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對學生的學習發展至關重要.而數學學習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學生的一種思維習慣,使學生能夠用所習得的數學思維習慣更巧妙地解決數學難題和預習未知領域的數學知識。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1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採用啟發式教學法
為了更好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新課改過程中提出了很多新的 教學 方法 與技巧。本人在實際的教學中發現,為了有效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教師要實現課堂教學方法的多樣化,與此同時,本人認為教師在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的過程中應該引起高度重視的一種方法,就是啟發式教學法。想要使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學生就必須進行大量的思考,如果教師能夠將引導學生有效思考滲透到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那麼,勢必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啟發式教學法就是一種在課堂教學中能夠引導學生有效進行思考的方法,教師一邊對學生進行數學知識點的講解,一邊引導學生通過思考積極主動去獲取知識,提升了學生獲取知識的效率;另一方面,學生的思維也變得更加活躍。當然,教師在採用啟發式教學法的過程中,也要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一旦教師在引導學生通過思考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學生出現思維障礙,教師就要及時進行調整,避免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出現壓力過大的情況。
加強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
為了有效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為學生提供更過思考的機會。在實際的教學中加強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就是一個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的方法。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積極的與學生進行互動,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教學中來。
教師如果在教學的過程中採用「灌輸式」教學法對學生進行知識點的講解,學生機械的接受知識,學生的思維不僅不會變得更加活躍,而且會越來越僵硬。教師只有通過與學生之間有效進行互動,才能將學生納入教學過程,學生才能緊跟教師的教學步驟積極進行思考,使學生的數學思維變得更加活躍。
2培養數學 邏輯思維 能力
創設適合學生的學習情境
創設問題情境可以改變學生注意的方向和學習的態度。但是如果教學情境的設置與學生實際相脫離,就會出現反復強調知識點但是學生仍然記不住的現象。如「有理數加法」這一課,教師提出了一個關於踢 足球 的問題,而有些農村學生根本不了解足球,這樣的背景對學生的學習就沒有幫助,反而增加了學習的難度,不利於學生理解新知識。
創設教學情境的關鍵在於找准切入點,而學生最感興趣的問題其實就是很好的切入點,能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在教學「旅遊的租車和購門票中的數學問題」時,可以讓學生課前了解當地租車和購門票的相關信息,這樣就能夠幫助學生進行租車和購門票的方案設計;再比如教學時可以採用「商品打折」「電話計費」的例子。這些實例讓學生發現數學就存在於自己的生活中,並與自己的生活密切相關,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產生求知的慾望,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去。
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心理學研究發現,學習興趣是一種帶有強烈情感色彩的認識傾向,它是在過去的知識 經驗 ,尤其是在愉快體驗的基礎上形成的,令人樂於積極而持久地接觸某些事物的一種意識傾向。具體表現為對學習的好惡。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和最活躍的成分,是推動學生學習活動的內部動力或內在動機。因此數學教學要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進行知識的傳授,這樣課堂效果才有保障。而如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則時刻考驗著教師的教學藝術。
比如教學「角的比較」時,教師首先出示一張山的圖片,並提問「你選擇從哪一面上山呢?」以此引出對角度的比較。在布置任務時對學生說:「請一、二組的同學每人任意畫出兩個角,三、四組的同學每人任意剪出兩個角,比較這兩個角的大小,並討論你們的比較方法。」教師通過提出與生活聯系緊密的問題來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實踐證明,這種方法很有效。
3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一)利用情境教學方式,誘導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小學生精力旺盛、活潑好動,加之好奇心重,枯燥的數學教材常常很容易使他們喪失對數學的學習興趣.為此,教師要通過創新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教學設計,通過在課堂中創設情境教學的方式來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慾望,培養他們的數學發散性思維能力.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置教學情境,以小學 三年級數學 中奇偶數教學課程為例,教師可以通過讓不同奇偶號學生組隊的方式檢驗他們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二)理論聯系實際,拓展學生的數學實際應用能力,開拓數學思維
當前數學學習中的一個很大誤區就是人們認為數學學習無用,這是因為教師在數學授課中忽視了對學生數學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只是片面地學習數學的理論知識,忽視了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為此,教師在進行課堂設計時要引入相關的實際教學的案例,來幫助學生認識到數學對於實際生活的重要意義.教師可以通過創新數學作業形式,如,通過鼓勵學生們記數學 日記 促使他們仔細觀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在生活實踐中不斷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在這種理論聯系實際的數學學習中,不斷拓展他們的數學實際運用能力,開拓他們的數學思維.
(三)在游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 教育 游戲」在學科教育中的應用在近幾年開始受到教育界的追捧.傳統的教育方式多是以教師為主,進行理論教學,學生只是被動的傾聽者,沒有很好地參與到課堂中來,致使學生的學習效果不甚理想.而游戲式的教學方式打破了傳統的教育形式.游戲的趣味性不斷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課堂參與度,使學生在游戲中學到自己所需要掌握的數學知識.具體方法可以通過在教學設計中引入「24點游戲」來培養學生們的心算能力以及反應速度,多方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游戲中不斷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 對學生的學習發展至關重要.而數學學習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學生的一種思維習慣,使學生能夠用所習得的數學思維習慣更巧妙地解決數學難題和預習未知領域的數學知識,
4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
(1)思維具有靈活性。思維的靈活性特點表現在思維的主體能夠根據思維對象的變化,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靈活調整原來的 思維方式 ,使新思維能夠更高效的解決問題。對小學數學來說,思維的靈活性非常重要,數學的解題方法不是的,學生在解題過程中能夠根據題型的不同轉化解題方法,轉變解題思路,從而找到更適合的解題方法,主要表現在一題多解、變題練習、同解變形等解題方式。例如:200千克海水能夠制鹽2.5千克,那麼50000千克的海水能夠制鹽多少千克?這屬於一題多解,可以通過2.5÷200×50000;50000÷(200÷2.5);2.5×(50000÷200)幾種方法來解。
(2)思維具有深刻性。思維的深刻性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它是思維品質的基礎。在小學數學中,主要表現在通過表面現象能夠引發深入思考,從而發現問題的內在規律和內在聯系,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師可以通過開放性習題進行思維的訓練。
(3)思維具有獨創性。思維的獨創性是指思維具有獨立創造的水平,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想像,尋找多種解題方法,不受到常規的解題模式限制,找出解題最簡單的方法。例如:把2.5.6三個數字卡片進行組數,如果按照常規的思維模式,組成的數就只有25.26.256.265.52.56?,除了這些數,學生還可以發現「6」的特點,把「6」反過來當「9」用,這樣就會組成更多的數,也是思維創造性的一種表現。
(4)思維具有批判性。思維的批判性是指思維主體通過獨立思考,有敢於質疑的能力和較強的辨別力,能夠發現自己在思維過程中出現的錯誤,並自覺糾正錯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積極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並在思考中善於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從而獨立解決問題,要引導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檢驗和推理自己得出的結論,探索解決問題的新方法。還要鼓勵學生多多質疑,提出問題,提出問題的過程也是思考的過程,有利於學生思維批判性的培養。
相關 文章 :
1. 教會小學生的數學思維
2. 如何培養數學思維
3. 怎樣提高數學的邏輯思維?
4. 論小學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
5. 思維提升:初中教學中如何提高思維能力
B. 教學中怎麼有效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1、在學生知識形成發展過程中滲透。
數學知識都有內在邏輯結構,都按一定的規則、方式形成和發展,其間隱含著數學思想方法。教學中,在闡述知識形成和發展的同時應凸現數學思想方法。
例如教學求相差數時,先引導學生將8隻杯與5個蓋子用一對一的辦法進行比較,其中有一部分杯子與蓋子同樣多,另外3隻杯子沒有找到蓋子與之對應,說明杯子比蓋子多三隻,也就是8比5多3,這個3就是相差數,接著又發現求相差數可以用減法。
又如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時,學生發現用數方格的方法求平行四邊形面積有困難,思路受阻,教師及時點撥能否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以前學過的圖形來求。經過一番探索,學生用剪拼的辦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而後又將平行四邊形的底、高轉化成長方形的長、寬,從而求出平行四邊形面積。
這兩個例子,前一個滲透了對應思想,後一個滲透了等積變形思想和轉化思想。對應思想,等積變形思想,轉化思想都是構建知識的「橋梁」,沒有這座「橋梁」,新知識就無法構建。在新知識形成發展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把握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契機,引導思維方向,激發思維策略,讓學生領悟隱含於知識形成發展中的數學思想方法。
2、在實驗操作中滲透。
實驗操作是學生參與數學實踐活動的重要手段。實驗操作獲得的數學思想方法更形象,更深刻,更能實現遷移,有利於提高學習能力。因此,在引導實驗操作時,不能僅停留在為理解知識而操作,更要讓學生知道為什麼這樣操作,也就是要領悟其中的數學思想方法。
例如在學生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後,出示一個不規則的鐵塊,讓學生求出鍛造這樣一塊鐵塊,需要多少材料?學生們認為只要求出它的體積就可以了。但是不能用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直接計算,怎麼辦?不久就有學生提出,可以利用轉化思想來計算出它的體積。通過小組討論,動手實踐,學生們的答案可謂精彩紛呈。
3、在問題解決中滲透。
「問題解決就意味著解題」。解題過程是從問題起始狀態出發,經過一系列有目的,有指向的認知操作,達到目標狀態的過程,也就是未知的新問題不斷地轉化為已知的舊問題的過程。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一些數學思想方法,就能幫助學生理清解題思路,減少盲目性,少走彎路,提高學習效率。
一般情況下,單一思路不通時,就要考慮走另外一條路。凡此種種,都是「多角度看問題」的思想方法,或者稱之為「由此及彼」的思想方法的運用。學生掌握了這種數學思想方法,思維會更活躍,更靈活。恰當運用一些數學思想方法,不僅能提高解題效率,而且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創新精神。
4、加強訓練。
通過課堂教學的滲透,學生可以領悟到一些數學思想方法,但要將數學思想方法轉化為能力,還要結合知識技能的練習進行訓練。通過訓練,真正使學生從「朦朦朧朧」過渡到「明明白白」,直至主動運用。
適時點明。
首先在滲透中或練習中,要適時地、自然地點明數學思想方法,有的還可以給出名稱及適用范圍。
例如:小數乘法法則是根據因數與積的變化規律,轉化成整數乘法來算的。小結時告訴學生:新知識都是在舊知識基礎上學習的,只要找到新舊知識的聯系,未知就能轉化為已知,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法稱為轉化思想。轉化思想在今後學習中經常用到。寥寥數語點明了轉化思想的實質。教學中一旦點明數學思想方法,就應該在後續教材或練習中讓學生應用。例如:小數乘法之後學習小數除法,就應該讓學生用轉化的辦法自己解決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計算問題。幾何圖形的面積、體積公式推導中的轉化思想、等積變換思想、類比思想、模型思想等應用較多,可以集中訓練。
合理練習。
設計好練習對於學生獲得數學思想方法及提高應用水平至關重要。在設計練習的目的上,除考慮知識技能目標外,教師也應考慮數學思想方法的訓練目標。數學思想方法訓練目標可以是單一的,也可以是綜合的。
數學思想方法的獲得,一方面要求教師有意識地滲透和訓練,另一方面更多地要靠學生自身在反思過程中領悟。訓練中,要求學生自覺地檢查自己的思維活動,反思自己是怎樣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運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走過哪些彎路,有哪些容易發生(或發生過)的錯誤,該記住哪些經驗教訓等。只有讓學生對數學思想方法有所理解,才能逐步由量的積累實現質的飛躍。
C. 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方法
一是追求滲透,啟發領悟。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兩種現象:一是單純地進行知識點講解,二是輕例題教學、重課堂練習。二者的本質是一樣的,即只追求學生掌握數學知識,掌握常見題型的解答,而不注重分析知識和習題背後的數學邏輯。長期採用這樣的教學方式,會磨去數學本身的學科魅力,不利於學生數學思維的養成。
教師應當把知識教育與思維訓練巧妙融合,把思維訓練滲透到每一節課,植根於每一個知識點。要根據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指導學生運用觀察、實驗、比較、猜想等方式,充分揭示思維過程,把概念的形成、結論的推導、規律的概括等過程滲透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親歷知識發生、發展的曲折而生動的思維過程,讓學生近距離感受數學思維的美。
二是積極動手,引導思維。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們的手指尖上。」小學生有足夠的動手慾望,對數學這樣一門思維體操來說,將抽象思維和「動手動腳」結合,往往有意想不到的積極效果。我在講授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時,找了12個小正方體積木,讓學生試試可以拼成哪些不同的長方體,又讓學生測量它們的長寬高,引導學生思考長寬高與體積的關系,最後推出長方體的體積公式。看似簡單的一項操作,卻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為提高。有學生課下找到我,問其他多邊體的組合是否也適用這個公式。這充分說明動手實踐對學生數學思維的激發。
三是任務驅動,激發活力。小學生處於對周圍事物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慾的認知階段,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適當給學生布置一些信息任務,提出一些數學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和任務進行課堂學習。設立任務時,應注意任務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要能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比如,講授立方體的表面積時,我特意了解到某學生即將過生日,然後准備了一份需要包裝的小禮物和彩紙,要求全班學生幫我用最少的彩紙完成任務。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為了完成任務,他們提出了很多充滿童趣的方案。這時,我再提出讓他們測量小禮物的長寬高,並介紹面積的計算公式,引導學生用數學思維解決實際問題,進而思考:如果立方體的表面是不規則圖形,該怎麼計算?一個普通的表面積計算就拓展為對整個幾何圖形知識系統的探究。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猜想的過程,就是數學思維的培養過程。由此可見,任務驅動的過程也是數學思維開拓能力、實踐探究能力提升的過程。
D. 如何教娃數學解題思路
很多人學數學的時候,面對一個問題,腦子裡面似乎有點模糊的想法,但又說不清楚到底該怎麼做。其實這很正常,面對一個問題,一般不可能腦子裡面馬上浮現出完整的解答過程,人腦是人腦,不是機械式的計算機,人腦總是要先從有個直觀概念到慢慢形成完整的邏輯鏈條。但是你要學會把你腦子裡面的粗糙想法說出來,寫下來,學會把這些想法表述成1234的步驟——我想先干什麼,再干什麼;要證明原命題,或許我可以考慮先做如下問題(某個特例或者弱一點的問題);等等等等。
這么做的好處是什麼呢?第一,你把你的想法系統化,有利於你發現困難的點在哪裡:有些步驟你可能已經做出來了,那麼你可以集中精力去做你做不出來的那些步驟,而不必重新「載入」整個原問題。第二,你可以把你的想法告訴別人,看看別人能不能補充什麼想法——這就要求你的想法具有「可理解性」,別人如果聽不懂你在說什麼,就沒法和你交流。第三,如果實在做不出來,那麼對照答案以後,你可以想想你自己想的時候哪些地方沒想到,哪些困難的地方你沒有克服,而答案是怎麼處理這些困難的地方的。當然也有可能是你自己原來就想偏了,答案和你的想法完全是不同的方向。不過一個問題也不是只有一個解答,哪怕你看到了一個答案,你也可以想想你原來的想法到底可不可行,說不定把答案中的某些部分「嫁接」到你原來的想法裡面也能得到另一個答案
E. 如何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一、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創設實際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興趣、注重數學問題人文性。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現實生活中的素材,能激發學生研究問題的興趣,產生親切感,這有利於學生更多地關注現實生活,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數學問題,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想方設法把所提出的問題有意識的、巧妙的融入到符合實際的基礎知識中,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數學學習是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讓學生接觸社會,貼近生活,給學生生活化的練習,才能更好地使他們了解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的運用。理解「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形成學以致用、學為所用的思想,真正體會到學習「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並逐步提高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用數學的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探究運用解直角三角形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算旗桿的高度、河的寬度等一些列與實際密切的聯系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求知慾。
二、精心設計問題,使設計的問題更有價值。
一個好的數學問題應該具有很強的探究性。既要有一定的啟發性和可發展空間,也要有一定的開放性。問題的提出要有一定的障礙和可接受性,即所提出的問題要有一定的難度,不是一看就知道結果的問題,也要有可探究的價值,同時還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已有的知識基礎,使學生能夠接受這樣的問題,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
三、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藉助教與學的過程,幫助學生理解問題解決的要素。
數學教學活動就是不斷地提出問題和不斷的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就是培養學生在教學中逐步養成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敢於解決問題、評價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應該強化學生的動手操作、演練,充分展現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體會數學問題的產生、發展與解決方法。例如:在探究三角形三邊關系的時候,嘗試讓學生動手操作用一些小木棒量出長度,看看那些可以搭出三角形;在探究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的時候,讓學生自己用線條和刻度尺來測量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這一結論;通過列表畫圖的方法去理解函數的性質等等。
四、問題誘導、用數學活動去引導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與技巧。
學生在嘗試進行問題解決的時候,往往找不到解題的思路和方向,難以建立起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弄不清知識的運用是不是准確,方法是不是合理有效,問題的解決是不是准確的時候,就需要老師在這里做啟發誘導,培養學生解題的方法和技巧,形成解決問題的數學思想,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例如:學生在做幾何證明題的時候,一定要讓學生仔細審題,首先明白題目中的已知條件是什麼,每一個已知條件告訴我們一個什麼樣的結論再把所有的結論結合起來,再弄清這道題要求什麼?要知道這樣的結果就必須知道什麼,然後學生把已知的條件和問題結合在一起,這道題基本就可以解決了。在教學中,也可以多提一些問題,(一題多問)這樣可以調動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從而得以解決問題,這其中,教師的引導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五、自主解決,把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教學中的長遠利益。
要讓學生學會並形成問題解決能力的思維方法,就需要在教學中不斷地、多次的反復進行自主解決問題的過程,就需要教師把數學推理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作為長期的目標和任務,在課堂中不斷加強這方面能力的培養意識,並非是教會解決某一個問題,而是教會學生解決一類問題,特別是教會學生學會問題解決的數學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比較簡單的問題,可以讓學生獨立完成,使學生體會到運用數學推理方法解決問題的快樂;對於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應該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時間去獨立思考,再嘗試解決;對於難度大的問題,應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共同合作得到問題解決的方法。
總之,要培養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教師就應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精心設計數學問題,教師引導、鼓勵學生主動探究,合作,交流,讓學生經歷問題解決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F. 怎樣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想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想
小學數學解題中會涉及到許多數學思想方法,重視對這些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和運用,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數學智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有利於學生領悟數學的真諦,學會數學地思考問題,掌握解決數學問題的途徑、手段和策略,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轉化的思想方法
轉化是解決數學問題常用的思想方法。轉化就是將有待解決或未解決的問題,通過某種轉化手段,歸結為另一個相對比較容易解決的或者已經有解決程序的問題,以求得問題的解答。小學數學解題中,遇到一些數量關系復雜、隱蔽而難以解決的問題時,可通過轉化,使生疏的問題熟悉化、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從而順利解決問題。
二、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
數形結合思想方法,就是把問題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結合起來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其實質是將抽象的數學語言與直觀的圖形結合起來,使得抽象的數學概念或復雜的數量關系直觀化、形象化、簡單化。小學數學解題中,有些問題數量關系復雜,用一般的思考方法難以發現解題線索,可以把題中的條件和問題用圖形直觀形象地表示出來,然後「按圖索驥」,便能很快發現解題的線索,使問題迅速得到解決。
三、假設的思想方法
假設是一種常用的推測性的數學思想方法。小學數學解題中,有些問題數量關系比較隱蔽,難以建立數量之間的聯系,或數量關系抽象,無從下手。可以根據問題的具體情況合理假設,由此得出一些關系和結論,產生差異與矛盾,通過分析與思考,找出差異的原因,使復雜問題簡單化,數量關系明朗化,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四、整體的思想方法
整體的思想方法就是從整體觀點出發,有意識地放大思考問題的「視角」, 縱觀全局,通過研究問題的整體形式、整體結構、整體特徵,並對其進行調節和轉化,從而使問題得到解決。小學數學解題中,有些問題從每個部分或條件去思考不易解決時,可以把問題的各個部分或條件作為一個整體,全面考慮,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繁難的問題得到迅速巧妙的解決。
G. 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方法」
數學課上要讓學生在學會數學知識的同時,學會數學方法。
數學方法比數學知識更重要,但數學方法、數學思想不是空洞地講,而是藉助數學知識使學生理解這種方法,不能就知識論知識。數學知識是數學思想、方法的「載體」,有人認為復雜的知識中蘊涵著數學方法,其實不然。從一年極開始,在以階段呈現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都蘊涵著縱向的數學思想和方法。比如9+3=12,9+1+2=12(可以把9和1相加湊十),當學生掌握了這種「湊十法」,就可以遷移到8加幾,7加幾,甚至於幾百幾加幾。再比如講「圓面積公式」時,除了要讓學生理解公式為什麼是S=πr2外,還要向學生滲透化曲為直,化未知為已知的劃歸思想和轉換思想。此外,還可以讓學生閉著眼睛去想像,當圓平均分成100份、1000份、十億份……時,拼成的 圖形是越來越接近長方形。當份數是無窮大的時候,就是一個標準的長方形,從而滲透極限思想。
H. 高中數學課堂如何教會學生數學思維的方法
數學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像能力,首先是想方設法提高他們的興趣!死記硬背、強行灌輸萬不可取!概念、公理、定理、公式等等一定要達到「充分理解」,只有充分理解了,才能使其收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的效果!
比如三角函數:首先使學生充分理解什麼是三角函數,只要懂得:三角函數就是反映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單位圓圓心在坐標系原點、圓半徑的位置確定、變化時角度、與三邊間存在的規律性,不可逼迫學生把精力、時間浪費在讀、記那麼多的公式上面,每進一步,都要通過演示,講解明白其內容的客觀存在。真正明白了,公式可就刻印於大腦!不明白,公式記得再多再牢,不會運用也是枉然!
I. 如何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如何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教師要高度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要善於設問題、設疑問、要善於引導學生多思考,使學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較多的培養與發展。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如何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1如何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重視知識的應用過程
學生學習數學的實質是生活常識的系統化,數學離不開學生現實的生活 經驗 。《課標》指出:「教學中,應注重學生在實際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注重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建立數學模型……」所以,教師要落實「在生活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的 教育 理念,多為學生提供一些接近生活的內容。
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
《數學課程標准》(以下簡稱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該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這就是說,學習數學知識、形成數學知識的過程應該成為數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有與之匹配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有意識地設計一些探索的學習活動。
重視解題的 反思 過程
解題的最終目的不只是為了解題,還應為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這需要回顧及反思解題的過程來實現。因此,有經驗的教師總是十分重視解題的回顧與反思,對解題主要思路、關鍵因素和同類問題解法的概括,從而幫助學生從解題過程中抽象出數學的基本思想加以掌握,並將它們應用於解決新的問題,成為解題的利器。
2如何提高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思維過程的暴露。
數學的發展和數學家們走過的道路是充滿挫折的,每一個命題的發現和證明,常常是憑著數學家的直覺思維,做出各種猜想,然後加以證實,在這個過程中充滿了挫折。但課本卻不能把這些都編進去,只能按「定義、公理、例題」的模式編寫,直接了當地給出結果,而隱去了數學家們曲折的探索,歸納,猜想,發現的過程。如果教師只講正確的 方法 ,忽視歧路的分析,在課堂上總是一猜就中。一選就准,一證就對,一用就靈,那學生看到的只能是一個 魔術 師的表演,但學生一遇到挫折就會束手無策。
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思維過程的暴露:一要暴露數學家們的思維過程,在知識的發生階段和認識的整理階段,讓學生參與概念的形成,數學原理和法則的獲取及數學方法的形成過程。二要暴露教師的思維過程,對例題和習題的解答,教師要暴露起初的思維過程,努力提示方法的思考選擇過程,特別要重視歧路的剖析。有時教師不妨學大數學家富克斯的做法,在課堂上把自己置身於「險境」,開設「即席答題」課,對於學生提出的難題「現想現推」,給學生一個機會,看看老師最初的設想是怎樣碰壁的,更看看受到挫折後,教師是怎樣調整自己的思想,逐步尋找到正確的對策而戰勝挫折的,從而教給學生正視挫折,戰勝挫折的方法,培養他們正確對待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質。
抓住思維的起始點,發展學生思維
數學知識的脈絡是前後銜接、環環緊扣的,並總是按照發生—發展—延伸的自然規律構成每個單元的知識體系。學生獲得知識的思維過程也是如此,或從已有的經驗開始,或從舊知識引入,這就是思維的開端。從學生思維的起始點入手,把握住思維發展的各個層次逐步深入直至終結。如果這個開端不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或思維特點,學生就會感到問題的解決無從下手,其思維脈絡就不會在有序的軌道上發展。
例如,在教學新教材第九冊的連除應用題時,首先將連除應用題拆分成兩道與生活有關的除法應用題,讓學生分析數量關系,並列式計算。再出示連除應用題,通過讀題、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系,使學生明白這題與上面兩道題不同,然後我啟發提問:「能不能一步算出每頭牛一天產奶多少千克嗎?」學生都回答說:「不能。」接著我又提問學生:「既然這道題不能一步算出來,那麼應該先算什麼,後算什麼?」然後讓學生分小組分析解答。交流匯報時,有的小組說出了兩種演算法,甚至有個別小組說出了三種以上的方法。這樣從問題入手逐步深化認識,不但能夠解決學生思維過程中無從下手的問題,而且有利於使學生的思維發展,培養其思維的流暢性。
3如何發展學生數學思維
引導學生思維,讓學生有序思考
只有教給學生正確思考的方法,才能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思考有根據,過程有條理」,學生的初步 邏輯思維 能力就能不斷形成。學生的思維就會不斷地被激發而「動」起來。 教學時,要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進行 思維訓練 ,如低段學生由於年齡小、數學思維能力弱和數學知識結構獨特等特徵,因此,要引導學生有序思考之路。
例如:你能用2.5.8三張數字卡片擺出哪些兩位數?學生拿到這道題目時,思維是無序的,不能一個不漏的寫出所有的兩位數。這時就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怎樣才能一個不漏的寫出所有兩位數呢?我們可以先把數位表寫下來,先把一個數固定在十位上,比如先把2固定在十位上,這時個位上可以分別放5和8,就組成了25和28,接著引導學生從左往右,這時可以把哪個數固定在十位上了(如5),就組成了52、58,最後還可以把誰固定在十位上?(如8),就組成82和85。通過這樣的有序引導,學生的思維馬上「動」起來。數學思想方法也得到了遷移。
訓練 發散思維 ,開闊學生思維
所謂發散思維是指從同一來源材料探索不同答案的思維過程。在數學學習中,發散思維表現為依據定義、定理、公式和已知條件,思維朝著各種可能的方向擴散前進。發散思維最基本的特色是:從多方面、多思路去思考問題。教師妥善於選擇具體題例,創設問題情境,精細地誘導學生的求異意識。對於學生在思維過程中時不時地出現的求異因素要及時予以肯定和熱情表揚,使學生真切體驗到自己求異成果的價值。
對於學生欲尋異解而不能時,教師則要細心點撥,潛心誘導,幫助他們獲得成功,使學生漸漸生成自覺的求異意識,並日漸發展為穩定的心理傾向,在面臨具體問題時。就會能動地作出「還有另解嗎?」、「再從另一個角度分析一下!」的求異思考。事實證明,也只有在這種心理傾向驅使下,那些相關的基礎知識、解題經驗才會處於特別活躍的狀態,也才可能對題中數量作出各種不同形式的重組,逐步形成發散思維能力。
4如何訓練數學思維
突破定勢,發展 逆向思維
逆向思維就是突破一般思維定勢,從對立、顛倒、相反的角度思考問題。我們常用司馬光砸缸的 故事 教育學生學習司馬光的機智和聰明。司馬光就是把一般思維中的「人離開水」變換成「水離開人」,這就是一種逆向思維的思考。
與常規思維不同,逆向思維是反過來思考問題,是用絕大多數人沒有想到的 思維方式 思考問題。運用逆向思維思考和處理問題,實際上就是以「出奇」達到「制勝」的目的。例如教師在講解「甲乙兩車同時從兩地開出,相向而行,甲車每小時行36千米,兩車相遇時,甲車行了全程的2/5,乙車5小時行完全程,甲車需幾小時才能行完全程?」這一相向問題時,若從一般思路引導學生,顯得很麻煩,且不易於學生理解。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逆向思維:在相遇時(同樣多的時間里),甲行了全程的2/5,可知道甲乙的路程比是多少?(2∶3)速度比又是多少呢?(2∶3)再過來想一想,在同一路程(指全程)里甲與乙的時間比又是多少呢?(3∶2)這一引導使學生突然醒悟,思想一轉立即想出解題的方法:5×3÷2=7.5(時)。由此可見,若能引導學生學會用逆向思維解題,就可減少運算量,優化解題過程,提高解題能力。
精心組織,讓思維邏輯化
1.讓思維在興趣中發展。樂於思考是學生進行邏輯思維的重要條件。只有願意思維,有思考問題的動力,學生才能在興趣的驅使下全神貫注進行積極思維。教師在學生進入了積極思維狀態後,通過巧妙的引導,就會達到訓練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新課之前,用數學游戲的方式激起學生興趣,然後用游戲中的問題作為師生探究的主題,教師在與學生一同探究過程中,通過恰當的點撥與促進就會使學生的邏輯思維有序發展。
2.讓思維在情境中發展。相應的情境會孕育相應的邏輯思維能力,思維的火花往往是在問題中綻放的,個人的智慧就是體現在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之中,並在其中得到發展的。古人雲:「學則須疑。」有疑才有問,疑和問的產生實質上就是一個問題情境的產生。所以,教師應善於根據教學的具體內容,精心設計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思維的問題情境,形成一個有利於思維發展的相對自由的數學課堂氛圍。
如何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相關 文章 :
1. 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
2. 怎樣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3. 怎樣提高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
4. 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5. 如何提高數學思維
6. 教學中怎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7. 如何提高初中生的數學思維
8. 如何培養數學思維方式
9. 怎樣培養數學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