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數字科學 > 初中數學如何進行史料教學

初中數學如何進行史料教學

發布時間:2023-01-30 19:43:05

⑴ 數學史料如何進入數學教學

數學,是最能體現人類智慧的一門學科,也是人類文明賴以生存的學科,作為人類思維的表達形式,它反映了人民積極進取的意志、縝密周詳的邏輯推理以及對完美境界的追求。中學數學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學生分析解題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空間想像能力等都非常重要。而數學史教育對中學數學教育的巨大影響力在近年來愈加為人所獲知,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重視數學史的教學,我國也不例外,數學史教學已成為數學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門定製的《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准》於2003年正式出版,該條例明確地提出學生要「感受在人類歷史文明進程中數學的力量,體會數學家們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大無畏的探索精神,激發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對數學的理解感悟能力。」 中學數學老師所要必備的教學素質有很多,其中教師對數學史的扎實掌握是非常重要的一項。教師只有掌握一定的數學史知識,才能改進自身的教學不足,提高自身的數學素養,才能真正的把握到數學發展的脈絡,向學生傳授真正完整的知識。
2、數學史的內涵
要全面的了解一樣事物,我們就要了解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要學會數學,我們就要追問數學的發展歷程。 「研究這門學科的歷史與現狀我是們預測數學未來的適當途徑。」引用法國著名數學家亨利·龐加萊的原話,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只是一味的強調知識的掌握卻不去了解清楚這些知識的發展歷史,那麼對這些學生來說,他們所學到的只是些數學的片段知識,並不能真正地認清數學這一學科,而數學史卻可以給我們展示知識的總體面貌,讓我們更好地地認清數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作為一門研究該學科的產生發展及其規律的科學,數學史不僅僅是史料知識這么簡單,它還可以追溯到數學的內涵、思維邏輯方式的衍化、發展歷程,此外,它還研究數學發展對人類五千多年的文明所帶來的影響以及其在人類歷史上舉足輕重的地位。有人單純地認為數學史研究就是僅僅為了弄清楚有哪些知識在哪一年由哪個數學家提出的,人類目前為止知道了哪些知識、不知道那些知識,毋容置疑,這是數學史要研究的工作之一,也是最為基礎的工作。但是,學習數學史更重要的目的是為了在教學工作中,讓師生站在現代數學的成果上,從源頭處清理該學科的發展方向和發展規律、並認清它的邏輯思維方式,從本質上更好地理解數學,學會數學。
3、數學史在中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
在新課標下改革的大潮下,中學數學課本相應地也增加了不少數學史方面的知識。那麼,數學史在中學數學教學中究竟起著怎樣的作用呢?作為一個即將踏出學校從事數學教學事業的准老師,我覺得具體有以下幾點作用:
3.1數學史能激發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
新課標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重視過程與方法,還要重視學生的情感與態度,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在很多學生看來,數學是一門枯燥無味的學科,它既不像語文那樣語言優美,又不像英語那樣在生活中實用性強,讓很多人提不起興趣來學習。但數學在人類文明上又是不可或缺的,它是一門邏輯性、抽象性很強的學科,如果純粹的去講數學知識不去重視培養數學興趣,那麼學生就只是被動的學習,學習主動性就會受到抑制,而數學史在激發學生 學習數學的興趣就有很大的幫助了,把數學史滲透到數學課堂教學中來能讓數學教學活躍起來,不僅有利於學習效果的深化,還可以激發和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
在課堂一開始,根據教學內容講敘相應數學家的故事,這樣可以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把心思從課間活動中轉移到數學教學當中,這是創造最佳課堂情境,為課堂教學作鋪墊的一種好的方法,不僅如此,在教師講述數學典故的時候,學生的視野還得以開闊,這讓他們知道原來這些看似乏味的知識背後卻有一個如此一番故事,那麼他們對所學的知識提起興趣了。如在講數列的前n項和時,在課堂開始開始的時候給學生講高斯小學被罰算前一百位正整數和的故事,這樣學生的心思很快就吸引到課堂來了。除此以外,教師在課堂中引入歷史名題也起到引起學生興趣的作用,許多歷史名題的提出都與數學家的有關,學生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就會不經意的想到這個問題許多大數學家思考過,就會感到一種挑戰,自己現在思考的題目許多偉大的數學家也思考過,不知他們所遇到的困惑是否跟我的一樣呢,即使想不出來學生也會對題目產生深厚的興趣。
3.2數學史能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中學生的數學教材由於受一定的局限因素的限制,傳授的知識雖然有一定的系統性,但學生對知識的來龍去脈還是不能有個清晰細致的理解,我們就可以利用數學史上人類認知的過程規律,對知識主幹進行垂直梳理,使學生頭腦中的知識脈絡更加清晰,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深刻理解和記憶。數學史可以讓學生更容易去接受新學的知識,在學生第一次接觸代數,第一次面對用字母代替具體的數、時,他們常常會感到迷惑,不知為何要如此,這時教師若想改變這種狀況,就可以在課堂上向學生講述相關數學史料,幫助學生梳理、理解所學的的數學知識。數學的發展歷史很長,而現今學生學習到的數學知識是間接學習所得,以前數學家所經歷的困難正是學生現在經歷的障礙,正因為這些知識產生的過程與學生間接學習的過程十分相似,數學史的講授就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數學知識。總的來說,數學知識是一環緊扣一環的,通過數學史對頭腦中所學習的知識的梳理,學生可以更好地在腦海中建立各知識點間、各學科間以及學習與生活間的聯系,為更為深刻地理解數學做好鋪墊。
在數學歷史上無理數的出現曾引發了第一次數學危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在心理上都不願意接受這一事實,學生在學習這個曾經引起動盪的無理數時並不容易,山西某中學曾做過調查,對於無理數相關知識,70%學生只是會做題目,對無理數的概念並沒有深刻的理解,這勢必對後面的學習造成一定的影響。查閱相關數學史料,我們就發現:在數學史上人們對無理數的發現和理解的過程是想到漫長的,在這個過程當中也犯了不少錯誤,這樣我們就很好的了解學生在學習這一概念時遇到困難是不出奇的,這只是歷史的「再現」。所以,在課堂上教師可對學生多講一些無理數的發展史,這有利於幫助學生理解並接受這一知識。
3.3數學史有助於學生掌握數學思維方法
數學是一門特別的學科,它的特別在於數學有極其嚴密的思維邏輯形式。我們之所以要學習數學,就是希望通過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去鍛煉我們的大腦,讓我們形成精確縝密的邏輯思維方式和鍛煉提高我們的創造能力。實施證明,數學史為這一教育目的的實現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現在中學數學教 材向學生呈現的更多的是系統性的、「天衣無縫」的知識,語言十分的簡練,基本都是按定義、定理、證明、推理、例題練習等固定形式去編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跟多的是單純的去接受這些知識,而缺乏一種真正的數學思維過程,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局限,這樣他們很容易產生不正確的觀點想法,雖然能簡速便捷地接受到大批的知識,卻讓學生輕易認為數學知識學習的過程就固定的是「定義——得出性質定理——做題」,事實是系統化了,卻無法讓學生清楚了解到知識是經過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論證假設、得出結論並完善,逐步的、經過漫長過程成熟起來的,這不利於學生正確數學思維方法的形成。但是,數學史卻可以做到這一點。數學史向學生呈現的不僅僅是明確的數學知識,而更多的是傳授相應知識的創造過程,這就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產生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了。通過數學史我們可以認識到數學的本原與特質,從這一個層面上看,在數學史的引領之下,師生間可以創造出一種雙向的、探索與研究的課堂氣氛。
這樣的例子有很多,例如,我們可以再講數形結合思想時,可以先向學生說在幾何學中有很多長期不能解決的問題,例如立方倍級、三等分任意角、化圓為方等問題,直到十七世紀後半葉,法國數學家笛卡兒以坐標為橋梁、在點與數之間、曲線與方程之間建立起對應的關系,用代數方法研究幾何問題,從而創立了解釋幾何學,至今也得到廣泛的應用。又如,牛頓和萊布尼茲在在古代數學家研究積分學的思想成果上,為解決許多科學的問題創辦了微積分學。
3.4數學史有能培養學生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
一般來說,學生學習的數學課本呈現給學生的都是系統的、現成的知識,並未能體現到數學家們前赴後繼、劈荊斬刺地獲得數學知識的艱辛,數學家所經歷的艱辛而漫長的道路對學生來說似乎只是種形式。但數學這一學科之所以有今天的繁榮昌盛,全賴一代又一代的數學家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去摸索、去奮戰。通過學習數學史,學生可以明白到這一個道理,知道這些數學家是經過怎樣的艱辛奮斗、怎樣的排除萬難、去把知識一點一滴的積累下來給後來者一個更完善的知識環境,他們就會發現目前學習數學所經歷的困難是微不足道的,這樣也就不會被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挫折所打倒。此外,通過數學史學生也會發現從古到今不少著名數學家也犯過如今看來非常可笑的錯誤,數學家跟他們一樣也會犯錯,那麼他們就能正確看待在學習數學過程中所犯過的錯誤,從而樹立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以計算圓周率∏為例子,古今中外,許多的人都致力於∏的研究與計算。為了計算出圓周率的越來越好的近似值,無數的數學家為這個神秘的數貢獻了一生的時間與心血。十九世紀前,圓周率的計算進展相當緩慢,十九世紀後,計算∏的世界紀錄頻頻創新。德國的Ludolph Van Ceulen,他幾乎耗盡了一生的時間,用古典的方法計算到圓的內接正262邊形,在1609年得到了∏的35位精度值,以至於∏在德國被稱為Ludolph數;英國的威廉·山克斯,他耗費了15年的光陰,在1874年算出了圓周率的小數點後707位,並將其刻在了墓碑上作為一生的榮譽。可惜,後人發現,他從第528位開始就算錯了。雖然後來又有了計算機,但人們對圓周率還是興趣盎然,因為數學家們認為對∏的研究可以說明人類的認識是無窮無盡的。在教學圓周率的時候,向學生講述適當的史料知識,這對培養學生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是有積極意義的。歷代數學家在困難面前劈荊斬刺、為數學的通天塔添磚加瓦,他們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頑強的鬥志、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是教育學生最好的模範。
4如何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史
喬治.屈維廉說過:「歷史並沒有真正的科學價值,它的真正目的乃是教育別人。」作為一個准數學老師,我們不只是應該是去學會數學史,更應該是學會運用數學史。教師如果在數學課堂中,結合所教授的內容,有目的、有計劃地融入數學史,不僅可以教學內容更加的豐富飽滿,還可以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使學生醫生受益。那如何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史呢,下面給大家介紹幾種常見的方法:
4.1巧妙利用數學史名題教學
數學史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數學歷史名題對數學知識的補充、發展都起過重大的作用,如《孫子算經》裡面的「雞兔同籠」問題、古希臘的三大幾何難題、哥德巴赫猜想等等,這些歷史名題的提出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現實背景並對實質性的數學方法有所揭示,這對學生理解數學內容和思想方法有極其巨大的幫助。
淺談數學史在中學數學教學的作用通過教師對具有開放性的歷史名題的展示,一方面可以讓學生理解到,數學這個領域是運動著的、是活躍的、未完成的,它不是一個靜止的、封閉的系統。另一方面,學生還能夠認識到數學正是在猜想、錯誤、中發展進行的,數學進步是對傳統觀念的革新,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使他們感受到,抓住適當的、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將是多麼激動人心的事情。
例如,初等幾何著名定理勾股定理的證明,這個定理以它的簡潔性和應用的廣泛性,吸引了很多人。由於年代久遠,已經很難知道誰是第一個證明勾股定理的人了,但它的證明方法各式各樣,高達三百多種,其中有趙爽證明法、美國總統加菲爾證明法、歐幾里得證明方法、利用相似三角形證明方法等等。向學生講述勾股地理證明的歷史,可以使單調無趣的證明過程變得趣味盎然而又富有人性化,跟重要的是讓學生覺得他們是在自己探索知識,從而讓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其中,歷史上這么多名人去證明勾股地理,現在自己也跟那些名人一樣在研究同樣的問題,這個問題就變得不一樣了。即使歷史上已有人用同樣的方法做出過證明,但當學生獨自去解決掉勾股定理的證明時,他心裏面所產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是其他成功的獲得所不能比擬的,而這種成就感也會使學生從此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4.2利用數學史進行新課引入
俗話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師可以運用數學史來進行新課的導入,引發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的思路從上一節課的知識中引導這一節課中,達到上課的最佳心理狀態,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在數學課堂的開端教師向學生適當地講授一些數學知識產生的故事、傳說不僅可以引起學生對知識點的直接興趣,還可以讓學生見識到知識的產生發展過程。當然,要做到這一點老師就要經過精心的設計,力求做到引人入勝,統攝全局,引起共鳴。
舉個例子,在講等比數列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講述古印度國王國王用麥子獎賞智者的故事:傳說古代印度有個國王非常喜歡國際象棋,一天,一個智者與國王下棋並贏了國王,國王說可以滿足他的一個要求,智者提出的要求就是要國王在棋盤的第1個格子里放上1顆麥粒,第2個格子放上2顆麥粒,第三個格子放4粒麥粒,如此類推,後一個格子里放的麥粒數都是前一個格子里放的麥粒的2倍(國際象棋棋盤有64個格子),希望國王把這些麥子賞賜給他.國王想這還不容易,就欣然同意了他的要求。經過計算,發明者要求的麥粒總數就是2的64次方減1,這個數字非常大。用這個故事引入等比數列新課,相信學生的注意力都會被吸引過來,而且還能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機器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究慾望,讓學生情緒高漲,從而產生良好的課堂氣氛。
4.3利用數學史設置課堂結束環節
一節課上得好不好,課堂的結束環節很重要。課堂結束這一環節主要是實現本節課的教學升華,輔助學生對知識點進行歸納整理、挖掘提煉,讓他們理清教學過程的整體思路脈絡,掌握知識的深處內涵。除此以外好的課堂結束環節還可以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讓學生對下節課的內容產生興趣,為下一節課的順利進行做鋪墊。如果這個時候教師能好好利用數學史知識來結束本節課的內容,這樣就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還可以啟發學生的想像力,探究數學知識的奧秘。不僅如此,由於每個學生學習的水平和需要都不盡相同,用數學史來作為課堂的結束環節,可以讓不同基礎的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使扎實掌握好基礎的學生繼續深入探究,也給相對落後的學生啟發。
譬如這樣,陳景潤的老師在「整數的性質」這堂課結束的時候跟學生說:「在自然科學當中數學處於皇後的地位,皇後頭上的皇冠就是數論。而哥德巴赫猜想,則是這頂皇冠上最璀璨奪目的明珠,為了這了明珠許多數學家傾盡了畢生心血,不知將來在座各位誰能把這顆明珠摘下來呢?」就是這位老師在課堂結束的時候用了數學史的知識做結束環節,記起來學生的探究的種子,後來就有了這個世界上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第一個人。
4.4利用數學史講授知識系列
每一系列的數學知識都是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逐漸發展形成的,其中每個環節的知識的獲得都是以一代代人無數的精力和挫折為代價的,數學教學應做到歷史與邏輯的統一,尋找恰當的時機讓學生像當年的數學家一樣經歷和體驗數學創造的必要性和創造的基本方法。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把學生學習過的知識當成一個環節,各個環節用歷史發生的時間和事件串連成一個知識體系,向學生系統地論述各環節知識產生的過程和發展,在教學進度的允許下,教師可以開展適當的專題性學習,適當向學生介紹一些數學史知識,如知識的背景、知識的影響力和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等等,把學生頭腦中的數學知識進行梳理,讓這些知識形成一個相對清晰完整的系統,這樣會起到1+1﹥2的效果了。
以數的發展歷史為例子,在生產活動中,人們為了計量物品的個數,產生出自然數這一概念,在對物品的分割中產生了分數,為了表示有相反意義的量時引入了正負數,在對連續的量進行度量時,又引入了無理數,從負數不能開方出發引入了虛數,並把實數擴展到復數。於是就形成了數的理論發展概況:自然數——整數——有理數——無理數——實數——復數,讓學生一目瞭然,對培養學生知識是變化發展的觀點十分有利。
4.5利用數學史開展探究式學習
數學知識的活動都是經過觀察、實驗、交流、分析、綜合、推理、總結得出來的,但我們的教科書上鮮少反映這一漫長而復雜的過程,教師可以以數學史為載體,對某一概念形成的幾個關鍵特徵進行分析,在學習該概念時,思考學習者可能會感到一定的困難,他們只理解到概念的表面意思,對概念的深層意思卻並不理解,但如果配合學生認知規律去給學生講解數學概念的發展歷程,並對這一數學概念進行拆開理解,再進行知識的序列化重構,然後在這樣的基礎上實施教學,讓學習者在教師的引領作用下,重現數學家們在概念形成所經歷的幾個關鍵的探究活動過程,同時教師進行適當指導,讓學生經歷思維的原過程,不僅能豐富學生學習內容還能增加學生對數學史的興趣,在探索交流的氛圍中獲得知識,通過喜歡數學史進而喜歡數學。
在探究性學習中,數學史還有一個非常普遍的作用,就是創建探究性學習的情景,而創設的請進要考慮到各方面的因素,創設的情景要有吸引性、真實性、切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又要考慮到知識產生發展的規律性和順序性。那麼運用數學史來進行探究性活動情景的創設就再適合不過了,這樣既有利於探究性學習的開展又起到對學生的文化熏陶作用。例如,教師在教授「等可能性事件」知識的時候,可以向學生講述當年今日在數學界所發生的事情,這一系列的數學事件都發生在這一天,這僅僅是一種巧合還是一種正常現象呢?
5小結
綜上所述,數學史不僅是在學生對學習數學興趣的激發,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數學思維方法的掌握有所幫助以外,它對培養學生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不應忽視,在數學教學中利用數學史資源促進教育教學更是有必要的,如果運用的好,它可以使數學課更加的生動而富有感染力。理論應該是為實踐而服務的,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方法去滲透數學史,其中包括:巧妙利用數學史名題教學、利用數學史進行新課引入、利用數學史設置課堂結束環節、利用數學史講授知識系列、利用數學史開展探究式學習,以上是我個人心得體會,由於水平有限,如有不足之處,請多多包涵。

⑵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使用史料

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的運用
史料包括文字資料,也包括實物資料,很多時事也是很好的史料。現行教材圖文並茂,大小字相間,史料較豐富,但由於篇幅所限,教材中對有些問題只能作概括敘述。為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領悟,在教學過程中有必要補充相關的史料。學生通過多種途徑收集、閱讀歷史材料,並從中獲取有效信息,處理歷史信息。這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歷史想像力和知識遷移能力,而且提高了學生的歸納、分析和判斷的邏輯方法,以及在獨立思考基礎上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能力。下面就對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的運用做一些粗淺的分析。

一、史料要「適時」
所謂適時是指補充史料要抓住時機,不能憑一時的心血來潮,隨心所欲,想到哪說到哪,應從教材本身出發,圍繞教學目標思考分析:這些史料是什麼人在什麼時間,為什麼做出來的,可靠性如何?通過在課堂上思考探究,集體討論,課後查閱資料等手段,使學生在自己的思考下形成自己的觀點;最後在教師的點撥之下形成正確深刻的見解主張。這種自主探究史料的方法有效地避免了過去那種教師給出結論,學生死記硬背的弊病,從而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深化。這就要求我們應用史料時一定要找准切入點,該補時則補。
(1)是在學生易產生「錯覺」之處及時補充。例如:在學到「虎門銷煙」這個問題時,有些學生誤認為銷煙就是燒煙。對此,我藉助於學生已觀看了電影《虎門銷煙》讓學生回憶「虎門銷煙」的場景,使學生明白了銷煙是用「鹽鹵加石灰」的方法將鴉片銷毀的,而並非用火燒掉。因為燒過的鴉片埋入地下,如果將泥土挖起來熬煎,仍可獲十分之二、三的殘膏余瀝。而鹽鹵加石灰的銷煙方法,能將鴉片徹底銷毀。
(2)是在探究重大史實、藉助於史料和創設歷史再現的場景時補充。教師利用生動的語言描述、豐富的史料展現,創設出趣味橫生的教學場景,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和發現問題,從而解決問題,提高能力。如學習「二戰」歷史時,搜集「戰爭狂人」希特勒在戰場上的有關史料,引導學生討論希特勒在「二戰」中的作用。一些學生認為:沒有希特勒就不會有「二戰」,希特勒是「戰爭狂人」,沒有他,德國就不會建立納粹黨和法西斯專政,就不會形成歐洲戰爭發源地,也不會爆發「二戰」;一部分學生馬上反駁「:二戰能否爆發,要從當時歷史背景中去考慮——凡爾賽條約引起德國民族復仇心理,1929年至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的打擊,英法的縱容政策等,不管希特勒是否存在,二戰「遲早要爆發。」通過史料使情景再現和課堂辯論,學生統一了認識:個人在歷史進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但沒有希特勒「二戰」也會爆發。
(3)是在重大史實的疑、難點之處聯系現實適時補充。如:在學習「日本法西斯的投降」時,課本只提供了一幅有關簽定投降書的圖片和幾行說明的文字,對日本的法西斯侵略教訓隻字未提。為此,我讓學生搜集今年來媒體不斷報道日本政要參拜「靖國神社」的有關材料。對此,學生往往會想了解「靖國神社」究竟是什麼?這些日本政要為什麼要冒天下之大不諱,多次到那裡去行「神道教之大禮」?教師也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相關的資

教研專區全新登場教學設計教學方法課題研究教育論文日常工作

料,使學生明白:從明治維新以後到「二戰」結束,入祀「靖國神社」的亡靈,幾乎全是在侵略戰爭中戰死的軍人。尤其是「二戰」中那些在亞洲各國姦淫、掠奪、嗜殺成性的劊子手門的幽靈,也被供奉在這里。那麼,參拜「靖國神社」的實質是什麼?我們對此應採取什麼態度?教師可激勵學生主動尋找資料,並通過展示資料討論問題,得出認識:「靖國神社」是日本政府以宗教祭祀為形式,對國民進行軍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參拜「靖國神社」實際上是美化侵略歷史復活軍國主義,是對亞洲人民乃至全世界人們的公然挑釁,我們對此當然要表示堅決反對,同時要保持高度警惕,決不能容忍日本軍國主義死灰復燃,重蹈歷史覆轍。現實生活中的焦點、熱點問題不勝枚舉,而這些問題不僅是新教材所要求的也是學生所關切的。在課堂教學中適時選取,不僅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求知慾望,而且培養和挖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現實就是很好的史料,聯系現實使學生獲得認識現實的啟迪,他們才能切身感受學習歷史的意義,激發學史探史的興趣。
二、史料要「適量」
所謂適量,是指依據「論從史出」的觀點,精造史料。現行初中歷史教育知識容量大,要在有限的課堂45分鍾內處理好教材即要分清主次,對教材內容有所取捨;同時,對個別問題尤其是重點還需適當補充史料加以分析說明。這就要求教師在補充史料時一定要選擇典型史料,不宜過多。過多,一方面會增加學生的記憶負擔,另一方面有可能喧賓奪主,出現下課鈴一響只好「草草收兵」,教學任務無法完成的狀況。因此,教師在補充史料時一定要去粗取精、去偽取真篩選有效的信息。

三、史料要「適度」
所謂適度,是指在選擇史料時,要依據初中學生的現有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難易適中,通俗易懂,如果對初一學生補充的都是些「之乎者也」之類的文言史料,對他們來說,將是「食而不知其味」。同時聯系史料不要牽強附會。只有那些比較重大並且和教材內容存在有機聯系的問題或事件,才可以在教學中進行適當的聯系。因此,不必要求每節歷史課都要有聯系史料。如果為追求形式主義的「聯系史料」,而在課堂上拉扯一些與教材內容並無密切關系的問題或事件,會造成畫蛇添足。這樣做,反而把歷史教學庸俗化了,也難以收到加強思想教育和基礎知識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歷史情景,激發了學生學歷史的興趣,激勵了學生的主動學習精神,由此產生了積極思維的氣勢;通過補充史料,加強歷史事件的聯系,使學生全面的認識,某一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起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廣闊性;通過探究史料,對史料的質疑問難、思考分析,從而使學生初步學會自主研究歷史的能力,進一步的培養起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深刻體會。

⑶ 數學史怎樣融入數學教育

20 世紀70 年代, 數學史與數學教育關系( HPM) 就已成為西方的一個學術研究新領域,美國學者的有關研究、論述和大力提倡是該領域創立與深入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長期以來,雖然人們已認識到數學教學中融入數學史的許多重要意義, 並在教學實踐中有所行動,但其困難和問題的存在也是顯然的. 其中一個顯著的困難和問題就是, 數學教學中需要採取哪些教學策略來融入數學史呢?
1 故事策略
雖說數學史不等於數學故事,但是,數學家或數學界的遺聞佚事, 不僅能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對學生的人格成長還富有啟發作用. 譬如,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 就是在上中學時, 聽了他的數學老師沈元向學生介紹了, 哥德巴赫猜想這一難倒無數數學家的難題後, 其心靈受到了震撼,點燃起了他攀登高峰、摘取桂冠的熱情, 從而他一生醉心於數學, 並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 說故事的目的就是要設計一個教學情景, 這個教學情景主要是能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興趣. 同時,也可利用故事情景引出學生已有的數學概念,或是借故事情節引入要教的數學概念,也可以利用故事情節的鋪設, 呈現給學生想要解決的問題等.

2 方法比較策略

著名科學家巴甫洛夫指出:方法是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東西. 一切都在於良好的方法,有了良好的方法,即使是沒有多大才乾的人也能作出許多成就. 如果方法不好,即便是有天才的人也將一事無成. 數學教學必須要使學生明白,任何方法僅僅是許許多多的方法之中的一個, 其中有許多你可能聯想都未曾想過. 那種始終認為自己是最正確的、肯定自己的思維都比別人的要高明,肯定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的行為,這些都是自負的表現. 而自負是思維的重大過失,它會扼殺真正的思維.

通過搜集比較歷史上的各種不同方法, 不僅能使學生更好地領會每種方法的內在本質,而且能啟發學生,這對培養知識面寬、有能力、有信心、靈活多變的人才大有幫助.

3 追蹤歷史起源策略

數學固然起源於人類對日常生活現象的觀察,但它決不簡單, 有一定的難度, 需要時間去體驗、把玩並體會它的意蘊. 追蹤歷史起源,就是要引導學生去揭示或感受知識發生的前提或原因、知識概括或擴充的經過以及向前發展的方向,引導學生在重演、再現知識發生過程的活動中,內化前人發現知識的方法和能力. 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還能佔有鐫刻於知識產生中的認識能力,這種認識能力正是構成創新思維能力的核心.

4 揭示思維過程策略

將數學研究中的思想和方法的要點原原本本地告訴學生, 使學生充分領略以前數學大師們的靈感,承受他們的啟迪,可以從中學到他們的策略和經驗等.前人的成功和失誤,都是後人聰明的源泉. 數學史可以將邏輯推理還原為合情推理, 將邏輯演繹追溯到歸納演繹. 通過挖掘歷史上數學家解決問題的真諦,學生不僅可以學到具體的現成的數學知識,而且可以學到「科學的方法」,開拓學生的視野,使學生更具有洞察力.

⑷ 如何運用史料教學提高歷史課堂有效性

一、要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與史料進行有效對話

不論是傳統教育還是新課程改革的理念,
都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突出學
生的主體地位,
把課堂交給學生,
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整個過程,
通過獨立思
考、合作討論等方式解決問題,獲得知識,體驗整個研究的過程。同時,學生也
能在此過程中鍛煉自己的觀察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培養自學的習慣,
最終更
好地達成新課程改革的三維目標,
提升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而本人在教學中往往
是通過史料為載體,
用不同的設問,
創設相應的情境,
讓學生作為歷史事件的參
與者去體驗歷史發展的脈絡和走向。

如在《當今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的發展》的教學中,為將三個區域集團用一
條線索串聯起來,
讓學生體驗三個區域性集團的建立和特點,
我設計了三個情境
問題:

1


2004
年法國歐歌葡萄酒公司要出口一批葡萄酒到德國,你覺得該公司要
向德國交納關稅嗎?他們會用什麼貨幣進行結算?」

2


2006
年法國歐歌葡萄酒公司對外貿易擴大,該公司向北美自由貿易區的
美國出口了一批只徵收
5%
關稅的葡萄酒,公司還想讓美國出面協調其向加拿大
出口的葡萄酒也只交納
5%
的關稅,你覺得美國有可能做到嗎?」

3


2008
年法國歐歌葡萄酒公司值北京召開奧運會之機,進一步打開了中國
市場,以
10%
的關稅把酒出口到了中國,公司還想讓中國出面協調其向亞太經
濟合作組織成員國出口的酒也只交
10%
的關稅,中國能做到嗎?」

通過以上三個情境問題,引導學生與史料進行的有效對話,並設身處地、一
步一步深入三個區域集團的發展過程,
並思考其中不同。
這一過程
「提倡學生自
主學習」

「主動學習」
,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以學生發展為本,更貼近
新課程改革的理念。

二、充分利用教材及教材中的史料

教材內容無論從知識的掌握、
還是應對高考都是最為重要的文獻,
教材中的
每一段文字、
每一張圖表、
每一幅插圖乃至每一段引用的史料都是非常值得我們
研讀的內容,只是它們各自掌握的程度要求不同而已。怎樣來處理好這些知識,
特別關鍵的是怎樣運用教材的這些資源來增強歷史學習的有效性,
使學生增加思
維含量,學生不是背課本,而是思考和研究課本。

在《當今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的發展》的教學中,我採用了兩種方法:一是
通過設計問題引導學生自讀教材,讓學生通過認真閱讀本節課要講的教材內容,
去解決教師的設問。這樣就將教材內容材料化、問題化,就是「史論結合」的具
體運用;
二是直接將教材中的有關的內容作為史料引用,
並設計相關問題引導學
生思考、分析,並與學生互動。

比如在
《當今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的發展》
的教學中,
我就引用了教材中的
一段文字作為材料:

材料二

北美自由貿易區啟動後,
美洲的經濟合作和經濟一體化進程並沒有
到此止步,
按原來的設想,
北美三國將把自由貿易協議逐步向中南美洲推廣,

便最終建成以美國為中心的美洲自由貿易區。

——人民版《必修二》

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材料二並與材料一比較,概括出北美自由貿易區的特點。

其實,
只要以新課程的理念重新對教材進行統率,
把教材作為一本最直接的
史料,靈活運用,就能達到鍛煉學生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文字表達的能力。
教師不再教「死書」
,學生也不再「死學」
,就能更好地體現出教與學的有效性。

三、引用的史料類型要多樣化,更要為教學三維目標服務

單純的文字資料會讓學生產生視覺疲勞,時間長久就失去了研讀史料的興
趣;
單純的圖片資料則會讓學生眼花繚亂,
影響學生學習的注意力;
過多的史料
會拖累課堂授課進度,影響一節課重、難點的突破;太難的史料閱讀,既會影響

學生掌握歷史知識,
還會挫傷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
如此這些問題,
要求我們
在選擇史料時一定要精挑細選,
保證史料類型既要多樣化,
又能夠幫助學生順利
的理解史實,達成教學目標

⑸ 如何將數學史融入中學數學教學

《數學課程標准(實驗)》提出:「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他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是一種科學,更是一種人類的文化。營造數學文化的人文氛圍,揭示數學的文化內涵,在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史是必不可少的!我們認為小學數學必須以數學文化內涵為導向重構教學,讓數學史走進小學數學課堂,通過這些豐富內容的呈現,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掌握數學知識的精華,真正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以學科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如何讓數學史走進數學課堂?
1提高教師的自身的數學文化素養。現在的數學教師中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基本的數學文化素養,部分教師知識面太窄,對數學的文化內涵無從把握。有的教師甚至從未讀過數學史或未完整地讀過數學史,於是他們不能正確的理解「滲透數學文化思想」的重要內涵。基礎教育的教師,尤其是貧困邊遠地區的教師團隊在這一方面的問題就更為嚴重,由於供教師參考的關於滲透數學史教育的文獻比較少,所以他們自身的數學文化素養相對滯後。大多數數學教師把有關的數學史知識輕描淡寫,一帶而過,大大忽視了數學史對數學學習的促進作用,。
培養什麼樣的人才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老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為。教師的文化底蘊是數學「文化」的保證,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對數學的理解,對教學活動的組織都反映了教師的文化修養。所以說,提高教師的自身的數學文化素養迫在眉睫。首先,學校單位應有計劃地組織小學教師學習、培訓。而作為教師本身要提高意識,樹立數學史的教育價值理念。有成長意識的教師會主動學習與自身教學有關的資料,熟悉學科最新動態,盡可能擴大有關教學的知識面,從而讓自己跟上時代潮流,做一個專業型教師。從而把數學史融入到數學課堂教學當中,體現數學的文化價值。

2轉變重「知」輕「識」的功利化觀念
在各種考試壓力下,僅僅關注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接受,大搞題海戰術,只會越來越使學生喘不過氣,從而更加厭惡數學。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必須樹立全面育人的教育觀,實施「減負」政策,認真貫徹素質教育,逐漸有序的把數學史的教育滲透到教學中去,重視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掌握數學思想與方法的運用。使學生能輕松愉悅的面對數學,讓他們不再是空洞的解題訓練,幫助學生樹立好數學的信心。

3 改進教材編制, 以數學之趣激發興趣。提高學習熱情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數學,不應是「概念—定義—定理—解題」那樣枯燥乏味。所以,為了能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小學數學教材中,應不同程度的適當的選一些有趣的數學史料作為背景知識。在小學階段,數學史知識能更好的激發孩子們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數學。(1)加強低年級段的數學史教育。從一年級開始就滲透數學史知識,在每冊中都適當安排一些內容,讓學生盡早接觸。從兒童心理年齡特徵看,在低段課程教材中恰當地融入數學史,更能吸引兒童,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熱情。(2)增加新的設計模式。目前總體上說,小學數學教材的內容設計主要有兩種比較好的模式。其一是「習題內容引出數學史」,像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的先由習題第5題創設的游戲情景引出「有些偶數可以表示成兩個質數的和」的結論,進而通過提出問題而引出歌德巴赫猜想的歷史由來,以及我國數學家對此所做出的貢獻。另外一種模式是「閱讀材料式數學史」,比如說西師版的在「倍數與因數」這章內容後以閱讀材料的形式體現出來的:以「陳景潤」為主線展開,有陳景潤的故事引出哥德巴赫猜想。像這樣的豐富的內容模式設計,使得數學史的滲透才更加全面,更具效果,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好奇感,從而產生探索的快樂感,發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因此,教材編寫者有必要根據不同的情況設計不同的模式,以達到效果最優化。

4、讓數學方法、數學名題走進課堂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這是數學教師所熟知的由美國數學家哈爾莫斯所說的一句名言。而作為教師,就應該善於創設問題,讓數學課是由一個又一個的問題,一層又一層深入的問題組成的。而用數學方法論激活問題可以使教學具有靈活性,開放性和探索性。進行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產生變化性問題;引導解題後反思,提出引申性問題等,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同時需要結合數學名題,如高斯的故事:七歲時高斯還不到幾秒鍾把 1到 100的整數1+2+3+4+……97+98+99+100用1+100=101,2+99=101,3+98=101,……,49+52=101,50+51=101,50×101=5050的方法快速的算出了答案。由此可見高斯找到了算術級數的對稱性,然後就像求得一般算術級數合的過程一樣,把數目一對對地湊在一起。
這些具有精妙解題思想的數學名題,必能深深地吸引學生,幫助他們掌握知識的來龍去脈,學習到數學家的堅毅品質及為數學二合科學的獻身精神,進而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

5、 運用數學史開展各種活動豐富課堂
怎樣把枯燥無味的數學課堂變成吸引學生的磁場呢?我們可以通過各種小活動豐富課堂,活躍課堂氣氛。實施這種方式的關鍵在於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和積極性。

第一,課堂上可以進行一些與數學有關的小游戲,數學游戲的參與,既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學生了解數學家解決問題的特殊見解。

第二,開展讀書交流活動。數學史課外書籍的閱讀和交流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利用假期的時間提出任務,要求學生按自己的喜好閱讀數學史書籍、故事,然後在活動課堂上交流自己的心得體會。
學生都是有悟性的,他們可以可以從陳景潤等人研究數學奧秘的辛苦中獲得一份學習的勇氣; 可以從祖沖之的圓周率計算比外國早一千年獲得民族自豪感……
第三,影視資料的運用。影視資料具有直觀形象性這么一個優點,學生在聽的同時又可以看,這種眼耳並用的聲像結合,非常符合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習慣。在活動課當中播放一些相關的數學史影視資料使介紹數學史知識時圖文並茂,妙趣橫生,更能吸引學生,激發他們的興趣。
所以,利用計算機這一現代化的工具為數學史教育服務,把某一數學知識的發展過程娓娓道來,生動有趣。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慾望和自信。
數學史是人類的認識史、發明史和創造史,其中蘊涵著可供後人借鑒的巨大思想財富。在數學文化的背景下學習,能吸引學生自主性地參與學習活動,促使他們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獲得必需的數學。這樣才能有效地彰顯它的文化價值。

最後,建議你多看一點數學史方面的書籍。國內現在也有一些書是討論數學史與數學教育的,像汪曉勤,張維忠的書,

⑹ 如何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史的教育

數學史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它以數學科學的產生、發展的歷史作為研究對象,闡明其歷史進程,揭示其一般規律,它既是數學的一個分支又是科學史的一個分支.作為教育者,如果把數學和它的歷史割裂開來,那麼它的損失將是最大的.長期以來,數學史在中學教學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教材本身反映的比較少,供教師參考的關於滲透數學史教育的文獻比較少,大多數數學老師把有關的數學史知識一帶而過,或乾脆不講,這就大大忽視了數學史對中學數學的促進作用,如果不把數學史融入到數學教學當中,那麼數學的教育價值就難以體現,所以我們要認識到數學史對數學教學的重大意義.
1.數學史在數學教學中的意義
1.1 巧妙運用數學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環節. 老師施教, 學生學習都是主要通過課堂教學途徑來完成的. 引用數學史中與教學內容配合的數學家的故事, 使課堂教學一開始便可以引起學生的強烈興趣, 讓學生集中注意力思考數學問題, 是創造最佳教學「情境」、迅速揭開課堂教學序幕的一種方法, 這種方法能夠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材中的數學內容幾乎每一部分都有引人入勝的歷史典故,比如負數的、無理數以及復數的產生背後都有許多有趣的故事,
事實證明,課堂授課時那些知識豐富、諄諄善誘的老師遠較那些授課時簡單乏味、就事論事的教師受學生歡迎.如果教師在教授一些常見的數學概念、理論和方法時,能夠指出它們的來源、典故及歷史演變過程,將會使學生興趣昂然.比如,教師在講授「勾股定理」時,如果僅僅給出推導證明,學生也能夠掌握.但是,如果教師給出中國古代的證明思路,或者提及古希臘畢達哥拉斯發現這個定理的經過,課堂氣氛就會活躍起來.
在教師教授數學知識的時候,如果能不失時機地、適當向學生滲透一些有關的典故、背景或名人趣事,學生一方面開闊了視野,知道了數學知識的取得是如此曲折動人,就會對知識點產生更深刻的認識.知道了知識的來龍去脈,學生的知識面會得到不同層次擴展.如果他知道,從古至今,「勾股定理」的證法已經超過300多種,甚至還曾經有一位美國總統醉心於這個定理的證明,學生們一會產生旺盛的求知慾,努力從各方面去思考證明思路.
1.2運用數學史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教育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培養學生樹立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是中學數學教學任務一.結合教材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是有一定局限性的,缺乏生動直觀的素材,而數學史中充滿大量的辨證統一關系等的實例,正好彌補這一點不足.比如:在講勾股定理時可以介紹我國數學家趙爽在≤勾股圓方圖注≥ 就總結了「數形結合」的辨證思想,例如32 + 42 = 52 是三個數之間的關系,相對應可建立一有形的直角三角形.這就具有樸素的辨證唯物主義思想.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的一個觀點:物質世界是統一的.
在數學理論體系日趨完善的過程中很多辨證量是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的好素材.比如常量與變數,正數與負數,有限與無限等.這些有助於我們作為數學老師在今後的教學中深入挖掘教材,將教材背後的數學史知識提取出來,在潛移默化中傳播給學生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1.3通過數學史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數學史是數學家的奮斗拼搏史,展示著數學家為真理而獻身的偉大人格和崇高精神.數學新教材中有很多閱讀材料,可以讓學生了解到我國古代數學研究的累累碩果:如我國著名的數學典籍《九章算術》,其中首次提出了正負數的概念及運演算法則,使得代數學早於西方於公元前2000年就產生了;著名的勾股定理是西周數學家商高最早提出來的,故其又被稱為商高定理;劉徽首創「割圓術」,科學的得出徽率(即圓周率)3.14;同時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鼓勵學生自己查閱相關資料,譬如關於「圓周率」,學生一定會查閱到祖沖之對圓周率進行運算得出傑出成果是π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值的計算精確到小數點後6位小數的人,並可以了解到祖沖之在追求數學道路上的感人故事;又如楊輝的「三角陣」比法國「帕斯卡三角形」的發現早500多年┅┅這些傑出的數學家及其成就鑄就了中國數學的光輝歷史篇章.這樣既可以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從而轉化為為祖國建設事業而刻苦學習的責任感和自覺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學生培養不畏艱難,艱苦奮斗,刻苦鑽研的獻身精神.這樣的例子在數學中還很多,只要教師巧妙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很多類似的德育教育素材的.如在教學「相似三角形應用」時,我採用了《九章算術》中的「四表望遠」,它記載了古代如何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識來解決,這樣可以說是一舉多得.學生在體會著數學知識的延伸時,又會驚訝於我國祖先的傑出才華,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從而激勵自己努力奮斗.
我們擁有輝煌的數學史,我國是數學的主要發源地之一.數學史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依據,我們中華民族是最富有聰明才智,最勤勞,最富有創造力的民族.學習中國數學史,了解數學史,了解古代先進的成就,以增強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強我們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信心.

2.滲透數學史教育的方法
2.1以史入題
印度國王舍罕褒賞國際象棋發明者的故事想必我們都知道,是一個有趣的故事,把它作為「等比數列前n項和」這節課的開頭,我想學生很快就會進入最佳學習狀態的.這就是一個好開頭的作用.要做到能夠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求知慾望,利用數學史,結合教學要求採用適當方式引入.
2.2引用數學史,突出思想方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個道理誰都明白.在數學教學中更重要的是注意方法教學:舉一能否反三就在於是否掌握了其中的思想方法.如果我們教條地把一種思想方法傳授給學生,他們未必能接受,而數學史中隱含了很多的數學思想方法,我們怎樣才能恰到好處地將前人的思想方法介紹給學生.這就需要我們這些執教者不斷的學習總結.
中學生對於勾股定理接受起來是很勉強,而趙爽的「勾股圓方圖」就使得證明更易於理解.證明方法是:「案弦圖,又可以勾股相乘為朱實二,倍之為朱實四,以勾股之差自相乘為中黃實,加差實,亦成弦實.」用字母表示即:
2a b + (b – a)2 = c2 即 a2 + b2 = c2
幾何代數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所體現的也就是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這種思想方法在解決一些疑難問題時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們應注意挖掘數學史中的數學方法,並恰當的滲透到數學教學中.使學生能直觀地接受.
3 滲透數學史應注意的問題.
3.1形式多樣靈活
以人教版新課標初中數學教材為例,書中是以選修的方式在「閱讀與思考」欄目中呈現數學史的內容的.這些內容教師可以作為課外閱讀材料讓學生自學,教師也可以在教學時把它作為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啟迪學生數學思維的材料加以靈活運用.
在教師靈活把握數學教材中的數學史部分外,教師還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恰到好處地適時向學生滲透一些與所學數學內容有關,而教材中又沒有呈現出來的數學史內容.我們剛剛舉過的等比數列求和的例子是開篇引入的,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很好的完成本節的內容.如果我們設置一個令人回味的結尾,我想也許會給有心的學生開拓一條寬廣的路.比如陳景潤的老師沈元用一數學猜想來結束課堂:「自然科學的皇後是數學,數學的皇冠是數論,而歌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冠上的一顆明珠``````」也許就是這么一個奇特的結尾才使陳景潤摘下了這顆數學明珠.
我們既要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課上時間,更要合理開發利用課外時間,讓學生能拓寬數學知識領域.
3.2滲透要全面
我們有輝煌的數學史,數學是璀璨奪目的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偉大的數學貢獻不僅是當今進行愛國注意教育的絕佳材料,而且古代數學家實事求是,敢於堅持真理、勇於攀登高峰的高尚品德,也可以激勵後人振興中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而奮斗的自強精神.但從元代中葉開始,中國的古代數學逐漸衰落,即而被西方數學趕超.近代成績寥寥無幾.所以我們應了解外國數學史,科學無國界.綜合起來看一定會對數學的教育教學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3.3正確介紹史料
作為數學老師,在介紹數學史料時,要本著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一定要依據歷史的記載,不能因為要突出中國數學史而隨意更改年代去削弱外國數學史的成就.
以劉徽的「割圓術」為例,我們都知道它是在中國最早具體體現極限思想方法的,我們就不能告訴學生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因為阿基米德要比劉徽早400年左右發現.他們的成就都是世界的財富,我們都應該尊重.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工作中要大量閱讀有關材料,以免誤導學生.
3.4要密切結合教材
滲透數學史教育並不是單純以歷史為目的的.在教材中適當結合數學史知識,目的在於促進數學教學.畢竟我們的數學教材主要是教授數學知識的,數學史的滲透要恰到好處,不必系統,以防止出現喧賓奪主的結果,這類內容的教學最好能夠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
以上是我對數學史教育的一點看法.在數學教學中挖掘教材中的數學史教育資源是教材培養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具體體現. 著眼於現在,我們應注意在工作中加強數學史的學習.注意收集數學史料,並能恰當地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從而不斷完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藝術.在數學教學中運用好、發揮好數學史教育在教學中的作用, 可以使教學內容生動、具有感染力, 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對提高教學質量有著事半功倍的作用.

⑺ 淺析如何運用史料進行歷史課堂教學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新的課堂教學方式不斷出現,猶如一夜春風,呈現出了「千姿百態」的教學模式。而對於歷史課堂教學來說,無論是哪一種課堂教學方式或所謂的模式,都離不開對「史料」的運用。因為無論對於歷史這門學科,還是對於歷史課堂教學來說,史料的價值是至關重要的。而如何在歷史教學中運用好史料,尤其是面對連史料的概念,都不是很了解的初中學生來說,歷史教學就顯得更難開展,然而沒有史料的歷史教學,肯定是空洞的、無力的,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也更是無從談起。所以初中歷史教學必須要重視史料的作用,以及史料的運用和技巧。如何在初中教學中運用史料教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弱水三千」,現僅從以下幾個方面,粗略談一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的幾點看法。
一、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
在實際的初中歷史教學中,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了大量的史料,方式方法也變化多樣,藉助多媒體技術和新的教學模式的運用,使課堂絢麗多彩,聽者目不暇接。然而無論怎樣運用史料,必須要有一個宗旨,那就是史料教學的運用必須緊扣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課堂教學如果是教師帶領學生行駛的一艘木船的話,那麼它最終航行的目的就是到達核心素養的彼岸,教學方法的春風再溫暖舒適,也不能脫離核心素養這個目的,縱然風再大,也只能在「蘆花淺水邊」。所以在實際的歷史教學中,史料的選擇和運用必須體現核心素養的五個方面,即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歷史價值觀。如果史料教學中體現不了這些素養的話,那麼課堂教學再絢麗,也只是「綉花的小船」,行之不遠。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恰當的運用史料教學,充分體現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比如在人教版九年級歷史下第四課《經濟大危機》這一課中,要把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充分體現,就需要合理恰當的運用史料教學。在這一課的教學中,可以首先利用圖片史料,展示「美國汽車長龍」 、「交易所前的擁擠人群」等圖片史料,讓學生了解美國經濟危機爆發前的社會狀況,用圖片史料讓學生感受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前美國社會的狀況,利用直觀的圖片史料,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然後教師結合這些史料分析,得出所謂「繁榮」的背後蘊藏的危機,在此基礎上,展示「1929-1945年美國失業率」的圖表史料和「英國失業者街頭求職」的照片史料,讓學生討論思考,從這些史料中分析危機爆發前,那種所謂的「繁榮」其實是虛假繁榮,從而讓學生能夠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為歷史敘述的可靠證據,並據此提出自己的歷史認識,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在此基礎上再次展示發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一個美國煤礦工人家母女的「對話史料」以及1920—1929年美國貧富分化,以及各階層工資比例的兩段文字史料,然後同學生一同探討出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從而讓學生利用歷史情境形成合理的想像,更好地感悟和理解歷史上的各種現象,同時能夠客觀論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從而培養學生的歷史理解、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當然除了這些素養外,要讓本課主旨得到進一步的升華,就需要利用史料滲透歷史價值觀核心素養,所以這一課,可以展示羅斯福的生平史料,以及他面對經濟危機所應對的措施,讓學生意識到羅斯福在美國歷史上所起到的關鍵作用,讓學生們意識到只有把個人的價值同祖國民族的利益相結合,才能實現自己最大的價值。讓學生們對歷史事實、人物的判斷與價值判斷相統一,從而在對歷史真實和歷史意義的追求中,凝練出來正確的價值取向。所以史料教學的運用方式方法多種多樣,但必須有的放矢,始終要圍繞著歷史核心素養這個目的,只有這樣,在「蘆花淺水邊」的這艘課堂教學的木船才會行的穩,駛的遠。
二、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作為一線的歷史教師都知道,史料教學的運用必須圍繞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在此基礎上我們就需要慎重的選擇史料了,可以說史料選擇的類型和角度,直接關繫到一堂歷史課教學的成敗,而面對浩如煙海的史料,我們如何選擇,如何把選擇的史料運用到實際的教學中,更好的為課堂教學服務。這就需要歷史教師有扎實專業的素養,和敏銳的史料意識。而這種素養和意識不僅來自專業的學習,更源自於實際的教學經驗。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歷史教師同仁都會感到,往往一堂課的知識點,都會有大家最熟悉的史料,我們一上某一課,要用史料教學時,第一時間也會想到這些「經典」的史料,可以說在這些
「經典」史料運用後,往往課堂教學效率高、氣氛好,事半功倍,讓其他史料黯然失色,教師會有一種「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感覺。再用人教版九年級歷史下第四課《經濟大危機》為例,如果讓你用史料表現經濟大危機下,資本主義國家的表現,那麼課本上的「等待領取救濟麵包的長龍」的照片、「英國失業者街頭求職」圖片、「1925—1945年美國失業率」的圖表,這些史料雖然直接來自課本,但它們能從不同的角度,反應出經濟大危機下資本主義國家的真正表現出的危機。相信只要上這一節課的教師,運用到史料教學,都繞不開這三個史料,它們就是《經濟大危機》這一課的經典史料,所以一堂歷史課史料的運用,不在於史料多麼與眾不同、多麼標新立異,而在於是否符合一堂課的主旨和教學目的最佳完成,從一節的實際出發,這些史料就在我們身邊,它往往就是我們教學過程中的「滄海」和「巫山」。關鍵我們要學會選擇,這個選擇,這個「曾經」和「除卻」的過程,就是我們教學經驗積累和升華的過程.
三、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
正確合理的選擇了史料後,不意味著就一勞永逸了,因為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不一樣,他們的基礎、理解能力和智力水平都會有所差異,所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要利用史料教學,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挖掘每個學生的潛力,面對班級全體學生,採取不同的史料教學方法。而這個目的的實現,可以通過不同類型史料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來實現。再以《經濟大危機》一課為例,面對「後進生」,我們可以用「淺種稻」的方式,展示經濟大危機下的圖片史料,讓他們回答經濟大危機下,究竟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況,既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又可以讓他們參與其中和其他同學一起探究後面的歷史知識。面對「中等生」,我們可以用「不深不淺種荷花」方式,出示有關經濟大危機原因方面的史料,讓他們和不同層次的學生分析經濟爆發的原因,既可以把他們的潛力充分挖掘出來,又可以利用「中等生」這一班級最大的群體,中間帶兩頭,活躍整個班級的課堂氣氛。面對「學有餘力」的學生,就可以用「深處種菱」的方式了,展示羅斯福本人以及羅斯福新政內容的有關史料,讓學生思考羅斯福新政的特點及其影響,並讓他們學會評價羅斯福,這種史料的運用,一方面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學有餘力」學生真正的「餘力」,同時也能帶動其他學生的積極思考,從而通過不同史料的運用,以及史料角度的不同運用,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讓不同特點的學生在課堂的「湖面」上茁壯的成長。
綜上所述,史料教學法是初中歷史教學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種的教學方法。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慎重的選擇史料,並注意結合課堂教學實際,最大限度的把所有學生的潛力發揮出來,讓史料教學的方法發揮到最大的限度。讓教師和學生經過「種菱、種稻、種荷花」的耕耘後,經歷了「滄海」和「巫山」,能在「蘆花淺水邊」欣賞課堂最美的風景!

⑻ 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合理運用史料教學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的運用也越來越普遍。適當合理地運用史料,不僅可以減少學習課程中的枯燥感,同時還可以借古論今,引發人們對現代問題的思考。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將史料引申到課程中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史料知識 歷史課堂 初中教學
史料是歷史課程的靈魂,歷史這門學科在史料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沒有真實的史料,歷史課如同空殼一般,無法真正發揮教育學生的作用。學生學習歷史,目的不僅僅是了解歷史上真正發生過的案例,更是通過學習的過程,培養自己的思考能力。以史為鑒,可以明智。因此,教師應加強對史料的重視,並在課程中合理運用,從而激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一、史料在初中歷史課程中運用的現狀
(一)在課程中所佔比重不合理
很多教師都知道該將史料融入到課程教學中,然而,在「用多少」「怎麼用」上卻沒有進行合理設計。一些教師為了給學生多講解些知識,往往選用大篇幅的史料內容,而忽視了與教材間的平衡性,導致學生學習任務繁重,壓力過大。另一些教師則是把重點完全放在教材上,對史料的提及並不多,甚至是沒有,致使很多學生對所學內容理解不透徹,提不起興趣,從而耽誤了學習。
(二)引用史料的方式不當
歷史是初升高必考的一門科目,因此很多教師都把教學重心放在學生的成績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會引用史料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但往往都是單方面口述的方式,採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形式呆板、單一,導致很多學生對歷史不感興趣,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影響了學習積極性。所以這就需要教師順應新課改的要求,改變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發揮學生學習的能動性,激發其學習熱情,提高教學質量。
二、在初中歷史課程中合理運用史料的作用
(一)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初中生學習主動性不強,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應當注意知識的傳授外,還要加強對學習興趣的培養。史料都是由一個個真實的故事組成,含有曲折的情節、復雜的人物,學起來充滿趣味性。同時,當學生對一件歷史事件感興趣時,會自發尋找與之相關的其他信息,不知不覺中培養了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
例如,在講到武則天創造的大唐盛世時,很多同學都會產生疑問:武則天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她到底經歷過什麼?又是憑借著哪些能力,才能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至今唯一一位女皇帝?……教師可以解答這些問題,也可以建議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這種教學方式可以真正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熱情,培養其學習的主動性。
(二)培養學生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
歷史上發生的事情都是真實存在且不可更改的,學生在學習歷史時就應當認識到這一點。尊重歷史、接受歷史,並要從中領悟歷史經驗教給我們哪些道理。如,當教師講到清朝末年,清政府由於昏庸無能,被列強逼迫著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致使百姓民不聊生,流離失所時,學生就應該聯想到,現如今的祖國雖已足夠強大,但是還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識,每一個國人都應為祖國富強而作出努力,讓喪權辱國的情況再也不會發生。同樣,當學生了解了孟母三遷、岳母刺字這樣的歷史故事時,也要學著從中吸取有價值的信息及經驗,古學今用,這是學習歷史最大的價值所在。
(三)鞏固課內所學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歷史是傳承而來,每一部分看似獨立,卻也是由之前的歷史故事延伸發展而來,同時也是後續歷史的鋪墊。學生閱讀課外史料,對歷史會有更深的理解,也容易掌握課內所學知識,強化記憶。如,當學生學習了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之後,由於生性殘暴,迫害了很多無辜百姓,致使秦國很快滅國時,就會很自然地理解為何漢高祖劉邦在治國時如此重視百姓之基。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正是有了前朝之鑒,才使得漢朝統治如此深得百姓之心,從而建立一代盛世。
三、將史料合理運用到課程中的實施要素
(一)運用鮮活史料,激發學生興趣
史料的選擇應當以課本教材為載體,在難度和內容上適合中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才能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符合教學目標,順應新課改的發展。例如當教師講到三國時期的歷史典故時,可以聲情並茂地講述那個時期的戰役、謀略、人物等。同時,還可以給學生布置作業,讓學生去搜集資料,盡可能詳細了解自己最喜歡的一場戰役或一個人物,用一堂自習課的時間請每位同學介紹自己搜集到的內容。這種教學方式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動力,擴大學生知識面。
(二)根據教材選擇內容
史料不僅在內容上要進行仔細斟酌,在課程引入時也要進行合理設計。一些教材內容晦澀難懂,通過史料來幫助學習,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加深學生理解和掌握。但是一些歷史課文本身就具有極強的趣味性,再引入史料未必會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可能還會帶給學生更大壓力,加重負擔。
(三)注意遵循學生的年齡特徵
初中生處於智力發育階段,更易接受直觀的、表面的教學形式。因此教師在選擇史料材料時,應盡量避免直接從名著典籍中摘選,如《史記》《左傳》就超出了中學生的能力范疇,達不到教育的目的。因此,甄選材料時應偏向語言直白的文章、圖片或者視頻等,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達到教學目標。
(四)注重自身對史料的積累
學生在課堂上常常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而教師作為教學路上的引導者,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才可以隨時解答學生的各種疑問。這就需要教師不僅僅在備課時對所教授的內容做好充足准備,更要在平時生活中多學習、多看書、多思考,不斷提升自己的歷史知識水平,這樣才能在課程中從容應對學生的各種問題,並為學生樹立榜樣,用自己的教學魅力感染學生,讓學生對歷史充滿興趣,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歷史,鍛煉自主學習能力。
四、結論
綜上所述,在初中歷史課程中增加史料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形成愛讀史、會讀史的良好習慣。同時,學校和教師在教學課程中也應當注意合理設計課程內容,使史料既不會過多,破壞了教材的主體地位,也不會太少,使其達不到相應的效果。而在史料的選擇上,也需要教師多費功夫,不能晦澀難懂,也不能太過於簡單,而且要符合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通過史料,能大大增加學生對於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從而有助於其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⑼ 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正確開展史料教學

個人理解有以下幾點:
1、在教授課本主幹的同時穿插史料教學。
2、採取視頻等方式進行教學。
3、在史料教學中滲透歷史核心素養。
4、適時鍛煉學生的史料解讀、信息獲取能力。
5、教學要貼近生活。
希望對你有幫助。滿意請採納。

⑽ 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加強數學史和數學文化的滲透

數學是一門歷史性很強的科學,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數學不只是教會學生知識,數學的功能已從知識的學習滲透到數學作為一種文化的載體,是要學生從數學的學習中體會數學的文化功能,是要學生從數學的發展史中學到前人思考問題的方法,而數學史就是一部數學的文化史,現代微分幾何的奠基人陳省身說:「了解歷史的變化是了解這門科學的一個步驟」。在初中數學的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的滲透數學文化史的教學,讓學生覺得數學不僅僅是為了解題,還有很多有趣的內容。下面就在教學中應怎樣滲透數學文化史的教學談點看法。
一、教師要充分的認識到數學史,數學文化的教育意義
新課程標准把素質教育的核心「人的全面發展」著重賦予數學教育,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顯著特點,在傳統的初中教材中幾乎沒有數學史的介紹,學了十多年數學的學生對數學史的了解幾乎為零,這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極為不利。在初中,如果教師有意識的滲透數學史的教育,會有積極的意義。

(1)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長期的應試教育所培養的人才已經不能適應當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高度滲透的現代化社會,社會需要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恢復科學的人文面目,使科學與人貼近,數學文化史涉及到人類文化的各個方面,在教學中多滲透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學習數學才會覺得自然,才會認為數學是有用的。而且數學在發展的過程中,有文理交叉,數學上一個概念,一個公式的產生都是自然科學與人文學科的結合,這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

(2)能夠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責任感,中國的數學有很悠久的歷史,在十四世紀以前,中國一直是世界上數學最為發達的國家,出現了很多優秀的數學家,其中在代數和計算方面更是成績顯著,著名的有《周髀算經》和《九章算術》,了解這些對學生很有啟發,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說這也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
(3)培養學生優秀的思想品質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很多初中學生的學習毅力不強,思想不集中,學習沒有方法,而且很多學生沒有吃苦的精神,在數學的發展史上,有很多數學成果的出現,都是前人類經過艱苦的努力,有的甚至是幾代人的努力才獲得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舉一些例子,例如歐拉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幾乎是在雙眼失明的情況下,靠驚人的記憶和心算能力進行研究和寫作。教師如果經常講一些這方面的例子,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怎樣把數學史和數學文化滲透到平時的教學中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閱讀材料,恰時恰點的滲透數學史

數學史的滲透要根據教材的內容做好安排,也不是每節課都要講一些數學的發展史,例如在講整式這一章,其中有一個閱讀與思考:楊輝三角,如果教師把這個閱讀與思考僅僅是放給學生自己看,那就失去了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機會,何況有很多學生不會去看這個材料,楊輝三角形,又稱賈憲三角形,帕斯卡三角形,是二項式系數在三角形中的一種幾何排列。其實,中國古代數學家在數學的許多重要領域中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中國數學史曾經有自己光輝燦爛的篇章,而賈憲三角的發現就是十分精彩的一頁。教學中除了教材中的思考以外,還可以讓學生觀察這個三角形的各個數的特點,不只是讓學生探索展開式中,還可以讓學生探索,甚至更高的次數的展開式,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可以補充有關數學家楊輝的資料以及賈憲的資料,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

(2)對數學史的教學,不只是在課堂上,要把這個工作延伸到課外
教師要不定期的給學生任務,讓學生去讀一些有關數學史的書籍,當然書籍的選擇最好是由老師指定,因為初中學生能看懂的課外數學讀物並不是很多,學生的選擇有一定的盲目性,學生看書以後可以要求學生寫讀後感,寫讀書筆記,並要求在同學間交流各自的看法,如果教師長期要求學生這樣做,對學生是一種很好的鍛煉,也只有這樣才談得上是素質教育,數學教學如果僅僅停留在老師講題,學生做題的循環中,哪有素質的提高?
(3)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的內容滲透數學文化的教育
特別是數學與文學藝術的聯系,這無疑會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在學生學會解一元二次方程以後,可以補充黃金分割的知識,因為黃金分割在繪畫中應用很廣泛,當然黃金分割也存在於數學中,在這里教師就要把這個黃金分割點的來龍去脈給學生介紹清楚,黃金分割點來源於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當時有數學家提出這樣一個數學問題:給出任何一個線段,在其上找一點,這一點把線段分成長短兩部分,使得全長與較長部分的長度的比等於較長部分與較短部分的長度的比。實際上這是解一個一元二次方程:,學生解這個方程是不困難的,但解出來的有一個根是負根,要捨去,另一個根,也就是這個點在這條線段長度的0.618的位置上。在教學中要多舉一些應用黃金分割點來繪畫的例子,這樣學生的興趣提高了,學習數學就有了源動力。當然,數學與音樂,文學的聯系這里就不一一舉例了。
總之,在數學史,數學文化的滲透中,不要走入極端,過分渲染,因為初中數學的主要任務還是以抓基礎知識的學習為主,但是要把數學史與數學基礎知識聯系起來,以培養學生數學的思考問題,學習前人類解決問題的方法為主。只要廣大的初中數學教師勇於探索,勇於創新,數學的教育功能就會得到加強。

閱讀全文

與初中數學如何進行史料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3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