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學三年級上學期數學學習哪些內容
一、教材內容包括下面一些內容:時、分、秒,萬以內的加法和減 法筆算, 倍的認識, 多位數乘一位數, 分數的初步認識, 長方形和正方形, 毫米、分米、千米和噸的認識,數學廣角—集合(重疊問題)和數學實踐 活動(數字編碼)等。
二、具體說明:
(一)知識和技能方面
1、會正確筆算三位數的加、減法,會進行相應的估算和驗算。
2、會口算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數;會筆算一位數乘二、三位數,並 會進行估算。
3、初步認識簡單的分數(分母小於 10) ,會讀、寫分數並知道各部 分的名稱,初步認識分數的大小,會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會 解決簡單的有關分數的實際問題。
4、會區分和辨認四邊形,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會在方格紙 上畫長方形、正方形;知道周長的含義,會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 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並會進行測量。
5、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初步建立 1 毫米、1 分米和 1 千米的長度觀念, 知道 1 厘米=10 毫米、 1 分米=10 厘米、 1 千米=1000 米; 認識質量單位噸,初步建立 1 噸的質量觀念,知道 1 噸=1000 千克,會進 行簡單的換算,會恰當地選擇單位;認識時間單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 時間觀念,知道 1 分=60 秒,會進行一些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
6、理解「倍」的意義,掌握「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和「求 一個數的幾倍」的實際問題的方法。
7.學生會藉助直觀圖,利用集合的思維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二)數學思考方面
1、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初步體 會集合思維,逐步形成空間的觀念。
2、結合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靈活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 問題。
3、結合具體情境,通過直觀操作,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體會學習 分數的必要性。
(三)解決問題方面
1、經歷從生活中發現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數學與日 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
3、有與同學合作解決問 題的經驗。
4、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四)情感與態度方面
1、 在他人的鼓勵和幫助下, 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 能積極參與生動、直觀的教學活動。
2、在他人的鼓勵和幫助下,能克服在數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 獲得成功的體驗,有學好數學的信心。
3、經歷觀察、操作、歸納等學習數學的過程,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 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導下,能夠發現數學活動中的錯誤,並及時改正。
5、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 心。
6、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2.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1~2單元主要寫什麼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知識點
本冊的內容結構
第一單元 元、角、分與小數
第二單元 對稱、平移和旋轉
第三單元 乘法
第四單元 面積
第五單元 認識分數
第六單元 統計與可能性
第一單元 元 角 分與小數
單元知識點
1.結合購物的具體情境,初步理解小數的意義,會認、讀、寫簡單小數。
2.經歷探索如何比較小數大小的過程,能結合購物情境比較小數的大小。
3.會計算一位小數的加減運算,能解決一些相關的簡單問題。(與元、角、分密切聯系)
4.能運用小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並進行交流。
買文具
1. 初步理解小數的具體意義,體會小數與它所表示的實際的量的單位 之間的聯系,會認、讀、寫簡單的小數
2. 將這些小數與以前學過的數比較,使他們發現小數都有小數點。
3. 注重「0」在小數中的特殊地位。
貨比三家
1. 靈活掌握比較小數大小的的方法,並能獨立比較小數大小。
2. 培養估算意識。
3. 小數部分末尾連續的「0」可以去。
買書
1. 在多種演算法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不同演算法的共性,即相同單位(數位)的數才能相加。
2. 熟練掌握豎式求小數加減法的方法。
3. 掌握豎式格式(小數點對齊)。
寄書
1. 運用小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 正確處理小數加減計算過程中需要進位或退位的演算法問題。
3. 靈活運用估算知識,並能解釋估算過程。
第二單元 對稱、平移和旋轉
單元知識點
1. 結合實例,感知對稱、平移和旋轉現象。
2.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
3.結合圖案的欣賞與設計的過程,體會平移、旋轉和軸對稱等在設計圖案中的作用,
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和個性,感受圖形的美。
軸對稱圖形
1.體會軸對稱圖形的特徵。
2.能在方格紙上畫簡單圖形的軸對稱圖形。
鏡子中的數學
1.鏡子內外方向相反
2.利用鏡面對稱的現象,判斷一些圖形的位置與方向,例:17頁練一練
平移和旋轉
1.感知平移與旋轉的現象
2.判斷日常生活中物體運動的平移與旋轉現象
3.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例:19頁試一試
第三單元、乘 法
單元知識點
1.兩位數乘整十數的乘法: 探索因數是整十數的乘法計算,找出計算規律。
2.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乘法經歷估算與交流演算法多樣化的過程。
3.兩位數乘兩位數(進位) 進一步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有進位)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進行估算和計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4.解決相關的簡單實際問題 鞏固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使學生能夠正確進行計算,提高計算能力,從而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到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找 規 律
1.乘數是整十數的乘法計算規律: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若干倍,積也擴大相同的倍數。
2.在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中,讓學生經歷交流乘法的過程。
住 新 房
1.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乘法,經歷使估算與交流演算法多樣化的過程。體驗演算法的多樣化和靈活性。
2.掌握豎式計算的基本方法。注意書寫格式要理解對應值要對齊的道理。
3.准確敘述出豎式計算中每一步的算理。
電 影 院
知識點:1.准確敘述出兩位數乘兩位數(進位)乘法的計算方法。
2.能正確進行估算和計算,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3.進行計算的過程中,注意乘法進的進位。
旅 游 中 的 數 學
1.租車活動中:滲透列表解決問題的策略思想,了解最省錢的策略是車的座位盡可能坐滿,如果不能坐滿,空位必須盡可能少。
2.用餐活動中:應懂得合理選擇的重要性。復習應用小數加減法知識。
3.旅遊計算中:收集數據,處理數據。
第四單元 面 積
單元知識點
1認識面積
2認識面積單位: 平方米 (m²) 平方分米(dm²) 平方厘米(cm²)
3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長方形的面積 = 長×寬
正方形的面積 = 邊長×邊長
4面積單位的換算: 1分米² = 100 厘米²
1米² = 100分米²
1公頃 = 10000米²
1千米² = 1000000米²
1千米² = 100公頃
什麼是面積 (認識面積)
1.通過學生參與畫圖活動,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
2.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3.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以及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量一量
1引導學生探索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初步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會正確地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
2.引導學生估計給定的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幾何直觀能力。
3.經歷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感受身邊的數學,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擺一擺 (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1.引導學生探索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初步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會正確地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
2.引導學生估計給定的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幾何直觀能力。
3.經歷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感受身邊的數學,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鋪地面 (面積單位的換算)
1.結合解決問題的具體情境,體會面積單位換算和使用大的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2.掌握面積單位間的換算關系,能利用面積換算,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3.初步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分析、比較和綜合的能力,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第五單元認識分數
單元知識點
1分數的意義:像1/2,1/4,2/4,…都是分數。會認讀、寫簡單的分數。
例:讀作:四分之三。
2比較簡單的大小,規則如下同分數比大小,分子大的那個分數就大。分
母不同,分子相同時,,分子小的那個數大,分母大的那個分數反而小。
3同分母分數(分母小於10)的加減運算,方法如下:同分母分數(分母小於
10)相加減,分母不變,分子相加或相減。
分一分(一)
1.初步理解分數大意義,像1/2,1/4,2/4…都是分數。如:3/4,表示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4粉,取其中達份。
2.了解分數大組成,會認、讀、寫簡單大分數。例:讀作:四分之三。
3.會用折紙、塗色等方式,表示簡單的分數。
分一分(二)
1、結合具體情境(由許多個體組成的一個整體),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
2、認識並能找出誰是整體一,感受可以用分數表示由多個個體組成的整體中的一份或若干份。
比大小(比較分數的大小)
分數大小的比較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
1 同分母分數大小的比較(分母小於10)方法如下:同分母分數比較大小時,看分子,分子大的那個分數就大,分子小的那個分數就小。
2 幾分之一的兩個分數大小的比較,方法如下:幾分之一的兩個分數比較大小時,看分母,分母大的分數小,分母小的分數反而大。
吃西瓜(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
結合實際解決問題的過程,探索同分母分數(分母小於10)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方法如下:同分母分數(分母小於10)相加減時,分母不變,分子相加減。
第六單元 統計與可能性
單元知識點
1、通過豐富的實例,了解平均數的意義,體會學習平均數的必要性,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為整數)。
2、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能和同伴交換自己的想法。
3、能夠列出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4、對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並和同伴交換想法.
獎牌給哪組
1、 結合解決問題的過程,了解平均數的意義,體會平均數的必要性。
2、 能讀懂簡單的統計圖表,並能根據統計圖表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猜 一 猜
1、經歷可能性的試驗過程,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能列出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
3、對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並和同伴交換想法。 回答者: zhangylbd | 四級 | 2011-3-27 22:38
乘除法的運用啊和統計的一些初步知識如果是人教版的話!
上360學習網學習吧,我是360學習網的於箱老師!我們的網站上有小學初中高中的所有課程的視頻講解免費看!並且還有試卷可以免費下載!每份試卷的每道題都有視頻講解可以免費看!
做好以下的內容就會進步的!
1 上課用心聽,聽懂多少就多少
2 作業獨立完成, 堅決不抄襲別人的,哪怕做不玩也不要抄襲
3.每天訂正好當天不會的和錯的題目 問老師問同學都可以
4考前復習平時不會的和錯的題目!
如果採納我的答案為正確答案,網路知道就會顯示我們的網址!我們是網路知道開放平台合作夥伴!
3. 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下冊什麼是面積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什麼是面積》。 【教材簡析】 「什麼是面積」是北師大版第六冊第四單元面積的第一課時。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的知識,本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以及它們的周長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掌握好這部分內容,能為他們後續學習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也為整個數學幾何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對物體表面大小的認識,學生在生活中有較為豐富的經驗和體會,為了直觀認識面積的含義,教材在安排上分三個層次引導學生逐步認識和體會。第一層次通過比較數學課本與語文課本、硬幣、手掌、樹葉四個實物面積比大小的活動,讓學生獲得對面積的感性認識。第二層次讓學生用不同方法比較一個正方形與一個長方形的面積,通過比較,可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面積概念,又使學生體驗比較面積大小策略的多樣性,特別是感知正方形進行測量、比較的優點,更為後面學習面積單位作好鋪墊。第三個層次是通過在方格紙上畫圖的活動,進一步認識面積的含義,並體驗一個數學事實,即面積相同的圖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狀。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特徵,知道了圖形的周長,並會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而且已經具備了初步觀察、評估、驗證的能力,具有摸一摸、比一比等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目標】 1. 參與認知過程活動,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 2. 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3. 在活動中提高動手操作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以及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重點】 結合實例理解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 探索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方法,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教學設想】 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面積的含義,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從線過渡到面,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過渡,是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學習好本節內容,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還為後續學習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因此在教學中我注意加強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有效提高知識攝取的效果。 1.課上我採取與學生合作互動的方式完成導入,這樣既拉近了師生的距離、營造了和諧 的課堂氛圍,又自然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體會物體表面有大有小,對於封閉圖形的理解,我通過在課件演示封閉圖形並讓孩子指出面積,感知封閉圖形的面積,並利用種草種不完來解釋不封閉圖形沒有面積等活動,讓學生親歷了面積形成的過程。 2.在探索比較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大小時,是先讓學生體會觀察法和重疊法之後,再通過小組合作,探索不同的方法,優化畫格子法。這一環節既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又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3.本節課練習的設計,力求緊扣重點,面向全班學生,因材施教。最後的創意大比拼,詣在讓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基礎上了解面積相同,形狀可以不同。 【教具】 多媒體課件、兩片樹葉。 【學具】 硬幣(一角和一元)、一平方厘米的塑料片、10×10透明膠片、直徑為2厘米的塑料圓片、彩筆、一個長方形、一個正方形(附頁2中6)。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 師:(出示數學書和信息書)同學們熟悉這兩本書嗎?它們什麼是一樣的?學生會說到是大小一樣,追問:什麼大小?指的是哪裡?學生會嘗試說出是面一樣大,或是會用手摸書的封面來解釋。然後,師對全體生:我們大家都來摸一摸,再來說一說,數學書和信息書的封面一樣大。 生:主動去摸一摸,然後其他學生也來摸。 【設計意圖: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面」上來】 師:那這兩枚硬幣呢?有什麼不一樣嗎?誰的面大,誰的面小呢? 師:這是老師的手掌面,你們的手掌面在哪?誰想和老師比比手掌面的大小?哈哈,我的手掌面大。這兩片樹葉有面嗎?(在展台展示一名學生摸的過程)誰的面大,誰的面小呢? 【設計意圖: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事物中引出對面的初步認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為探究新知做鋪墊】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面積概念 (1)初步理解面積的含義。 師:我們剛才摸到的都是物體什麼?(表面) 比的又是什麼?(物體表面的大小) 【設計意圖:雖然本課沒有要求對物體表面的概念進行探究,但仍然在引導學生認識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中,從物體的一個面開始,讓學生認識到物體一個面的大小就是這個面的面積,在此基礎上使學生意識到物體的表面有時是由多個面組成的。為學生的後繼學習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小結:通過觀察、操作與比較我們知道了物體表面有大有小。 師:我們就說物體表面 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 【設計意圖:讓學生充分地摸物體的表面,比較物體表面的大小,滲透了面積大小相對性的數學思想,為學生學習「面積」建立了感性認識,同時體現了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 (2)結合具體實例理解面積的含義。 師慢說: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積),誰能把這句話完整地說說。 師:課本封面的大小呢?(多指名幾個人說) 誰能像老師這樣說說其它面的面積?並用學生舉出的例子比面的大小 (3)看一看、說一說。 屏幕展示書上四幅圖抽象成平面圖形的過程。 師:這些圖形能通過摸來感受它們的大小嗎?這些圖形有大小之分嗎?那也就是說這些封閉平面形也有面積,誰能說說它們的面積是指哪裡呢?有什麼辦法能夠把面積呈現出來? 生:指出面積,課件演示(用單一顏色塗色) 師:為什麼是封閉圖形呢?(課件演示將一幅圖擦拭一些。)若這里種草,能種完嗎?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理解「封閉」一詞】 師:誰能說一說什麼是面積?(指出幾名學生描述) 完成板書: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學生齊讀,師板書課題) (4)聯系生活拓展。 誰還能舉例說說生活中、學習中還見過哪些物體表面、封閉的平面圖形面積嗎? 先小組說,再集體交流。(幫助學生完整表述) 小結:看來面積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還是很普遍的,只要大家多注意觀察,就會發現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看老師——自己嘗試——創新舉例」一系列實踐,認識面積的概念,從直觀形象到抽象,幫助學生在感性經驗的支撐下深刻的建立起面積的表象】 2.動手操作、比較大小,正確理解面積的意義 (1)直接觀察比較 出示兩個大小懸殊的三角形比較面積大小(觀察法和重疊法) 再出示41頁練一練第一題。 【設計意圖:學生及時鞏固新知,並培養了直觀估測的能力,發展了空間觀念。】 (2)藉助工具比較 師:有些圖形我們直接觀察就能比較出它們的大小,現在請同學們看這兩個圖形(附頁2中圖6)誰的面積大? ①提問:猜一猜,哪個圖形面積大些? ②找驗證策略: A.到底哪個結論是正確的?能不能結合學具袋裡的學具想辦法來驗證? B.個人嘗試 C.小組同學交流,相互說一說。歸納小組的辦法。 D.小組代表展示驗證,並說明理由或想法。 至少可以呈現這樣四種方法:折疊、用圓形圖片擺、用小方塊擺、用透明膠片的格子比較 。 引導學生學會欣賞、反思和評價。(在匯報多樣比較方法時,按由繁到簡的順序,如:先是剪後重疊比的;然後是用圓片擺的;最後是數格子的;……這個在學生活動時由教師巡視發現確定匯報順序。) (3)師小結: 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時。可以採用不同的方法,但驗證過程必須科學、認真。大家覺得哪種方法更好些呢? 【設計意圖:通過親自操作,學生獲得了自己去探索數學的體驗,培養了學生的探索意識。以小組為單位利用多種比較方法(「觀察法」「剪拼法」「擺圖形」「數格子」 「統一標准」),讓學生參與了合作與交流的活動,在交流中學生認識到比較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要「統一標准」,從而順利驗證猜一猜的答案,體驗了比較策略的多樣性。學生上台交流展示自己的辦法,不僅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而且教師和同學的肯定,使自身獲得了成功的體驗,關注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三)實踐應用 1.直觀感受圖形面積的大小 練習41頁的2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及時鞏固新知並滲透數格子比大小是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基本方法。】 2.創意大比拼 練習40頁畫一畫。 讓學生先說一說要求中要注意什麼,什麼一樣?什麼不一樣?學生自己嘗試畫,先完成的同學的可以相互看一看,分享不同的畫法。然後再全班展示交流中,體會形狀不同的圖形,面積可能相等。 【設計意圖:讓學生進一步鞏固對面積的認識,讓學生自由想像,畫出各種圖形,然後組織交流,並讓學生直觀感知面積相同的圖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狀。】 (四)總結收獲 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麼? 【設計意圖:使學生再次鞏固所學的知識,達到充分吸收掌握的目的。】
4.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課本有哪些內容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材下冊目錄
第一單元 位置與方向
第二單元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 1. 口算除法
2. 筆算除法(1) 3. 筆算除法(2) 4. 筆算除法(3)
第三單元 統計
1. 簡單的數據統計 2. 平均數
第四單元 年、月、日 1. 年、月、日 2. 24小時計時法
第五單元 兩位數乘兩位數 1. 口算乘法
2. 筆算乘法(1) 3. 筆算乘法(2)
第六單元 面積
1. 面積和面積單位
2.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 3.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4. 公頃、平方千米
第七單元 小數的初步認識 1. 認識小數
2. 簡單的小數加、減法
第八單元 解決問題
第九單元 數學廣角
第十單元 總復習
5. 1到4單元是什麼意思三年級
1到4單元指的是教科書目錄中的Unit1到Unit4的內容,如果是語文書則是一到四的學習內容。
三年級下數學第一單元是年月日,時分秒,常考題型為判斷平年閏年,計算經過的時間,計算經過的日期,不在同日、同月、同年的要分段計算再相加。
第二單元為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列豎式的時候一定要把數位對齊,小朋友細心點一般都沒問題,估算的時候一定要先估後算,就是先把兩個數估成整十整百,然後再計算。
三年級下3-4單元
三年級下數學第三單元就是觀察方點陣圖了,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對應的方向一定要記住,東對西,南對北,東北對西南,西北對東南。上學往東走,回家要往西。學校在家的什麼方向,要站在家的位置觀察學校的方向。
第四單元就是毫米和千米,單位之間的進率一定要記好,不同單位不能直接相加減,一定要轉化成相同的單位才能進行計算;再就是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系了,速度×時間=路程;路程÷時間=速度;路程÷速度=時間。
6.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第四單元有多少棵樹 教學設計及反思
教材分析
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研討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五冊第一單元第2、3頁的內容——《小樹有多少棵》。這是在學生上學期已經熟練掌握乘法口訣基礎上,新學期的第一節課。教材利用三捆小樹的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探索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整千數的口算方法。
這一單元的內容是口算乘除法,主要為第四單元、第六單元學習筆算乘除法打基礎。本單元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學習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及兩位數乘一位數(積在百以內)的口算,這些內容的學習安排在「小樹有多少棵」和「需要多少錢」兩個情景活動之中;第二部分是學習整十、整百、整千數除以一位數及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這些內容的學習安排在「參觀科技館」和「植樹」兩個情景活動中。本單元的學習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表內乘除法的基礎上展開的,它是學習多位數乘除法的基礎。課時安排是8-9課時。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很高,加上新教
材圖文並茂,學生之間可以親自動手操作和交流,學生愛做,敢
說,使學生學習數學始終處於一種樂於探索,積極主動的狀態,
學生在計算方面能夠選擇自己喜愛的方法。
三、教學目標
1、學生能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索並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體驗演算法多樣化。
2、在討論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3、培養學生的口算能力、概括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
4、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良好習慣。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結合具體的情境探索並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體驗演算法的多樣化,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難點是:如何發現規律,理解乘數是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演算法。
五、教學設計
(一)創境激趣 明晰目標
1、創境激趣。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是學習的不竭動力。上課一開始我們想這樣導入:同學們,你們知道植樹造林對人類的好處嗎?每年的3月12日植樹節,園林工人都要准備很多樹苗去植樹呢!那麼今天我們來看一看,等待要栽種的小樹中有哪些數學知識呢?這時利用多媒體出示教學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
(設計意圖:創設學生所熟悉的植樹這一生活情境,密切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同時對學生滲透環保教育。)
2、明晰目標。以往每節課我們的教學目標都由學生自己提出,因此本節課也採用這樣的方式。學生會提出這樣的目標:(1)看圖找出數學信息,(2)提出數學問題。(3)解決數學問題(4)發現數學規律。學生帶著這樣的學習目標,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觀察圖後學生會找出:一共有3捆小樹,每捆有20棵這些數學信息。學生也會提出 「一共有多少棵小樹?」這樣的數學問題。
(設計意圖:結合具體情境,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設計這樣的環節,主要是考慮到學生已經到了三年級了,已具備解讀情境中所隱含意思的能力,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觀察,學會從情境中找出有效的信息的方法,這也是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一種策略。)
(二)引導探究 解決問題
1、學生獨立列出算式並解答,小組交流。
學生列出算式20×3,然後學生嘗試計算。讓學生結合「小樹一共有多少棵」這個情境,在小組內說一說,自己列出的算式含義,再說說計算方法。
(設計意圖:教師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討論,經歷探索多種演算法和與他人交流的過程,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靈活性
。)[2、全班交流
小組代表發言,得出20×3=60中的20表示每捆有20棵,3表示3捆,60表示一共有60棵樹,學生得出計算方法:
①、20×3就是3個20相加:20+20+20=60
②、因為2×3=6,因此20×3=60
③、可以把20看成10×2,這樣20×3可以變成10×6=60
……
對於學生的計算方法,只要正確,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鼓勵和表揚,請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計算。
(設計意圖:全班交流為了體現學生的演算法多樣化,使學生更加方便比較和選擇自己喜歡的計算方法。)
(三)實踐應用 鞏固新知
利用多媒體出示:4捆一共有多棵?5捆呢?
請同學們先試著解決。然後小組內交流,全班匯報。
(設計意圖:通過知識的應用,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總結歸納 延伸探究
1、拓展練習 3×2 5×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學生獨立計算,反饋計算結果。
師:上面這組算式,橫行豎列有哪些規律?用自己的話說說你發現了什麼?
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出:一個乘數不變,另一個乘數擴大10倍、100倍、1000倍,積也隨著擴大10倍、100倍、1000倍。
(設計意圖: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發現數學規律的能力。)
2、數學游戲:
教師事先准備好卡片,以同桌為單位開展游戲活動。
游戲規則:一位學生取一位數,另一位學生取整十或整百數,然後兩個學生都計算這兩個數相乘的結果,看誰算得又快又准確。
(設計意圖:創設游戲環節,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和獨立性。)
3、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收獲。
六、歸納總結:
總之,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交流討論,經歷探索多種演算法和與他人交流的過程,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靈活性。在教學中,我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而不是強求統一的語言進行操練,使學生在一種自由、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學習。
由於本節課是新學期的第一節課,因此,在練習題的設計上,我比較注重計算方法的訓練,我想下節數學課要在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方面適當加強,以更好的讓學生學數學,用數學。
7. 三年級數學重要知識點
小學三年級數學知識點整理:
第一單元:位置與方向
第二單元: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
第三單元:統計
第四單元:年、月、日
第五單元:兩位數乘兩位數
第六單元:面積
第七單元:小數的初步認識
8. 三年級數學下冊都有哪幾個單元
第一章——除法
第二章——年月日
第三章——平移和旋轉
第四章——乘法
第五章——觀察物體
第六章——千米和噸
第七章——軸對稱圖形
第八章——認識分數
第九章——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第十章——統計與平均數
第十一章——認識小數
第十二章——整理與復習
一個個打上去的啊!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