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德國數學家高斯詳細資料】
1.
C.F.
Gauss是
德國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大地測量學家。他有數學王子的美譽,並被譽為歷史上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和阿基米德、牛頓、歐拉同享盛名。Johann
Carl
Friedrich
Gauss)(1777年4月30日-1855年2月23日),生於不倫瑞克,卒於哥廷根,德國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大地測量學家。高斯的成就遍及數學的各個領域,在數論、非歐幾何、微分幾何、超幾何級數、復變函數論以及橢圓函數論等方面均有開創性貢獻。他十分注重數學的應用,並且在對天文學、大地測量學和磁學的研究中也偏重於用數學方法進行研究。高斯幼時家境貧困,但聰敏異常,1792年,在當地公爵的資助下,不滿15歲的高斯進入了卡羅琳學院學習。在那裡,高斯開始對高等數學作研究。獨立發現了二項式定理的一般形式、數論上的「二次互反律」(Law
of
Quadratic
Reciprocity)、「質數分布定理」(prime
numer
theorem)、及「算術幾何平均」(arithmetic-geometric
mean)。1795年高斯進入哥廷根大學。1796年,19歲的高斯得到了一個數學史上極重要的結果,就是《正十七邊形尺規作圖之理論與方法》。1798年轉入黑爾姆施泰特大學,翌年因證明代數基本定理獲博士學位。1801年,高斯又證明了形如"Fermat素數"邊數的正多邊形可以由尺規作出。從1807年起擔任格丁根大學教授兼格丁根天文台台長。
㈡ 德國數學家舒爾簡介
他是德裔猶太人,提出了群的表示理論,在抽象代數代數里有些建樹,但是那個時期德國的大數學太多了,高斯,狄利克萊,雅可比……
㈢ 德國名人有哪些越多越好
德國名人有歌德、叔本華、恩格斯、費爾巴哈、康拉德·阿登納、巴赫、貝多芬、莫扎特、俾斯麥、谷登堡、馬丁·路德、卡爾·馬克思、倫琴、尼采、高斯、西奧多·施旺、叔本華、隆美爾等。具體介紹以下幾位:
1、歌德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出生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德國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學家,他是魏瑪的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而作為詩歌、戲劇和散文作品的創作者,他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學領域的一個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
2、恩格斯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1895年8月5日),德國思想家、哲學家、革命家、教育家,軍事理論家,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之一。恩格斯是卡爾·馬克思的摯友,被譽為「第二提琴手」,他為馬克思從事學術研究提供大量經濟支持。
3、貝多芬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於德國波恩,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
4、馬克思
卡爾·馬克思,全名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締造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導師,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開創者。
5、倫琴
威廉·康拉德·倫琴(1845年3月27日-1923年2月10日),德國物理學家。1895年11月8日發現了X射線,為開創醫療影像技術鋪平了道路,1901年被授予首次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一發現不僅對醫學診斷有重大影響,還直接影響了20世紀許多重大科學發現。
㈣ 有個德國的數學家叫什麼名
麥比烏斯帶
每一張紙均有兩個面和封閉曲線狀的棱,如果有一張紙它有一條棱而且只有一個面,使得一隻螞蟻能夠不越過棱就可以從紙上的任何一點到達其他任何一點,這有可能嗎?事實上是可能的,只要把一條紙帶半扭轉,再把兩頭貼上就行了。這是德國數學家麥比烏斯在1858年發現的,自此以後那種紙帶就以他的名字命名,稱為麥比烏斯帶。
麥比烏斯帶只有單邊,也只有單面。如果你用一把漆刷沿著紙帶方向
刷漆,那麼你將發現,當漆刷回到起點時,它已漆滿整個紙帶的表面。如
果你沿著紙帶的一面做一種魔術記號,那麼你也會立即相信,紙帶只有一
個邊。
如果你沿著紙帶方向把麥比烏斯帶剪成兩半,果然,就像五打油詩所
說的,它仍然還是一條帶子。
㈤ 德國著名的數學家.和德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有哪些
數學家:高斯,黎曼,希爾伯特,
物理學家就很多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裡面德國的一堆
㈥ 德國有哪些傑出的科學家
——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科學家.物理學家 ),威廉.康拉德.倫琴( 物理學家 ),羅伯特.科赫( 細菌學家 ),卡爾.弗里德裏希.高斯( 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大地測量學家 ),歌特弗里德.威廉.萊布尼茨( 哲學家,數學家 ),西奧多.施旺( 生理學家 ),李希霍芬( 地理學家,地質學家 ),阿爾弗雷德.魏格納( 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學家 ),漢斯.施佩曼( 生物學家 ),戴維.希爾伯特( 數學家 ),克塞爾( 生物化學家 ),尤斯圖斯.馮.李比希( 化學家 ),亞歷山大.洪堡( 地理學家,博物學家 ),海因里希.魯道夫.赫茲( 物理學家 ),伯恩哈德.黎曼( 數學家,物理學家 ),馬克思.玻恩( 物理學家 ),羅斯.奧古斯特.奧托( 發明家 ),馬克斯.普朗克( 物理學家 ),海森堡( 物理學家 )等。
普朗克與愛因斯坦
㈦ 下列數學家,哪個是德國人﹖( )
菲利克斯·克萊因(Felix Christian Klein,或克萊茵)(1849年4月25日-192
5年6月22日)是德國數學家。
http://ke..com/view/6222223.htm?fromId=118068
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C.F.Gauss,1777.4.30-1855.2.23),生於不倫瑞克,卒於哥廷根,德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大地測量學家。近代數學奠基者之一,在歷史上影響之大,可以和阿基米德、牛頓、歐拉並列,有「數學王子」之稱。
http://ke..com/view/297328.htm?fromId=2129
奧古斯特·費迪南德·莫比烏斯(August Ferdinand Möbius,1790年11月17日出生於德國薩克森州Schulpforta,1868年9月26日逝世於萊比錫)是德國數學家和天文學家,被認為是拓撲學的先驅。
http://ke..com/view/1458237.htm?fromId=36926
閔可夫斯基,外國人名字中的姓氏,著名的有德國數學家、德國醫學家和美籍德裔天文學家。
閔可夫斯基(Hermann Minkowski,1864-1909)出生於俄國的 Alexotas (現在變成立陶宛的 Kaunas)。父親是一個成功的猶太商人,但是當時的俄國政府迫害猶太人,所以當閔可夫斯基八歲時,父親就帶全家搬到普魯士的 Konigsberg (哥尼斯堡)定居,和另一位數學家希爾伯特(Hilbert )的家僅一河之隔。閔可夫斯基有兩個哥哥,他是幺弟。大哥 Max 在俄國時因為種族歧視,不能進學校讀書,後來也一直沒有受正規教育,長大後與他父親一起經商,繼承父業成為一個成功的商人。二哥就是發現胰島素和糖尿病關聯的著名醫學家 Oscar Minkowski,人稱「胰島素之父」。閔可夫斯基本人則因數學才能出眾,早有神童之名,後來更是優秀的數學家。他們兄弟三人都十分傑出,在Konigsberg曾經轟動一時。
http://ke..com/view/398363.htm
㈧ 德國的著名數學家猜想的1+2
1742年,德國一位數學老師歌德巴赫曾向當時的大數學家歐拉提出如下問題:每個不小於6的偶數均可表為兩個奇素數之和。但歐拉未能給出解答,這就是著名的歌德巴赫猜想。數學王子高斯曾說過:「數論是數學的皇冠,而歌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冠上的明珠」。它事實上也是解析數論這一重要數論分支的一個中心課題。我國數學家在此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1938年,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證明了:幾乎所有大於6的偶數均可表示成兩個奇素數之和。也就是說歌德巴赫猜想幾乎對所有的偶數成立。隨後,我國數學家王元、潘承洞、陳景潤又在弱型歌德巴赫問題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進展。尤其是陳景潤在1966年利用了篩法解決了歌德巴赫猜想「1+2」的問題。即:存在一個正常數,使得每個大於此常數的偶數均可表示為一個素數和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這一結果是到目前為止,對歌德巴赫猜想研究的最好結果。國際上一般稱之為「陳氏定理」。此結果一經發表,立即引起世界數學家的重視和興趣。當時英國數學家哈伯斯坦姆與德國數學家李希特正合著一本《篩法》的數論專著。原有十章,付印後見到了陳景潤的「1+2」的結果,特增印了第十一章。章名為「陳氏定理」。雖然這一結果離歌德巴赫猜想(即「1+1」)僅一步之遙,但要完全攻克它,仍然存在十分巨大的困難。有的數學家甚至認為若未發展出新的數學工具,要解決歌德巴赫猜想幾乎不可能。 當年徐遲的一篇報告文學,中國人知道了陳景潤和歌德巴赫猜想。 那麼,什麼是歌德巴赫猜想呢? 哥德巴赫是德國一位中學教師,也是一位著名的數學家,生於1690年,1725年當選為俄國彼得堡科學院院士。1742年,哥德巴赫在教學中發現,每個不小於6的偶數都是兩個素數(只能被和它本身整除的數)之和。如6=3+3,12=5+7等等。公元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寫信給當時的大數學家歐拉,提出了以下的猜想: (a)任何一個>=6之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奇質數之和。 (b) 任何一個>=9之奇數,都可以表示成三個奇質數之和。 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歐拉在6月30日給他的回信中說,他相信這個猜想是正確的,但他不能證明。敘述如此簡單的問題,連歐拉這樣首屈一指的數學家都不能證明,這個猜想便引起了許多數學家的注意。從哥德巴赫提出這個猜想至今,許多數學家都不斷努力想攻克它,但都沒有成功。當然曾經有人作了些具體的驗證工作,例如: 6 = 3 + 3, 8 = 3 + 5, 10 = 5 + 5 = 3 + 7, 12 = 5 + 7, 14 = 7 + 7 = 3 + 11,16 = 5 + 11, 18 = 5 + 13, ……等等。有人對33×108以內且大過6之偶數一一進行驗算,哥德巴赫猜想(a)都成立。但嚴格的數學證明尚待數學家的努力。 從此,這道著名的數學難題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萬數學家的注意。200年過去了,沒有人證明它。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為數學皇冠上一顆可望不可及的"明珠"。 人們對哥德巴赫猜想難題的熱情,歷經兩百多年而不衰。世界上許許多多的數學工作者,殫精竭慮,費盡心機,然而至今仍不得其解。 到了20世紀20年代,才有人開始向它靠近。1920年挪威數學家布朗用一種古老的篩選法證明,得出了一個結論:每一個比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99)。這種縮小包圍圈的辦法很管用,科學家們於是從(9十9)開始,逐步減少每個數里所含質數因子的個數,直到最後使每個數里都是一個質數為止,這樣就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目前最佳的結果是中國數學家陳景潤於1966年證明的,稱為陳氏定理:「任何充分大的偶數都是一個質數與一個自然數之和,而後者僅僅是兩個質數的乘積。」通常都簡稱這個結果為大偶數可表示為 「1 + 2」的形式。 在陳景潤之前,關於偶數可表示為 s個質數的乘積 與t個質數的乘積之和(簡稱「s + t」問題)之進展情況如下: 1920年,挪威的布朗證明了『「9 + 9」。 1924年,德國的拉特馬赫證明了「7 + 7」。 1932年,英國的埃斯特曼證明了「6 + 6」。 1937年,義大利的蕾西先後證明了「5 + 7」, 「4 + 9」, 「3 + 15」和「2 + 366」。 1938年,蘇聯的布赫夕太勃證明了「5 + 5」。 1940年,蘇聯的布赫夕太勃證明了「4 + 4」。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證明了「1 + c」,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數。 1956年,中國的王元證明了「3 + 4」。 1957年,中國的王元先後證明了 「3 + 3」和「2 + 3」。 1962年,中國的潘承洞和蘇聯的巴爾巴恩證明了「1 + 5」, 中國的王元證明了「1 + 4」。 1965年,蘇聯的布赫 夕太勃和小維諾格拉多夫,及 義大利的朋比利證明了「1 + 3 」。 1966年,中國的陳景潤證明了 「1 + 2 」。 從1920年布朗證明"9+9"到1966年陳景潤攻下「1+2」,歷經46年。自"陳氏定理"誕生至今的30多年裡,人們對哥德巴赫猜想猜想的進一步研究,均勞而無功。 布朗篩法的思路是這樣的:即任一偶數(自然數)可以寫為2n,這里n是一個自然數,2n可以表示為n個不同形式的一對自然數之和: 2n=1+(2n-1)=2+(2n-2)=3+(2n-3)=…=n+n 在篩去不適合哥德巴赫猜想結論的所有那些自然數對之後(例如1和2n-1;2i和(2n-2i),i=1,2,…;3j和(2n-3j),j=2,3,…;等等),如果能夠證明至少還有一對自然數未被篩去,例如記其中的一對為p1和p2,那麼p1和p2都是素數,即得n=p1+p2,這樣哥德巴赫猜想就被證明了。前一部分的敘述是很自然的想法。關鍵就是要證明'至少還有一對自然數未被篩去'。目前世界上誰都未能對這一部分加以證明。要能證明,這個猜想也就解決了。 然而,因大偶數n(不小於6)等於其對應的奇數數列(首為3,尾為n-3)首尾挨次搭配相加的奇數之和。故根據該奇數之和以相關類型質數+質數(1+1)或質數+合數(1+2)(含合數+質數2+1或合數+合數2+2)(註:1+2 或 2+1 同屬質數+合數類型)在參與無限次的"類別組合"時,所有可發生的種種有關聯系即1+1或1+2完全一致的出現,1+1與1+2的交叉出現(不完全一致的出現),同2+1或2+2的"完全一致",2+1與2+2的"不完全一致"等情況的排列組合所形成的各有關聯系,就可導出的"類別組合"為1+1,1+1與1+2和2+2,1+1與1+2,1+2與2+2,1+1與2+2,1+2等六種方式。因為其中的1+2與2+2,1+2 兩種"類別組合"方式不含1+1。所以1+1沒有覆蓋所有可形成的"類別組合"方式,即其存在是有交替的,至此,若可將1+2與2+2,以及1+2兩種方式的存在排除,則1+1得證,反之,則1+1不成立得證。然而事實卻是:1+2 與2+2,以及1+2(或至少有一種)是陳氏定理中(任何一個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兩個素數的和,或一個素數與兩個素數乘積的和),所揭示的某些規律(如1+2的存在而同時有1+1缺失的情況)存在的基礎根據。所以1+2與2+2,以及1+2(或至少有一種)"類別組合"方式是確定的,客觀的,也即是不可排除的。所以1+1成立是不可能的。這就徹底論證了布朗篩法不能證"1+1"。 由於素數本身的分布呈現無序性的變化,素數對的變化同偶數值的增長二者之間不存在簡單正比例關系,偶數值增大時素數對值忽高忽低。能通過數學關系式把素數對的變化同偶數的變化聯系起來嗎?不能!偶數值與其素數對值之間的關系沒有數量規律可循。二百多年來,人們的努力證明了這一點,最後選擇放棄,另找途徑。於是出現了用別的方法來證明歌德巴赫猜想的人們,他們的努力,只使數學的某些領域得到進步,而對歌德巴赫猜想證明沒有一點作用。 歌德巴赫猜想本質是一個偶數與其素數對關系,表達一個偶數與其素數對關系的數學表達式,是不存在的。它可以從實踐上證實,但邏輯上無法解決個別偶數與全部偶數的矛盾。個別如何等於一般呢?個別和一般在質上同一,量上對立。矛盾永遠存在。歌德巴赫猜想是永遠無法從理論上,邏輯上證明的數學結論。 「用當代語言來敘述,哥德巴赫猜想有兩個內容,第一部分叫做奇數的猜想,第二部分叫做偶數的猜想。奇數的猜想指出,任何一個大於等於7的奇數都是三個素數的和。偶數的猜想是說,大於等於4的偶數一定是兩個素數的和。」(引自《哥德巴赫猜想與潘承洞》) 關於歌德巴赫猜想的難度我就不想再說什麼了,我要說一下為什麼現代數學界對歌德巴赫猜想的興趣不大,以及為什麼中國有很多所謂的民間數學家對歌德巴赫猜想研究興趣很大。 事實上,在1900年,偉大的數學家希爾伯特在世界數學家大會上作了一篇報告,提出了23個挑戰性的問題。歌德巴赫猜想是第八個問題的一個子問題,這個問題還包含了黎曼猜想和孿生素數猜想。現代數學界中普遍認為最有價值的是廣義黎曼猜想,若黎曼猜想成立,很多問題就都有了答案,而歌德巴赫猜想和孿生素數猜想相對來說比較孤立,若單純的解決了這兩個問題,對其他問題的解決意義不是很大。所以數學家傾向於在解決其它的更有價值的問題的同時,發現一些新的理論或新的工具,「順便」解決歌德巴赫猜想。 例如:一個很有意義的問題是:素數的公式。若這個問題解決,關於素數的問題應該說就不是什麼問題了。 為什麼民間數學家們如此醉心於哥猜,而不關心黎曼猜想之類的更有意義的問題呢? 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黎曼猜想對於沒有學過數學的人來說,想讀明白是什麼意思都很困難。而歌德巴赫猜想對於小學生來說都能讀懂。 數學界普遍認為,這兩個問題的難度不相上下。 民間數學家解決歌德巴赫猜想大多是在用初等數學來解決問題,一般認為,初等數學無法解決歌德巴赫猜想。退一步講,即使那天有一個牛人,在初等數學框架下解決了歌德巴赫猜想,有什麼意義呢?這樣解決,恐怕和做了一道數學課的習題的意義差不多了。 當年柏努力兄弟向數學界提出挑戰,提出了最速降線的問題。牛頓用非凡的微積分技巧解出了最速降線方程,約翰·柏努力用光學的辦法巧妙的也解出最速降線方程,雅克布·柏努力用比較麻煩的辦法解決了這個問題。雖然雅克布的方法最復雜,但是在他的方法上發展出了解決這類問題的普遍辦法——變分法。現在來看,雅克布的方法是最有意義和價值的。 同樣,當年希爾伯特曾經宣稱自己解決了費爾馬大定理,但卻不公布自己的方法。別人問他為什麼,他回答說:「這是一隻下金蛋的雞,我為什麼要殺掉它?」的確,在解決費爾馬大定理的歷程中,很多有用的數學工具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如橢圓曲線、模形式等。 所以,現代數學界在努力的研究新的工具,新的方法,期待著歌德巴赫猜想這個「下金蛋的雞」能夠催生出更多的理論和工具。 附:黎曼猜想: 黎曼ζ函數的非平凡零點的實部都為1/2。 關於黎曼猜想更詳細的請查閱 維基網路 當年歌德巴赫寫信給歐拉,提出這么兩條猜想: (1)任何大於2的偶數都能分成兩個素數之和 (2)任何大於5的奇數都能分成三個素數之和 很明顯,(2)是一的推論 (2)已經被證明,是前蘇聯著名數學家伊·維諾格拉多夫用「圓法」和他自己創造的「三角和法」證明了充分大的奇數都可表為三個奇素數之和,就是著名的三素數定理。這也是目前為止,歌德巴赫猜想最大的突破。 在歌德巴赫猜想的證明過程中,還提出過這么個命題:每一個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為素因子不超過m個與素因子不超過n個的兩個數之和。這個命題簡記為「m+n」 顯然「1+1」正是歌德巴赫猜想的基礎命題,「三素數定理」只是一個很重要的推論。 1973年,陳景潤改進了「篩法」,證明了「1+2」,就是充分大的偶數,都可表示成兩個數之和,其中一個是素數,另一個或者是素數,或者是兩個素數的乘積。陳景潤的這個證明結果被稱為「陳氏定理」是至今為止,歌德巴赫猜想的最高記錄
㈨ 德國法國為什麼出頂級數學家
德國人嚴謹,就連語言都是,不像英語那麼faschion.名詞都繼承著古代語言的我一系列特點。
㈩ 德國著名數學家高斯是一個怎樣的人
著名數學家高斯從小出生在德國一個底層的木匠家庭,他的父親一心想把高斯培養成園丁或者白領,但是從小就顯示出超乎常人數學天賦的高斯被舅舅寄予厚望,是舅舅和社會上一些好心人資助高斯順利完成了大學學業,之後他才開始在數學領域嶄露頭角,高斯的生平經歷也會著重提到這一段他年少時的遭遇。
關於高斯的生平經歷,當時還不到18歲的高斯就獨立發現了用直尺和圓規畫出正17邊形的方法,他是根據歐幾里得留下的方法和古希臘數學家的理論得出的,他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用代數方法解決幾何難題的數學家,所以高斯在18歲的時候就已經聲名大噪,世人漸漸認可了這位天才數學家的才華。
而在高斯博士畢業的時候他還發現了著名的代數基本定理,他認為任何一元代數方程都有根,這篇論文一出舉世震驚,後來高斯死後很多數學家都證明了代數基本定理的真實性,高斯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發現這個定理的數學家。也是高斯的生平經歷中最光彩的一段。
在高斯中年的時候他還獨立發現了穀神星和智神星的運動軌跡,當時高斯獨創了一種只需要觀測3次就能預測所有行星運動軌跡的新方法,這個方法後來被高斯寫在了他的名著《天體運行理論》中,這也是後來天文學家公認的測量行星運動軌跡最簡便最科學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