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數學評課稿
數學評課稿:《搭配問題》 陳老師在教學本節課時,主要是以直觀的內容為主,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資源,合理運用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始終充滿信心,充滿激情地學習數學。不僅如此,教學中,吳老師還用飽滿的熱情、生動的語言、形象的活動材料、富有趣味化的活動形式,為學生創設了獨立思考、自我體驗、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情境,使得教學過程始終民主、平等、寬松、愉快。本節課條理清楚,層次分明,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亮點:
1、創設情境,貼近學生生活實際
數學廣角屬實踐活動的范疇,非常注重生活中的數學與書本上數學之間的聯系,強調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用學生經常接觸的生活問題作為教學內容的載體,讓學生在生活問題和實際情境中來學習組合和排列,讓學生從穿衣、吃飯這些生活事情中尋找出簡單事物的排列方法,使他們充分體會到數學知識存在於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
2、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自主探究。
學生主動參與數學過程、自主探究是學好數學的關鍵。排列組合知識比較抽象,教師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連一連、說一說等一系列活動,開展小組合作和獨立思考相結合,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通過分析、比較發現其中的規律。例如在衣服搭配這個環節上,教師又開展小組討論,選擇方法的最優化,找到不重復又不遺漏的科學搭配方法,引導學生從不同側面進行探究,突出策略的多樣性,方法的多樣性,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3、培養學生多角度思維。
在教學例1時,教師引導學生不僅可以先確定上衣,由上衣搭配下衣;也可以先確定下衣,由下衣來搭配上衣。在教學例2時,不是例1的簡單重復而是在例1的基礎上增加拓展這一塊,這樣學生對排列和組合意義的理解就加深了印象。整堂課對學生提出的方法只要是按一定順序的,教師都給予充分的肯定,給學生以人文關懷,著力培養學生的多角度思維。
4、關注情感與評價激勵。
情感態度與自信心作為數學教育的目標之一,在學生的數學學習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節課中陳老師的教學語言生動又激勵性,尤其是對學生的情感投入起著積極的激勵作用,使得學生情不自禁地主動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來,同時也一次次體驗到成功的愉悅。這樣的教學,學生不只是學
到了一些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了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用比較准確的數學方法去解決生活中搭配問題。
總之,陳老師結合學生實際與教材內容,遵循新授課四步教學策略對本節課的設計,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和借鑒。
數學評課稿:《認識負數》
聽完張齊華老師執教的《認識負數》一課,我為他匠心獨具的教學設計、精彩的語言而嘆服。這節課沒有用任何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只靠一根粉筆,幾幅學生自己繪制的圖,就形象的理解了負數的具體含義,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是一節真正的生態課。課堂上,張老師直接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學習負數,你在哪兒見過負數?學生說出:溫度計、電梯、海拔、玩游戲時完成得分是負數;還有一名學生說到透支卡里有,張老師緊接著追問:如果我的透支卡里是負數,說明我的財富狀況怎樣?讓學生初步體會負數表示的含義。在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上,張老師讓學生到黑板上寫寫負數,學生寫了-1層、 -5℃ 、 -185米 ,當寫到-50元時,張老師對學生說:夠了,剛才這位學生想給我寫-5000元呢。學生偷笑,同時對負數的大小有了一定的感知。
這節課最精彩的地方就是研究負數的階段。張老師就以學生寫的這四個負數為研究對象,讓小組討論它們的具體含義,在討論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把討論的結果畫下來。值得我學習的是張老師對細節的把握,他指導學生一人畫,兩人討論,這樣就對小組員的分工與合作有了明確要求,提高合作效率。在學生到黑板前面講解時,他也指導學生側過身,不要擋黑板,回答完請站在一邊看有沒有提問,再交流。這種要求訓練了學生們回答問題的好習慣,並激發起其他學生積極思辨的態度。
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在黑板上示範畫了-1層、 -5℃ 、 -185米 、-50元。圍繞著這幾個學生代表的發言,學生之間展開了積極的討論,學生們不斷完善自己畫的圖,力求更好的表示出這幾個負數的實際含義。張老師則有意識的引導學生:數學上把地面叫0,生在指導下在1層和-1層之間畫上了0分界線。老師適時提問:-4層比-1層高了還是低了?在其它幾幅圖中,張老師也同樣注意引導學生找到0。在正負數的理解中,0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正數與負數的分水嶺,張老師這樣的設計加深了學生對正負數的理解:認識到正數和負數以0為界,具有一定的相對性;正數比0大,負數比0小,自然也理解了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同時藉助數軸完善了學生對數的認識的擴充。
還有一個環節設計的相當巧妙。當學生自認為對負數有了一定了解時,張老師出示了體育老師體檢中為兒子測量的身高數據: -2厘米 。這一下子激起了學生七嘴八舌的討論:怎麼越長越低了呢?難道站到地下面了一截?終於有一名女同學說出了:那是和同年齡的兒童的標准身高比相差了2厘米 。這樣學生對正、負數的本質理解就更加深入了。
總之,反思這節課的成功之處,還是張老師肯在學生如何學上下工夫,充分了解學情,充分讓學生說、做、評價,尊重每一位學生的表達,善於等待和傾聽學生的意見,不僅有知識的培養,還注重求異思維的培養。這正是我值得學習之處。
數學評課稿:《有趣的夾子》
數學源自生活,運用於生活,幼兒生活中就有許多數學問題存在,如果教師只是用敘述性的語言對幼兒進行講解,那些零散、無意識的知識,他們只會感到枯燥、無味,毫無興趣,怎樣引導幼兒輕松自主的學習呢?〈〈綱要〉〉指出:讓幼兒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本次活動以:聽鈴聲夾夾子為娃娃夾夾子、貼紅點開汽車三個環節展開認識15以內數量的活動,讓幼兒在輕松與活潑的氣氛中自主學習、探索、並且為以後的數學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本次活動設計新穎,打破了傳統教學,科學性、實用性體現的較明顯,幼兒在玩夾夾子游戲是,顯得得心應手,因為這是他們日常生活的經驗積累。通過這個喲系,讓幼兒發現,原來數學也可以這樣有趣,孩子們通過自己親手操作,獲得了感性經驗,且感到奇妙無比,學習興趣一下子就提升上來了,為下面一個游戲做好了鋪墊,在不斷的成功操作中,那種愉快的心情,激起了他們學習的慾望,而且教師融入幼兒中間,極富親和里的語言,誇張到位的表情,無一不是使活動生動活潑的元素。
本次活動還遵循了循序漸進的原則,從簡單到復雜,顯示簡單的聽鈴聲夾夾子,這是對數字的復習,也是為下面活動的熱身活動,之後,用夾夾子把數字記錄下來的方法,做到了邊做邊說,記說同步的發展過程。在下面的環節中,該老師適當加深了難度,讓幼兒從有提示性的做動作到自己動手操作,自主選擇,這個過程體現了教師設計活動的科學性,與《綱要》的要求緊密貼和。
當然,也要指出一些不足之處,如:在幼兒間的交流這方面,做的不是很好,教師沒有即使鼓勵幼兒進行互相交流,如果及時鼓勵了,那幼兒的操作興趣是否會更濃了呢?還有,在活動中,幼兒似乎不夠大膽,老師在著方面還可以多加些鼓勵、支持的目光或暗示給他們,得到了老師的鼓勵,幼兒更大膽發言,這樣的效果不正是我們想要的嗎?另外,水果娃娃為何不塗成彩色的呢?喲而喜歡色彩鮮艷的東西,用上顏色鮮艷的蘋果、梨子,他們的興趣也會會更高漲了。
好的餓教學活動需要不斷探索和嘗試,希望大家一齊努力,為上一次成功的課而努力,謝謝!
B. 小學數學評課評語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評語吧,評語的內容、格式、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麼樣的評語才是好的評語,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評課評語大全,歡迎大家分享。
歐陽艷:
這是一堂令人耳目一新的課,一堂用全新的教育理念突現教與學的好課。其一,教師巧妙地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套圈游戲作為教學情境,把數學知識融合在學生感興趣的活動之中,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數學,並以此貫穿全課始終。這就為學生架起了通往學習的橋梁,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基礎。因此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愉快,更是學得主動。
其二,把競賽機制引入課堂,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勝心,並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和競爭意識。
其三,關注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是本節課的另一亮點。比如:在總結連加的方法時,不是教師傳授給學生,而是通過學生自主探究,獨立完成,教師只是畫龍點睛般地加以引導,師生一起歸納出連加豎式的3種寫法。較好地培養了學生主動探求新知的意識和能力。
其四,恰到好處地培養了學生的估算意識。
其五,較好地培養了學生解決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最後一道練習題,教師僅僅給出三件玩具的`價格和600元錢,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使學生的智力得到開發,能力得到培養,素質得到提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碰到,也經常要用到。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方面略顯不夠。例如:在第一輪比賽中,比較誰勝誰負,應該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因為教師一開始並沒有強調要用套圈總數的多少來評判勝負,所以,從次數方面來說,男生兩勝一負,說男生贏也是有道理的,教師不僅應該給予肯定,更應抓住這一契機讓學生自己找一個評判標准,這樣引入新課更自然,更有利於學生思維的發展。
第二,在第二輪套圈比賽時,男生的兩次套圈得分明顯低於女生時,教師如果能在這個地方提出一個問題:「男生還有沒有贏的可能呢?」則會錦上添花。
第三,學生「說」的過程體現不夠,教師在提出一個問題後,往往只滿足於一、二個學生的回答,沒有照顧大面積學生。
彭湘輝:
1、教師注重教給學生思考的方法,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整節課,教師善於啟發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去挖掘其思路,鼓勵他們大膽的講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並及時給予肯定或鼓勵,但在鼓勵學生想法,演算法多樣化的同時,又不忘教給學生一般的優化的計算方法,讓他們的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都得到了共同的發展。
2、教師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整個教學過程,教師幾乎沒有代替學生做過任何結論,教師總是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然後引導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獲得學習體驗。
3、教師大膽沖破教材原有的框架,活用教材,將套圈的游戲貫穿於整個課堂教學,設計的活動,比賽極具開放性,讓學生個性得到了張揚。
4、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首先是這節課以套圈的游戲引入新課連加,並且貫穿整個課堂教學,讓學生玩中學,樂中悟,更是因為教師營造了一種親切,平等,民主的學習氣氛,讓學生自然的融入課堂,讓他們的熱情始終高漲。
5、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本課最後設計的應用延伸題目,就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真正實踐了人人學有用的數學這一新課程基本理念。
不足之處:教師在有一個環節擦掉了第一個學生的板書,這對那個學生是個小小的打擊;教學的形式還可以多樣化,例如在中間設計學生以小組的合作交流的形式環來調節課堂;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也有待加強,在課堂中有的學生在回答老師的問題,但有幾個小朋友卻在玩東西,這說明還有一部分學生沒有帶動起來。
劉曉鳳:
總的來說,我認為這是一堂成功的課,具體來說有如下幾個特點:
1、教師能創造性運用教材,優化內容,將連加的數學知識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套圈游戲貫穿始終,符合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使課堂氣氛良好,教師的思想具有超前意識。
2、營造了寬松的教學氣氛,發揚教學民主,本節課教師充分抓住學生好玩,愛玩的天性,用游戲的形式將知識賦予其中,再加上親切的語言,得體的教態,使整個課堂活而不亂,井然有序。
3、體現了演算法多樣化,突出算理,突出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會做還要會說,譚老師不僅教給了學生連加的方法,更是注重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讓學生將算理講得清清楚楚。
4、突出了讓學生解決問題這一新的教育理念。在本節課的練習環節,教師創設了「我與丁丁比賽」的教學情境,通過比賽,使學生知道,不一定要算出總分也能判斷分數是否超過丁丁,從而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評語
4、密切
與生活的聯系,加強應用意識。練習有一定的密度,體現了不封頂,不保底的思想。幾點建議:同一學生回答次數過頻,其他孩子發言的機會太少。其次是鞏固練習的形式是以看屏幕的練習為主,學生動筆寫的習題少。動口,動手,動腦多種感官結合不夠。再有,課的延伸還可以設計得精緻點。
C. 怎樣才能寫好一篇小學數學的評課稿
教師是否體現新課程的理念、方法和要求;
是否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語言是否流暢、表達是否清楚;
是否有知識性等錯誤;
是否有創新的地方;
教師的思維是否寬泛,學生的發言是否准確。
看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
教態是否親切自然,板書是否規范合理,教具運用是否熟練,指導學法是否得當,處理課堂偶發事件是否靈活巧妙。
看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
課堂氣氛是否活躍,學生是否參與教學過程,全體學生是否得到調動,學生的能力是否得到培養。
教學過程、板書設計、教師的重點提問、學生的典型發言、有效的教法、教學失誤等
挖掘閃光點
教師為什麼這樣處理教材,換個角度好不好?
教師的成功或不足之處的原因在哪兒?
如果自己來上這節課,應怎樣上?
如果自己是學生,是否理解掌握了教學內容?
新課程的理念、方法、要求等是如何體現在日常課堂教學中的?
D. 小學數學評課稿該怎樣寫呢
一、這節課我的收獲,也是這節課的特色
1、朱老師的新課引入的很好。《認識公頃》是第二單元的第一節課。我們都知道每單元的第一節課不好講,既要了解學生之前的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還要由舊入新過度到新授課內容。朱老師先讓學生說出已經學過的面積單位,並按照由小到大的順序排列,通過習題對舊知識進行鞏固,接著展示綠博園圖片,使學生意識到要測量綠博園的面積用已有 的面積單位不合適,引出矛盾,切入新課。新舊知識的銜接過渡很自然。
2、構建合理,層次清晰。能根據教學的重難點,有的放矢的層層推進,由易到難,有簡單到復雜,使教與學的過程一目瞭然。首先是藉助資料,初步感知公頃。用圖片展示了天安門廣場、世博園、布達拉宮、杭州西湖,讓學生通過看。讀,初步感知這些知名景點的面積都用到了公頃。接著讓學生認識1公頃的含義。通過計算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得到1公頃=10000平方米。通過習題,鞏固練習公頃與平方米的轉換。三是感知1公頃的大小,從身邊的實例讓學生切實感受1公頃的大小。
3、本節課朱老師設計理念新穎,充分利用身邊的教學資源,真正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有應用於生活」的數學思想。公頃不像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可以用身邊的物品來感知。朱老師利用我們平時上操的操場,有5個這樣的操場約為1公頃,我們校園的面積約為3公頃。這樣比較好的突破了這個難點。
4、朱老師很了解學情。在計算邊長為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之前,先回顧了相關的面積公式和周長公式。補充了多位數乘多位數、多位數除以多位數的知識。這一點很有必要,這是4年級下冊的內容,這節課需要用到。
另外,朱老師的課堂語言簡練,板書簡單明了,講課的邏輯性很強,在此我不再一一評價,總之,這是一節比較成功的課。
二、我的建議
課堂是一門不完美的藝術。一節課或多或少會有遺憾。對於這節課我提兩點建議。
1、課堂語言可以活潑一些。上課時的語速、語調可以多次變換,不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
2、時間安排上可以把最後一道習題去掉,直接進入課堂小結,這樣課堂教學環節就完整了。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些粗淺的認識,不當之處,歡迎大家指正。
E. 數學評課稿怎樣寫
1、從教學目標上分析
2、從教材處理上分析
3、從教學程序上分析
(1)看教學思路設計(2)看課堂結構安排
4、從教學方法與手段上分析
評析方法與手段包括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1)看是不是量體裁衣,優選活用
(2)看教學方法的多樣化
(3)看教學方法的優選與創新
(4)看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
5、從教學基本功上分析
通常,教師的基本功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看板書(2)看教態(3)看語言(4)看操作
6、從教學效果上分析
F. 小學數學評課稿怎樣寫
我厭倦了城市的喧嘩煩躁,於是我決定回到那美麗清靜的家鄉,去聆聽一下那優美的自然的歌聲。
星期六,我背著自己心愛的小背包,獨自一人來到了家鄉。
走在田園小路,風「呼、呼」地吹過,吹在身上真的很涼爽,抬頭望去,那一大片一大片的金黃的稻田在秋風吹來時也發出「沙、沙」的聲音,這也許就是自然的歌聲吧,當然其中也少不了農民伯伯收割時發出的「刷、刷"的聲音,抬頭望著藍天,雲在飄動,還飛過來幾只快樂的小鳥,你看,他們不正在「吱吱喳喳」地唱著歌兒嗎?看著這般景象,自己也禁不住唱起歌來,自己的歌聲和自然的歌聲混合在一起還真是很有趣的,這還讓我想起了小時候和夥伴們在草坪上唱歌的情景。
過了田園,就來到了家鄉最干凈的小溪,在這里,我們可以聆聽流水叮咚,還有小溪流動時那「噝、噝」的歌聲,在這里,我們全身都能放鬆下來,不過這種聲音常常會被打破,因為還有魚那「啪、啪」的聲音,也少不了孩子們在這戲水時的歡快的歌聲。
在我登上橋身時,突然烏雲密布,剛剛天氣還好好的,不一會兒就下起了雨,我趕緊跑到橋附近的屋檐下避,雨正「嘩、嘩」地下著,雨滴打在屋檐上「滴滴嗒嗒」的聲音,真想不到在這里也能聽到大自然的歌聲,雨聲.腳步聲混在一起還另有一番情趣。
雨停下來後,一切都變得那麼清鮮,深呼吸一下,清鮮極了,樹在秋風下「沙、沙」的把一些水滴撒下來,這時的鳥兒變得歡快起來,農民伯 伯也更精神了,這大自然的歌聲讓人的心靈得到了一次洗禮。
我登上家鄉的山,在這里,決對不會缺乏鳥兒的歌聲,我在這里遊玩了一直到了黃昏,在這還能微微聽到農家做飯那「叮叮當當」的聲音。
黃昏時分到了,我也該回家了,我下了山,來到車站,乘上車後,還有那「嘟、嘟」的聲音一直響著,有人可能會問我:這次回鄉讓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我會回答:家鄉的風景很美,但家鄉那大自然的歌聲才是我最留戀的。
G. 關於小學教師數學評課稿
數學評課概述高中數學教學的改革與完善,需要對當前教學模式進行必要的改革。下面是有小學教師數學評課稿,歡迎參閱。
小學教師數學評課稿 範文 1
有幸觀摩了四節縣級數學優質課,充分感受了4位老師的教學熱情和 教育 智慧。老師們頗具匠心的教學設計與清新自然的教育風格讓我十分欣賞。通過她們生機盎然的課堂教學,啟迪了我在今後教學中,應如何進行課堂有效教學,領悟了一些在課改中遇到的困惑問題。
一、以趣引生,營造愉快課堂。
4位執教者非常善於抓住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都能設計一些以與本節課有聯系、有情趣的 故事 (小熊分蘋果)、生活常景(米飯為何變成稀飯)、游戲(握手、對囗令)、學生愛聊話題(過生日)和學生非常愉快地進行交流,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師生關系,使學生內心很快產生一種親切感。正是有了這些課伊始或課前的趣談和情感交流,才讓孩子們在課堂中表現得那麼輕松自在,那麼自信滿滿,盡顯真實愉悅的一種課堂展示。
二、注重知識的前後聯系,准確解讀、把握教材。
執教老師能根據數學科的特性,注重知識的前後聯系,准確解讀、充分挖掘教材的內在因素。從學生已有的知識 經驗 出發,一步一步地幫助學生建構知識,對教材的准確把握、合理利用都非常值得我學習。如吳老師在上《生活中的比》時,在設計上能超越教材,但在內容上又緊扣教材。先設置疑團:米飯為何變成稀飯?學生充分猜測之後,再出示煮米飯的 方法 (一碗米加兩碗水),請學生用多種形式來詮釋一碗米加兩碗水的涵意,巧妙引出比,接著借機尋找生活中的比,依次展開,環環相扣,最後讓學生從一系列的練習中,發現並歸納出比的意義,教學中沒在生拉硬拽的感覺,而是讓人感到水到渠成。又如何老師在教《搭配中的學問》中,教師向學生提供了三個非常熟悉的生活情景:穿衣服搭配問題、早餐搭配問題、路線選擇問題,活動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具有層次性。
三、立足於數學活動,注重數學與生活的緊密結合。
兒童 的天性是活潑好動,願意在活動中學知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力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參與學習活動,讓學生的生命潛能和創造精神獲得充分釋放。以數學活動為主陣地,從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情景入手,引導學生主動進行觀察、比較、分析、推理、猜測、驗證、交流、 反思 等數學活動,理解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如《分蘋果》中,學生在同一個情境活動通過擺10個蘋果圖片具體分一分,說一說,再在比一比中明確10的組合與分解,使他們感受到加減法之間的內在聯系,同時也有助於知識的遷移。在《生活中的比》教師選取了“煮白米飯的秘訣”“比較速度、單價”“圖形放大”等情境,有的是不同類量的比較,有的是同類量的比較。通過情境研究一組相對應的量的變化規律,這樣處理更能凸顯比的意義和引入比的必要性。這些情境都是把數學問題融入實際生活情境中,學生真正體會到了數學學習的價值,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產生學習需求,主動去思考解決問題的途徑。這樣既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使學生深刻體會了數學知識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四、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逐步走向實質。
新課程十分倡響合作交流,合作交流是激發學生 創新思維 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執教老師十分注重以學生的獨立探究為基礎,引導交流,給了學生一種很好的學習尊重。如“穿衣服”的活動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以“上裝和下裝”學具為載體,通過“想一想、議一議、擺一擺、說一說”的活動,得出上裝和下裝的4種不同的搭配方法。早餐搭配的問題,通過學生自主探索的形式在書上用連線的方法表示,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投身到解決問題活動中,充分感悟:只要我們做到有順序地搭配就能不重復、不遺漏地把所有搭配找出來。讓學生在充分自主探索中進行實踐合作與交流,這樣的合作與交流才是有效的。
小學教師數學評課稿範文2
四節課中,四位老師精心准備,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創設了豐富、生動的教學情境,設計了新穎、活潑的學生活動,成功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四位老師的課堂教學風格,她們的教育教學理念,深深地震撼著我;聽了這四節課,讓我受益匪淺。下面,我就談談我的幾點看法。
一、 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教學,要緊緊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過去的“復習導入”、“直接導入”等新課導入方法大多被“創設情景”導入法所代替,內容生動、學生熟悉、感興趣的教學情境層出不窮,課堂所追求的“讓學生真正成為主體,擁有學習主動權”,在預設好的情境和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得以落實。這四節課都體現了這一特點。
如,何老師《搭配中的學問》這節課中,教師依據本課的內容和要求,貼近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巧妙地創設情境:課前--握手游戲,引導學生按一定的順序一個一個地去握,才不會重復、不會遺漏,從而引出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課中—搭配衣服、搭配早餐,讓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去猜測老師的穿法,幫老師搭配上裝和下裝。再利用所學的知識,創設“世博中心—台灣館—中國館”的路線的選擇等一系列學生所熟悉的、直觀的、蘊含數學內容的生活情境,讓學生結合親身經歷,加深學生對所學數學知識的感悟,從而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探索新知的積極性。
因此,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一定要考慮到情境創設的有效性。教師在設計教學情景時,一定要關注教材資源,關注學生的實際,關注學生的差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創設的教學情境要具有可操作性,有利於學生積極主動思考,達到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實踐提示我們,學生探索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往往來自充滿誘惑或新奇的問題情境。精心創設與生活緊密相關的問題情境,能引導學生從熟悉的生活環境來感受數學,一方面可以使學生逐步養成善於觀察、勤於思考的良好習慣;另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探究潛能。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有效激發學習潛能,是促成數學課堂教學向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方式轉化的必要前提。
二、探究有效的學習過程,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進行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其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它不僅僅是一個認識過程,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參與實踐操作活動,親自體驗數學知識,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建構主義學習觀也認為,學習不是老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建構的過程。如,《分蘋果》一課,郭老師在引導學生探究10的組成時,讓學生動手分蘋果,把10個蘋果分成幾和幾,從而探究10的加減法。教師充分為學生創設操作和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分蘋果的過程中,體驗10的各種分法,以及10的加減法。整堂課,學生情緒高昂,課堂氣氛熱烈、融洽。
又如,何老師《搭配中的學問》也是以“活動”為基礎,組織學生“經歷”了一個個學習過程,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更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如,“搭配衣服”的活動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出現,以“兩件上裝和兩件下裝”的學具為載體,通過“想一想、議一議、擺一擺、說一說”的活動,讓學生想一想、議一議有幾種不同的搭配方法,再利用學具動手操作擺一擺,最後反饋時,讓學生 說說 自己的想法,從而得出上裝和下裝有4種不同的搭配方法。在引導搭配的表示方法時,讓學生說一說、畫一畫,在紙上用數字、字母、文字等形式來表示,並用連線的方法連接起來。這些都是學生通過親身經歷來體驗和感悟的。學生的手、腦、眼、口等多種感官直接參與了學習活動,不僅解決了數學知識高度抽象性與兒童思維發展具體形象性的矛盾,經歷了實物操作(擺一擺)到圖形符號(即用數字、字母、文字等連一連)的過程,將數學變成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理解得了的數學事實,而且使全體學生都積極主動參與。並且能充分地感悟:只要做到有順序地搭配就能不重復、不遺漏地把所有搭配找出來。
三、合理安排有效的課堂練習,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課堂練習是檢查認知目標的主要手段,安排一個緊湊、短時、有效的課堂練習可以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的教學效果。有效的課堂練習還能為教師提供教學反饋,從而修改教學方案、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實踐表明,有效的課堂練習也是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必要手段。
在四節課中,教師能根據教學的需要,設計練習,鞏固知識,形成技能和技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在練習的設計上,老師們都表現出以下幾點:
首先,練習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如,《生活中的比》,為了幫助學生理解什麼是比時,教師設計以下練習:下面哪些題目可以用比來表示?如果能,就寫下這個比,並求出比值,求出來的比值表示什麼意思?……這樣的練習針對性強,可以幫助學生 總結 規律。
第二,練習設計具有趣味性。為了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擺離線械重復、枯燥乏味的練習。四位老師都精心設計了具有趣味性、符合兒童年齡特徵的形式多樣的練習。如,搭配早餐,《分蘋果》一課中的對口令、過河、打地鼠、爬台階摘蘋果等形式的練習。設計這樣的游戲類練習,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作業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快樂。
第三,練習設計具有探索性、層次性。如,“路線的選擇”這一道練習題:“世博中心至台灣館有2條路,台灣館至中國館有3條路,”根據此情景,你能提什麼數學問題?如果在世博中心至台灣館再修一條路,台灣館至中國館多修2條路,一共有幾種不同的走法?這道練習既能幫助學生理解搭配的問題,考查學生對這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有效的課堂練習是學生對數學進行有效學習的有力保證,也是課堂數學有效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小學教師數學評課稿範文3
首先,本節課教師能根據低年級兒童喜歡小動物的心理特點,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景貫穿全課,極大地吸引學生參與探索活動。如:以格林童話主人公小熊嗒嘀嗒情景引入分蘋果;以打老鼠游戲進行鞏固練習等。其次,教師注重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獨立思考,主動探究新知,並結合師生互動小游戲在學生學得有效又有趣。第三,教師能把新知識化解為幾個梯度逐步展開,把新知識與舊知識緊緊相扣。如,導入環節的學生手中有幾個蘋果圖片有的不足10個,教師追問再拿幾個就10個,以此滲透10的組成,為新知識的探索做好鋪勢,如對10的組成幾種分法也由集體模仿到獨立,嘗試到發現規律,逐步推進,建構數學模型。第四,郭老師注重在課堂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如,多次指導學生說完整話,培養學生說數學的能力,藉此提升學生數學思維表達能力;多次指導學生注重寫字姿勢,表揚學生聲音響亮,指導正確發音“十”讀“Shí”。
幾點建議:① 在出示幾組10的加減法算式讓學生發現規律這一環節,教師留給時間思考太少,顯得教師太急燥了。“以生為本”的理念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實,在這個很有數學探索價值的環節,教師可放手讓學生思考、交流、總結,而不是怕後邊的練習無法全部完成,蜻蜓點水,一帶而過。課堂上有限的40分鍾是應該給學生探索有價值的數學問題,還是完成教師課前預設的每個練習,在課改回歸理性的今天,教師應知道如何選擇。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案,更是對教師教學機智的考驗,同時也能體現教師是否真正領會新課改理念,是否以理念指導課堂教學。②本課課末有連續5個的練習應用,形式活潑多樣,生動有趣,但因為時間緊迫,教師為了完成全部練習,如似趕場子。練習重要的是應扎實有效,如本末倒置,反而會顯花哨、繁雜。③評價語言較為單一,全課中對學生的回答,教師有8次給予“聲音響亮”的評價。我個人認為,數學課堂上的評價語言除了生動豐富外,要體現數學味,要有針對性,既能激勵又能導向。
二、《搭配中的學問》
陳丹鳳老師與何立娜老師執教同一課題《搭配中的學問》。下面我就談談聽完這兩堂課後的一些思考。
第一,兩位老師都能創造性使用教材,創設生活問題情境,喚起學生已有經驗,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標准》中指出:在數學實踐活動中,要從學生身邊的行為、自身活動出發,激發學生對活動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才能使他們體驗到生活中的數學,實現數學的應用價值,同時達到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目的。這兩節課中,兩位老師從設計搭配衣服的情境引入,再到午餐菜式搭配到遊玩線路等一系列與學生熟悉生活情景中,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培養了參與意識和探索創新精神。
第二,兩位老師的課堂設計,環節清晰,層次分明。從依靠實物圖片表示到連線表示到符號表示,促進了學生對數學抽象模型的自主建構。相比之下,陳老師設計了以“笑笑一天的活動”為主線的搭配活動,過程更為流暢,思考探索的過程更為連接。
第三,如果說課堂預設的方案凝聚者執教老師背後團隊的集體智慧,那麼對課堂上生成的處理才顯現出一位老師的真功夫。我認為對課堂生成的處理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及時調整教學方案,二是評價。我記得吳正憲老師說過:“課堂上老師怎麼評,學生就怎麼走。”教師好的評價可從激勵學生向更積極主動地探索數學知識,可以提高對數學的興趣和學習數學的信心。但這兩位老師在課堂上評價做得不夠,語言籠統空泛,而且有的學生非常好的發言,教師也棄之不理趕緊拋出下一個問題。如陳老師在課上有這么一段:老師要求學生用連線表示2件上衣和3件褲子的搭配,請了一名學生A上台板演,這名學生未能按上衣或褲子的順序逐一搭配,出現了混亂。生A歸位後,老師問:哪位同學說說她剛才是怎樣連的?生B回答時把自己的方法說了一遍(有序),師未做任何評價又問:“剛才上台的同學是怎樣連的?”又請生C來回答。顯然生B的發言答非所問,但她連線的方法是很有序的,表述也很清晰,我建議老師可這么評價:你這樣連線很有序,這樣連不會重復也不會遺漏。要是上台的同學能像你這樣就不會出現那小問題了,下面的同學誰知道台上的同學出現了什麼小問題了。這樣既重申的搭配中應注意的問題,肯定了生B,又含蓄地指出生B回答的並非教師所提問的。等生C指出生A的小問題之後,教師可再次評價生C同學非常用心學習,能關注到其他同學,同時我們也謝謝生C同學,你出現的這個小問題,讓我們更懂得如何有序地搭配。
以上是我對這三堂課的幾點看法,不成熟之處請專家老師們多多指正。
H. 高中數學評課稿
各位老師:
上午好,很高興能有機會就昨天下午的三節課和大家進行交流。首先我要說的是能站在這個講台授課的教師都不簡單。三位教師在科學合理設計導學案、精心製作準備教具、滲透高效課堂理念等方面均做了有益的探索,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在此謹代表我個人對昨天授課的三位教師表示感謝。感謝他們提供了豐富的學習素材,感謝他們給予我思考的機會!本著相互研討的目的,下面我分別對昨天下午的三節課談談自己的看法,不到之處敬請各位同行批評指正。
第一節冷集畢老師所上的課《24.1.1圓》,總體上能夠按照高效課堂的要求,較好的體現了預習、展示和測評(反饋)三大板塊,我想從三個方面對本節課談談自己的學習體會。簡稱為「三有」,即有思想、有行動、有突破。首先說有思想,本節課體現了「先學後教」的高效課堂理念,圍繞教材讓學生分步預習,分步展示,整體反饋,反映教師有比較先進的教育教學思想;其次是有行動,關鍵是畢老師能把自己的思想轉換為實際行動,較好體現肖主任在教研會上反復提到的「書讓學生讀、結論讓學生發現、方法讓學生歸納」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第三是有突破,我們很多老師在嘗試高效課堂模式的時候,注重形式化的東西較多,較少體會高效課堂的實質。本節課上畢老師至少在以下兩個方面上有所突破,一是預習方法的現場指導,比如要求學生閱讀是畫記號,小組合作時強調小組長要發揮作用等等,體現了學法指導。而不是讓學生自己預習閱讀,老師不管不問。二是在教具的製作和演示上匠心獨具,特別是用兩根鐵絲演示等弧的問題,形象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同時學生表現的狀態很好,注意力高度集中,我感到這是本節課學生精力流失率最低的環節之一。
當然,從我個人的理解上,也有幾個問題提出來和老師們一同商討。一個是導學案中,新課設計要不要例題的問題,目前我們學校在編寫導學案時,一般設計五個環節:復習回顧(或情境引入)-新知探究(預習思考)-拓展應用(合作探究)-鞏固練習(反饋矯正)-小結測評(當堂檢測)。其中拓展應用環節就是設計兩到三個例題,以此體現本節知識的核心應用。處理方式還是先讓學生自主探究,再組內交流,最後集中展示(大展示),學生講解點評。最後教師引導歸納基本方法和解題技巧。本節課我覺得把點P到圓O上各點的距離中,最長的是8,最短的是2,求圓O的半徑或直徑作為例題教學是不是好一些。第二個是關於圓的集合的定義,在處理時有點快,雖不是本節重點,但是一個難點,學生不易理解,原來導學案中設計有畫圖,結果教學時好像沒有見到,如果能讓學生親自畫圖觀察,在圓上取點,測量該點到圓心的距離或以圓心為端點畫長度等於半徑的點段,然後進行觀察分析就會輕松得到,到定點的距離等於定長的點都在什麼什麼圓上,圓上各點到定點的距離都等於圓的半徑,並由此歸納出圓的集合定義。
第二節石花四中冷老師的課,講的是垂徑定理。導學案的整體設計上沒什麼大問題,只是「知二推三」的拓展似乎超過課標要求。「知二求三」才是本節核心。另外推論得出上的設計過於簡略,導致學生在此處卡殼。如果能細化一點,就可解決這個問題。比如畫一條弦CD,取CD的中點M,連接OM,求證:OM⊥CD,如果延長OM、MO分別交圓O於A、B兩點,有哪些相等的弧?由此你能發現什麼結論嗎?其次是具備了高效課堂的某些形式,比如學生自學預習、小組合作討論等,但不是很深入、不是很細致。整體感覺還是老師講的多,不過冷老師是老教師,我們同齡,思想和行為轉變起來確實很困難,不要心急,只要敢於嘗試,大膽放手、相信學生,我們就會在高效課堂的路上走得更好。垂直於弦的直徑教師教學用書上建議安排一個課時,實際上,應該是兩個課時的內容,有必要附加一節習題課。
第三節是王老師的旋轉試卷講評課。我也以「三有」為關鍵詞談談自己的學習體會。即有創新、有實效、有準備。有創新是指這種試卷講評的模式讓人耳目一新,原來肖主任主持的教研會上也對試卷講評課做過研討,而王老師的這節課在糅合高效課堂理念上,有創新。比如先讓學生圍繞要求自己組內改正,自我糾正、查找錯因、組內合作這些有利於學生學習的方式值得學習效仿。有實效,主要體現在錯因剖析、變式練習上,從我自己的角度看,我也想這么做,但從來沒試過。因為很多學生並不清楚自己錯在哪裡,讓他說,要麼說忘記了不知道,要麼半天說不到正點,所以每次試卷講評效果不佳,錯了的以後仍然會錯。而王老師的這種方法,我覺得真正把原因弄清楚了也算是把問題真正弄明白了。其次是學生疑難點的變式練習,藉助多媒體課件增大課堂容量的同時,一方面反饋改正效果,一方面進行有益的拓展延伸,增大思維含量,效果非常好。上好試卷講評課的關鍵是教師課前的准備,教師通過批閱試卷必須收集掌握第一手材料,然後備課、製作課件。本節課王老師准備充分,特別是課件製作上,能在第二、三活動前。出示活動要求,方便學生明白做什麼,怎麼做?需要商榷的是王老師對第17題的講解似乎不很到位,雖然有學生回答了旋轉中心的坐標是(5,2),也說了自己的思路。但不科學,王老師也沿用了這種方法。我個人覺得根據旋轉的性質確定旋轉中心是先找兩對對應點,接著分別作兩對應點連線的垂直平分線,最後兩中垂線的交點才是旋轉中心。其中在網格中的技巧是盡量找是「正方形」頂點的對應點,這樣容易看出垂直平分線的位置。
當然對於部分是教師講的,比如第16題和第20題的變式,我個人是贊賞的,高效課堂並不是不要老師講,學生普遍感到困難的,老師講效果並不差,怕就怕老師一講到底,搞一言堂。新課標中,也提到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可見,高效課堂並不排斥接受學習。
總之,三節課反映了老師對高效課堂的不同認識和理解,都值得我慢慢學習細細揣摩,從中汲取營養,改善自己的教學。再一次謝謝大家。
本節課鄭凱老師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創設了豐富、生動的教學情境,設計了新穎、活潑的學生活動。成功的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面我談談我的幾點看法:
一、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簡明扼要、具體,便於實施,便於檢測,注重數學思想、能力的培養、兼顧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廣度和深度都符合數學課程標准和教材的要求,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准備的也比較充分,清楚的知道學生應該理解什麼、掌握什麼、學會什麼。本堂課很好的完成了預定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內容
執教者因材施教,充分考慮到該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把本節課分為兩個課時進行。教學內容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准確的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探究函數的單調性與導數的關系,並在處理時,分為三個層次進行,層層遞進,化難為易。學生易於理解、掌握。很好的處理了新舊知識的結合點,抓住知識的生長點,講授具有啟發性,層次詳略得當。對於課後作業的布置分必做題、選做題、思考題。很好的照顧到了不同知識水平的學生,鼓勵學生不斷努力、挑戰自我,體現了分層教學思想。
三、教學方法
教師本堂課主要採用啟發式、探究式的教學方法,並對學生進行學法的指導。使學生積極思維、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從而達到會學的目的。讓學生參與嘗試、猜想、試驗、探索與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與思維品質。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體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課堂效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情境引入:引發學生對函數的單調性與導數關系的思考。
2、探究關系:引導學生從圖像、切線、定義三個不同的角度去探究。
3、規律總結、課堂總結:都先是學生思考回答,老師再補充完善,體現教師主導、學生的主體作用。
四、教學基本功
教師的教態自然、評議清晰富有啟發性,在語言表達方面還可以簡練些,使學生感到我們的老師的語言不是羅嗦。使我們的學生在我們的'語言中感覺到學習的樂趣、領受知識、訓練思維。板書設計合理;組織教學,駕馭課堂的能力較強。
五、教學效果
本堂課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了教學任務,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思想與道德教育等方面都實現了教學目標的要求;從學生的情況來看學生注意力集中、積極參與本堂課的學習,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教學效果良好。
總之,在這節課中,老師能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心理特點,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真正成為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促進者。讓整個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
本學期黨老師開了一堂《方程的根與函數的零點》組內教學研討課,學案的精彩設計,課堂的娓娓道來,令在場教師收獲良多。下面是筆者對這節課的幾點體會及對「學案教學」的啟示。
1.課堂賞析
1.1教學設計——細心
作為本章的第一節課,在學案中黨老師很細心地設置了「本章導引」,雖然篇幅不多,但是卻體現了黨老師對細節的處理非常用心。另外,學案的閱讀性很強,學生閱讀學案不再像對著一張枯燥的練習卷,而是像對著一位親切和藹的老師。比如學案中的一些過渡的語言:「現在你有辦法完成問題2嗎?」「通過環節3的學習,是否給你新的啟示,你能再來完成問題2嗎?」「由以上兩步探索,你能試著完成下面的填空嗎?」語言簡練,卻非常有魅力,拉近了與學生的關系。
1.2例題選擇——細膩
黨老師的課,給聽課老師印象最深的是例題的選擇非常細膩。比如說「判斷是否有實數根」這個例題貫穿始末。從一開始學生不會判斷到完成環節一之後,學生會嘗試畫圖解決(但還不嚴密),接著探究了零點存在定理之後,學生再會想到用代數方法嚴格證明。學生的知識和技能在不斷地更新完善,學習的慾望不斷地被調動起來。說明黨老師很好地貫徹了新課程知識螺旋上升的理念。在解決了是否有根的情況下,還很自然地追問了幾個根,非常巧妙,問題的解決不僅教會了學生用單調性驗證函數零點個數的方法,也驗證了圖像的猜想,讓學生收獲了成功的體驗。
1.3概念形成——細致
為了突破方程與函數的關系這個重難點,黨老師對此設計了表格,一來在學案中可操作性更強,二來圖表使得知識更加一目瞭然,有利於學生發現規律,總結結論,形成概念。在精緻概念方面,黨老師分別就「零點的概念」和「零點存在定理」設計了概念辨析,幫助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和高度認識和理解概念。可謂用心良苦。
2.課後反思
2.1定理探索——求另解還是求釋疑
在解決是否有根的問題時,學生想到要作出函數的圖像。這時候應該多問學生幾個問題:這個函數是不是已經學過的基本初等函數?不是的話,怎麼作出圖像呢?如果不知道y隨著x的變化規律,描點連圖得出的圖像是不是可靠?讓學生對自己這個方法產生一定的質疑,知道有一定的理據,但不夠完善,才會有慾望去學習另一種判斷方程是否有根的方法。如果一味順著學生的意思描點作圖,直接觀察出與x軸一個交點,就給學生一個錯覺,既然描點作圖沒有問題,也很簡單,任何函數有沒有零點都可以用這個方法解決,那還有學習「零點存在定理」這種從解析式角度判斷零點是否存在的必要嗎?如果只是為了多學一種方法,多一種出路,學生學習的興趣點自然會下降。
2.2定理探索——注結果還是注過程
零點存在定理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黨老師的設計初衷是讓學生自主探究。但是我們看到學案中的探索太過細化,老師把探索的每一步都設計好了,挖了空,讓學生來填。而不是鼓勵學生摸著石頭過河,在失敗中不斷總結經驗、完善結論。雖然學生看起來完成得很快,掌握得也很順利,好像是花最少的時間收到了最佳的效果。實際上,這種填空對學生而言,沒有思維容量,不是真正的探索,剝奪了學生思考的空間,不利於培養學生思考和分析問題的習慣。如果黨老師能抓住前面畫圖中存在的疑惑,在學案中設計問題,「一個函數y=f(x),只要滿足,便可說明這個函數f(x)在(a,b)上有零點。」讓學生自己去探索,通過同伴互助,教師指導或者是自學教材,慢慢地修正、完善定理,這應該是我們作為教師需要向學生滲透的科學嚴謹的治學精神。
3.學案啟示
3.1創新欄目,優化資源配置
黨老師在學案中,設置了「本章導引」,顯然這是一個閱讀材料,目的只是讓學生了解一下本章將要學習的內容,而不需要學生花時間去解決。這個處理引導我們用學案上課時,和本節課有關的閱讀材料可以用這樣的合適的方式呈現在學案上,這樣既保證了課堂主幹部分不受細枝末節的影響,又保證了課堂內容的完整性,豐富了學生的視野。這堂課,甚至可以把歷史上解方程的數學史話,也作為一個閱讀項目出現在學案上,讓學生感受數學發展的歷史,受到數學文化的熏陶。
3.2有效思考,優化時間分配
黨老師在用學案上課時,很好地對時間進行了統籌分配。比如環節一,填表完成函數與方程關系的探索;環節三,看圖填空完成零點存在定理的探索,黨老師很好地發揮了學案的作用,給足了學生思考的時間,使得學生快則快學,慢則慢學,互助學習,共同提高。而對於環節二函數零點概念,因為教材中是直接給出,沒有探究的必要,黨老師也就沒有多花筆墨,可以說做到了優化時間分配。
今天聽了鄭老師的一節《函數的概念》。函數是中學數學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它貫穿在中學代數的始終,從初一字母表示數開始引進了變數,使數學從靜止的數的計算變成量的變化,而且變數之間也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變數間的這種依存性就引出了函數。在初中已初步探討了函數概念、函數關系的表示法以及函數圖象的繪制。到了高一再次學習函數,是對函數概念的再認識,是利用集合與對應的思想來理解函數的定義,從而加深對函數概念的理解。函數與數學中的其他知識緊密聯系,與方程、不等式等知識都互相關聯、互相轉化。函數的學習也是今後繼續研究數學的基礎。在中學不僅學習函數的概念、性質、圖象等知識,尤為重要的是函數的思想要更廣泛地滲透到數學研究的全過程。
函數是中學數學的主體內容,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函數又是初等數學和高等數學銜接的樞紐,特別在應用意識日益加深的今天,函數的實質是揭示了客觀世界中量的相互依存又互有制約的關系。因此對函數概念的再認識,既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又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學生在學習本節內容之前,已經在初中學習過函數的概念,並且知道可以用函數描述變數之間的依賴關系。然而,函數概念本身的表述較為抽象,學生對於動態與靜態的認識尚為薄弱,對函數概念的本質缺乏一定的認識,對進一步學習函數的圖象與性質造成了一定的難度。初中是用運動變化的觀點對函數進行定義,雖然這種定義較為直觀,但並未完全揭示出函數概念的本質。例如,對於函數
如果用運動變化的觀點去看它,就不好解釋,顯得牽強。但如果用集合與對應的觀點來解釋,就十分自然。因此,用集合與對應的思想來理解函數,對函數概念的再認識,就很有必要。由於數學符號的抽象性,學生因此會望而卻步,從而影響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高一學生雖然在初中已接觸了函數的概念,但在重新學習它時還是存在一定的障礙,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對新引進的函數符號「」不甚其解。教師應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挖掘函數符號的審美因素,以美啟真。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給學生提供實踐動手的機會,為學生創設熟悉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觀察、計算、思考,從而理解本節內容的學習要注意運動變化觀和集合對應觀兩個觀念下函數定義的對比研究;注意藉助熟悉的一次函數、二次函數、反比例函數加深對函數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要重視符號的學習,藉助具體函數來理解符號的含義,由具體到抽象,克服由抽象的數學符號帶來的理解困難,從而提高理解和運用數學符號的能力。
1、教師以新的課改理念為指導,注重學生認識發展水平,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和方法、興趣和願望、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師注重引導學生從統計圖的「原始信息」中,不斷鼓勵學生盡量說與別人不同的問題,多角度地去進行「選擇」、「加工」信息,直至「發布」信息,訓練學生求異思考,發散思維。
2、學生依據親身經歷的統計題材入手,找到了知識的「源」,是「有感而說」,其思路也就「源源不斷」,也讓學生體會數學就在身邊的思想。學習活動盡量讓學生感受與體驗,注重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想、交流等活動中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和形成,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3、學習過程讓學生經歷與探索,教師引領學生把學習過程變成問題解決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角色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4、關注小組合作學習,在學習交流中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和合作意識。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學中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育。
5、評價方式多樣靈活,教學中能夠正確使用鼓勵性的語言評價學生。
建議:
1、如果在學生認識統計表和統計圖後,總結出統計表和統計圖的作用,並引導學生說出統計圖和統計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便利,這節課的效果會更好。
2、本節課的時間安排適當調整一下,讓學生多了解生活中的統計圖和統計表及其用途,讓學生體會學數學的重要性,從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慾望及興趣。
今天上午聽了我校數學老師唐的《正弦函數圖像和性質》一節課,本節課教學設計好,製作實用性強,教學流程清楚,環節緊湊、流暢。唐老師授課思路清晰,結構嚴謹,重難點突出,講解語言精煉,板書工整,特別注重啟發引導,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探究,營造了積極、寬松的教學氛圍。具體來說,唐老師的課有如下特點:
1.教學定位非常准
唐老師對課標的解讀、教材的分析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教學設計中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把握到位,課堂教學中把握住正弦函數圖像及五點法畫法這一既是重點又是難點的內容展開,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深入理解,抓住教學的關鍵點,有效的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
2.製作實用性強
唐老師的製作針對性強,動畫演示效果好,很好的輔助學生理解正弦函數的圖像畫法的過程。
3.課堂駕馭能力強
唐老師上課教態自然,語言語調好,板書清楚有條理,個人基本功非常扎實,能與學生進行有效溝通,而且捨得把時間給學生去板演作圖、去交流思考思路、去講解解決問題過程,善於啟發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較強的駕馭課堂的能力。這是一節非常成功的公開課。
孫老師給我們展示了一節精彩的課例,他和學生對話和聲細語,每給學生一個問題,都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不是急於肯定和否定,而是讓學生去甄別,讓學生的口動起來,讓學生的手動起來,真正讓學生參與學習,而不是追求課堂形式上的熱熱鬧鬧。
孫老師本節課上的內容是解三角形,從課堂整體設計看是合理的,每個環節都能得到很好的落實,從引入看,通過學生計算,很自然地過渡到該課的內容:有的題目,在解決中,孫老師啟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引出了幾種方法。其中學生還提出了向量的方法,孫老師沒有否定,而是讓學生進行了嘗試,體現了孫老師的教學風格。在應用中孫老師敢於讓學生嘗試練習,暴露問題,然後有針對性地進行點評,從而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通過引申拓展學生的思維。本節課通過學生的反饋情況來看,效果是很好的。
要說本節的問題的話,我覺得在兩個方面需要跟孫老師商榷的,一是板書,一是問題設計。板書設計可以再用心處理,把一節課的要點和難點能留下,以便學生加深印象,也利於小結時用。對問題的預設要進一步研究,要使提出的問題有針對性,有思考空間,不能含糊不清,也不能過於簡單,有些問題不提也罷,在學生提出用向量時,讓學生探究可以,但是,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應及時幫助學生掉頭,指出這樣想是對的,但是這題用此法不方便。
對於學生的一些解決方法要及時總結,更要找出常用方法,用於指導此類問題的解決。
《導數的幾何意義》教學反思聽了應老師的《導數的幾何意義》,下面我談談自己在這節課中一點想法:
1、設計貼切學案的設計符合新課標的要求,設計中體現了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和處理,牢牢地抓住了以教材為「生長點」,問題的設置很好地放在了引導學生如何學上,充分體現了授課教師力求做到:啟發與發現的結合;動手與動腦的結合;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結合。
2、實施大膽30多分鍾時間大膽得讓學生自主探究,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每位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中來,快者快學,慢者慢學,每位同學都能在這堂中有所收獲,同時有利於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
3、適時點撥在學案實施過程中,教師是巡視,觀察,對自學比較薄弱的同學進行個輔導,而輔導形式採用「點而不破」,另對發現自學過程中多數學生難以解決的一個或幾個帶共性的問題,能夠適時地給學生指出如何尋找解決問題恰當得認識條件和方法。
4、技術嫻熟能熟練地應用幾何畫板,讓學生形象直觀地發現割線逼近的方法得到切線,突破當時,對割線變化趨勢的研究。
聽了劉xx老師《方程》視頻課,收益良多,感觸頗深。這節課,劉老師主要採用直觀教學法、演示操作法、觀察法等教學方法,為學生創設一個寬松的數學學習環境,使得他們能夠積極自主地,充滿自信地學習數學,平等交流各自對數學的理解,並通過相互合作共同解決所面臨的問題。下面我就劉老師這節課,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一、藉助生活經驗,感悟等量關系
教學開始劉老師直奔主題,讓學生談一談對方程有什麼問題,實際實在摸底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接著展示天平,然後提問:誰能說一說這兩種東西的質量關系?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聯系了生活實際,較好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從自由放東西的過程中較自主的體會到等式的特徵(左右兩邊相等)。
二、藉助實物演示,引導發現方程
教師出示情境圖,然後讓學生用數學算式表示天平兩邊物體關系?學生陸續寫出了等式,也寫出了含有未知數的等式。這些都為教學方程的意義提供了鮮明的感知材料。劉老師在這時及時指出方程的定義:像x+50=100、2=500這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讓學生理解x+50=100、2=500的共同特點是「含有未知數」,而且也是「等式」。在學生對方程含義有一定理解的基礎上,老師讓學生做幾道判斷題,通過這樣的提示學生就很容易理解等式與方程這兩個概念之間的包含與被包含關系。
三、營造探究氛圍,引導合作交流
劉老師在課堂上努力營造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氛圍,有意識的給學生創造一個探究問題的平台。本節課上通過師生共同探究讓學生體驗到方程建立的過程;通過老師給出實物圖讓學生編寫方程、再互相交流,體現了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協調發展,極大發揮了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四、鞏固基礎知識,訓練基本技能
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鞏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本節內容是讓學生感知什麼是方程,建立方程概念。遵循這樣一條主線,讓學生學會將普通語言轉化成數學符號語言的能力。強調問題中的基本數量關系,既把握通則通法,又鼓勵思維的靈活多樣。在概念建立後,讓所有學生都掌握編寫方程的要點,體現了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讓不同學生自主編方程,體現了不同人學習數學的不同感悟。
總之,為了使學生獲取「方程的意義」這部分的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注重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在特定的數學活動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知識的自信心。讓學生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達,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識,培養學生探索、發現和創新能力。
I. 新課程標准下如何評小學數學課及評課稿怎樣去寫
既然是新課程標准下來評小學數學課,那麼評課就要圍繞新的課程標准中所提出的觀點.
1、要評本節課的三維目標確定是不是准確,在新課的講解和學習過程中是不是很好的體現出來.
2、要評教學的重、難點確定是不是准確,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是不是突出了重要、突破了難點.
3、新課的引入是不是有創新,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要新課的學習過程中是否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否讓學生成為了數學學習的主人.
5、在教學過程中是不是體現了自主、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和方法.
6、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的如何,能否順利完成教學目標,讓學生學的輕松、愉快,是否在一種愉悅的氣氛中來獲得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
7、教師的綜合表現如何,語言是否洪亮、清晰、有吸引力;教態是否大方、自然,有親和力;方法是否新穎、靈活,有創意;板書是否規范、工整、起到總結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