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理性的分析數學題
理性的分析數學題步驟:
1、找出問題中的所有數量,並弄清這些數量的具體含義
2、通過找關鍵詞,分析這些數量之間有什麼關系,哪些數量關系是對我們 解決問題有用的
3、 分析有用的數量關系, 看看通過哪些計算才能使不等的關系變成等量關 系
4、寫出等量關系式
5、列出算式並解答
⑵ 做完數學題如何分析 做完數學題目之後怎麼去分析錯題,反思,思考,總結.
1、要知道自己之前的解題思路錯在哪裡
2、對照參考答案的接替思路再想一遍
3、對題目進行深化,先是改變題目中的數值,然後是條件和問題進行轉變,想想如果是原題中的問題變成條件,原題的條件變成問題怎麼做,這樣就變成多道題目了
4、有時候一些同一個類型的題目歸納在一起就好了
⑶ 在小學數學中如何教給學生准確分析應用題的方法
在小學數學的學習中,應用題的占的比率很大。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利用所學到的應用題來解決實際的問題。例如,費用的支出和收入、盈虧問題,行程問題,工程問題等等。因此,可以說應用題是生活的需要,無所不有,無處不在。其實應用題的學習是對小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培養小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其數學素質。因此,應用題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點。以下是我的幾點看法:
一、引導學生怎樣解應用題
1、認真閱讀題目。很多學生一直認為只有語文才需要一遍遍地讀。數學是一門很省力的科目,不需要怎麼花時間讀題的。其實這是個很大的誤區。數學是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科目,對語言的理解能力要求相當高。同時讀題也是解決應用題的重要環節,是學生自己感知信息數據的過程。讀,看起來是非常簡單的事。但數學應用題的讀不是泛泛而讀,要求的是讀通、讀透。很多學生之所以做錯,其中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於讀題時走馬觀花,完全沒有看懂題目問了什麼,很隨意的就開始動筆,這樣的結果往往是做錯了題目,甚至有的題目錯的非常的離譜,讓老師無法理解你是如何做出來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應用題也不例外。甚至可以這么說:「與其讓學生抄題目,不如讓學生認真讀題目。」這當中的道理,就像讓學生抄不認識的字一樣,不論抄多少遍,學生還是同樣不認識、不理解。認真的讀題,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數學意識,而且也使學生的感知能力得到了培養,同時也提高了學生捕捉信息數據的能力,為學生理解題意奠定了初步的基石。
2、圈重點。在做應用題的時候一定要把重點的詞圈下來。這里所謂的重點詞並不是指同一個詞語,因為每個學生的理解能力不同,所以在他們眼中重點的詞也是完全不一樣的,有多有少,但不管怎麼,圈出的詞一定要為你做題服務。例如:在教《分數加減法》時,經常會遇到這樣的題目,一塊地共多少公頃,其中多少種大豆,多少種棉花,其餘種玉米,玉米的種植面積占這塊地的幾分之幾?
這道題主要是讓你區別給你的分數是分率還是一個數。這個時候我就要求學生必須把有單位名稱的數字圈出來,這樣可以提醒自己,數和分率是不同的,不可以進行加減法。同時劃出「幾分之幾」明白的告訴學生求的是一個分率,和公頃無關。劃是一個很好的習慣,可以提醒學生在今後的思考中注意一些細小的地方,以免出現不該有的錯誤。
二、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
在應用題教學中,必須採用「聯想法」引導學生進行推理、想像。可讓學生找出題中關鍵詞來引發聯想,由題中的一個詞語或數量想到與之有關的另一個詞語或數量,以弄清題中的數量關系。如:五年級同學要澆300棵樹,已經澆了180棵,剩下的分3次澆完,平均每次要澆多少棵?題中出現「要澆、已澆、剩下、3次、平均每次」等字眼,教學時可提示,引導學生進行推理想像,展開一個由「要澆」、「已澆」想到「剩下」,由「剩下」、「分3次」想到「平均每次」的合理想像過程。又如:一塊長方形的蘿卜地,長15米,寬6米。在這塊地里一共收蘿卜1350千克,平均每平方米收蘿卜多少千克? 解題時只要學生能從「長、寬」想到「周長」或「面積」,或由「平方米」想到「面積」(平方米是常用的面積單位),就能確定必須先求面積了。這樣,問題不就迎刃而解了嗎?
三、讓學生分析應用題常用的推理方法
教學過程中,教給學生分析應用題的推理方法,幫助學生明確解題思路至關重要。分析法和綜合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所謂分析法,就是從應用題中欲求的問題出發進行分析,首先考慮,為了解題需要哪些條件,而這些條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直到未知條件都能在題目中找到為止。例如:甲車一次運煤300千克,乙車比甲車多運50千克,兩車一次共運煤多少千克?
指導學生口述,要求兩車一次共運煤多少千克?根據題意必須知道哪兩個條件(甲車運的和乙車運的)?題中列出的條件哪個是已知的(甲車運的),哪個是未知的(乙車運的),應先求什麼(乙車運的300+50=350)?然後再求什麼(兩車一共用煤多少千克,300+350=650)?
綜合法是從應用題的已知條件出發,通過分析推導出題中要求的問題。如上例,引導學生這樣想:知道甲車運煤300千克,乙車比甲車多用50千克,可以求出乙車運煤重量(300+50=350),有了這個條件就能求出兩車一共運煤多少千克?(300+350=650)。通過上面題的兩種解法可以看出,不論是用分析法還是用綜合法,都要把應用題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結合起來考慮,所求問題是思考方向,已知條件是解題的依據。
四、培養學生多練習的習慣
多練即對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解應用題的訓練。練習中,教師要注意照顧全體,輔差培優,這樣既可穩定尖子生,又可提高中差等生。練習可分為課堂練習和課外練習。設計練習題時應恰當運用口答、板演、書面練習和動手操作等多種練習相結合的形式,注意「質」與「量」的有機統一,發揮每種練習的獨特作用,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從而達到開發學生智力,使練習收到實效。比如:既要設計一些選擇、改編、補充條件或問題等基本形式的練習,又要適當設計一些開放性練習。如答案不唯一,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多餘條件、條件不夠等。讓他們在點點滴滴的進步中感受「成功」的喜悅,產生學習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讓他們感受到學習數學的輕松與快樂。
五、引導學生學會「假設」
假設是指將題中的某一條件先假設為與其相近的另一條件,從而使問題的解答趨於簡單、明朗。如練習題:「一批煤,原計劃每天燒16噸,實際每天燒12噸,結果多燒5天。原計劃這批煤可以燒多少天?」假設實際燒煤的時間與原計劃燒煤的時間相同,則實際燒煤的總噸數要比原計劃燒煤的總噸數少12×5=60(噸)。總噸數差60噸的原因是什麼呢?因為實際比原計劃每天少燒16-12=4(噸),60噸里包含幾個4噸,就是原計劃燒煤的時間。根據實際少燒的噸數和實際少燒的時間,就能求出總噸數。
12×5÷(16-12)=15(天)
六、讓數學與生活相結合
我們應從課堂教學入手,聯系生活實際講數學,把孩子的生活經驗數學化,把數學問題生活化。如教學圖畫應用題時,可以編一道這樣的文字應用題:過春節了,爸爸買了一籃子又紅又大的蘋果共10個,給姥姥送去4個,還剩幾個?這樣似乎累贅,但很明顯學生感覺到四個蘋果是從籃子里拿出來的,拿出來即「去掉」,「去掉」就用減法,從10個里去掉4個,則用10減去4得6個。這比讓學生說籃子外面和裡面共有10個蘋果,籃子外有4個,求籃子里有幾個蘋果,讓學生列式計算效果要好得多。又如教學「小明要寫9個字,已經寫了6個,還要寫幾個?」這一道應用題時,教師就畫9個田字格,在6個格子中寫6個字,指著剩下的空田字格問學生「還要寫幾個」。寫一個字就相當於去掉了(手勢)一個格(因為這個格子寫過了就不能再寫了),寫6個字去掉了幾個格?去掉用什麼方法?這樣學生就很快地理解了,還要寫幾個用減法,用總數減去已經寫的個數。這樣的例子還很多,至於怎樣表述更有利於不同的學生理解,就在於教師對學生的了解程度及引導方式了。
總之,教無定法,作為一名數學老師,要從多方面引導學生,教導學生,學生的思路越清析,解題方法也就越豐富靈活。因此,教學中教師不能僅僅滿足於得出正確的結果,而要進行必要的研究。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做到活學活用,也只有這樣才能滿足於學生的求知慾,使其在數學上得到更好的發展。
⑷ 高中數學審題技巧
01條件啟發解題手段,結論誘導解題方向
解題實踐表明,條件往往預示可知並啟發解題手段,結論則預告需知並誘導解題方向.可以按照條件列出所有的解題手段表解,根據結論寫出可能的解題方向,並尋找出它們之間的聯系,這樣做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將題目進行分解,避免失分
02隱含條件挖掘
對於條件,一定要用足用夠.解題過程中的關鍵之處,往往是題目未明顯寫出的,即隱蔽給予的.一方面,解題時如果遇到「盲點」,可以回過頭來分析是否用足用夠條件;另一方面,也只有細致的審題才能從題目本身獲得盡可能多的信息,這也說明,審題一定不要怕慢.
03復雜條件轉化
一切解題的策略的基本出發點在於變換轉化,即把面臨的問題轉化為一道或幾道易於解答的新題或者舊題,最終達到解決原題的目的,常用的策略有熟悉化、簡單化、直觀化、特殊化、間接化等策略.
熟悉化策略 :就是將陌生的題目變為曾經解過的比較熟悉的題目,進而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或解題模式,順利地解出原題.可以在分清題目條件和結論的基礎上,通過變換題目的條件、結論及其聯繫上下功夫.
⑴聯想回憶基本知識和題型
通過聯想回憶,找出現有問題和熟悉問題之間的相似之處和相同的知識點,充分利用相似問題中的方式、方法和結論,從而解決現有問題.
⑵全方位、多角度分析題意
全方位分析題意,即把題目的所有條件都要分析透,並找到各條件間以及條件和結論間的聯系,從中找出熟悉的解題手段;多角度分析題意,就是要善於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角度去認識,根據自己的知識和經驗,適時調整分析問題的視角,找到自己熟悉的解題方向.
⑶恰當構造輔助元素
通過構造輔助元素,如構造數列、構造圖形或幾何量、構造等價性命題等,改變題目的形式,變陌生題為熟悉題.
簡單化策略:就是當我們面臨的是一道結構復雜、難以入手的題目時,要設法將其轉化為一道或幾道比較簡單、易於解答的小問題
⑴尋求中間環節,挖掘隱含條件
大多數結構復雜的題目是由一些簡單題目經適當組合並抽去中間環節而構成的.因此,應盡可能從題目的因果關系入手,尋求可能的中間環節和隱含條件,把原題分解成一組相互聯系的系列題,以實現復雜問題簡單化.
⑵分類考察討論
某些題目其解題的復雜性在於它的條件、結論(或問題)包含多種不易識別的可能情形.對於這類問題,選擇恰當的分類標准,把原題分解成一組並列的簡單題,有助於實現復雜問題簡單化.
⑶簡化已知條件,恰當分解結論
如果解題的復雜性來自於條件或結論的抽象概括,可以考慮將條件進行簡單化處理,或嘗試把結論分解為幾個簡單的部分,以便各個擊破,解出原題.
直觀化策略:就是當我們面臨的是一道內容抽象、不易捉摸的題目時,要設法把它轉化為形象鮮明、直觀具體的問題
⑴圖表直觀
有些數學題,內容抽象,關系復雜,給理解題意增添了因難,使正常的思維難以進行到底. 對於這類題目利用示意圖或表格分析題意,將有助於抽象內容形象化,復雜關系條理化,發現解題線索.
⑵圖形直觀
對某些涉及數量關系的題目,直接計算往往計算量偏大.這時,可藉助函數圖形或者幾何圖形給題中有關數量以恰當的幾何分析,以找到簡捷、合理的解題途徑.
間接化策略,就是當我們面臨的是一道從正面入手復雜繁難,或在特定場合甚至找不到解題依據的題目時,這時就需要改變思維視角,從結論(或問題)的反面進行思考,以便化難為易解出原題.
⑸ 做數學題如何分析題目,怎麼構思
數學題最主要的是多做題,見的題型多了的話,也就沒問題了。
如果你碰到了你沒見過的題型的話,那麼,寫不出來的話,看答案。分析下答案上面是如何展開的。也就是說,答案上是通過何種思路來求解這道題目的。他為什麼要這樣寫。把答案上面的每一步都搞懂了。這樣才可以,然後找一些同類型的題目來做。當然了,如果找不到也沒關系,這個題目先記下來,過一兩天後在做一遍,嘗試下看看能不能寫出來。不能的話,說明你對這個思路以及方式還不理解。直到你真正能夠寫出了 這道題目為止。
數學離不開大量的練習,有些就是熟能生巧的,第一次做可能會存在問題,但是做的多了的話,就可以了。
我記的最清楚的就是我初中的時候,剛剛學的垂徑定理,當時,我去做練習冊,發現很困難,做一個題目需要好久,但是當我做了幾道之後,我發現太簡單了,看到這些題目後,我條件反射的就去做了條輔助線,然後利用勾股定理,題目就解決了。這是我記得最清楚的一次了。還有一次,是我高三的時候,數學中一類非常重要的題目,就是需要用到數形結合的題目,大概就是選擇或者填空題的壓軸題目吧。當時,老師給我們整了好多,但是我一點都不會寫。然後,我便問我後面的那位同學,他給了講了,大概我問了4-5道題目後,我終於發現了這題目的規律。然後後面的幾十道題目我都很快的獨立的完成了。雖然,看起來嚇人,但是真正的掌握後,並不難。主要是一種思路,以及大量的練習
⑹ 如何進行數學試卷分析
為什麼要進行數學試卷分析?因為考試的功能有兩種:檢驗和選拔。除了中考、高考、競賽類考試以外,其餘考試幾乎都是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從中發現問題,幫助學生查漏補缺、調整 學習 方法 。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如何進行數學試卷分析,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一:從逐題分析到整體分析
從每一道錯題入手,分析錯誤的知識原因、能力原因、解題習慣原因等。分析思路是:
①這道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什麼?
②知識點的內容是什麼?
③這道題是怎樣運用這一知識點解決問題的?
④這道題的解題過程是什麼?
⑤這道題還有其他的解法嗎?在此基礎上,學生就可以進行整體分析,拿出一個總體結論了。
通常情況下,學生考試丟分的原因大體有三種,即知識不清、問題情景不清和表述不清。
所謂「知識不清」,就是在考試之前沒有把知識學清楚,丟分發生在考試之前,與考試發揮沒有關系。
所謂「問題情景不清」,就是審題不清,沒有把問題看明白,或是不能把問題看明白。這是一個審題能力、審題習慣問題。
所謂「表述不清」,指的是雖然知識具備、審題清楚,問題能夠解決,但表述凌亂、詞不達意。上述問題逐步由低級發展到高級。研究這三者所造成的丟分比例,用數字說話,也就能夠得到整體結論,找到整體方向了。
二:從數字分析到計算分析
要點有三:
①統計各科因各種原因的丟分數值。如計算失誤失分、審題不清失分、考慮不周失分、公式記錯失分、概念不清失分等。
②找出最不該丟的5~10分。這些分數是最有希望獲得的,找出來很有必要。在後續學習中,努力找回這些分數可望可即。如果真正做到這些,那麼不同學科累計在一起,總分提高也就很可觀了。
③任何一處失分,有可能是偶然性失分,也有可能是必然性失分,學生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到失分的真正原因。
三:從口頭分析到書面分析
在學習過程中, 反思 十分必要。所謂反思,就是自己和自己對話。這樣的對話可能是潛意識的,可能是口頭表達,最好書面表達。從潛意識的存在到口頭表達是一次進步,從口頭表達到書面表達又是一次進步。書面表達是考後試卷分析的最高級形式。所以,建議學生在考試後寫出書面的試卷分析。這個分析是反觀自己的一面鏡子,是以後進步的重要階梯。
四:從歸因分析到對策分析
以上分析,都屬現象分析,在此基礎上,學生就可以進行歸因分析和對策分析。三種分析逐層遞進:現象分析回答了「什麼樣」,歸因分析回答「為什麼」,對策分析回答「怎麼辦」。對此,學生要首先做到心中有數,下面將做詳細探討;
極客九字決:
一:馬上寫
首先,學生把做錯的題重新抄一遍,然後在老師已經講解過一遍的情況下,獨立完成錯題,此處最重要的是獨立,一定要學會獨立的去思考和分析。(此秘籍簡單基礎,主要考察學生耐力,若能完全領悟此法,A卷滿分不是夢)
二:及時析
及時寫出對試卷的分析內容,包含以下兩步:①綜合評價,即哪些題目做得比較好,哪些題目存在失誤?②在糾正錯題的基礎上,對錯題進行歸類,找准原因,對症下葯。
錯誤原因一般有三種情況:
一、對教材中的觀點、原理理解有誤,或理解不廣、不深、不透;
二、對某些題型的解題思路、技巧未能掌握,或不能靈活地加以運用;
三、表現在答題時的非智力因素方面,如遇到復雜些的論述題,便產生恐懼心理等,從而造成失誤。
如果是第一種原因,學生應針對題目所涉及的有關知識要點及原理內容認真地加以復習鞏固,真正弄懂弄通,如果是第二種原因,學生應要求自己務必掌握住某一題型的答題要領。
無論是哪一類題型,都有答題思路和方法,但關鍵是對某一特定試題具體作答的「個性」和「特殊性」,只有細心體會,才會有所感悟和提高。如果是第三種原因,學生應在平時訓練中有意識地培養和鍛煉自己的良好應試心理素質,努力克服不良心態,在答題時做到從容不迫、沉著冷靜。(此法囊括范圍廣,輕易不能領悟其精髓,倘若真有冬練三九 夏練三伏的恆心,這第二招想必也難不住你。)
三:定時習
定時即找到自己的一個學習規律,習即復習,完整的來說就是定時復習已經掌握的知識,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此法和極客「風影大神」祝老師提出的回退學習法有異曲同工之妙,有很多學生忽視此法,一心去追求新的題型,殊不知老而彌新,回味無窮。)
相關 文章 :
1. 2017小學數學試卷分析
2. 小學三年級數學試卷分析
3. 七年級數學試卷分析及教學反思
4. 高二數學試卷分析數學試卷
5. 九年級第一學期數學期末考試試卷分析
⑺ 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數學題意
理解題意比分析數量關系更重要——談小學數學解決實際問題分析與策略
解決實際問題是新課標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每次練習或測試時,有不少學生倒在了解決實際問題之中。怎樣攻破這個難點?長期以來眾說紛紜,一直沒有找到滿意的解決辦法。不少教師認為解決這個問題要找出其重難點,才能有的放矢,對症下葯。找出重難點就是分析數量關系。從理論上說,這個觀點很有道理,解決實際問題無非是給出一些已知量,要求未知量。而已知量之間、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間存在一定的數量關系,把它們一一弄清楚,未知量就會水落石出了。然而,教學實踐的結果果真如此嗎?
通常我們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一般分為四步:讀題和審題、分析數量關系、列式計算、解答。讀題和審題通常很簡單,一般都是讀題後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重頭戲就是分析數量關系,教師運用各種分析方法(找關鍵詞、畫線段圖等),對數量關系一步一步地進行詳細的分析和邏輯推理,甚至畫出「方框圖」用箭頭表示推理過程。最後引導學生列式解答。
筆者也教學了十幾年的解決問題,通常也是按這種模式教學,表面上看效果還不錯,但考試的結果往往令人吃驚:課堂上多次講過的同類型的試題,考試時卻有為數不少的學生做得不對。原因何在?學生是怎樣解題的?他們真正難點是分析數量關系嗎?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就這個問題進行過深入調查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學生之所以不會解決問題,竟是由於他們不會把題目流利地、有理解地讀出來。他們不能把一句話作為統一的整體來感知,更不能前後連貫地、系統地全面理解題意。
與大師所見略同,我國小學數學教育專家邱學華
先生也曾指出:解決實際問題教學的關鍵不是分析數量關系,而是理解題意。其實,理解題意是分析數量關系的基礎,題意不清楚,數量關系從何談起?題意理解不透,數量關系怎能分析正確?
其實,理解題意的關鍵就是「審題」,大多數教師在教學時往往只是簡單地讀一遍,然後問:已知條件是什麼?問題是什麼?學生將題目中的有數據的句子找出來也就是已知條件,將有問號句子找出來就是問題,教師也就認為學生「理解」了題意。整個過程也就一分鍾左右。如筆者聽過一位教師上「相遇問題」的公開課,在教學完例題後出示一道練習題:甲乙兩個工程隊合修一條長1160米的公路,甲隊每天修60米,乙隊每天修70米,甲對先修120米,修完共需幾天?在學生做這道題前,教師還是像教學例題一樣,讓學生進行了「審題」,問了「已知條件」和「問題」。然後讓一位優等生上台板演,結果這位學生列式是:(1160—120)÷(60+70)=8(天)。顯然這位同學所算的時間沒有包括甲先修120米
的時間,因而不合題意。這充分說明了能答出「問題」是什麼,並不見得就理解了「問題」。正確的應該是(1160—120)÷(60+70)+ 120÷60 = 10(天)。
筆者今年所帶五年級兩個班,所任教的教材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我在兩個班進行實驗教學,一班採用理解題意的方法,二班採用分析數量關系的方法。在教學「小數乘法」和「小數除法」實際問題時,我採用以下教學:
一班:
1. 把題目默讀幾遍。
2. 不看題目,在腦子里回憶這道題。
3. 用自己的話復述題目。
4. 盡量畫一張圖來表示題意(只要求畫出表示題意就行)。
二班:
1. 把題目讀一遍,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
2. 分析數量關系(重點)。
3. 列式計算並解答。
在教學「實際問題與方程」時,為了讓學生理解題意,我嘗試讓學生在對比中(方程法和算術法)理解題意。找出算術法和方程法解決實際問題的區別和聯系,即區別在哪?聯系在哪?哪些題適合用方程解,哪些題適合用算術解?具體如下表:
方 程 法
算 術 法
例1
解:設學校原紀錄為x米。
原紀錄+超出部分=小明成績
x +0.06 = 4.21
小明成績—超出部分=原紀錄
4.21—0.06=4.15(米)
例2
解:設共有x塊黑色皮。
黑色皮的塊數×2—4=白色皮塊數
2x—4 = 20
(白色皮塊數+4)÷2=黑色皮塊數
(20+4)÷2 = 12(塊)
例3
解:設蘋果每千克x元。
蘋果的總價+梨的總價=總價錢
2x + 2.8×2 = 10.4
或(x + 2.8)×2 = 10.4
(總價錢—梨的總價)÷蘋果的數量 =蘋果的單價
(10.4—2.8×2)÷2 = 2.4(元)
例4
解:設陸地面積為x億平方千米,則海洋面積為2.4x億平方千米。
海洋面積+陸地面積=地球表面積
x + 2.4x = 5.1
地球表面積÷(1+2.4)=陸地面積
(把陸地面積看成單位「1」)
陸地:5.1 ÷(1+2.4)=1.5(億平方千米)
海洋:1.5×2.4=3.6(億平方千米)
或5.1—1.5 =3.6(億平方千米)
例5
解:設兩人x分鍾後相遇。
小琳騎的路程+小雲騎的路程=總路程
0.25x + 0.2x = 4.5
總路程÷速度和 = 相遇時間
4.5÷(0.25 + 0.2)=10(分鍾)
教學時,學生暢所欲言,一致認為:順著題的思路去理解,中間過程中有未知量就可以用方程解決,列方程時,等量關系是不變的。在教學完方程後,我特意增加了一節課,專門和學生探討算術法和方程法解法的區別。如出示一組題:
1.老師買了一支鋼筆花了15元,買一本書花了12元,一共花了多少元?
2.老師帶了27元,買了一本書後還剩15元,一本書多少元?
我讓學生順著思路去理解,怎麼理解怎麼列式。學生列出的式子是:1. 12+15 = 27, 15+12 = x。2. 25—15 = 12, 25— x = 15。
在期末測試中,一班的平均成績明顯要比二班平均成績高,其中解決實際問題的均分就要高4分。而在最後一道試題第(2)和(3)小題比較難,一班得分率比二班得分率明顯高好幾個百分點。試題如下:2012年7月1日起
銅陵市實施階梯電價,收費標准如下:
類別
用電量(千瓦時/戶·月)
電價標准(元/千瓦時)
一檔
180以內
0.56
二檔
180—350
0.61
三檔
350以上
0.86
(1)小明家上月用電量為250千瓦時,電費是多少元?
(2)小麗家上月用電量為400千瓦時,電費是多少元?
(3)小剛家上月交電費是230.3元,他家上月用電量是多少千瓦時?
第(1)小題的題意是小明家用電量為二級階梯,電費是一檔全部價格+二檔部分價格,列算式為180×0.56 +(250—180)×0.61=143.5元;第(2)小題的題意是小明家用電量為三級階梯,電費是一檔全部價格+二檔全部價格+三檔部分價格,列算式為180×0.56 +(350—180)×0.61 +(400—350)×0.86=247.5元;而第(3)小題則是知道電費算用電量,理解此題的前提就是要知道電費230.3元的用電量是幾級階梯,那就要先算出一檔全部價格+二檔全部價格:180×0.56 +(350—180)×0.61=204.5元,而230.3元>204.5元,也就是230.3元的用電量是三級階梯,一檔用電量+二檔用電量+三檔部分,算式為:180+170+(230.3—204.5)÷0.86 = 380(千瓦時)。
經過這一學期的教學實驗,結果發現一班的孩子大都不需要老師分析數量關系就能解出題目。他們在解答實際問題時,理解題意和分析數量關系並不是分開的,而是互相融合的。而這一過程的基礎就是他們能正確地、熟練地理解題意。
教學實踐表明:理解題意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解決實際問題教學應重點放在理解題意上,教師在教學時要創設學生易於理解的問題情境和教學方式。
⑻ 數學應用題怎麼理解解題
解數學應用題的一般步驟是這樣的:
第一,審題,將應用題中的已知條件列出,未知問題搞清楚。
第二,分析題目中的等量關系或不等關系,比如行程問題等。
第三,根據己分析出的關系列方程或方程組或不等式或不等式組。
第四,解方程,方程組或不等式,不等式組。
第五,檢驗解出的結果是否符合題意,實際意義,進行取捨。
第六,最後解答結果。
這樣就解答完一道數學應用題了。
⑼ 做數學題時怎樣才能最好的理解題意
做數學題時,要准確地理解題意,最好的方法就是理論聯系實際。
你可以把題目中所涉及到的問題與身邊 或 生活中你所熟悉的事例進行對比。
因為你對生活中熟悉的事例理解深刻,
這樣可以幫助你正確理解題意,並能進一步幫助你建立起正確的解題思路。
希望以上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