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數學教育的研究方法
數學教育的研究方法有實驗法、觀察法、調查法、比較法。
其他:教育科學的調查研究方法是在教育理論指導下,通過運用觀察,列表,問卷,訪談,個案研究以及測量等科學方式,搜集教育問題的資料,從而對教育的現狀做出科學的分析認識並提出問題。
2. 研讀數學教材小妙招
時代在進步,教育方法更要與時俱進,切實提高教師研讀教材的能力尤為重要。研讀教材是教師必備的基本功,研讀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學的基礎。
研讀數學教材時我們不能孤立的,單純的去讀教材,必須結合課程標准,結合教學用書,結合學情來研讀教材,這樣才能讀懂教材,才能更好的把握數學知識的本質點,反之則會出現師之於淺,師之於偏,師之於謬。
在研讀數學教材時我們可以結合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讀:
一、結合課程標准,把握教材理念
研讀課標,明白每個學段的教學內容及要求。這樣我們就能准確把握教學總目標,教學重、難點,明確「四基」的要求和教材背後的數學核心素養。
二、結合教學用書,理解編寫意圖
通過閱讀,了解教材是如何體現和落實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清楚各部分教學內容編排的特點,明確教材中各知識點的學習要求以及每一個主題圖,每一道道例題、習題的設置意圖,這樣我們才能挖掘出數學知識背後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
三、研讀數學教材結構
讀教材不能碎片化,一定要整體化,系統化,結構化的研讀教材,注重知識的聯系性,把握知識的聯點,不然我們的教學就會出現只見樹,而不見森林,教學沒有深度和廣度。在教學前,我們可以先通讀1—6年級的教材,對數學的整體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其次再略讀本年級的教材,掌握上、下冊之間的聯點,再次精讀本冊教材,讀懂每單元教材。最後再來細細品讀本課時教材,包括主題圖和例題的解讀,明白本節課知識點所屬的知識體系,在整個小學的教材中是如何編排的。清楚本節課的教材所屬單元的地位,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四、結合學情研讀數學教材
研讀教材時,從教材角度和學生的角度兩個方面,解讀知識點、主題圖、例題。分析學生的年齡特點,思考學生已形成的背景知識和技能,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風格,思考是否需要創新使用教材等等,這樣我們的思維才能和學生碰撞在一起,才能真正讀懂教材,利用好教材。
五、讀懂教材習題的編寫意圖
教材後面的每一道習題都有著不同的編寫意圖,是對本節內容,本單元知識的梳理與鞏固。在教學前,解讀數學習題,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備好新授課,還能掌握一些知識的重點、難點和考點。
六、藉助集體的力量研讀教
在研讀教材時,我們要學會向經驗豐富的教師,向身邊的名師請教,看他們對每一個單元,每一個知識點的解讀和自己解讀的是否一樣,誰的解讀更加透徹,更加精闢。 教師在研討交流中一定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博採眾長,擇善而從。一個人的思想分享給另一個人,就變成了兩個思想,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學會藉助團隊的力量,集思廣益,更好的利用好教材。
一堂精彩有深度的數學課,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對教材理解的深度、廣度,是否能挖掘出知識背後的數學思想、方法,是否能在知識形成的過程中,滲透數學文化、數學演變歷程等等。數學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也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主要基礎。研讀教材是上好課的前提,是提高教學效率,保證教學質量的基礎。 教師深入鑽研教材,提高數學素養,促進專業發展。
3. 中學數學教學常用方法有哪些
1、配方法所謂配方,就是把一個解析式利用恆等變形的方法,把其中的某些項配成一個或幾個多項式正整數次冪的和形式。通過配方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叫配方法。其中,用的最多的是配成完全平方式。配方法是數學中一種重要的恆等變形的方法,它的應用十分非常廣泛,在因式分解、化簡根式、解方程、證明等式和不等式、求函數的極值和解析式等方面都經常用到它。 2、因式分解法 因式分解,就是把一個多項式化成幾個整式乘積的形式。因式分解是恆等變形的基礎,它作為數學的一個有力工具、一種數學方法在代數、幾何、三角等的解題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式分解的方法有許多,除中學課本上介紹的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等外,還有如利用拆項添項、求根分解、換元、待定系數等等。 3、換元法換元法是數學中一個非常重要而且應用十分廣泛的解題方法。我們通常把未知數或變數稱為元,所謂換元法,就是在一個比較復雜的數學式子中,用新的變元去代替原式的一個部分或改造原來的式子,使它簡化,使問題易於解決。 4、判別式法與韋達定理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b、c屬於R,a≠0)根的判別,△=b2-4ac,不僅用來判定根的性質,而且作為一種解題方法,在代數式變形,解方程(組),解不等式,研究函數乃至幾何、三角運算中都有非常廣泛的應用。 韋達定理除了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個根,求另一根;已知兩個數的和與積,求這兩個數等簡單應用外,還可以求根的對稱函數,計論二次方程根的符號,解對稱方程組,以及解一些有關二次曲線的問題等,都有非常廣泛的應用。 5、待定系數法 在解數學問題時,若先判斷所求的結果具有某種確定的形式,其中含有某些待定的系數,而後根據題設條件列出關於待定系數的等式,最後解出這些待定系數的值或找到這些待定系數間的某種關系,從而解答數學問題,這種解題方法稱為待定系數法。它是中學數學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6、構造法在解題時,我們常常會採用這樣的方法,通過對條件和結論的分析,構造輔助元素,它可以是一個圖形、一個方程(組)、一個等式、一個函數、一個等價命題等,架起一座連接條件和結論的橋梁,從而使問題得以解決,這種解題的數學方法,我們稱為構造法。運用構造法解題,可以使代數、三角、幾何等各種數學知識互相滲透,有利於問題的解決。 7、反證法反證法是一種間接證法,它是先提出一個與命題的結論相反的假設,然後,從這個假設出發,經過正確的推理,導致矛盾,從而否定相反的假設,達到肯定原命題正確的一種方法。反證法可以分為歸謬反證法(結論的反面只有一種)與窮舉反證法(結論的反面不只一種)。用反證法證明一個命題的步驟,大體上分為:(1)反設;(2)歸謬;(3)結論。 反設是反證法的基礎,為了正確地作出反設,掌握一些常用的互為否定的表述形式是有必要的,例如:是/不是;存在/不存在;平行於/不平行於;垂直於/不垂直於;等於/不等於;大(小)於/不大(小)於;都是/不都是;至少有一個/一個也沒有;至少有n個/至多有(n一1)個;至多有一個/至少有兩個;唯一/至少有兩個。 歸謬是反證法的關鍵,導出矛盾的過程沒有固定的模式,但必須從反設出發,否則推導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推理必須嚴謹。導出的矛盾有如下幾種類型:與已知條件矛盾;與已知的公理、定義、定理、公式矛盾;與反設矛盾;自相矛盾。 8、面積法平面幾何中講的面積公式以及由面積公式推出的與面積計算有關的性質定理,不僅可用於計算面積,而且用它來證明平面幾何題有時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運用面積關系來證明或計算平面幾何題的方法,稱為面積方法,它是幾何中的一種常用方法。 用歸納法或分析法證明平面幾何題,其困難在添置輔助線。面積法的特點是把已知和未知各量用面積公式聯系起來,通過運算達到求證的結果。所以用面積法來解幾何題,幾何元素之間關系變成數量之間的關系,只需要計算,有時可以不添置補助線,即使需要添置輔助線,也很容易考慮到。 9、幾何變換法 在數學問題的研究中,常常運用變換法,把復雜性問題轉化為簡單性的問題而得到解決。所謂變換是一個集合的任一元素到同一集合的元素的一個一一映射。中學數學中所涉及的變換主要是初等變換。有一些看來很難甚至於無法下手的習題,可以藉助幾何變換法,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另一方面,也可將變換的觀點滲透到中學數學教學中。將圖形從相等靜止條件下的研究和運動中的研究結合起來,有利於對圖形本質的認識。 幾何變換包括:(1)平移;(2)旋轉;(3)對稱。 10.客觀性題的解題方法 選擇題是給出條件和結論,要求根據一定的關系找出正確答案的一類題型。選擇題的題型構思精巧,形式靈活,可以比較全面地考察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從而增大了試卷的容量和知識覆蓋面。 填空題是標准化考試的重要題型之一,它同選擇題一樣具有考查目標明確,知識復蓋面廣,評卷准確迅速,有利於考查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和計算能力等優點,不同的是填空題未給出答案,可以防止學生猜估答案的情況。 要想迅速、正確地解選擇題、填空題,除了具有準確的計算、嚴密的推理外,還要有解選擇題、填空題的方法與技巧。下面通過實例介紹常用方法。 (1)直接推演法:直接從命題給出的條件出發,運用概念、公式、定理等進行推理或運算,得出結論,選擇正確答案,這就是傳統的解題方法,這種解法叫直接推演法。 (2)驗證法:由題設找出合適的驗證條件,再通過驗證,找出正確答案,亦可將供選擇的答案代入條件中去驗證,找出正確答案,此法稱為驗證法(也稱代入法)。當遇到定量命題時,常用此法。 (3)特殊元素法:用合適的特殊元素(如數或圖形)代入題設條件或結論中去,從而獲得解答。這種方法叫特殊元素法。 (4)排除、篩選法:對於正確答案有且只有一個的選擇題,根據數學知識或推理、演算,把不正確的結論排除,餘下的結論再經篩選,從而作出正確的結論的解法叫排除、篩選法。 (5)圖解法:藉助於符合題設條件的圖形或圖象的性質、特點來判斷,作出正確的選擇稱為圖解法。圖解法是解選擇題常用方法之一。(6)分析法:直接通過對選擇題的條件和結論,作詳盡的分析、歸納和判斷,從而選出正確的結果,稱為分析法
4. 數學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有7種常用的數學教學方法:
1.講授法是一種教學方法,教師使用口語來描述情境,敘述事實,解釋概念,論證原則和澄清規則。
2..談話法又稱回答法,是通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對話傳播和學習知識的方法。其特點是教師指導學生利用現有的經驗和知識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獲取新知識或鞏固和檢查所獲得的知識。
3.討論方法是一種方法,使整個班級或小組圍繞某個中心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共同探索,互相激勵,進行頭腦風暴和學習。
4.演示方法是一種教學方法,教師通過現代教學方法向學生展示物理或物理圖像進行觀察,或通過示範實驗,使學生獲得知識更新。它是一種輔助教學方法,通常與講座,對話,討論等結合使用。
5.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鞏固知識,培養各種學習技能的基本方法。這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實踐活動。
6.實驗法是一種教學方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使用某些設備和材料,通過操作引起實驗對象的某些變化,並通過觀察這些變化獲得新知識或驗證知識。一種常用於自然科學學科的方法。
7.實習是一種教學方法,學生可以使用某些實習場所,參加某些實習,掌握一定的技能和相關的直接知識,或者驗證間接知識並全面應用所學知識。
數學教學方法(methods. of mathematics teach-ing)教學方法的一種.教師指導學生學好數學基礎知識,提高數學基本技能,發展數學才能,進行思品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它既包括了教師教的方法,也包括了學生學的方法.數學教學方法對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實現數學教學目的,提高數學教學質量,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遠在中國春秋末期和古希臘時期,就有講解、問答、練習、復習等方法的記載.古代主要採用講授法,近代推行了演示、觀察、實驗、參觀等新方法,並改進了解、談話等方法.近些年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使用,教育學與心理學新成就的出現,資訊理論、控制論與系統論新學科的建立與發展,為數學教學方法的改進與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
常用的數學教學方法有:啟發、講解、談話、練習、討論、演示、實習、觀察、復習等,其中,啟發、講解、談話、練習等用的較多.當前國內外正在實驗的數學教學方法有:發現、研究、自學輔導、程序教學、最優化教學、演算法化教學、「讀讀、議議、講講、練練」等。
5. 數學課堂研究方法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靈活運用不同的 教學 方法 ,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下面,我給大家帶來數學課堂研究方法。
數學課堂研究方法
轉變教師角色,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從學會到會學,提高探索知識的能力,這是我時常思考的問題。我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方法,每節課先提出學習內容和要求,限定時間讓學生自學教材,自做課本上的練習題,當堂布置作業,當堂檢查。先學後教的「教」,不是老師教,而是老師對學生做的練習題做出評價,不會做的由老師指導。
根據多年的教學 經驗 ,我認為教學改革首先是思想觀念的改革,以前的教學基本採用滿堂灌的方法,不管學生聽不聽得懂,反正我講了,學生就該仔細聽,課上做筆記,課後大量做練習鞏固。但是,有學生根本聽不懂,課下只能抄作業,結果學生疲勞厭學,老師疲勞厭教。因此,我在課堂教學中做了大膽創新,從上課到下課,都是學生自己學習,教師由教授者變為組織者、指導者。
數學課堂研究方法
引導學生自學,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老師領著學生學習往往比學生自己摸索快一些。可是這樣做會使學生養成不動腦筋的習慣,只是被動地聽課,不願主動地學習。其實,書本上大部分內容都是學生通過自學就能掌握的,學生自學幾分鍾後做題,不會的再看書,最後相互討論。這個過程是不斷反復的過程,不是看一遍就能全部學會的,這樣,學生自學積極性更高,學習效率也更高。
我常常對學生講:「老師講過的問題你聽懂了,這不叫真正的會學數學,老師沒有講到的問題,你領會了,這才叫真正的會學數學。」在教學中,有許多新知識與舊知識緊密相關,學生完全有能力自學這些知識,我大膽讓學生自學,只在新知識的生長點給予關鍵性的點撥。
數學課堂的教學方法
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多表揚勤鼓勵。教師的鼓勵才是學生前進的動力,要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擁有成就感,體會通過辛苦勞動獲得肯定後的快樂。在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提問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環節,但是很多教師在提問時往往會偏重於對成績好一點學生的提問,對成績差基礎薄弱的學生往往是很少提問或者是不提問,對於回答錯誤的學生採取批評點評的方式,這種教學方式是錯誤的落後的,會極大的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產生消極心理對數學學習失去信心。課堂上教師應當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回答問題,不論學生回答的正確與否,教師都應當進行表揚和鼓勵,讓孩子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增強對學習數學知識的自信心。
(二)拓展性教學方式。教師應當結合數學教材,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針對性的設置學習任務,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數學教學亦是如此,學生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夠主動的去學習,將學習數學融入到日常學習生活中去。在低年級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把練習帶入到生活中去,在家中運用樹葉進行加減法的練習,運用分 蛋糕 鍛煉學生的除法運算等。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還使學生的運用能力得到了提升,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習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數學課堂研究方法
分層教學,因材施教
學生的理解能力的不同和對學習的積極性的差異,導致了學生的學習成績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想要做到教學的最優化,讓不同成績的學生都有所提高,這就要求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對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教師應當讓學生自主學習,不能讓教師的教學方法束縛了他們的思維,要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對於學習基礎薄弱的學生,教師應當對其加強輔導,幫助學生掌握教材上的基礎知識,並引導他們能夠學會獨立的學習和思考,使他們的學習成績逐步得到提高。這種分層教學的方法避免了傳統教學中「一刀切,齊步走」的落後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在各自的基礎上進行學習,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
數學課堂教學方式
更新觀念,積極踐行新教學理念,做具有創造性的教師
打造 高效課堂 ,應具有新理念的教師。建立一種具有生命性、主體性、社會性的深刻的 教育 教學新觀念,培養創造性的教師,是課改的迫切需要。教師眼裡要有學生,相信學生,尊重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活動的主人。師生相互交流與合作,把學生好學、自學等 學習態度 及 主動性、積極性、獨立性和創造性的學習品質的培養貫穿於課堂教的始終。新課改的春風在呼喚著教師的勞動應具有創造性,做一個具有創造性的教師。沒有創造性的教師不是一個合格的教師。
沒有創造,教育也就沒有發展。只強調知識結果而不注重知識的來源過程及情感的傳統課堂教學已經無法適應新課改的需要。必須對課堂教學進行變革。於是我一邊學習創新的方法和有關方面的理論知識,一邊實踐到自己的教學當中去。不斷進行教法和學法方面的探討。邊學邊試驗邊 總結 。
激發數學的興趣,注重習慣養成,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數學活動
在課堂教學中要向全體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快樂的探究過程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增長數學探究能力,獲取數學知識。久而久之,學生就掌握了學習的方法、思考的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學實踐中,課前創設一定的教學情景導入新課,對引發學生探究興趣,激發 兒童 學習的好奇心和上好每節課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的防止學生的厭學情緒。要培養學生個性化學習、獨立學習、合作學習的習慣。使學生在良好的教學氛圍中成為課堂的主人,積極主動的參與數學活動。
教師在一節課前應做好導入激趣這一環節,通過談話、講 故事 和游戲等活動,給學生以懸念和激情,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思考力和 想像力 ,探究活動就能開好頭。如:《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一節時,以談話的方式進行導入。師:同學們,為了創建和諧平安校園,我們能做些什麼呢?學生:保護環境,不亂扔垃圾,學生間團結、友愛……)通過學生的回答,教師教育學生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不能隨便扔垃圾,且讓學生知道了那些垃圾是可回收的,這樣既凈化了學生美好的心靈,又引入了本節課所探究的課題,激發了學生進行數學探究的興趣。
數學課堂教法研究
給學生提供思維的空間
為學生的思維活動提供廣闊的空間,並指引正確的方向。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就是對已有認知結構進行同化、重組、改造、構建的過程,只有注重知識結構的集約化處理,加強知識結構的優化教學,才能引導學生從因果關系、類屬關系、部分與整體關系、作用與效應關系等方面進行聯想,並融入自己的知識結構體系。
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結構的構建過程,根據新舊知識間的不同關系,用演繹、歸納、類比的推理方法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
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
從本質上說,數學活動是一種思維活動。數學思想、 思維方式 與方法不僅是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的工具,而且是學生學習的對象,是促進學生逐步學會探索和掌握新知識必需的科學方法。因此,要上好一堂數學課,就必須實現「數學化」、「再創造」,從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入手,沿著數學發現、發展的軌跡,從生活中的問題到數學問題,從具體問題到抽象問題。
在教學中,我還讓學生上講台講,自己在下面提問,通過討論、啟發、點撥,一堂數學課不但上得生動活潑,而且教學效果好,把學生都帶動了起來。
數學課堂研究方法相關 文章 :
1. 常用的數學教學方法有哪些
2. 常用的數學教學方法的注意問題
3. 常用高效的數學教學方法
4. 數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5. 如何運用高效的數學教學方法
6. 數學教學方法滲透六大核心素養
7. 數學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8. 數學課堂如何有效操作
9. 小學數學有效教學方法大全
10. 小學數學教學中幾種常用的教學方法
6. 數學的研究方法
學數學研究方法有哪些
一、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研究
1、小學數學命題改革的趨勢與策略研究
2、小學數學「解決問題」評價內容與方式的研究
3、學生視角中的「好」數學教師標準的調查與研究
4、學生視角中的「好」數學課標準的調查與研究
5、 數學教師所需要哪些更高層次的知識?的本體性知識?
6、課堂教學常規研究
7、數學教師數學觀的調查與分析
8、如何在校本教研中增強教師
二、教學資源研究
1、數學課堂合理利用教學資源的研究.
2、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設與利用研究
三、教學設計研究
1、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一般策略與關鍵因素的研究
2、關於「算」、「用」結合教學策略的研究
3、關於數學教學中動手實踐有效性的研究
4、關於數學欣賞課的研究
5、關於新課程背景下口算教學的研究
四、教學過程研究
1、學生數學學習心理體驗的研究
2、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1、有效運用學生的學習起點實踐研究
2、關注數學習困難生的實踐研究
3、小學數學課前基礎調查的作業設計研究
4、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優化研究.教學評價研究五、
7. 常用的數學教學方法有哪些簡單說明它們各自的優勢與不足
(一)講授法講授法是教師運用口頭語言系統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講授法是一種最古老的教學方法,也是迄今為止在世界范圍內應用最廣泛、最普遍的一種教學方法。講授法的基本形式是教師講、學生聽,具體地說,又可以分為講述、講讀、講解三種方式。
講述:教師向學生敘述、描繪事物和現象。
講解:教師向學生解釋、說明、論證概念、原理、公式等。
講讀:教師利用教科書邊讀邊講。三種方式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在教學活動中經常穿插結合地使用。
講授法的優點在於,可以使學生在比較短的時間內獲得大量的、系統的知識,有利於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有利於教學活動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講授法的缺點在於,容易束縛學生,不利於學生主動、自覺地學習,而且對教師個人的語言素養依賴較大。
教師運用講授法,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保證講授內容的科學性和思想性。教師講授的概念、原理、事實、觀點必須是正確的,這就要求教師認真備課和教學。
2.講授要做到條理清楚、重點分明。講授邏輯清楚,學生才能夠理解清楚。
3.講究語言藝術。教師的語言水平直接決定著講授法的效果,因此必須不斷注重和提高自己的語言修養。首先要做到語言清晰、准確、精練,既邏輯嚴密又清楚明白其次,要努力做到生動形象、富於感染力,這對於小學生尤其重要;再次,還應當注意語音的高低、語速的快慢,講究抑揚頓挫。
4.注意與其他教學方法配合使用。小學生的注意時間有限,在整節課中完全採用講授法很難取得良好效果,教師應當善於將講授法與其他教學方法和手段交叉替換使用,避免學生因長時間聽講出現疲勞和注意渙散現象。
(二)談話法
談話法是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藉助啟發性問題,通過口頭問答的方式,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分析、判斷等思維活動獲取知識的教學方法。談話法的基本形式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通過獨立思考進行學習。
談話法的優點在於,能夠比較充分地激發學生的主動思維,促進學生的獨立思考,對於學生智力的發展有積極作用,同時也有助於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鍛煉和提高。談法的缺點在於,與講授法相比,完成同樣的教學任務,它需要較多的時間。此外,當學生人數較多時,很難照顧到每一個學生。因此,談話法經常與講授法等其他方法配合使用。
教師運用談話法,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做好充分的准備。圍繞什麼內容進行談話?提出哪些問題?提問哪些學生?以及學生可能做出什麼樣的回答?怎樣通過進一步的提問引導學生?等等,教師都應當在事前周密考慮和安排。
2.談話要面向全體學生。盡管談話只能在教師與個別學生之間進行,教師還是可以通過努力吸引所有的學生。首先,談話的內容應當是能夠引起全體學生注意的、在教學中具有普遍性和重要性的問題。其次,教師應當盡可能使得談話對象有代表性,比如選擇不同層次的學生。再次,在談話時適時加以適當的解釋、說明作為補充。
3.在談話結束時進行總結。在談話中學生的理解和掌握往往表達得不夠准確、精練,因此在談話的最後階段,教師應當用規范和科學的表述對學生通過談話所獲得的知識加以概括總結,從而強化他們的收獲。
(三)討論法討論法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圍繞某個問題發表和交換意見,通過相互之間的啟發、討論、商量獲取知識的教學方法。討論法的基本形式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藉助獨立思考和交流學習。
討論法的優點在於,年齡和發展水平相近的學生共同討論,容易激發興趣、活躍思維,有助於他們聽取、比較、思考不同意見,在此基礎上進行獨立思考,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此外,討論法能夠普遍而充分地給予每一個學生表達自己觀點和意見的機會,調動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並且有效地促進學生口頭語言能力的發展。討論法的缺點在於,受到學生知識經驗水平和能力發展的限制,容易出現討論流於形式或者脫離主題的情況,對小學生而言更是如此,這需要教師加以注意。
教師運用討論法,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選好討論內容。首先,要選擇那些有討論價值的內容,一般來說,討論內容應當是教學內容中比較重事實、概念、原理等。其次,要選擇難度恰當的內容,一般來說,過於簡單或過於復雜的內容都不適當,前者難以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後者則容易挫傷學生的積極性。
2.肯定學生各種意見的價值。對於未知的東西,任何意見都是有價值的。學生總是從自己的邏輯出發去理解和思考,因此各種不同意見盡管可能離正確答案相去甚遠,但卻最真實地反映了學生的想法。教師不應當「裁判」,急於指出各種意見正確或錯誤,而要讓學生暢所欲言,通過充分的討論理解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以及為什麼對、為什麼錯。
3.善於引導。教師應當在學生討論時全面巡視、注意傾聽,善於捕捉討論中反映出來的問題。在討論遇到障礙、深入不下去時教師適當點撥,在討論脫離主題時加以提醒,在討論結束時幫助學生整理結論和答案,等等。這些對於討論法的運用都是必不可少的。(四)練習法
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各種練習,從而鞏固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學方法。練習法的基本形式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一種實踐性學習。
練習法的優點在於,可以有效地發展學生的各種技能技巧。任何技能技巧都是通過練習形成、鞏固和提高的,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各種及時、集中的練習,能夠在這方面取得比較迅速的效果。
教師運用練習法,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明確練習的目的和要求。要讓學生知道為什麼進行練習,怎樣才是達到了練習的要求,使學生的練習具有目的性和自覺性,避免練習的盲目性和機械性。
2.指導正確的練習方法。教師要在練習之前講解和示範正確的練習方法,並且保證學生基本掌握,以便高練習的效果。
3.合理安排練習步驟。教師應當使練習有計劃地進行,循序漸進。
4.科學掌握練習量。技能技巧的練習需要一定的練習量,但並不是越多越好,超過學生承受能力的練習會導致適得其反的結果。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來確定練習量。此外,一般來說,分散練習比過於集中的練習效果更好,將某種練習分成時間較短的幾次完成要比一次性安排更為科學。
5.及時給予學生反饋。要使學生及時知道練習的結果,以便糾正錯誤和鞏固成績。
6.練習方式要多樣化。要防止單一、重復的練習方式,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生實際,將口頭的與書面的、記憶的與操作的、課內的與課外的……等不同方式結合使用。採取多樣化的練習方式,可以保持學生的興趣和注意,提高練習的效果。4 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 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通過獨立閱讀教材和參考資料獲得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七)以直觀形式獲得直接經驗的方法
這類教學方法是指教師組織學生直接接觸實際事物並通過感知覺獲得感性認識,領會所學的知識的方法。它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參觀法。
(五 ) 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師把實物或實物的模象展示給學生觀察,或通過示範性的實驗,通過現代教學手段,使學生獲得知識更新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是輔助的教學方法,經常與講授、談話、討論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六) 讀書指導法讀書指導法是教師 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通過獨立閱讀教材和參考資料獲得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學法指導方法
學法指導應體現多層次多形式;通常有這樣幾種形式。
l、滲透指導
這是教師在課堂上見縫插針,隨時滲透。
2、講授指導
這是開設學法指導課,向學生直接講授學法知識。
3、交流指導
這是教師組織學生總結交流學習經驗,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4、點撥指導
這是學生在學習迷茫時,教師給以恰當點撥提示。
5、示範指導
有些方法僅靠教師講解是不夠的,必要時教師要做示範,讓學生效仿
小學數學學法指導
結合小學數學學科特點,我們認為小學數學學法指導應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1.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基本的學習方法是學法指導的基礎,也是一項重要的常規性工作。可以根據教學的各個環節,讓學生掌握基本學習方法的訓練途徑。比如,怎樣預習,怎樣聽課,怎樣記筆記,怎樣練習,怎樣做作業,怎樣復習小結等。針對每個環節的特點,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比如學概念、算理、法則、公式等各類基礎知識的學法研究也屬於這個范疇。
2.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讓他們學會數學的思維方法數學學習離不開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過學生動手、動腦等親身的感受,才能透徹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學習數學要會讀、會聽、會想、會說、會寫,「會想」也就是會「思考」,教會學生學會思考,掌握—思維方法,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品質是數學教學成功的標志。教學中,教師要經常運用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等基本的思維方法,並在教學活動之中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久而久之,學生就一定能夠掌握思考問題的方法。另外,在教學中,進行思維方法訓練時一定要讓學生充分運用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只有讓小學生眼、耳、手、口、腦都用起來,思維能力才能得以充分訓練。在思維訓練的同時,要注意強化求同、求異思維對比訓練。思維方法和思維能力的形成離不開思維活動,所以教學要創設間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維,進行深層次的參與。在思活動中,讓學生學會思維的方法是小學數學教學的核心。
3.教給學生解決間題的方法解決問題對於學生來說是一種實踐活動,通過解題要讓學生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結合教學實際內容讓學生逐步把握對應、假設、轉化、化歸、集合等數學思考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學要使學生通過數學學習學會將生活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從而通過數學問題的解決而解決實際問題。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在這方面實踐、探索,把課內學到的知識與課外實際結合起來,學會發展,從而掌握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4.教給學生閱讀數學課本的方法閱讀是獲得書本知識的基本方法。讓學生掌握閱讀數學課本的方法,就會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教會學生閱讀數學課本是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第一步,是養成良好數學閱讀習慣的關鍵一環。小學數學教學指導學生閱讀課本.
一是指導學生課前預習。課前讓學生預習課本,對將要學習的新知識先自學,看哪些能看懂,哪些看不懂,課堂上帶著間題聽課。這里要注意的是,學生看書往往重結果輕過程,而我們應指導學生重點看過程。
二是課堂上看書。一般是新課之後,讓學生閱讀課本,給學生留有質疑的餘地。有時老師也可以有意識地創設情境,讓學生質疑,以培養學生的興趣。
三是課後閱讀課本。其目的是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消化品味,如一些文字長或難記憶的概念,則需要學生加深理解。另外,課後學生還可以閱讀一些數學課外讀物』,以豐富自己釣知識。5.讓學生學會操作方法小學生數學概念、技能、算理、公式的形成都是藉助操作活動,通過對感性材料的對照、比較、分析、概括而獲取的。當然,操作活動在小學數學學習中佔有重要位置。正確、科學、有序、合理的操作,才能有效地促進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操作要有很強的目的性,操作是手段,是過程,不是目的,不是單純為操作而操作。教師要善於將學生操作這一外化行為內化為學生的理性認識,進而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本質的理解,不斷形成和擴展他們的數學認知結構,提高他們的數學能力。6.使學生形成質疑問難、敢於提問的好習慣學起於思,思起於疑。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設一個和諧寬松的環境,使學生敢於向老師提問,哪怕提出的問題不盡合理,甚至是異想天開的,教師也不要加以指責,而是要鼓勵他們多思、多問,保護他們好問的積極性和熱情。學生提出的問題,通過大家討論得到解決,會極大促進學生獲取數學知識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從而培養他們獨立學習的能力。另外,教師要注意教給學生尋找問題的方法,使學生有問題可想,有問題可問。問題一般在這樣幾個環節尋找:一是在知識的生長點上找;_
二是在知識的「怎麼樣」上找;三是在知識的「為什麼」上找;
四是在知識的歸納或分類上找;
五是在知識的作用方面找等等。在數學知識學習的過程中,處處都可能存在問題,只要廣大小學生不斷產生疑問,不斷解決疑問,積極動腦思考,這樣的學習才會是既生動活潑又積極主動的,這樣的學習效果才能是最好的。教學時,教師要特別注意學困生的發問,要鼓勵他們張開嘴巴,勇敢地發問。只有這樣,才能使所有小學生的數學素質普遍提高。7;教會學生整理知識脈絡,總結學習過程數學教學要重視數學聯系的教學,即老師在教學時要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本學科知識與其他學科的聯系,這樣有利於數學知識形成一個清晰的網路,有利於學生組建良好的數學認知結構。
教學中,一方面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回憶學習過程、總結學習。幫助學生把一些零散的知識納入一定的知識結構中去,以便發現規律,進而自覺地運用規律探索新知,進一步完善數學知識結構,增強其自主學習的精神和動力。8.教會學生進行數學交流數學交流就是要求學生通過聽覺、視覺、觸覺,以游戲、閱讀等方式來接受他人的數學思想,同時要求學生將自己的數學思想以動作的、直觀的、口頭的或書面的、兒童語言的或數學語言的形式表述出來,與大家一起進行交流。教會學生進行數學交流就是要教會學生「會聽」數學、「會讀」數學、「會寫」數學、」會思考「數學。教師要引導學生善於運用他們自己的語言表述數學對象,只有多交流、多討論,才能促進學生能力不斷提高,智力水平迅速發展。
二、數學學法指導的原則
1.自主性原則。學法指導應把調動學生主動性、積極性放在首位,注意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學法指導的目在於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學會利用掌握的方法去主動獲取新知乃至去創造新知。因此,教師在學法指導時,應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自己去吸取、借鑒、完善知識體系,從而增強他們的學習能力。
2.滲透性原則。數學方法寓於數學知識之中,因此,教師應將學法指導寓於教學方法之中,教學既教知識又教方法,二者同步進行。
3.差異性原則。學生的數學基礎、個性特徵乃至學生情況等多種因素不盡相同。因此,在進行學法指導時,要區別對待,針對不同的對象進行有針對性的分類指導。
4.操作性原則。為了便於學習和掌握,教師提出的學習指導要求要具體明確,具有一定的操作J性。大凡學習指導要求太繁、過簡或籠統含糊都不利於學生學習和掌握。5.整體性原則。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為了發揮學習指導的整體效應,各個學科應從不同的角度、側面,不同的層次、渠道全面進行學習指導滲透。如各個學科應「以學定教」,通過導人—新授—練習—小結—作業等滲透習方法,通過講授—提問—板書—答疑等提示、點撥、總結學習方法。
三、數學學法指導的途徑
1.講授指導。講授指導就是教師將自己掌握的學習數學的方法直接地講授給學生,然後讓學生照法去實踐。
2.滲透指導。這是教師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這種方法是在教師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在傳授知識中指導方法,隨時滲透。讓學生既知道學習結果,又掌握學習過程,既懂學習步驟,又會學習技巧。
3.示範指導。學生掌握學法過程的規律告訴我們,有些學法僅靠教師的講解是不夠的,必要時教師要做示範,讓學生去效仿。
4.提示指導。這種指導方法要求教師在適當時機加以適當點撥、提示,學生便能抓住要點,迎刃而解。即在教師的點撥下,讓學生自己悟出道理,掌握方法。
5.交流指導。此指導就是教師組織指導學生總結、交流自己的學習經驗和方法,以達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之目的。這種方法有很多好處,首先通過總結與交流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其次通過總結與交流使學生初步學會一些學習方法;再者通過總結交流,更容易推廣他們的經驗。
6.歸納指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領悟到許多學習方法,但可能是不太系統的。因此教師要幫助分析、歸納、總結,使學生的學法得到鞏固。我們認為,數學學法的研究要與數學的教學研究有機結合,教法的研究有助於學法的研究,學法的研究能促進教法的研究。研究任何一種數學教學都必須與學法研究緊密聯系,同步展開,只有這樣,才能體現「教法」為主導、「學法」為主體的相互依賴的辯證關系。我們要變教為學,著眼點是以學生思維和學習的進程、知識的發生過程來設計教學。
8. 研究中學數學教材教法的基本方法
隨著《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和《高中數學課程標准》(以下稱《標准》)的全面實施,我國基礎教育數學課程改革正在全面有計劃地進行,《標准》在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方面均有大幅度的改變。這不僅僅體現在教材的變動,而且對從事基礎教育的數學教師帶來了全方位的挑戰。數學課程改革產生的更深層次的變化體現在數學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和教學行為的變革上,提出了更新觀念、更新知識、改革教法的要求。這些變革相應地對培養中小學教師後備軍的高師數學專業提出了新的課題,特別是培養數學教師基本數學教學技能的《中學數學教材教法》(以下稱《教法》)課程必須適應《標准》的要求。然而,很多高師院校數學專業的《教法》課程面對基礎教育的改革卻反映遲鈍,教材內容不能及時更新,課程的教法陳舊,不能及時體現《標准》的新要求,結果是學生學習前對該《教法》課程期望值高,以為能尋求到把握最新數學教育的金鑰匙,但隨著教學的深入,傳統的內容與教法逐漸使他們失去學習興趣,以至於在實習、求職試講中與中學的要求脫節,最終失去課程設置本來的目的。如何改變現狀,順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滿足學生要面對殘酷就業競爭的要求,筆者認為,《教法》要從實際出發,在教學方面不斷地進行探索與改革。
一、開展《標准》專題學習, 更新教學觀念
為推動高師數學教育的發展,更好地與基礎教育數學課程改革相適應,首先是轉變教師的觀念,觀念是行動的先導,高師院校教師在頭腦中要時刻明確我們的培養目標是新課程的實施者,是高素質的教師,要改變別人,必先改變自己,更新教學觀念。實現教師的自我定位應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課堂教學的價值取向應從知識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教學形式從封閉式轉化為開放式的三個轉變,只有進行觀念的充分准備,才能實現教學目標和培養目標,才能在教育環境中掌握好方向。其次是組織學生學習《標准》理念、課程目標、評價方式,開設《標准》專題學習並積極開展討論,分析課程改革對數學教師角色、能力、工作方式、教學方式、教學策略的新要求,充分認識數學教學改革是課程改革的關鍵。
二、結合《標准》改革《教法》教學內容
1.結合課改,吸收和補充新的研究成果
數學和數學教育都在不斷地發展,教法與相關學科和新興學科之間的關系還不很協調,有些教學內容陳舊,未能與當前的思想觀念、生活實際和學科的發展同步,沒有結合當前的基礎教育數學課程改革,理論脫離實際。因此,在教學中應走出課本,在保持《教法》內容相對穩定的前提下,增加數學教育領域新的研究成果,使學生了解該領域前沿的基礎研究狀況,形成較為先進的數學教育觀念。同時特別要聯系目前的基礎教育數學課程的改革實施現狀,介紹中學數學教學改革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以及對教師提出的新的要求,《教法》要在學習《標准》的前提下,開設中學數學發展的專題課程,明確符合時代發展的課程目標,使學生的學習緊跟時代的要求,實行教學內容和學生主體的開放,建立開放型知識結構。
2.對《標准》新增內容進行研究
新的中學數學課程在內容上有了重大的變化,突出了基礎性、多樣性和選擇性,《標准》強化了概率統計,設置了數學探究、數學建模、數學文化,有些具體內容在教法課程中從未涉及乃至現行的高師數學課程中較薄弱和不能完全覆蓋。如,演算法、框圖、信息安全與密碼、球面上的幾何、歐拉公式、與閉曲面分類、三等分角與數域擴充、開關代數與布爾代數、優選法與實驗設計、風險與決策、數列與差分等[1],結合其高師專業課程的相應改革,專門補充討論新增內容設置原因,正確把握《標准》對新增內容的定位,並對其教法及相關問題開展討論研究。
3.調整教學順序
《教法》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和數學專業基礎知識基礎上開設的,通常是先學習了解研究對象、任務、特點,對中學數學教學的目的和內容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再講教學原則、邏輯知識和教學方法,最後介紹中學數學教學工作[2]。如果先讓學生明確中學數學教學應做哪些工作,再介紹做該工作具備的知識、原則、方法,就能激發其學習興趣,使其主動學習,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三、改進教學方法,轉變學習方式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不斷深化,教師素質與課改要求的差距明顯顯露出來。教師在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前提下,要具有將知識轉化為智慧,將理論轉化為方法的能力,適應綜合性教學、研究性教學、實踐性教學的要求,提高將學科知識、教育理論、現代信息技術有機整合的能力。其變化的實質就是教法、學法上的改進,教法與學法相互制約,相互影響,許多有效的學法正是直接從教師具有示範性的教法轉化而來的。高師生的學習方式直接影響其未來的教學方式,高師生經歷「大學教法—學習方法—中學教法」的過程,作為《教法》課,更應該在新的教育教學觀指導下從「滿堂灌、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中解脫出來,運用探究、參與、研究的教學方法,進而促進學生從被動聽、做筆記、圍繞解題、練習、考試關心分數向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等有效的學習方式轉變。
1.強化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教與學兩方面直接參與、共同對案例或疑難問題進行討論的教學方法。一方面通過教師精心選取典型的優秀教學案例,引導分析獲得蘊涵其中的那些已形成的教育原理、教學原則和方法等;分析常規教學模式,並探討新的數學教學模式(探究式數學教學、數學質疑教學模式、數學建模教學、活動型數學教學模式整體教學與範例教學)[3];學習綜合性教學、研究性教學、實踐性教學方法;深入學習分析案例中的教學設計如何體現現代教學理念和現代教學方法,既可體現學科特點,又可將已有的教育學、心理學原理知識運用其中,學生又能處於積極參與狀態創造性地獲得學科教學的有關知識,增強對教學問題的分析決策能力,真正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另一方面,在教學中,組織學生對不同的觀點和看法進行充分討論,取長補短,共同提高,教師根據情況進行總結。通過這種觀摩—交流—反思等一系列教學活動,培養學生未來教育教學的反思精神,發展學生對自身教學實踐進行批判的技能,使他們掌握對教學進行自我分析和反思的方法,進而形成一定的數學教學研究能力。
2.加強分析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
《標准》提倡使用信息技術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模式,因此《教法》教學中引導學生充分認識體會信息技術不僅作為教與學的輔助工具,更是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和情感激勵工具,探討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所提供的自主探究、多重交互、合作學習、資源共享等學習環境,將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在整合的過程中得到有效的鍛煉。
四、加強實踐環節中的理論分析和技能培訓
《教法》課的教學,是對學生進行系統師范性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不僅要求學生很好地掌握其中的理論知識,還要培養技能。然而,知識並不能簡單地由教師傳授給學生,而只能由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要體現學生知識的建構過程,就應該在學生的整個學習環境中,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因此必須建立一種新的教學機制,創設一種能促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開展研究活動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開展合作交流的研究性活動中把握數學教育理論的精神實質,掌握一定的教學技能。然而,長期以來,《教法》課重理論輕教學技能訓練,同時大學在追求學術高品位時,不可避免地脫離基礎教育的實際。因此,教法課程必須由重理論輕技能轉向借理論促技能,並將其作為專業技能課程設置,其理想的改革方式是實行開放式教學,發展專業發展學校,讓學生經常到中學去見習,參與教研和教改活動,嘗試教學設計和實施。這是一種互惠的行動,它不僅有利於大學教師、學生和中學教師雙方的專業提高和發展,而且對師范生的知識應用和教學技能的訓練提高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4]。但由於教育體制和條件的限制,這種方式難以實施。因此,在目前的狀況下,只有加強和改進教學活動,活動始終以嘗試教學設計、模擬課堂教學為中心,同時兼顧專業和技能的訓練,加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個人的教學反思,促進教師教學知識的發展。具體做法:改變將《教法》課與試教課分離的現狀,在《教法》課學習理論的同時,就開始分小組對中學的典型課題進行試講,小組既作為教學基本功訓練小組,又作為學習理論小組和反思研討小組。在教師的引導督促下形成一種合作交流、相互切磋、共同發展、和諧統一的學習氛圍,增進知識的應用,在應用中進一步提高對理論的認識,繼而在以後的全面試講和教育實習過程中,進一步加強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在反思階段針對實踐中出現的矛盾與分歧,例如結合《標准》理念,分析《標准》實施中遇到的困難和矛盾以及不足等,提出研究探討課題,更有目的、有針對性地確定畢業論文選題,進行實證研究和分析。只有這樣才能培養能應用現代教育理論、教育方式和手段,善於把數學知識的學術形態轉化為教育形態,既能從事數學教學又能從事數學教育科研的高質量的數學教師[5]。
五、實行多元化評價體系,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隨著教學觀念、內容、方法的改革,《教法》所採用的傳統的一張考試卷評定學生成績的方法已經無法比較全面、准確地反映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教學效果,因此,評價內容和方式必須進行改革完善。一方面,利用多渠道多種方式評價,如採取筆試、口試、教學研究小論文三結合的方式評定學生成績,具體可包括課堂討論、小論文、調查報告、平時作業、動手作業、課堂示範、書面考試等方面綜合評價作為最後成績。另一方面,加大平時成績的權重,平時成績比例增大為30%,期中和期末各佔20%、50%。平時成績包括課堂提問、作業以及課堂討論等成績,期中和期末考題改封閉型佔主體為開放型佔主體,主要考查對知識的理解與靈活運用。目的在於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每一名學生平時就積極投入到教法課的學習與活動中,促進教育理論的掌握和教學能力的提高以及數學教師數學素養的形成和教學研究能力的初步養成。
9. 常用的數學教學方法有哪些
在新課程標准下,對於數學的 教學 方法 ,教學模式是多樣的、靈活的、應變的。一節課下來學生學習到的東西很多,用的方法當然也不僅僅只有一種而是多樣化的。下面是我整理的常用的數學教學方法有哪些,歡迎閱讀分享。
更多教學方法相關內容推薦↓↓↓
常見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好的教學方法有哪幾種
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區別
教學方法的種類和手段有哪些
常用的數學教學方法
一、自主探究式學習法
自主探索是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自主研究的一種課堂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新課程標准實施以來在各學科都應用得較為廣泛,且在教學中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自己去探討新知識的來由並研究其特徵,探索其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鍛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增強了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學生會把自主學習結果看成是一種成功,從而產生一種成就感和喜悅感,激發了學生對整個學習過程的堅強自信心和自主探索、自覺鑽研的興趣,培養創新精神。使學生明白數學中看似深奧的知識,只要積極探索,認真思考就能很快解決。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更好地應用於生活。
二、小組討論學習法
這種模式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分組共同協作商量和討論教師提出的問題,與教師形成一種互動的方式,小組討論有利於培養學生集體主義思想,課堂上小組討論有利於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分類思想、綜合思維能力、理解能力的培養。同時也能培養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相互交流的能力,能增進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感情,通過小組討論可從多角度獲得解題思路和思維途徑,往往是討論和交流融為一體,在討論中理解,在交流中加深印象。這樣可以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比教師直接講授要好得多,對學生的學習起到推動作用,教師也能從中得出意想不到的收獲。
三、發現式 學習方法
發現式學習方法是繼自主探索式學習法、小組討論學習法之後的又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通過閱讀教材來發現新知識、發現新問題、發現新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發現數學規律、發現學生容易出問題的地方。這樣學生對新的知識有一種優先掌握的心理,且學生對自己所發現的知識、問題、思路和方法有較深刻的印象,對學生掌握知識很重要,找到了發現知識的 渠道 。有時候,還可能會使學生突發奇想,象某些數學家一樣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數學問題。還會促進學生學習數學的學習積極性,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四、演示與表演學習法
演示教學法是數學教學乃至所有學科的教學最基本的、最普遍使用的一種模式。主要是教師演示課堂教學內容和講述新的知識內容。有的教學內容無需學生去進行探究和發現,如定義、概念和公理等。這些內容我們都是直接講述或藉助教學用具進行演示或說明理論知識的形成。
五、寓教於樂的游戲學習法
新版數學教材安排的內容生動有趣,課題就像一個香餑餑,很誘人的。如:有趣的七巧板,日歷中的方程,一百萬有多大等等。教學內容也變得具有很強的趣味性、游戲性,如: 檯球 桌面上的角,變化的魚。很多教學內容穿插了游戲內容,如:游戲公平嗎,一定能摸到紅球嗎等等。教材內容更加符合中學生好動好玩的心理特點。利用游戲既可鍛練學生的膽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集體主義思想。游戲可以讓學生放鬆學習壓力,以輕松的心情進入學習狀態,從游戲中獲取知識,又把知識運用於游戲之中。
六、問題式教學法
問題式教學方法是將需要學習的新知識編排成一個個聯系密切的問題,讓學生對每一個問題進行思索、討論、最後作答。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同樣有相關的問題提出,問題提得越多,對知識掌握越牢固,教師在其中起引導點撥的作用。
七、反饋訓練教學法
為了檢驗學生對於課堂知識的掌握情況,有必要對照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和應用情況進行及時的反饋。反饋訓練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反饋題的設計至關重要,反饋題的設計要適量,難易適度,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水平層次設計適合每個學生的反饋訓練題,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水平層次自己設計反饋題,自行解答,在反饋過程中,發現問題並及時解決。
反饋訓練能彌補學生學習中的不足和失誤。當學生新知識有困難時就會體現在反饋訓練中,反饋的形式有通過觀察口頭表達、動手操作、通過演示過程、推理論證等。反饋可以矯正學生的 學習態度 (粗心、片面思維)同時能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學生易於接受,效果較好。教學有法,但無定法。上好一堂課,並不是單獨採用某一方法,而是根據知識特點和學生心理特點,採用多種方法進行教學。在新的課程標准下,採用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都應以學生為主體,要學生多動手、多動腦。將來源於生活的數學知識更好地運用於生活實際,解決生活實際中的相關問題。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以上幾種方法只是其中之皮毛,更多的教學方法還需我們在長期的教學中探索、 總結 ,讓我貌同走進新課程。
如何提高初中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調動學生內在的思維能力
1、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數學思維全面發展。興趣永遠是學生學習的最好的老師,也是每個學生自覺求知的內在動力。因此要精心設計每節課,要使每節課形象、生動,有意創造動人的情境,設置誘人的懸念,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和求知的慾望,並使同學們認識到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經常指導學生運用已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釋自己所熟悉的實際問題。新教材中安排的「想一想」、「讀一讀」不僅能擴大知識面,還能提高同學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適當分散難點,創造條件讓學生樂於思維。如列方程解應用題是學生普遍感到困難的內容之一,主要困難在於掌握不好用代數方法分析問題的思路,習慣用小學的算術解法,找不出等量關系,列不出方程。因此,我在教列代數式時有意識地為列方程的教學作一些准備工作,啟發同學從錯綜復雜的數量關系中去尋找已知與未知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畫草圖列表,配以一定數量的例題和習題,使同學們能逐步尋找出等量關系,列出方程。並在此基礎進行提高,指出同一題目由於思路不一樣,可列出不同的方程。這樣大部分同學都能較順利地列出方程,碰到難題也會進行積極的分析思維。 鼓勵學生獨立思維。初中生受 經驗 思維的影響,思維容易雷同,缺乏探索精神。因而要多鼓勵學生敢於發表不同的見解。
怎樣提高初中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要教會學生思維的方法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恰當地示明學思關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數學學習中要使學生思維活躍,就要教會學生分析問題的基本方法,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正確 思維方式 。要學生善於思維,必須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沒有扎實的雙基,思維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數學概念、定理是推理論證和運算的基礎,准確地理解概念、定理是學好數學的前提。在教學過程中要提高學生觀察分析、由表及裡、由此及彼的認識能力。 在例題課中要把解(證)題思路的發現過程作為重要的教學環節。不僅要學生知道該怎樣做,還要讓學生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是什麼促使你這樣做,這樣想的。這個發現過程可由教師引導學生完成,或由教師講出自己的尋找過程。
在數學練習中,要認真審題,細致觀察,對解題起關鍵作用的隱含條件要有挖掘的能力。學會從條件到結論或從結論到條件的正逆兩種分析方法。對一個數學題,首先要能判斷它是屬於哪個范圍的題目,涉及到哪些概念、定理、或計算公式。在解(證)題過程中盡量要學會數學語言、數學符號的運用。 初中數學研究對象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研究數量關系的,另一類是研究空間形式的,即「代數」、「幾何」。要使同學們熟練地掌握一些重要的數學方法,主要有配方法、換之法、待定系數法、綜合法、分析法及反證法等。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要有了求知慾,積極性就會提高,思維也就更活躍。教師如果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思維,更有利於促進與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結合初中生的特點,來激發和迎合他們的心理,讓其產生共鳴,引導他們深入思考,不斷探索。如:在講一元一次方程之前選用引例:「一百個和尚一百個饃,大和尚一個吃仨,小和尚仨吃一個,正好吃完,問有幾個大和尚幾個小和尚 因為學生在小學就已經接觸過簡單的方程,由於例子本身的幽默性、學生本身的好奇心將促使他們積極投入到尋求解法上,學習新知識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調動。這樣不僅喚起了學生的興趣與思考,重要地是加深了他們對本節所要學習的內容的印象以及學好每一個小概念的意義的認識。這樣以來學生就更有興趣來學習這節課,初中生具有極大的創造能力的潛質,只是這種潛質需要不斷地激勵才能迸發出來。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觀察就是信息輸入的通道,是思維探索的大門。首先,在觀察之前,要給學生提出明確而具體的目的、任務和要求。其次,在觀察中給與學生引導。第三,引導學生對觀察的結果進行分析總結。如學習《三角形的認識》,學生對「圍成的」理解有困難。教師可讓學生准備5厘米、8厘米、4厘米、3厘米的小棒各一根,選擇其中三根擺成一個三角形。在拼擺中,學生發現用5、8、4厘米和5、4、3厘米都能拼成三角形;當選8、4、3厘米小棒時,首尾不能相接,不能拼成三角形;當選5、8、3厘米小棒時首尾相接但不能拼成三角形。藉助圖形,學生可以直觀的感知三角形「兩邊之和不能小於第三邊」,又讓學生明白「三角形」不是由三條線段「組成」的,而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這樣學生對三角形的定義就更加清晰了。因此,概念教學時教師要努力創造條件,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和充分的思考空間,讓學生在觀察、操作、分析的過程中得出結論,對培養學生創造思維能力有所幫助。
想像是思維探索的翅膀。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想像,往往能縮短解決問題的時間,獲得數學發現的機會,鍛煉數學創造思維能力。如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看黑板(一般為長方形),讓學生算一算它的面積,學生運用已學的知識很快就能解決問題。接著拿出事先准備好的平行四邊形,讓學生計算一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應該是多少 根據初中生對未知領域的探索有天然的好奇心理,思維的積極性被激發,就能根據前面的知識做出如下猜測:1、面積是長邊和短邊長度的積。2、長邊和它的高的積。3、短邊和它的高的積等。這時教師一一板書出來,學生見自己的思維結果被肯定,心理上有一種小小的成就感,從而激起學生主動去想像、去探索。
注重實踐,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重視動手操作實踐是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數學能力最有效途徑之一。新教材特點之一是重視直觀教學,增加了學生的實踐活動和動手操作內容。為此,操作活動成了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低年級數學教學更是如此,在操作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是每節課的核心。如教數的組成時,我讓學生先擺小棒。"8根小棒分成兩堆,該怎麼分呢?小組合作,看哪個小組分法多,哪個小組奪走紅旗。"同學們個個興趣盎然,動作很快。邊擺邊說邊記,有的還在爭吵,都想說服對方。
這樣一來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充分發展,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鍛煉。再如教"9加幾"時,我先讓同桌兩人擺小棒,邊擺邊說自己是怎麼算的。然後,指名說想法,全班交流。有的說一個一個數出來;有的說9不數,從9開始往後數幾;有的說從另外一堆里拿1個給9就變成十了,十再加旁邊的幾;還有的說從9里拿出幾個給旁邊的一堆組成十,再加9剩下的幾就是十幾。老師把他們的想法板書在黑板上。組織討論,看哪一種方法最簡便,算的快,從而得出湊十法最好的結論。
要按照一定的規律對學生進行數學 思維訓練
數學思維中的規律包括形式邏輯規律和辯證邏輯規律以及數學本身的特殊規律。它們之間又是相互聯系的。存在著形式和內容、具體與抽象、特殊與一般的關系。要使學生學習富有成效,必須揭示知識的內在的聯系與規律。如整數、小數、分數、百分數概念之間的聯系;四則計算中的五大運算定律,是數系運算根據的通性公式;和、差、倍、分四種基本數量關系是各種應用題的基礎等等。
規律揭示得愈基本、愈概括,則學生的理解愈容易,愈方便,教學的效果也越好。因此,教師在新知識教學時,要充分利用遷移的功能,讓學生用已有的知識和思維方法,去解決新的問題。如我們在教了"5乘以幾"的乘法口訣後,可以讓學生用這種思考方法去推導其他乘法口訣;學了"加法交換律"的推導後,可以同樣的方法學習乘法交換律;學了"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後,可以同樣的方法學習梯形的面積公式推導等等。
讓學生獨立完成結論的證明,培養學生思維
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傳統教學證明過程都是由教師完成,這不符合學生的主體性原則。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做。」我們認為有些證明學生是可以通過自己的探索、思考證明的,這時應該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把發現的機會讓給學生,這樣既加大了學生的參與度,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積極完成證明,也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人翁意識。當學生看到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成果時,體驗到成功的歡樂時,也會產生強烈的探究數學知識的慾望和學習數學的信心,就會促使他們對數學知識繼續作進一步探究。從而培養了學生獨立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初中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方法
創設思維情境,啟發學生思維
「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與組織者」,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要讓學生最大限度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教師就要根據教材的重點、難點,挖掘教材的思維因素,准確把握學生的認知水平,創設出思維情境,提出學生似懂非懂,似通非通的問題,令他們感到既意外又合乎情理,就像是樹上的蘋果,憑你的個子是摘不下蘋果,但是你跳一跳就可以輕而易舉的摘下樹上的蘋果,讓學生「跳一跳,夠得著」。這樣便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啟發學生思維。
引導學生解題後 反思 ,培養學生思維
數學 教育 家弗萊登塔爾曾經指出:「反思是重要的數學話動,它是數學活動的核心的動力,是一種積極的思維活動和探索行為,是同化,是探索,是發現,是再創造。」在問題解決後要引導學生對探究過程進行回顧反思,使成功的經驗明朗化,並組織學生歸納出有關的數學思想方法和知識、技能方面的一般性結論,再通過教師精講,揭示這些結論在整體中的關系,使所學知識系統化,這樣有助於學生對客觀事物中所蘊涵的數學模式進行思考,從而幫助他們從題海中解脫出來,更加清晰地認識問題、理解問題;有利於學生鞏固、同化新知識,准確把握新舊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並發現新的規律加以推廣與延伸;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如果不對解題每一個過程進行反思,那麼解題活動就停留在經驗水平,事倍功半。
數學教學的四個基本原則
一、抽象與具體相結合的原則
高度的抽象性是數學學科理論的基本特點之一。數學以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作為研究對象,所以數學是將客觀對象的所有其他特性拋開,而只取其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進行系統的、理論的研究.因此,數學具有比其他學科更顯著的抽象性。這種抽象性還表現為高度的概括性.一般說來,數學的抽象程度越高,其概括性越強。
二、嚴謹性與量力性相結合的原則
嚴謹性是數學學科的基本特徵之一。其涵義主要是指數學邏輯的嚴格性及結論的精確性。在中學數學的理論體系中,它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概念(除原始概念外)必須定義,命題(除公理外)必須證明;其二,在數學內容的安排上,要符合學科內在的邏輯結構。
三、培養「雙基」與策略創新相結合的原則
數學「雙基」就是指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數學基礎知識,即數學知識網路中的「結點」,包括中學數學中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則、方法等。基本技能是指與數學基礎知識相關的按照一定程序與步驟進行的操作方式,包括運算、推理、數據處理、畫圖、繪製表格等心智活動。正確理解數學概念是掌握數學知識的前提,而牢固掌握定義、性質、公理、定理、公式、法則等數學規律和解題、證題的方法,則是學好數學的必要條件。
四、精講多練與自主建構相結合的原則
精講多練是當前數學課堂教學的主要做法。精講,是針對教師講解提出的,要求教師要精選典型問題做出講解,對數學概念、定理中的關鍵點做出精闢講解。講解要少而精,要有針對性、代表性、普遍性,不搞一言堂,個別問題作個別教學。多練,是要求學生練習解題必須達到一定的數量。
常用的數學教學方法有哪些相關 文章 :
★ 數學教學方法有哪些?
★ 數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 數學教學方法有哪些
★ 小學數學教學中幾種常用的教學方法
★ 數學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 數學有哪些常用的教學方法
★ 初中數學常用教學方法有哪些
★ 數學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 教師常用的數學教學方法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10. 如何研究小學數學教材
課標教材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也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極有利的豐富資 源,尊重教材、依據教材是廣大教師的共同想法和做法,但是教師不應只做教材忠實的實施者,而應做教材的開發者和建設者。所以,教材的教育價值和智力價值能否得到充分的發揮,關鍵是教師對教材的研究和把握。但在教材研究的方法上,有的從教材的明線—— 知識結構研究; 有的從教材的暗線——數學思想、 方法研究; 有的從教材編排體系研究等。 作為教師,要想達到有效的課堂教學,首先就要從教材的內容、教材的編排等方面重點研究。下面筆者以人教版小學數學課標教材二年級上冊第 18 頁例 2、 3 的課例為例淺談在工作實踐中關於研究教材的幾點思考。
一、 明確知識內容的前後聯系
數學知識內容具有知識的邏輯性、符號的抽象性、緊密的聯系性等特點。教材在編排上,每個知識領域的編排都是由易到難,由簡到繁,螺旋上升,並且依據前有鋪墊、中有突破、後有發展的體系呈現知識內容。《標准》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 如:例 2、例 3 所講的內容是在學生學會口算兩位數加法、減一位數和整十數,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運算順序(一年級上、下冊已經學過)的基礎上編排的,它實際上是前面所學的 100 以內的加 法和減法知識的綜合運用,是為以後高一年級的多位數計算(如三年級三位數被減數中間有 0、末尾有 0 的連續退位等)以及簡算等打下堅實的基礎。就本冊編排,它也是在學生已學過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進位)的加法,兩位數減兩位數(不退位)的減法以後 才編排例 2、例 3 的。由於教材中的每一個知識內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研究教材不能只關注一節課的內容,應了解整個小學階段對相關內容的呈現序列,才能達到有的放矢。
二、 把握教材的編排意圖
教材上的知識是靜態的,教師要善於對教材進行教學的加工,將教材中靜態的數學 知識轉化為學生能主動參與的數學活動,引導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教材以數學主題活動為主線,將結構性的數學知識和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加以整合, 把「課標」中規定的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相聯系,有機的組成一個主題,按照兒童的認知規律,力求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背景,數學問題為切入口,展示豐富多彩的活動世界,在活動中生成數學知識。 1.注意教材編排的層次。例 2 的教學。首先要關注情境圖,研究信息與信息之間的聯系。因為課標教材每節課 的起始以主題圖的形式創設學生喜愛的情境,引起學生提出數學問題,讓學生主動地學習數學知識,學會「數學地」思考問題,體驗「做數學」的過程,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和態度。所以要研究情境圖所包含的所有信息(有直接信息,也有間接信息,還有隱蔽信息) ,並研究信息與信息之間的聯系,為學生構建數學模型奠定基礎。接著是配合小棒圖完整而有序地安排了 56—18 的筆算過程,擺小棒是為學生提供豐富、鮮明的感知材料,讓學生在形成表象的基礎上用抽象的數學符號表示知識的形成過程,達到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過程。最後完整地寫出了 56—18 的豎式寫法,並要求學生說一說: 從十位減起方便嗎?有利於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並掌握筆算的方法。
2.理解教材中的提示語。課標教材在編排中有許多提示語需要研究。在例 2 的教學中, 「個位上 6 減 8 不夠減,怎麼辦?」是利用矛盾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讓學生產生學習「怎樣減」的願望,激發學 生的求知慾望。 「從十位減起方便嗎?」又從反面進一步強化豎式減法從個位減起的必要性。只有這樣理解教材中的提示語,才能在教學中把握教材,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 「三維一體」的教學目標。
三、 重視教法、學法的指導
課堂教學活動中教與學是不能分離的、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是教師與學生一種「溝 通」與「合作」的和諧關系;是教師與學生圍繞「教學文本」進行「對話」的過程,而這種對話和交流的過程就需要重視教法、學法的指導。
1.教法要抓住知識形成過程的「四大點」 (1)銜接點。由於新知識往往是由舊知識延伸和發展而來的,所以例 3 的教學是在例 2 教學的基礎上編排的,學生已經理解了個位不夠減,從十位退 1 後再減(個位不是0) ,而例 3 也是個位不夠減,且個位是 0,這就是新舊知識的銜接點。 (2)轉折點。它往往是教學的難點,轉折得好,有利於舊知識到新知識的提升。例 3 的教學中「從十位退 1 後,個位要算( )減( ) 」是知識形成的一個轉折點。(3)重難點。在教學過程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一個策略就是引導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積極的思考和交流,形成自己對問題的認識和體驗。例 2 教學的重難點 就是「個位上 6 減 8 不夠減,怎麼辦?」例 3 的教學重難點應是「從十位退 1 後,個位要算幾減幾?」 (4)整合點。它往往具有一定的抽象程度,是溝通相關數學知識的普遍原理、規律、結論等。在例 1、例 2、例 3 三個例題講解的基礎上,教材安排了兩位數筆算減法法則的總結,不是明確地用准確的數學語言來描敘計演算法則,而是讓學生結合具體算式,整 合總結筆算減法應注意的問題,其目的是注重學生對計算過程的經歷和計算方法的理解與運用。
2.學法要重視學習方式的改善數學活動不是一個一般的活動,而是讓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化」過程的活動。在教學活動的設計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學習方式的改善,就意味著知識在教材中存在方式的轉 變。因為,先進的教學理念只有在教材中體現出來,才能真正進入千萬個課堂,影響千萬個學生。例 2,教材中「個位上 6 減 8 不夠減,怎麼辦?」這表明學生要在自主探索的基 礎上組織學生討論、進行合作交流,從而發現向十位退「1」的方法。在動手操作擺小棒 時,重點突出一捆變成 10 根和 6 根合在一起是 16 根,再算 16 根減 8 根的操作過程,使 學生在擺小棒的操作中明確怎樣退位。教材中「豎式可以這樣寫」是要求教師傳授、講解,學生模仿、理解、記憶,例 3,教材中「筆算減法要注意什麼?」 ,這表明教材同樣淡化減 法法則的文字表述和記憶,而注重學生對兩位數筆算減法計算過程的經歷和計算方法的理解與運用,要求依據算式組織學生討論、交流退位減法的計算過程,討論、合作交流時重 點突出兩個問題: (1)從十位退 1 後個位上要算幾減幾?(2)個位上向十位退 1 後,十 位再算幾減幾?,這就是在知識的重難點上組織學生合作交流,有利於學生對新知識的內 化。教材這樣編排也符合《數學課程標准》的新理念: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 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四、注意邁好「四大步」
第一步、了解學生。了解學生是在研究教材的基礎上,為預設有效的方案研究的另一方面,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有力保障,是預設有效方案的核心工作之一。所以了解學生是研究教材的前提。
第二步、研究教材。教材是教師實施課程標準的基本載體,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 研究教材是關鍵。
第三步、精讀教參。教材說明常讀,學習目標熟讀,教材說明與教材理解對照讀,教學建議琢磨讀,參考資料結合讀。在研究教材的過程中,精讀教參並進行反思,以提升自己研究教材的能力,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
第四步、借鑒資料。教師要做有心人,注意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讀理論書,閱報刊等,並隨時做筆記、寫體會,借它山之石,攻其之玉。在了解學生、研究教材、精讀教參的基礎上,借鑒資料的精髓,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
總之,教材是學生學習的重要資源,它不僅決定課堂教學內容,而且提供了教學活 動的基本線索和方法。因此,研究教材和理解教材,是組織好課堂教學、實現有效課堂教學的重要基礎和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