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進行小學數學課堂導入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象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一節課的開始是否能很快的抓住學生的心,對一節課的成敗非常關鍵。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實際需要設計出獨具匠心的課前幾分鍾,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產生「課起趣生」的效果,使學生輕松自然地進入課堂學習。 一、善用情境導入 現代心理學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由動機引起的。」激發學生的參與動機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因此,導入新課時應設法為學生創設情境,喚起學生學習的慾望,促使學生主動學習。使學生在「我要學」的需求下進入課堂學習,效果則不言而喻。 例如教學「循環小數」內容時,我先給學生講一段簡短詼諧的故事:「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他對小和尚說,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他對小和尚說,從前……」聽著聽著同學們就開始躁動了,有學生開始喊:「這個故事永遠講不完,不要浪費時間了。」我馬上接問:「這個故事為什麼永遠講不完?」「因為這個故事總是不斷地重復說那幾句話。」「說得很好。在數學這個神秘王國里,就有這樣一種小數,它的小數部分的數字也會像這個故事裡的幾句話一樣,不斷地重復出現。你們想揭開它神秘的面紗嗎?」這樣的情景,使學生一下子進入有需求的學習狀態,不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而且還讓學生在愉悅和諧的氛圍中初步感知了「無限」「重復」等概念中重點詞的涵義,為概念的形成、新知識的掌握埋下很好的伏筆。 二、巧設問題導入 教學是藝術性的勞動,教師利用形象生動的語言,配以恰當的姿勢和手勢,巧妙提出各種啟發式問題,對於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新課導人效果是很好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十分注意自己的數學語言,在導人新知時應注意巧妙地設計問題,利用問題誘導學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並在「問一答」的過程中自然進入學習狀態中,從而提高數學課的課堂效率。 例如,學生容易混淆「面積」與「體積」這兩個概念,尤其對「體積」的理解模糊不清。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導入「體積」的概念:首先拿兩個完全一樣的玻璃杯裝同樣多的水,讓學生觀察到兩個玻璃杯的水面是同樣高的,然後在其中一個杯子中放一塊石頭,問:「你看見了什麼?你還發現了什麼?」這時,學生發現杯子的水平面升高了。教師追問:「這是不是說明這個杯子里的水增加了?」學生馬上否定。「那是為什麼呢?」學生搶答:「老師,您放的石頭佔地方,把水擠上來了。」學生對「體積」這一概念模型的建立已經進入狀態。教師又拿出一塊更大的石頭放進另一個杯子中,問:「這次你們又發現了什麼?」學生發現第二個杯子的水平面超過了第一個杯子。教師再問:「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學生非常肯定地回答:「第二塊石頭比第一塊大,它占的地方就大一些。」經過這樣的導入後,教師再揭示「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這時學生已進入課堂學習中,對體積的理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藉助「玩」來導入 小學生天性好動,愛玩是每一個小學生的本性。因此作為教師就要充分利用小學生這一特點,在導入新課時設計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並需要學生參與的游戲或實踐操作讓學生「玩」上幾分鍾。利用學生獵奇、好動的特點和長處。讓他們在「玩」中不知不覺地進入課堂學習。 比如,在教學圓柱體的側面積時。一開始讓學生拿出自己准備的圓柱體,再找一張紙把它的側面蓋住,看看什麼樣的紙恰好能把它的側面蓋住,學生的情緒在「玩」的過程中空前高漲。經過實際操作,不僅很快找出圓柱的側面是一個長方形,而且會很有興趣去找這個長方形與這個圓柱體側面之間的聯系。這時離這節課的目的實現已是近在咫尺了。 四、精選舊知導入 用復習舊知導入新課是最常用的開課方法。小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往往不夠牢固,因此在教學上下節內容有聯系的知識時不妨精選出對新課有幫助的內容,再配以精心設計的訓練方案讓學生從舊知自然地過渡到新知。例如,在教學生畫圓時,先復習圓的基本知識,讓學生深刻理解圓的所有半徑都相等等知識後,再提問:「誰能不用圓規畫出一個合格的圓。」學生馬上就會產生畫圓的沖動。這樣學生 不但鞏固了舊知識,還會思考怎樣才能根據所學的知識不用圓規也能畫出一個合格的圓來,既復習舊知識,順利導人了這節課,又培養了學生的思考能力。
B. 如何讓數學課堂導入更有效
如何讓數學課堂導入更有效一、課題概念界定
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主要環節之一,是指用簡潔的語言或輔之動作拉開一堂課的序幕,隨之進入課堂教學主體的過程。一堂課導入的成與敗直接影響著整堂課的效果。能否在一開始上課便將學生課前分散的注意力即刻轉移到課堂上,並使其處於積極狀態,是上好這堂課的首要問題。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的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給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實踐證明:積極的思維活動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而富有啟發性的導入語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興趣,所以教師上課伊始就應當注意通過導入語來激發學生的思維,以引起學生對新知識新內容的熱烈探求。
所謂「有效性」,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教學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與否,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無效益的惟一指標。具體來說,教學的有效性包含三種含義:
有效果:指對教學活動結果與預期教學目標的吻合程度的評價,
它是通過對學生的學習活動結果考察來衡量。
有效率:教學效率=教學產出(效果)/教學投入;或教學效率=有效教學時間/實際教學時間×100%。
有效益:指教學活動的收益、教學活動價值的實現。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研究意義
1、國外研究現狀:二十世紀七十年代C.特耐(C.Turney)等人提出導入功能為:引起注意、激起動機、構建教學目標、明確學習任務以及建立聯系。他們認為,在新的教學內容開始時,吸引學生的注意是很重要的;求知慾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導入要構建學習目標,使學生進入良好的心理准備狀態,全神貫注地有意義地開展學習;導入要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從而順利地導入新課。
2、國內研究現狀:在國外學者對課堂導入進行研究的同時,國內的學者和教育家們對此話題同樣很感興趣,並從多個方面撰文研究。胡淑珍(1996)提出導入也叫開講,她認為導入作為課堂教學重要的一環,它可以是一堂課的開始,有時也貫穿於課堂教學之中,對導入的功能、類型及基本要求作了一些闡述。閻承利(1999)研究了課堂教學最優化的導入藝術,提出了新課導入、設計導語應遵循的一些原則,並介紹了某些學科課堂教學最優化的一些導入方法。李如密(2000)首先把課堂教學的導課環節作為教學藝術中的導課藝術,認為導課藝術講求的是「第一錘就敲在學生的心上」,像磁石一樣把學生吸住。並認為不同特點的導課也會產生不同的教學功能。王寶大(2001)等編著的《導入技能結束技能》一書中指出導入是指在講解新知或教學學生思維狀態分三個階段,即思維水平逐漸集中階段,最佳思維階段和思維水平逐漸下降階段。常規教學中學生思維變化呈如下規律:在課堂教學的第一個10分鍾內,學生的思維逐漸集中;在10—30分鍾內,思維處於最佳活躍狀態;而在最後10分鍾內思維水平則逐漸下降。這一規律揭示了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思維集中程度變化的規律,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在授課時應盡量延長最佳思維活動時間。具體的在第一階段,新課一開始,教師要加強信息強度,以最少的時間使學生的思維達到最佳水平、以最快的速度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教學目標上來。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遵循學生的課堂思維規律,精心設計教案,特別對新課導入的設計,要反復斟酌,力求科學合理,恰當安排,巧妙組織,靈活運用。心理學研究表明,第一印象的作用最強,持續的時間也長,比以後得到的信息對於事物
計,期望精心設計的導入能夠帶來一堂課的精彩,讓學生對一堂課產生良好的第一印象。那麼如何設計課堂教學導入,使其產生這樣的效應呢?這就需要我們進行研究。 三、理論依據:
鮑里奇在《有效教學方法》一書中提到,教師進行有效教學至關重要的五種教學行為是:
1、清晰授課。我認為教學設計的導入應清晰精煉,突出邏輯性。 2、多樣化教學。課堂教學的導入也應體現多樣化,對學生的評價也應是多樣化,多媒體的視覺效果應多樣化。
3、任務導向。任務明確,讓學生主動學。
4、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所以導入要多考慮學生的主動參與。 5、確保學生成功率,導入應在有限時間內,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發展。
四、研究目的、內容、方法
目的:
1、引領教師圍繞課題研究、學習、思考與實踐,尋求有效教學的方式和方法,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2、引導學生掌握有效學習的策略,幫助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提高的學習效率與能力,激發起學習熱情,體驗學習
和成功的快樂,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
3、探索教學管理新機制,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管理。 4、打造科研型教師隊伍,幫助教師在「同伴互動」和「專業引領」中,獲得專業發展和支持,進一步形成既有研究熱情、又有一定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小學數學科研隊伍,推動學校的教學研究工作走向科學發展、特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科研軌道。
內容:
1、理解導入技能的意義和導入技能的作用,掌握導入技能運用的基本要求和各種類型。
2、能設計和編制合理的導入教案。
3、能根據教學任務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點選擇恰當的導入類型應用於教學之中。
4、導入技能水平比訓練前有提高,課堂導入效果好,導入達到目的性、針對性強。
5、能按導入的要求對本人或他人的導入技能進行評價。 方法:
為切實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提升優課率,充分發揮課改所帶來現代教育教學課堂所帶來的實實在在的變化,也為了保障課堂教學的科學有效,我們根據以往學校教學工作中課堂教學效率不太高等存在的實際問題,確立研究課題,課題研究能促進我們圍繞一個中心,有計劃有重點進行研究性地工作,並有動力有信心研究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對策。本學期,我校立項了《小學數學新課導入有效
性的研究》,已經從教育的大環境以及學校的實際論證了該課題研究的必要性、針對性與可操作性,我們將潛心學習,努力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情況作一些大膽的探索、延伸和發展,使我們的這項課題取得進展。
1、文獻法:查閱、收集與本研究課題有關的國內外學者專著、論文和資料。通過浙師大圖書館、學術期刊網、天宇資料庫、萬方資料庫,上網搜索等方式查找有關導入設計及相關的文章,了解前人或他們已經做的研究工作,明確研究課題的科學價值,找准突破口,取得更新、更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2、內容分析法:大量收集數學課堂典型導入案例並進行全方位的分析
(1)課題開展的過程中,按年份分為春學期和秋學期兩個階段開課題研究課,展示階段性研究新經驗、新成果,並對這些課進行研討、交流,剖析,找出優點,發現不足及暴露的問題,及時進行總結,反省。從而汲取經驗教訓,以利於下一階段的開展。
(2)收集相關聽課評課資料,以及數學課堂教學評價表,對學生進行調查問卷,及時統計分析,聽取學生對研究課,特別是「新課導入」環節的感想和建議。
(3)課題組成員積極參與「新課導入」的相關研究,如課堂教學環境、教學模式、評價制度,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進行典型分析和專題總結。
3、教育實驗法:將精心設計的導入案例運用到實際的教學中。
4、調查法:調查實施課堂導入對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的程度,學生對課堂導入的滿意程度等情況。採取學生與數學老師談心的口頭問答形式進行,以說自己的課堂表現為主要內容,以對課堂導入環節的認可度為參照,讓他們暢所欲言,表達心中對導入環節實施的滿意和批評,以此進行反思,作為下一步研究和實踐的指南。分階段組織師生交流座談會,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該課題中來,讓他們成為該課題的主人和最終受益者,也讓他們幫助我們認清不足,糾正錯誤。
5、展示法:通過撰寫本課題屬性的論文和案例,敢於把觀點和研究性推介出去,接受更為專業更為科學的業內專家和外部同行的評價和指導。
五、研究步驟和保障措施
步驟:
1、籌備階段(2006年9月-2007年2月)
召開課題啟動會,組建課題組,設計研究方案,初步確定實驗框架,完成課題開題報告。
2、課題啟動階段(2007年3月-4月)
舉行開題會,課題組提出改進意見,完善課題方案,制定課題組課題實施方案和研究計劃,開展各種學習與培訓活動。
3、課題實施階段(2007年5月——2009年2月)
(1)2007年5月,課題組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效率、學業成績等進行實驗測量,形成基礎研究數據,建立研究檔案。
(2)2007年6月——2009年2月,課題組按學期進行實踐性
研究,開展課題組成員之間的交流、研討,積累階段成果,作好每學期末的研究工作小結和課題階段研究報告,調整並確定明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4、課題深化、總結階段(2009年3月——2009年5月) 進行實驗後測;對比研究數據,進行研究資料分析,撰寫相關論文、案例與課題研究總報告;接受總課題組驗收。
保障措施:
1、組織保證。成立課題領導小組做到認識統一,責任明確,目標一致,團結協作。
2、制度保,重證。制定課題管理條例,規范學習,研究制度,使課題研究制度化、規范化,運用激勵機制獎科研成果,對研究成員評優、晉級等政策傾斜,激勵教師參與課題研究,推進教師隊伍建設和科研興校。
3、經費保證。學校設立專項課題研究經費,確保課題研究活動正常開展。
4、課題研究與學校工作相協調。課題研究與學校日常工作相結合,做到學校教育教學與教育科研同步發展,共同提高 六、研究過程
1、加強學習豐富理論。
我們在實驗過程中,根據課題的研究的需要,積極動員和組織全體教師廣泛學習有關改革的文件、文章及各種材料形成一定的學習制度。學校以教研組和備課組為單位,每周組織教師進行一次學習,同
時,還要求每一位教師每學期至少訂閱一本教育刊物,精讀一本課改書籍,摘寫一本讀書筆記,交流一次學習心得體會。課題組老師除了要求摘抄筆記外,還要求結合學習和教學撰寫寫教育故事、教學隨筆和課後反思。為了提高研究人員的教研水平,我們還重視骨幹教師的培訓提高工作,選派優秀教師帶著課題(問題)、領著任務,走出校門參加培訓學習。通過學習、培訓、教研,增強了教師課程改革的自覺性,豐富了「主體性發展課堂教學機制」的先進理論,提高了課題組教師的研究水平。
2、分析教材明確法則
一堂課要有好的開頭,如同一出好戲要演好序幕,一篇新聞要寫好導語,一部好樂章要奏好序曲一樣重要。開頭開得好,就能先聲奪人,造成學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狀態,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吸引其注意力,就如平靜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思維漣漪,產生急欲一聽的感染力,因此,課前導入要做到以下幾點(1)、導入要有目的性、針對性,突出一個「准」字。(2)、導入要把新舊知識銜接起來,突出一個「趣」字。(3)、導入要有直觀性,突出一個「形」字。(4)、導入要有啟發性,突出一個「奇」字。(5)、導入要有藝術性,突出一個「巧」字。(6)、導入要有概括性,突出一個「精」字。
3、組內分析尋找問題
教學作為一門藝術,並不是所有的課前導入都能起到積極的作用,導入設計不好也會對課堂教學產生不小的影響。實驗過程中,學校每學期都組織一次全校性的公開交流課,課題組教師根據聽課情況
總結出了小學數學課導入常見的幾個問題:
(1)、談話導入過於繁瑣
有位老師執教《分蘋果(分數的初步認識)》,是這樣開始的:師:現在是什麼季節?生:夏天。師:夏天有什麼特點?生:熱。師:同學們喜歡吃水果嗎?生:喜歡。師:喜歡吃什麼水果?(由於前面的引導,許多學生說喜歡吃西瓜。)師:還有嗎?(終於有個學生說喜歡吃蘋果。)師:老師也喜歡吃蘋果。如果有兩個蘋果分給兩個小朋友該怎樣分?生:一人一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分蘋果」(板書課題)。老師用了7個問題,將近5分鍾的時間才引出了課題。老實說,我們開始沒聽明白老師想問什麼問題。在小學課堂,一節課一共40分鍾,小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很短,課堂前半段的時間顯得尤為寶貴,導入時間過長,會喧賓奪主,主次不分,會使重點內容的教學和練習時間緊張,而且像第一位老師那樣繁瑣的問話,離題遠,問題多,對學生的思維也是一種干擾。所以,談話導入要力求簡潔,指向明確,避免繁瑣。
(2)、情境導入過於生硬
我們有位老師在講《5的乘法口訣》時,使用教材上的情境導入,問:2008年要在北京舉辦哪個盛會?全班學生只有2名同學知道是奧運會,更別說那個五環旗了。顯然,這個導入的情境對這些學生來說顯得太過陌生。情境導入是為後面的教學服務的,為學生創設有趣的、現實的情境導入課題,有助於學生聯系生活和已有的知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來說,教材上的情境都是比較好的,但由於各地情況不同,我們要從實際出發,從學生生活出發,適當地改造情境,使
它更好地服務於我們現實的教學,而不是生搬硬套,閉門造車。
(3)、多媒體導入過於雜亂
信息技術普及以後,多媒體進入課堂,把枯燥的說教變成了有趣的動畫,把抽象的公式進行了生動的演示,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但是凡事都要講個度,工具手段都有個適用的范圍,超越了這個度和范圍,就會適得其反。有位老師講《等量代換》一節,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等量代換的含義,想出了用曹沖稱象的故事來導入,這本來是個不錯的創意,可是老師選用的動畫是網上下載的QQ版,搞怪的形象和無厘頭的情節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滑稽的場景中而忽視了對現象的思考,預期的教學效果沒有達到,還浪費了時間。所以使用多媒體課件導入要有所選擇,突出主題,切不可虛圖熱鬧,華而不實。
(4)、活動導入過於形式
學習本身就是活動,在活動中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老師在用活動導入時要注意活動設計一定要合理,難度不宜過大,活動時間也要充分,不能徒有其表,為活動而活動,要與後續的教學活動建立有機的聯系,才能真正使學生在活動中提煉出問題,引發積極的思維活動。
4、集體交流總結方法
學校每個實驗階段都組織課題組教師進行課堂導入方法的交流、總結。大家認為課堂導入並沒有什麼固定的模式和固定的方法。作為教師應該靈活的根據各個教學內容和本班的學生實際情況制定最恰當、最有針對性的導入方法。下面就幾個實例具體得談一談:
轉化強烈的求知慾望和學習興趣。隨即教師指出:等你們學了今天的課後就知道了(出示課題),這樣從學習一開始,就把學生推到了主動探索的主體地位上。
(3)、設障立疑激發思維
如教《長、正方形面積計算》時,先出示3×5和4×4兩個圖形(單位:分米)。讓學生想辦法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有的學生說:用割補法,把兩個圖形重合起來比較。有的同學說:用一平方分米的單位進行測量。老師在肯定了同學們積極主動精神後,又提出新問題:「要想知道天安門廣場的面積、我們國家的土地面積還能用這種方法嗎?」同學們領悟到這種方法太麻煩,不實際。「那麼,有沒有更簡便的方法求圖形的面積呢?到底怎麼求它的面積呢?」疑問萌發了學生求知的慾望,同學們躍躍欲試。開始了新知識的探求。整堂課氣氛活躍,學生被如何「求長方形,正方形面積」這一問題牢牢吸引,積
極動腦,自主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4)、藉助故事趣導新知
如教《分數的基本性質》上課伊始,只見屏幕上正播映著歌曲《三個和尚》,正當大家聽得正入神的時候,歌曲突然中斷了,隨之傳來了一陣爭吵聲,是怎麼回事呢?乍一看,原來是三個小和尚因分東西而爭吵。只見他們都搶著那3/6的,不要1/2和2/4的。接著教師伺機設置了疑念『三個小和尚所搶的那份是否真的最大呢?大家能不能幫他們證明?』由此自然地導入了新課。精彩的課堂開頭,就吸引了學生的全部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情感、興趣,使他們愉快地進入學習。整堂課,學生在探索新知的過程中充滿生機,積極性被充分地調動,教師也成功地達到了教學目的。此導入使學生在故事裡盡情暢游。進入故事也就進入課堂,進入了課堂也就產生了迫切探求新知識的積極性,自然學得津津有味。
(5)設置懸念誘導新知
例如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時,教師指出:375這個數能被3整除嗎?學生一時不能說出。教師接著說,我們能直接判斷任意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請同學們報數我來判斷,這時學生紛紛報數,教師對答如流,學生被眼前情景所吸引,然後教師說,今天我就來教你們這個本領(出示課題),這樣使學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輕松地接受了新知。
(6)、直觀導入引導探究
如「小數點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先出示「7.00元」,移
動小數點,讓分別讀出所表示的實際錢數,使體會到小數點移動能使小數的大小發生變化,再設問引入課題。
5、課堂研討,促使進步。
開展觀摩課、研討課是課堂教學研究最常見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徑。我們要求每位教師每學期至少上一節課題研討課,根據「課堂教學評價表」對教師的公開課進行評課,同時應用問卷調查、課後檢測、學生訪談等方法,收集課堂教學信息,分析評價一堂課。通過專家、同伴的評點和執教者的教後反思,讓教師們學會評課,從中了解自己和他人的長處和不足,從而改進自己的教學,促進全校課堂教學的改革,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七、科學研究取得成果
在課題研究活動中,展示課是我們課題組的重要項目,我們深知,新課導入屬於課堂的需要,也是課堂的藝術,也需要在課堂課堂上來展示和檢驗。為此,我們課題組在每年春學期和秋學期分兩次開研究課,並且從小學數學學習的不同領域進行研究,以期通過實踐獲得更泛的認識和經驗。如洪萍老師主講的《認識線段》、胡建英老師主講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張冬霞老師主講的《5以內的加法》、鄒華勇老師主講的《找規律》等研究課,都能夠獲得真切的實踐體驗,並通過課堂教學評價表,學生對新課導入的滿意度專項調查問卷等形式來反饋和表現。
其次課題組還得到了學校教科室的支持,與全校年輕老師一起,開展了《經驗之談—新課導入》的沙龍活動,從不同學科,不同人員
的層面,大家都高度重視,因為新課導入的研究不是數學學科的專利,畢竟是所有老師要涉及的課題,成功的導入也是他們追求的教育教學目標之一。所以在大家的精心准備,友好而熱烈的學術探討的氣氛中,取長補短,精益求精,形成了相當豐富的信息和經驗匯總,形成了課題研究形式的一大特色。會後把成功經驗成文,並積極向市教育信息網投稿。
付出總有回報,一份辛勤一份收獲,在課題組老師的精心努力下,我們的研究初獲成效。張冬霞老師撰寫的課題組階段性小結《讓學生迅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在課題會上交流;洪萍老師撰寫的《淺談如何實施「活動式」課堂導入教學》一文和胡建英老師撰寫的《恰當的「導」才能有效的「入」》一文獲得市級論文獎,課題組老師的多篇有關新課導入的論文和案例也獲得了縣級獎。 八、存在困惑努力方向
目前課題的研究正在進行中,我們在欣喜地看到研究所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之時,也為幾個方面而感到困惑:
1、各學習領域的新課導入所能夠建立的模式究竟有多少,尤其是細化到什麼程度,我們的研究究竟是否科學。
2、鑒於課題組年齡結構的老化,人員流動性大的事實,課題研究工作如何更優化,更富有成效。
3、在成功與失敗的案例面前,我們何去何從,依託農村小學一個課題組的師資配備,是否能科學地分析清楚其中的原因,控制相關變數,變被動與主動,在現在的信息時代,如何與其他學校聯手,讓
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研究共進等。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期待在今後的課題研究中,我們稟承求真務實的態度,勇於實踐的精神,讓我們左右逢源,讓問題迎刃而解。
C. 高中數學課前導入的幾種方法
高中課堂導入有以下幾種方法
1、情境引入法
就是先創設一個情境,然後從情境中慢慢分析引出要上的內容,而這個情境可以是通過觀察圖像或者是具體實際問題,比如奇偶性與單調性則是最典型的從觀察圖像開始的。
2、問題引入法
比如說,有些問題用已經學過的知識已經沒法求解了,那麼就需要學習新的知識來解決它,或者是在一個更大的知識領域內,有些理論需要拓廣從而就有了學習的必要性
3、復習引入法
有些時候,常常拿了一個已經學過的例子,這個例子如果用以前學過的方法求解是比較麻煩的,但是通過從一般情況考慮,我們能夠得到一個一般適用的公式或者是定理,比如正弦定理,餘弦定理
常見的引入就只有這么三種,當然還有幾個比較特殊的,他們只局限於某些特定的學習內容。以上三種在高中課堂里是比較常用的
本人數學師范專業,希望能夠幫到你
D. 小學數學導入方法
小學數學導入方法有直接導入、問題導入、懸念導入等方法。
1、直接導入
直接導入就是開門見山,緊扣教學目標要求直接給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基本結構及知識之間的關系來導入新課、這種導入能使學生迅速定向,對本節課的學習有一個總的概念和基本輪廓,它能提高學生自學的效率和質量,適合條理性強的教學內容。
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很多與生活實際有著密切的聯系,新知識的引入,應該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揭示知識的應用價值。一般生產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生們看得見,摸得著,有的還親身經歷過。在講解數學新概念時所舉的例子盡量要聯系實際。
E. 數學課教學導入的方法
課堂教學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陣地,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 渠道 ,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師永恆的追求。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關於數學課 教學 方法 導入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1數學課教學導入的方法
教學設計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那麼備課「備」什麼?教師備課的重要指導思想不是備教師怎樣「教」,而是備學生怎樣 「學」。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狀態,精心設計學生學習的過程。要充分預設學生對哪部分內容學習困難大,應該如何實施,對哪部分內容學生容易產生分歧或獨特見解,如何應對等。
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教師們都認識到應該「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變「死教」教材為 「活用」教材,使課堂教學生動而有效。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之一。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應當在認真鑽研教材的基礎上,能根據學情和教學需要對教材進行改進和補充,使之更好地為教學、為學生服務。其次是教師要勇於創新,大膽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學生的實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數學課教學導入方法
教師還可以結合課堂內容,靈活採用談話、讀書、指導、練習等多種教學方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精選例題,可以按照例題的難度思維方法等各個角度進行全面剖析,但不能不片面追求例題的數量,要重視例題的質量。解答過程視具體情況,可以由教師全部寫出來,也可以只寫部分。在講解例題的時候,要能讓學生也參與進去,而不是由教師滿堂灌。教師應該騰出時間來讓學生多練習、多思考。設計練習時,要注意有效性,形式要多樣,注意學習的覆蓋面,注重多樣化,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變被動的完成任務為主動探索研究,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調動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學習,體現教學的有效性。
與此同時,教師要加強反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反饋是為了使學生課堂學習的正確認知過程和結論得到及時的強化,使不正確的認知和結論得到及時的矯正。只有恰當時刻和恰當強度的反饋信息,才能保證最佳反饋效果。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聽課反應,及時調節教學方法。學生課內練習的信息及時反饋,可使教師及時調節課外練習的數量和難度,避免機械重復。形成性測試的信息及時反饋,可使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缺陷,及時調整教學要求,制定補救方案和 措施 ,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3數學課教學導入方法
要有「生活味」。 多一些問題解決,少一些機械操作。新課程標准指出:練習的設計要圍繞著問題解決而設計,而且問題解決也成為考試考查的內容之一。問題解決與常規練習的主要區別之一是:練習著重尋求答案,而問題解決著重解決問題的過程,著重如何尋找創造性的方法。
要有「內涵」。練習課課堂教學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最忌無的放矢,為練習而練習,甚至泡製「題海」。一要深入鑽研新課標確定本階段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二要深入研究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練習課的課堂教學計劃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設計練習課教學過程中,應圍繞教學重點、難點來進行。選擇重點練習題、設置疑問、分析講解、啟發指導,都應有助於學生理解掌握重難點,防止無重點的滿堂練,轉移和干擾學生對重點內容的學習。要用足用好每一道練習題。認真鑽研教材,理解編排意圖,明確每一道習題的作用和功能,要根據班級特徵和學生知識水平的差異,對教材里的習題作適當調整、組合、補充,對每一道習題都要用足、用好、用到位,發揮習題的價值。
4數學課教學導入方法
教學有效性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採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課堂教學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陣地,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渠道,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師永恆的追求。那麼如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使數學課堂既真實樸素又亮麗鮮活,同時能讓小學數學課堂煥發生命力呢?筆者認為,要從以下做起,才能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意識是一種總想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決問題的意願和態度。創造意識強的人總能夠從不同尋常的獨特視角來研究問題,產生出強烈的創造慾望和創造勇氣。創造意識來自於問題的質疑,只有善於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人才能引導他產生創造的沖動。波利亞指出"學習的最好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在問題解決的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創造一個適合學生自己去尋找知識的意境。"
數學課教學導入的方法相關 文章 :
★ 初中數學課堂導入方法和技巧
★ 初中數學教學怎樣引入好
★ 數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 數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 初中數學教學如何引入新課
★ 數學課堂研究方法
★ 數學課堂如何有效操作
★ 小學數學常用教學方法
★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方法的探索
F.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幾種常用的導入方法
一、溫固知新導入法
溫固知新的教學方法,可以將新舊知識有機的結合起來,使學生從舊知識的復習中自然獲得新知識。例如:在講切割定理時,先復習相交弦定理內容及證明,即「圓」內兩條相交弦被交點分成的兩條線段長的積相等。然後移動兩弦使其交點在圓外有三種情況。這樣學生較易理解切割線定理、推論的數學表達式,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敘述定理內容,並總結圓冪定理的共同處是表示線段積相等。區別在於相交弦定理是交點內分線段,而切割線定理,推論是外分線段、切線上定理的兩端點重合。這樣導入,學生能從舊知識的復習中,發現一串新知識,並且掌握了證明線段積相等的方法。
二、類比導入法
在講相似三角形性質時,可以從全等三角形性質為例類比。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邊、對應角、對應線段、對應周長等相等。那麼相似三角形這幾組量怎麼樣?這種方法使學生能從類推中促進知識的遷移,發現新知識。
三、親手實踐導入法
親手實踐導入法是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操作,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探索知識,發現真理。例如在講三角形內角和為180°時,讓學生將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剪下拼在一起。從而從實踐中總結出三角形內角和為180°,使學生享受到發現真理的快樂。
四、反饋導入法
根據資訊理論的反饋原理,一上課就給學生提出一些問題,由學生的反饋效果給予肯定或糾正後導入新課。
如在上直角三角形習題課時,課前可以先擬一個有代表性的習題讓學生討論。
五、設疑式導入法
設疑式導入法是根據中學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點,一上課就給學生創設一些疑問,創設矛盾,設置懸念,引起思考,使學生產生迫切學習的濃厚興趣,誘導學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種方法。例如:有一個同學想依照親戚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塊三角形,他能不能把玻璃帶回家就割出同樣的一塊三角形呢?同學們議論紛紛。然後,我向同學們說,要解決這個問題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現在我們就解決這個問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六、演示教具導入法
演示教具導入法能使學生把抽象的東西,通過演示教具形象、具體、生動、直觀地掌握知識。例如:在講弦切角定義時,先把圓規兩腳分開,將頂點放在事先在黑板上畫好的圓上,讓兩邊與園相交成圓周角∠BAC,當∠BAC的一邊不動,另一邊AB繞頂點A旋轉到與圓相切時,讓學生觀察這個角的特點,是頂點在圓上一邊與圓相交,另一邊與圓相切。它與圓周角不同處是其中一條邊是圓的切線。這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印象深,容易理解,記得牢。
七、直接導入法
它是一上課就把要解決的問題提出來的一種方法。如在講切割定理時,先將定理的內容寫在黑板上,讓學生分清已知求證後,師生共同證明。
八、強調式導入法
根據中學生對有意義的東西感興趣的特點,一上課就敘述本課或本章的重要性的一種方法。例如:三角形是平面幾何的重點,而圓是平面幾何重點的重點,它在中考試題中佔有重要地位,是將來學習深造的基矗今天,我們就學習,第七章圓。總之,數學的導入法很多,其關鍵就是要創造最佳的課堂氣氛和環境,充分調動內在積極因素,激發求知慾,使學生處於精神振奮狀態,注意力集中,為學生能順利接受新知識創造有利的條件。
G. 數學課堂導入的方法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上課伊始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引起興趣,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教學往往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說一節優秀的數學課是一座宏偉的知識大殿,那麼恰如其分的導入方法就是進入這座知識大殿的富麗堂皇之門。幾年來,我一直努力探索和研究,總結出了數學課的以下幾種導入方法。
一、溫故知新導入法
溫故知新的教學方法,可以將新舊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從舊知識的復習中自然獲得新知識。例如:在講「反函數」時,使學生回憶函數及映射的定義,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反過來思考,從而引進反函數的概念。這樣導入,學生能從舊知識的復習中發現一串新知識,清楚反函數與原函數的關系,並且掌握了反函數的定義。
二、創設情境導入法
數學知識的獲得,往往是通過時間得來的,數學知識的探求過程為我們展示了豐富的知識背景。選取具體的背景,可以使學生如臨其境,生動形象。例如我在執教「相互獨立事件同時發生的概率」時,創設如下情景:常說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能頂上嗎?已知諸葛亮解出問題的概率為0.8,三個臭皮匠能解出問題的概率分別為0.5、0.45、0.4,且每個人必須獨立解題,那麼三個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的概率與諸葛亮解出的概率比較,誰大?
三、實踐導入法
實踐導入法是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操作,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探索知識,發現真理。例如在講「橢圓定義」時,預先布置學生帶好圖釘、繩子、紙。在課堂內告訴他們方法,讓他們自己發揮,使學生享受到探索新知識的快樂。
四、反饋導入法
根據資訊理論的反饋原理,一上課就給學生提出一些問題,由學生的反饋效果給予肯定或糾正後導入新課。如在上「求函數定義域」時,課前可以先擬幾個有代表性的習題讓學生到黑板上練習,從學生練習的結果和學生的反饋中老師就可以發現問題。
五、設疑式導入法
設疑導入法即所謂「學起於思,思源於疑」,是教師通過設疑布置「問題陷阱」,學生在解答問題時不知不覺掉進「陷阱」,使他們的解答自相矛盾,引起學生積極思考,進而引出新課主題的方法。它的設計思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解答問題,針對學生出現的矛盾對立觀點,引發學生的爭論與思考,在激起學生對知識的強烈興趣後,教師點題導入新課。
六、直接導入法
直接導入法是教師直接從課本的課題中提出新課的學習重點、難點和教學目的,以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誘發探求新知識的興趣,使學生直接進入學習狀態。它的設計思路:教師用簡捷明快的講述或設問,直接點題導入新課。
七、觀察導入法
據數學概念形成的規律,概念教學必須遵循從具體到抽象、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原則,教學新概念要建立在生動形象的直觀上。例如在介紹分類計數原理與分步計數原理時,就以學生很常見的乘車的例子引入,從簡單的生活例子升華到抽象的數學原理,不至於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覺得枯燥。這種觀察引入的方法進一步溝通了新舊知識的聯系,使學生學得輕松愉快,概念理解深。
八、故事引入法
有與教材有關的故事引入,課堂會出現「洗耳恭聽」的勢態。例如在教「等差數列求和公式」時,我先講了一個數學小故事:德國的數學家高斯讀小學時,老師出了一道算術題:「1+2+3+……+100=?」老師剛讀完題目,高斯就寫出了答案----5050,而其他同學還在一個數一個數地挨個相加呢。高斯是用什麼方法做得這么快呢?這時學生出現驚疑,產生一種強烈的探究反響。我再點明課題:這就是今天要講的等差數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九、電教導入法
電教導入法是把不便於課堂直接演示和無法演示的數學現象或規律製作成課件或幻燈片,用計算機模擬或放映圖片來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教師點題導入新課。幻燈、錄像、投影儀、計算機等電教設備能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總之,數學的導入法很多,其關鍵就是要創造最佳的課堂氣氛和環境,充分調動學生內在的積極因素,激發他們的求知慾,使他們處於精神振奮狀態,注意力集中,為學生能順利接受新知識創造有利的條件。
一、運用設疑導入
在新課開始時,教師可以提出新穎、有難度、與新知識相關的題目,讓學生產生疑問和猜想,有效地引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如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事先准備好不同形狀的三角形,並測量出三角形三個角的大小,然後告訴教師其中任意兩個角的度數,教師就能輕易猜測出第三個角的度數,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老師是如何做到的?他是如何通過兩個角的度數來猜測第三個角的度數?」看著學生求知若渴的目光,教師就能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自然地引出課題,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運用實踐導入
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熟悉的實物,由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使學生留下生動、形象的概念表象。如在教學「環形面積的計算」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計算出己剪好半徑為5厘米的圓紙片面積,然後在該圓紙片上畫出同心圓,計算新圓的面積,並讓學生思考如何剪掉內圓。直到學生學會先對折再剪掉內圓的方法後,教師再引入圓環的概念,從而導入環形面積計算的教學內容。
三、運用發現導入
新課引入法是通過操作發現問題,引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如用排水法求物體體積時,教師可以把大小不同的三個石塊分別放入相同的長方體水槽中,讓學生觀察水位的變化。學生發現,體積不同的石塊,會使水位發生了不同的變化,從而引發了學生對石塊體積的思考。
四、 運用遷移導入
數學新舊知識聯系緊密,舊知是新知的基礎,新知是舊知的發展和延伸。教師可在舊知的復習中進行重組,引出新知,即通過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產生促進作用,達到知識遷移的目的。如在講解圓的面積時,教師可以先復習三角形面積的求法,將兩個一樣的三角形拼接轉化成已知平行四邊形的推導面積,再復習將未知梯形的面積轉化為已知平行四邊形面積推導梯形的公式。用這種將未知圖形的面積轉化為已知圖形面積的方法,再遷移到求圓的面積上,就能順利地將圓的面積經過分割、拼接遷移轉化為長方形,進行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
五、運用故事導入
生動有趣的故事,能把學生帶入教師設置的故事氛圍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鼓勵學生開動腦筋,解決問題。如在教學「0的認識」時,教師可以先講故事:「貓媽媽和小貓一起到河邊釣魚。一隻大蜻蜓飛來,小貓放下漁竿,跑去追蜻蜓。沒追著,只好沮喪地回來了。這時,一隻漂亮的花蝴蝶飛來,小貓又連忙放下漁竿,跑去捉蝴蝶。可是,蝴蝶也飛走了,小貓只好又低垂著頭回來了。最後,小貓沒有釣著一條魚。今天,這只貓也來到了我們的課堂,請你們仔細觀察:你們從圖上看到了什麼?根據圖中的信息,你們可以提出哪些問題?」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當中,產生解決數學問題的願望。
數學課堂教學導入的方法還有很多,教師只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教學內容,靈活設計導入環節,才能使學生迸發出迷人的思維火花,達到課堂教學的最優化。
H. 數學課堂導入環節有哪些導入類型
溫故導入
利用新舊知識間的邏輯聯系,找出新舊知識聯結的交點,由舊知識的復習遷移到新知識的學習是上來 ,一方面幫助學生鞏固舊知,另一方面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
常用於數學概念和命題教學
如相似三角形的教學為例,從比例的知識講解,讓學生復習比例,引出新知,建立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
實例導入
選取與所授內容有關的生活實例或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對其分析、引申、演繹、歸納處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規律來導入新課。
當新授內容與學生有關生活經驗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時,通常採用此種導入方法。
例如,在對數概念的導入教學中,可以研究學生身邊的一些增長率問題為出發點
情景導入
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創設出能夠激發學生的想像力或引發學生相應情感體驗的情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誘發思維,使學生在欣賞或情緒渲染中就勢轉入新內容學習的一種導入方式
在講解平行四邊形的相關定理時,在講解勾股定理的知識點時
類比導入
當兩個對象都有某種相同或類似屬性,而且已經了解其中一個對象的某些性質時,推測處另一個對象也有相同或類似性質的思維屬性形式
例如,在學習分式時,可以通過分數類比學習,在講解「相似三角形」時候,學生在學習新知之前學習過「全等三角形」、
兩個三角形全等,對應邊相等,對應邊的比值為1
通過觀察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的對比,結合全等三角形里類比相似三角形
I. 小學數學課堂如何導入新課
課前導入是一節完整的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它猶如電影的「序幕」和樂曲的「引子」,對於接下來的教學工作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通過課前導入,可以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帶領學生進入學習的狀態。同時,課前導入還起到了為新課內容做鋪墊的作用。數學學科是小學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學好數學是每一個學生的奮斗目標,因為它不僅對於學生將來的學習和升學大有幫助,更重要的是數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它在我們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也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要想搞好數學教學工作,就要充分重視每一個教學環節,努力搞好每一個細節部分的工作,其中,重視課前導入技巧就是每個數學教師都要重視的問題。與其他階段的數學教學工作相比,教師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的時候一定要針對小學生這個年齡階段所具有的一系列特徵,運用課前導入的技巧,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力,提高教學質量。那麼,我們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有哪些比較常用的課前導入方法呢?
一、溫故知新導入法
通過溫習舊知識來進行課前導入是一種最常見的導入方法,也是很多教師非常喜歡採用的方法。通過這種方法,不但起到了復習舊知識的目的,同時還很好地為新知識的講授打下了基礎。尤其是像數學這樣的學科,數學是一門結構嚴密、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其中很多的知識都是一環套著一環,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有可能會影響學生對於新知識的掌握。例如,在學習「三角形的分類」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復習之前學過的關於「角的分類」的內容引入新課。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憶一下之前學習過的角度分類有哪些。這時候很多同學就開始思考並回答出過去學過的角的分類有「直角、銳角、鈍角、平角和周角」,接著教師再讓學生闡述這些角的分類的依據是什麼。在這樣層層的復習和引導之下,學生逐漸地把「角的分類」同「三角形的分類」聯繫到了一起,進而不知不覺地進入到了新課的學習中來。
二、實物演示導入法
小學階段的學生在思維方式的特點主要表現為以形象思維為主,一些實實在在的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最易於為學生所理解和接受,然而,有些數學知識往往又比較抽象,這樣就使得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小學生在理解上出現了困難。而這時候,如果教師能夠適當地用一些實物來進行教學,就更有利於學生對於知識的理解和消化。例如,我在講到「長方體和正方體」這部分的內容時,由於立方體是一個略帶抽象性的知識,為了盡可能地把知識表現的具體化,我在上課之前就拿出了很多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實物,讓學生觀察這些具體的實物,然後根據自己所觀察到的現象總結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這樣在導入階段,就已經讓學生初步地掌握了本節課程的精髓部分,接著教師在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中就會顯得很輕松。
三、聯系生活實際進行導入
數學學科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換句話說,數學知識在我們周圍的實際生活中比比皆是。我們就可以利用數學這一優勢,從實際生活入手來導入新課。例如,教學上「百分數」的知識時,為了讓學生切身體會到百分數的意義,我在上課之前收集了很多的食品包裝袋,在這些食品包裝袋上,都有食物成分的說明,而其中很多都是用百分數來表示的,我讓學生認真觀察這些包裝袋上的信息,然後給學生一一解釋這些信息中百分數的含義,這時候,學生在理解這些百分數的時候就會有實物作為參照,這樣學生就更容易理解所學的知識了。同時,通過實際生活作為導入的切入點,也可以使學生切身體會到數學知識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設疑導入法
小學階段的學生有一個很重要的心理特點就是好奇心重,很多學生遇到不懂的問題總是本能地希望搞懂它,而好奇心在心理學中也被認定為重要的內驅力。換句話說,如果學生對於數學問題持有強烈的好奇心,就會激發他們去學習、思考和探究,這樣,在積極的學習態度下,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的時候就會事半功倍。因此,在運用課前導入技巧的時候,精心設疑就成為了一個不錯的導入方式。例如,我在講到「方程」的知識時,首先給學生提了一個問題:「4箱蘋果比4箱梨子少24千克,平均每箱梨子重20千克,問每筐蘋果重多少千克?」很多同學一看到這個題目紛紛表示會做,並且拿起筆開始算了起來。過一會兒,有一部分同學就把正確答案算出來了。接著我又問:「大家覺得這個題目難做嗎?」很多學生表示有一點難度。這時,我對學生說:「今天我要教給大家一種既簡單又快捷的方法來做這道題目,一旦你們學會了這個方法,做題的速度會比現在快一倍。」一聽到這里,很多學生立刻睜大了眼睛,表現出了強烈的好奇心。這樣,我再開始「方程」知識的講授,學生就會表現得興致勃勃。
五、游戲導入法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師在進行課前導入的時候如果能夠利用游戲對於孩子的吸引力來進行導入工作,這樣很容易就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J. 小學數學教學中幾種有效的課堂導入方式
一、導入方式生活化,吸引學生注意力數學是一門具有抽象性的科學,對小學生來說,有些知識是難以理解的. 而生活是知識的重要來源,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的影子,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就可以生活化的課堂導入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極大地加強學生對數學的求知慾,引導學生主動開啟數學之門. 二、以實踐操作的導入方式,激發學生興趣小學生年齡較小,活潑好動,所以實踐動手操作的導入方式也正好符合小學生的這一特點. 以實踐操作的方式導入,可以有效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並將其集中到富有意義的教學活動之中. 正所謂:實踐是創新的源泉. 小學生具有活動、實踐的天性與慾望,所以教師更應大膽放手讓學生多操作,引導其在實踐中思考,在思考中實踐,培養其探索精神. 三、創設問題情境的導入方式兒童是具有主動性的,但需要所教東西符合兒童的發展需要,利於其興趣的激發,才能開展良好的教學活動. 小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產生,一般也是其產生了學習興趣和強烈的學習慾望,才能真正主動參與教師的教學活動,成為學習的主體. 而問題情境的有效創設,能夠讓學生置身於具體的情境之中,激發其學習的興趣與慾望,從而更加主動的進行知識的學習與思考. 這樣,在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學生對如何分割月餅也會更感興趣,並在實際的動手操作中,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法,從而更好地學習數學,更樂於學習數學,並引導其樹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的意識與能力. 四、藉助多媒體等設備的導入方式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為學校教育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比如多媒體教學設備的應用,就可以將抽象的知識變得更加形象、直觀,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其產生學習興趣與熱情,從而實現教學的高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