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數學家是怎麼思考的
數學家在他們的創造性活動中是如何思維的,他們運用了哪些最基本的思維方法,這同樣是數學教育必須關心的問題.學習數學,核心是學會像數學家那樣進行思維,因此,需要理清數學思維有哪些基本方法,這些方法的要領是什麼,如何掌握這些方法.
數學思維的一般方法有:觀察與實驗,比較、分類與系統化,分析與綜合,歸納、類比與聯想,化歸等.所謂創造性思維也往往要歸結為這些思維方法.
⑴ 觀察與實驗
「觀察是人們對事物或問題的數學特徵通過視覺獲取信息,運用思維辨認其形式、結構和數量關系,從而發現某些規律或性質的方法.」⑨ 數學思維通常都要從觀察數學對象開始,結合運用其它方法才能獲得關於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因此觀察法是數學思維過程的必需的和第一位的方法.就數學的基礎而言,公理的確立就是首先通過觀察事物的運動變化,再通過抽象概括才得以形成的.
觀察側重於探索和發現,觀察的結果一般需要經過驗證才能確認其成立.浙江師范大學任樟輝在他的《數學思維論》中對觀察法作了比較認真的分析.他認為:「由於觀察是有目的、有選擇的一種認識過程,觀察者必須細致地對數學對象進行搜索和思考,並根據目的需要適當地變換角度以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對於同一個問題,由於觀察者的知識、經驗和能力的不同,往往對問題的認識深度就會有很大的差別.在數學教學中,注意培養敏銳的觀察力是提高數學思維水平的一個重要方面.要重視觀察的知識准備,也要在解題時加強觀察意識這一思維環節,使它與分析等其他思維方法相結合.明確觀察的目的要求,善於變換不同角度去抓住問題的特徵,形成數學直感或產生直覺以解決問題.」⑩ 因此,觀察法既是數學家研究數學不可缺少的方法,也是學生學好數學所必須掌握的方法.
「實驗是根據所研究問題的需要,按照研究對象的自然狀態和客觀規律,人為地設置條件使所希望的現象產生或對其進行控制的科學方法.」⑾ 由於實驗(或試驗)總是和觀察相聯系,觀察常常可用實驗作基礎,而實驗又可使觀察得到的性質或規律得以重現或驗證.因而它是數學思維的一種間接的但卻是基本的方法.在數學中,實驗法可用來發現或驗證許多數學對象的性質.如幾何中對各種圖形面積、體積的計算或公式的導出,圓錐曲線光學性質的實驗等,都是實驗法在數學中的具體應用.
歐拉曾明確指出,數學這門科學,需要觀察,還需要實驗.波利亞也一再把數學的研究方法與其它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做比較,指出它們在收集材料、進行觀察與實驗方面是完全類似的.
② 數學是研究什麼的
數學是是研究數量、結構、變化、空間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門學科。
數學被應用在很多不同的領域上,包括科學、工程、醫學和經濟學等。數學在這些領域的應用一般被稱為應用數學,有時亦會激起新的數學發現,並促成全新數學學科的發展。
數學家也研究純數學,也就是數學本身,而不以任何實際應用為目標.雖然有許多工作以研究純數學為開端,但之後也許會發現合適的應用。
具體的,有用來探索由數學核心至其他領域上之間的連結的子領域:由邏輯、集合論(數學基礎)、至不同科學的經驗上的數學(應用數學)、以較近代的對於不確定性的研究(混沌、模糊數學)。
(2)數學家是怎麼研究的擴展閱讀:
數學重要分支有:
一、數論
數論是純粹數學的分支之一,主要研究整數的性質。整數可以是方程式的解(丟番圖方程)。有些解析函數(像黎曼ζ函數)中包括了一些整數、質數的性質,透過這些函數也可以了解一些數論的問題。透過數論也可以建立實數和有理數之間的關系,並且用有理數來逼近實數(丟番圖逼近)。
二、代數
代數是研究數、數量、關系、結構與代數方程(組)的通用解法及其性質的數學分支。初等代數一般在中學時講授,介紹代數的基本思想:研究當我們對數字作加法或乘法時會發生什麼,以及了解變數的概念和如何建立多項式並找出它們的根。
三、幾何
幾何,就是研究空間結構及性質的一門學科。它是數學中最基本的研究內容之一,與分析、代數等等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並且關系極為密切。幾何學發展歷史悠長,內容豐富。它和代數、分析、數論等等關系極其密切。幾何思想是數學中最重要的一類思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數學
③ 你覺得數學家究竟都在研究什麼呢
那麼,數學家究竟都在研究什麼呢?或者說數學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傳統上,我們可以將數學分為兩大類:研究數學本身的純數學和應用於解決現實問題的應用數學。但是這種分類法並不十分清晰,許多領域起初是按照純數學發展的,但後來卻發現了意想不到的應用。許多領域之間也有著非常緊密的關系,因此,如果要精確地為數學分類的話,應該是一個復雜的網路。
而在本文中,我們將會帶領讀者簡單地了解數學的五大部分:數學基礎、代數學、分析學、幾何學和應用數學。
1.數學基礎
數學基礎研究的是邏輯或集合論中的問題,它們是數學的語言。邏輯與集合論領域思考的是數學本身的執行框架。在某種程度上,它研究的是證明與數學現實的本質,與哲學接近。
數理邏輯和基礎(Mathematical logic and foundations)
數理邏輯是這一部分的核心,但是對邏輯法則的良好理解產生於它們第一次被使用之後。除了在計算機科學、哲學和數學中正式地使用了基礎的命題邏輯之外,這一領域還涵蓋了普通邏輯和證明論,最終形成了模型論。在此,一些著名的結果包括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以及與遞歸論相關的丘奇論題。
2.代數學
代數是對計數、算術、代數運算和對稱性的一些關鍵的概念進行提煉而發展的。通常來說,這些領域僅通過幾個公理就可定義它們的研究對象,然後再考慮這些對象的示例、結構和應用。其他非常偏代數的領域包括代數拓撲、信息與通信,以及數值分析。
數論(Number theory)
數論是純數學中最古老、也是最龐大的分支之一。顯然,它關心的是與數字有關的問題,這通常是整數或有理數(分數)。除了涉及到全等性、可除性、素數等基本主題之外,數論現在還包括對環與數域的非常偏代數的研究;還有用於漸近估計和特殊函數的分析方法和幾何主題;除此之外,它與密碼學、數學邏輯甚至是實驗科學之間都存在著重要的聯系。
群論(Group theory)
群論研究的是那些定義了可逆結合的「乘積」運算的集合。這包括了其他數學對象的對稱集合,使群論在所有其他數學中佔有一席之地。有限群也許是最容易被理解的,但矩陣群和幾何圖形的對稱性同樣也是群的中心示例。
④ 數學家主要研究什麼
數學家主要研究那些百年難題,及其解決方法,為化學、物理的科學研究提供基礎。
⑤ 關於1+1 數學家們到底在研究些什麼呢
史上和質數有關的數學猜想中,最著名的當然就是「哥德巴赫猜想」了。
1742年6月7日,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在寫給著名數學家歐拉的一封信中,提出了兩個大膽的猜想:
一、任何不小於6的偶數,都是兩個奇質數之和;
二、任何不小於9的奇數,都是三個奇質數之和。
這就是數學史上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顯然,第二個猜想是第一個猜想的推論。因此,只需在兩個猜想中證明一個就足夠了。
同年6月30日,歐拉在給哥德巴赫的回信中, 明確表示他深信哥德巴赫的這兩個猜想都是正確的定理,但是歐拉當時還無法給出證明。由於歐拉是當時歐洲最偉大的數學家,他對哥德巴赫猜想的信心,影響到了整個歐洲乃至世界數學界。從那以後,許多數學家都躍躍欲試,甚至一生都致力於證明哥德巴赫猜想。可是直到19世紀末,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也沒有任何進展。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難度,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像。有的數學家把哥德巴赫猜想比喻為「數學王冠上的明珠」。
我們從6=3+3、8=3+5、10=5+5、……、100=3+97=11+89=17+83、……這些具體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哥德巴赫猜想都是成立的。有人甚至逐一驗證了3300萬以內的所有偶數,竟然沒有一個不符合哥德巴赫猜想的。20世紀,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數學家們發現哥德巴赫猜想對於更大的數依然成立。可是自然數是無限的,誰知道會不會在某一個足夠大的偶數上,突然出現哥德巴赫猜想的反例呢?於是人們逐步改變了探究問題的方式。
1900年,20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希爾伯特,在國際數學會議上把「哥德巴赫猜想」列為23個數學難題之一。此後,20世紀的數學家們在世界范圍內「聯手」進攻「哥德巴赫猜想」堡壘,終於取得了輝煌的成果。
20世紀的數學家們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所採用的主要方法,是篩法、圓法、密率法和三角和法等等高深的數學方法。解決這個猜想的思路,就像「縮小包圍圈」一樣,逐步逼近最後的結果。
1920年,挪威數學家布朗證明了定理「9+9」,由此劃定了進攻「哥德巴赫猜想」的「大包圍圈」。這個「9+9」是怎麼回事呢?所謂「9+9」,翻譯成數學語言就是:「任何一個足夠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其它兩個數之和,而這兩個數中的每個數,都是9個奇質數之和。」 從這個「9+9」開始,全世界的數學家集中力量「縮小包圍圈」,當然最後的目標就是「1+1」了。
1924年,德國數學家雷德馬赫證明了定理「7+7」。很快,「6+6」、「5+5」、「4+4」和「3+3」逐一被攻陷。1957年,我國數學家王元證明了「2+3」。1962年,中國數學家潘承洞證明了「1+5」,同年又和王元合作證明了「1+4」。1965年,蘇聯數學家證明了「1+3」。
1966年,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攻克了「1+2」,也就是:「任何一個足夠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數之和,而這兩個數中的一個就是奇質數,另一個則是兩個奇質數的和。」這個定理被世界數學界稱為「陳氏定理」。
由於陳景潤的貢獻,人類距離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後結果「1+1」僅有一步之遙了。但為了實現這最後的一步,也許還要歷經一個漫長的探索過程。有許多數學家認為,要想證明「1+1」,必須通過創造新的數學方法,以往的路很可能都是走不通的。
哥德巴赫是德國一位中學教師,也是一位著名的數學家,生於1690年,1725年當選為俄國彼得堡科學院院士。1742年,哥德巴赫在教學中發現,每個不小於6的偶數都是兩個素數(只能被和它本身整除的數)之和。如6=3+3,12=5+7等等。公元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寫信給當時的大數學家歐拉,提出了以下的猜想:
(a)任何一個>=6之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奇質數之和。
(b) 任何一個>=9之奇數,都可以表示成三個奇質數之和。
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歐拉在6月30日給他的回信中說,他相信這個猜想是正確的,但他不能證明。敘述如此簡單的問題,連歐拉這樣首屈一指的數學家都不能證明,這個猜想便引起了許多數學家的注意。從哥德巴赫提出這個猜想至今,許多數學家都不斷努力想攻克它,但都沒有成功。當然曾經有人作了些具體的驗證工作,例如: 6 = 3 + 3, 8 = 3 + 5, 10 = 5 + 5 = 3 + 7, 12 = 5 + 7, 14 = 7 + 7 = 3 + 11,16 = 5 + 11, 18 = 5 + 13, ……等等。有人對33×108以內且大過6之偶數一一進行驗算,哥德巴赫猜想(a)都成立。但嚴格的數學證明尚待數學家的努力。
從此,這道著名的數學難題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萬數學家的注意。200年過去了,沒有人證明它。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為數學皇冠上一顆可望不可及的"明珠"。 人們對哥德巴赫猜想難題的熱情,歷經兩百多年而不衰。世界上許許多多的數學工作者,殫精竭慮,費盡心機,然而至今仍不得其解。
到了20世紀20年代,才有人開始向它靠近。1920年挪威數學家布朗用一種古老的篩選法證明,得出了一個結論:每一個比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99)。這種縮小包圍圈的辦法很管用,科學家們於是從(9十9)開始,逐步減少每個數里所含質數因子的個數,直到最後使每個數里都是一個質數為止,這樣就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目前最佳的結果是中國數學家陳景潤於1966年證明的,稱為陳氏定理:「任何充分大的偶數都是一個質數與一個自然數之和,而後者僅僅是兩個質數的乘積。」通常都簡稱這個結果為大偶數可表示為 「1 + 2」的形式。
在陳景潤之前,關於偶數可表示為 s個質數的乘積 與t個質數的乘積之和(簡稱「s + t」問題)之進展情況如下:
1920年,挪威的布朗證明了『「9 + 9」。
1924年,德國的拉特馬赫證明了「7 + 7」。
1932年,英國的埃斯特曼證明了「6 + 6」。
1937年,義大利的蕾西先後證明了「5 + 7」, 「4 + 9」, 「3 + 15」和「2 + 366」。
1938年,蘇聯的布赫夕太勃證明了「5 + 5」。
1940年,蘇聯的布赫夕太勃證明了「4 + 4」。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證明了「1 + c」,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數。
1956年,中國的王元證明了「3 + 4」。
1957年,中國的王元先後證明了 「3 + 3」和「2 + 3」。
1962年,中國的潘承洞和蘇聯的巴爾巴恩證明了「1 + 5」, 中國的王元證明了「1 + 4」。
1965年,蘇聯的布赫 夕太勃和小維諾格拉多夫,及 義大利的朋比利證明了「1 + 3 」。
1966年,中國的陳景潤證明了 「1 + 2 」。
從1920年布朗證明"9+9"到1966年陳景潤攻下「1+2」,歷經46年。自"陳氏定理"誕生至今的30多年裡,人們對哥德巴赫猜想猜想的進一步研究,均勞而無功。
布朗篩法的思路是這樣的:即任一偶數(自然數)可以寫為2n,這里n是一個自然數,2n可以表示為n個不同形式的一對自然數之和: 2n=1+(2n-1)=2+(2n-2)=3+(2n-3)=…=n+n 在篩去不適合哥德巴赫猜想結論的所有那些自然數對之後(例如1和2n-1;2i和(2n-2i),i=1,2,…;3j和(2n-3j),j=2,3,…;等等),如果能夠證明至少還有一對自然數未被篩去,例如記其中的一對為p1和p2,那麼p1和p2都是素數,即得n=p1+p2,這樣哥德巴赫猜想就被證明了。前一部分的敘述是很自然的想法。關鍵就是要證明'至少還有一對自然數未被篩去'。目前世界上誰都未能對這一部分加以證明。要能證明,這個猜想也就解決了。
然而,因大偶數n(不小於6)等於其對應的奇數數列(首為3,尾為n-3)首尾挨次搭配相加的奇數之和。故根據該奇數之和以相關類型質數+質數(1+1)或質數+合數(1+2)(含合數+質數2+1或合數+合數2+2)(註:1+2 或 2+1 同屬質數+合數類型)在參與無限次的"類別組合"時,所有可發生的種種有關聯系即1+1或1+2完全一致的出現,1+1與1+2的交叉出現(不完全一致的出現),同2+1或2+2的"完全一致",2+1與2+2的"不完全一致"等情況的排列組合所形成的各有關聯系,就可導出的"類別組合"為1+1,1+1與1+2和2+2,1+1與1+2,1+2與2+2,1+1與2+2,1+2等六種方式。因為其中的1+2與2+2,1+2 兩種"類別組合"方式不含1+1。所以1+1沒有覆蓋所有可形成的"類別組合"方式,即其存在是有交替的,至此,若可將1+2與2+2,以及1+2兩種方式的存在排除,則1+1得證,反之,則1+1不成立得證。然而事實卻是:1+2 與2+2,以及1+2(或至少有一種)是陳氏定理中(任何一個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兩個素數的和,或一個素數與兩個素數乘積的和),所揭示的某些規律(如1+2的存在而同時有1+1缺失的情況)存在的基礎根據。所以1+2與2+2,以及1+2(或至少有一種)"類別組合"方式是確定的,客觀的,也即是不可排除的。所以1+1成立是不可能的。這就徹底論證了布朗篩法不能證"1+1"。
由於素數本身的分布呈現無序性的變化,素數對的變化同偶數值的增長二者之間不存在簡單正比例關系,偶數值增大時素數對值忽高忽低。能通過數學關系式把素數對的變化同偶數的變化聯系起來嗎?不能!偶數值與其素數對值之間的關系沒有數量規律可循。二百多年來,人們的努力證明了這一點,最後選擇放棄,另找途徑。於是出現了用別的方法來證明歌德巴赫猜想的人們,他們的努力,只使數學的某些領域得到進步,而對歌德巴赫猜想證明沒有一點作用。
歌德巴赫猜想本質是一個偶數與其素數對關系,表達一個偶數與其素數對關系的數學表達式,是不存在的。它可以從實踐上證實,但邏輯上無法解決個別偶數與全部偶數的矛盾。個別如何等於一般呢?個別和一般在質上同一,量上對立。矛盾永遠存在。歌德巴赫猜想是永遠無法從理論上,邏輯上證明的數學結論。
⑥ 華羅庚是如何研究數學題的
華羅庚
(1910-1985),國際數學大師,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安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中國解析數論學派」創始人。他為中國數學的發展作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 被譽為「中國現代數學之父」,「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美國著名數學史家貝特曼著文稱:「華羅庚是中國的愛因斯坦,足夠成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學院的院士」。
華羅庚先生早年的研究領域是解析數論,他在解析數論方面的成就尤其廣為人知,國際間頗具盛名的「中國解析數論學派」即華羅庚開創的學派,該學派對於質數分布問題與哥德巴赫猜想做出了許多重大貢獻。他在多復變函數論、矩陣幾何學方面的卓越貢獻,更是影響到了世界數學的發展。也有國際上有名的「典型群中國學派」,華羅庚先生在多復變函數論,典型群方面的研究領先西方數學界10多年,這些研究成果被著名的華裔數學家丘成桐高度稱贊。華羅庚先生是難以比擬的天才。
學術影響:
開創「中國數學學派」,並帶領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培養出眾多優秀青年,如王元、陳景潤、萬哲先、陸啟鏗、龔升等等,不少已成為世界級的名家了。
建國六十年來,「感動中國一百人物之一」。
-----------------------------------------------------------------
謝謝採納哦
⑦ 數學家是怎麼研究數學的
聯系實際。數學以前分幾何,算數。相互驗證的一些東西。數字公式公理可以用圖形建模,一些有莫名規則的也可以用公式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