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高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創設問題情境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 「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這一教學理念已被廣大教師所接受和認可。那麼什麼是「創設情境」呢?「創設情境」是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策略,它有利於解決數學內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學生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在數學教學中一定要掌握適當的時機,精心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慾望,讓學生充分感受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聰明才智得到發揮,潛力得到開發,素質得到提高。現結合筆者教學實際,談談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問題情景」的創設的幾點認識。
一、 「問題情境」的創設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教學時應根據學生實際,設法給學生經歷做數學的機會,使他們感覺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感到學數學是非常有用的、必要的,從而願意學數學,使學生能以極大的興趣和熱情投入到問題的解決中。
例如在教學《千以內數的認識》這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情境引入新課:教師手托一個透明的容器,內裝了許多奶糖。師:喜歡吃奶糖的同學請舉手,伸進去感受一下,估計奶糖的顆數。
生1:大約450顆;
生2:大約380顆;……
師:有辦法知道它有多少顆嗎?
生3:數一數。
師:一顆一顆地數嗎?
生考慮一會,提出:這些奶糖太多了,一顆一顆數耽誤我們上課的時間。
師:如何較快地數出這么多的奶糖?我為每一組都准備了一份與我同樣多的奶糖,不同的是,你們的每10顆裝了一袋。組員分工,用最快的速度數出奶糖的顆數。哪一組方法好,數的正確,奶糖就送給你們。
於是小組成員在組長的帶領下進行數數……學生興高采烈地投入到動手操作中,在課的最後這位老師肯定了這節課同學們的學習成果,也共同分享了成功後的喜悅——把奶糖分給了學生。
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喜悅,便會激起無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教師要創設「真誠的」、「成功的」情境,讓每位學生在順境中體驗快樂,在逆境中探究,那麼學習就會真正成為學生生活中的重要感情經歷,使學生擁有通過主動參與而獲得的豐富情感體驗。
二、「問題情境」的創設必須以學生為主體。
以學生為主體是創設問題情境的核心,數學教學的成功與否取決於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活動的情況。如果學生不進行有效的探索性的學習活動,就無法獲取知識,也就無法應用知識。因此,在問題情境的創設過程中,要注重營造一個有利於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教學環境,激活學生的內在原動力,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知識的探究過程中去。
例如在教學《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時,上課伊始,我請座號數是4的倍數的同學舉起左手,請座號數是6的倍數的同學舉起右手。這時,教師設疑:怎麼有4個同學的兩只手都舉起來了?這是為什麼?從而創設學習新知的問題情境,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三、「問題情景」的創設要有生活味。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教學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數學知識源於生活,並最終服務於生活,尤其是小學數學,在生活中均能找到其原型,只有從生活中來的數學才會是「活」的數學,有意義的數學。為此數學教學就要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
例如在在教學「估算」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情境:運動會結束了,同學們為班級贏得了榮譽,老師為了獎勵你們,決定帶你們去公園劃船,劃船處貼了這樣一張啟示:大船限乘45人,每艘51元;中船限乘26人,每艘38元;小船限乘9人,每艘17元。
我們二(2)班有51人,應該怎樣去租船呢?請你們設計一個租船方案,大約需要花多少錢?
此時,學生積極思考,不一會兒,各種方法層出不窮。
生1:我要租大船1條,中船1條,理由是:45+26>51人,大約需要51+38≈90元
生2:我要租中船2條,理由是:26+26>51人,大約需要38+38≈80元
生3:我要租大船1條,小船1條,理由是:45+9>51人,大約需要51+17≈70元
生4:我要租中船1條,小船2條,理由是:26+9+9>51人,大約需要38+17+17≈80元
生5:我要租小船6條,理由是:9ⅹ6>51人,大約需要17ⅹ6≈120元
學生各抒己見,議論紛紛,有的說像生5的方法太浪費了,不經濟;有的說這樣坐起來舒服,挺享受的……此時,學生完全置身於一個「真實的情境」中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這樣,憑借日常生活創設問題情境,喚起學生親近數學的熱情,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四、「問題情境」的創設要有趣味性。
問題情境的創設要達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思維的作用,教師要設
『貳』 如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有效運用情境教學法
相關研究表明,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有效運用情境教學法,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在數學學習中獲得更好的情感體驗.基於此,從教以來在相關教學理念的影響下,我一直積極地在教學中踐行情境教學法,課堂教學質量得以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變得愈來愈高.下面我談談如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有效運用情境教學法.
一、藉助實際問題創設教學情境
實際問題是學生普遍關注的問題,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藉助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創設教學情境.這樣的教學情境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更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例如,執教「對數」一課時,我藉助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創設了這樣一個教學情境:「2004年12月的一天,在印度洋的深處發生了超級大地震,此次大地震造成了嚴重的海嘯.幾個小時之後,海嘯就迅速波及周邊的十二個國家,無情地吞噬了二十二萬人的生命.地震發生的同時,美國測量此次的地震級別是9.0級,德國測量的地震級別是8.5級,中國測量的地震級別是8.7級.」聽到這樣的事實,學生不免心驚.接下來的時間里,我告訴學生上述震級之間是存在較大差異的,並告訴他們震級的計算公式:M=lgA-lgA0(A是地震曲線的振幅,A0是「標准地震」的振幅),然後,我又讓他們根據剛才所學的對數的運算性質來計算三者之間存在的振幅差異.由於受到剛才教學情境的影響,學生積極參與到問題的探究當中,很快地解決了相關的數學問題.
藉助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創設教學情境是常用的情境教學法之一.這樣的教學情境創設貼近生活,且能夠更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數學探究熱情,因此可以廣泛運用.
二、藉助古詩詞創設教學情境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在其發展的過程當中曾經涌現出很多優秀的古詩詞.而這些古詩詞當中也不乏數學知識的存在.基於此,只要有合適的機會,我們高中數學教師也可以藉助古詩詞創設教學情境.
例如,執教「等差數列」一課時,我藉助《八子分綿》這首詩創設了這樣一個教學情境:「九百九十六斤綿,贈分八子做盤纏.次第每人多十七,要將第八數來言.務要分明依次第,孝和休惹外人傳.」看到這首詩,很多學生都表示看不懂.於是,我引導學生對詩的具體內容進行分析:「這是一個等差數列問題.等差數列{an}中,公差d=17,前n項和Sn=996,其中n=8,求等差數列的a1,a2,…,a8.」分析完之後,學生完整地理解了整首詩的意思,並且提高了學習等差數列的興趣.
由此可見,藉助古代詩詞創設教學情境,可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不正是我們高中數學教師所要追求的教學成效嗎?
三、藉助認知沖突創設教學情境
高中生在學習相關數學知識時往往會出現很多認知上的沖突,這些認知沖突是學生必然要經過的一個過程,也是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為了化解高中生的認知沖突,幫助高中生更好地掌握相關的數學知識,我們可以藉助認知沖突創設教學情境.
例如,執教「直線的方程」一課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認知沖突情境:「之前我們已經學習了直線方程的四種特殊形式,那麼是不是任何一條直線都能夠用這其中的一種形式來進行表述呢?」對於這個問題,大家一時很難回答上來.於是,我緊接著出示了如下問題:「(1)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的任何直線都能夠用一個關於x,y的二元一次方程表示嗎?(2)任何一個關於x,y的二元一次方程Ax+By+C=0(A,B不同時為0)都表示一條直線嗎?」通過上述問題的解決,學生很快明晰:並非任何直線都可以用直線方程的四種特殊形式來表示.此時,學生的腦海中不免會出現另外一個問題:那些無法用這四種特殊形式表示的直線又該如何用方程來表示呢?於是,這樣的認知沖突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熱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認知沖突是思維上的一種障礙,我認為藉助認知沖突創設教學情境需要教師進行精心的預設,由此才能獲得更加有效的教學成效.
總之,上述提出了三種創設情境的方法:藉助實際問題創設教學情境;藉助古詩詞創設教學情境;藉助認知沖突創設教學情境.這些教學情境的創設方法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更不是唯一的.在具體的應用過程當中,我們必須要活學活用,唯有如此,方能真正發揮情境教學法的功效.
『叄』 如何創設數學教學情境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創設問題情境已成為課程改革的一個顯著特徵,以問題情境為基礎的數學教學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探索慾望。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與交流,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學會學習是當今中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主流,創設問題情境是一種有助於產生課堂動態生成性資源的重要方法。那麼,如何去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
一、從課本出發去創設問題情景。
高中數學新教材的特點之一就是創設各種問題情景,降低教學的難度,使數學問題與現實緊密聯系。數學教材各個章節,每介紹一個知識點,都要先設置一個情境問題,然後引入新知識。在這些情境問題中有的用學生生活中的問題展示,有的用漂亮的圖案展示,有的用生動的故事展示,有的讓學生動手操作展示,有的通過學生游戲展示。對各知識點雖然展示的方式不同,但編者都是根據學生的認知需要而設置的。所給的問題情景都是經過專家推理和驗證的,一般都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如果我們沒有更好的問題情景,不妨直接選用,"拿來主義"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例如等差數列求和公式的推導,除用高斯的故事(求"1+2+3+…+100=?")作為一個好的問題情境外,教材中的問題情境也是非常好的:一堆鋼管,最上層4根,最下層9根,從第二層起每一層都比上一層多一根,求這堆銅管總數(除了直接進行加法運算外,你還能用什麼方法求得總數?)。
二、藉助實際生活創設問題情境
數學知識中有許多是源於實際生活的,因此數學問題的引入可以聯系生產、生活實際.如果將數學問題改編為實際的應用性問題,讓學生去積極思考,便可以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究新知識,促使學生形成和發展數學應用意識,提高實踐能力.
例如在「不等式」的教學中有這樣一道例題:
已知a、b、m都是正數,且a < b,求證:>
如果直接去證,學生會感到索然無味,而且這個結論容易記錯.不妨將其改編為下述簡單而有趣的實際問題:a克糖放到水中得到b克糖水,濃度(質量分數)是多少?在糖水中又增加了m克糖,此時濃度又是多少?糖水變甜還是變淡了?學生們會很容易地做出判斷,從而得到要證明的結論.
三、利用趣味故事和數學史話創設問題情境
在數學教學中結合有趣的故事和數學史話可以很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主動去思考。比如在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第三章「數列」章首圖和引言中,教材引用國際象棋棋盤的示意圖,棋盤上共有8行8列,構成64個格子。國際象棋起源於古印度,關於國際象棋有這樣一個傳說。國王要獎賞國際象棋的發明者,問他有什麼要求,發明者說:「請在棋盤的第一個格子里放上一顆麥粒,在第二個格子里放上2顆麥粒,在第三個格子里放上4顆麥粒,在第四個格子里放上8顆麥粒,依此類推,每個格子里放的麥粒都是前一個格子里放的麥粒數的2倍,直到第64個格子放滿為止,請給我足夠的麥子來實現上述要求。」國王覺得這不是很難辦到的事,就欣然同意了他的要求。你認為國王有能力滿足發明者上述要求嗎?說明數列求和的作用,這就可以立刻吸引對此問題感興趣的同學深入其中。
又例如在講解「相互獨立事件同時發生的概率」時,可以創設如下情境:常說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能頂上嗎?假如已知諸葛亮解出問題的概率為0.8,三個臭皮匠解出問題的概率分別為0.5,0.45,0.4,且每個人必須獨立解題,那麼三個臭皮匠中至少有一個解出的概率與諸葛亮解出的概率比較,那個大?
通過這樣創設情境,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問題,使他們的思維處於活躍狀態,創設潛能得以發揮。
四、通過操作試驗創設問題情境
有些數學知識可通過引導學生自己操作試驗或通過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演示,從中領悟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既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與創造能力,又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在講解「數學歸納法」時,可以先用多媒體演示「多米諾骨牌」效應,通過這一問題情境的創設可以使學生很快地理解並掌握數學歸納法的定義與本質.
五、從相關學科中創設問題情境
數學是學習物理、化學等學科的基礎,它的許多知識都與這些學科有著緊密的聯系.如概率原理在生物遺傳學中的應用,三角函數與向量在物理學中的應用等.因此在講解這些知識點時,可適當地創設與相關學科聯系的情境,強化數學的工具性、基礎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六、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點出發創設問題情境
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引入概念。數學概念圖往往是「抽象之上的抽象」,先前的概念往往是後續概念的基礎,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與相關的經驗引入概念。例如如平面幾何中,兩條直線不平行就相交,到立體幾何中就不一定是相交,也有可能異面。其實,有不少結論在平面幾何中成立的,但到了立體幾何中就不一定成立了。如果能一步一步挖掘、深入,不僅可使學生鞏固初中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能逐步得以接受、理解新知識。
七、情境創設中存在的誤區:
(1)、只關注趣味,少了目標;
(2)、虛構的美麗,欺騙學生;
(3)、脫離生活圈,生搬硬套;
(4)、多了生活味,少了科學性;
(5)、每一節課都要有情境。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只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基礎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富有啟發性的教學情境,使學習成為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激發其學習興趣,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最終實現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肆』 如何建立高中數學高效課堂
一、創設情景,引出課題教師根據所要復習的教學內容,創設能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的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復習課中。學生學習興趣是否被激發起來,直接影響復習課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應重視情景的創設,將復習的數學知識融入問題的情境中去,激發學生產生復習探究的迫切願望,這時抓住時機提出復習要求,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二、激發慾望,回憶知識通過回憶與瀏覽教材,搜集與課題有關的所有知識。由於課題本身所容納的知識點的不同,有些知識在學生頭腦中很快就會再現,而有些知識可能被遺忘。讓學生通過回憶再現,搜集與課題有關的知識,弄清楚每一知識點的意義,這是梳理知識的重要基礎。當學生不能完全回憶時,可以結合教材去搜查。在回憶和搜查時要及時做好記錄,然後根據記錄的知識要點和解題方法,進行梳理,初步列出知識結構網路。因而要讓學生結合教材,通過回憶再現,搜集與課題有關的知識,弄清每一知識點的意義,這是梳理知識的重要基礎。三、合作交流,梳理知識復習的內容往往都有許多的知識點,有些知識在學生頭腦中比較清晰,而有些知識可能被遺忘。明確復習的內容後,要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簡潔、清晰地把知識整理出來,要求在整理中初步形成自己的脈絡,整理的結果要有條理,並體現知識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指導學生開展多種多樣活動的同時,還應成為數學學習過程的參與者,與學生共同探索數學和認識數學。以小組為單位,給每個學生充分表現自己才能的機會,要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闡述自己的整理結果。小組長要做好組織協調工作,通過每位小組成員的匯報,每個同學將自己整理的內容進行添加、補充、完善。然後,小組成員再討論、交流,取長補短,完善各自的知識結構網路,形成本小組比較完整的知識網路。
『伍』 如何創設高中數學問題情境
如何創設高中數學問題情境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才有動力,才有創新。一個良好的數學問題情境,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誘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引起學生更多的聯想,容易調動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感受和興趣,從而更加自主參與知識的獲取過程、問題的解決過程,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所以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是很有必要的。 關鍵詞:情景創設;多媒體;自學環境;有效性
《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要改善教與學的方式,教師要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讓學生主動地學習,自主發現數學中存在的規律和問題解決的途徑,使他們經歷探究新知識形成的過程。由於高中學生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教師可以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以便於展開探究、討論等教學活動,促使學生在問題情境中進行科學嚴謹的探索,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筆者將從以下幾方面闡述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
一、問題情境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心理學家認為:興趣是一個人為了探索知識和認識事物的意識傾向,學生在學習中帶有興趣,才能表現出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數學教學要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就應當把激發學生的數學興趣作為導向,使數學學習活動成為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數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平鋪直敘地講解,一般是不會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如果教師能夠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創設趣味性、探究性的問題情境進行教學,常常能誘發學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慾,培育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讓學生主動地學習,有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2、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我們知道教學活動不是一種「授予——吸收」的簡單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授予者,這就要求教師創設合適的教學問題情境,切實為學生養成合作意識與發展能力搭建平台,讓學生在「合
作」中學習新知識,在「探究」中建構知識。通過問題情境,切實讓學生感到合作是一種學習的需要,探究學習是獲取新知的有效途徑,逐漸養成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
3、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所謂問題意識,指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下,提出問題、質疑問題、變換問題和發展問題的一種思維習慣或心理狀態。新課標把「是否具有問題意識,是否善於發現和提出問題」作為評價學生能力的重要標准。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思維活動是從問題開始的,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展。數學是一門極具邏輯思維的科學,在學生的思維活動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是學生思維活動的重要方面,所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造就富有創新精神的數學人才,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創設問題情境就是要將學生置於問題研究的氣氛中,使學生主動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4、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深入,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我們數學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而且考察學生的創新意識也是高考命題的方向。創新思維是人腦運用與眾不同的本質和規律,找出事物之間的新聯系,形成新結論,是對求知事物進行有創見的思索過程。教師教學中,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調動每一位學生的參與意識,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可以引導學生提出具有挑戰性的新問題,為創新作鋪墊,逐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創設問題情境的原則
問題情境教學是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與創新思維能力的十分有效的教學方法,要成功地實施問題情境教學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把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作為出發點,我認為創設問題情境應該遵循下面四個原則。
一是針對性原則。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一定要緊扣本節課所講內容,不要故弄玄虛,離題太遠,要能揭示數學概念或規律,要直接有利於當堂所研究的課題的解決,要有利於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體現出問題情境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是適度性原則。問題情境的設計,要從實際出發,考慮到大多數學生的認
知水平,應面向全體學生,切忌專為少數人設置。既要考慮教學內容又要考慮學生個體的差異,注意向學生提示設問的角度和方法,要讓每位學生從教師的情境設計教學中得到發展和收獲。
三是啟發性原則。問題並不在多少,而在於是否具有啟發性,是否能夠觸及問題的本質,並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首先要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和空間,必要時可作適當的啟發引導或提示,教師的啟發要遵循學生思維的規律,不可強制學生按照教師提出的方法和途徑去思考問題。
四是互動性原則。教師設計的問題情境,要能讓學生不斷提出新的數學問題,提出帶有研究價值的新問題,讓學生不斷建構新知識,保持思維的持續性,真正做到讓學生一直比較主動地參與課堂,而不是等待問題的出現。 三、創設問題情境的策略和案例
1、利用趣味游戲,創設問題情境。如: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我們今天來玩個猜數字游戲,我手中這支圓珠筆的價格標簽是5~15元中的某個整數,你們來猜它的准確價格,我將對你們的答案做「偏高」、「偏低」或者「正確」的提示,誰能既准確又迅速回答出這支鋼筆的價格呢?利用生活中的趣味游戲創設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讓學生主動地學習,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情境中,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
2、利用典故,創設問題情境。如:等比數列的前項的和。國際象棋起源於古代印度,相傳國王要獎賞國際象棋的發明者,問他要什麼。發明者說:「請在棋盤的第1格子里放上1顆麥粒,第2格子里放上2顆麥粒,第3格子里放上4顆麥粒,依次類推,每個格子里放的麥粒數都是前一個格子里放的麥粒數的2倍,直到第64個格子。」國王欣然同意,國王是否能實現他的諾言呢?此案例利用典故發問,引起學生的好奇心,驅動學生積極思考,產生探究的慾望,學生興趣十分濃厚,很快就進入了主動學習的狀態。
3、聯系實際生活,創設問題情境。如:均值不等式。某商場在節前進行商品降價酬賓銷售活動,擬分兩次降價,有三種方案:甲方案時第一次打2折銷售,第二次打3折銷售;乙方案是第一次打3折銷售,第二次打2折銷售,請問:哪一種方案降價較多?此案例的問題情境貼近生活,給學生創設了一個觀察、聯想、抽象、概括、數學化的過程,在這樣的實際問題情境下,學生一定會想學,樂學,
主動學。
大量的教學實踐證明,問題情境教學是提高課堂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靈活處理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精心創設各種教學問題情境,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學生以探索者的身份去發現問題,總結規律,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又使課堂教學豐富多彩,生動活潑。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而且還能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由發展的陣地。雖然目前我們的新課改還存在很多問題,但是只要我們吃透課改精神,准確把握新課改的本質,並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積極創新,相信我們一定能創設出既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又貼近生活實際並緊扣學習主題的教學情境,從而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達到高效課堂。
『陸』 高中數學課堂中的如何設置情境與問題
數學情境是從事數學活動的環境,是產生數學問題的土壤。在課堂教學中,課堂提問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也是所有的老師普遍採用的一種課堂組織形式。設置巧妙的數學情境和課堂問題,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與學的互動過程中來,讓學生變成課堂的主體,在此過程中實現知識和能力的雙豐收。然而,在教學中,很多教師預設的情境和問題流於表面,不能環環相扣、逐步推進,不能揭示知識產生的過程,阻礙了師生之間的「對話」和互動。這樣的話,不但不能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甚至還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筆者認為,數學課堂教學中只有巧設情境與問題,才能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巧設情境,使數學課堂更有效
1.利用游戲,巧設情境
數學教學要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就應當把激發學生的數學興趣作為導向,使數學學習活動成為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心理學家認為:興趣是一個人為了探索知識和認識事物的意識傾向,學生在學習中帶有興趣,才能表現出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平鋪直述的講解,一般是不會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如果教師能夠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創設趣味性、探究性的問題情境進行教學,常常能誘發學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慾,培育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讓學生主動地學習,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情境中,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如,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我是這樣創設情境的:「我們今天來玩個猜數字游戲,我手中這把直尺的價格標簽是5~15元中的某個整數,你們來猜它的准確價格,我將對你們的答案做『偏高』、『偏低』或者『正確』的提示,誰能既准確又迅速回答出這支鋼筆的價格呢?」
利用生活中的趣味游戲創設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讓學生主動地學習,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情境中,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
2.利用典故,創造情境
教學活動不是一種「授予——吸收」的簡單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授予者,這就要求教師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切實為學生養成合作意識與發展能力搭建平台,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新知識,在「探究」中主動建構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通過問題情境,切實讓學生感到合作是一種學習的需要,探究學習是獲取新知的有效途徑,逐漸培養成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如,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的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的情境:話說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之後,豬八戒回到高老莊大力發展養殖業,從一個農民工逐步發展成為一個規模不小的老闆,可是上網和幾個同門師兄一溝通,發現他們個個資產過億,於是他想擴大畜牧場規模,辦一個集養殖、加工為一體的高老莊集團,因資金不夠,他想到了在海南搞房地產的大師兄孫悟空。豬八戒:「能不能幫幫我……」悟空:「No Problem!我每天給你投資100萬,連續一個月(30天),但有一個條件:第一天返還1元,第二天返還2元,第三天返還4元,第四天返還8元……後一天返還數為一天返還數的2倍,30天之後互不相欠。」豬八戒想:「第一天出1元入100萬,第二天出2元入100萬,第三天出4元入100萬……發了!……(想:有這么好的事?這猴子是不是又在耍我?)為了迅速擴大畜牧場,豬八戒還是和孫悟空簽了合同。豬八戒是否被猴子耍了呢?」此案例利用典故發問,引起學生的好奇心,驅動學生積極思考,產生探究的慾望,學生興趣十分濃厚,很快就進入了主動學習的狀態。
3.聯系生活,設置情境
數學是一門思維的科學,在學生的思維活動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是兩個重要的方面。所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造就富有創新精神的數學人才,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創設問題情境就是要將學生置於問題研究的氣氛中,使學生主動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如,均值不等式教學中,我是這樣創設情境的:某商場在節前進行商品降價酬賓銷售活動,擬分兩次降價,有三種方案甲方案是第一次打a折銷售;丙方案是兩次都(a+b)/2折銷售。第二次打折銷售;乙方案是第一次打折銷售,第二次打折銷售,請問哪一種方案降價較多?此案例的問題情境貼近生活,給學生創設了一個觀察、聯想、抽象、概括、數學化的過程,在這樣的實際問題情境下,學生一定會想學、樂學、主動學。
4.以數學知識的現實價值,創設情境
數學具有廣泛的應用性,如果我們在數學教學中能恰當地揭示數學的現實價值,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學生的學習。如,在高一《分層抽樣》一課中,我設置了如下數學情境:「為了調查我班(該班學生數46人,男生28人,女生18人)學生的平均身高,從中抽取一個容量為5的樣本,用樣本的平均身高去估計本班學生的平均身高,用簡單隨機抽樣或系統抽樣能否得到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樣本?」我先讓班長用簡單隨機抽樣得到4男1女,然後我用系統抽樣得到3女1男。學生發現用這兩種方法均不能解決問題,產生認知沖突,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這堂課採用探究與合作學習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巧設問題,使數學課堂更高效
1、設置問題時忌「滿堂問」
實施素質教育之後,教師接受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一改以往「滿堂灌」的教法,加強與學生的互動,注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教師就把課堂提問的數量作為衡量一堂課學生是否真正參與教學的一個標准。然而,一些老師以「滿堂問」代替「滿堂灌」,在課堂上由於問題太多,學生窮於應付,看似師生互動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實際上由於問題不鮮明不突出,學生對這些問題並沒有留下什麼印象。學生根本沒有自己消化吸收的過程,最終導致的結果是學生無法獲得完整的知識,更加不可能在課堂上理解整個知識產生的過程。長此以往,學生在面對課堂教學時會失去學習的耐心,更不可能成為課堂的主體,從而變成惡性循環。所以在課堂提問中要巧妙,重質量而不是重數量。
2、設置問題,要讓學生「跳一跳,夠得到」
心理學認為,人的認知水平可劃分為三個層次:「已知區」、「最近發展區」和「未知區」。人的認識水平就是在這三個層次之間循環往復,不斷轉化,螺旋式上升。課堂提問不宜停留在「已知區」與「未知區」,即不能太易或太難。問題太易,則提不起學生的興趣,浪費有限的課堂時間;太難則會使學生失去信心,無法使學生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會使提問失去價值。有經驗的老師提問能「牽一發而動全身」,提出的問題恰當,對學生數學思維有適度啟發,必將能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識,使新舊知識發生相互作用,產生有機聯系的知識結構。例如在講解函數圖象的時候,首先幫助學生回憶了初中裡面的一些最基本的函數圖象,在講解如何畫出函數y=|x-2|+1的圖象之前,首先幫助學生復習函數y=x,再進一步變形,在老師的幫助下畫出y=|x|的圖象。這樣大部分學生都能畫出函數y=|x-2|+1的圖象,假如直接讓學生畫出函數y=|+x-2|+1的圖象可能學生就有些困難。
3.巧設問題,回歸情境
在課堂設計問題時,很多教師在課堂開頭設置了情境,而這堂課就要結束時,光設計一些與本堂課知識有關的練習題,而把開始的情境冷在一邊。假如直接讓學生憑空想像,學生就會感覺很困難。比如我在講解《集合的概念》這一節的時候,在給出集合的性質之前,給出問題「請大家挑選出班上個子高的人」,這時肯定學生不知所措,那再問「請班上個子在175cm以上的站起來」,這時學生肯定會在老師的兩次提問中找出答案。在這樣合適的問題情境中,學生會很快進入到自己的角色中去,很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如何讓學生在學習中成為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巧設情景與問題,激發學生發展和創新的活力,給予學生機會去感受成功的喜悅。
『柒』 如何利用幾何畫板創設高中數學情境
一、幾何畫板在高中數學代數教學中的應用
幾何畫板的操作步驟極其簡單,不需要編程,簡單操作,老師就可以畫出各種各樣的圖形,還可以及時地通過教學的要求,更改圖形的尺寸大小,或者是畫出新的圖形來。每一個老師都可以很快地掌握幾何畫板的基本使用方法,無須耗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從而減少老師的備課量。
在進行高一函數教學時,函數的兩種表達方式——解析式和圖像,兩者之間常常需要對照而加以比較,在研究指數函數、對數函數、冪函數等基本初等函數的圖像和性質的時候,通過對幾何畫板的使用,可以將各種具體的解析是的函數圖像畫出,老師可以根據畫板上的點和線相互連接,在大屏幕上想學生們展示標準的函數圖形,省時省力,也便於學生的掌握其性質與聯系。
二、幾何畫板在高中數學立體幾何教學中的應用
在立體幾何課上,老師要講解立體幾何的空間構圖特點,就離不開幾何畫板。因為作為老師,不可能每一個立體幾何圖形都能標准地在黑板上畫出來,就算能夠標准地畫出,也是需要時間的,不可能把課上的一大部分時間都放在黑板繪圖上。通過幾何畫板的作圖功能,就能作出需要的各種立體圖形,且由於圖形是動態的,還可以拖動某些點,以此最佳的視角更好地展示,也可以讓它自動旋轉,從各個角度來觀察它,從而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力。如在研究三棱錐體積時,我們可以利用幾何畫板畫出圖形,進行演示。如果想學習更多幾何畫板使用教程,推薦參考http://www.jihehuaban.com.cn/support.html,希望能幫助你。
『捌』 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創設教學情境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在數學教學中,選擇恰當的數學素材,創設一個適合教學和兒童發展需要的情境,已成了廣大教師的共識。但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由於諸多原因,情境創設往往「變味」、「走調」,失去了應有的價值。唐代詩人杜牧有句名言:「學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意思是說學習不能停留在表面,只顧形式上熱熱鬧鬧,要尋根究底。情境不應只是絢麗多彩的動態畫面或活潑多樣的操作活動,其要害是必須暗含著數學問題。能激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發展能力和智力。
(一) 從教學與生活的結合點入手,創設情景
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絡,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來創設情景,既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重要性,又有利於學生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問題。例如:我在教學「按比例分配」一課時,創設了「飲料配製」這一教學情景,課伊始,教師提問:同學們喜歡喝飲料嗎?都喜歡喝哪一種飲料?學生都說喜歡並紛紛說出自己喜歡喝的飲料,這時教師接著問:那你喝過自己配製的飲料嗎學生都說沒喝過。這時教師因勢利導:這節課我們就自己動手配製飲料。配好之後,教師讓學生品嘗一下自己配製的飲料,由於配製的時候沒有按照一定的比例,所以自然發出「好喝」、「太甜了」、「太淡了」的說法。這時教師抓住時機,要求學生互換手中的飲料,再次品嘗,學生又會發現同桌配製的飲料和自己配製的飲料味道不一樣,並能找出原因「同桌同學的飲料粉放得太多了」或「水放得太多了」等等。這時教師及時引導:要配製出好喝的、可口的飲料,水和飲料粉一定要適度,現在就請同學們重新再配製一次。並想一想,應該放幾份飲料粉,幾份水配出來的飲料才好喝。這時小組合作,共同動手配製飲料。這樣的教學情景,不但與生活息息相關,一下子就引起了學生高度的關注和興趣,而且讓學生的學習活動沿著有關問題的解決生動地展開,學生始終懷著極大的興趣主動地探究、討論、合作,促進了學生的主動發展。
(二)利用問題探究,創設情景
適宜的情景一般總是跟著實際問題的解決聯絡在一起的。利用問題探究來設定教學情景,便於展開探究、討論、理解或問題解決等活動,是數學適用的設定情景的有效方法。如教學「求圓柱的體積」,有人在引導學生探究體積公式時,有步驟地創設了如下的問題情景:第一步,能求出圓柱體玻璃容器中水的體積嗎?學生對此興趣盎然,卻一時難以說出答案。一個學生試著說,可以將「圓柱體的水」倒入長方體容器中,再分別量出長、寬、高,計算體積。這一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認可。第二步,師順水推舟,問:如果將「圓柱體的水」換成「圓柱體的膠泥」,又該怎樣計算它的體積呢?這一問題激發了孩子們的驚奇感。經過思考,同學們以為可以將它捏成長方體,體積就可以求出來了。第三步,教師的問題既不是「水」又不是「泥」,而是圓柱體木塊,你能計算出它的體積嗎?木塊既不能倒,又不能捏,又遇到了新的難題。學生思考後,認為可以將它浸在長方體容器的水中,用測量因此而排出同體積的水的辦法來測知。正當學生思維活躍,為解決問題而高興時,教師展示問題的焦點,如果是劇院門口兩旁的圓柱體水泥柱子,你能想辦法計算嗎?這時學生深切地感受到:①必須要有一個計算圓柱體積的公式;②這個公式可以從長方體體積與圓柱體體積的關系中尋找。教師的一系列問題,不但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深入思考和主動探究,最終使圓柱體積計算公式在學生的手中「誕生」了。
(三)利用認知矛盾,創設情景
新舊知識的矛盾,日常概念與科學概念的矛盾,直覺常識與客觀事實的矛盾都可以引起學生的探索興趣和學習願望,形成積極的認知氛圍,因而都是用於設定教學情景的好素材。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有這樣一個情景設計:「同學們喜歡過生日嗎?」學生們都高興地回答:「喜歡!」接著又提問了幾個學生:「你幾歲了?過了幾個生日?」學生依次回答後,教師說:「同學們,一般一個人有幾歲,就會過幾個生日,可是小剛滿12歲的時候只過了3個生日。這是為什麼呢?你們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學生們聽了,個個情緒高漲,一種強烈的求知慾望油然而生。這時,教師抓住學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時地匯入新課,學生的學習熱情就會貫穿整節課的始終。這種情景設計,利用了學生認知因素之間的不協調,不僅創設了一個有趣的情感環境調動學生積極思維,而且,它還同時引入了該課的重點和難點,創設了一個良好的認識環境。
(四)利用動手操作,創設情景
著名心裡學家皮亞傑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絡,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在教學過程中,經常讓他們動一動、分一分、畫一畫、量一量、捏一捏等,能夠促進學生多種感官活動,取得好的學習效果。如在教學「梯形面積的計算」時,我引導學生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通過旋轉和平移的方法推匯出梯形面積公式後,向學生提出:「同學們是否可以把梯形轉化成其它學過的圖形來推導它的公式?」由於在「三
匯入是課堂教學的開端,是教學樂章的前奏,是師生情感共鳴的第一音符,是師生心靈溝通的第一座橋梁。俗話說:「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設計精煉、新穎、富有啟發性的匯入方式,可以撥動學生學習的心弦,把注意力集中起來,誘發思維,激發求知慾,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先聲奪人」的效果。
「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新課的匯入也如此。由於教學內容不同,教學物件各異,教師得設計靈活多變、生動有趣的導言,才會使課堂教學變得生機而有活力。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淺談化學課堂教學中的匯入藝術。
1. 審題匯入法 審題匯入法是指教師先板書課題,然後從審題入手,引導學生分析課題,從而匯入新課教學。這種方法直接了當,主題明確,突出中心,直奔重點,學生很快進入中心內容的探討,同時喚起學習的興趣。運用審題匯入法的關鍵在於教師能圍繞課題,精心設計一系列問題,通過設問、反問、討論等方式匯入課堂教學,發動學生積極思考,為新課教學起到鋪墊作用。
2. 實驗匯入法 實驗是化學科學的靈魂,化學教學離不開實驗。在匯入新課時,利用化學魔術或實驗引入中出現的有趣現象,給學生直接的視覺沖擊,激發學習的興趣和強烈的好奇心,從而產生學習的慾望。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上好第一節課非常重要。化學是學生進入初三後接觸到的一門新學科,上好第一節課,讓學生覺得化學是一門易學、有趣的學科,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
運用實驗匯入新課,可以把課堂教學推向 *** 。有的化學實驗很「神奇」,根據中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特點,我給學生上第一節化學課時,適當增加了一些富有趣味的實驗,例如,設計「雨落葉出紅花開」趣味性實驗,先在白紙上用玻璃棒蘸無色鹽酸溶液畫上幾朵花,再蘸無色的氫氧化鈉溶液畫上葉子,將白紙掛在牆上,再向紙上噴灑紫色的石蕊試液,牆上馬上呈現出「雨落葉出紅花開」一幅美麗的畫面,使學生倍感新鮮;然後表演「清水」變「牛奶」的魔術:在澄清石灰水中滴入碳酸鈉溶液,澄清的石灰水馬上變渾濁,使學生感覺化學課如同變「魔術」一樣,產生樂學心理,使學生整堂課都保持激昂的情緒,有效地激發了學習化學的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
3. 實物激趣匯入法 以實物引入課堂教學能讓學生感受到生活離不開化學,生活中處處有化學,使學生產生樂學心理。例如,在學習「分子和原子」時,我把鮮花和香水帶到教室,學生們在享受花香時不禁奇怪,老師帶花上課用意何在?此時我得意地問:「你們聞到了什麼香味?為什麼會聞到?」然後再展示一杯糖水和一杯鹽水,問學生:「憑肉眼觀察你能分辨出哪杯是糖水,哪杯是鹽水嗎?為什麼把糖和鹽放入水中都不見了?」在學生疑惑不解的表情中引入本節課題,枯燥無味的「分子和原子」立刻生動起來,學生學習興趣倍增,為新課教學增添了許多光彩。
4. 以猜激趣匯入法 「猜想和假設」是科學探究能力的一大要素。對於新接觸的化學知識,學生存在很大的好奇心,會出現一些猜想,教師應適時引導、啟發學生,讓學生主動去探究驗證自己的猜想,體驗成功的快樂,增強對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慾望。例如,在學習質量守恆定律後,我請學生大膽猜想:鎂條在空氣中燃燒後生成物的質量與原來鎂條的質量相比是增大還是減小?大部分學生都說質量增大了,我笑而不答,讓學生自己去做實驗。實驗後學生發現天平的指標右偏了,說明反應後生成物的質量減小了。於是有的學生說:「我看到白煙了,是部分氧化鎂變成白煙跑到空氣中去了,沒稱到所以變輕了。」經過這樣的猜想和驗證使學生興趣大增,還訓練了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5. 故事匯入法 故事匯入法是藉助寓言、典故、傳說等,通過巧妙的編排、選擇,以故事的形式開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啟迪學生思維。富有情趣的故事匯入,起到了牽線搭橋的作用,為新課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如,講到《化學元素與人體健康》一課時,我告訴學生:「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在很久以前,居住在日本富士山神通川下游的農民,種植水稻,大米質量很好,但產量不高。多年以後,不知什麼原因,水稻越長越好,產量也有所增加,當地的農民都非常高興。但好景不長,從1955年開始,此地居民突然出現了一種怪病:病人起初腰疼、背、手、腳等處的關節疼,不久就全身疼痛,患者走路像鴨子一樣搖搖擺擺,連呼吸、吃飯都得忍受巨大的痛苦。病人一直喊:『痛啊!痛啊!』,僅從1963至1977年就死了207人。從死者遺體解剖看到:病人外表完好無損,體內骨折卻多達70多處。後來經專家研究,找到了病因,抓住了罪魁禍首。原來是上游建立了一座煉鋅廠,工廠排放的廢水中含有有害元素鎘,含鎘元素的水澆灌稻田,大米中也含有鎘元素。人們長期食用含有鎘元素的大米,釀成了以上的悲劇,這就是日本發生的『痛痛病』」。這樣近乎離奇的故事,使學生驚訝不已,產生了巨大的疑問,學習興趣得以升華。課堂教學的「黃金時刻」到了,我接著說:「可見保護環境是多麼重要啊!」,學生也不住地點點頭。通過教師形象的講述,學生聽得樂此不疲,在說笑議論中受到了教育,開拓了學生的知識面,充分感受到了學習化學的重要性。在講《燃燒》一課時我給學生講了這么一個故事,有一位考古專家在深山中發現了一座古墓,通過考證他確認裡面埋葬著一千多年前的一位王侯,那位考古專家費盡千辛萬苦終於推開墳墓的門時,眼前的景象卻嚇得他魂飛魄散:在棺木的上方很多熄滅的吊燈中竟然有一盞還燃燒著。這位經驗豐富的考古專家從來沒有見過能燃燒1000多年的燈,驚駭之餘他轉身便逃,再也不敢回到墓中。幾天之後,另外幾位考古學家得知訊息,趕到這里,卻沒發現那盞燃燒的燈,他們順利地取出了文物。為什麼呢?學生帶著迷惑開始本節課學習,燃燒的條件討論完後,謎底也就解開了。這樣的匯入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讓學生在趣味盎然的情景中步入學習佳境,也讓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本節課得到體現。
6. 情景匯入法 利用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前進行相關的圖片、影片和展示,將教學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絡,使學生在學習新課之前對知識產生有效的共鳴,從而達到激發學習興趣的目的。如在《酸雨》一課前,我先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有關酸雨對農業、建築、森林和人體健康的危害短片,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之前了解到酸雨對我們生存環境的破壞性,從而在思想上產生抵制酸雨的意識,為後面學習理論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在講《化石燃料》一課時,我先放一段有關煤礦瓦斯爆炸的短片,讓從未接觸到煤礦的學生能有親身體驗的感覺,讓學生對這些燃料的利害關系進一步了解,拓展了知識面,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以上幾個方面只是筆者的一些膚淺體會,無法全部涵蓋。教學中我們還需要不斷摸索,不斷總結經驗,相信我們會找到更好的匯入秘方,進一步優化、改進化學課堂教學,全面推進化學課堂教學素質化。
根據教學內容來設定教學情境,讓學生很輕松地走進化學的世界裡,去探索未知的奧秘,當他們滿載而歸時,這才發現化學的神奇,這樣的創設效率極高。
隨著課程改革的發展推進,課程價值更傾向於追求科學素養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豐富多彩的深刻內涵。情景教學就是利用某一情景的創設來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及情感沖突,引導學生注意新知識、關注所學內容。它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功能:一是陶冶功能,陶冶人的情感、凈化人的心靈;二是暗示功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啟迪,有利於鍛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一、情景的分類
情景是能夠激起人們情感的景物。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一般把情景分為兩種:教學情景和學習情景。教學情景一般是以教學過程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這一觀點為基礎來定義的;而學習情景是以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學習主體的觀點來定義的。
二、創設化學教學情景的途徑
無論是教學情景還是學習情景,都發生在個體的學習過程中,所以情景的創設是相互聯絡的。就化學學科而言,情景創設的途徑和方法有很多,比如:化學實驗、化學史實、「常見而不知」的真實事例、生活中奇怪的現象、突發性化學事件、由舊知識的拓展引出「錯誤」等等。
(一)利用化學實驗創設情景。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新課程理念下的化學學習更進一步地突出了以化學實驗為主的多種教學活動,其直觀性、趣味性、新異性等特點更加有利於引起學生的興趣。利用化學實驗創設情景時,可以採用演示實驗、探究實驗、生活小實驗、趣味性實驗等方法。例如:設計趣味實驗—「滴水生火」;根據生活常識,水火不容,但實驗中卻能用水將酒精燈點燃。在帶給學生驚奇的同時,也造成思維上的認知沖突,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的慾望。
(二)利用生活、生產中的事例創設情景。新課程標准提出: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了解化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化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選取生活中的真實事例創設教學情景,可以讓學生真實體驗化學的重要性、生活性和實用性;更為重要的是,為大家提出實驗改革的思路,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比如:從生活中的食品談起,介紹SΟ2可用於蘑菇的護色、防腐以及葡萄保鮮等,然後再介紹用曝光的SΟ2漂白銀耳和一次性木筷會導致中毒,以及SΟ2導致的環境危害等問題。好奇心會激發強烈的求知慾,學生會迫切地想了解SΟ2的性質,找到清除SΟ2危害的方法。
(三)利用多媒體網路資源創設情景。多媒體技術可以集合教育素材,將生動的圖片、影象,清晰的文字顯現在螢幕上。比如,恰當運用教學課件展示微觀世界,將抽象的化學問題直觀化。又如,模擬無法完成、錯誤操作、高難度的化學實驗,實驗操作中先後次序顛倒的原因分析等。網路通向世界的所有角落,網路上的資訊應有盡有,通過網路可以創設出無限的教學情景。充分利用網路資訊資源,將是未來教學情景創設的主要手段。
(四)利用問題和認知矛盾創設情景。學生的思維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問題情境的創設是當前化學情景教學領域的研究熱點。新課程標准特別強調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通過對問題的提出、探究、解答來實現培養學生思維、提高其科學素養的目的。
(五)運用學科交叉素材創設情景。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化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絡,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教學中我們要有目的地設計一些跨學科的課題,使學生在已有各學科知識的基礎上,對問題的認識盡可能全面。例如:赤潮和水華現象;水溶液的導電與金屬的導電;新能源的開發使用;食品新增劑的種類、作用及不良影響等。這些都是匯集時代性、知識性、趣味性為一體的化學問題。在這些課題的學習中,學生能夠體會到化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絡,能多角度地去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
(六)利用化學史實、化學重大科技成就創設情景。在化學教學的過程中貫穿化學史,可以使教學不只局限於現成知識本身,還可以追溯到它的來源和動態演變,揭示其反映在認識過程中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思想,使學生學到發展知識和運用知識的科學方法。比如,「非典」在人們的心中已經成為過去,可是在那場驚心動魄的戰役中,化學化工行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含氯消毒劑和過氧乙酸,按照衛生部推薦的濃度,在幾分鍾內完全可以殺死糞便和尿液中的非典型肺炎病毒。
新課改下對情景設計的要求是:所選內容要符合教學實際,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原則,同時應該注意情景創設的科學性、價值性、全面性、真實性以及情景創設的終身性和接受性,尋找有意義的情景以促進學習者的學習,以達到有利於學習者知識結構構建的目的。化學新課程教學需要創設出生動形象的教學情景,並對其進行優化整合,以取得化學教學的最佳效果。
在操作中,學生都能展開想像的翅膀,並通過操作、比較,自己獲得了「看大數,分小數」的方法,學生思維得到了積極主動的發展,而且能在原有認知結構上有所突破和創新。再如教學「圓錐的體積」時,我准備了一些沙子,讓學生做一個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讓學生先往圓錐模型里裝沙子,再倒入圓柱模型中。看幾次能倒滿,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十分高興,做起來比較認真,不用費勁,就理解了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教學效果較好。 生活情境—踐行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習數學就是為了解釋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調動孩子的探究願望,從而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知識。例如,在教學《找規律》一課,新課伊始,教師親切地問道:「小朋友們,你們喜歡逛超市嗎?」「你們去過哪個超市?買過什麼東西?」孩子都有逛超市購物的生活經驗,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紛紛舉手發言:生1:我去過「超市發」,給媽媽買了一袋鹽。生2:我去過「佳佳購物」,給家裡買手紙。生3:我去過「利客隆」,買一把蒜薹。生4:我去過「寶龍倉」,買兩塊毛巾和幾塊棒棒糖。……師:看來,同學們都很喜歡逛超市,而且還能幫家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真是媽媽的好幫手。今天又有一家超市開業啦,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情境圖,引出新課。以上環節的設計,充分利用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教師巧妙地創設了生活環境,調動了孩子們探究新知的慾望,讓孩子在愉悅的情境中,進行探究性的學習之中。 競爭情境—勵志教育家誇美紐斯曾說:「應該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們的求知、求學慾望激發起來。」我們既然處在一個大的競爭環境中,不妨也在我們的小學課堂中設定一個競爭的情境,教師在課堂上引入競爭機制,教學中做到「低起點,突重點,散難點,重過程,慢半拍,多鼓勵。」為學生創設展現自我,表現自我的機會,促進所有學生比、學、趕、超。例如,我曾根據教學內容並針對小學生心理特點設計這樣一種情境。講授「7的乘法口訣」時,到了做課堂練習時,我拿出四組題分給四個小組,進行算題接力比賽。雖然此刻我還沒宣布比賽的規則和要求,可是全體同學已進入了教師所設定的情景之中,暗中為自己的組加油,全體同學的學習興趣一下字被引發出來了。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創設各種各樣的情境,可以把理性的傳授與聲、色、形等融為一體,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形成生動、活潑、高效的課堂教學境,促進學生潛能的發揮和教學的提高。
學生年齡小,自製力差,學習時心理因素影響佔主導地位。教師只有遵循學生心理活動的規律,把學科特點和年齡、心理特徵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願意學、主動學。
將受教者的生活環境(最好是具有普遍性)與教學知識點相似的因素找出來,採用恰當的方式展現出來就可以讓學生產生體驗的感覺。
課堂匯入時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創設使用情境教學法,就好比一場戲的序幕,一開始就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產生求知慾,誘發出最佳的心理狀態。想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教師創設最佳的教學情景。創設使用情境教學法,要從教學內容的設定、輔助教材的搭配、場地的布置、學生活動的隊形的調動以及組織手段的方面,進行全方位的知識整合和技能提高的框架構建。
『玖』 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創設教學情境
教育家贊可夫說過:「凡是沒有發自內心的求知慾和興趣而學來的東西,是很容易從記憶中揮發掉的。」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所創設的問題情境達不到吸引學生注意、啟迪學生思維、聯系新舊知識、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目的,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必須解決好數學課堂創設問題情境這一首要環節。只有挖掘並有效使用學生的生活資源、已有數學知識和數學經驗,遵循初中生的認知規律,才有可能創設出成功的問題情境。
一、創設數學問題情境,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現實,抓住大多數學生的興趣愛好,巧設妙問,引爆激情。
學生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數學問題情境要想吸引學生,就必須從學生生活中感興趣的事情中挖掘數學因素,引起學生懸念,引發學生思考,使其順勢進入新知的學習。
【案例】教學七年級數學(北師大版)《認識三角形》時,我抓住中學生追星的現象,針對中學生大都非常喜歡籃球明星姚明的現實,設計了問題情境。我用多媒體投影給出了姚明的圖片,並用文字給出了姚明小檔案:身高226cm,體重125kg,臂展221cm,腿長141cm。提出問題:有人說,姚明步子大,一步能走3米多。你相信嗎?說說你的理由。
問題一提出,馬上吸引了學生。此時,教師引導學生說,認識了三角形後,你一定能用三角形的有關知識說出理由的。學生帶著一種沖動,迫不及待地投入到了《認識三角形》這一節的學習之中,不但關於姚明的問題解決了,更為重要的是,三條線段滿足一定條件才能構成三角形的知識難點被學生在興奮中突破了。
二、創設數學問題情境,教師要抓住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或數學經驗,概括精要,推陳出新。
創設數學問題情境的目的是為了學生能積極主動地進行知識建構、學習新知,因此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經驗,瞄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由於問題情境只是本節課的開場「序幕」,不是本節課的主題和高潮,因而不能復雜、繁瑣,要切中重點,做好鋪墊,引出主題。
【案例】教學七年級數學(北師大版)《同底數冪的乘法》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情境:
計算:(1)102×102(2)102×103
學生計算出結果後,教師設疑:你對102×102=104可以做出幾種猜想?兩道題結果都正確的是哪一種形式?學生通過思考、討論、交流,出現了兩種猜想:102×102=102+2;102×102=102×2。但學生通過觀察102×103=105從而否定了後一種。這個設計從學生已掌握的乘方和熟悉的乘法知識出發,通過巧妙設疑,合理啟發引導,使學生於正常的思維處產生了認知沖突,形成了同底數冪相乘的初步感性認識,走進了最近發展區,為學生自主學習課本上的下列問題做好了鋪墊:
計算:(1)105×108;(2)10m×10n;(3)2m×2n;(4)()m×()n(m、n都是正整數),總結同底數冪相乘的規律。
三、創設數學問題情境,教師要了解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抓住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以舊拓新。
認知論告訴我們,學生對事物的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的基礎是生活中對事物的感性認識。要讓學生有效地學習、建構知識,就必須了解學生的准備狀態。數學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一定要弄清楚本課學生所要學習的新知識的出發點,做好學生的學習准備,啟動學生生活中的相關實踐經驗和經歷。
【案例】在教學七年級數學(北師大版)《數怎麼不夠用了》時,教材是從知識競賽計分的問題引出負數的。考慮到農村七年級學生的實際,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情境:
問題1:小東同學用4元錢買筆記本,若每本1元,則買3、4、5本時分別剩餘了多少錢?用算式表示。
問題2:氣象台預報,明天氣溫要下降4-6°C,若明天某時的氣溫是5°C,則當溫度下降4°C、5°C、6°C時,某時的溫度分別是多少?用算式表示。
對於上述的兩個問題,學生有生活經驗和經歷,可以用負數表示不夠減的運算結果,即列出算式4-5=-1、5-6=-1,也就是還差1元、溫度降為零下1°C。老師告訴學生,在中國古代,人們也正是在實際生活中遇到了不夠減的情況才引入了負數。負數引入的這一難點,通過這兩個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經歷密切相關的問題順利解決了,為學生進一步學習課本中負數的知識奠定了基礎。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創設好的教學情境,除了把握好上面三個方面外,數學教師首先要用好教材提供的情境,同時還要及時捕捉學生的新思維、新發現,充分利用網路資源,並經常與他人交流,虛心學習。數學問題情境是一節數學課的開場,萬事開頭難,但每一個好的問題情境的創設,都是對難點的最好回報。要知難而進,讓學生在積極主動中興趣盎然地學習數學、享受快樂、充滿無窮樂趣。
『拾』 高中數學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論文
高中數學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論文
摘要: 情境教學具有更強的代入感,能夠激發學生興趣並提高教學質量。但目前多數教師還沒有掌握創設問題情境的要點和精髓,還無法發揮其應有的效力。通過對高中數學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的要點進行分析,旨在完善高中數學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並推動教學改革。
關鍵詞: 高中數學;問題情境;創設;要點分析
一、引言
創設問題情境是現代教育不斷發展背景下眾多教師提出的新的教學理念,其已經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得到應用,且獲得一定的教學成果,是一種先進有效的教學方法。但自目前來看,部分教師還無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合理的創設問題情境,還不能達到預期理想的教學成績,其主要原因在於落後教學思想的束縛,致使教師沒有掌握問題情境創設的要點。基於此,本文在此針對高中數學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要點進行研究,以期能夠為相關人士提供有益參考與借鑒。
二、以學生的興趣為前提
教學改革的本質是實現增效減負,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並降低學生的負擔。因此,教師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其本質就是要提高教學質量,要通過合理情境的創設,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知識,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由此可見,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的興趣,要讓學生在創設的問題情境中主動積極的進行探究與摸索,達到創新教學的目的。這就要求教師衡量當代學生的審美,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可以更主動積極的配合教學,最終實現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首先,教師可以在創設問題情境中融入生活化教學的理念,即將抽象的.高中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擁有足夠的興趣、動力和慾望進入到情境中並主動的進行探究。以《集合》這一章節的教學為例,這一章節的難點在於學生容易混淆抽象的數學概念,而抽象的數學知識也容易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針對於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為課堂教學提供支撐。
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詢問學生語文、數學兩科的中考成績,並隨機抽選十名學生的成績作為數據。在此基礎上,教師規定120分以上為A類,120分以下為B類,要求學生根據十名學生獲得的分數進行歸類。在此過程中,學生發現有學生的語文成績是A類,有學生的數學成績是A類,也有部分學生數學和語文成績都屬於A類。此時,經過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逐步認識到集合的概念,這就在特定真實的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生更深刻的認識了集合的概念,並對子集、補集有真實的理解,達到了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同時,教師運用生活化的問題情境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能夠被廣泛應用於現實生活,以此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三、用多樣化教學方法作為支撐
與此同時,教師需要突破傳統教學思想的限制,應該在創設問題情境的基礎上靈活選擇多樣化教學方法,以此作為支撐,使高中數學課堂變得更加生動與多彩,並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綜合素質。例如,在學習和探究《相互獨立事件》的過程中,教師在課堂上提出「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這一諺語。多數學生感到一絲好奇,不明白數學教師為什麼會突然在課堂中提出語文諺語,並帶著好奇心思考這句話的含義。在此基礎上,教師詢問學生是否可以運用數學理論驗證這一句話,並假設諸葛亮設計出計謀的概率是85%,三個臭皮匠想出計謀的概念分別是40%、50%和60%。這一問題情境的創設與教學內容相匹配,並迎合學生的審美觀念和興趣。以此為背景,教師將學生分為不同小組,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分享和交流。此時,小組學生是帶有足夠興趣和動力的,整個課堂是充滿活力與生機的。學生先進行自主探究,利用教材中的例題分析獨立事件的性質和特點,並將其運用於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中。教師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為學生創造適合學習和交流的平台與氣氛。在此過程中,小組中的學生分享自己的看法與觀點,交流自己的收獲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在激烈的交流與探究中,學生對相互獨立事件的認識更加深刻。又如,教師可以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法支撐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創設的情境更加真實,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問題情境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學習拋物線的相關知識時,教師給學生播放投籃的視頻,讓學生觀察籃球在空中運行的軌跡。在多媒體技術的支撐下,教師創設出籃球訓練的情境,引導學生思考什麼樣的運行軌跡可以提高籃球的命中率。這就利用更有力的表現形式使問題情境變得更加真實和有吸引力,能夠讓學生在更真實的情境中去思考和探究。換言之,教師可以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在創設問題情境的前提下使課堂變得更加生動與充實,為問題情境教學增加亮點,提高教學質量。四、綜合考慮學生的個體最後,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還必須要考慮學生的個體,即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認知能力、學習能力等多方面的綜合能力。簡單地說,教師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創設的問題情境是具有一定難度的,是需要學生進行思考的,這就對學生的個人素質有一定的要求,如果教師不考慮學生個體的素質和基礎就難以把握問題情境的具體情況,無法保證取得理想的成效。這就要求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考慮學生具體情況,融入分層教學法創設特定的情境,並在情境中預留科學合理的問題。例如,針對於部分數學基礎較弱、學習能力相對較差的學生,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可以傾向於生活化和簡單化,要利用生活化的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習統計的教學中,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可以是現實生活中的人口普查等等,教師留給學生的問題可以相對簡單,如詢問學生針對總體數量較大的群體時適合採用什麼樣的統計方法等等。得益於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學生的接受能力強、動力高,使教學質量得到提升。相反,針對於能力較高、基礎好的學生,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可以更有深度,以提高學生的能力為目標。
四、結束語
總的來說,問題情境的創設是一門藝術,它需要教師把握要點,要結合新時代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理念,並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和交流,逐步完善高中數學教學問題情境創設的方法,推動教學發展。
參考文獻:
[1]鍾崇燦.關於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問題情境」創設要點分析[J].新課程(中學),2015(03)
[2]劉詩晴.高中數學課堂創設問題情境的實踐與研究[D].揚州大學:2014
[3]曾小明.高中數學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的探索[D].四川師范大學: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