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小學數學中如何教給學生准確分析應用題的方法
在小學數學的學習中,應用題的占的比率很大。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利用所學到的應用題來解決實際的問題。例如,費用的支出和收入、盈虧問題,行程問題,工程問題等等。因此,可以說應用題是生活的需要,無所不有,無處不在。其實應用題的學習是對小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培養小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其數學素質。因此,應用題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點。以下是我的幾點看法:
一、引導學生怎樣解應用題
1、認真閱讀題目。很多學生一直認為只有語文才需要一遍遍地讀。數學是一門很省力的科目,不需要怎麼花時間讀題的。其實這是個很大的誤區。數學是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科目,對語言的理解能力要求相當高。同時讀題也是解決應用題的重要環節,是學生自己感知信息數據的過程。讀,看起來是非常簡單的事。但數學應用題的讀不是泛泛而讀,要求的是讀通、讀透。很多學生之所以做錯,其中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於讀題時走馬觀花,完全沒有看懂題目問了什麼,很隨意的就開始動筆,這樣的結果往往是做錯了題目,甚至有的題目錯的非常的離譜,讓老師無法理解你是如何做出來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應用題也不例外。甚至可以這么說:「與其讓學生抄題目,不如讓學生認真讀題目。」這當中的道理,就像讓學生抄不認識的字一樣,不論抄多少遍,學生還是同樣不認識、不理解。認真的讀題,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數學意識,而且也使學生的感知能力得到了培養,同時也提高了學生捕捉信息數據的能力,為學生理解題意奠定了初步的基石。
2、圈重點。在做應用題的時候一定要把重點的詞圈下來。這里所謂的重點詞並不是指同一個詞語,因為每個學生的理解能力不同,所以在他們眼中重點的詞也是完全不一樣的,有多有少,但不管怎麼,圈出的詞一定要為你做題服務。例如:在教《分數加減法》時,經常會遇到這樣的題目,一塊地共多少公頃,其中多少種大豆,多少種棉花,其餘種玉米,玉米的種植面積占這塊地的幾分之幾?
這道題主要是讓你區別給你的分數是分率還是一個數。這個時候我就要求學生必須把有單位名稱的數字圈出來,這樣可以提醒自己,數和分率是不同的,不可以進行加減法。同時劃出「幾分之幾」明白的告訴學生求的是一個分率,和公頃無關。劃是一個很好的習慣,可以提醒學生在今後的思考中注意一些細小的地方,以免出現不該有的錯誤。
二、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
在應用題教學中,必須採用「聯想法」引導學生進行推理、想像。可讓學生找出題中關鍵詞來引發聯想,由題中的一個詞語或數量想到與之有關的另一個詞語或數量,以弄清題中的數量關系。如:五年級同學要澆300棵樹,已經澆了180棵,剩下的分3次澆完,平均每次要澆多少棵?題中出現「要澆、已澆、剩下、3次、平均每次」等字眼,教學時可提示,引導學生進行推理想像,展開一個由「要澆」、「已澆」想到「剩下」,由「剩下」、「分3次」想到「平均每次」的合理想像過程。又如:一塊長方形的蘿卜地,長15米,寬6米。在這塊地里一共收蘿卜1350千克,平均每平方米收蘿卜多少千克? 解題時只要學生能從「長、寬」想到「周長」或「面積」,或由「平方米」想到「面積」(平方米是常用的面積單位),就能確定必須先求面積了。這樣,問題不就迎刃而解了嗎?
三、讓學生分析應用題常用的推理方法
教學過程中,教給學生分析應用題的推理方法,幫助學生明確解題思路至關重要。分析法和綜合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所謂分析法,就是從應用題中欲求的問題出發進行分析,首先考慮,為了解題需要哪些條件,而這些條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直到未知條件都能在題目中找到為止。例如:甲車一次運煤300千克,乙車比甲車多運50千克,兩車一次共運煤多少千克?
指導學生口述,要求兩車一次共運煤多少千克?根據題意必須知道哪兩個條件(甲車運的和乙車運的)?題中列出的條件哪個是已知的(甲車運的),哪個是未知的(乙車運的),應先求什麼(乙車運的300+50=350)?然後再求什麼(兩車一共用煤多少千克,300+350=650)?
綜合法是從應用題的已知條件出發,通過分析推導出題中要求的問題。如上例,引導學生這樣想:知道甲車運煤300千克,乙車比甲車多用50千克,可以求出乙車運煤重量(300+50=350),有了這個條件就能求出兩車一共運煤多少千克?(300+350=650)。通過上面題的兩種解法可以看出,不論是用分析法還是用綜合法,都要把應用題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結合起來考慮,所求問題是思考方向,已知條件是解題的依據。
四、培養學生多練習的習慣
多練即對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解應用題的訓練。練習中,教師要注意照顧全體,輔差培優,這樣既可穩定尖子生,又可提高中差等生。練習可分為課堂練習和課外練習。設計練習題時應恰當運用口答、板演、書面練習和動手操作等多種練習相結合的形式,注意「質」與「量」的有機統一,發揮每種練習的獨特作用,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從而達到開發學生智力,使練習收到實效。比如:既要設計一些選擇、改編、補充條件或問題等基本形式的練習,又要適當設計一些開放性練習。如答案不唯一,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多餘條件、條件不夠等。讓他們在點點滴滴的進步中感受「成功」的喜悅,產生學習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讓他們感受到學習數學的輕松與快樂。
五、引導學生學會「假設」
假設是指將題中的某一條件先假設為與其相近的另一條件,從而使問題的解答趨於簡單、明朗。如練習題:「一批煤,原計劃每天燒16噸,實際每天燒12噸,結果多燒5天。原計劃這批煤可以燒多少天?」假設實際燒煤的時間與原計劃燒煤的時間相同,則實際燒煤的總噸數要比原計劃燒煤的總噸數少12×5=60(噸)。總噸數差60噸的原因是什麼呢?因為實際比原計劃每天少燒16-12=4(噸),60噸里包含幾個4噸,就是原計劃燒煤的時間。根據實際少燒的噸數和實際少燒的時間,就能求出總噸數。
12×5÷(16-12)=15(天)
六、讓數學與生活相結合
我們應從課堂教學入手,聯系生活實際講數學,把孩子的生活經驗數學化,把數學問題生活化。如教學圖畫應用題時,可以編一道這樣的文字應用題:過春節了,爸爸買了一籃子又紅又大的蘋果共10個,給姥姥送去4個,還剩幾個?這樣似乎累贅,但很明顯學生感覺到四個蘋果是從籃子里拿出來的,拿出來即「去掉」,「去掉」就用減法,從10個里去掉4個,則用10減去4得6個。這比讓學生說籃子外面和裡面共有10個蘋果,籃子外有4個,求籃子里有幾個蘋果,讓學生列式計算效果要好得多。又如教學「小明要寫9個字,已經寫了6個,還要寫幾個?」這一道應用題時,教師就畫9個田字格,在6個格子中寫6個字,指著剩下的空田字格問學生「還要寫幾個」。寫一個字就相當於去掉了(手勢)一個格(因為這個格子寫過了就不能再寫了),寫6個字去掉了幾個格?去掉用什麼方法?這樣學生就很快地理解了,還要寫幾個用減法,用總數減去已經寫的個數。這樣的例子還很多,至於怎樣表述更有利於不同的學生理解,就在於教師對學生的了解程度及引導方式了。
總之,教無定法,作為一名數學老師,要從多方面引導學生,教導學生,學生的思路越清析,解題方法也就越豐富靈活。因此,教學中教師不能僅僅滿足於得出正確的結果,而要進行必要的研究。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做到活學活用,也只有這樣才能滿足於學生的求知慾,使其在數學上得到更好的發展。
❷ 如何教好小學數學
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使孩子收益終身,尤其是小學階段,小學階段是孩子從一個天真頑劣的小孩到一個真正接受知識的小學生,從各個方面進行要求規范的時期。在這個時期良好的學習方法是孩子成績優異的關鍵,很多家長不知道如何給孩子補習小學數學,那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了解補習小學數學的五大技巧。
現在的時代是一個多元化的教育時代,孩子們的大腦不僅僅是課上的40分鍾,而是要勇於積極的探索,在給孩子補習小學數學的時候著眼於以上幾點,加上對課本知識的結合,孩子的成績定會有所提高,於此同時孩子更多的學習到的是掌握知識的方法。
❸ 小學數學一年級應用題如何教學
一年級學生年紀還小,也沒脫去貪玩的天性,喊禪那麼對於小學數學教師來說,要如何進行小學數學應用題的教學呢?我整理了 一年級數學 應用題 教學 方法 ,希望對你有幫助!
小學數學一年級應用題教學方法一:聯系生活實際,合理運用“+、-”符號
現在的小學生,經歷了幼兒園生活,已有一定的數學活動 經驗 ,對於“+、-”符號都有或清晰或模糊的意識,為使他們能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正確運用“+、-”符號睜型,有意識地建立符號意識,我在教學北師大版小學一年級數學第一冊第三單元時,便開始灌輸加法與減法的概念,讓學生明確知道加法就是把數字合起來,而減法則是除掉了一部分,讓學生清楚什麼時候用“+”號,什麼時候用“-”號。在理解加法與減法的意義的基礎上,再聯系生活實際,舉一些常聞樂見的簡單實例,例如“樹上有3隻小鳥,又飛來2隻,現在樹上有幾只小鳥?”、“池塘里有6條魚,遊走了3條,池塘里還剩幾鄭早塵條魚?”在這些容易理解、帶有趣味性且數字較小的實例中,學生接受起來輕松又愉快,同時體會出在何時具體情況下用加法或減法,合理運用“+、-”符號。我個人的經驗是在每節課的開始3-5分鍾都是舉一些以上類似的實例,長期積累,真正讓學生能靈活地由生活體驗聯繫到加減法,從加減法反饋出生活體驗。
小學數學一年級應用題教學方法二:比較兩數大小,科學運用“+、-”符號
在理解加法與減法的意義,並學習“>、<、=”之後,我又通過比較兩數大小,大或小多少,讓學生科學運用“+、-”符號。如:一行蘋果8個,一行草莓5個,問:誰多?多多少?在這里,要讓學生認識到在問題裡面出現比較多少時,一定要用減法,在這一類的應用題教學時,我採用一段 順口溜 ,“問題里,比多少,用減法,多減少”,在學生熟背順口溜的基礎上,我所教過的學生在後來碰到性質相同的較復雜一些的應用題,如:奶奶養了25隻母雞,12隻公雞,公雞比母雞少多少只?“學生們便能准確地列出算式。在這類的應用題教學時,一定要強調是在問題里提出比多少,而如果是條件里出現的比多少的話,則就是不同的情況了,必須要讓學生分清這兩者之間的區別,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只有在深入理解並准確解決在問題里求比多少的情況之後,才能駕輕就熟地解決條件里出現比多少的應用題,學生的思維會得到極大的提高。
小學數學一年級應用題教學方法三:提出數學問題,深化運用“+、-”符號
義務 教育 小學數學新教材指出:“良好的學習習慣並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只要求學生上課坐好、舉手發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敢於提問、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樂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等內在的學習品質。”教師在學生透徹理解加法與減法的意義,並能准確地解決一些簡單的應用題後,要引導學生根據相應的條件來提問題,在這里,剛開始可以天馬行空一些,讓學生自由發揮,但在熟練之後,老師可以考慮設關卡了,明確要求學生提關於加法的問題或關於減法的問題。例如在北師大版小學一年級第二冊21頁第4題時,題目里有三個條件:橘子30個、蘋果50個、梨40個,要求學生提出數學問題,我便採用了這種辦法。明確要求學生先提關於加法的問題,再提出關於減法的問題,在這里要區分“和”與“比”的准確運用,由於一年級的學生語言組織能力較差,容易混淆個別關鍵的字詞,常常會出現“某某比某某一共有多少?”之類的常規錯誤,在這里,老師一定要耐心講解,不能操之過急,讓學生透徹理解“和”與“一共”關聯,而“比”與“多或少多少”關聯。在此基礎上,學生便能運用准確的語言提問,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的思維,以後碰到相應的應用題也能很快列式解答。
小學數學一年級應用題教學方法四:培養審題能力,熟練運用“+、-”符號
一年級的學生耐心差,容易忽略關鍵性的條件,經常出現看一部分條件便急於下筆列出算式的不良情況。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一定要訓練學生審題。訓練學生審題的第一步,從培養學生良好的讀題習慣做起,速度由慢而快,先可考慮老師帶著學生讀題,然後慢慢放手,讓學生自主讀題,遇到不認識或者不理解的字詞時老師適當提示。在讀題過程中,讓學生把題中的條件和問題分別用“”與“”劃出來,然後根據要求列出算式,進行正確解答。在教學中,還要讓學生認識隱蔽的條件或者多餘的條件,培養學生遇到問題時能抓住最本質的數量關系進行分析、計算的能力。例如北師大版小學一年級第二冊50頁第4題:“爺爺有50元錢,他買了1副9元的眼鏡和1個25元的杯子,用去多少元?”在學生讀題後,老師要提醒學生注意,這道題里的50元與問題沒有關系,屬於多餘的條件,解題時不用考慮,這樣學生便知道用去多少只與9元的眼鏡和25元的杯子有關。再如:“馬路兩邊都種了25棵樹,馬路上一共種了多少棵樹?”學生讀題後,老師要引導學生思考,找出隱蔽條件:兩邊都種了25棵樹,從而明確這道題的意思就是求2個25棵是多少。
《小學數學課程標准》講到:“人人都要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我在對待學生學習方面的要求便是從此點做起的。我班有兩名思維比較慢的學生,我降低了對他們的要求,總是採用鼓勵式的教學態度,從不批評他們,總是盡可能找到他們身上微弱的閃光點來進行放大,因為孩子都有積極向上的心態,而且有一顆敏感的心靈,老師的態度決定著他們對待學習的興趣,如若總是批評,他便會在小小的年齡對自己失去信心。我覺得我所採用的鼓勵式教學方法對這兩名學生的教育是成功的,經過將近一年時間的數學學習,他們的成績並不比其他的學生差多少,亦訓練了相應的思維能力,在遇到他們難接受的問題時,我總是利用課余時間找他們多練習幾遍,所謂熟能生巧,他們的成績一直能跟上大部隊。
❹ 小學數學加減怎麼教
一、讓孩子熟練地學會數數。
1、能熟練地從「1」開始往下數
2、能熟練地從中間的某個數開始數。例如:老師說:從4開始數;從12開始數。
3、能熟練地從中間的某個數開始倒數。例:老師說:從4開始倒數,從12開始倒數。
數數是孩子最早學習內容,我們覺得應該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會。可是,我們卻忽略了很多孩子只會從「1」開始數,如果你讓他從中間的某個數開始數,他們可能就不知道數了。或者說孩子不知道從9—10、19—20、29—30這種整數上跳數。
二、讓孩子熟練地掌握數之間的前後關系
例如:5的前面是幾?後面是幾?8的前面是幾?後面是幾?從5往前數,往後數,從11往前數,往後數。
三、讓孩子熟練地掌握數之間的大小關系
例如:7與8哪個大?12與4哪個大?
四、讓孩子學會念題
很多孩子會看題,但不會念題。孩子知道「+」、「-」的方式,卻不知道讀法。讓孩子讀出來是為了下一步計算時,告訴孩子:念到「加」時,就是把數往後數。念到「減」號的時侯就是往前數。
五、教會孩子認識個位與十位
讓孩子熟練地說出兩位數中的個位是幾,十位是幾?
例如:15,個位是5,十位是1。
六、教孩子進行計算
加法
例如:15+2= 我們告訴孩子:把大的數15放在心裡,把小的數2用手指表示(讓孩子把手指伸出來),中間是「+」號,就是從15後面的數開始點手指,15後面是16,點兩個手指就是16、17,那麼就15+2=17。
減法
例如:15-2= 我們告訴孩子:把大的數15放心裡,把小的數2用手指表示(讓孩子把手指伸出來),中間是「-」號,就是從15的前面數開始倒數,15前面是14,倒數2個手指就是13,那麼15-2=13。
2個十位相加減法
加法
例如:15+2= 我們告訴孩子:個位與個位相加就是5+2=7,十位與十位相加就是1,那麼15+2=179
減法
例如:15-2=,我們告訴孩子,個位與個位相減就是5-2=3,十位與十位相減1-0=1,那麼15-2=13。
這兩種方法相對來說,「數手指」只適合兩個數中有一個是單數的加法算式,因為如果兩個數都是雙數,那麼手指就不夠用了;而「個、十位相加減法」雖難學些,但能適用於所有算式計算,從可持續性發展的角度來說,我建議用「個、十位相加減法
20以內的加減法
一、20以內數的加法:
1、要想熟練掌握20以內數的加法運算,必須熟練10以內數的,加法,也就是不進位加法。如:5+4=9,6+2=8等,尤其要記住相加等於10的兩個數:如5+5=10,6+4=10等。(10以內的加減是20以內的加減的基礎,請各位家長一定在家幫助孩子掌握10以內的加減法,這個基礎是以2--10的分成為基礎的,所以家長可以採取用10根小棒,來孩子來自己摸索來掌握,這樣孩子的理解就會更深刻一些,畢竟是通過自己實踐得來的,所以也不會要求孩子去死記硬背,其實是在游戲中掌握了10以內的分成)
2、在進行進位加法時,剛開始學習可以採用數一數的方法或者是接著數。如8+5=,可以從8後面接著數五個數,9,10,11,12,13。所以8+5=13(這個是在剛剛開始的時候,以後就不用這種方法了。
3、通常是採用「湊十法」。 運用湊十法能將20以內的進位加法轉化為學生所熟悉的10加幾的題目,從而化難為易。還是8+5=,我們是這樣教孩子的,:「5可以成2和3,8+2=10,5分了2走,還剩3,10+3=13,所以這道題等於13.」(在剛剛開始學習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把這段話說出來,因為就是要讓孩子知其然還要知期所以然,不管運用那種方法,都需要學生在計算時,說出算理,學生在熟知算理的基礎,慢慢將算理內化到心裡,形成口算的基礎。需要孩子掌握的一些識記的東西:第一個需要識記的是:10加幾就等於10幾,例如:10+1=11 10+2=12,一直加到9,第二個需要識記的就是1+1=2 2+2=4 3+3=6 4+4=8 5+5=10 6+6=12 7+7=14 8+8=16 9+9=18 10+10=20
二、20以內數的減法
1、首先看個位夠不夠減,如果夠減,可以直接從個位中減去,如:15-4=11,要求孩子會說,我們是這樣說的:「我想的是先把十位上的1移到等號後,再把5-4等於1,所以這道題等於11(同樣的剛剛開始的時候,一定要求孩子要說出是怎麼樣做的)
2、個位不夠減,就要看這道題的減數,如果減數是9,8等各數,可以採用破十法。用被減數的十位數先減去減數,再加上被減數的個位數。例如:12—9=3。(9和1合起來是10,1加上2等於3,所以這道題等於3)
3、關於連加連減,20以內連加連減,我們要求孩子先看題,先找有沒有可以湊成10的,如果有,就先湊成10,再來加,或者再來減,例如:8+5+2=,就可以就8和2合成10,再用10加5,再例如:8+3+1,就可以讓孩子直接先算8加3,再算11加1,減法也是如此,例如:17-7-2,就先讓孩子算17減7等於10,再用10減去2,所以等於8,再例如:15-2-3,這道題就直接算15-2等於13,再用13減3等於10,當然20以內的連加連減,只是為讓孩子有這種意識,不是重點,家長可以稍加練習就行。
❺ 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和技巧
(一)講授法講授法是教師運用口頭語言系統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講授法是一種最古老的教學方法,也是迄今為止在世界范圍內應用最廣泛、最普遍的一種教學方法。講授法的基本形式是教師講、學生聽,具體地說,又可以分為講述、講讀、講解三種方式。
講述:教師向學生敘述、描繪事物和現象。
講解:教師向學生解釋、說明、論證概念、原理、公式等。
講讀:教師利用教科書邊讀邊講。
以上三種方式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在教學活動中經常穿插結合地使用。
講授法的優點在於,可以使學生在比較短的時間內獲得大量的、系統的知識,有利於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有利於教學活動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講授法的缺點在於,容易束縛學生,不利於學生主動、自覺地學習,而且對教師個人的語言素養依賴較大。
教師運用講授法,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保證講授內容的科學性和思想性。教師講授的概念、原理、事實、觀點必須是正確的,這就要求教師認真備課和教學。
2.講授要做到條理清楚、重點分明。講授邏輯清楚,學生才能夠理解清楚。
3.講究語言藝術。教師的語言水平直接決定著講授法的效果,因此必須不斷注重和提高自己的語言修養。首先要做到語言清晰、准確、精練,既邏輯嚴密又清楚明白;其次,要努力做到生動形象、富於感染力,這對於小學生尤其重要;再次,還應當注意語音的高低、語速的快慢,講究抑揚頓挫。
4.注意與其他教學方法配合使用。小學生的注意時間有限,在整節課中完全採用講授法很難取得良好效果,教師應當善於將講授法與其他教學方法和手段交叉替換使用,避免學生因長時間聽講出現疲勞和注意渙散現象。
(二)談話法
談話法是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藉助啟發性問題,通過口頭問答的方式,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分析、判斷等思維活動獲取知識的教學方法。談話法的基本形式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通過獨立思考進行學習。
談話法的優點在於,能夠比較充分地激發學生的主動思維,促進學生的獨立思考,對於學生智力的發展有積極作用,同時也有助於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的鍛煉和提高。談話法的缺點在於,與講授法相比,完成同樣的教學任務,它需要較多的時間。此外,當學生人數較多時,很難照顧到每一個學生。因此,談話法經常與講授法等其他方法配合使用。
教師運用談話法,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做好充分的准備。圍繞什麼內容進行談話?提出哪些問題?提問哪些學生?以及學生可能做出什麼樣的回答?怎樣通過進一步的提問引導學生?等等,教師都應當在事前周密考慮和安排。
2.談話要面向全體學生。盡管談話只能在教師與個別學生之間進行,教師還是可以通過努力吸引所有的學生。首先,談話的內容應當是能夠引起全體學生注意的、在教學中具有普遍性和重要性的問題。其次,教師應當盡可能使得談話對象有代表性,比如選擇不同層次的學生。再次,在談話時適時加以適當的解釋、說明作為補充。
3.在談話結束時進行總結。在談話中學生的理解和掌握往往表達得不夠准確、精練,因此在談話的最後階段,教師應當用規范和科學的表述對學生通過談話所獲得的知識加以概括總結,從而強化他們的收獲。
(三)討論法
討論法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圍繞某個問題發表和交換意見,通過相互之間的啟發、討論、商量獲取知識的教學方法。討論法的基本形式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藉助獨立思考和交流學習。
討論法的優點在於,年齡和發展水平相近的學生共同討論,容易激發興趣、活躍思維,有助於他們聽取、比較、思考不同意見,在此基礎上進行獨立思考,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此外,討論法能夠普遍而充分地給予每一個學生表達自己觀點和意見的機會,調動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並且有效地促進學生口頭語言能力的發展。討論法的缺點在於,受到學生知識經驗水平和能力發展的限制,容易出現討論流於形式或者脫離主題的情況,對小學生而言更是如此,這需要教師加以注意。
教師運用討論法,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選好討論內容。首先,要選擇那些有討論價值的內容,一般來說,討論內容應當是教學內容中比較重要的事實、概念、原理等。其次,要選擇難度恰當的內容,一般來說,過於簡單或過於復雜的內容都不適當,前者難以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後者則容易挫傷學生的積極性。
2.肯定學生各種意見的價值。對於未知的東西,任何意見都是有價值的。學生總是從自己的邏輯出發去理解和思考,因此各種不同意見盡管可能離正確答案相去甚遠,但卻最真實地反映了學生的想法。教師不應當「裁判」,急於指出各種意見正確或錯誤,而要讓學生暢所欲言,通過充分的討論理解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以及為什麼對、為什麼錯。
3.善於引導。教師應當在學生討論時全面巡視、注意傾聽,善於捕捉討論中反映出來的問題。在討論遇到障礙、深入不下去時教師適當點撥,在討論脫離主題時加以提醒,在討論結束時幫助學生整理結論和答案,等等。這些對於討論法的運用都是必不可少的。
(四)練習法
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各種練習,從而鞏固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學方法。練習法的基本形式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一種實踐性學習。
練習法的優點在於,可以有效地發展學生的各種技能技巧。任何技能技巧都是通過練習形成、鞏固和提高的,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各種及時、集中的練習,能夠在這方面取得比較迅速的效果。
教師運用練習法,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明確練習的目的和要求。要讓學生知道為什麼進行練習,怎樣才是達到了練習的要求,使學生的練習具有目的性和自覺性,避免練習的盲目性和機械性。
2.指導正確的練習方法。教師要在練習之前講解和示範正確的練習方法,並且保證學生基本掌握,以便提高練習的效果。
3.合理安排練習步驟。教師應當使練習有計劃地進行,循序漸進。
4.科學掌握練習量。技能技巧的練習需要一定的練習量,但並不是越多越好,超過學生承受能力的練習會導致適得其反的結果。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來確定練習量。此外,一般來說,分散練習比過於集中的練習效果更好,將某種練習分成時間較短的幾次完成要比一次性安排更為科學。
5.及時給予學生反饋。要使學生及時知道練習的結果,以便糾正錯誤和鞏固成績。
6.練習方式要多樣化。要防止單一、重復的練習方式,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生實際,將口頭的與書面的、記憶的與操作的、課內的與課外的……等不同方式結合使用。採取多樣化的練習方式,可以保持學生的興趣和注意,提高練習的效果。
4 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 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通過獨立閱讀教材和參考資料獲得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七)以直觀形式獲得直接經驗的方法
這類教學方法是指教師組織學生直接接觸實際事物並通過感知覺獲得感性認識,領會所學的知識的方法。它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參觀法。
(五 ) 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師把實物或實物的模象展示給學生觀察,或通過示範性的實驗,通過現代教學手段,使學生獲得知識更新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是輔助的教學方法,經常與講授、談話、討論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六) 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 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通過獨立閱讀教材和參考資料獲得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學法指導方法
學法指導應體現多層次多形式;通常有這樣幾種形式。
l、滲透指導
這是教師在課堂上見縫插針,隨時滲透。
2、講授指導
這是開設學法指導課,向學生直接講授學法知識。
3、交流指導
這是教師組織學生總結交流學習經驗,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
4、點撥指導
這是學生在學習迷茫時,教師給以恰當點撥提示。
5、示範指導
有些方法僅靠教師講解是不夠的,必要時教師要做示範,讓學生效仿
小學數學學法指導
結合小學數學學科特點,我們認為小學數學學法指導應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1.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基本的學習方法是學法指導的基礎,也是一項重要的常規性工作。可以根據教學的各個環節,讓學生掌握基本學習方法的訓練途徑。比如,怎樣預習,怎樣聽課,怎樣記筆記,怎樣練習,怎樣做作業,怎樣復習小結等。針對每個環節的特點,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比如數學概念、算理、法則、公式等各類基礎知識的學法研究也屬於這個范疇。
2.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讓他們學會數學的思維方法數學學習離不開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過學生動手、動腦等親身的感受,才能透徹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學習數學要會讀、會聽、會想、會說、會寫,「會想」也就是會「思考」,教會學生學會思考,掌握—思維方法,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品質是數學教學成功的標志。教學中,教師要經常運用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等基本的思維方法,並在教學活動之中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久而久之,學生就一定能夠掌握思考問題的方法。另外,在教學中,進行思維方法訓練時一定要讓學生充分運用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只有讓小學生眼、耳、手、口、腦都用起來,思維能力才能得以充分訓練。在思維訓練的同時,要注意強化求同、求異思維對比訓練。思維方法和思維能力的形成離不開思維活動,所以教學要創設間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維,進行深層次的參與。在思維活動中,讓學生學會思維的方法是小學數學教學的核心。
3.教給學生解決間題的方法解決問題對於學生來說是一種實踐活動,通過解題要讓學生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結合教學實際內容讓學生逐步把握對應、假設、轉化、化歸、集合等數學思考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學要使學生通過數學學習學會將生活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從而通過數學問題的解決而解決實際問題。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在這方面實踐、探索,把課內學到的知識與課外實際結合起來,學會發展,從而掌握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4.教給學生閱讀數學課本的方法閱讀是獲得書本知識的基本方法。讓學生掌握閱讀數學課本的方法,就會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教會學生閱讀數學課本是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第一步,是養成良好數學閱讀習慣的關鍵一環。
小學數學教學指導學生閱讀課本.
一是指導學生課前預習。課前讓學生預習課本,對將要學習的新知識先自學,看哪些能看懂,哪些看不懂,課堂上帶著間題聽課。這里要注意的是,學生看書往往重結果輕過程,而我們應指導學生重點看過程。
二是課堂上看書。一般是新課之後,讓學生閱讀課本,給學生留有質疑的餘地。有時老師也可以有意識地創設情境,讓學生質疑,以培養學生的興趣。
三是課後閱讀課本。其目的是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消化品味,如一些文字長或難記憶的概念,則需要學生加深理解。另外,課後學生還可以閱讀一些數學課外讀物』,以豐富自己釣知識。5.讓學生學會操作方法小學生數學概念、技能、算理、公式的形成都是藉助操作活動,通過對感性材料的對照、比較、分析、概括而獲取的。當然,操作活動在小學數學學習中佔有重要位置。正確、科學、有序、合理的操作,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操作要有很強的目的性,操作是手段,是過程,不是目的,不是單純為操作而操作。教師要善於將學生操作這一外化行為內化為學生的理性認識,進而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本質的理解,不斷形成和擴展他們的數學認知結構,提高他們的數學能力。6.使學生形成質疑問難、敢於提問的好習慣學起於思,思起於疑。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設一個和諧寬松的環境,使學生敢於向老師提問,哪怕提出的問題不盡合理,甚至是異想天開的,教師也不要加以指責,而是要鼓勵他們多思、多問,保護他們好問的積極性和熱情。學生提出的問題,通過大家討論得到解決,會極大促進學生獲取數學知識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從而培養他們獨立學習的能力。另外,教師要注意教給學生尋找問題的方法,使學生有問題可想,有問題可問。問題一般在這樣幾個環節尋找:一是在知識的生長點上找;_
二是在知識的「怎麼樣」上找;
三是在知識的「為什麼」上找;
四是在知識的歸納或分類上找;
五是在知識的作用方面找等等。在數學知識學習的過程中,處處都可能存在問題,只要廣大小學生不斷產生疑問,不斷解決疑問,積極動腦思考,這樣的學習才會是既生動活潑又積極主動的,這樣的學習效果才能是最好的。教學時,教師要特別注意學困生的發問,要鼓勵他們張開嘴巴,勇敢地發問。只有這樣,才能使所有小學生的數學素質普遍提高。7;教會學生整理知識脈絡,總結學習過程數學教學要重視數學聯系的教學,即老師在教學時要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本學科知識與其他學科的聯系,這樣有利於數學知識形成一個清晰的網
❻ 孩子數學不好,題目又看不懂,該怎麼教法
孩子數學學不好,應該是很多家長都頭疼的問題。要想提高孩子的數學成績,扭轉他的錯誤數學思維才是關鍵。
因為錯誤的「數學思維」是單靠記憶去做題,而正確的「數學思維」則是依靠理解去做題。
朋友家小孩今年上了四年級,據他的老師反映:孩子做數學題很死板,只靠死記硬背。
為了改善這一情況,朋友給他的孩子報了一個某知名培訓機構的網課,但沒想到孩子卻越學越差。其實並不是所有的與學習有關的問題都能夠通過課外輔導解決,家長首先需要知道孩子的問題出在哪裡。
文章圖片1
學數學最需要的就是「理解」,所以幫助孩子扭轉錯誤的數學思維才是家長最應該做的。
那麼家長應該做些什麼呢?
1、家長需要認清現階段的學習目的,比如幫助孩子改變數學的學習思維,那麼就不要追求對知識點的補充。
2、如果家長堅持給孩子上輔導班,就需要從三年級開始。三年級的內容比四年級簡單,而這樣做的目的其一就是讓孩子用新的思維去學習,這樣才能逐步跟上正常的學習進度。其二就是增強孩子對學習的自信心,會更願意把這種新的思維堅持下去。
文章圖片2
3、不要讓孩子看直播課,而是要看錄播課。因為直播是需要建立在孩子對知識點的掌握度很高的基礎上,而錄播即使他聽不懂也能暫停多聽幾遍,目的就是給他足夠的時間去理解,也是為了盡量讓他擺脫靠死記硬背學數學的弊端。
4、前幾節課家長一定要耐心陪著孩子一起上課,先幫他形成正確的數學思維。具體的操作是,家長把重要的知識點或者是認為孩子沒有聽懂的部分在課後詢問他,這樣能就能及時地發現孩子的問題。
5、讓孩子當小老師,把所學習到的內容給家長講一遍,以此來判斷他是否真的聽懂了,而這也是「強迫」他認真地用理解的方式去聽課。
❼ 小學數學輔導方法
小學數學輔導方法
輔導小學生數學要有高效的方法,本文將為大家分享6有效的小學生數學輔導方法。
好的習慣就像為生命存入的財富,我們一生都將享受它帶來的利息。一位哲人這樣總結:播種一種思想,收獲一種行為;播種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與其說性格決定命運,不如說習慣決定命運。
小學數學學習中,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決定著現階段數學學習的成功,也將為他們將來的數學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當然,這些好的習慣也將浸潤到其它學科,影響他們終生的行為與命運。好的習慣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有意識地重復某種好的行為,直至成為一種無意識的行為,自然而然的科學的行為。那麼,在小學數學學科的家庭輔導中,哪些習慣有助於孩子們的學習和成長呢?這些習慣又該如何培養?我們有如下建議供您參考:
一、讀題三遍,認真理解題目要求。
1、第一遍:看清每一個字。孩子用手指指著題目文字,家長領讀一句,孩子跟著讀一句。太長的句子可以斷開分兩三次讀。這個過程是孩子們看清每一個字的過程,所以可以較慢或者斷開讀。孩子們經常看著字讀,就會慢慢認識這些字,一段時間以後就可以先讓孩子們自己讀,遇到不認識的字家長教一下。2、第二遍:完整地讀一遍題目要求,說說題意,勾出關鍵字詞。
讀完以後家長不要忙著給孩子解釋題意,而是鍛煉孩子,讓孩子用自己的話說說題目要求是什麼意思。如果發現孩子沒有理解正確或者理解不全面,再讓孩子讀一遍,盡量讓孩子自己去發現題目給出的要求。如果孩子經過幾遍讀題還是不能理解正確,家長可以採用提問的方式幫助孩子進行分析,常用的提問方式有:①題目要求我們做什麼?(畫圈、連線、塗色、填空、計算……);②要求怎麼做?(把誰圈起來?把什麼樣的連起來?把什麼塗上顏色?……)。
例如:“把同樣高的塗上相同的顏色。”提問:做什麼?(塗色);把誰塗上顏色?(同樣高的);塗什麼顏色?(相同的顏色)。孩子正確理解題意後讓他選出關鍵字詞勾畫出來,幫助自己加深理解和記憶。上面這道題就可以這樣勾畫:把同樣高的塗上相同的顏色。3、第三遍:正確理解之後再讀一遍,加深記憶和理解。然後動筆做題。二、獨立解決自己檢查,對自己的行為負責1、理解了題意以後,讓孩子自己答題。
二、答完題後,自己對照題目要求進行檢查。
檢查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題檢查方法不一定相同,但是都有一個總的原則就是不能只看答案,而是要再看題目要求,對照題目要求檢查過程、最後才是答案。如果是填空題,最基本的訣竅是讀一讀看是否通順;是計算題一定要再算一下……。家長可以根據題目的類型指導孩子相應的檢查方法。
三、三種改錯的方法。
孩子自己檢查以後再邀請家長檢查,如果發現錯誤,家長根據錯誤情況教給他改錯的方法。1、A類:粗心的錯誤。家長發現錯誤後先不做任何提示,只是提醒他再看題目要求、圖或者文字,然後對過程、答案進行思考。孩子如果自己發現並改正了,就讓他在這道題的序號下面寫一個A,表示這類錯誤是由於粗心造成的,完全可以自己改正,同時也提醒自己不要再粗心。2、B類:方法、知識錯誤。孩子自己不知道為什麼錯,家長可以給他提示。例如:某題:下面哪一行不一樣,在它後面的括弧里畫“√”。(1) 1、2、3、4、5 ( )(2) 2、4、6、8、10 ( )(3) 5、6、7、8、9 ( )孩子能夠理解題目要求是選擇不一樣的一行,可是不知道哪一行不一樣。家長可以這樣提示:“第一行的數字在發生什麼變化?每次增加多少?第二行呢?”孩子根據提示去思考,而不是家長直接告訴他答案。總之,能讓孩子去思考的,家長決不代替。孩子根據提示作出來以後讓他在這道題的序號下面寫一個B,表示這類問題自己還有一些困難,是自己的薄弱點,需要以後多思考、多練習。3、C類:無法理解的'問題。有些錯誤家長提示方法以後都不能解決,必須家長講解方法、過程,幫著孩子做出來的,這類問題請在序號下面寫一個C,表示這是孩子的難點,提醒孩子在老師講解類似問題的時候注意聽。4、這些A、B、C符號的標注,其實就是孩子對自己錯誤的原因進行分析,能夠有效地幫助孩子找到發生錯誤的根源,同時也幫助孩子找到相應的解決辦法。例如:對於A類錯誤,需要仔細讀題,認真檢查;對於錯誤,需要上課時認真聽老師和同學的方法,多思考,多練習。家長可以針對B、C類錯誤,再設計類似的題讓孩子練一練,力爭能夠在下一次不再成為薄弱點、難點。
這個習慣養成以後,孩子在高段的學習中能夠進行自我管理。高段科目多,內容多,時間緊,復習時有針對性,把書、作業拿出來,重點針對B、C類進行復習鞏固,就可以高效地完成知識的查漏補缺,重點突破,這樣節約時間,輕松愉快。
四、有錯必改,錯誤不過夜。
每次做作業之前,先將前面沒改的錯題改正後才能開始做新的作業。有些在學校里做的課堂作業如果孩子沒來得及在學校里改,那麼回家後也應該拿出來當天改正。孩子往往只注意改家庭作業上的錯,忽略了其它的作業。家長可以提醒孩子每天把各項作業拿出來看看是否有錯沒改。我們的作業包括四種:課本、《100分闖關》、《口算題卡》、《數學實踐園地》,有時候還有試卷。
錯題就是背在孩子身上的包袱,只有將它拿掉,才能為第二天的學習掃清障礙,幫助孩子輕松進入新課程的學習,這將是一個良性的循環。否則,這些沒解決的錯誤又會導致第二天新課學起來困難,壓在他身上的包袱會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重,最後導致孩子學習吃力,厭學,自卑,痛苦。
五、記錄作業所用的時間。
時間寫作每次作業的後面,例如做《100分闖關》第9、10頁,就把時間寫在第10頁最後,不要寫在家庭作業的記錄本上。記錄時間會給孩子壓力,這樣可以督促孩子集中注意力,專注地完成作業。同時為了追求速度,孩子會有意識地尋找解決問題有效、簡便、快捷的方法,對培養孩子優秀的思維品質很有幫助。
初期家長可以幫著看時間,建議現在就買一個時鍾,讓孩子慢慢學著認鍾表,自己記錄時間。鍾表的認識本身就是一年級的難點,這樣還可以幫助孩子學習鍾表知識。專注、高效的作業習慣在孩子們上了初中,高中以後會有很大的作用。
“我們的孩子挺聰明的,可是總考不了一百分,這馬虎的毛病可怎麼治啊?”不少家長為此犯愁。馬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性格問題,急性子愛馬虎;有時是態度問題,對學習不認真就容易馬虎;有的是熟練問題,對知識半生不熟最容易馬虎;有的是認識問題,沒認識到馬虎的危害……解決馬虎問題必須對症下葯,根據產生馬虎的原因,有針對性做工作。現介紹幾種方法供家長參考。
六、錯題集的給孩子一個“錯題集”。
讓孩子把每次作業中的錯題抄在“錯題集”上,找出錯誤的原因,把正確的答案寫出。這實際上是一個錯誤“檔案”孩子分析錯誤的原因多是馬虎,有利於認識錯誤的危害,下決心改正。錯題集是孩子自我教育的好辦法。七、草稿不要太草。不少孩子馬虎是從草稿開始的。所以家長要教育孩子草稿不要太草。從草稿開始就要嚴肅認真。這有利於克服馬虎的毛病。八、不要依賴橡皮。橡皮是造成馬虎的一個根源,反正錯了可以擦,於是錯了擦,擦了錯,孩子不在乎。家長如果限制孩子使用橡皮,錯了不許擦,孩子就會認真一點。“三思¬而後行”,想好了再做,爭取一次做對。九、學會自檢。有些家長總怕孩子錯題,得不了高分,於是天天給孩子檢查作業。這樣做使孩子養成了依賴心理,反正錯了媽媽能給檢查出來,所以做題時馬馬虎虎。家長不要¬給孩子檢查作業,讓孩子養成自檢的習慣。錯了又沒檢查出來,就讓他不及格。這樣他才能認識到馬虎的危害。有了自檢的能力,馬虎的毛病才能克服。十、讓孩子考家長。讓孩子出題考家長,孩子很感興趣,他們會成心出些容易錯的題,把家長考住。家長成心馬虎,讓孩子批評,這時對孩子也是一種教育,將來他們做題時也會防止馬虎。
;