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馬上就要開學了,作為一名剛進學校的小學數學老師,備課用哪種教輔資料比較好
備課首選教參,其次就是書店銷售的暢銷教輔書,比如:《教材幫》《狀元大課堂》《點撥》等。
補充
教輔材料評議推薦的種類主要為與本省使用的中小學教科書配套的同步練習冊,根據他人享有著作權教科書編寫出版的同步練習冊應依法取得著作權人的授權,也可根據教學需要評議推薦寒暑假作業、初中和高中畢業年級考試輔導類教輔材料。
評議推薦教輔材料的學科和年級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確定。經評議公告的教輔材料,嚴格執行國家有關定價政策。免費提供教輔材料的地方可自行確定使用教輔材料的種類和范圍。
學生購買教輔材料必須堅持自願原則。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強制或變相強制學校或學生購買任何教輔材料,不得進入學校宣傳、推薦和推銷任何教輔材料。若學生自願購買本地區推薦的教輔材料並申請學校代購,學校可以統一代購,做好服務,不得從中牟利。其他類教輔材料由學生和家長自行在市場購買,學校不提供代購服務。
⑵ 如何有效利用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參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紀(版)數學教材的全稱為:新世紀(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數學》。本教材的研製歷時十多年,1989年開始籌備與申報《21世紀中國數學教育展望――大眾數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項目,1992年該項目經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正式確立為國家級「八五」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青年專題(教科規字[1992]1號),課題組從理論研究、國際比較、現狀反思、中國古代數學與數學教育的特點以及現代數學發展趨勢等多個角度開展了全方位的研究與探索。在此基礎上,課題組制訂了《數學課程改革方案(實驗稿)》,並在時任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研究中心主任游銘鈞先生以及一批數學家、數學教育家的支持下,於1994年開始組織編寫第一版小學數學實驗教材(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一輪自願參加實驗工作的只有17所學校,之後實驗范圍逐年增加。1998年在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有關領導的直接指導下,與吉林省教育學院合作,著手進行第二版實驗教材(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編寫。實驗學校的學生數超過3萬人,遍布全國10多個省、市、自治區。
2001年,按照教育部的統一部署,由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研製組負責,以《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標准》)的基本理念與具體內容目標為依據,著手進行第三版實驗教材(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編寫工作。第一學段(1~3年級)教材分別在2001年、2002年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初審通過,從2001年秋季起在全國的17個省22個第一批國家級實驗區使用,2002年秋季在全國各省市擴大實驗范圍,已有240多萬起始年級的學生開始使用本教材。
本文所說明的教材是第三版。這套教材是在深入研究國內外數學課程的基礎上,試圖通過教材的編寫,建立促進學生發展、反映未來社會需要、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小學數學課程新體系。本體系建立的目的是使學生體會數學與大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的價值,增強理解數學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和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進而形成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包括數學事實、數學活動經驗)和必要的應用技能。
一、教材編寫的指導理念和基本特點
(一)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數學與現實的聯系
(二)展現知識的產生和應用過程,形成「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與應用」的基本敘述模式
(三)以數學活動為線索,促進學生自主地參與、探究和交流
(四)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創設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
(五)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螺旋上升
(六)突出知識之間的互相聯系與綜合
(七)關注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需求
(八)結合適當的素材體現數學的文化價值
二、教材的基本內容及各領域的特點
(一)數與代數領域
(二)空間與圖形領域
(三)統計與概率領域
(四)實踐與綜合應用領域
編寫者經過努力,在第一、二版實驗教材的基礎上,已經完成了新世紀(版)小學數學第一學段六冊教材的編寫工作,並通過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的審查,在全國各地已有240多萬名起始年級的學生在試用這套教材。但教材仍然還會存在著很多不盡人意的方面。我們清醒地意識到,教材建設永無止境,課程改革需要不斷探索,實驗區使用標准組編寫的教材,既是對我們的激勵、肯定,更是一份責任,一份期望。因此,我們真誠地希望廣大教師在運用本教材的同時,能將教材中的問題和修改建議及時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提高教材的質量。
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向下一代提供最優質的數學教育,我們責無旁貸!
一、教材編寫的指導理念和基本特點
遵循「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教育思想,本套教材在研究建國以來歷次小學數學課程、教材改革經驗的基礎上,又汲取了大量的國外課程、教材改革的成功經驗。同時,教材編寫者充分地考慮到我國義務教育的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的特點,也充分考慮到未來社會對公民的數學要求,力求形成以下教材編寫的基本特點。
(一)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數學與現實的聯系
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中學習新的知識,已成為當前國際數學課程改革的基本認識。每個在校的兒童都有著豐富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這其中包含著大量的數學活動經驗與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同時,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可以廣泛地接觸到數、量、空間、圖形、數據、可能性、關系等豐富的數學世界。因此,教材十分注重數學與現實的聯系,一方面注重與日常生活、現實空間的聯系;另一方面注重聯系學生的現實,即學生已有的經驗、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興趣等。教材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設計了許多學生生活中感興趣的、有數學價值的情境,使學生在研究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和應用數學。例如,在數與運算的學習中,教材突出對數的實際意義及對運算意義的理解,強調以現實的或有趣的問題引起學生討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和應用所學知識。在空間與圖形的學習中,教材將學生的視野拓寬到人類生活的空間,通過學生身邊的物體引入對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學習,並增加了確定位置、圖形變換等與學生生活經驗密切聯系的內容。在統計的學習中,教材安排了大量學生周圍的話題,鼓勵學生通過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來作出判斷。與此同時,教材又安排了「數學游戲」「數學故事」「探究活動」等學生喜愛的、又樂於接受和願意思考的學習內容。教材安排這些豐富多彩的內容,其目的是讓學生能從身邊的事例或者感興趣的問題入手,學習數學、理解數學、應用數學。
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和活動空間的拓展,教材逐步將學生的視野從自我世界、周圍環境引向現實社會、科學技術等更為廣闊的空間,選擇了更為豐富的素材,同時特別注意挖掘富有時代氣息的問題。例如,在「認識多位數」的學習中,教材突出了多位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安排了「抗擊非典」「我國教育事業飛速發展」「開發大西部」「我國海洋資源」「太陽系九大行星」「三峽水力發電站」「火箭速度」「國家圖書館的建築面積」等豐富的素材,使學生從環境、社會、科技等多個角度,理解周圍世界中處處有數學,體會到多位數在社會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二)展現知識的產生和應用過程,形成「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與應用」的基本敘述模式
教材對重要的數學內容按照「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與應用」的敘述方式編排,即創設一個學生熟悉的問題情境,通過觀察、實踐、探索、思考、交流逐步建立這一問題的數學模型,然後運用這一模型去解釋一些現象,或解決一些問題。通過上述的過程,學生將逐步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和應用意識,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感受數學創造的樂趣,增進學好數學的信心,獲得對數學較為全面的體驗與理解.
例如,三年級下冊「認識分數」單元,教材是從學習開始的。教材創設了分蘋果的情境,鼓勵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得到「一個蘋果平均分給兩個人,每人分到半個蘋果」,傳統教材往往在此就引入的意義、讀法和寫法,這樣做既忽視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及創造潛能,也沒有體現出學習數學符號的優越性。其實,學生在正式學習分數以前,「一半」等名詞已經出現在他們的口頭語言中,只是還不曾想過要用什麼符號來表示它們,教材以此為基礎讓學生討論用什麼方式來表示「一半」這個問題。在討論過程中,一方面學生可以意識到原來學過的數不夠用了,要另想辦法表示「一半」;另一方面鼓勵學生發揮想像,大膽創造表示「一半」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再引入「一半可以用來表示」,並在多種表示方式的對比中,體會用表示「一半」的優越性,感受學習分數的必要性和數學符號的優越性。這實際上是讓學生經歷了從問題情境到建立模型的過程。進而,教材讓學生在「塗一塗」「折一折」「說一說」等操作與描述活動的過程中,體會不僅可以表示半個蘋果,還可以表示半片樹葉、半件衣服、半張紙等,對這一模型進行了進一步的解釋和應用,並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模型的作用。當然,在此過程中,學生理解了分數所表示的具體意義,認識了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初步掌握了分數的寫法和讀法。
實踐證明,教材的這一基本敘述模式有利於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具體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理解和應用數學。這一模式也打破了以往單純由教師講的「注入式」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大量觀察、操作、實驗、思考與交流的機會。同時,這一模式既有利於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內涵,又有利於引導學生學習數學地思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良好的情感體驗。
⑶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靈活處理教材
一、面對不同的學生靈活處理教材
在小學數學課堂實際教學中,面對不同的學生,重點、難點也會有所變化。教學中如果過分拘泥於教材,只把著眼點放在理順教材本身的知識結構上,對教材內容的處理大多隻局限於補充、調整一些習題。那麼,學生所學的知識就有明顯的局限性。事實上,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可以根據靈活地根據實際,對教材內容有所選擇,科學的進行加工,合理地組織教學過程。如改變課時的教學順序、結合實際情況或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設計練習或例題、重新組合教材等等。同樣的教材內容,同樣的學生基礎,由於教師對教材的不同處理,教學效果就不一樣。
二、寓生活實際於數學教材中
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比如學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後,可以讓學生觀察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學習了圓的知識,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說明為什麼車輪的形狀是圓的,三角形的行不行?為什麼?還可以讓學生想辦法找出面盆底、鍋蓋等的圓心在哪裡。通過了解數學知識在實際中的廣泛運用,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增強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三、創設說的條件,巧破教材難點
教師要善於為學生創設說的條件,使學生把自己知道的說出來,把不懂的提出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盡量做到:學生能說的不說,學生能提的不提;學生能答的不答。教師應把展示自我的機會完全讓給學生。如在教學角的認識這節課時,介紹到老師和學生使用的三角報的共中一塊,三個角的度數分別是:30°、60°、90°的特殊角。一位學生主即提出這樣疑問:老師,我手上的這塊三角板比你那塊要小得多,我認為它的三個角度數應該比30°、60°、90°小,怎麼會一樣大呢?這個富有探討性的問題提出活躍了學生的思維。通過激烈討論,他們終於明白了角的大小概念的形成,可見,教師給學生一個質疑的機會是多麼重要啊!它不但使學生思維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更增添了孩子戰勝困難的信心,從而使學生潛在的創造力得到充分發揮
⑷ 數學小學六年級用什麼教輔資料好
⑸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利用好教具和學具幫助教學(2000字左右)
在數學教學中科學有效的使用學具,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直覺形象思維,而且能使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直觀形象,利於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有技巧地使用學具,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效地組織、管理和調控教學活動,定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提高教學質量。結合教學的實際,我認為在教學中科學有效的使用學具起著以下一些作用:
一、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學具,起到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的作用。
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多種方法,小學生具有愛玩、愛動的思維特點,創設合理的適時的動手操作活動,給學生提供動的機會,會使學習變得自然、輕松、高效。例如,在教學「有餘數的除法」,時就地取材:教師先讓學生分粉筆:有6粉筆,每3枝放在一個粉筆盒裡,需要幾個粉筆盒?這個知識是學生早已掌握的。接著教師讓學生拿出7粉筆,還是要求每3枝放在一個粉筆盒裡,需要幾個盒?學生按照剛才的方法去分,分到最後還剩下1枝粉筆,這時有的學生拿著剩下的1粉筆不知往哪裡放好,放在分好的粉筆盒裡吧,可每盒只能放3枝,再單放1個粉筆盒吧,又不夠3枝,怎麼辦?從而產生了問題。這時教師提問題:「你知道這1枝粉筆叫什麼數?」話音剛落,有的學生便喊道:「余數。」教師馬上接著說:「對!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有餘數的除法。」這樣學生在動手操作中自然而然地發現了新問題,使學生了解了問題的提出,認識了余數,並激發出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思考有餘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同時使學生切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自己一定要學好數學。
二、在課堂教學中使用教具,起到了幫助學生形成數學概念作用。
兒童認識規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教具恰恰符合這一規律,能變學生被動地聽為主動地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去感知大量直觀形象的事物,獲得感性知識,形成知識的表象,並誘發學生積極探索,從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質特徵,從而形成科學的概念。如在教學「平均分」這個概念時,可先讓學生把8個蘋果的圖片分成兩份,通過分圖片,出現四種結果:一人得1個,另一得7個;一人得2個,另一人得6個;一人得3個,另一人得5個;兩個人各得4個。然後引導學生觀察討論:第四種分法與前三種分法相比有什麼不同?學生通過討論,知道第四種分法每人分得的個數「同樣多」,從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這樣通過學生分一分、擺一擺的實踐活動,把抽象的數學概念和形象的實物圖片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概念具體化,使學生悟出「平均分」這一概念的本質特徵——每份「同樣多」,並形成數學概念。
三、在課堂教學中使用教具,起到了幫助學生理解算理的作用。
數學是研究客觀世界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在數學中相互滲透,相互轉化。這就要求在解決數學問題時,把數形知識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從數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進行抽象思維,從形的方面進行形象思維。通過教具和學具的操作,可促進這一過程的完成。例如學習口算20以內加法時,教師先出示問題「學校買來9個白皮球,5個紅皮球,一共買來幾個皮球?」然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操作:把小皮球裝進小盒子里,每盒只能裝10個。學生經過討論,一般會出現兩種裝法:⑴9個白皮球與1個紅皮球裝滿一盒,還剩下4個紅皮球。⑵5個紅皮球與5個白皮球裝滿一盒,還剩下4個白皮球。然後,教師用教具演示或讓學生上講台演示裝法,引導學生根據這兩種不同的裝法列出算式,並思考:9+5怎樣計算?此時,學生已經歷了自己動手操作、親身體驗,必能得出:9+1=10,10+4=14;或者5+5=10,10+4=14。除此之外,教學圓錐的體積,筆算進位加法、退位減法等,用教具輔助教學,往往也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四、在課堂教學中使用教具,起到了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的作用。
加強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是突出數學本質,提高數學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數形結合的思考方法,變換思想,對應、集合的思想,估測意識以及分析、綜合、轉化、歸納、類比等基本思考方法,這些都是發展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提高學生數學素質不可缺少的金鑰匙。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充分利用教具和學具,可有利於加強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行」的面積時,通過學生剪、拼等操作活動,把三角形轉化為平行四邊形,從而引出「平行四邊行」這個名詞,其中就滲透了轉化的數學思想;通過教具的操作,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就滲透了等積變換的思想,等等。
五、在課堂教學中使用教具,起到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作用。
創新能力是一種智力活動,需要一定的知識;同時它更是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求的心理趨向,是一種善於把握機會的敏銳性,是一種積極改變自己,改變環境,創設條件以解決問題的應變能力。創新能力不僅僅是一種智力特徵,更是一種精神狀態,一種綜合素質。例如:學習「11減9」時,學生利用小棒想出了3種方法:第一種,從1捆小棒中拿走9根,將剩下的1根與個位上的1根合起來是2根;第二種,把1捆小棒拆開變成10個單根的,與個位上的1根合起來是11根,從11根里去掉9根還剩2根;第三種,先把個位上的1根拿走,再從1捆小棒中拿走8根,還剩2根。學生的不同想法,反映出學生能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並解決問題,這樣結合教學有機的向學生滲透了全面看問題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同時學生在教師所創設的探索、思維、創造的空間中發展了求異思維,從而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六、在課堂教學中使用教具,起到了培養學生的集體合作意識的作用。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未來社會已越來越注重能否與他人協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見解,能否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見等。因此,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之間團結、協調、合作共事的群體協作精神,日益顯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在教學過程中,採取分組合作操作教具和學具,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如:教學1升和1000毫升的關系時,可分組讓學生把l000毫升水倒進1升的量筒中,看可以倒幾次?同學們有的倒水,有的看刻度,有的記錄,同學之間相互交流,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習慣,同時在融洽的學習氛圍中也體現了一種相互謙讓、共同進步的集體主義精神。
總之,我覺得教具在課堂教學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教學手段之一。我在以後的數學教學中一定要充分利用教具和學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各種能力。充分地引導學生與自己、同學與同學和諧互動把我們的數學課堂上得更精彩。
⑹ 如何利用和開發小學數學課程資源
東鄉紅星小學 封素榮 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最大限度地運用教學資源是深化課程改革、實踐新課程標準的重要要手段。本人以為要最大最限度利用小學數學課程資源就是要擯棄過去那種「教室是唯一的學習場所,教師是唯一的知識傳承者,教材是唯一的學習資源」的舊有課程資源觀,使課程資源由單一走向多元、由封閉走向開放」。 成功運用和激活各種教學資源應從多方面入手,根據小學數學的特點並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就如何開發利用課程資源,特向大家提出如下建議,與大家一起共勉. 一、教材資源是航標。小學數學課程標准提出了「面向全體小學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素養和倡導探究性學習」的課程理念」。標准倡導探究性學習方式,不僅在內容標准中單列「主題探究」,而且在其他主題中都給出多項活動建議和探究案例。這就要求教師應該主動的對教材進行開發,創造性的使用教材。由於思維定式、且許多小學教師都經歷由傳統教學模式向課標所要求的新的教學模式的轉變,因而不少教師出現不適現象。我校的不少數學老師反映新課標教材沒有以前好上就是這種不適的表現。對於教材的使用,有人認為,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覺得這是打開固守教材這種教學資源的一個很好的鑰匙。 二、學生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資源。新課標強調: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而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參與者。教師應該擯棄過去那種教師高高在上、唯我獨尊的架勢,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以及釋放給學生敢於想像、大膽猜疑或否定的俗成概念空間。想像是創造力始發的翅膀。一讀小學的學生寫:「天空中兩只鳥兒飛過,遠處楊柳依依…」.其父認為「兩只」應改為「一對」。生問:「你怎麼知道一隻是公、一隻是母」?父親啞然。允許學生質疑及提出自己的看法(哪怕在教師眼裡認為是不可思議的)會讓我們的教學充滿活力且生成意想不到的新知識。 三、教師本身也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對自己在教學中所處的地位及作用必須有一個全新的認識,要徹底打破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積極探索適應學生自主、創造、探究性學習需要,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小學數學學科素養的課堂教學結構,以切實提高教學效益。教師自身應不斷的進行業余學習、不能墨守成規。教師的文化底蘊、人文素養、人格魅力等對於學生來是一種天然示範(即活生生的教學資源),教師的出口成章、信手拈來、下筆如飛都會潛移默化到學生中,將成為學生前進的原動力。 四、實際上,本地的鄉土教學資源、多媒體教學資源、網路教學資源等等適時、充分滲透到實際課堂教學中對打破以往單一、封閉地使用教學資源的模式都起著不可低估的力量。 總之,對於小學數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需要我們老師轉變教學觀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開發和利用好身邊的教學資源,這對提高我們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⑺ 如何有效做好小學數學課程的拓展延伸
《課程標准》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這充分說明,數學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現實世界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要加強數學與現實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來結合,做好小學數學課程的拓展與延伸。在課堂學習中,學生側重於規范性系統知識的學習,掌握數學知識,學習數學方法。課外學習則應該適當補充一些延伸性、實踐性和探索性的學習內容。將課內與課外學習有機結合,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有針對性的課外拓展題,將會有效地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獲得最大程度的發展,更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進行行之有效的引導,注重知識的延伸與拓展呢?現就自己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拓展延伸談談幾點體會:
一、利用拓展延伸,引領學生體驗生活中的數學。
《標准》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有價值的數學應該與學生現實生活有密切的關系,是對他們有吸引力,能使他們產生興趣的內容。比如在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分米、米以後,我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測量周圍事物的長度,自己的書桌、身高,到教室、黑板的長寬,父母的腰圍等;在認識了元角分後,讓學生課後模擬超市購物活動,既鞏固了學生所學的知識,又加強了學生間的合作與交流;學習比的知識時,讓學生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搜集了各種形式的比,並在課堂教學中成為有效的學習資源,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了數學中的比的實際意義。
二、利用拓展延伸,培養學生動手實踐操作能力。
數學內容相對比較抽象,在有限的教學時空中,學生不可能都有機會動手實踐,而課外則有更多的時間與機會,在數學相關知識的學習後如能及時設計實踐性的拓展作業,將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如教學《可能性的大小》,可以設計這樣的實踐題:自己做一個轉盤,塗上紅色、黃色和綠色,要使指針轉動後偶爾落在綠色區域,而落在紅色、黃色區域的次數差不多,應怎樣塗色?先試著塗一塗,再轉動若干次,看看結果怎樣?這樣的實踐性作業可以使學生自覺地將數學知識運用於動手實踐中,而且學生可以根據的自己的想法進行富有個性的設計。
三、利用拓展延伸,帶領學生進入數學新時空。
教師要利用拓展延伸,鼓勵學生讀一些數學課本以外的科普讀物、數學網站等的閱讀思考活動,以引起思想共鳴和模仿實踐,可以提高學生數學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求知慾。向學生提供好的課外讀物,訂閱一些數學刊物,如《小學生數學報》等,幫助和鼓勵他們利用課外時間積極地閱讀,可以使他們開闊知識視野,提高他們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還可以讓學生寫數學日記,數學日記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真實寫照。讓學生通過隨筆或日記的方式記錄下來,能夠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密切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通過數學日記,使學生,家長、教師之間得到了很好的互動,孩子們也能把平時不敢說的話在日記中表達出來,彼此之間更多了一份了解。開展數學小調查活動,讓學生進行社會實踐,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活動能力,擴展學生的視野。
小學數學課程的拓展延伸應注意的問題:
不適時機與過度拓展延伸,往往帶來較差的效果,所以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拓展延伸活動的內容要適量。
拓展延伸活動的內容太少了,作用不大,太多了,又會喧賓奪主。合適的量度需要根據教學目標和所教學生認知需要來定。每項活動都有明確的目標,拓展延伸活動是為達成教學目標服務的,過量的拓展延伸活動會無端增加學生學習負擔,減弱學習興趣。
二,拓展延伸活動的內容的難度要適當。
拓展延伸一定要根據數學學科特點、學生的年齡特徵、認知特點及知識經驗進行適度的拓展延伸。不要因拓展延伸需要而忽略學生的認識理解程度。需要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分析各種教輔資料,多角度、多層面地刪選與補充有價值的資源,更好地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認知結構。
三、拓展延伸活動的內容不能忽視教材體系。
很多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往往對教學拓展延伸進行了預設,尤其在新課學習環節。但部分教師僅從教的角度考慮問題,為了完成預設的教學流程,忽視學生的主體參與,忽視學生的主動探究,更忽視忽視教材體系。每節數學課都有學習主題,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與相關的知識經驗,教師總會制定課時教學目標。但很多教師的教學拓展延伸活動忽視了教學重點,偏離了學習主題,游離了教材,有點喧賓奪主,成了無效勞動。拓展延伸活動的內容要充分樹立教材觀,從整個小學數學教學內容來整體分析,有目的、有層次地系統地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培養學生對於數學的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數學學習拓展延伸活動為我們的數學課堂打開了通向大千世界的窗口,讓學生在更廣闊的數學天地中獲取信息,整合信息,豐富知識,感悟思想,創生思維,提升學習品質。有價值的課外拓展延伸活動是對課堂數學學習的有效補充,只要我們認真解讀教材,客觀分析學情,對課堂教學進行有效拓展延伸,克服隨意性、盲目性,提高針對性、有效性,凸顯自主性,創新性。可以激發學生的研究熱情,同時也可以使學生養成用數學、做數學的良好習慣,只有注重知識的延伸與拓展,才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探索與發現、鞏固與提高,創新意識與能力也能得到有效培養。
⑻ 如何優化使用小學數學教材中的習題
作為優化小學數學課堂的一種有效手段,利用數學主題圖幫助學生探索知識,其實是一種數形結合的學習方法,具有直觀形象的優點,體現了由具體向抽象逐步過渡的教學原則。一幅主題圖就是一道內容豐富的數學習題,尤其是那些以問題為主題的數學主題圖,更是鍛煉學生思維、幫助學生揭示思路和方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好材料。那麼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如何恰當、有效地利用主題圖優化數學課堂教學呢?以下是筆者的幾點體會:
一、理解內涵,合理利用
實驗教材把數學問題以「主題圖」的形式呈現出來,這是一種體現現代數學教學理念的新形式,也是尊重學生認知特點、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有效方式。發揮好主題圖的這些優勢,使之在課堂上真正落實到為學生服務上,前提是教師對其內涵的正確理解和把握。教師首先要理解透主題圖的意思,通過閱讀教學大綱、教材內容,結合實際,找出主題圖的真正含義,並對其進行合理、創造性的使用,是充分發揮主題圖教學價值的保證。
例如:一年級《6和7的認識》這一教學內容,從教材編寫者的意圖來看,該主題圖是不能孤立起來看的,它是與其圖下的一些材料一起呈現了五個層面的內容:主題圖、集合圖、點子圖、數、小棒擺圖形,它們既是一個整體,又是一個過程,是不能割裂開來理解的。它應該是「6」和「7」兩個數從直觀感知到抽象歸納再到理解應用的一個完整過程,也是一個引導學生從生活到數學再從數學回到生活的過程。教學中要想使課堂生動而有趣、活潑而又具有思考思維提升,教師必須准確地理解「主題圖」的內涵,充分利用主題圖所提供的學習材料,通過「數圖中的內容」、「擺圖中的內容」、「說圖中的內容」等環節,有層次地引導學生深入學習6與7的數學內涵,經歷數6和7,從具體到抽象,又從抽象到具體的認識過程。
二、逐一呈現,循序漸進
主題圖要逐一呈現,而且要邊呈現邊講解,千萬不能操之過急,太快學生接受不了。例如:在教學小學二年級上冊第28頁「加減混合」時,主題圖就要逐一逐一地呈現,讓學生清楚地看到:「車上原來是有67人,下來25人後,又有28人上車,現在車上有多少人?」如果主題圖不是逐一逐一地出現,學生很難看懂它的意思,因為小學二年級的農村學生,坐車的經歷不多,甚至有的還沒有坐過車,根本不理解題目的意思,所以教師必須邊呈現主題圖邊講解,把現實生活中的靜態畫面還原為動態畫面,讓學生經歷、感受、理解,然後掌握。
教學主題圖還要注意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就是為了不用教。教學主題圖的成功之處在於:從由教師講逐步過渡到由學生講;由學生講逐步過渡到由學生去想;再由學生去想逐步過渡到由學生自己去編。還是以上面的「加減混合」為例,我們一開始是由教學來指揮,邊呈現主題圖邊講解,學生只是看,聽,想,做;當學生能理解、掌握後再引導學生試著講述主題圖的大概意思:「車上原來是有67人,下來25人後,又有28人上車,現在車上有多少人?」然後再讓學生想「車上現在有多少人?」應該怎麼做?當學生能想出來、做出來了,再引導他們思索:生活中,你見到過這樣的事情嗎?如果見過,你會怎麼講給人家聽?最後問些什麼數學問題?其實,這就是編寫題目啦。這樣就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理解、掌握、學習了數學知識。
三、多元互動,拓展思維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在利用主題圖教學中,作為組織者、主導者的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主題圖情景盡可能多地給學生創設各種合作、交流、探究的空間,多給學生交流、展示的機會,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數學語言解釋和說明自己的觀點;要想方設法採取多樣性的辦法引導,激勵、喚醒、鼓勵學生主動看圖、說圖、表意、探究、質疑,深刻體會主題圖中數學信息所蘊含的數量關系,積極探究解題方法,激活數學思維潛能。
例如,一年級數學課本上冊第75頁加減混合例題,教學時教師可在師生互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同桌合作,自由說―說從主題圖中先看到了什麼情景,又看到了什麼情景;經過學生一番各抒己見之後,啟發學生表述圖題情景:「湖裡原來有4隻白天鵝,先飛來了3隻,後飛走了2隻」……,這樣經過生生之間的交流,促使學生深刻體會到圖題意當中所蘊含的數學信息條件之間存在的數量關系,從而激活數學問題的產生,讓學生主動地提出這樣的數學問題:「這時湖裡還有多少只白天鵝?」。此時,先加後減的混合計算解題列式思維過程便水到渠成。
總之,數學主題圖是我們老師和學生教與學的好朋友。利用主題圖優化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就是教師引領學生經歷情境呈現、感悟數學問題存在的過程,就是幫助學生在主題圖情境中去發現、探索與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
⑼ 如何科學的使用小學數學教材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收益,還得靠老師的善於運用。」這句話告訴我,教材僅僅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學資源,但並不是唯一的資源。由於學生情況,教師素質,教學條件等方面的差異,教師對教材的使用應從實際出發,科學地處理教材,靈活地駕馭教材,創造性地開發教學資源。那麼,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該如何創造性地使用小學數學教材呢?
1、教材資源趣味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翻開我們的新教材可以看到,編者用生活中看得到、用得著、有趣味的圖示,畫面和語句創設了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生活中喜聞樂見的數學,有生動描繪學生學習數學的活動。這些內容不僅使學生學到必要的數學知識,而且使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知識觀察生活,非常符合低年級學生好動、好玩、天真活潑的特點,所以我們老師應該結合教學內容、創設生動有效的活動情景、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置學生於具體情境之中,激發學生的求真渴望,讓學生在悅耳、悅心的情境中學習數學。
例如:我在教「位置」這一部分內容時,讓學生做一個游戲「找一找」。首先找一找自己的前面是誰?後面是誰?然後找一找自己在誰的前面,又在誰的後面。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一邊找一邊說。然後我又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一些有關的情景圖讓學生來區分前、後、上、下,這時學生們既愉快又輕松得認真觀察情境圖,小手高高的舉起,爭先恐後地回答問題。
2、教材資源彈性化
課堂教學內容就是將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識結構的過程,要實現這一過程取決於教師對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廣度,取決於課堂教學設計的科學性和靈活性。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中適當簡化和變通,教學時,盡量地突出最主要、最本質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如果教材中有些素材不充分,不利於學生形成概念,教師則應及時補充新的內容。
例如:我剛教過的除數是小數的小數除法,是小數除法中最難的一種計算,因為要利用商不變的規律將除數和被除數同時擴大相同的倍數,把小數除數轉化為整數除數,然後再按照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進行計算。這種轉化的數學思想的實際應用對學生來講是一個難點。所以我就充分運用課程資源里數學課件中補充的變式練習,使學生進一步體會這種轉化的數學思想,幫助學生正確掌握除數是小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我使用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快四年了,在教學中遇到了很多困難,老師們經常在一起探討,互相鼓勵。我們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但是面對農村學生的現狀我還是有一些困惑,藉此機會提出來和更多的同行們一起研究探討。
第一:我感覺北師大版的小學數學教材開放性很大,對提高學生的能力很有好處,但是老師對教材的難度和深度難得把握好。
例如:解決數學問題,現在沒有按類型,步驟等進行系統的分類講解,要求也沒有老教材明確,答語在第四冊才出現,還有人教版五年級的利用公式計算現在也可以連等,還帶單位名稱。又如:現在的估算也沒有一個具體的方法,各種計算還都要求先估一估;單名數和復名數之間的互化也不講方法但在小數的意義里卻出現很多這種類型的題目等等。
第二:新教材中的數學概念,公式,定律等很少明確呈現,常常是讓學生去探索、發現。我也是這樣去引導學生的,但真正通過自己探索並發現結論的學生很有限,而且能在理解的基礎上准確運用這些公式,定律解決問題的同學也是有限的。因此為了最終的結果——學習成績,我有時也違心地讓學生背有關的數學概念,公式,定律等。 例如:乘法運算定律,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等。所以心裡也很矛盾,到底怎樣做才合適呢?希望得到同行們的幫助。
第三:我個人感覺計算和解決數學問題難得兩全其美。新教材中計算都是在解決數學問題的同時出現的,一節課既要學會計算又要解決數學問題,往往容易顧此失彼。我也深深感到是自己還不能靈活地駕馭新教材,但我和我的同事們都在努力,同時也希望更多的同行互相幫助,讓我們能夠盡早真正地科學地處理新教材,靈活地駕馭新教材,創造性地開發新教材資源。
⑽ 怎樣高效利用小學教材幫數學這本書提升成績
教材幫的內容做得比較扎實全面,使用這本書時可以根據孩子學習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如果孩子基礎不太扎實,那麼書里的例題、易混易錯、解題方法、知識拓展等內容要著重關注;如果孩子成績比較好,可以重點關注疑難全解、數學思維拓展、專題培優等內容,幫助孩子邁上一個新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