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策略
導語:提問是一節課必不可少的,提問既可以檢驗課堂的教學效果,又可以活躍教學氣氛,還可以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提問是一般教師都比較喜歡的教學方式,但是卻有很多學生不喜歡,他們討厭被提問,甚至對於提問的教師敬而遠之。造成學生對教師的厭惡,甚至產生對課堂的恐懼,是由教師提問方式不正確造成的,那麼小學教師該如何科學、正確地提問呢?
一、問題富有趣味性
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是學習興趣,因此,教師的提問如果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他們就有了學習的原動力,這是啟發教學的關鍵所在。為此,教師必須從教材和學生心理特點出發,引人入勝地、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的問題,用科學的、藝術的、生動的語言,吸引學生去積極思維。
例如,先讓學生想像一張白紙的厚度,告訴他們只有0.083毫米,三次對折後的厚度是0.083×2×2×2=0.664毫米,還不到1毫米。假如對折50次,那麼它的厚度是多少?會不會比桌子高,會不會比教學樓還高?學生們則立刻活躍起來,爭論激烈,當教師宣布結果:「比珠穆朗瑪峰還要高!」學生驚訝不已,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是如何列式計算的。這種形式的提問,就能把枯燥無味的數學內容變得趣味橫生,引起了學生學習興趣,發動了學生思維之弦,激發了學生思考之情。
二、問題具有思考性
新課程提倡師生交流、互動,而提問正是一個有效的載體。教師的提問引起學生的思考,而學生的提問正是學生思維的展示。面對相同的問題情境,提出的問題不同,教學效果亦會有差異。教師提問時,尤其需要考慮提問能否引起學生的思考。因此,課堂提問要難易適中,教師要把握好課堂提問的度,以激起學生對學習材料的思考。
例如,教學「直線」時,根據學生認知領域中有「識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6種不同層次的行為,對於直線概念也有相應的以下不同提問方式:
①你知道什麼是直線嗎?②你會畫直線嗎?你能說說畫直線的步驟嗎?③可以在這兩點之間畫一條直線嗎?④下面的圖畫中,哪幅圖表示一條直線?⑤不用尺子你怎樣畫出一條直線?⑥以下這些線條中,哪些是曲線?哪些是直線?
六種不同提問方式,引起學生的思考層次也不同,教學時如何把握呢?我們要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實際情況採用相應的提問方式,引起學生不同層次的思考,一般來說前三種類型提問方式常用於直接教學模式,後三種類型提問常用於間接教學模式。
三、問題應有探索性
新課標提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應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推理與交流活動,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因此,在教學內容呈現的方式上,不要把所有的過程和答案都表現出來,要為學生留有充分的活動、想像、交流的空間,給學生留有積極主動思考和探索的機會,教師的提問更應體現出挑戰性。
例如,在梯形面積公式的教學中,可以設計問題:你們知道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那麼,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有什麼關系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原梯形的哪兩條線段有關嗎?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原梯形面積有什麼關系?怎樣求這個梯形的面積?
這樣設計的問題給學生留下的思考空間較大,有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習慣,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四、問題具有創新性
教師在教學時,從一個知識點講到另一個知識點要銜接自然,否則學生會覺得莫名其妙,跟不上老師的思路。因此,在教學中,我特別注意知識點的銜接,多角度、多方位地設計各種問題,發展學生橫向、類比、逆向、聯想等思維,使學生不單單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上,而且利用現有知識,結合已學知識去創造、去探索,培養創新思維,增強創新能力。
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時,教師組織學生直觀操作,將圓剪開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並利用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這里知識的內在聯系是拼成的近似長方形的面積與原來圓的面積有什麼關系,拼成的近似長方形的長和寬是原來圓的什麼。為了適時提出這兩個問題,教師先讓學生動手操作,將一個圓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
五、問題具有時空性
教學中,提出問題後,要給學生留有思考的時間,然後指名回答。思考時間力求照顧到全體,以中等偏上水平的學生為標准。這樣的標准,對於水平差一點的學生,雖有難度,但經過努力也可跟得上;對於水平高的學生,也不至因為節奏太慢而影響學習情緒。如果教師在提出問題後只停留兩秒就開始點名,這樣脫口而出就能回答的問題不具有較強的價值性。從實際效果看,學生由於思考時間不充分、精神緊張、准備不足等原因,通常無法回答或者倉促回答導致錯誤。
因此,在教學中我常常是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後,至少讓學生思考2~5秒鍾,再請學生回答。如果所提的問題是開放性的,就留給學生更長的時間,以便讓學生有更充分的時間思考,逐步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聯系實際,優化提問內容,把握提問時機,講究提問技巧,不斷提高自己提問的能力,同時也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
課堂有效提問可以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引發學生的心理活動;落實新課程理念,實現教學目標;推動學生思考,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強師生互動水平,促進師生感情。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應從小學生學習數學的思維特點出發,提出挑戰性、明確性、思考性和開放性問題來提高課堂教學提問的有效性。
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有經驗的教師總是精心設計與眾不同的問題吸引學生入情入境,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他們的探究慾望,令無趣、枯燥的數學課堂變得生動、有效。
但在日常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一些新教師往往只顧多提問,而不顧提問的策略,對什麼是有效提問,如何有效提問等不太注意,常常提問過於籠統、簡單和流於形式。
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提問有以下四個作用:一是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引發學生的心理活動;二是落實新課程理念,實現教學目標;三是推動學生思考,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四是促進師生感情,提高師生互動水平。
有研究者歸納小學生在學習數學時的思維問題產生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學習數學受自身的心理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制約;二是學習數學還受學習內容的概括性、抽象性的制約。」小學生若不能將數學語言與生活經驗進行聯系,就容易產生一些思維問題。
因此根據有效提問的作用和小學生學習數學的思維特點,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從以下四方面來提升提問的有效性。
一、提挑戰性問題,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引發學生的心理活動
如何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引發學生的心理活動?有趣、好奇、有挑戰性的問題都容易調動學生的主體性。
因此,要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入手,創設具有現實性、挑戰性的問題激活學生強烈的挑戰心理,強化探索的動機,使學生躍躍欲試。
例如,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當學生已經感受到用「2+2+2+2+2+2+2+2+2」表示「9個2相加」比較麻煩時,教師適時地提出問題:「你們能創造一個簡便寫法嗎?」如此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一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馬上就有學生出現了「2+2dengdeng」「2+2+2+2許多」「2+2+…+2(9)」等一連串的創造,教師在適時肯定了學生的創造後,又問:「還能來個更簡便的嗎?」低年級的學生哪能經得起如此進一步的挑戰,於是又有了「2+2(9)」「2×9」……
在挑戰性數學問題中,學生是多麼富有創意啊!
二、提明確性問題,落實新課程理念,實現教學目標
要落實新課程理念,實現教育教學目標,提問就要明確,不然,學生就會摸不著頭腦。
教師應該常常有針對性地提出明確性問題,指引學生思考的方向性,實現教育教學目標。
三、提思考性問題,推動學生思考,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要推動學生思考,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問就要有思考性,將學生帶入設計好的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處於「憤悱」心理境界。
教師應該常常站在學生的角度,提出有思考性的問題,促使他們思考,探求解決問題的各種策略。
例如,教學「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教師設計一道「摘星星」的練習情境:每道加法算式和的十位都用星星遮住,讓生猜一猜是幾,猜對才能摘走星星。
教師沒有一次性地全部出示題目,而採取分步的策略,先出示第一組4+25,34+8,先請學生輕聲地讀一讀,然後獨立口算。
在學生口算後,問:「分別比較算式中加數十位上的數和得數十位上的數,你發現什麼?」學生經過觀察很快就發現:4+25得數十位上的數與加數25十位上的數一樣還是2,而34+8得數十位上的數卻是4比加數34的十位多1。
這實際上已經涉及到了本課的難點,教師緊接著追問:「為什麼有的算式得數十位比加數十位多1而有的算式得數十位卻和加數十位一樣呢?」
一環緊扣一環地提問,使學生始終處於積極主動的思考狀態,學生一下子就聯想到原來這和個位上兩個數相加滿十就向十位進一,相加不滿十就不要進一有關,要想知道得數有沒滿十隻要看個位上兩數相加是否滿十就可以很快算出得數了。
這樣引導學生通過積極思考而發現規律,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讓學生能夠運用所發現的規律去提高運算速度。
因此,在接下來的兩組練習中學生完成得很順利,正確率很高。
四、提開放性問題,發展發散性思維,促進師生感情
師生課堂上要良好互動,或者師生在課堂上要能營造民主、輕松的、和諧的氛圍,開放性提問就非常重要。
這是因為封閉式或簡單的提問,一方面學生在回答時會不假思索或帶有猜測的成分,學生的思考量不多,在有標准答案的情況下,學生的思考成就會因為答案的公布而降低;另一方面學生難以在封閉式問題中感受到自由和激情,感受到輕松和愉快,從而降低了學生上課過程中的情感體驗,不利師生感情培養。
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有時要設計一些開放性問題,釋放學生的發散性情感,引導時不妨更加民主。
教師把問題放大了,學生們經歷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問題,在思考中發展了發散性思維,讓學生感受到自由、開放和民主的課堂氛圍,增強了師生的親和關系,融洽了師生感情。
伴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實施,課堂提問在數學課堂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課堂提問是教師推進課堂教學的有效方法;是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重要手段;是燃起學生學習熱情的助燃劑;是激起學生思維的動力,是開啟學生智慧大門的鑰匙,是增強學生創新意識的途徑;是促進師生思想交流的渠道。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不但有利於學生掌握知識,提升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而且有利於新課改的教學目標的實現,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因此,探討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對於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有重要意義。
一、 精心設計,彰顯提問的目的性
對提問的精心設計,能夠讓教師自如地駕馭課堂,而教師提出的問題必須具有明確的目的.性,這樣才能讓學生輕松愉快地理解知識,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實現教學目標。所以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特點、教學目標、學教學內容以及數學學科特點等設計問題。具體應做到:首先,分析學情,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與心理狀態,科學地設計問題。設計的提問要注意從學生的認知能力與實際生活經驗出發,要有助於啟發全體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問要做到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表及裡。提問的范圍大小、難易度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其次,提問的內容應當緊扣教材,圍繞教學目的、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扣住疑點而進行。所提問題應該為課堂教學內容服務,有助於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對舊知識的回顧,有利於實現課堂教學目標。再次,把握數學學科特點來設計問題。數學學科相對其他學科比較抽象,因此,在設計問題時應該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使深奧的知識生活化,讓學生聽得通俗易懂,有滋有味。
二、 創設情境,彰顯提問的趣味性
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是提高提問效率的重要途徑之一。新課程教學理念下,重視創設一個生動有趣、符合學生年齡特徵、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富有數學味的問題情境,可以刺激學生的好奇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創設情境,彰顯提問的趣味性。具體做到:一是創設學生喜歡的情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讓學生把數學的學習當做自我需要。二是聯系生活、生產實際,從學生較為熟悉的日常現象、生活經驗中提煉充滿情趣、新穎別致的問題,藉助實際生活經驗,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通過給學生創設問題情境,以形象生動的生活場景,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生活情境中愉悅地思考、大膽地猜想,進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三是在數學教學中,恰當地穿插一些數學游戲,讓學生覺得數學並不是枯燥無味的,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 控制難易度,彰顯提問的有效性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提問一定要把握好問題的難易度。具體做到:一是提問要問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心理學上認為,人的認識水平有三個層次:已知區;最近發展區;未知區。課堂的提問不能問在已知區和未知區,否則就顯得問題太容易或者太難。而是要問在最近發展區,提問要對學生具有一定挑戰性,但又不是很難。有挑戰的問題才能刺激學生思考,讓學生體會到智力角逐的樂趣。而問題難度過大,往往又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所以,教師在數學課堂中,一定要把握好問題的難以度,保證問題的有效性。二是問題的數量不宜過多。問題過多讓學生感動反感,無從答起,滋生學生的懶惰性,過少又影響教學的效果,達不到教學目的。這就要求教師控制好問題的數量,在設計問題時力求精巧、精緻不隨意。三提問要有層次性。提問要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步步深入,把學生的思維一步一個台階地引向新的高度。設置的問題,環環相扣;解決問題,層層剝筍。讓學生在接受新知識的過程中,感到清晰的層次感和條理性。
四、 尊重差異,彰顯提問的開放性
有效教學的課堂應該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自由地表達不同的聲音,讓不同的聲音都有存在的空間和權力。加之,學生的內在需求、思想實際、接受心理和接受規律不一樣,所以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做到面向全體又要因人而異。一是做到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問不一樣的問題。對於學困生,要重點照顧,提問簡單的問題,重點在於鼓勵他們的參與;對於中等生,提問稍微難的問題,激勵他們不斷的進步;對於高材生,就要提問有挑戰性的問題了,鼓勵發散思維,積極思考,用於創新。總之,提問要因人而異,因人施問,培養更層面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二是尊重學生多樣性的回答。數學是一門嚴謹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它能鍛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時候一個數學問題的答案並不是唯一的,不同的解法能反映學生不同的思維能力。教師在認真傾聽學生的回答後,要認真地對待學生的回答,對給予不同解法的答案要充分肯定,對有創見的回答,應該給予贊揚;對於沒完全答對的,甚至是完全錯誤的,也要分析其中的積極因素,給予適當的肯定和鼓勵,讓每一個學生感受到自己的獨特性和存在的價值。
② 小學數學課堂如何進行有效提問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圍繞問題這一主題,尋求切實可行的方法,有效地進行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結合學習、生活實踐,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靈活的理解問題,創造性的解決問題,並能合理地應用。課堂提問是一項設疑、激趣、引思的綜合性教學藝術,是實現教學反饋的方式之一,是教師開啟學生心智、促進學生思維、增強學生主動參與意識的基本控制手段。它在教學中不但使用廣泛,為過去和現代教師所倡導,而且同教學本身一樣具有悠久的歷史。從問題提出——解決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及實踐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不光教師要提問,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對於開發學生智力,發展學生思維,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地探究,對於真正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有積極的作用。
一、首先從課堂提問現狀反思一下:
1、提問只顧數量,不求質量
課堂中過多的一問一答,常常使學生缺少思維的空間和思考時間,表面上很熱鬧,但是實際上學生處於較低的認知和思維水平。
2、答案被老師完全控制
有時候,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即使給了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但是仍然會很不放心地打斷學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個人的評價,左右學生個人想法的表達,使得學生不能盡心表達自己的想法。
3、候答時間過短
學生回答問題需要醞釀和思考的時間,教師在極短的時間就叫停,學生的思維無法進入真正的思考狀態,教師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課堂提問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調動行為,能引導學生心智、調動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願望。斯苗兒老師曾說過:我們提倡大問題(要有一定的空間),是從發展學生的思考出發的,我們又要善於設計恰當的問題空間(要有一定的指向),是從小學生的學習認知水平和數學學科的特點以及課堂教學40分鍾的限制出發的。因此,教學要為學生留有充分的活動、想像、交流的空間,教師提問更應該體現出啟發性和挑戰性,能讓學生去積極主動的思考和探索。
4、不注重利用課堂生成資源
教師不僅要會問,而且要會聽,會傾聽學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資源,否則,問題就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
上述問題的存在,嚴重製約著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無效。
二、如何在課堂中有效提問的教學策略
有效提問是相對低效提問和無效提問而提出來的。有效提問,意味著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回應或回答,且這種回應或回答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由此獲得具體的進步和發展。
有效提問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有效的問題;二是有效的提問策略。為了達到教學過程最優化,充分體現課堂提問的科學性與有效性,我們在實踐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 備教材要懂、透、化
這一點是絕大多數老師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卻是我們每個老師需要反思的。在《新課程標准》中就提到對教材的研究,要達到懂、透、化的目標。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們才能分清哪些問題是基礎性的問題,我們就可以用是什麼怎麼樣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拓展性問題,我們就可以用你是怎麼想的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探究性問題,有必要讓學生討論、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統性、重點和難點,做到透徹掌握,融會貫通化,就是要使自己不僅能夠站在教師的角度,而且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體會、感受學生的學。只有做到這樣,教師才能游刃有餘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學質量。
2、備學生要 實
所謂實,是指教師必須深入實際,了解自己所教學生的基礎知識、接受能力、思維習慣,以及學習中的困難和問題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學生,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問,恰當地把握問題的難易度,使得提問更加有效。二年級數學第三冊數學廣角二課時,針對猜一猜這一知識點,想在課堂教學中加入一些生活中的事例,這些事例能夠巧妙地體現猜想的可能性。第一次試講,本以為很簡單的事例,很多學生竟然沒有聽說過,更別說聯系數學內容了。下課後,我及時反思自己,找來一部分學生,和他們聊天,了解他們對實際生活的認識和理解情況。最後,我根據學生的情況,調整了要提問的內容。再上課時,學生很順利地解釋了內容,同時緊密聯繫到了課上所學的內容。課下,不少學生都對這一環節印象深刻,追著老師想要再說說。
3、提問過程要突出學生主體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經常會很自然地問一問學生:還有什麼問題嗎?學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沒問題。如果總是沒問題,那這一現象就極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問題了。對任何一個數學問題的認識,都永遠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終保持在同一個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學得輕松的,也有學得困難的。也就是說,應該有問題。
沒問題的問題,反映了教師的一種教育觀念,似乎只有順順利利的一節課才是好課。其實不然,課上的這種順利,只會培養出唯書唯上的人,不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課上的這種順利也會使學生缺少一種精神,一種實事求是、刨根問底的精神。
有效教學基本狀態是對話式的、互動式的。在這種對話式的、互動式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講授,但不能總是只有一個聲音。而教學是否出現和維持某種對話式的、互動式的狀態,取決於教師是否能夠有效地提問。當教育界屢次倡導對話教學、互動教學之後,依然保持一言堂、滿堂灌教學習慣的教師似乎不再多見。但教師從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習慣走出來之後,不期又遇到了滿堂問的尷尬。
三、如何解決在課堂中出現的這些問題呢?
1、改變觀念,樹立問題意識
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數學修養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問題意識。因此,培養學生敢於提問題、善於提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是數學教師肩負的責任之一,也是評價數學教學質量的標准之一。引入新課,提問要找准知識的連接點,數學知識內在聯系十分緊密,每個新知識建立在舊知識的基礎上,而新知識是舊知識的延伸和發展,它們內在的共同因素為學生掌握新知識架起了橋梁,因此,教學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促使學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轉化為已知。例如,在角的初步認識第二課時這節課,我根據兒童的認知結構,調整了教材的認知結構。首先,認識直角。問:自己動手對折再對折,折成的角是什麼角?三角板上哪個角是直角?再在投影儀上出示直角。接著,折比直角小的角,再畫比直角小的角,學生能折出畫比直角小的角那麼自然就能折出或畫出比直角大的角。這樣做的好處是遵循學生的認知結構,由易到難,學生容易接受,容易形成清晰的各種角的概念。因此,教師抓住分類這一新舊知識的連接點,提出問題,就能使新知識的教學水到渠成。
2、提問准確把握課堂時機是有效提問的關鍵
在恰當的時候提問,實際上起著調動學生情緒、活躍課堂氣氛、保證思維質量、提高教學效果的作用。一般情況下,課堂提問時機產生於下屬情況:
(1)是學生學習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達交流時;
(2)是學生學習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發問質疑時;
(3)是學生學習情緒需要激發、調動的時候;
(4)是促進學生自我評價的時候。教師提問遵循提問的時機,並在提問後,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去思考、去形成答案並作出反應,那麼提問的有效性將會明顯提高。
3、為學生創造機會,使學生去思、去想、去問
教師不僅要在每節課堂上創造質疑機會,還要使學生真正開動腦筋想問題,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或自己不懂的問題。把這一時間真正利用起來,而不是走走過場而已。為了使學生會提問題,教師可以有意識地進行一些訓練,可以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以學生的身份去示範提問題。
4、善待學生的提問和回答
無論學生提什麼樣的問題,無論學生提的問題是否有價值,只要是學生真實的想法,教師都應該首先對孩子敢於提問題給予充分的肯定,然後對問題本身採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決,或請其他學生解答。對於頗有新意的問題或有獨到的見解,不僅表揚他勇於提出問題,還要表揚他善於提出問題,更要表揚他提出問題的價值所在,進而引導大家學會如何去深層次地思考問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提問題中感受到更大的收獲,才會對提問題有安全感,才會越來越愛提問題,越來越會提問題。4、課堂提問還要精問
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地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這就給教師提出了一個高標准要求:課堂提問不僅要講求科學性,還要講究藝術性。那麼精問就指教師注重提問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結合,精心設計和提煉一些富有啟發性、情感性、變通性、挑戰性,富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方向,擴大思考范圍,提高思考層次。
(1)提問的量要求少而精
這就要求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抓住數學知識的關鍵(重點、難點)與本質,運用歸納和綜合方法,盡可能設計容量大的問題, 避免避免問題過於繁瑣、直白,以提高學生思維的密度與效度,達到以精問促深思的目的
(2)提問的難度控制要求適度合理
難度是指問題的深度與廣度,難易適度就是指問題要切合學生實際,注意的是提問要與學生的智力和知識水平相適應。
6、課堂提問要力求全面性
課堂提問是教師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激發學生探求新知慾望的重要手段。所以課堂提問應面向全體學生,成為全體學生與教師的信息交流,不應成為少數幾個尖子的專利。在實際教學中,如果只讓優等生包場,將學困生冷落一旁,就會導致學困生聽課注意力分散,身在課堂,心系窗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心中有學困生,優先提問學困生。
首先,設問要講究層次,讓學困生也能跟隨老師的提問而積極思維。
其次,優先讓學困生應答或板演,做到學困生思考後能回答的問題絕不讓優等生代勞,讓學困生也有表現自我的機會,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再次,應鼓勵學困生大膽發言,答對了及時肯定,答錯了切勿指責,以免挫傷其積極性。教師應利用提問所得到的反饋信息,及時把握教學進度,因勢利導,以全面提高教此外,教師進行課堂提問時,還要注意錘煉提問的語言。心理學認為:嚴謹的語言使人可信,幽默的語言使人愉快,激昂的語言使人振奮,形象的語言使人清晰。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要不斷錘煉提問語言,達到准確、精煉、生動、親切、感人、幽默。用精湛的語言變無趣為有趣,變無聲為有聲,變無形為有形,創設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環境,使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樂學、會學、善學、學好。
四、教學有效提問也是藝術
有效提問意味著教師所提出的問題不僅能夠引起學生的回應或回答,且這種回應或回答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問題的有效性不僅僅在於詞句,其有效性還在於音調的變化、重讀、詞的選擇及問題的語境。提問有很多方式,每種方式都能決定它是否會被學生理解為一個問題,會被理解成一個怎樣的問題。
有效提問是一個很微妙的教學技藝(技術與藝術兼而有之)。其實,真正有效的提問還在於傾聽。學生一旦主動學習,教師的責任就由講授、提問轉換為傾聽。關鍵的策略是,要讓你的學生感覺教師在等待,教師在傾聽。讓所有學生都參與提問和對提問的回應。
1、讓學生感到教師在傾聽
教師的反饋行為會在很大程度上鼓勵或者妨礙學生的參與。面對那些回答問題有困難的學生,教師不要打斷學生的回答,即使是錯誤的回答。有時候,學生開始回答了,卻被中途打斷,只能聽教師對回答的提示;或者,學生開始了一個錯誤的回答,馬上被教師打斷,叫另外一位學生回答或教師代為說出正確的答案。]這樣,學生會感到沮喪而不願意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活動。
2、教師需要學會容忍
教師需要容忍不同,給予知識上和情感上的鼓勵,至少不能把提問當作懲罰的手段。必要時,教師需要追問、補充和賞識學生的回答。這會讓學生感覺教師一直在關注問題的回答進展。有效傾聽自然而然地將學生的回應轉化為教學的資源。在這種傾聽的環境中,學生成為重要的課程資源,而不是簡單的接受者。學生的回答應該成為教師進一步追問、引導的起點和階梯。真正有效教學總意味著教師善於傾聽學生的聲音,開發並轉化學生的觀點,引發更復雜的回答。這樣會自然而然地激勵學生積極參與。
眾所周知,一堂課沒有固定的模式,課堂提問也絕非千篇一律。在素質教育的教學實踐中,我們還可以根據教學要求和學生實際,選用、創造出其他豐富多彩的課堂提問。課堂提問的藝術性就體現在教師的無窮創造上,它熔鑄了教師運籌帷幄、高瞻遠矚的智慧,閃爍著教學風格的光華,是展示教師教學藝術的窗口。因此,藝術性的課堂提問總是千姿百態,異彩紛呈的。不管採用什麼形式的課堂提問,都應當在傳授知識,啟迪智慧,陶冶情操諸方面取得最佳效果。只要在教學過程中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撥動其思維心弦,讓學生以最佳狀態投入到學習中,為整個課堂教學奠定基礎,就是成功的課堂提問。
總之,數學教學要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特別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教師科學地進行課堂提問是十分重要的。有教師恰當的課堂提問,才能有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過程,才能有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效果。所以,恰當的課堂提問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更應講究課堂提問的藝術,真正發揮課堂提問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③ 小學數學課堂老師怎樣有效提問
導語:提問是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知識,發展思維、技能、情感等的重要手段。但是,提問不是課堂教學唯一的手段。現代教育思想強調學生的主動發展,所以提問的前提應當是學生充滿興趣、信心的自主學習質疑。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創新意識,創新思維,非常必要;要求學生大膽探索,勇於提出問題,即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非常重要。
一、提問要明確
提問的目的性要明確,講究為什麼要提這個問題,通過提問要解決什麼問題,達到什麼目的,就是提問要做到有的放矢,不可信口開河,或形式主義地為提問而提問。
所提問題本身要明確,要求用語規范妥帖,答域清晰確定;問題不明確,學生便無法准確地回答,提問就失去了意義。造成提問不明確的原因多種多樣,問句中概念不清,邏輯混亂,答域不明,教師不注意語言的動態變化(指語言的輕重、速度的快慢、語鏈的停連、語調的升降與語氣的強弱等變化)等,都是造成問題不明的主要原因。如有教師問:2千米等於多少米?學生往往會莫名其妙,2000米當然還是2000米啊?若老師的提問讀作“兩千――米――等於多少――千米”,學生就比較容易聽懂你所要表達的意思。
二、提問要通俗易懂
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與心理特點,他們的生活經驗與數學知識還不豐富,難以接受深奧、抽象、難懂的數學概念、名詞、術語,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盡可能地用通俗易懂、兒童能夠理解的問題去提供給學生。
1、不用文言文,改說白話文
例如少用“若”、“則”,改用“如果”、“就”,“兩數之和”改稱為“兩個數的和”,等等。
2、盡量少用深奧的近代詞語,改用通俗易懂、兒童化的語言
近來常聽到教師提問低年級學生“你能從這幅圖上提取什麼信息”,或“你如何處理這些信息”。什麼叫“信息”和“處理信息”,兒童能聽懂嗎?因此,凡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現的專門數學術語,教師就要慎重對待,有的還必須要像語文教師一樣,先標音,再讀准字音,講清詞義。凡是能用白話文、兒童化詞語代替的話語,決不用教材外使用的深奧的詞語。
三、提問要有啟發性
教學語言的啟發性,首先表現在提問語言上,能夠啟發思維是高質量提問的標志之一。陶行知先生說過:“智者問的巧,愚者問的笨。”這巧和笨的區別,就在於是否能啟發思維,提問得巧。
提問的啟發性主要通過形式與角度的創新來體現。例如選擇背面切入的角度,巧妙地利用矛盾來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富於啟發性的提出問題,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學生紛紛思考,順理成章地想與同伴討論解決。
四、提問要形象化
數學教師必須善於運用提問來創造直觀形象,來幫助學生理解、掌握各種抽象的數學知識。好教師非常注意選用那些表現具體事物的直觀形象語言,運用比喻、摹狀、轉換、形示等形象化的教學方式來增強教學語言的形象性,來幫助學生更為有效地掌握數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確保學生建立清晰的思維表象。
如教學相遇問題時,有幾個名稱是“三同三相”:同時出發、同時到達、同向而行;相向而行、相距、相遇。它們分別表示什麼意思呢?我就利用形象化的拍手動作幫助學生理解這些概念。
五、引導學生提問解疑
1、鼓勵學生提出問題
學生提出問題是研究課堂提問的一個重要話題。美國教育家布魯巴克曾說:“最精湛的教育藝術,遵循的最高准則,就是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還有的學者指出:“如果學生能夠自己提出疑惑,學習就不再是一種異己的外在力量,而成為一種發自內心的精神解放運動。”
鼓勵學生提出問題,首先,要引導學生敢問。師生是教學活動中的有機整體,教師的作用應體現在營造師生“一體化”的課堂氛圍,實現師生間平等的對話。要善於觀顏察色,當學生不知所措時,當學生眉頭緊鎖時,當學生互相張望時,可能就是有疑惑時,就要鼓勵學生大膽說出心中的疑團。其次,要引導學生會問。要讓學生在提問的過程中學會提問,並逐步提高問題的質量。經常表揚學生提出的好問題,進行“看誰的問題好”的比賽等,有利用學生提高問題的質量。
2、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提出問題只是手段,解決問題才是關鍵。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是指,面對學生提出來的問題,教師要進行合理處理,巧妙地引導學生探索並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值得注意的是,學生能夠解答的.讓學生解答,教師不能越廚代庖;學生不能解決的,教師作適當啟發,讓學生試著解答,教師只能充當“合作者、引導者、組織者”的角色。
例如,學習“平均數”,設置問題:“學生去離學校5千米的公園春遊,行走了20分鍾,休息20分鍾,繼續行走了20分鍾到達目的地。同學們行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一個成績不錯的學生問:“老師,‘休息20分鍾’要不要計算呢?”教師不置可否,把綉球拋給了大家:“你們說呢?”同學們爭論不休,許久沒有結論。就在學生憤悱狀態,教師引導:“請對照我們討論的數量關系‘平均速度=總路程÷總時間’思考一下”。
最後,教師必須針對每堂課的具體特點,根據自身的實際,採用不同的提問策略,在提問中,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1)提問要適時
提問該作鋪墊時就鋪墊,該作歸納時歸納,要把握最佳時機提問,使之能化解難點、深化認識,要在學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狀態提出相應的問題。
(2)提問不宜太多
一堂課如果有太多的問題,讓學生長時間地處在思考中,學生就會厭倦、懈怠、生成的質量就會明顯下降。要給學生足夠的練習、討論時間,多設計一些問中有練、練中有問的題型,提問與練習兩者互相融。
(3)提問涉及面要廣
有些教師的課堂提問往往面向優等學生,很少叫中等生,後進的學生更加收到冷落。這樣做教師比較省力,提問也一帆風順,但是這與因材施教相違背。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計一些難易適度的問題,對尖子生可合理“提高”,對中等生可逐步“升級”,對後進生可適當“降級”,從而使全體學生都可獲取知識營養,滿足其“胃口”的需要,使成績好中差的學生都有機會參與答問。
④ 小學數學教師課堂怎樣提問
導語:課堂提問的過程,是師生雙方共同提出問題和解答問題的過程,是教師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是師生交流的契約,是讓學生思維不再缺席的重要手段,是達到師生互動課堂教學的效果的重要途徑。那麼,如何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進行課堂提問呢?
一、提問的目的
數學教學活動都需要提問這個紐帶來增加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比如說,數學討論活動、實驗活動、探索活動等。即使是教師想要了解一下學生的預習狀態、對知識的掌握狀態以及復習狀態等,也需要藉助提問這種方式來進行。數學課堂提問的目的就在於通過對學生進行精深的、機動靈活的提問,幫助學生復習學過的知識和掌握新的知識內容。由此可以看出,數學課堂提問對提高教學效率和促進學生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高效提問的含義
高效提問,從廣義上講,就是通過使用有詢問功能或詢問形式的語言來引發他人進行思考並作出相應回答的一種活動。而所謂課堂提問,顧名思義,就是指教師為了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提出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分析問題,並找出問題的解決辦法。
具體而言,筆者認為課堂提問主要包括以下三個階段:(1)在備課中提前設置好教學問題。即:教師在正式授課之前,需要根據教學內容,提前設計好在課堂上准備向學生提問的內容。(2)老師提問,學生回答。這個階段是師生互動的階段。(3)教師對學生的答案進行相應的評價。即:在課堂教學進行到一定階段之後,教師要就自己的教學情況以及學生的學習成效展開評價。
高效提問,應當符合下列四個條件:
(1)要求教師提問的內容要有目的性
教師應當對數學教材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把握教材重、難點內容,然後設置具有針對性的問題。這樣才能在關鍵的地方引發學生思考,增加教學內容的針對性,使學生能夠全面地把握課堂教學內容。
(2)設置的問題要具有啟發性
帶有啟發性的課堂提問才能更好地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才能更好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發散學生的思維、擴展學生的思路和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及想像力。可見,有效的課堂提問離不開啟發性。
(3)設置的問題要具有趣味性
教師要根據小學階段孩子們年齡和心理特徵設置他們感興趣的提問內容和提問方式,以使孩子們對數學課程更感興趣,能夠更加輕松和快樂地學習。
(4)設置的課堂提問難度要適中
如果教師設置的問題太過簡單,會讓孩子們掉以輕心,難以引發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很可能會讓學生形成傲慢、浮躁的不良習慣;如果教師設置的問題超過了孩子們可以理解的范圍,孩子們通過努力也找不到答案,會挫傷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總而言之,高效提問就是教師在課堂中對學生提出的有目的性、有啟發性、有趣味性、難度適中的問題,讓學生來回答,以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促進學生發展的目的的一種課堂活動。
三、高效提問的設計策略
1.入課時的提問策略
入課時進行教學提問,要本著兩個目的來問:
(1)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而進行提問。教師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必須先對自己的學生進行了解。通過對學生進行提問,可以了解到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點,以及學生感覺學起來比較困難的知識點。這樣可以使教師更好地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計劃。比如說,教師在講《圓的面積》這一課時,可以向學生提問些這樣的問題:“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見到東西有哪些是圓形的”“同學們對於圓形,你們都想了解什麼?”“同學們認為學習圓形對我們有什麼幫助呢?”等等。
這樣,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回答了解到他們的性格特徵和心理特徵、對圓形這個知識點的看法和掌握情況,就可以根據這些內容更好地實施教學方案,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關於這節課的'知識。
(2)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濃厚的學習興趣走進課堂而進行提問。通過提問,教師可以讓學生充分運用自己的智慧,將學生的鑽研興趣激發出來。比如,教師在教學生認識人們幣的時候,可以提出類似於這樣的問題:“同學們,錢可以做什麼呀?”“同學們手裡有錢嗎?都有多少錢啊”等等。
這樣,讓實際生活走進課堂,可以有效地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可以很輕易地把學生帶入課堂學習當中。
2.數學活動中的提問策略
結合上文中提到的高效提問的內容,筆者認為,在數學活動中的提問首先要具體、難度要適中,符合學生的特點。因為小學階段的孩子們的認知能力和生活經驗還是有限的。其次,教師設置的問題要具有啟發性和挑戰性。最後,教師設置的問題要指向同一個教學目標。
比如,教師在講《圓柱》這一課的相關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問學生“到底什麼樣的物體是圓柱體呢?”“搞清楚了圓柱的平面圖,那我們怎麼計算它的表面積呢?”“計算圓柱的面積有什麼用呢?”等問題,讓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積極開動腦筋,發散思維,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出答案,這就是對學生的一種挑戰。同時,這些問題背後都指向了一個知識點,即圓柱的相關知識。
3.活動將結束時的提問策略
課堂教學活動快要結束時的提問,教師要給學生創造一次概括提升的機會。比如,教師在講《小數的加法》這一課的時候,在經過入課階段和教學活動之後,學生已經對小數的加法有了自己的理解和體會,能夠自己總結小數加法的一些規律和計算方法了。這時,教師就要用簡單明了的問題引導學生來對小數點加法的規律和計算方法進行總結。
比如,教師首先可以問學生:“孩子們,這節課就要結束了,誰可以告訴我這節課有什麼收獲?”孩子們回答完之後接著問:“我們學習這個有什麼用?”孩子們會回答出他們認為有意義的東西,比如說,在買東西結賬的時候,就能夠用到這些知識。然後老師可以接著問:“那麼,誰可以告訴我,到底應該怎樣進行小數的加法計算呢?”引導學生進行最後的概況和總結,深化學生對小數的加法這個知識點的記憶。
四、小學數學課堂高效提問的設計模式
筆者根據教學研究需要,將小學數學教育階段分為小學低段、小學中段和小學高端三個階段。其中小學低段主要是指小學一年級和小學二年級;小學中段是指小學三年級和小學四年級;小學高段是指小學五年級和小學六年級。下面,筆者將分別詳細論述入課時、教學活動中以及教學活動結束時低、高、中段課堂提問模式。
1.入課時低、中、高年級的課堂提問模式
根據相關研究數據表明,入課時小學低段的提問數量位居第二,小學中段位居第一,小學高段排名第三。這就說明了在中段和低段,學生的注意力易於分散,教師要認識到這種情況的存在,要在入課時用科學有效的問題將學生的求知慾激發出來,將學生引入課堂學習中。
而小學高段的學生心理比較成熟了,有了自律意識,注意力保持時間較長,教師較少使用課堂提問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鑒於這個研究結論,教師在對小學低段和小學中段的學生進行數學課堂教學時,在入課時,要多使用課堂提問的方法,注重課堂提問的有趣性、啟發性和難易程度,充分發揮入課時的課堂提問在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方面的作用,讓學生更好地進入數學學習狀態。
而對於小學高段的學生來講,他們的自我約束力和自我控制力已經不再太過於依賴教師在入課時的引導,教師可以根據實際的教學需要,適當地安排入課時的課堂提問內容,這些內容要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和啟發性,同時,要將大部分提問放在教學活動中。
2.數學活動中的低、中、高年級的課堂提問模式
經相關研究發現,在數學活動中,由於小學低段、中段和高段的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徵的不同,學生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有很大的不同。了解到這個情況,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設置提問的時候考慮這些因素,注重不同階段學生的差異。
比如,要對小學高段學生加重提示學生回憶原有知識和呈現有組織的信息的課堂提問實例方面的比例,在教學過程中多採用“從這些數據或者是圖表中你得到了哪些數學信息?”“根據這幾個例子,你能得出什麼結論?”這樣的提問模式,而對於較小的小學低段和小學中段的孩子來說,在教學過程中多採用引起注意與告知目標的課堂提問實例。比如,“大家一起來做個游戲好不好”“大家來看這個圖片”等這樣的提問模式。
3.數學活動結束時的低、中、高年級的課堂提問模式
在數學活動結束時,對於小學中段和小學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還比較匱乏,認識和分析相關數學知識的水平較低,故而教師要提問一些基礎性的、理解層次較低的、相對簡單的問題。
而對五、六年級的小學生而言,除了在對學生進行分層次提問之外,還要對其進行綜合性提問。因為高層次的提問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基礎知識,
所以,它適合小學高段的學生。只有在數學活動結束時對不同階段的學生採用不同的課堂提問模式,才能更好地促進不同階段的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提問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教師應該將提問教學合理地運用於課堂教學活動中,使其能夠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⑤ 小學數學教師提問的有效方式
導語:數學課堂教學是教師傳播數學知識的主要陣地,是教育教學的中心環節,也是學生學習獲取數學知識的主要途徑,因此研究課堂教學中提問的原則與技巧是優化課堂過程、優化學生思維流程的關鍵。
一、問題的提出
審視目前的小學數學教學,課堂提問存在著不少誤區:(1)問題總是教師課前預設好的。課堂生成的問題常被置之不理,或者輕描淡寫,不了了之,白白浪費了寶貴的課堂生成資源。(2)提問的主體仍然是教師。
提問還是教師的特權,“滿堂問”代替“滿堂灌”時有發生,學生只能忙不迭地應對教師的一個個問題,挖空心思揣摩教師的“標准答案”,學生的創造性常被扼殺。(3)學生很少有提問的機會。學生的問題沒有機會提出來,不懂只能裝懂。
為此,筆者認為,有必要重新認識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內涵,讓課堂提問發揮積極的作用,使課堂因提問而變得更有魅力更加精彩。
二、重新理解課堂提問的內涵
提問指“提出問題來問(多指教師對學生)”(《現代漢語詞典》P1239),可見,課堂上提問並不是只限於教師對學生,也可以學生來提問。提問是讓人回答的,目的是為了激發人的思維,引起思維的碰撞。
因而,提什麼樣的問題,什麼時候提問,誰來提問等等,這些值得我們重新思考。
課堂提問有以下四層內涵:
(1)提問具有預設性
主要是指,課堂提問可以是教師課前預設的。課堂提問設計得如何,直接影響教學的進程和質量。
(2)提問具有生成性
課堂教學是動態生成的過程,課堂提問也必須體現生成性。教師要善於發現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資源,並充分利用,合理挖掘即時問題,提高提問的針對性。
(3)學生參與提問
主要是指課堂提問不是教師的特權,學生同樣是提問的主體,要讓學生質疑問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進智慧的成長。
(4)提問是交流的載體
新課程提倡師生交流、互動,而提問正是一個有效的載體。教師的提問引起學生的思考,而學生的提問正是學生思維的展示與暴露。
三、改進課堂提問的策略
基於以上分析,筆者提出以下三方面改進課堂提問的策略:預設具有價值的問題,把握重要的生成問題,引導學生提問解疑。
(一)預設具有價值的問題
1.問題富有思考性
思維是數學的心臟,而思維是從問題引發的。問題富有思考性是指,教師設計的問題突出教學目標,能激發學生思維的興奮點,引起學生進行深刻、周到的思維活動。問題富有思考性,首先要體現教學重點難點,切入口要適當,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其次,要適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問題難度太大,學生望而卻步;難度太小,引不起學生興趣。
例如,學習“角的認識”,教師要求學生過同一點畫幾條射線,接著設問:除了射線,你還能發現什麼數學圖形嗎?學生積極地投入到觀察思考之中,不僅找出了不同的角,還指出了角的邊、頂點,角的大小與邊叉開的大小有關等相關知識。
2.問題具有啟發性
問題具有啟發性是指能引起學生聯想而有所領悟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面對問題無法解答是難免的,教師的啟發十分必要,方法很有講究。“要使啟發指向學生的思維過程和思維方法,進而獲得思維的結果,教師要提煉相應的元認知提示語”。教學中關注學生的認知基礎和生活經驗,由表及裡,由遠到近,由具體到抽象,由元認知提示語過渡到認知提示語。
例如,學習“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啟發學生:你想梯形面積公式可能是怎麼樣的呢?以前三角形面積公式是怎麼推導的?等等。讓學生經歷體驗的過程,提升思維水平。
(二)把握重要的生成問題
課堂教學是“動態生成”的,這已成為人們的共識。然而,如何落實在教學行為上,還有待努力。課堂教學創設生成問題,就是一個有效的切入口。所謂創設生成問題,就是課前預設的問題一旦在課堂教學的實施中受阻,就要及時調整問題,創生出新的問題,推進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
創設生成問題,首先要注意因勢利導,即順著事情的發展趨勢進行引導,創設此時此地有利的問題;其次,要隨機應變,即跟著情況的變化,掌握時機,靈活應付。或全部改變,或局部修整,使得問題更有利用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學環節的遞進。
另外,把握重要的生成問題,還要注意放大有效問題。放大有效問題就是在課堂教學中,發現學生中的閃光點,智慧碰撞的火花,教師有意識地以問題的形式進行放大,以引起深入討論,有利於解決鮮活的問題。
(三)引導學生提問解疑
1.鼓勵學生提出問題
學生提出問題是研究課堂提問的一個重要話題。美國教育家布魯巴克曾說:“最精湛的教育藝術,遵循的最高准則,就是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還有的學者指出:“如果學生能夠自己提出疑惑,學習就不再是一種異己的外在力量,而成為一種發自內心的精神解放運動。”鼓勵學生提出問題,首先,要引導學生敢問。師生是教學活動中的有機整體,教師的作用應體現在營造師生“一體化”的課堂氛圍,實現師生間平等的對話。要善於觀顏察色,當學生不知所措時,當學生眉頭緊銷時,當學生互相張望時,可能就是有疑惑時,就要鼓勵學生大膽說出心中的疑團。
其次,要引導學生會問。要讓學生在提問的過程中學會提問,並逐步提高問題的`質量。經常表揚學生提出的好問題,進行“看誰的問題好”的比賽等,有利用學生提高問題的質量。
例如,一位教師教學三角形的認識,在找出生活中許多三角形的應用的例子後,正要進入下一階段三角形的穩定性教學時,一學生提出問題:“生活中怎麼會有那麼多三角形呢?”這樣的問題承上啟下,不僅引起學生的思考,又為探究三角形的穩定性提供了很好的機遇,教師及時加以表揚,並就他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學生對同伴的問題充滿好奇,學習的積極性高,學習的效果好。
2.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提出問題只是手段,解決問題才是關鍵。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是指,面對學生提出來的問題,教師要進行合理處理,巧妙地引導學生探索並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值得注意的是,學生能夠解答的讓學生解答,教師不能越俎代庖;學生不能解決的,教師作適當啟發,讓學生試著解答,教師只能充當“合作者、引導者、組織者”的角色。
例如,學習“平均數”,設置問題:“學生去離學校5千米的公園春遊,行走了20分鍾,休息20分鍾,繼續行走了20分鍾到達目的地。同學們行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一個成績不錯的學生問:“老師,‘休息20分鍾’要不要計算呢?”教師不置可否,把綉球拋給了大家:“你們說呢?”學生們爭論不休,許久沒有結論。就在學生憤悱之時,教師引導:“請對照我們討論的數量關系‘平均速度=總路程÷總時間’思考一下。”經過互動交流,終於解決了問題,學生露出滿意的微笑。
⑥ 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的技巧
導語: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課堂提問是重要的教學環節,也是教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學手段。然而,在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尚未掌握必要的有效提問策略,在選擇與使用時常常會出現偏差,並因而影響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因此,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精心設計問題至關重要。那麼,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呢?
一、根據教材內容特點,提問要有“點”
在小學數學課中有各種“點”。“點”是每個學生都應當掌握的主要內容,因此圍繞“點”要反復設計提問的問題。要抓住“點”的內容、詞語設問,使學生明確“點”、理解“點”、掌握“點”,從而保持學生思維的條理性、連續性和穩定性,並為學生進而解答一些相關問題奠定基礎。
1.圍繞教學“關鍵點”設問 所謂關鍵,是指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在教材的重點處提問,重點就會突出,在教材的難點處提問,難點就容易突破。如在圓面積計算教學中,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是整節課的教學難點,理解由圓轉化的近似長方形與圓的各部分間的關系則是教學關鍵所在。
2.通過“連接點”設計問題 數學知識內在聯系十分緊密,每個新知識建立在舊知識的基礎上,而新知識是舊知識的延伸和發展,它們內在的共同因素為學生掌握新知識架起了橋梁,因此,教學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促使學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轉化為已知。
3.抓“致盲點”設計問題 所謂“盲點”是在正常思維中不容易被注意到但實際運用中又往往會影響學生正確思維的問題。盲點一般不被人注意,教師應設計恰當的問題,幫助學生自己發現盲點。
4.抓住問題的“啟發點” 俗話說“打蛇打在七寸上”,同樣,教師的提問要問在點子上,啟發到關鍵處。這對於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提問學生的能力和發展學生的智力,都是學生有益的。教師要善於從知識結構出發,要把提問的啟發點指向教材的重點或者某些有暗示性的問題,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抓住關鍵。
二、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課堂提問要分層,因材施教
為了鼓勵全體學生都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關鍵在於是否能調動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應該有意識地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課堂提問要有層次性,對學習較為困難的學生,在課堂上盡量讓他們回答較為基本或較淺的問題,不論回答的對或錯,首先鼓勵他們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增強其自尊心與自信心;對學習成績較高、能力較強的學生,讓他們回答較難、較深的問題,有時還與他們較勁兒,故意為難他們,訓練他們的能力。還可以把一個問題分解成了解、理解、綜合分析三個層次的問題,讓三個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主動積極地進入角色,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根據實際的教學目標,提問要創設良好的情境
一個好的課堂提問能夠把學生帶入問題情境,使他們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現象、定理或專題上;能夠引導學生追憶、聯想,進行創造性思維。
1.設計良好的教學情境 教師在提問時,應設置有趣的情境或者提供相關的材料,或者給予必要的提問等等,使學生對問題的思考不但有明確的方向,而且有廣闊的思維空間。
2.保持民主的教學氣氛,也是很好的情境創設 教師組織的課堂教學應該是民主的。在提問時,教師應注意自己的語氣、表情、行為舉止等,都要給學生一種信賴和鼓勵;要以學生一起思考的心情提問,不要用強制性的態度來要求學生回答。對應答學生不能表現出不耐煩,應耐心聽取,否則會使學生產生抵觸情緒,阻礙問題的解決。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要使提問收到較好的效果,要注意一些提問的注意事項:
(1)提問語言要精煉
數學語言的特點是嚴謹、簡潔,形成符號化。教師提問的語言既要顧及數學得這種特點,又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語言表述要准確精煉,不能含糊不清。
(2)提問時機要靈活
教師在備課時,大都對課堂的提問作了精心設計,甚至連讓哪個同學回答、學生回答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也有所准備,但課堂教學是個師生雙方互動式的動態過程,因而在問答過程中出現一些老師在備課時沒想到的事情也是常見現象,這就要求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根據需要,靈活設計出一些提問,以調整和改善教學活動。提問要特別注意把握好時機。
(3)提問思考要留空
學生對老師提出的問題,總有一個思考的過程,因此,從問題提出到點名讓學生回答應有一個適當的停頓。至於停頓的長短,一般可根據問題的難易和學生的反應情況而定。對於學生的回答,教師應作出及時的明確的反應。
總之,課堂提問的技巧還有很多,如:
比較式提問――教師提問的目的是讓學生在眾多答案中進行比較、鑒別;
突破式提問――問題的答案不僅限於所學課本的知識內容,而往往是超越課本知識以外的回答;
連環式提問――問題環環相扣,層層推進;
發散式提問――以一個問題為中心,引發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實施課堂提問,既能促進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又能實現教學目標的基本控制,使課堂教學效果最優化,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⑦ 小學數學教師課堂提問方法
導語:課堂提問是數學教學中一個復雜的藝術領域。以上所述,顯然不能窮盡其妙。但是,只要我們數學教師能將課堂提問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熔為一爐,在平時的教學中大膽創新,努力提高數學課堂提問質量,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一、有效的提問原則
有效教學是對話式的、互動式的,在這種教學中,教師可以講授,但不能總是只有一個聲音。而課堂是否出現和維持某種對話式的、互動式的狀態,取決於教師是否能夠有效地提問。
有效提問意味著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回應或回答,並且這種注意、回應或回答能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在大多數課堂教學中,大量流行的話語往往是老師一系列善意的詢問:“對嗎?”“聽清楚了沒有?”“聽明白了沒有?”“聽懂了嗎?”……彷彿學習成了一件欣賞和練習“聽”的藝術。這樣的提問是沒有時效性,也對我們的教學不會有大的推進作用。
二、提問方式的轉變
課堂提問, 是教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學手段,也是一種最直接的師生雙邊活動,更是教學成功的基礎。
准確、恰當的課堂提問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很好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但是,在現實的課堂教學中,提問的作用發揮得遠遠不夠。甚至數學課堂教學中嚴重存在無效提問、低效提問的現象,甚至有時教師的提問得不到學生的配合,學生要麼答非所問,要麼答者寥寥,造成課堂教學的冷場,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同時也存在著教師提問數量過多,使學生忙於應付,根本沒留深思的時間;提問流於形式,用優生的思維代替全班學生的思維的情況;教師的提問具有較大隨意性, 忽視對問題精心設計和組織,導致課堂上“啟而難發”的情況;這樣的提問方式只是流於形式,只是課堂教學內容的一個填充而已。
因此我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總是設計好每一節課所需的問題,盡量避免上述情況。這樣,我的問題問的有準備,學生的`回答也有了頭緒。
三、提問對象單一的轉變
課堂提問的過程,應是師生雙方共同提出問題和解答問題的過程,是師生交流的信條,是達到師生互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人格是平等的,所以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學生也可以向教師提問,而且學生之間也可以互相提問,只要有不同的觀點,完全可以向教師提出,所以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提問與教師的提問同樣重要,二者是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的。課堂提問中教師的提問應該有機地結合學生的提問,它可以是:師問生答,生生問答,教師引導。
例如:我在講解《體積的換算》這課時,先讓學生自己理解,接著讓學生自己提出不懂得知識,這時一位女生馬某問:為什麼相鄰的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00,而不是100或10000呢?緊接著我沒有馬上告訴她准確答案,而是讓同伴回答她的問題,我實時點播。這樣這節課學生學的有興趣,對難點的理解很輕松。
四、問題的精心設計
問題是串成課堂的鏈子。因此,教師簡潔而有效的課堂提問是形成有效課堂的重要因素。我們設計怎樣的問題?怎樣設計問題?設計的問題是否有價值、是否切合實際?只有考慮全面了才能激發學生的思維。
我們常常見到這樣一種現象:為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發現數學的意識,教師出示主題圖後,就讓學生說說:“你看到了什麼?你能提出什麼問題?”學生就漫無邊際地說,往往會兜很大的一個圈子才能繞到主題上,有時甚至回不到主題上。這樣學生的觀察力、問題意識又培養了多少呢?所以教師的提問要講究技巧:首先提問要問在當問之時。
其次,提問要問在症結之處,當學生的思維受阻時,教師巧妙的發問能適當點撥學生的思維。如在教學六年級 “數據世界”時,讓學生估算一億粒大米約有多少千克時,很多學生都不知從何下手,這時我提出一個問題:一千克大米大約有多少粒?然後再估算一億粒大米有多少千克……這樣的問題就會引發學生思維,引起學生的思考。
古人雲“學起於思,思源於疑。”明代學者陳獻章說過:“前輩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有疑有惑,便出現了“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多精闢的話語呀!真正道出了“提問”的價值所在。
例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時,當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發現長方體的展開圖的面積就是它的表面積,教師提問啟發學生看著立體圖用准確簡練的數學語言,有條理、有根據地敘述公式的推導過程。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能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總之,教師的提問要遵循提問形式的科學合理,更要符合學生現狀的原則,對於學生的回答評價要恰到好處,時刻把握住一個“度”字。只有將教師的提問與學生的提問很好地結合,提問的方法靈活得當,對學生回答的評價客觀而委婉,作為一種啟發信息提供給學生,使學生產生思維的震盪,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慾望,從而開展思考、討論,探究規律,獲得新知。
因此,課堂提問、問題涉及要講究提問方式,改變提問角度,使問題提的巧,發人深思,要力求新穎,講求新意以達到激發情趣,切忌問題提出平平淡淡,老調重彈。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完成課堂教學的任務,也才能真正實現有效課堂教學的目標。
⑧ 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技巧
導語:課堂提問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特別是在當前如何實施好素質教育,如何充分發揮課堂提問的功能,如何使課堂提問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中起到應有的作用,這都需要教師掌握好課堂提問的策略。課堂提問是小學數學課堂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是教師向學生輸出信息的主要途徑之一。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如何巧妙地把問題貫穿於教學服務於教學,做到恰倒好處的拋磚引玉,是值得我們探究的課題。
一、問題設計要緊扣教學重點和難點,注重質量
每個教學單元都有其重點、難點,每堂課的提問應該圍繞這些重點、難點進行。知識是無邊的海洋,不突出重點、難點,舍本求末,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片面追求所謂的課堂氣氛活躍,就不能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
提問要考慮它的價值性,不能隨心所欲。原蘇聯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認為,提問方法的問題是一個復雜的遠沒有解決的教育學上的問題,他要求採用“教育上合理的提問方法”。如果提問能引起學生的積極思維活動,並且學生又不可能照搬課本上的答案,就可以認為,進行了“教育上合理”的提問。
二、問題設計要適應學生能力和水平,注重難度
在設計課堂提問時,教師需要對全體同學的綜合情況(主要指個性、知識、素質、能力、基礎等)全面分析和正確把握,應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課堂的實際需要,掌握好所提問題的難易程度。如果問得太平直、太淺顯,如問學生“是不是”、“好不好”、“對不對”、“能不能”等,學生幾乎不用通過思考就立即回答,齊答了事,整堂課表面上看來熱熱鬧鬧、氣氛活躍,實則流於形式、華而不實,這樣的提問對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能力沒有任何益處。而問得太迂曲、太深奧,學生想半天連問題的要點還弄不明白,則易造成“問而不答,啟而不發”的尷尬局面,就會損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對教學也沒什麼好處。
三、問題設計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注重趣味
課堂提問就是有意識地挑起學生認識中的矛盾,促使學生原有知識與新知識發生激烈沖突,使學生意識中的矛盾激化,從而產生問題情境。這種以矛盾沖突為基礎的問題情境的產生和解決,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滿足學生好奇的心理。
四、問題要有結果和答案,注重評價
有問必答,這是課堂教學的內在要求。在教案設計的時候,教師應把本課時該提哪些問題、該作哪些回答、標准答案怎樣等詳細程序全部編入設計,還要估計學生對這些問題可能有幾種解答、可能會出現哪些差錯、該怎樣引導。
如有一位老師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有這樣一個精彩的片段:
教師在引導學生初步感知分數後,提出了一個問題:“把一個圓分成兩份,每份一定是這個圓的二分之一,對嗎?”話音剛落,全班學生已分成兩個陣營,有的說對,有的說錯。面對學生的不同答案,教師沒有判定誰是誰非,而是鼓勵雙方進行辯論,於是有了下面一段學生課堂辯論。
正方(把手中的圓平均分成兩份):“我是不是把這個圓分成了兩份?”
反方:“是!是!”
正方舉起其中的半個圓:“這份是不是這個圓的二分之一?”
反方:“是!是啊!”
正方:“既然是二分之一,為什麼不同意這種說法?”
師:反方同學,你們難道不想說什麼嗎?
反方(從圓紙片上撕下一小塊,高舉著分開的兩部分大聲問):“這是分成兩份嗎?”
正方:“是。”
反方(把小小的一份舉在面前):“這是圓的二分之一嗎?”
正方(小聲的):“不是。”
反方:“既然不是二分之一,為什麼你們要同意這種說法呢?”
正方服氣地點了點頭,不好意思地站到了反方的隊伍中。
自始至終,教師以微笑鼓勵著學生,讓學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維。辯論結束,教師緊握著反方學生的手,說:“祝賀你們,是你們精彩的發言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後深情地握著正方的手:“謝謝你們,正是因為你們問題的出現,才給咱們全班帶來了一次有意義的討論!”教師彬彬有禮地向他們深深地鞠了一躬,孩子們笑了。教師接著向全班學生說:“從上面的例子可以體會到,‘分成兩份’和‘平分成兩份’是不一樣的。我們一定要仔細認真。”
我聽完這節課對這一幕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正是教師延遲了對標准答案的判定,才有了這個精彩片段,它使成功者體會到了快樂,使暫時失敗者也深刻地理解了分數的意義,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熱愛與尊重,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
總之,課堂提問既是一門學問,又是一種藝術,也是教師的基本功之一。成功的課堂提問,能給教師帶來無盡的教學趣味,同時也能給學生帶來思考的快樂、思維的提高。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應該努力探求課堂提問妙法,使學生在課堂提問中迸射出創造的火花,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⑨ 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方法
導語: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課堂提問是重要的教學環節,也是教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學手段。然而,在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尚未掌握必要的有效提問策略,在選擇與使用時常常會出現偏差,並因而影響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因此,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精心設計問題至關重要。那麼,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呢?
一、問題的提出,要有明確性
提問時為了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提的問題只有明確具體,才能為學生指明思維的方向。否則,會使學生產生誤導,反而達不到提問的預設效果。如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時,教師出示一個十分漂亮的Flash課件的情景圖。學生觀察畫面後教師提問:「看了這幅圖,你有什麼發現?」問題一出,學生們踴躍發言,將一個個畫面用語言描述了一遍。而久久不能提出與課本內容相關的數學問題。教學時間也白白地浪費了。如果教師一開始這樣問:「圖上有幾只動物?它們各是幾只在一起?」再注意引導學生3隻3隻、4隻4隻、2隻2隻地數,突出「幾個3」「幾個2」「幾個4」。再讓學生想辦法求它們各是多少。這樣,問題明確了,才能引導學生在情景中有效地捕捉數學信息,為以後的乘法學習奠定基礎。
二、提問要有啟發性
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如果把學生的大腦比作一泓平靜的湖水,那麼教師富有啟發性、針對性的提問就像投入平靜湖水裡的一粒石子,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浪花,啟迪學生的心扉,使學生在課堂上處於思維的最佳狀態。「水本無華,激石起千層浪」,精當的啟發性提問,是教學成敗的關鍵,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環節。
啟發性提問要遵循兩個原則:
(1)教師提問時,要根據學生的實際,讓學生得知其然,還得知所以然,同時要針對學生掌握知識的實際和接受能力,不能太難或太易,否則會事倍功半。問題提出後,適當地停頓,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通過提問、解疑的思維過程,達到誘導思維的目的。如,教學應用題:「大豐糧店運進大米40噸,運進麵粉的噸數是大米的3倍,運進大米和麵粉一共有多少噸?」教師可作啟發性提問:要求的麵粉和大米一共有多少噸,需要具備哪些條件?解決問題的關鍵是什麼?通過這些有序的啟發,引導學生抓住數量關系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2)啟發性提問還需要考慮能否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師要勇於從教科書里跳出來,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在更廣闊的天地間開展課堂教學提問活動,讓學生通過主動積極的獲取知識,將感性的實際活動與內心的感受、體驗結合起來。如:如教學「找規律」一課時,出示情景圖:為了慶祝六一節,學校食堂為小朋友們准備了一些水果,有哪些水果?是按什麼規律擺放的?接下去會怎樣擺?你是怎樣想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景圖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接著我引導學生從找圖形的擺放規律到找數的排列規律,進而創造規律,達到了誘導思維,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目的。
三、問題的提出,要有針對性
常言道:「十個手指不一樣齊。」更何況人的學習水平呢?學生的學習必然存在著好、中、差。如果教師在課堂提問時統統都讓好學生回答,而忽略了學習困難的學生,就會造成兩極分化。因此課堂教學時,教師雖然無法為每一個學生設計一套問題,但注意提問層次和梯度,並根據問題的難易提問不同的學生,這還是能辦到的。同時,教師應及時表揚他們的進步,使學習困難的學生嘗到學習的甜頭,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
四、問題的提出,要有靈活性
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的變化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的提問要靈活應變。許多老師總是想要貫徹自己的設計意圖,總想著「創造」機會把自己設計的問題問出來,而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取捨問題。如,一位老師教了整數減帶分數後,要求學生做5-(2+1/4)等於多少。有一個學生只把整數部分相減,得出3+1/4;另一個學生從被減數中拿出1化成4/4。相減時5又忘了減少1,得3+3/4。在分析這兩個學生做錯的原因並訂正後,教師沒有到此為止,而是提出:如果答案是3+1/4或3+3/4。那麼這個題目應如何改動?這一問,立即引起全班學生的興趣,大家紛紛議論。這一問恰恰把整數減帶分數容易混淆或產生錯誤的地方暴露出來,這個問題來自學生,又由學生自己來解決,這不僅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大有裨益,而且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五、問題的提出,要有層次性
問題的方法很多,按其層次和作用可歸納為四種:一是復習性提問,即在講課之前提問已學過的內容,以達到復習鞏固已學知識的目的。二是引導性的提問,這是在教學過程中的提問,引導學生由已學知識向新學知識過渡。三是重點性提問,也就是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對問題了解更明白。四是總結性提問,即在新課講完後,要提問學生這節課講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內容的重點是什麼?要掌握哪幾個關系問題等等。這些提問內容很多,可靈活運用。一個問題可能分幾步解,每一步的提問都要恰如其分,提問既不能次序顛倒,又要注意前後銜接,使每一個提問都能恰到好處地引發學生積極思維的作用。
眾所周知,一堂課沒有固定的模式,課堂提問也絕非千篇一律。不管採用什麼形式的課堂提問,都應當在傳授知識、啟迪智慧、陶冶情操諸方面取得最佳效果。只要在教學過程中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撥動其思維心弦,讓學生以最佳狀態投入到學習中,為整個課堂教學奠定基礎,就是成功的課堂提問。
課堂提問是任何教學活動中必備的教學形式,是課堂教學中師生相互交流、相互撞擊的重要的雙邊教學形式。然而大多數教師都有這種感覺:許多學生表現為上課不愛舉手發言,課堂討論氣氛不夠熱烈,上啟而不發,呼而不答,這給數學教學帶來很大的障礙。如何有效地優化課堂提問,在當今以學生為主、培養創造性思維的新課程改革中顯得更為重要和突出。
1、巧妙提問能激發學生學習情趣;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問要力求新穎巧妙,要能激發情趣,發人深思,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在提問時,教師應根據教材的特點和教學內容的實際情況,巧妙設地設計問題,抓住契機,富於藝術技巧地提問,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從而獲取數學知識。例如:在學習了《同類項》內容後,在課後小結時,不要按照常規問「今天我們學到什麼?你有什麼收獲?」,而是先巧妙地舉了一個例子「上一節我們學習了降冪排列,如果說降冪排列就好比是同學們按照個子高低去排隊,那麼今天學習的同類項可以好比什麼哪?」。學生們立即開展了討論,小結的發言異常踴躍:「好比是按照男生、女生來排隊」;「好比是賣水果,橘子歸一類,香蕉歸一類,蘋果歸一類」等等。學生們充分發揮著他們的想像力,情趣盎然。教師馬上追問「那麼同類項的分類應該注意些什麼哪?」。通過這樣的巧妙設計問題後提問,大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情趣,啟動了思維,學生會牢固掌握同類項的分類應注意的問題。
2、提問要注重問題的難度和深度;
教師所提問題必須有一定的難度和深度,必須經過學生的認真思考,動一番腦筋後才能做出回答。因此,問題的難度和深度應適宜。如果所提問題過於簡單,就不能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而難度過大,超越學生的智力范圍太遠,也會使學生喪失信心,減低學習興趣。我們提倡從發展學生的.思維出發,從學生的學習認知水平和數學學科的特點,以及課堂教學45分鍾的限制出發,通過深題淺問,淺題深問,直題曲問,曲題直問,逆向提問,一題多問等不同方式,開展多角度思維,優化學生的思維品質,展示學生的創新個性。促進學生知識技能形成,促進學生健康情感的培養。
因此上課前應該進行充分的學情分析,了解學生對將要教授的內容的掌握程度。在此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年齡、原有認知基礎和能力實際進行適度設問,即問題的難度要符合心理學所謂的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生的現有水平與學生經過思考可以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區域,既非伸手可及,但是跳一跳又能夠的著。
3、提問要精而准;
蘇格拉底說:「問題是接生婆,它能促進新思維的誕生。」因此,好的問題是需要教師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充分吃透了教材和學情之後設計出來的。「精」「准」是指課堂提問要有明確的出發點和針對性,問題精要恰當,准確無誤,精益求精,教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不僅本身要經得起推敲,同時還得強調組合的最有效,就是問題與問題之間有聯系、有層次,力爭使教師設計的每一個問題組成一個有機的嚴密的整體。讓學生解答這些問題時,既理解和掌握知識,又得到嚴格的思維訓練。而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往往問題過多,且浮於表面,流於形式,都是一些諸如「懂了嗎?還有不會的嗎?找到了嗎?」等無效問題。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站在發揮形式的主觀能動性角度上,多設計一些能啟發他們思考、拓展思維乃至創新的應用、綜合型的問題。
4、提問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因人而異;
提問涉及面要廣,要合理分配被問對象。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計一些難易適度的問題,讓全體學生都可獲取知識營養,滿足其「胃口」的需要,使成績好中差的學生都有機會參與答問。同時,教師應針對學生實際水平,設計不同的有梯度的問題:對學困生可適當「降級」,提簡單的問題,照顧他們,讓他們獲得成功;對中等生提一些稍難的問題,讓他們嘗試成功;對尖子生,提一些難度大的問題,激勵上進;對特長生可合理提高難度,提一些專門的創新性的問題,鼓勵創新。提問要因人而異,因人施問,消除中等生與學困生回答問題的畏懼心理,培養各層面學生的學習興趣。
5、提問後要給學生留下思考、探索的時間。
好的提問方式應該是把注意力放在激發學生的思維過程上,而不應該急促地邁向結果。教師提問後要耐心等待,課堂提問的發問間隔時間還是一個很有講究的學問。教師根據問題的性質留給學生適當的考慮時間。研究表明,當教師把等待時間從不到1秒增加到3至5秒時,課堂就會出現許多有意義的顯著變化,如學生會給出更詳細的答案,會作出更多以證據為基礎的證明,會提出更多的問題,學生的成就感會明顯增強。在此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時間越長越好,最好不要超過10秒。因為隨著時間的延長,課堂氣氛會變得異樣,很多學生開始處於思維游盪狀態中,即已偏離了課堂教學的問題范圍。因此,教師要把握好提問後的等待時間。
宋代教育學家朱熹說過:讀書無疑者須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一堂課的教學過程其實就是由若干個問題組合起來的,而且每個問題都是一個「驛站」。教學的成功與否,學生所獲的豐欠與否,都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提問的質量有直接的關系。優秀教師的教學不只在於會講,更在於會問。
因此對待課堂提問,要求教師心中有學生、有目標、有策略,在動態生成的課堂中,要不斷優化課堂提問的方法、過程、內容、途徑、角度,通過科學的課堂提問,多角度、多層次地調動學生學習的內動力,加強教與學的和諧互動,充分發揮提問的有效價值,真誠的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精心設計對學生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起重要作用的問題,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積極參與整個學習過程,真正激發學生的思維,使數學課堂教學達到最有效。
⑩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讓提問更有效
1、教學中要緊扣教材,課前要精心設計。
4、因材施教,提出問題難易適當,教師提出的問題,根據不同的學生要提出不同的問題,對班上後進生可以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讓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充分體現學生課堂的主題,也體現了教師是引導者,合作者。
5、選擇時機,發展智力。有的時候可以根據班上情況選擇問題,讓學生選擇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