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時間用算式的方法如何列式和計算。三年級。
用結束的時間減去開始的時間。
例如:小明早上7:30從家出發,8:20到達學校,小明從家到學校一共用了多長時間?
如題所述,結束時間為8:20,開始時間為7:30,因此,可列式如下:
因此,可得結果為,小明從家到學校一共花了50分鍾。
(1)關於時間解決問題的數學題有哪些擴展閱讀:
時間的計算分為:
1、 計算時刻:統一計時法 採用尾+頭的方式計算,表示方法:幾時幾分
2、計算時段:統一計時法 採用尾-頭的方式計算,表示方法:幾小時幾分鍾
表示方法不一樣代表的結果不一樣。
例如:
1、早上8:00經過20分鍾後的時間,計算時刻時刻:8時20分
2、早上9:00到10:00經過多長時間:1小時00分鍾
Ⅱ 一道初中數學題,關於時鍾角度求解時間的問題。
首先這是一個追及問題,比如在3點的時候,時針在3,分針在12,
一個小時時間,時針走過1大格,即
360/12=30度,速度是30度每小時;
分針走過1圈,速度是360度每小時
到4點時即是一個分針追上時針,再超過的過程.
初始時分針與時針夾角為90度,到60度有兩種情況:
1.追上30度:30/(360-30)=1/11小時=5又5/11分鍾,即3點5又5/11分
2.追上後又超過60度:150/(360-30)=5/11小時=27又3/11分鍾,即3點27又3/11分
Ⅲ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有哪些
手腦並用是提高創新意識的有效方法。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是衡量人才的重要重要指標,是從小學會學習、學會生活的重要內容。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實際操作這項活動來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具有創造性、開拓性。符合國家關於活動課開設的目的和意義。有利於數學教學的輔助過程,有利於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重提供各種機會讓學生參與活動,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掌握方法,促進思維的發展。教學中,經常設置一些懸念性的問題,鼓勵學生探索,喚起學生創新意識,改變教師的主體。學生的創新潛能得到挖掘,逐步形成創新能力。
優化教學模式,深化創新意識培養:傳統意義上教學的幾個重要的環節一般是:導入新課—新授—鞏固練習—布置作業。經過多年的改進,形式雖然有變化,但實質卻沒有什麼改動。其實,課堂不必套用這個模式,對小學來說,一本正經的像對成人那樣傳授知識,未免太呆板了些。活動教學、游戲教學、發現教學、探究教學、數學建模教學、競賽教學,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都是可以採取的。比如:導入這一環節,完全可以用昀新的教學詞彙—創設情境來表示和演繹,情境是教師和學生共同面對的,它必然會起到導入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面對著一個問題,藉以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培養尋求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的意識。再比如:新授這一環節,完全可以改成探索與討論,而鞏固環節可以換成實踐與反思等等,這些改變並不是換換詞語那樣簡單,更重要的是教學觀念的改變與教學方式的更新,通過這些改變增強學生的主動性,從而更好的提高學生創新意識。
3
小學數學方法二
動手操作的策略:例如:教學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三角形》中《三角形邊的關系》時,我讓學生自己探索任意三根小棒能否圍成三角形,先猜想,再讓學生動手操作試圍,驗證自己的猜想。實驗結果有所不同,這樣使學生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產生思維沖突,從而提出數學問題「為什麼有的能圍成,有的圍不成呢?」,有效地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在進一步的探索交流中得出結論,即較短兩條邊的和等於或小於第三邊時不能圍成三角形,只有較短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時才能圍成三角形。
再如: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一課時,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課前有一部分學生就能說出三角形內角和是180°這一知識點。但是如何讓學生明白為什麼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而不是僅僅知道這個結論而已。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通過量一量、算一算、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等一系列操作活動,找到了幾種驗證三角形內角和是180°的方法,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得出結論後,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還有我在教《梯形的面積》時,引導學生探究「怎樣計算梯形的面積?」這一問題時,我給學生提供了硬紙片的梯形學具,把實際操作策略的選擇權留給學生,學生將這個問題轉化為一個已知的問題進行推導研究。學生在自主探索實現操作策略的多樣化:有的學生將它剪為兩個三角形;有的通過割、補將它轉化為長方形;或者把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這種開放性的操作策略,不僅有可能獲得問題解決,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