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數字科學 > 聽數學怎麼解讀教材

聽數學怎麼解讀教材

發布時間:2023-02-09 03:52:53

① 如何正確解讀教材

一、教材是什麼?教材是完成教學任務的依據,是「課程標准」目標的具體體現,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是教和學的憑借,是教學過程的支架,因此語文教學要圍繞語文教材進行。二、教材解讀的范圍教材解讀不再是狹義地對教材內容的解讀,而是對學生發展和學校社會背景下的整體解讀,這樣才可以把握教學設計的方向。現代教材解讀應該從以下五個方面展開:教學環境分析、課程目標的設置、課程內容的組織、課程的實施、課程的評價。新課程理念下的教材解讀,對教學環境的分析顯得尤為重要。教學環境分析是指各校內部、外部的環境分析。其中,學校內部環境分析主要包括本校學生、師資、學校條件等的分析;學校外部環境分析主要包括有關村社、信息、學校周邊地理環境、自然環境的分析。教學是針對本校、本年級、本班級特定的學生群體的,每所學校所處的環境各有不同。進行教材分析時,不能單純從教材出發,首先進行學校內外部環境的分析,學校內外環境的分析越客觀、越准確,對我們的教材解讀就越有幫助。這樣,不僅對教學背景有了准確的把握,並且可以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為整合教材內容打下堅實的基礎。三、怎樣解讀教材?(一)教材解讀的內容1.弄清教材對「課標」要求的具體體現。2.了解教材的編排體系。3.把握教材的特點。4.明確教材的教學目標。5.清楚教材中的重點、難點。6.解決教材疑點、疑難。(二)教材解讀的形式1.名師解讀。充分發揮名教師的引領作用。2.教師個體解讀。體現個性化的理解。3.備課組或教研組集體解讀。搭建交流的平台。(三)教材解讀的層面1.整體解讀。教材整體解讀。從整體上對教材進行把握,包括學段教材解讀、全冊教材解讀、整套教材的編排特點、整體安排等。2.單元解讀。領會單元安排特點和要求。3.課文解讀。包括課文、注釋、插圖、課後思考等。(四)教材解讀的途徑解讀教材要「與作者對話」、「與文本對話」、「與編者對話」。要想一想「文本究竟說了什麼?」、「文本想要說什麼?」「文本能夠說什麼?」、「文本應該說什麼?」1.與作者對話。實現與作者的對話就是要理解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作者要表達什麼樣思想情感,要傳達什麼樣的信息。弄清作者「想要說什麼?」也就是說,之所以作者這樣表達,背後一定有一些相關的因素;之所以這樣描寫,一定有相關的背景。因此,我們必須注意到作者個人生平、歷史背景怎樣,當時有些什麼思想,做到「知人論世」,只有做到與作者的對話才能實現對文本的准確解讀。同時還要學習作者其它相關作品,了解作者的作品風格等。2.與文本對話。教師細讀文本是教材解讀的重要前提,一篇課文不管以前有沒有讀過,有沒有教過,都應該細細地讀上幾遍,形成自己的閱讀體驗。課堂上師生對話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師對文本的理解與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之間的對話與碰撞。教師對文本的解讀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對文本理解的深度,教師對本文解讀的獨特性行影響著學生思想的發展。《論語》只有區區幾萬字,可是根據台灣著名哲學教授傅佩榮先生考證,歷代以來,至少有四百多家註解,原文每一句話都有五六種解法,而且每一種講法都有道理。這就是說,《論語》的每一句話都是有生命的,他能夠透過不同時代研究者的心得開枝散葉、繁衍生息。可見,不同的人讀同一本書往往會有不同的理解,特別是人文方面的書,正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作品一旦發表,就好比嬰兒離開母體,好不好看,評價全在別人。有時還會出現「過度闡釋」——連作者都沒有想到的,卻被人家解讀的五花八門。其實也正是豐富的「解釋」讓成其為經典。不過在理解文本時,我們必須要表明自己的立場,怎樣的解讀才是恰當的、正確的,我們的解讀即使已脫離作者的意圖,也要有自己的東西。我要提醒大家一點,教材拿來後,首先要自己讀,要不斷的大聲朗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我看到一些教師教材拿到手裡,文章還沒有怎麼讀,就忙著找資料,看教參,上網搜尋各種教案設計,可謂捨本逐末。3.與編者對話教者要與編者對話,只有與教材編者對話,才能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明確選編編寫意圖對於老師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只有明白了選編意圖,我們才能將課文定好「位」。只有與教材編者對話,才能確定正確的教學目標。任何一篇文章,置於特定的學段、特定的單元,有著它的作用與理由。而這又是你確定教學目標的重要依據。明確了教材編寫者的意圖,你就能確定教學目標,逐步實施你的教學。實現與編者對話需做到通讀教材,領會全冊教材的訓練體系。教材編寫有其很強的系統性,知識積累和訓練都是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呈螺旋式上升的。這個系統在課標和參考用書上可以找到相應的闡述。教師把握住了教材知識的系統性,就先等於抓住了教材的根本,授課時就知道哪些知識應該講,應講透,應拓展,應延伸,上課就不會無所適從,而是有的放矢,講為學用。四、教材解讀的一般步驟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圍的事物或現象處於一定的相互聯系中。反映在教材解讀上,就是要充分校本化地解讀、處理教材。教材解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選擇適合本校、本年級甚至本班學生的教學。一般來說,解讀教材應從解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入手,解讀教材的內容和結構,明確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挖掘教材的科學方法、能力培養、思想教育因素,知道工具性、人文性在語文教材中的體現,分析教材中的學習心理問題,設計適當的教學方案或提出合理的教學建議。其基本步驟可概括為「五讀」。(一)語文課程標准――研讀課標是學科教學的指導性文件,綱領性文件,是編寫教材和進行教學的依據。它詳細規定了課程的性質、任務、教學目標等。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是中心校還是村小,課堂教學都要受課程標準的指導,因此,在解讀教材時應以課標為依據,以課標的要求為目的。認真研讀課標是教師正確進行教材解讀的前提。(二)有關資料――泛讀,明確課程的地位和任務所謂泛讀,指在進行教材解讀時,閱讀語文課程標准解讀、教學參考書、語文教材、與教材有關的報刊雜志等,所謂厚積薄發就是這個道理。目前,各中心校的圖書室也初具規模,基本建成,各類圖書資料上萬冊,還有各種光碟及東北師范大學遠程教育中心上網卡供廣大村小教師查閱學習。各村小還有中央遠程教育模式資源供大家學習。(一)要通過這些資料的閱讀,明確語文教材在整個小學教育中的地位和任務,明確語文知識在各個教學階段「螺旋式」上升的情況。 如:小學生寫字要求的螺旋式上升(鉛筆、鋼筆、軟筆),語文工具性體現出來的螺旋式上升(口語交際、寫一段話、寫一篇短文、寫一篇完整的文章、寫一篇有一定中心且有一定文採的文章)。(二)要明確語文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 如:品德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與語文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美術課中的美育與語文教材中蘊含的培養學生懂得美和欣賞美的要求;又如:《臘八粥》《會飛的蒲公英》《窮人》《植物媽媽有辦法》《藏羚羊的跪拜》《網上呼救》等課文涉及到方方面面,有些內容對村小學生來說比較陌生,這就更需要村小教師進行廣泛閱讀。通過泛讀,教師深入了解了課程標准,使教材解讀既按教材又不局限於教材,全面深入地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落實小學語文教學的各項目標。通過泛讀,教師了解了更低年級和更高年級語文教材的內容,為本階段的語文教學選擇一個恰當的起點,實現與前一階段和後一階段教學內容的順利銜接。通過泛讀,教師了解了語文、數學、品德、綜合實踐、科學、英語、音樂、體育、美術等相關學科的內容和進度安排,就可以更好地確定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合理地安排語文教學內容的次序,選擇合適的語文習題。如:有的村小教師經過泛讀,發現語文第一單元與品德第一單元就有相通之處,創造性地對教材進行了學科整合。(三)整個教材――通讀,對教材有一個總體認識所謂通讀,是指教師閱讀所教全部小學語文教材。它不要求對教材的細節進行研究,而是通過對全部教材的閱讀,了解整個教材的基本內容、知識體系、結構特點以及各部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和邏輯關系,搞清楚教材內容是怎樣循序漸進地加以組織的,並結合課程標準的精神,分析教材的編寫意圖、內容選取、程度要求、風格特點等。通讀教材,對教材的體系結構、地位作用、文字內容、語言表達等方面進行整體了解。只有全面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掌握教材的技能體系,才能弄清教材要實現的目標,才有利於分析、處理教材。教師熟悉了教材的體系結構和目標定位,教學設計時就可以前後照應、整合內容、反復滲透,就容易串起教材的線索

② 如何讀懂教材,學生和課堂

作為教師如何讀懂教材、讀懂學生、讀懂課堂?

一、讀懂教材:
對於這一話題北師大版教材主編張丹、特級教師朱德江分別談了自己的觀點。
朱德江老師說:讀懂教材是教師必備的基本功,讀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學的基礎。
(1)要用整體聯系的觀點讀教材;
(2)要持課程改革的理念讀教材;
(3)要懷著質疑好問的態度解讀教材;
(4)要抓住數學的本質去解讀教材。
在每一部分里還列舉了一些具體的課堂實例。
如何具體地讀懂一節教材?
(1)讀懂問題情境;(例如:課例中的例題、試一試等等)
(2)讀懂每一道習題;(怎麼解決?學生可能會遇到什麼困難?還有更好的方法嗎?)
(3)讀懂教材內容的結構;
(4)讀懂教材的呈現方式;
(5)讀懂教材的旁註、留白。
專家說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並不是改變教材。北師大版的教材都是以情境來展示教學目標的。它給了老師更大的研讀教材的空間。同時也給了我們很大的挑戰。教材上的每幅圖都有其深刻的含義和目的,做為教師。只有把它研讀透徹。才能明白其中真知。但是,最好是利用教材作為原型,創設適合自己學生的情景。但萬變不離其綜。只有研讀透教材,才能更進一步。真可謂: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張丹老師:由「讀」想到了歌曲《讀你千遍不厭倦》帶著思考去讀。第一遍以成人的角度去讀;第二遍以作者的角度去讀;第三遍以孩子的角度去讀。
關於教材要四讀:
(1)讀前有思考。
讀課標的要求,看結構。比如:分數先出現除法、分數初步認識、分數的再認識、比。在這里初步認識時產生新數必要性,通過直觀學習;再認識時,對產生背景的擴充對整體「1」的學習。
(2)讀中想
想教材為什麼這么編?
(3)課後思考
估算與精確結果對比
(4)讀後體會改造教材
讀未必懂,我們每一個人可能都有過這樣的體會,一遍遍的看教材看教參,卻陷入了誤區和苦惱的困惑。讀與懂之間必須有「想」這座橋。多問問自己什麼?即為什麼?用什麼方法?原來在什麼地方?要達到什麼地方?當自己能夠完全說服自己,回答清楚地時候才走出了讀懂的第一步。
專家說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並不是改變教材。北師大版的教材都是以情境來展示教學目標的。它給了老師更大的研讀教材的空間。同時也給了我們很大的挑戰。教材上的每幅圖都有其深刻的含義和目的,做為教師。只有把它研讀透徹。才能明白其中真知。但是,最好是利用教材作為原型,創設適合自己學生的情景。但萬變不離其綜。只有研讀透教材,才能更進一步。
總之,一節課成功與否,主要取決於教師對教材理解的深度、廣度,是否能挖掘出知識背後的數學思想、方法,是否能在知識形成過程的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數學演變歷程等等。
二、讀懂學生
張丹老師:讀學生相對於讀教材是難了一點。張教授從重視學生的活動經驗談起對讀懂學生進行了解讀。具體如下:
為什麼要「讀懂學生」?
因為學生之間是存在差異的,讀懂學生的差異是教學的基礎。
差異一:人的認知水平存在縱向的差異;
差異二:兒童間存在橫向差異。
(一)「讀懂學生」什麼
(1)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
(2)已有的知識基礎;
(3)由經驗而來的典型的困難和錯因;
(4)學生的興趣點和學習需要;
(5)學生的學習路徑。
對於學生的生活經驗或已有的知識,學生知道一點點還是錯誤的,還不如不知道呢。不知道的情況下,學生就好象一張白紙,就可以接受新的知識。
(二)如何「讀懂」
(1)課前訪談;
(2)課前問卷;(前測)
(3)經驗與分析;
(4)把目標從「雙基」拓展為「四基」(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
(三)具體怎麼做
(1)引導學生思考、發現
(2)協調好實踐、活動、思考、探究之間的關系
(3)注重揭示數學本質
(4)樹立基於「全面數學」的教學觀
專家認為,讀懂學生是一個重要的步驟。我們每天都是在和學生的心理打交道,而學生的心理又是個變化而精密的體系,要以心換「心」,多關心學生,讀懂學生的「心」,就要了解學生、理解學生。俗話說:「知人知面不知心」,要知學生的心,把全班學生的心抓住、讀懂,就需要從教育學、心理學的角度去研究每個學生。讓每個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
教師只有讀懂學生,課堂才有根,只有讀懂課堂我們的教學才會有實效。我們要多參加這樣有意義的學習,提升自身的素質,提高自己的個人魅力,讓學生成為自己的鐵桿粉絲!
三、讀懂課堂
讀和懂之間有一段距離,怎麼縮短距離,要靠反思。
1、讀懂教什麼?
(1)讀:預設的教學目標是什麼?課堂上有沒有實現目標?教師有沒有調整目標?有沒有新生成的目標?
(2)反思:
a、教的內容是否體現了數學學科的本質特點和核心思想。
b、教的內容是否有利於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
c、什麼情況下要調整目標?如何處理生成性目標?
2、讀懂怎麼教?
(1)要讀懂每個教學活動。
反思:
a、這個教學活動的價值是什麼?
b、課堂有沒有實現這個教學活動的目標、功能?
c、活動有效嗎?
d、這個活動有更好的處理方式嗎?
(2)讀懂教的策略
反思:教師的提問是否符合學生的學情?問題的指向是否明確?是否激發學生的思維?教師的引導、指導、反饋、評價策略有效嗎?
(3)讀懂怎麼學
讀:a、有自主學習、探索學習嗎?空間如何?效果如何?
b、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
c、學生的參與度怎樣?
d、是否給學生提供了充分表達的機會?
反思:
a、學生思維參與度高或不高的原因是什麼?
b、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否真正發揮?
c、學生學得怎麼樣呢?
d、學習有效性高或不高的原因是什麼?
朱德江老師:在教師提到課堂與目標能否兼得時,朱老師形象而風趣的以「魚與熊掌,能否兼得」打開話題,這是抓魚還是抓更大的魚的問題。在抓住基本的「小魚」的前提之下,建議老師研究更多好的學習方法,來獲得更多的「大魚」。

③ 對於數學課,要怎麼聽效果才最好

發現很多中等生上數學課喜歡一邊聽講一邊記筆記,這樣聽講的效果特別差,一定記住,理科學習能動腦的千萬別動筆,好多同學在沒有完全聽懂老師講課的內容之前,特別喜歡拿那個記號筆把課本已經加粗的定義又畫一遍,是典型的欺騙性聽講。

預習分為三步,一看、二化、三查。一看就是前一天通讀教材,額外的注意那些加粗的字體,新公式、新定義,這大概率是第二天講課的重點。二話就是在讀教材的過程當中有看不懂的定理、概念,打個問號標記出來,這大概率會是聽講觀察。如果預習的過程當中遇到了一些以前學過的舊知識點,但是有點兒模糊了,想不起來了,一定要查一下教材教輔,復習一遍,為第二天的聽講排除障礙。

很多孩子學習的時候不開源,只節流聽講的效率的,那知識學的時候就模稜兩可,就靠回來拚命刷題,越刷越糊塗。所以懂預習會聽講特別重要,只有知識學的扎實了,作業的效率和數學成績才會有所提升。

④ 淺談在數學課上怎樣培養學生聽,說,讀,解能力

內容概要:在實行新課程,大力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今天,在數學教學中像語文課、英語課一樣對學生進行聽 、說、讀、寫、做能力的訓練,有助於優質高效課堂的構建,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1.通過採用實施聽老師精講 ,耐心聽同伴講的方法,來培養學生的注意力,有助於發展學生良好的個性,有利於小組之間的交流合作,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2.通過說計算過程;說「解決問題」的過程,說學習收獲 ,說活動課的方法,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調動學生表述、交流的積極性,使學生逐步學會用准確的數學語言有條理地、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操作活動和思維過程,有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和數學思維的發展。3.通過教會學生讀教材,關注數學課外閱讀,提高學生的數學閱讀水平、鍛煉學生的數學理解能力及數學交流能力。4.通過讓學生寫數學學習總結 ,撰寫數學日記的策略,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讓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數學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機會。5.通過進行課堂上的做和課外時間的做等具體方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能力。經過對學生進行聽 、說、讀、寫、做五個方面的訓練,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在不斷的提高,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正在逐步養成:上課精力集中了,聽講比以前認真了,大膽發言,勇於表達自己想法的學生越來越多,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也在逐漸增強,數學綜合素質在不斷提升。
一、問題的提出
談起聽 、說、讀、寫、做,大家一般都會想到在語文、英語課上進行的,那麼在實行新課程,深化推進素質教育,大力改革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今天,在數學教學中是否也能對學生進行聽 、說、讀、寫、做能力的培養,從而有助於優質高效課堂的構建,有利於學生數學綜合素質的提高呢?在實際教學中發現,學生對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形成,都必須親歷學習學習過程才能有深刻的體驗和認識。美國心理學家也研究表明,學習者採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其收獲顯著不同。看一遍的收獲是10%,聽一遍的收獲是20%,寫一遍的收獲是50%,說一遍的收獲是70%,做一遍的收獲是90%。所以在數學教學中 ,通過巧用聽 、說、讀、寫、做,對學生進行這五方面的訓練,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理解能力、語言敘述能力、自學能力和創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巧用數學學習中的「聽」。聽,是訓練學生創新思維和挖掘學生非智力因素的一種手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聽的習慣,有助於孩子們在課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有助於孩子們記憶力的增強。學會傾聽不僅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是訓練思維、培養學習能力和提高合作成效的重要手段。 1.聽老師精講 ,現在全縣各校都在學習實踐「345優質高效課堂教學」教學模式,其中有一條基本原則就是,教師上課要「三講三不講」,即:著重講重點、難點,講易錯點、易混點,講易漏點,而學生已經學會了的不講,學生通過自己學習能夠學會的不講,老師講了學生怎麼也學不會的不講。 因此,在課堂上老師精講點撥的環節,要求全班必須靜下來,每個人必須精力高度集中,注意聽老師講,才能把學習中的重難點,疑問等解決好。為了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聽力,現在,每堂數學課前,我都對學生進行最多5分鍾的聽算題訓練,老師讀題或學生讀題,其餘的學生邊聽、邊記、邊口算,規定時間一到,停止做,同桌交換看。經過大半學期的聽算訓練, 學生的聽算能力大大提高。 2.耐心聽同伴講。 現在,學校各班都在實行「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教學模式,課堂上注重小組的合作,探討、交流、匯報。因此傾聽同伴的表達,就顯得特別重要。我們教給學生傾聽的方法,聽同學的發言有三步:一,要聽出同學發言的正誤,二,若正確,要聽出同學們的想法,和自己的有什麼不同,自己能否借鑒。三,若錯誤,要聽出錯誤的原因,並能和同學們及時交流自己的正確想法。注意傾聽他人,這既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負責,只有聽到了,才能知道應怎樣去表達。在教學生學會傾聽的同時,那麼我們教師更要用心聽學生的發言,為學生做個榜樣。因此,每一個學生在發言的時候,教師要停下其它動作,仔細地傾聽他的發言,並做出回應,讓發言的學生體會到老師對他的尊重,也讓其他學生有個學習的榜樣,同時在適當的時候引導學生像老師一樣認真地聽別人的發言。之後,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從各個方面檢驗學生是否傾聽教師和同學的發言,如觀察學生的動作行為、眼神,或者隨意指名某個學生重復剛才發言的同學所說的話等等。對於那些能傾聽他人發言的同學,教師及時予以表揚,讓學生有同伴榜樣可以效仿。學會傾聽老師和同學的意見,反思自己的想法,有助於發展學生良好的個性,有利於小組之間的交流合作,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二、巧用數學學習中的「說」 。數學上的「說」不僅僅是說習題答案的對錯,還要說出對錯的原因,描述做題的過程,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在教學中,調動學生表述、交流的積極性使學生逐步學會用准確的數學語言有條理地、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操作活動和思維過程,有助於培養良好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和數學思維的良好發展。 1.說計算過程。例如,在學乘法、除法、以及混合運算時,除了讓學生說出習題答案外,還要說出是怎樣做出來的,從過去只說到如今關注思維的過程,表述加深了學生對算理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目的之一。計算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掌握計演算法則。不論是算理還是法則,只有學生組織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才能知道他們是否真正理解掌握了。而讓學生口述算理和法則的過程,也是學生對其深入理解掌握的過程。2.說「解決問題」的過程。小學數學中的「解決問題」是教學中的重點加難點。在實行「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很多學生能做對題,卻不會表述自己是如何做出來的,這就給小組之間的交流、合作、和互助帶來了很大困難。所以在教學應用題時,我重點訓練學生怎樣分析題,如何講述解題過程的能力。先讓學生跟著老師學說,再逐步同桌之間互相講,最後當小老師,到講台前,講給全班同學聽,說完了都要問一句,誰還有補充?鼓勵其他同學也積極參與講解。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現在學生的解應用題的水平大有提高,同時,同學之間的互助能力也在逐漸增強。 3、說學習收獲 。每一節,每一單元學完後,我都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收獲,先在小組里人人都說,然後各組推選代表,在全班說,這不但鍛煉了學生們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而且讓學生學會了對數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然後同學之間,相互取長補短,從而收益匪淺。 4.說活動課 。 蘇教版數學設計了很多的學生實踐活動,學生做完活動後,再來描述自己的操作活動經歷,更容易說出自己的發現、對自己的經歷感受進行總結,也鍛煉了學生的表達和總結能力。
三、巧用數學學習中的「讀」。許多教師可能都有這樣的體會:在應用題學習中,很多學生就是因為看不懂題意,不理解題意,或者在讀題時,丟三落四,導致錯誤不斷。這就說明了沒有閱讀能力的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是多麼的虛弱無力。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更是說 「學會學習首先要學會閱讀,一個閱讀能力不好的學生就是一個潛在的差生。如果在小學里沒有教會他迅速地閱讀,他日後學習中就會遇到無法克服的困難。閱讀更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因為藉助閱讀可以發展學生的智力」。因此數學課上的閱讀教學是不可輕視的,數學閱讀有助於數學語言水平、數學理解能力的提高及數學交流能力的培養。1.教會學生讀教材。課本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材料,讀教材包括課前、課堂、課後三個環節。課前讀教材可以了解教材內容,發現疑難問題;課堂讀教材則能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內容,掌握有關知識點;課後讀教材是對前面兩個環節的深化和拓展,達到對教材內容的全面、系統的理解和掌握。教材的例題編寫和之後「試一試」、「想想做做」、「你知道嗎」的編排都是數學專家經過精心設計的,而現在有些老師和家長為了提高孩子的成績讓孩子進行大量的書本之外的練習,結果並不一定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其實讓學生在講課之前做好預習,提出自己的疑問在課堂上尋找答案,在講課之後重新閱讀課本,對所學知識進行總結歸納,更能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2.關注數學課外閱讀。數學教學不能停留在學生掌握課本知識上面,還要把學生引向課外,拓展知識來源,關注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等,提高學生對生活中數學的敏感性,從而學以致用,給課堂注入新的活力。例如,我校每個學生都訂閱了數學《行知天下》,書中介紹的一些數學背景知識,與數學有關的社會、自然、和日常生活方面的常識,中外古代數學發展的簡單史料,以及很多精彩的數學故事,謎語、笑話等,都深深吸引了學生們, 這不但豐富了學生們的課外數學知識,還極大地激發起了學生學數學的興趣,增進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另外,老師還可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給學生推薦優秀的數學讀物,例如,《馬小跳學數學》、《數學智力故事》等等。
(四)巧用數學學習中的「寫」。 數學學習中的「寫」不僅僅是書面寫(做)作業外,我學習語文教學的特點,教學生寫數學學習總結、寫數學日記。 1.寫數學學習總結 。每學完一單元,我就讓學生寫一篇學習總結, 總結自己一單元學習中的得與失,總結小組中各成員的表現,總結全班同學的整體學習情況等。這樣做的好處。這樣做的好處:一是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了回顧,哪裡學得不好,沒有徹底掌握,要「亡羊補牢 ,為時不晚」及時補上。二是讓老師對全班的學習情況有了大致的了解,以便日後工作的改進、提高。2.撰寫數學日記。寫數學日記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讓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數學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機會。學生可以在日記上盡情表達自己當天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不懂的可記在上面,還可發表對同學、老師的課堂表現看法,這樣,老師就很容易地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學生對老師教學的評價,從而更有利於師生的教與學。注意的一點是寫數學日記貴不在字數多少,而在於對師生的教與學有利,只要學生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就行,不要讓學生當成一種負擔,一種任務。
(五)巧用數學學習中的「做」。 新課程實施以來,教材的編排上突出了「空間與幾何」、「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這幾個板塊的內容,注重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能力。 因此數學學習中,要讓學生勿忘「做」。1.課堂上的做。凡是課堂上通過做能有利於學生學會的內容,都讓學生先做。例如,在教學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這幾個單元時,都是引導學生邊做圖形,邊想邊交流,邊探討,學習效果非常好。 2.課外時間的做。因為現在國家規定,小學生的在校時間只有6小時,所以學生的業余時間很多。若讓學生單純做數學題,很快絕大部分學生都是為了完成老師的任務,而在應付,不得不做。而如果讓學生做一些動手操作、實踐類的作業,例做數學手抄報,做量器,做七巧板能拼的圖形,做生活數學調查等,學生們不但非常樂意做,而且做的相當好,這同樣也能培養了學生的數學能力。
三、取得的效果
通過在數學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聽、說、讀、寫,做」的訓練,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在不斷的提高,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正在逐步養成:上課精力集中了,聽講比以前認真了,大膽發言,勇於表達自己想法的同學越來越多,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也在逐漸增強,數學綜合素質在不斷提升。
四、注意的問題
1.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做」的訓練,培養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並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地抓下去。
2.在教學中,要根據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實際,將「聽、說、讀、寫,做」的方法,不斷改進創新,不能一成不變。
3.多借鑒學習語文、英語課上的「聽、說、讀、寫,做」的做法,將不同學科間的學習方法,根據具體的學習內容進行遷移,以達到取長補短,共同教好學生目的。

⑤ 如何用新課標解讀小學數學教材

教材是教學內容的重要載體,也是教師溝通學生和學生學習的載體。讀懂教材是教師的專業基本功和基本素養,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基礎。眾所周知,備好課是教師上好課的關鍵,而上好課則需要我們教師深入地解讀教材,教師對教材的解讀,深度、准確度制約著教學的有效性,決定著學生學習效果的好差。那麼如何解讀教材?解讀教材的方法途徑是什麼?我個人認為持課標理念解讀教材是一條有效的方法途徑。

一、 用課標理念作支撐點解讀教材

新教材與傳統教材有很大的不同,新教材大多數有情境圖、例題、練習題幾個部分組成。從層面上看,似乎很簡單,而照本授課,效果卻很差。究其原因,原來新教材身後蘊含著諸多的教育功能和新理念,如果不深在其中,就很難發現作者的編排意圖,教材蘊含的思想內涵以及數學本質等。人教版課程標准數學教材,為孩子們提供了樂於思考、樂於學習的精緻素材,為學生和教師留有開發、選擇和拓展的空間很大。可是,由於教師個體對教材的解讀存在著差異,有些數學教師在教學目標的解讀上是膚淺的、不到位的,很少有自己的思考,所以,導致-些數學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失去「靈魂」,迷失"方向」。基以這些原因,我認為解讀教材,要用課程標准理念作支撐點,用教師用書,教學參考資料等作為輔助手段。因為教材是實施課程標準的基本載體,而課標理念詮釋著教材的方方面面,因此,依據課標理念解讀教材,能使教師把握方向,圍繞重心 ,很好地解讀教材。讀懂教材,是實施課堂教學的前提和基點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舉措。

二、用課標理念作導向解讀教材

教材是教師教的依據,也是學生學的對象。數學教材承載著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問題解決與運用等。面對數學教材,教師需要深入其中,把握實質。解讀好教材才能教好學生,從而幫助學生學好數學。我的做法是:

1.通讀教材,整體感知。

拿到教材要大概通覽一下,整體感知。-共有多少個單元內容?哪些內容是本冊的重點?哪些內容是本冊的難點?哪些內容是教學關鍵,應注意什麼問題?課程標准把小學階段的數學內容分為: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各單元內容屬於哪個內容範疇?每節內容教材怎樣呈現?

選用什麼主題圖或什麼例題?練習題怎樣安排?課程標准對這些內容的教學有怎樣的要求?要達到怎樣的目標實現?要掌握哪些知識與技能?獲得哪些數學思想?培養學生的哪些能力等等?

2.細讀教材,理解文本

「解讀文本」是我們教師的一項基本功,解讀文本是否到位直接關繫到教學目標能否實現,教學重點,教學難點能否確立,課堂教學能否有效等,我通常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讀懂文本,搞清文中插圖和旁註文字、提示語。

現行人教版數學教材中有大量插圖,包括實物圖、情境示意圖、表格圖、線段圖、幾何圖等,在插圖旁還標注文字、提示語,這些有機的編排能配合數學學科的特點進行思想教育,能溝通數學與社會、自然的聯系,能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滲透著數學的思想方法。

如: 一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圖形拼組》-節內容,在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的基礎上,通過比一比,折-折的實踐活動使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把長方形的寬對折再對折剪就成了一一個正形,方形再沿著對角線對折就變成了三角形,大小相同的兩個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正方形,圓可以剪成長方形等,滲透了數學轉化思想。

教材中還常出現解題指導思想、方法等的旁註文字,提示語,它能幫助教師正確分析難點,突出重點指導教法,啟發學生深入分析思考,指導學生學法,掌握知識要領。

如: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個內容《統- -單位》, 這個統一 -單位是在一 年級第一個學期比長短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學會了比較兩個物體的長短,一段要對齊 ,再看另- -段長出的那個物體長,沒有長出的那個物體短。物體到底有多長?你知道我們使用的數學課本的寬有多長嗎?學生的本能可能會用小手比劃,除了這個方法你還能想到別的方法嗎?學生想不出別的方法,教師可以引出教材里的方法,可以用幾個硬幣的長來表示,也可以用幾個回形針的長度表示,或者幾個三角形的長度來表示等等,在實踐活動反饋交流中,學生就會發現,同樣的長度怎麼測量的結果會不- -樣呢?原來是標准量不一樣,可是要相同的結果怎麼辦?學生自然會想到要統一單位。 這個就是單位的形成過程。經歷用不同的標準星測量物體的長度,感知體驗統一單位的重要性。教材里出現了解題的思想、方法,幫助我們掌握知識的要領。

<2>、讀懂例題的地位作用,充分利用情境圖,開闊視野,培養能力。

例題教學是數學教材的核心內容,它具有典型性、規范性。而例題中的情境圖的構建,是解開知識的一把金鑰匙。解讀圖形,能還原知識的原型。如:-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 一個內容 《數一數》。主題圖選用的是一幅美麗鄉村小學情境圖,剛入學的一年級新生,對新的環境既陌生而又好奇,教材選用了美麗的情境圖,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密切相關,就會打消學生的陌生感和緊張感,同時拉近學生和教師的距離,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中。另一方面選用的人和物的數量都用到10以內各數,使學生通過數這些數,初步感知10以內各數,並體會到數存在於我們的生活種,使教師初步了解學生數數、觀察和語言表達能力情況,為以後教學做好准備。教材豐富的教學資源,給學生創設觀察和探究的空間。

<3>、解讀教材整體結構,了解新舊知識銜接,注意預設與生成。

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學科,它具有嚴謹、邏輯性強等特點,前後知識間相互聯系,一環緊扣一環交替螺旋上升。因此,在解讀教材時,我們要做到瞻前顧後,了解知識結構,疏通新舊知識的聯系,為新生內容找到遷移的落腳點銜接點,促使知識的發展,為後續學習掃清障礙、埋下伏筆。

如: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元的第1 -個內容《認識厘米、用厘米量》一節內容。由於教材的局限性,不能把所有的知識及蘊含的精神都呈現出來,只拋出一句話要知道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尺來量。

如果你不聯系前面的知識統一單位 ,你就找不到知識的落腳點銜接點及生長點。你的教學只會是孤立的,零散的,無序的。教學時我們可以這樣處理,同學們,前邊我們學習了統一單位 ,知道度量物體的

長度要統一單位,前邊我們統- -用小正方塊度量物體的長度,下邊請同學們用你的小正方塊量一量紙條的長度,或是量一桌子長邊的長度,活動完後交流反饋。學生活動結束後教師提問:你遇到什麼問題?學生可能會說: "小正方塊不夠用」 , 或者有的可能會說:」量的時候麻煩浪費時間」 等。教師要及時引導,你有什麼好辦法嗎?學生沒有辦法回答,教師可以直接告訴學生,遇到這種情況,人們早就. 幫我們想出了辦法,發明了尺。瞧,這是米尺的一部分,際米引出文,這樣,很好地把前後知識聯系起來,正確處理了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3、深讀教材,活用教材

解讀文本後,教師應根據解讀文本中獲得的信息資源,進行疏理小結,理清思路。確定「教什麼」,制定教學目標,確立教學重點難點。著手設計教學方案,擬定教學流程,牢牢把握「怎麼教」。設計出簡單、實效、生活化的可行的教學過程,真正體現活用教材,也就是說不是直接照本宣科把教材轉化為教案,而是在對教材有深刻的解讀的基礎上創新設計、大膽取捨、整合轉化、使復雜問題簡單化,精讀活用,設計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過程。

總之,有效的課堂教學,緣於教師對教材的深刻理解和掌握。

⑥ 如何進行有效的小學數學聽,評,說課

數學習題是數學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通常要根據習題的具體情況和針對學生數學習題訓練中反映出來的理解偏差、普遍問題、典型錯誤等對習題進行講解,以達到幫助學生理解題意,清理思路,解決問題的目的。而所謂「有效講解」,筆者定義為:能以數學習題講解為載體,對單一的「理解題意,清理思路,解決問題」的教學目標進行豐富,對「獨白式」的教學方式進行變革,採用多樣的教學手段,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開發「習題講解」這一教學環節,溝通數學與生活,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促進學生對數學的深刻理解;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形成合理靈活的解題策略,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實際問題的能力;豐富學生數學學習的方式,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增強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讓「習題講解」成為一個不可多得的有效數學教學資源。下面就結合小學數學教學中一些實踐經驗,談一談如何對小學數學習題進行有效講解,以獲得同仁指教。一、用生活的事理來引導學生體驗和理解數學。「數學的根源在於普通的常識」。兒童在日常的生活實踐中也有許多有意識的經驗活動,並通過這種活動形成了許多的日常「經驗」或「概念」,在這些經驗和概念里,不乏蘊含和數學相通的知識、樸素的數學思想方法和解題策略等。在指導學生解決數學問題時,教師如能喚起兒童的這些日常「經驗」或「概念」,幫助學生搭建數學與生活的橋梁,必將有助於促進學生對數學的深刻理解,解題策略的有效生成和問題解決能力的提高。【例1】小力用豎式計算5.1加一個兩位小數時,把加號看成了減號,得2.76。你能幫他算出正確的結果嗎?(國標蘇教版五年級上冊.小數加法和減法.練習八)這道題的解答思路和策略其實和生活中走錯路後,按原路返回的的事理是相通的。我問學生,你們有沒有走錯路的經歷呢?發覺走錯路後你是怎麼的呢?有同學說可以按原來走的路返回到先前的出發地,再重新走。於是我啟發學生對這道題也可以按照「原路返回」的想法去思考:根據5.1—()=2.76求出減數是2.34,它也就是原來的一個加數,於是正確的結果是5.1+2.34=7.44。這樣通過一道數學題的講解,學生不僅僅是解答了一道數學題,更感悟到了一種有效的數學思考方法和解題策略。用生活的事理來引導學生理解數學,啟發學生生成解決數學問題的策略,在數學教學中其實很多,借用「曹沖稱象」的故事來教學轉化的解題策略,用超市裡購物發票來學習單價、數學量和總結的關系等等。二在實踐操作中指導學生探索和創造數學。新的課程標准早已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方式。小學數學教材中的習題素材是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來選取得。但學生在生活中如果沒有留心的觀察,有意注意,往往會「熟視無睹」,很少有學生能從數學的角度,帶著數學問題去觀察思考和研究生活中的事物和現象,因此經常是「素材很熟,卻毫無感知」。有這樣簡單的數學題:一幛大樓從一樓到三樓有48個台階,問從一樓到五樓要走幾個台階。學生第一次碰到這個數學問題,大多是這樣計算的:48÷3×5=80個。這說明學生不通過有意識的經驗活動,也就不能形成具體的經驗概念。針對具體的數學習題,有必要從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中選擇並確定專題,用類似於科學研究的方式指導學生參加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經歷數學活動的過程,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探索和創造數學,主動地獲取自己需要的數學知識。【例2】有一個花壇,高0.5米,地面是邊長1.3米的正方形。四周用磚砌成,厚度是0.3米,中間填土。(1)花壇所佔的空間有多大?(2)花壇里可以填多少立方米泥土?雖然學生每天都到花壇邊玩耍,但很多學生就是想不出計算花壇容積的方法,並且對這兩個數學問題的認識含糊不清。於是我就把全班學生分成幾個測量小組,每個小組優中差學生合理搭配,到學校體育室借了測量工具,組織學生開展以「測量學校花壇所佔空間和能填多少土」為主題的測量活動。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探索出了「花壇所佔空間」與「能填多少土」的計算方法,並感受了這兩個問題的不同之處,獲得了解決此類問題的經驗。三、在認識錯誤的過程中引領學生完善認知結構。皮亞傑認為,學習是一種通過反復思考招致錯誤的緣由、逐漸消除錯誤的過程。因此,學生解題中出錯是學習活動的必然現象。對於解題中出現的錯誤與疏忽,我不僅要看到其消極的一面,而且更要看到這是提高學生解題能力、完善認知結構的一個極好機會。教師應該養成利用學生的錯誤提高數學教學的能力,加強數學教學效果的習慣,把學生的錯誤看作可以充分利用的有效課堂教學資源。【例3】「把一個圓分成兩份,每份一定是這個圓的二分之一。對嗎?」這是教學「認識分數」這一課時教師經常運用的一道判斷題。一般的教師往往只是讓一兩個學生站起來說出對或錯,然後簡單地問個為什麼,給予一個明確的答案就草草收場。而優秀的教師卻能緊緊抓住這個資源開展教學活動。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吳正憲老師給了我們一個經典的教學案例:面對學生的不同答案,認為對錯的兩個陣營,吳老師沒有立即表態裁決,而是讓持不同意見的雙方各推薦三名代表與同學商量後再發表意見。學生雙方代表各手持一個圓形紙片討論著,都下定決心要把對方說服。經過討論准備,小小辯論會開始了。(為易表述,把認為此題正確的稱為「正方」,把認為此題錯誤的稱為「反方」。)正方:(把手中的圓平均分成兩份)「我是不是把這個圓分成了兩份?」反方:(點頭)「是,是。」正方:(舉起其中的半個圓)「這份是不是這個圓的二分之一?」反方:「是,是啊。」正方:(當仁不讓)「既然是二分之一,為什麼不同意這種說法?」反方:(一個代表順手從圓形紙片上撕下一小塊紙片,高舉著分得的兩部分大聲問)「這是分成兩份嗎?」正方:(連忙應答)「是。」反方:(緊接著把小小的一份舉在正方面前,用挑戰的口吻問)「這是圓的二分之一嗎?」正方:(底氣已經不那麼足了,小聲說)「不是。」反方:(咄咄逼人)「既然不是二分之一,為什麼你要同意這種說法呢?」…………在激烈的辯論後正方服氣地卻又不好意思地站到了反方的隊伍中。美國著名發展心理學家蓋耶有句名言:「誰不考慮嘗試錯誤,不允許學生犯錯誤,就將錯過最富成效的學習時刻」。在上面的教學案例中,正是因為學生錯誤的出現,才給全班帶來一次有意義的討論,進一步完善了學生的認知結構。!四、引入解題妙法,讓學生感悟數學的奇妙和魅力。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中,一般都十分注意運用分析法、綜合法、分析—綜合法等一般方法來幫助學生理解題意,整理解題思路,但一些特殊的問題,就需要有特殊的策略或方法,特殊的解題技巧,這樣往往更容易促進學生對數學問題的理解,對問題的解決,同時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奇妙,數學思想方法的魅力,增強學生數學學習的情趣,提高他們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例4】如圖,M、N分別是長方形長和寬的中點,問塗色部分是這個長方形的幾分之幾?學生開始思考問題時幾乎都把注意力集中於塗色部分,想從塗色部分直接入手來計算出結果,顯然是很困難的,這時就可以啟發學生用「旁敲側擊」的策略,觀察三個空白部分,應該很容易計算。求出空白部分的總面積是++=,再求出塗色部分的面積是1-=。【例5】如圖,已知正方形的面積是2平方厘米,求圓的面積。根據小學生的知識是不會求出圓的半徑的。但可指導學生運用「設而不求」的方法來解決。設正方形的邊長是R,那麼R2=2(平方厘米),問題便迎刃而解S圓=3.14×2=6.28(平方厘米)。數學的魅力就在於其思維的挑戰性。在學生思考問題「百思而不得其解」時,教師不妨可以高屋建瓴地介紹一些「解題妙法」,把難題變易,讓學生有「柳暗花明」、「豁然開朗」的感覺,產生一些驚奇,感受到數學神奇的一面,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往往就能把學生引進數學的殿堂,踏進數學探究的大門。五、開展數學交流,讓學生的思維走向深刻。講解作為教學的一種形式,也不能是教師一個人的獨白,它應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它也需要對話和交流。有效的數學交流可以促進學生間的眾多信息相互碰撞交織,使學生的思維由表層走向深入,溝通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例6】:王大媽家新買一台櫃式空凋,他的外包裝是一個長0.6米、寬0.3米、高1.8米的長方體紙盒。做這樣一個紙盒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的硬紙板?(接頭處可忽略不計)(國標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總復習.空間和圖形.整理與反思)一般的解法都是這樣的:(0.6×1.8+0.3×1.8+0.6×0.3)×2=3.6(平方米)。或0.6×1.8×2+0.3×1.8×2+0.6×0.3×2=3.6(平方米)。但在批閱的過程中,我發現有一個學生的計算方法卻與眾不同:0.6×0.3×2+(0.6+0.3)×2×1.8=3.6(平方米)。於是我在習題講解是特意把他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讓學生結合長方體及其圖對這種計算方法進行分析和討論。學生最終明白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方法也可象計算圓柱體表面積那樣側面積加上兩個底面積的和。我也不失時機地滲透「化直為曲,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方法,引導學生把長方體和圓柱體進行聯系和比較,找到兩者之間的聯系,把長方體和圓柱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統一起來,使學生對這一數學知識的認識更加深如入,思考更加深刻。

⑦ 如何研讀數學教材

聽了雷老師的課,我也有很多感想,對於如何研讀數學教材我有以下幾方面的想法:

第一,通讀全教材

作為數學教師,數學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課程,若教師的知識點零散,沒有層次感,不分重難點,這樣教下來學生很容易失去學習的興趣,以後再想找回數學興趣就非常難。

作為初中數學教師,我們不僅要通讀初一至初三的全部教學內容。還要去了解他們小學數學的內容。從小學到初中數學知識跨度是有點大,一部分學生接受能力差的就很難跟上老師的步伐,所以我們在研究數學教材的時候要在這部分找到銜接的點,讓學生更快的過度到中學的教學中來。

第二,略讀年段教材

數學內容是相通的,很多知識他都有聯系,在哪個學段該學到什麼層次,作為教師要把握好,不要超出學生所能接受的范圍。

第三,精讀本冊教材

讀教材要做到,從粗到細,從薄到厚。就比如初二數學下冊,對於這一冊的數學教材,要做到細讀,比如哪個圖,哪一句話是在第幾頁,哪個位置都能很快的說出來。教材分為幾個不同的版本,在我們精讀的時候,要學會對比找同一知識點在這版本下的內容有哪些異同點,再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對相應的講解。

第四,品讀本課教材

品讀其實換句話說就是從微觀的角度來讀教材,要從教師的角度和學生的角度來進行品讀,這一節內容學生要怎麼學?老師要怎麼教?學到什麼程度?用什麼方法來引入等等的,都是我們要去研究的。對於教材給我們的例題的難易程度要進行分析,在結合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來進行本課時的教學。

怎樣去研讀數學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根據所在學校,學生的情況不同,可能研讀教材的方法也會不一樣,但是不管什麼時候我們都要做到「掌握教學的度」不要一味地去講,我們要運用多種感官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體會數學給我們生活中帶來的美,以及數學給我們生活帶來的方便,讓他們認識到數學源於生活。

數學是一門枯燥的課程,要如何把一門枯燥的課程變成一門有趣生動的課,也是需要我們老師不斷的去研究,去發現的。

⑧ 如何讀懂教材,讀懂學生 更有效的促進教學

新課程小學數學教學在我們學校已經實施八年了,在這八年裡我們一方面可喜地看到了新課程帶來了新思想、新方法、新面貌,另一方面又看到了新課程背景下的一些不協調的畫面。我們在享受新課程帶給我們的活力與激情的同時,不得不靜下心來思考: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課堂是促進其發展的場所,教材則是媒介,學生更是教學中的主體。那麼作為教師要想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就有必要讀懂教材、讀懂學生。
我們如何讀懂教材、讀懂學生更好地上好數學課?接下來,我就談談個人的初淺想法:
一、讀懂教材是教師現今必備的基本功。
讀懂教材是教師必備的基本功,讀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學的基礎。讀懂教材是教師的本份,是教學的基本功,是教師之所以成為教師的必備的品質。同樣的教材,不同的人會讀出不同的韻味,這是為什麼呢?是人的知識背景、專業底蘊、思維方式、讀書方法都不同的緣故。就是同一個人,隨著歲月的推移,閱歷的豐富,也會讀出不同的心得。
關於數學教材在課程改革實驗的今天,它應當是學生從事數學學習的基本素材,它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基本線索、基本內容和主要的數學活動機會。對學生而言,教材是他們從事數學學習活動的「出發點」,如果用一句簡短的句子進行概括,即:它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也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主要基礎,它是師生完成教與學雙邊活動必不可少的媒體。教學中,教師根據教材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和基本內容引導學生探索數學規律,學習數學方法。其實讀教材的目的就是把教材「死」的結果變為學生靈活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去,把靜態的,不會說話的教材結果變為動態的學習過程。就象有的教師認為在實際教學中只教學生結果容易,而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比較難,是的,如果一個知識只讓學生知道結果是很容易的,幾秒鍾就可以搞定,可是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要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去,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新時期我們該如何讀懂教材、處理教材呢?以前在教學時,教師的任務只是按教材、教參進行教學,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都是由教學大綱或教學計劃規定的,教師成了機械的執行者和各種教參的簡單照搬者。在大力提倡民主、開放對話等現代教育理念的今天,教學過程已不再是教師對教材的簡單復制與搬運,教師已經從「機械執行教材」的窠臼中解放出來,成為教材的自主建設者和開發者。問題是課改教材的編寫者是考慮成熟後才使教材成型的,那是多少人智慧的結晶,作為教師,是否真正能正確地處理與開發教材?
我想與其說要對教材進行二度開發,不如說應該如何讀懂教材,鑽研教材,深入教材,真正領會教材的意圖,而不是盲目地改寫教材。教材中編者對例題、習題設計的意圖何在,在其背後應達成怎樣的教學目標,值得我們去深刻領會。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學得既輕松又扎實,真正實現知識與情感的雙贏。
二、讀懂學生是教師立足於課堂教學的基礎。
讀懂學生是一個重要的步驟。我們每天都是在和學生的心理打交道,而學生的心理又是個變化而精密的體系。如何真正讀懂「學生」?首先,需要仰視我們的學生,為學生提供「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真正成為學生的知音、知已。其次,主動接近學生,學會認真耐心的傾聽,聽他們心中的喜怒哀樂,和風細雨、春風化雨。再次,喜新厭舊是人類的共性,教師要理解時代對學生的影響,那就要不斷「充電」。最後,要明白了解學生的方法及途徑。多到網上去看看,用平和的心態,看看他們到底想什麼,有什麼需求,這樣可能有教育的針對性。再次,布置給學生的作業,千萬不要強逼,將心比心。最後,多讀讀反映學生生活的作品。感知學生的喜怒哀樂。只要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師」,可能學生也成為我們的老師,那麼什麼問題都可以解決。
我們教師最終還是要立足於課堂,研究每一位學生,讀懂每一位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自主成長的空間,讓他們身心得到健康,讓他們成為課堂的真正的主人。
讀懂教材是基礎,讀懂學生是支撐,。對於教師而言,讀懂教材才能放手備課,而讀懂了學生讓教學更有針對性,才會真正構建民主、平等、和諧、共進……的課堂文化。
總之,讀懂教材、讀懂學生、讓我們真正關注到了教學,關注到了教學的主體——學生,在師生共同成長的過程中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⑨ 怎樣讀懂小學數學教材

數學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也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主要基礎,它是師生完成教與學雙邊活動必不可少的媒體。教學中,教師根據教材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和基本內容引導學生探索數學規律,學習數學方法。讀教材的就是把教材「死」的結果變為學生靈活的學習過程。讀懂教材是教師必備的基本功,讀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學的基礎。
我認為要讀懂教材必須做到:(1)要用整體聯系的觀點讀教材;(2)要持課程改革的理念讀教材;(3)要懷著質疑好問的態度解讀教材;(4)要抓住數學的本質去解讀教材。

我認為要讀懂教材就要學會「煮書」。第一遍以成人的角度去讀;第二遍以作者的角度去讀;第三遍以孩子的角度去讀。讀未必懂,我們每一個人可能都有過這樣的體會,一遍遍的看教材看教參,卻陷入了誤區和苦惱的困惑。讀與懂之間必須有「想」這座橋。多問自己幾個什麼?即為什麼?用什麼方法?原來在什麼地方?要達到什麼地方?當自己能夠完全說服自己,回答清楚的時候才走出了讀懂的第一步。正如張丹老師說的那樣:由「讀」想到了歌曲《讀你千遍不厭倦》帶著思考去讀。

我覺得具體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去讀懂教材:

1、要讀懂教學目標和要求。教學目標實際上就是學生在學習中的一個「度」,也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對所學內容是知道、理解還是掌握,這是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通過這一內容的學習,學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是否給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否得到了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是否得到培養等。

(1)必須讀懂《課標》對年段教學內容的要求。比如四年級(上冊)「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這一內容,它的年段目標是:知識與技能方面,掌握必要的運算(包括估算)技能;數學思考方面,能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進行歸納、類比與猜測,發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解決問題方面,能從現實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年藉助計算器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活動中初步學會與他人合作;情感與態度方面,在他人的鼓勵與引導下,能積極地克服數學活動中遇到的困難,有克服困難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對自己得到的結果正確與否有一定把握,相信自己在信息中可以取得不斷的進步。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認識到許多實際問題可以藉助數學方法來解決,並可以藉助數學語言來表述和交流。

(2)要讀懂本冊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的要求。還是以人教版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三位數乘兩位數」這一內容為例,它的目標要求是:會筆算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會進行相應的乘法估算和驗算;會口算兩位數乘一位數(積在100以內)和幾百幾十乘一位數;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3)要讀懂本單元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的要求。如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有餘數的除法」它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結合具體情境,感知有餘數除法的意義;使學生能夠比較熟練地口算和筆算有餘數的除法;使學生初步學會用有餘數的除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只要我們讀懂了上面這些目標對所教學內容的要求,就能恰當地設計出符合學生學習的課堂教學目標,同時在教學中也不會拔高或降低課堂教學目標,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課程實施與教學目標的高度一致。

2、要讀懂作者的編排意圖。義務教育(人教版)實驗教材對於教學內容的編排,是以《數學課程標准》為基本依據,以實驗教材的總體編寫思想、編寫原則為指導,力求使教材的結構符合教育學、心理學的原理和兒童的年齡特徵,實驗教材充分體現了趣味性和生活性,關注學生的經驗和體驗,體現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鼓勵學生演算法多樣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體現開放性的教學方法等特點。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了豐富的、生動活撥的、主動求知的信息資源材料和環境。因此,我們必須讀懂下面這些內容:

(1)要讀懂「主題圖」。
人教實驗版的教材都是以情境來展示教學目標的。它給了老師更大的研讀教材的空間。同時也給了我們很大的挑戰。教材上的每幅圖都有其深刻的含義和目的,做為教師。只有把它研讀透徹。才能明白其中真知。真可謂: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我覺得要讀懂主題圖,首先必須讀懂它是以什麼形式呈現的,是怎樣反映本單元要學習的基本內容的。比如人教版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四邊形」的主題圖,它的呈現形式是一幅校園場景圖,它是以校園場景的形式呈現出來的。其次,這個主題圖給了我們那些信息,這些信息在本單元教學中起什麼作用。比如上例中「四邊形」的主題圖中有許多關於「空間與圖形」的信息。如:長方形的球場、通道、窗戶,正方形的地磚,平行四邊形的推拉門,樓梯護欄,等等。目的是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豐富他們對圖形特別是四邊形的感性認識,並從整體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幾何圖形。第三,要讀懂「主題圖」所呈現的圖形、圖片、場景或情境中滲透了哪些思想品德教育和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2)要讀懂「例題」。不管是傳統的舊教材還是課改實驗教材,例題都是教科書中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重要依據,同時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個最基本的範例。那麼作為教師怎樣才能讀懂例題呢,我覺得:首先應該讀懂例題是以什麼方式呈現的,它這樣呈現的作用是什麼。比如人教版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加法」例1,它的呈現方式(略)。我覺得例題以這種方式呈現,一是要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連續進位加法,因為兩位數加兩位數是學生已經學過的內容不同的是過去學過的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和限於100以內,只有一次進位,而例1有兩次進位和超過了100,其豎式比較簡單並將進的「1」用紅色表示。其次要讀懂情境圖。實驗教材的例題中多數都安排了情境圖,作者想通過情境圖在知識和能力方面,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體會演算法多樣化,在具體的情境中去感知操作,同時培學生的合作意識;在數學思考和解決問題方面,創設一種生活情境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在具體的情境中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讓學生感知祖國大好河山的美麗富饒,地大物博來實現學科間的整合,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學習習慣的培養。比如(人教版)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加法的驗算」例1下面的情境圖,它是一組同學們在合作學習加法驗算方法的討論,通過討論把加法驗算的方法全部呈現出來,目的就是讓學生用不同的驗算方法對加法進行驗算,因此,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教學驗算。第三、要讀懂例題中的對話。(人教版)實驗教材為了體現人文性、趣味性使教材內容更加活躍,把一些難點、重點、計演算法則、概念等用對話的形式在例題中呈現出來,因此我們教師必須讀懂這些對話的意思。第四、要讀懂例題間的關系。(人教版)小學數學實驗教材在例題的編排上也是有區別的。例題與例題的呈現形式是不同的,對學生訓練的重點也是不同的。

⑩ 小學數學教師如何正確理解把握教材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用新課程理念來解讀和實施新教材,即如何從正確解讀文本到活用教材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本人認為可把握住這樣的原則,在教學中讓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行為基於教材,但又不為教材所束縛,使教學源於教材,但又高於教材,真正體現出數學教學的簡單化。在此過程中要把握好「解讀」和「活用」二者間的關系。一是正確「解讀文本」。包括獲得自己所需資源,理解編者編排意圖,疏理知識點,確立教學目標及重難點,這是教學的「血肉」,「活用」的根基。二是「活用教材」。將教材中所獲得的「資源」,經過轉化、整合、思考、簡單化、生活化等優化教學活動,創新設計來攻破重難點,達成教學目標,這便是教材的「活用」,也是教學的「靈魂」。現淺論如下: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正確「解讀文本」。 「解讀文本」是我們教師的一項重要基本功,解讀文本是否到位直接關繫到我們確立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關繫到教學設計、教學效果等,結合我的教學實際,我認為解讀文本需注意三方面:1、讀懂文本編排意圖,搞清文中插圖和旁註文字、提示語。 現行人教課標版數學教材中有大量插圖,包括實物圖、示意圖、表格圖、線段圖、幾何圖等,在插圖旁還標注文字、提示語,這些有機的編排成分能配合數學學科的特點進行思想教育,能溝通數學與社會、自然的聯系,能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滲透著數學的思想方法。例如:人教課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中「可能性」例1插圖的旁註文字:①哪個盒子里肯定能摸出紅棋子?②哪個盒子里不可能摸出綠棋子?③哪個盒子里可能摸出綠棋子?這三方面的旁註文字、提示語就指出了教學的授新知識點、重點與難點,它可讓學生在比較中不斷猜想、把握知識要領、啟發學生深入分析思考,指導教師設計比如摸綵球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猜測——實踐——驗證,通過實踐活動中的體驗,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對生活中可能性事件作出描述。2、讀懂例題的地位作用,弄清例題與習題的關系,疏理授新知識點。 例題是數學教材的核心內容,它具有典型性、規范性。它能讓學生由例及理、由例及法、由例及類,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能讓老師疏理出授新知識點,能讓老師在教學設計中始終把握教學重難點,根據教學重難點,確立教學目標及構思教學設想。習題的作用及難易,教師要心中有數,弄清習題與例題相配合的基本題、變化題、探索實踐題,提高題等的分布情況,正確解讀習題不是例題的簡單重復,而是必要的補充、發展和延伸。例如:人教課標版三年級下冊數學「統計中簡單的數據分析」中例1的主題圖:一家超市上周四種品牌礦泉水的銷售情況,要知道下周該進些什麼品牌的礦泉水,根據該例題教師不難疏理出本節課授新知識點:會看橫向、縱向條形統計圖,初步會製作橫向條形統計圖,會根據統計圖及數據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等,這樣有利於教師確定教學重難點、教學設計。例如:練習十中的習題除了讓學生根據統計圖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以外,還注意加強對學生進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這樣,也就有必要在設計教學流程中始終圍繞:學生獲得哪些信息?你能根據獲得的數學信息提出些數學問題嗎?來展開創造性的教學構思。3、解讀教材整體結構與新舊知識聯系。 解讀教材整體結構與新舊知識聯系,要把握:①通讀全冊,理解單元教學內容,理清整體與部分的關系,處理好各年級之間數學知識的銜接。②細讀單元,理清知識點,弄清新舊知識聯系點,分析數學新舊知識結合點,分析學生學習新知的思維過程:平衡(舊知)——不平衡(不懂新知)——引發沖突(關鍵)——交流、合作、探究(課堂效果)——新平衡(學懂新知)。解讀本單元的目標,在每節課,每個知識點、每個例題怎樣才能得到落實,達到宏觀與微觀,新知識與舊知識,教學目標與達成構思等的統一。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活用教材」 在解讀文本之後,教師應根據解讀文本中獲得的自己所需數學教學資源,疏理授新知識點,真正確立起「教什麼」,確立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著手進行構思具體的教學設計,確定教學流程,牢牢把握「怎麼教」。設計出簡單、實效、生活化的可行的教學流程,真正體現活用教材,也就是說不是直接照本宣科把教材轉化為教案,而是在對教材有深刻的解讀的基礎上創新設計、大膽取捨、整合轉化、使復雜問題簡單化,精讀活用,設計合作流程。 在活用教材、大膽取捨,構思合作流程中,教師要針對教材預設的一些教學對象和教學情景,分析教材意圖、思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般不宜「照本宣科」沿用這些思路,因為:①教材是一種文本化材料,由於文本條件限制,它並不能完全呈現其豐富、獨到的內涵與教學思想,教師應用時必須對其進行合理思考,大膽取捨,分析文本所暗含的精髓,進行程序化、動態化改造;②教材設計思路並不一定能夠恰當反映課程標准思想,教師必須對其進行合理反思,有必要時,需打破文本禁錮,批判性繼承,個性張揚地構思創新設計流程;③教材文本設計中的對象、場景、難度、文字提示、旁註未必適合當時、當地的教學,這樣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教學中對文本進行再加工,真正做到「精讀文本、活用教材」。例如在人教課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可能性」教學一課來說,教材中安排的是摸棋子的游戲,教材編排中兩個盒子里的各種顏色的棋子都直接呈現給了學生,如果按教材編排思路,在游戲前預先告訴學生紅棋子、綠棋子的個數及盒裝情況,再讓學生做摸棋子游戲,這樣就使游戲失去了懸念。這時我們在教學中就應針對當時、當地及學生特點對教材進行一些大膽改造,即:把各種顏色棋子換成各種色彩的乒乓球,預先不告訴盒子中裝球個數及顏色,然後開展「猜測——實踐——驗證」的摸球活動,這樣就能更有效的達成教學目標,攻破教學重、難點,增添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探究渴望。 綜上所述,面對新課程、新教材、新教學觀、新理念,我們只有更新觀念,正確到位的解讀文本,靈活應變的活用教材,我們的教學才不會偏離方向。在教學中真正達到正確「解讀文本」到「活用教材」的至深、至高的境界,才能更好地實現我們的教學目標,攻破我們的教學重、難點,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才能使數學課堂因解讀精闢而變得精彩紛呈。

閱讀全文

與聽數學怎麼解讀教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8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5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0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0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