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學數學作業批改記錄哪些內容
作業批改記錄如果不是當時記錄再補了也沒有意義了,除非是為了應付學校的檢查。
作業批改記錄主要是每次在批作業時隨手作的記錄,作為課堂教學效果的反饋資料,為教學反思提供依據並為教師本人積累經驗。其內容可以包含本次作業完成的整體情況、個體情況、錯題摘錄及原因分析等。
2. 誰可以給我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作業批改記錄作參考的急!!
把全做對的記錄下來,在班裡表揚。把錯的比較多的也記錄下來(要分開記),提出批評。
3. 小學一年級數學下冊作業批改記錄怎麼寫
作業批改記錄應該隨著批改作業而記錄,記錄的主要內容是學生在作業中出現各種錯誤,以及分析出現這種錯誤的原因和應對辦法,和評講作業時應重點講那些東西,該集體講評還是個別輔導,還可以記錄學生作業中的閃光點和奇思妙想。現在問怎麼寫相對於這學期來說晚了一些,但也可以補寫,可以拿上中下三個程度學生的作業,結合自己記意來寫,注意時間和作業內容一致,這樣做還是有一定好處的,通過回顧作業和回憶批改情況,可以進一步完善期末復習。
4.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比多少教研活動記錄
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教材分析和教學目標(一)數與代數1、第一單元《生活中的數》。基於兒童數數的經驗,結合具體的情景認識10以內的數的意義,會認、會讀、會寫0--10的數,會用它們表示物體的個數或事物的順序,初步體會基數與序數的含義,初步感受「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初步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2、第二單元《比較》。通過比較具體數量多少的數學活動,獲得對「>、<、=」等符號的意義的理解,並會用這些符號表示10以內的數的大小;經歷比高矮、比輕重、比長短等實踐操作或數學思考活動,體驗「比」的方法的多樣性與合理性;並在描述或傾聽各自思考過程的交流中,體會學會有條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學會傾聽的重要性。3、第三單元《加減法〈一〉》。經歷從實際問題抽象10以內的加減算式,並加以解釋和應用的過程,體會加減法的含義,初步感受加減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能正確口算10以內的加減法,掌握10以內數的分解與合成的技能;通過整理加、減法算式,並探索其間規律性的活動,培養與發展數感。4、第七單元《加減法〈二〉》。經歷表示11--20的數的具體操作及其概括過程,初步體會用十進制記數的位值原理,會數、讀、寫20日內數,掌握它們的順序,會比較它們的大小,結合解決問題的活動,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經歷與同伴交流各自演算法的過程,體會演算法的多樣性,學會20以內的進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練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感受加減法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5、第八單元(二)空間與圖形1、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結合生動有趣的情境或活動,體會前、後、上、下、左、右的位置與順序,回用前、後、上、下、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2、第六單元《認識物體》。通過對實物和模型的觀察、操作、分類等活動,獲得對簡單幾何體的直觀經驗,能直觀辨認它們的形狀是長方形、正方形、圓柱或球,能直觀辨認長方形、正方形、圓柱或球等立體圖形。(三)統計與概率1、第四單元《分類》。結合日常生活中必須進行的分類活動,感受分類的必要性,能按照給定的標准或選擇某個標准對物體進行比較、排列和分類,並在這些活動中體驗活動結果在同一標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標准下的多樣性。2、第九單元《統計》。根據簡單的、現實的問題進行統計活動,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過程,感受統計的必要性;結合實例,認識統計表和形象統計圖,會填補相應當圖標;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並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四)實踐活動本冊教材的正文和習題中提供了許多適合一年級小學生的實踐活動或小調查。例如:1、找一找,說一說。「我找3個比我高的人」「我找2個和我同歲的人」「我找」2、說一說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0。3、說一說你在生活中發現的加法問題。4、整理一下自己住的房間,向同伴說一說你是怎樣整理的。5、到圖書館或書店看一看,圖書是怎麼分類的,並與同伴說一說。6、調查太陽剛升起,大約是幾時?太陽剛落下,大約是幾時?調查你們班每個小組男生、女生人數,並試著提出一些數學問題。7、調查你們班10名同學的上學情況。(1)乘車上學,還是步行上學?(2)結伴走還是單獨走?等等學生經歷上述觀察、調查等實踐活動,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實踐活動經驗,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的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中的作用。教學計劃(一)數學教學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數學教學必須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符合學生的發展水平和數學接受能力。符合學生的發展水平的教學應有實際背景,利用學生的經驗,使用學生可以接受的語言,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通過探索和考察數學概念得出含義,使學生有機會討論他們的想法。(二)要逐步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為了避免小組學習流於形式,就必須用心培養學生交流技能。交流既有信息輸出,也有信息輸入,所以加談、傾聽、閱讀、書寫是基本的交流技能;此外對數學而言,交流還應具有描述的技能。(三)緊扣數學活動的目的設計安排活動數學教學活動是數學的教學,每一個教學活動都應該有明確的目的,而活動本身有是實現目的的手段和過程。(四)做練習、寫作業是數學課堂教學中鞏固知識、習得技能的必要環節(五)重視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要結合學習數學的過程評價學生對數學概念知識的理解。學生只有理解了數學概念和它們的意義或解釋,他們才能理解數學、有意義的「做數學」。(六)重視對學生初步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對解決問題的評價,首先應注意評價學生對問題的描述,即怎樣把情境圖呈現的問題,用口頭語言完整地描述出來。(七)重視對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與態度的評價對一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與態度的評價,主要通過課堂觀察來收集有關的信息,象他們參與班級討論中,試圖解決問題中,獨立或小組學習中,無時不在顯示他們對數學學習的情感與態度,能看出是否有信心,是否有興趣,是否樂於探究,是否有毅力,是否有好奇心,誰敢於質疑。
5. 一年級上數學比多少作業批改記錄
請詳細說明好給你答案謝謝
6. 一年級數學《比多少》聽評課記錄
一記錄課堂環節
例如
一、 導入:
請小朋友看班中的同學是男同學多,還是女同學多。還是一樣多?你是怎麼知道的? 板書課題:比多少
二、主動研討,獲得新知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出示小免、小豬的卡片各一張並板書在黑板上,
猜這是誰?他們倆准備去干什麼?
放錄音:小朋友,我和小免正准備去參與義務勞動呢!)
2、引導觀察,初步感知
A:出示書中第6面的圖畫:
問:小朋友們,你們看到了什麼?有多少 ?(同學數一數)
B:問:小免去搬磚,有幾只小免,有幾塊磚,小免和磚誰多?你是怎麼知道的?有什麼不同的想法?
教師小結:這樣一個對著一個,都沒有多餘的,我們就說小免和磚的塊數怎麼樣?(一樣多)用一個算式表示是:
板書:4=4同學書空並齊讀
老師介紹等號
二記錄課堂師生互動情況
三記錄時間分配
四記錄課堂生成點和教師的處置
五記錄教學目標落實情況。
7.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比多少
今天講了例六《比多少》,題目是小華套中12個圈,小雪套中7個圈,小華比小雪多套中幾個圈?這節課的重點是:1、對於「小華比小雪多套中幾個?小雪比小華少套中幾個?」這樣的問題能正確的列算式。2、明白小華比小雪多套中幾個?就是小雪比小華少套中幾個?。難點是:理解減去的部分是兩個人套中的同樣多的部分。一、本課大致的流程是:1、復習。選用上學期的《比多少》的幾幅圖,喚醒學生已知的經驗。教學空間:選取三種比多少的典型習題,讓學生在頭腦中再現比多少的知識和方法。2、新授。重點突破「小華比小雪多幾個?」這個問題。通過擺磁力扣,找出小華和小雪同樣多的部分,用虛線隔開,再找出小華比小雪多出來的部分。讓學生嘗試列式、說每個數代表的意義。明確小華比小雪多套中5個後,再提問「小雪比小華少套中幾個?」和「小華小雪套中的圈相差幾個?」教學空間:讓學生自己去找出小華和小雪同樣多的部分,以及小華比小雪多出來的部分,並且嘗試列式,說出算式的意義。3、鞏固練習。做一做和23頁的5,7,9題。教學空間:選取了三道比多少的練習題和一道提問題的題。讓學生在充分練習中鞏固比多少的知識。二、課後反思: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學得比較扎實,基本上都能正確的列式解答,只有極個別的學生在23頁第9題中出現三個條件時出錯。但是在教學空間的設計上和練習題的層次上仍然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一)、教師要善於運用提問、反問、追問去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表達。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怎樣激發他們去主動學習呢?這需要我們每一位老師去思考。在數學課堂上,我們要善於運用提問、反問、追問去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表達。比如在復習的部分,我在課上的操作是:小豬和蘋果比多少,大家看,一隻小豬對應一個蘋果,每隻小豬都對應了一個蘋果,我們就說小豬和蘋果怎麼樣?諸如此類的引導,留給學生的教學空間是很小的。和韓主任研討時,韓主任提醒我,這里既然是復習舊知識,就更應該給學生比較大的空間,可以讓學生先獨立觀察,再提問「這是誰和誰比?你發現了什麼?」提問、追問、反問的效果肯定要遠遠高於講述的效果。再比如,出示磁力扣,比較小華和小雪套中的圈數同樣多的部分時,我問:「小華這部分(同樣多的部分)是多少個?」一個學生很快說道「7個。」我緊接著追問道,「你都沒數,怎麼就知道是7個呢?」她說,「因為這是小華和小雪同樣的部分呀,小雪套中7個,那小華的這部分也是7個。」這里的追問就非常有價值,學生能把注意力從單純的關注個數轉移到這是小華和小雪同樣多的部分。適時的提問、追問、反問就像一塊小小的石頭,雖然「小」卻能激起「千層浪」!(二)、重視練習題的設計,課堂的練習題在選擇與呈現的方式上,要有針對性和層次。在這節課中我選擇了四道習題(做一做和23頁的5,7,9題),都是圍繞著「比多少」的實際問題的。針對性很好,但是層次的設計略有不足。上完課後,我想如果能把習題的呈現方式改成以下的設計就更好了:1、做一做。正確列式。讓學生當小老師說一說15表示什麼?9表示什麼?2、23頁第5題,可以再追問「那下午比上午少摘了幾箱呢?上午和下午相差了幾箱呢?」3、23頁第7題,可以先出示兩只小蜜蜂,讓學生說知道了什麼?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嗎?先出示兩個條件讓學生提問題,這樣可以降低難度,也可以培養學生觀察圖、分析圖、理解圖以及提問題的能力。4、23頁第9題(3個條件的),也是先出示條件,老師提一個問題,請同學們再提出不同的問題。這樣與第7題相比,又提高了一個難度。
8. 一年級數學作業批改手冊怎麼寫
一年級數學作業批改手冊要寫上批改的時間,把錯題標注出來,畫出注意符號,等待改正。
教師的作業批改,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 慣,嚴格認真的處事態度和獨立思考、克服困難的精神 」的要求,規范我區小學數學教學工作,進一 步加強教學管理。
基本介紹:
口算也稱心算,是一種不藉助計算工具,只依靠記憶、思維和語言進行計算,直接得出結果的計算方法和方式,它具有快速、靈活的特點。口算是各種加減法運算的基礎和保障,可以說以後所有的加減法計算都是在用20以內的加減法。
數學新課程標准明確提出:1-3年級的孩子「能熟練地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和表內乘除法,會口算百以內的加減法」,對高年級的學生也有類似的要求。
口算的最一般基礎是數意義上的「湊整」,學生在口算的過程中首先經歷數據的簡化,而簡化的前提是數據上的「湊整」,以日常基本口算作為基礎在頭腦中快速搜索整合。在最開始學習數學口算的時候,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每天堅持口算訓練,可以是在家。
9. 一年級數學上冊《比多少》評課稿
摘抄位置:斐斐課件園 >> 評課說課 >> 數學評課說課稿 >> 一年級數學評課說課稿 >> 正文
人教版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比多少》評課稿
王老師這節課上的很成功,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注意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在這節課中,教師很好地體現這一理念,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活動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如猜小棒,為學生創建了一個發現,探究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在積極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自己去發現,領會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意思,並能用它描述兩數之間的大小關系。
二、估計方法的指導恰到好處。數學老師的責任不是簡單地把現成的數學知識交給學生。而是要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積極動腦去探求知識。這點王老師做得很好,如在導入部分,第一次讓學生猜一猜,老師手中有多少根小棒?這時學生毫無標准去猜,老師再拿出10根小棒,引導學生再次猜一猜,學生被老師這樣一點撥,馬上知道要以10根作參考,學生的答案就比較接近准確數了。老師再次引導學生討論:為什麼第二次猜的比較接近准確數?這樣一層一層地指導學生估算,學生受益匪淺,學生深深知道今後在估計物體多少時可以找出參照物,然後再估一估,就比較接近准確答案了。
三、練習設計一題多化。在學生獲取新知識後,教師在練習的設計上,更注重學生一題多變的訓練,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如猜裙子,猜分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