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日常數學教學中我們如何把握「四基」
這意味著,數學教學目標由傳統的「雙基」發展為「四基」。 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數學思想、基本活動經驗 「雙基」是「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簡稱,這一個提法至少可以追朔到30多年前。而「基礎知識扎實,基本技能熟練」的基本含義是: 深刻理解、牢固記憶數學定理;准確、迅速地運用公式、法則進行運算;正確、熟練地從事幾何證明等。 注重「雙基」的教學是我國數學教學的重要特色。 我們知道,教育有著強烈的時代烙印,那麼,今天的「雙基」與昨天的「雙基」相比,有哪些改變呢?請兩位老師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雙基內涵應當與時俱進 我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知識在更新,技術也在突飛猛進,從而,「雙基」的內涵也不能墨守成規,必須與時俱進。比如,一、二百年前,有一手好毛筆字是讀書人的基礎,但現在已經不是必備的了;類似地,熟練的珠算技能曾經為小學生必備、熟練地使用計算尺曾經是中學生的基本技能。現在,由於計算器和電子機的普及,它們也都不是必備的技能了。相反,《標准》中提到的估算、演算法、認識和處理數據、數學建模初步等以往沒有涉及的內容,由於在當今社會生活中常常被用到,所以應當成為學生必備的基本技能。 就好像今天的士兵的基本功主要不是拳術、刀技,而是槍法,甚至是使用高科技准備的技能。 按照《標准》的說明,這些基礎應當是學生「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具體說,就是:學生後繼學習的基礎,未來社會生活的基礎。 《標准》繼續保留了「雙基」意味著:數學教學應該繼續注重學生在「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發展。長期以來,廣大教師基於對「雙基」的認識,摸索出了一套較為固定的「雙基」教學程序,教學效果也比較好。那麼,基於今天對「雙基」的認識,我們教學該怎麼做呢? 二、「雙基」教學方法也應與時俱進 我們認為,教師的「啟發式」講授仍然是「雙基」數學教學的主要方法。根據教學內容適當採用以往常用的「精講多練」、「變式練習」,以及現在較多使用的「自主探究」、「小組合作交流」的方法,也常常是有效的。 需要注意的是:「雙基」的教學應該注重「理解和掌握」。《標准》中說:學生掌握數學知識,不能依賴死記硬背,而應以理解為基礎,並在知識的應用中不斷鞏固和深化;在基本技能的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驟,還要使學生理解程序和步驟的道理。 所以,數學概念、定理和公式的教學,要注重來龍去脈、與相關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與其他的學科知識之間的關聯。特別是與學生日常生活、社會生活的聯系。而不是僅僅記住這些表述。 我們知道,基本技能的形成和熟練,必須要有一定量的訓練和重復,但是,這種訓練不是僵化的訓練,這種重復不是呆板的重復。尤其應該注意的是,為了達到「熟練」的程度,訓練和重復應該掌握適當的「度」,否則物極必反。近年來,在習題訓練方面,有些教師選編數學開放題進行教學,或者加強數學應用題的解題訓練,由此開展數學「雙基」的教學,應當得到提倡。 相對而言,教師對於「雙基」的教學比較熟悉,但對「基本數學思想」和「基本數學活動經驗」的實踐較為缺乏。下面我們就聊聊這方面的內容。 三、以知識和技能為載體,引導學生感悟數學思想,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首先,數學思想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融於數學知識、技能和方法之中的,而且數學思想的獲得在不同的數學內容教學中通過提煉、總結、理解、應用等循環往復的過程。學生只有經歷這樣的過程,才能逐步「悟」出數學知識、技能中蘊涵的數學思想; 數學活動經驗也是在學習和掌握知識、技能的活動過程中,通過經歷觀察、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抽象概括、符號表示、運算求解、數據處理、反思與建構等活動方式才能夠逐步積累的。 所以,我們提倡:以知識和技能為載體,引導學生感悟數學思想,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特別地,《標准》明確指出:綜合與實踐領域的學習應當成為幫助學生有效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主要途徑。 有些結論不一定是老師給出的,最有價值的活動是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己通過探究得到結論,因此在講課的過程中,老師顯得稍微「拙」一點不要緊,確切地說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這樣的話,老師一步步啟發學生思考,最終讓學生得到結論,這樣的活動有利於學生獲得活動經驗,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延伸問題:傳統的技能訓練方法中,哪些需要保持、哪些需要改進? 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強調「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在初中數學教材中,模型無處不在.建立數學模型對於提高學生解題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經歷從數學原型到數學模型的創造過程,培養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現結合本人教學實踐談談幾點感想: 首先利用課本知識的教學,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滲透數學建模的思想。例如認識比例的教學中,把圖形的擴大、縮小與比例知識的學習聯系起來,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 其次創設生活情節情景,引導學生抽象、概括、建立數學模型。探求問題解決的方法 使學生進一步體驗數學思想方法。例如在教學連加連減時,創設連續飛來的蝴蝶情景,引導學生根據圖形列出算式,總結概括出連加的計算順序。 最後通過歸納總結提煉數學思想方法,拓展應用數學模型。 在課堂教學小結、單元復習時,適時對某種數學思想方法進行概括和強化,不僅可以使學生從數學思想方法的高度把握知識的本質和內在的規律,而且可使學生逐步體會數學思想方法的精神實質。 總之,作為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認真發掘教材中隱含的數學思想方法,滲透到每一個環節中,使學生在探究學習中親身經歷、感受、理解。
Ⅱ 高中數學教學中怎樣有效落實「雙基」要求
目前,《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准(實驗)》(以下簡稱《課程標准》)已進入實驗階段。此《課程標准》根據時代要求,對高中數學課程進行了新的設計,從理念、內容到實施都有較大變化,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體現了基礎性、選擇性,明確提出:高中教育屬於基礎教育,高中數學課程應具有基礎性,它包括兩方面的含義:第一,在義務教育階段之後,為學生適應現代生活和未來發展提供更高水平的數學基礎,使他們獲得更高的數學素養;第二,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提供必要的數學准備。為此,提出「要與時俱進地認識『雙基』」,一方面要繼續發揚我國數學教學一向重視基礎知識教學、基本技能訓練和能力培養的傳統,另一方面,要重新審視「雙基」的內涵,形成符合時代要求的新的「雙基」。
在新階段的高中數學教學中,什麼是基礎?應當打好什麼樣的基礎?用什麼方法來打好基礎?這些問題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在新課程實施中必須搞清楚的。本文就這些方面做一探討。
一、對「雙基」的正確定位
按照新課程的理念,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要與時俱進。那麼,今天怎樣來正確定位「雙基」?筆者認為,對「雙基」的界定應考慮基礎性和發展性兩個方面。
(一)注意課程目標的新變化
《課程標准》對數學課程目標提出了三個層面的要求。第一個層面為知識教育層面,強調學生在獲得必要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同時,要了解它們的來龍去脈,體會其中所蘊涵的數學思想和方法;第二層面為學生數學素質與能力的培養教育層面,除了提出要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包括空間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論證、運算求解、數據處理五項基本能力),還提出要提高學生數學地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學表達和交流的能力,獨立獲取數學知識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能夠對客觀事物中的數量關系和數學模式作出思考和判斷;第三層面為非智力品質培養教育層面,提出要激發興趣、樹立信心,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鍥而不舍的鑽研精神,形成批判性思維習慣,認識數學的科學價值和人文價值,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這都與以前有較大不同。
(二)注意知識界定、能力提法上的新變化
《課程標准》對數學的定義更為精闢,指出「數學是研究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科學」,與原來的闡述「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科學」相比較,體現了對數學研究對象的新認識和新的界定,使超現實的形式與關系也正在成為數學研究對象的一部分。數學基礎知識不再局限於數學中的概念、性質、法則、公式、定理等,由此反映出來的數學思想方法也界定在基礎知識之中,它是顯性知識中蘊涵著的隱性知識。作為基礎知識的學習,其思想方法的學習與掌握顯得更為重要。能力提法上,在原來基礎上提出了新的能力培養要求。在注重提高學生的空間想像、直覺猜想、歸納類比、抽象概括、符號表示、運算求解、數據處理、演繹證明、反思與建構等數學思維能力的同時,強調要培養學生數學地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學表達和交流的能力,獲取數學新知識的能力,數學探究能力,發展數學應用和創新意識,並希望能上升為一種數學意識,自覺地對客觀事物中蘊涵的一些數學模式作出思考和判斷。
(三)注意教學內容的新變化
根據《課程標准》新理念,高中數學課程應具有多樣性和選擇性,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故在課程的劃分、內容的確定、結構的調整等方面都有很大變化。數學課程分為必修和選修,必修課程由五個模塊組成。五個模塊內容覆蓋了高中階段傳統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主要部分,不同的是在保證打好基礎的同時,進一步強調了這些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和實際應用,而不在技巧與難度上做過高的要求。部分保留內容的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如對解析幾何、立體幾何、三角恆等變形等做了整合與適當精簡:增加了向量、演算法、概率等基礎內容,把最基本的數據處理、統計知識等作為新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口頭、書面的數學表達也列為學好數學的基本功;刪減了繁瑣的計算、人為技巧化的難題和過分強調細枝末節的內容。設置了數學探究、數學建模、數學文化內容,要求把數學探究、數學建模的思想以不同的形式滲透在各模塊和專題內容中,把數學文化內容與各模塊的內容有機結合,並融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內容於課程中。
(四)根據變化定位
上述變化表明,隨著時代與數學的發展,高中數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已經發生變化。所謂「雙基」,應該是多種要素的有機整合,是學生終身發展必備的基本素養。基礎扎實不僅是指知識數量的堆積,「雙基」也不單純是知識和技能,創新意識、應用意識、實踐能力、用數學方法思考判斷的能力、人生規劃能力、科學精神、批判性思維習慣、創業意識等等也是基礎,甚至是更重要的基礎。還有如濃厚的學習興趣、旺盛的求知慾、積極的探索精神和情感態度、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等,更是為學生全面打好基礎的基本內涵,是基礎的基礎。它們與知識、技能的學習融合在一起,才能互相促進,形成符合時代要求的新的「雙基」。
二、打好「雙基」的思路與幾個關系
在新階段的高中數學教學中,怎樣為學生打好「雙基」?鑒於「雙基」內涵的變化,其方法、思路也應隨之變化。必須要明確高中數學課程改革的思路,改變以前我國數學教學中對學生懂得數學的價值、認識數學的思想方法、增強學習自信心以及學會數學地交流重視不夠的情況,注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維目標的整合,注重時代、社會對數學學科的要求,注重學生對社會的適應性,將知識的學習、能力的培養、情感的形成融為一體,真正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好基礎。尤其要注意處理好以下幾方面的關系。
(一)正確處理「過程」與「結果」的關系
要使學生打好「雙基」,必須既重視教學的過程也重視教學的結果,不能讓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或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因為,沒有過程的結果是沒有體驗、沒有深刻理解的結果,不追求結果的過程是缺乏價值和意義的過程。
一是要努力揭示數學的本質,要返璞歸真,強調對數學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方法的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教學「要講推理,更要講道理」,應通過典型例子的分析,引導學生經歷從具體實例抽象出數學概念的過程,讓學生理解數學基本概念與結論的來龍去脈,從而體會蘊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追尋數學發展的歷史足跡,把數學的藝術形態轉化為學生易於接受的教育形態。例如對導數概念的理解,可通過實例,讓學生經歷從平均變化率過渡到瞬時變化率的過程,通過求瞬時變化率讓學生了解導數概念的實際背景和意義,體會導數的思想及內涵。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如函數、向量方法、空間觀念、數形結合思想、隨機觀念、演算法等)要貫穿高中數學的始終,幫助學生逐步加深理解。尤其是蘊涵在顯性知識中的思想方法,盡管是隱性知識,卻是打開數學寶庫的「金鑰匙」,一定要注意揭示和總結。二是要注意適度形式化。形式化是數學的基本特徵之一,在數學教學中,學習形式化的表達和應用也是一項基本要求,比如對一些數學法則、公式、結論的應用,應當使學生熟練掌握。這種形式化是在學生親身經歷了對有關數學概念和思想方法的體驗,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抽象概括、總結歸納,而掌握的規律性。如果學生只限於記憶形式化的表達,而忽視了對數學本質的認識,就會將生動活潑的數學思維活動淹沒在形式化的海洋里。三是要重視思維訓練和基本技能訓練。選擇適當的形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經歷直觀感知、觀察發現、歸納類比、空間想像、抽象概括、運算求解、演繹證明、反思與建構等思維過程,使思維的廣闊性、嚴密性、發散性、深刻性、批判性、獨創性等品質得到充分發展,以形成理性思維,學會批判性思考。同時,要重視運算、作圖、推理、數據處理等基本技能的訓練,使學生提高應用數學的能力。四是要注意知識間的聯系,提高學生對數學整體的認識。因為新課程是以模塊和專題的形式顯現的,所以要特別注意溝通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系,例如,立體幾何教學時應注意用向量方法(代數方法)處理有關問題,不等式的教學要關注它的幾何背景和應用,三角恆等變形應加強與向量的聯系,還有向量與代數、數與形的聯系,演算法思想在有關內容中的滲透和應用,等,從而使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結果有一個較高層次的認識。
(二)正確處理「打好雙基」與「力求創新」的關系
基礎與創新是學習數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也是《課程標准》中充分強調的。有人認為這是矛盾的兩方面,培養創新精神會影響「雙基」。其實不然,這種想法仍是源於對「雙基」認識的不正確。從社會發展來看,創新精神是現代人必備的基本素質之一,當然也是「雙基」的內容。我們要在打好基礎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自始至終體現創新精神,這二者不是割裂的,而是一致的。
為此,必須為學生提供「提出問題,探索思考和實踐應用」的空間。一是要改善教與學的方法,倡導積極主動、勇於探索的學習方式。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應只限於對概念、結論和技能的記憶、模仿和接受,還應倡導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等學習數學的方式。對不同的內容可採用不同的教學和學習方式。例如收集資料、調查研究、討論交流等都可用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習過程成為在教師引導下的創新過程。教師的講授雖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但要注意必須關注學生的主體參與,包括思維的參與和行為的參與。要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發現數學的規律和問題解決的途徑。二是要注重創新思維、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不同的內容、目標以及學生實際情況,給學生留有適當的拓展、延伸的空間和時間,對有關問題做進一步探索研究。例如,反函數概念、歐拉多面體定理、連分數等都可作為拓展、延伸的內容。還應精心設置問題啟發學生積極思考,讓學生經常處於「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境地。同時要注重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以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為基礎挖掘教學資源。一方面通過豐富的實例引入數學知識,例如,在每章開頭都可提出一個有很強現實生活背景的實際問題,並且只提出問題不給答案,製造懸念以激發求知慾。事實上,函數、導數等抽象的概念都可從實例導出。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應用數學知識去發現並解決實際問題,例如,運用函數、統計、導數等知識直接解決體育館最大容積問題、商品營銷策略問題等。還應通過數學建模活動引導學生從實際情境中發現問題並歸結為數學模型,嘗試用數學知識和方法去解決,著眼於邏輯知識應用化,使學生認識到數學與我有關,與實際生活有關,數學是有用的。這不僅能培養創新意識,也打實了基礎。三是大力開展數學探究活動。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教師要經常提出有研究或探究價值的問題,通過對數學問題的探究,把接受式的學數學的過程轉化為對問題的探索過程,這就使得知識的形成過程得到了重視,使模仿、記憶為主的學習變為活潑的、有個性的問題求解經歷,變為發現和創造的經歷,並且數學的工具作用和思維訓練功能在問題解決過程中能獲得統一。將知識轉化為問題更容易促使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是培養創新精神、打好基礎的有效途徑。
(三)正確處理「打好雙基」和發展情感、價值觀的關系
《課程標准》還有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融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內容於課程中。事實上,情感、意志在人的成長中起著動力作用,承擔著定向、維持、調節等任務。《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也明確提出:「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世界觀的過程。」可見,打好「雙基」與激發學習興趣、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和崇尚數學思考的理性精神、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是完全一致、相輔相成的,學生學習情感與正確價值觀的形成也是基礎的構成部分,在教學中應把知與情融為一體。
一是要讓學生充分體會數學的文化價值。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初步了解數學學科與人類社會發展之間的相互作用,比如結合課程內容介紹一些對數學發展起重大作用的歷史事件:歐幾里得建立公理體系的思想方法對人類理性思維、數學與科學發展的重大影響;笛卡兒創立的解析幾何,牛頓、萊布尼茲創立的微積分,以及它們在文藝復興後對科學社會、人類思想進步的推動作用;計算機的產生和對社會進步的作用;等等。二是要多介紹數學家的創新精神和奮斗拼搏史,充分展示數學家為真理而獻身的偉大人格和崇高精神,樹立學習榜樣。三是要創設良好的數學情境,努力為學生營造成功的環境。選題要注意可行性和刺激性,為不同學生設計不同要求的練習,讓不同的學生學不同的數學,學有價值的數學,引導學生知難而上,又都有成功的機會,個性得到張揚,從而樹立學習信心。四是嚴格要求,以數學本身內含的科學思想體系來引導學生積極探索,養成實事求是、認真勤奮、一絲不苟的學習習慣和勇於克服困難、堅忍不拔的良好學風。要注意的是:數學文化的學習、情感的培養等,應主要結合教學內容逐漸滲透,要生動、有趣、自然,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的知與情共同得到發展。
三、新「雙基」對教師的新要求
顯然,《課程標准》下的「雙基」已具有更豐富和更具時代特徵的內涵,打好「雙基」比原來更為困難,對教師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為教師是新課程的實施者,是新課程研究、建設和資源開發的重要力量,所以,能否打好「雙基」,教師是關鍵。筆者認為,作為教師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轉變觀念,樹立新理念
通過學習要充分認識自己在數學課程改革和打好基礎中的角色和作用。教師不僅要做知識的傳播者,而且要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按「讓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的數學,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的理念,給學生留下發展的空間,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不同志趣和發展方向給予具體指導,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維目標有機整合,使學生的基礎與素質得到全面發展。
(二)加強知識量的積累
標准新了,要求高了,教師第一次處於被學生選擇的地位,必須要重新審視自己的知識結構和教學方法,努力學習數學的新理論、新知識,把握學術前沿動態,並拓寬相關學科的知識,實現多學科的溝通與融合。同時要改進教學方法,積極探索適合高中生數學學習的教學方式,時刻保持研究與創新的態度,以淵博的學識、扎實的基礎知識和積極的人生態度來影響學生。
(三)改進評價的方法,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
教師的評價對學生來說,在一定意義上是指揮棒,應有利於學生「雙基」的發展,有利於學生的全面成長。要正確地、全面地評價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注重對數學本質的理解和思想方法的掌握,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包括學習方法與態度),注重對學生各種數學能力的評價,還可根據學生的不同選擇,實施促進學生發展的多元化評價。
總之,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必須重新審視「雙基」的內涵,認真思考打好「雙基」的方法與思路,只有這樣,才能在新時期為學生的終身發展真正打實基礎。
Ⅲ 數學教學中如何落實雙基訓練
數學「雙基」是指「數學基本知識」和「數學基本技能」.在新課程改革中,數學「雙基」教學發生了重大變化.它需要我們「與時俱進」,積極探究新課程標准實踐過程在平時講課中注意概念要講清楚,多練習 ...
Ⅳ 如何加強初中數學的雙基教學
如何加強初中數學的雙基教學
素質教育強調基礎的形成,注重能力的 培養。因此加強基礎教學,使學生形成扎實 的數學基礎與基本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需 要。那麼,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如何加 強初中數學的「雙基」教學呢?筆者對此淺談 如下粗淺的幾點看法:
1 加強新課改下的「雙基」的認識
1.1 新課改下的「雙基」的內涵。「雙基數學 教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雙基數 學教學」代表一種教學理念,一種特徵,一種 傾向。它只是我國數學教育中的一個部分, 雖然是十分重要的部分,但不能把「雙基數 學教學」等同於我國數學教學。「雙基數學教 學」可以看作一種「以打好數學雙基為本」的 理論,它的出發點是:①打好數學基礎;②將 探究、發現、創造等教育目標和基礎整合。
1.2 初中數學雙基教學的特點。
1.2.1 重視知識的系化。對每一章,每一單 元的知識內容及教學目標要求都加以細化, 一般由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知識結構圖,對每 一個知識上都有若干細化說明,大多情況下 由教師把知識嚼細教給學生。
1.2.2 重視知識的遷移,在數學內容由舊 知引出新知,重視新舊知識的聯系。
1.2.3 重視解題教學。我國的中學數學教 學基本上是以解題教學為核心開展的,其原 因是多方面的,教學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解 題模式,形成一定的套路,對題型的分類解 析都盡可能細,教師理念是讓學生「見多識 廣」。
1.2.4 重視練習過程、教學中及時鞏固練 習,有隨堂練習、課外作業、教材之外補充作 業,單元考試、學期考試等,一般都公認中國 學生書面解題能力是較強的。
2 加強「雙基」教學的策略
2.1 加強基本的概念理解。雙基教學中應 加強數學基本概念的教學,讓學生真正理解 有關的概念.我們常談對基本概念的理解應 做到「正確、深入、靈活」。正確是指對每一個 概念是什麼學生應該明確、無歧義。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教學中 細化研究基本概念的關鍵詞,就是引導學生 正確理解概念的一種作法;深入是指這些概 念反映的數學本質是什麼學生應了解,靈活 是指在不同地方,不同的變式的情況下仍然 能正確使用基本概念。
2.2 加強基本技能的訓練。
2.2.1 必要的練習是形成基本技能的基礎 要形成基本技能,必須要有一定量的練習, 學生才能逐步掌握、逐步過程。而成為學生 的自己的技能,中國雙基教學的成功之處就 是在於有足夠的基礎練習保證形成學生的 技能。
對初中生而言,基本解題訓練的形式主 要是重復與變式,學習新知識之初,必要的 簡重復訓練是應該的,學生通過模仿、掌握 一些最基本的解題方式,在較熟練掌握的基 礎上,又可以作一些變式練習,通過變式練 習提高這些解題技能。
2.2.2 提高訓練的有效性、針對性。數學教 材是新課標下基礎知識內容的範本,它的習 題量是最低練習量,僅完成教材習題是遠遠 不夠的,是不能形成基本技能的,這就要求 教師要在教材的基礎上補充大量的習題,這 里留給教師有較大的拓展空間。
2.2.3 把握訓練中的創新因素。初中學生 的數學基本技能訓練,大多數情況是一種模 仿、類比應用。但經過一定的練習之後學生 也可以在訓練之中產生一些創新的因素。我 們時常發現學生對一些題目會產生一些較 新穎的解法,也有的題目學生可以用多種方 法去求解,對於初中數學知識而言,這不算 什麼創新,但對學生而言,則是他自己對數 學知識的「再發現」,對解題方法的「再創 造」。教師應及時捕捉學生的這種創新因素, 對其產生出的亮點及時加以引導,培養學生 的創新意識。
2.3 恰當使用信息技術,改善學生學習方 式,加深對「雙基」的理解。信息技術在教學 中的優勢主要表現在:快捷的計算功能、豐 富的圖形呈現與製作功能、大量數據的處理 功能;提供互動式的學習和研究環境等方 面。例如在立體幾何初步的教學中,開始時 我們可以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豐富的圖形呈 現與製作功能這一技術優勢,提供大量的、 豐富的幾何體圖形,並且可以從不同的角度 去觀察它們,通過多次觀察、思考,讓學生認 識和理解幾何體的結構特徵、建立空間觀 念、培養空間想像能力,然後隨著學習的深 入,要逐步擺脫信息技術提供的圖形,使學 生形成空間想像力。以上處理方法既考慮了 數學內容的特點,又考慮了信息技術的特 點,較好地把握了兩者的有機結合。
2.4 創造性的使用教材,靈活採取教學形 式。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必要遵守兩條則,一 是「信奉而不唯是」,二是「遵循而有所立」。 前者強調對教材的態度,要相信教材是反映 國家對人才培養規格的要求,是具有科學性 的教學載體,後者是強調處理教材的行為, 在使用教材上要結合社會、學校、學生的情 況而有所創新。當然,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師要不斷地充電,豐富自身的數學史修 養。只有這樣,教師的數學史教學才游刃有 余,富有生機和活力。
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應採取靈活 多樣的教學形式,使教師與學生形成學習的 共同體,教學相長,共同發展。具體而言,可 以做以下幾點,第一,改革課堂教學的空間 形式,採取學生最適合的距離,有利於他們 合作與交流;第二,把學生分成學習小組,並 給各小組布置任務,要求學生圍繞任務展開 討論,進行交流和合作;第三,注意培養學生 的全作意思,訓練學生的合作技能。不同的 教學方式各有優劣,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淡化 教學方式,而注重教學實效,根據學習目標、 學習內容、師生具體情況,將各種教學方式 整合起來利用,才能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Ⅳ 高中數學雙基要求是什麼
雙基要求即以「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為本的教學理論體系,核心思想是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
要求結合具體例子,感受、學習演算法的基本思想;學習和體驗演算法的程序框架、基本演算法語言;將演算法的思想方法帶到到高中數學的有關內容中。
追求基礎知識的記憶和掌握、基本技能的操演和熟練,以使學生獲得扎實的基礎知識、熟練的基本技能和較高的學科能力為其主要的教學目標。
(5)在數學教學中雙基教學應該注意什麼擴展閱讀:
「雙基」教學起源於20世紀50年代,在60年代—80年代得到大力發展,80年代之後,不斷豐富完善。探討雙基教學的歷程,從根本上講,應考察教學大綱,因為中國教學歷來是以綱為本,雙基內容被大綱所確定,雙基教學可以說來源於大綱導向。
大綱中對知識和技能要求的演進歷程也是雙基教學理論的形成軌跡,雙基教學根源於教學大綱,隨著教學大綱對雙基要求的不斷提高而得到加強。
Ⅵ 初中數學的「雙基」教育要達到怎樣的基本要求
如何加強初中數學的雙基教學,素質教育強調基礎的形成,注重能力的培養。因此加強基礎教學,使學生形成扎實的數學基礎與基本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需要。那麼,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如何加強初中數學的「雙基」教學呢?筆者對此淺談如下粗淺的幾點看法:加強新課改下的「雙基」的認識,新課改下的「雙基」的內涵。「雙基數學教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雙基數學教學」代表一種教學理念,一種特徵,一種傾向。它只是我國數學教育中的一個部分,雖然是十分重要的部分,但不能把「雙基數學教學」等同於我國數學教學。「雙基數學教學」可以看作一種「以打好數學雙基為本」的理論,它的出發點是:打好數學基礎;將探究、發現、創造等教育目標和基礎整合。初中數學雙基教學的特點。重視知識的系化。對每一章,每一單元的知識內容及教學目標要求都加以細化,一般由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知識結構圖,對每一個知識上都有若干細化說明,大多情況下由教師把知識嚼細教給學生。重視知識的遷移,在數學內容由舊知引出新知,重視新舊知識的聯系。重視解題教學。我國的中學數學教學基本上是以解題教學為核心開展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學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解題模式,形成一定的套路,對題型的分類解析都盡可能細,教師理念是讓學生「見多識廣」。重視練習過程、教學中及時鞏固練習,有隨堂練習、課外作業、教材之外補充作業,單元考試、學期考試等,一般都公認中國學生書面解題能力是較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