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資料庫系統中,常用的數學模型主要有那四種呢
1、靜態和動態模型
靜態模型是指要描述的系統各量之間的關系是不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一般都用代數方程來表達。動態模型是指描述系統各量之間隨時間變化而變化的規律的數學表達式,一般用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來表示。經典控制理論中常用系統傳遞函數是動態模型是從描述系統的微分方程變換而來。
2、分布參數和集中參數模型
分布參數模型是用各類偏微分方程描述系統的動態特性,而集中參數模型是用線性或非線性常微分方程來描述系統的動態特性。在許多情況下,分布參數模型藉助於空間離散化的方法,可簡化為復雜程度較低的集中參數模型。
3、連續時間和離散時間模型
模型中的時間變數是在一定區間內變化的模型稱為連續時間模型,上述各類用微分方程描述的模型都是連續時間模型。在處理集中參數模型時,也可以將時間變數離散化,所獲得的模型稱為離散時間模型。離散時間模型是用差分方程描述的。
4、參數與非參數模型
用代數方程、微分方程、微分方程組以及傳遞函數等描述的模型都是參數模型。建立參數模型就在於確定已知模型結構中的各個參數。通過理論分析總是得出參數模型。非參數模型是直接或間接地從實際系統的實驗分析中得到響應,通過實驗記錄到的系統脈沖響應或階躍響應就是非參數模型。
(1)分析數據用什麼數學模型擴展閱讀:
數學模型建模過程
1、模型准備
了解問題的實際背景,明確其實際意義,掌握對象的各種信息。以數學思想來包容問題的精髓,數學思路貫穿問題的全過程,進而用數學語言來描述問題。要求符合數學理論,符合數學習慣,清晰准確。
2、模型假設
根據實際對象的特徵和建模的目的,對問題進行必要的簡化,並用精確的語言提出一些恰當的假設。
3、模型建立
在假設的基礎上,利用適當的數學工具來刻劃各變數常量之間的數學關系,建立相應的數學結構(盡量用簡單的數學工具)。
4、模型求解
利用獲取的數據資料,對模型的所有參數做出計算(或近似計算)。
5、模型分析
對所要建立模型的思路進行闡述,對所得的結果進行數學上的分析。
6、模型檢驗
將模型分析結果與實際情形進行比較,以此來驗證模型的准確性、合理性和適用性。如果模型與實際較吻合,則要對計算結果給出其實際含義,並進行解釋。如果模型與實際吻合較差,則應該修改假設,再次重復建模過程。
2. 數學模型有哪些
數學建模常用模型主要有:
1、蒙特卡羅演算法(該演算法又稱隨機性模擬演算法,是通過計算機模擬來解決問題的算
法,同時可以通過模擬可以來檢驗自己模型的正確性,是比賽時必用的方法)
2、數據擬合、參數估計、插值等數據處理演算法(比賽中通常會遇到大量的數據需要
處理,而處理數據的關鍵就在於這些演算法,通常使用Matlab作為工具)
3、線性規劃、整數規劃、多元規劃、二次規劃等規劃類問題(建模競賽大多數問題
屬於最優化問題,很多時候這些問題可以用數學規劃演算法來描述,通常使用Lindo、
Lingo軟體實現)
4、圖論演算法(這類演算法可以分為很多種,包括最短路、網路流、二分圖等演算法,涉
及到圖論的問題可以用這些方法解決,需要認真准備)
5、動態規劃、回溯搜索、分治演算法、分支定界等計算機演算法(這些演算法是演算法設計
中比較常用的方法,很多場合可以用到競賽中)
6、最優化理論的三大非經典演算法:模擬退火法、神經網路、遺傳演算法(這些問題是
用來解決一些較困難的最優化問題的演算法,對於有些問題非常有幫助,但是演算法的實
現比較困難,需慎重使用)
7、網格演算法和窮舉法(網格演算法和窮舉法都是暴力搜索最優點的演算法,在很多競賽
題中有應用,當重點討論模型本身而輕視演算法的時候,可以使用這種暴力方案,最好
使用一些高級語言作為編程工具)
8、一些連續離散化方法(很多問題都是實際來的,數據可以是連續的,而計算機只
認的是離散的數據,因此將其離散化後進行差分代替微分、求和代替積分等思想是非
常重要的)
9、數值分析演算法(如果在比賽中採用高級語言進行編程的話,那一些數值分析中常
用的演算法比如方程組求解、矩陣運算、函數積分等演算法就需要額外編寫庫函數進行調
用)
10、圖象處理演算法(賽題中有一類問題與圖形有關,即使與圖形無關,論文中也應該
要不乏圖片的,這些圖形如何展示以及如何處理就是需要解決的問題,通常使用Matlab
進行處理)
3. 想分析多組數據存在什麼關系應該用什麼數學建模
多組數據存在建立因變數與自變數之間的回歸關系,應該用一元回歸分析數學建模。
對於重復項的判斷,基本思想是「排序與合並」,先將數據集中的記錄按一定規則排序,然後通過比較鄰近記錄是否相似來檢測記錄是否重復。這裡面其實包含了兩個操作,一是排序,二是計算相似度。一般過程中主要是用plicated方法進行判斷,然後將重復的樣本進行簡單的刪除處理。
概念分析
將物理的或抽象對象的集合分組為由類似的對象組成的多個類。找出並清除那些落在簇之外的值(孤立點),這些孤立點被視為雜訊。
回歸試圖發現兩個相關的變數之間的變化模式,通過使數據適合一個函數來平滑數據,即通過建立數學模型來預測下一個數字,包括線性回歸和非線性回歸。
4. 目前最常用的三種數據模型及其特點是什麼
目前最常用的三種數據模型為層次模型、網狀模型和關系模型。
一、層次模型
層次模型將數據組織成一對多關系的結構,層次結構採用關鍵字來訪問其中每一層次的每一部分。
層次模型發展最早,它以樹結構為基本結構,典型代表是IMS模型。
優點是存取方便且速度快;結構清晰,容易理解;數據修改和資料庫擴展容易實現;檢索關鍵屬性十分方便。
二、網狀模型
網狀模型用連接指令或指針來確定數據間的顯式連接關系,是具有多對多類型的數據組織方式。
網狀數據模型通過網狀結構表示數據間聯系,開發較早且有一定優點,目前使用仍較多,典型代表是 DBTG模型。
優點是能明確而方便地表示數據間的復雜關系。
三、關系模型
關系模型以記錄組或數據表的形式組織數據,以便於利用各種地理實體與屬性之間的關系進行存儲和變換,不分層也無指針,是建立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之間關系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數據組織方法。
優點在於結構特別靈活,概念單一,滿足所有布爾邏輯運算和數學運算規則形成的查詢要求;能搜索、組合和比較不同類型的數據;增加和刪除數據非常方便。
(4)分析數據用什麼數學模型擴展閱讀:
數據模型按不同的應用層次分成三種類型:分別是概念數據模型、邏輯數據模型、物理數據模型。
1、概念模型(Conceptual Data Model),是一種面向用戶、面向客觀世界的模型,主要用來描述世界的概念化結構,它是資料庫的設計人員在設計的初始階段。
2、邏輯模型(Logical Data Model),是一種面向資料庫系統的模型,是具體的DBMS所支持的數據模型。
3、物理模型(Physical Data Model),是一種面向計算機物理表示的模型,描述了數據在儲存介質上的組織結構,它不但與具體的DBMS有關,而且還與操作系統和硬體有關。
5. 常見的數學模型有哪些
首先,常用的數學模型有優化模型(主要是統計回歸,包括對數據的處理,用到擬合,差值等等),微分方程模型(常微較多,偏微不常用),差分方程型(就是離散型,這類不能求導微分等等),概率論模型,還有什麼圖論啊 一些亂七八糟的 (以上我說的都是一些很基礎的模型,復雜的模型差不多都是基於簡單模型) 數學建模主要有三步,1.把實際問題轉化成數學問題(這一般是競賽前兩天的工作);2.用數學知識和計算機知識(主要是MATLAB)解決數學問題;3.整理和完善,論文寫作 我認為數學建模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把實際問題轉化成數學問題這一步,因為後面兩步往往是不難的。 關鍵點有 1頭腦要靈活一點,要大膽的想,考慮的因素要全面一點,但是呢,不能想出一個模型就馬上建模,因為要考慮很多問題,比如是否可行(主要是實際的問題,比如合作模型中,合作中每個人得到的利益要大於等於沒有合作時原來每個人的利益),比如建立的數學模型是否容易解決(比如你建立了一個常微分方程組,這個問題一般情況下好像數學家都還沒給出解決,所以可想而知你和計算機能不能解決了,這個時候你應該考慮把問題巧妙地轉換一下或者簡化一下) 關鍵點之2,要找到實際問題之中和核心問題,然後由這個或者這幾個核心(最好不要太多核心)來拓展。比如火箭三級助推這個問題,它的核心問題是對火箭質量改變規律的探究。然後呢,做完了核心問題的研究以後,想想實際的問題。比如,還是火箭助推這個問題,發現了助推器越多越好這個規律後,是不是就要用無窮級助推呢?顯然不是,這就是後續的最優化問題。 你可以找個班去聽聽,或者借本書看看。(主要推薦姜啟源的《數學建模》),然後自己試著建模,慢慢來。然後學一些知識,數學當然不能少(主要你要學運籌學,最優化等等,如果你想在建模中脫穎而出的話),還有要早點組隊磨合,做好分工與合作。 論文一般沒什麼,主要就把你的思路清晰簡潔的表達出來,結合圖形,表格等等,然後語言要嚴謹,用詞准確,能生動就更好了。(當然美國的數模競賽還要你英語水平比較高才行)你可以去研讀一些優秀論文,對你幫助很大的。 希望我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