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學數學一年級應用題如何教學
一年級學生年紀還小,也沒脫去貪玩的天性,喊禪那麼對於小學數學教師來說,要如何進行小學數學應用題的教學呢?我整理了 一年級數學 應用題 教學 方法 ,希望對你有幫助!
小學數學一年級應用題教學方法一:聯系生活實際,合理運用“+、-”符號
現在的小學生,經歷了幼兒園生活,已有一定的數學活動 經驗 ,對於“+、-”符號都有或清晰或模糊的意識,為使他們能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正確運用“+、-”符號睜型,有意識地建立符號意識,我在教學北師大版小學一年級數學第一冊第三單元時,便開始灌輸加法與減法的概念,讓學生明確知道加法就是把數字合起來,而減法則是除掉了一部分,讓學生清楚什麼時候用“+”號,什麼時候用“-”號。在理解加法與減法的意義的基礎上,再聯系生活實際,舉一些常聞樂見的簡單實例,例如“樹上有3隻小鳥,又飛來2隻,現在樹上有幾只小鳥?”、“池塘里有6條魚,遊走了3條,池塘里還剩幾鄭早塵條魚?”在這些容易理解、帶有趣味性且數字較小的實例中,學生接受起來輕松又愉快,同時體會出在何時具體情況下用加法或減法,合理運用“+、-”符號。我個人的經驗是在每節課的開始3-5分鍾都是舉一些以上類似的實例,長期積累,真正讓學生能靈活地由生活體驗聯繫到加減法,從加減法反饋出生活體驗。
小學數學一年級應用題教學方法二:比較兩數大小,科學運用“+、-”符號
在理解加法與減法的意義,並學習“>、<、=”之後,我又通過比較兩數大小,大或小多少,讓學生科學運用“+、-”符號。如:一行蘋果8個,一行草莓5個,問:誰多?多多少?在這里,要讓學生認識到在問題裡面出現比較多少時,一定要用減法,在這一類的應用題教學時,我採用一段 順口溜 ,“問題里,比多少,用減法,多減少”,在學生熟背順口溜的基礎上,我所教過的學生在後來碰到性質相同的較復雜一些的應用題,如:奶奶養了25隻母雞,12隻公雞,公雞比母雞少多少只?“學生們便能准確地列出算式。在這類的應用題教學時,一定要強調是在問題里提出比多少,而如果是條件里出現的比多少的話,則就是不同的情況了,必須要讓學生分清這兩者之間的區別,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只有在深入理解並准確解決在問題里求比多少的情況之後,才能駕輕就熟地解決條件里出現比多少的應用題,學生的思維會得到極大的提高。
小學數學一年級應用題教學方法三:提出數學問題,深化運用“+、-”符號
義務 教育 小學數學新教材指出:“良好的學習習慣並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只要求學生上課坐好、舉手發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敢於提問、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樂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等內在的學習品質。”教師在學生透徹理解加法與減法的意義,並能准確地解決一些簡單的應用題後,要引導學生根據相應的條件來提問題,在這里,剛開始可以天馬行空一些,讓學生自由發揮,但在熟練之後,老師可以考慮設關卡了,明確要求學生提關於加法的問題或關於減法的問題。例如在北師大版小學一年級第二冊21頁第4題時,題目里有三個條件:橘子30個、蘋果50個、梨40個,要求學生提出數學問題,我便採用了這種辦法。明確要求學生先提關於加法的問題,再提出關於減法的問題,在這里要區分“和”與“比”的准確運用,由於一年級的學生語言組織能力較差,容易混淆個別關鍵的字詞,常常會出現“某某比某某一共有多少?”之類的常規錯誤,在這里,老師一定要耐心講解,不能操之過急,讓學生透徹理解“和”與“一共”關聯,而“比”與“多或少多少”關聯。在此基礎上,學生便能運用准確的語言提問,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的思維,以後碰到相應的應用題也能很快列式解答。
小學數學一年級應用題教學方法四:培養審題能力,熟練運用“+、-”符號
一年級的學生耐心差,容易忽略關鍵性的條件,經常出現看一部分條件便急於下筆列出算式的不良情況。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一定要訓練學生審題。訓練學生審題的第一步,從培養學生良好的讀題習慣做起,速度由慢而快,先可考慮老師帶著學生讀題,然後慢慢放手,讓學生自主讀題,遇到不認識或者不理解的字詞時老師適當提示。在讀題過程中,讓學生把題中的條件和問題分別用“”與“”劃出來,然後根據要求列出算式,進行正確解答。在教學中,還要讓學生認識隱蔽的條件或者多餘的條件,培養學生遇到問題時能抓住最本質的數量關系進行分析、計算的能力。例如北師大版小學一年級第二冊50頁第4題:“爺爺有50元錢,他買了1副9元的眼鏡和1個25元的杯子,用去多少元?”在學生讀題後,老師要提醒學生注意,這道題里的50元與問題沒有關系,屬於多餘的條件,解題時不用考慮,這樣學生便知道用去多少只與9元的眼鏡和25元的杯子有關。再如:“馬路兩邊都種了25棵樹,馬路上一共種了多少棵樹?”學生讀題後,老師要引導學生思考,找出隱蔽條件:兩邊都種了25棵樹,從而明確這道題的意思就是求2個25棵是多少。
《小學數學課程標准》講到:“人人都要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我在對待學生學習方面的要求便是從此點做起的。我班有兩名思維比較慢的學生,我降低了對他們的要求,總是採用鼓勵式的教學態度,從不批評他們,總是盡可能找到他們身上微弱的閃光點來進行放大,因為孩子都有積極向上的心態,而且有一顆敏感的心靈,老師的態度決定著他們對待學習的興趣,如若總是批評,他便會在小小的年齡對自己失去信心。我覺得我所採用的鼓勵式教學方法對這兩名學生的教育是成功的,經過將近一年時間的數學學習,他們的成績並不比其他的學生差多少,亦訓練了相應的思維能力,在遇到他們難接受的問題時,我總是利用課余時間找他們多練習幾遍,所謂熟能生巧,他們的成績一直能跟上大部隊。
『貳』 一年級的數學題怎樣做怎樣圈
第一步,家長要明白在孩子小的時候,你跟他說道理只能讓他聽個似懂非懂,只有讓他自己去做才能將事情真正的做好。還有,學習從來就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無論做什麼都要有耐心,不要輕易的打罵孩子,那樣只會疏遠你和孩子的距離。
第二步,學習數學不一定非要反復的拿著紙和筆來計算,對於孩子而言,搞笑的動畫片遠比學數學更有興趣。所以要將學習數學當作來看動畫片一樣,讓孩子主動地探求數學的奧妙。
第三步,小學數學很簡單,無非加減乘除,以及一些簡單的邏輯運算,我們要做的便是讓孩子熟練地去掌握,而這個過程並不是簡單地反復,要化被動為主動,即讓孩子自己深刻明白其中道理
第四步,在孩子明白簡單的阿拉伯數字和加減乘除符號後,相應的教學就可以開始了,凡物皆可以用數字來表達,家長可以利用周圍的一些簡單事物來向孩子闡述數的外在表現,比如一個蘋果再加一個蘋果那就是兩個蘋果,這就是1+1=2的外在表現了。
『叄』 一年級數學題目不會做怎麼辦
主要是兩個問題,一是家長不會,進而不會輔導孩子;二是孩子自己不會。
對於第一個問題,我覺得是思考方向錯了,因為家長的任務就是不需要具體輔導孩子的數學知識,因為家長的方式方法可能過時了,知識也過時了猛悄,還可能輔導錯誤!所以家長的任務就是教會孩子如何做人做事,多多聽老師的話,不懂的問題就在學校問老師,在學校解決學習的問題。
第二個問題,孩子數學不懂怎麼辦,重點說一下這個。
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老師布置的作業有沒有按時完成,不要說什麼要引導孩子培養他們的興趣,不要給孩子壓力什麼的,我們有的時候都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做什麼是對的額,就別說孩子了,當然可以發掘孩子課外的一些興趣。
本身小學生的老師布置的作業就不是很多,如果白天學的東西(尤其是剛剛接觸),沒有通過作業鞏固的話,很容易忘掉,家長多用點心檢查下孩子的作業,可以檢驗下孩子上課有沒有認真聽講,當然家長就塵察不要給孩子買什麼課外習題什麼的,沒必要。
明確孩子的上課狀態
跟代課老師聯系下,看下孩子上課時的狀態,現在哪有什麼笨孩子,題目做不好說明知識點沒掌握,如果孩子沒認真聽講,可以讓代課老師留心下,在家的時候自己就多引導引導孩子。
根據我的經驗,一年級的時候語文要比數學更關鍵,因為一年級數學中的內容孩子基本上都接觸過,無非就是注意下加減運算。而語文一年級就學拼音,而且無論是小學階段,還派知茄是以後的中考高考,拼音這一塊也是很多學生過不去的坎,包括我們現在都有一些字發音不對、拼不準。如果可以的話,放學回去可以給孩子報報聽寫(寫的對與錯,可以用一些獎勵或者懲罰的方式來吸引孩子)
『肆』 一年級的數學題怎麼做
具體回答如下:
40-39+38-37+...+24-23+22-21
=(40-39)+(38-37)+......+(24-23)+(22-21)
=1+1+....+1+1
=10
減基核明法計算:
幾個數的和減去一個數,可以選氏豎其中任搏告一個加數減去這個數,再同其餘的加數相加。例如:(35+17+29)-25=35-25+17+29=56。
一個數連續減去幾個數,可以先把所有的減數相加,再從被減數里減去減數相加的和。例如:276-115-85=276-(115+85)=76。
『伍』 如何提高小學一年級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首先要將數學的基本運算融入在生活的不經意處,使腔虛孩子對基本運算的熟悉程度達到較高的水平,這樣可以使孩子在考試時初步建立自信。接著可陪圓伏以找一些孩子感興趣的問題,如撲克牌問題,讓孩子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有了自信與興趣後,能力的提高指日可待,不成問題。
望採納|( ̄3 ̄蘆攜)|
『陸』 一年級孩子數學學習中總會出現低級錯誤,這該怎麼辦
「孩子總是錯低級錯誤的問題」,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家長不必太在意。不知道家長有沒有類似的經歷,我小孩上學時就發生過多次:明明會做的題目,卻眼高手低,做錯了。考試過後,那個後悔啊!家長該怎麼辦呢?我們要調整心態,所有的失分都是孩子能力還需加強的點。它的產生一定有背後的原因,不要輕易歸因於不該錯的錯了,又粗心了。我認為,這是在進行錯誤認識是一種極不負責任的態度。
『柒』 如何輔導一年級小學生學好數學
輔導一年級小學生學好數學,要對小學一年級數學的教育內容,作一番認真地學習與分析,並要根據小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採用與學校老師大體一致的方法,方能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
1、擺學具學:
如5的組成,先拿出5個圓片,然後有規律的分擺圓片 ,後2個是前2個交換位置得到的只要記住前2個就可以了,因此,10以內各數的組成與分解的學習都可以採用這種方法,有規律的分擺,有規律的記憶。
2、用游戲記:
在孩子通過擺學具得出10以內數的組成與分解後,可採用一些游戲的方法,讓孩子加深印象,達到熟練的目的。如對手指、對口令、拍手等。這些方法,可在平時走路、睡覺前夕,經常化的練習,使孩子達到脫口而出的目的。
一年級數學的內容及要求
1、1—10各數的認識,寫法和加減法:包括實物圖,數10以內的數,1—5各數的認識和寫法,5以內的加法和減法,0的認識和寫法,加0減0和得數是0的減法,6至10各數的認識和寫法,10以內的加法、連加、連減式題。
2、11—20各數的讀法和寫法:包括數11—20各數,十和幾組成十幾,11—20各數的讀法和寫法,鍾面整點的認識。
3、2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減法。
4、認識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初步認識及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
『捌』 如何解決小學數學一年級排隊問題
運算口訣:
1、已知部分求整體(用加法):兩個有幾,兩數相加再加一,兩個第幾,兩數相加再減一,有幾第幾,兩數相加不算一。
2、已知整體求部分(用減法):兩個第幾,大小相減再減一,從幾到幾,大小相減再加一,一共第幾,大小相減再加一。
必須要弄清排隊的順序、方向及作為標準的人(或物)的位置。在計算總人數的時候,作為標準的人(或者物)如果計算了兩次,就要減去1;如果沒有計算,反之要加上1.既不能重復,也不能遺漏。
解決這類問題的關鍵:巧用畫圖法,找出重復的部分再解答。先來給大家詳細總結排隊問題所涉及到的知識碼鏈點:
要素:
(1)方向:前後、左右、頭尾。
(2)關鍵詞:有幾個、第幾個、A和B之間、從A到B。
方法:(1)定方向 (2)定位置 (3)標條件和標問題(4)看圖列式。
例題:
1、前面有4個人,後面有3個人,一共有多少人?
在小學一年級的數學課程中,通常會對孩子們考察一類亂臘與生活結合遲陪孫緊密的數學問題,那就是我們常說的排隊問題。這類問題的學習可以培養孩子們的數形結合能力,運用畫圖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玖』 一年級下冊數學如何教學解決問題的困惑
一年級下冊數學如何教學解決問題的困惑?一年級的學生處在智力和思維發展的基礎階段,對於抽象的東西,沒有形成正確的認識,即使簡單的問題也不一定能做對。今天,朴新小編得大家帶來數學教學方法。
教學解決問題一
1.要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
常言說,習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只要學生能養成自己讀題、找問題的習慣,就不怕學不會如何去解決問題。一年級的問題都是從看圖列式到圖文應用,再到文字應用。做這類題時,要教會學生看圖、讀題,弄懂題目傳達的意思,讓學生學會列算式解答。剛開始他們會有點不適應,但經過老師一段時間的反復講解、刻苦操練,學生會發現其實一點也不難。解題的首要工作就是理解題意,讀懂了題意就等於題目已經做出了一半。因此,審題必須認真,絕不能敷衍了事。
2.要學會分析數量關系和熟悉常用題型的思路
數量關系是指解決問題中已知數量與已知數量、已知數量與未知數量之間的關系。這里會碰到迷惑我們的數據 (對我們解決問題無用的數據),只有弄清楚題目中的數量關系,才能把數學問題轉化為數學算式,通過計算算出答案。所以筆者覺得要特別重視解決問題中的數量分析工作。
3.培養學生時常檢查的習慣
一年級的孩子普遍馬虎,經常會看錯題目、算錯答案、忘記作答,所以老師平常要多叮囑他們列好算式,算好答案以後再認真檢查一遍,然後才可以作答。在作答的時候,筆者會這樣跟學生說,要解決的問題照樣子抄寫,但裡面的「幾」或者「多少」要改成所求問題的答案,最後把問號改成句號,才算大功告成。
教學解決問題二
一、教師應在具體情境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小學一年級學生好動厭靜,缺乏長久地觀察事物的能力。教師要指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體察生活,用數學的語言描述問題,用數學的思維解決問題。例如看圖題,可以讓學生在整體感知圖意的基礎上,通過自己動手擺一擺、教師動手演示或電腦的動態演示等方式還原問題產生的具體情境,如此化靜為動,有助於學生通過具體的情境正確地理解抽象的圖意,有助於學生運用數學的語言准確地描述圖中蘊含的信息。具體做法有三步。一是讀圖。看清楚圖中敘述了一件什麼事,這件事情的發生、發展和結果如何。二是篩選。收集有用的數學信息,明確要解決的問題。三是表述。用正確的數學語言表述圖意。
二、教師應幫助學生掌握綜合法和分析法
綜合法和分析法是解決問題時兩種常用的基本的思維方法。綜合法是從題目已知信息出發,引出未知的思維過程和方法;分析法是從問題出發,從未知追索到已知信息的思維過程和方法。對於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運用綜合法和分析法解決問題,其最終的目的是掌握一種有序觀察的思維方法來考慮問題,並把思考的過程用數學的語言准確地表達出來,以此奠定解決問題的基礎。
三、教師應讓學生充分理解數量關系式的運用
教師既要幫助學生認識數量關系是反映不同情境的共同屬性, 又要幫助學生經歷將數量關系與具體情境相分離的抽象過程,使學生能夠在抽象的數量關系概念與具體的情境之間建立有意義的聯系。[3]以看圖題為例,在解題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實際操作、思考討論,根據信息與問題,結合數的運算,理解圖畫中的數量關系,建立數學模型。
教學解決問題三
1.激發一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愛因斯坦曾把興趣比喻成最好的老師,興趣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內驅力」。因此,我們如果注意強化練習的趣味性,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進入最佳學習狀態,那麼他們的思維會更加活躍,學習會更加有效。
2.培養學生認真獨立思考問題的好習慣
很多孩子習慣了在學校老師讀題,分析題意,在家家長承擔了這些「任務」,自己獨立解決問題時不知如何下手。解決問題,首先要從紛亂的題目中獲取有用的數學信息,抽象成數學問題。首先要從紛亂的題目中獲取有用的數學信息,抽象成數學問題,然後分析問題與已知條件之間的關系,再列式解答。因此,在教學解決問題時,可以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培養將思考轉換成語言的習慣,將看到的信息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來,組織語言的過程也是思考的過程。而後引導學生尋找已知和未知,如:題目說的是什麼事情?告訴我們什麼?還告訴我們什麼?要我們解決什麼問題?使學生逐步感悟到一個完整的問題至少有兩個條件和一個問題,從問題出發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條件。
3.充分運用直觀性教學原則
在一年級教學每一種運算的初步認識時,可以通過具體實物或學具操作,使學生了解運算的意義。教師還可以有意識地把直觀動作和語言聯系起來,讓學生跟著做,初步知道數量之間互相關系的有關情況。如:把兩個數合並起來用加法計算;從一個數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可以用減法來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