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浙大出了哪些歷史名人
兩院院長副院長校友 竺可楨 中科院副院長 1936-1949年任浙大校長,中研院院士、中科院院士 盧嘉錫 中科院院長 1945-1948年浙大化學系任教,中研院院士、中科院院士 錢三強 中科院副院長 1978-1980年任浙大校長,中科院院士 葉篤正 中科院副院長 1943年畢業於浙大研究院史地研究所,中科院院士 顧以健 中科院秘書長 1947年畢業於浙大化學系 潘家錚 工程院副院長 1950年畢業於浙大土木工程系,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路甬祥 中科院院長 1964年畢業於浙大機械繫,1988-1995年任浙大校長,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潘雲鶴 工程院常務副院長 1981年畢業於浙大計算機系,1995-2006年任浙大校長,工程院院士 丁仲禮 中科院副院長 1982年畢業於浙大地質系地球化學專業,中科院院士 學界著名校友 陳建功 中科院院士。浙大數學系教授、主任 蘇步青 中研院院士,中科院院士。浙大數學系教授、系主任。與陳建功一起創立了「微分幾何學派」 谷超豪 1948屆數學系,中科院院士。200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華羅庚數學獎得主 王 元 1952屆數學系,中科院院士。華羅庚數學獎得主 丘成桐 浙大高等數學研究所所長,美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中研院院士。菲爾茲獎得主,沃爾夫獎得主 王淦昌 浙大物理系教授,中科院院士,「兩彈元勛」 束星北 浙大物理系教授。是我國早期從事相對論研究的理論物理學家之一 吳健雄 浙大物理系助教,美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中研院院士。有「東方居里夫人」之稱 程開甲 1941屆物理系,中科院院士,「兩彈元勛」 李政道 1943-1944年浙大物理系就讀,美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中研院院士。 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徐光憲 1936年浙大附屬高級工業學校就讀,中科院院士。200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 談家楨 浙大生物系教授、理學院院長。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科院院士 貝時璋 浙大生物系教授、系主任、理學院院長,中研院院士,中科院院士 葉篤正 1943屆史地(碩),中科院院士,200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 其它知名校友 陳獨秀 1898年考入求是書院,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及首任總書記 蔣百里 1899年考入求是書院,國民黨陸軍上將,民國時期著名軍事理論家 錢均夫 名家治,1899年求是書院肄業,錢學森之父 陳布雷 1911年畢業於浙江高等學堂,蔣介石侍從室第二處主任,被譽為「文膽」 馬寅初 浙大校長,中研院院士,中科院院士 袁敦禮 著名體育教育家,浙江大學客座教授 袁 浚 著名體育教育家,浙江大學客座教授 程登科 著名體育教育家,浙江大學客座教授 謝似顏 浙江大學客座教授 陳柏青 浙江大學客座教授 舒 鴻 浙大體育系任教,在1936年第十一屆奧運會中擔任籃球決賽主裁判 馬一浮 曾在浙大任教講學,並作《浙大校歌》,國學大師 豐子愷 曾在浙大任教,著名畫家、藝術教育家 金 庸 浙大人文學院院長。原名查良鏞,當代著名武俠小說作家 胡喬木 1933-1935年浙大外語系就讀,中科院院士。曾任新華社社長、中國社科院院長 朱 敏 1981屆機械,1984屆工管(碩)。矽谷網迅(WebEx)總裁 段永平 1982屆無線電,步步高集團總裁 竺延風 1983屆自動化。原一汽集團總裁,現吉林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 史玉柱 1984屆數學,巨人網路董事長兼CEO 謝旭人 1981-1984年在浙大工業經濟管理專業幹部專修科學習。現財政部部長 王建宙 1985屆管工(碩)。現任中國移動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 孫鍾華 著名服裝設計師、動漫服裝教父
Ⅱ 中國數學家
籌算女傑王貞儀
女數學家王貞儀(1768-1797 ),字德卿,江寧人,是清代學者王錫琛之女,著有《西洋籌算增刪》一卷、《重訂策算證訛》一卷、《象數窺余》四卷、《術算簡存》五卷、《籌算易知》一卷。
從她遺留下來的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從事天文和籌算研究的女數學家。算籌,又被稱為籌、策、籌策等,有時亦稱為運算元,是一種棒狀的計算工具。一般是竹製或木製的一批同樣長短粗細的小棒,也有用金屬、玉、骨等質料製成的,不用時放在特製的算袋或運算元筒里,使用時在特製的算板、氈或直接在桌上排布。應用「算籌」進行計算的方法叫做「籌算」,算籌傳入日本稱為「算術」。算籌在中國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數者不用籌策」的記述,現在所見的最早記載是《孫子算經》,至明朝籌算漸漸為珠算所取代。
17世紀初葉,英國數學家納皮爾發明了一種算籌計演算法,明末介紹到我國,也稱為「籌算」。清代著名數學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稱其為「策算」。王貞儀也從事研究由西洋傳入我國的這種籌算,並且寫了三卷書向國人介紹西洋籌算。她在著作中對西洋籌算進行增補講解,使之簡易明了。王貞儀介紹的納皮爾算籌乘除法,當時的讀者認為容易了解,但與當時我國的乘除法籌算的方法相比,顯得較繁雜,因此,數學家們沒有使用西洋籌算,一直使用中國籌演算法。今天的讀者把中外籌算乘除法視為老古董,採用的是由外國傳入的筆算四則運算,這種筆算於1903年才開始被使用,故我國與世界接軌使用筆算的歷史只有100年。
數學會女前輩高揚芝
高揚芝(1906-1978 ),江西南昌人,從小學習勤奮,特別喜歡數學。
高中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數學系,由於學習成績優秀,1930年大學畢業後應聘到上海大同大學擔任數學教員,後成為教授、數學系主任。在課堂教學中,她遵循《學記》中所說的:「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所以,高揚芝的數學教學一貫是兢兢業業、講求實效,深受學生歡迎。
高揚芝長期從事數學分析(舊時叫高等微積分)、高等代數和復變函數等課程的教學與研究。她深知,高等數學比初等數學更加抽象,外行人常常把它看成是由冷酷的定義、定理、法則統治著的王國。因此,高教授常常告訴學生,數學結構嚴謹,證明簡潔,蘊含著數學的美。它像一座迷宮,只要你潛心學習、研究,就能尋求到走出迷宮的正確道路。一旦順利走出迷宮,成功的愉悅會使你興奮不已,你會向新的、更復雜的迷宮挑戰,這就是數學的魅力。
她在上海大同大學工作不到五年的時間里,自身潛在的科研天賦很快被喚醒催發。經過刻苦鑽研教材,結合教學實踐,她撰寫出論文《Clebsch氏級數改正》,1935年在交通大學主編的《科學通訊》上連載,得到同行好評。解放後,她又著有《極限淺說》《行列式》等科普讀物多部。
高揚芝是中國數學會創始時的少數女性前輩之一。1935年7月25日中國數學會在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舉行成立大會,共有33人出席,高揚芝就是其中的一位。在這次年會上,她被推選為中國數學會評議會評議,後連任第二、三屆評議會評議。1951年8月,中國數學會在北京大學召開了規模空前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高揚芝出席了大會。她是這次到會代表63人中惟一的女代表。20世紀60年代,她被選為江蘇省數學會副理事長。
第一位數學女博士徐瑞雲
徐瑞雲,1915年6月15日生於上海,1927年2月考入上海著名的公立務本女中讀書。徐瑞雲從小喜歡數學,讀中學時對數學的興趣更加濃厚,因此,1932年9月高中畢業後報考了浙江大學數學系。當時,浙大數學系的教授有朱叔麟、錢寶琮、陳建功和蘇步青。此外,還有幾位講師、助教。數學系的課程主要由陳建功和蘇步青擔任。當時數學系的學生很少,前一屆兩個班學生共五人,她這屆也不過十幾人。
當時蘇步青才30歲,看上去十分年輕,因此徐瑞雲的同學中有人認為蘇步青是助教,可是聽完一堂課後就不住地贊嘆說:「想不到助教竟能講得這么好。」這件事引起知情者的鬨笑。徐瑞雲在陳建功和蘇步青的教導下,勤奮學習,專心聽講,認真做筆記,她的考試成績經常是滿分。1936年7月,徐瑞雲以優異成績畢業了,被浙大數學系留校任助教。1937年2月,26歲的徐瑞雲與28歲的生物系助教江希明喜結伉儷。新婚三個月後,徐瑞雲夫婦獲得亨伯特留學德國的獎學金,雙雙乘船漂洋赴德國留學,攻讀博士學位。
徐瑞雲有幸被德國著名的數學大師卡拉凱屋獨利接受,由他擔任她的數學博士指導老師。當時有不少學生想請他作導師,他都沒有同意。而徐瑞雲這位東方女士因學習勤奮,數學功底扎實,成了卡拉凱屋獨利的關門弟子。徐瑞雲主要研究三角級數論。這門學科起源於物理學的熱傳導問題的傅里葉分析的主要部分,是當時國際上研究的熱門之一,在中國還是一個空白。
徐瑞雲為將來能在分析、函數論方面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廢寢忘食,廣擷博採,把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圖書館里。1940年底,徐瑞雲獲得博士學位,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數學博士。她的博士論文「關於勒貝格分解中奇異函數的傅里葉展開」,1941年發表在德國《數學時報》上。
完成學業的徐瑞雲夫婦,隨即離德回國,於1941年4月回到母校,雙雙被聘為副教授,正式登上在戰火硝煙的大後方培養人才的講台。在艱苦的條件下,陳建功和蘇步青沒有中斷在杭州時共創的函數論和微分幾何兩個數學討論班,這是一種教學相長、遴選英彥的科研形式,徐瑞雲也參與其間。1944年11月,英國駐華科學考察團團長李約瑟參觀了浙大數學系和理學院,連聲稱贊道:「你們這里是東方的劍橋!」這更加激勵了徐瑞雲的勤奮工作。她這時教的學生曹錫華、葉彥謙、金福臨、趙民義、孫以豐、楊宗道等,後來都成了傑出的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1946年,31歲的徐瑞雲提升為正教授。
1952年,徐瑞雲調入浙江師院,被任命為數學系主任,從此全身投入了艱苦的創建數學系的工作中。在她的領導下,沒有幾年功夫,數學系已初具規模,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第一屆本科畢業生約有三分之一考取了研究生。他們系也成為全國同行的楷模,進入全國同行前列。徐瑞雲在建設數學系的同時,沒有忘記科學研究。她翻譯了蘇聯那湯松的名著《實變函數論》。譯本於1955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第一位女數學院士胡和生
胡和生於1928年出生在南京市一個藝術世家,祖父和父親都是畫家。她從小耳濡目染,聰明好學,畫感、樂感很強,祖父和父親特別喜歡她。讀小學和中學時,她不偏科,文理兼優,這些對她後來從事數學事業幫助很大。
胡和生雖然愛好廣泛,但她的理想不是成為一位畫家,而是考上大學繼續深造。抗戰勝利以後,胡和生考進大學數學系,1950年畢業,又報考了浙江大學著名數學家、中國微分幾何創始人蘇步青教授的碩士研究生。1952年院系調整,蘇教授與她轉入了上海復旦大學。復旦是以蘇步青為首的我國微分幾何學派的策源地,人才濟濟,加之老一輩數學家的鼓勵指導,同行的互勉競爭,托著這顆新星冉冉升起。
胡和生長期從事微分幾何研究,在微分幾何領域里取得了系統、深入、富有創造性的成就。例如,對超曲面的變形理論,常曲率空間的特徵問題,她發展和改進了法國微分幾何大師嘉當等人的工作。19 60-1965年,她研究有關齊次黎曼空間運動群方面的問題,給出了確定黎曼空間運動空隙性的一般有效方法,解決了六十年前義大利數學家福比尼所提出的問題。她把這個結果,整理在與自己的丈夫谷超豪合著的《齊性空間微分幾何》一書中,受到同行稱贊。她早期在我國最高學術刊物之一《數學學報》上發表了《共軛的仿射聯絡的擴充》(1953年)、《論射影平坦空間的一個特徵》(1958年)、《關於黎曼空間的運動群與迷向群》(1964年)等重要論文。至今,她發表了七十多篇(部)論文、論著。她在射影微分幾何、黎曼空間完全運動群、規范場等研究方面都有很好的建樹,成為國際上有相當影響和知名度的女數學家。她的一些成果處於國際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例如,在調和映照的研究中,她撰寫的專著《孤立子理論與應用》,發展了「孤立子理論與幾何理論」的成果,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1982年,胡和生與合作者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984年起擔任《數學學報》副主編,並擔任中國數學會副理事長;1989年被聘為我國數學界的「陳省身數學獎」的評委;1992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1994年改稱院士),至今選出來的數學家院士,只有胡和生一人是女性。
華裔算傑張聖蓉
張聖蓉1948年生於陝西省西安市,出生不久便隨父母到台灣居住。她從小聰慧,喜愛讀書,對數學情有獨鍾。張聖蓉中學畢業後考入著名的台灣大學數學系,1970年獲學士學位。她不滿足於此,又以優異成績考入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攻讀數學博士學位。
「函數」是數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一位著名數學家說過「函數概念是近現代數學思想之花」。它的產生、發展實質上反映了近現代數學迅速發展的歷程,同時也與函數論、解析數學的發展相輔相成。張聖蓉選擇了現代數學的重要前沿分支之一「函數論」作為攻讀對象。她的導師是一位著名的函數論世界大師,她要同函數論專家一道去摘取函數論皇冠上的明珠。
1974年,張聖蓉獲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博士學位,從此在美國從事函數論的研究工作。她對函數論中復平面上的解析函數、多復變函數以及有界函數的解析函數的逼近等高深領域都有涉獵,1976年,28歲的張聖蓉通過對道格拉斯函數的研究撰寫了世人沒有發現的這類函數特徵的論文,這為第二年著名數學家馬歇爾解決著名的道格拉斯猜測鋪平了道路。張聖蓉一鳴驚人,1977年又撰寫出另一篇令函數論專家驚嘆的論文,證明了馬歇爾攻克道格拉斯猜測中的一個未發現的難題。在清一色的男數學家主導的函數論領域,她確立了自己的地位。
摘自《女數學家傳奇》 徐品方編著 科學出版社2005年1月版 39.50元
回答者:孤單的帆船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1-5 21:37
長知識了
回答者:benjaminlr - 江湖新秀 五級 1-9 10:02
在中國,數學的起源也可追溯到遠古。到西周時期(公元前11世紀~前八世紀),「數」作為貴族弟子必習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之一,已形成專門的學問,有些知識後成為中國最早的兩部傳世數學著作——《周捭算經》與《九章算術》的部分內容。
《周捭算經》同時也是一部天文著述,作者不詳,成書年代據考當不晚於公元前2世紀。《周捭算經》在數學方面最主要的有勾股定理、分數運算及測量術等。
《周捭算經》本文沒有給出勾股定理的證明,但《周捭算經》趙爽注中的「勾股圓方圖」說,卻蘊涵了迄今所知中國古代最早的勾股定理證明。趙爽,字君卿,生平不詳,大約生活於後漢三國時期(公元三世紀前期)。「勾股圓方圖」說短短五百餘字,概括了整個漢代勾股算術的主要成就。
《九章算術》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數學經典,對中國古代數學的發展有深遠影響。劉徽《九章算術注序》稱《九章》是由周代「九數」發展而來,並由西漢張蒼、耿壽昌等人刪補。近年發現的湖北張家山漢初古墓竹簡《算數書》(1984年出土),有些內容與《九章算術》類似。可以認為,《九章算術》是從先秦開始在長時期里經眾多學者編纂、修改,約於西漢中葉(公元前一世紀)最後成書。
《九章算術》採用術文統率例題形式,全書共收246個數學問題,分成九章(①方田,②粟米,③衰分,④少廣,⑤商功,⑥均輸,⑦盈不足,⑧方程, ⑨勾股)。《九章算術》所包含的數學成就是豐富的和多方面的,最著名的如分數運演算法則、雙設法(「盈不足」術)、開方法、線性方程組消元解法(「方程術」)及負數的引進(「正負術」)等,都具有世界意義。
《孫子算經》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採用十進位值制記數的國家,春秋戰國之際已普遍應用的籌算,即嚴格遵循了十進位值制。關於算籌記數法現在僅見的資料載於《孫子算經》。《孫子算經》三卷,作者名不詳,成書年代約為公元4世紀,該書上卷是關於籌演算法則的系統介紹,下卷則有著名的「物不知數」題,亦稱「孫子問題」。
《張丘建算經》——百雞術
《張丘建算經》三卷,據錢寶琮考,約成書於公元466~485年間.張丘建,北魏時清河(今山東臨清一帶)人,生平不詳。最小公倍數的應用、等差數列各元素互求以及「百雞術」等是其主要成就。「百雞術」是世界著名的不定方程問題。13世紀義大利斐波那契《算經》、15世紀阿拉伯阿爾·卡西< <算術之鑰》等著作中均出現有相同的問題。
賈憲:〈〈黃帝九章算經細草〉〉
中國古典數學家在宋元時期達到了高峰,這一發展的序幕是「賈憲三角」(二項展開系數表)的發現及與之密切相關的高次開方法(「增乘開方法」)的創立。賈憲,北宋人,約於1050年左右完成〈〈黃帝九章算經細草〉〉,原書佚失,但其主要內容被楊輝(約13世紀中)著作所抄錄,因能傳世。楊輝〈〈詳解九章演算法〉〉(1261)載有「開方作法本源」圖,註明「賈憲用此術」。這就是著名的「賈憲三角」,或稱「楊輝三角」。〈〈詳解九章演算法〉〉同時錄有賈憲進行高次冪開方的「增乘開方法」。
賈憲三角在西方文獻中稱「帕斯卡三角」,1654年為法國數學家 B·帕斯卡重新發現。
秦九韶:〈〈數書九章〉〉
秦九韶(約1202~1261),字道吉,四川安岳人,先後在湖北、安徽、江蘇、浙江等地做官,1261年左右被貶至梅州(今廣東梅縣),不久死於任所。秦九韶與李冶、楊輝、朱世傑並稱宋元數學四大家。他早年在杭州「訪習於太史,又嘗從隱君子受數學」,1247年寫成著名的〈〈數書九章〉〉。〈〈數書九章〉〉全書共18卷,81題,分九大類(大衍、天時、田域、測望、賦役、錢谷、營建、軍旅、市易)。其最重要的數學成就——「大衍總數術」(一次同餘組解法)與「正負開方術」(高次方程數值解法),使這部宋代算經在中世紀世界數學史上佔有突出的地位。
李冶:《測圓海鏡》——開元術
隨著高次方程數值求解技術的發展,列方程的方法也相應產生,這就是所謂「開元術」。在傳世的宋元數學著作中,首先系統闡述開元術的是李冶的《測圓海鏡》。
李冶(1192~1279)原名李治,號敬齋,金代真定欒城人,曾任鈞州(今河南禹縣)知事,1232年鈞州被蒙古軍所破,遂隱居治學,被元世祖忽必烈聘為翰林學士,僅一年,便辭官回家。1248年撰成《測圓海鏡》,其主要目的就是說明用開元術列方程的方法。「開元術」與現代代數中的列方程法相類似,「立天元一為某某」,相當於「設x為某某」,可以說是符號代數的嘗試。李冶還有另一部數學著作《益古演段》(1259),也是講解開元術的。
朱世傑:《四元玉鑒》
朱世傑(1300前後),字漢卿,號松庭,寓居燕山(今北京附近),「以數學名家周遊湖海二十餘年」,「踵門而學者雲集」。朱世傑數學代表作有《算學啟蒙》(1299)和《四元玉鑒》(1303)。《算學啟蒙》是一部通俗數學名著,曾流傳海外,影響了朝鮮、日本數學的發展。《四元玉鑒》則是中國宋元數學高峰的又一個標志,其中最傑出的數學創作有「四元術」(多元高次方程列式與消元解法)、「垛積法」(高階等差數列求和)與「招差術」(高次內插法)
華羅庚
「數學,如音樂一樣,以奇才輩出而著稱,這些人即便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也才華橫溢。雖然華羅庚謙虛地避免使用奇才這個詞,但它卻恰當地描述了這位傑出的中國數學家。」 --G·B·Kolata
華羅庚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是一個自學成才的數學家。
他1910年11月12日出生於江蘇省金壇縣一個城市貧民的家庭,1985年6月12日,中國數學屆隕滅一顆巨星-華羅庚在日本講學時不幸因心肌梗塞逝世了。
華羅庚是蜚聲中外的數學家。他是中國解析數論、典型群、矩陣幾何學、自守與多復便函數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與開拓者。他的著名學術論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復變函數論》,由於應用了前人沒有用過的方法,在數學領域內做了開拓性的工作,於1957年榮獲我國科學一等獎。他研究的成果被國際數學界命名為 「華氏定理」,「布勞威爾-加當-華定理」。華羅庚一生精勤不倦,奮斗不息,著作很多,研究領域很廣。他共發表學術論文約二百篇,專著有《堆壘素數論》、《高等數學引論》、《指數和的估計及其在數論中的應用》、《典型群》、《多復變數函數論中的典型域的分析》、《數論引導》、《數值積分及其應用》、《從單位圓談起》、《優選法》、《二階兩個自變數兩個未知函數的常系數偏微分方程》、《華羅庚論文選集》等12部。
名師與高徒——陳省生和丘成桐
當今世界數壇,設有兩項獎勵,可謂舉世矚目,堪於諾貝爾獎相比.一項是在國際數學家大會頒發的菲爾茲(Fields)獎,這項獎只授予不超過40 歲的年輕數學家;一項是由以色列沃爾夫基金會於1978年頒發的沃爾夫獎;每獎10萬美元(數目最初於諾貝爾獎接近),授予當代最大的數學家.
1983年,旅美中國年輕數學家丘成桐教授榮獲沃爾夫大獎,而他的老師美籍中國數學家陳省身教授則獲沃爾夫大獎.
陳省身教授是美國科學院院士,1975年美國國家科學獎獲得者,當代世界最有影響的數學家之一,現代微分幾何的奠基人.
陳省身1911年10月26日出生於浙江省嘉興縣,陳省身教授是國際數學屆整體微分幾何研究的領導人物.
他1931年在清華大學研究發表的第一篇研究論文,其題材就是有關"投影微分幾何"的.
他寫的積分幾何,把希拉克學派的積分幾何工作推到了更高的階段.
陳省身對當時數學界知之甚少的示性類理論很感興趣.1945年他發現復流上有反映復結構特徵的不變數,後來被命名為陳省身示性類是微分幾何學、代數幾何學、復解析幾何學中最重要的不變數。「它的應用及於整個數學及理論物理」。(沃爾夫獎評語)魏伊說:「示性類的概念被陳的工作整個地改觀了。」陳省身因建立代數拓補與微分幾何的聯系,推進了整體幾何的發展彪炳於數學史冊。
在將近半個世紀里,陳省身教授在微分幾何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豐碩的成果,其最突出的有:(1)關於卡勒(Kahleian)G結構的同調和形式的分解定理:(2)歐幾里得空間中閉子流的全曲率和緊嵌入的理論;(3)滿足幾何條件的子流形成唯一性定理;(4)積分幾何中的運動公式。(5)他同格里菲恩(P.Griffiths)關於網上幾何(Web geometry)的工作使這方面獲得新生命,最近的發展(I.Gelfand,R.Mcpherson);(6)他同莫澤(J.Moser)關於CR- 流形的工作最近多復變函數論進展的基礎;(7)他同西蒙斯(J.Simons)的特徵式是量子力學異常(anomaly)現象的基本數學工具;(8)他同沃爾夫森(J.Wolfson)關於調和映射的工作是整體微分幾何的一個問題,在理論物理有重要應用.1959年他在芝加哥大學所撰寫的《微分幾何》是一部經典名著。
丘成桐1949年4月4日出生在廣東省,不久他們全家移居香港,1976年,年僅27歲的丘成桐就解決了微分幾何中的一個著名難題-「卡拉比猜想」。卡拉比猜想的解決,使丘成桐成為數學天空新升起的一顆名星,他除解決了卡拉比猜想外,他還解決了許多停多年毫無進展的問題,例如:(1)正質猜想,(2)實與復的蒙日-安培方程。(3)丘成桐的一系列文章對某些緊流形(或有邊界的流型)上的拉普拉斯運算元的第一特徵值,以及其它的特徵值都作了深刻的估計。(4)丘成桐和肖蔭堂合作,利用極小曲面對弗蘭克爾猜想給出一個漂亮的證明,也就是證明了完備的單連通的、具有正的全純截面曲率的愷勒流形與一個復射空間雙全純等價;(5)丘成桐和米斯克利用三維流形的拓補方法解決極小曲面的經典理論中一些老問題。反過來,他們利用極小曲面理論得出三維拓補學的一些結果:得恩引理和等變環圈定理及等球定理等。
由於丘成桐的出色成就,他1981年獲美國數學頒發的維布倫獎,1983年,他在華沙舉行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榮獲菲爾茲獎是當之無愧的.
吳文俊
數學家。1919年5月12日生於上海市。1940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47年赴法國留學。在巴黎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進行數學研究, 1949年獲法國國家科學博士學位。1951年回國。1957年被聘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歷任北京大學數學系教授,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及副所長,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及副所長、名譽所長、數學機械化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國數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副主任、主任等職。吳文俊主要從事拓撲學、機器證明學等方面的研究並取得多項突出成果,是中國數學機械化研究的創始人,為中國數學研究和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952年刊印出版的博士論文《球纖維示性類》是對球纖維理論基本問題的重要貢獻。從40年代起示性類、示嵌類等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突出成果,並有許多重要應用,被國際數學界稱為「吳文俊公式」、「吳文俊示性類」,已被編入許多名著。這方面成果曾獲195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金)一等獎。60年代繼續進行示嵌類方面的研究,獨創性地發現了新的拓撲不變數,其中關於多面體的嵌入和浸入方面的成果至今仍居世界領先地位。在龐特雅金示性類方面的成果,是拓撲學纖維叢理論和微分流形的幾何學的一項基本理論研究,有深刻的理論意義。近年來創立了定理機器證明的吳文俊原理(國際上稱為「吳方法」),實現了初等幾何與微分幾何定理的機器證明,居於世界領先地位。這一重要創新改變了自動推理研究的面貌,在定理機器證明領域產生了巨大影響,並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它將引起數學研究方式的變革。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曾獲1978年全國數學大會重大成果獎和1980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在機器發現和創造定理的研究方面,以及代數幾何、中國數學史、對策論等研究中也作出了重要貢獻。
楊樂
數學家。1939年11月10日生於江蘇南通。1956年考入北京大學數學系,1962年畢業,同年考取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生,1966年研究生畢業後留所工作。曾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數學會秘書長、理事長。現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楊樂在函數模分布論、輻角分布論、正規族等領域,以其眾多極富創造性的重要貢獻,20年來一直站在世界最前列,是國際上的領頭數學家之一。一、對整函數、亞純函數的虧值、虧量函數進行了深入研究與張廣厚合作在亞純函數的虧值數目與Borel方向數目間首次建立了密切聯系;在引進虧函數後,給出有窮下級亞純函數總虧量的估計,從而證明了其虧函數是可數的;給出亞純函數結合於導數的總虧量的估計,徹底解決了著名學者D.Drasin70年代提出的3個問題。二、對正規族作了系統研究,獲得了一些新的重要的正規定則楊樂建立了正規族與不動點之間的聯系正規族與微分多項式之間的聯系,解決了著名學者W.K.Hayman提出的一個正規族問題等。三、對整函數和亞純函數的輻角分布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楊樂研究在亞純函數涉及的導數的輻角分布時,獲得了一種新型的奇異方向;對輻角分布與重值間的關系得到了深入的結果;完全刻劃了亞純函數Borel方向的分布規律;與Hayman合作解決了Littlewood的一個猜想。楊樂的上述各項重要研究成果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評價與許多引用,他所得到的虧量關系,被國外學者稱為「楊樂虧量關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