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五個問題啟發孩子數學思維兒童教育
在和孩子一起游戲時,不失時機地給孩子提出問題,會幫助孩子開啟數學思維。
一問物體有多少 孩子建立數字的概念需要首先學習數與物的對應關系。在孩子數數時,要讓他指著要數的'物體一個一個地按順序數。這個問題隨時都可以問,比如數家中的人口、數水果蘆納芹、數玩具、數書等。
二問哪個更大或更高 小孩子很喜歡把物體直接放在一起比大小高低,因為這就像一個游戲。提問可從簡單開始,逐漸增加難度。
三問物體異與同 給孩子兩只鞋子(從兩雙不同的鞋子中各選一隻),讓他找出兩者之間的相同與不同;然後,鞋子可以換成襪子、衣服等。孩子在回答這類問題時,需要觀察、比較、分析,然後得出結陪畢論,而這些都是茄友今後進行數學學習及科學探索的基本技巧。
四問每類有多少 這個問題是對孩子進行分類和數數的綜合訓練。「多少」針對數數;「每類」針對分類,孩子要先對物品進行歸類。和孩子一起清理玩具、衣櫃、廚房裡的儲物櫃時,都是做此類提問的上佳時機。孩子對這種游戲的興趣超出大人的想像。
五問哪組數量多 比較兩組物品的數量多少為孩子將來學習減法打下基礎。家中幾乎所有的物品以及孩子的玩具都可以拿來做這個游戲。
B. 目前小學數學教育中存在哪幾大問題該如何改變
首先我覺得現在小學數學的內容相對是比較深奧的,或者說是不符合現在孩子學習數學的進度。所以應該適當的調整學習的難度。
C. 幼兒學數學最常見的幾大誤區,家長知道嗎
誤區一:入學前不需要進行數學教育,以後可由學校老師教。
研究發現:1歲左右是嬰兒掌握初級數概念的關鍵期;2歲左右是嬰兒計算能力發展的關鍵期。錯過關鍵期的培養,也就失去了對數學興趣的培養,孩子入學後學得吃力,甚至厭學或棄學。換言之,被稱之為「數字腦」的左腦如果沒有得到及時地開發,那麼喪失的將是孩子的學業和將來。
誤區二:入學前會簡單的數數即可。
數字是一種用來表示數的書寫符號,單純地教孩子數數對學習數學並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這也就是為什麼有的孩子能數到100,卻分不清5和7哪個大。也就是說,忽視學前的數學教育,會妨礙孩子數理邏輯思維的發育,將導致孩子缺乏抽象概括的能力,缺乏處理問題的能力。
誤區三:幼兒數學教育的內容、形式應由家長決定。
你的孩子正在接受什麼樣的數學教育?很多家長的回答是:數數、認圖形、算總數等等。客觀地說,這並不是真正的數學教育,而是父母的知識或想法的移植。幼兒的數學教育應符合其自身的學習特點,否則會阻礙幼兒大腦的開發和使用,導致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分析、解決能力的缺失,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匱乏,也必將會被科技大潮所淘汰。
誤區四:學數學就是要學會公式的應用,會算題。
幼兒數學教育不僅教會了各種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對問題情境的理解與深入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對孩子的理性的思維品格和思辨能力的培養。忽視或脫離了這一最終目的,那麼造就出的只能是解題的機器,思維的靈活性不強,沒有舉一反三的創新能力。
誤區五:數學太抽象,家庭教育的效果並不明顯。
其實,數學就在生活中,如電話號碼、商店購物等,對幼兒的數學教育也可以在生活點滴中進行取得顯著的成效,關鍵是家長要選擇符合幼兒學習的特點的教育方法,將幼兒大腦的開發和數學教育生活化聯系起來。孩子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接受的不僅是知識上的傳授,更學會了用數學思維完美的解決問題。
誤區六:學數學的好壞與其他學科的成績無關。
數學是基礎,學習數學,可以很好的培養邏輯推理能力強,羅列,分類,整理等方面的能力,以後也可讓孩子用自己擅長的方法去管理其它科目,更好的進行學習.
D. 導致學生數學學習困難的原因有哪些
孩子上課總是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做數學題不會舉一反三,腦子總是轉不過彎;成績老上不去,徘徊在班裡的中下水平,這是目前讓很多家長都感到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學生數學學習困難的原因,歡迎各位閱讀和借鑒。
智商低於平均水平
先天或後天的大腦發育問題使兒童在聽、說、想方面能力不足。最常見的是在閱讀、寫作和數學計算方面明顯落後。
情緒問題
如果老師和家長對他們的孩子期望太高,讓孩子努力去實現他們期望的目標,一些家長甚至諷刺孩子。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會覺得學習太困難和枯燥,甚至厭倦了學習。
家庭環境不良
有的家庭整天在嘈雜的麻將聲中度過,有的家庭整天吵吵鬧鬧,使孩子們不能安心學習。一些家長也喜歡把他們的孩子和其他學生比較。
從長遠來看,不僅不能激勵孩子,還會讓孩子失去自尊,導致學習困難。父母的榜樣對孩子也有很大的影響。如果父母認為「讀書無用」,很容易影響孩子的學習。
遭遇創傷性事件
事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正確處理它們是非常重要的,否則孩子的壞心情會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
注意事項
學習困難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父母應該關注孩子的成長,不僅僅是他們的學業成績,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努力追求他們感興趣的目標,培養積極應對壓力和困難的能力。
E. 小學數學教學中可能遇到哪些問題
摘要:數在人們的數學學習中貫穿始終,佔有重要的地位。它影響著學生的各科學習,也為學生在數學方面的繼續學習奠定了基礎。現在的社會是數字化的社會,數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數可以用來表達和交流,可以幫人們認識身邊的事物,還可以幫人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感是一項重要的任務。
關鍵詞:數感 積累 滲透 形成 掌握
<<數學課程標准》把數感作為核心內容之一首次提出來,並且在六個核心概念中被擺在了首位,可見新課標對「數感」的強調和重視性。因此我們必須有效地在建立和培養學生的數感這一新的領域作一番思考和探索。數感是人的一種基本素養,是對於數及其運算的一種理解和感受,這種理解和感受可以幫助人們用靈活的方法為解決復雜的問題提出有用的策略,是人的一種心智技能。而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數感,目的也就在於使學生學會數學地思考,學會用數學的方法理解和解釋現實問題,有意識地將現實問題與數量建立聯絡。因此, 每個學生都應該建立一定的數感。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感呢?
一、在生活中積累數感
兒童學習數學往往是從認數開始的,因此在兒童開始認數時,要充分利用兒童身邊的數學素材,創設有助於兒童理解數學的教學情境,在不知不覺中讓兒童積累數感。例如:在教學「可愛的校園時,請學生看美麗的森林,動物學校開學了,可愛的小動物們歡快的走進學校引起了學生數小動物的興趣,學生不由自主的數一數學校里有幾只小兔、幾只蝴蝶、幾只小鳥、幾朵花……數完了,讓他再用這些數說一句話,使孩子初步認識到:如果沒有數,想說清楚哪個地方有些什麼,幾乎是不可能的。再如引導學生聯絡自已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主動地觀察分析生活現象,用數來表示身邊的事物,說說身邊的數,生活中用到的數,讓孩子們數一數:鉛筆盒裡有幾樣學具,每樣學具有幾個;請學生想一想:家中的門牌號,媽媽和爸爸的電話號碼、手機號、生日、車牌號等等,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感受數的意義,體會數用來表達和交流的作用,使數學變得看得見、摸得著,又有著實實在在的作用,滑首為培養孩子的數感奠定了基礎。
二、在情境中滲透數感
《標准》中強調:「要引導學生聯絡自己身邊的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的意義,體會數用來表述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數感」。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的資源,創設有助於兒童理解數學的教學情境,喚孝襲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再現數的概念的現實來源和實際應用,達到讓學生把握數概念的實質,真正理解數的意義,建立良巧讓兄好的數感。例如,教學「數一數」時,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書上的主題圖,歡快、溫馨、富有童趣的畫面帶給學生對幼兒生活的美好回憶,更是對多彩的小學生活的熱切嚮往。由於一般都有幼兒園里的學習基礎,小朋友們會興致盎然地去數:1隻木梯、2個鞦韆、3隻木馬、4架飛機……無一不是他們生活中常見的東西,數學就是這樣的無處不在;數完了,學生之間就要互相說一說圖有些什麼。於是「數」成為學生之間進行交流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實實在在的作用。
比如,在教「接近整百、整千數加減法的簡便運算」時,為使學生理解「345—198=345—200+2」和「345+198=345+200—2」中的難點「±2」的區別,設計了買賣商品的情境。由甲同學扮演售貨員,乙同學扮演顧客,乙原有345元,買了198元的相機,付出了兩張100元的鈔票,應找回2元,由此來講解「348—198」的簡算過程:即多付了要找。 然後,又以甲原有的錢345元為基數,他賣出了198元的商品,卻收了200元,多收了2元,應找回2元。以此來講清「345+198」的簡算過程:即多收了要退。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歸納出「接近整百、整千數加減法的簡便演演算法」的規律。
又如,在教學除法時,讓學生擔任小組長,給小組成員分發學慣用具,據此,理解除法的含義,列式計算。在學習「統計」時,結合運動會中本班所參加的專案及成績,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製成表格,從而掌握統計的方法。再如,教學「九加幾」的計算時,創設「售貨員整理櫃台,有一盒乒乓球是9個,另一盒是8個,一共是多少個」的情境,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計算。
三、在表達與交流中形成數感
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同學之間互相啟發、互相學習、互相借鑒,體會數可以用來表示和交流資訊,使學生在交流對數的感知時,拓展思維,豐富自己對數的認識,體會數學的價值,從而能促進數感的形成。
例如在講「升和毫升」時,練習中要求學生會看刻度說出水的體積。圖為一個量筒裝有1000毫升水,另一個量筒裝有700毫升水,合在一起是多少呢?學生看圖後想出了多種方法,有的說1升700毫升;有的說1.7升;有的說1700毫升等等,學生用多種方法表示同一個數量,通過討論判斷這些方法都是正確的。說明同樣表示一幅圖中水的積體,可以用整數表示,也可以用小數和分數表示。這樣學生就在分數、小數、整數之間建立起了聯絡,知道了能從多方面理解一個數,豐富了對數的認識,進一步發展了數感。
學會傾聽,從別人對某些數量的描述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也是一種交流。例如在實際測量中,我帶領學生到操場上測量長方形花壇的長和寬,學生用不同的方式測出了花壇的長和寬,在課堂交流的時候,展示了多種多樣的測量方法,有的學生直接用捲尺量;有的學生先測出一塊磚的長度,再數長和寬各包含多少塊磚,用每塊磚的長度乘磚的塊數得到長和寬的長度;有的學生先測出1米長的繩子,再1米1米的量;還有的學生使用步測的方法。在交流中,大家將自己的想法與別人進行交流,也體會別人是怎樣想的、怎樣做的,從不同角度感知了一定的長度,發展了距離感,也增進了數感。
四、在於實踐中掌握數感
《標准》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小學數學實踐活動要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來學習數學,於動手中做數學、用數學,而不僅僅是聽數學、記數學。數學實踐活動是學生主動發展的天空,注重實踐活動的數學課堂必將成為學生探究的樂園、創新的搖籃。同樣,數感的培養和發展,更離不開實踐活動。一年級小朋友好奇好動,簡單的實踐活動如操作、觀察、猜測、交流等對他們來說是充滿吸引力的。新課標實驗教材一年級上冊中,為培養學生的數感,設計了好多有趣的實踐活動,如在教學「統計」時,根據課本中的主題圖設計問題情境,「小明調查了全班同學最喜歡吃的水果的情況,小朋友,你們猜一猜哪一種水果喜歡吃的人最多?」 「你能用什麼辦法讓同學一眼就能看哪一種水果喜歡吃的人最多?」 「你能用什麼辦法讓同學一眼就能看哪一種水果喜歡吃的人最多。」然後讓每個小組的同學議一議、說一說,然後用實物圖擺一擺。並從學生擺出的作品中選擇最優方法,引匯出水果的統計圖。這樣,在教學中緊密地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培養學生數感,可以使學生對數有一個鮮明的表象,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時,他們會在頭腦中有個具體的參照物,真正建立起良好的數感。
五、在應用中培養數感
《數學課程標准》提出:「應通過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學生學習數學最終在於其應用價值,應用的關鍵經驗是無法教的,必須由孩子自己去體驗。所以,教師應在課後指導學生把知識「再創造」出來,用於解決存在於周圍真實的問題,在此過程中,學生要從數學角度出發,借鑒前人的經驗,靈活選擇適當的數學方法與策略作些嘗試,隨時補充、修改、反思、總結,評價其合理性。這樣,使學生的學習經驗的可遷移性加強,將其轉化為具有廣泛的遷移性的學習能力,從而培養數感。
如在學習了平均數後,調查小組成員每人的奶奶各多少歲,爺爺多少歲。然後讓學生估計算一下,平均年齡約多少歲?結合「第十一屆全國青年歌手電筒視大獎賽」的錄相帶,讓學生根據每位評委的打分,估算每位歌手的最後得分約是多少。讓學生明白為什麼要計算,選擇什麼樣的計算方法。
再如:估算上街幫媽媽買菜,大約需要幾個素菜,幾個葷菜,每種菜價約多少元,共要帶多少錢?
學習統計後,讓學生對家庭各項開支、用水、用電、電視節目收看情況進行統計,並據此提出對自己家庭的建議書等。
總之,培養學生數感的過程是循序漸進的。培養學生的數感,可以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社會,體驗現實,表達自己對問題的看法,用不同的方法思考和解決問題,這無疑會有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隨著數感的建立、發展和強化,學生的整體數學素養也會有所提高。
小學數學是一門工具性很強的學科,如果學生對這個工具掌握得不是很牢固,小學數學基礎就會很差.
一是:各種運演演算法則掌握不牢固,計算的速度慢、准確性差.;
二是:數學思維定勢嚴重,缺乏變通,解答問題的方法單一,更是缺乏發散、求異的創新思維;
三是:解題思路不清晰,不能形成數學語言,邏輯推理能力差,不能熟練的運用公式、定律、定理;
四是:數學應用能力差,主要表現在解應用題的過程中.
一、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問題
現在的學生在課堂內外主動學習的能動性差,課堂上老師怎麼說,他就怎麼做,一旦離開了教室,知識就拋之腦後。這樣的學習不僅效率低,而且師生雙方都容易產生教學疲勞。或許有的教室懂得通過一些笑話、情境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但這也不是長久之計,久而久之學生也會習慣,甚至專注於此而忘記學習本身。這樣的問題屢見不鮮,也是大多數老師所困惑的地方。
二、教師教學理念上的問題
許多老一輩教師,教了幾十年書,用的同一套方法,也許曾出過優秀的學生,但在如今,卻很有可能是行不通的。他們的教學手段相對陳舊,教學方式也很封閉,甚至仍有教師使用「填鴨式」教學,這與課改初衷相悖,也不適用於現代全面的素質教學。又或許有的教師是給出題目讓學生自己求答案,自己動腦解決問題,但從本質上來說,這並沒有改變一個思路上的桎梏,學生依然是按著老師的路子來走,這樣的教學是走不出發散性、創新性思維的。
三、學習過程中「會學不會做」的問題
老師講的時候明白,一旦換一種形式就不會做了,這樣的問題是普遍存在的。相信很多教師都面臨過這樣的煩心事,明明自己在課堂上講的十分清楚,卻偏偏有一些學生在課後練習的時候面對題目無從下筆。這樣的問題有學生反映過,也有老師專門思考過,但真正碰到的時候,往往就讓人感到棘手。究竟該如何讓學生既能聽懂,又能舉一反三,學會做題呢?
四、「優差生」分級造成的問題
有的班上同學成績好,有的成績差。分數的差異造成了學生之間分成兩派——「優等生」和「差等生」。這也是許多教師所預設的,認為「優等生」就該聚在一起討論學習,而「差等生」則隨便教教就算了,千萬不要影響了「優等生」。
這樣的分化是扭曲、錯誤的。新課改的教學實踐中,教師以及學生是一個整體,相互之間都不存在著優和差的隔閡,課堂上師生平等,教學上民主同思,才是能使教師與學生相互受益的良好氛圍。
一、百以內加減法計算不熟練。
二、整數混合運算,運算順序容易錯。
三、乘法口訣運用不熟練。
四、認識角: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與兩邊張口大小有關。
五、時分秒,單位換算容易出錯。
六、測量長度,使用直尺不規范,認讀刻度不準確,單位換算易錯。
英盛觀察認為現在的小學數學知識讓孩子對數字有一個基礎的認識,從五年級開始才會讓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講究解題思路,存在的問題這還需要從不同教師的教學成果中發現。
對數的概念多少年以來千篇一律,很難培養小孩子對探索數學世界的興趣。所以大學里據說最不受歡迎的就是高數,線代,概括數理統計,數學教材刻意的把數學難的一面放大,卻不怎麼體現出它有趣的一面。另外就是動手能力,單獨個體的思考能力,我們注重幾十個孩子有多少人第一時間寫出了所謂的標准答案,卻不提倡某個孩子另闢蹊徑。一定程度上扼殺了積極性。
一是:各種運演演算法則掌握不牢固,計算的速度慢、准確性差.;
二是:數學思維定勢嚴重,缺乏變通,解答問題的方法單一,更是缺乏發散、求異的創新思維;
三是:解題思路不清晰,不能形成數學語言,邏輯推理能力差,不能熟練的運用公式、定律、定理;
四是:數學應用能力差,主要表現在解應用題的過程中.
小學數學是義務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如何教好這門學科呢?筆者認為,應該首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培養學生認真思考的習慣
托爾曼S—O—R理論告訴我們,在知識的輸入(S)到知識的輸出及能力的轉化(R)的鏈條上,大腦(O)是關鍵的「中介」變數。沒有思考,就不能輸出新知識,也就不可能使知識轉化為能力。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通過操作、觀察、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分析、綜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進行簡單的判斷、推理。對於與舊知識聯絡緊密的新知識,可以啟發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推匯出來。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逐步培養學生認真思考的習慣。
二、教給學生的學習方法
古語曰:「授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教育就是引導」,「它不是奉送真理,而是教人去發現真理」。布魯姆掌握學習策略也指出:「學會如何學習比學會什麼更重要」。數學教學中教師時刻不忘教給學生的學習方法,重視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比如:教給學生如何記憶、如何預習、如何分析應用題的數量關系等方法。
三、貫徹「啟發式」教學原則
教與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教師在教學中能否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是教學能否成功的關鍵。孔子強調啟發應從學生的學習心態出發,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能三隅反,則不復也」。朱熹認為「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在關鍵時刻「開其意」,使學生開竅,在學生考慮總是到了成熟的地步又苦於無法表達的關頭,誘其達「其辭」,給以恰當點撥,學生就會茅塞頓開,豁然貫通,可見,只有在學生處於憤悱心理狀態時,啟發誘發最有利於調動學生思維活動的積極性。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啟發誘導的核心是啟發誘導學生的思維,培養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精心創設問題情境
心理學研究表明:有疑易引起學生定向的探究反射,其思維活動也應運而生。因此,數學教師應精心設計有趣的問題情境,促進學積極動腦思維。例如,一們教師在上加法結合律時說:「教學家高斯小時候,教師在黑板上出了這樣一道題:許多同學算了很久,都沒能算出來,而高斯一下子就算出來了,你們知道高斯是怎樣算了嗎?今天學了加法結合律後,大家就知道了」這節課學生都沉浸在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之中,思維活動十分活躍。
五、重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
實踐活動是思維的基礎。根據小學生好動的特點,一是要充分利用和創造條件,引導學生通過對物體、模型的觀察、測量、拼擺、畫圖、製作、實驗等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二是要精心設計數學活動課,寓教於樂;三是要開展好數學課外活動,課外活動要形式多樣、生動活潑,這樣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才能得到很好地發展。
六、注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其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是協調作用的,二者之間密切配合,互相促進,在數學教學中要把培養學生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有機地統一於教學過程中,非智力因素包括的內容很多,但重要的是以下兩點:
(一)興趣要作為非智力因素培養的重要。「興趣是我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這種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聯絡著的」。一個人如果對某事發生了濃厚興趣,他一定會不畏艱難、鍥而不舍地去追求,去達到目標。因此,有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教師要運用恰當的教法和手段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情感因素對達成教學目標,教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所產生的積極效果應予以高度重視。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調動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中的各種情感因素,傾注師愛,<蓮 山~課件 >與學生共同創設情感交融的教學的氛圍,這樣不但可以減輕學生對學習的心理壓力,而且會使學生的思維積極活躍,智力活動的水平大大提高,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教好小學數學並非易事,但只要教師在教學中遵循教學規律,認真研究以上幾個問題,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教好小學數學也是辦得到的。
F. 小學生數學考試,常遇問題有哪些
在每一次考試前一直看中多有關考試技巧的書,但是到考試時,內心一慌,許多考試技巧都忘記了,只有使足氣力一道題、一道題的往後面做。
依照自身歸納的答題次序:先做這些即便增加答題時間,也不一定會評分大量的題目,後做這些必須細心考慮和琢磨的題目。比如,數學課先做會做的題目,再做難點,說白了難點,便是你思索了十多分鍾依然沒法進行的題目。再比如,英文和語文課,你能先把填詞語、挑選、寫作等題目做完,隨後再做閱讀文章題目。
小學數學教學考試常遇難題有什麼是由大家用心為我們提前准備的,期待能幫助您更快的飾演好家庭老師的人物角色!
G. 小學數學教學中常出現哪些問題
一、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問題
現在的學生在課堂內外主動學習的能動性差,課堂上老師怎麼說,他就怎麼做,一旦離開了教室,知識就拋之腦後。這樣的學習不僅效率低,而且師生雙方都容易產生教學疲勞。或許有的教室懂得通過一些笑話、情境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但這也不是長久之計,久而久之學生也會習慣,甚至專注於此而忘記學習本身。這樣的問題屢見不鮮,也是大多數老師所困惑的地方。
二、教師教學理念上的問題
許多老一輩教師,教了幾十年書,用的同一套方法,也許曾出過優秀的學生,但在如今,卻很有可能是行不通的。他們的教學手段相對陳舊,教學方式也很封閉,甚至仍有教師使用「填鴨式」教學,這與課改初衷相悖,也不適用於現代全面的素質教學。又或許有的教師是給出題目讓學生自己求答案,自己動腦解決問題,但從本質上來說,這並沒有改變一個思路上的桎梏,學生依然是按著老師的路子來走,這樣的教學是走不出發散性、創新性思維的。
三、學習過程中「會學不會做」的問題
老師講的時候明白,一旦換一種形式就不會做了,這樣的問題是普遍存在的。相信很多教師都面臨過這樣的煩心事,明明自己在課堂上講的十分清楚,卻偏偏有一些學生在課後練習的時候面對題目無從下筆。這樣的問題有學生反映過,也有老師專門思考過,但真正碰到的時候,往往就讓人感到棘手。究竟該如何讓學生既能聽懂,又能舉一反三,學會做題呢?
四、「優差生」分級造成的問題
有的班上同學成績好,有的成績差。分數的差異造成了學生之間分成兩派——「優等生」和「差等生」。這也是許多教師所默認的,認為「優等生」就該聚在一起討論學習,而「差等生」則隨便教教就算了,千萬不要影響了「優等生」。
這樣的分化是扭曲、錯誤的。新課改的教學實踐中,教師以及學生是一個整體,相互之間都不存在著優和差的隔閡,課堂上師生平等,教學上民主同思,才是能使教師與學生相互受益的良好氛圍。
H. 解決孩子數學方面問題有哪些
您好。孩子在學習數學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是,沒有良好的學習數學的方法以及學習習慣,缺乏與人溝通合作 以及缺少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