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有哪些必做實驗
數學學習做題是極為必要的,因此做題之後的總結工作也是極為重要的,否則只能是雜而不精,無法將知識融會貫通,合理運用。總結工作具體而言我們可以這樣做:卻都是滿臉嚴肅,不敢讓人正式的形象,馬老師讓我徹底消除了這種想法。短短的十分鍾,讓我們對她都有了初步的了解。緊接著,馬老師想看看我們的基本功,要喊幾個人上台寫英語字母,要求是:大方、整齊、美觀。老師喊了郭菡、我和王萌。我想表現得很積極,搶先一步寫完。經接著王萌和郭菡完成任務,老師就是老師,一眼就能看出優劣。老師表揚了郭菡,因為她寫得最標准,大小寫完全按照四線三格寫。等老師在我和王萌的「成果」上打上四條線時,發現了我們並沒有按照格式寫。馬老師卻鼓勵我們
⑵ 小學三年級要進行一次數學實踐活動包含的內容
注重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當前數學課程改革的要點之一。小學數學教學,不僅要使學生理解掌握數學知識,培養數學能力,而且應該盡量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來源與用途。基於這一觀點,讓學生參與一定的含有數學問題的實踐活動,在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中應用數學,就成為培養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有效措施。同時,從小學生認識的發生、發展規律來看,兒童是通過活動在其心理結構和周圍的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中構建知識的。積極主動的活動是小學生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在近幾年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數學實踐活動課的教學,不斷總結,對數學實踐活動課的教學有以下幾點粗淺地認識:
一、數學實踐活動課要體現「數學味」。
數學實踐活動,顧名思義,就是充分讓學生在實踐的基礎上,提高對數學知識的認識,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和數學能力。我在教學三年級下冊「圖形和變換」之後,就安排了一節數學實踐活動課:「剪一剪」。
「剪一剪」這個實踐活動緊接在「平移和旋轉」後,它的內容取材於中國民間傳統的手工藝「剪紙」。教材上只設計了兩個比較簡單的剪紙活動,分別是剪出四個排成一行手相連和四個圍成一圈手相連的小人。這樣的一個學習內容如果只是讓學生按教材的安排來完成兩個剪紙活動,那麼數學課就會變成了一節美術課。但是,我想教材之所以把這部分的內容放在數學書里,必定還是想要體現出它的「數學味」來。
按《教師指導用書》上所說,這個實踐活動的目的主要有兩個層次。首先是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剪一剪,剪出有規律的圖形,結合圖形加深對圖形的平移和旋轉的認識,並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此外還提出了一些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觀察剪紙過程中圖形的形成進行簡單的推理。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在探索規律的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初步的形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我在教學中發現,實現第一層次「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再一次觀察到「平移和旋轉」的現象,是比較容易辦到的。那麼更高層次的「培養學生初步的形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又如何來體現呢?通過自己的實踐發現,教材上「平移」和「旋轉」的四個小人並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得到的。畫的半個小人與紙的摺痕之間有很大的關系。若畫的方向弄錯了,那麼就無法得到預期的圖形。但是這較高層次的推理知識只能作為一種剪紙技巧直接傳授給學生。因為,作為成人來說要發現這一點也是有難度的,更何況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
如此一來,豈不是真的成了美術課?
於是在學生動手剪紙之前,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只畫半個小人,紙對折1次,把長方形平均分成了2份,可以得到1個小人;對折2次,把長方形平均分成了幾份,可以得到幾個小人?對折3次呢?要得到4個小人,長方形紙要對折幾次?就這樣在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中,我把乘法、除法、對稱圖形、找規律中的相關內容整和在一起,使原有的知識得到了提升,使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得到了鍛煉。
這樣的教學過程正好也符合了奧蘇伯爾的「同化教學理論」,即新知識可以從原有知識體系中派生出來或者引起某些類屬的變化。這類學習能使原有知識的概念不斷擴展和深化,獲得深層次上的精確性。
在這樣的製作活動中,通過觀察、操作、討論交流,感知、感受幾何變換的奇妙,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得到發展空間觀念的訓練;並且能培養學生發現和欣賞數學美的意識,運用數學去創造美的意識。而這樣的學習和研究過程,更能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同時體會到數學的「無處不在」,使一節貌似美術知識的教學內容體現出濃濃的「數學味」。
二、數學實踐要突出學生的體驗和感悟。
數學實踐活動的目的不是為了實踐而實踐,更不是為了場面的熱熱鬧鬧,其關鍵是要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有所體驗,有所感悟。在數學實踐活動教學中,教師不但要注意學生解決了哪些問題,得到了什麼結果,還必須關注學生在其中的體驗和感悟、發展和提高。
1、在生活情境中體驗和感悟。
生活中的數學,學生很感興趣,也容易理解。數學來源於生活,還要應用於生活。在這個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知識實踐化的過程中,必然要注入人的情感因素。如數學教材各冊中的統計知識中有許多調查題,教師不能僅僅把注意力放在「填好統計表和畫好統計圖」上,還要讓學生參加實實在在的調查,並對調查得出的數據進行分析,作出決策。一方面掌握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數據的一些方法;另一方面要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統計的作用,培養統計觀念。
2、在開放問題中體驗和感悟。
開放問題具有多樣性、探索性、層次性的特徵,這為不同程度的學生獲得不同的發展提供了可能。如我在教學 「軸對稱圖形」一節後,我安排學生進行折紙和剪紙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從中體驗和感悟剪紙藝術中有軸對稱圖案的美麗,鞏固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學生們把自已的作品貼在教室里,大家一起欣賞剪紙作品(剪軸對稱圖形),創新意識、實踐能力、交流能力在無形中得到了培養。
3、在實踐中體驗和感悟。
小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是一個漸進的、發展的過程。在一次數學實踐活動中,我出了一道具有挑戰性的數學問題:「在一晝夜中,時針與分針一共有多少次成直角?」有的學生慢慢地計算;有的學生在紙上畫草圖;有的學生直接拿出手錶(事先要求准備的),用手撥動指針,很快得出答案……大家解決的途徑不一樣,體會也不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收獲,因為他們經歷了探究的過程,獲得了獨有的體驗。
總之,教學問題解決的方法很多,它們之間既有聯系也有差別,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生活實際,抓住典型事例,教予思考方法,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使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喜歡數學,讓數學課堂教學適應社會生活實際,從而培養出一批真正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
⑶ 三年級數學驗算怎麼做
以解2x+23×4=134之後驗算為例,驗算方法如下:
解:由2x+23×4=134,得:
2x+92=134
即2x=134-92
即2x=42
故解得:x=21
驗算:
當x=21時,左邊=2×21+23×4=42+92=134=右邊
故方程的解為:x=21。
(3)小學三年級數學實驗怎麼做擴展閱讀:
解方程相關概念:
1、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也可以說是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是方程。
2、使等式成立的未知數的值,稱為方程的解,或方程的根。
3、解方程就是求出方程中所有未知數的值的過程。
⑷ 義務教育實驗板小學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的主要只是及結構
(一)整體分析
數與代數 :
1、能結合購物的具體情境初步理解小數的意義,能認、讀、寫小數和簡單的小數;
2、感受比較小數、分數大小的過程;
3、能運用小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並進行交流。
4、會計算一位小數的簡單加減運算,能解決一些相關的簡單問題;
5、會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
6、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並解釋估算的過程;
7、能靈活運用不同的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並能對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
8、能結合具體情境與直觀操作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能認、讀、寫簡單的分數;
9、會計算同分母分數(分母小於10)的加減運算,能解決一些相關的簡單問題;
10、能運用分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並進行交流
空間與圖形
1、結合實例認識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體會並認識面積單位,會進行簡單的面積單位的換算;
2、探索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能估算給定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3、結合實例,感知平移、旋轉、軸對稱現象。
4、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
5、通過觀察、操作,認識軸對稱圖形,並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的軸對稱圖形。
統計與概率
1、通過豐富的實例,了解平均數的意義,體會學習平均數的必要性,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為整數);
2、能夠列出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
3、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4、能對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並和同伴交換想法;
5、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能和同伴交換自己的想法。
教材編寫意圖:
第一單元「元、角、分與小數」是學生第一次認識小數,擴展了數及其應用的范圍。第二單元「對稱、平移和旋轉」把生活中常見的平移、旋轉和對稱現象作為學習與研究的對象,從運動變化的角度認識空間與圖形,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內容。第三單元「乘法」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表內乘法、兩位數乘一位數等演算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乘法的。第四單元「面積」,第一課要初步建立面積的概念。首先結合四對形狀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物體或圖形,直觀說明面積的含義。接著讓學生從附頁中剪下一個正方形和一個長方形,比一比它們的面積大小。解決這個問題的挑戰性在於單純依靠觀察難以判斷,要鼓勵學生嘗試尋找其他的比較手段和途徑。第五單元「認識分數」是學生關於數的認識的又一次擴展。在本單元,分數被作為整體的一個部分來認識,這種認識又與平均分的經驗分不開。第六單元「統計與猜測」的重點是讀統計圖表,從統計圖表中獲取信息,做出判斷與決策。
單元知識點的內在聯系:
第一單元第一課「買文具」,結合購物的情境初步認識生活中的小數,初步建立小數概念。第二課「貨比三家」,要建立小數大小的初步認識。第三課「買書」與第四課「寄書」的問題情境,是為理解一位小數加減運算的意義及演算法而創設的。前後這兩節課的區別在於,前者學的是一位小數的沒有進位的加法與沒有退位的減法,後者學的是一位小數的進位加法與退位減法。
第二單元第一課「對稱圖形」,讓學生先觀察、欣賞民間剪紙的藝術作品,再經歷「折一折、剪一剪」「猜一猜、剪一剪」等操作活動,逐步感知什麼是對稱圖形及其對稱軸;進而在直觀辨認圖形是否是對稱圖形的分類活動中,進一步體驗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讓學生在方格紙(釘子板)上畫(圍)出對稱圖形,用幾種基本圖形進行組合,擺出(構成)對稱圖形,從而初步形成對稱圖形的概念。第二課「鏡子中的數學」,向學生呈現生活中有趣的鏡面對稱現象,激發他們強烈的興趣和好奇心,發展他們的空間知覺。第三課「平移和旋轉」,首先結合生活中具體的實例,來感知平移和旋轉現象;進而通過區分物體的平移和旋轉兩類運動,描述見過的平移或旋轉運動等學習活動,以豐富關於平移和旋轉的感性認識;第四課「欣賞與設計」,通過欣賞與設計圖案的活動,感受圖案的美,體會平移、旋轉與對稱在創作圖案中的應用,為學生展示豐富的想像力與創造力提供機會,獲得創作圖案的初步經驗和體驗。
第三單元第一課「找規律」,讓學生通過計算,探索發現兩數相乘當其中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10倍時積的變化規律;掌握這一規律,兩個整十數的乘法就能口算得出結果。第二課「整理書」,結合「整理書」的問題情境,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沒有進位的乘法。第三課「電影院」,結合電影院有多少座位的問題情境,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進位乘法。
第四單元第一課要初步建立面積的概念。第二課,讓學生再量一量數學書封面的面積有多大?第三課「擺一擺」是探索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第四課「鋪地面」,學習面積單位的換算關系(進率)。
第五單元第一課「分一分(一)」 從學生熟悉的一個簡單的數學事實出發感受表示「一半」的方式其實是很多的。在這個基礎上才引入「一半可以用1/2來表示」,第二課「分一分(二)」,是對分數意義認識的進一步發展。第三課「比大小」,由於分數具有相對性,所以比較兩個分數大小就有一個必要的前提,即這兩個分數所表示的必須是同一(或相同)整體的兩個部分。第四課「吃西瓜」,結合小熊吃西瓜的情境,學習同分母的簡單分數的加減演算法。
第六單元第一課「獎牌給哪組」,結合讀兩組投籃比賽的統計圖,在討論該哪組獲勝的過程中,體會計算平均數的意義與必要性,進一步獲得怎樣利用統計圖表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體驗,發展學生的統計意識和應用意識。第二課「猜一猜」,讓學生體會在可能發生的事情中,發生的可能性還有大小的區別。
本班現狀:
本班現有學生48人,其中男生27人,女生21人,在籍生5人,借讀生43人。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習慣較好,能夠按照老師的要求,主動學習,包括主動預習、主動聽講與思考、主動質疑、主動完成作業,等等;也有一小部分學生缺乏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提不起學習的興趣,成績不理想。約有20人左右成績能達到A等,18人左右成績中等,另外10人成績中下。
(二)單元分析:
第一單元的題目是「元、角、分與小數」,使學生在元角分的情境中(如「買文具」「貨比三家」「買書」「寄書」)學習小數的初步知識。
學生在生活中對小數的感受主要是和元角分相聯系的,突出元角分與小數緊密聯系有助於發展學生對小數的理解,並滲透了解決問題的要求。
教師完全可以將這個單元設計成為一個「專題活動」。(教學小設計)
1、結合購物的具體情境,初步理解小數的意義,會認、讀、寫簡單小數。
用小數表示各個文具的價格,自然地引入小數。
初步理解小數的具體意義,體會小數與它所表示的實際的量的單位之間的聯系,會認、讀、寫簡單的小數。
可以引導學生將這些小數與以前學過的數比較,使他們發現小數都有小數點。
2、經歷探索如何比較小數大小的過程,能結合購物情境比較小數的大小。
留給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機會,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與合理性。
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的購物經驗,交流比較兩個小數(價格)大小的多種方法。(小討論)
鼓勵學生根據主題情境提出新的數學問題。教師可以從中選擇有挑戰性的問題,鼓勵大家嘗試解決。
3、會計算一位小數的加減運算,能解決一些相關的簡單問題。(與元、角、分密切聯系)
教材把解決問題的過程與學習加減法計算結合起來,以使學生體會學習計算的必要性,發展數學應用意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第三課討論的是一位小數的沒有進位的加法與沒有退位的減法,第四課討論的是一位小數的進位加法與退位減法。這兩節課都把探討小數加法的演算法作為重點,讓學生在理解並掌握小數加法演算法的基礎上,獨立去解決小數減法的演算法問題。
鼓勵學生獨立根據教材創設的主題情境,列出算式。然後估算大約一共花了多少元,再探索計算方法。
在多種演算法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不同演算法的共性,即相同單位(數位)的數才能相加。這也是小數相加時,小數點要對齊的根據。只要理解了這一點,小數加減就可以轉化為整數加減運算了。
為學生提供綜合應用本單元所學知識的機會,進一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數學的廣泛應用。
(教學小設計)
4、能運用小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並進行交流。
通過「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數」的實踐活動,感受小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存在(不拓展)。
可以向學生建議,用數學日記的形式記錄下自己在生活中發現的小數以及從事這個實踐活動的感受。
第一單元教學目標:
1、能結合購物的具體情境初步理解小數的意義,能認、讀、寫小數和簡單的小數;
2、經歷比較商品單價高低的過程,學會比較簡單小數的大小;
3、在具體的購物活動中,學會小數的簡單加減運算
4、會運用小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解決一些相關的簡單問題,與同伴交流,感受小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重點:理解小數意義,比較、計算
難點:比較小數大小,小數加減法
教學時間:3月1日-3月20日
第二單元 對稱、平移和旋轉
《標准》對這部分內容的定位
學生之所以要學習這部分內容,是因為現實世界中存在著大量有關圖形變換的現象,同時,圖形的運動也是人們認識空間與圖形的一個重要手段(圖形的性質、圖形的位置、圖形的運動、圖形的度量),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內容。
認識生活情境中的變換現象,從變換的角度欣賞圖形、設計圖案,體驗變換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是本部分內容學習的主要目標,這對於學生認識豐富多彩的現實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了解圖形之間的聯系,以及感受與欣賞圖形美都是重要的。
要充分為學生創設動手操作的機會,如「折一折」「剪一剪」「移一移」「擺一擺」「畫一畫」和「做一做」等,並鼓勵學生在操作中進行思考和想像。
1、結合實例,感知對稱、平移和旋轉現象。
「直觀認識——在操作中體會對稱現象的特徵——利用特徵(辨別、作圖、想像)」的過程
要挖掘和利用身邊豐富有趣的實例,使學生充分感知平移、旋轉和對稱現象,體現數學的文化價值。
第二課「鏡子中的數學」,向學生呈現生活中有趣的鏡面對稱現象,激發他們強烈的興趣和好奇心,發展他們的空間觀念。
教學時一定要讓學生動手實踐,不能只是「看圖說話」。最好,每人都准備一面小鏡子,按照教材中創設的活動要求進行操作,教師還可以創設其他的實驗活動。(教學小設計)
第二單元教學目標:
1、結合實例,感知身邊的平移、旋轉、軸對稱現象
2、通過觀察、操作活動,認識軸對稱圖形,並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的軸對稱圖形。
3、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
4、結合圖案的欣賞與設計的過程,體會平移、旋轉和軸對稱等圖形變換在設計圖案中的作用,培養對圖形的直覺能力和審美情趣
重點:認識軸對稱圖形,畫軸對稱圖形
難點:畫平移圖形
教學時間:3月21日-34月10日
第三單元教學目標:
第三單元 乘法
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表內乘法、兩位數乘一位數等演算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乘法的。
《標准》對計算的具體要求:
1、經歷從實際情境中抽象出運算的過程,關注對運算意義的理解。
2、重視估算,能估計運算的結果。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它也有利於人們事先把握運算結果的范圍,是發展學生數感的重要方面。
3、鼓勵運算方法的多樣化。
應當鼓勵與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並為學生提供交流各自運算方法的機會。通過互相交流,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
4、掌握基本的筆算技能,避免繁雜的運算(兩位數乘兩位數,每分1~2題)。
5、利用計算器解決實際問題和探索規律(第二學段)。
6、根據問題情境選擇適當的運算方法。
當學生為了求得一個問題的答案而需要進行計算時,他應該意識到需要選擇方法:如果一個近似答案就足夠了,那麼他應該進行估算。如果需要精確答案,那麼必須選擇合適的程序。許多問題通過心算就可以解決;如果有些計算不太復雜,那麼應該利用筆算解決它們;對於比較復雜的計算,應該使用計算器。
7、運用數與運算解決實際問題,並驗證結果的合理性。
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沒有進位的乘法。鼓勵學生從主題圖中獲取信息,並抽象出算式。
鼓勵學生進行估算,並交換各自的方法。(可能的方法)
需要探索如何進行精確計算,並交流各自運算的方法。(演算法多樣化的討論)
應讓學生理解豎式乘法每一層計算的含義。
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進位乘法。首先需要理解問題情境的意義,並鼓勵學生提出數學問題。
提高了對估算的要求,即要求學生能解釋自己估算的方法和過程。
對於「這個電影院一共有多少座位」的計算,應該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因為本課的演算法與上一課類似,所不同的是需要提醒學生在計算過程中注意進位問題。
1、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知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是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2、獨立思考、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經歷估算過程,體驗演算法多樣化,並與同伴交流、解釋估算或演算法過程;
3、能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並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重點:兩位數乘兩位數
難點:兩位數乘兩位數
教學時間:4月11日-5月4日
第四單元教學目標:
1、結合實例認識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2、體會並認識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頃),會進行簡單的面積單位的換算;
3、探索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重點:認識面積、面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
難點: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
教學時間:5月7日-5月25日
第五單元 分數
1、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分數的過程;結合具體情境和直觀操作,對分數有初步的認識。
使學生經歷運用自己的符號進行表示到運用數學符號進行表示的過程(小討論)。
進一步體會1/2的含義,體會不僅可以表示半個蘋果,還可以表示半片樹葉、半件衣服、半張紙等。
教材又設計了大量操作與描述活動,使學生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認識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初步掌握簡單分數的寫法和讀法。
對分數意義認識的進一步發展。分數表示的是整體的一個部分,而這個整體的內涵是豐富的。單位1是一個整體,由許多事物組成的集合也是一個整體,從而運用分數可以描述現實世界的許多現象。
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感受相同的分數,如果對應於不同的「整體」,那麼它們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是不同的。
2、經歷比較分數大小的過程,能比較簡單分數的大小(分母相同或分子相同,分母不大於10)。
比較簡單分數大小的方法,主要是藉助圖形的直觀,這符合初次認識分數的三年級學生的思維發展階段,同時體現了形數結合的思想。(教學小設計)
3、結合具體情境和實際操作,探索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分母是10以內的)。
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習分數加減計算,有助於學生理解分數加減的實際意義,體會學習它的必要性。在探索分數加減演算法時,藉助圖形直觀,算理和演算法就不難被學生理解和掌握;而「數形結合」本身也是解決問題的重要策略。
這是個具有實踐性和挑戰性的活動。「想一想」中要用到分數的知識。七巧板又變成了研究分數加減法的學具了。
一定要鼓勵學生親手製作七巧板,這不僅能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更能使他們藉助操作完成「想一想」中的問題。
第五單元教學目標:
1、能結合具體情境與直觀操作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能認、讀、寫簡單的分數;
2、經歷比較分數大小的過程,能比較簡單分數的大小;
3、會計算同分母分數(分母小於10)的加減運算,
4、能運用分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能解決一些相關的簡單問題,並進行交流
重點:理解分數意義,比較分數大小,同分母分數加減法
難點:比較分數大小,同分母分數加減法
教學時間:5月28日-6月15日
第六單元教學目標:
1、通過豐富的實例,了解平均數的意義,體會學習平均數的必要性,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為整數);
2、能夠列出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
3、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4、能對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並和同伴交換想法;
5、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能和同伴交換自己的想法。
重點:認識、求平均數,了解可能性的大小
難點:認識、求平均數
教學時間:6月18日-6月25日
三年級下冊數學德育主線和主線問題
李雋
第一單元:
買文具:
德育主線:不亂花零錢
主線問題:什麼樣的數是小數,怎樣讀寫小數?
貨比三家:
德育主線:培養節約意識
主線問題:怎樣比較小數的大小?
買書:
德育主線:培養熱愛讀書的好習慣
主線問題:怎樣計算不進位、不退位小數加減法?
寄書:
德育主線:幫助他人、關心他人
主線問題:怎樣計算進位、退位小數加減法?
第二單元:
軸對稱圖形:
德育主線:培養愛美情趣
主線問題:什麼是軸對稱圖形?
鏡子中的數學:
德育主線:生活中的儀表美
主線問題:鏡像的特點是什麼?
平移和旋轉:
德育主線:節約用水,愛護物品
主線問題:什麼是平移,什麼是旋轉?
欣賞與設計:
德育主線:發現美、創造美
主線問題:由哪個圖形平移、旋轉得來?
第三單元:
找規律:
德育主線:養成不挑食的好習慣
主線問題:怎樣計算乘數是整十數的乘法
住新房:
德育主線: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主線問題:怎樣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不進位乘法
電影院:
德育主線:遵守公共秩序
主線問題:怎樣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進位乘法
第四單元:
什麼是面積:
德育主線:樂於與同伴合作、互助
主線問題:什麼是面積?
量一量:
德育主線:激發學生對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主線問題: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擺一擺:
德育主線:愛護花草樹木
主線問題:怎樣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鋪地磚:
德育主線:實踐出真知
主線問題:怎樣進行面積單位之間的換算?
第五單元:
分一分(一)
德育主線:領會分享的意義
主線問題:什麼是分數?
分一分(二):
德育主線:和夥伴們友好相處
主線問題:什麼是分數?
比大小:
德育主線:滲透謙讓的美德
主線問題:怎樣比較分數的大小?分幾種情況?
吃西瓜:
德育主線:滲透尊老愛幼的美德
主線問題:怎樣計算同分母分數加減法?
第六單元:
比一比:
德育主線:遵守比賽規則
主線問題:什麼是平均數?怎樣求平均數?
猜一猜:
德育主線:實事求是地記錄生活的點點滴滴
主線問題:體會生活中的可能性
⑸ 如何製作三年級數學教具討論
首先需要一個學具盒。
打開學具盒後,可看到盒子里有很多數學的教學組件。
製作步驟:
1,把平面圖形都拿出來擺放在紙上,家長可以要孩子數出三角形有多少個,正方形有多少個,圓形有多少個,並向孩子提問,圓形比三角形少幾個。
2,把立體的幾何體也取出來,讓孩子識別正方體、長方體、球體、圓柱體、圓錐體,並讓孩子數數幾何體的數量。
3,把盒子里的小木棒取出來,父母可以讓孩子做簡單的加減法,可以用小木棒數數或是擺出數學的加法或減法的列式計算。
4,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學具盒上的小算盤,要孩子認識數字的個位是從右邊起,十位是在左邊,上面的珠子可以撥動,旁邊的時鍾可以用來學習時間。
5,當學完學具盒後,父母要告訴孩子自己整理學具盒,把各自的教學零件放進去,這還可以學會整理,通過使用,孩子過一段時間數學能力就得到提高了。
⑹ 怎樣進行小學數學實踐性作業的設計思路
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數學課程標準的重要目標之一,設計數學實踐性作業,組織指導學生開展數學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實踐性作業設計的目的、原則、類型、組織指導與評價建議等五個方面談幾點粗淺看法。
一、實踐性作業設計的目的
1、讓學生在實踐性作業中獲得對數學良好的情感體驗
現代教學理念強調學生學習數學,要能積極地參與生動直觀的數學活動,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對與數學有關的事物產生興趣。教師要選取與生活密切聯系的素材作為數學實踐性作業,讓學生經歷操作實踐過程,通過合作交流,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逐步形成用數學眼光觀察事物的意識和興趣。
如,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測量」這一單元,教材安排了估一估,量一量,說一說的實踐活動:測量鉛筆、書、凳子以及自己的肘的長度再與同伴交流。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量出自已的一拃、一步和一庹大約是多長。一拃大約長( )厘米,一步大約( )厘米,一庹大約長( )米( )厘米。讓學生在以上實踐性作業中體會到量物體需要選擇相應的工具來測量,同時還很有興趣地感受一種奇妙的現象:「身上有尺」。知道這樣的尺在日常生活里可以用來估測。再如,三年級學習了「對稱、平移和旋轉」這一知識後安排的實踐活動:①收集一些圖案,在小組內說一說。②用紙剪出一個你喜歡的圖形,通過平移或旋轉繪制一幅圖案。讓學生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對稱、平移和旋轉的形成,感受圖形的內在美,在欣賞漂亮的圖案時,與同伴分享「創造」美的愉悅。
2、讓學生在實踐性作業中獲得對數學知識的體會和理解
數學學習是一個數學活動的過程,數學教學必須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通過一些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獲得數學活動經驗。
如一年級上冊在學生學習了「認識物體」以後,可安排「動手搭出你喜歡的東西」這一實踐活動。讓學生參與「摸一摸」、「滾一滾」、「堆一堆」「說一說」等活動,在合作交流中體會平面與曲面的區別。這樣的活動有助於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一些特徵。再如「可能性」的教學,准備一些黃球、紅球、白球等。通過摸球,來進行統計和驗證自己的估計與猜測,進一步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3、讓學生在實踐性作業中發展應用意識
數學在現實世界裡有廣泛的應用。數學教學就是要使學生通過數學學習活動,主動地從數學的角度去解決一些現實的問題,感受數學的價值與作用,形成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結合現實生活場景安排一些實踐性作業,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推理,在實際情境中主動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如學習了「圓柱的表面積和體積計算」這一知識後,可設計這樣的作業:①收集生活中常見的設計精美的圓柱形的包裝盒,開一次展覽會,從中鑒賞幾何形體及圖形美;②找些圓柱體的食品盒,測量計算出它們貼一圈商標紙的面積;③找一些圓柱體實物,分別測量它們的表面積和體積或容積;④社會調查,收集生活中人們常用圓柱體容器的數據信息,並記錄下來;⑤用一塊長31.4厘米、寬15.7厘米的長方形紙板,製作一個高5厘米的圓柱體,請你寫出自己的設計方案,並用圖表示出來。通過以上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應用知識的能力。
4、讓學生在實踐性作業中感受研究問題的策略和方法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其中包括用數學的方式和方法去研究問題的策略,提高學生的數學策略水平。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學習和體會數學策略和數學方法,還要重視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應用所學數學方法,探索和掌握一些研究問題的策略方法。如:在家或學校栽一盤蒜苗,每3天測量一次蒜苗的高度,並做好數據的記錄。讓學生感受「實驗——統計——結論」的研究問題的策略和方法。
二、實踐性作業設計的原則。
1、趣味性原則:數學活動的趣味性是指數學活動生動有趣,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通過練習能取得事半功倍效果。實踐性作業應該認真選擇適量的、有代表性、趣味性和富有生活氣息、充滿時代感的作業。通過實踐性作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增強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和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如四年級學習了估算後安排實踐作業:你所在地區的最高建築物有多高?它的高度大約相當於幾個教室的高度?大約相當於多少個學生手拉手的長度?還有什麼辦法可以形象地描述這一高度?
2、探索性原則:兒童與生俱來就具有一種探索的慾望,富有挑戰性、開放性的問題,能激發他們探索數學知識的慾望,實踐性作業應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思考價值,要能夠激發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如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後,設計實踐性作業:小明家的廚房要鋪地磚,有兩種設計方案。方案一:每塊5元,邊長為2分米;方案二:每塊7元,長為3分米,寬為2分米。①用第一種地磚鋪需180塊,你知道這個廚房的面積是多少嗎?②用第二種地磚鋪需要多少塊?③用哪種地磚比較便宜?
3、應用性原則:實踐性作業的設計要考慮學生的經驗,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的綜合應用。如:學習「空間與圖形」的計算後,可實地測量操場的面積或對生活用品進行估測;熟練了數的運算後可開展有關價格與購物的活動;學習了「小數乘除的知識」後,可以組織學生調查、咨詢、收集有關電話、手機話費等方面的信息,運用小數乘除法的有關知識及折扣知識解決有關話費的系列問題等。
三、實踐性作業設計的類型
1、調查類:調查可使學生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訓練學生應用數學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具有應用數學的意識,真正體驗到數學是有用的。
如:①一個滴水的龍頭一天會浪費 水。調查一下水價及你自己家每個月的用水量,計算一下按照這個滴水速度,一個滴水的龍頭一年浪費的水夠你家用多久?
②調查你們組的同學每天睡多長時間
時間
不到10時
達到10時
人數
引導學生運用以前收集、整理數據的方法進行調查,對統計結果進行分析,如這個年齡段的大多數孩子每天的睡眠時間為多少,睡眠時間與成績、身體的好壞有沒有關系等等。
在小學數學教材中讓學生調查的素材很多,如:儲蓄的利息、商品的價格、乘車的時間等都可組織或按排學生去調查,在調查中獲取有關信息。
2、操作類:操作可以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把學生推向思維活動的前沿,使學生得到自主探索、主動發展的機會。教師應盡可能創造操作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操作活動的過程中去思維、去探索、去學習。
如: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後,可設計「包裝磁帶盒」的實踐題:給每個學習小組提供4個磁帶盒,讓學生解決包裝問題:4盒磁帶可以怎樣包裝?怎樣包裝更省包裝紙?讓學生通過現場操作,加深對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認識和理解。
3、實驗類:實驗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自己動手的探究活動。通過實驗可以鞏固知識點,拓寬知識面。教師在課內外巧妙設置有一定難度而通過努力又能解決的實驗課題,可以激發學生不斷探索、求知的強烈慾望,促進他們知識向縱伸發展。
如:①把幾十粒黃豆泡在水中,一天後將水倒掉,蓋上一塊濕布。②待黃豆發芽後,選擇一顆豆芽測量長度並記錄。③填入下表,並製成統計圖。
豆芽生長情況統計表:
時間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第六天
第七天
豆芽長度/毫米
統計圖(略)
4、應用類:學習的最終目的在於應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鞏固知識、開啟心智、訓練思維、發展能力。如學習了「圓柱的表面積和體積計算」這一知識後,可設計這樣的作業:一位農民伯伯有一張長方形的席子,准備把它捲成一個圓柱體放稻穀(接頭處不算)。要使它放的稻穀最多,請你以這張長方形席子為例,為他設計一個方案。①底面周長為( ),高( )(取整厘米數);②求一求它的容積;③從中你發現了一個什麼規律?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教學時,教師要盡可能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設計應用性的實踐題;可以從報紙、電視、廣播、廣告牌中發現數學信息,盡可能設計形式多樣的實踐題,可以是文字的、圖表的、聲音的;鼓勵學生接觸各種實際問題,參加課內外數學實踐活動。
四、實踐性作業的組織與指導
1、組織指導學生在具體的行動中經歷實踐活動的過程。
數學實踐性作業應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綜合應用數學思想、思維方法和知識技能去解決問題。教師要讓學生知道為什麼做,應該怎麼做,怎樣做得更好,讓學生在具體的行動中經歷實踐活動的過程。
例如:教學「數據的收集和整理」,課前可布置學生到公路旁,要求他們記錄5分鍾內通過的機動車輛的次數、車輛的型號、牌照類型。第二天上課時讓學生先談談前一天收集到的數據,再談談是如何記錄這些數據的?接著,研究收集、整理數據的方法。這樣,讓學生在調查中獲取真實的原始數據,由此分析現有公路能否適應當地經濟發展的需要,當地開放的力度等方面的情況。通過以上的組織指導,學生在具體的行動中經歷實踐活動的過程,感受到數據的收集和整理是十分必要的,從而在腦子里形成這樣的意識:數據可以幫助我們制定策略,同時培養學生關注信息的意識。
2、組織指導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動中提高應用能力
數學實踐性作業和其他學習活動一樣,要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為主,以學校、家庭、社區、社會、自然界為活動場地,讓學生在實踐性作業的活動過程中主動地去觀察生活、獨立思考問題、自主地應用數學知識、方法、思維去研究和解決問題。特別是一些需要學生合作探究的問題,要求學生圍繞共同研究、解決的問題,明確具體要做的工作,學會分工負責;共同提供需要的資料和工具,學會資源共享,以促進合作成功,榮譽共享。
例如,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後,可設計一道策略開放性的實驗題:「設法測量一個土豆的體積」。實驗前先要求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如將土豆放進盛有水的長方體容器中,間接測量;也可將土豆切成規則形體估計體積;也可將土豆煮熟再壓成長方體來計算等。然後,再根據提出的方案進行實驗,尋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這樣進行實驗對比,每位學生不僅可以鞏固長、正方體體積的計算,而且提高其思維水平,促進學生運用知識解決生活問題能力的發展。
3、組織指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提高創新能力
課程改革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教師要精心設計具有挑戰性、探索性、開放性的數學實踐性作業,組織指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提高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例如,教學「元、角、分」之後,給學生設計一份作業:①請你調查下列物品的單價,並記錄: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②班級用100元買以上體育用品,你准備怎麼買?這種問題答案開放的實踐題,學生可根據需要,錢數的可能性,作出各種不同的合理選擇,老師只要根據具體情況作出具體評價,就能激發學生參與興趣,促使學生從多方面思考問題,培養創新應用能力。
4、組織指導學生在操作中探索知識、體會數學的價值
操作可以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把學生推向思維活動的前沿,使學生得到自主探索、主動發展的機會。教師要組織指導學生在完成數學實踐性作業中加強實際操作,讓學生在操作中探索知識、體會數學的價值。
例如,教學「克的初步認識」一節課,可安排學生動手操作活動:(1)用彈簧稱或電子稱稱一稱2分的硬幣(約1克),然後親手掂一掂,感受1克實物的重量;(2)要求學生稱出1克黃豆,數數約有幾粒(4—5粒);再要求數出4—5粒黃豆用手掂一掂。充分感知「克」,反復體驗1克的重量後,讓學生擴展到幾克、幾十克重量的認識操作中去。課後要求學生找一些物體稱一稱、掂一掂、估一估。這樣,讓學生在操作中探索,反復體驗,正確理解度量單位。再如,教學面積單位時,可要求學生動手去量一量,比一比單位面積的大小,或用紙剪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紙片,在地上畫出1平方米的地面,反復對課桌面、黑板、教室的牆或地面面積進行測量或估算,讓學生在操作中探索知識、體會數學的價值。
五、實踐性作業的評價建議:
評價是數學實踐性作業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對實踐性作業起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是達成作業目標的重要環節和手段。實踐性作業的評價要明確目的,落實內容,要考慮方法手段。
1、要明確實踐性作業的評價目的。
數學實踐性作業的評價,是全面了解學生在作業過程中的學習狀態,激勵學生的學習,促進學生的發展。具體包括:(1)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綜合應用數學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和生活中的具體事物和現象,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增進對數學的理解,體驗實踐的價值。(2)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與人合作、交往,學會理解,學會與人共同生活。(3)促進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策劃能力,學會做事,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4)促進學生對學習與生活關系的理解,體驗生活世界處處蘊含著豐富的數學知識,拓展學習數學的視野和獲取知識的空間,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
2、要落實實踐性作業的評價內容。
數學實踐作業的評價內容,既要關注學生完成作業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在實踐性作業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具體進步與發展。具體包括:(1)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感態度。(2)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與方式。(3)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觀察、分析、實驗、研究中綜合應用數學知識的程度。(4)學生在作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創新精神。(5)學生在作業過程中的自身體驗。(6)學生在作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計劃性。
3、要把握實踐性作業的評價手段和方式。
實踐性作業的評價手段和方式主要有:①觀察;②收集;③展示;④訪談;⑤問卷等。
4、實踐性作業評價要注意的問題。
(1)評價要注意導向性。導向性是指數學實踐性作業的評價,應該注意引導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興趣性,參與活動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參與活動的計劃性、操作性、監控性和參與活動的創造性。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性作業,使自已獲得具體的進步和發展。
(2)評價要注意差異性。學生學習數學的水平客觀地存在差異,學生參與數學活動、完成實踐性作業也同樣具有差異性。因此,要用不同的要求去評價不同的學生,才能發現學生的進步與變化,才能更好地激勵每個學生積極主動地完成實踐性作業。
(3)評價要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數學實踐性作業的評價,教師採用定性或定量描述的形式對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情感態度,實踐活動的過程,參與實踐活動的方式,綜合應用所學知識的程度,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自我體驗和計劃進行評價。定性描述的語言,應以肯定鼓勵為主,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總之,實踐性作業的設計要結合本班學生實際,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以活動、探索為主線,以多樣化的形式呈現。讓學生通過實踐性作業,獲得一些數學活動的經驗,了解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簡單應用,初步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通過數學實踐性作業,了解數學與生活的廣泛聯系,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獲得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通過實踐性作業,全面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不僅能復習鞏固知識,更能探究實踐、體驗過程、培養情感、發展能力。
⑺ 數學驗算怎麼做三年級
計算並驗算:是先列豎式計算,然後在列相反的豎式驗算。比如說加法就要減法驗算,除法需要乘法驗算。計算A+B=C,驗算C-B=A。
要點:
1、末位對齊。
2、用下面乘數的個位與上面的兩位數相乘,積的個位與下面乘數的個位對齊。
3、用下面乘數的十位與上面的兩位數相乘是,積的個位與下面乘數的十位對齊。
4、將兩次算出的積相加。
三年級數學知識點:加減法的驗算知識點
(1)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加減法驗算方法的數學依據和意義,並熟練掌握加減法的驗算方法。
(2)能選擇恰當的方法對加減法進行驗算,並逐步養成對自己的計算進行驗算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