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現在上初一,學習了語,數,外,政史地生 7門課,該怎樣合理安排學習各科的時間制定一個學習計劃。
其實剛剛上初一是會有些緊張的,畢竟三科變成七科了
先說一下史地生政這幾門大部分屬於文科,只有生物偏理,文科的特點就是要背要記的東西很多,看起來很散。所以你要做的就是把這些東西串起來,單科可以找主線,比如歷史就是時間線為主線然後往上放各種事件,地理的主線就是地球——世界——中國。
至於你說的學習計劃:首先重中之重是上課聽講,其次當堂要求背下來的東西一定要在課堂上解決掉,因為每課的內容非常少,上一節課解決一節課是最好的,如果課堂上沒能完全解決的話,晚上寫完作業之後的時間,拿出書來把沒解決的問題解決掉。無論課堂上有沒有完全掌握,晚上睡覺前都要再在腦子里把今天學的內容過一遍,回憶一下,實在想不起來的地方,早晨起來之後再去看一遍。只要你能長期堅持下來,這些副科輕輕鬆鬆可以考八九十分
B. 數學教師如何最有效安排課堂40分鍾
英盛觀察為您解答:高效課堂是一種全的新教育理念,高效課堂,是高效型課堂或高效性課堂的簡稱。所謂「高效課堂」就是在盡可能少的時間里,以最少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也就是說教師在相對短的時間里,讓學生得到更多、更深的知識與能力,獲得更豐富的經驗。如果課堂容量大,課業多,那絕對不是高效;如果學生的興趣,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得以提升,這也不能稱為是高效,那麼到底如何能做到高效呢?如何才能有效利用課堂40分鍾呢?
一、課前周密安排
課前准備是課堂教學的最關鍵環節之一。一堂成功的課除了教師專業素養高,語言有感染力,聲情並茂這些因素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充分准備。
1.教師准備。不打無准備之仗,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教師要詳細備課。備大綱,一定要認真鑽研,分析本節教材在整個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據大綱明確要達到的知識、能力、感情方面的要求。備教材,准備好你所需的教學資源,包括對教材的理解,對教輔的運用,以及課外的相關知識。如果教師一味地照本宣科,學生就會覺得枯燥乏味。當然學生也就不能有效地學習,所以課外知識的補充是非常必要的。備教法,教學方法很多,如講授法、朗讀法、講練結合法、合作探究法,使用哪種方法應與學生的個體情況結合起來,根據知識的難易度和學生的認知水平來確定教學方法。
2.學生准備。培根說:「習慣是人生的主宰。」學生的預習習慣的養成迫在眉睫,學生課前准備充分與否,將直接影響教學效果,課前准備做得好,可以使學生及時進入聽課狀態,並使前後知識連貫起來,否則將嚴重影響課堂效率,甚至造成教師的教與學嚴重分裂,學生暈頭轉向,不知所雲。做好預習工作,包括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了解作者,積累作家常識,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等。
二、課中學生為主
新課程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過程,倡導學生進行自主性的探究性學習。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老師也經常「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掛在嘴上,不是口號,要付諸行動。課堂一定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不要搞一堂言,就算你的語言再精彩。課堂要通過教師的引領和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得出有自己個性的結果,而不是教師強制學生接受自己的觀點、思想。通過這幾年來的實踐,我總結一下我的基本課堂模式。
高效課堂離不開學生之間的有效合作。我們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按照不同的層次搭配劃分學習小組,讓學生結成學習互幫互助小組,共同學習,共同進步。課堂前10分鍾,派一名代表,提出本小組預習過程中出現的疑點或新發現的問題,教師對各小組表現情況進行鼓勵性評價。在這一環節中也經常出現令人啼笑皆非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提前要求小組把問題進行篩選融合。
課堂20~25分鍾,教師針對學生的問題迅速組織整理,根據自己的教學設計確定教學活動。學生提出的對於突破重難點有重要作用的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內容。先由學生進行回答,各抒己見,百花齊放,然後教師對學生提出的疑點和相關的新發現問題進行點撥、引導、分析、講解,此間盡可能地讓學生回答,並及時對各小組的表現進行評價,充分利用組與組之間的競爭,最大限度地調動每位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讓課堂因互動而精彩,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主導性。
最後課堂5~10分鍾學生迅速整理本節課的知識結構及知識要點,本篇主要講了什麼內容,寫作思路如何,表現了作者什麼思想,抒發了作者的什麼感情,有何主要特色,你有何啟發等都要迅速整理,以便老師查看。當然,由於時間的限制,可能學生的總結不是很全面,這也在所難免。
三、課後「零作業」
課後盡可能實現「零作業」,如需布置,只布置發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探究、提升學生能力的拓展作業。比如,《寡人之於國也》這篇課文我只布置了一道題:請同學們結合實際談談這篇課文的可持續性發展戰略。
總之,高效課堂的核心是高效,無論採用何模式,採用何方法,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學生在有限的40分鍾里,得到知識,提升能力。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等待我們去實踐,去開發。
C. 教師們如何安排初中課程表
初中課程表
課程表,是幫助學生了解課程安排的一種簡單表格,簡稱課表。課程表(簡稱為課表)分為兩種:一是學生使用的;二是教師使用的。學生使用的課表與任課師使用的課表在設計結構上都是一個簡單的二維表格,基本上沒有什麼區別,只是填寫的內容有所不同。
簡介
學生課表填寫單元格的內容是所要學習的各個學科名稱。而任課師課表填寫單元格的內容是所任的班級編號而已。
課表可以設計成橫版或豎版等形式。
任課師的課表是用來提醒教師在什麼時間到哪個班級上什麼課(有可能進度不同,或兩個年級,兩個學科等)。
D. 新課標規定初中數學一周應該多少節課
數學每周5節;體育每周3節;音樂每周1節;美術每周1節;外語每周4節。
課程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徑,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最主要的依據,是集中體現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載體,因此,課程居於教育的核心地位。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是純粹主觀意志的產物,而是人們對特定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所作的主觀反應。因此,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不僅決定了一定社會中的教育是否要進行改革,而且也從根本上決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標乃至規模。教育發展的歷史進程充分地說明了上述論斷。
整個教育發展史的事實表明,社會政治體制、經濟體制的變革,以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變化,都將引發學校教育的重大變革。剛剛過去的20世紀之所以被人們稱做教育改革的世紀,其原因也在於此。
工業經濟時代的學校教育模式的功能或價值可以概括為這樣一句話,即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生產者和勞動者,成為生產和消費的工具。
學校教育孜孜以求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經濟價值。20世紀50年代,出現了人力資本理論。其專注於經濟增長、不顧人的發展的教育模式在歷史上曾經發揮過積極作用。
E. 如何分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時間
當代初中生大多時間都在課堂學習知識。因此,很大程度上課堂教學的質量好壞將影響孩子們的一生。如何才能做到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優化教育呢?這需要學生、父母、老師三者的共同努力。
一、數學課堂教學的現狀分析
當今社會的應試教育的弊端越來越凸顯,越來越跟不上現代社會高速發展的進程。究其原因,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分析。
1.教師:備課不充分,照本宣科;教學方式單一;教學毫無新意,無法吸引學生注意力;不能一視同仁對待每一位學生。
2.學生:初中生,雖不再像小學生那麼懵懂、貪玩好耍,但是他們並未完全脫離孩子貪玩的天性。因此,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無法長時間集中注意力,自製力不強,好奇心強,逆反心理強。
3.家長: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父母的言行,往往對孩子有著很大的影響。現在社會,社會節奏加快,父母肩上的壓力比較大,因此,大多父母為了養家糊口,忙於賺錢,往往對孩子的關心也只限於物質方面的給予,精神和心理方面的便有所忽略。
二、優化數學課堂教學的方法
1.讓學生正確認識數學的價值。當今社會是一個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社會,人要想在這個社會有所建樹,必須掌握充足的科學技術知識。如今社會上的各行各業都需要用到信息化、科技化的電子產品,要想操作這些高科技設備,必須具備一定的數學知識。老師在教學中應該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已經滲透於社會各個領域中,初中數學知識已經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基本知識技能了。只有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數學知識的重要性,已經認識到掌握數學知識必要性,學生才會刻苦努力學習並保持持久的動力。
2.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興趣,才能讓學生自主的去了解學習他。
有很多數學成績較差的學生,一般都是覺得數學知識像大道理般抽象難懂,初中知識再生活中一般都很難運用得到,因此,覺得初中數學無用,從而也無法對它產生興趣。老師在教學中應該認識到學生的這種心理。先讓學生了解到數學知識的重要性,然後慢慢培養學生的興趣。
3.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人們都有著自己的喜好的,對於自己喜歡的事物,就會有著濃郁的興趣,反之亦然。
教師和學生之間也一樣,師生關系融洽,課堂教學效率也會大大提高。因此,教師也可以是學生的朋友,與學生打成一片,讓學生成心底里接受之間,喜歡自己,老師所教授的學科也相應的會被學生所喜歡,從而產生極大的興趣愛好。
4.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能力
老師的教學不一定要面面俱到,有時適當的點撥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養學生理解記憶的能力。
5.嘗試語言描述,培養學生理解能力。抽象的數學公式是學生難以記憶的,但如果能抓住公式的特點,讓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提示公式的內涵,不僅能學生對公式的理解,而且對公式的記憶的記憶效果將是事半功倍的。
6.從知識的作用上理解記憶。數學中有的知識,其內容本身就提示了它的作用。如線段垂直平分線的定義:垂直於一條線段並且平分這條直線叫做這條線段的垂直平分線;角的平分線定義:一條射線把一個角分成相等兩個角,這條射線叫做角的平分線。如果能真正理解其作用,就無須死記硬背,學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即可。
7.猜測能力的培養。猜測建立在基礎上,是學習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屬主動性思維。學生解數學題,往往是從猜測開始的,即用「猜測——驗算——再猜測」的方法。
8.探索能力的培養。在給定的條件下,把問題加以改造、延伸,讓學生進行探索,從中獲取新知識,開拓解題視野。
9.辨異或辨錯能力的培養。利用學生平時解題過程中由於概念模糊、知識遺忘、考慮不全、粗心大意等出現的錯誤,促使其大腦對信息進行積極的篩選。
因此,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培養學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問題的能力,即進行發散思維的訓練;注意激勵學生敢於思考、勤於思考、善於思考,並創造機會和情境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熱情,從而不斷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自我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