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數字科學 > 二年級數學怎麼教長度

二年級數學怎麼教長度

發布時間:2023-03-31 10:07:52

①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教案不能千篇一律,要發揮每一個老師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所以老師的教案要結合本地區的特點,因材施教。下面我給大家帶來關於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方便大家學習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刻度尺,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cm,藉助實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2)初步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並通過估測,形成初步的估測意識。

2、過程與方法:

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測量活動中,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養成做事嚴謹、認真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1厘米的長度單位,用厘米尺測量物體長度

教學難點:用度尺測量物體長度的正確方法

教學工具

課件、數學課文、鉛筆等

教學過程

1.情景導入

提出問題。

教師:同學們,比一比這兩本書,哪本長,哪本短呢?兩本書到底有多長,有多短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我們這幾課就學習這個問題。

2.探究新知

學習第2頁例1.

提出問題:

a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的課桌有多長嗎?小組討論。

b交流匯報:剛才同學們想了很多方法,大多用鉛筆、鉛筆盒、課本做為工作測量。下面每4個人為一組和老師一起用手測量課桌的長度。

C動手操作,合作完成。

匯報:相同的課桌為什麼測量的結果不同呢?學生的五拃長,老師的三拃長。

因為選用的是不同的手,結果一定會是不同的。

歸納:要想得到相同的答案,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為標准進行測量。

學習第3頁例2

a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直尺,看看上面都有什麼?

指名回答,教師總結,

數字 小格 大格 厘米.

尺子上的線有長有短,我們叫它刻度線。

0在最左端,尺子上的0表示起點。

b我們身邊有哪些物品是1厘米?

拿出課前准備亂孝早好的圖釘、田字格本,小組合作,共同操作。

學習第3頁例3

a發一張課前准好的彩紙,請同學們先估量一下它的長度,然後動手操作量一量。

b請一名同學上前操作,看看是否正確,然後同學評議。

教師:一定要把彩紙的左端對準直尺上的刻度0,然後看右端在哪個數字上,就是幾厘米。

3.課堂練習

學完測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項,讓學生試著測量准備好的鉛筆等物體。

教師提出要求:

a正確准確的測量自己准備好的物體(鉛筆、橡皮、小刀等)

b先獨立測量後小組交流

c小組合作探究。師巡視指導,引導學生注意直尺要水平放,物體的左端要對準直尺上的「0」刻度。

4.鞏固提升

1、用直尺測量自己的數學課文的短邊。為了照顧理解能力差點的孩子,鞏固提升也是由易到難的安排。

2、課件出示兩種測量方法,讓學生判斷哪種是正確的,這樣的練習目的也是為了讓學生更好更准確的掌握測量的方法。

課後小結

a提問: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b教師總結

1、厘米是最小的長度單位,在裡面尺上,每相鄰兩個數之間是1厘米。

2、用厘米作單位測量物體時,要把直尺的「0」刻度對准物體的左端,再看物體的右端對著刻度幾,就是幾厘米。

板書

認識厘米和使用厘米測量

1. 認識刻度尺

2. 認識1厘米 從刻度0到刻度1

3. 認識幾厘米

4. 把尺子上的刻度0對准紙條的左端,紙條右端對著數字幾,就是幾厘米。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引導學生經歷認識線段的活動過程,會描述線段的特徵,會畫線段。

過程與方法:

結合情景了解線段的畫法和意義,掌握線段使用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思維過程和結果,在動手操作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增強數學慎枝體驗意識,聯系學生生活的實際,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感受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認識線段的特徵,通過操作能折、畫出線段。

教學難點:

線段表象的建立,以及通過線段的特徵來判斷個圖形的線段和線段數量。

教學工具

每人一根毛線、一張彩紙。鉛筆兩根(一曲一直)、毛線一根、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師:請小朋友每人拿出課前准備的細嘩雀線,同桌相互比比兩根線的長短。

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交流結果。

2、師:現在請小朋友來介紹介紹你們是怎樣比的?

生:我是先把細線的一端對齊,然後把線拉直,再看另一端。

教師板書:拉直;一端對齊。

師述:我們把這根細線拉直以後,就可以看成是一根線段。

【設計意圖】: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以學生感興趣的「比一比誰的線長」導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積極性。為學生主動構建新知識,做好了知識、能力與心理上的准備。

1.拿出一根線,貼在黑板上.(要貼成彎彎的)

2.再拿出一根線,貼在黑板上.(要貼成直直的)

3.問:這兩根線有什麼不同?(這兩根線的形狀不同,一根是直的,另一根是彎的)

4.在生活中,有許許多多向這樣的的線.(指著直的線段說)

5.分別用一本厚書、一個長方體的盒子比著,在黑板上各畫一條線段.

6.將黑板上的幾條線段圈起來,說:「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樣的幾何圖形,這種圖形叫做線段.」

師:老師讓你們猜一個謎語(課件出示謎面):「一條條,一根根,編制衣物少不了,有時直來有時彎,縫縫補補要用著。」

學生指名回答:毛線

師:今天老師就帶著大家從毛線中去學習一些數學的知識和本領。(板書課題:線段)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認識線段。

(1)教師在黑板上畫一條線段。

(2)教師說明:一根線段有長有短,說明線段是有一定長度的。當一根線段單獨在一起的時候,為了表示它有兩個端點,而且不變形,我們在畫的時候要給它裝上兩個標志(在端點處畫一短豎),用這個特殊標志來表示它就是線段。

【設計意圖】:經過身邊實物、同桌比較二個環節,學生的學習興趣已經被調動起來,並積聚了大量的線段表象,在此基礎上進行新知教學,學生的學習慾望強烈,接受狀態飽滿。由趣促習,能夠很好地保存學生的注意力,真正的由要我學轉為我要學。此外,由教師介紹兩個端點,加上很形象的兩個小豎,避免了傳統教學中端點問題的歧異。

2、尋找線段

師:我們身邊的物體也有很多線段,比如數學書的這一條邊可以看成一條線段(演示)你知道這條線段的兩個端點在哪裡嗎?請小朋友們也拿起自己的數學書,找一找它的哪條邊可以也看成線段? 這條線段的端點在哪?

提出要求:找一找,還有哪些物體的邊也可以看成線段?

師:孩子們真了不起,擁有一雙會觀察的小眼睛。

交流:指一指你最喜歡的圖形的線段分別是哪幾條

小結:我們發現每個圖形的一條邊就是一條線段,並且它是幾邊形就有幾條線段,雖然這些圖形中線段的兩個端點沒標出來,但我們要知道它們是存在的。

(1)師:請小朋友拿出課前准備的長方形紙,放平在桌子上。

師述:像長方形紙的四條邊就可以看作線段,尺子的邊也可以看作是線段。

(2)師:小朋友觀察一下,在我們周圍還有哪些也可以看作是線段?(觀察、考慮兩分鍾)

(要求:要說完整話。比如:什麼的邊緣是線段。)

生1:電風扇風葉的邊緣可以看作線段。

生2:黑板的邊可以看作線段。

生3:窗戶的邊可以看作線段。

生4:課程表的框邊也可以看作線段… …(以上的回答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說完整的。)

【設計意圖】: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在本環節中,由教師介紹周圍的線段到學生自己尋找身邊的線段,面對眼前熟悉的情景卻要尋找全新的朋友,學生的探究願望和學習興趣一下被激發了,在他們的潛意識里產生了明確的學習需求。

3、畫線段

教師示範,學生模仿。

師:誰來介紹一下線段有哪些特點?

生1:線段是直的。

生2:線段還有兩個端點。

生3:畫線段時還要裝上兩個特殊標志。

4、折線段

(1)師:現在老師把這張長方形紙對折,然後展開,你發現了什麼?

生:我看到中間有條線段。

師:對了,中間的這條摺痕我們就可以看作線段。

(2)初步感知線段

師:我們已經了解了把線拉直,兩手之間的一段可以看成線段,現在誰願意上台來指一指哪兒可以看成線段。提問:線段是怎麼樣的?

小結並板書:線段是直直的。

豎著拉,斜著拉,這樣能把兩手之間的一段看成線段嗎?

小結:不管怎麼拉它們都是直的,可以看成線段。

(3)感受線段的「兩個端點」

課件出示圖片:兩手捏住毛線的兩端,叫做線段的「端點」。

提問:線段有幾個端點?

小結並板書:有2個端點。

請學生上台指一指毛線的兩個端點在什麼地方?

(4)認識線段的示意圖(課件出示),建構線段模型。(介紹線段的兩個端點可以用兩條小豎線表示)

(5)小結特徵:請小朋友閉上眼睛想一想線段的樣子,你認為線段有哪些特點?和你的同桌說一說

(6)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認線段)。

師:你們說得真好!小朋友們已經認識了線段,現在請大家來當小判官:你能判斷下面的哪些圖形是線段嗎?

交流:讓學生說說為什麼是線段或者不是線段?引導學生從線段的兩個基本特徵來說明。

(7)小結:把線拉直,兩手之間的一段可以看成線段。

線段的兩個特點:

1、線段都是直的。

2、線段有兩個端點。

交流自己對線段的看法。

三、動手操作,認識線段

(1)你會畫線段嗎?

1.我們已經認識了線段,那你能自己畫一條嗎?

2.交流:你用的什麼工具,怎樣畫的?

3.你能畫一條比剛才更長或者更短的嗎?

課後小結

這節課我們認識了線段,你能說說線段有什麼特點嗎?

特徵:

(1)線段是直的;線段有兩個端點

(2)線段可以量出長度

對本節課的學習做一個簡單的回顧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識網路,整理學習思路,明確線段的特徵和畫法。

板書

認識線段

特徵:

線段是直的

線段有兩個端點

線段可以量出長度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1 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學會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的計算方法,能熟練的進行豎式計算。

1.2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精神和認真計算的良好習慣。

1.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生對確定現象和不確定現象的體驗,體會數學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難點

21 教學重點:

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的筆算方法,能正確的計算。

2.2 教學難點:

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的筆算方法,能正確的計算。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師:小朋友們想不想參觀參博物館啊?

生:想。

師:就讓我們和這些同學一起出發吧!

二、新知探究

(一)1、觀察情境圖,從圖中你知道了那些數學信息?學生回答後可用表格的形式出示。

2、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生小組內交流,然後匯報,師選擇性的板書例1的問題。

(二)學習例1

(1)班學生和本班帶隊老師一共多少人?

1、學生列出算式:35+2

師:為什麼用加法?

只要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二(1)班學生和本班帶隊老師數合起來」就行,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怎樣計算35+2=?藉助手裡的小棒試一試。

生獨立完成。

組織匯報:你是怎樣計算的?

生1:我先算5+2=7,再算30+7=37

生2:我是通過擺小棒算出來的,先擺3捆和5根,再擺2根,5根和2根合起來是7根,7根與原來的3捆合起來就是37根。

3、學習豎式

師生一起拿出計數器,師一邊操作一邊講解豎式的寫法,

師:你認為應該從什麼數位開始計算?同桌的小朋友開始議一議。

生說自己的看法。

小結:為了以後計算進位加法,我們在豎式計算時,都從各位開始計算。個位上是5+2=7,7應該對齊個位,十位上的3要寫在橫線下面,對齊十位。

小組討論加法豎式計算時,應怎樣對齊?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明確個位對個位,十位對十位,可以歸納為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

(三)學習例2

1、課件出示情境圖。

師:因為博物館比較遠,我們給小朋友們准備了能乘坐70人的大客車,大家想一想應該哪兩個班做一輛車呢?

如果我們讓二(1)班和二(2)班同學合乘一輛車,二(3)班和二(4)班同學合乘一輛車可以嗎?

我們先來看看二(1)班和二(2)班同學可不可以合乘一輛車,請列出算式。(板書:35+32)

2、同學們,能不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計算一下。

學生自由算,老師巡視,適時幫助學困生。

生可能有以下幾種演算法:

生1:口演算法。

生2:擺小棒法。

3、合作解決豎式

師:剛才同學們利用口算和擺小棒算出了35+32的結果。真棒!現在,我們可以用豎式計算一下。

小結:個位對個位,十位對十位,可以歸納為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

三、鞏固新知

(一)基礎練習

課本第12~13頁「做一做」

(二)綜合練習

課件出示練習題。

課後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學會了計算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時,個位對個位, 十位對十位,相同數位要對齊。

板書

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

個位對個位,

十位對十位,

相同數位要對齊。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4

教學目標

1、創設情景,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逐步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2、鼓勵學生進行演算法探索,掌握兩位數減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3、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和探究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學生進一步理解相同數位對齊的意義,探索並掌握兩位數減兩位數的不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不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理解筆算中的「對位」問題。

教學工具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 出示口算卡片,口答。

2、 出示加法,指名說說怎樣算的?(可以多種演算法)

3、 筆算加法應該注意什麼?

二、 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1、出示主題圖。

2、指名說說從圖中了解到的信息。

3、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麼問題?會解答嗎?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情景圖,從而使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激發解決問題的興趣。

三、 合作交流,探究演算法

1、教學例1.

仔細地觀察圖。怎樣解決問題?指名回答,板書算式:36-23,

先獨立思考計算方法,在練習本上試算。小組交流演算法。指名匯報。

2、小棒、圓片演示演算法,學生回答其它演算法,如:口算,筆算。(合理即可)

教師板書。

[設計意圖]:在嘗試、交流中掌握計算方法初步體會演算法的多樣化。

四、 鞏固練習,實踐應用

1、課件出示練習,學生匯報結果及演算法。

2、思考交流討論:筆算減法應注意什麼?筆算加法和筆算減法的異同。

學生先自己歸納,再得出: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開始減,個位減個位,十位減十位。

3、學生看書,質疑問難。

4、完成第18頁做一做,學生獨立完成。。匯報結果及演算法。

5、完成練習三第1、2題。

五、 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又學會了什麼?教師引導學生梳理。

學生先互相說說再回答: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減起。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用豎式計算連加、連減的方法和豎式的簡便寫法。

2、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3、培養學生認真的學習態度,計算細心,書寫整潔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正確掌握用豎式計算連加、連減的方法。 教學難點:能正確計算連加、連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明確問題。

出示26頁「摘西瓜」的情境圖,請同學們認真觀察畫面,說說圖中的小朋友在干什麼?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教學例1

(1)引導學生找出圖中的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

(2)引導學生列出算式(寫在練習本上) 指名學生回答,師板書:28+34+23=

(3)學生討論:你是怎樣計算這道題的?同桌互相說說計算方法,然後在練習本上算出來。

(4)引導學生按照運算順序,分步列兩個豎式計算。

(5)指名學生板書:

28 62

+34 +23

------ --------

62 85

(6)師:為了寫起來方便,可以把兩個豎式連寫,邊說邊板書:

28

+34

------

62

+23

------

85

(7)引導學生寫明答案和單位,讓學生分析一下這種寫法和原來的寫法有什麼不同,簡便在什麼地方。

(8)課件出示:練習:讓學生完成26頁做一做,

46+25+17=

要求學生用豎式計算。訂正。

2、教學例2。

(1)測試課本27頁「運西瓜」的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找出圖中的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

(2)讓學生列出算式,老師板書:85-40-26=

(3)師:為什麼這樣列式?

(4)師:你是怎樣計算這道題的?請寫在練習本上

(引導學生根據連加的豎式寫法類推出連減的豎式寫法)

(5)展示學生的連減豎式

師:除了這個豎式寫法,還有不同的寫法嗎?

如果學生想不出來,引導學生看書本27頁小男孩的演算法和寫法:

第一步:85-40=45可以口算,不用寫算式。

第二步: 45-26 (要求學生能口算的盡量要口算,口算有困難的可以用筆算) (6)學生討論:除了用85-40-26這種方法進行計算,還可以用其他方法進行列式計算嗎?

(7)學生回答(師引導學生還可以用另一種方法;先算一共運走多少個?再算還剩多少個?)

(8)師板書:40+26=66(個)85-66=19(個) 課件出示。

(9)把例1例2進行對比,讓學生發現算式的特點(連加連減),並板書課題。

(10)練習:27頁做一做第1題

54+20+16=

90-58-24=

三、實踐運用、拓展思維。

練習五第1題,車上原來有67人,現在有多少人?

試一試

56+34-20=

78-24+39=

練一練:星星合唱隊原有52人,有9名同學畢業了,新加入15人,合唱隊現在有多少人?

填一填,跳繩比賽,

(1)前兩次比賽結束時,小聰共跳 下,小明共跳

下,小亮共跳 下。

(2)第三次比賽,小聰跳 下,小明跳 下。

(3)小亮獲得第二名,他三次跳的總數可能是多少?

他第三次可能跳了多少下?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學生暢談,師小結。

知識應用:把每一橫行、每一豎行和每一斜行的三個數加起來。

附:板書設計


② 怎樣輔導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認識長度單位

長度單位,最基本就是尺子,建議哎買一副你家小孩最喜歡的尺子(因賣派晌為她喜歡,對她有吸引力,學習羨賀會更快樂些),然後你倆比身高,這是最直觀的長短;再教換算的時候在家很方便用她喜歡的繩子顏色,分三節一節1厘米,1分米,1米,教她1分米有幾中鋒個1厘米,以此類推,很簡單

③ 新人教版 二年級數學 上冊 怎樣填合適的長度單位 教學反思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長度單位教學反思
1、長度單位教學反思
新學期剛開學,二年級數學就碰到了難題——長度單位。雖然他們在去年一年的學習中有觸及到關於「米」或「厘米」這類的詞語,但是他們真正的意思還是不知道的,這是他們第一次正式的學習長度單位。這對於他們是新知識,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又是老經驗了。所以這樣的課我希望能做到以下幾點:
1、在原來知識經驗基礎上構建新知識的框架,發現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和我們很近。
2、糾正老經驗的錯誤認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
3、兩者建立聯系,能用新知識去測量生活中的物體。能用老經驗檢驗和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
於是根據以上的認知我將這單元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確定為:
1、使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同一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在第一課時,我主要讓學生先觀察我用不同的標准測量長度相等的綵帶,通過發現得出的結論不同從而引發「為什麼同樣長的綵帶,結果會不一樣?」讓學生感知「統一測量標準的必要性」。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同桌合作去驗證我們共同得出的結論。
2、活動中,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幫助學生建立長度觀念,我分三步走:先讓學生認識尺子,明確尺子上0到1是1厘米。再讓學生再在尺子上找一找其他的1厘米。比如1到2、2到3.最後尋找身邊的1厘米,比如手指甲、圖釘等。藉助具體的食物構建好1厘米的長度單位觀念。
3、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刻度尺兩物體的長度。因為沒有實物投影物顫汪儀,沒有請學生上來演示測量的方法,厘米太小了,在黑板上畫是看不到的。所以我只好採取了自己正確示範、學生模仿和自己錯誤示範、學生糾正兩種方法相結合的教學方式。
4、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雪深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在教學中我特別注意力估量的教學,在測量之前我都要求學生先估量。以此來培養和提高學生估量的方法和准確度。
5、是學生初步認識線段,學慣用刻度尺和畫線段的長度。我主要選用同桌互相合作的方式。一個畫洞畢好之後,要求同桌再幫他測量一下,以保證對方畫線段的正確。
幾點思考:
1、在沒有多媒體的情況下,學生經歷有多樣標准測量物體的經歷不足。所以反應在作業中,個別學生在數一個物體有幾個正方體的時候就出現了錯誤。對同一測量標準的必要要體會不是很深刻。
2、厘罩仔米和米的混淆。一種是在語言上的混淆,一種是在長度觀念上的混淆。
3、測量要求從零開始,但是我希望孩子能夠不從0開始也能計算出所量線段的長度

④ 二年級上冊數學第三單元的教案

二年級上冊數學第三單元的教案4篇

每個二年級數學老師要做到教師引導與學生思考相結合,靜與動相結合,知識理論與實際操作相結合。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數學教學,作為二盯晌年級數學老師的你知道如何寫二年級數學教案?你是否在找正准備撰寫「二年級上冊數學第三單元的教案」,下面我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二年級上冊數學第三單元的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

3、來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重點難點:

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來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准備:

圓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別針、鉛筆、橡皮等。

教學過程:

一、 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談話:老師想要知道這本數學書的寬是多少,你們能幫助老師想想可以用什麼辦法?

學生發揮想像,各抒己見。

[設計意圖]:從學生身邊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 組織活動,體驗數學

(一)、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准量同一長度。

1、教師先明確活動的方法。

(1)、作為標準的物品要一個毀友接一個地擺放,要放平擺直。

(2)、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每人從四件物品中(圓形、正方形、曲別針、三角形)選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後四人小組交流匯報自己量的結果,並思考:為什麼都是量數學書的寬,而量出的結果卻不一樣呢?

2、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3、全班交流匯報。得出:因為選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為標准測量,所以量的結果不同。

4、讓學生選用同一物品進行測量的學生展示他們測量的結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標准進行測量。

(二)、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准量不同的長度。

1、讓學生選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鉛筆、曲別針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鉛筆盒等物體的長度。

2、交流展示學生測量的結果,啟發學生提出問題。

如:為什麼數學書的寬是5個曲別針的長,鉛筆盒是5塊橡皮的長,但它們並不一樣長?

為什麼桌子比鉛筆盒長,但桌子才4根鉛筆長而鉛筆盒卻有5塊橡皮長呢?

引導小學生體會到:因為選用不同的標准去量,它們的長度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

讓學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計量單位去量不同長度的物品看結果如何,

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設計意圖]:教學從兩個方面來組織幫助學生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標准去量數學書的寬,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標准量不同的長度。由此引起認知沖突,體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三、 練習鞏固,實踐應用

1、做一做第1題,學生看圖直觀地判斷每種蔬菜大約有幾個方格那麼長。

學生先獨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學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幾種蔬菜的右端對准哪個方格,可以用尺子對准方格的豎線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題,讓學生用鉛筆去量桌子的長、高,量凳子的高。

明確量的方法與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標準的物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來量,而是讓學生用一個物品,一次接一次地進行測量,看所量物體的長度有幾個這樣的物品長。

3、做一做第3題,學生直觀看圖,先估計所測物品大約有幾個立方體長,再用上一題的方法在腦子里測量。

如果學生看圖測量有困難,也可以讓學生用立方體實物進行測量。用實物測量時都要提醒學生注意量的方法:實物的左端應與所量物體的左端對齊,這樣量出的結果才比較准確。

[設計意圖]: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實際練習,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再次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四、 課堂總結

今天的數學課,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你想說什麼?

五、 隨堂練習

二年級上冊數學第三單元的教案篇2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凱余鋒量整厘米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能力點:

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點:

使學生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教學模式:

「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准備:

各種尺子、硬幣、回形針、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媽媽需要買一截松緊帶,需要多長呢?老師量過了,和你們桌上的小棒一樣長,請每個小組選擇一種實物量一量。

學生匯報量的結果。

問:奇怪了,同樣長的松緊帶,可你們量出的結果怎麼不一樣呢?

師:如果我們要得到一個統一的結果,用什麼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認識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觀察,匯報。

A、數,按順序讀一讀。問:最左端是幾?尺子上的零表示什麼?叫零刻度。

B、線,有長有短,叫刻度線。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種常用的長度單位。

一厘米有多長?(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間的長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還有哪段是1厘米?你發現了什麼?(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們身邊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用手比劃一下1厘米是多長。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

2、認識幾厘米。

師:我們知道1厘米有多長,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長?

問:2個1厘米是幾厘米?4厘米里有幾個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嗎?

3、用厘米量。

舉起藍紙條,估計一下他大約是幾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書上。

量松緊帶的長。

三、拓展運用:

1、判斷下面的量法對嗎?說明理由。

(1)沒對准0刻度線的。

(2)正確的。

(3)不是從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斷了,看不到0刻度線,怎麼辦?

3、小組合作量指定物體長度。

4、老師想量手腕一圈的長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嗎?(介紹各種尺子)

5、選擇尺子和自己感興趣的物體量一量。

課外搜集資料:你還知道哪些長度單位?

二年級上冊數學第三單元的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加深對表內除法、有餘數除法的認識,進一步理解兩者之間的關系。

2.鞏固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提高混合運算的計算能力。

3.經歷整理過程,構建表內除法、有餘數除法間的知識體系,培養思維能力。

4.在解決問題中感受除法和混合運算的價值,提升學習數學的興趣。

目標解析:

在問題中經歷表內除法、有餘數除法的整理過程,更有利於學生理解除法的意義,鞏固計算的方法;在對比中明辨混合運算的順序,更有利於學生理解小括弧的作用,提高計算能力。

教學重點:

1.熟練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鞏固有餘數除法試商的過程,進一步體會余數為什麼要小於除數。

2.鞏固同級、不同級及帶小括弧的四則運算的運算順序,深化對運算及其之間關系的理解,提高計算的能力。

教學難點:通過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整理除法相關知識,逐步學會整理的方法。

教學准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活動導入,揭示課題

(一)游戲活動:

教師選12個小朋友上台。

1.分組。

讓其他同學給他們分分組,要求每組人數同樣多,且每組不止1人。

(可以每組2人,分成6個組;可以每組3人,分4個組;可以每組4人,分3個組,可以每組6人,分2個組。)

2.搶答。

分好組後,開始搶答游戲。

( 課件依次演示:)

七八( ) ( )三十 ( )八十一 四八( ) 54÷9=( ) 35÷( )=7 ( )÷8=9 ( )÷2=5

(二)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就一起復習除法的有關知識。

(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活動形式,既引導學生復習已學的知識,即除法的意義和乘法口訣,從而揭示課題,又調動學生參與復習的積極性,提高復習的效率。

二、回顧梳理,構建聯系

(一)復習表內除法和有餘數除法

1.課件出示:

(1)16枝鉛筆,裝在4個盒子里,平均每盒裝多少只?

(2)16枝鉛筆,每8枝裝一盒,需要幾個盒子?

(3)16枝鉛筆,裝在7個盒子里,平均每盒裝幾枝?還剩幾枝?

2.學生分析後列式並計算。

3.學生匯報

(1)三道題如何列式,為什麼用除法列式?

(2)計算時用什麼乘法口訣?

(3)第三題余數是多少?余數與除數有什麼關系?

4.學生自主提問。你還能提出什麼除法問題?並解答。

例如:每3枝裝一盒,至少需要幾個盒子?

5.說一說:表內除法與有餘數除法的異同。

6.練一練:

(1)出示習題:如果每枝鉛筆8角,小英帶了6元錢,她最多能買幾枝?還剩多少錢?(列式並用豎式計算)

(2)匯報交流,並說說用豎式計算的注意事項。

(3)比較: 60 ÷8=6(枝)……12(角) 60 ÷8=7(枝)…… 4(角)

讓學生通過對比,明白第一種錯誤的原因,為什麼不能剩餘12角,(因為12角裡面還有1個8角,還能買一枝鉛筆。)從而進一步理解為什麼余數一定要小於除數。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將表內除法和有餘數的除法串在一起,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經歷知識的整理過程,更好地理解除法及有餘數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進一步提高計算的能力。

(二)復習混合運算。

1.課件出示: 128-64+36 6+18÷3 48÷8×6 8×(36-29) 64-40÷8

(1)說一說:先請學生說說這些混合運算的順序。

(2)分一分:讓學生將這些算式按運算順序進行分類。

如:第一類: 128-64+36 48÷8×6

第二類: 64-40÷8 6+18÷3

第三類: 8×(36-29)

(3)根據分類結果分別計算。並讓學生自己嘗試舉出類似的例子。

2.練一練:

(1)課件出示: 18-6÷3 (18-6)÷3 18÷6×3 18-6×3

(2)學生計算。

(3)匯報交流計算方法:先看運算順序,然後計算。

設計意圖:混合運算的重點是先看運算順序,因此在復習前出示三類不同的混合運算讓學生說運算順序再分類,既突出運算順序的重要性,又給學生復習混合運算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礎上,通過有針對性的練習進一步提高混合運算的計算能力。

三、鞏固練習,深化理解

(一)基礎練習。

1.完成練習二十二第1題。

結合直觀圖鞏固對除法及有餘數除法意義的理解,溝通兩者間的關系。

2.完成練習二十二第2題。

鞏固除法豎式計算的方法,強化試商的技能。

3.完成練習二十二第3題。

以說出「先算什麼,再計算」的方式,突出對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的鞏固,同時培養認真審題的能力。

(二)實踐應用。

1.40個圖形如下排列:……第34個圖形是( ),40個圖形中有( )個。

2.小晨准備用一星期(7天)看完一本60頁的圖書,第一天看了12頁,剩下的平均每天看幾頁?

設計意圖:本環節復習題的選擇突出了不同層次,由簡單鞏固到實際應用,不僅培養學生思維的嚴謹性,還充分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四、暢談收獲,總結提升

談話:通過本節課的復習,你掌握了哪些知識?學會了哪些方法?還有哪些疑問?

二年級上冊數學第三單元的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有餘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應用意識。

2.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合理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

運用有餘數除法解決問題,練習學生的生活實際

教學難點:

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具准備:

課件

教法運用:

講解法 分析法 引導法 練習法

學法指導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檢查預習) 復習

1.能填幾?(指名口答)

( )×6<25 8×( )<38 7×( )<40 指名回答 通過復習鞏固了舊知

二、初學新課探索新知

(初步探究)

出示P10主題圖,引導學生觀察。

1.尋找信息:有22人、每條船限乘4人

2.提出問題:至少要租幾條船?

3.解決問題。

在個人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交流時圍繞:你是怎樣想的,如何列式,怎樣回答問題。

4.讓生仔細觀察圖弄懂題意。

5.讓生獨立思考。

6.進行小組交流。交流時圍繞:你是怎樣想的,如何列式,怎樣回答問題。 引導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

三、引導釋疑

(合作學習) 學生口答,教師板書

22÷4=5(條)……2(人)

至少要租6條船。

你認為怎樣分配合理?請用小棒擺一擺,擺出你的分配方案。(讓學生各抒己見)

學生可能出現如下方案

(1)其中5條船,每條船4人,還有一條2人。4×5+2=22。

(2)其中4條船,每條船4人;另外兩條船,一條3人,一條3人。4×4+6=22。 1.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方法用小棒擺一擺,擺出你的分配方案。(讓學生各抒己見)

2可讓學生在草稿本上用紙畫月亮代表小船,用小棒代表人。

3根據擺的圖列出算式。

1.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有餘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應用意識。

四、拓展學習

(深入探究)

1.小結:今天這節課我們應用了有餘數除法的知識來解決簡單的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解決這類問題時,我們要結合實際來思考,如上面租船的問題……至於這6條船怎樣分配更合理,我們要動腦想一想,但分配時不能違反「限乘4人「這個規定。

強調:我們在各項活動中都要注意安全,不能做違反安全規定的事。

2.全班交流總結。

分配時不能違反「限乘4人「這個規定,進行交流。 通過合理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五、當堂檢測、練習鞏固

(學習診斷) 完成練一練1,2,題

第1題配合問題串鼓勵學生再次經歷有餘數的除法實際問題進1的過程:先弄懂題意在列式解決

1.先弄懂題意

2.在列式解決

3.指名匯報。

4.集體訂正。

5.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有餘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應用意識。

六、課堂小結

(梳理歸納)

本節課你學到了什麼?你覺得你學的好嗎?

1.小組交流。

2.指名匯報。 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板書設計:

租船

22÷4=5(條)。.....2(人)

答至少要租6條船。

⑤ 二年級數學上冊認識厘米教案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2.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數).

3.培養學生觀察及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及初步學會用尺子量物體的方法.

教學難點

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學具和教具

投影片,紙條、小棒、各種尺子、釘子、圖釘等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1.讓學生們用課前准備好的鉛筆、小紙條、釘子等物體和自己的課桌比一比,然後,以各自不同的測量工具為標准匯報每個人課桌的長度.(答案五花八門:有4拃那麼長,8根小紙條那麼長……)

2.教師談話:同學們說得都對,但為什麼結果卻都不一樣呢?(因為我們測量課桌所用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3.導入:要想取得一致的結果,我們需要有統一的測量工具,有誰知道測量長度的工具是什麼?(尺子)剛才有同學用尺子來量課桌的長,但也不知道用什麼單位,課桌到底有多長.今天我們就要學習在量比較短的東西時,所使用的單位和測量的方法.(板書課題:認識厘米、用厘米量)

4.師:當我們要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時,一般用「厘米」做單位進行測量.(擴展介紹:厘米在國際上,都用字培卜段母cm來表示.板書:cm)

二、新授

1.認識長度單位「厘米」

師:請同學們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從刻度0到1,這中間的長度就是1厘米.

師: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長呀?

師:閉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長.

問:找找看,大家帶來的物體中,還有你的周圍,什麼物體的長度最接近1厘米.(扣子的直徑、指甲蓋的寬度、牙齒的寬度、橡皮的厚度……)

在尺子上找一找,從哪兒到哪兒是2厘米長?(鼓勵學生說出不同的答案,如:從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從刻度1到刻度3是弊前2厘米;從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在尺子上找一找,從哪兒到哪兒是3厘米長?從哪兒到哪兒是5厘米長?(匯報)

問:通過在尺子上找這幾個不同的長度,你們有什麼發現?

(1.從0刻度到刻度幾就是幾厘米;2.用後面大的刻度數減去前面小的刻度數,得幾就是幾厘米;3.是幾厘米,這幾厘米里就有幾個1厘米.)

2.學慣用厘米量

嘗試測量同一個學具(一根8厘米長的小棒)

師:每個同學都有一根小棒,請你用尺子試著量一量這個小棒有多長?

問:測量的結果是多少?說說你是怎麼量的?

正確的量法與錯誤的量法對比(利用實物投影演示兩種量法),使學生鑒別出正確的量法.

小結:量一個物體時,要把尺子「0」刻度對准物體的一端,再看這個物體的另一端對著幾,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幾厘米.

學生活動:先從自己帶來的學具中任選一件,舉給同學們看一看,大概估計一下它的長度有幾厘米.然後實際測量所選物體的長度,看是否與估計的數值相等.

3.師:通過學習,你們都知道了些什麼?

三、鞏固練習

1.基本練習

配譽每人拿出一根細繩,分別量出3厘米,5厘米,和相鄰的同學比一比,看有什麼發現?

2.發展性練習

問:假如一個小朋友的尺子被磨的前幾個刻度不清楚了,(出示圖片「磨損的尺子」),你們有什麼辦法能就用這把磨損的尺子測量出物體的准確長度嗎?

四、歸納質疑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大家有什麼收獲,還有什麼問題嗎?

五、布置作業

1.回家後,以厘米位為單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歡的物體的長度.

2.課後調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體的長度是以厘米做單位的.

板書設計

認識厘米 用厘米量

cm

當我們要測量比較短物體的長度時,一般用「厘米」做單位進行測量.

量法:把尺子「0」刻度對准物體的一端,這個物體的另一端端對著刻度幾,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幾厘米.

教案點評:

導入時先讓學生以各自不同的測量工具為標准匯報每個人課桌的長度,隨後通過一個「為什麼結果都不一樣」的提問很自然地引出測量單位和測量方法,數學教案-認識厘米 用厘米量,小學數學教案《數學教案-認識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學認識厘米時,先讓學生發揮想像,隨後通過實物來感受1厘米的長度,實現由抽象到具體的認識過程。

量小棒長度時,老師放開手讓學生自己去主動學習,探索方法,有利於調動學生積極性;然後教師以規范的動作,標準的測量方法量給學生看,讓學生與自己的操作產生對比,使學生在對比中產生頓悟,從而掌握量的要領;最後再親自實踐,使知識技能的掌握經歷了由淺到深,由表及裡這樣的循序漸進的過程。

數學教案-認識厘米 用厘米量

⑥ 小學二年級數學怎麼教(附二年級數學公式)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在寬松、和諧、自主的環境中學習,才能思路開闊,思維敏捷,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從而迸發出創新的火花。小學二年級數學的教學也是如此,我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助到您。

小學二年級數學怎麼教

注重學法指導,讓學生會創新

1.動手實踐。偉大的教育家孔於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在教學「梯形面積公式推導」時,在學生很想知道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思維已激活時,教師不是機械講解,而是引導學生每人剪出兩個梯形紙板(要求是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當學生剪出後,教師設問:看哪個小組能利用手中的紙板,把它們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學生開始拼擺(有的小組用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有的用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梯形拼成了一個長方形)。當學生各自說出自己的拼法後,教師設問:「你所拼成的圖形的底、高和面積與其中一個梯形的底、高和面積有什麼關系?根據它們之問的關系,你能否得出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各小組的同學通過觀察,藉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得出了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2.引導質疑,讓學生會創新。 質疑問難是探求知識、發現問題的開始。在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好奇、好問,求知慾旺盛等特點出發,引導學生勤於思考,敢於提出問題,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提問題的氛圍,交給學生提問題的方法。讓學生發現問題,多角度思考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麼,提出疑問,發表新見解。如「比」的後項為什麼不能為零?比、分數、除法間的三者關系為什麼不用「等於」,而用「相當於」?為什麼異分母分數加減時要先通分……問題一提出,同學們探知興趣濃烈,思維活躍,發言就更加積極,比、分數、整數和比例間的關系就一清二楚了。同學們的主動性發揮了,好學、善學、樂學的勁頭也就更足了。

創設良好氛圍,讓學生敢創新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在寬松、和諧、自主的環境中學習,才能思路開闊,思維敏捷,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從而迸發出創新的火花。為了培養創新意識,就必須確立一種以學習和學生為教學中心的觀念,創設一種尊重學生的氛圍和環境,變「師生關系」為「朋友關系」,把「講台」搬到學生中間去,變老師「教」為學生「問」。鼓勵學生大膽發表意見,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中去,敢於創新。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熱情洋溢,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處於一種輕松愉快的心理狀態。教師要尊重每個學生,保護每一個學生的創新精神,誘導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不同見解。挖掘教材中的潛在樂趣,變苦學為樂學。讓所有學生都獲得成功的體驗。實踐證明,小組學習是一種有效的學習形式。在小組學習中,優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發揮,中等生可以得到鍛煉,學困生可以得到幫助和提高。為學生營造了一種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積極進取,嘗試探索,形成探求創新的心理願望,形成一種以創新的精神獲取知識、運用知識的性格特徵,促進學生能夠創造性地適應環境變化的創新個性品質的形成。

二年級數學公式大全

1、乘法的兩種意義:

⑴、表示:幾個幾相加是多少。

⑵、表示:幾個幾相加是多少。

2、除法的三種含義:

⑴表示: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幾。(平均除法的意義)

⑵表示:一個數裡面有幾個幾。(包含除法的意義)

⑶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倍數除法的意義)

3、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用除法。

4、已知一個數是另一數的幾倍,求一個數用乘法。

5、已知一個數是另一數的幾倍,求另一個數用除法。

6、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用乘法。

7、平均除法的公式:總數÷份數=每份數

8、包含除法的公式:總數÷每份數=份數

9、熟練掌握乘除法各部分的名稱和怎樣讀算式。

3×4=12

乘數乘號乘數積

12÷4=3

被除數除號除數商

讀作:3乘4等於12。讀作:12除以4等於3。

10、在地圖上一般都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11、如果你面向東後面就是西,左邊是北右邊是南。如果你面向西後面就是東,左邊是南右邊是北。如果你面向南後面就是北,左邊是東右邊是西。

12、1時=60分、1分=60秒。

13、經過時間=結束時間-開始時間開始時間=結束時間-經過時間結束時間=開始時間+經過時間

14、常用的時間單位有時、分、秒。

15、在鍾表上有12個大格、60個小格,時針走一個大格是1小時,分針走一個小格是1分鍾,分針走一個大格是5分鍾。

16、在有餘數的除法算式里,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17、根據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可以導出這樣幾種公式:

被除數=除數×商+余數除數=(被除數—余數)÷商商=(被除數—余數)÷除數余數=被除數—除數×商

18、在一道沒有括弧的算式,有加減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法,再算加減法。如果只有加減法或只有乘除法時,要從左到右計算。再有括弧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弧裡面的。

19、我們通常所說的四面八方是指:「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

20、10個一千是一萬;10個一百是一千;10個十是一百。

21、從右邊起,第一位是個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萬位。

22、讀數時要注意:末尾不管有幾個零都不讀,中間有一個零或兩個以上的零隻讀一個零。寫數時要注意:哪一個數位上一個也沒有,就在那個數位上填零佔位。

23、比較數的大小應注意:

1、數位多的數比數位少的數大;

2、當數位相同時,從最高位比起,最高位大的數就大;當最高位也相同時,就依次向下,一個數位一個數位的比,哪個數位大就說明那個數比較大。

24、在讀數時,從(最高)位讀起,按照(從高位到低位)的順序讀。

25、長度單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用字母表示是:km、m、dm、cm、mm。

26、常用的「相鄰」的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相隔」1個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0」,「相隔」2個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00」。我們又從中導出了7個單位轉換的公式分別是:

1米=10分米1m=10dm1分米=10厘米1dm=10cm

1厘米=10毫米1cm=10mm1米=100厘米1m=100cm

1分米=100毫米1dm=100mm1米=1000毫米1m=1000mm

1千米=1000米1km=1000m

27、我們還學習了1厘米中有(10)個小格,每小格的長是1毫米。1分米大約有手掌這么長。1分硬幣大約有1毫米厚。在表示較遠的距離時,用「千米」作單位。

28、三位數加法(進位加)的筆算方法:⑴相同數位對齊;⑵從個位加起;⑶哪一位滿十就向前一位進1。

29、三位數減法(退位減)的筆算方法:⑴相同數位對齊;⑵從個位減起;⑶哪一位不夠減,從前一位借1,在這位上加10再減。

30、本單元估算時,可以把數字看成整百整十數或整千整百數,這樣估計答案會更接近實際答案。

⑦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教師有多長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1米有多長》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內容。本單元是在學生學習了長度單位厘米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米的長度單位。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總結米、厘米之間的關系,具體出長度單位「米」。「米」這個長度單位比較具體,教材通過三個步驟幫助學生體會米有多長:第一步:通過同學們一厘米木棍接起來,體會1米有多長;第二步:通過測量學生身高,體會1米有多長;第三步:通過測量教室等場景,體會1米有多長。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等這些簡單的活動,真正體會到1米的距離到底有多長。在進行認識「米」教學時,充分聯系前面厘米有多長,使學生體會到在表示距離時,要用「米、厘米」作單位,並介紹怎樣用字母表示以及厘米與米之間的關系,聯系生活實際,合理運用長度單
位。
【學生分析】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多數學生能聯系生活實際,合理運用長度單位厘米。但「米」這個長度單位比較重要和常用,學生理解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實地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動,充分感知「米」這一長度單位到底有多長;對於學困生,以和他們玩游戲的方式來引導他們感知1米的具體長度,從多角度來激發他們的參與,給予他們激勵性的評價語言,並讓他們積極匯報自己的親身體會,達到全員參與,共同提高的原則。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2、使學生知道1米的實際長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過實際測量活動,使學生初步學會用米尺測量較長的物體的長度。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初步建立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難點:用米作為長度單位測量較長的物體的實際長度。
【教學准備】課件、米尺
【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境引入
師:同學們,你們去過動物游樂園嗎?
師:看看長頸鹿和小烏龜在游樂園門口遇到了什麼問題?
課件出示:教材第53頁情景圖。
生1:小狗門衛告訴它們,身高1米以上要買票。
生2:和看門口1米畫的標記,長頸鹿的身高超過了1米,要買票;小烏龜的身高不足1米,不用買票。
師:觀察得真仔細!看到了門口處1米的地方有標記。
師:1米到底有多長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1米有多長。
二、自主探究學習
1.認一認,想一想
師:上節課我們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知道我們食指的寬度大約是1厘米,現在請大家拿出直尺,找出1厘米給同桌看。
師:同學們找得非常准確,100段這樣的1厘米接起來就是1米。看(出示米尺),這就是米尺,是我們今天認識的一位新朋友。注意看,自己數一數是不是有100厘米。
學生自己數,明確:1米就是100厘米。我們可以寫成:1米=100厘米。
測量比較短的物體,一般我們用「厘米」作單位。在測量比較長的物體或距離時,通常用「米」作單位,「米」也是國際通用的一個長度單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2、比一比,說一說
師:現在請同學們用自己的方式描述一下1米有多長。
學生可能有多種回答,如有的學生邊用兩手比劃邊說,有的學生邊比劃自己的身高邊說,有的學生說出課桌的長度 是1米等等,老師要給予鼓勵。
師:同學們都挺好的。現在把你們的手臂伸開,看看伸到什麼程度就是1米,用尺子量一量。
學生用米尺進行測量,老師巡視,指導個別有困難的同學。
三、合作交流,探索反饋
活動一:
1、小組合作,用尺子量一量從腳到身體什麼地方是1米,做個標記。
2、找不同身高的學生來比一比,發現身高不同但1米的標記一樣高。
3、小結:測量對象不同,但一米的高度是不變的。
活動二:
伸開手看一看從一隻手的指尖到另一隻手的什麼地方是一米
活動三:
教室里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學生說完並進行實地測量。
活動四:
師:現在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測量,從教室的一頭到另一頭大約有多長?教室里的黑板長大約是多少米?
小組同學分工合作,測量教室的長、黑板的長。老師巡視,了解不同做法,指導個別有困難的學生。
組織學生交流測量的過程和結果,重點說明測量的方法。
四、實踐應用
1.鞏固練習
師:「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應用很廣泛,結合實際情況完成下面填空。
課件出示:教材第53頁最下面的習題。
學生獨立完成練習,老師巡視了解情況。組織學生交流,重點說說自己是怎樣通過對比確定填寫什麼單位的。
2.認識米和厘米。
課件出示
師:我們在用米和厘米的時候一定要仔細思考,認真辨別,不能用錯喲!下面是淘氣在學習了米和厘米之後寫的一篇日記,我們共同來看一看。
指名做出評價和改正。
五、全課小結
師:這節課的學習我們認識了一個長度單位——米,知道了課桌的長大約是1米,並且知道了測量較短的物體用「厘米」作單位,測量比較長的物體用「米」作單位,要記住米=100厘米。還學會了量出物體的長度,注意測量時要從0刻度量起。

閱讀全文

與二年級數學怎麼教長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5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