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幼兒數學教育生活化及數學化的融合
近年來,我國幼兒教育逐漸對教育脫離生活問題重視起來,開始著力於教育改革,對這一問題加以改善。如何在改革中取得生活化與數學化的平衡,是幼兒數學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因為幼兒階段的數學教育能培養幼兒數學思維雛形,為下一階段數學教育打下良好基礎。所以教學過程中要重點研究如何才能將數學生活化與數學化平衡好。
一、幼兒數學教育改革的重要意義
數學學科具有抽象性和精確性的特點,能夠鍛煉幼兒的思維能力,實際生活中普遍應用,決定了數學教育具有生活化和數學化兩種特性。幼兒雖然年紀幼小,但是已經形成了初級的形象思維,可以對具體事物產生認知。如果能夠依託生活實際進行數學教學,就能給幼兒留下深刻印象,激發幼兒學習數學興趣,鍛煉幼兒邏輯思維能力。我國教育部在2001年頒布的《幼兒園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幼兒數學教育要密切結合生活實際,讓數學學習具有趣味性。但是,生活化的同時不要忽視數學教育性質。
二、幼兒數學教育改革中的問題
(一)生活化蓋過數學化
幼兒在幼兒園的生活包括日常生活活動、游戲活動和集中活動等,這些活動對幼兒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教育環節,這些環節當中,日常生活活動是開展數學教育的主要途徑[2]。但是,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過度追求數學教育生活化,生硬套用現實生活情境,忘了數學教育困埋衡的根本目的。推行幼兒數學教育改革,讓數學教育回歸生活,並不意味著生活可以完全代替數學,因為生活化只是一種數學教育優化手段,實際還需要明確數學理論知識。教師在幼兒數學教育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不強行為每一個數學問題都創設生活情境,而生硬地聯系在一起。如幼兒教師播放《熊出沒》的片段,播放之後講解認數字的內容,但是片段中並沒有相關內容。
(二)數學化蓋過生活化
雖然幼兒已經形成了初步邏輯思維,但是能力極為有限,並不能脫離實際認知抽象的數學知識,需要結合具體動作和形象學習數學知識。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幼兒教師忽視這一點,過高估計幼兒接受能力,認為自己教過了,幼兒就能很快學會。理解和學會是兩個概念,即使部分幼兒領悟能力高超,能夠聽懂教師所講的內容,但並不意味著所有幼兒能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所以,教師應當把握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具體事例讓幼兒理解數學知識的本質,做到生活化與數學化融合。如組織幼兒做丟手絹的游戲,游戲結束之後,提出小朋友們,大家剛才一共跑了多少圈等問題,讓幼兒學會10以內的加減法,但是有的幼兒理解能力有限,只用一個例子講解,還不能真正掌握理論知識。
三、幼兒數學教育生活化與數學化的具體策略
(一)教育內容結合生活實際
幼兒階段的.數學教育多數來源於汪做實際生活,很容易與幼兒的日常生活建立聯系。通過這種聯系,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更加生動、更加具體,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教師要注意數學知識與生活場景的聯系要自然,不要強行將二者聯系在一起,為了生活化而生活化[3]。例如播放《小小智慧樹》的影片,組織幼兒比個子,然後將幼兒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玩偶、飯碗、書包、西瓜、蘋果等拿出來,對他們進行提問,小朋友們,西瓜和蘋果哪一個好吃啊?引起幼兒的興趣,然後提問小朋友們,你們覺得西瓜和蘋果有什麼區別啊?然後將大與小、多於少、輕與重的概念講授給他們,實現教學目標。
(二)教學方法融入生活情景
以往幼兒數學教育中,教師教學方法比較單調,只有利用教具輔助教學、組織幼兒進行數學游戲等幾種,對幼兒數學能力培養作用有限。對此,教師需要豐富自己的教學手段,在日常生活中尋找數學教學契機,對幼兒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如幼兒吃午飯的時候,將幼兒劃分為小組,讓幼兒輪流擔當組長,為自己組的小朋友領取餐具和食物,讓幼兒在實際生活當中鍛煉數學能力,液握將抽象的數學問題轉化為實際生活問題。通過這種方式,幼兒在實際生活中鍛煉了數學能力,鞏固了課堂教學成果。
(三)利用日常生活檢驗教學成果
對幼兒數學教育教學成果進行檢驗,能夠發現數學教育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了解教育目標的實現狀況,從而有針對性地對教學方案進行改革和優化。對於幼兒階段數學教育,可以利用日常生活檢驗教學成果。教師通過設置實際生活問題讓幼兒解決的方式,觀察幼兒對數學知識的掌握和應用情況。如創設日常生活情境,模擬幼兒園分配午餐的情景,將幼兒以五人為一組分成若干組,每一組選一個人擔當幼兒園老師,給第一組三個蘋果,第二組六個蘋果等,等幼兒們分配完之後,老師提問:小朋友們,哪一個組的蘋果不夠啊,缺幾個讓幼兒明確數字的基本運算和多與少的概念。數學學科是幼兒階段的重要教學科目,能夠為小學階段數學學習打下良好基礎。在我國幼兒數學教育改革中,一定要將生活化與數學化結合起來。但要注意把握兩者之間的度,將生活化與數學化合理融合,增強實際效果。
Ⅱ 幼兒園數學教育生活化方法
導語:數學是一門邏輯性、系統性以及科學性非常強的學科,無論在哪一個階段,數學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都會感到一定的困難,特別是幼兒園數學教育。那該如何做好幼兒園數學教育呢?
一、將數學教育隨機滲透於幼兒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提出:“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強調寓教育於幼兒的生活之中,使生活無時不含教育的意義。
數學教育的開展不僅僅是每周一兩次的數學集體活動,而是將數學教育隨機滲透於幼兒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之中,如:午餐時值日生的分發碗筷、吃點心時的分發餅干、餅干變形游戲,排隊洗手時的排序倒順數,以及散步時的規律排序等;在游戲活動結束收活動材料的過程中引導幼兒在歸類擺放中感知集合、分類的概念。將數學教育融入到幼兒的一日活動之中,讓幼兒從熟悉的現實生活開始,讓他們在身邊的事情中發現數學,通過身邊的事情學習數學,把數學知識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二、重視與環境、區域的相互作用
在我們生活的周圍每一樣物品都以它一定的形狀、大小、數量和方位存在著,只要做個有心人就能在生活中找到數學素材。充分利用園內的各個活動場所,多感官的刺激幼兒進行數學探究活動。通過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促進幼兒思維發展、發展他們的數概念。
1.活動室:室內牆面有大有小充分利用成為互動牆面並在下方設有活動材料,供幼兒自由活動時選擇、操作。
2.室外瓷磚牆面:利用裝飾牆面用剩的海綿紙、卡紙剪成各種圖形供幼兒粘貼,剛開始幼兒只是無目的地把各種圖形往牆面上貼著玩,後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始有目的、有主題地根據圖形的特點進行拼貼、排序、分類、比較大小以及加減運算等活動。
3.班級活動區角:班內數學活動角的開設拓寬了教學活動以外的幼兒數學能力的挖掘和培養,在數學角的內容、材料的設定和投放上我們做到既保持相對的穩定性又不斷的進行更新,使之滿足不同能力幼兒的需求。
4.樓梯:我們在樓梯上設計了各種顏色的數字、圖片及與之相對應的圓點,讓幼兒有意無意地去感知數序、序數、相鄰數及數與量的對應。同時還把幾何圖形方面的知識及按規律排序等方面的知識也融到其中,幼兒在進進出出、上下樓梯的過程中增長了知識,培養了觀察力。
三、創新材料的投入,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操作、游戲活動
皮亞傑認為“對兒童來說,邏輯數理知識,不是從課題本身得到的,而是通過與材料的相互作用發現的”。重視活動材料的投放,將與幼兒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物品都轉化為幼兒開展數學活動的材料。
分層次的提供難易度不同、繁簡不同的各類材料使每個幼兒都能輕松的、創造性地使用材料充分放手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意願去選擇去探究、真正達到自我發展的目的。如根據撲克牌的花樣、數字大小進行排序、接龍、比大小、加減運算游戲:利用瓶瓶罐罐進行疊高、認識形體、辨別大小、比高低活動;運用生活中的種子、豆類進行分類、多種規律排序的探究活動。在這種生活化材料的操作擺弄中幼兒表現出了強烈的探索慾望,得到了無限的樂趣,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數學知識豐富了數的經驗。
四、大膽實踐生活化的情景教學
《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生活實際進行”。教學過程中,我們以模擬的方式再現生活情境,將數學知識融入其中,讓幼兒在創設的生活情境中學習數學。孩子越小情境性越明顯,所以應加強學習內容、學習過程與真實世界間的聯系。
在中班“學習順數、倒數”的.活動中,我們通過生活中的“紅綠燈、倒計時”聯想,形象地感知並發現順數、倒數時的數序規律。
在《看電影》系列活動中通過對電影院的內部環境的模擬展現,利用電影票進行序數的學習及二次對應以及單雙數和倒順數的數學活動,孩子們在愉悅的游戲氛圍中感知、掌握了數學知識的同時又對我們生活的場景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初步學習運用數字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並體驗了活動的樂趣!
陶行知還指出:“應讓幼兒走進大自然去觀察、看事實,讓幼兒在活動中通過操作進行學習,充分發揮其創造力,教師在幼兒的活動過程中進行教學”。
在主題活動《美麗的秋天》中,結合我園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開展了《我們去秋遊》活動,設計了“乘公交車去”的情節,引導幼兒學會看“路線圖”,比較路線的長短、疊加結果的多少,找出最近又最合適的乘車路線;在購買“車票”的活動環節中,鞏固數的組、分成,練習應用數的加減。生活化的情景教學可以促使幼兒學會更多的關注生活中的數學,有助於幼兒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培養。
幼兒的數學教育活動,從最初正規化的課堂教學到如今強調創設開放自由的活動空間,強調兒童為主體,注重幼兒的主動參與,多元化的自主活動。“數學來自生活,最終必回歸生活”,這句至理名言充分強調了數學教育的最終歸宿--用幼兒能理解的數學觀點和方法去發現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Ⅲ 如何理解小班數學教育的生活化,游戲化,操作化
數學活動是具有抽象性、概括性、邏輯性三大特點的活動,是幼兒園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幼兒的思維特點,幼兒園數學教育應注重生活化、游戲化、操作化,讓孩子在生活、游戲、操作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雀肆。新《綱要》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的數、量、形、時間和空間等現象產生興趣,建構初步的數概念,並學慣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游戲中的某些簡單的問題。那麼作為每天工作在幼兒身邊的教師,正確理解和把握幼兒園各年齡段數學教育的「三化」基本特徵,才能有效開展幼兒園數學教育,真正提高教育質量,讓孩子在「三化」中體驗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從而為孩子順利進入小學學習數學奠定良好的基礎。本人就一年來的小班數學教育工作實踐與思考,表達一下自己的認識,以期有助於同行、有助於青年教師的工作。
一、小班數學的生活化
數學教育生活化是指幼兒園教師將數學教學與幼兒生活不同程度地結合,將幼兒的生活不同程度地納入有目的、有計劃的教學之中。生活化包含了兩層含義:第一,教師不同程度地利用幼兒日常生活中含有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經驗,使之為教學服務,使幼兒能更好地理解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第二,有目的、有計劃地為幼兒創設出真實、自然的生活情景,將數學教育的目標滲透其中,這種情景將數學的計劃性、目的性與幼兒生活融為一體,幼兒在不知不覺中進行學習。小班數學教育的生活化特點非常濃厚,在生活中調動幼兒的生活經驗,在活動中隱含數學的基本特徵。教師只要處處做有心人,及時把握教育機會,幼兒一定能捕捉到數學的影子,在感性的、具體的生活中增進對數學的理解,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舉例:生活中的經驗——按數量取點心,時鍾的形象性
在集體生活中,教師分發餐點是再普通不過的事了,不過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是調動和利用幼兒生活經驗,幫助小班幼兒認識理解5以內數量的最好時機,教師可以將點心分發到小組,讓幼兒每人從中拿取1;也可以讓幼兒自己從整體中取出相應數量的一小份(教師還可以設計出符合幼兒實際的其它形式)。在這個生活環節中,教師可以觀察到每個幼兒對數量實際意義的認知和理解,可以看到每個幼兒從膽怯到信心的經歷過程,這種生活化的教育,幼兒沒有一點壓力,教師幾乎是一對一的指導幫助,針對性強,效果好。
時鍾認識是幼兒園大班的教學內容,不過時鍾確是每個教室的常備物品,教師一日生活中也經常提到時間,如果充分利用幼兒這方面的生活經驗,將認識時間這較為深奧的教學內容合理化簡,分解出現。我們在生活中說到時間,常常讓幼兒看看時鍾,找找長針短針,還有跑得最快的秒針,5分鍾就是長嘩孫針跑一個格子等等,這樣到大班幼兒就能很好的理解教師規范的說詞,教學難度也可以大大降低,幼兒也會學的深入,學的扎實。
舉例:環節中的數學——繞線游戲,貝殼游戲
「繞繞線,繞繞線,拉-拉,釘釘釘。上-上,下-下,前-前,後-後。咕嚕咕嚕,咕嚕咕嚕,滾下來。爬呀爬呀爬呀爬,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頭頂上。咕嚕咕嚕,咕嚕咕嚕,滾到膝蓋上。」這是一個小班幼兒非常喜愛的說唱手指游戲,我們經常在餐前便後,等待時段玩這樣的游戲。這游戲讓幼兒以自我為標准,指認各種空間位置,以及人體的相關部位。可以說這也是一個較為典型的數學游戲。
貝殼游戲,教師給幼兒提供許多大小不同的貝殼玩具,然後教師以游戲的形式引領幼兒進行操作。如:取幾大幾小——區分大小和數亂歲鏈量;貝殼媽媽抱寶寶——大小重疊;媽媽寶寶上下排——對應;媽媽寶寶前後排——間隔。這是小班前期我們常常以集體形式組織的個人操作數學游戲,目的是幫助幼兒理解相關數學內容的同時,為數學教學跑組操作游戲打基礎。
二、小班數學的游戲化
數學教育游戲化是指幼兒園數學教學在生活化的基礎上,與幼兒游戲特徵相結合,是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對游戲的不同程度的利用,數學游戲化不同於游戲。是使數學教育具有游戲的某些特色,在這種教學活動中,幼兒在有游戲般的情緒體驗中,會遇到各種蘊含數量關系的問題,數學游戲化更多地具有練習的性質,用皮亞傑的話來講,是「同化大於順應」。因此,這一類數學游戲對於小班幼兒來說,很具有挑戰性,需要教師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精心設計,細致教學。
舉例:為小班數學教學專門設計的類別游戲——分類游戲,接龍游戲,玩具排序游戲
所謂類別游戲,就是在這一類游戲中可以細化和分解出各種不同的,有一定差別的小游戲,如:分類游戲,可以有求同分類(從許多中取出紅色的、取出大的等等),可以有按顏色、大小、形狀特徵中的某項來進行分類。還可以按事物的用途來進行分類。再如:接龍游戲,有顏色接龍,形狀接龍,等量接龍。等量接龍里還可以分為實物等量,實物標志和點子等量,雙色事物標志等量,雙色點子等量。再如排序游戲,有重疊排序,對應排序,規律排序。規律排序還可以分為ABAB雙間隔排,ABCABC三間隔排,ABBABB或AABAAB規律排。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每一類別的游戲都有難易的差別,每一個游戲都存在這樣那樣的教學難點或是幼兒操作的難點。教師應該結合本班幼兒的實際能力和自己的教學特點,進行選擇、分解、合並,也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結合特點,精心設計,細致教學,獲取效益。
三、小班數學的操作化
數學教學操作是指幼兒園數學教學在生活化、游戲化的基礎上,與幼兒手、腦並用的操作活動相結合。操作是為幼兒創設思維沖突的環境,引導幼兒在思維能力層面上進行有效運作,逐步內化邏輯的、復雜的數學知識,形成「順應」的心理歷程。對於小班幼兒來說,操作化與游戲化密不可分,操作具有游戲的趣味,游戲不失數學的基本特徵。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始終站在幼兒的層面,針對幼兒的心理特點和思維特徵進行思考和設計,這樣才能有效地調動幼兒操作的主動性,這里包括幼兒動作參與的主動性,更包含幼兒思維參與的主動性,這也是數學教學的精髓之處。
舉例:幼兒操作活動的成敗體會——等量接龍,特徵分類
等量接龍游戲是小班幼兒在掌握了5以內數的實際意義的基礎上,所進行的數的守恆游戲,綜合性較強,也有一定的難度。我們選擇了實物等量接龍,實物標志和點子等量接龍兩種游戲。教師觀察發現,實物等量接龍,幼兒比較容易理解玩法;實物標志和點子等量接龍,因為更接近符號,對幼兒有一定干擾,給幼兒理解玩法設置了一定的障礙。從幼兒的操作過程中,觀察發現一開始進行活動時,大多數幼兒目測數群不會,尤其是4、5的實物數量卡,這樣幼兒的操作行為就表現為:拿起一張卡片先一個一個點數數量,再尋找可以相接的卡片,往往幼兒不能一次拿準,數著數著就忘記了該接的數量,一次一次的反復使幼兒失去了興趣。根據這樣的普遍情況,教師調整增加了數群目測訓練,再次進行等量接龍游戲時,大部分幼兒就有了感覺,有了興趣,突破了難點,獲得了成功的體驗。但還是有一些幼兒存在相關的問題,觀察發現一部分幼兒還存在目測難點的問題,一部分幼兒還不太理解游戲玩法和規則。所以此次教學需要日常的游戲活動加以補充和完善,才能獲取較好的教學效果。
特徵分類游戲我們的設計是:讓幼兒根據教師所提供的分類板上的魚的形狀、大小、顏色進行操作,並把具有多種特徵的魚一次按兩個特徵標記進行分類,共分三次。觀察發現幼兒都能夠將魚按特徵標記進行區分,但幼兒的操作行為多數表現為:取出一條魚,第一反映的是某特徵就放在其標記下的空格里;而每個空格下的魚確實具備標記所規定的特徵。但是就幼兒的操作行為而言與教師所設計的教學目標不相符,教師想讓幼兒按魚的特徵進行三次分類活動,而大多數幼兒只將各條魚進行了一次特徵認定。教師在原有分類活動形式的基礎上加大了難度,認為幼兒應該有這個能力進行操作,但事實證明幼兒操作的效果並不是很好,這與教師所設計的材料有關,活動內容雖然有趣,幼兒也非常地感興趣,但讓幼兒一次性完成三種分類確實有點困難,因為小班年齡的幼兒還沒有完全理解某些特徵的概念,養成習慣看標記進行擺放。讓幼兒在概念統領下進行操作實在強人所難。所以說教師提供的操作材料違背了幼兒的年齡特點應該根據幼兒的思維特點,修改操作材料。
Ⅳ 幼兒數學教育生活化論文
從幼兒的學習心理看,如果數學教育貼近幼兒的實際生活需要,必將激發起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我們應該立足於幼兒的生活,將數學教育活動生活化,讓數學活動真正走進幼兒的生活世界。下面是我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淺談如何讓幼兒數學教育生活化》
【摘 要】 興趣是兒童學習的內在動力,從幼兒的學習心理看,如果數學教育貼近幼兒的實際生活需要,必將激發起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我們應該立足於幼兒的生活,將數學教育活動生活化,讓數學活動真正走進幼兒的生活世界。
【關鍵詞】 幼兒數學;教育生活化;教育方法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9-0-01
幼兒階段是人成長過程中認知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間內建立和形成數的概念,有利於發展幼兒的數學思維,可以萌發幼兒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傳統的數學教育主要是單純傳授知識,側重讓幼兒重復地去理解、掌握抽象的符號體系,內容乏味,遠離幼兒生活,導致幼兒學習沒有積極性,很容易產生厭學數學的心理。教師應該根據幼兒的學習特點,盡力把數學教育生活化裂慎。
一、在日常生活中學習數學
兒童是在各種各樣的活動過程中了解周圍世界的,他們很早就開始按大小、顏色、形狀、空間位置和其他特徵來區分物體,認識周圍世界的基本結構與秩序。日常生活中包含了大量學習數學的機會,教師要善於利用這些教育資源,引導幼兒了解數學與生活的關系,懂得數學在社會生活中的價值。例如:孩子們發現車胎是圓的,很多房子的屋頂是斜的。幼兒園的玩具形狀、顏色、大小不同,動物園里的各種動物有多有少。上下樓梯時數一數階梯,進餐時將碗和勺一一對應。整理玩具時可按形狀、顏色分類,散步時可說說花草的數目、形狀、顏色,戶外活動時可說說自己所在的位置,等等。幼兒在輕松自然的生活情景中獲得了數學知識和經驗,增強了求知慾和學習興趣。
二、在區角活動中建構數學知識
兒童出生後,就開始了解探索世界。他們在了解探索的過程中,會感受到蘊涵其中的數學問題。幼兒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建構著對數學的認識和理解。數學理論知識反映事物間抽象的關系,有著抽象性的特點。由於幼兒還是以直覺形象思維為主。教師應該多向幼兒提供操作材料,多給幼兒動手實踐的機會,讓幼兒通過操作實踐,在活動中發現數學關系,得到數學經驗。還要為他們創設適當的情境,把數學教育的意圖,融合到他們的生活中。
幼兒園的區角環境是幼兒自主活動的重要場所,這些地方要重點布置,為幼兒發現、探索創造條件,進一步鞏固和學習數學知識。在環境布置上肆兆敬,要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在材料的擺放上,要有利於幼兒探索和操作。比如,操作區可以投放串珠、拼圖、數字卡片、撲克牌、圖片、七巧板等供幼兒操作。材料的投放可以根據不同時期的需要,及時進行增減與調整。幼兒在很短時間內,就會在區角活動的操作實踐中,學到新知識。
三、教學形式生活化
《綱要》中指出兒童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這不僅體現在活動內容的選擇上.也體現在課程的組織上:內容要來自於幼兒的生活,貼近幼兒的生活經驗和生活的實際.加強教育與生活的聯絡,使幼兒園教育生活化,課程的組織上則更多是指「寓教育於一日生活之中」,使幼兒園的生活「教育化」。比如:活動「比高矮」中,匯入時,我們可以這樣設計:製作一扇門的道具,在門上掛有鈴鐺,個子高的幼兒從門中走過碰到鈴鐺就會響,比較矮的幼兒碰不到鈴就不會發出聲音,這樣就讓孩子思考為什猜汪么有的小朋友會讓鈴鐺發出聲音,而有的小朋友就碰不到掛著的鈴呢?通過這樣一個生活化的匯入,激發了幼兒對比較高矮這兩種現象產生了探索研究的興趣,為活動的開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又如活動「5的組成」,教師一改常規形式,利用了一次旅行來展開,教師是從上海來蘇州借班上課的,所以就利用了「蘇州一日游」開展,先是玩拍手游戲,拉近孩子們的距離,然後引出要買票去獅子林,事先給每位孩子准備了1元、2元、3元不同數量的錢,問孩子門票是5元,你還要領幾元正好是五元,接著孩子就去自動取款機上領錢,再去買票,在票上,老師標著點數,讓孩子看看票的兩個角上有幾個點,就坐幾號車,孩子們非常感興趣,都身臨其境,有的孩子高興的說:「我坐5號車,可以出發咯。」位子找好了,老師又說:「看看車上有幾個乘客,記好是哪幾個人哦,他們什麼樣的,誰來說說看你是怎麼記住的。」一位孩子說:「我們車上有一個帶眼鏡的,四個不帶眼鏡的。」老師會說:「所以你的算題是?」「1+4=5」,有的孩子說:「我們車上有三個扎辮子的,兩個不扎辮子,算題是3+2=5」,最後,老師給孩子提供了要去的地方的地圖拼圖,教師讓孩子把5的加法選出來,拼一拼看我們出發要去哪裡,整個過程孩子們都樂在其中,達到了很好的效果。老師利用了生活中的一日游的情境教學,來層層深入,數學教育中我們可以根據數學的不同內容、年齡特點和相關的生活經驗,利用生活中常見的情境,創設一個個形象而真實的、身臨其境的、科學而有效的生活的教育情境。讓孩子在情境中與人、事物相互作用,建立起連線數學概念與生活的橋梁。
四、引導幼兒用數學解決問題,使數學教育與生活融合
幼兒生活的環境充滿時空、形體、數量等方面知識,生活的每個環節都有數學教育的內容。可以讓幼兒每天統計出勤人數。他們通過比較、數數等方法,了解入園的小朋友是多少,沒有來的是多少,遲到的是多少。孩子過生日分蛋糕或平時分點心時,教師可以引導孩子討論如何合理分配。聯絡生活,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元素進行數學教育,引導幼兒用數學解決問題,使幼兒愉快地獲得數學知識,感受到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產生學習的興趣。
幼兒階段數學教育主要是發掘幼兒的數學思維能力,引導他們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幼兒確立了學數學的信心和興趣,會影響今後的學習。只要教師關注幼兒的生活,把幼兒數學教育融合到生活中,就能確保幼兒數學教育生活化,使幼兒在生活情境中高效、快樂地學習數學。
總之,數學教育要與幼兒生活相結合,讓幼兒在自然、熟悉的生活氛圍中體驗、感知數學,獲得經驗。「數學教育聯絡孩子生活」,使幼兒喜歡學習數學並體驗數學對其生活的重要意義。要讓幼兒真正地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體驗,在生活中表達,做生活的主人,快樂的成長。所以可見生活與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生活決定教育。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Ⅳ 數學教育內容應和幼兒的什麼要從幼兒的生活中選擇教育內容
數學教育內容應和幼兒的生活相聯系,要從幼兒的生活中選擇教育內容。我們給幼兒的學習內容,不應是抽象的數學知識,而應緊密聯系他們的生活實際。
數學教育襪知銀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其社會性決定了數學教猛喊育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數學教育中的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技術等一系列問題都會隨著社會的進步而不斷變革與發展。數學教育改革的背景,至少有來自於九個方面的考慮:知識經濟、社會關系、家庭壓力、國際潮流、考試改革、科教興國、深化素質教育、普及義務教育、科技進步。
Ⅵ 幼兒數學教育要生活化,該如何讓生活化更自然一些
幼兒數學教育要生活化,該如何讓生活化更自然一些?下面就我們來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一番探討,希望這些內容能夠幫到有需要的朋友們。
總而言之,幼兒數學教學生活化,規定老師擅於構建、發覺和運用生活化的數學課場景,運用這種幼兒了解的生活場景舉辦活動,使幼兒對數學課有一種親切感,覺得數學課與日常生活緊密關系,覺得數學課與生活都在,並能學習應用數學思想方法處理一些簡單生活問題,進而進一步激起學數學的興趣愛好,推動數學思維的發展趨勢。
Ⅶ 淺談如何讓幼兒數學教學生活化
鏈接: https://pan..com/s/1EgE4cr6BJmbuNhA6sJ2WKQ
Ⅷ 數學教育生活化問題分析
讓數學教育生活化
文章摘要:越是兒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內容,兒童學習的依賴性、被動性就會越大。只有當兒童覺察到學習內容與他自己有關時,才會全身心投入,意義學習才會發生,這時,兒童不僅學習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會產生自高笑物畢覺主動的學習行為。為此,我們把數學教育內容按大綱要求生活化。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科學。人的生活實踐(衣、食、住、行)幾乎都離不開數學,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像花朵、蝸牛、蜂巢等也都包含著數學美。它具有抽象性、概括性、邏輯性的特點,根據幼兒的思維特點,幼兒園數學教育應注重啟蒙性、生活化,讓孩子在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體驗數學的重要和有趣, 所以我們在教幼兒學數學時要立足於從幼兒生活環境和生活經驗出發,重視創設幼兒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導幼兒從實際生活中感知,從中體戚螞含驗數學知識的樂趣。
一、 幼兒學習數學的過程生活化
幼兒學習數學的過程生活化既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學習數學,也包括在設置的情景中學習數學。正如皮亞傑所說:「兒童學習的途徑應具有生活性,更多的是在生活或類似生活的情景中學習,而不是在數學情景中學習。」兒童是在各種各樣的活動過程中了解周圍世界的,日常生活中包含了大量學習數學的機會,教師要善於利用這些教育資料,引導幼兒了解數學與生活的關系,懂得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比如:生活中的圖形,孩子們會發現車輪是圓形的,椅子面是梯形的,門是長方形的,氣球、雞蛋是橢圓形等;生活中的分類,幫助老師整理圖書、玩具等;生活中的數字,自己家的樓層、電話號碼等;生活中的對應關系,午餐時分發碗、勺等;生活中還能分清大小、高矮等等。又如:每天早上穿衣服、晚上脫衣服時一件一件的數,讓幼兒漸漸學習數數;或念有數字的兒歌給孩子聽,如:1234567,七個阿姨來摘果,七個花籃手中提……」就這樣邊念邊數手指,在學習加減法上,不要讓幼兒去記什麼公式、表格,而是在吃橘子時,讓幼兒先數一數,看看共有幾瓣兒,然後再邊吃邊數,少了幾瓣,還剩幾瓣這樣的訓練。所有這些既能讓幼兒在自然的條件下進行學習,也非常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因此,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生活素材讓幼兒積累有關數學的感性經驗,引導幼兒去感受來自於生活的種種數學信息。
二、 幼兒學習數學材料的生活化
操作材料是數學活動中幼兒賴以思維的物質基礎,是數學活動的載體,它本身的特性及由這些特性所規定的活動方式決定著幼兒獲得知識的多少,激發興趣的大小及開發智力的深度。新奇古怪的操作材料易分散幼兒的注意力,而選擇現實中自然物品作為數學材料更能讓幼兒把數學知識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同時也省去了做教具和學具所花費的大量時間,所以我們採用了以下幾個觀點:
1、利用生活中的教學情境,創設活動沖突,引導幼兒尋找材料
我們要把數學教育內容按大綱要求生活化,創設活動沖突。如:中班幼兒學排序,我們利用幼兒喝水、洗手、入廁時經常出現推拉、擁擠等混亂現象的問題,請幼兒為老師想辦法,怎樣解決這些不推擠的問題,幼兒踴躍發表意見,有說一組一組去的,有的說男孩、女孩分開去,還有說要互相謙讓的。其中有幾名幼兒說出了:排好隊,一個接一個去的好辦法。教師肯定了幼兒的想法,特別表揚了說出排隊辦法的幼兒。緊接著教師又提出了生活中什麼場合要排隊,家裡的東西哪些可以排隊等與數有關的問題。同時請幼兒回家找可以排隊的物品,看誰找得多,並且帶來幼兒園,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排隊游戲。不能帶的物品可以畫下來講給小朋友們聽。這樣從幫助解決問題引出情境,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激發了幼兒積極探索和學習的願望。
2、尋找操作材料的過程,也是教學思維的過程
幼兒在尋找生活中的數學材料時,要對眾多的材料進行觀察、分析、比較和判斷。經過這個尋找、分類過程,幼兒對數的理解會加深。例如:排序材料,幼兒首先要知道什麼是排序?然後才能在眾多復雜多樣的材料中選出可供排序的材料。正是數學知識自身的嚴密性和關系變化的復雜性,才可能培養幼兒思維的准確性與變通性。可見幼兒 尋找材料的過程就是幼兒思維發展的過程。
3、要求幼兒相互交換自帶材料.幫助幼兒多角度理解教學關系
幼兒從家裡帶來的材料種類繁多,包含的關系數學也不計其數。幼兒對同伴的材料往往產生好奇,總想看一看,摸一摸,教師要利用幼兒這種好奇心,引導幼兒在同伴的材料中學習數學知識。這樣相互地交換操作,可用材料極其豐富,不但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更重要的'是在不同材料蘊藏的數學關系中,幼兒拓寬了視野。前面所提到的請幼兒回家尋找排序材料,我們班27名幼兒帶來的材料千奇百怪,各有特點。我們引導幼兒開展了包括量的正逆排序,數的正逆排序等活動。如量的排序:按大←→小,所用材料有:紙盒、套娃、象棋子、布娃娃等;按高←→矮,所用的材料有:小動物玩具、布娃娃、大樹卡片、還有小朋友自己等。數的排序:按l←→10,用小木棒、拼插玩具等。幼兒在眾多的材料中表現出了積極的求知慾,也得到了無限的樂趣,增強了與同伴的交往能力。同時教師也從製作材料的繁重任務中解脫出來,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對幼兒的觀察指導中。
4、記錄操作結果,促進思維由具體向抽象升華
由於材料多,所反映的數學關系也多,完全由老師安排誰與誰交換,誰玩誰不玩某種材料是不合適的,也束縛了幼兒的手腳。同時,每個幼兒的操作結果,都由老師去記錄也辦不到。為了使整個過程不至於雜亂無章,教師可作一些原則性安排,但主要精力是引導幼兒自己記錄。例如,要求幼兒記錄:看誰排序方法多?看誰分類的方法多?看誰的算式多?要求幼兒操作一次,記錄一次。記錄的方法可由自己選擇,這樣一來,幼兒創造出許多有效的記錄方法。如有的幼兒在使用大樹卡片時操作一次畫一棵數的符號,並把排序方法也畫出來;用小木棒時排序一次畫一根小木棒,也把自己排序的方法畫出來。但有的幼兒遇到用玩具恐龍、汽車、大象卡片等難畫的材料排序時,用老辦法畫圖記錄費時又費事,怎麼辦呢?老師看準時機啟發幼兒能不能把記錄變簡單一些,有的幼兒說用圓圈代表恐龍,有的說用線條代表汽車,有的說用數字代表大象卡片。教師請幼兒比較三種方法哪種最簡單最快,幼兒馬上明白了前兩種用符號代替畫圖雖然簡單,但要畫的符號仍然很多,又簡單又快當然是用數字來記錄了。這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是幼兒在自己操作喜歡的材料中自然形成的,其中抽象數字1、2、3、4……的實際意義幼兒也明白了。這正是我們數學活動促進思維發展的落腳點。
三、 數學在幼兒生活中的運用
我們可以從幼兒的生活實際出發,在現實的情景中通過引導幼兒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幼兒生活中面臨的問題,增強幼兒運用數學的能力和學習數學的信心。如:我們可以在家長的配合下帶幼兒上電影院,讓幼兒自己買電影票、找座位,運用單數和復數的知識;可以讓幼兒自己上商場去購物,運用簡單的計算方法並作好記錄;可以運用分類的知識讓幼兒自己整理衣櫃;可以讓幼兒記錄下家人的生日、自家的電話等等。使幼兒體驗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主動性、積極性。
幼兒教育只有紮根於幼兒生活與經驗,幼兒教育才能發揮自己的效能,教育才有意義。所以我們要倡導充滿生活氣息的幼兒的數學教育。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邏輯性。對於幼兒來說,如果只重視數學知識的學習,很容易導致枯燥和乏味。常言道:興趣是第一位教師,並在幼兒的學習活動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根據《幼兒園教育綱要》的精神,數學活動應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為主,為幼兒日後學習數學創造有利條件,為幼兒終生學習數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我認為,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和方法,願與大家共享。
一、以游戲形式激發興趣。
綱要中指出:「寓教育於游戲之中。」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也是幼兒數學教育的有利手段。利用游戲形式進行抽象的數學知識的學習,能夠有效地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提高幼兒思維的積極性,使幼兒在愉快的情緒中輕輕鬆鬆、饒有趣味地學習數學。
例如:在「天線寶寶買漢堡包」這一活動中,我請孩子們扮演麥當勞的售貨員,根據天線寶寶送來的訂貨單,准備漢堡包,或是兩個兩個一盒的要50個,或是五個五個一盒的要100個……孩子們非常投入。與此同時,孩子們在游戲中不知不覺地掌握了兩個兩個數,五個五個數等群數的方法。
在利用游戲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時,所選用的游戲應該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小班應該以直觀的、帶有情節的、幼兒能扮演角色的游戲為主。如情景游戲「小兔拔蘿卜」、「游戲宮」、「送小動物回家」等。而中、大班幼兒應該運用挑戰性的、有更多發揮餘地的游戲為主,如競賽性游戲、操作性益智游戲等。
二、利用操作材料激發興趣。
皮亞傑認為幼兒是在操作中認知的,提供給幼兒暗含教育價值的操作材料,能夠讓幼兒在操作中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獲取知識。在設計和准備操作材料時,既要考慮美觀性、趣味性,更要考慮材料的層次性,即材料是否能滿足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需要,促使每個幼兒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例如,在小班數學區的「按數取物」的活動中,可根據幼兒發展水平,准備不同層次的材料:1、按卡片上物體取相應數量的實物;2、按卡片上的圓點,取相應數量的實物;3、按卡片上的數字取相應數量的實物。這樣,能夠激發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更能促使能力弱的幼兒增強自信心。
三、運用語言引起懸念,從而激發興趣。
幼兒正處於積極探索周圍事物的階段,對新鮮的、未知的、或者略知的事物會產生極大探究的興趣,教師如果能巧妙地運用語言,設計懸念,激發幼兒好奇心和求知慾,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拼圖」活動前,我告知孩子,只要根據各部分上面算式的得數在底板上找到相應的位置拼合,就能夠在圖上找到一件神秘的禮物。孩子們出於好奇,饒有興致地進行計算和操作,當他們將圖拼完整,出現一幅美麗的畫面時,就歡呼雀躍著,表達自己成功的喜悅心情。
四、利用「禁果」心理激發興趣。
所謂「禁果」心理就是指那種滿足好奇心理而不惜冒險探奇的心理。例如:我在指導幼兒操作活動「分一分」時,發現幼兒鄧光宇用了九種方法分解6,而其中有三種方法是把6分成三個部分數的。這種方法第一次出現,於是我運用禁果心理在公開場合與她對話,討論把6分成三個數的事情,告訴她保守秘密不要告訴別人。
這樣一來,引起了其他孩子的極大好奇,努力嘗試各種途徑、方法,探究原因,終於探究出了其中的「秘密」。不到一周時間,幾乎全班孩子都會用這種方法分解一個數了。由此可見,恰當運用「禁果」心理對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有很大效用。
五、用成功效應激發興趣。
成功感是人的心理發展過程中的一種需要,它可以成為推動人行為的內動力。因此,使幼兒產生成功感,能夠激發幼兒對數學活動的持久興趣。
成功感的產生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方面來自幼兒內部的,如完成一套材料的操作,發現新的結果等,出於其內部要求得到滿足而產生的。另一方面,則來自於外部評價引起的成功感。經過觀察,我發現有很多幼兒把教師的評價作為成功的標准,以此確定自己的行為方向。於是我對那些自信心不足的、性格內向、對數學學習感到困難的幼兒,經常性地給予肯定和鼓勵,促使他們產生成功感。我班的陳特小朋友,對數學活動缺乏興趣,在一次區域活動中,我請他和我一起玩「看誰先擺完」的棋類游戲,他先擺滿了棋盤,成了獲勝者,我立刻在其他小朋友面前表揚了他,激發了他學習數學的內在動力,增強了自信心。自此,他逐漸對數學活動產生了興趣。
六 、以群體效應,激發興趣。
幼兒生活在群體當中,同伴的行為對每個幼兒都有很大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在幼兒交往中表現最為突出,教師用群體交往中的互動作用能有效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在指導幼兒操作「小火箭」這一學具時,我只教會兩名幼兒操作,結果引來了不少小朋友,兩名孩子高興極了,興致勃勃地向同伴們介紹,而其他的孩子也做出回應及至後來討論怎樣才算得快,有何規律可循,興趣頗高。由此可見,群體效應對激發興趣的促進作用。
七、以競爭效應激發興趣。
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競爭意識不斷增強。對帶有競爭性的活動有較大的興趣,而且樂此不疲。因此,我們設計一些帶有競爭性的活動或材料,能夠滿足幼兒競爭心理的發展,從而間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例如,「掛鉤」這一材料,我把運算卡片分成兩等份,然後兩個孩子比賽,計算卡片的算式,看誰先把自己的顏色卡片掛滿相應的小鉤上為勝,孩子玩得特別高興,計算速度也有很大提高。
總之,興趣是幼兒求知的動力和基礎,數學知識的無窮性和數學推理對思維的挑戰性及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都對幼兒有巨大的吸引力。作為幼兒教師要調動幼兒參與數學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幼兒學在其中,玩在其中,樂在其中!
Ⅸ 淺談幼兒數學教育
幼兒教育,是指對3—6歲年齡階段的幼兒所實施的教育。幼兒教育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下搜握面是我整理的淺談幼兒數學教育相關內容,歡迎參考。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特別是以計算機為標志的信息時代的到來,現代數學技術迅速輻射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智能機器人,辦公自動化、計算機儲蓄,學校教育乃至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買與賣、存款與保險、股票與債券許許多多的現實生活中的事情都離不開數學,數學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數學就在幼兒身邊,我認為世旅慶如何讓幼兒在現實生活中學數學、做數學、用數學這個問題值得探討。
一、現實生活中要為幼兒提供良好的學數學、用數學、做數學的教育環境
環境對幼兒的數學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良好的數學環境有助於幼兒積累數學生活經驗,更好地學習掌握運用數學知識。
1、已有的生活經驗是幼兒理解數學知識的基礎,是幼兒接受新知識形成新能力的知識准備,只有生活經驗豐富,體驗正確才能找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經驗的結合點。因此現實生活中要重視創設與教育目標,教育內容相關的物質環境,引導幼兒積累相關的生活經驗。例如為了讓幼兒的日常生活多蘊含一些數學知識,我們將幼兒的日用品、學慣用品、進區卡、晨檢袋的插牌位置均統一編上幼兒的學號,幼兒對自己和別人的學號就跟名字一樣熟悉,在要學習相鄰數之前,就讓每一個幼兒找一找自己學號的鄰居,三個三個地手拉手告訴大家,你學號的鄰居號是誰?在要學習單數、雙數之前,就讓幼兒去拿與自己學號一樣數量的雪花片,二個一對二個一對地擺,擺到最後的發現了什麼秘密?又例如學習分類之前,我要求幼兒根據「筐子」的標記收拾整理桌面玩具,其標記有時是不同顏色的,有時是不同形狀的。通過實踐證明這一教育方法可行,是幼兒學數學、用數學的良好途徑。
2、現實生活中教師根據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有機或隨機地設置幼兒熟悉的情景問題,幫助幼兒學習或運用數學知識。例如在幼兒學習數列傳遞關系前,我就設置了這樣一個情景問題,媽媽比你高,爸爸比媽媽高,爸爸和你誰高?為什麼?當等到學習數列傳遞關系時,幼兒很快就掌握了。
3、數學區物質條件的創設
數學活動區是幼兒觀察、操作、探究學習與運用數學知識的最好場所,也是培養幼兒會聽、會看、會想、會做、會用、會收等數學鎮游活動必備的智力技能的最好的教育活動,因此我們特別重視數學區的材料設放。
教具是幼兒探索學習的工具,它能幫助幼兒系統地學習數學知識及誘發幼兒主動發現,在數學區的教育中我總是根據幼兒年齡特點月、周、日教育目標,有計劃地投入教具。例如在學習配對比較兩組物體是否一樣多時,在數學區我投放了小貓與圓形的一組教具,小貓固定在底板的正反面,幼兒用圓形配對比較,幼兒通過操作理解很快會將知識遷移,讓他們比較全班小朋友男孩還是女孩多,小朋友就會用一對一配對比較的方法找出答案。下游戲棋是幼兒喜愛的一項娛樂活動,其骰子有蘊含一定的數學知識,但比較單一幼兒玩久了會感到枯燥無味,因此,我就採取動手自製不斷更換骰子的辦法。例如,幼兒在學習5的加法時,我自製骰子的六面寫著1+4=、2+3=、3+2=、5+0=、0+5=幼兒下棋時就可根據所擲骰子上的.得數走相應的幾步,玩過一段時間後再根據教育的內容更換骰子,通過實踐證明這項活動能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幼兒對數學的興趣。是一項學數學、做數學、用數學的綜合性活動。
一、分析當前幼兒園數學教育的現狀
數學教學內容應緊密聯系幼兒實際生活,如果教學過程中缺少生活性,幼兒所學數學知識得不到充分的應用。幼兒教師給幼兒學習「認識圓形和正方形」,在介紹到圓形和正方形的時候,藉助了多媒體,給幼兒展示了什麼是圓形,什麼是正方形,分給每個幼兒一張紙,上面是圓形和正方形的各種圖形,讓幼兒進行操作分類。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反映出教學內容與幼兒生活實際脫節的現象,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插入一個環節,讓幼兒想一想實際生活當中哪些是圓形的哪些是正方形的。這樣既發揮了幼兒的想像力又密切結合了現實生活的內容。所以本人深刻反思出這一次的教學過程中缺少了一定的生活性。
二、挖掘幼兒園數學教育對幼兒發展的價值
幼兒處在邏輯思維萌發及初步發展的時期,也是數學概念初步形成的時期。這一時期的幼兒還不能完全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但並不是說他們就不可能學習數學。對於幼兒來說,學習數學同樣具有理智訓練和實踐應用兩方面的價值。除此之外,數學學習作為幼兒最早接觸到「學術性」學習活動,能夠給他們一些早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品質的訓練,使他們將來能更好地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習。
三、挖掘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的數學教育
(一)從幼兒經常接觸的區域活動中挖掘出數學教育內容
1.益智區:積木、積塑
孩子在操作活動中,通過搬、堆積、擺放、平衡等可以感知尺寸、形狀、重量、空間關系、體積等基本概念。比如在玩積木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引導幼兒認識幾何圖形的數學教學活動,讓幼兒看一看、摸一摸,看能發現什麼,再引導幼兒主動去探索,這樣教師的教學形式不會單一,而且發揮了幼兒豐富的想像,也在游戲中認識了幾何圖形,可見數學活動變得生活化,我們便可以容易地從中挖掘出有價值的數學教育活動。
2.角色游戲區
幼兒可以通過在娃娃家裡分配餐具、食物當中可以挖掘出數學教育活動內容是練習一一對應、一和許多;在開餐館、雜貨店等游戲中買賣東西,可挖掘出數學教育活動的內容是物品分類、認識人民幣(到銀行取錢,拿取5元錢)、10以內加減運算學習(買兩樣東西用了多少錢?你還剩多少錢?)這些都蘊含著豐富的數學教育內容。
3.美工區
(1)橡皮泥可以用來捏各種物體,在給物體造型的動作過程中,幼兒可以感知結構、形狀、硬度、質量。在把不規則形狀的物體滾成一個球體,把一大團粘土捏成好多小球,再把小球團成一個大球等過程中,幼兒可以獲得很多關於體積、形狀、重量的經驗。
(2)繪畫、折紙、用廢舊物品自製一些小玩意、拼圖等這些活動,都為幼兒提供了感知對稱、結構、空間關系以及辨認和分類的機會。這些當中潛含著許多的數學教育內容,只等教師加以引導,就可以使幼兒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的數學教育更加豐富。
(二)從幼兒進行主題活動中挖掘出數學教育內容
1.戶外主題活動
幼兒在戶外可以更多地通過身體動作來感知速度與方位。例如,通過攀登腳手架體會方位;通過爬梯子體會速度以及上、下方位;通過排隊感知前後、左右等。
2.講故事主題活動
例如,一位教師在講《小兔做客》時,講道:小兔今天來我們班做客,她帶來了很多禮物,准備送給小朋友,是什麼禮物呢?教師邊講邊出示實物:一張紙,兩本書,三盒蠟筆……教師就可以引導:故事裡面講到兔子要送我們幾張紙、幾本書、幾盒蠟筆等等。當中很自然地就可以挖掘出數學教育的內容。
(三)從日常生活活動中挖掘數學教育內容
1.入園
在接待來園時,教師與幼兒閑聊:「你早上在家都做了些什麼?早上起來你高興嗎?昨天晚上你看動畫片了嗎?」看則無心,實則有意,教師通過與幼兒的交談有意將其生活經驗與時間概念聯系起來,這些就是被挖掘出的數學教育內容。
2.進餐、吃點心
這個環節可以挖掘的數學教育內容較多,進餐時可以獲得很多關於測量(倒牛奶)、匹配(杯子、勺、人)、順序(先發……再發……)、一一對應、數數等等。總之,通過我們當前的幼兒園數學教育的現狀,並結合幼兒園數學教育對幼兒發展的價值來看,這使我們要科學合理地挖掘出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的數學教育內容。作為一名幼兒教師要時刻留意周圍的一切,注意一切的小細節,要善於思考、善於挖掘、善於運用。這樣我們的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的數學教育將會被挖掘出來更多。
Ⅹ 談談對幼兒數學教育生活化的案例評析
幼兒數學教育生活化:
一是指數學活動應當在生活場景和模擬情境中展開,解決真實的數學問題。
二是強調由幼兒日常生活或游戲中的問題引發幼兒的數學活動。
三是引導幼兒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一、案例一。
為了幫助大班幼兒學習5的組成,我把活動室布置成超市,超市裡的商品全部是5元錢一件。然後發給每個幼兒4張面值分別是1元~拍蘆4元不等的紙幣,幼兒只有將紙幣組合成5元錢才能購買到自己喜歡的商品。最後引導幼兒講一講自己買了什麼商品,分別用了哪幾張紙幣。
評析:數學教育的主要目標和價值取向是引導幼兒用能理解的數學觀點和方法去發現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幼兒體會數學與大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的價值,增進幼兒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
因此,我通過模擬生活中的超市購物活動,來達到幫助幼兒學習數的組成的目標。由於其激發了幼兒購買自己喜歡物品的動機。從而調動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二、案例二。
在幼兒洗完手坐回各自座位上後.我說:「我們一起來數數第四組坐了幾個小朋友,好不好?」幼兒手口一致地點數出5個小朋友。接著,我和幼兒一起從筷籠中點數並取出6雙筷子,說:「我把這6雙筷子分給第四組的五個小朋友,是多了一雙,還是少了一雙?」幼兒齊答:「多了一雙。」「然後,我請各組都推選出一名發筷子的幼兒。說:「請每組負責發筷子的小朋友到前面來拿一個盤子放在你們組的桌子上,然後數數你們組有幾個小朋友,再從筷籠里取幾雙筷子放到盤子里。」接下來,我讓幼兒檢驗筷子發放得是否正確……
評析:在真實生活情景中開展數學教育活動,是幼兒學習數學知識行之有效的途徑。在點數小朋友、筷子等活動中,幼兒相應的數學知識得到了鞏固和提高。數學就存在於周圍現實生活中,教師要善於在日常生活中開展隨機的數學教育活動。如讓幼兒數一數家裡有多少人:說一說自己的班級號、家裡的`電話號、自己的身高等與日常生活密切相襲返帶關的一些數字及其作用;看一看日歷,知道昨天、今天、明天是幾月幾日……這既可讓幼兒獲得初步的數學知識,又可逐步提高幼兒解決現實生活中數學問題的能力。
三、案例三。
這天下午,食堂為孩子們准備的水果是橙子,每個橙子都被切成了四瓣。我給每個孩子分半個橙子,當分到清羽時,他邊舉手邊喊:「我不想吃半球形,我想吃球形!」我一世磨聽,樂了,即興提問:「為什麼想吃球形?」他說:球形的大。我接著問:「一個球形的橙子從中間切開是幾個半球形?」他答:「兩個。」為加深幼兒的理解,我舉起一個完整的橙子,邊講邊示例:「一個完整的橙子像個小球,老師從中間將它分成兩半,每半個橙子就像一個半球形……」孩子們一邊津津有味地吃著橙子,一邊品味著我所講給他們的數學知識。
評析:在吃橙子時潛移默化幼兒對「球形、半球形」等認知,比預設專門的數學活動更能加深幼兒的印象。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只要我們做個有心人,時時想著如何在生活中發現數學、應用數學,就一定能使幼兒體會到數學的魅力,從而愛上數學。
四、案例四。
在數學活動《找一找》中,我先請小朋友找一找自己和同伴身上有什麼地方是球形的。一冉小朋友找得十分認真,我對他說:「把你的發現告訴大家好嗎?」他說:「球球的紐扣,還有嘉嘉的眼鏡是球的。」「你的發現真棒!」我和小朋友一起拍手鼓勵她。在接下來的活動中,一冉小朋友一直表現很好。
評析:教師應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選擇幼兒能理解、感興趣並密切貼近其生活實際的數學教育內容。而且,選擇數學教育內容時一定要淡化數學概念,從幼兒的生活入手,突出實用性。比如,老師、小朋友身上服飾的顏色、圖案,周圍物體的形狀、大小、多少,人與人之間的高矮,手指的長短、粗細等,都能潛移默化幼兒對數學概念的感性認識,並通過相關活動上升為理性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