點的線段長度有什麼特點?

(4)動手驗證猜想:正多邊形的中心點到每個角的頂點距離一樣嗎?分別有幾條相等的線段?

(5)學生逐一匯報,教師引導思考「正多邊形的變數不斷增加,你發現了什麼?」正多邊形的變數不斷增加,正多邊形越來越逼近圓形,但是,正多邊形內相等的線段數是有限的,而圓從圓上到圓心相等的線段數是無限。

(6)歸納圓的特徵:

3、認識圓形的各部分名稱:

板書:圓心半徑直徑

4、認識「圓,一中同長也」:

對於圓人們很早就開始研究了,春秋時期的墨子就在《墨經》記載「圓,一中同長也」,一中指的是?同長呢?什麼叫做直徑?這一認識比其他國家早了1000多年。

5、小結:圓有什麼特點?叫什麼圓?

(三)畫圓

1、圓規是不是可以畫出一個圓?請用圓規試著畫一個圓,並標注出各部分名稱。

介紹圓規:兩腳距離等於圓的什麼?

2、特殊畫圓方法。

(四)直線圖形與曲線圖形的聯系

剛才用對比的方法找出了圓的特點,事物之間往往存在著聯系,用聯系的眼光看,曲線圖形和直線圖形有聯系嗎?

(五)立體圓形。

認識球體圓和平面圓。

;

Ⅵ 小學數學說課

小學數學怎樣說課

一、說課的原則。

1、 科學性原則。科學性原則對說課的基本要求主要體現在:教材分析正確、透徹。學情分析客觀、准確,符合實際。

2、 理論性原則。說理精闢,能靈活運用學科理論和現代教育教學理論,並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體現出較高的理論素養。一方面要有理論指導。對教材的分析應以數學學科基礎理論為指導,對學情的分析以教育學、心理學理論為指導,對教法的設計以數學教學論和數學教學法為指導,力求所說內容言之有理、言之有據。另一方面,理論與實際要有機統一。

3、邏輯性原則。說課時要做到結構嚴謹、層次分明、表達清晰、說理嚴密、前呼後應。

4、創新性原則。這一原則是說課的靈魂,也是衡量說課質量的重要標志。即,要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有鮮明的個性和特色,你無我有,你有我優,讓人耳目一新。

二、(課前)說課的內容。
(課前)說課,一般包括說教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程序等幾方面內容。

1、 說教材。
(1)介紹教材的來龍去脈和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說課中教者首先要闡述所備、所上的數學內容的來龍去脈,分析本節課在整個一節、一單元乃至整個小學數學全套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義,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某課時教學內容

(2)提出本課時的具體明確的教學目標。課時目標越明確、越具體。反映教者的備課認識越充分,教法的設計安排越合理。說課中要避免千篇一律地提出「通過教學,使學生能正確計算××習題」一類的套話,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幾方面分析、制定教學目標。

(3)說本課教學內容包含哪些知識點,教例是如何展示教學內容的,教材敘述語言與例題怎麼搭配,按什麼順序展開的例題與習題的分布類型,其中的重點難點內容是什麼。

2、 說教法學法。

說教法。包括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媒體的運用。

說學法。教給學生什麼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哪些能力和學習習慣,以及為什麼這樣做。

3、說教學程序。

說出自己教學思路及理論依據,課堂結構、教學媒體的合理運用,實驗設計及板書設計等。

4、 說對本節課教學計劃的預評估。

一般數學課的說課材料可從這四個方面去准備,但也不是面面俱到,這幾個部分不是簡單的羅列,我們在思考說課內容,陳述說課內容時還應做到以下基本要求:

1、依據教學課程標准分析教材、分析學生。

2、說明教學目標的確立和實現教學目標的基本思路。

3、說明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的策略。

4、說明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教學手段的使用。

5、說明優化教學過程結構的設想。

三、說課的方法和技巧

只要我們的老師深鑽「綱本」,細研方法,優選習題,精琢程序,就能保證說課質量。

1、如何說好課

(1) 要明確說課的目的,根據說課的目的確立說課的形式。

(2)了解說課的程序,明確說課的流程。

(3)要精心構思,不可信口開河,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4)要說透如何貫徹「以學生發展為本」的這一教育教學原則。

(5)要抓重點,抓關鍵,講究「省略」,過渡自然,前後照應。

2、 說課技巧

(1)說「清」教材。

教師在說課前應認真學習課程標准中的基本概念、課程目標、內容標准等,把它作為確定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結構以及教法學法的理論依據。對這節課內容進行追本溯源,找到他在課程標准中的位置,看看數學課程標准對這個內容的要求,牢牢把握課程標准與教材的關系,把課程標准與教材緊密結合起來,反復揣摩編者的意圖,把握教學要求,合理確定教學目標、重難點。

「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分析清楚明了。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剖析教材,課時安排,明確目標。

(2)說「對」教學法。

這個方法既包括教師實施教學目標的教法,又包括學生在這一節課上要掌握的學法。說課時必須要「實」,要對路,對准學生的學習思路。可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學習的方法技巧、個體發展和群體提高這三方面內容。

(3)說「精」教學程序。

說出課堂教學的整體思路和環節;說出處理教材、教法和學生實際之間聯系的方法;說出對每個環節、每個層次、每個步驟的設想和安排及這樣設想和安排的依據;說出教學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抓好關鍵點的理由和方法;說出習題設計和板書以及設計的意圖、目的和理論依據。

一般可關注以下幾個方面:教具學具准備,設計思路,教學流程,板書設計。

(4)說「准」練習安排。

習題的設計,既要准確體現該節教學的目標、重點、難點,又要體現以促進學生發展為宗旨,考慮到不同類型學生的接受能力,做到分層設計、區別對待,真正體現讓不同學生獲得不同的數學發展。

四、說課應注意的問題

1、在個人鑽研教材的基礎上,寫成說課稿。在備說課稿時多問幾個「為什麼」。說課稿不宜過長,時間控制在10—15分鍾為宜,把握要求、容量適當。

2、說課稿側重於有針對性的理論指導的闡述,重點說清「為什麼要這樣教」。

3、說課的理論依據要隨說課的步驟提出,使教例與教理水乳交融,有機結合。

4、應掌握詳略,突出重點,避免空泛,力求實在。

5、展現專長,突出特色。

附:說課稿(摘自網路)

構建探索性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

——直線和線段的教學設計

鹿山上里小學 潘曉燕

一、設計理念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是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對數學教學活動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基於以上理念,我們必須改革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講」、學生被動「聽」的局面,充分相信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此,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提出了「引導探索學習,促進主動發展」的教學改革思路,並且構建了探索性學習的課堂教學的縱向結構,即「設疑激情———引導探索———應用提高———交流評價」的基本教學模式。

二、設計思路

(一)關於教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四冊第93—99頁的直線和線段的認識。在本學段中,學生將了解一些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徵,進一步學習圖形變換和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發展空間觀念。而直線和線段是幾何初步知識中的起始概念,也是進一步學習平面圖形的基礎。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准指出,在這一學段的教學中,應注重使學生探索現實世界中有關空間與圖形的問題;應注重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認識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及變換;應注重通過觀察物體、認識方向、製作模型、設計圖案等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二)關於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的設計理念和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直線和線段,知道它們的特徵,初步學會畫直線和線段。

2、使學生學會量線段和畫指定長度的線段。

3、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這一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直線和線段,會量線段和畫指定長度的線段。

教學難點是理解直線的特徵。

(三)關於教學流程

為體現本課的設計理念,我自主構建了探索性學習的課堂教學的基本教學模式,即「設疑激情———引導探索———應用提高———交流評價」。

1、設疑激情:生活化、活動化的問題情境容易引發學生的興趣和問題意識,使學生產生自主探索和解決問題的積極心態。在導課中出示學生生活的校園環境的一角的簡筆畫,組織學生給簡筆畫中的線條歸類,引出課題「直線」。

2、引導探索:當學生產生探索慾望和興趣之後,教師所要考慮的應是如何提供適當的條件,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識,從中體會數學思想和方法,並且強調學生建立空間感、符號感、數學感及鑒別結構和規律的能力。教師只是引導、參與學習,留給學生學習數學的生動場景。在新課教學中,我組織學生通過觀察、思考、交流,理解直線和線段的特徵及兩者的異同,並通過自主操作、交流,掌握畫直線和線段、量線段的方法。

3、應用提高:學習數學知識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運用這些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踐問題,從中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獲得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知道遇到問題試著運用數學方法去探索問題和解決的途徑,以逐步形成獨立探索的習慣和大膽探索的精神。在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找找生活中的線段,分辨出某一物體由哪些線段組成等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問題。

4、交流評價:學生通過自主探索性學習,獲得了新知識、新經驗,無論是認知,還是情感,都全方位地得到發展,再通過交流評價引導學生愉快地交流活動中的感受和經驗,交換意見與看法,一方面可將每一個成功的經驗收獲轉化成為大家共同的財富,成為影響其他同學的關鍵因素,另一方面學生在評價過程中,要不時對照目標要求,形成自我反饋機制。在小組交流中認識自我,也學會評價他人的學習。如教學最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各小組交流一下你有什麼收獲、感想,你的表現如何,並且把你的收獲和感想告訴大家。

三、教學過程(相關圖形參見課件)

(一)設疑激情(利用生活情境,引出數學問題)

1、多媒體出示描繪校園一角的畫面,有假山、流水,還有太陽、小鳥、教學樓以及小樹、各種花。

2、引導學生欣賞圖畫,感受校園美景,激發熱愛學校的情感。然後去掉顏色,成為一幅線描畫。

3、引導學生通過仔細觀察,發現這幅畫是由什麼構成的?這些線有什麼區別?你能給它們分分類嗎?(小組討論完成)

4、匯報:以一株花為例,請學生給線分類。多媒體顯示花變大,各線條間稍分開。指名分類,隨著學生的指點,線跳入相應的框中,框下分別注有直的線、曲的線。

5、引出課題:像這樣筆直的線,是直線(板書),今天的課我們就來研究這種直的線。

(二)引導探索

1、 認識直線:

(1) 認識直線的特徵:

課件出示媽媽織毛衣的場景的照片,突出散落在地上的繞來繞去的毛線。問:它是什麼形狀?老師把它這樣(用手把線拉直)(變直了),這種線你能給它取個名稱嗎?(板書:直線)。這是一條直線,它有什麼特徵?教師把毛線一點一點拉長問:」還可以拉長嗎」(可以)現在老師一個人不能把它拉長,誰來幫老師拉一拉?請兩位同學上來拉。教師問:」還可以拉長嗎?如果它不斷地拉長,請你想像一下,它可以拉到哪兒?」從中引出直線的一個特徵:無限延長 (板書:無限延長),那它有盡頭嗎?引出直線的另一個特徵:沒有端點(板書:沒有端點)

(2)畫直線:既然直線那麼長,我們能把它全部畫下來嗎?學生回答:「不能。」所以我們畫的只是直線的一部分。請同學們試著畫一條直線。

(3)學生匯報交流畫直線的工具、方法。教師總結。

(4)判斷直線(課件出示):請你認真觀察哪條是直線?哪條不是直線?

(5)在生活中你見過直線嗎?

2、 認識線段:

(1) 認識線段的特徵:

剛才小朋友們說了許多物體的邊是直的,但它有端點,那它是什麼呢?課件出示楊浦大橋上一根根斜拉的鋼索的照片(有的說是線段,那麼板書:線段。如果沒有人回答,那麼教師說)

請看大屏幕:這是一條直線,在直線上點兩個點,這兩個點之間的一段叫線段(板書:線段)。教師畫一條線段。

(2)引導學生觀察討論:線段和直線比較有什麼相同點?(直)它們又有什麼不同點?得出線段的特點:有限長、有兩個端點。

(3) 在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物體的邊是線段?

3、 量線段

(過渡)從剛才的學習中,我們已經畫了線段,知道線段有長度,它可以用尺子等工具來測量。

Ⅶ 人教版四年級小學數學說課稿

關於人教版四年級小學數學說課稿3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四年級小學數學說課稿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教版四年級小學數學說課稿 篇1

一、說課標:

《新課標》指出,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地應用。同時還指出,在學習過程中要初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通過觀察,對比等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各種能力,因此在教學本節課時,通過去書店購書的情境創設,讓學生更加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

二、說教材:

《小數加法和減法》是蘇教版小學數學第九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這部分的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整數加減法以及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知識在今後的生活及進一步學習中都廣泛的應用,所以掌握這部分內容為學生以後學習及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據本節課的地位及要求確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數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和學會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認識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在計算方法上的聯系。

2、能力目標:通過自主探究,比較歸納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德育目標:在教學中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教學重點:注意小數加減法和整數加減法之間的聯系。

教學難點:理解「小數點對齊」的道理和計演算法則。

三、說教法、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他們的知識現狀採用了多種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性和主動性。學生通過對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從而促了他們的反思能力與自我監控能力。在引導學生感受算理與演算法的過程中,放手讓學生嘗試,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並適時調動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方法,然後讓學生自己去比較方法的正確與否,簡單與否。這樣學生對算理與演算法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理解,既明於心又說於口。再按照自主探究-討論-歸納這樣的思路,運用知識遷移讓學生發現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討論中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學會自學探究,並提供動口,動手、動腦的機會,讓學生在體驗,感知、討論、合作、比較中靈活掌握本節教學重點,突破難點。

四、教學程序:

調查分析:

在教學小數加法和減法前我對曾對班內幾位同學進行了一次簡單的調查,發現已經有部分學生會計算小數的加法和減法,對於許多學生已知結論的課該如何去上?

在教學安排上,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掌握程度,設計了三個教學層次: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新穎的導課,能一石激起千層浪,更好地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更好地為學習新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為了體現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我採用了去書店購書的情境導入,讓學生選出自己喜歡的書,激起他們參與學習的熱情,讓學生想學,為學生的繼續學習搭起了現實生活與抽象數學的橋梁。

(二)循序漸進,探究新知

數學知識的形成有著固有的規律,邏輯性很強,不能有半點的跨越與漏洞,結合數學知識的形成特點。圍繞教學重點採用了以下步驟:

(1)讓學生根據所給的條件編一步計算題,在探討怎樣列式?為什麼這樣列式?中得出小數加減法的意義和整數加減法的意義相同。從而突破重點。再將題目歸納成加法和減法兩類,進一步系統的學習。

(2)在探究加法演算法上讓學生討論,得出兩種方法:一種是把2.58元和3.15元化成「分」為單位或「元、角、分」為單位的整數來計算。提問:擺豎式時為什麼分與分,角與角,元與元對齊?得出相同數位對齊的道理,為「小數點對齊」的道理埋下了伏筆。另一種是直接用小數計算。豎式的擺法肯定也對,通過這兩個數為什麼這樣擺?得出小數加法與整數加法一樣,都是把相同數位對齊再加,而在小數加法中只要把小數點對齊就可以做到相同數位對齊。進一步突破難點,明確計算原理後,讓學生試做另一道加法題,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比較小數加法和整數加法的異同,小數加法的關鍵是什麼?以便學生領會小數加法的計算方法。

(3)在教學小數的減法時我把探究知識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已發現問題,總結規律、解決問題,達到讓學生學會學習,能學習,愛學習的目的。

(4)「試一試」的練習讓學生接觸得數的小數末尾有0的情況,使學生知道一般要根據小數的性質進行化簡。

(三)深化練習、鞏固新知

練習是數學學習中鞏固新知,形成技能、發展思維,提高學生分析、解答能力的有效手段,為了加深學生對法則的理解、對法則的應用,更好的領會小數加減法的意義與整數加減法的意義相同,我設計了不同層次的練習以便學生掌握知識並能熟練應用。

1、礎知識練習:練一練(口算),判斷改錯,練習二1-3

2、應用性練習:練習二4-5

(五)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你們喜歡去新華書店嗎?其實在書店裡也有許多關於數學的問題,下面就是其中之一。

二、循序漸進,探究新知

1、出示例題:小明在書店裡看到了他喜歡的三本書,價格如下:

《哈里波特》《快樂數學》《蠟筆小新》

2.58元3.15元5.79元

根據這些條件你能提出一些一不步計算的問題嗎?

2、對比提出的問題,歸納成兩類(加法和減法)

買一本《哈里波特》和一本《快樂數學》一共要付多少元?

買一本《哈里波特》和一本《蠟筆小新》一共要付多少元?

一本《蠟筆小新》比一本《哈里波特》貴多少元?

一本《哈里波特》比《快樂數學》便宜多少元?

3、教學小數加法計演算法則

①出示:買一本《哈里波特》和一本《快樂數學》一共要付多少元?

用什麼方法計算?怎樣列式?(板書算式)為什麼用加法算?

②討論計算方法:

根據我們以前所學習的知識能解決嗎?(可以讓學生先小組討論,然後大堂交流)

把2.58元和3.15元化成「分」為單位或「元、角、分」為單位的整數來計算(板書計算過程,並說出最後結果)

擺豎式時為什麼分與分,角與角,元與元對齊?(相同數位對齊)

計算後再把結果轉化為元,對於這樣的演算法你有何想法?(麻煩)

你能不能直接用

小數計算?怎樣擺豎式?為什麼這樣擺?這和那種方法是一樣的?相同數位對齊,只要把小數里的什麼對齊?(板書小數加法豎式)

第二題你會做嗎?完成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

③討論:通過上面兩題的練習你覺得小數加法和整數加法在計算上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小數加法的關鍵是什麼?

④小結:小數加法和整數加法一樣,都要把相同數位對齊,在小數加法里就是把小數點對齊,從低位加起;哪一位相加滿十,就向前一位進一。最後要對齊橫線上的小數點,在得數里點上小數點。

4、教學小數減法計演算法則

①第三、四題怎樣列式?5.79-3.15你會算嗎?自己試一試

②誰來提醒大家小數減法要注意些什麼?

③3.15-2.58可以自己試一試

這一題與上一題有什麼不同?(退位)小數退位應遵循什麼規則?

④小數減法與整數減法在計算上有什麼相同的地方?結果的小數點要怎樣點?

⑤小結:小數減法與整數減法一樣,都是把相同數位對齊,在小數減法里就是把小數點對齊,從低位減起;哪一位不夠減,就從前一位退一作十再減;最後要對齊橫線上的小數點,在得數里點上小數點。

5、剛才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小數加減法的計演算法則,你覺得小數加減法應遵循什麼方法?(整數加減法)不同的是特別要注意什麼?(小數點對齊)

6、今天我們學的是小數的加法和減法,是書上8、9頁的內容,回去後大家在仔細看一看。

7、完成「試一試」

學生可以先獨立完成,然後比較在結果上和前面幾題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小數末尾的0可以怎樣處理,為什麼?

8、今天你學會了什麼?

三、深化練習、鞏固新知

1、完成「練一練」第1題。說一說計算時要注意什麼。

完成「練一練」第2題。

完成「練一練」第3題。重點交流第1、3題怎樣算

2、二第1、2、3題。

3、判斷改錯:(數位不對齊的,小數末尾0沒去的,減法做成加法的三種類型)

4、做練習二第4、5題。

人教版四年級小學數學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小學數學第八冊第六單元「角的度量」,它是本冊教學幾何初步知識的第二節課。教學幾何初步知識,不單純是使學生獲得有關圖形的知識,更重要的是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在前幾冊教學幾何初步知識時,已經注意通過一些操作和作圖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但是限於學生的接受能力,操作和作圖都比較簡單,在本冊適當提高一些要求,通過教學角的度量、角的分類等知識,加深學生對圖形的認識,發展空間觀念以及操作和作圖的技能。在備課時,我曾經想過把角的度量和角的分類的知識安排在一個課時內完成,但發現課堂容量非常大,學生學得不扎實。在本次教學中,我把教學內容適當進行了調整,在一節課內集中教學角的度量,使學生在牢固掌握了角的度量方法後再教學角的分類和角的畫法,為以後的學習打好基礎。

根據以上分析以及課標要求,我擬訂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在操作探索中認識量角器和角的計量單位,會用量角器正確度量角的度數,懂得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畫出的長短無關,而與角的兩條邊*開的大小有關。

2、能力目標:進行觀察對比能力的訓練,培養學生認真細致有序操作的良好習慣。

3、情感目標: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形成勇於探索、創新的科學精神。

4、教學重點、難點:會用量角器正確度量角的度數。

三、教法與學法: 新課程標准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是單純的解題訓練,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應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從而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要達到目標,形成能力,就必須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讓課堂煥發生命的力量,教師要努力營造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獨立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使他們成為課堂教學法中重要的參與者與創造者,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

秉著這樣的指導思想,在整個教學流程設計上力求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我將教學思路擬訂為「激趣導入——自主探究——鞏固內化——拓展延伸」,努力構建探索型的課堂教學模式。

這節課的知識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直線,線段和角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使學生對平面圖形的最基本概念有比較清楚的認識.本節課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從直觀演示,舊知過度,設疑引入,感受新知。教學角的概念.通過師生的操作,利用動態的觀點,在此基礎上引出比較兩個角的大小,通過直接的比較,學生初步理解角的大小與兩邊*開的程度有關,為引入角的度量進行間接比較角的大小作了鋪墊。

第二部分,認識量角器,讓學生觀察,初步認識量角器上的各部分名稱及作用,建立角的計量單位度和符號「°」。

第三部分,教學角的度量.在學生認識度量工具——量角器,及其單位、符號的基礎上,再介紹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最後通過實際測量說明:角的大小要看兩邊*開的大小,與邊長無關.

本節課設計不同形式的練習(如口答,判斷選擇,實際操作等),圍繞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的重點,達到鞏固和運用概念,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人教版四年級小學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數學第七冊加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例1、例2。

小學數學教學,不僅要教學生掌握一定的計算技能,還必須掌握一些數學理論知識。加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是小學數學中重要的理論知識之一。這一理論知識雖然比較抽象,但卻更深刻地反映數量關系的一般規律,掌握這一規律,可以加深理解加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提高檢驗加法運算結果的能力,可以使學生更合理地進行計算,同時抽象思維得到發展。教材引入了求未知數x的計算,為以後學習解簡易方程作了准備。教學用列出含有未知數x的等式解一些簡單應用題,開闊了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並為學習列方程解應用題做較好鋪墊。這一小節教材內容的展開,是通過一組用實物圖表示的加、減法應用題,引出新知識。通過觀察、比較,歸納出知識規律,用數學語言敘述相互聯系,從而逐步抽象概括出"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並通過已有的知識運用規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進一步掌握規律。

教學目的:1.使學生掌握加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並能應用這些關系對加法進行驗算和求未知數x。2.培養學生初步的判斷、推理、抽象概括能力。3.培養學生驗算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啟發學生發現"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這一規律,並能正確運用這一規律。教學難點:概括、推理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

教學關鍵:通過對加、減法算式的觀察、比較總結規律。教具准備:投影儀、投影片、卡片。

二、說教法。

根據本節課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及認知水平,通過預習、算式比較,引導學生發現規律。教學中,以啟發式為指導思想,採用比較對照、發現教學的方法。

三、說學法。

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教師根據知識結構和認知結構,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組織學生有次序、有重點地觀察,並進行比較;組織學生概括、推理、總結;組織學生閱讀教材整體回顧。通過學生的實踐活動,鞏固、運用所學知識。從而使學生學得活潑、主動,更好地長知識、長智慧,"肯學"、"會學"、"學會"。

四、說程序。

(一)復習准備

1.卡片口算(題略)。

2.填空並說出括弧里表示什麼數,你是怎樣算出來的。()+18=35130+()=250這兩組基本題的設計,其作用一是加強整數四則基本功的訓練;二是為學好新課做鋪墊。一開始,就抓住了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和新知識的生長點。

(二)探究新知。

(1)投影片出示(1)圖,讓學生說出圖意,並列式計算。35+25=60(本)引導學生說出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根據學生的回答分別寫出加數、加數、和。然後引導學生概括出基本關系式:加數+加數=和。

(2)投影片出示(2)、(3)圖,讓學生根據圖意列式計算。教師板書:60-25=35(本)60-35=25(本)

(3)引導學生把(2)、(3)題所列出的算式與(1)題所列出的算式對照,通過觀察、比較引導學生思維。

提問:1.(2)、(3)題所列出的算式中的每個數在算式(1)中各是什麼數?(誰是已知的?誰是未知的?2.同(1)題相比較,已知、未知有什麼變化?要求的是什麼數?3.變化規律是什麼?

明確:(2)、(3)題都是求加數。引導學生觀察、比較,經過討論歸納出: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要求學生根據圖意列出一道加法算式和兩道減法算式,並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屏幕上出現的三個算式,讓學生進一步對照比較,反復討論後,要求學生用數學語言抽象概括出在加法中求加數的關系式。這在思維要求上體現了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的原則。

(4)運用加法各部分間的關系,驗算加法。①讓學生說出怎樣利用關系式: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檢驗加法。(看書30頁做一做上三行)。②嘗試練習,375+89=454強調要用減法驗算。(訂正時,讓學生說思考過程)。

3.學習例2。

(1)練習填空引入,()+8=15引導學生明確:先判斷要求的是什麼數,用哪個關系式計算。以往算式中的未知數用()表示。現在我們用"x"表示。在練習中,教師抓住加法算式中的(),有機地引導學生改寫成x,這樣過渡自然。

(2)出示例2:x+15=40提問:①在等式x+15=40中,x表示什麼數?怎樣求未知數x?根據是什麼?

②書寫的格式怎樣?強化書寫格式。(每算一步,等號要對齊)。

(3)培養驗算習慣。把25代入原式中的x,看等式兩邊是否相等。利用知識的遷移規律,在知識的生長點上下功夫,將求未知數x與填加法算式中的()相結合,新的知識概念納入原有知識結構之中,得以同化。

(4)練習例2下面的"做一做"。要求說出解題依據,檢驗。(注意及時糾正錯誤的書寫格式)。

(三)鞏固練習

(題略),練習過程中及時反饋,及時調控,提高練習質量。

;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數學如何說課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