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計數方法有哪些
1、算籌
用竹子、木頭、獸骨等材料製成一些長短、粗細差不多的小棍子用來計算數目,不用時則把它們放在小袋子裡面保存或攜帶。這些小棍子叫做「算籌」。
「籌」原本指的就是這種用於計算的小棍子,因為多用竹子製成,所以字形從竹。「算」則是指用這種竹製工具進行計算。二者合在一起,形成合成詞「籌算」「算籌」。
後來,「籌」和「算」各自都由「計算」之義引申出「謀劃」的意思。我們現在經常使用的「籌劃」「籌謀」以及「打算」「失算」等詞的意義就是這樣來的。
算籌是我國古代廣泛應用的一種計算工具,它的出現年代現在難以考證,但據史料推測,至遲在春秋晚期戰國初年時已經出現。算籌製作規范、體積小、便於攜帶,更利於精確計算,作為一種計數方式,顯然要比結繩計數和刻痕計數成熟得多。
事實也的確如此,一直到算盤發明推廣之前,算籌都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計算工具。算籌計數法遵循十進位制,在世界數學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創造,跟世界上其他古老民族的計數法相比,具有顯而易見的優越性。
2、結繩記事
原始社會創始的以繩結形式反映客觀經濟活動及其數量關系的記錄方式。結繩記事是被原始先民廣泛使用的記錄方式之一。
即根據事件的性質、規模或所涉數量的不同,系出不同的繩結。這表明當時已用」結繩」法來表現社會現象的數量,並產生了簡單的分組。這可視為中國古代統計思想的萌芽。
3、書契記數
古代記數結繩方法之後出現的記數方法。當時主要用於剩餘糧食數量的記數。「書契」指的就是文字。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在生產實踐中創造出了文字和數字,「結繩記事」 的計數方法使逐步被「書契記數」所替代。
書契是指正面寫字、側面刻齒以便驗對的文書,具有契約性質,早期刻在龜甲、獸骨上,後期刻在竹木上。
(1)古代數學計算方法有哪些內容擴展閱讀
我國古代在數學上的偉大成就的取得是跟古人對「數」的重視密不可分的。《後漢書·張衡傳》中所謂「通五經貫六藝」,說的是張衡學識淵博,精通典籍,具備多種技能。
「六藝」是周朝官學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禮、樂、射、御、書、數。由此可見,古人對於「數」的學習要求和教育從那個時候就已經正式納入教育體系了。
正因為如此,才會有後來算籌、算盤等運算工具的發明以及《周髀算經》《九章算術》《海島算經》《綴術》等數學經典的誕生。
㈡ 古時候人們常用的記數方法有那三種方法
1、結繩記事
結繩記事發生在語言產生以後、文字出現之前的漫長年代裡。在一些部落里,為了把本部落的風俗傳統和傳說以及重大事件記錄下來,流傳下去,便用不同粗細的繩子,在上面結成不同距離的結,結又有大有小,每種結法、距離大小以及繩子粗細表示不同的意思,由專人(一般是酋長和巫師)循一定規則記錄,並代代相傳。
2、書契記數
當時主要用於剩餘糧食數量的記數。書契記數記事記錄方法一般是在原始社會的後期,漢代徐岳在《數術記遺》一書中,記明書契始於黃帝,有「十等」記法。
3、算籌計數
根據史書的記載和考古材料的發現,古代的算籌實際上是用竹子、木頭、獸骨等材料製成一些長短、粗細差不多的小棍子用來計算數目,不用時則把它們放在小袋子裡面保存或攜帶。算籌是我國古代廣泛應用的一種計算工具,它的出現年代現在難以考證,但據史料推測,至遲在春秋晚期戰國初年時已經出現。
(2)古代數學計算方法有哪些內容擴展閱讀:
羅馬人計數
大約在兩千五百年前,羅馬人還處在文化發展的初期,當時他們用手指作為計算工具。
為了表示一、二、三、四個物體,就分別伸出一、二、三、四個手指;表示五個物體就伸出一隻手;表示十個物體就伸出兩只手。
當時,羅馬人為了記錄這些數字,便在羊皮上畫出Ⅰ、Ⅱ、Ⅲ來代替手指的數;表示一隻手時,就寫成「Ⅴ」形,表示大指與食指張開的形狀;表示兩只手時,就畫成「ⅤⅤ」形,後來又寫成一隻手向上,一隻手向下的「Ⅹ」,這就是羅馬數字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