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學數學課教學案例
《乘法的初步認識》案例分析
一、案例描述
1、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1)談活:你們喜歡擺圖嗎?你最喜歡擺什麼?(學生爭先恐後地回答)
生1:我最喜歡擺房子。
生2:我最喜歡擺汽車。
……
2、動手操作,自主探究
(1)動手操作
①在規定的時間內,擺出相同的圖形,看誰擺得多又快。
②說一說,你擺的是什麼?給你擺得圖形取一個名字。
A、指名說(我擺的叫房子圖,我擺的叫電視機,我擺的叫「×」圖……)
B、同桌互說
③數一數,你擺一個圖形用了幾根小棒?那擺這么多圖形,一共用了幾根小棒?
④算一算,你是怎樣列出算式?
學生1:7+7+7+7+7
學生2:4+4+4+4+4+4
學生3:3+3+3+3+3+3+3+3+3+3+3+3+3+3+3(師寫時說:我都聽糊塗了。生答:有15個3。師及時說:這樣說我就清楚了。老師寫並請下面的同學幫著數,有些學生就嘰里咕嚕地說:太長了,真麻煩!)
⑤這些算式,有什麼特點?(學生經過認真觀察,仔細思考後都爭著回答)
生1:加數都一樣。(分別請學生說出這條算式的加數)
生2:都是加法。
生3:都有好幾個加號。
⑥談話:這么長,還有比這條3+3……算式更長的算式嗎?(有一位學生說出了30個2相加,這時,老師用很驚訝的神態望著他,使他感到很滿足、很自豪)如果有100個3相加,你感覺怎麼樣?(太長了,太麻煩了,一個黑板都寫不下)誰有好辦法,使這么長的算式變得簡短些?
3、自主探究
(1)獨立思考後,小組交流。(頓時學生摩拳擦掌,踴躍參與,有的沉思,有的討論,經過多次探索,熱烈地合作交流,在一片興奮的歡呼聲中,學生開始匯報)
(2)匯報:
小組1:用合並加數3+3=6、6+6+6+6+6+6+6+3(下面學生說:還是太長了)
小組2:3+3+3=9,9+9+9+9+9
小組3:15個3相加
小組4:用乘法15×3
師說:同學們想出了這么多的方法,真了不起,但感覺合並加數的方法還是太麻煩,而且我們以前學過加法,你們想知道數學家想出了個更簡便的表示法?(學生齊聲說:想)
(3)師出示:15×3並說:看到這算式,你想說什麼?
學生1:真的很簡便!
學生2:這個「×」是什麼?
學生3:15哪裡來,3哪裡來?
學生4:這個算式怎麼讀?
(根據學生的提問,請學生幫忙,逐一回答)
(4)從學生的提問和回答中引出乘法算式的讀法、表示意思、乘號和乘法。
(5)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學習這種表示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寫法——乘法。
4、體驗運用
(1)找:師:接下來,老師帶你們去游樂園一趟,那裡就有用乘法來解決的問題,看誰找得多?
(2)寫:針對問題寫出相應的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
(3)說:什麼樣的問題可以用乘法來解決?
5、談收獲:……
6、生活拓展:生活中還有很多很多可以用乘法解決的問題,大家課後去找找,看誰找得多。
二、案例分析
本節課是讓學生初步體會乘法的含義,認識乘號,會寫,會讀乘法算式。教學設計,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合理地組織、運用教材
在課的開始,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擺小棒」的活動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再通過「列算式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使新舊知識的聯系更加地緊密,使學生的學習狀態自然地從舊知識的鞏固轉移到新知識的學習中去。最後把課前插圖當作給學生體驗用知識的資源,學生會覺得輕松又興趣盎然。
(二)注重「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乘法的初步認識」這一學習內容,是學生剛剛接觸的學習內容,對於低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個比較抽象的知識。因此,只有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才能逐步形成「乘法」的概念。根據本節課的特點,整節課的教學,都能緊緊圍繞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藉助直觀、展示過程、啟迪思維」這一教學模式進行課堂教學。在學生初步形成「乘法」的概念的教學後,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乘法」,我帶學生到公園去應用知識,解決問題,讓學生真正知道:只有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時才能用乘法,並從中獲知: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產生對數學的親切之感。。
(三)注重學生的個人體悟,自主產生求知慾望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整個數學活動都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引導者、合作者。本節課的教學,很好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既能獨立自主地學習數學知識,又能合理地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在初步形成「乘法」的概念前,讓學生通過「列加法算式」體悟遇到這種情況用加法真的很麻煩,學生有了這種體悟後,引導他們去想更好辦法,就有了很大激情、動力。當他們知道自己的辦法還是不大完美時,就有了知道數學家的辦法的強烈慾望。而且會不知不覺產生對數學家、對數學知識的強烈求知。再引導學生通過小組的合作探究,找出知識的共同特徵,並帶他們到生活中去用乘法,從而初步形成了「乘法」的概念,並體悟學習乘法的意義。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要真正體現「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就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創造性地運用教材,創造性地設計學習活動,從而有效促進基於學生的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究活動的預設生成中,讓學習主體的認知結構、自主探究、創新能力與個性發展等方面持續地、動態地生成於開放合作,積極互動的課堂學習環境中,如葉瀾教授所言:「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這節課接近尾聲時,讓孩子們說一說公園中哪些問題可以用乘法算式來計算?孩子們從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七嘴八舌地說開了。這樣孩子們的思維又得到了發展。整個過程,學生親身感受到的並不是老師在傳授知識,而是他們自己體驗、探討出來的。
Ⅱ 小學數學13種課型及課例
小學數學13種課型及課例
小學數學13種課型及課例, 不一樣的學科課型方法是不一樣的,根據課程的變化課型也是需要改變的,小學數學學科結合數學自身的特點,遵循學生學習的心理規律,下面看看小學數學13種課型及課例。
小學數學的13種課型分別是:
1、概念教學;
2、 計算教學;
3、規律性質教學;
4、解決問題教學;
5、圖形與測量教學;
6、 統計教學;
7、「圖形的運動」教學;
8、「圖形與位置」教學;
9、可能性教學;
10、綜合與實踐教學;
11、 練習課;
12、復習課;
13、達標評研課。
一、概念教學基本流程
經過反復的教學實踐與研究,我們構建了概念教學的基本流程。
創設情境,提供素材
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藉助素材,總結概念
適當外延,深化概念
鞏固拓展,應用概念
1、創設情境,提供素材
概念教學是較為枯燥、抽象的,而小學生的心理特徵又很容易理解和接受直觀、具體的感性材料。我們在教學時要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提供豐富的素材,調動起學生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熱情,為學生理解、總結概念奠定基礎。
2、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概念的獲得是學生經過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的結果。 當學生產生探究慾望和具備了一定的思考基礎之後,教師要努力給學生創造學習數學的生動場景,讓學生經歷獨立觀察思考、小組互動、合作交流的過程,通過對素材的分析,形成對概念的初步理解。
3、藉助素材,總結概念
概念的形成不是一次完成的,要經過多層次的比較、分析與綜合,才能真正發展學生的思維結構,讓學生真正理解概念。作為具有豐富個性的能動主體,小學生會對新概念產生不同的理解和建構,因此,教師要在小組合作探究之後,讓小組選代表藉助素材,介紹自己組的成果。通過小組之間的交流、爭辯,再加上教師的引導,使錯誤的認識得到糾正,正確的理解更加深刻,進而共同揭示出概念。
4、鞏固拓展,應用概念
學習數學概念的重要目的是運用這些概念解決實際問題。教師在設計應用概念的問題時,要注重創設情境,在豐富的素材中,讓學生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讓概念教學的每個環節,都體現出相對完整及其密切聯系,有利於學生體驗概念學習的科學研究過程。
當然,根據具體的概念,有時在第三個環節總結出概念之後,還要結合概念的外延做進一步探索。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那一類事物。如 「三角形」概念的外延,是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在學習了三角形概念的內涵是「由不在一直線上的三條線段所圍成的封閉圖形」之後,還要適當對三角形概念的外延做介紹,以期深化概念。
需要指出的是,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或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這個結構不是機械和僵硬的,要因人、因材、因時等客觀因素而合理、靈活運用,可進行必要的調整、增刪、穿插、滲合。
二、計算教學基本流程
計算教學的基本流程可以表述如下:
創設情境,自主探索
演算法交流,分析比較
溝通優化,促進發展
聯系實際,靈活運用
1、創設情境,自主探索
新課程將計算教學作為解決問題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導入階段,應注重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創設學生感興趣的現實情境,引導學生結合情境發現並提出數學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計算的需要,這種需要能激發學生的計算熱情和學習新演算法的積極性,誘發學生探索性的思維活動。
教學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出各種演算法,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以不同的觀點去思考,讓學生能夠感受到演算法多樣化帶來的快樂。給不同層面的學生以展示的機會,同時教師也有了了解學生思維特點的機會,為後續教學打下基礎。
2、演算法交流,分析比較
把多種多樣的演算法呈現出來後,教師一定要為學生的多種演算法提供交流的機會。讓學生自己去交流、比較、反思和感悟各種演算法,或同意或反駁,在交流中甄別,並選擇適合自己的演算法。教師不應強調演算法全面化,應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讓學生探索出適合自身需求的解題方法,書上有的未必要全部展示出來,
書上沒有的,學生如能自己發現,並且確有創意和價值,一定要充分肯定,然後通過反饋交流、評價溝通,讓學生體驗、學習別人的思維活動的成果,掌握適合自己的一種或幾種演算法。教師如果一直放任學生這樣低層次的演算法,而不幫他抽象出基本演算法,那麼學生的思維將永遠處於較低的水平,對他後續的學習將帶來較大的障礙。在此過程必須把演算法多樣化與演算法優化一並要求。
3、溝通優化,促進發展
在計算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溝通各種方法之間的聯系,提倡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同時也要著力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演算法,促進其數學思維的深度發展,使學生在面對具體情境和具體數據時能選用比較靈活的計算方法。通過練習、比較,發現錯誤,及時指導,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對基本技能的形成。
4、聯系實際,靈活運用
教師可以在課堂中設計不同的'練習,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聯系運用於生活實際,可以使所學知識得到繼續擴展和延伸。此外,還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身邊。
計算教學還可以如下設計:
新課展開(情境創設)——主題圖(看讀、讀圖、理解圖意)——提出問題——列式計算(解決問題)——明算理、會演算法、懂優化(重點)——總結方法(法則)——練習設計(圍繞算理設計,尊重教材)——解決問題(鞏固提升演算法的應用、不宜過多)
三、規律性質教學基本流程
探索規律教學的基本流程可以用如下圖示來表述:
創設情境,感知規律
研究素材,猜測規律
討論交流,驗證規律
鞏固拓展,應用規律
1、創設情境,感知規律
探索規律教學內容看起來多是研究數、式的變化規律,數、形的排列規律等,比較抽象和符號化,其實許多內容都可以在學生的生活實際中找到背景。把生活問題,通過學生的理解轉化成數學問題,
這是思維的抽象,也是數學化的過程。在教學時要創設符合教學內容,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提供典範的研究素材,既激發學生研究的慾望,營造研究的氛圍,又使學生探究的問題清晰明了。
2、研究素材,猜測規律
探索規律是一個不斷探究、發展思維的過程。探索活動的價值不僅在於獲得規律,還包括引導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積累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感悟基本的數學思想。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努力使學生建立並形成研究意識,而研究意識主要包括猜想、舉證、分類研究、確定研究范圍、尋找和梳理研究材料等,其中猜想是探究獲得結論的前提。
3、討論交流,驗證規律
學生通過幾個例子所發現的規律是不嚴密的,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各自的發現和驗證進行交流討論,對猜想的正確與否進行事實舉證。本環節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有代表性的素材,
並引導學生注意0和1等特殊情況。這個過程,是一個從特殊問題出發,歸納和抽象出普遍規律的概括提升過程,要為學生提供表述和實踐的機會,並善於利用學生的錯誤資源,引導學生嚴密的表述規律,把學生的認識和推理提到一個更高的水平。
4、鞏固拓展,應用規律
規律掌握之後,重要的就是讓學生能主動運用這些規律去探索和解決更為廣泛的數學問題和生活中的現實問題。應用規律的練習既要涉及到數學問題,又要回歸到現實生活,特別是要進一步引導學生用發現的規律去解決導課環節中創設的情境中蘊含的其他數學問題,從中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數學課的類型:
一、新授課
數學與代數
概念課、計算課(口算、筆算、脫式計算)、解決問題課等
圖形與幾何
單位概念課、圖形概念課、公式推導課、解決問題課等
統計與可能性
一般就是統計表和統計圖的認識,如《認識條形統計圖》,還有可能性相關知識
數學廣角
類似培優課的專題課,如三年級數學上冊《重疊問題》
綜合與實踐
如:三年級數學上冊《數字編碼》課
二、練習講評課
課本習題課、數學練習冊講評課、試卷講評課
三、復習課
單元復習課、期中復習課、期末復習課
小學數學課型分為哪幾類
小學數學基本課型可分為六種:新授課、練習課、復習課、講評課、測驗課、活動實踐課。其中最重要的課型是新授課,每一類課型又可按學習內容不同分為若干種類型,如新授課可分為概念教學新授課、計算教學新授課、應用題教學新授課、幾何形體教學新授課等。我們要把握各種課型的概念作用,如:
新授課是指以傳授新的數學知識,形成新的數學能力為主的課型。這是一種最常見,最重要的課型。
練習課是新授課之後,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運用已學過的知識進行一系列基本訓練的教學活動。它以學生獨立練習為主要內容,是新授課的補充和延續,它可以使學生新學的知識得到鞏固,並逐步形成技能,發展智力。
復習課是指教師專門引導學生對新學的數學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總結、消化、理解、鞏固、綜合運用,溝通知識之間的橫向和縱向聯系,形成知識網路,以達到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主要任務和目的的授課形式。
Ⅲ 小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教學案例分析
教學案例分析可以幫助 一年級數學 老師們更好地掌控課堂,提高教學質量,我為一年級數學老師整理了人教版一年級數學教學案例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小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教學案例分析(上)一、教學內容:義務 教育 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初步感知分類,通過操作學會分類的 方法 。
過程與方法:通過分一分、看一看,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判斷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與態度: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
三、教材分析:
《分類》這節數學課的主要學習內容是:對同種物品按照不同標准進行分類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對不同的物品進行分類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幫助學生學會分同一類物品,理解對於同一類物品,按照不同的標准來分,分得的結果是不同的,從而進一步感知分類的意義。
四、教學過程設計:
一、激趣引入:
師:同學們,你們去過逛超市嗎?今天,我們就一起去超市購物吧!生:(非常開心地)耶!
課件一:(動畫)超市裡,商品琳琅滿目,各種商品整齊的放在櫃台上,同學們愉快的在超市裡購物。
師:看到這兒,你們有什麼話要說啊?
生1:超市的商品真多呀。
生2:超市的商品擺放的很整齊。
師:超市的商品是怎麼樣擺放的呢?
生3:把相同的東西擺在一起。
師:你們說得真好。
師:同學們,像你們說的這樣,把一樣的東西放在一起呀,我們叫做分類,板書:分類。
小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教學案例分析(中)二、小組活動,單一分類
師:同學們,你們會分類嗎?
生:(大聲地)能!
師:把學具袋的東西倒出來,把這些分分類。比一比,看誰找得准。(學生活動)師:現在我們有幾個小組了,可每個小組缺個組長,請每個組趕緊選出一個最愛發言、聲音響亮的同學當組長。(學生活動)
師:哪個小組長說一說,你們小組都有些什麼?
師:你們小組的名字想好了嗎?
生:我們組的東西有各種圖形,就叫圖形類吧。
師:開動腦筋想一想,你們小組的這些東西還能再分類嗎?(動手操作)師:我們來參觀一下各小組分類的情況。請各小組的小組長給大家介紹你們組是怎麼分的,其他小朋友可以 說說 你們的看法。
第二組:我們組分的是數字卡片。
第三組:我們把單根的、成捆小棒放在一起,分的是小棒。
生:老師,我們第一組還可以把這些圖形按是否是立體圖形分成正方體是一類、三角形、圓形是一類。
師:你們觀察得真仔細。
三、活動,鞏固分類方法
師:剛才同學們把這些按立體圖形分成正方體、按平面圖形分成三角形形圓形都是把同一類物品進行分類,分得比較細,現在看你們每個桌上都有一把鉛筆,看看你們能不能把這些鉛筆再分一分。
a.請同桌合作,先觀察,然後一邊分一邊說,你們是怎樣分的。
b.同桌合作分鉛筆。
(教師巡視,指導。)
C.匯報。
問:哪組同學願意向大家介紹,你們是怎樣分的?
生1:我們是把花色放在一起,紅色放在一起……(即按顏色分)
生2:我們是把有橡皮頭放在一起,沒橡皮頭放在一起。(按有沒有橡皮頭分)生3:我們是把用過的放在一起,沒用過放在一起。(按有沒有使用過分)生4:我們是把筆桿是圓柱形放在一起,六邊形的放在一起。(按筆桿的形狀分)……
四、舉例
師: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通過動手操作,我們將同一種物品——鉛筆進行了分類。想一想,你的生活中有沒有分類的情況?
生1:有,媽媽把我衣櫃的衣服按不同季節分類存放,方便我找衣服。
生2:我把書、本子分類整理,我想拿語文書時就不用翻來翻去,一下子就能找到它。
生3:水果店的老闆把水果分類便於做生意。
生4:……
師:看來,分類擺放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我們可以很好的利用它。
小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教學案例分析(下)五、課堂作業設計
師:你能用這節課學的知識完成練習6中的1~6題嗎?
生:能。(略)
五、課堂小結
師: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獲?
六、實踐作業
1、整理自己的小書包。
2、回家把自己的玩具分分類。
反思 :
一、創設問題情景,初步感受知識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要讓學生在現實的情景中體驗和理解數學。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 經驗 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景。所以,我非常重視起始課上環節的設計與處理。因為這一環節設計得好,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便很容易進入了學習狀態。
二、小組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Ⅳ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有哪些
《比例的基本性質》第一課時x0dx0a 教學內容x0dx0a 教科書第43~44頁的例4以及相應的「試一試」,完成隨後的「練一練」和練習十的第1~4題。x0dx0a 教學目標:x0dx0a 1. 使學生認識比例的內項和外項,探索並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x0dx0a 2. 使學生在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質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養成愛動腦、愛思考的的好習慣。x0dx0a 教學過程:x0dx0a 一.復習舊知。x0dx0a 什麼叫做比例?什麼樣的兩個比才能組成比例?x0dx0a 二.新授課。x0dx0a 1.出示例4 :把左邊的三角形按比例縮小得到右邊的三角形。x0dx0a 4_x0dx0a 2_x0dx0a 6_ 3_x0dx0a 你能根據圖中數據,寫出盡可能多的比例嗎?x0dx0a 各小組討論,然後匯報。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寫出幾組不同的比例。x0dx0a 2. 介紹比例中各部分的名稱。x0dx0a 教師介紹比例的「項」以及「前項」「後項」的含義。x0dx0a 3 : 6 = 2 : 4x0dx0a 外項x0dx0a 內項x0dx0a 提問:你能說出其它及各比例的內項和外項各是多少嗎?x0dx0a 3. 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質。x0dx0a 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所寫出的不同的比例,放手讓學生在觀察中發現、思考。體會到組成比例的四個數中,6和2(或3和4)可以同時做內項也可以同時做外項;體會到兩個內項的積與兩個外項的積相等。x0dx0a 提問:通過觀察,你發現這些比例有什麼規律?x0dx0a 是不是所有的比例有這樣的規律呢?請同學們再寫出一些比例,驗證一下發現的規律是不是在這些比例中也同樣存在。x0dx0a 引導學生用字母表示發現的這一規律。x0dx0a 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個項,即a:b=c:d那麼這個規律可以表示成x0dx0a 。x0dx0a 出示比例的基本性質,並讓學生說一說。x0dx0a 【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x0dx0a 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板書: =),請說一說外項和內項。x0dx0a 提問:在這個比例里交叉相乘的積有是什麼關系?x0dx0a 為什麼交叉相乘的積相等。(根據比例基本性質)x0dx0a 4.教學「試一試」。x0dx0a 先讓學生假設這兩個比能組成比例,並說出所組成的比例的外項和內項分別是幾,再分別計算外項的積和內項的積,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是否正確。 x0dx0a 三.鞏固練習。x0dx0a 做「練一練」。x0dx0a 先讓學生嘗試解答,再通過討論進一步明確,判斷四個數能否成比例的方法可以用這四個數寫成兩個比,根據比值是否相等作出相應的判斷;也可以把者四個數分成兩組,根據每組數中兩個數的乘積是否相等作出判斷。要引導學生通過交流發現,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進行判斷比較簡便。x0dx0a 四.達標檢測:x0dx0a (1)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沒組的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能組成比例的寫出比例式。x0dx0a 6:9=9:12 0.6:0.2= : x0dx0a : =6:4 0.6:0.2= : x0dx0a (2)、下面各組的四個數能組成比例嗎?把組成的比例寫下來。x0dx0a 2、3、4、5 、 、 、 x0dx0a 五.全課小結。x0dx0a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有那些收獲和體會呢?x0dx0a 六.布置作業。x0dx0a 練習十第2、3、4題。x0dx0a 第二課時x0dx0a 教學內容:x0dx0a 教科書第45頁的例5以及相應的「試一試」,完成隨後的「練一練」,練習十的5~8題。和思考題。 x0dx0a 教學目標:x0dx0a 1.使學生學會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x0dx0a 2.使學生在解比例的過程中,理解比例與方程的聯系和區別,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x0dx0a 教學過程x0dx0a 一. 復習舊知x0dx0a 1. 提問:什麼叫比例的基本性質?x0dx0a 2. 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下面的比例改寫成積相等的式子。(口答)x0dx0a 4_3=2_1.5 =X_4=1_2x0dx0a 提問:根據積相等的式子,你能求出最後一題里的x 嗎?x0dx0a 3. 引入新課。x0dx0a 今天我們將繼續學習比例的基本性質。x0dx0a 二. 教學新課。x0dx0a 1. 出示例5.李明在電腦上把下面的照片按比例放大,放大後照片的長是13.5厘米,寬是多少厘米?x0dx0a 提問:題中「按比例放大」是什麼意思?x0dx0a 使學生明白了所謂的把照片「按比例放大」,就是把原圖形中的各部分線段都按相同的比例放大。也就是說,放大前後相關線段的厘米數是可以組成不同比例的。x0dx0a 請同學們試試看,可以組成哪些比例?x0dx0a 放大後的寬不知道,我們可以用什麼表示?x0dx0a 請同學們列出含有未知數的比例式。x0dx0a 你能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求出比例中的未知項嗎?x0dx0a 讓學生嘗試解答,提醒列比例前要先寫設語。x0dx0a 解:設放大後照片的寬是X厘米。x0dx0a 13.5:6=X:4x0dx0a 6X=13.5×4 第一步計算依據是什麼?x0dx0a 6X=54x0dx0a X=x0dx0a 答:放大後照片的寬是厘米。x0dx0a 解答後教師說明:【像上面這樣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解比例。】 x0dx0a 2教學「試一試」。x0dx0a 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完成後,追問學生解題時的思考過程。x0dx0a 三. 鞏固練習。x0dx0a 1. 做「練一練」x0dx0a 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完成後適當的追問學生思考過程,突出比例基本性質在解比例過程中的作用。x0dx0a 2. 做「思考題」x0dx0a 先讓學生讀題,理解題意,然後重點引導學生弄清楚「兩個外項正好互為倒數」的含義,使學生明白:所謂「兩個外項正好互為倒數」,就是說「兩個外項的乘積是1」。而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推知「兩個內項的積也是1」。所以另一個內項應該是的倒數.x0dx0a 四.達標檢測:x0dx0a (1)填空x0dx0a 1)( )叫做解比例。x0dx0a 2)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項,根據比例的( )可求出另一個未知項。x0dx0a 3)一個比例的兩個內項分別是1.8和0.6,這個比例兩個外項的積是( )x0dx0a 4)把、0.5、20%、再配上一個數組成比例,這個數是()。x0dx0a (2)、解比例x0dx0a 五.全課小結x0dx0a 這節課學習的內容是什麼?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怎樣解比例?x0dx0a 六. 布置作業。x0dx0a 課本練習十第6、7、8三題。
Ⅳ 急求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
幾個數學教學案例的反思與啟示
程廣文1 宋乃慶2
(1. 泉州師范學院 教務處,福建 泉州 362000;2. 西南師范大學 基礎教育研究中心,重慶 北碚 400715)
「案例是教學理論的故鄉。」〔1〕這個觀點從兩個方面得來:第一,教學理論應該是一種「形而下」的理論,教學理論是為教學實踐服務的,離開了這個前提的「理論」不能稱之為「教學理論」;第二,教學理論來源於教學實踐,實踐是教學理論的唯一來源,而案例則是數學教學實踐的摹寫,摹寫案例的目的在於把數學教學實踐中的教育學問題突出出來,以便更清楚地認識問題本質。不難明白,這兩個方面是一個雙向建構的過程。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主要包括教學主體、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結果。以下四個案例分別從上述四個方面反映了數學課堂教學實踐層次上的特徵,同時也從一定的角度提出了研究者關於這四個階段的觀點和思考。我們對它們進行反思,目的在於從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示。舒爾曼說過,「案例並非是簡單地對一個教學事件的報告,稱其為案例是因為在於提出一項理論主張……」〔2〕四個案例中有三個是從數學課堂第一線收集來的,另一個則來自課堂實錄。這些案例雖然是個別的,但是它們所反映出的數學教學特徵在數學教學實踐中仍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說只要走進數學課堂就可以看到案例中的情境。
一、教學主體:以教師思維代替學生思維而忘卻學生的存在
案例1:「分式」概念教學
〔開始上課之前〕
T:〔板書〕根據題目意思列出代數式:
甲2小時做x個零件,乙每小時比甲少做6個零件。
1. 乙每小時做 個零件;
2. 甲乙合作小時共做 個零件;
3. 甲用m小時可做 個零件;
4. 甲做60個零件需 小時;
5. 甲乙合作y個零件需 小時。
§ 9.1 分式
例1 x取什麼值時,下列分式有意義。
(1);(2)。
〔開始上課〕
T:我們看填空題。(全班一起回答。)
(1)x-6;(2);(3)mx;
(4);(5)。
T:觀察這五個答案,上述五個答案中(4)、(5)與前三個答案有什麼不一樣?
S1:(4)、(5)中有分數線。
T:中也有分數線。
S2:分母中含有字母。
T:對了,主要是分母含有字母。
T:像這樣的式子,我們叫做分式。
(板書:分式定義)。
T:在課堂本子上,舉幾個分式的例子。
S:(開始做作業)
(註:T表示教師;S表示學生;Sk表示第K個學生;S表示全班學生。)
這節課主要是對分式概念進行教學。在教學進行之前,教師精心地設計了一個工程問題為分式教學進行鋪墊。這個鋪墊對分式的學習是有很大幫助的,具有較高的教學價值。鋪墊後的教學有兩個關鍵之處:第一是教師的提問,「T:觀察這五個答案,上述五個答案中(4)、(5)與前三個答案有什麼不一樣」;第二是教師對S2的回答「分母中含有字母」的後繼處理(教學)。而恰恰在這兩個關鍵之處教師都「忘記了學生」。例如,教師的第一個提問,試圖讓學生從「(1)x-6;(2);(3)mx;(4);
(5)」這樣五個代數式中區別出分式來,但是教師所提出的問題中已經「不由自主」地區別了,說(4)、(5)「與前三個答案有什麼不一樣」,這樣提出問題使得提問的價值大為降低。首先要求學生從形式上辨別出「分式」,並且是採取比較的方式,有比較才有鑒別,教師出發點非常好,但是作為以區別分式為出發點的比較應讓學生自己採用分類的方法區別開來。換句話說,如果教師讓學生先觀察這五個代數式然後進行分類緊接著做比較從而讓學生把分式的根本特徵概括出來,這樣分式概念的教學前的鋪墊就發揮了充分作用。把本該由學生思考的東西卻由教師代為思考了,那麼教師為誰而教?學生在哪裡?其次,在實際教學中,當S2把教師希望提的問題的答案「分母中含有字母」說出之後,教師立即給出分式的定義並在黑板上板書。一個學生知道了教師的問題的答案並不意味著大部分學生都清楚了問題所在。更何況,還不能真正清楚S2的答案是否表明S2對問題的認識,從S1的回答足以看出這一點,更不能斷定整個班級的其他60多個學生的情況了。此處,足見教師在提出問題後已經「迫不及待」等候著學生的答案了,似乎顯得教師提出問題就是為了這個答案而已,而忘記了作為教學過程的目的在於使得全班學生都達到理解和認同。
二、教學內容:數學教學中以數學操作代替數學理解
案例2:「表達式」例題教學
例:已知x=,y=3-2t,用含x的表達式表示y。
教師這樣開始教學:題目要求我們用含x的表達式表示y,那麼,第一步,我們可以從式子x=中得到(1+t)x=1-t。整理,得t(1+x)=1-x。從中求出t,得t=。第二步,將這個t=代入y=3-2t中,得y=3-2×。整理,得y=。這樣這個題目就算講解完了。
上述數學解題教學,教師是直接「講解」「數學理解的表達形式」,而不是「講解」「數學理解」本身。這種形式的教學是一種「數學操作」,是一種操作性教學,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學。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是具有生成意義的,沒有生成意義的教學充其量算是一種「訓練」。不可否認,數學教學首要的是對數學知識的掌握,但是知識的掌握並非絕對地要通過「訓練」方式才能掌握,何況數學是思而至知的學問,它的學習和掌握需要理解,沒有理解的「訓練」不能從真正意義上獲得數學知識。如果教師從問題的結論開始和學生一起分析,從什麼是「用含x的表達式表示y」這一問題開始,讓學生對這句話的數學語義理解了,學生就比較容易找到問題的解決思路和途徑。懂了「用含x的表達式表示y」就可以理解「x=」和「y=3-2t」,進而理解「t=」,問題也就解決了。
三、教學方式:數學課堂上出現形式化教學
案例3:「三角形中位線」課錄節選〔3〕
T:同學們,今天上第36節課——三角形的中位線(邊講邊板書,學生記在作業本上)。1. 什麼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線?(教師板書學生記。)請同學們先看書,再齊讀。(全班齊讀三角形的中位線定義,師在黑板上畫△ABC,如圖1)
圖1
T:請指出△ABC的中位線。
S1:在AB上找到中點D,在AC上找到中點E,連接DE。DE就是△ABC的中位線。
T:同學們,S1說得對嗎?
S(齊答):對!
T:三角形的中位線是直線,是射線,還是線段呢?請S2回答。
S2:線段。
T:是一條什麼樣的線段?
S2:是一條連接三角形兩邊的中點的線段。
T:講得好。三角形的中位線是一條線段,它的兩個端點是三角形兩邊的中點。除了DE,還有哪些線段是三角形的中位線呢?請S3回答。
S3:有。還有BC的中點與其他任一邊上的中點的連線。
(師在圖1上作EF,DF。)
T:對了,DF、EF也是三角形的中位線。請同學們看課本第155頁上的第一行,這里說三角形的中位線和三角形的中線不同,請問:不同在哪裡?(見S4舉手。)請S4回答。
S4:中線是連接三角形一個頂點和它的對邊的中點的線段。
T:對了,雖然它們都是線段,但它們連接的點不同。中位線是連接兩邊中點的線段,而中線是連接一個頂點和它的對邊的中點的線段。(邊畫圖2,邊說明。)
圖2
這是一節概念課教學。如果說概念的認知順序是先「過程」再「對象」的話,那麼在這節課中,「中位線」概念的教學順序則只有「對象」沒有「過程」。概念的認知順序需要有過程性,原因在於「概念在過程階段表現為一系列的固定步驟,具有操作性,相對直觀,容易仿效學會」。〔4〕從教學片段看,教學僅僅停留在「對象」——中位線的定義上,而缺乏「過程」。關於中位線定義,教師教學有這樣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讀」,讓學生「讀」中位線的定義,在教學中教師提出「什麼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線」並且「教師板書學生記」,然後「請同學們先看書,再齊讀」,「全班齊讀三角形的中位線定義」時教師「在黑板上畫」;第二個階段是「識」,讓學生根據「讀」來識別三角形中哪條線段是中位線,在教學中教師「請S2指出△ABC的中位線」;第三個階段是「辨」,讓學生根據「讀」和「識」的結果和感受辨別中位線和中線的區別,教師的教學行為是提出「三角形的中位線是直線,是射線,還是線段呢」和「請同學們看課本第155頁上的第一行,這里說三角形的中位線和三角形的中線不同,請問不同在哪裡」。教學停留在中位線定義的文字上,沒有從中位線的形成著手,也沒有把中位線在幾何中的地位和作用說明清楚。三角形中位線在幾何題證明中中點的作用最大,教學中若強調中點比強調定義的文字和形式更節約時間也更能把重點突出出來,教學還更清晰。
四、教學結果:對數學理解中的自動化行為缺乏教育學反思
案例4:「有理數運算」應用題教學
例:一批麵粉10包,每包標准重量為25 kg,通過稱量,發現這10包與標准線位置的差如下表:
袋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與標准線位置差
+1
-0.5
-1.5
+0.75
-0.25
+1.5
-1
+0.5
0
+0.5
求這批麵粉的總重量。
教師的講解如下。
解:求代數和
(+1)+(-0.5)+(-1.5)+(0.75)+(-0.25)+(+1.5)+(-1)+(+0.5)+0+(+0.5)=1,我們可以求得總重量就是:
25×10+1=251(kg)。
這是一節初中一年級數學課中的一部分。從數學的角度來看,整道題的求解無懈可擊。但是在實際課堂上這里有兩個地方教師沒有向學生交代清楚:第一是例題中表格里的正負號的意義。正號表示超過標准重量的意思,(+1)就是表示超出標准重量1 kg,也就是這包麵粉的重量為26 kg;負號表示低於標准重量的意思,(-1)就表示低於標准重量1 kg,也就是這包麵粉重量為24 kg。這也能加深學生對正負數的概念的理解,並且是結合實際意義進行理解。所以,這個解釋很重要。第二是例題講解中對「25×10+1=251(kg)」中「25×10」的理解。「25×10」是一個抽象的算式,25 kg是一個觀念中的重量,因此教師應該把這一點向初一的學生講解清楚,而實際教學中教師沒有做到。本人在課堂上就抽了三個學生詢問了一下,沒有學生知道這是為什麼。
任何學科的教學都要求在該學科上有一定專業化程度的人進行教學工作。教師的學科專業化在教育學上的意義是十分明確的,沒有一定的相對於所教學的內容而言層次較高的知識做准備的教師是無法在這個層次上進行該學科的教學的,數學教學尤為如此。但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專業化程度越高,對數學的理解就越具有高度的自動化,從而使得對學生的數學學習狀況不理解,甚至不理解學生。例如,我們常常聽到一線的教師這樣說,我講得最清楚不過了,他就是聽不懂,他就是做不來題目。同一個數學問題,對教師理解起來容易,但對學生理解起來太難;在教師看來是那樣的顯而易見,但對學生來說卻很艱難。所以很多時候還需要我們廣大教師好好反思一下。
注釋:
〔1〕顧泠沅:《教學任務的變革》,《教育發展研究》2001年第10期。
〔2〕Shulman,L.S. Just in case:Reflections on learning from experiences. In J.Colbert,K.Trimble,& P.Desberg(Eds.),The case for ecation:Contemporary approaches for using case methods,(P11). Boston:Allyn & Bacon,1996.
〔3〕宋陽、王夢榮等:《初中數學優秀教案課堂實錄選評》,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3~106頁。
〔4〕李士錡:《PME:數學教育心理》,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12頁。
(責任編輯:李 冰)
Ⅵ 小學數學四年級特色課程有哪些方面
小學數學四年級特色課程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神奇的數學
1.巧算24點
2.奇妙的數——完全數
3.角谷猜想
二、生活中的數學
4.古詩文中的數學
5.日歷中的數學
6.奇妙的剪紙
三、動手做數學
7.我們來烙餅
8.搶數游戲
9.我的計算我做主
10.我的簡算最厲害
四、數學智力游戲
11.七巧板拼貼
12.神奇的紙帶
13.有趣的火柴棒
14.搶數游戲趣題妙解賞析
15.搭配問題
16.統籌安排時間
17.名題趣題賞析
以上就是這幾個方面,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Ⅶ 小學數學教學優秀案例3篇_小學數學優秀教學案例反思
老師們多看一些優秀的教學案例對教學很有用的,借鑒他人優秀的作品有助於自己的成長,歸根到底,大家都是為了提高學生們的成績。被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學優秀案例,歡迎閱讀!
小學數學教學優秀案例篇1
“比較分數大小”案例分析
師:比較分數的大小時,常會遇到哪幾種情形?大家能分別舉一個例子嗎?
生1:同分母的分數相比較。如和。
生2:同分子的分數相比較。如和。
生3: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數相比較。如和。
師:請大家分別說出這三種類型的分數大小比較的 方法 。(小組討論,指名匯報。)
生4:同分母分數相比較,分子較大的分數大。如>。
生5:分子相同的分數,分母較小的分數大。如>。
生6: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數,要先通分,變成同分母的分數,再比較大小。如和,=,=,因為<,所以<。
師:那麼,我們是怎樣得到這些方法的呢?
生7:分母相同的分數,分數單位相同,分子大的分數包含分數單位的個數多,所以分子大的分數大。
生8:分子相同的分數,分母小的分數表示平均分的份數少,那麼其中一份表示的分數就大。
(有部分學生呈似懂非懂態)
生8:舉個簡單的例子吧。有同樣多的一袋糖,平均分給5個人吃和平均分給6個人吃,當然是分給5個人時每人得到的糖多。
(先前似懂非懂的學生也點頭微笑了)
師:(表揚了生8,並准備進行小結)
生9:我覺得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數,不一定要先通分再比較,有時也可以先約分,再比較。如和,=,因為>,所以>。
生10:我覺得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數,不一定要先通分或約分再比較。如和,因為比單位“1”少,而比單位“1”少,因為>,
所以>。
(師和生共同為他鼓掌。)
生11:分母和分子不相同的數,還可以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數再比較。如和,=,=,因為<,所以<。
(學生們不約而同地為之鼓掌)
師:剛才三位同學提出了比較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數的獨特方法,你們覺得這些方法,哪種最簡便?
生12:能約分的,先約分再比較,顯得簡便。
生13:有些分數不能先約分再比較。我認為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數再比較,顯得簡便。如和,化成和,比通分成和,數目顯得小,因此來得簡便。
生14:既然先化成同分子的顯得簡便,那麼為什麼課本上都講先通分,再比較呢?
……
〖評析〗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的獲得不是由傳遞完成的,知識只能在綜合的學習情境中被交流。從上面的教學過程中可以看到,學生在自身的數學學習實踐中都已積累了一定的數學活動 經驗 ,在合作與交流中充分發揮了“學習共同體”的作用。
在合作與交流中,學生把自己對分數大小比較時積累的感性經驗表述出來,使同伴們具體、清晰地區分比較分數大小的不同類型和多種方法,尤其是有幾位學生還提出了與書本上介紹的方法不相同,卻也十分科學、有效的方法。如課本中對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數大小比較,一般採用通分的方法,而學生們經過討論與交流,根據自己的 學習經驗 分別提出了先約分再比較,先把分子化相同再比較以及聯系分數意義逆向思考來比較等等富有創造性的方法。
在合作與交流中,學生們通過分組討論與大組匯報,把比較分數大小的方法進行了有序的梳理,通過分類、舉例、轉化、聯系、深究……等活動,將課本中結構嚴謹的規則轉化成學生頭腦中的知識結構相適應的,便於學生長久儲存和隨時提取的知識。這樣的教學,學生對分數大小比較的各種類型、方法及其來源,不是堆砌而成的“知識山”,而是形成井然有序的“知識鏈”。
在合作與交流中,學生思維活躍,思路開闊,互相提問,互相啟發,互相商討,互相激勵,共同完成了學習任務。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則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Ⅷ 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案例_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案例
數學 教育 越來越關注學習過程,問題解決是小學數學教育的主要內容,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案例,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案例篇1:
小學生學習數學是運用原有的知識和 經驗 ,嘗試探索解決新問題,並積極思維,構建認知結構的過程。教學時要讓學生親自體驗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的全過程,經過獨立思考,艱辛的探索,成功的愉悅,從小培養他們探索,創新意識,培養他們終身受用的數學能力和創造才能。鑒於此,在設計此環節時,我沒有直接讓學生在發現了單根不夠減時,就打開一捆和3單根合起來再減這一單一的思考 方法 ,而是精心設計教學結構,展示知識的全過程,使呈現給學生的算理“活”起來,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上絕大部分學生都知道23—7=16,但當你問他們“你是怎麼想的”時,他們就說不出來了。就在學生腦子一片空白時,我不急於教給學生演算法,而是將這一學習任務完全交給學生。我給他們提供了一個主動學習的工具——小棒,對學生說“用小棒來擺一擺,好嗎?”擺完了和你的同學說一說。讓他們自由獨立地去探索,找到解題的方法,允許不同程度的學生有不同演算法,此時此刻讓學生充分地感受數學,體驗數學的過程,在學生匯報方法時,也沒有在黑板上板書抽象的算理,而且讓學生比較得出自己喜歡的計算方法。通過擺小棒,對於已經知道得數的學生,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對於不知道得數的學生,他們也學會了如何計算進位加法,也同時突出了“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一這基本理念。我沒有統一強制演算法擇優,而是恰如其分地對學生進行了指導,教師在教學中始終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鼓勵他們去積極思考,大膽探索,在實踐中去發現、認識、理解、掌握所學知識,發展自己的認知結構。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案例篇2:
教“總價=單價X數量”的前三天至一個星期,教師就布置學生調查商店、飯店、地攤等地點的各種商品的價格,了解如何算總價。上課時教師首先請學生 報告 單價情況。有的學生說,一隻鋼筆是10.5元;有的說,地攤上的氣球1元買3個……學生爭先恐後地報告自己的調查情況,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盡情地投入,為計算公式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礎。同時,單價表示的多樣性,是教師難以一時說清的,而學生在自己的調查中卻輕而易舉地弄懂了。這正是“問題解決”所追求的教學情境。
再如學生學習了四則計算後,就可以創設商品購買的情景,讓學生 說說 怎樣購買物品最合理;也可以讓學生走出校門,了解一些旅遊點的價格,然後制定一份最精簡的旅遊計劃。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的知識後,可以請學生在家裡設計一些家電的外殼包裝的材料等。有一教師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與面積後,把學生帶到學校大操場的一塊空地上,讓學生在這塊空地上設計一個面積是30平方米的花壇,可以有幾種設計方案。當學生接觸這道題時,積極性十分高漲。他們幾人一組,一邊測量,一邊設計,顯得十分的投入。最後竟設計出十幾種圖形優美、很有創意的花壇。在這一活動中,學生先要對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公式這一知識重新進行組合,有一個新的認識。然後要對分割法、平移法、大面積減小面積等求面積的方法進行選擇,看著哪些方法更適合於設計。這樣,在學生的設計過程中,既解決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復習(長方形面積公式的計算),又拓寬了長方形的知識點(計算簡單的組合圖形),更為重要的是在設計中,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獲得一次難得的實踐鍛煉機會。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案例篇3:
有一位教師在叫“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時,一改往常教材中的“講解式”(擺小棒)的呈現方式為學生自主探究的“問題發現式”,這位教師是這樣設計的: “爸爸讓明明計算18+7,明明冥思苦想了一會兒,向同學們求助,誰有妙法幫我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頓時情緒高漲,積極思考,此刻教師及時組織學生討論,通過小組討論、同桌互說等形式,充分發揮集體的作用,體現團結合作的精神,讓每個學生都有主動參與的機會,加強了學生間多向交流。最後,學生想出了多種方法:有把18看成20(20+7-2)的;有把18分成13和5(13+7+5)的;有把7分成2和5(18+2+5)的;有數手指的;也有用豎式計算的,等等。 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後,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思維過程,這正是學生自主創新的一種體現。
問題一旦經過一番努力後被解決,學生就會有緊張愉快的體驗,有成就感、自豪感、價值感,這些心理傾向是激勵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源動力。 其次,可建立學習小組。學生的發展存在者不平衡性,無論哪個班的學生,他們的智力發展水平、所具有的能力以及他們對生活、對數學問題的認識是各不相同的。在課堂上,面臨著要解決的一個個數學問題,學生的解決方法是各不相同的。為了使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都能解決問題,我們可採用小組學習的方法,建立學習小組,小組中學習水平上、中、下的學生進行合理搭配,推薦一個學習水平較高的學生擔任組長,讓不同水平的層次的學生的信息聯系和反饋信息在多層次、多方位上展開。
看過"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案例"的人還關注了:
1.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案例分析
2. 小學生數學減負案例
3. 小學一年級數學案例分析反思
4. 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教學案例
5. 數學教學反思案例
Ⅸ 小學數學小課題有哪些
小學數學小課題有以下內容:
1、在小學數學幾何畫板課件的應用研究。
2、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作業盒子」輔助教學的實驗。
3、互動式教學一體機在小學高段數學空間與圖形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4、基於兒童立場建構「有溫度」的小學數學課堂策略研究。
5、同課異構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例研究。
1、小學數學課堂中的黃金分割。
2、數學通訊網路收費調查統計。
3、數學中的最優化問題。
4、水庫的來水量如何計算。
5、計算器對運算能力影響。
6、數學靈感的培養。
7、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效率。
8、二次函數圖象特點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