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加減法怎麼教
如何教孩子學加減法——如何教20以內進退位加減法
對於孩子學運算,提醒注意兩點:
其一,學前兒童學計算,在於啟蒙,主要是讓孩子對計算有興趣,活化頭腦,發展思維,不在於要學得多,學得深,所以,不要追求運算的難度;
其二,要根據孩子的可能與需要施教,孩子們學數學是存在差異的,如果孩子有可能、有需要學,就應該施教,若孩子有困難、有反感,就不要強加於孩子。
關於學習進退位運算的做法,提供家長一些參考:
1、要練習10以內的運算,這是進位退位運算的基礎,10以內的運算清楚了就好辦,不然,10以後的運算就會糊塗。
2、要讓孩子認識兩位數數字的結構,分辨「十位」和「個位」,例如「14」,包含一個「10」,一個「4」,特別是十位的「1」,要明白它是代表「10」,只有搞清楚了,才能接受兩位數的運算。
3、兩位數的運算,適合將「橫式」與「豎式」結合起來運算,豎式的十位與個位的關系更明顯一些,不是給孩子講這些「術語」,而是讓孩子通過感性理解。
4、若孩子運算有困難,就提供小物品讓孩子邊擺弄邊運算,例如,14減5不會算,就讓孩子取14顆蠶豆輔助運算,學前兒童的思維是很具體的,要讓孩子在需要的時候,運用「實物」這個「拐棍」,有助於提高運算能力。
5、運算的進程要分步走,先練習20以內不進位不退位的加減,搞清楚了以後,再進行進位和退位的運算。進位和退位的難度是較大的,不要著急
在教孩子10以內的加減法運算的時候,可以經常編一些小故事,讓孩子參與其中,不知不覺孩子就學會了運算。而且,每次孩子都對這種小故事表現出非常濃厚的興趣,學起加減運算來非常輕松。
比如,學習8的加減法,編了一個這樣的小故事,其中經常和孩子互動一下,互相提問,甚至讓孩子把故事編下去:
小猴子要買8個蘋果送給奶奶。它來到市場上,看見紅蘋果挺誘人的,綠蘋果也挺好的,於是,這兩種蘋果它一樣買了幾個。(紅蘋果買5個,綠蘋果買幾個?)
小猴子拎著裝了8個蘋果的框高高興興地往奶奶家走去。路上同小豬撞了一下,結果撞掉一個蘋果,它們都不知道。(這時還剩幾個蘋果了?)
小豬是小猴子的好朋友,見到小猴很高興。小豬說口渴了,小猴子就給小豬一個蘋果解渴。(這時還剩幾個蘋果?)
看到小豬吃蘋果吃得津津有味的,小猴子也想吃,於是它也拿了一個蘋果吃了起來。(這時還剩幾個蘋果?)
突然,背後響起一聲獅子的吼聲:「吼——」不好了,獅子看見小猴子了,快跑啊!小猴子拎著框使勁往前跑,框里的蘋果噼里啪啦地往外掉。
好不容易跑到奶奶家了,獅子也沒有追來,小猴子終於鬆了口氣。小猴子把蘋果送給奶奶,可是它往框里一看:「咦?怎麼只剩下2個蘋果了呢?」
奶奶聽完小猴子講的途中的遭遇後,哈哈笑了起來。奶奶對小猴子說:「你來了就是最好的禮物了!」
就這樣,故事講完了。講的過程中我還不時讓孩子算算還有幾個蘋果,而後面的遇到獅子的事情也是孩子自己編出來的。整個過程非常輕松,既讓孩子開拓了思維,又達到了學習的目的
Ⅱ 一年級數學減法怎麼教
一年級數學 減法怎麼教?小學數學教學中,加減法教學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基礎性學習的保障。所以教師應該格外重視小學生的加減法教學,不斷改進 教學 方法 ,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關於一年級數學減法怎麼教,希望對你有幫助!
1一年級數學減法怎麼教
一、增強小學生對數學加減法教學的興趣
常言道: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所以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該不斷增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這樣才能使得小學生從內心萌生對數學知識的好奇心,進而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師設置的課堂教學環節當中。比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喜好,舉一些學生熟悉的例子,如「現在需要對整個羊村的羊進行食物發放。假如懶羊羊有10塊糖,美羊羊有8塊糖,那麼大家想一想誰的糖比較多呢?那麼如果懶羊羊給了美羊羊一塊糖,現在他們誰的糖更多呢?」通過這樣的例子,學生將會更有興趣進行計算,也可以按照題目要求列出簡單的式子:10-8=2,則可以得出懶羊羊的糖比美羊羊的糖多了2塊,所以懶羊羊的糖數較多。如果懶羊羊給了美羊羊一塊糖,列式為:10-1=9;8+1=9,9=9。所以如果懶羊羊給了美羊羊一塊糖,他們兩個的糖數就會一樣多。這樣的探討與思考更符合小學生的心理認知,同時也更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不斷增強學生學習數學加減法的興趣,使得原本枯燥的數字變得有趣起來。
二、將數學加減法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
新課程改革之後,更加註重對學生的素質 教育 與培養。小學數學教學也絕不例外。因此教師應該注重課堂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關系,將數學加減法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將會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實用性,進而拉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與學生實際生活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更為有效地進行數學學習。比如在生活中,學生與父母去菜市場買菜,或者交水電費,刷公交卡等,都可以成為教師引導學生利用數學學習知識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有用素材。只要教師善於發現並且對這些內容加以利用,學生必然會在潛意識里樹立起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意識。長此以往,將會培養學生善於發現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通過不斷探究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為之後的數學學習提供幫助。
三、創設合理的情景幫助學生激發熱情
創設適當的情景,也將有利於幫助小學生進行數學計算。因為小學生本身年齡較小,所以對於枯燥的數學學習,難以集中注意力。而良好的情景創設則可以使得小學生在一種相對輕松的氛圍中進行學習,也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創造性。比如教師可以將課堂創設成文具用品店,然後教師自身作為商家,由學生扮演顧客,來到店鋪中購買一些文具。這時候教師就可以創設這樣的情景:一支鋼筆的價錢為10元,一個 筆記本 的價錢為5元,現在你們的手裡有20元,請問我應該找回你們多少錢。對於一些數學知識掌握較為深入的學生,教師還可以讓其不斷拓展思路:如果剩下的錢再讓你們買其他東西,算數本5角,鉛筆1元,橡皮1元,請問可以買哪些東西?或者有幾種買法?通過這樣的形式不斷讓學生思考。一方面,提高了學生利用數學加減法進行運算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得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不斷增加。
2數學學習的興趣培養
一、巧舉應用,激發興趣
數學發展到今天,與社會的關聯越來越緊密,應用越來越強。強調數學教育與生活世界的聯系是數學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特點。對此,《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課程的內容一定要充分考慮數學發展進程中人類的活動軌跡,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不斷溝通生活中的數學與教科書上數學的聯系,使生活和數學融為一體。由於受教材的篇幅所限,教材的呈現形式往往是一些經過精心組織的、條理清晰的數學結構,他們雖然看上去很完美,但割斷了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數學對於學生來說是自己對生活中的數學現象的「解讀」,重現與還原「教材」的本來面目,讓教材真正成為學生自主開展數學學習、溝通生活與數學聯系的「有效素材」,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應當成為新課程觀下數學教師認真研究的課題。
學習的目的在於運用。「有用數學」大概就由此得出。學生學會了數學知識後,在運用的過程中,讓學生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問題,體驗數學的價值,體會學習的快樂,從而對學習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巧設疑問,激發興趣
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疑是思維的開端,是創造的基礎,是產生求知慾望和興趣的源泉。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利用問題設疑來鼓勵和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點燃其智慧的火花。同時青少年對事物充滿著興趣和好奇心,這也是開創思維的開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應不斷提出新問題,使學生始終處於探索之中,激發學生的思維與靈感,增加他們的求知慾望,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學起於思,思起於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用設置疑問來激發求知慾望,可以吸引學生尋根究底,深入到學科知識的內核中去,從而成為不斷催發智能的刺激。如果學生形成一個善疑樂學的學習習慣,那就意味著他們獲得了一個創造力的潛能。
三、運用多媒體 網路技術 ,激發興趣
網路的廣泛使用,使現代教學媒體對數學課堂教學產生了全方位的優化作用,特別是,師生可以在數學課堂上創生出內涵豐富的數學內容,使數學課堂教學的內容不再僅僅局限與書本。實踐證明,以多媒體計算機為核心的輔助教學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計算機極強的交互性,使學生有了參與的機會,學生的 想像力 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習興趣。
3怎樣讓學生喜歡數學
(一)學生良好的回答習慣
在課堂上,學生積極回答教師的問題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益。因此,在每一節課的教學中,教師都會提出一些能讓學生掌握知識和增強能力的問題。由於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都有急於表現的心理,如果教師不加以強調就會出現混亂的場面,學生會站起來,高舉著小手不停地喊:「老師,老師,我來,我來。」對此,筆者會給學生一個標准:坐要端正,舉手要舉左手;回答問題時要起身站直,用響亮的聲音有序地回答問題;沒有提問到的同學要安靜地傾聽同學的回答,如對同學的答案有不同意見,也不能中途打斷,要等同學回答完畢後再舉手發言。在而後的一段時里,筆者不斷強化,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學生就培養起了良好的回答問題的習慣,也學會了傾聽,懂得了尊重別人。
(二)獨立思考的習慣。
愛因斯坦說:「要是沒有獨立思考和獨立批判的有創造能力的人,社會的向上發展就不可想像。」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很多時候是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通過自主學習、認真思考而完成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地多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機會,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首先,教師要給學生提出適當的、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如在教學完《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一課後,教師提出這樣的問題:「同學們,你們記住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了嗎?」這樣的提問是沒有意義的,也不會帶給學生思考,更不能鍛煉學生的思維。對此,筆者認為,教師在提出一些有思考價值的題目後可以提問:「同學們,你們能應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解決下面的題目嗎?請 說說 你的思維過程。」這樣學生就能用剛學的知識思考需要解決的問題,學生就會有思考的動力。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解決問題來達到對新知識的掌握和應用。其次,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教師提出問題後不要急於讓學生回答,而要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思考和探究。學生有了發現,才會產生和同學交流的願望,產生思考的興趣。
(三)良好的書寫習慣
很多教師認為,學生的書寫格式不重要,只要解題正確就行。其實書寫格式可以看出一個人做事的態度。因此,在教學中,筆者嚴格要求學生規范格式,認真書寫。如在做計算題時,筆者要求學生先對作業本版面做好規劃,書寫時上下左右要對齊,書寫要工整等。筆者常教育學生,不管做什麼,都要用心認真地對待。盡管教師在學生做題時會經常提醒,但學生仍會出現字不工整、書寫格式不規范的情況,這時就需要教師耐心地指導和教育,及時讓學生糾正。久而久之,學生就能形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數學是一門嚴肅的科學,容不得一點馬虎,只有對學生嚴格要求,才能提高學生的作業質量,才能培養學生做事一絲不苟的態度。
4數學課堂氣氛的營造
一、充分估計學生
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學習和探究的空間大了,意味著傳統的預設內容要相應地減少。而「開放」往往帶來「無序」,這就要求教師在備教案的同時,更要注重備學生,要充分考慮學生學習進程中的可變性。也就是說教師作為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應盡可能地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多考慮一些。這樣能使我們在應對課堂非預期信息時思路相對寬一些,心態相對穩定一些。例如,筆者曾聽一位教師執教的《圓的認識》,就是一節典型的動態生成的課。一節課中的三個主要環節,都是先由學生操作,再自行 總結 ,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課一開始,教師就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讓學生在練習紙上試畫兩個圓,要求一個比「我的臉」稍小一些,一個比「我的臉」稍大一些,教師給了學生擁有充分的活動和體驗時間。學生有了感性認識後,教師請幾個學生用語言描述怎樣才能滿足這一條件。學生的語言明顯存在個性差異,教師非常善於捕捉學生的想法,及時地作出針對性引導,雙方產生積極的互動,最後得出結論「圓規兩腳尖之間的長度決定圓的大小」。學生在這個生動活潑的體驗過程中,積極參與,主動探索,顯示出聽課者事先無法預料到的動態生成能力。
二、善於傾聽學生
學生是一個個不斷發展充滿活力的個體,有時學生的思維可能超越教師,因此,對於課堂上學生突然出現的新穎而奇特的想法,教師要善於傾聽。首先教師要有傾聽的意識,要時時想到自己是組織者、引導者,捨得放權,捨得讓學生說;其次要有傾聽的耐心,要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如果教師輕易否定或隨意打斷學生的回答,就會壓抑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扼殺學生的創造思維;此外要注意傾聽的方法,要給予學生適時的點撥、必要的引導,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善於傾聽既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尊重,也是教師的一種教學藝術。通過傾聽不僅可以獲取反饋信息,而且可以預測師生互動的大致走向,從而更好地調控課堂教學。如筆者在教授兩位數加兩位數(28+13)時,在學完一般方法後,便提問「還可以怎麼算?」鼓勵孩子提出其他計算方法。在小組討論過程中,筆者發現有個孩子的見解與眾不同,但詞不達意,小臉漲得通紅,意思是「不一定非得從個位算起,也可以從十位算起」。見此情景,筆者及時進行引導「先估算3+8是否滿十,夠十,就在十位上加十,十位上變為2+1+1=4,個位上見8想3-2=1寫1。這樣想就不會忘記進位了。」在筆者的幫助下,孩子終於把自己獨特的見解表達清楚了。孩子笑了,其他孩子也紛紛伸出大拇指誇獎,大家為該同學釋放的潛能而喝彩。
三、發揮教學機智
教師對課堂非預期信息的出現,往往沒有思想准備,也沒有作進一步思考與分析的時間,既不能立即下結論,也不能不理不睬。這時,教師就應充分發揮自己的教學機智,採取「暫緩評價」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再闡明自己的想法,或者讓其他同學先發表意見,為自己的教學處理贏得時間。
一年級數學減法怎麼教相關 文章 :
1. 一年級數學學習七大方法
2. 怎麼教好小學一年級數學
3. 一年級數學算術怎麼教
4. 小學一年級數學學習方法指導
5. 一年級數學教學方法有哪些
6. 小學一年級數學的學習方法與技巧
7. 一年級數學題怎麼教
8. 一年級數學《數數》教學方法
9. 一年級怎麼學數學
Ⅲ 公文數學的教材內容
M、N、O將於2009年年底引進中國等各大城市。
L是指在K教材基礎上引入微積分(公文教育最終目標)
K 是指培養學生各類函數(二次函數、分式函數、無理函數、指數函數、對數函數、三角函數)的計算能力
J是指 通過學習代數式、因式分解、無理數、二次方程式、方程組和高次方程,培養高等數學所必須的基礎能力,為學習K教材打好基礎。
I 是指在H教材的基礎上,學習掌握因式分解、平方根、一元二次方程式和二次函數等內容,為學習J教材打好基礎。
H是指 在G教材的代數式運算能力的基礎上,培養學生解一元至四元一次方程的能力,為學習I教材打好基礎。
G是指 在F教材的分數運算能力的基礎上,培養正負數和代數的運算能力,為學習H教材打好基礎。
F是指 提高E教材的分數運算能力,培養復雜的分數的四則混合運算能力,為學習G教材的代數奠定基礎。
E是指 在D教材為止的加減乘除的四則運算和約分能力的基礎上,培養分數的四則運算能力,為學習F教材打好基礎。
D 是指 在C教材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乘除法運算能力,並且要求掌握2位數的除法運算,逐漸習慣「分數」概念,為學習E教材打好基礎。
C 是指在B教材的加減法運算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學生乘除法運算的基本能力,並為學習D教材打好基礎。
B 是指在A教材的加減法的心算能力基礎上,培養加減法的筆算能力,並為學習C教材打好基礎。
A 是指在2A教材所培養的加減法心算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加減法的心算能力,要求學生達到一看就能計算出來的水平,為學習B教材的筆算打好基礎。
2A是指在3A教材所培養的加法能力的基礎上,繼續學習2A教材的「加6」到「加10」,然後學習被減數到10為止的基礎減法,為順利學習A教材培養必要的心算能力。
3A是指 在4A教材所培養的數數及寫數能力的基礎上,讓學生學習加1到加5的加法。
4A 是指在具有5A教材的做題能力的基礎上,要求掌握1~100的100個數字的大小順序並會書寫,同時提高做題能力和對數字的感性認識,為進入3A教材的加法學習做准備。
5A 是指 通過用鉛筆做題,培養孩子的握筆能力、運筆能力、做題能力和注意力。通過做題時的數數練習和數字連圖的畫線練習,使孩子更熟練地掌握30以內的數字。
公文的信條(The Kumon Way)
我們所珍視的,首先是每一位孩子
公文式學習對每一位孩子的成長和將來都是大有裨益 。為盡可能多的孩子提供公文式學習的機會,在展開所有的活動時,我們要將這兩項准則銘記在心。這是公文式存在、發展的唯一理由,也是我們對孩子們所要盡的責任。在前進的路上,也許有迷茫,也許有意見分歧,那時我們一定要捫心自問這真的是對孩子有幫助嗎?以此,我們重新確認前進的方向。為了讓公文式教育法的價值不斷得以提高,為了讓盡可能多的孩子學習公文式,我們將竭盡全力。
Ⅳ 數學減法怎麼教
關於數學減法怎麼教,首先我們要來認識下減法的計算公式:被減數-減數=差;差+減數=被減數;被減數-差=減數。表示減法的符號是「-」,讀作減號。從一個數量中減去另一個數量的運算叫做減法。
Ⅳ 數學加減法應該怎麼教
首先,小學生一開始學數學加減法,最主要的還是依靠熟讀熟記,要做到個位數相加不用手指頭數也不用心裡數就能說出來,這是基礎。後面多位數的加減法在此基礎上加以訓練。最主要就是多練多說,熟讀熟記。
Ⅵ 小學數學加減怎麼教
一、讓孩子熟練地學會數數。
1、能熟練地從「1」開始往下數
2、能熟練地從中間的某個數開始數。例如:老師說:從4開始數;從12開始數。
3、能熟練地從中間的某個數開始倒數。例:老師說:從4開始倒數,從12開始倒數。
數數是孩子最早學習內容,我們覺得應該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會。可是,我們卻忽略了很多孩子只會從「1」開始數,如果你讓他從中間的某個數開始數,他們可能就不知道數了。或者說孩子不知道從9—10、19—20、29—30這種整數上跳數。
二、讓孩子熟練地掌握數之間的前後關系
例如:5的前面是幾?後面是幾?8的前面是幾?後面是幾?從5往前數,往後數,從11往前數,往後數。
三、讓孩子熟練地掌握數之間的大小關系
例如:7與8哪個大?12與4哪個大?
四、讓孩子學會念題
很多孩子會看題,但不會念題。孩子知道「+」、「-」的方式,卻不知道讀法。讓孩子讀出來是為了下一步計算時,告訴孩子:念到「加」時,就是把數往後數。念到「減」號的時侯就是往前數。
五、教會孩子認識個位與十位
讓孩子熟練地說出兩位數中的個位是幾,十位是幾?
例如:15,個位是5,十位是1。
六、教孩子進行計算
加法
例如:15+2= 我們告訴孩子:把大的數15放在心裡,把小的數2用手指表示(讓孩子把手指伸出來),中間是「+」號,就是從15後面的數開始點手指,15後面是16,點兩個手指就是16、17,那麼就15+2=17。
減法
例如:15-2= 我們告訴孩子:把大的數15放心裡,把小的數2用手指表示(讓孩子把手指伸出來),中間是「-」號,就是從15的前面數開始倒數,15前面是14,倒數2個手指就是13,那麼15-2=13。
2個十位相加減法
加法
例如:15+2= 我們告訴孩子:個位與個位相加就是5+2=7,十位與十位相加就是1,那麼15+2=179
減法
例如:15-2=,我們告訴孩子,個位與個位相減就是5-2=3,十位與十位相減1-0=1,那麼15-2=13。
這兩種方法相對來說,「數手指」只適合兩個數中有一個是單數的加法算式,因為如果兩個數都是雙數,那麼手指就不夠用了;而「個、十位相加減法」雖難學些,但能適用於所有算式計算,從可持續性發展的角度來說,我建議用「個、十位相加減法
20以內的加減法
一、20以內數的加法:
1、要想熟練掌握20以內數的加法運算,必須熟練10以內數的,加法,也就是不進位加法。如:5+4=9,6+2=8等,尤其要記住相加等於10的兩個數:如5+5=10,6+4=10等。(10以內的加減是20以內的加減的基礎,請各位家長一定在家幫助孩子掌握10以內的加減法,這個基礎是以2--10的分成為基礎的,所以家長可以採取用10根小棒,來孩子來自己摸索來掌握,這樣孩子的理解就會更深刻一些,畢竟是通過自己實踐得來的,所以也不會要求孩子去死記硬背,其實是在游戲中掌握了10以內的分成)
2、在進行進位加法時,剛開始學習可以採用數一數的方法或者是接著數。如8+5=,可以從8後面接著數五個數,9,10,11,12,13。所以8+5=13(這個是在剛剛開始的時候,以後就不用這種方法了。
3、通常是採用「湊十法」。 運用湊十法能將20以內的進位加法轉化為學生所熟悉的10加幾的題目,從而化難為易。還是8+5=,我們是這樣教孩子的,:「5可以成2和3,8+2=10,5分了2走,還剩3,10+3=13,所以這道題等於13.」(在剛剛開始學習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把這段話說出來,因為就是要讓孩子知其然還要知期所以然,不管運用那種方法,都需要學生在計算時,說出算理,學生在熟知算理的基礎,慢慢將算理內化到心裡,形成口算的基礎。需要孩子掌握的一些識記的東西:第一個需要識記的是:10加幾就等於10幾,例如:10+1=11 10+2=12,一直加到9,第二個需要識記的就是1+1=2 2+2=4 3+3=6 4+4=8 5+5=10 6+6=12 7+7=14 8+8=16 9+9=18 10+10=20
二、20以內數的減法
1、首先看個位夠不夠減,如果夠減,可以直接從個位中減去,如:15-4=11,要求孩子會說,我們是這樣說的:「我想的是先把十位上的1移到等號後,再把5-4等於1,所以這道題等於11(同樣的剛剛開始的時候,一定要求孩子要說出是怎麼樣做的)
2、個位不夠減,就要看這道題的減數,如果減數是9,8等各數,可以採用破十法。用被減數的十位數先減去減數,再加上被減數的個位數。例如:12—9=3。(9和1合起來是10,1加上2等於3,所以這道題等於3)
3、關於連加連減,20以內連加連減,我們要求孩子先看題,先找有沒有可以湊成10的,如果有,就先湊成10,再來加,或者再來減,例如:8+5+2=,就可以就8和2合成10,再用10加5,再例如:8+3+1,就可以讓孩子直接先算8加3,再算11加1,減法也是如此,例如:17-7-2,就先讓孩子算17減7等於10,再用10減去2,所以等於8,再例如:15-2-3,這道題就直接算15-2等於13,再用13減3等於10,當然20以內的連加連減,只是為讓孩子有這種意識,不是重點,家長可以稍加練習就行。
Ⅶ 20以內的減法怎麼教
大班20以內的減法的教法可以參考下面:
1、 點數。注意要點:手、口、眼一致,開始是自問自答,如數完問「一共有幾個?」「3個」,一定要再讓學生看一遍,即要給學生復習一遍,實際上是在告訴學生為什麼是「3個」,這就叫「3個」,繼而可以問學生有幾個。
2、數與物品的對應。就是放幾個物品讓學生知道有幾個,這是點數的范圍,是在點數的基礎上目標提高了,點數往往是從孩子的左邊可以一個一個拿著往右數,數完後知道是幾個就行了。
3、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是學前到一年級孩子的一個難點。孩子對10以內的加減法很容易接受,手指正好是十個,掰手指很直接、簡單。
Ⅷ 怎樣教減法
最近我在給二年級的孩子講1000以內的加減法。發現有幾個孩子的計算能力太差了。別說跟班裡的優秀學生比了,就是普通學生也已經落下他們一大截了。
這幾個孩子在一年級里學10以內的加減法時就比別的孩子慢。10以內數的合與分達不到脫口而出的地步,還要偷偷的數手指頭。
到了20以內的計算時,首先20以內數的組成不太清楚。比如18由1個十和8個一組成,所以10+8=18 或者18-10=8 這是不進位的20以內的加減法。
20以內進位和退位的加減法,教過一年級孩子知道,進位加法用的是湊十法,退位用的是破十法。
大家看看這裡面突出的還是「10」,其實在一年級里把10的合與分掌握熟練才是最基本的。
但是很多家長在訓練孩子的時候,注重的是數字的計算問題。包括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許多家長都是給孩子用數學卡片做了大量的計算,其實孩子對於計算已經很厭煩了,但是提高的不太多。
班裡一個小女孩的媽媽在一年級上冊的時候。就沾沾自喜的說自己孩子100以內的數的加減法都會了。但是現在這個孩子的計算能力並不高,1000以內的數計算常常出錯,只是開始時孩子的媽媽進行了強化練習,才有的結果,但是她對於數學計算的原理並不清楚,所以後來計算能力不是很高,並且她一做計算題就覺得麻煩,不想做,就是在小的時候,家長就讓她大量做超過她智力水平的計算題,她感受到的不是樂趣,而是枯燥無味。所以現在做1000以內的計算題她遲遲不做,覺得計算很麻煩,也經常出現很多的錯誤。
那麼怎麼有效的教孩子的加減法呢?
首先是不要急於給孩子出加減法的計算題,而忽略了孩子領會加減法的意義。
加法是把兩個數合成一個數的運算。
減法是已知兩個數的和與其中一個加數,求另一個加數的運算。
這是加減法的意義。但是不能直接給孩子去表述。一定要利用實物去感知這個過程。
不管是老師、孩子家長都不要粗暴的直接就運用加減符號去做計算題。
加法:
自製的教具也好,身邊的實物也好,色彩鮮艷的,令孩子感興趣的都可以使用。
比如:我手裡有一朵花片,小明給了我一朵花片。那麼我現在有幾朵花片?
孩子會快速說出2朵,那麼這時就邊說1和1合起來就是2.然後寫出算式:1+1=2
現在老師手裡有2朵花,我送給小紅一朵,老師手裡還有幾朵?
要學生感知減法就是從總數里去掉,很多小孩子出現計算時用小數減去大數就是搞不清楚誰是總數。知道總數後,再知道去掉、吃掉、飛走等等現象都是用減法表示。這時在寫出算式:2-1=1
以此類推由1到10變換花樣給孩子把10以內的數的分與合掌握好。算式達到張口就說的地步。
其次是20以內的不進位、退位和進位退位的加減法練習方法。
不進位和不退位的加減法訓練前,先要學生練習11到20之間數的組成。
比如11就是由1個十和1個一組成,12就是由1個十和2個一組成……20是由2個十或者20個一組成。
根據這些就寫算式10+1=11 10+2=12 ……10+10=20 減法:11-1=10 11-10=1
12-2=10 12=10=2……
這樣的算式寫的多了,孩子根本就不用計算,直接印在腦子里張口就說出來了。
Ⅸ 如何教孩子學加減法
對孩子的數學教育,一方面給孩子建立數學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是生活中點滴滲透。
1、增強瞬識數能力
瞬間識數能力,顧名思義,就是在看到這個數字的時候,能立刻反應過來這個數字代表的實際含義。
這份能力的好處,可以減少孩子在腦中判定數量的時間,提高回答效率。
平時,家長想要訓練這份能力,可以從生活中找實例:
比如出去吃飯要幾雙碗筷,吃水果的時候,抓一把櫻桃,讓孩子估計總共有幾顆。
在生活中,遇到需要判定數量的情況,都可以要求孩子來完成,這其實就是在訓練孩子的瞬間識數能力。
2、湊十法熟練應用
數學早教中,加減法尤其是20以內的加減法,關鍵就是要能靈活運用湊十法,
舉個簡單的例子:
8+6,將8拆分為4和4,得出4+4+6=14的結果。
考慮到數學本身的抽象性特徵,在一開始早教時,可以先以書面形式進行練習,待孩子熟悉後,再訓練口算能力。
3、基礎練習不能丟
一些家長在看到孩子已經能夠進行口算後,就覺得不必再做書面的計算習題,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書面式的練習,對孩子來說,是熟悉計算最好的方式,
未來孩子在學習數學時,口算只是早教中一個附加能力,使用率最高的還是筆紙的計算。
4、善用生活中數學
生活中,其實很多時候都暗含著數學計算,家長要做的就是發現這些計算機會,給孩子提供多樣化計算環境。
超市就是一個非常適合給孩子練習計算能力的地方:
購買多件商品後,到底需要花費多少錢,可以讓孩子自己來算一算。
同樣的產品,在打折促銷時,不同的方案,到底應該買哪一種,會更加優惠。
數學是一門實用性非常高的學科,家長只要善於發現,就能找到很多練習的機會。
5、讓計算變趣味性
計算本身就是非常枯燥的事情,但是掌握計算能力,又是不可避免的,
這時就需要家長開動腦筋,多找一些有趣的形式,鍛煉孩子的口算能力。
比如:今天是5月20日,距離六一兒童節還有多少天?
外婆今天買了12個蘋果,家裡五個人都吃了一個,還剩幾個蘋果?
多樣化的提問,會讓孩子更樂於去使用自己的計算能力。
Ⅹ Kumon公文數學
5A:通過用鉛筆做題,培養孩子的握筆能力、運筆能力、做題能力和注意力。通過做題時的數數練習和數字連圖的畫線聯系,使孩子更熟練地掌握30以內的數字。
4A:在具有5A教材的做題能力的基礎上,要求掌握1~100的100的數字的大小順序並會書寫,同時提高做題能力和對數字的感性認識,為進入3A教材的加法學習做准備。
3A:在4A教材所培養的數數及寫數能力的基礎上,讓學生學習加1到加5的加法。
2A:在3A教材所培養的加法能力的基礎上,繼續學習2A教材的加6到加10的加法,然後學習被減數到10為止的基礎減法,為順利學習A教材培養必要的心算能力。
A:在2A教材所培養的加減法心算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加減法心算能力,要求學生達到一看就能計算出來的水平,為學習B教材的筆算打好基礎。
B:在A教材的加減法的心算能力基礎上,培養加減法的筆算能力,並為學習C教材打好基礎。
C:在B教材的加減法運算能力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乘除法運算的基本能力,並為學習D教材打好基礎。
D:在C教材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乘除法運算能力,並且要求掌握2位數的除法運算,逐漸習慣「分數」概念,為學習E教材打好基礎。
E:在D教材的加減乘除的四則運算和約分能力的基礎上,培養分數的四則運算能力,為學習F教材打好基礎。
F:提高E教材的分數運算能力,培養復雜的分數的四則混合運算能力,為學習G教材的代數奠定基礎。
5A :通過用鉛筆做題,培養孩子的握筆能力、運筆能力、做題能力和注意力。通過做題時的數數練習和數字連圖的畫線聯系,使孩子更熟練地掌握30以內的數字。
4A :在具有 5A教材 的做題能力的基礎上,要求掌握1~100的100的數字的大小順序並會書寫,同時提高做題能力和對數字的感性認識,為進入 3A教材 的加法學習做准備。
3A :在 4A教材 所培養的數數及寫數能力的基礎上,讓學生學習加1到加5的加法。
2A :在 3A教材 所培養的加法能力的基礎上,繼續學習 2A教材 的加6到加10的加法,然後學習被減數到10為止的基礎減法,為順利學習 A教材 培養必要的 心算能力 。
A :在 2A教材 所培養的加減法心算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加減法心算能力,要求學生達到一看就能計算出來的水平,為學習 B教材 的筆算打好基礎。
B :在 A教材 的加減法的心算能力基礎上,培養加減法的筆算能力,並為學習 C教材 打好基礎。
C :在B教材的加減法運算能力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乘除法運算的基本能力,並為學習 D教材 打好基礎。
D :在 C教材 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乘除法運算能力,並且要求掌握2位數的除法運算,逐漸習慣「分數」概念,為學習 E教材 打好基礎。
E :在 D教材 的加減乘除的 四則運算 和 約分 能力的基礎上,培養分數的四則運算能力,為學習 F教材 打好基礎。
F :提高 E教材 的分數運算能力,培養復雜的分數的 四則混合運算 能力,為學習 G教材 的代數奠定基礎。
G :在 F教材 的分數運算能力的基礎上,培養正負數和代數的運算能力,為學習 H教材 打好基礎。
H :在 G教材 的代數式運算能力的基礎上,培養學生解一元至 四元一次方程 的能力以及學習 一次函數 ,為學習 I教材 打好基礎。
I :在 H教材 的基礎上,學習掌握因式分解、平方根、 一元二次方程 式、 二次函數 和 勾股定理 等內容,為學習 J教材 打好基礎。
J :通過學習代數式、因式分解、無理數、二次方程及方程組、 余式定理 及 高次方程 ,培養高等數學所必須的基礎能力,為學習 K教材 打好基礎。
K :培養學生各類函數( 二次函數 、高次函數、 分式函數 、 無理函數 、 指數函數 )的計算能力。
L :承接 K教材 學習 對數函數 、 絕對值函數 ,開始涉及極限概念,培養學生計算簡單微積分的能力。
M :學習三角函數,要求掌握弧度制、 三角方程 、三角函數圖像及其特徵,然後學習三角恆等變換為學習以後的 N、O教材 做准備。培養學生平面幾何計算能力,學會 數形結合 、建系解決幾何問題。
N :承接 M教材 學習 圓錐曲線 (軌跡)。之後進入數列的單元,學習 等差數列 、 等比數列 、無窮數列以及其它各種數列,並過渡至 微分法 ,為學習 O教材 打好基礎。
O :學習微積分(高等微分、 導數 的應用;積分、積分的應用;微分方程),培養學生代數運算能力。至此公文數學教材全部學習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