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樣提高數學課堂趣味性
(一)構建和諧數學課堂的策略
1、在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中走進和諧。和諧社會是一種有層次的和諧,其核心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即人與人的和睦相處,是保證社會機體均衡發展的基礎。那麼,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關系如何,便是構成了課堂這個「小社會」能否和諧,學生能否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的主體。師生關系是教育過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與人的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和諧數學課堂教學的基礎。因此,教師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教師由「居高臨下」轉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關系是平等合作關系,沒有任何歧視、批評。教師要把微笑、鼓勵的掌聲、帶進課堂,教師要用具有感染力的語言,貫徹於教學中,允許學生自由發言、自由討論,提高學生的協作、交流、探究等多種能力。
2、依託教材走近和諧。在課改教材中,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情感因素。從一組數據,一幅美麗的圖畫等,都能讓學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在依託教材從事教學活動的同時,對教材進行「深度加工」——積極選擇,有效重組及完善整合。如在進行空間圖形領域「長方體的認識」教學研究中,設計以下教學環節:l、師生談話。出示粉筆盒、紅磚等物體,學生指出他們是什麼形體。2、師生問答。學生舉出一些屬於長方體物體的例子。3、師生共同操作演示。教師和學生用刀削蘿卜,認識面、棱、頂點。4、小組討論。長方體的特徵。在以上教學過程中,對於教學內容的呈現採取了不同的方式,有文本呈現、直觀演示、實驗操作、觸摸感受、媒體展示等,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使用教材,結合生活實際,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數學、用數學。
3、在預設生成中走進和諧。隨著課改的進一步深入,如今的課堂正呈現出「剛性向彈性轉變」的趨勢,更關注過程的體驗,關注過程體驗中即時生成的東西,在「動」的過程中涌現新思想、新創意。學生是靈動的生命體,在豐富而又千變萬化的課堂教學情境中常會有許多預料不到的現象產生。面對這些生成性的教學資源,如何及時捕捉,讓它成為教育教學的契機這不僅需要教師在教育教學前對所要教學的內容進行徹底研究,預設其中的教學價值,對教育對象的認知起點,學習狀況進行提前預設更需要教師一雙敏銳的眼睛,並隨時進行價值引導。因此,在教學中,應大膽放手讓所有學生去探索,相信他們。教師的任務是為學生開放廣闊的探索空間,仔細體會各種不同的思維、不同的方法,必要時給予評判、點撥,決不可做過多的限制或超前點撥,更不要對其發現作任何預置的「圈套」,以學生的自主發現、探究為主,激發全班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熱情。這樣,達到了教與學的完美結合,注重了教學過程的全方位和諧。
4、在環境與氣氛的渲染中走進和諧。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生最好的動機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最重要的學習助推器。數學學科由於其本身具有的抽象性,學生往往感覺到乏味、單調、枯燥,遠不如語文等學科富有情感的學科那麼有吸引力。所以,教師要針對數學學科和小學生好奇、好問的特點,重視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富有挑戰性的氛圍,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
(二)建立和諧的數學課堂教學模式
1、交往互動型課堂。
(1)平等對話。化解師生間、生生間森嚴的壁壘。一方面做到師生平等。在交往互動中承認學生的主體性,給予學生應有的權利,給予學生主動發言、參與的機會。另一方面,做到生生平等。老師不能在課堂教學中使一部分學生成為交往互動的「貴族」,另一部分學生淪落為交往互動的「奴隸」。要實現師生平等,老師就應該學會「屈尊」、「傾聽」;要實現生生平等,教師就要學會調控自己,消除自己對學生的偏見,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平等對待學生,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2)相互尊重。做到三個方面:一是教師尊重學生真實的內心體驗和情感。教師要設身處地從學生角度思考問題,要重視學生的存在和需要。如在認知關繫上,教師不能以成人的認知方式去要求學生,不能忽視學生自己的認知方式;在情感受關繫上,教師不能忽視了學生作為未成年人所感受到的情感體驗以及他們的情感需要;在社會關繫上,教師作為社會的代言人、教育者和知識的傳授者,應該民主平等地對待學生。二是教師要在此基礎上尊重學生的行為選擇。三要尊重學生的奇思妙想。
(3)彼此評判。相互評判不是抵毀,而是為了使他人接受自己的思想、觀念等,也是為了使自己獲得他人的思想,與他人達成共識,從而發展自己。在課堂教學中,採用同桌交流、小組內交流、班上交流等形式,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思維、發表自己的袱耿遞際郛宦店為錠力不同評判意見的機會。
⑵ 怎樣提高數學課堂的趣味性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把握好40分鍾對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下面就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趣味性和有效性談談個人看法。
一、優化教學內容,合理挖掘教材
研究表明,當數學和兒童的現實生活緊密結合,數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發兒童學習解決數學問題的興趣。因此,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經驗和興趣,賦予數學知識豐富的現實背景,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生動活潑的、應用性很強的學習材料。同時教師要敢於「突破」現行教材束縛,根據學生實際,改編教材,優化學習材料。如:小學數學中的一道例題:「小明看一本100頁的書,他每天看15頁,看了6天後還剩多少頁?」教學時我把問題改為:「看了6天後有沒有看完?」這就變成了一道開放題。學生在解答時可以從多角度去思考,這樣一改,拓展了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開拓了學生思維,把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落到了實處。
二、貼近學生生活,創設趣味情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越高。因此教師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積極創設自然生動的情境,提高趣味性,點亮數學課堂。例如在教學「方向與位置」一課時,我把課堂設置在操場上,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指出不同的方向,玩辨別方向的游戲。在這以前,個別同學方向感很差,方位很模糊,但在小組學習中,他們互相啟發和幫助,很快就掌握了這個知識點。由此可見,利用小學生愛好游戲的天性創新學習方式,不僅學生學習快樂,效果好,也鍛煉了學生之間協作探究能力。
三、採用小組合作,組織有效探究
一是組織有效探究活動
1、靈活採用探究形式。
探究形式通常有學生個人獨立探究、學生臨時以自願組合的探究、既定小組合作探究和大班集體探究等。課堂上,可根據不同的探究需要,採用一種方式,也可以幾種方式交叉進行,使探究活動更加深入充分。
2、引領指導學生探究。
教師的參與是對學生莫大的支持與鼓勵。在探究過程中,教師首先要積極營造探究環境,指導探究方法,引領、促進學生學習小組內部交流與互動。其次,教師應鼓勵小組之間進行對話,並為這種交往、協作提供條件。此外,教師還要組織好全班學生的交流,使全體學生在演示與觀察、表達與傾聽、質疑與爭論、反駁與支持中得到收獲。
二是建立有效合作方式
隨著素質教育深入發展,小組討論、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被越來越多地引入課堂。怎樣才能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呢?首先,教師要明確提出的問題有沒有合作的必要。對於那些學生能獨立解決的問題,就不需安排合作學習。只有那些學生單獨不能解決的、並能最大限度發揮學生之間優勢互補的開放性的問題,才有合作的價值。其次,在具體操作中教師應注意:一是分工明確。讓每一個學生都有事可做,人人都成為小組學習的主人。二是建立機制。必須有意識的強化「學習小組」的集體榮譽感,讓每個成員感到自己的行為會影響小組的學習結果,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尊重別人的意見。三是適時引導。合作過程中學生活動相對分散,干擾因素相對增多,教師要成為學習小組的一員,通過提示、點撥、引導等形式,指導學習活動。
三是捕捉有效生成資源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課堂上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尷尬」:教師正要進行下一環節教學時,學生可能會冷不丁冒出一個問題、或補充一種演算法、或提出一種疑意等。這時,放棄既定環節教學,就會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裝作未見,又顯然有悖於「據學而教」的理念。每每遇此,教師常常進退兩難。一個真誠關注學生發展的教師會果斷地調整教學任務,敏銳捕捉稍縱即逝的生成點,並加以放大。因為他們相信,許多富有創造性的生成資源是一閃而過的,抓不住就可能錯失一次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的良機。
四、因材因生施教,注重激趣促效
教師要深入鑽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快樂因素,以生為本,因材定教施教,在教學各個環節,都要注重激趣促收實效,除了採用恰當的教學方法以外,還要精心設計課堂練習。好的數學課不僅「課伊始,趣已生;課進行,趣正濃」,而且還要「課結束,趣猶存」。我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是這樣小結的:「(出示小黑板:一瓶汽水,甲喝了整瓶的一半,乙喝了剩下一半的一半,丙喝了剩下一半的一半的一半。)你能用分數知識表述這道題嗎?當同學們回答完甲喝了1/2,乙喝了1/4,丙喝了1/8後,我再追問:這瓶水還剩多少?誰喝得多?誰喝得少?為什麼?當學生不能回答時,我就說這些知識等到下節課學習之後就能明白,同學們先回去想想,看誰最聰明!」課後學生便會興趣盎然地預習下節課的內容了。
有效的數學課堂教學必須是讓學生獲得有價值的數學,而有價值的數學,不僅應該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相關,而且能夠在實際中得到應用,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提高。古人說:「授魚不如授漁」也就是這個道理。總之,有效課堂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一種教學實踐模式。我們期待以自己的思考,引發更多教師對這一問題的關注、探索。
⑶ 如何把數學課上得生動有趣
1、創設有新意的「開場白」
一節課的開場白好比是一首樂曲的前奏,前奏旋律優美,給聽者的感覺是享受和欣賞。一段巧妙的開場白往往能牢牢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自然想聽、想學。那些老套的開場白盡可能不使用或少使用,而設計一些獨具匠心、形式多樣的開場白,比如:一個故事,一個謎語,一種游戲,一種活動,一幅圖畫,一段音樂等等都可作為一節課的開場白。
2、巧妙安排課堂內容,增加數學課的趣味性
把數學課上得讓學生感興趣,符合學生的口味,利用課間休息與學生聊天,走進學生們的內心世界。投其所好,把課堂盡可能融入他們感興趣的內容,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數學的感染和熏陶,自然而然地獲得數學知識。思考過程所帶來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和表達的,無形之中學生會感覺數學是那麼有魅力。
3、錘煉數學語言,產生情感效應
語言應該豐富多彩,富於變化,時而輕松歡快,時而悲傷哀婉,時而大氣磅礴,時而輕聲慢語。通過教師聲情並茂的講解,一個個枯燥、乏味的公式、定理、定律像一串串美妙的音符歡快地跳出,躍然紙上。這樣的語言,有利於良好情感氛圍的創設,使學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
(3)怎麼使數學具有趣味性擴展閱讀:
快樂教學法就是是面向全體學生,著眼於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雙邊作用」,做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實現在發展中求愉快,在愉快中求發展的一種教學方法。
以快樂的情緒感染人,以快樂的氛圍熏陶人,以快樂的理念開導人,以快樂的內容啟迪人,以快樂的方法培養人,使學生樂而有度,樂中受益。實施快樂教學法必須遵循下列原則:率先垂範,言傳身教的原則。「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教師的表率、示範作用是有效實施快樂教育的法寶。學生都喜歡微笑的快樂的老師。快樂的教學氛圍容易讓老師的創造性和主導作用得以最大的發揮,更容易讓學生增強自信力,激發想像力,激活創造力。教師應當用快樂的語言開導學生,用快樂的行動影響學生,注重言傳身教。
尊重個體,有教無類的原則,孔子早在幾千年前就提出「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斯賓塞主張永遠把孩子作為一個主體,並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教育實際上是一種不斷的誘導和發現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應當因材施教,尊重學生個體,承認個性差異,不拿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學生。在實施快樂教育時,不能停留在淺層次的說笑上,不能無視他人的自尊和人格,應特別注意呵護每一位學生的閃光點和進取心,體現出愛心不論親疏,教育不分種群。
理解寬容,巧妙暗示的原則,「這孩子太不一般了,他看一樣東西總是目不轉睛。」「看看,這孩子的精力多好,總是手腳不停。」「唉呀,這孩子力氣真大呀,這么重的東西他都拿得起來。」……這樣飽含情感、帶著寬容和贊美的暗示,很容易使孩子接受,在這樣的暗示下,孩子一定會表現得很出色。這種暗示運用到我們的學生身上,也一定會讓學生欣喜不已。
⑷ 如何讓學數學變得有趣
數學課要「有趣」首先數學教師要「有趣」。教師良好的講台形象是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永久魅力。教師幽默風趣的語言,形象生動的比喻,能使課堂充滿活力和情趣。一個生動形象的比喻,如同畫龍點睛,給學生開啟聰明之門。
⑸ 怎樣讓小學數學課堂變得生動有趣
作為小學教師,怎樣提高學生學習數學興趣是值得重視思考的問題.學生為什麼不願學習數學,課堂教學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即如何結合小學數學這門學科的特點,根據兒童的年齡特徵,採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去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我們要時刻注意發掘教材孕伏的智力因素,審時度勢,把握時機,因勢利導地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 ,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學習數學中愉快地探索。
一、課前懸念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誘發學生從新課剛開始時就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是至關重要的。喚起學生的愉悅感,引起學生的直接興趣,並由無意注意引導到有意注意,發展間接興趣。因此,教師必須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每一節課的開頭導語,用別出心裁的導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地投入學習。
二、利用多媒體教學,使數學的學習變得生動有趣
多媒體教學具有形象性、多樣性、新穎性、趣味性、直觀性、豐富性等特點,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所以,現行通用教材結合教學內容,設計有大量的直觀圖,通過具體形象的實物來說 明概念、性質、法則、公式等數學知識。這樣做不僅使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逐步培養他們的抽象概括能力,而且能激起他們學習的興趣。
三、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小學數學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對學生來說,獲得數學知識不是被動地吸收課本知識,而是學生親自參與的、經歷一個實踐和創新的過程。實踐是學生主動構建知識的基礎,通過學生動口、動手和動腦的操作實踐過程,可以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古人雲: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所以我們要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機會去體驗和探索。
⑹ 怎樣讓數學課堂趣味性
如何使數學課堂具有趣味性
(一)要努力營造良好的學習情境氛圍
1.教師的語言在課堂教學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師的聲音能夠吸引人。為什麼人們都喜歡聽歌,因為一些歌手的聲音非常的好聽,另一部分的歌手的聲音非常的有特點,能夠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教師的聲音也是一樣的道理,當一個老師的聲音非常的好聽或者是非常的有特點,那麼他在無形中就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其次,教師講課時要有激情,沒有激情的講課會很容易讓學生打盹,或者是走神。激情是可以感染的,當一個教師有激情的講課時,他就很容易的感染他的學生。
再次,教師講課要有幽默感。前蘇聯教育家米斯特洛夫說過:「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態度和藹可親方能清除學生的畏懼感,幽默風趣、繪聲繪色才能調動學生的聽課興趣。例如,講直線公理前,用一個釘子把一根細木條釘在小黑板上,可以發現木條繞著釘子轉動,當我用兩個釘子把細木條釘在小黑板時,可以發現細木條被固定住了。我邊操作邊念道:一點晃悠悠,兩點定終身。通過實驗及點撥得到結論:經過一點有無數條直線;經過兩點有一條直線,而且只有一條直線。通過幽默的方式,生動的語言,學生的學習興趣倍增,情緒高漲,進入一種較高的學習意境。
2.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心理氛圍
一個良好的商討學習氛圍是長期培養的結果,教師在這方面起著關鍵的作用。教師要充分地尊重學生、相信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相信學生的能力,用教師無私的愛心去感化學生,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親其師,愛其道」,師生關系融洽了,學生自然會積極配合教師進行工作,曾經在一堂公開課,上課教師一進教室,由於有點熱,一轉身把自己的外衣脫掉,哄亮地說「上課」------,很顯然學生一看到老師這樣精神飽滿,大家自然也精神振奮,當然注意力在集中在課堂上了。只有良好的課堂氛圍,學生才能投入於課堂教學中。
激活課堂氣氛,其實就是教師要能「忽悠」,讓學生對你的課感興趣。為什麼大家都喜歡看趙本山的小品,就是因為他能忽悠,所以大家都對他感興趣,並且小品中的經典話語被傳唱。
創設民主的教學氛圍,平等的人際關系。民主不是教師不管不問,把一切交給學生,而是與學生商量討論,求得心靈上的溝通,彼此理解,彼此信任,彼此合作。課堂教學中的平等,表現為教師對學生人格的尊重,把學生作為一個社會人,充分尊重他們的權利、尊嚴、個性特長、思維方式和發展方向,而不能把學生「物化」為一個容器或「應試工具。教師要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無論成績好壞,都不能憑自己的主觀好惡,任意批評學生,多鼓勵,少批評。多引導,少扼制。
3.把握學生的思維,有使每一堂課有明確的目標,清晰的思路
從心理學角度講,每個人都願意受重視,被承認,學生更是如此。在課堂上,要精心設計各科教學情境,給各個層次的學生以成功的機會。
例如,由「一隻螞蟻在筒外壁的A點,想吃到筒內壁的B點處殘留的一點蜂蜜,怎樣走路程最短?」從而引出幾何體表面的最短線問題,而這個問題的設置,便會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慾,使之認真學習。
問題是思維的動力。創設良好的問題是激發思維的有效方法。教師要善於把握學生的思維特點,在教學的重點、難點或關鍵處設計問題,創設問題情境。
(二) 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增強信心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1.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1)自主探究,放手質疑。
(2)合作學習,突破難點。
2.課內外學習相結合
有效課堂教學就是你教的內容能吸引學生,使學生聽的進去你講的內容,使學生喜歡你的課堂,對課堂感興趣。讓我們的數學課堂具有趣味性,讓我們的學生對數學感性趣,使他們對數學不再感到陌生,才能提高我們數學的課堂效率,是數學真正走到學生身邊。
⑺ 如何增強數學教學的趣味性
一、手腦並用的操作活動
俗話說:「眼過百遍,不如手做一遍。」七八歲的孩子很好動,如果把他們好動的特點遷移到學習上,讓他們在學習時常常摸一摸、擺一擺,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加深理解知識。我在教學中,常常讓學生動手擺一擺小棍、圓片、三角形、小動物或擺算式等等。
例如,在教「11~20各數的認識」時,我先對學生是否會數、會寫11~20各數進行了摸底。我發給每人10張小正方形紙片,讓他們在紙片上分別寫出11~20各數。通過摸底,了解到全班所有的學生都會寫這些數。面對這種現狀,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學生學會11~20各數的組成上。我給每個學生准備了20根小棍和2根皮筋,讓他們進行了以下操作:
1.每人把自己的直尺豎著平放在桌面的中間,直尺的右邊擺出10根小棍。然後讓他們把10根小棍綁成一捆,把這捆小棍放在直尺的左邊,通過操作使學生明確10個一是10。
2.讓學生添上一根,把這根放在直尺的右邊,表示一共有11根小棍。這時讓學生舉起自己寫的「11」的數字卡片,然後對著實物討論「11」左邊的1表示什麼,右邊的1表示什麼,明確「1l」的組成。接著仍讓學生通過操作學習其他各數。
3.學習到「20」這個數時,出現了湊夠10個l根的情況,我讓學生先想想該怎麼辦。當每個學生又動手把10個l根捆成了一捆以後,我組織大家討論了以下三個問題:①這捆小棍放在哪邊?這兩捆小棍表示多少?②「20」怎麼寫?為什麼左邊寫2,右邊寫0?③右邊的0不寫行嗎?為什麼不行?通過實際操作和熱烈的討論,使學生加深了對「20」這個數的認識。
這節課學生自始至終都在擺實物,把他們的口、眼、手等各種器官都調動了起來,促進了腦的思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十分高漲,既輕松又愉快地學會了新知識。
二、形式新穎的練習方式
要把學生獲得的知識變為技能,需要反復多練。但重復單調的練習,學生就會厭煩,注意力不集中,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時間。根據巴甫洛夫發現的大腦興奮規律,我採用多種感官參與的方法。如在組織學生做口算練習時,除了大家常用的視算、聽算和對口令外,我還設計了「打手勢算」和「悄悄算」兩種口算練習方法。
「打手勢算」和「悄悄算」的具體做法及好處在《激發興趣使學生生動活潑地學好數學》中的第(二)部分里已講過,這里不再重復。
三、靈活多變的游戲活動
兒童注意的特點是無意注意佔優勢,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容易為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教師在教學中善於變換教學方式,通過做有趣的數學游戲,讓他們在玩中學,可以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把容易分散的注意力吸引過來,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我經常採用的游戲活動有:開火車、接力賽、評選優秀郵遞員和奪紅旗等。教材中的一些練習題,做法上稍加改變,也深受學生的歡迎。如書上有這樣的問題:「下面的題對的畫√,錯的畫×。」我在黑板上貼一幅紅十字圖畫,讓學生戴上紅袖章,當「數學醫院」的醫生。這活動激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他們都爭先恐後地參加「治病」,為被評上「好大夫」而感到自豪。
據心理學研究,新穎的、活動的、直觀形象的刺激物,最容易引起兒童大腦皮層有關部位的興奮,形成優勢的興奮灶,從而使兒童更好地建立暫時聯系。利用這一規律,做游戲時,我畫一個山頭,山頭上貼著一面紅旗,兩名同學從左右兩邊同時進行口算比賽,優勝者得到紅旗。或從左右兩邊畫上樓梯,樓梯頂上蹲著一隻老鼠,讓兩名學生分別戴上黑貓、白貓的頭飾,進行口算比賽,看誰先捉到老鼠。在分組進行接力賽時,我在每份題上畫了一個跑步姿勢的男孩或女孩,以小組為單位,傳這份題,一人做一道,哪組先做完並且全對獲勝。一面紅旗,一個動物韻頭飾,—幅色彩鮮艷的圖畫,都加強了練習的趣味性,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於是人人爭先恐後地參加做數學游戲。
⑻ 怎樣學習數學才有趣
(一) 挖掘教材趣味因素
在現行教材中,有的內容本身就充滿童趣,易於孩子學習。有的內容則需要教師不斷挖掘教材中隱含的趣味因素,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數學內容變得生動、具體、有趣。
(二) 採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手段
有的課規律性比較強,可以通過情景創設讓學生進行探究;復習課要給足空間讓學生自主建構;課堂上對模糊的問題採取爭辯的方式......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習內容的特點,採取不同的教學手段、教學方法。讓孩子在豐富多彩的學習方式中感受到數學有趣。
(三) 永葆童心換位思考
如果我們以成人的眼光審視嚴謹系統的數學,並以自己多年習慣了的學習方式將數學「成人化」地呈現在孩子們面前,將不被孩子認可,孩子也不能在數學的學習中感受到數學的美妙和樂趣。要想讓孩子感受到數學的有趣,教師首先要被數學的魅力吸引,並永葆一顆童心,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在意課堂上孩子的「奇思妙想」、「異想天開」。使孩子的童年學習生活充滿幸福、充滿樂趣
(四) 營養、好吃」二者兼得
教學中不是單純的讓孩子享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同時要在學習的過程中,抓住數學的本質,使孩子在「好吃中享受有營養的數學」。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處理好內容和形式之間的關系。既不能脫離兒童的認知特點生硬的向孩子傳授數學知識,也不能為了迎合孩子的喜歡而降低內容的要求,表面的浮華是不能讓孩子長久喜歡的,只有抓住數學的本質,利用學科的魅力去吸引孩子才能起到好的效果。
(五) 循序漸進,由表及裡
上面讓學生的數學學習變得有趣的「招」中,是有遞進關系的,是由表及裡的,而孩子在數學學習中獲得成功的快樂,應當是最高的追求,我們在教學時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內容循序漸進的進行。
望採納~~~謝謝
⑼ 如何增強數學課堂趣味性
一、重視情境創設,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情境是教師進行教學,也是學生學習知識的載體。在創設教學情境時,不僅要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的廣泛應用;還應做到「到位不越位」,根據教學的需要,圍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創設具有「數學韻味」的情境,體現社會發展的新文化,以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開展積極的數學活動,促進數學知識建構。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情境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促進學生的發展。
1、首先是激發與保護。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的所有潛藏的積極因素,並加以熱心的關愛和保護,包括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慾、探索精神和創造性的品質。比如,在執教二年級上冊的「觀察物體」時,在每小組的學生中安排一個神秘的學習小夥伴(用布蒙上的米老鼠玩具),使學生一進教室就感到新鮮,從而產生好奇心,集中精力進入學習。
2、再次是尊重和扶持。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個性,承認人的興趣和性格的多樣
數學年會參評論文
2
性,進行分層次的教學模式,對基礎不同的學生創設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問題,使每個學生都能在教師的引領下得到不同層次的發展。師生共同建立和諧、熱烈的教學氣氛,讓每個孩子都擁有同等參與學習和提高技能的機會。如:在三年級上冊教學中,學生學習了用乘法解決問題後,教師創設了下面的生活問題情境:「六一」兒童節到了,班長帶了30元活動費到超市裡采購商品,准備舉辦慶祝會。超市裡每千克香蕉3元,糖果每千克5元,彩紙3元一張,瓜子每千克2元,氣球每個0.1元,綵帶每條0.5元。問題一:如果班長買2千克香蕉、5張彩紙、1千克瓜子、20個氣球、8條綵帶,班長帶的錢夠嗎?還剩幾元錢?問題二:在不超過30元的條件下,你認為怎樣買比較好?問題三:如果班長希望購買的物品數量盡可能多,你能提出什麼合理的建議?對於問題一,教師可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二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為體現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培養創新精神,可讓小組合作、討論、自由選擇,得到合理的購物方案;問題三,可作恰當的點撥說明「購買的物品數量盡可能多」是什麼意思?讓學生明白其含義,進行自由創作。
二、在玩中學習,享受學習過程的樂趣
情境地創設僅作為導入新課的「引子」,那成功之路,至多隻行了一半。還需要在講授新課中適時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恰到好處地誘導,充分挖掘知識的內在魅力,以好奇心為先導,引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
當前數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讓學生在「玩」中學,體現學習過程的活動化,這就要求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創設活動情境,而游戲恰好為這種數學活動情境的創設提供了廣闊的「舞台」,為課堂增添了活力。
在低年級計算教學的練習課中,游戲的運用更為廣泛,諸如青蛙過河、巧編手勢、智力闖關、學唱兒歌等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我在「10以內數的加減法」的練習課上,便大膽拋開教材所准備的一些練習,放手讓同桌相互出題,以手勢表示出每道題得數的游戲方式,讓學生參與練習。學生個個表現踴躍,表現出十分的興趣,創造出很多不同的手勢,促進了個性化的學習。又如在一節練習課上則用學唱兒歌做練習的游戲方式,也取得了滿意的教學效果。
⑽ 如何提高數學的趣味性
喚起學習興趣是使學生積極學習的重要條件。對於小學生來說,學習的積極性首先來源於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促使學生去追求知識,探索知識的奧秘。學生對學習有無興趣,又往往來源於教師的講授和培養。這就要「寓教於樂」,教學有方,「開竅」有術。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在課堂上易於疲勞,精神容易分散。據研究:7~10歲的兒童注意力只能保持20分鍾。如何使他們保持比較持久的注意力呢?怎麼使課堂教學富有趣味性呢?以下是我的幾個教學心得。
一、手腦並用的操作活動
俗話說:「眼過百遍,不如手做一遍。」七八歲的孩子很好動,如果把他們好動的特點遷移到學習上,讓他們在學習時常常摸一摸、擺一擺,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加深理解知識。我在教學中,常常讓學生動手擺一擺小棍、圓片、三角形、小動物或擺算式等等。
例如,在教「11~20各數的認識」時,我先對學生是否會數、會寫11~20各數進行了摸底。我發給每人10張小正方形紙片,讓他們在紙片上分別寫出11~20各數。通過摸底,了解到全班所有的學生都會寫這些數。面對這種現狀,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學生學會11~20各數的組成上。我給每個學生准備了20根小棍和2根皮筋,讓他們進行了以下操作:
1.每人把自己的直尺豎著平放在桌面的中間,直尺的右邊擺出10根小棍。然後讓他們把10根小棍綁成一捆,把這捆小棍放在直尺的左邊,通過操作使學生明確10個一是10。
2.讓學生添上一根,把這根放在直尺的右邊,表示一共有11根小棍。這時讓學生舉起自己寫的「11」的數字卡片,然後對著實物討論「11」左邊的1表示什麼,右邊的1表示什麼,明確「1l」的組成。接著仍讓學生通過操作學習其他各數。
3.學習到「20」這個數時,出現了湊夠10個l根的情況,我讓學生先想想該怎麼辦。當每個學生又動手把10個l根捆成了一捆以後,我組織大家討論了以下三個問題:①這捆小棍放在哪邊?這兩捆小棍表示多少?②「20」怎麼寫?為什麼左邊寫2,右邊寫0?③右邊的0不寫行嗎?為什麼不行?通過實際操作和熱烈的討論,使學生加深了對「20」這個數的認識。
這節課學生自始至終都在擺實物,把他們的口、眼、手等各種器官都調動了起來,促進了腦的思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十分高漲,既輕松又愉快地學會了新知識。
二、形式新穎的練習方式
要把學生獲得的知識變為技能,需要反復多練。但重復單調的練習,學生就會厭煩,注意力不集中,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時間。根據巴甫洛夫發現的大腦興奮規律,我採用多種感官參與的方法。如在組織學生做口算練習時,除了大家常用的視算、聽算和對口令外,我還設計了「打手勢算」和「悄悄算」兩種口算練習方法。
「打手勢算」和「悄悄算」的具體做法及好處在《激發興趣使學生生動活潑地學好數學》中的第(二)部分里已講過,這里不再重復。
三、靈活多變的游戲活動
兒童注意的特點是無意注意佔優勢,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容易為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教師在教學中善於變換教學方式,通過做有趣的數學游戲,讓他們在玩中學,可以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把容易分散的注意力吸引過來,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我經常採用的游戲活動有:開火車、接力賽、評選優秀郵遞員和奪紅旗等。教材中的一些練習題,做法上稍加改變,也深受學生的歡迎。如書上有這樣的問題:「下面的題對的畫√,錯的畫×。」我在黑板上貼一幅紅十字圖畫,讓學生戴上紅袖章,當「數學醫院」的醫生。這活動激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他們都爭先恐後地參加「治病」,為被評上「好大夫」而感到自豪。
據心理學研究,新穎的、活動的、直觀形象的刺激物,最容易引起兒童大腦皮層有關部位的興奮,形成優勢的興奮灶,從而使兒童更好地建立暫時聯系。利用這一規律,做游戲時,我畫一個山頭,山頭上貼著一面紅旗,兩名同學從左右兩邊同時進行口算比賽,優勝者得到紅旗。或從左右兩邊畫上樓梯,樓梯頂上蹲著一隻老鼠,讓兩名學生分別戴上黑貓、白貓的頭飾,進行口算比賽,看誰先捉到老鼠。在分組進行接力賽時,我在每份題上畫了一個跑步姿勢的男孩或女孩,以小組為單位,傳這份題,一人做一道,哪組先做完並且全對獲勝。一面紅旗,一個動物韻頭飾,—幅色彩鮮艷的圖畫,都加強了練習的趣味性,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於是人人爭先恐後地參加做數學游戲。
為了復習鞏固「10的組成」和「和是10的加法及相應的減法」,為用湊十法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做准備,我上了一節打撲克游戲課(具體做法上面已介紹過,這里不再重復)。
我讓大家明白了道理之後,就發給每個同桌一套數字卡片,讓兩人「打撲克」。大家興致勃勃,玩得很高興。他們回家照樣做了一套卡片,和爸爸媽媽去打撲克。
一堂游戲課,調動了全班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在玩中復習和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四、生動有趣的學習競賽
我除了在游戲活動中搞些競賽外,還經常搞「速算比賽」、「指得數比賽」和「搶答題比賽」等生動有趣的數學競賽。如「指得數比賽」,我在黑板上寫出所需要的數,請兩人上來比賽,老師說題,得幾,學生就指黑板上寫得幾,看誰指得對指得快。為了讓每個人都動起來,我在指定兩人到前面參加比賽的同時,把下面的同學也分為兩隊,人人當裁判員,用「打手勢」的方法分別記先指對的次數,最後老師看左右兩部分同學打的手勢,就知道幾比幾了。這種比賽,如同進行一場緊張的排球賽,大家躍躍欲試,情緒高漲。而要當好裁判員,也必須算得快,這樣就把兩人的活動變為全班同學的活動,大大提高了練習的效果。
當二年級學生學到「兩位數減兩位數」這部分知識時,我們曾搞過一次別開生面的師生競賽。教給學生速算竅門(詳見前面教「81—18」、「93—39」……那節文字敘述)。
幾年來我在教學中,從兒童的年齡特點出發,注意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把知識的學習寓於愉快的游戲之中,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他們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成為課堂學習的小主人,因而課堂教學效率大大提高了。課堂上能按時完成教學任務,不留家庭作業,使學生感到學習很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